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787-005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律历考卷五    明 邢云路 撰
  经五
   春秋考
隐公
元年春王正月
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即鲁隐公元年也诸侯奉天子
正朔必用天子之年其国史纪政则自用其年加周王
卷五 第 1b 页 WYG0787-0052b.png
于正月大一统也周以建子为岁首冬十一月建子即
春正月盖并时与月俱改之矣以历数上考周之春正
月即夏之冬十一月春二月即冬十二月以推十二月
皆然胡氏谓以夏时冠周月引孔子告颜渊行夏之时
为證程伊川谓假天时以立义朱子谓天时不可改引
尚书秋大熟未穫为酉戌之月以證周未改月皆非也
夫孔子之告颜渊乃斟酌四代之礼乐无不可者盖孔
子之私言也春秋鲁国纪事之书也孔子之事莫大于
卷五 第 2a 页 WYG0787-0053a.png
春秋天子未改月而孔子假以夏时冠天子之月有是
理乎尚书秋大熟乃周季秋九月建申即夏孟秋七月
七月正禾熟未穫之时又何疑焉近世周文安又谓鲁
史纪年必始于冬十一月所以遵周正朔孔子春秋则
始于春王正月所以垂法后世其于春秋以事系日以
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之法舛错殊甚矣以历法
推春秋日食皆周正建子之数且如春秋屡书春正月
日南至若用夏正岂有正月冬至乎经书二月无冰若
卷五 第 2b 页 WYG0787-0053b.png
用夏正正月东风解冻况二月惊蛰舟楫可通矣何以
书无冰也经书秋大水无麦苗夏正之秋安得有麦苗
经书十月雨雪十月殒霜杀菽夏正十月安得有菽夏
正之冬正霜雪之候而何以为灾则岂非周十月夏八
月乎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隐公三年春三月朔己巳日食此书二月日食杜预曰
是二月朔不书朔史失之榖梁曰言日不言朔食晦日
卷五 第 3a 页 WYG0787-0053c.png
也公羊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
或不日或失之前朔在前也或失之后朔在后也谓己
巳为朔二日食也姜岌曰似失一闰朱子曰王者修德
则日虽当食月常避日故高下参差不正相合所以当
食不食若国无政则当食必食为非常之变故春秋日
食必书张氏洽曰于历应食入限者不必尽食月或变
行以避之或五星潜在日下禦侮以救之或在阳历阳
盛阴微则不食或德之休明而有小𤯝焉则天为之隐
卷五 第 3b 页 WYG0787-0053d.png
虽交而不食皆非也盖隐公三年春二月朔日日不食
己巳乃三月建寅月之朔日即夏之正月朔日也春秋
时鲁历不正三月朔日己巳误推为二月晦日见其晦
日食也史官遂不敢书朔然亦非二月朔也姜岌校春
秋日食谓是岁二月己亥朔无己巳三月己巳朔去交
分入食限为是然闰在岁前冬十二月建亥之月其谓
似失一闰则非唐大衍历元授时历推之皆是岁三月
己巳朔日食既食在朔则谷梁食晦日公羊食朔二日
卷五 第 4a 页 WYG0787-0054a.png
之说皆非古历载当食不食者多推算之误即间有失
行者八分才一久之旋复其常也朱子谓高下参差不
正相合高下不合正是不当交道故不食则岂有日之
行应食入限月却变行避日之事无德则食有德则不
食固非至于张氏论五星潜在日下禦侮以救之日在
阳历阳盛阴微则不食又云天为之隐无论不经之甚
且并其五星行度并日在阴阳历不知为何事也此亦
笔之于经传中几何而不误后学耶以授时上推隐公
卷五 第 4b 页 WYG0787-0054b.png
三年辛酉岁距至元十八年辛巳积年二千年中积七
十三万○四百八十九日天正冬至六日六刻闰馀二
十九日四十八刻经朔三十六日五十七刻岁前闰十
二月是岁辛酉正月朔日庚午冬至即夏正建子之十
一月也以推至二月朔己亥非己巳不入食限推至三
月朔五日三十二刻合朔在春三月朔日己巳辰时周
之春三月即夏之正月建寅也交泛二十六日六十六
刻加时在昼去交分入食限是己巳日辰时日有食之
卷五 第 5a 页 WYG0787-0054c.png
春秋时误书三月己巳为二月遂因而误书三月庚戌
天王崩四月辛卯尹氏卒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以法推
之四月庚戌三月无庚戌五月辛卯四月无辛卯九月
庚辰八月无庚辰是年因一误书而遂三误其书皆疑
以成讹也至次年隐公四年书春二月戊申卫州吁弑
其君完则正矣法推四年春二月有戊申
九年春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震雷也电雷光也左传谓夏之正月微阳始出未可雷
卷五 第 5b 页 WYG0787-0054d.png
电为非时谷梁谓八日之间再有雨雪大变故谨而日
之公羊谓月令二月雷乃发声正月雷电为不时刘向
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已出见则雪不当
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
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法推隐公九年春
三月无癸酉庚辰癸酉乃二月十日庚辰乃二月十七
日春秋时历法不精日官算失一闰故以二月作三月
既为二月则是夏之十二月建丑之月非建寅之正月
卷五 第 6a 页 WYG0787-0055a.png
也十二月大寒东风尚未解冻去二月雷乃发声始电
之时更远此时震电失节益甚矣若大雨雪则是十二
月之常非变异也非变异则经不必书盖由日官误推
二月为三月故以雨雪为寅月之变异而不知是月之
为丑月也甚至公羊遂信春秋志异而以雪为盛阴为
桓将弑隐之象嗟嗟世岂有建丑月雪为灾异耶法推
周桓王五年即鲁隐公八年丙寅距元至元辛巳一千
九百九十五算中积七十二万八千六百六十二日七
卷五 第 6b 页 WYG0787-0055b.png
十七刻三月朔六日五十三刻三月朔日庚午是月二
十一日庚寅我入祊春秋书之是也闰五月朔三十五
日一十二刻是闰五月朔日己亥蔡侯考父卒是月十
三日辛亥宿男卒经书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
男卒是不知闰五月也以步至戊辰日四十六刻小满
戊辰即次月六月之朔日也周之六月乃夏之四月故
六月为小满六月朔四日六十五刻是戊辰日春秋算
失一闰则自此以往皆差一月矣春秋失闰五月故以
卷五 第 7a 页 WYG0787-0055c.png
夏六月作秋七月经书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
于瓦屋不知庚午之盟推是夏六月三日也经书九月
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是九月乃八月也八月朔三
日七十一刻八月丁卯朔推至二十五日辛卯是公及
莒盟之日隐公九年丁卯中积七十二万八千二百九
十七日五十三刻三十分二月朔○日九十刻是二月
甲子朔步至初十日癸酉十七日庚辰经书三月癸酉
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即此二月初十之癸酉十七之
卷五 第 7b 页 WYG0787-0055d.png
庚辰因失八年五月之一闰故以二月作三月法推三
月朔三十○日四十三刻是甲午朔是月无癸酉庚辰
以推周桓王七年戊辰即鲁隐公十年中积七十二万
七千九百三十二日二十八刻六月朔五十三日三十
九刻是朔日丁巳六日壬戌十五日辛未二十五日辛
巳经书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此六月六日之壬戌十五日之辛未二十五日之辛巳
无不合者则是春秋时日官自八年失五月一闰以后
卷五 第 8a 页 WYG0787-0056a.png
俱差一月差至九年三月以后日官觉其不合方补一
闰所以至十年六月仍合历数复其常也经书十年冬
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法推十月朔五十一日五十
一刻朔日乙卯二十八日壬午为齐郑入郕之日允合
则以补足一闰之故耳春秋时历官不惟无盈缩迟疾
考并其步朔亦疏所以二百四十二年间多有失闰月
日既差以推交食有在晦者朔后者夜食者皆非也举
此一年之差馀可知矣
卷五 第 8b 页 WYG0787-0056b.png
桓公
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此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之三年也姜岌以为是岁七
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
限大衍与姜岌合元史谓以今历推之是岁八月壬辰
朔加时在昼日食六分有奇夫元史所谓今历者授时
法也以授时推周桓王十一年壬申岁距至元十八年
辛巳岁积一千九百八十九算中积七十二万六千四
卷五 第 9a 页 WYG0787-0056c.png
百七十一日一十一刻一十六分以步至七月癸亥朔
不入食限八月定朔二十八日六十三刻是八月朔日
壬辰申时合朔交泛二十七日○加时在昼去交分入
食限日食六分有奇经书七月日食乃春秋时不应闰
而先闰以致误八月为七月然八月朔日食六分有奇
亦非食既则有不同耳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建子之月也取兽于田曰狩狩
卷五 第 9b 页 WYG0787-0056d.png
冬猎也周礼中春教振旅遂以蒐中夏教茇舍遂以苗
中秋教治兵遂以狝中冬教大阅遂以狩戎祀国之大
事狩所以讲大事也用民以训军旅所以示武取物以
祭宗庙所以教孝周虽改正然田狩则从夏时十一月
正夏之仲冬当狩之时故以春狩盖用冬狩之礼书时
礼也礼诸侯田狩不过郊郎非国内之狩书于郎讥远
也即春行冬狩是周正建子之證若庄四年书冬公及
齐人狩于禚是周之冬十二月夏之冬十月僖二十八
卷五 第 10a 页 WYG0787-0057a.png
年冬天王狩于河阳亦然周文安乃疑庄僖之狩为秋
非也哀十四年书春西狩获麟是子丑之月亦为冬狩
五年秋大雩螽
雩者旱请雨祭名雩之言吁也大旱则吁嗟以求雨凡
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龙
见者周时建巳之月秋大雩书不时也成王尊周公赐
鲁重祭得郊禘大雩为坛于南郊之旁雩五方上帝配
以先帝盛乐皆作故曰鲁之郊禘非礼也雩得雨书雩
卷五 第 10b 页 WYG0787-0057b.png
不得雨则书旱昭二十五年再雩则曰旱甚经书雩二
十一书秋者七书七月者二书八月者四书九月者七
书冬者一秋不雨雩之是也成七年书冬大雩谷梁云
冬无雩也非也然周之十月今之八月若久不雨可无
雩乎螽蚣蝑之属蝗也长而青长角长股一生九十九
子上书雩螽常因旱而生既旱又蝗故书以记灾礼月
令曰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何氏曰烦扰之应刘歆
曰贪虐取民则螽春秋书螽者十凡八皆应螽之时惟
卷五 第 11a 页 WYG0787-0057c.png
哀十二年十三年两书十二月螽十二月今之十月不
宜螽而螽则以失闰之故误建戌月为建亥月也左氏
论之详矣
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
大阅简车马也外事用刚日兵外事故用壬午先王四
时之田皆于农隙以讲武三时所教其法皆略惟仲冬
农事皆毕乃教大阅大修战阵是周正建子之月夏之
仲冬也今桓公秋之八月乃建未之月夏之六月盛夏
卷五 第 11b 页 WYG0787-0057d.png
烦暑而驱南亩之民大阅兵车祇以惧郑忽畏齐人故
也厉农不时甚矣故书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夏五月丁丑烝
春曰祀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烝冬祭也周虽改正而
祭祀则用夏时周之正月夏之仲冬也左传杜氏曰此
夏之仲冬非为过而书者为五月复烝见渎也榖梁则
谓烝冬事而春兴之为志不时非矣周之仲夏五月建
辰乃夏之季春三月也桓公以春行冬祭为非礼故追
卷五 第 12a 页 WYG0787-0058a.png
书正月烝以见其渎再书而一贬也若不书前一烝即
似子月未烝辰月乃烝耳
冬十月雨雪
周之十月孟冬建酉夏之八月也建酉之月阴阳方中
而寒气先至未霜而雪为阴侵阳之象若僖十年书冬
大雨雪周之冬酉戌亥月也酉戌之月大雪非时虽建
亥之月尚属小雪亦非大雨雪之时故书高氏以申月
为冬非也
卷五 第 12b 页 WYG0787-0058b.png
十有四年春正月无冰
豳风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
蚤献羔祭韭凌人之职丑月凿冰于山寅月藏于冰室
卯月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今子月冱寒燠而无冰记异
也五行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舒厥罚常燠是
谓君不明政治舒缓纵夫人淫佚阴为阳行之所致此
年正月书无冰成元年二月书无冰襄二十八年书春
无冰皆周之春夏之冬也
卷五 第 13a 页 WYG0787-0058c.png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御廪公所亲耕以奉粢盛之仓也天火曰灾尝秋祭也
公羊曰何以书记灾也讥尝也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已
矣谷梁曰未易灾之馀而尝也志不敬也左传谓御廪
虽灾不害嘉谷祭不应废则非矣周之八月建未夏之
六月也秋尝以建酉之月阴气始杀嘉谷始熟取物成
荐新为义今夏之六月物未西成未可尝也失其时也
周官时享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誓戒今壬申灾距
卷五 第 13b 页 WYG0787-0058d.png
乙亥相间止二日正遇灾而惧修省之时乃不改卜不
誓戒灾尚未易用火灾之馀以祭宗庙则不敬也不如
勿尝而已矣
十有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日官失之谷梁曰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
谓月二日食也大衍推在十一月朔交分入食限以授
时推桓公十七年丙戌岁距元辛巳中积七十二万一
千三百五十七日六十九刻以步至十月朔不入食限
卷五 第 14a 页 WYG0787-0059a.png
十一月定朔六日五十九刻是十一月朔日庚午未时
合朔交二十六日八十五分加时在书去交分入食限
经书十月者乃春秋时不应闰而先闰以致误十一月
为十月史官见其不合也遂不书日榖梁谓食朔二日
亦非
庄公
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恒星列星即常见之经星也陨坠也言众星流坠如雨之众
卷五 第 14b 页 WYG0787-0059b.png
也经星没众星流其变大矣天星虽有时不见久之仍复
其常虽陨乃气之散非坠而无也天星有数若真没而
陨何以从右至今并未少一星耶历法推日月躔离今
在某星度古在某星度千岁可坐致也
秋大水无麦苗
周之孟秋七月夏之五月也高下有水灾曰大水五月
麦熟禾苗正发大水漂尽故书无记灾也苗者五稼之
通称生曰苗秀曰禾至二十八年书冬大无麦禾酉戌
卷五 第 15a 页 WYG0787-0059c.png
亥月俱谓之冬冬正五谷通获之时是年麦与诸禾一
无所获故冬书大无麦禾经旨自明而传谓有司会计
岁入之多寡虚实然后知仓廪之竭非也
八年春正月甲午治兵
周礼中秋教治兵酉月也此以建子之春正月教治兵
非其时矣庄公与陈蔡有事于邻国师次于郎以俟陈
人蔡人不至暴师露众役久不用则有失伍溃散之虞
故复申明军法以整齐之其志非善之也讥黩武也
卷五 第 15b 页 WYG0787-0059d.png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何以知其夜食也王者
朝日盖天子玄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日始出而有亏
伤之处是以知其夜食也大衍推是岁三月不应食五
月朔交分入食限以授时推庄公十八年乙巳岁距至
元辛巳中积七十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八日四刻以步
至三月朔不入食限既不入食限则夜亦不食春秋推
三月食见其不食遂疑不书日谷梁以为夜食则凿矣
卷五 第 16a 页 WYG0787-0060a.png
法推是岁五月定朔四十八日六十五刻是五月朔壬
子日申时合朔交一十三日五十一刻八十分加时在
昼去交分入食限元史云盖误五为三也
二十有三年夏公如齐观社
诸侯非享觐不踰竟社者诸侯祭土示之常事未闻邻
国之君往观之者齐因祭社蒐军实誇示威众聚人观
之庄公乃越竟如齐观社谷梁以是行为尸女尸主也
以观社为辞主为女往尔盖盛其车华其服以炫惑妇
卷五 第 16b 页 WYG0787-0060b.png
人之聚观者而蛊其心要其从已也故书以讥之祭社
在夏仲春建卯二月周之夏四月也
二十有五年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鼓伐鼓也鼓有声救日伐鼓举阳事以鼓声压阴气也
左氏云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
用币于社伐鼓于朝言夏之四月建巳纯阳为正阳之
月其五月阴慝之气尚未作日食则鼓馀则否此周之
六月夏之四月也以长历推之辛未实七月由置闰失
卷五 第 17a 页 WYG0787-0060c.png
所不应闰而闰误以七月为六月实非正阳常鼓之月
故传云非常也夫谓置闰失所固是谓唯正阳伐鼓则
非夏书记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岂必正阳之
月哉盖礼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退而自责社乃上
公之神故用币以请救于上公牲则祭祀之事书鼓用
牲于社讥其不鼓于朝而鼓于社又用牲皆非礼也若
公羊谓用牲为责求乎阴之道社为土地之主月为土
地之精上系于天而犯日故鸣鼓而攻之以胁其本又
卷五 第 17b 页 WYG0787-0060d.png
谓社为日光所闇恐人犯之以朱丝营卫之则凿矣大
衍推是岁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授时推庄公二十五
年壬子岁距至元辛巳中积七十一万一千八百六十
日八十九刻以步至六月朔不入食限七月定朔七日
六十一刻是七月朔日辛未未时合朔加时在昼交二
十七日四刻去交分入食限则左传注疏谓长历推辛
未为七月朔春秋时不应闰而先闰误书七月为六月
是也
卷五 第 18a 页 WYG0787-0061a.png
二十有六年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以授时推是岁癸丑十二月定朔五十九日三十八刻
癸亥朔巳时合朔交一十四日三十五刻入食限合
二十有九年冬十有二月城诸及防
诸防皆邑名左传云书时也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
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谓周十一月夏
之九月龙星角亢晨见东方三务始毕戒民以土功事
周十二月初夏之十月初大火心星次角亢之后而晨
卷五 第 18b 页 WYG0787-0061b.png
见东方则致筑作之物周十二月中夏之十月中北方
水星七宿中之定星昏见于南方正中于是树板干而
兴作日南至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也冬至微阳始动
故土功息今以十二月城邑故云书时也谷梁云可城
也范氏注凡城皆讥今云可者谓冬可用耳不谓无讥
吴氏曰年前冬筑郿大饥告籴今春新延厩又城诸防
岂不为讥范吴之说为得之历推星渐东移晨见昏中
各异久之龙火历十二月皆可晨见东方定历十二月
卷五 第 19a 页 WYG0787-0061c.png
皆可昏中非一定也若日至而毕则古今一致
三十年秋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书鼓用牲于社讥失礼如二十五年也以授时推是岁丁巳九
月朔不入食限十月朔六日五十七刻庚午朔日未时合朔交
泛一十四日四十六刻入食限大衍同盖春秋不应闰
而先闰一月误以十月为九月也
僖公
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
卷五 第 19b 页 WYG0787-0061d.png
月雨
左传注疏云一时不雨则书首月皆竟时不雨次月不
雨不复书也故四月不雨五月不雨不复书六月得雨
乃书之此由不雨日久方始追叙其事每时一书也谷
梁曰不雨者勤雨也一时言不雨闵雨也闵两者有志
乎民者也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僖公
贤君也因旱退辟正殿饬过求已循省百官放佞臣郭
都等理冤狱四百馀人精诚感天不雩而得㴻雨故冬
卷五 第 20a 页 WYG0787-0062a.png
不雨而书春不雨而书夏不雨而书以志勤六月雨而
书以志喜若文公不知勤民则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
秋七月而书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而书以著其慢
也夫僖公之六月夏之四月建巳之月也巳月得雨犹
可耕种若用夏正则六月乃建未之月历三时不雨未
月方雨则春不耕夏不种为灾大矣何杜氏云不曰旱
不为灾也诸儒犹谓周正不建子耶
五年春
卷五 第 20b 页 WYG0787-0062b.png
左传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
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注
疏谓辛亥朔月一日也南至冬至也不曰冬至而曰南
至周改十一月为春也天子班朔诸侯受而藏之于太
祖庙每月朔告庙受而行之天子有灵台诸侯有观台
台上构屋可以远观望也公既视朔遂以其日往登观
台以望云物之气色书其所见是礼也周礼保章氏以
五云之物辩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故观凡春秋分
卷五 第 21a 页 WYG0787-0062c.png
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
必登台书云物察妖祥逆为之备也视朔者月朔之礼
也登台者日至之礼也此朔即是至日故视朔而遂登
台也步历之始以朔旦冬至为首至十九年七闰复得
朔旦冬至为一章是先闰十二月月半已得正月节故
此正月朔日南至也然春秋历法不精推算误矣以授
时推周惠王二十二年即鲁僖公五年丙寅岁距元至
元辛巳一千九百三十五年中积七十万六千七百四
卷五 第 21b 页 WYG0787-0062d.png
十七日九十一刻四十分天正冬至辛亥一十四刻闰
馀二十七日九十七刻经朔一十九日一十七刻是岁
正月壬午日合朔三十日辛亥日南至二月经朔四十
八日七十刻壬子日合朔三月经朔一十八日二十三
刻壬午日合朔闰三月经朔四十七日七十六刻辛亥
日合朔是三月方闰也春秋时不宜闰而先闰十二月
遂以正月为闰十二月以正月三十之辛亥日南至误
推后天一日为闰月后正月朔之辛亥日南至乃以二
卷五 第 22a 页 WYG0787-0063a.png
月朔壬子推为正月二日且二月朔原是壬子春秋既
以辛亥晦推为朔此朔幸不遇日食若遇日食则在朔
二日故春秋时日食日官见其不合也遂不敢书朔而
公羊亦疑其为朔二日或晦日然实非朔二日与晦日
也盖春秋历官不知僖公五年三月方置闰故以不闰
作闰以后月作前月以晦作朔也元史谓僖公五年正
月辛亥朔旦冬至授时得辛亥与天合谓辛亥与天合
则可谓正月朔旦与天合则不可亦守敬忽而未察耳
卷五 第 22b 页 WYG0787-0063b.png
是岁九月日食何允合则以春秋十二月闰授时三月
闰均之已闰所以合也夫朔旦南至为历闰一章之首
朔为告庙班令之期至日为书云物察妖祥之备所系
匪轻此而俱差日官谓何叵柰后之畴人犹安于差且
认为无差而泄泄然也
秋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元史无是年日食春秋有之盖守敬遗之也以授时推
僖公五年丙寅距元辛巳中积七十○万六千七百四
卷五 第 23a 页 WYG0787-0063c.png
十七日九十一刻四十分步至九月定朔四十四日五
十七刻是戊申日未时合朔交泛二十六日八十九刻
八十五分入食限允合
冬晋人执虞公
左传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公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
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
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
卷五 第 23b 页 WYG0787-0063d.png
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遂袭虞灭之执
虞公注疏谓徒歌无乐谓之谣乙亥日夜半合朔在尾
十四度尾辰合朔故龙尾伏而不见至丙子晨旦日行
四分度之一月行三度有馀日在尾星月在天策傅说
星柳星张之鹑火星在南方正中是时上下均同戎服
振振而盛取虢国之旌旂鹑火星贲贲可见天策在日
东近日焞焞无光此鹑火中之时军功成虢公奔在九
月十月晦朔之交其云九月十月谓夏九月十月也云
卷五 第 24a 页 WYG0787-0064a.png
冬十二月则夏十月也以授时推僖公五年丙寅距元
辛巳中积七十万六千七百四十七日九十一刻步至
周十一月即夏九月丁未日合朔是月大月三十丙子
步周十二月即夏十月定朔一十三日二刻丁丑日子
时合朔日躔尾一十三度九十八分晓中星翼八度四
十分在鹑尾左传谓丙子旦今推丁丑旦昔推鹑火中
今推鹑尾中似微不同然鹑尾即近鹑火晋人用兵破
敌自丙子破至丁丑皆可扬兵岂在一时固不害其为
卷五 第 24b 页 WYG0787-0064b.png
同也若夏九月十月之交即周十一月十二月之交卜
偃周人何以言夏正想周虽改正而周人相沿或犹以
夏时论事不然何以上文云童谣十月朔丙子旦奔虢
公下文即继云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是知十二月
之丙子即十月之丙子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杜氏云不书朔官失之姜氏云三月朔不应食五月庚
午朔入食限大衍同以授时推是年癸酉距元辛巳中
卷五 第 25a 页 WYG0787-0064c.png
积七十万四千一百九十一日二十分步至三月不食
五月定朔六日五十六刻是庚午日未时合朔交泛二
十六日五十一刻入食限元史云盖五误为三也
十有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官失之范氏云夜食大衍推四月
癸丑朔入食限以授时推是年丙子距元辛巳中积七
十万三千九十五日四十七刻步至四月定朔四十九
日九十三刻是癸丑日亥时合朔交泛一日一十三刻
卷五 第 25b 页 WYG0787-0064d.png
一十六分乃入月食限非日食也即入日食限而食于
亥时夜食亦不救况两月皆不入交乎郭守敬算入食
限亦不明言加时在昼夜皆非也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邵子云星在地则为石在天则为星宋襄公不德致有
陨石之异闻其陨视之石数之五也以历数推僖公十
六年丁丑岁距元辛巳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积七十
万二千七百三十日二十二刻天正冬至四十四日八
卷五 第 26a 页 WYG0787-0065a.png
十三刻天正闰馀二十九日五十刻天正经朔一十五
日三十三刻合朔戊寅日是岁岁前应闰十二月步至
正月经朔四十四日八十六刻戊申日合朔即是日八
十三刻天正冬至是春王正月戊申朔日南至
三十有三年冬十有二月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也十月霜宜杀草而不杀李梅宜
剥落反花而再实皆冬煖之咎徵也以授时推僖公三十
三年甲午距元辛巳一千九百七年中积六十九万六千
卷五 第 26b 页 WYG0787-0065b.png
五百二十一日七刻步至三月经朔五日三十四刻己
巳日合朔是月十三日辛巳二十五日癸巳四月经朔
三十四日八十八刻己亥日合朔是月无辛巳癸巳经
书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癸巳葬晋文公
乃三月之辛巳癸巳也盖由三十二年癸巳应置闰而
失闰故差一月至十二月经朔三十一日一十二刻以
缩疾减之甲午日合朔至十二日乙巳是月十九日得
中气则乙巳正十二月公薨于小寝之日也长历推为
卷五 第 27a 页 WYG0787-0065c.png
十一月十二日乙巳谓是月经书十二月公至自齐乙
巳公薨于小寝陨霜不杀草李梅实晋人陈人郑人伐
许以上四事皆差则非矣春秋忽然而四月差又忽然
而十二月不差其矛盾类如此
 
 
 
 
卷五 第 27b 页 WYG0787-0065d.png
 
 
 
 
 
 
 
 古今律历考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