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六经天文编 卷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a 页 WYG0786-01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经天文编卷下
            宋 王应麟 撰
  诗
   三五参昴
毛氏曰三心五噣参伐昴留 正义曰心实三星而列
宿之尊故元命苞曰心为天王公羊又云心为大辰故
言三星此及绸缪苕之华皆云心也元命苞云柳五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b 页 WYG0786-0176b.png
释天云咮谓之柳天文志曰柳谓鸟喙则喙者柳星也
以其为鸟星之口故谓之喙 天文志云参白虎宿三
星直下有三星锐曰伐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则参实
三星故绸缪传曰三星参也以伐与参连体参为列宿
统名之若同一宿然但伐亦为大星与参互见皆得相
统故周礼熊旂六旒以象伐注云伐属白虎宿与参连
体而六星言六旒以象伐明伐得统参也公羊传曰伐
为大辰皆互举之文故言参伐也元命苞云昴六星昴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a 页 WYG0786-0177a.png
之为言留言物成就系留是也 解颐新语曰元命包
以柳为五星天文志星经以柳为八星后之明历象者
皆以元命包为非以天文志星经为是又心以三月见
于东噣以正月见于东诗人言三五在东乃一时所见
耳心噣见于东方既不同时则五非噣明矣或者又谓
心之东见其次相连者亢氐房也心三星亢氐房各四
星合而言之为十有五故曰三五 朱氏曰三五言其
稀盖初昏或将旦时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b 页 WYG0786-0177b.png
   定之方中
李氏曰尔雅曰营室谓之定左传曰凡土功水昏正而
栽杜氏注云谓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植板筑而兴
作定之方中作于楚宫盖定星昏中之时于是而作宫
也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者揆度其日之出入以定其东
西南北也考周礼匠人云水地以县置𣙗以县视以景
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
之极星以正朝夕此所谓揆之以日也毛氏云度日出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a 页 WYG0786-0177c.png
日入以知东西而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毛氏之意则
以谓定星之昏正四方而中取则视之以正其南因准
极以正其北作为楚邱之宫也度之以日影度日出之
影与日入之影以知东西而作为楚邱之室也其说不
然按诗但言得土功之时制不闻有东西南北之别也
不如王氏之说曰方其庀徒而作宫则占营室之中及
辨内外之位而作室则揆之以日占营室之中者序所
谓得其时揆之以日景者序所谓得其制 朱氏曰定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b 页 WYG0786-0177d.png
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
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楚宫楚邱之宫也树八
尺之臬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东西又参日中之景
以正南北也楚室犹楚宫 正义曰传言南视定匠人
云昼参诸日中之景不言以定星参之经传未有以定
星正南北者故笺以定为记时
   挈壶漏刻
朱氏曰夏官挈壶氏下士六人挈县挈之名壶盛水器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a 页 WYG0786-0178a.png
盖置壶浮箭以为昼夜之节也 易氏曰挈壶之制不
可考以唐制推之水海浮箭四匮注水始自夜天池以
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壶以次相注入于水
海浮箭而上以浮箭为刻分昼夜计十二时每时八刻
二十分每刻六十分箭四十八二箭当一气岁统二百
一十九万一千五百分悉刻于箭上铜乌引水而下注
浮箭而上登至于昼夜之别分至之候冬夏长短昏晓
隐见与周官晷影无差 王氏曰日月之行有冬有夏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b 页 WYG0786-0178b.png
而昼夜之晷有短有长先王由是分十有二时于一昼
一夜之间以漏箭准十二时而为百刻寅申巳亥子午
卯酉之八时每时各占八刻则合而为六十四刻辰戌
丑未之四时每时各占九刻则合而为三十六刻以百
刻定长短而分昼夜于是立挈壶氏之职以壶盛水而
为漏水以正十二时之刻早暮之期于此正矣后世挈
壶氏不能掌其职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此诗人所以刺
也 陈氏曰挈壶之法盖为箭四十八以候二十四气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a 页 WYG0786-0178c.png
大率七日大半而易一箭孔颖达谓浮箭壶内以出刻
为准贾公彦谓漏水壶内以没刻为度盖各述其所闻
而已虽浮没不同大槩一也 正义曰挈壶者悬系之
名刻谓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
下以记昼夜昏明之度数也案乾象历及诸历法与今
太史所候皆云冬至则昼四十五夜五十五夏至则昼
六十五夜三十五春秋分则昼五十五半夜四十四半
从春分至于夏至昼渐长增九刻半从夏至至于秋分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b 页 WYG0786-0178d.png
所减亦如之从秋分至于冬至昼渐短减十刻半从冬
至至于春分所加亦如之又于每气之间加减刻数有
多有少其事在于历术以其算数有多有少不可通而
为率故太史之官立为法定作四十八箭以一年有二
十四气每一气之间又分为二通率七日强半而易一
箭故周年而用箭四十八也历言昼夜者以昏明为限
马融王肃注尚书以为日永则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
刻日短则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日中宵中则昼夜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a 页 WYG0786-0179a.png
各五十刻者以尚书有日出日入之语遂以日见为限
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录云日入三商为昏
举全数以言耳其实日见之前日入之后距昏明各有
二刻半减昼五刻以裨夜故于历法皆多校五刻也郑
于尧典注云日中宵中者日见之漏与不见者齐也日
永者日见之漏五十五刻日不见之漏四十五刻又与
马王不同者郑言日中宵中者其漏齐则可矣其言日
永日短之数则与历甚错马融言昼漏六十夜漏四十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b 页 WYG0786-0179b.png
减昼以裨夜矣郑意谓其未减又减昼五刻以增之是
郑之妄说耳漏刻之数见在史官古今历者莫不符合
郑独有此异不可强为之辞 史记正义曰马融以昏
明为限郑玄以日出入为限故有五刻之差
   三星在天
毛以为三星者参也首章言在天谓始见东方十月之
时故王肃述毛云三星在天谓十月也在天既据十月
二章在隅谓在东南隅又在十月之后也谓十一月十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a 页 WYG0786-0179c.png
二月也卒章在户言参星正中直户谓正月中也故月
令孟春之月昏参中是参星直户在正月中也郑以为
三星者心也一名火星凡嫁娶者以二月之昏火星未
见之时为之首章言在天谓昏而火星始见东方三月
之末四月之中也二章言在隅又晚于在天谓四月之
末五月之中也卒章言在户又晚于在隅谓五月之末
六月之中故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是六月之中心星
直户也 朱氏曰三星心也在天昏始见于东方建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b 页 WYG0786-0179d.png
之月也 李氏曰仲春之月心星未见至三月四月则
见而在东方左氏曰火出于夏为三月周官季春出火
言三月之时已失其时矣况于在隅在户乎在隅则四
月之末五月之中在户则五月之末六月之中月令曰
仲夏之月昏心中是也郑以三星为心星则可若以心
为有尊卑夫妇父子之象则其说凿矣 吕氏曰三星
见则非昏姻之时在天在隅在户随所见而互言之不
必以为时之先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a 页 WYG0786-0180a.png
   七月流火
左传张趯曰火星中而寒暑退服虔云火大火心也季
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
星中大暑退是火为寒暑之候又曰火犹西流谓火下
为流 朱氏曰火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
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曹氏曰季夏昏正在于南方暑
已极矣过是而流流则暑退故七月流火也至九月流
尽而伏于戌寒气始胜 王氏曰七月九月一之日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b 页 WYG0786-0180b.png
之日何也阳生矣则言日阴生矣则言月与易临至于
八月有凶复七日来复同意然则四月正阳也秀葽言
月何也秀葽以言阴生也阴始于四月生于五月而于
四月言阴生者气之先至者也 胡氏曰星辰之运始
则见于辰至未然后得其中至于申则流至于戌则伏
传言火见于辰又以大火为大辰又以日月星为三辰
岂非日月星辰至于辰而毕见故邪诗言定之方中左
传言火星中而寒暑退及月令所纪昏旦中星非他取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9a 页 WYG0786-0180c.png
也取其中于未耳诗言七月流火岂非至申则流欤传
言火伏于戌岂非至戌则伏欤馀星皆类此然尧典特
取其见于午者何哉盖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以荅阳为
义也
   岁亦阳止
正义曰十月为阳者时纯坤用事而嫌于无阳君子爱
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是
十月中兼有阴阳也四月秀葽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9b 页 WYG0786-0180d.png
阳常兼有也 张氏曰阳虽生于子实兆于亥故十月
荠麦生阴虽生于午实兆于己故四月靡草死 朱氏
曰复之一阳非顿然便生乃是坤卦中积来一日生一
分至十一月一阳始成也以此见天地无休息处十月
未尝无阳此理分明列庄之徒盖已窥见之矣故有密
移之说 汉上朱氏曰十月纯坤用事而称龙者天地
未尝一日而无阳亦未尝一日而无君子
   正月繁霜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0a 页 WYG0786-0181a.png
曹氏曰霜者阴之凝也正月建巳之月夏之四月周之
六月也纯阳用事不宜有霜阳微而为阴所胜则霜为
之降是以王者恶之 沈氏曰先儒以日食正阳之月
止谓四月不然也正阳乃两事正谓四月阳谓十月诗
有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二者先王所恶也盖
四月纯阳不欲为阴所侵十月纯阴不欲过而干阳也
 蔡氏曰阳包阴则为霰(离/)阳和阴则为雪(离交/坎)阴包
阳则为雹(坎/)阴入阳则为霜(坎交/离)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0b 页 WYG0786-0181b.png
   十月之交
朱氏曰十月以夏正言之建亥之月也交日月交会谓
晦朔之间也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
旋于地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日月皆右
行于天一昼一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
之七故日一岁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
又逐及于日而与之会一岁凡十二会方会则月光都
尽而为晦巳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朔后晦前各十五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1a 页 WYG0786-0181c.png
日日月相对则月光正满而为望晦朔而日月之合东
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望而日月之
对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月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然
王者脩德行政用贤去奸能使阳盛足以胜阴阴衰不
能侵阳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故其迟速
高下必有参差而不正相合不正相对者所以当食而
不食也若国无政不用善使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
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国则阴盛阳微当食必食虽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1b 页 WYG0786-0181d.png
行有常度而实为非常之变矣苏氏曰日食天变之大
者也然正阳之月古尤忌之夏之四月为纯阳故谓之
正月十月纯阴疑其无阳故谓之阳月纯阳而食阳弱
之甚也纯阴而食阴壮之甚也凡日月之食皆有常度
矣而以为不用其行者月不避日失其道也然其所以
然者则以四国无政不用善人故也如此则日月之食
皆非常矣而以月食为其常日食为不臧者阴亢阳而
不胜犹可言也阴胜阳而掩之不可言也故春秋日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2a 页 WYG0786-0182a.png
必书而月食则无纪焉亦以此尔 张氏曰诗有夏正
无周正七月之陈王业六月之北伐十月之交刺纯阴
用事而日食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言暑之极其至皆夏
正也汉历幽王无八月朔食而唐历则有之议者疑其
傅会而为此也 补传曰诗人于夏正皆以月言于周
正则以日言故不曰朔日而曰朔月也日月皆右行月
行天一周追及于日而与之会则食杜预曰日月动物
不能不少有盈缩故有虽交而不食者有频交而食者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2b 页 WYG0786-0182b.png
孔颖达曰月或在日道表或在日道里故不食月与日
同道乃食也又曰若月先在里依限而食者多若月先
在表虽依限而食者少此皆据历而言若然则诗人以
为孔丑何也唐志日食议曰日君道也月臣道也望而
至于黄道是谓臣干君明则阳斯蚀之朔而至于黄道
是谓臣壅君明则阳为之蚀十月之交于历当蚀君子
犹以为变诗人悼之然则古之太平日不蚀星不孛盖
有之矣若过至未分月或变行而避之或五星潜在日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3a 页 WYG0786-0182c.png
下禦侮以救之或涉交数浅或在阳历阳盛阴微则不
蚀或德之休明而有小眚焉则天为之隐虽交而不蚀
四者皆德之所由生也故说者谓交而食阳微而阴乘
之也交而不食阳盛而阴不能掩也此则系乎人事所
感盖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
国所感如是则阴盛阳微而日为之食矣曰彼月而微
此日而微者意当时月食又适与日食相近 正义曰
历家为交食之法大率以百七十三日有奇为限古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3b 页 WYG0786-0182d.png
历书亡矣今世有周历鲁历者盖汉初为之其交无迟
速盈缩考日食之法而其年月往往参差是以汉世通
儒未有以历考此辛卯日食者 大衍历议曰虞𠠎以
历推之在幽王六年开元历定交分四万三千四百二
十九入蚀限加时在昼
   大东众星
朱氏曰汉天河也跂隅貌织女星名在汉旁三星跂然
如隅也七襄未详传曰反也笺云驾也驾谓更其肆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4a 页 WYG0786-0183a.png
盖天有十二次日月所止舍所谓肆也经星一昼一夜
左旋一周而有馀则终日之间自卯至酉当更七次也
皖明星貌牵牛星名服驾也箱车箱也启明长庚皆金
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谓之启明以其后日而入故谓
之长庚盖金水二星常附日行而或先或后但金大水
小故独以金星为言也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行
行列也箕斗二星以夏秋之间见于南方云北斗者以
其在箕之北也或曰北斗常见不隐者也翕引也舌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4b 页 WYG0786-0183b.png
二星也南斗柄固指西若北斗而西柄则亦秋时也
欧阳氏曰谭人仰诉于天言我民困矣天之云汉有光
亦能下监我民乎其不言日月之明而言云汉之光者
谓不能下监也天虽有织女不能为我织而成章虽有
牵牛不能为我驾车而输物虽有启明长庚不能助日
为昼俾我营作虽有天毕不能为我掩捕鸟兽虽有箕
不能为我簸扬糠秕虽有斗不能为我挹酌酒浆箕斗
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引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5a 页 WYG0786-0183c.png
若有所挹取于东也 李氏曰尔雅曰明星谓之启明
孙炎曰明星太白也出东方高三舍今曰太白观此则
启明即是太白也长庚不知是何星毛氏云只是一星
故后世亦以长庚为太白郑渔仲乃谓启明金星长庚
水星金在日西故日将出则东见水在日东故日将没
则西见又似是二星不得浑而为一也唐卢仝月蚀诗
历言星辰不救月蚀之事其体制正类此诗 刘氏曰
金星朝在东所以启日之明夕在西所以续日之长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5b 页 WYG0786-0183d.png
   云汉
杨泉物理论云汉水之精也气发而升精华浮上宛转
随流名曰天河一曰云汉 埤雅曰万物之精上为列
星河精上为天汉诗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言水气之
在天为云水象之在天为汉今皆倬然昭明回转于上
则非雨之候也又曰瞻卬昊天有嘒其星言旱久而繁
星备见则尤非雨之候也且其正言昊天则夏之时也
以今观之炎夏旱暵而热则小星森布如棋星阳之精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6a 页 WYG0786-0184a.png
也阳盛而亢则星稠于上其理然也
 天道
  周礼
   圭景
郑司农曰测土深谓南北东西之深也日南谓立表
处大南近日也日北谓立表处大北远日也景夕谓
日跌景乃中立表处大东近日也景朝谓日未中而
景中立表处大西远日也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6b 页 WYG0786-0184b.png
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
颍川阳城地为然 康成曰昼漏半而置土圭表阴
阳审其南北景短于土圭谓之日南是地于日为近
南也景长于土圭谓之日北是地于日为近北也东
于土圭谓之日东是地于日为近东也西于土圭谓
之日西是地于日为近西也如是则寒暑阴风偏而
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
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7a 页 WYG0786-0184c.png
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
取象于日一寸为止 疏曰冯相氏云冬夏致日春
秋致月皆以土圭度之是以冬官考工记云土圭尺
有五寸以致日三光考灵耀云四游升降于三万里
中下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则是半三万
里而万五千里与土圭等是千里差一寸算法亦然
言此者欲见经日南日北之等皆去中表千里为术
景长景短皆差一寸通卦验云冬日至树八尺之表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7b 页 WYG0786-0184d.png
日中视其晷是以知用八尺表而以昼漏半度景也
景一寸差千里故于地中尺五寸景去南戴日下
万五千里考灵耀言四游升降者春分之时地与星辰
复本位至夏至之日地与星辰东南游万五千里下
降亦然至秋分还复正至冬至地与星辰西北游亦
万五千里上升亦然至春分还复正进退不过三万
里故云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
之得地之中也元命包云日圆望之广尺以应千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8a 页 WYG0786-0185a.png
故郑注王制云象日月之大也考灵耀曰从上临下
八万里天以圆覆地以方载河图括地象曰天不足
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
上地户无下又云极广长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
里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又云天左动起于牵牛地
右动起于毕广雅云天圜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
里七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
十五步从地至天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七里半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8b 页 WYG0786-0185b.png
度地之厚与天高等天度云东方七宿七十五度南
方七宿百一十二度西方七宿八十度北方七宿九
十八度四分宿之一四方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二十八宿间相距积百七
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里 易
氏曰郑氏之说本于考灵耀谓土圭之法以一分当
百里以一寸当千里日景于地凡千里而差一寸故于
颍川阳城之地置一表为中表又于中表之四面各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9a 页 WYG0786-0185c.png
去千里而置四表昼漏半则各参以土圭之景以验南
北东西其景皆有一寸之差其说果可从乎殊不知大
司徒所谓日南日北日东日西者特四时测景之法如
夏至日在南陆躔于东井景长尺有五寸故曰日南则
景短多暑冬至日在北陆躔于牵牛景长丈有三尺故
曰日北则景长多寒秋分日在东陆躔于角其景常候
以夕故曰日东则景夕多风春分日在西陆躔于娄其
景常候以朝故曰日西则景朝多阴四时之间春秋不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19b 页 WYG0786-0185d.png
可致日故日景不言尺寸之度冬至日景虽言尺寸之
度而实过于土圭之制惟夏至之日景长尺有五寸正
与土圭等所以求地中昔尧之敬授人时皆以中星验
日景而独于仲夏言敬致致即致日也致日于尺有五
寸之景此即求中之法地中既正是以因其日之东南
西北而知天地于此乎合因其景之长短朝夕而知四
时于此乎交多风多阴得其序而知风雨于此乎会多
寒多暑得其序而知阴阳于此乎和以至百物阜安又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0a 页 WYG0786-0186a.png
造化冲和之气其应然也匠人建国主王国而言也大
司徒之建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以正日景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此则赞大司徒求地中而已水地
以县置槷以县者此二县字有先后之序先于造城之
处以水平地于四旁立四柱以绳县之其绳附柱不偏
量其四旁适均则其地平矣方于中立八尺之表表即
𣙗也复以绳县之其绳附柱不偏而后视表之景又于
四旁之地为规圜之势画以识之日出于东其景在西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0b 页 WYG0786-0186b.png
则识其出景之端日入于西其景在东则识其入景之
端景之两端既定中屈其所量之绳而两者相合则地
中可验又虑其所规之不正也复以出入之景与日中
之景三者相参故曰参又虑其所参之或偏也复以日
中之景与极星之度两者相考故曰考且极星之度何
与于日中之景凡以验日景之中而已盖夏至日在南
陆躔于东井去极六十六度有奇而其景尺有五寸冬
至日在北陆躔于牵牛去极一百一十六度有奇而其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1a 页 WYG0786-0186c.png
景丈有三尺春分日在西陆躔于娄秋分日在东陆躔
于角去极九十一度有奇而其景均焉观日躔去极之
远近以验四时考四时日景之短长以求地中则东西
可正故曰以正朝夕东西既正然后度日景两交之间
屈其绳之半以指𣙗而求合乎规圜之势则南北亦正
矣 王氏曰以日景正其朝则地之中得矣以极星正
其夕则天之中得矣书曰自服于土中又曰其自时配
皇天则洛邑非特地之中亦天之中矣 大衍历议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1b 页 WYG0786-0186d.png
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
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交州去洛水陆之路九千
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当五千乎开元十
二年测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
使者大相元太言交州望极才高二十馀度八月海中
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乃浑天
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极二十度已上之星
则见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2a 页 WYG0786-0187a.png
以引度之自滑台始白马夏至之晷尺五寸七分又南
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浚仪岳台晷尺五寸三分
又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扶沟晷尺四寸四
分又南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上蔡武津晷尺三寸六
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馀而
旧说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妄矣吴王蕃考先儒所传以
戴日下万五千里为句股斜射阳城考周径之率以揆
天度当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馀今测日晷距阳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2b 页 WYG0786-0187b.png
五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
极相去八万里其径五万里宇宙之广岂若是乎然则
蕃之术以蠡测海者也 隋天文志曰先儒皆云夏至
立八尺表于阳城其影与土圭等案尚书考灵耀称日
永景尺五寸日短景尺三寸易通卦验曰夏至景一尺
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景一
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刘向鸿范传曰夏至景
长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3a 页 WYG0786-0187c.png
景七尺三寸六分后汉四分历魏景初历宋元嘉历大
明祖冲之历皆与考灵耀同汉魏及宋所都皆别四家
历法候景则齐且纬候所陈恐难依据刘向二分之景
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长短考灵耀周髀张衡灵宪
及郑玄注周官并云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宋元嘉
十九年壬午使使往交州测影夏至之日影出表南三
寸二分何承天遥取阳城云夏至一尺五寸计阳城去
交州路当万里而影实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3b 页 WYG0786-0187d.png
差一寸也又梁大同中二至所测以八尺表率取之夏
至当一尺一寸七分彊后信都芳注周髀四术称永平
元年戊子当梁天监之七年见洛阳测影又见公孙崇
集诸朝士共观秘书影同是夏至日其中影皆长一尺
五寸八分以此推之金陵去洛南北略当千里而影差
四寸则二百五十里而影差一寸也 王朴曰古者植
圭于阳城以其近洛也盖尚慊其中乃在洛之东偏开
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4a 页 WYG0786-0188a.png
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
   正月正岁
王氏曰元者德也正者政也德欲终始如一故即位之
一年谓之元年政欲每岁改易故改岁之一月谓之正
月正月之吉则朔月也朔月谓之吉则明生之几故也
三代各有正月而周以建子之月为正夏以建寅之月
为正夏正据人所见故谓之人正授民事则宜据人所
见故周亦兼用夏时而以夏之正月为正岁始和布治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4b 页 WYG0786-0188b.png
以周之正月而正岁又观象法则以兼用夏时故也兼
用夏时而以正月之吉使万民观治象则正岁先王之
正也正月之吉时王之正也万民取正于时王而巳若
夫百官则又当取正于先王也 易氏曰夏正建寅谓
之正岁周正建子谓之正月建子为时王之正月示万
民以更新之意故大宰县治象于月吉而复敛于挟日
建寅为民时之正岁吏治于是乎始故小宰帅治官之
属观治象于已敛之后 张氏曰周官于布治言正月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5a 页 WYG0786-0188c.png
之吉此周正也而以夏正为正岁所谓正岁十有二月
令斩冰此其證尤彰明又七月言月皆夏时而以周之
正为一之日观此可见兼存之法其兼存之何也周人
虽以天统改用建子为正月而以夏数得天故未尝废
   星辰
疏云五纬即五星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
星右旋为纬星备云五星初起牵牛此云星明是五纬
又星备云岁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5b 页 WYG0786-0188d.png
荧惑日行三十三分度之一三十三岁而周天镇星日
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岁而周天太白日行八分
度之一八岁而周天辰星日行一度一岁而周天是五
纬所行度数之事二十八星面有七不当日月之会直
谓之星若日月所会则谓之宿谓之辰谓之次亦谓之
房故书云辰弗集于房 朱氏曰纬星阴中之阳经星
阳中之阴
   司中司命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6a 页 WYG0786-0189a.png
郑司农云司中三能三阶也司命文昌宫星 疏云案
武陵太守星传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太尉中
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文昌宫第四曰司命
第五曰司中二文俱有司中司命故两载之 康成云
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或曰中能上能也 疏云
先郑以为司中是三台司命是文昌星今案三台与文
昌皆有司中司命何得分之武陵太守星传云文昌宫
六星第一曰上将第二曰次将第三曰贵相第四曰司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6b 页 WYG0786-0189b.png
命第五曰司中第六曰司禄是其本次也或曰中能者
亦据星传而言 洪氏楚辞注曰按史记天官书文昌
六星四曰司命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
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然则有两司命也祭法
王立七祀诸侯立五祀皆有司命疏云司命宫中小神
而汉书郊祀志荆巫有司命说者曰文昌第四星也五
臣云司命星名主知生死辅天行化诛恶护善也大司
命云乘清气兮御阴阳少司命云登九天兮抚彗星其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7a 页 WYG0786-0189c.png
非宫中小神明矣
   风师雨师
疏云春秋纬云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箕也诗云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郑义大阳不变阴为
金雨为木风为土明为火晦为水若从妻所好言之则
洪范云星有好风星有好雨郑注云箕星好风毕星好
雨是土十为木八妻木八为金九妻故东方箕星好风
西方毕星好雨 洪氏楚辞注曰按丰隆或曰云师或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7b 页 WYG0786-0189d.png
曰雷师屏翳或曰云师或曰雨师或曰风师归藏云丰
隆筮云气而告之则云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升昆崙
封丰隆之葬郭璞云丰隆筮师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
师淮南子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张衡思玄赋
云丰隆軯其震霆云师𩅾以交集则丰隆雷也云师屏
翳也天问曰萍号起雨则屏翳雨师也洛神赋云屏翳
收风则风师也淮南子云雨师洒道风伯扫尘说者以
为箕毕二星列仙传云赤松子神农时为雨师风俗通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8a 页 WYG0786-0190a.png
云玄冥为雨师其说不同据楚辞则以丰隆为云师飞
廉为风伯屏翳为雨师
   十煇
易氏曰煇者日之光气也日以光为主是谓太阳阴邪
侵之则为祲此视祲占象所以有十煇之法祲谓阴气
薄于日而浸淫相侵也象谓阴柔附日而凝结成象也
镌谓阴气刺日如童子所佩之镌也监谓阴气抱日如
冠珥而背璚也闇谓阴气蔽日方昼而闇者也瞢谓阴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8b 页 WYG0786-0190b.png
气蒙蔽日光瞢然也弥谓阴气贯日弥天不竟也叙谓
阴气不常以叙而至也隮谓阴气自下而升于上也想
谓阴气无迹形似可想也以洪范五行推之阳为君子
为中国阴为小人为夷狄妖祥可以类求 王氏曰气
祥谓之祲以日傍之气相侵也形本谓之象谓气在日
傍未成形也鑴如童子佩鑴之鑴谓傍气刺日也监如
王启监厥乱之监谓云气在上而临日也闇谓昼晦或
日蚀也瞢谓日无光也弥如弥缝之弥谓气贯日也叙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9a 页 WYG0786-0190c.png
如时叙之叙谓云有次叙在日上也隮如朝隮于西之隮
谓虹气见日傍也想谓杂气有似可形想也
   岁年
注云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
今时作历日 疏云一年有二十四气皆节气在前中
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朔气在晦则后月闰中气在朔
则前月闰节气有入前月法中气无入前月法中气匝
则为岁朔气匝则为年假令十二月中气在晦则闰十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29b 页 WYG0786-0190d.png
二月十六日得后正月立春节此即朔数曰年至后年
正月一日得启蛰中此中气匝此即中数曰岁 月令
正义曰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
一谓之一岁十二月之朔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
为年此是岁年相对故有朔数中数之别若散而言之
岁亦年也故尔雅释天云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
曰年是也
   十有二岁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0a 页 WYG0786-0191a.png
注云岁谓太岁岁星与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乐说
岁星与日常应太岁月建以见然则今历太岁非此也
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小
周其妖祥之占甘氏岁星经其遗象也 疏云太岁在
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岁星为阳右行于天一岁移
一辰又分前辰为一百三十四分而侵一分则一百四
十四年跳一辰十二辰匝则总有千七百二十八年十
二跳辰匝以此而计之十二岁一小周谓一年移一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0b 页 WYG0786-0191b.png
故也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十二跳匝故也岁左行
于地一与岁星跳辰年数同此则服虔注春秋龙度天
门是也以岁星本在东方谓之龙以辰为天门故以岁
日跳度为龙度天门也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太岁为阴
人所不睹既岁星与太岁虽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
异故举岁星以表太岁言岁星与日同次之月一年之
中惟于一辰之上为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
星俱赴于牵牛之初是岁星与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1a 页 WYG0786-0191c.png
建子子有太岁至后年岁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会
于玄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太岁自此已后皆然 大
衍历议曰岁星自商周迄春秋之季率百二十馀年而
超一次战国后其行寖急至汉尚微差及哀平间馀势
乃尽更八十四年而超一次因以为常此其与馀星异
也姬氏出自灵威仰之精受木行正气岁星主农祥后
稷凭焉故周人常阅其禨祥而观善败其始王也次于
鹑火以达天鼋及其衰也淫于玄枵以害鸟帑 易氏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1b 页 WYG0786-0191d.png
曰先郑以岁为太岁后郑谓大岁所在岁星所居要之
二者并行初不相悖然春秋所述妖祥之事则皆岁星
也襄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是谓蛇乘龙梓
慎以为宋郑必饥则言其所属裨灶以为周楚所恶则
言其所冲其岁星乖次之所应乎昭三十二年岁在星
纪而吴伐越史墨以为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以岁星
十二年而一周存亡之数不过三纪非岁星顺次之所
应乎此保章氏所以言十有二岁之相相谓有相可睹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2a 页 WYG0786-0192a.png
者也其相有嬴缩晕角之变而妖祥应焉岂太岁可以
并言哉
   致日致月
陈氏曰礼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诗曰日居月诸出
自东方又曰东方之日东方之月盖月之始则生于西
其盛则生于东扬子曰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
魄于东汉书谓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黄道也黄道
北至东井南至牵牛东至角西至娄夏至日在东井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2b 页 WYG0786-0192b.png
北近极星则晷短故立八尺之表而景尺五寸冬至日
在牵牛而南远极星则晷长故立八尺之表而景丈三
尺春分日在娄秋分日在角而中于极星则景中故立
八尺之表而景七尺三寸六分日阳也阳用事则日进
而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为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
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凉为寒若日失节于南则晷过而
长为常寒失节于北则晷退而短为常燠此四时致日
之法也月之九行在东西南北有青白赤黑之道各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3a 页 WYG0786-0192c.png
而出于黄道之旁立春春分月循青道而春分上弦在
东井圆于角下弦于牵牛立秋秋分循白道秋分上弦
在牵牛圆于娄下弦于东井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
夏至南从赤道古之致月者不在立春立秋而常在二
分不在二分之望而常在弦者以月入八日与不尽八
日得阴阳之正平故也考之于经仲夏平秩南讹敬致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则致日不于春秋致月不于冬夏
而汉书有春秋致日之事盖兼后世之法也然日之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3b 页 WYG0786-0192d.png
月其阴阳尊卑之辨若君臣然观君居中而佚臣旁行
而劳臣近君则威损远君则势盛威损与君异势盛与
君同月远日则其光盈近日则其明阙未望则出西既
望则出东则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说盖足信也 易
氏曰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丈有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
长尺有五寸此长短之极所以致日春分日在娄月上
弦于东井下弦于牵牛秋分日在角月上弦于牵牛下
弦于东井此长短之中所以致月然致日必于冬夏致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4a 页 WYG0786-0193a.png
月必于春秋者何也天度一月易一位一时易一方以
牵牛东井运于四方者推之日月所经正在分至为天
度之中 天文录曰冬至之日日出辰入申昼行地上
百四十六度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昼短
夜长夏至之日日出寅入戌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
少弱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强故昼长夜短春秋分
之日日出卯入酉昼行地上夜行地下皆一百八十二
度半强昼夜长短同 邵子曰天行所以为昼夜日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4b 页 WYG0786-0193b.png
所以为寒暑夏浅冬深天地之交也左旋右行天日之
交也日朝在东夕在西随天之行也夏在北冬在南随
天之交也天一周而超一星应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
正秋卯正冬子正应日之交也
   二十八星
北方九十八度四分一斗二十六(四分/退二)牛八女十二虚
十危十六室十六壁十 西方八十度奎十六娄十二
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 南方百十二度井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5a 页 WYG0786-0193c.png
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 东
方七十五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
十一
 右赤道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一(后汉志/)
  (汉志斗二十六不载四分度之一危十七壁九一/晋志斗二十六分四百五十五 淮南子箕十)
  (四分一九五代钦天历虚十少毕十七觜一参十/鬼三北 十八度少西八十一度南一百一十一)
  (度东七/十五度)
北方九十六度四分一斗二十四(进一/)牛七女十一虚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5b 页 WYG0786-0193d.png
十危十六室十八壁十 西方八十三度奎十七娄十
二胃十五昴十二毕十六觜三参八 南方百九度井
二十鬼四柳十四星七张十七翼十九轸十八 东方
七十七度角十三亢十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
 右黄道度(永元黄道铜仪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 后汉志)
凡二十八宿分为十二次寅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
至斗十一度卯为大火宋之分自氐五度至尾九度辰
为寿星郑之分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已为鹑尾楚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6a 页 WYG0786-0194a.png
分自张十七度(汉志/十八)至轸十一度午为鹑火周之分自
柳九度至张十六度(汉志/十七)未为鹑首秦之分自井十六
度至柳八度申为实沈魏之分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
度酉为大梁晋之分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戌为降娄
鲁之分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亥为娵訾卫之分自危十
六度至奎四度子为玄枵齐之分自女八度至危十五
度丑为星纪吴越之分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唐六典/)
沈氏曰二十八宿为其有二十八星当度故立以为宿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6b 页 WYG0786-0194b.png
前世测候多或改变如唐书测得毕有十七度半觜只
有半度之类皆谬说也星既不当度自不当用为宿次
自是浑仪度距疏密不等耳凡二十八宿度数皆以赤
道为法唯黄道度有不合度者盖黄道有斜有直故度
数与赤道不等即须以当度星为宿唯虚宿未有奇数
自是日之馀分历家取以为斗分者也馀宿则不然
朱氏曰天有黄道有赤道天如一圆匣赤道是相合缝
处在天之中黄道半在赤道之内半在赤道之外东西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7a 页 WYG0786-0194c.png
与赤道相交度是横分为度数会是日月在黄道赤道
相交处望是月与日相向如一在子一在午皆同一度
谓如月在毕十一度日亦在毕十一度虽同此度却南
北相向日蚀于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相会月在下
遮日故日蚀望时月蚀固是阴敢与阳敌然历家又谓
之暗虚盖火日外影其中实暗望时当其中暗处故月蚀
   星土分星
注云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7b 页 WYG0786-0194d.png
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
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据郑注与班固地理志分野合
(志魏即晋地/韩即郑地)帝王世纪亦用其说考之左传国语皆合
但以国为断则疆土变易不合天文之正
 吴越(扬州/斗牛)(青州危/女虚)(冀州/室壁)(青州/奎娄)赵晋(冀并州觜/胃昴毕)
 (参/)(雍州/井鬼)(豫州张/柳星)(荆州/翼轸)(豫州/角亢)(豫州心/氐房)(幽/州)
 (尾/箕)
六家分星异同之谱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8a 页 WYG0786-0195a.png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9a 页 WYG0786-0195c.png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39b 页 WYG0786-0195d.png
 
 
春秋纬文耀钩北斗七星主九州华岐龙门积石至三
危之野雍州属魁星大行以东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
属枢星三河雷泽东至海岱以北兖州青州属机星蒙
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扬之州属权星大别以东
至雷泽九江荆州属衡星荆山西南至岷山北岖鸟鼠
梁州属开星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属摇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0a 页 WYG0786-0196a.png
陈氏曰九州十二域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
系之五星雍主魁冀主枢青兖主机扬徐主权荆主衡
梁主开阳豫主摇光此系之北斗者也星纪吴越玄枵
齐娵訾卫降娄鲁大梁赵实沈晋鹑首秦鹑火周鹑尾
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岁星
主齐吴荧惑主楚越镇星主王子太白主大臣辰星主
燕赵代此系之五星者也然吴越南而星纪在丑齐东
而玄枵在子鲁东而降娄在戌东西南北相反而相属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0b 页 WYG0786-0196b.png
何耶先儒以为古者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
焉观春秋传凡言占相之术以岁之所在为福岁之所
冲为灾故师旷梓慎裨灶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
害岁在越而吴不利岁淫玄枵而宋郑饥岁弃星纪而
周楚恶岁在豕韦而蔡祸岁及大梁而楚凶则古之言
星次者未尝不视岁之所在也梓慎曰龙宋郑之星也
宋大辰之虚也陈太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
也卫高阳之虚也其星为大水以陈为火则大皞之木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1a 页 WYG0786-0196c.png
为火母故也以卫为水则高阳水行故也子产曰迁阏
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
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然则十二域之所主亦若
此也 易氏曰在诸侯则谓之分星在九州则谓之星
土九州星土之书亡矣今其可言者十二国之分考之
传记灾祥所应亦有可證而不诬者昭十年有星出于
婺女郑裨灶曰今兹岁在颛顼之墟姜氏任氏实守其
地释者以颛顼之墟为玄枵此玄枵为齐之分星而青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1b 页 WYG0786-0196d.png
州之星土也昭三十二年吴伐越晋史墨曰越得岁而
吴伐之必受其凶释者以为岁在星纪此星纪为越之
分星而扬州之星土也昭元年郑子产曰成王灭唐而
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实沈为参神此实沈为晋之分
星而并州之星土也襄九年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
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此大火为宋之分
星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十七年星孛及汉申须曰汉水
祥也卫颛顼之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此娵訾为卫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2a 页 WYG0786-0197a.png
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
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蛇乘龙龙宋郑之星此寿星为
郑之分星而亦豫州之星土也郑语周史曰楚重黎之
后也黎为高辛氏火正此鹑尾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
星土也尔雅曰析木谓之津释者谓天汉之津梁为燕
此析木为燕之分星而幽州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鹑火
秦之鹑首赵之大梁鲁之降娄无非以其州之星土而
为其国之分星所占灾祥其应不差然亦有可疑者武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2b 页 WYG0786-0197b.png
王伐殷岁在鹑火伶州鸠曰岁之所在我有周之分野
盖指鹑火为西周丰岐之地今乃以当洛阳之东周何
也周平王以丰岐之地赐秦襄公而其分星乃谓之鹑
首又何也如燕在北而配以东方之析木鲁在东而配
以西方之降娄秦居西北而鹑首次于东南吴越居东
南而星纪次于东北此皆稽之分野有不合者贾氏以
为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之辰恐不其然若谓受封
之辰则春秋战国之诸侯以之占妖祥可也后世占分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3a 页 WYG0786-0197c.png
野而妖祥亦应岂皆古者受封之辰乎此堪舆之书虽
足考古而言郡国所入之度则非古之法 一行曰近
代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国虞夏秦汉郡国废置
不同周之兴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仅得河南七县今
又天下一统而直以鹑火为周分则疆埸舛矣七国之
初天下地形雌韩而雄魏魏地西距高陵尽河东河内
北固漳邺东分梁宋至于汝南韩据全郑之地南尽颍
川南阳西达虢略距函谷固宜阳北连上党皆绵亘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3b 页 WYG0786-0197d.png
州相错如绣考云汉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馀宿其后
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而上党入于舆
鬼方战国未灭时星家之言屡有明效今则同在畿甸
之中矣而或者犹据汉书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遗术
而不知变通之数也 春秋正义曰星纪在于东北吴
越实在东南鲁卫东方诸侯遥属戌亥之次又三家分
晋方始有赵而韩魏无分赵独有之地理志分郡国以
配诸次其地分或多或少鹑首极多鹑火甚狭徒以相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4a 页 WYG0786-0198a.png
传为说其源不可得闻 通典曰凡国之分野上配天
象始于周季 吕氏曰十二次盖战国言星者以当时
所有之国分配之星经出于战国之末故举当时东西
周疆界以言之 唐氏曰子产言封实沈于大夏主参
封阏伯于商邱主辰则辰为商邱分参为大夏分其来
已久非因封国始有分野若以封国岁星所在即为分
星则每封国自有分星不因相土因阏伯晋人因实沈
矣 陈氏曰所可据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4b 页 WYG0786-0198b.png
维燕可以言东北也十有二次而可言者一 魏氏曰
星不依方而以受封之日为次此传注之可疑班志始
著十二国分野所属然独秦周韩燕有所入宿度他皆
无之既言角亢氐为韩矣又自井六度起井乃秦分也
既言尾箕为燕矣又谓自危四至斗六然危斗乃齐吴
分也以汉晋二史所载宿度较之刘昭所注则汉志之
差多至十馀度而晋志不过差一二度而已 洪氏曰
卫本受封于河内商虚后徙楚邱河内乃冀州所部汉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5a 页 WYG0786-0198c.png
属司𨽻其他邑皆在东郡属兖州于并州了不相干魏
分晋地得河内河东数十县于益州亦不相干
   十二风
易氏曰三代不推历而历未尝不正以历起于律而每
月足以候其气也昔黄帝得嶰谷之管而神瞽为之制
十二律以此候十二月之气无非天地之中气以此调
十二月之声无非天地之和声是谓十有二风之占何
谓十有二风艮为条风从大吕大蔟之律震为明庶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5b 页 WYG0786-0198d.png
从圜钟之律巽为清明风从姑洗中吕之律离为景风
从蕤宾之律坤为凉风从函钟夷则之律兑为阊阖风
从南吕之律乾为不周风从无射应钟之律坎为广莫
风从黄钟之律传所谓八风从律是已然特八风而已
每风行于两月之间各得四十五日有奇如八卦之分
直四时亦然以十二月言之亦曰十有二风其法于缇
室之中因逐月律管以为入地之浅深月气至则葭灰
飞此所以察天地之和然左氏载师旷歌北风又歌南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6a 页 WYG0786-0199a.png
风而知晋楚之胜负妖祥之应可决于此即治历之道
 王氏曰十有二风风之生于十二辰之位者也盖天
地之气合以生风八风本乎八卦四维之风兼于其月
故艮为条风而立春亦曰条风巽为清明风而立夏亦
曰清明风坤为凉风而立秋亦曰凉风乾为不周风而
立冬亦曰不周风故八风变而言之又谓十二风
   三辰
易氏曰三辰日月斗也日合于天统故天神可得而犹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6b 页 WYG0786-0199b.png
其居月合于地统故地示可得而犹其居斗合于人统
故人鬼可得而犹其居犹即图也天神位乎上其居为
阳即日合天统之法而图之地示位乎下其居为阴即
月合地统之法而图之人鬼位乎阴阳之间即斗合人
统之法而图之 沈氏曰日月星谓之三辰者日月星
至于辰而毕见星有三类一经星北极为之长二舍星
大火为之长三行星辰星为之长故皆谓之辰
   司民司禄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7a 页 WYG0786-0199c.png
司民轩辕角也司禄文昌第六星或曰下能也 疏云
武陵太守星传云轩辕十七星如龙形有两角角有大
民小民文昌宫有六星第一为上将第二为次将第三
为贵相第四为司命第五为司中第六为司禄是司民
在轩辕角司禄在文昌第六星也石氏星传曰上能司
命为太尉中能司中为司徒下能司禄为司寇是司禄
在下能也以二处并有司禄故举二文以见义
   极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7b 页 WYG0786-0199d.png
朱氏曰北辰之为天枢何也曰天圆而动包乎地外地
方而静处乎天中故天之形半覆乎地上半绕乎地下
而左旋不息其枢纽不动之处则在夫南北之端焉谓
之极者犹屋脊之谓极也然南极低入地三十六度故
周回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北极高出地三十六度故周
回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七十
二度之中常居其所而不动其旁则经星随天左旋日
月五纬右转更迭隐见皆若环绕而归向之知此则知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8a 页 WYG0786-0200a.png
天枢之说太一如人主北极如帝都帝坐惟在紫微者
据北极七十二度常见不隐之中故有北辰之号而常
居其所盖天形运转昼夜不息而此为之枢如轮之毂
如硙之齐虽欲动而不可得非有意于不动也若太微
之在翼天市之在尾摄提之在亢其南距赤道也皆近
其北距天极也皆远则固不容于不动而不免与二十
八宿同其运行矣故其或东或西或隐或见各有度数
仰而观之盖无晷刻之或停也 蔡氏曰日晷有差如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8b 页 WYG0786-0200b.png
千里差一寸极星无差
   日辰月岁星之号
日谓从甲至癸辰谓从子至亥月谓从娵至荼岁谓从
摄提格至赤奋若星谓从角至轸 尔雅疏曰日为阳
辰为阴甲寅之岁曰阏逢摄提格乙卯之岁曰旃蒙单
阏丙辰之岁曰柔兆执徐丁巳之岁曰强圉大荒落戊
午之岁曰著雍敦牂己未之岁曰屠维恊洽庚申之岁
曰上章涒滩辛酉之岁曰重光作噩壬戌之岁曰玄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9a 页 WYG0786-0200c.png
阉茂癸亥之岁曰昭阳大渊献甲子之岁曰阏逢困敦
乙丑之岁曰旃蒙赤奋若以此推之周而复始以日配
月之名设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
三月得丙则曰脩寎四月得丁则曰圉余五月得戊则
曰厉皋六月得己则曰则且七月得庚则曰窒相八月
得辛则曰塞壮九月得壬则曰终玄十月得癸则曰极
阳十一月得甲则曰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橘涂周而
复始史记历书云月名毕聚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49b 页 WYG0786-0200d.png
东方龙西方虎皆南首而北尾南方鸟北方龟皆西首
而东尾 诗正义曰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唯箕斗
井壁四星而已
  礼记
   天地日月星辰
月令正义曰老子云道生一者一则混元之气与大初
大始大素同又与易之大极礼之大一其义不殊皆为
气形之始也一生二者谓混元之气分为二二则天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0a 页 WYG0786-0201a.png
也与易之两仪又与礼之大一分而为天地同也二生
三者谓参之以人为三才也三生万物者谓天地人既
定万物备生其间分为天地说有多家状貌之殊凡有
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形如弹
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扬雄桓谭
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玄之徒并所依用三曰宣夜旧
说云殷代之制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
昕读为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0b 页 WYG0786-0201b.png
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六曰安
天是晋时虞喜所论注考灵耀用浑天之法案郑注考
灵耀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璿玑玉衡以
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
转以为天耳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必三百六十五日
四分日之一星复旧处星既左转日则右行亦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即以一日之行而为
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1a 页 WYG0786-0201c.png
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天如弹丸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案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
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万一千里者
是天圆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十五
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周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
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
四表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
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1b 页 WYG0786-0201d.png
地在于中是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
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
时地下游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地
渐渐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
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乎自冬至后
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于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
体虽绕于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于
地三十六度南极下于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三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2a 页 WYG0786-0202a.png
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南极
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
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
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之日道也赤道
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赤
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
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行四表
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2b 页 WYG0786-0202b.png
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
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
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
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
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
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
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3a 页 WYG0786-0202c.png
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
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
万里也日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世不失九道谋郑注
引河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
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东从
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春星辰
西游日则东游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与
星辰相去三万里夏则星辰北游日则南游夏至星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3b 页 WYG0786-0202d.png
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以此推
之秋冬放此可知计夏至之日日在井星正当嵩高之
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
有尺五寸之景也于时日又上极星辰下极故日下去
东井三万里也然郑四游之极元出周髀之文但日与
星辰四游相反春分日在娄则娄星极西日体在娄星
之东去娄三万里以度言之十二度也则日没之时去
昏中之星近校十度旦时日极于东去旦中之星远校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4a 页 WYG0786-0203a.png
十度若秋分日在角则角星极东日体在角星之西去
角三万里则日没之时去昏中之星远校十度旦时日
极于西去旦中之星近校十度此皆历乖违于数不合
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日从西而右行一度逆沿二
十八宿按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春
分之时日在娄四度夏至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秋
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
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4b 页 WYG0786-0203b.png
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
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
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于地千里而差一
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一十万五千里又
考灵耀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所以
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
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于天八万里下至
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5a 页 WYG0786-0203c.png
也后日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
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于天八万里下
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
平也后日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日与表平冬
至之时日下至于地八万里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
百里也委曲俱具考灵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
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
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则右行日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5b 页 WYG0786-0203d.png
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
数也今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于四日行最疾日行十
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九日
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馀自二十日至二十三
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二十四日至于晦行又最
疾日行一十四度馀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日月
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强半月及于日与日相会乃为
一月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分为一日一十九日与四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6a 页 WYG0786-0204a.png
百九十九分为月是一月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
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及于日计九百四十分则四百
七十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月是
阴精日为阳精故周髀云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
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所照魄生于日所蔽当日则光
盈就日则明尽京房云月与星辰阴者也有形无光日
照之乃有光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
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闇刘熙释名云日实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6b 页 WYG0786-0204b.png
也大明盛实月阙也满则缺也说题辞云星精阳之荣
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天高地下日
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转四游
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
然 邵子曰天圆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
倚盖然地东南下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天
覆地地载天天地相函故天下有地地上有天月者日
之影也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方氏曰日者循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7a 页 WYG0786-0204c.png
以进退者也月者应日以死生者也星者日所舍辰者
星所次以其得阳之精故谓之星以其所次有时故谓
之辰也日月星辰即尧典所言历象洪范所言五纪是
矣宿言宿之于此离言离之于彼 刘氏曰阴气合阳
于天上则为日星是以其光下垂焉阳气合阴于地下
则为山川是以其窍上通焉山川者五行之本也故天
之气出入于地中则升为四时地之气凝结于天上则
降为五行 真氏曰日星丽乎天阳之为也山川丽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7b 页 WYG0786-0204d.png
地阴之为也秉者主持之谓阳主精气故为日星之光
日太阳也星少阳也阴主形质故为山川之窍播者布
也谓阴阳二气分为五行而布为四时也和犹合也谓
阴阳和合而月始生也月太阴也本有质而无光其盈
亏也以受日光之多少月之朔也始与日合越三日而
明生八日而上弦其光半十五日而望其光满此谓三
五而盈也既望而渐亏二十二日而下弦其亏半三十
日而晦其光尽此所谓三五而阙也方其晦也是为纯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8a 页 WYG0786-0205a.png
阴故魄存而光泯至日月合朔而明复生焉和而月生
盖取此义 朱氏曰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耳汤
谷蒙汜固无其所然日月出水乃升于天及其西下又
入于水故其出入似有处所而所行里数历家以为周
天赤道一百七万四千里日一昼夜而一周春秋二分
昼夜各行其半而夏长冬短一进一退又各以其什之
一焉日以其光加于月魄而为之明如人登车而载于
其上也故曰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8b 页 WYG0786-0205b.png
溯于日乎言月之方生则以日之光加被于魄之西而
渐满其东以至于望而后圜及既望矣则以日之光终
守其魄之东而渐亏其西以至于晦而后尽盖月溯日
以为明未望则日在其右既望则日在其左故各向其
所在而受光如民向君之化而成俗也说扬子者皆以
载为哉固失其指而李轨解魄为光尤为乖谬至宋贯
之司马公始觉其非然遂欲改魄为朏则亦未深考此
载字之义而失之愈远矣唯近岁王伯照以为未望则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9a 页 WYG0786-0205c.png
魄为明所载似得其理既而又曰既望则明为魄所终
则是下句当曰终明而不当为终魄矣星亦受日之光
凡天地之光皆日也 陆氏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则昭
布在上皆地之精神也
   月令夏时
正义曰案吕不韦集诸儒士著为十二月纪合十馀万
言名为吕氏春秋篇首皆有月令与此文同是一證也
又周无太尉唯秦官有太尉而此月令云乃命太尉此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59b 页 WYG0786-0205d.png
是官名不合周法二證也又秦以十月建亥为岁首而
月令云为来岁授朔日即是九月为岁终十月为授朔
此是时不合周法三證也又周有六冕郊天迎气则用
大裘乘玉路建大常日月之章而月令服饰车旗并依
时色此是事不合周法四證也然案秦始皇十二年吕
不韦死十六年并天下然后以十月为岁首岁首用十
月时不韦已死十五年而不韦不得以十月为正不用
秦正而用夏时者以夏数得天正故用之也周礼虽以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0a 页 WYG0786-0206a.png
建子为正其祭祀田猎亦用夏正也 通典曰按月令
本出于管子即周时人也至秦吕不韦编为吕氏春秋
汉戴圣又取集成礼记證其根本并周制 大衍历议
曰夏小正虽颇疏简失传乃羲和遗迹何承天循大戴
之说复用夏时更以正月甲子夜半合朔雨水为上元
进乖夏历退非周正故近代推月令小正者皆不与古
合开元历推夏时立春日在营室之末昏东井二度中
古历以参右肩为距方当南正故小正曰正月初昏斗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0b 页 WYG0786-0206b.png
杓悬在下魁枕参首所以著参中也季春在昴十一度半
去参距星十八度故曰三月参则伏立夏日在井四度
昏角中南门右星入角距西五度其左星入角距东六
度故曰四月初昏南门正昴则见五月节日在舆鬼一
度半参去日道最远以浑仪度之参体始见其肩股犹
在浊中房星正中故曰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八月
参中则曙失传也辰伏则参见非中也十月初昏南门
见亦失传也定星方中则南门伏非昏见也 林氏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1a 页 WYG0786-0206c.png
小戴氏之书谓孔子于杞得夏时焉郑氏以为夏后氏
四时之书也今小戴氏月令则吕不韦所作也其于季
秋之月合百县为来岁受朔盖秦人以建亥为正故也
小戴知夏时出于夫子而近取秦人所作为何耶世所
传大戴礼而夏小正在焉郑氏注释月令引夏小正盖
不一而足也欲以夏后氏之遗书发挥后来者耳是夏
小正之书所为近古不可诬也今其书具存其于春正
月则鱼陟负冰农纬厥耒二月则有鸣仓庚三月则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1b 页 WYG0786-0206d.png
鼠化为鴽此于月令句读或小有不合者如所谓昴则
见初昏参则见浮游又有所谓俊风寒日耰黍蓄兰剥
鳝鸣札此其戛戛乎为三代遗篇也
   日度
陈氏曰阳生于子故日之行也自北而西历南而东冬
至在牵牛春分在娄夏至在东井秋分在角月令正月
在营室二月在奎三月在胃四月在毕五月在东井六
月在柳七月在翼八月在角九月在房十月在尾十一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2a 页 WYG0786-0207a.png
月在斗十二月在婺女则娄井角以三仲月中言之也
斗以仲冬月本言之也其馀或举月本或举月末不必
皆月中也 方氏曰日月所会谓之辰每一岁而十二
会焉日与月会而此独称日者盖阳以成岁为事而阴
特从之故以日为主与书言出日纳日而不及月同意
 素问注曰日行迟故昼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
五日一周天而犹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昼夜行天
之十三度馀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谓十三度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2b 页 WYG0786-0207b.png
外复行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礼
义及汉律历志云二十八宿及诸星皆从东而循天西
行日月及五星皆从西而循天东行今太史说云并循
天而东行从东而西转也 魏氏曰月行十三度馀者
特约法耳其实则一日至四二十四至晦行十四度馀
五日至八二十至二十三行十三度馀惟自九日至十
九仅行十二度馀此犹二至之晷刻最迟 正义曰一
辰有三十度十二辰总有三百六十度馀有五度四分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3a 页 WYG0786-0207c.png
度之一度别为九十六分总五度有四百八十分又四
分度之一为二十四分并之为五百四分十二辰分之
各得四十二分则是每辰有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
十二计之日月实行一会唯二十九分过半若通均一
岁会数则每位有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十二 大
衍历议曰夏历十二次立春日在东壁三度于太初星
距壁一度太也颛顼历上元甲寅岁正月甲寅晨初合
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维之首盖重黎受职于颛顼九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3b 页 WYG0786-0207d.png
乱德二官咸废帝尧复其子孙命掌天地四时以及虞
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颛顼其实夏历也汤作殷历更
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为上元周人因之距羲和千
祀昏明中星率差半次夏时直月节者皆当十有二中
故因循夏令其后吕不韦得之以为秦法更考中星断
取近距以乙卯岁正月己巳合朔立春为上元洪范传
曰历记始于颛顼上元太始阏逢摄提格之岁毕陬之
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营室五度是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4a 页 WYG0786-0208a.png
   中星
方氏曰中谓中于南方也先昏而后旦者顺阴阳之义
也书于春言星鸟夏言星火秋言星虚冬言星昴与此
不同何也盖书言分至之所中者此言昏旦之所中者
彼以时为主此以月为主故详略不同然其见于南方
则一也弧与建星非二十八宿之数而仲春昏旦举之
者由弧近井建近斗井三十三度斗二十六度其度最
宽难以明其星之中故也至于孟秋昏举建星者亦以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4b 页 WYG0786-0208b.png
是尔考之历法其间固不能无差经之所言亦要其大
略姑以记时而已 大衍历议曰古历冬至昏明中星
去日九十二度春分秋分百度夏至百一十八度率一
气差三度九日差一刻秦历十二次立春在营室五度
于太初星距危十六度少也昏毕八度中月令参中谓
肩股也晨心八度中月令尾中于太初星距尾也仲春
昏东井十四度中月令弧中弧星入东井十八度晨南
斗二度中月令建星中于太初星距西建也甄耀度及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5a 页 WYG0786-0208c.png
鲁历南方有狼弧无东井鬼北方有建星无南斗井斗
度长弧建度短故以正昏明云
   气候
素问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
之岁 正义曰汉时以惊蛰为正月中(夏小正正/月启蛰)雨水
为二月节(月令仲春/始雨水)汉末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
月节是刘歆作三统历时改之也三统历二月节谷雨
清明中按通卦验及今历唯以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5b 页 WYG0786-0208d.png
三月中馀皆同 汉上朱氏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见
于周公之时训吕不韦取以为月令焉其上则见于夏
小正夏小正者夏后氏之书孔子得之于杞者也夏
建寅故其书始于正月周建子而授民时巡狩烝享皆
用夏正故其书始于立春夏小正具十二月而无中气
有候应而无日数至于时训乃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
十日为节二书详略虽异其大要则同岂时训因小正
而加详欤左氏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6a 页 WYG0786-0209a.png
中归馀于终中谓中气也汉诏曰昔者黄帝合而不死
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气谓二十四气
也则中气其来尚矣仲尼赞易时已有时训观七月一
篇则有取于时训可知易通卦验易家传先师之言所
记气候比之时训晚者二十有四早者三当以时训为
定故子云太玄二十四关子 明论七十二候皆以时
训 太衍历议曰七十二候原于周公时训月令虽颇
有增益然先后之次则同自后魏始载于历乃依易轨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6b 页 WYG0786-0209b.png
所传不合经义今改从古 春秋正义曰夏小正曰正
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故汉氏之始以启蛰为正
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及太初以后更改气名以雨水为
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以迄于今踵而不改 吕氏曰
月令本于吕氏春秋吕氏本于夏小正而小正之文乃
曰鱼陟负冰淮南时则训亦曰鱼上负冰上犹陟也小
戴去一负字于文为阙夏小正正月雁北向吕氏春秋
淮南时则训皆曰孟春之月候雁北盖雁以北方为居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7a 页 WYG0786-0209c.png
自北而南则谓之来自南而北则谓之北正月非来南
之时也其误可见当从小正吕览淮南作鸿雁北为允
(夏小正正月雁北乡九月遰鸿雁记其来以九月归以/正月如是而已吕览月令时则训凡四见者按高诱注)
(吕览云八月少者其父母也九月者其子也推此/则知季冬北乡亦其大者而正月则其小者也)
   日至
方氏曰阳生于子而其气舒故昼刻多日浸长阴生于
午而其气促故昼刻少而日浸短以阴生于午则阳极
于此故仲夏言日长至阳生于子则阴极于此故仲冬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7b 页 WYG0786-0209d.png
言日短至所谓冬至夏至者其名盖出于此然而以刻
数之则如是尔以景量之夏至日极北而在东井其景
尺有五寸冬至日极南而在牵牛其景丈有三尺以为
长短之极则与此异矣盖刻之长短由日出之早晚景
之长短由日行之南北故也 高氏曰一阴生于午一
阳生于子当此之时正阴阳争死生分之际也故人君
合于二至之时尽斋戒之诚躬掩身之德止声色薄滋
味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以渎人主之听以定晏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8a 页 WYG0786-0210a.png
阴之所成以待阴阳之所定盖古人养气必于子午二
时而推广之故于子午二月 春秋正义曰日之行天
有南有北常立八尺之表以候景之短长夏至之景尺
有五寸日最长而景最短是谓日北至也自是以后日
稍近南冬至之景一丈三尺日最短而景最长是谓日
南至也
   星回于天
正义曰去年季冬日次于玄枵从此每月移次他辰至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8b 页 WYG0786-0210b.png
此月穷尽还次玄枵故云日穷于次去年季冬月与日
相会于玄枵自此月与日相会于他辰至此穷尽还复
会于玄枵故云月穷于纪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
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此月复于故处与去年季冬早
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土牛
陈氏曰土胜水牛善耕胜水故可胜寒气善耕故可以
示农耕之早晚后世土牛之法以岁之干色为首甲至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9a 页 WYG0786-0210c.png
癸为十干甲乙木其色青丙丁火其色赤戊己土其色
黄庚辛金其色白壬癸水其色黑支色为身子至亥为
十二支寅卯木其色青巳午火其色赤申酉金其色白
亥子水其色黑辰戌丑未其色黄纳音色为腹若甲子
乙丑金其色白丙寅丁卯火其色赤他皆放此以立春
日干色为角耳尾支色为胫纳音色为蹄设令甲子岁
甲为干其色青则青为牛首子为支其色黑则黑为身
纳音金其色白则白为腹又若丙寅日立春丙为干其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69b 页 WYG0786-0210d.png
色赤则赤为角耳尾寅为支其色青则青为胫纳音火
其色赤则赤为蹄其说盖有所传然也 景祐元年以
土牛经四篇颁天下丁度为序
   三光
乡饮酒义注三光三大辰也天之政教出于大辰焉正
义曰案昭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公羊云大辰者何大
火也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故尔雅云大辰房心尾
也大火谓之大辰北极谓之北辰是三大辰也何休曰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0a 页 WYG0786-0211a.png
大火与伐天所以示民时早晚天下取以为正故谓之
大辰辰时也
  春秋
   元
胡氏曰即位之一年必称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大哉
乾元万物资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地之用
也成位乎其中则与天地参故体元者人主之职而调
元者宰相之事元即仁也仁人心也春秋深明其用当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0b 页 WYG0786-0211b.png
自贵者始故治国先正其心以正朝廷与百官而远近
莫不壹于正矣春秋立文兼述作按舜典纪元日商训
称元祀此经书元年所谓祖二帝明三王述而不作者
也正次王王次春乃立法创制裁自圣心无所述于人
者非史册之旧文矣
   春王正月
程氏曰春天时正月王正书春王正月示人君当上奉
天时下承王正明此义则知王与天同大而人道正矣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1a 页 WYG0786-0211c.png
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时以立义耳 胡氏曰按左氏曰
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为岁首则冬十有一月是也前
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
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
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建子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时冠
周月何哉圣人语颜回以为邦则曰行夏之时作春秋
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此见诸行事之验也或曰非天
子不议礼仲尼有圣德无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有是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1b 页 WYG0786-0211d.png
言也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以夏时冠月垂法后世以
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自专也其旨微矣加王以正
者公羊言大一统是也 春秋史外传心之要典可得
闻乎书王正月者心之体也伊尹所谓一哉王心箕子
所谓无偏无党是也及仪父宋人盟心之妄也克段于
鄢心之贼也归仲子之赗心之邪也祭伯来心之贰也
益师卒而不日心之慢也按周公作诗以陈王业而其
诗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书作周月以纪王政而其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2a 页 WYG0786-0212a.png
书曰维十一月既南至日短极是周人虽以建子为
正亦不改夏之月也然则周王之月纪当世之事夫
子革之明矣周书有周月以纪政而其言曰夏数得
天百王所同其在商周革命改正示不相沿至于敬
授民时巡狩承享犹自夏焉 朱氏曰春秋书正据
伊川说则是周正建子之月但非春而书春则夫子
有行夏时之意而假天时以立义耳文定引商书十
有二月汉史冬十月为證以明周不改月此固然矣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2b 页 WYG0786-0212b.png
然以孟子考之则七八月乃建午建未之月暑雨苗
长之时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亥之月将寒成
梁之候又似并改月号此又何耶或者当时二者并
行惟人所用但春秋既是国史则必用时王之正其
比商书不同者盖后世之弥文而秦汉直称十月者
则其制度之阔略耳(注谓十月乃/后人追改)孟子所谓七八月
乃今之五六月所谓十一月十二月乃今之九月十
月是周人固已改月矣但天时则不可改故书云秋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3a 页 WYG0786-0212c.png
大熟未穫此即止是今时之秋盖非酉戌之月则未
有以见夫岁之大熟而未穫也以此考之今春秋月
数乃鲁史之旧文而四时之序则孔子之微意伊川
所谓假天时以立义者正谓此也若谓周人初不改
月则未有明据故文定只以商秦二事为證则无他
可考必矣如胡传之说则是周亦未尝改月而孔子特
以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月下所书之事却是周正建
子月事自是之后月与事常相差两月恐圣人制作不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3b 页 WYG0786-0212d.png
如是之错乱无章也考之刘质夫说亦云先书春王正
月而后书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字
为夫子所加(王字亦非/史策旧文)但鲁史本谓之春秋则又似元
有此字春秋纪春无冰为异则固以周正纪事也石林
叶氏又考左传所记祭足取麦谷邓来朝三事以为经
传所记有例差两月者是经用周正而传取国史有自
用夏正者失于更改也 陈氏曰鲁谓之春秋者其书
法以四时冠月也西周之史言时皆夏时也言月皆周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4a 页 WYG0786-0213a.png
月也未有以夏时冠周月也以夏时冠周月则鲁史也
夫子之修春秋每孟月书时以见鲁史每正月书王以
存周正盖尊周而罪鲁也 李氏曰书泰誓一月戊午
武成惟一月壬辰一以周正而以晦朔弦望系其下不
用春夏秋冬纪事也春秋书春王正月者因鲁史之旧
孔子不删去春字者因其旧以讥之也 吕氏曰尧授
舜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舜授禹正月朔旦受命于神
宗书载舜禹受命之始正月之外未尝复加一辞也春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4b 页 WYG0786-0213b.png
秋乐道尧舜之道而以王冠正月其书法与典谟不类
是独何欤天下皆知有帝故虞之正月不冠以帝天下
皆知有王故夏之正月不冠以王大纲已举大法已明复
加一辞则为赘矣春秋之时人欲肆天理灭夫子不得
已而标王之一字出诸正月之上然后天下知自隐至
哀二百四十二年之间予夺褒贬无非王道之流行自
岁首至岁穷三百六旬之间视听食息无非王道之发
见 张氏曰书元年春者鲁史旧文也书正月者亦鲁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5a 页 WYG0786-0213c.png
史旧文也夫子笔一王字于其间而精神皆变傥止如
旧史岂不陋哉以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以言王即
天也故典曰天叙礼曰天秩命曰天命讨曰天讨天子
岂得以私意乱之乎以正次王以言礼乐征伐皆自天
子出也诸侯岂得以私心干之乎于王之一字则知二
百四十二年之笔削皆王道之所寓也
   闰月
刘氏曰前闰后闰大约相去三十二月十九年七闰为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5b 页 WYG0786-0213d.png
一章杜预长历既违五岁再闰又非归馀于终但据春
秋经传考日辰晦朔前后甲子不合则置一闰非历也
 大衍历议曰列国之历不可以一术齐矣而长历日
子不在其月则改易闰馀欲以求合故闰月相距近则
十馀月远或七十馀月此杜预所甚谬也夫合朔先天
则经书日蚀以纠之中气后天则传书南至以明之其
在晦二日则原乎定朔以得之列国之历或殊则稽于
六家之术以知之此四者皆治历之大端而预所未晓也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6a 页 WYG0786-0214a.png
 正义曰长历称大凡经传有七百七十九日汉末宋
仲子集七历以考春秋鲁历得五百二十九日失二百
五十日是其不与春秋相符也长历僖元年闰十一月
五年闰十二月又闰之相去大率三十二月杜于此闰
相去凡五十月不与历数同者杜推春秋日月上下置
闰或稀或穊自准春秋时法故不与常历同 程氏曰
孔子所书加王于春正之间明为周王之正则所用必
周历也夫周正皆建子也而今也推之历法积之气候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6b 页 WYG0786-0214b.png
验之日食则春秋所书隐桓之正皆建丑庄闵僖文宣
之正建子及丑者相半至成襄昭定哀之正而后建子
间亦有建亥者非一代正朔自异尚也历乱而不知正
也其正者偶然也
   日食
春秋日食三十六谷梁以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
一公羊以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为朔十六
二日十八晦一不书日者二谷梁之例书日食有四隐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7a 页 WYG0786-0214c.png
三年二月己巳传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桓十七年
冬十月朔传云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是二日食庄十
八年三月传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桓三年七月壬
辰朔传云言日言朔食正朔也公羊以为不言朔者是
二日食也左氏以为不言朔者史失之 沈氏曰后世
历家推验精者不过二十六惟唐一行得二十七而本
朝卫朴得三十五独庄十八年三月古今算不入蚀法
 祖冲之曰春秋书食有日朔者凡二十六其所据历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7b 页 WYG0786-0214d.png
非周则鲁以周历考之检其朔日失二十五鲁历校之
又失十三 大衍历议曰春秋日蚀有甲乙者三十四
殷历鲁历先一日者十三后一日者三周历先一日者
二十二先二日者九 正义曰自隐之元年尽哀二十
七年积二百五十五年凡三千一百五十四月唯三十
七食是虽交而不食也襄二十一年九月十月频食二
十四年七月八月频食是频交而食也汉以来为历者
皆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始一交会未有频月食者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8a 页 WYG0786-0215a.png
许氏曰春秋三书食既桓三年以周桓败宣八年以楚
庄兴至襄二十四年而中国诸侯皆受盟于楚矣 胡
氏曰经书日食三十六去之千有馀岁而精历算者所
能考也其行有常度矣然每食必书示后世治历明时
之法也有常度则灾而非异矣然每食必书示后世遇
灾而惧之意也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而有食之灾
咎象也克谨天戒则虽有其象而无其应弗克畏天灾
咎之来必矣凡经所书者或妾妇乘其夫或臣子背君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8b 页 WYG0786-0215b.png
父或政权在臣下或夷狄侵中国皆阳微阴盛之證也
是故十月之交诗人以刺日有食之春秋必书以戒人
君不可忽天象也
   岁星
正义曰以古今历书推步五星金水日行一度土三百
七十七日行星十二度火七百八十日行星四百一十
五度四者皆不得十二年而一终唯木二百九十八日
行星三十三度十二年而彊一周举其大数十二年而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9a 页 WYG0786-0215c.png
一终服氏以为有事于武宫之岁龙度天门谓十五年
岁星从申越未而至午历家以周天十二次次别为一
百四十四分岁星每年行一百四十五分是岁星行一
次外剩行一分积一百四十四年乃剩行一次故昭十
五年得超一辰 周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
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刘歆三统之术
算此五位所在武王以殷之十二月二十八日戊午发
师其年岁星在鹑火之次也其日月合宿于房五度房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79b 页 WYG0786-0215d.png
即天驷之星也日在箕七度箕于次分在析木之津也
日月之会谓之辰斗柄斗前也戊午后三日得周二月
辛酉朔日月合宿于箕十度在斗前一度是谓辰在斗
柄也星在天鼋者星于五星为水星辰星是也天鼋即
玄枵次之别名也于是辰星在婺女之宿其分在天鼋
之宿次也鹑是张星也驷是房星也天宿以右旋为次
张翼轸角亢氐房凡七宿是自鹑火至驷为七列列宿
有七也鹑火在午天鼋在子斗柄所建月移一次是自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0a 页 WYG0786-0216a.png
午至子为南北之揆七月也 大衍历议曰太初三统
历岁星十二周天超一次推商周间事大抵皆合验开
元注记差九十馀度盖不知岁星后率故也皇极麟德
历七周天超一次以推汉魏间事尚未差上验春秋所
载亦差九十馀度盖不知岁星前率故也天保天和历
得二率之中故上合于春秋下犹密于记注以推永平
黄初间事远者或差三十馀度盖不知战国后岁星变
行故也夫五事感于中而五行之祥应于下五纬之变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0b 页 WYG0786-0216b.png
彰于上若声发而响和形动而影随故王者失典刑之
正则星辰为之乱行汨彝伦之叙则天事为之无象当
其乱行无象又可以历纪齐乎故襄公二十八年岁在
星纪淫于玄枵至三十年八月始及陬訾之口超次而
前二年守之 陈氏曰步五星之法莫难于火莫易于
木虽见伏留行逆顺迟速五者皆然而前后之数惟火
为多端木谓之岁者以一期一次十有二次而周天指
诸掌而可定也夫以易推之星而见于左氏史记二家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1a 页 WYG0786-0216c.png
之所载则有甚难晓者焉襄二十八年其在年表则丙
辰也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非梓氏之云乎辰而在丑
巳而在子矣越三岁而戊午也岁在娵訾之口其明年
乃及降娄非裨灶之云乎午而在亥未而在戌矣逮昭
之八年丁卯也今在析木之津非史赵之云乎卯而在
寅矣故杜预于襄之十八年丙午也释董叔天道西北
之语而知其岁在豕韦豕韦者何亥之谓也摄提格岁
岁阴左行在寅星右转居丑单阏岁在卯星居子执徐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1b 页 WYG0786-0216d.png
岁在辰星居亥大荒落岁在巳星居戌史记之天官书
则云乎尔也如左氏之说则寅而在卯午而在亥矣如
司马之说则寅而在丑辰而在亥以次推之皆不同焉
 三礼义宗曰岁星为阳太岁为阴今历太岁不与岁
星辰合(襄十六年岁寿/星而太岁在酉) 郑氏曰占候之学起于春秋
战国其时所谓精于其道者梓慎裨灶之徒耳后世之
言天者不能及也鲁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
及汉裨灶言于子产曰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子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2a 页 WYG0786-0217a.png
产弗与明年五月壬午四国皆火灶曰不用吾言郑又
将火子产复弗与曰天道远人道迩灶焉知天道卒弗
与亦不复火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
将水昭子曰旱也是秋大旱如昭子之言夫灾旱易推
之数也慎灶至精之术也而或中或否后世之愚瞽若
之何而谈吉凶知昭子之言则知阴阳消长之道可以
理推不可以象求也知子产之言则知言而中者亦不
可听况于不中者乎 程氏曰按三统历法岁星一年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2b 页 WYG0786-0217b.png
而行一次一次分为一百四十四分其实岁星一年而
行一百四十五分然则每岁而剩(一作/成)一分一百四十
四年而满本数所以每一百四十四年而超一次也
 隐元年岁在豕韦一名陬訾之口(襄十八年天/道多在西北)
 桓元年岁在玄枵(昭十年岁在/颛顼之虚)
 庄元年岁在鹑火二十三年超在实沈
 闵元年岁在大梁
 僖元年岁在鹑首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3a 页 WYG0786-0217c.png
 文元年岁在降娄
 宣元年岁在寿星
 成元年岁在降娄
 襄元年岁在寿星(二十八年岁在星纪淫于玄枵及/三十年岁在陬訾之口明年乃)
  (降/娄)
 昭元年岁在大梁(八年史赵曰今在析木之津鹑十/五年有事于武宫之岁合在 首)
  (而超居鹑火十十三年蔡复楚凶谓/大梁也 三 二年越得岁在星纪)
 定元年岁在玄枵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3b 页 WYG0786-0217d.png
 哀元年岁在大梁
   星变
陨星一庄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
雨 胡氏曰恒星者列星也如雨者言众也人事感于
下则天变动于上前此者五国连衡旅拒王命后此者
齐桓晋文更霸中国政归盟主而王室遂虚其为法度
废绝威信陵迟之象著矣
星孛三文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昭十七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4a 页 WYG0786-0218a.png
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
东方 胡氏曰孛者恶气所生闇乱不明之貌也入于
北斗者斗有环域天之三辰纲纪星也宋先代之后齐
晋天子方伯中国纪纲彗者所以除旧布新也祯祥妖
孽随其所感先事而著后三年宋弑昭公又二年齐弑
懿公又二年晋弑灵公此三君者皆违道失德而死于
乱符叔服之言大辰心也心为明堂天子之象其前星
太子后星庶子孛星加心象天子适庶将分争也后五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4b 页 WYG0786-0218b.png
年景王崩王室乱刘子单子立王猛尹氏召伯立子朝
历数载而后定有星孛于东方不言宿名者不加宿也
当是时吴人僭乱凭陵上国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其戾
气所感固将壅吴而降之罚也故氛祲所指在于东方
假手越人吴国遂灭天之示人显矣史之有占明矣
程氏曰孛与彗相似而不同彗如帚而芒直上孛如彗
而圜其芒四出而气孛孛然彗与孛固二也传者一之
非也 高氏曰晏子曰君若不改孛星将出彗星何惧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5a 页 WYG0786-0218c.png
乎然则孛之为变甚于彗矣 昭二十六年齐有彗星
不书鲁不见哀十四年冬有星孛在获麟后刘歆以为
不言所在官失之也
   北陆西陆
尔雅释天云北陆虚也西陆昴也孙炎云陆中也北方
之宿虚为中也西方之宿昴为中也 诗正义曰日在
北陆谓日体在北方之中宿是建丑之月夏之十二月
也刘歆三统历术十二月小寒节日在女八度大寒中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5b 页 WYG0786-0218d.png
日在危一度是大寒前一日日犹在虚于此之时可藏
冰也西陆朝觌而出之谓日行已过于昴星在日之后
早朝出见也三统术四月立夏节日在毕十二度星去
日半次然后见是立夏之日日去昴星之界已十二度
昴星得朝见也于此之时可出冰也 吕氏曰天道左
旋日月右行自北而西自南而东
   六气
叶氏曰医和以阴阳风雨晦明为天之六气素问以寒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6a 页 WYG0786-0219a.png
暑燥湿风火为阴阳之六气与洪范小异阴之气为寒
阳之气为燠明之气为旸暑之气为燠燥之气为旸湿
之气为雨要不逃乎五行则亦洪范而已 吕氏曰五
六天地之数素问书亦不出五六两字如六元六气之
类皆是虽所用处有不同而五六之数则一盖阴阳互
相交也天之数是五而今却是六地之数六而今却是
五正是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八风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6b 页 WYG0786-0219b.png
正义曰服虔以为八卦之风乾音石其风不周坎音革
其风广莫艮音匏其风融(条风一/名融)震音竹其风明庶巽
音木其风清明离音丝其风景坤音土其风凉兑音金
其风阊阖 沈氏曰案乐纬云坎主冬至乐用管艮主
立春乐用埙震主春分乐用鼓巽主立夏乐用笙离主
夏至乐用弦坤主立秋乐用磬兑主秋分乐用钟乾主
立冬乐用祝敔此八方之音既有二说未知孰是 陈
氏曰主朔易者坎也故其音革其风广莫为果蓏者艮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7a 页 WYG0786-0219c.png
也故其音匏其风融震为竹故其音竹其风明庶巽为
木故其音木其风清明兑为金故其音金其风阊阖乾
为玉故其音石其风不周瓦土器也故坤音瓦而风凉
蚕火精也故离音丝其风景
 
 
 
 
六经天文编 卷下 第 87b 页 WYG0786-0219d.png
 
 
 
 
 
 
 
 六经天文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