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唐¶ (自动笺注)
釋氏稽古
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覺岸寶洲(編集再治)
*
李姓
土德
長安
玄宗長安京兆
府。
肅宗改曰上都
*高祖
*太宗
*高宗
*則天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曰哀宗
*濮王
公元618年
朱全忠立之。
又鴆之。
在位一年
天壽元年
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
**高祖
諱淵
字叔德
隴西成紀人
其祖虎與李弼
八人西魏
皆為上柱國
周閔帝西魏禪。
追封唐國公
虎生昞。
昞生淵。
襲封唐公
公元613年
隋。
至煬帝大業九年。
帝以衛尉少卿李淵
弘化郡留守
關右十三郡皆受徵發。
十二
正月
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大原
留守
十三年十一月
李淵長安立恭帝
寅年三月
隋恭帝詔唐王。
丞相以下官。
九錫
隋煬帝江都凶問長安
五月恭帝
位于唐。
唐玉即皇帝位
在位九年
壽七十歲
武德(九)。
公元618年
戊寅
武德元年五月改元罷郡置州。
以太
守為刺史
五月
帝於朱雀門南衢道場
無遮大會
六月僧道六十九人
太極殿七日行道
散日設千僧齋供(辯正錄)。
八月
金城薛舉卒。
太子仁杲立。
唐秦世民
以兵圍之。
仁杲出降
薛氏滅。
九月
李密降於唐。
據山東之國號魏。
至十二月復叛去。
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
擊之。
斬密及正伯當。
|燕高開道漁陽|鄭王世充|竇建德稱王五鳳元|涼李軌安集二年|梁蕭銑稱帝|秦薛仁杲|
公元399年
|定揚可汗天興二年||梁梁氏二年|楚朱氏|
公元618年
己卯武德二年
公元619年
|燕|鄭開明元年|夏五鳳二年|涼唐滅之|梁蕭氏|秦仁杲唐滅之|
公元231年
|定揚吳興三年|吳明政元年|梁三年|楚||
公元618年
庚辰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
|燕高氏|鄭王世充開明二年|夏五鳳二年||梁蕭銑||
公元618年
|定揚可汗唐滅之|吳杜伏成元年|梁梁氏永隆四年|楚朱氏||
帝造靈仙寺。
庶子李百藥撰碑
勅造僉昌
勝業慈悲證果四大集仙尼寺
書經造像
晉陽舊第興聖寺
并州義興寺。
太祖
元皇帝元貞皇太后栴檀像三軀。
慈悲
寺制十大德
統舉僧尼(辨正錄)。
辛巳
武德四年開元通寶錢。
學士歐陽
撰文并書。
其文迴環可讀也。
公元621年
|燕|鄭唐滅之|唐滅之||梁唐滅之||
|漢東王劉黑闥|吳杜二年||楚|
六月
太史令傅奕上廢佛法事十一條。
法師
法琳對詔論之。
狀遂寢(辨正錄)。
壬午武德五年
|燕|||||
公元622年
|漢天造元年|吳三年||楚張善安|||
公元623年
癸未。
武德六年
|燕|||||
公元232年
|漢唐滅之|吳四年|梁唐滅之|楚唐滅之|||
公元624年
甲申
武德七年
|燕唐滅之||||||
||吳唐滅之||||
武德七年二月
大總管大都督府
三月
初定以太司徒司空三公
尚書
中書祕書殿中內侍六省
御史臺
太常太府九寺
將作監國子學
天策上將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
衛。
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兩坊三寺于率
府。
王公府佐國官
公主邑司
並為京職
事官
州縣鎮戍為外職事官
開府儀同
司至將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
驃騎大將
軍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
上柱國
武騎尉十二等為勳官
四月庚子朔頒新
律令
隋開皇舊制新格五十三條。
初定
均田租庸調法。
凡民貲業九等
百戶為里。
五里為鄉。
四家為隣。
四隣為保。
在城邑者為
坊。
田野者為村。
食祿之家無得與民爭利
雜類無預士伍
男女始生為黃。
四歲為小。
十六為中。
二十為丁。
六十為老。
歲造計帳
年造戶籍(唐書)。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
帝釋奠於國學
三座
擬敘三宗
三教學者雲集
釋慧乘張義
辯論
王臣悅服
舉朝屬目
丙戌武德九年二月
太史令傅奕道士
仲卿十異九迷貶量佛聖。
前後凡七上
疏以毀教。
宰相蕭瑀庭斥傅奕
四月帝以
頒示諸僧
有法師釋明概。
作決破傅奕
佛毀僧事八條
法師法琳十喻九箴
仲卿十異九迷之說。
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內
德論三篇
盛陳佛化之益。
五月詔下兼汰二
教之濫者(唐書舊史)。
六月四日
秦王世民府兵內難
帝以秦
王為皇太子
大赦
停前沙汰二教
八月
遜位太子
太子皇帝位東宮顯德殿。
祖稱太上皇帝(本紀)。
**太宗文皇帝
諱世民
高祖第二子。
在位二十三年。
壽五十
貞觀(二十三)。
丁亥貞觀元年春正月
帝命京城僧尼
並各
於當寺七日行道
齋供所須有司准給。
散齋
之日。
總就大興善寺供養(辨正錄)。
帝謂傅奕曰。
佛道徼妙
聖跡可師。
報應
然。
屢行徵驗。
卿獨不悟其理何也。
對忤
旨。
帝惡之。
自是終身不齒(唐舊史)。
斷屠置寺帝是年終南山太和舊宮。
高祖龍田寺
後為翠微寺
帝以釋明瞻
治方
入內殿賜齋。
對詔陳帝王制御
之術。
釋門慈救為宗。
大悅
因下勅年三
六日斷屠殺。
行陣之所皆置佛寺(辨正錄)。
戊子二年三月
追念平天下誅戮多人。
乃以御服諸寺懺禮薦度
詔曰。
自隋末
創義存拯溺。
北征東伐所傷殪難可勝
紀。
手所誅剪將近一千。
切以如來聖教深尚
仁慈
禁戒之科殺害為重。
受命有司京城
寺。
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
竭誠禮懺
所有
衣服並用檀捨
三塗之難因斯解脫
萬劫
之苦藉此弘濟(唐史)。
九月帝詔曰。
百穀
茂。
萬寶將成。
猶恐風雨失時
子養無寄
聰明外慈多祉。
宜為溥天億兆
仰祈加祐。
可於京城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七日
七夜轉經行道
每年正月七月例皆准此(辨正錄)。
律法師玄琬
是年帝詔入宮
妃嬪
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戒
入滅貞觀
十二月
遺表曰。
聖帝明王恭敬三寶
沙門
或者犯法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僧律
治之。
并上安養三德論。
嘉納之。
有詔傷
悼。
太子臨吊
勅有司給葬具。
勅葬
門由琬始也。
仍於葬所建佛塔一區
庶子
李伯撰碑(高僧傳)。
公元620年
已丑三年正月
帝勅京城僧尼於當寺每月
公元624年
二七日行道
仁王大雲等經以為常式(辨正錄)
 三月大興善寺創開傳譯
沙門玄謨等譯
語。
崛多律師證譯。
法琳慧月執筆承旨
乘等證義
僕射房玄齡給事杜正倫尚書
李孝恭參助詮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
知監護。
百司供給(釋教錄)六月密州明淨
師入京祈雨
有旨度僧三百人(統紀)詔以
通義皇家舊宅宜為尼寺
興聖為名(弘明集)
 十一月勝光寺主僧珍
就宮迎釋迦佛菩
公元623年
薩聖僧金剛繡像
供養勝光寺。
六年正月
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
慶諸
像散日齋供千僧
王公行香(辨正錄)。
建寺閏十二月
帝念隋氏以來幽魂滯魄
詔曰。
有隋失道
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
明罰
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
八難之間
永纏氷炭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
可於建
以來交兵之處。
義士凶徒殞身滅陣者
各建寺剎
招延勝侶
法鼓所震變炎火
青蓮
清梵所聞苦海甘露
所司定處
並立寺宇
為事條。
以聞稱朕矜哀
公元624年
意(舊史)次年壁壘咸置伽藍
薛舉幽州
昭仁寺
王世充洛州昭覺寺
劉武周
汾州弘濟寺
宋金剛州立慈雲寺
老生呂州普濟寺
竇建德鄭州立等
慈寺。
劉黑闥洛州立昭福寺。
虞世南
李伯褚遂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
公元646年
分撰新寺碑誌。
貞觀二十年帝征遼回。
為陣
薦度
幽州創閔忠閣寺(大典錄)。
庚寅。
帝謂常
未有差等
八月自今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服緋
六品七品服綠。
八品服青。
婦人
從其夫色(唐書)。
公元629年
三藏玄奘法師貞觀三年冬西域
取未
佛經
詣闕陳表
不允
私遁原州
公元633年
玉關
高昌葉護等國而去。
貞觀七年至中
印度
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
王舍城
陀寺。
上方戒賢論師瑜伽唯識宗
公元645年
旨。
十年
歸自王舍城
貞觀十九年正月
丙子京師
安留守房玄齡表聞
壬辰
師如洛陽(東都也)三月己亥見於儀鸞殿
帝曰。
何不相報
曰當去時表三不蒙諒許。
私行
帝曰。
師能委命法惠利蒼生。
朕甚
嘉焉。
師因奏西域所護梵本經論六百五十
七部
乞就洛陽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
帝曰。
朕頃為穆太后弘福寺
可就翻譯
勅平
房玄齡專知監護
資備所須一從天府
公元648年
二十二年六月
帝製法師譯經大唐
聖教序
皇太子治覩聖序遂撰述聖記。
公元645年
皇太子菩薩藏經後序
八月賜法師
百金磨衲并寶剃刀
法師奉表謝。
略曰。
忍辱
之服彩合流霞。
智慧之刀銛逾切玉
謹當衣
以降煩惱之魔。
佩以斷塵勞之網。
高宗永徽
三年
法師慈恩寺將建大塔奉安西取經
梵本
表奏
勅賜大內東宮掖庭七宮
亡人衣物助師營辦
法師授以西域制度
公元659年
成高二百尺。
顯慶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
公元660年
寺。
追崇先帝法師居之。
次年師於玉華
公元664年
般若經
麟德元年二月
法師弟子大乘
抄錄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
卷。
又召門人造像設齋與眾辭決
左右
彌勒如來
初五日中夜右脇安臥而逝。
壽六
十五。
輟朝三日
勅斂以金棺銀槨。
四月
於滻東原
弟子神泰棲元會隱慧立明濬
褒大乘光皆法門龍象
法師西域戒賢論
處所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窺基(本傳)。
牛頭山法融禪師
潤州延陵人也。
姓韋氏
年十九學通經史。
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
一日嘆曰。
儒道世典究竟法。
般若正觀
出世舟航
遂隱茅山
投師落髮
後入建康
頭山幽棲寺北巖石室宴坐觀心
百鳥
華之異。
虎狼所居
四祖攝度之(傳燈錄)。
辛卯五年。
帝為穆太后慶善宮造慈德寺
及於昭陵瑤臺寺。
法師玄琬
於苑內德
業寺為皇后佛藏經。
又於延興更造
經。
並委琬監護
壬辰六年。
以太原舊第為
天宮寺
追奉穆太后
臺城西真安城內為
穆太后造寺
亦名弘福(辨正錄)癸巳七年
勅禁堰寨取魚者。
斷屠殺。
僧尼三千人
(辨正錄)。
公元1109年
貞觀九年四月
太上皇崩。
十一月詔曰。
三乘
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智慧
之海膏澤群生
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
體道理叶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欽若
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
規無幽不察
使人蓋纏家臻仁壽
比緣
喪亂僧徒減少
華臺寶塔窺戶無人
髮青
櫛風沐雨
眷言凋毀良用憮然
天下
州有寺之處。
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
大小
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多少
有司詳定
務取德業精明
其往因減省還俗
私度
衣之徒。
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無人可取
亦任其闕數比聞多有僧徒溺於流俗
或假
鬼神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
灼鑽膚體駭俗驚愚。
造詣官曹囑致贓賄
凡此等類大虧聖教
朕情在護持
必無寬貸
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內律參以金科明為條制
(唐書舊史)。
公元1110年
丙甲貞觀十年
皇太子承乾張士衡曰。
營福其應如何
對曰。
事佛在清淨仁恕
貪惏(力南反)驕虐。
雖傾財事之無損於禍。
且善
惡必報若影赴形。
聖人之言備矣
為君明。
臣忠
為子孝。
福祚永。
反是則禍至矣。
以此言矯太子心。
太子承乾終於失德
觀十七年廢承乾庶人
晉王治為皇太
子。
公元1112年
氏族志貞觀十二年正月
吏部尚書高士
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盧丁反)狐德棻中
侍郎岑文本氏族志成。
黃門侍郎
民幹為第一
不允
乃更命刊定
專以今朝
品秩高下
於是皇族為首
外戚次之
崔民幹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
千六百五十
一家
頒於天下(唐書)。
杜順和尚名法順
生壅州杜氏
少時隋文
敬重月俸供之。
至是帝素敬重
引入
宮奉之如佛。
順集華嚴法界觀
弟子智儼
公元1114年
其教。
貞觀十四年五月示寂(本傳)。
壬寅貞觀十六年五月
帝為太穆皇后追福
弘福寺
手疏願文曰。
聖哲之所尚者孝也。
仁人之所愛者親也。
朕幼鞠育之恩。
長蒙
教養之訓。
蓼莪之念何日云忘。
罔極之情昊
天匪報。
興言永慕但切深哀。
欲報靡因唯憑
冥助
敬以絹二百疋奉慈悲大教
至誠
感。
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
庶獲後緣之慶
(弘明集)。
又勅為穆太后寫佛大藏經
選法師
人挍正。
癸卯貞觀十七年二月
帝問諫議大夫褚遂
良曰。
舜造漆器諫者十餘人
何足諫。
曰。
奢侈危亡之本。
漆器不已
將以金玉
之。
忠臣愛君必防其漸
禍亂已成無所
諫矣。
帝曰。
然朕有過
卿亦當諫其漸。
帝曰。
人主唯有一心
而攻之者甚眾。
或以勇力
辯口
或以謟諛或以奸詐
或以嗜慾
輻輳
攻之。
各求自售以取寵祿。
人主少懈而受其
一則危亡隨之。
其所以難也(帝紀)。
凌煙閣帝命圖畫功臣
趙公長孫無忌
趙郡
元王李孝恭
成公杜如晦
文貞公魏徵
房玄齡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遲敬德
衛公
靖。
宋公蕭瑀
忠壯公段志玄
夔公劉弘基
忠公屈突通
節公殷開山
襄公柴紹
邳襄
長孫順德
鄖公張亮
陳公侯君集
襄公
公謹
程知節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襄公
劉政會
唐儉
英公李世勣
胡壯公秦叔寶
凌煙閣(忠義傳)。
豐干禪師寒山拾得豐干垂跡天台山國清
寺。
庵於藏殿西北隅
一虎松徑
一子
可年十歲
之無家無姓。
師引之歸寺養于
厨所。
號曰拾得
一貧士。
寒巖來。
曰寒
山子
三人相得歡甚。
是年豐干雲遊
閭丘
胤來守台州
俄患頭風
豐干至其家。
自謂善
療其疾。
閭丘見之。
師持淨水灑之即愈
所從來。
天台國清。
曰彼有賢達否。
干曰。
山文拾得普賢宜就見之。
閭丘見之。
三日
到寺訪豐干遺跡
二大士。
閭丘拜之。
士走曰。
豐干饒舌彌陀
不識禮我何為
遁入
巖穴
其穴自合
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
寺僧
集之成卷。
版行于世(國清寺碑刻)。
公元644年
遺教經貞觀十八年
帝勅曰。
如來滅度
末代澆浮付囑王大臣護持佛法
僧尼
出家戒行須備。
若縱放逸觸途煩惱
關涉
人間違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
王受付之義。
遺教經是佛涅槃所說
戒勒弟
甚為詳要
末俗緇素並不崇奉
大道將隱
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
書手十人
寫經本務施行
京官五品
以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業行
經文不同
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見唐書舊史文館
辭林)。
公元645年
十九年二月
自將高麗不克
九月班師
公元646年
二十年三月車駕長安
釋智則者止辯才
寺。
房居蕭然眾呼為狂者
智則曰。
道他狂者
不知自狂。
出家離俗只貪衣食
行住遮障
門鎖櫃。
種種聚斂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更無
狂者
撫掌大笑遽然而去(僧傳)。
風涇高王釋法聰說法浙西之蘇杭嘉興
縣。
有神高王
降其祝曰。
為我聰法師來。
菩薩戒
居人依其言而請之戒訖。
又降祝
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
後若祈福
可請僧眾在廟設齋行道
二年
秀州海鹽
縣神曰。
鄱陽府常祭降祝曰。
為我請聰
法師涅槃經
眾乃迎師就講。
神又降祝曰。
神道業障多有苦惱
聽法來身鱗甲內已
息細蟲噉苦。
願為我請師更講大品
師復
講之。
神降祝謝(高僧傳)。
公元648年
貞觀二十二年
自伐而還氣力不逮
留神大教
八月玄奘法師曰。
欲植法門
益。
何所宜先。
奘曰。
眾生寢惑非慧莫啟。
芽抽植法為之資。
弘法須人度僧為最。
帝曰。
賜奘磨衲衣并寶力。
表謝具前本傳下。
乙卯詔曰。
隋季失御
天下分崩
四海塗炭
八埏鼎沸
屬當戡亂親履兵鋒
亟犯風霜
宿于馬上
頃加藥餌猶未痊除
比日以來
遂平復。
豈非福善之致耶。
京城天下諸州
寺各度僧五人
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
凡一萬七千餘人(唐舊史)。
皇太子居春宮。
天時陰晦體倦悽感。
母儀昊天罔極
慈恩無際
遂鳩材擇地
大慈恩寺
文德皇后追崇冥福
至是十二
月成
又建浮圖
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
侍者六人新寺
是月丙辰太子寶車
五十乘迎諸大德
并綵亭寶剎數百具。
安新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
太常
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
寺。
帝御安福門樓執罏致敬
經像過盡始
罷。
皇情大悅
高宗即位
親製大慈恩寺
碑(唐典)。
己酉貞觀二十三年。
夏四月。
有疾
五月崩。
六月大子即位
八月文皇帝昭陵
廟號
太宗(本紀)。
**高宗
治。
字為善
太宗九子
初封晉王
在位三十
四年。
壽五十六歲永徽(六)顯慶(五)龍朔(三)麟
德(二)乾封(二)總章(二)咸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
()永隆(一)開耀(一)永淳(一)弘道(一)。
庚戌永徽元年辛亥二年
四祖道信大師尊者司馬氏。
世居河內
徙居蘄州廣濟縣
淮西也。
生而超異
幼慕
空宗解脫門。
宛如宿習
既嗣祖位
不致
公元624年
席僅六十年。
唐高祖武德七年住蘄之破頭
山。
雙峰山也。
貞觀中太宗聞其風三詔
不起
又詔之。
帝謂使臣曰。
今復不從吾命
即取首來。
使道上意。
引頸待刃。
使者還奏
之。
嘉嘆慰諭甚厚。
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
載矣。
一日黃梅縣
逢一小兒
七歲許。
問之曰。
汝何姓
兒曰姓即有非常姓。
祖曰。
是何姓
兒曰是佛性
祖曰。
汝無姓耶。
兒曰
姓空故無
默識法器
侍者至其母所。
乞令出家
母以其宿緣故遂捨之。
祖為剃度
名弘忍
其後乃命曰。
如來正法眼轉至
於我。
我今付汝并於衣鉢
聽吾偈。
曰。
華種
有生性。
因地花生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
公元651年
生。
至是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
門人曰。
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各護念流化未來
公元649年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二。
塔於本山
明年
公元648年
八日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代宗大曆中
大毉禪師
塔曰慈雲(正宗記)。
尊者甞至建康
牛頭山
融禪師列派曰旁出
甲寅永徽五年
特旨沙彌窺基大僧
大慈恩寺
譯經正義
忠武公尉遲
敬德猶子也。
長安
玄奘法師就其父求
出家
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
大小乘。
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
部。
時號百本論師
豪侈每出治三車。
公元682年
書食饌。
呼之曰三車法師
永淳元年入滅
壽五十一。
有詔傷悼
御製畫像贊。
勅葬樊川
北渠
奘法師之塋。
京兆終南山宣律師
精嚴天厨供養
每薄基三車之玩。
基訪
律師
日過午天不至
辭去天乃來。
律師
以後時。
天曰。
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律師聞之大驚
於是遐邇增敬
基公啟宗曰慈恩(本傳)。
慈恩教初天竺國無著大士
頻昇知足
宮。
咨參慈氏唯識宗旨。
及其弟天親菩薩
西度羅閱國。
發明大乘
相與製論。
天竺
代有聖賢出弘其教。
正法藏戒賢論師
西
中印度人
年一百有三歲
王舍城
之那陀寺。
三藏玄奘至。
賢遂以瑜伽
唯識宗旨授。
東歸
以授窺基
乃網
羅舊說廣製疏論。
學者宗之。
謂之三車法相
顯理宗慈恩教。
公元655年
乙卯永徽六年十月
帝命司空李勣璽綬
公元1102年
宸妃武氏為皇后
王皇后
貞觀二年
太宗荊州都督武士[穫-禾+(尋-口+几)](欝縛反)女入後宮為才
人。
時年十四。
太史奏有女主之兆出之。
公元654年
感業寺為尼。
永徽五年帝召之入宮昭儀
今冊為皇后
公元656年
丙辰顯慶元年。
五月
天下僧尼有犯國法
公元654年
者。
僧律治之。
不得與民同科
十一月
后生子
號曰佛光王
中宗
十二月五日
佛光王度七人
仍請玄奘法師
佛光
剃髮出家(唐書舊史)。
千歲寶掌和尚西竺中印度人也。
生而拳
左手
七歲祝髮乃展
因名寶掌
東漢獻帝
安二十四年來至此土。
魏晉東逝
西入
普賢
留大慈日誦般若等經。
有詠之者曰。
勞勞玉齒寒。
似迸寒泉急。
有時中夜坐。
前鬼神泣。
一日謂眾曰。
吾有願住世千歲
千歲稱之。
次遊五臺
徙居祝融峰華嚴
黃梅雙峰廬山東林
尋抵建康達磨
掌就扣其旨而有悟。
武帝高其道臘。
內庭
未幾如吳。
有偈曰。
梁城導師
了心地。
飄零二浙遊。
更盡佳山水
順流
東下
千頃天竺
往鄮峰登太白
穿雁宕
盤礴翠峰七十二庵。
[竺-二+面]赤城雲門法華
公元641年
諸暨漁浦赤符大巖
太宗貞觀十五年
杭之飛來峰棲止之。
中天竺寺也。
有行
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
後居浦
公元657年
江之寶巖
至是丁巳顯慶二年正旦
手塑一
九日像成。
問其徒慧雲曰。
肖誰。
雲曰與
和尚無異
沐浴趺坐謂雲曰。
住世已□
千七十二年。
謝世
聽吾偈曰。
本來無生
死。
今亦示生死
我得去住心。
他生復來此。
公元695年
訖而逝。
後五十四年
刺浮長老雲門至塔
所。
禮曰。
冀塔戶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
黃金
浮即持往秦望山建塔焉。
玄宗開元
中。
慧雲門人宗一者。
勒石識其行實
(傳燈錄)。
公元658年
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
帝創西明寺成。
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次奉。
尋召僧道
七人百福殿。
共談名理以相啟沃
復各
公元695年
坐論議。
全文備載南山律師論衡
七月
公元630年
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
四年十月
帝以
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奘法師居之。
五年
帝幸東都
勅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
見帝
于合壁殿。
敘論稱旨
留住東都淨土寺(僧傳)。
辛酉龍朔元年九月
帝幸高祖舊第天宮寺
設齋僧侶(方志)。
釋彥悰大唐京寺錄傳十卷
鋪述三寶
迹焉(弘明集)。
明解長安普光寺僧明解者。
姓姚氏
性聰
敏。
琴詩書畫為時獨絕
每欣俗網不樂道門
公元658年
殢酒荒情。
顯慶三年帝造西明寺成。
靈潤
法師擇人居之。
時有僚寀數人。
共薦明解
法師曰。
等宜戒定慧增長福田
何乃
酒客畫師以當洪寄。
官寀愧退。
明解懷憾
而帝徵四科
不問道俗
明解應詔
自舉
升第
喜不自勝
遂乃歸俗頗有餘言。
未幾
染疾
數十人猛炬迎解
明解大怖言未
終而卒。
是年八月也。
託夢相州淨土寺
僧智整曰。
明解宿無福業
不遵內教
今受
大罪非常饑乏
有故人之情。
頗能惠一飡
否。
智整許諾
及寤遂為設食。
至夜纔臥。
明解愧謝之。
二年
託夢畫工
生曰。
以不佛法
大受苦痛
努力為我
三二卷經。
執手慇懃
賦詩言別。
畫工
讀十八遍令記之。
寤乃憶其詩曰。
握手不能
別。
撫膺自傷
痛矣時陰短。
悲哉泉路長。
林驚野吹
荒𡑞落寒霜
言離何以贈。
留心
內典章。
畫工素不識字
倩人錄之示明
知友
皆曰。
明解文體不惑
見聞莫不
測然哀感(見法苑珠林冥報錄)。
壬戌龍朔二年。
二月百官名。
門下省
東臺
中書省西臺
尚書省中臺
侍中
左相
中書令右相
僕射匡正
左右丞
肅機
尚書為大常伯
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二
十四司御史臺九寺七監十六衛
並以義訓
更其名。
職任如故(唐書)。
并州大像并州太原路
今改冀寧路
及后初幸并州童子寺
大像高十七丈。
七月
遣使袈裟於像。
放光明。
帝悅(法苑珠林)。
善導和尚入京化人修淨士業
阿彌陀
佛。
說法光明寺
是年入滅
泗洲僧伽大士初自碎葉國遊於西涼
顯化洛陽
或問師何姓。
士曰姓何。
何國
公元696年
人。
士曰何國人
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番僧
有樂住者。
所在配住。
時大士不欲異凡。
乃隷
名楚州(今淮安路)龍興寺
澹如也或宴坐深房
公元708年
振錫於長路。
中宗景龍二年
大士自准寺
入宮
帝稱第子。
三台問法
百辟歸心
館于
薦福寺
在京數月。
天時大早
帝請大士
殿祈雨
甘澤隨霑。
帝為度慧儼慧岸木叉三
人為侍者
為書大士所居寺額
曰普光王
公元710年
先送歸淮。
睿宗景雲元年三月
大士示寂
八十三。
勅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
塑身
塔。
帝問聖士萬回曰。
僧伽何如人。
回曰觀
大士化身耳。
大士初三十年在於本國
公元639年
十三年行化此方。
顯應度緣凡二十七處。
靈異人共瞻仰
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本傳碑誌)。
公元665年
乙丑麟德二年
益州法聚寺有張僧繇所畫
公元639年
地藏菩薩像。
至是七月寺僧傳本放光
展轉
圖者悉放光明(大藏法苑珠林)。
公元665年
九世同居麟德二年十月
車駕東都(洛陽也)。
公元639年
昊天上帝泰山
十一月至籌張。
幸張公
藝宅。
公蓻九世同居
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
帝問所以共居之故。
公蓻書忍字百餘以進。
帝善之乃賜以縑帛(唐書)。
壽張大原
冀寧路也。
終南山律師丁卯乾封二年十月初三日
律師入滅於長西明寺
律師諱道宣
生京
錢氏
吏部尚書申。
夢月輪貫懷而孕。
又夢梵僧語之曰。
所孕者梁之祐律師也。
出家以律自持
感天送饌侍衛
暮年以戒
未合律躬白負土準律新之。
律師行道
夜臨砌蹶且仆。
少年介冑擁衛之。
律師
汝為誰。
弟子博叉天王張瓊也。
以師戒
德故來給衛耳。
律師問以世尊在世滅度
時事
瓊一一為言之。
及別授律師佛牙
藥修合之方。
市肆天王心圓是也
懺筵
行人日用之。
天神降靈不一傳流問答
律師
集之。
題曰感天侍應傳。
律師內典三寶
感應錄.佛道論衡釋迦譜.四分羯磨.續高僧
傳.廣弘明集八部八十一卷
並行於世。
律師
示寂
高宗有詔傷悼
天下圖形塑像
為標範奉祀
穆宗製讚曰。
代有覺人。
為如
來使
龍魔歸降
嶽神奉事
聲飛五天
辭驚
萬古
金烏西沈
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
律宗
公元870年
主。
懿宗咸通十一年
謚號曰澄照律師(本傳)。
南山教始自優婆離尊者
世尊滅後。
四部眾結集毘尼藏。
優婆離口誦聖言十番
眾證無差。
然後宣布
三國魏邵陵厲公嘉平
二年
西竺沙門曇柯羅至洛陽
始出僧祇
公元407年
本。
東晉安帝義熙三年
天竺沙門佛陀耶舍
尊者十誦律來。
自是中夏律儀始備。
拓跋
魏聰律師等世稟傳之。
至是宣律師持守
謹。
諸天送食護衛
弘其儀度律藏
赫奕
天下
謂之行事防非止惡宗。
弘道之師。
中印度優婆離尊者
南天竺曇柯
尊者
中印度佛陀耶舍尊者
律師
光統
律師
雲暉願律師
樂洪律師
隋洪遵
師。
文帝師之。
智首律師
南山律師
文綱
律師光州人
道岸律師中宗尊之。
圖形
公元709年
光宮。
御製讚語景龍三年
太亮律師曇一
律師南陽張氏唐道澄律師
德宗賜號曰大
律師
慧欽律師洪州徐氏
公元668年
戊辰總章元年己巳二年
公元671年
庚午咸享元年辛未二年
公元406年
水陸儀文咸享二年三月
長安法海寺英
禪師異人來謁曰。
弟子知有水陸齋
可以
利益幽冥
梁武歿後。
因循不行
大覺
寺有吳僧義濟。
藏此儀文
願師往求。
以來
十五於山北如法修設
苟釋狴牢不知
報。
英尋詣義濟果得儀文
即以所期日山
如法修設
次日曛暮向者
異人十數
來謝曰。
弟子秦莊襄王也。
指其徒曰。
此范
睢。
穰侯
白起
王剪
張儀
陳軫
皆秦臣也。
各坐本罪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
救護
梁武帝金山寺設此齋。
前代
紂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爾時暫息苦。
獄情未決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
與此徒輩并列諸侯眾等。
皆乘善力將生
人間
慮世異國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
儀文布行天下
作大利益(賾禪師葦江集)。
公元632年
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五月五日
公元408年
虢州閿鄉張氏。
至是咸享四年帝度之為沙
門。
幼時致兄書六千里外
朝往暮回。
公元688年
號萬回
則天垂拱四年
太后延回入宮
賜以
公元702年
錦衣
宮女給侍
長安二年所至顯化
宗在藩邸
私謁回。
回撫其背曰。
五十年
公元706年
太平天子自愛
中宗神龍二年
賜回號法
公元711年
雲公
睿宗景雲二年十月
詔回入宮舘於集
賢院。
二美奉事之。
十二月忽求閿鄉
水。
左右不可得
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
回飲
水畢湛然而逝。
壽八十歲。
司徒虢國公
圖形集賢院(本傳)。
公元734年
甲戌上元元年
帝稱天皇
后稱天后
勅文武官
三品以上紫金玉帶
四品
深緋金帶
五品服淺緋金帶。
六品服深綠。
七品服淺綠並銀帶
八品服深青。
九品服淺
青並䃋石帶。
庶人黃銅鐵帶
自非庶人
聽服黃(唐者車服志)。
五祖弘忍大師尊者蘄川黃梅縣人也。
破頭栽松道者
甞請於四祖曰。
法道
得聞乎。
祖曰。
汝已老。
脫有聞其能廣化邪。
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
道者行水邊。
見一
女子浣衣揖曰。
寄宿得否。
女曰。
我有父兄
往求之。
道者曰。
諾。
我則敢往求。
首肯之。
者回歸山而化。
其女周氏季子輟孕。
父母
大惡逐之。
無所歸。
日庸紡里中夕止眾舘
下。
已而生一子。
以為不祥
拋濁港中
明日
泝流而上
大驚遂舉之。
成童隨母乞食
里中
逢一智者
嘆曰。
此兒缺七種不逮如來
四祖得度
受其傳法
嗣化於破頭山。
公元671年
是咸亨二年有一居士慧能者。
新州
參祖。
問曰。
何來。
盧曰嶺南
祖曰。
欲須何事
曰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
曰人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呵曰。
着槽廠去。
禮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杵臼間經八月
付授時至
令眾隨意見以述一偈
時會
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尊
仰。
推稱曰。
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
譽書一偈於廊壁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
臺。
時時拂拭
莫使惹塵埃。
祖見之讚嘆
曰。
依此修行得勝果。
盧聞之乃曰。
美則
矣。
了則未了
至夜盧躬秉燭張日用別駕
一偈於秀偈之側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
非臺。
本來一物
何處惹塵埃。
祖見偈已潛
碓坊問曰。
白也未。
盧曰白也未經篩。
以杖三擊於碓。
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之
曰。
佛出世大事因緣隨機大小而引
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
為之教門
無上微妙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
大迦葉尊者
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
達磨祖師
乃以東來
東之益傳適至於我。
以是大法其所僧伽衣寶鉢皆付於
汝。
保護之。
使法絕。
聽吾偈曰。
有情
下種
因地還生
無情無種
無性亦無
生。
受法已。
作禮問曰。
法則聞命
衣鉢
傳授乎。
祖曰。
達磨來自異域
恐世未信
師承
故以衣鉢為驗。
今天下已知信矣。
止於汝矣。
且當遠隱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
人命懸絲也。
盧曰當往何所
祖曰。
逢懷即
遇會且藏。
盧禮足已即夕去之。
眾疑祖三
不上堂扣之。
祖曰。
吾道行矣。
問曰。
衣鉢
誰得耶。
祖曰。
能者得之
眾議盧名能。
必彼
公元673年
而往矣。
祖付衣法已復經四載
上元
年告眾曰。
吾今事畢。
時可行矣。
入室安坐
逝。
壽七十四。
建塔黃梅東山
代宗謚號
大滿禪師
塔曰法雨(正宗記)。
公元676年
丙子儀鳳元年己卯調露元年
公元680年
庚辰永隆元年辛巳開耀元年
公元682年
壬午永淳元年
隱士孫思邈卒。
孫善莊老
醫藥之術。
尤尊釋典
稱孫真人
公元683年
癸未弘道元年。
十二月。
有疾
丁巳崩。
公元705年
中宗即位
天后皇太后
政事取決
中宗立而廢之。
太后稱制
佛頂尊勝陀羅尼西域印度罽賓國沙門
公元676年
佛陀波利尊者
此云覺護
儀鳳元年來五
清涼山逢一叟。
問之曰。
何為來。
曰欲禮
文殊
叟曰。
曾持佛頂尊勝呪來否。
曰未也。
曰。
此土眾生犯殺盜淫妄四業者多。
能回
取呪以流此土作大利益。
弟子當示師文殊
所在
言已忽不見
波利乃返本國取呪至是。
公元683年
弘道元年長安
有旨命杜行顗及日照
翻譯訖。
波利又將梵本
西明寺僧順貞。
奏聞共譯之。
尊勝陀羅尼
第三出也。
杜令譯者大同小異
諸眾譯此最弘布。
波利繼入五臺
不知其所終(高僧傳)。
法苑珠林凡一百卷
賜入經藏流行
法師
玄暉所撰。
暉字道世
至是弘道元年入寂
**則天
諱[昍(-木+生)](之少反)姓武氏
高宗后。
中宗睿太平公
三人
高宗中宗立
尊為皇太后
中宗
二月戊午
后廢中宗廬陵王幽於別所
己未立豫王旦(睿宗也)為皇帝
政事決於太后
帝於別殿
夏四月廬陵王房州
又遷均
州。
九月甲寅天下
改元光宅
旗幟皆從金
色。
八品以下舊青者更服碧色
東都(洛陽也)改
神都
宮名太初
又改尚書省文昌臺
右僕射左右相
六曹天地四時六官
下省鸞臺
中書省鳳閣
侍中納言
書令內史
御史臺為左肅政臺。
增置右肅
政臺。
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稱制二十一年。
壽八十一歲(唐史)光宅(一)
垂拱(四)永昌(一)天授又改曰載初(二)長壽(二)延載
公元695年
(一)天冊萬歲又改證聖(一)萬歲通天又改萬歲
登封(一)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五)。
公元744年
甲申正月
中宗年曰嗣聖
二月豫王立。
年曰
文明
九月甲寅改年光宅光宅元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泉州黃守恭宅園
桑樹生白蓮華
因捨其宅為寺。
開先寺
是也(圖經)。
公元687年
垂拱三年
天竺沙門地婆訶羅此云日照
儀鳳初長安
密嚴等經。
至是共譯十
八部凡三十四卷
太后親製序(本傳)。
公元689年
己丑永昌元年庚辰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
國號周天授元年九月
侍御史傅遊蓻帥
關中百姓詣闕上表
請改國號周賜皇帝
武氏。
太后可之。
乃御則天樓赦天下
以唐
為周。
改元
尊號曰聖神皇帝
皇帝且為
公元687年
皇嗣賜姓武
立武氏七廟神都
十一月
朔日南至太后萬象神宮天下
始用
公元689年
周正
永昌元年十一月載初元年正月
公元687年
十二月臘月
正月一月
秦宗客改
天地等十二字以獻。
丁亥行之。
太后自名
瞾。
改詔曰制。
二月辛酉太后貢士洛城
公元700年
殿。
貢士殿試自此始。
至久視元年冬十月
制復以正月十一月
一月正月
中宗
元年二月
復國號唐。
郊廟社稷陵寢百官
旗幟服色文字
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復以神
都為東都
北都并州
新造十二字者。
照為
瞾。
天為西。
地為[永土]。
日為[○@乙]。
月為囝。
星為○
君為[了-(丁-一)+(夙-歹+(王口))]。
臣為惠。
載為風。
年為[十((坐-(人*人)+(刀*刀))-土+十)]。
初為[夙-歹+熏]。
為缶宰相時政記
月送吏舘。
時政記
自此而始(唐書)。
壬辰長壽元年。
四月
仁儉禪師入見
師視
太后
良久云。
會麼。
后云不會
師云。
老僧
不語戒。
言訖而去。
翌日短歌十九首
后覽
嘉之
厚加錫賚
今唯了元一首傳燈
玉英集。
師即騰騰和尚也。
嵩嶽慧安國師
國師五祖(傳燈)。
寶積經南天竺國沙門達磨流支。
此云法
公元681年
希。
高宗聞其風。
開耀元年西域使者
敦請之。
至是來長安
太后召見
為改其名菩
提流志。
此云覺愛。
勅於佛授記譯經一十
公元706年
九部凡二十八卷
中宗神龍二年
志遂駕還
京。
勅於西崇福寺寶積經。
帝親筆受
公元710年
景雲元年
帝復於北苑白蓮花亭別開寶
會首
帝亦親躬筆受
王瑨賀知章潤色
中書陸象先魏知古監護
御筆製序標於經
公元713年
首。
玄宗開元元年
志以所譯寶積經并舊譯
合成一部百二十卷功畢。
不復譯經
專持
公元727年
修習禪觀
開元十五年入滅
壽一百五十
六歲
葬之日特給鹵簿羽儀
塔於龍門西原
追贈鴻臚大卿
賜謚開元一遍知三藏
名德之重古未有也。
前後譯經五十三部
一百一十八卷(舊唐史具載之)。
公元694年
甲午延載元年
公元695年
乙未天冊萬歲元年。
正月辛巳。
太后加號
氏。
改元證聖
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年曰萬歲通天(唐書)。
法師義淨諱義淨
字文明
茫陽(涿州也)張氏
子。
髫齓出家為僧。
弱冠具戒
高宗咸亨
公元737年
年。
三十七歲往西域佛經
孤征二十五年
公元695年
歷三十餘國。
至是乙未五月還至河洛
得梵
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夾。
金剛座真容
一鋪
舍利三百粒。
太后親迎於上東門外。
安佛授記寺。
勅令翻譯
初與實叉難陀翻華
公元703年
嚴經。
長安三年譯金光明最勝王等經百一
羯磨等。
成均(大學名)助教許觀監護
太后新翻
公元705年
聖教序
中宗神龍元年
東洛內道場譯孔
雀王等經。
帝製序。
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二年隨駕長安
勅於大薦福寺別置翻經
院。
一切莊嚴王等經。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
盧粲文正字
祕書監馬都尉楊慎交
公元708年
監護
中宗景龍二年
召師入內翻經
僧九
坐夏
帝念居房州時祈念藥師
命法師
公元710年
大佛光殿譯藥師經二卷
睿宗景雲元年
師留大薦福寺
譯浴像等經論二十部凡八
十八卷
學士李嶠張說潤色
僕射韋巨源
公元713年
蘇瓌監護
玄宗開元元年七月法師入寂
七十九。
僧臘五十九。
勅給葬事。
洛京龍門
北之高原
法師前後譯經律論五十六部凡
二百三十卷
又別撰儀傳等九卷
師雖遍翻
三藏
而偏攻律部教授學者(本傳)。
是年沙門明佺等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
大藏流行(本傳)。
華嚴經太后于闐國梵本華嚴大經
使往求之。
并請善梵學一人隨經。
於是
國主尊者實叉難陀此云覺喜。
妙善
宗旨遣應旨太后大悅
是年三月
詔入大
遍空寺。
菩提流志復禮法師翻譯
次移
授記寺。
太后時幸其寺。
親究筆削
供食
公元699年
饌。
至聖曆二年十月譯新經成八十卷
太后
公元704年
親製序文
太極殿宣示百官
長安四年
叉難陀楞伽經七卷
比之諸本尤為詳明
難陀譯經論一十九部凡一百七卷
辭還
于闐
詔遣御史嗣光送還本國(並見唐書舊史)。
至中
公元708年
景龍二年
再詔難陀
親迎備法
公元710年
儀。
送止薦福寺講演經旨。
睿宗景雲元年
月師入滅
闍維舌根不壞。
詔送歸于闐建塔
(本傳)。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申改元萬歲登封
賢首釋法藏號賢首
姓康
康居國人
奇正利智絕倫
長安應名義學
選。
玄奘法師譯經始預其間
後因筆受
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
燉煌杜順
師。
隋文帝篤敬之。
華嚴法界觀弟子
儼。
此晉譯華嚴也。
藏侍儼盡得其教。
至是傳
譯。
藏首登其數。
實叉難陀于闐華嚴梵夾
藏同義淨法師復禮法師皆預焉。
萬歲通天
年。
沙彌法藏太原開示新譯華嚴宗
旨。
白光自口而出。
有旨命京域大德
滿分戒。
賜號賢首
詔入大遍空寺參譯。
元年
賢首東都授記寺講新華嚴
經。
華藏世界大地震動
即日召對長生
殿問帝網十重六相之義。
敷宣有緒。
夫天
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義門
眼境界門。
此諸義章皆是華嚴別義網。
太后於此茫然未決
藏乃指鎮殿金獅子
喻。
因撰義門徑捷易解。
號金獅子章
十門
總別之相。
太后開悟其旨。
藏又為學不了
者設巧方便
取鑑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餘。
面面相對
中安一佛像。
一炬
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
之義。
藏甞著般若心經疏。
為時所貴。
天下
行。
又號康藏國師
清凉大統國師澄觀
以命
亞聖之才追宗賢首
華嚴疏論凡數
萬言
圭峯宗密嗣之。
是為華嚴五祖
大法
源。
沛然洽於天下
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賢
首教(高僧傳)。
清凉國師
法名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
人也。
年十一依今應天山寶林寺禪師
家。
法華經
十四歲遇恩得度
隷名寶林
乾元中
潤州棲霞寺律師學相部律。
曇一南山律。
金陵璧法師關河
三論
三論之盛於江表師之力也。
代宗大曆
中。
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於淮南法藏受
海東起信疏義
溫習華嚴覆尋三論
僅二十
年。
蘇州湛然法師天台止觀法華
摩等經疏解
又謁牛頭山忠禪師
徑山欽
師。
洛陽亡名禪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見慧雲
禪師北宗玄理
以至翻習經傳史小學
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祕呪
公元776年
軌篇頌書蹤。
一皆博綜
大曆十一年
禮文
殊於五臺
峨眉普賢
却還五臺大華
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華嚴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
普賢主理
二聖
毘盧遮那
萬行兼通
大華嚴之義。
遂撰
公元791年
疏成二十卷
德宗貞元七年
河東節度使
自良。
請師於崇福寺講新疏。
德宗聞其風。
中使李輔光宣詔入都。
罽賓三藏般若
公元792年
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
次年五月
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
德宗敦重延居譯場
刊正
詔令造疏。
編成十卷進呈
順宗
春宮
甞接師言
請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緣
疏義綱要富有著作
弟子
公元817年
傳法者一百許人
又見憲宗元和十二年
公元838年
文宗開成三年(贊寧僧統宋高僧傳)。
終南山峯禪師宗密
果州西充人
姓何
公元807年
氏。
世業儒。
憲宗元和二年
將赴貢舉
偶造
遂州圓禪師法席味其道法
遂求披剃
當年
取具
一日隨眾僧齋府吏任灌家居末座
以次授經圓覺十二章
未終軸而感悟
告于圓。
圓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
此諸佛
授汝耳。
行矣無自滯於一隅
奉命辭去
荊南忠禪師洛陽照禪師
皆蒙記莂
抵襄漢
病僧華嚴疏。
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
也。
覽之欣然曰。
吾禪遇南宗
教逢圓覺
一言
下心開通
一軸中義天朗耀。
今復得
絕筆
尋詣上都禮見清凉國師
未幾復入
終南圭峯蘭若
文宗太和中
入內賜紫衣。
帝累問法要。
朝士歸慕
相國裴休深入
奧。
受教為外護。
師以禪教學互相非毀
禪源諸詮
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
道理文字句偈
集為一藏
以貽後代
武宗
昌元正月六日
興福院誡門人
令舁屍
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
言訖坐滅。
道俗奉全
身於圭峯
茶毘舍利
藏之石室
宣宗追謚
定慧禪師
塔曰青蓮
壽六十三。
遂州圓。
組下五世荷澤派也。
嵩嶽慧安禪師神秀禪師至都。
肩輿
殿。
太后親加跪禮
奉於宮禁
朝夕問道
安為國師
時王公已下聞風來謁。
望塵拜伏
(傳燈錄)。
北宗秀禪師諱神秀
五祖旁出之嗣。
生開
李氏
業儒
博綜多聞忽思出家
蘄州
雙峯寺五祖
嘆服而事之。
樵汲供役
求其道。
祖乃度之。
五祖入滅
師住江陵當陽
山。
太后聞之召至都下
慧安國師內道
供養
特加欽禮。
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以
旌其德。
中宗既立
加禮重。
大臣張說
法要弟子禮。
示眾曰。
一切佛法自心
公元706年
本有。
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中宗神龍二年
月入滅於東都天宮寺。
謚大通禪師
勅葬
門。
日給羽儀鹵簿
帝送至便橋
中書令
張說製碑文。
師生於隋末百有餘歲。
僧臘
八十。
岐王範徵君盧鴻一勒碑製誄。
舊唐書有傳。
賜僧謚號自師而始
門人普寂
義福等皆嗣襲師位(僧傳)。
嵩嶽安國師諱慧安
荊州枝江衛氏子。
公元597年
出家披剃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遁居
谷。
煬帝大業中開濟丁夫餓殍也。
師為
乞食以活之。
煬帝聞而徵師
不赴潛入太和
山。
衡嶽頭陀行
太宗貞觀間蘄州
公元664年
五祖
得心要。
高宗麟德元年
遊終
南山石壁因止焉。
高宗詔之不起復至嵩少
云是吾終焉之地也。
禪者輻輳
太后遣使
召師入見
偕北秀禪師同膺欽禮。
太后尊師
公元706年
國師
中宗神龍二年賜紫袈裟
為度弟
二七人
延入禁中供養
是時中宗內侍
公元666年
薛簡詔六祖
不赴詔逾三年
中宗又賜師
公元709年
磨衲僧衣
辭歸嵩嶽
景龍三年三月三日
門人曰。
吾死矣將屍向林中。
野火焚之。
八日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門人遵旨
野火自然闍維
舍利八十粒。
內五粒大
公元712年
紫色
進留宮禁
睿宗先天元年門人建塔
焉。
世稱老安國師
嗣法弟子仁儉破竈墮
嶽圭(傳燈錄)。
公元709年
丁酉神功元年戊戌聖曆元年
皇嗣(睿宗也)固請遜位廬陵王
九月廬陵王
哲為皇太子
復名大赦天下己亥聖曆
二年
庚子久視元年冬十月
制復以正月為十一
月。
一月正月
辛丑長安元年壬寅二年癸卯三年
公元704年
長安四年
**中宗
諱顯
高宗七子
立為皇太子
高宗崩太
公元709年
即位
正月天后太后
立妃韋氏為皇
后。
后父韋玄貞豫州刺史
帝以玄貞為侍
中。
裴炎爭不從。
白太后密謀
二月戊午
廢帝廬陵王房州
又遷均州
玄貞
公元698年
州。
則天聖曆元年
復立為皇太子
至是乙
公元709年
巳年正月乙巳天后傳位太子
丙午即位
丁未太后徙居主陽宮。
帝帥百官上尊號曰
則天大聖皇帝
十一月壬寅崩。
神龍元年
月復唐國號
郊廟社稷旗幟百官皆如永淳
以前故事
神都(洛陽也)為東都
北都并州
在位六年
壽五十五歲神龍(二)景龍(四)。
公元705年
乙巳神龍元年四月
帝降御札曹溪六祖
其辭曰。
朕延宗秀二師宮中供養
一乘二師推讓云。
南方能禪師密受忍
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
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表謝辭以疾。
簡曰
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當習禪定
若不
禪定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
如何
祖曰。
由心悟豈在坐耶。
簡曰。
弟子
回朝主上必問。
願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
曰。
無明暗。
簡曰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
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
智慧煩惱者。
此是二乘小機。
簡曰何謂
大乘見解
祖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
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煩惱不亂
禪定而不寂。
性相如如名之
為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祖曰。
道將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說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欲知心要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
清淨心體
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簡禮辭歸
上祖語。
咨美久之
遣使賜祖磨衲
裟鉼鉢絹五百匹。
天子嚮慕之意(傳燈)。
楞嚴經天竺沙門般剌蜜諦此云極量
年至廣州制止道場
五月灌頂部中誦
一品
楞嚴經
彌伽爍法此云雲峯。
譯成
一部十卷
宰相房融筆受
貶流高州
得以寓於譯所。
沙門懷廸證譯。
傳經事畢。
廷責以私譯。
蜜諦遂泛舶携梵夾天竺(譯記)。
丙午神龍二年僧範等加五品階(唐舊史)。
試經度僧八月天下童行經義
挑通
無滯者度之為僧。
試經僧從此而始(唐舊史)。
沙門智嚴
于闐國王之子
幼年來唐。
早居榮
祿。
大將軍封郡公
是年五月捨宅為寺。
勅允其請。
固請出家
十二月二十四日
制云。
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
卿之願也乃
棄俗出家
忽省來奏。
差賞兼懷
特遂所
祈。
式成高志
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
多預翻
譯(釋教錄)。
丁未景龍元年二年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
愿。
築三受降城河上
豐州
嶽神乞戒嵩嶽元珪禪師
伊闕李氏
歲出家。
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隷閑居寺習
毘尼
安國師頓悟玄旨
遂廬于嵩嶽
龐塢。
是年一日異人
峨冠袴褶(音習)而至。
從者極多偉甚稱謁大師
師覩其非常乃諭
之曰。
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寧識我耶。
師曰。
吾觀佛與眾生等。
一目之豈分別邪。
彼曰我此嶽神也。
生死於人。
師安得一
我哉。
師曰。
吾本不生。
焉能死。
吾視身與
空等
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苟能壞
空及汝。
吾則不生不滅也。
汝尚不能如是
焉能生死吾邪。
稽首曰。
我亦聰明正直
餘神。
詎知師有廣大智辯乎。
願授以正戒
令我度世師曰。
汝既乞戒即既戒也。
所以
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
我聞
茫昧止求師戒。
我身門弟子
師即為張座
秉爐正几曰。
付汝五戒
若能奉持即應曰能。
不能即曰否。
神曰謹受教
師曰汝能不淫乎。
曰我亦娶也。
師曰。
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
能。
師曰汝能不盜乎。
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
哉。
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
也。
曰能。
師曰。
能不殺乎。
曰實司其柄焉
不殺
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
能。
師曰。
能不妄乎。
曰我正直焉有妄乎。
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曰能。
師曰。
汝不遭酒敗乎。
曰能。
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
師又曰。
有心奉持無心拘執
有心
物而無心想身。
如是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不為動。
畢盡
寂默不為休。
信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饗非
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
也。
能無心於萬物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佛無眾生
無汝及無我
為戒哉。
神曰我
神通亞佛。
師曰。
神通十句五能不能
十句七能三不能
悚然避席跪啟曰。
可得
聞乎。
師曰。
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不能
師曰。
汝能奪地祇五嶽而結四海
乎。
不能
師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
相成法智
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
有性億劫事。
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
有情不能眾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是一期
眾生本無
減。
廓無一人能主其法。
有法無主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我誠淺昧
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今願報慈德
我所能。
師曰。
觀身無物
觀法無常
然更有何欲邪。
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
我小神功
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信心
信心五等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能有
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師曰。
無為無為
是。
神曰佛亦使神護法。
師寧墮叛佛邪。
願隨
意垂誨。
不得已而言曰。
東巖寺之障莽然
無樹。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
東嶺乎。
神曰已聞命矣。
昏夜必有喧動
師無駭。
作禮辭去
師門而且觀之。
儀衛逶迤王者之狀。
嵐靄煙霞紛綸間錯
幢幡環珮凌空隱沒焉。
其夕果有暴風吼雷
奔雲掣雷棟宇搖蕩宿鳥聲喧。
師謂眾曰。
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
詰旦和霽
北巖
栝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
師謂其徒曰。
沒後
莫及之。
若為口實人將妖我。
至玄宗開元
公元708年
四年
師囑門人曰。
吾始居寺東嶺。
我今入滅
可寘吾骸于彼。
言訖而化。
師嗣慧安國師
師嗣五祖大滿禪師(傳燈錄)。
公元709年
己酉景龍三年
年召道岸律師入宮
為妃主
受歸戒。
圖戒形林光御製贊曰。
戒珠
潔。
慧流清淨
身局靈篇
心融入定
學妙真
宗。
觀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其
公元717年
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
玄宗開元五年入滅
**睿宗
諱旦
高宗第八子。
初封豫王
封相王
景龍
公元716年
四年六月
中宗遇弑。
韋后祕不發喪
立溫
王重茂為皇太子
發喪即位
年曰唐隆。
相王
子隆基平內難
相王少帝
少帝遜位
相王
相王乃即帝位
在位三年
隆基
公元714年
皇太子
玄宗開元二年七月重茂薨。
謚曰殤
公元716年
皇帝
壽二十歲。
開元四年六月睿宗崩。
壽五
十五歲景雲(二)先天(一)。
公元770年
庚戌六月
改元景雲元年。
八月左武衛
將軍薛訥幽州都督節度使
節度使之名
始自也。
百官賜爵
普度僧道萬數(舊唐史)。
公元710年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
傳位太子
**玄宗
諱隆基
睿宗第三子。
初封楚王
改封臨淄
公元712年
王。
景雲初立為皇太子
先天元年八月即位
在位四十三年。
壽七十八。
睿宗太上皇
 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
癸丑開元元年秋七月帝與岐王範薛王業
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
宰相廢立
惡逆者。
蕭至忠竇懷貞岑羲崔湜元楷
李慈等。
賞功臣官爵。
宦官之盛自始於此
十二月天下尚書
左右僕射左右丞
相。
中書省紫微省
門下省黃門省
侍中
為監。
雍州京兆府
洛州河南府
長史
尹。
司馬少尹
六祖慧能大士尊者俗姓盧氏
名能
其先
本籍范陽(今豕州也冀域)。
父行[啗-口+王]高祖武德謫官
州生能。
遂為新興人也。
三歲父喪母守
節育之。
長家益貧。
祖乃採薪鬻而供母。
過市廛。
聞客讀經無所住而生其心。
客曰。
此法得於何人。
客曰。
此名金剛經
得於
黃梅忍大師
祖遽告其母。
即趨。
五祖韶州
無盡藏者讀涅槃經
問經字。
祖曰。
則不識。
義則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
曷能會義。
祖曰。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驚異之。
謂人
曰。
是有道之人宜供養之。
近處寶林古寺
舊基。
眾請營茸而延居之。
四眾雲集俄成寶
坊。
祖念大法
直造黃梅東山
高宗
公元713年
二年也。
得法已。
機語列于五祖章下。
公元712年
子儀鳳元年正月八日
回屆南海法性寺
僧論風動幡動
祖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
心動
印宗法師聞之竦異
遂邀祖扣其所
自。
乃知其為盧居士也。
正月十五日會諸名
德為祖剃落
二月八日法性寺智光律師
公元713年
受具戒。
既得戒遂開東山法門
明年二月八
日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
妙法輪。
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紀錄目為
公元705年
經。
後返曹溪大法雨。
中宗神龍元年四月
帝遣內侍薛簡詔師不起
簡以所資法要
公元713年
奏。
嘆美詔賜磨衲袈裟鉢絹。
十二月十九
公元707年
日勅改韶州寶林中興寺
丁未十一月
十八日又勅韶州刺史重加崇飾
賜額為法
公元712年
泉寺。
新州舊居國恩寺
睿宗先天元年
一日
忽謂眾曰。
吾忝於忍大師處受其法要
并及衣鉢
今為汝等信根純熟
說法要無
有疑者。
衣鉢不須傳也。
聽吾偈曰。
心地
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公元708年
次年七月一日吾返新州國恩寺
至是度人
說法已。
四十年八月三日
沐浴跏趺而化。
七十六。
十一月十三日歸塔於曹溪
南華
是也
刺史韋據碑之(正宗記)。
肅宗上元
年。
帝慕祖之道。
遣使詔取其所西竺衣鉢
就內瞻禮
代宗嗣位
承泰元年五月五日
夢祖請衣鉢還。
帝即遣使馳送曹溪
憲宗
十年
南海經略
馬總曹溪六祖未有
請于朝。
賜謚曰大鑑禪師
塔曰靈照
柳子厚為師撰行業碑(傳燈錄
子厚文集)。
公元714年
帝問佛恩開元二年
帝宣左街僧錄
光法師曰。
佛於眾生有何恩德
致捨君親
子而師事之。
說若有理朕當建立
說若無理
朕當削除
神光曰。
佛於眾生
過天地明
日月
德重父母義越君臣
帝曰。
天地日月
造化之功。
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
何以言佛
並過此乎。
光曰。
天能蓋不能載。
地能載不能
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
月則照夜不照晝。
父祇
能生不能養。
母則能養不能生。
有道則臣
忠。
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德則不全。
眾生則不爾。
言蓋則四生普覆
論載
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
論朗則光輝
有。
論慈則提拔苦海
論悲則度幽冥
論聖
眾聖中王
論神則六通自在
所以存亡
救。
貴賤皆携。
唯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
如此
非師莫宣。
朕願回心生生敬仰(唐舊史)
公元725年
 甲子十二年開元十三年
破竈墮破竈墮禪師
不稱名氏
得法於慧
安國師
隱居嵩嶽
山塢有廟。
靈甚。
殿中
一竈
遠近祭祀不輟
一日引侍僧入廟。
以杖敲竈三下曰。
咄此竈只是瓦合成。
從何來。
靈從何起
恁麼烹宰物命
又打三
下。
竈乃傾墮
須臾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
師曰。
是甚麼人
曰我本此廟竈神
受業報。
今日蒙師無生法
得脫此處。
生在天中
來致謝。
師曰。
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
神再
拜而沒。
由是時人呼師曰破竈墮和尚(傳燈錄)。
公元726年
至日開元十四年
日本國沙門榮叡
等至揚州
僧伽黎衣十領
上綴山川
異物之狀。
蓋其國主附之。
以施中國沙門
鑒真律師受其衣。
外國人佛種性。
欲往
化之。
會叡等勸請。
律師遂附舶而東至日本
彼王枉駕迎勞
舘於毘盧殿。
未幾請真授歸
戒。
夫人群臣皆以次稟受
日本自是始有律
宗焉(本傳)。
一行禪師高僧傳曰。
釋一行
俗姓張
鉅鹿
人也(今順德路冀州之域)。
本名遂
太宗郯國公公謹
之支孫也。
丱歲不群博於記誦
讀書不再覽。
遇禪師普寂嵩山
乃悟世幻
遂禮之為師
出家剃染。
中嶽嵩陽寺。
勤精進。
久之
荊州當陽山。
慧悟律師毘尼
詳究
陰陽讖緯之書。
尋訪算術
未至天台國清
寺。
得盡寺僧之所蘊。
自此聲名籍甚
睿宗
雲二年三月。
詔之赴闕
辭疾不行
玄宗開元
公元708年
三年八月
帝遣禮部郎中張洽齎詔詣當陽
山。
起之至
帝謂曰。
有何能。
對曰。
記覽
帝命中官官籍示之。
周覽方畢。
覆其本記唱數幅。
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
聖人也。
嘆嗟久之
留光泰殿。
詔對無恒
公元721年
災福若指於掌。
開元九年四月
朝廷以麟
德曆不驗
詔師改撰新曆
師推大衍數立術
以應之。
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
編入唐書
曆律志。
邢和璞道術人也。
尹愔曰。
一行
和尚真聖人也。
洛下閎太初曆云。
八百
歲後當差一日
則有聖人定之
今年觀畢矣。
大衍曆出正其差謬
洛下閎之言可信
非聖人孰能預於斯矣。
師學陀羅尼祕印
公元723年
金剛智三藏
開元十一年十月
師製水運
天黃道儀成。
古未之有也。
帝悅親為製銘。
武成殿以示百官
渾天道儀儀準圓天之像。
具列宿赤
道度數。
注水激輪令其自轉
一晝夜而天運
外絡二輪綴以日月得運行。
每天西行
一週
日東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
木匱為地
平。
以儀半在地下
晦明朔望有準。
立木人二
地平
一前置鼓。
至一刻則自擊之。
一前置鐘。
至一辰則自撞之(見唐舊史)。
帝於大明
從容問師社稷運祚
師曰。
鑾輿萬里
行。
社稷畢終得吉
安祿山反。
幸蜀至萬
里橋成都而還
僖宗崩。
皇弟吉王長而賢。
臣屬望。
中尉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
梁移
公元727年
其祚。
師言驗也。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八日
更衣端坐而逝。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輟
朝三日。
停龕三七日。
顏容怡然
勅葬銅人原。
出內庫錢五十萬建塔
謚大慧禪師
帝親製
文立碑。
書之於石。
東宮下京九品
公元728年
上並送至銅人原。
設齋藍田
開元十六年
月。
駕幸溫湯
道由師之塔所
駐蹕品官
出豫之意。
賜帛五十匹令蒔塔前
嵩山普寂禪師
北宗神秀
五祖
出之嗣也。
宋贊寧僧統師傳曰。
師隨駕幸
新豐
駕前辭帝東來嵩山
謁禮本師寂禪師
入滅罔極寺(唐舊史僧傳)。
公元730年
春遊開元十八年二月
始令百官春月
旬休選勝行樂
宰相員外郎凡十二筵。
賜錢五十緡。
帝御花萼樓
邀其歸請留飲。
迭使起舞盡歡而去。
是時天下死罪止二
十四人(唐書)。
經卷沙門智昇開元釋教二十卷
佛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
撰續
典錄一卷譯經圖記一卷佛道論衡
卷。
帝御花蕚樓
釋道二教論義
法師
氤與道士尹謙對辯。
謙義負。
有旨編所論入
藏。
題曰開元佛道論衡(唐舊史)。
法師道氤
俗姓
長孫
長安高陵人也。
父容殿中侍御史
馬氏
開元十八年華蕚對御二教
劣。
氤雄論奮發河傾海注。
道士尹謙對答
次。
理窟辭殫論宗乖舛
再三嘆羨賜絹
百匹法施
另集對御論衡一本
盛傳于代。
公元740年
開元二十八年有疾遺表入寂
帝覽表惻
怛。
中使內給事賈文瓌。
將絹五十匹就院
弔贈
俗壽七十三。
僧臘五十三。
其年八月
十三日葬終南山陰逍遙園側(唐舊史本傳)。
公元731年
註經開元十九年
御注金剛經頒行天下
(大藏流行經目錄)。
公元740年
太公三月始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呂望
也)。
張良配饗
選古名將以備十哲
每歲二
八月上戊致祭孔子禮。
肅宗上元
追謚望為武成王(唐書)。
祕密教西天此土傳流七世
金剛
埵於毘盧遮那前親受瑜珈五部蘇悉軌範
薩埵龍猛大士
龍猛龍智闍黎
住世
百年
龍智金剛智跋日羅菩提也。
金剛
智始來東土
傳之不空三藏
不空玄宗開元
間復往天竺師子國
普賢阿闍黎受十
八會金剛灌頂大悲胎藏建壇之法。
天寶
五載還至京師
所得法授慧朗法師
而下南方厥嗣寖微降及末代
所謂瑜珈
佛事者存焉。
金剛智洛陽廣福寺
梵名跋日羅菩提
此云金剛智
天竺印度賴耶國人也。
婆羅門五明為建支王師
生數歲。
日誦
萬言
年十五開悟佛理
出家隨師中印度
陀寺學阿毘達磨等。
登壇法律聽十
八部律。
又詣西印度小乘諸論。
十餘年全
通經律論三藏
支那(此東土時事也)佛法崇盛
乃泛
公元719年
而來
開元七年達於廣府
次年
勅迎
大慈恩寺廣弘祕密
曼荼羅法。
尋徙薦
福寺。
大智(道也)氤大慧(一行也)二禪師
不空三藏
師事之。
智所譯經一行多預焉。
一行甞稟
公元732年
其壇法儀制
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於洛
廣福寺命門人曰。
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毘盧遮那旋遶七匝
退歸本院焚香發
願。
頂戴梵夾新譯教法付囑訖。
寂然而化。
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
十一月七日龍門
伊川之右。
弟子不空奏。
勅謚灌頂國師
中書侍郎杜鴻漸紀德碑(唐舊史贊寧僧統僧傳)。
不空三藏京兆大興善寺
梵名阿目佉
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天竺婆羅門族。
孤隨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
教法
洎登具戒儀範
善解一切有部。
公元737年
剛智入寂已。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
弟子
三七人
崑崙舶返五天印度
歷彼諸國。
公元746年
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
天寶五載
公元747年
京。
奉勅權止鴻臚
六載入內立壇為帝灌
頂。
賜號智藏國師
移居淨影寺
夏祈雨有
應。
自持寶箱賜紫袈裟
洛陽北邙山有巨
蟒。
毒氣遠噴。
聞者立死。
帝召師呪而斃之。
公元753年
十二載
西番大石康居三國兵圍凉州
請空祈陰兵救之。
結壇仁王密語
帝親
秉爐。
有神介冑而至。
視之問曰。
此何神
也。
空曰北方毘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
公元747年
遣之。
四月二十日西凉奏報
二月十一日
東北三十許里。
雲霧神兵長偉。
北門
有光明天王
怒視番帥。
鼓角凌雲而至。
西
畏懼卷甲遁去。
帝覽奏。
因勅諸道城樓
天王像此其始也。
肅宗乾元中詔空入內
道場魔法
為帝受轉輪王七寶灌頂
上元末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勅令於終南
智炬寺功德
代宗立思渥彌厚
永泰
年詔譯密嚴仁王二經
帝為製序。
十一月一
公元768年
日制特進試鴻臚卿
大曆三年詔空大興
善寺建壇。
近侍大臣諸鎮將帥悉授灌
公元771年
頂。
親署加號廣智三藏
大曆六年空進
公元774年
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
九年示寂
上表辭帝。
勅使勞問醫藥
開府儀同
司封蕭國公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已
且曰。
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竊名位。
乃以
五股金剛鈴杵先師之所傳者以銀盤菩提
水精數珠留別
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
五日香水澡浴
東首倚臥北面瞻望闕庭
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知法者數人。
帝輟
朝三日。
賜絹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
餘萬。
功德使元琮護喪事。
七月六日
茶毘
詔朝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
謚太
辯正廣智三藏
舍利數百粒。
以八十粒進
內。
頂骨不壞。
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
於本寺別院起塔
御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
書樹於本院(唐書舊史高僧傳)。
(贊寧僧統)系傳曰。
傳教相輪者。
東夏金剛智
始祖
不空金剛二祖
慧朗三祖
自後
分派別。
咸曰。
傳瑜珈大教多則多矣。
而少驗
者何。
亦猶羽嘉應龍應龍鳳凰鳳凰
降生庶鳥
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
癸酉開元二十一年天下京畿都畿
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
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音琴)中嶺南
十五道。
各置采訪使
方士張果老自言。
百歲
帝召之至闕。
懇辭歸山
制賜銀青
光祿大夫通玄先生常山不知所終
公元734年
華嚴合論開元二十二年
太原長者
通玄
日食柏葉小餅。
因呼柏大士。
公元719年
開元七年
太原孟縣高仙奴舘之齋中造論。
公元722年
三年馬氏古佛堂側。
十年經書
去之。
山行二十里偶一虎。
長者撫之曰。
華嚴論。
能為棲止處否。
即以經囊負其
背。
行至神福山原下土龕前駐止
長者乃於
著論
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
日有二女
汲水炷香
食時具饌
齋畢撤而去。
公元717年
是五載
長者著論畢。
滅跡不見也。
論成四
公元740年
十卷
開元二十八年三月長者卒。
壽九十五
歲。
又著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
十明等論.十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讚語等。
傳於世。
藥王姓韋氏。
名古。
字老師
疎勒國人
開元
二十五年至
紗巾毳袍杖藜而行。
腰懸
葫蘆
普施藥餌
一黑自隨
凡有
者。
視之即愈
敬禮藥王菩薩
皇后
其形而供養之(出本草序及神仙傳)。
公元738年
開元二十六年
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
紀年為號。
額曰開元寺
六月皇太子璵改
名亨(唐書)。
文宣王二十七年八月。
追謚孔子為文宣
王。
先是先聖先師
周公南向
孔子
東向
自今孔子南向王者服。
追贈弟子皆為
公侯伯(唐書)。
青原吉州青原靜居寺行思禪師
本州
安城劉氏子。
歲出得法六祖
歸住青
公元740年
原。
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陞堂
告眾跏趺而逝。
僖宗謚弘濟禪師
塔曰歸真
六祖尊者
普寂禪師京都唐興寺普寂禪師
舊唐史
云。
寂生河東馬氏
少時遍參高僧學經律。
神秀六年
秀奇之盡以道授之。
秀入京
因薦之於則天得度為僧。
秀歿天下釋氏
者咸師事之。
中宗其高行。
下制令代神
公元725年
秀統其法眾
玄宗開元十三年有旨移居
城。
時王公士庶爭來禮謁
嚴重少言。
見其和悅之容。
遠近以此重之。
至是開元
公元740年
二十八年入寂
有勅賜號大照禪師
葬日河
東尹裴寬及其妻子衰麻列於門徒之次。
士庶傾城哭送。
市易幾廢。
師嗣秀。
秀嗣五祖
嗣子惟政一行
南嶽禪師
諱懷讓
金州杜氏子。
年十五辭
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
毘尼
曹溪六祖
八年乃領法要
謂師曰。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讖汝足下
一馬踏殺天下人
師侍祖一十五年。
公元712年
先天元年衡嶽般若寺
至是開元中
馬祖道一
付偈曰。
心地諸種
遇澤悉皆
公元744年
萌。
三昧無相
何壞復何成。
天寶三載
十一日圓寂衡嶽
壽六十八。
勅謚大慧
禪師
塔曰最勝輪之塔。
師嗣六祖天寶
公元758年
年改年曰載。
至肅宗乾元元年復稱年。
公元746年
祠部牒天寶五載五月天下僧尼
祠部給牒
今謂之祠部者始起於此
公元748年
戊子天寶七載
大將軍高力士西京建寶
壽寺成鑄洪鐘
辦齋以慶之
舉朝畢集
擊鐘一杵。
施錢百緡。
樂施者至二十杵
(唐舊史)。
公元750年
庚寅天寶九載五月
安祿山東平郡
唐將帥封王祿山始。
安祿山者本營州
城胡。
初名阿犖山
突厥所謂鬪戰神者是也
本姓康
阿史德
為覡突厥中。
禱子於
乾犖山。
及祿山生有光照穹廬
野獸皆鳴。
氣者言其祥。
父死。
母携之再適突厥安延偃。
會其部落破散
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來唐。
故冐姓安氏名祿山也。
又有史𡨧(蘇骨反)于者。
祿山同里驍勇聞。
累遇將軍賜名思明
後俱反。
公元752年
壬辰天寶十一載三月吏部文部邢部
憲部(唐書)。
公元755年
乙未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
肅宗
公元759年
元二年安滅。
代宗廣德元年史滅。
**肅宗
公元738年
諱亨
玄宗第三子。
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
公元756年
子。
丙申年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
玄宗幸蜀
太子即位靈武
改元至德七月也。
尊玄
宗曰太上皇
扶風鳳翔府
在位七年
五十二歲至德(二)乾元(二)上元(二)寶應(一)。
丙申七月至德元年
安祿山自稱大燕皇
公元757年
帝。
建元聖武
兵入長安
次年安祿山為其閹
李猪兒執刃斫其腹死。
其子安慶緒立
至德二載九月克復西京
十月克復東京
公元756年
丁卯帝入西京
十二月上皇還至咸陽居興
慶宮。
肅宗立子廣平王俶為楚王
加封功臣
郭子儀司徒
李光弼司空
蜀郡南京
鳳翔西京
西京中京(唐書)。
戊戌乾元元年
大赦改元
復以載為年。
帝於
禁中立內道場。
講誦贊唄
尋勅五嶽各建
寺。
高行沙門主之。
白衣誦經五百紙
者度為僧。
或納錢百緡請牒剃度
亦賜明經
出身
兩京既平。
又於關輔諸州納錢度僧
萬餘人
因而始有進納之名。
楚王
太子
公元759年
放生池乾元二年三月
天下諸州各置
公元756年
放生池
十月昇州刺史顏真卿
撰有唐天
放生池碑銘
其序云。
我皇舉天下以為池。
域中而蒙福。
陀羅尼加持之力。
煩惱
生死之津。
之前古曾何髣髴
八月命司
郭子儀安慶緒
宦官開府儀同三司
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軍容之名自
此始史思明安慶緒
自立為大燕皇帝
 庚子上元元年
荷澤神會禪師
襄陽高氏子。
年十四為沙
彌。
六祖得法
尋往西京受戒
中宗
公元763年
二年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
曹溪頓宗
沈廢荊吳
嵩獄漸門盛行於秦洛。
師於
公元745年
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
以訂兩宗南能
公元760年
北秀漸宗也。
至是上元元年師辭眾奄然
而化。
葬於龍門
勅建塔院
賜號真宗般若
六祖(傳燈)荷澤山東昌路曹州也。
(音哥)
兗州之域。
公元761年
辛丑上元二年八月
去年號但稱元年
公元745年
尊號但稱皇帝建子月歲首月。
皆以
公元746年
所建之辰為數
明年如初
史思明少子
朝清立為太子
欲殺其長子朝義。
朝義部將
駱悅。
史思明殺之。
朝義朝義即帝位
南陽國師名慧忠
浙東越州諸暨冉氏。
六祖心印
南陽白崖山黨子谷
四十餘
公元761年
年不下山
肅宗聞其道行
上元二年中使
朝進詔徵赴京。
待以師禮。
居于福寺西禪
院。
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
師曰。
陛下還見空
中一片雲麼。
帝曰見。
師曰。
釘釘懸掛著。
帝又問如何十身調御師。
起立曰。
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老僧淨瓶來。
帝又曰如
何是無諍三昧
師曰。
檀越毘盧頂上行。
曰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又問。
師乃不之視。
帝曰朕是大唐天子
師何
以殊不顧視
師曰。
還見虛空麼。
帝曰見。
曰。
他還貶目視陛下否。
領解
代宗
十年
師以化緣將畢乃辭帝。
代宗曰。
師滅
後弟子將何所記。
師曰。
檀越造取一所
無縫塔
帝曰就師請取塔樣。
良久曰會
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貧道去後侍者應真
知此事乞詔問之。
十二月十九日右脇而逝。
塔於黨子谷
謚大證禪師
代宗應真問前
語。
良久曰。
聖上會麼。
帝曰不會
真述偈
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黃金一國
無影
樹下合同船。
瑠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江西
吉州耽源山。
南陽國師(傳燈錄)。
壬寅寶應元年建巳月
楚州刺史崔侁表稱
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
賜以寶玉十三
枚。
云中國有以此鎮之。
群臣表賀
因曰寶
應。
甲寅上皇崩。
帝以寢疾發哀內殿哀慕
轉劇
乃命太子監國
甲子制改元。
復以
建寅正月
月數如其舊。
丁卯帝崩。
戊辰
大行皇帝喪。
己巳太子帝位
楚州
淮安路
**代宗
諱豫
初名俶
肅宗長子
封廣平王
元帥
公元758年
郭子儀克復二京
乾元元年立為皇太
子。
是即位。
在位十七年。
壽五十三歲廣
德(二)永泰(一)大曆(十四)。
公元761年
癸卯廣德元年史朝義戰敗范陽
窮蹙
縊死林中。
冬十月吐蕃京師
帝出陜。
郭子
克復之。
帝還宮。
十二月詔修五臺文殊
薩殿。
鑄銅為瓦。
塗以黃金
甲辰二年
內道場選三百僧。
百人為番誦
仁王般若經
出入乘馬
五月行道
乙巳永泰元年
天下官司
毋得撞辱僧尼
(舊史)。
盂蘭盆丙午大曆元年七月壬午
帝作盂
蘭盆會于禁中
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巨幡。
各以帝號標其上。
太廟迎入內道場
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
以為常。
癸未太廟二室生靈
賦詩美之
百僚皆和(見唐舊史)。
經云。
大弟目犍連尊者
第一
適母命終餓鬼中。
目連往見之。
白佛救度之。
佛命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
設齋供。
供佛僧念讀諸經。
母乃脫離餓鬼
丁未大曆一年七月
軍容魚朝恩
以先
所賜莊為章敬寺。
以資太后冥福
精進法華輔行云。
於法無染曰精。
念念
求曰進。
相國杜鴻漸出撫巴蜀
是年益州
(西川成都府也)。
遣使白崖山
無住禪師入城。
問法
要曰。
弟子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
法門
未審一是三。
師曰。
無憶名戒。
無念
名定
莫妄名慧。
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
一非三也。
公曰。
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師曰從女是也
公曰。
有據乎。
師曰。
法句
經云。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
妄。
精進無有涯。
公盪釋疑情。
時有鴉鳴
問師聞否。
師曰。
聞與不聞非關聞性。
有聲
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此聞性不隨聲生。
不隨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
聲塵流轉
乃至香味亦復如是
喜躍
稱敬。
詳見傳燈錄
師嗣益州無相禪師
無相
資州寂
資州侁。
侁嗣五祖大滿禪師
旁出派也。
甲寅大曆九年
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
因請
立刃梯與沙門觕法。
有旨兩街僧應之
門崇慧常首楞嚴呪。
表請挫之。
帝帥百僚
臨觀。
史華履刃而上
崇慧登之
慧乃躡之
而昇。
往復無傷
慧乃命薪烈火聚於庭。
入以呼華。
慚汗不敢正視
大悅而罷。
崇慧號護國三藏
不知其所終(出宣律師佛道論傳)。
三生石沙門圓澤洛陽慧林寺。
隱士
李源厚善
慧林即舊第也。
父憕守東都
安祿山所害。
以故不仕
常居寺中。
日偶相率峨眉山
欲自荊州泝峽以往
澤欲由長安斜谷
以為絕人事。
不欲復
京師
不能強。
遂自荊州舟次南浦
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
澤望而泣曰。
所不
由此為是也。
源驚問故。
澤曰。
婦子孕三
稔矣。
遲吾為之子
不逢則已。
今既見之無可
逃者。
公當符呪助我令速生。
三百浴兒。
公元774年
臨顧
一笑為信。
後十三年杭州天竺
寺外當與公相見。
悲哀具浴。
至暮而澤
亡。
婦乳三日
往視之。
兒見源果軒渠而笑。
即具以語其家。
葬事訖。
源返寺中。
如期
自洛之吳。
赴其約也。
果於杭州西山天竺
寺前洪井畔聞有牧童
扣牛角而歌曰。
石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
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常存
源曰。
澤公健否。
答曰。
李君真信士。
世緣未盡
且勿相近
勤修不惰。
乃復相見又歌曰。
身前身後事
茫。
欲話因緣斷腸
吳越江山尋已遍。
煙棹瞿塘
遂隱不見
源復歸慧林。
至穆
長慶初
年八十矣。
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薦
之。
穆宗下詔以源守諫議大夫
不赴(唐書舊史)。
公元778年
戊午大曆十三年
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
條。
開列持犯。
頒行天下
禪化大行
江西
大寂馬祖也。
湖南石頭憧憧二大
之門。
公元779年
己未大曆十四年五月帝崩。
太子即位
詔尊
郭子儀尚父
太尉中書令
**德宗
諱适
代宗長子
初封奉節郡王
天下兵馬
公元764年
大元帥
廣德二年立為皇太子
帝位二十
公元747年
六年
壽六十四歲(本紀)建中(四)興元(一)貞元
(二十一)。
公元780年
庚申建中元年辛酉建中二年
汾陽忠武
郭子儀薨。
壽八十五歲。
公元783年
癸亥建中四年十月李希烈襄城
帝發
等道兵救之。
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京師
其部兵求賞不遂
鼓譟令言
反奉朱泚
為主
帝乃出幸奉天
守備單弱
涇原
馬使韓旻。
銳兵奉天
大司農段秀實
靈岳曰。
事急矣。
使靈岳詐為姚令言
旻且還。
當與大軍俱發。
令言印未至秀實
乃倒。
司農印。
印符追及韓旻。
得符
還。
朱泚自稱大秦皇帝
建元曰應天
公元784年
甲子興元元年
朱泚國號
改元天皇
李希烈皇帝位許州
國號大楚
元武
成。
百官
帝自奉天急幸梁州至城。
神策
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改復京城
六月朱泚
將奔吐蕃
為其將梁庭芬等斬之。
傳首行在
詔改梁州興元府
帝至長安
李晟爵西
平王
乙丑貞元元年丙寅二年。
五月律師道澄
入宮
妃嬪內侍授歸戒。
賜號大圓律師
諸寺宣講
復作盂蘭盆會
代宗時
公元1155年
貞元三年浙江東西道為三浙。
浙西
潤州(今鎮江路)。
浙東越州
宣歙池治宣州
各置
觀察使以領之(唐書)。
公元1156年
貞元四年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
入禁
供養
馬祖西禪師(法名道一)漢州什邡縣人
姓馬
氏。
故稱馬祖
出家本邑羅漢寺
資州唐和
落髮
渝州律師具足戒
玄宗開元間
定南嶽山中。
讓和尚度之。
得心印。
建陽佛跡嶺遷臨川(今江西撫州路)次至南康龔公
公元769年
山。
代宗大曆四年
隸名鍾陵開元寺
時連
路嗣恭聆風景慕
親授宗旨
由是四方
雲集座下
洪州廉使問師曰。
喫酒即是
不喫即是
師曰。
若喫是中丞祿。
不喫是中
丞福。
丞有省。
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公元788年
一方宗主
轉化無窮
師至是貞元四年
月中建昌石門山
於林中經行
洞壑
坦。
侍者曰。
吾之朽質
當於來月歸茲土
矣。
言訖而回。
既而示疾
院主聞和尚
近日
公元769年
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月面佛。
二月一日
公元813年
沐浴
跏趺而逝。
憲宗元和八年賜謚大寂禪
師。
塔曰大莊嚴之塔(見景傳燈錄)。
公元790年
石頭庚午貞元六年
南嶽石頭和尚入寂
諱希遷
瑞州高要陳氏。
勵志勁敏。
既冠直造
曹溪
得法具戒
屬祖圓寂
遺命謁青
原山思禪師
玄宗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
東有石。
如臺
乃結庵其上。
時號之曰石
和尚
草庵參同契
盛行於世。
至是圓
寂。
塔於東嶺
賜謚無際大師
塔曰見相。
青原思。
思嗣六祖(傳燈錄)。
公元792年
國一壬申貞元八年十二月國一禪師入寂
師諱道欽
蘇州崑山朱氏子。
業儒
年二十
八遇潤州鶴林素禪師
勉之剃落
乃戒之曰。
乘流而行。
逢徑即止
師遂南邁
玄宗天寶
公元744年
三載臨安東北一山
樵者曰。
徑山也。
駐錫焉。
山有龍淵
龍王化身為人
獻其地
於師。
乃成伽藍(在今淅西道杭州路餘杭縣徑山禪寺是也
禪宗十方第一剎)。
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山上鯉魚
井底有蓬
塵。
崔趙公問。
弟子今欲出家得否。
師曰。
出家
大丈夫事。
將相之所能為
公有省。
公元768年
大曆三年詔至闕下
帝親瞻禮
帝謂忠國
師曰。
朕欲賜欽師一名
國師欣然奉詔
公元744年
賜號國一禪師
辭歸徑山
至是十二月
疾。
說法而逝。
賜謚大覺禪師
師嗣鶴林
素。
素嗣建康牛頭山威禪師
威嗣牛頭持。
牛頭方。
方嗣牛頭巖。
巖嗣牛頭融
嗣四
祖。
四祖旁出之派也(傳燈)。
公元793年
癸酉貞元九年正月
監鐵使張滂請稅
州縣
茶山皆估。
其直什稅一。
茶稅
公元784年
於此壽州毛罕妻。
興元元年一子
毛債。
猪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既長每以鐵
杖自鞭其身。
持篠帚金田掃地
謂人曰。
夙因
常住錢金掃地以償也。
越州雲門
之者曰。
常住分文不可偷。
日生萬倍恐難
酬。
猪頭騾脚分明見。
佛地今生掃未休。
至是
庚酉年毛債死(佛祖通載并感業傳)。
釋皎然名晝一
作字。
湖州人
逸才
為顏
魯公真卿于頔吳季德諸公所敬。
陸羽至則
清談終日
士大夫服其標致
然恥以文章
世。
嘗嘆曰。
使有宣尼博識胥臣多聞
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擾其性。
豈若松巖
雲月
禪坐相偶
無言而道合
至靜而性同。
將入杼山矣。
於是裹所著詩文火之。
中丞
李洪湖州
枉駕杼山。
請及詩文
晝曰。
貧道
筆硯二十餘年。
一無所得
冥搜物累
徒起
我人
今棄之久矣
洪搜之民間僅得十卷
卒。
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
德宗詔藏祕閣
人為之稱曰。
𤁳之晝能清秀(高僧傳)。
宦官得專軍政者。
始自竇文場
文場惡左
公元792年
神策大將軍柏良器
貞元八年十二月
左遷
良器右領軍。
因而宦官得志
至是貞元十
公元785年
一年五月
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
監軍王定
遠奏。
行軍司馬李說留後
深德定遠
請鑄監軍印。
監軍有印自定遠始
律師靈澈字源澄
越州雲門寺
一時
負才望。
劉長卿嚴維皇甫曾投刺
友。
澈詩與皎然僧標齊名
澈著律宗行源
十一卷
蚤遊京師
聲譽顯著
終老于越焉。
權德輿作序餞之。
有觀其容鑒其詞知其
公元816年
不待境靜而靜之之語。
憲宗元和十一年
入滅
文集二十卷
尚書劉禹錫為序。
後人
稱之曰。
越之澈洞氷雪(本傳)。
公元796年
丙子貞元十二年四月
生日故事沙門
道士講論麟德殿
至是始命以儒二參之。
帝悅賜法師瑞甫方袍
入官輔導皇太
子。
僧標沙門名僧標
幼而神宇清茂
首中肅
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
通經之選為僧。
後習毘尼
公元798年
高行
至是貞元十四年結庵杭州西嶺上。
大雅與之遊。
李吉甫韋皐孟簡
皆與結塵
外交
人語曰。
杭之標摩雲霄。
越之澈洞
氷雪
𤁳之晝能清秀
竟陵陸羽見標曰。
雲霞吾知為天標
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標。
推能歸美吾知為德標。
閑居趣寂得非名實
在公乎。
人尊之而不名
但呼曰西嶺
尚(高僧傳)。
公元799年
塔記己卯貞元十五年四月
庾承宣作福
無垢淨光塔銘。
略曰。
觀察使柳公監軍使
公相與言曰。
報君莫大崇福
崇福莫大
樹善
樹善莫大佛教
教之本其在浮圖
歟。
夫塔者上參諸天
下鎮三界
影之所廕。
日月之照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
金石之奏
聞聲生善
如是諸福盡歸人王。
謀之既臧
踴躍
王祿樂於檀施
帝力者悅而
獻工。
無告勞。
功用斯畢。
皇帝嘉焉。
御札
題額
錫名貞元無垢淨光之塔(唐書舊史)。
公元801年
寶林貞元十七年
康沙門慧炬
天竺
三藏勝持。
編次諸祖傅法記讖及宗師機緣
寶林傳。
公元803年
癸未貞元十九年
東都聖善大師公示
寂。
翰林白樂天作八漸偈吊之。
其序曰。
易甞求心要於師。
賜教焉。
曰觀覺定慧明
通濟捨。
由是入於耳貫于心有得也。
師今云
亡。
八字作偈哀悼之(八偈留傳燈錄)。
公元804年
甲申貞元二十年九月
太子誦得風疾不能
言。
公元805年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朔
諸王親戚入賀
太子獨以疾不能來。
涕泣悲嘆由是得疾
日益甚。
凡二十餘日中不通
莫知兩宮
否。
癸未帝崩。
甲午遺詔
太子帝位太極
殿。
**順宗
誦。
宗長子。
失音不能決事
深宮簾帷
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
百官奏事
自幃中可其奏。
在位一年
壽四十六。
乙酉永貞元年八月庚子
制令太子皇帝
位。
朕稱太上皇
徙居興慶宮
乙巳憲宗即位
宣政殿永貞(一)。
九月
太尉中書令韋皐薨。
蜀二十一年
封南康忠武王
四川奉祀以為土神
禮重
釋氏法。
嘉州鐫山為石佛像成。
皐為記有
曰。
頭圍千尺
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稱
是。
又甞訓一鸚鵡念佛
鵡斃。
皐曰是念佛
者。
官以門禮闍維之。
果得舍利二顆。
為記。
略曰。
元精五氣萬類
鱗介
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聿彼禽類習乎能
言。
空相不念
真骨於已斃。
殆其元聖
示現感於人心
**憲宗
純。
順宗長子
初封廣陵王
永貞元年三月
皇太子
八月受詔即位
在位十五年。
壽四
十五元和(十五)。
丙戌元和元年春正月上皇崩。
十月天下
有道行僧。
上都闡揚法化
公元806年
丁亥元和二年
信州(江東道)鵝湖大義禪師
麟德殿設齋
召諸大德論道
帝臨聽論
義。
有法師問。
何謂四諦
師曰。
聖上一帝
何在
又問欲界無禪。
禪居色界
此土憑
而立
師曰。
法師只知欲界無禪。
不知
界無欲。
如何是禪義。
指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無窮經論
只這一點不奈何
義却問眾。
師曰。
畢竟何為道。
有對知者
道。
師曰。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安得
者是道。
有對無分別是道。
師曰。
善能分別
法相
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別是道。
有對四禪八定是道。
師曰。
佛身無為不墮諸
數。
安得四禪八定是道。
有數人致對。
乘機為曉之。
帝問曰。
何者佛性義。
曰不
陛下所問。
默契
由是益重禪宗
衢州
公元818年
須江徐氏
馬祖
元和十三年正月入寂
謚慧覺禪師(舊唐書傳燈錄)徑山舊祖圖曰。
大義滏禪
師。
姓吳氏
公元807年
僧錄元和二年二月
法師端甫內殿
法事儀。
注錄左右街僧事。
僧錄而始(唐書舊史)。
荊南城天皇寺道悟禪師
唐協律郎
撰碑曰。
道悟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
年十
四出家。
明州大德祝髮
二十五受戒於杭
竹林寺
初參國一於徑山
五年
代宗
曆十一年隱於四明梅山
德宗建中初
江西馬祖
二年石頭大悟
遂隱當陽
陵山
後於荊南城東天廢寺
僧靈鑒者請
公元85年
居。
至是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
以背痛入滅
公元818年
壽六十坐。
三十五
法嗣三人
曰慧真。
曰文
賁。
幽閑
荊南城東有天皇巷存焉(五燈)。
戊子元和三年
懷暉禪師京兆章敬寺。
召對麟德殿論道
是年入寂
勅謚大覺禪
師。
泉州謝氏子。
馬祖(傳燈錄)。
荊南城西天王寺道悟禪師
唐正議大夫
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玄素撰師碑
曰。
道悟渚宮人。
姓崔氏
子玉之後胤也。
十五依長沙寺曇翥律師出家
二十三詣嵩
受戒
三十參石頭
賴沐指示曾未投機
謁忠國師
年三十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
馬祖
祖曰。
識取心本來是佛。
不屬漸次
不假修持
自如萬德圓滿
師於言下大
悟。
祖囑之曰。
汝往住持莫離舊處。
師蒙旨
已便返荊門
去郭不遠結草為廬。
節使
左右申其端緒
節使親往訪問
見其路隘
車馬難通。
極目荒榛曾未修整
因之怒其令
人持師拋於流水
旌斾旋歸
居第火發莫可
近向。
空中聲曰。
我是天王神。
我是天王
神。
節使謝過拜禮
煙焰頓息
亟趍江際
見師
水涯重伸懺悔
迎請在衙供養
府西造寺
額曰天王
居常稱云。
快活快活臨將入寂
乃稱苦苦閻羅王來取伊也。
院主云。
和尚
節使拋向水中
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
地。
師舉子云
汝道當時如今是。
院主
公元88年
無對
擲下枕子而逝。
當此元和五年十月
公元818年
十三日也。
壽八十二。
坐六十三
嗣法一人
崇信(見五燈會元錄)。
庚寅元和五年三月
諫議孟簡補闕蕭俛
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唐書舊史)。
龐居士襄州居士龐蘊者。
衡州衡陽縣人
也。
字道玄
本業儒。
少悟塵勞
志求真諦
德宗貞元初石頭遷禪師
乃問不與萬法
為侶是甚麼人
頭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後與丹霞天然禪師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
用事作麼生
士曰。
若問日用即無開口處。
乃呈偈曰。
日用無別
唯吾自偶諧。
頭頭
取捨
處處張乖
朱紫誰為號。
丘山
點埃。
神通妙用
運水及搬柴。
頭然之。
而頭曰。
子以緇邪素邪。
士曰願從所慕。
遂不
剃染。
後參馬祖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是甚
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士於言下頓悟玄旨
遂廁祖之門徒焉。
乃留
參承二載
有偈曰。
有男不婚。
有女不嫁。
團欒
頭共說無生話
機辯捷出。
諸方嚮之。
公元811年
至是元和六年北遊襄漢隨處而居。
有女名
靈照
漉籬以供朝夕。
坐次靈照
人道明明
百草頭明明。
祖師如何會。
曰。
老老大大這箇語話
士曰。
作麼生
曰。
明明百草頭。
明祖師意。
士乃笑。
士因
下橋被摟。
女見亦去士邊倒。
士曰。
作甚麼。
女曰。
見爺倒地
靈照相扶
士將入滅
謂靈
照曰。
視日早晚及午以報。
照遽報日已中矣
而有蝕也。
出戶觀。
靈照登父合掌
公元818年
亡。
士笑曰。
我女鋒捷矣。
於是更延七日
牧于公頔聞之來問。
士謂之曰。
但願空諸所
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
枕公膝而化。
遺命焚棄江湖中。
龐婆走田
中。
謂其子龐大曰。
汝父死矣。
龐大笑曰。
倚鋤亦脫去
婆曰。
汝更愚癡
既為焚燒畢。
乃遍別鄉閭
歸隱自後
莫知其所自。
有詩
三百餘篇傳於世。
緇白傷悼
禪門龐居
士。
毘耶淨名也(傳燈龐傳)。
壬辰元和七年夏六月
大水為陰盈之象。
宮女三百車(唐書)。
公元813年
辦食飛走元和八年
法師智辯悟解絕倫
寡徒侶。
偶有耆宿閱辯著述乃曰。
汝識至
高頗符佛意。
寡徒眾蓋缺人緣耳。
佛猶不
能度無緣
初心者乎。
可辦食布施飛走
公元838年
後二十年當自有眾。
如其炊米郊外
感鳥大集搏飯。
辯祝曰。
食吾飯者願為法侶
公元858年
後二十年辯往鄴城開講
座下有眾千餘人
年少比丘(本傳感應錄)。
北山錄北山法師神清著。
盛行於世。
至是
公元814年
元和九年入寂
百丈山江西隆興路(古洪州也)禪師名懷海
福州
長樂王氏子丱歲離塵
三學該練
馬祖
江西
傾心依附
西堂智藏南泉普願
同號入室
三大士化門為角立焉。
上堂
曰。
靈光獨耀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剏立叢林儀軌
名曰清規
至是元和九年
月十三日歸寂
壽九十五歲。
勅諡大智禪師
塔曰大寶勝輪。
師嗣馬祖(傳燈)。
清規百丈山大智海禪師創立也。
猶佛之
律條
動靜云為折旋俯仰莫可犯也。
叢林
尊行之。
又有日用小清規。
永明壽禪師所作
也。
元和九年正月
柳子厚南嶽大明律師碑。
其略曰。
儒以禮立仁義
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
定慧
去之則喪。
是以離禮於仁義不可
言儒。
異律於定慧不可與言佛。
達是道者
大明師
浮圖之道衰。
其徒必小律而去
經。
大明恐焉。
於是戒律大法以立
通經
教而奧義以修。
衣服器用動有師法
言語
行止皆為物軌
全文集。
鳥窠禪師諱道林
杭州富陽潘氏子。
母朱
氏誕時異香光滿室
因名曰香光
九歲
家。
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
後詣長安西
明寺復禮法師
華嚴經起信論。
禮示以真
妄頌。
修禪那。
師問曰。
云何觀。
何用
心。
禮久而無言。
三禮而退。
代宗詔徑
道欽禪師至闕。
就得以謁之。
契悟心要
南歸錢塘孤山永福寺
辟支佛塔。
時道
俗共為法會。
振錫而入。
靈隱寺韜光
師曰。
此之法會何以作聲
師曰。
無聲誰知
是會。
後見西湖之北秦望山有長松枝葉
盤屈如蓋
棲止其上。
時人謂之鳥窠
禪師
鵲巢於側。
人又曰鵲巢和尚
至是
元和間
白侍郎居易中書舍人出刺杭州
聞師之道。
因見師棲止巢上。
乃問曰。
師住
處甚險。
師曰。
大守危險尤甚
曰弟子位鎮
河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
險乎
佛法大意如何
師曰。
諸惡莫作眾
奉行
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
三歲
孩兒雖道得。
八十翁翁行不得
侍郎欽嘆
問道
乃起竹閣湖上近師之居。
以便
夕之參益。
竹閣者今曰廣化寺
侍郎遺像
公元824年
焉。
師於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侍者曰。
吾今報盡。
言訖跏趺而化。
勅謚圓修禪師
國一欽禪師
四祖旁派(傳燈)。
布氏侍者法名會通
姓吳(俗名元卿)為供奉官
公元815年
元和十年一日奏帝曰。
臣幼不食葷
願從
浹旬蒙詔許出家
尋母患歸杭州鄉里
鳥窠禪師湖上
願求剃度
窠曰。
今時
為僧鮮有精苦者。
行多浮濫
卿曰。
本淨
琢磨
元明隨照
窠曰。
汝若了淨智妙圓
空寂
即真出家
元卿確請。
窠乃與披剃
具戒
法名會通
侍窠年久
忽辭窠曰。
諸方
學佛法去。
窠曰。
佛法此間亦有些子
通曰。
和尚佛法
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頓悟
玄旨
遂不遊行
雅號布毛侍者
伽藍於喜
鵲寺之東葛嶺之西塢曰招賢(傳燈錄)。
丙申元和十一年
江州歸宗寺智常禪師
重瞳
用藥按摩
久而目眥俱赤。
因號赤
歸宗
江州刺史李渤問曰。
芥子納須彌
妄談否。
師曰。
人傳使君萬卷是否
李曰
然。
師曰。
使君自頂至踵如椰子大。
萬卷向甚
處著。
俛首有省。
師歿。
嗣法者甚盛師嗣
馬祖
公元817年
馬郎婦觀世音也。
元和十二年
菩薩大慈
悲力欲化陜右。
示現美女子。
乃之其所
見其姿貌風韻欲求為配。
女曰。
我亦欲有歸。
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
黎明徹誦者二
十輩
女曰。
女子一身豈能配眾。
可誦金剛
經。
至旦通者猶十數人
女復不然
其請更
授以法華經七卷
三日通至期。
馬氏
通經
女令具禮成姻
馬氏迎之。
女曰。
體中不佳
少安相見
未散而女死。
乃即
壞爛葬之。
數日有老僧
仗錫馬氏
問女所
由。
馬氏引之葬所。
僧以錫撥之。
尸已化唯黃
鎖子之骨存焉。
僧錫挑骨謂眾曰。
聖者
憫汝等障重故方便化汝耳。
宜善思因免
苦海
語已飛空而去。
自此陜右奉佛者眾。
泉州粲和尚贊曰。
丰姿窈窕欹斜
賺殺
君念法華
一把骨頭去後
不知明月
誰家(觀世音菩薩感應傳)。
清涼國師清涼大統國師澄觀
始見於則
公元696年
萬歲通天元年
順宗東宮之時。
聞法
解悟
心要問於國師
師答之。
略曰。
至道
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
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即心即佛唯證者方
知。
然有證有知慧日沈沒於有地。
若無照
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一念不生則前
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造心源無
無得
迷悟相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
如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
若無
心忘照則萬慮俱捐。
任運寂知則眾行
啟。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
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
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示人
說理則非
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
公元806年
二之一心
空有雙亡中道
之元和四
公元817年
五月
有司鑄金印。
清涼國師號僧
國師
主教門事。
帝問師曰。
華嚴所詮
法界
師曰。
法界眾生身心本體也。
以來虛明廣大唯一真境而已
無有形貌
森羅大千
無有邊際含容萬有
昭昭
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
晃晃色塵之內而
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離念明智
不能
見自心如此靈通也。
故世尊初成正覺
曰。
奇哉一切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於是法界性
說華
嚴經。
全以真空簡精。
事理融攝周遍凝寂
公元838年
聽於玄談
廓然自得(舊唐書文集
開成三年入寂)。
公元819年
護國真身佛骨己亥元和十四年正月
中使英奇
香華鳳翔府法雲寺
真身塔所
釋迦文佛指骨入內
帝御安
福門迎拜禁中供養
三日五色光現。
百僚
稱賀
歷送諸寺
釋部威儀太常長安萬年
樂。
旌旛鼓吹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
陳諫引古言今。
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
大怒
表示宰輔
將抵以死。
裴度崔群為解
之貶潮州刺史
愈倒郡之初。
以表哀謝勸帝。
東封泰山
久而無報。
欝欝不樂
聞郡有大
顛禪師
道德名重
書招之。
三招而大顛
至。
言論超勝
數十日。
入定數日
方起
愈甚敬焉。
辭去
祀神海上
乃登
靈山造師之廬。
問曰。
弟子軍州繁省要處
乞師一句
良久不顧
公罔措。
三平為侍
者乃敲床一下
師云作麼
平云以定動。
智拔
公乃拜三平而謝曰。
和尚風高
峻。
愈於侍者處得箇入路。
師問愈曰。
子之貌
欝然似有不懌何也。
對曰。
愈之用於朝享祿
厚矣。
一旦忠言不用
竄逐八千里。
播越
嶺海喪吾女孥。
毒霧瘴氣日夕發作
今黜於
無人之地
其生詎可保乎。
愈之來也道出廣
陵廟而禱之。
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主上
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
使東巡泰山奏功
皇天
倘有於此
庶幾召愈。
述作功德
而薦之郊廟焉。
早夜待之而未至。
冀萬一
於速歸。
安能有懌乎。
顛曰。
直言於朝
也。
忠於君而不顧其身耶。
抑尚顧其身而強
言之以徇名耶。
言用則獲忠直之名。
享報言
之利。
不用而逐事之必至
介介胸中哉。
苟患乎逐則盍勿言而已
吾聞之為人臣者
不擇地而安。
不量勢而行。
今子遇逐而不懌
時而求徇。
非人臣之正也。
且子之死生
禍福豈不諸天乎。
子姑內修而外任命
可也
廣陵其能福汝耶。
主上奸臣負國
而討之不暇
僅能克乎。
瘡痍未瘳。
方此
之際。
而子又欲封禪告功騷動天下
而屬
在乎己之欲歸。
子奚忍於是耶。
且夫以窮
自亂而祭其鬼。
不知命也。
動天下而不顧
以便己。
不知仁也。
強言以干忠遇困而
抑欝
不知義也。
以亂為治而告皇天
知禮也。
而子何以為之。
且子之遭黜也所
何事
愈曰。
主上佛骨大內
愈以佛
夷狄之法耳。
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
晉宋
梁魏事佛不夭則亂。
愈恐主上於此
是以
不顧其身而斥之。
顛曰。
若是則子言謬矣。
也者天人大器也。
其道則妙物為言
其言則盡性命之理。
其教則捨惡而趍善。
偽而歸真
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
而子
毀之。
猶子而刃父也。
吾聞。
善觀人者
其道之所存
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紂之君。
跖蹻之臣。
中國人也。
然不可法者以其無
道也。
舜生東夷
文王生西夷。
由余生於戎。
禮出於蠻。
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
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
而徒以為夷狄
何言
之陋也。
以上未有佛而不法耶。
孔孟
生衰周。
蚩尤瞽叟上古矣。
豈可捨衰周
聖賢而法上古凶頑哉。
子以五帝三王之代
公元前1545年
未有佛而長壽也。
外丙二年
仲壬四年
何其
夭耶。
無逸曰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
或十
年或四五年也。
以漢晉之間人主夭且亂。
漢明為一代英主
梁武壽至八十六。
豈必
皆夭且亂耶。
愈曰。
余謂佛者口不道先王
法言
而妄倡乎輪迴生死之說。
身不踐仁義
忠信之行。
詐造報應禍福之故。
君臣
之義。
無父子之親。
先王之道。
安得默而
不斥之乎。
顛曰。
甚哉子之不達也。
有人
此。
終日數十不知二五。
則人必以為狂矣。
子之終日言仁義忠信。
不知佛之言常樂
我淨。
無以異也。
且子誦佛書
其疑與先
王異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讀彼之書。
顛曰。
未甞讀佛之書。
則安知不談先王法言
耶。
無乃以甞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
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
苟以甞讀孔子
之書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
聞之以為非而
遂非之是妾婦也。
昔舜畜犬。
所見者惟舜。
一日堯過而吠之。
非愛舜而惡堯。
以所常見
者舜未甞見堯也。
又聞。
女子之嫁也母送
之。
巨往之汝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然則
人者妾婦之事。
安可從人之非而不考其所
以非之者乎。
輪迴生死非妄造也。
天地
至數
幽明妙理也。
物理觀之。
草木
根荄槁而復生
則其往復何怪焉。
孔子曰。
原始要終
故知死生之說。
莊子萬物出於
機入於機。
賈誼曰。
化為異類兮又何足患。
輪迴之說。
不俟於佛而明也。
焉得謂之妄
乎。
且子又以禍福報應為詐造。
此尤足見子
之非也。
善惡之報皆神理自然之應。
易曰。
積善有餘慶。
積惡有餘殃。
又曰。
鬼神害盈
福謙
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乎爾
者也。
此皆報應之說也。
唯佛能隱惻乎人之
禍福
是以彰明較著言其必至之理。
使不自
陷乎此耳。
詐造哉。
又言。
佛無君臣義父
子之親。
固非子之所及也。
固有在方之
內者
有在方之外者。
方之內者眾人所共守
之。
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
聖人為言也。
有與眾人共守而言之者
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
彼各有所當也。
子之言道也極之則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
遂通。
此非眾人所共守之言也。
眾人不思
不為
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
與人臣言必
依於忠。
與人子言必依於孝。
眾人所共守
之言也。
及其言之至則有至於無心非唯
心也。
則有至於無我非唯無我也。
則又至於
無生矣。
陰陽之序不能亂。
天地之數不
能役也。
則其於君臣父子固有在矣。
豈可
單見淺聞者道哉。
今吾告汝
以佛之理蓋
無方者也。
無體者也。
妙之又妙者也。
其比
則天有人於此
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
日詬天而天不加損
然則譽之詬之者皆過
也。
夫自漢至於歷年如此久也
天下事
物變如此其多也。
君臣士民如此其眾也。
天地神明如此不可誣也。
而佛之說乃行
於中無敢議而去之者
此必有以蔽天地而
不恥
百聖不慚
妙理存乎其間然後
此也。
子盍深思之乎。
今吾告汝
學者
考乎道之遠者焉。
道之遠則吾之志不能
者矣。
則必親夫人之賢於我者。
彼之賢於我
以此為是矣。
而我返見其非則是我心有
未盡知者也。
是故深思彼之所是
力求
之則庶幾乎有所發也。
今子屑屑形器
內。
奔走聲色利欲之間。
不如志憤欝
悲躁。
若將不容其生。
何以異於蚊虻穢壤
於積[葶-丁+呆]之間哉。
於是瞠目而不收。
氣喪
不揚
茫然有若自失
逡巡大顛曰。
言盡
於此乎。
顛曰。
吾之所以告子者。
蓋就子之
所能而為之言。
至乎至者也。
曰愈也不肖
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顛曰。
誠爾心盡爾性。
物之理極天之命。
然後可聞也。
爾去吾不復
言矣。
愈趍而出(韓子外傳)。
公元前1541年
八月
帝與宰臣語。
及愈有可憐者。
袁州
刺史
復造顛廬施衣二襲而請別曰。
愈也將
去師矣。
幸聞一言卒以相愈。
顛曰。
吾聞易
信人者必其守易改。
譽人者必其謗易發
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
庸知復聞他說不復
以我為非哉。
遂不告。
愈知其不可有聞。
去至袁州
孟簡尚書知愈與大顛遊。
以書抵
愈嘉其信嚮
愈答簡書稱。
大顛聰明識道
理。
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
不為事物侵亂
不盡解其語要。
且自胸中無滯礙。
因與之往
還也(韓子文集)潮州靈山大顛禪師
諱寶通
潮州
揚氏子。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
吉州
青原行思
六祖大鑑禪師
是年柳子厚
卒。
庚子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帝崩。
閏月皇太
即位太極殿
**穆宗
公元812年
諱恒
憲宗第三子。
元和七年立為皇太子
位四年壽三十歲長慶(四)。
公元821年
辛丑長慶元年三月
龍節度使劉總舉幽
燕二十餘郡歸朝乞為僧。
詔賜僧衣大覺
大師
所居第為報恩寺(唐史)。
公元822年
壬寅長慶二年三月
帝遣左街僧錄靈阜
詔起汾州無業禪師赴闕
阜至宣詔稽首
曰。
主上此度恩旨不同
願師起赴。
師笑曰。
何德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吾即往矣。
遂沐
敷座
門人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
性與太虛同壽。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迷者不
了即被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不窮
常了一切
空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言訖端坐
中夜而逝。
阜回奏其事。
欽嘆久之賜謚大
達國師
師蒙憲宗兩朝敬重
三詔不赴
商州(今陜西安西路雍州之域)杜氏子。
馬祖(傳燈)。
公元812年
十月帝幸善因寺
施僧緡錢一百萬。
十一月
詔立景王湛皇太子(唐書)。
癸卯長慶三年八月
帝幸長慶宮。
持鉢
施絹三百匹(唐書舊史)。
東寺如會禪師入寂
壽八十。
韶州人
嗣馬
祖一禪師(傳燈錄)。
甲辰長慶四年冬
帝崩於寢殿
敬宗即位
太極東序
十二月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帝
生日請於泗州戒壇僧尼以資福。
帝許
之。
杭州永福寺刊石法華經
元稹為記
(唐書舊史圖經)。
**敬宗
湛。
穆宗長子
在位二年
壽十八寶歷(二)。
乙巳寶歷元年丙午寶歷二年十二月帝崩。
**文宗
昂。
穆宗第二子。
初封江王
敬宗子立江王
在位十三年。
壽三十三太和(九)開成五(正月帝崩)
丁未太和元年
隨州大洪山(隷山南江北道陜州路豫州域)慈忍濟大師
善信隆興(江西洪州)張氏。
憲宗元和中洪州開元
寺僧籍。
馬祖禪師
密契心要
敬宗
二年隨州太湖山側居焉。
屬時亢旱
人張武陵羊豕以祈湖龍。
師見而悲之曰。
害命濟命。
重增乃罪。
可且勿殺。
小須三日
為爾祈。
師即入山北巖穴宴坐冥禱。
雷雨
大作
數日後武陵迹而求之。
師方在定。
武陵
即施其山興精舍
二子給侍左右
學侶
公元827年
依嚮遂成法席
至是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
日。
密語龍神曰。
吾前以身代牲輟汝血食
捨身償汝可享吾肉。
即引刀截右膝復截
左膝
門人奔持其刀。
白液湧流儼然入寂
東道奏上其狀。
嘉之所居額幽濟禪
院。
石晉天福中改為奇峯寺。
宋神宗元豐
公元1087年
年。
又改曰靈峯寺
哲宗元祐二年九月
改為十方禪寺
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
持(寺記碑文)師嗣馬祖禪師(傳燈)。
山禪師惟儼
絳州韓氏。
年十七依潮陽
西山慧照禪師出家
納戒於衡嶽希操律師
博通經論
持戒律。
首造石頭頭指之見
馬祖
復還石頭領悟心要。
後住澧州藥山
雲合
尚書李翱字習之刺朗州(常德路也)慕師之
入山謁之。
誦經不顧李曰。
見面不如聞
名。
呼之
李應諾。
山曰。
何得貴耳賤目
謝之乃問曰。
如何是道。
山以手指上下云。
麼。
李曰不會
山云
雲在天水在缾。
李忻
然答以偈曰。
鍊得身形鶴形
千株松下
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天水在缾。
問。
如何戒定慧
山云
這裏無此閑家具。
領解辭去
師嗣石頭遷禪師
至是太和
入寂壽八十四。
勅謚弘道大師
塔曰化城
(傳燈錄)。
龍潭澧州龍潭崇信禪師
渚宮人(今荊潮北道荊門州)
家居荊南城天皇寺巷。
道悟禪師出家
受具服勤左右
領悟玄旨
後詣澧陽龍潭
止焉。
師嗣天皇道悟禪師
石頭遷
青原思禪師
思嗣六祖尊者
信接弟子
曰德
宣鑒(傳燈錄)。
石壁太和三年
蘇州重玄刊石壁經
成。
白侍郎居易為碑
略曰。
開示悟入諸佛
知見
了義無邊
圓教無窮
莫尊
法華經
凡六萬九千五百五言。
無生忍
不二門
不思解脫
莫極於維摩經
二萬七千九十二言。
四生九類
入無餘涅
槃。
實無得度者莫先於金剛經
凡五千二百
八十七言。
壞罪集福。
一切惡道
急於
尊勝陀羅尼經。
凡三千二十言。
應念隨願
極樂土
莫大彌陀經。
凡一千八百言。
用正
見觀真相
莫出於普賢法經
凡六千九百
九十言。
自性本覺
莫深於實相法密
凡二千一百五言。
空法塵依佛智
莫過於
般若心經
凡二百五十八言。
八種經具十
二部三乘要旨萬佛祕藏盡矣(詳見樂天文集)般
心經凡有三譯。
二百五十八言者
太宗
觀間玄奘三藏法師之譯也。
譯之第三者
(詳見大藏目錄)。
丹霞鄧州丹霞天然禪師
六月入寂
壽八
十三。
勅謚智通禪師
初師本業儒。
應舉
安。
禪者旅邸
禪者問曰。
仁者何往。
選官去。
禪者曰。
選官何如選佛。
曰選佛當往
何所
禪者曰。
江西馬大師出世
是選佛
之場。
霞乃直造江西見祖。
以手拓幞頭額。
視之曰。
南嶽石頭是汝師也。
遽抵石頭
手拓幞頭石頭曰。
著槽廠去。
霞禮謝入行
公元1088年
者房。
隨次執爨役凡三年
一日石頭告眾
曰。
來日佛殿前草及期
大眾童行
鍬钁剗草。
霞獨以盆水洗頭跪石頭前
頭笑而為之剃落
從而為之說戒
霞遂掩耳
而趍去。
再謁馬祖僧堂聖僧頸。
馬祖曰。
我子天然
即拜馬祖謝師賜與法號
因名天
然也。
今之僧堂選佛場於此也。
師嗣石
公元824年
頭(五燈作長慶四年入寂)。
觀世音菩薩現像帝嗜蛤蜊
㳂海官吏
公元481年
時遞進。
人亦勞止
至是太和五年一日
蛤蜊有擘不開者。
一聞于帝。
焚香祝之。
菩薩形儀梵相具足
帝貯以金粟香合
興善寺令眾瞻禮
因問群臣。
斯何祥也。
太乙山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知見
詔問之。
即詔師至。
帝問其說。
政曰。
物無虛
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契經云應以此身得
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現。
且未聞說法
政禪師曰。
陛下覩此為常耶非
常耶。
信耶非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朕深信
焉。
師曰。
陛下心信聞說法竟。
皇情悅豫得未
曾有。
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
師於內道場
辭歸山。
詔令聖壽寺
平原人
姓周氏
受業本州延和寺之詮澄法
師。
得法嵩山普寂禪師
隱居太乙山
學者
盈室
武宗初入居終南山
終後闍維
舍利
四十九粒建塔焉。
嵩山寂嗣北宗秀禪師(傳燈)
公元1087年
癸丑太和七年十月
誕節法師知玄
道士
麟德殿論道
南泉池州南泉禪師
名普願
鄭州新鄭
公元757年
氏子。
幼慕空宗
肅宗至德二年
大隗山大
慧禪師受業
嵩嶽具足戒
初習相部舊
章。
毘尼篇聚。
遊諸講肆
歷聽楞伽華嚴
百門觀。
精練玄義
後入馬祖之室。
忘筌
公元795年
蹄。
悟明心地
德宗貞元十一年憩錫池陽
南泉三十餘載。
至是太和初
宣城廉史陸
大夫請師下山
弟子禮。
請振玄綱以說
公元834年
法要
太和八年十二月示疾
門人曰。
星翳
燈幻亦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逝。
馬祖(傳燈錄)。
道吾潭州道山禪師
名宗智
龍興海昏
張氏子。
幼依槃和尚受教
登戒參扣藥山
契心印。
鎮江鶴林夾山船子誠禪師
公元835年
華亭
至此太和九年九月七日入寂
闍維
靈骨數片舍利
建塔道吾山
壽六十一。
謚修一大師
塔曰實相
後雷遷其塔于石霜
山之陽。
師嗣藥山儼
石頭遷(傳燈錄)。
船子華亭朱涇船子和尚
名德誠
遂寧府
人。
得法藥山
華亭泛小舟。
隨緣度日
莫知其高行。
因號曰船子和尚
富有詞句
因道吾指夾山會禪師來參。
山既解悟
別去已
頻頻回顧
師遂喚闍黎
山回首。
師竪起橈曰。
將謂別有耶。
覆舟入水而逝。
師嗣藥山
公元834年
丙辰開成元年
衢州子湖巖禪師
名利蹤
澶州人
姓周氏
出家幽州開元寺
依年受具
公元837年
南泉室。
衢州馬蹄山。
至是開成二年
人翁遷貴山下子湖創院以居師。
師於門
下立牌曰。
子湖有一隻狗。
上取人頭取人
心下取人脚。
擬議喪身失命
臨濟下二
僧參纔揭簾。
師喝曰。
看狗。
回顧
師使
公元880年
方丈
僖宗廣明元年入寂
塔於本山
師嗣南
泉願(傳燈錄)。
公元838年
戊午開成三年三月
清涼國師澄觀入寂
公元880年
一百二歲。
臘八十三。
大統國師
帝謂以
聖宗仰。
輟朝三日
重臣縞素全身
終南山
未幾梵僧至闕表稱
葱嶺見二
使者凌虛而過。
問之答曰。
印度文殊堂
也。
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
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
闍維舌根不壞如紅蓮色。
舍利
光明瑩潤
塔之賜塔曰妙覺
相國裴休奉勅
撰碑
勅寫師真奉安興唐寺(唐舊史)。
宋太宗
時。
贊寧僧統大宋高僧傳稱。
國師憲宗
間入寂。
春秋七十餘二說不同
並存之。
公元799年
舊史曰。
德宗貞元十五年四月誕節
有司備儀輦。
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內殿。
闡揚
華嚴宗旨。
陞高座曰。
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空有而絕相。
言詞無迹
妙有不有
不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廓淨塵習
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一空之中。
融身剎以
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
靈鑒虛極
合大和。
聖文掩於百王
淳風扇於萬國
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華嚴教旨
寂廓沖邃不可得思議矣。
失其旨也徒修
因於曠劫
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
帝顧謂
群臣曰。
朕之師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能以
聖法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
從來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
斯為顛倒
群臣再拜稽首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
臣咸以八戒師禮之。
庚申開成五年春正月帝崩。
帝之弟武宗立
九月道士歸真等。
入禁修金道場
十月武宗昇玄壇。
受法籙。
左拾遺王哲諫
曰。
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
**武宗
炎。
穆宗第五子。
初封頴王
先是文宗太子
薨無子。
立敬宗子王成美為皇太子
及文
宗崩。
中尉仇士良矯詔太子
立頴王為
皇太弟即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二會昌(六)。
辛酉會昌元年六月
衡山道士劉玄靜為
光祿大夫
崇玄館學士
六祖五世圭峯
宗密禪師入寂(傳燈錄)。
雲巖潭州雲巖禪師
名曇晟
鍾陵建昌
公元804年
氏。
出家石門
百丈海禪師二十年
緣不契。
後造藥山
山曰。
百丈甚麼法。
曰。
一日上堂大眾立定
柱杖一時趁散。
大眾迴首
丈曰是甚麼。
山曰今日因子
得見海兄。
師於言下頓悟
便禮拜
至是會
公元785年
元年十月二十六日
主事令備齋。
來日
上座發去。
至二十七夜入寂。
荼毘舍利
一千餘粒。
瘞于石室
勅謚無住大師
塔曰淨
勝。
師嗣藥山儼禪師
弟子洞山价
曹洞宗
本於師也(傳燈錄)。
公元799年
九座山癸亥會昌三年
正覺大師
諱智廣
公元807年
興化軍仙遊人
憲宗元和二年示生。
初參鹽
安國師鄂州無等禪師有省。
南歸
泉州
常持鐵鉢一白自隨
至是武宗
廢教。
乃遁巖谷
宣宗復教復出南山
懿宗
公元865年
咸通六年柢此九山之所。
逢巨蟒欲來吞師。
師錫先飛撑拄蟒口。
師入蟒口趺坐
逮師出
定蟒化為石矣。
既而雷雨湧沙成院基址
是山之神移山八維
院居其中成九座焉師
公元876年
僖宗乾符三年示寂
昭宗乾寧二年
勅謚正
覺大師
公元844年
甲子會昌四年三月
詔以道士歸真為左
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銳意求仙
歸真乘寵。
排釋氏。
帝然之。
復請與釋氏辯論
有旨
僧道麟德殿談論
法師知玄登論座。
精壯
道流能屈
因奏曰。
王者禮樂
憲度
吐納服食山林匹夫獨擅之事。
陛下不足留神
帝色不平
侍臣諷玄。
賦詩
自釋
玄立進五篇
有鶴傾危龍背君王
且住一千年之句。
帝知其刺(唐書舊史)。
公元898年
乙丑五年
歸真薦舉元超
劉玄靖
公元895年
排釋氏。
五月併省天下佛寺選汰僧人
福州龜洋智真禪師慧忠作十偈。
今出其三
篇。
明月分形處處白衣寧墜解空人
誰言
在俗妨修道
金粟(維摩居士)曾為長者身。
僊林
坐禪時。
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
只令休道亦何悲。
形容雖變道常存。
混俗
源亦不昏。
試讀善財巡禮偈。
當年豈例是沙
門。
揚州柳氏子嗣草堂義。
義嗣撫州曹山
耽章禪師本寂洞山价(傳燈)。
丙寅會昌六年
帝餌方士金丹發背
旬日
公元846年
不能言。
三月崩。
宣宗即位。
夏四月辛未朔宣
宗始聽政
**宣宗
忱。
憲宗第十三子。
封光王
為人嚴重寡言
中咸以為不慧
武宗不豫
中尉馬元贄立之
皇太叔帝位
在位十三年。
壽五十歲。
佛之教。
右常侍李景讓浙西觀察使
景讓母鄭氏性嚴明。
早寡家貧洛陽
諸子
皆幼。
自教之。
一日宅後古牆因雨潰。
錢盈船。
奴婢喜走告母。
母往焚香祝之曰。
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
天必以先君餘慶
矜其貧而賜之。
則願諸孤他日學問有成
其志也。
此錢不敢取。
遽命掩而築之
三子
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
景讓宦達髮已
班白小有過。
不免母之捶楚也(唐書李景讓傳)太中
(十三)。
公元895年
丁卯大中元年閏二月詔曰。
會昌季年併省
寺宇
雖云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
中國
久行其道。
釐革過當事體乖謬
靈山
公元845年
境應會昌五年廢寺宇。
宿舊僧可仍舊
修復住持
有司毋得禁止(唐書舊史)。
彌陀是年太子少傅白居易薨。
年七
十五。
尚書左僕射
白與弟行簡敏中友愛
所居洛陽履道里
疏沼種樹石樓
香山
八節灘
號醉吟先生
自稱香山居士
胡景等九人宴集
高年不仕人。
慕之繪為
九老圖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
少傅
甞畫阿彌陀佛禮事之。
自為之記。
略曰。
本師釋迦如來說言
西方世界極樂
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國號淨土
以無三
五濁業故也。
佛號阿彌陀
以壽無量
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諦觀此娑
世界
眾生賢愚貴賤幼艾
起心
歸佛舉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
發聲必先阿彌陀
範金合土刻石
紋。
乃至印水聚沙
童子者莫不率阿彌
陀佛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
如來大誓願於此眾生
眾生有大因緣
於彼國土明矣。
不然南北東方過現未來
多矣。
何獨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
易。
衰暮之歲。
中風痺之疾。
乃捨俸錢
十萬。
命工西方世界一部
阿彌陀佛坐中
央。
觀音勢至二大侍左右。
人天瞻仰功德
成就
弟子居易稽首跪於佛前。
願此功德
眾生
眾生有如老者如我病者
願離
苦得樂斷惡修善
越南部便覩西方
青蓮
上品隨願往生
現在未來常得親近
重宣
此義而說讚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
眾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量壽佛
(樂天文集)。
公元895年
戊辰二年
觀察使裴休宣城
常與名緇
道。
門人謂公曰。
敢問三界之言未立。
人不
修行
不見因果
介景福者不為之少。
斯教也行中國
愚人畏罪損其惡。
賢人
福增其善。
增之不已至今盡善矣。
損之
不已至今無惡矣。
昏迷暴虐無減於秦
之前
福慧聰明不增於魏晉之後之者
殊途輻湊之者萬法雲興
宜使吾人盡昇
覺路
不宜蚩蚩庶類
由古至今若斯之迷也。
由之之用庸非溺乎。
公笑謂之曰。
大明肇啟
法不齋備。
聖人繼出代天為工。
結網卦文
質滋改。
一聖一法生。
天道人事顯若符契
燧人氏未有火也。
則天無火星。
無火
食。
無火兆。
無火災必矣。
少昊氏之未
理金也。
則天金星
人無金用。
龜無金兆。
無金災必矣。
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
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
則知世法時事
聖人也。
精神之源。
性命之表。
大方便
護於群生
群生之而不知
蓋猶天道運行
物以生茂。
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
於是問者
廓然自得佛味。
及詔許立寺。
宣城士民
鼓以萬。
請先立之於宣郛。
復新興寺焉。
禮迎黃檗希運禪師至郡。
開元寺朝夕
受法(傳燈錄)。
己巳三年
湖南觀察使裴休潭州林覺
禪師
問有侍者否。
師曰。
一兩箇。
使云。
甚麼處。
覺乃喚大空小空
二虎自菴後而
至。
使驚懼焉。
潭州人
馬祖禪師(傳燈錄)。
黃檗洪州(江西隆興揚州之域)黃檗山禪師
名希運
閩人也。
幼於福州黃檗山出家
受具京師
江西百丈海禪師
契悟心要
相國裴休
宛陵大禪苑。
師說法。
還以黃檗名其
寺。
休既契心
集師所說法語類之成帙。
公元850年
黃檗心要
大藏流行
至是大中四年
月師入滅勅謚斷際禪師
塔曰廣慈。
師嗣百
丈海海嗣馬祖道一禪師(傳燈錄)。
公元895年
辛未大中五年正月
京兆大薦福寺弘辯
禪師入內
帝問。
禪宗有南北之名。
師奏
曰。
禪門本無南北
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
弟子
慧能受衣法居嶺南
神秀北揚
化。
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頓漸之異。
故曰
南頓北漸
禪宗有南北之號也。
帝曰。
戒定慧
對曰。
防非止惡名戒。
六根涉境
心不隨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曰。
名方便。
對曰。
隱實相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進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
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談。
以至
祖師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跡。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
人有智慧覺照佛心
心者佛之別名
百千異號。
唯其一。
陛下日應萬機
陛下佛心
帝曰。
有人念佛如何
對曰。
出世根器而說。
上根者開最上乘
至理
中下根者未能頓曉。
是以佛開觀門
念佛生於極樂
帝曰。
有持經呪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
如百千眾流
莫不朝宗於海。
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若
海。
帝曰。
祖師傳心印。
金剛經云。
無所得
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
釋迦本法無所得
方契然燈本意
帝曰。
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
沙門
誦經
蓋是住持常法有四種焉。
依佛戒修
身。
參尋知識
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
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
對曰。
頓明自
性與佛無二
有無始染習故假漸對治
順性起用
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
是日便
漏下七刻。
帝悅賜號圓智禪師
繼有詔旨
增修天下祖塔
應未經賜謚者所在以聞
考行頒賜(舊唐書)。
弘辯京兆人也。
嗣章敬寺
懷暉禪師
泉州人
姓謝氏
憲宗元和十三
入寂
謚大覺禪師
馬祖(傳燈錄)。
壬申大中六年
詔復江州廬山東林寺
刺史
崔黯為碑
詔加謚遠法師辯覺二字(廬山記)。
溈仰宗潭州山禪師
名靈祐
福州長谿
人。
姓趙氏
年十五出家
本郡建善寺法常
律師剃髮受具杭州龍興寺
大小乘教。
二十三遊江西
百丈海禪師悟明心法
司馬頭陀者。
湖南來。
言於百丈曰。
溈山
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地也。
師於百丈
會中應命而往
營搆梵宇
武宗毀教。
頭隱於民。
大中初
觀察使裴休師復至所
居。
連帥李景讓奏額曰同慶寺
禪會特盛緇
輻輳
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
達其道者
不可勝數
入室弟子四十一人
至是大中
正月九日
盥漱趺坐怡然而逝。
壽八十三。
臘六十四。
塔於本山
勅謚大圓禪師
塔曰清
淨。
相國鄭愚為碑
師嗣百丈海禪師
嗣馬
祖一禪師(傳燈錄)。
仰山江西袁州路(揚州之域)。
禪師名慧寂
韶州
化人
姓葉氏
九歲廣州和安寺投通禪
出家
十四披剃未登具。
遊方初謁耽源。
忠國師侍者應真也。
已悟玄旨
耽源曰。
當時傳得圓相
九十七箇。
六代祖師
公元925年
留也。
授與老僧記之曰。
吾滅後三十年
南方
有一沙彌到來
大興此教。
次第傳授無令
絕。
適子來當以付之無斷絕
師既領玄
旨。
後參溈山陞堂奧。
師臥次夢入天宮
內院居第二座
一尊白槌云。
今當第
二座說法
師起白槌曰。
摩訶衍法離四句
百非
諦聽諦聽眾皆散去。
一日忽有梵僧
從空而至。
師問曰。
近離甚麼
西天
曰幾
時離彼。
梵曰今早
師曰太遲生。
曰遊山翫
水。
師曰。
神通遊戲則不闍黎
梵曰特來
東土禮文殊。
却遇小釋迦
遂出梵書貝多葉
數十與師。
作禮乘空而去。
自此號師小釋迦
公元916年
焉。
梁貞明二年丙子歲
再遷東平
說偈
曰。
年滿七十七。
無常今日
日輪正當午。
公元917年
抱屈膝。
言訖兩手抱膝而終。
明年
嗣法弟子南塔光涌禪師靈骨仰山
于集雲峰下。
勅謚智通禪師妙光之塔。
溈山祐禪師
法道盛化
人皆宗之曰溈仰
公元879年
宗寂初住王莽山
僖宗乾符六年
山神請
曰。
東南有大仰山
福地也。
師乃遷焉。
公元854年
甲戌大中八年
終南山初有一僧結菴習定
一日有猴竊其伽黎衣。
披而宴坐
隨有群猴
習定坐。
脫去者今有五獼猴塔。
至是宣
御製讚曰。
嗟汝獼猴入定
心猿不動幾
千春
罷攀紅樹三冬菓。
休弄碧潭孤月輪。
眼已隨青嶂合。
兩眉猶對百花顰。
自從坐脫
終南(山名永興軍京兆)後。
悟了浮生多少人(林間錄)。
公元856年
受戒給牒丙子大中十年
法師辯章
三教首座
初令僧尼受戒給牒(唐書舊史)。
公元879年
戊寅十二年冬十月
司空門下侍郎平章
事令(平聲)狐綯擬李遠杭州刺史
帝曰。
吾聞
長日唯消一局安能理人
綯曰。
詩人
託此為高興耳。
未必實然
帝曰。
且令往試觀
之(唐書本傳)。
三世同居萬敬孺廬州人
三世同居喪親
廬墓
刺指血書佛經
郡守其所居里
曰成
公元858年
孝鄉廣孝聚。
至是大中十二年有司申聞帝。
旌表其家(唐書)。
藤蘿尊者溫州瑞安本寂禪院僧無繹。
武宗會昌沙汰隱於東北谷
結庵禪定
閱十
藤蘿纏繞
儼然不動。
號之藤蘿尊者
人立至今奉祀之(出永寧編)。
公元859年
己卯大中十三年八月帝崩。
宣宗明察
斷。
用法無私
從諫如流
重惜官賞
恭謹
儉惠愛民物故
大中之政訖於唐亡。
思詠
之謂之小太宗(唐書本紀)。
**懿宗
諱漼
宣宗長子
封鄆王
在位十四年。
三十一歲。
咸通(十四)。
公元860年
庚辰咸通元年
普化鎮普化和尚
不知何許人也。
事盤
山密真訣
唯振一鐸佯狂街市或居塚間。
至是咸通元年振鐸凌空隱隱而逝。
莫測
由。
師嗣盤山積禪師
積嗣馬祖(傳燈錄)。
公元862年
壬午咸通三年二月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
入滅
壽八十三。
勅謚性空禪師
蒲阪人。
公元879年
盧氏。
百丈海禪師
夏四月兩街四寺
戒壇
剃度僧流二七日(唐書舊史)。
公元863年
水懺匡宗大德
諱知玄
姓陳氏
咸通四年
公元871年
制署悟達國師
教門事。
十二年五月
安國寺
賜師沈香裝飾寶座
二丈餘珍
公元882年
麗絕甚。
僖宗中和二年
駕幸黃巢至成
公元883年
都。
御史郭遵
璽書召師赴行在
次年
師自成都行宮
辭還九隴山
一珠隆起于左
股楚甚。
是曰人面瘡。
異僧引水洗瘡。
晁錯袁盎冤對也。
今之水懺三卷緣起
於師也。
師亦自知時謝。
右脇安然而逝。
師三
洞貫名蓋一時
世稱陳菩薩(唐書舊史)。
德山朗州德山禪師
名宣鑒
簡州人
姓周
氏。
丱歲出家
依年受具
精究律藏性空寺。
通貫諸經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
時謂之周金
剛。
不信南方宗禪之道。
乃曰。
出家兒千劫
學佛威儀
萬劫學佛細行
不得成佛
南方
魔子敢言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當摟其窟
穴滅其種類報佛恩。
遂檐青龍疏鈔出蜀
澧陽
路上油糍點心
婆子指其檐曰這
箇是甚麼
師曰。
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曰。
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
若道得我當供上
油糍
道不得不與油糍
婆乃問曰。
中道過去不可得
未來不可得
在心
不可得
未審上座那箇心。
無語不得
油糍而去。
遂之澧州龍潭寺
至法堂曰。
龍潭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隱身曰。
子親到龍潭
無語棲止焉。
一夕
侍立
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師便出却回
外面黑潭點紙度與師擬接。
潭即吹滅之。
當下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箇甚麼
師曰。
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來日
將所携疏鈔。
法堂前焚之。
舉火曰。
窮諸
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
竭世樞機
一滴
巨壑
辭去溈山
復還澧陽三十年。
武宗廢教。
隱於獨浮山石室
宣宗大中初
武陵刺史薛廷望再葺德山精舍
號古德禪
院。
請師住持不肯下山
廷望設詭計。
鹽誣師致之入州。
禮敬堅請
然後居之以闡
公元865年
玄化
至是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謂眾曰。
追響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有何事。
言訖
安坐而化。
勅謚見性禪師
龍潭崇信禪師
(傳燈錄)武陵唐為朗州常德路荊域。
臨濟宗鎮州真定路也。
臨濟禪師
名義玄
曹州南華刑氏。
自幼剃落
初到黃檗
時睦
州陳尊宿首座
問師在此幾時
師曰。
公元883年
三年
州指其問佛法的的大意
檗便打。
度問三度打。
師乃辭睦州曰。
自恨障緣不領
深旨
今且辭去
州曰須辭和尚
睦州語檗
曰。
問話上座若來辭方便接伊。
已後一株
陰涼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
師辭檗。
檗曰往
高安大愚去。
師至高安
愚曰。
甚處來。
黃檗
愚曰。
黃檗有何言句
師曰某甲
度問佛法的的大意
三度被打
不知有過
過。
愚曰。
黃檗與麼老婆心切。
師於言下大悟
乃曰。
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
這尿
鬼子
適來有過無過
如今道佛法無
多子
爾見箇甚麼道理
速道速道。
師於大
肋下築三拳。
拓開曰。
汝師黃檗
非干我
事。
却回黃檗
檗曰來來去去有甚了期
曰。
祇為老婆心切。
便人事了侍立
檗曰。
有何言句
師舉前話。
檗曰。
大愚老漢
舌。
待來痛與一頓
師曰。
說甚待來即今便
打。
遂掌黃檗
檗曰。
風顛漢來這裏捋虎鬚
師便喝。
檗云。
侍者引之參堂去。
師後住鎮
臨濟
學侶雲集
乃曰。
大凡演暢宗乘。
句中須具三玄門。
玄門須具三要
有權有
實有照有用
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後居大名
公元867年
興化寺東堂
至是咸通八年四月十日
偈曰。
㳂流不止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相離名人不稟。
吹毛用了急須磨。
端坐而逝。
全身於府西北隅
勅謚慧照禪師
塔曰澄
靈。
黃檗運
百丈海
緇林尊仰臨濟
宗(傳燈錄)。
公元868年
戊子咸通九年
康承訓龐勛等於徐州
承訓奏乞沙陀三部落使朱耶赤心帥其眾
自隨
敗勛於徐州
勛死。
帝嘉朱耶赤心
之功。
大同軍於雲州
赤心節度使
姓李名國昌
國昌子克用
克用子存勗後唐
莊宗也。
太宗貞觀間西突厥(音屈)。
置十三
都督府
未甞沙陀府也。
有處身處密諸
部。
又其小者也。
朱耶處身別部之號也。
憲宗時始有朱耶盡忠及子執宜見於中國
自號沙陀
朱耶為姓。
沙陀大磧也。
自處
以來
世居此磧。
沙陀突厥盡忠孫。
姓李氏
李氏復大。
夷狄遂以沙陀貴種
(克用黃巢第一)。
曹洞宗江西瑞州山禪師
名良价
會稽俞氏。
歲出家。
從師般若心經
無眼耳鼻舌身意處。
忽以手捫面問其師曰。
某甲有眼耳鼻舌等。
何故言無。
其師駭異曰。
吾非汝師。
指其往五洩山默禪師披剃
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遊方首謁南泉
次參溈
山。
溈山指之曰。
此去豐陵攸縣石室相連
雲巖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
徑造雲巖便問。
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無情得聞。
師曰。
和尚聞否。
巖曰我若聞
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
某甲為甚麼不聞。
巖竪起拂子曰還聞麼。
師曰。
不聞。
巖曰我
說法汝尚不聞。
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
無情
說法該何典教
巖曰豈不見。
彌陀云水
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於此有省。
乃述偈
曰。
大奇大奇
無情說法思議
若將耳
聽終難會。
眼處聞時方得知
辭去
宣宗
末年
新豐山接誨學侶
盛化豫章高安
洞山
權開五位
接三根。
大闡一音
萬品
橫抽寶劒剪諸見之稠林
妙叶弘通
萬端穿鑿
得曹山深的旨妙唱嘉
道合君臣偏正回互
由是上玄風播於
天下
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公元869年
是咸通十年二月入寂
壽六十三。
臘四十二。
勅謚悟本禪師
塔曰慧覺(傳燈)。
江西撫州路山禪師
名本寂
泉州莆田
黃氏。
業儒
年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
十五登戒洞山
山問。
闍梨名甚麼
師曰本
寂。
山曰。
那箇聻。
師曰不名本寂
山深器之。
自此入室
盤桓數載乃辭去
山遂密授洞上
宗旨
直趨曹溪六祖塔回吉水
眾嚮師名
開法
師志慕六祖
名山曰曹。
尋值賊
亂乃之宜黃
有信士王若一。
捨何王觀請師
住持
師更何王為荷玉。
由是法席大興
公元901年
雲萃
洞山之宗至師為盛。
昭宗天復元年
六月十五日謂眾白。
曹山明日辰時行脚去。
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二。
臘三十七。
全身於山之西阿
勅謚元證禪師
塔曰福
圓。
寂嗣洞山良价禪師
雲巖晟
嗣藥
山儼。
儼嗣石頭遷
青原思。
思嗣六祖
鑒禪師(傳燈錄)。
庚寅咸通十一年十一月誕節
兩街
僧人入內講道
帝悅賜曇顯十人紫衣
永興軍終南道宣律師號澄照律師(本傳)。
公元870年
相國裴公至是咸通庚寅薨。
壽七十四歲。
弟子禮事黃檗運禪師
悟明心要
公諱休。
字公美
河東孟州喜人
兒時兄弟偕隱
晝講夜著書。
有饋鹿者。
不食曰。
蔬食
不足
一㗖肉。
何以繼。
進士第
遷職任刺洪州日。
龍興寺畫壁曰。
容儀
可觀
高僧何在
無對者。
公曰。
此間有禪
僧否。
運禪師嶺南黃檗山捨眾。
大安
精舍混跡灑掃
人莫之識。
或曰有一禪者
延之至。
前語問之。
朗聲曰。
裴休
公曰
諾。
運曰。
甚麼處。
豁然契會
遂迎之入
府。
朝夕問道公移宛陵(宣州也)請運與俱。
宣宗時執政
雲居禪師
名道膺
幽州玉田人
姓王氏
出家涿州延壽寺
二十五歲成大僧
師令聲聞篇聚。
非其好棄之。
遊方翠微
洞山法席遂造焉。
契悟宗旨
結庵三峰
不赴堂。
价禪師覘之。
每有天人送食。
山謂之曰。
我將謂汝是箇人猶作這箇見解
高聲呼曰膺庵主
應諾
山曰。
不思善不
思惡是甚麼。
師有省回宴坐
天神尋之不
公元901年
三日乃絕。
山勉師隨方接人。
遂乃焚其
庵。
海昏登歐阜廬山西北冠世絕境
也。
就樹縛屋而居號雲居
衲子追求而集。
公元872年
散處山間樹下
久成苫架。
至是咸通十三年
遂成法席
學侶至一千五百眾。
洞山之道
居三十年。
道遍天下
南昌王鐘傅師尊之。
公元901年
昭宗天復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眾開最
公元902年
後方便。
出世始末
次年正月三日端坐
逝。
勅謚弘覺禪師
塔曰圓寂(傳燈錄)。
帝於宮中日齋萬僧
御製贊唄(唐書舊史)。
癸巳咸通十四年三月
詔迎鳳翔法門寺
骨。
四月八日
帝御安福門樓迎拜
內道場三日供養
京城諸寺
七月帝崩。
公元903年
太子即位
明年四月送佛歸於鳳翔
耆耋辭餞。
嗚咽流涕(舊唐書)。
**僖宗
懿宗第五子。
初封晉王
懿宗不豫
立為皇
太子
在位十五年。
壽二十七乾符(六)廣明(一)
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
甲午乾符元年(六)。
東昌路濮(音卜)州人王仙芝
聚眾數千人
起於長垣
二年黃巢聚眾千餘人王仙
少時仙芝皆以販私為事
善騎
射喜任俠粗涉書傳
屢舉進士不第
遂為盜
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
民之困於重斂
公元878年
也爭歸之。
數月之間眾至數萬。
乾符五年
討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黃梅追斬仙芝
黃巢方攻毫州。
仙芝餘黨尚讓者帥其餘眾
歸巢
為主
號衝天大將軍
王霸
公元879年
年署官屬福建
乾符六年冬巢來襄陽
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江西招討使曹全晸
(時正切)合兵
荊門以拒之。
戰敗北至江陵俘斬
什七八。
巢與尚讓餘眾渡江東走
巢勢
復振
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
眾至二十
公元880年
萬。
廣明元年十一月巢陷東都(洛陽也)。
十二月
午巢兵攻潼關
關上兵皆潰。
中官田令孜
帝自金光門出。
惟福穆澤壽四王及妃嬪
人從行。
百官皆莫之知。
巢入長安
帝幸興
元乃入
庚寅巢殺宗室長安者。
壬辰
巢即皇帝位
國號大齊
金統元年
中和
公元881年
二年
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巢益兵
以捍河中
不報
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將亡。
親將胡真謝瞳勸溫歸國
九月溫殺其監軍
嚴實舉州降。
諸道行營都統王鐸承制以溫
為同華節度使
未幾賜名全忠
河中留後王
榮行營都監楊復光東面宣慰使王徽諸道
行營都統王鐸議討賊。
復光曰。
雁門李僕射
(克用也)驍勇強兵召之來賊不足平也。
王鐸
河中
乃以墨勅李克用
十一月克用
公元883年
沙陀(始見懿宗感通九年)萬七千人河中
中和三年
月。
克用進軍渭橋與巢軍戰於渭南
賊兵
敗奔走。
四月克用自光泰門入京師
力戰
不勝宮室遁去。
克用時年二十八歲。
破巢
長安第一
詔以克用河東節度使
公元884年
四年春二月巢走圍陳州
李克用率汴徐
公元883年
[六衣]之軍以救之。
五月引兵東北汴州
用追及巢於中牟奮擊大破之。
巢將尚讓
其眾降克用
克用追至冤句(巢居之邑)糧盡乃還汴
州營於城外
朱全忠固請入城館於上原驛。
全忠置酒克用乘酒語頗侵之。
全忠不平
兵圍驛而攻之。
克用縋城得出
六月武寧
李師悅等追巢至瑕丘敗之。
殆盡走至
狼虎谷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以降
公元875年
始起於乾符二年中和四年七月滅(唐書)。
睦州(今淅西道建德路也)陳尊宿
名道明
江南陳氏之
後也。
出家本州開元寺
持戒精嚴通三
藏。
遊方契旨於黃檗
延充首座
眾請住觀音
院。
常有百餘眾經數十載。
諸方歸慕咸以尊
宿稱。
後歸開元房居。
織蒲鞋以養母
故有
蒲鞋號天使至問師。
三門開從那門入。
尚書使應諾
師曰。
從信門入。
師看經。
操尚書問和尚甚麼經。
師曰金剛經
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
師舉起經曰。
一切
公元877年
有為法
夢幻泡影
至是乾符四年門人
曰。
此處緣息吾當逝矣。
跏趺而逝。
郡人
香薪焚之。
舍利如雨
靈骨塑像於寺。
九十八。
臘七十六。
黃檗運禪師
嗣百
海禪師(傳燈錄)。
公元883年
己亥乾符六年庚子廣明元年辛丑中和
公元888年
元年
澧州洛浦山禪師名元安
鳳翔麟遊丱歲
出家
具戒持律通經論。
是年臨濟玄禪師
公元898年
侍者
後往夾山卓庵。
昭宗光化元年八月
門人曰。
出家之法長物不留
其他哉。
須在念。
時光迅速大道深玄
苟或因循曷由
體悟
至十二月一日安坐而寂。
夾山會
師(傳燈)。
夾山澧州山禪師
善會廣。
州廖氏子。
歲出家。
依年受戒
聽習經論
該練三學
潤州(浙西道鎮江路揚州之域)鶴林
因道吾指之。
船子
誠禪師
華亭契悟心要
恭稟遺命遁世
機。
懿宗咸通年間
棲遲豐州
學侶雲集
公元881年
卜居夾山
遂成院宇
至是中和元年
公元898年
一月七日入寂
本山
謚傳明大師
船子
誠禪師(傳燈)。
壬寅中和二年
鐘傳江西(唐書)。
癸卯中和三年
李克用京師
拓跋思恭以兵赴國難。
黃巢之亂也。
朝廷
公元1038年
思恭夏綏節度使賜姓李(見宋仁宗寶元元年)。
公元898年
甲辰中和四年黃巢既滅。
秋七月李克用
晉陽遣使奉表
極言朱全忠妬功嫉能終為
國患
凡八上表誅討之。
帝謂方事之殷姑
大體
獎諭克用且解之。
于時浙東饑疫
明州普賢懺院幼璋禪師收瘞溫明三郡
餓殍遺骸數千。
時人呼師曰增悲菩薩(高僧傳)。
乙巳光啟元年二月
還至京師改元
中官
田令孜愈縱威權
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累表
令孜罪惡
重榮李克用引兵赴之。
十二
克用進逼京城
田令孜夜奉帝自開遠門
公元886年
出幸鳳翔
光啟二年春正月田令孜請帝幸
興元
不從
夜令引兵入宮劫帝幸寶
雞。
宰相朝臣不知
及發寶雞楊晟(時正切)守
散關(興元路之口也)乘輿纔入散關
邠寧節度使朱玫
已圍寶雞
襄王肅宗玄孫也。
有疾從上
不及遵塗驛。
為玫所得與之俱還鳳翔
月車駕至興元
朱玫百官襄王熅權監
軍國事。
長安百官太子太師斐璩等勸進
襄王熅監即皇帝位
改元建貞
遙尊帝為太
元皇帝
觀軍容使楊復恭傳檄關中稱。
朱玫首者以靜難節度使賞之
王行瑜
斬之。
襄王河中
王重榮詐為迎奉
熅殺之。
詔以行瑜靜難軍節度使(唐書本紀)。
雲禪師
名志勤
福州長谿人嗣長慶安。
安嗣百丈海
勤在溈山
時見桃花悟道
後返
福州居靈雲(傳燈錄)。
錢鏐(吳越王也)是年董昌有功杭州刺史
巖頭鄂州巖頭禪師
名全奯
泉州柯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髮
稟戒於長安寶壽寺。
經論諸部。
憂游禪苑。
後參德山契旨住巖頭
武宗汰教乃於湖邊隱作渡子
後庵於洞
公元887年
臥龍山
徒侶臻輻。
至是光啟三年四月八
日入寂。
門人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
起塔
供養
勅謚清巖禪師德山鑒
龍潭
(傳燈錄)。
石霜潭州石霜山禪師
名慶諸
江西吉州
新滏陳氏。
洪井西山鑾禪師落髮
詣洛
下習毘尼教。
溈山充米頭。
一日溈山拾一
粒米謂師曰。
莫輕這一粒
百千粒從這一粒
生。
師曰。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
未審一粒
甚處生。
溈山呵呵大笑便歸方丈
至晚上堂
曰米裏有蟲。
諸人好看
後參道吾智禪師
契心要。
後因避世混俗長沙劉陽陶家坊。
公元886年
人莫識者
因僧舉洞山解制上堂
初夏
兄弟東去西去
直須萬里寸草處去。
曰。
出門便是草。
洞山聞之乃云。
此是一千
五百人善知識語。
因此聲名馳露。
帝聞師
公元887年
道譽賜紫衣。
不受
至是光啟三年入寂
院之西北隅
勅謚普會大師
嗣道吾宗智智
藥山儼
石頭遷
青原思(傳燈錄)。
公元886年
戊申文德元年二月
帝自鳳翔
三月
豫。
壬寅大漸
皇弟吉王保長而賢。
臣屬
望。
十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
皇太弟
癸卯帝崩。
遺制太弟傑。
更名敏
皇帝位王建據有西川
**昭宗
懿宗七子
初封壽王
名傑
更名敏
紀元
改名曄
在位十六年。
壽三十八龍紀(一)
大順(二)景福(二)乾寧(四)光化(三)天復(四)。
己酉龍紀元年十一月
改名曄
帝將祀圜
丘。
中尉樞密皆䙆(睽反)衫侍從故事也。
僖宗
世已具襴笏
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
孔緯
諫官以為不可
出御禮諭之曰。
卿等所
至當事有從權
勿以小瑕遂妨大禮
於是
宦官服劒侍祠
庚戌大順元年辛亥大順二年
楊行密
揚州
杭州千頃山禪師
名楚南
福州張氏子。
得旨
黃蘗
初抵姑蘇報恩寺
精修禪定二十餘
年。
足不踰閾。
尋住錢塘支硎山慈雲
雖應
無倦
常住禪定
或踰月或浹旬
僖宗光啟
年間
刺史錢鏐請師下山供養
僖宗聞其道
公元888年
化就賜紫衣。
僖宗文德元年五月入寂
壽七
十六。
塔於院之西隅
師著破邪論行於世。
公元891年
黃蘗運禪師
至是大順二年
宣州孫儒寇錢
發塔覩師。
全身爪髮俱長。
謝修塔而去
(傳燈錄)。
公元888年
壬子景福元年八月
楊行密淮南節度
使。
宣明曆寖差。
太子少詹事邊岡新曆成。
十二月帝命之曰景福景玄曆。
癸丑二年渝州刺史柳玭為濾州刺史
自公以來
以孝禮法士大夫
宗玭為御史大夫
上欲以為相。
宦官惡之故
久謫於外。
玭甞誡其子弟曰。
門地高可
不可恃也。
立身行己
一事有失則得罪
他人
無以先人地下
其所以可
畏也。
門高驕心易生。
盛則為人所嫉。
行實才人未之信。
小有玭纇眾皆指之。
此其
所以不可恃也。
故膏梁子弟學宜加勤行
加勵。
僅得比他人耳玭(玉病)纇(絲節)。
王朝福州留後
王鎔鎮定趙王
仁恭是時幽州盧龍節度使燕王
甲寅乾寧元年
沙門貫休(婺州人也)入
以詩謁
王曰。
一瓶一鉢垂垂老。
萬水萬山特特來。
王待以殊禮加以官資
禪月大師號亦其賜
公元925年
也。
至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入寂
高僧齊巳
蜀人也。
捐俗溈山祐禪師
慧寂禪師
(仰山也)住豫章觀音院
總轄庶務
有粥疏曰。
粥名良藥
佛所贊揚
義冠三檀。
功標十利
英哲
遂願心。
既備清晨
永資白業
後居西山金鼓示寂
塔存焉。
龍盤乃其書堂
也(雲外紀談)。
公元895年
乙卯乾寧二年
次年馬殷湖南杭州
錢鏐
兼鎮東西兩浙
李茂貞京師
帝幸華州
貞入長安
宮室市肆燔燒俱盡。
公元925年
丙辰三年正月九峰玄禪師戒其徒曰。
無虛
光陰
無虛消信施。
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
公元926年
大丈夫
云已寂然入定
至三月二十日而入
滅。
丁巳乾寧四年閩帥王朝薨弟審知嗣據其地。
趙州禪師
名從諗
曹州郝鄉人也。
姓郝
氏。
童穉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
未納戒抵
池陽南泉願禪師
泉器之。
一日問泉曰。
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
還可趣向
無。
泉曰擬向即乖。
師曰。
不擬爭知是道。
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
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廓然蕩豁。
可強是非耶。
師於言下悟理
乃往嵩嶽瑠璃
壇納戒。
仍返南泉
久之眾請住趙州(隷真定路)觀音
院。
一曰東院道化甚盛。
十二時歌。
偈頌
語錄流行於世。
新到師問曰。
曾到此間麼。
僧曰未曾到。
師曰。
喫茶去。
又問僧曰。
曾到
此間麼。
僧曰曾到。
師曰。
喫茶去。
院主問曰。
為甚麼曾到也喫茶去。
未曾到也喫茶去。
院主
應諾
師曰。
喫茶去。
真定王鎔
趙王
王節度使劉仁恭燕王
二王
公元897年
相重敬。
至是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脇
而寂。
壽一百二十歲。
勅謚真際大師
南泉
願。
願嗣馬祖(傳燈)。
公元926年
戊午光化元年李茂貞
八月車駕華州
京師
己未光化二年
嶽禪師玄偉編次德宗貞
以來禪宗機緣
為聖胄集。
杭州無着禪師
名文喜
嘉興朱氏。
七歲
依本邑常樂寺清出家剃染。
習律聽教
武宗汰教反服韜晦
宣宗再度鹽官
峰寺。
五臺禮文殊。
一老牽牛而行。
師入寺。
翁縱牛引師陞堂
翁踞床指繡墩
坐。
翁曰。
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
翁曰。
南方
如何住持
師曰。
法比丘奉戒律。
曰。
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
却問此間
佛法如何
住持翁曰。
龍蛇混雜
凡聖同居
曰。
多少眾。
翁曰前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
提致
又進酥酪
翁拈起玻瓈盞問曰。
方還這箇否。
師曰無。
翁曰。
尋常甚麼
無對辭別
翁令童子相送。
師問童子
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應諾
童曰
多少
師曰。
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般若
寺也。
悽然悟彼翁者文殊也。
稽首童子
願乞一言為別
童說偈曰。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裏無嗔吐妙香
心裏無嗔是珍寶
無垢
染是真常
言訖均提與寺俱隱。
懿宗咸通
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
仰山寂禪師
頓悟
法。
後回浙西龍泉寺(杭州)。
錢王奉賜紫衣
公元900年
無着禪師
至是光化三年十月三日
告眾
曰。
三界心盡。
即是涅槃
言訖跏趺而逝。
八十歲。
塔於鷲峰靈隱之西塢。
哀帝天祐
年叛兵發師塔。
肉身不壞爪髮俱長。
錢王
聞之。
裨將邵志重加封瘞。
宋寧宗嘉定
三年遷葬淨慈山智覺壽禪師塔左
師嗣仰
山寂。
寂嗣溈山祐禪師(五燈會元)。
公元926年
庚申光化三年初。
崔胤與上密謀盡誅宦官
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等皆賜自盡
宦官
益懼。
中尉劉季述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
齊偓等陰謀廢立
帝獵苑中夜歸
季述扶帝
與后同輦
嬪御侍者十餘人
少陽院鎖
其門。
季述矯詔太子監國尋使即皇帝
位。
以帝為太上皇
季述遣其養子希度詣朱
全忠許以唐社稷輸之。
天平節度副使李振
全忠季述
全忠乃囚希度京師
崔胤密遣人說神策指揮
使孫德昭季述
等。
時十二月也。
辛酉復元正月朔
仲尼入朝
孫德昭
擒斬之。
崔胤迎帝御長樂門樓
百官稱賀
周承晦擒劉季述王彥繼至
詰責已為
亂挺所斃。
薛齊偓赴井死。
出而斬之滅四人
之族。
朱全忠李茂貞各有挾天子諸侯
之意。
全忠欲帝幸洛陽
茂貞欲帝幸鳳翔
全忠河中請車駕幸東都
十一月中尉
韓全誨逼帝幸鳳翔
遂火其宮城
壬戌天復二年十一月
朱全忠進攻鳳翔
進爵越王
癸亥天復三年春正月
李茂貞請帝誅韓全
誨等。
朱全忠和。
遣使全誨等首以示
忠。
甲子車駕鳳翔全忠營。
己巳長安
公元904年
甲子天祐元年春正月朱全忠請帝遷都
公元926年
陽。
壬戌車駕長安
甲子華州
朱全忠
公元904年
促發遂至洛陽
改元天祐
朱全忠李振
洛陽
蔣玄暉等。
八月弑帝立輝王為皇
太子
柩前即位
時年十三歲。
哀帝錢鏐
封吳王
**哀帝
昭宗九子
在位四年。
禪于
梁封帝為
公元908年
濟陰王
遷於曹州
戊辰年鴆殺濟陰王於曹
州。
追謚曰唐哀皇帝
號景宗一云
朱全忠
昭宗哀帝
逾四年使劉霸哀帝
葬溫
陵。
少帝濮王紃。
一名繼
昭宗子也。
號天
公元907年
壽。
朱全忠又鴆之。
議以天祐四年禪位于梁
云。
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紃(倫反)天祐(四)。
公元905年
乙丑天祐二年淮南楊行密薨。
子渥嗣位
公元1086年
丙寅三年南平鐘傅薨。
匡時立。
尋為秦虜。
荊南節度季昌荊南
閩王雪峰玄沙
禪師問曰。
何為道作何修行見性成佛
雪峰曰。
宜先懺悔滌除障垢。
所以獲心見性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端坐
實相
大王識取實相
自然成佛(本傳)。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三月
帝遜於梁王
受禪改元
開平元年
右唐二十一主合二百八十八年禪于梁。
*五代
**
公元908年
受唐禪都汴州開平二年遷都洛陽王仍
都大梁。
*太宗
*末帝
二主合十六年而歸後唐
***太祖
姓朱氏
宋州人
本名溫
唐僖宗時黃巢
作亂
署溫同州防禦使
溫叛歸唐。
天子
公元900年
賜名全忠宣武軍節度使
昭宗光化三年
公元907年
進封梁王
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受唐禪。
更名
晃。
袞冕皇帝位
國號曰梁。
在位
年。
壽六十一歲。
汴州開封府
命曰東
都。
以故東都(洛陽也)為西都是時河東鳳翔淮
南稱天祐年號
西蜀稱天復。
尋亦自立。
改元
武成
餘皆稟梁正朔稱臣奉貢開平(四)乾化
(二)。
丁卯開平元年四月改元
河南尹河南
節度使張全美為魏王
鎮海鎮東節度使
錢鏐吳越王
清海節度使劉隱
威武
節度使王審知侍中
仍以劉隱大彭王
權知荊南留後季昌節度使
|趙王王鎔|燕王劉仁恭|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吳越王錢鏐|楚馬殷|
||荊南季昌|淮南楊渥|閩王王審知|蜀即帝位王建|南平劉隱||
王鎔鎮州真定也稱趙王
劉仁恭幽州
節度燕王
晉王李克用稱天祐年號
克用沙陀人
公元868年
唐懿宗咸通九年
岐王鳳翔李茂貞深州博野人
本姓宋。
名文
通。
博野戍卒
黃巢京師
茂貞以功補
扈蹕都頭
僖宗賜姓李茂貞
鳳翔隴右
公元907年
節度使
昭宗時封為岐王
天祐四年
吳越王錢鏐
字具美
杭州臨安人
唐僖宗
時為董昌偏將
殺退黃巢兵。
為都指
揮。
董昌尋亦叛。
昭宗浙東招討使
進封天下兵馬都元帥封王
至是梁開
元年封吳越王
後唐莊宗賜玉金印
杭州二十一年。
八十一薨。
楚王馬殷
字霸圖
許州鄢陵人
唐昭宗乾寧
中拜武安軍節度使潭州
盡有湖南之地。
公元908年
大節開平二年湖南
聽民自採茶賣於
公元868年
北客
收其征以贍軍
七月殷奏汴荊襄
復州回圖務運茶河南北賣之以易繒纊
馬。
詔許之。
湖南由是富贍
封之為楚王
荊南節度使季昌
字賂孫
州人(隷今洛陽)。
初鎮荊南節度十州後為諸道所侵。
季昌
江陵一城而已
至後唐莊宗時
封為南平
王。
公元907年
淮南吳楊渥天祐四年
行密
字化
源。
廬州合肥人
家世微賤
膂力能舉千斤
行三百里
本州步健
黃巢功。
大唐
公元892年
景福元年八月淮南節度使
淮南王進封
公元905年
楚王
唐哀帝天祐二年行密薨。
壽五十四。
公元915年
廬州十二年
子渥嗣位
梁太祖封之為吳王
閩王王審知
字信通
光州固始人
唐僖宗時
公元907年
黃巢寇亂
因有閩嶺五州之地。
梁開平元年
威武節度使王審知侍中
審知自唐昭
宗時已受封閩王矣。
至其子延鈞
後唐
公元933年
長興四年改名璘即皇帝位
建元龍啟
號大閩
蜀王王建
字光圖
許州舞陽人
唐僖宗初。
欽瑄節制西川中尉令孜監軍
麾下
欽瑄疑止之。
怒以兵攻成都殺欽
瑄等。
昭宗授以西川節度使
梁受唐禪。
開平
公元907年
元年九月
王建皇帝位
國號大蜀
明年
武成
南平劉隱
上蔡人
汝寧蔡州也。
其祖安
徙居閩中
商買南海因家焉。
父謙為廣州
牙將
黃巢有功
封州刺史卒。
州人
隱代之。
累有勳烈
唐昭宗封隱南海王
哀帝
公元905年
天祐二年進封安南都護清海節度使
次年
封南平王
今梁加隱侍中封南海王
乃以
公元911年
隱為大彭王
乾化元年卒。
壽三十八。
其弟巖
襲位
盡有嶺表之北。
更名龑
梁末帝貞明
公元913年
三年帝位
國號漢。
年曰乾亨立二十五年。
壽五十四。
公元908年
戊辰開平二年正月
晉王李克用卒。
子存勗
十一月立。
遷都洛陽
濟陰王曹州
唐哀皇帝
|趙王鎔|燕劉仁恭|晉存勗天祐五年|岐王李茂貞|吳越錢鏐|楚馬殷|
||荊南季昌|淮南吳楊渥|閩王審知|蜀王建武成元年|南平劉隱|
福州雪峯禪師
名義存
泉州南安曾氏子。
年十二從莆田玉㵎寺慶玄律師出家
年十
落髮
幽州寶剎受戒
久歷禪會。
三登
投子
九到洞山
後仍緣契德山
唐懿宗咸通
中回閩雪峰創院。
徒侶翕然
僖宗賜號真覺
禪師
賜紫衣。
師之法席常有千五百眾。
是開平二年三月示疾
閩帥命醫來。
師曰吾
非疾也。
遺偈付法訖。
五月二日出遊藍田
歸。
澡浴中夜入寂
壽八十七。
師嗣德山鑒
龍潭信。
福州玄沙宗一禪師
名師備
之謝氏子。
幼泛小艇於南臺江
狎諸漁者年三十忽慕
出家
芙蓉禪師剃落
豫章開元寺
具。
布衲芒屢。
食纔接氣終日宴坐
雪峯以其
苦行呼為頭陀
一日雪峯召之曰。
何不遍參
去。
師曰。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然之。
住後振宗遐邇推敬
閩主待以師
禮。
學侶餘八百眾。
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一
月入寂。
壽七十五。
閩主為師樹塔。
師嗣雪峯
存禪師
公元1269年
己巳開平三年十月
蜀州刺史王宗稱疾
杜門
蜀主疑其矜功怨望
檢校太保不受
謂人曰廉者足而不憂
貪者憂而不足
吾小
致位至此足矣
豈可求進已乎
蜀主嘉
其志。
公元909年
||燕|晉王天祐六年|岐王天祐六年|吳越|楚|
||荊南|淮南天祐六年|閩|蜀王建武成二年|南平||
公元910年
庚午開平四年
寶林南嶽惟勁頭陀唐昭宗光化
以來宗師機緣
為續寶林四卷
||燕|晉王天祐七年|岐王天祐七年|吳越|楚|
||荊南|淮南天祐七年|閩|蜀武成三年|南平||
公元911年
辛未乾化元年龑。
|趙王鎔|燕帝應天元年|晉王天祐八年|岐王天祐八年|吳越王|楚|
||荊南|淮南吳天祐八年|閩||南平劉巖||
三月
靜海節度使南平襄王劉隱既卒。
其弟
襲位
後名龔。
又改龑八月燕王劉仁恭
之子劉守光皇帝位
國號大燕。
應天
年。
公元1152年
壬申二年二月湖州道場山訥禪師
卓庵
於山乘虎遊行
湖州人
師嗣翠微無學
師。
學嗣丹霞然
石頭希遷禪師
公元1207年
|趙|燕應天二年|晉天祐九年|岐王天祐九年|吳越王|楚|
公元912年
||荊南|淮南吳天祐九年|閩|蜀永平二年|南平||
公元1152年
二月帝疾增甚。
誅戮無常
又議出征
從官
畏憚
長子王友裕早卒。
假子王友
文帝愛之
郢王友珪不平
帝出友珪為
萊州刺史
友珪微行左龍虎軍。
統軍
勍以情告之。
勍以牙兵五百人從友珪。
雜控
鶴士入伏禁中
中夜斬關入至寢殿
友珪僕
夫馮廷諤刺帝。
祕不發喪
矯詔稱。
朕躬危殆
宜令友珪權主軍國之務。
發喪皇帝位
化三年正月改元鳳曆
是時均王友貞處大
梁討友珪。
友珪自度不免
令馮廷諤先殺妻
張氏次殺己。
廷諤亦自剄。
均王即位大梁
公元913年
乾化三年
***均王
太祖第三子。
初名友貞
封均王
大梁
汴州
也。
乾化三年正月大逆友珪。
遂即皇帝位
大梁就都之。
追廢友珪為庶人
三月帝更
名鍠
久之又名瑱
在位十一年。
壽三十六歲。
謚曰末帝乾化(又二)貞明(六)龍德(三)。
癸酉乾化三年
公元1208年
|趙|燕應天三年|晉天祐十年|岐王天祐十年|吳越王|楚|
公元913年
||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年|閩王|蜀永平三年|南平|
光明道場杭州瑞應幼璋禪師
吳越
每年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
諸郡黑白
大會
逾月而散。
光明大會始於師也。
公元914年
甲戌乾化四年正月
晉主既克燕。
以練𥿊(習着反)
劉仁恭守光
凱歌晉陽
獻于太廟斬守
光。
仁恭代州
先王墓斬之。
|趙|燕晉滅之|晉天祐十一年|岐王天祐十一年|吳越王|楚|
||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一年|閩|蜀永平四年|南平|
舒州投子山禪師
名大同
本州懷寧劉氏
子。
幼歲依洛下保唐寺滿禪師出家
習安
般觀。
次閱華嚴發明性海
翠微學禪師
悟宗旨。
由是故意周遊
後從故里投子山
結茅而居。
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
謚慈濟大師
師嗣翠微學禪師
公元915年
乙亥貞明元年
|||晉王天祐十二年|岐王天祐十二年|吳越王|楚|
||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二年|閩|蜀永平五年|南平|
公元916年
丙子貞明二年契丹太祖阿保神冊元年
|||晉王天祐十三年|岐王天祐十三年|吳越王|楚|
公元913年
||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年|閩王|蜀通正元年|南平||
****契丹
鮮卑山遺種在商。
高宗伐鬼方者是
公元916年
也。
梁末帝貞明二年太祖阿保稱帝
建國立年
傳嗣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
十五年。
實歷二百單九年(遼志)。
太祖皇帝
億番。
阿保機。
乃斡里小子也。
父斡里為
夷离巾。
中國刺史也。
先是契丹部落
而為八。
各有大人相與推約一人為王。
旗鼓號令諸部。
三年則以次相代。
阿保機為王尤雄。
勇恃其彊不肯受代
姓奚及七姓室韋服屬之。
黃頭室韋
七部劫之於境上求如約
阿保機曰。
為王九年
漢人多請師種落居古漢城
漢人守之自為一部
七部許之古漢城
拓跋魏滑鹽縣也。
地宜五穀
有鹽池
之利。
其後阿保擊滅七部併為一國
北伐室韋女真
西取突厥故地
擊奚滅之。
復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
東北諸夷皆畏
服之。
初唐懿宗咸通末年有習爾者為王。
土宇始大。
其後欽德為王。
中原多故
人侵邊。
燕帝劉守光末年衰困
參軍
延徽求援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
留之
久乃禮而用之。
延徽始教契丹
建牙開府
築城立市里。
以處漢人
使各有配耦
蓻荒田。
契丹由此威盛彊大。
至是貞明
年。
阿保機始自稱皇帝
國號契丹
年曰
神冊
國人謂之天皇王。
姓耶律氏
以妻述
律氏為皇后
百官
治國十一年。
卒於夫
餘城。
謚曰太祖
布袋和尚
名契此
示跡明州奉化縣。
常以
一布袋携破席。
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
入市見物則乞。
醯醢魚菹
纔接入口分少
投囊中。
時號長汀子
至是貞明二年三月
三日坐於嶽林寺廊下說偈曰。
彌勒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時人
時人自不識。
偈已
安然而化。
其後他州復見其負囊而行。
競圖
其像而奉祀之。
公元917年
丁丑貞明三年契丹神冊二年
南平劉巖
皇帝位于番隅。
國號大越
改元乾亨
次年
公元918年
冬十一月郊天
國號曰漢(司馬通鑑)。
公元917年
|||晉王天祐十四年|岐王天祐十四年|吳越王|楚|
||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四年|閩|蜀帝天漢元年|漢即帝位乾亨元年||
公元1038年
戊寅貞明國年契丹阿保神冊三年
公元918年
||||晉王天祐十五年|岐王天祐十五年|吳趙王|楚|
||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五年|閩|蜀帝光太元年|漢乾亨元年||
公元917年
蜀帝太子衍立。
三月吳越王鏐初立元帥府
官屬
淮南吳以徐知誥淮南節度行軍
副使
知誥事吳主盡恭。
知誥宋齊丘為謀
主。
龍湖邵武龍湖禪師
名普聞
唐僖宗第二
子也。
幼不茹葷
無經世意。
僖宗鍾愛之。
公元881年
中和元年黃巢亂。
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
亡。
斷髮逸遊
石霜諸禪師問。
如何是教
別傳
曰待案山點頭
即向汝道。
師因省
悟。
依止數年乃請遊山。
曰。
逢乾即止
陳便住。
辭行邵武抵大乾。
遙望山顛
深秀父老
彼有居者否。
老曰有一陳
者。
久隱其中
師至嗣遂分坐同住
師廬
谷口
陳乃去之。
庵址存焉。
寶乘禪院者師
公元888年
茅廬基也。
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師乃擲錫杖
於山。
杖止處建立道場
緇素嚮心遂成巨剎。
一日老人來前曰。
我龍也。
於此山。
不職將有天罰
願師救護
師曰。
汝可易形
來。
一小在座
師引之入淨瓶
良久
雷挾座山巒搖震
達且開霽
蛇自缾出。
老人
來謝曰。
師法力則腥穢此地矣。
觀師道場
闕水。
當以報德
斸地成穴。
湧泉衍溢
公元918年
一湖
在今半山是曰龍湖
至是貞明四年
一日
師集眾僧曰。
吾將他適
以院事付聰
二禪人。
乃說偈曰。
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
指示歇處
住山領眾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
分付
今日分明說似君。
斂目時齊聽取
跨虎凌晨信州開元寺
龍湖僧追之。
曰。
山中已有聰禪師
不復歸矣
龍湖
開山祖師塔。
惟有跨虎庵基。
古今之證。
勅謚圓覺禪師
五燈會元謂師示寂龍湖
殆非也。
師嗣潭州石霜禪師慶諸
嗣道吾
宗智。
智嗣藥山儼禪師
吉州人
姓陳氏
公元919年
己卯貞明五年契丹神冊四年
|||晉王天祐十六年|岐王天保十六年|吳越王|楚|
||荊南|淮南吳武義元年|閩|蜀衍乾德元年|漢乾亨元年|
公元917年
夏四月
淮南楊氏吳國王位。
改元武義
宗廟社稷
百官宮殿
文物用天子禮
樂。
公元920年
庚辰貞明六年契丹神冊五年
|||晉王天祐十七年|岐王天祐十七年|吳越王|楚|
||荊南|吳弟溥立|閩|蜀乾德二年|漢乾亨四年||
公元921年
辛巳龍德元年契丹天贊元年
|||晉王天祐十八年|岐王|吳越王|楚|
||荊南|吳順義元年|閩|蜀乾德三|漢乾亨十五年||
公元922年
壬年龍德二年契丹天贊二年
|||晉王|岐王|吳越王|楚|
||荊南|吳順義二年|閩|蜀乾德四年|漢乾享六年||
越州鏡清順德怤禪師
得法雪峰
吳越
王尊其道德
請居天龍寺
又創龍冊寺以居
師。
學侶奔湊
由是吳越盛於玄學
晉高祖
公元920年
二年八月入寂
壽七十四。
公元923年
癸未龍德三年。
同光元年契丹天贊三年
|趙||唐即帝位同光元年|岐王|吳越王|楚|
||荊南|吳順義三年|閩|蜀乾德五年|漢乾亨七年||
春二月
梁帝遣使冊命吳越王錢鏐吳越
國王
夏四月己巳
晉王李存勗皇帝位
魏州牙城之南。
國號大唐
改元同光。
所有
凡十三節度五十州。
帥兵取
梁帝謂皇甫
麟曰。
李氏世讎理難降。
不可俟彼刀鋸
不能自裁
卿可斷吾首。
麟泣遂弑梁帝。
自殺
十月唐帝入大梁
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歸于唐。
**
李姓
以土德王
彰德路相州也。
遷都洛陽
*莊宗
*明宗
*閔帝
*潞王
***莊宗
公元868年
諱存勗
沙陀人
唐懿宗咸通九年賜其祖。
姓李。
名國昌。
帝父名克用
黃巢京師
第一
河東節度使
封晉王
存勗嗣王
位。
滅梁建國曰唐。
追尊父王克用武皇帝
在位三年
壽三十五歲同光(三)。
公元923年
同光元年癸未歲也。
十月滅梁改元
十一
遷都洛陽
甲申同光二年契丹天贊四年
|趙|||秦王茂貞薨|吳越王|楚|
公元924年
||荊南|淮南吳順義四年|閩|漢乾德六年|蜀乾亨八年||
公元923年
正月
岐王李茂貞遣子繼曮上表入貢稱臣
尊禮改封秦王
四月秦忠敬王茂貞薨。
子繼曮權知鳳翔軍府事。
府今大名路也。
化禪師
名存獎
本府
人。
帝詔入內
弟子禮以事師。
一日問曰。
收復中原得一明珠
未有酧價
師曰。
請陛
下珠看。
帝以手舒幞頭脚。
師曰。
君王之寶
誰敢酧價
帝悅賜紫衣師號。
師皆不受
賜馬使乘之。
墜地一足
復賜醫。
師喚院
主與我做箇木枴子。
師接得遶院行。
問僧曰。
汝等還識老僧麼。
眾曰爭得不識和尚
師曰。
跛脚法師說得行不得
至法堂令維那聲鐘
眾集。
師曰。
還識老僧麼。
無對
擲下
端坐而逝。
勅謚廣濟禪師
師嗣臨濟玄
師(傳燈錄)。
汝州寶應南院禪師慧顒河北人嗣興化
獎。
乙酉同光三年契丹天贊五年
淮南吳溥
石頭城清涼寺
禮請悟宗住持
|趙||||吳越王|楚|
公元925年
||荊南|淮南吳順義五年|閩延翰嗣位|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漢白龍元年||
九月
帝以子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韜伐蜀。
蜀主王衍輿櫬衘璧出降
孟知祥者字保盛。
邢州龍岡人
樞密使郭崇韜知祥引薦
舊恩
將行言於帝曰。
孟知祥信厚有謀。
行得四川而求帥。
無踰此人者。
帝可之。
大軍
西行散關倍道進攻降。
崇韜乃以
公元933年
知祥西川節度使成都
明宗長興四年
公元934年
封蜀王
潞王清泰元年皇帝位而殂。
子昶
公元965年
嗣立
建元明德
國號
至宋太祖乾德三年
降于宋。
合四十一年國除。
公元925年
漢有白龍現於漢宮
漢主改元白龍
更名龔
(司馬通鑑)。
***明宗
諱亶
本名嗣源
北狄人。
莊宗以為子。
公元926年
莊宗征伐
立大功
丙戌年正月
趙在禮
於鄴
莊宗李嗣源討之。
三月嗣源鄴都
從馬直軍士破敗作亂
兵逼中軍
嗣源
問之。
對曰。
主上棄恩任威云克城之後盡坑
魏搏之軍。
我輩畏死耳。
眾議主上帝河
南。
令公河北
嗣源泣諭之。
眾軍不從
嗣源
婿石敬塘曰。
夫事成於果決而敗於猶豫
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
軍勢大盛
李紹
莊宗關東招撫之。
駕至萬勝鎮
嗣源
已據大梁
諸軍離叛
即命旋師歸入洛陽
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
不知睦王存義
死。
欲奉之作亂
所部兵攻興教門。
緣城而
入。
近臣宿將釋甲潛遁
李彥卿何福進
全斌等十餘人力戰
莊宗中流矢。
鷹坊人善
友扶莊宗門樓下至絳霄殿廡抽矢渴懣
須臾殂。
李彥卿慟哭而去。
左右皆散。
友焚帝尸。
己丑嗣源洛陽止于私第
拾莊
宗骨于灰燼中而殯之。
百官三上牋請嗣源
監國許之。
司議即位禮。
李紹孔循以唐
運盡宜自建國號。
監國不從
吏部尚書李琪
曰。
若改國號先帝遂為路人
梓官安所
乎。
前代旁支入繼多矣。
宜用嗣子柩前即
位之禮眾從之。
監國乃於柩前即皇帝位
已六十歲。
改元天成
每夕於宮中焚香告天
公元927年
願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天成二年春正月
名亶
在位八年
壽終六十七天成(四)長興(四)。
丙戌天成元年契丹天贊六年
禪月
貫休是年卒。
|趙|||鳳翔繼曮|吳越國寶元年|楚|
公元926年
||荊南|吳順義六年|閩國延鈞天寶元年|節度孟知祥|漢白龍二年||
武節度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
宮殿
百官
威儀文物傚天子之制。
追尊父王
審知昭武
是歲審知養子延稟弑延翰
眾推其弟延鈞留後
公元927年
丁亥天成二年契丹太祖阿保機殂德光
公元926年
天顯元年
公元927年
|趙|||鳳翔|吳越寶正二年|楚建國|
||荊南|吳即帝位乾貞元年|閩天寶二年||漢白龍三年||
契丹太祖崩於天贊六年秋七月
在位十一
年。
太宗立
諱德光
太祖第二子。
母曰述律
氏。
治二十二年。
立晉滅唐。
契丹大遼
甞於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
契丹
太祖阿保機像。
秋八月
楚王馬殷始建國
宮殿百官
天子
或微又改。
翰林學士文苑學士
知制誥曰知辭制。
樞密院左右機要司。
下稱之曰殿下
令曰教。
十一月淮南吳王楊氏皇帝位
吳丞相
溫卒。
吳主以其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公元895年
本姓李
唐昭宗乾寧二年
楊行密濠州
軍士徐州得之
八歲
行密以為子。
長子渥憎之。
行密謂其將徐溫曰。
此兒質
偉識頗異於人。
吾度渥必不能容。
今賜汝
為子。
溫名之曰知誥
知誥事溫勤孝過於
子。
是以愛之使掌家事。
及長喜書善射
度英性。
行密謂溫曰。
知誥俊傑諸將子皆不
公元937年
及也。
至晉高祖天福二年受吳禪。
公元928年
戊子天成三年契丹天顯二年
|趙|||鳳翔|吳越寶正三年|楚|
公元929年
||荊南高季興卒|吳乾貞三年|閩延鈞|蜀孟氏|漢大有元年||
閩主延鈞度民二萬為僧。
由是閩中多僧(見五代
公元928年
史閩世家)是年十二月
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卒。
子從權知軍府事
從誨上表內附
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
漳州羅漢院禪師
名桂琛
常山李氏
本府萬歲無相大師披剃
登戒得法於玄
備禪師
祕重大法痛自韜晦
漳州
公請住城西石山地藏十餘年。
遷止羅漢院
破垣敗簀。
師處之恬如也。
法眼益。
至是
天成三年入寂
壽六十二。
荼毘舍利建塔
院之西隅
勅謚真應禪師(傳燈錄)。
己丑天成四年契丹天顯三年
公元929年
|趙|||鳳翔|吳越寶正四年|楚|
公元366年
||荊南|吳太和元年|閩|蜀|漢大有二年||
公元929年
九月帝與平章事馮道從容語及年穀屢登四
無事
曰。
臣常記。
在先幕府
奉使
中山歷并陘(山名)之險。
臣憂馬蹶(居月反僵也)執轡
謹。
幸而無失逮至澤潞
放轡自逸俄至顛隕
凡為天下者亦猶是也。
帝深以為然。
帝又問。
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
道曰。
農家歲凶則死
流殍
歲豐則傷於穀賤。
豐凶皆病死惟農
為然
臣記進士聶夷中詩。
二月新絲
月糴新穀
醫得眼前瘡
剜却心頭肉
語雖
鄙俚曲盡田家情狀
農於四人之中最為
勤苦
人主不可不知也。
帝悅命左右錄其詩。
諷誦之。
幽州宛平竇禹鈞
仕至左諫議
致仕
五子
皆宦顯。
侍中馮道贈以詩。
燕山十郎
教子義方
靈椿一株老。
仙桂
公元955年
五枝芳。
周世宗顯德二年
大師中書令瀛文
懿王馮道薨。
公元930年
庚寅長興元年契丹天顯四年
|趙|||鳳翔|吳越寶正五年|楚殷卒|
公元367年
||荊南|吳太和二年|閩|蜀|漢大有三年||
公元930年
十一月楚王馬殷卒。
希聲襲位
遺命
建國之制。
藩鎮之舊。
詔以希聲武安
江節度使
雲門宗廣東道韶州雲門山光奉院禪師
文偃
浙西秀水
嘉興路也。
姓張氏
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
及冠落髮
稟具於
毘陵壇。
侍澄數年探窮律部。
已事未明。
睦州尊宿
拶門而入。
州擒住云道道
擬議
州推之出曰。
秦時𨍏轢鑽遂掩門損師
一足
師從悟入
州乃指之見雪峰存禪師
得以密契心宗
遂出嶺遍謁諸方
後抵廣中
靈樹敏禪師
不請首座
有勸之請第一
者。
靈樹曰。
首座生也出家也。
久之曰。
首座行脚悟道也。
久之又曰。
首座至矣。
一日擊鐘首座
師適至。
敏笑曰。
奉遲
甚久何來暮邪。
即命之。
不辭就職當此
庚寅長興元年也。
俄而廣主劉王興兵
靈樹可否
敏知之。
手封奩子語侍者曰。
來出以俟之。
適有僧問。
如何祖師西來意。
敏乃就座而逝。
王至聞敏已化。
大驚嘆。
僧以奩呈。
發之書曰。
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乃請師繼主靈樹
迎之至府開法
久之遷住
公元948年
韶陽雲門山
戊申年
廣主屢請入內問法
以師禮。
賜號匡真禪師
七月迎之王府供養
九月辭王還山
明年四月十日
師表辭廣主。
公元966年
垂誡學徒端坐而逝。
全身方丈後。
丙寅
歲。
趙太祖乾德四年
廣主天寶九年也。
示夢阮紹莊曰。
與吾寄語秀華官使特進
託。
託遂奏請開塔。
奉勅迎請靈軀內庭供養
逾月方還
因改寺額大覺
謚大慈雲匡
弘明禪師
師嗣雪峯存禪師
德山鑒
龍潭信禪師
師之法道世宗仰之。
目之
雲門宗
公元751年
辛卯長興二年契丹天顯五年
公元931年
|趙|||鳳翔|吳越寶正六年|楚|
公元368年
||荊南|吳太和三年|閩|蜀孟氏|漢大有四年||
公元932年
壬辰長興二年契丹天顯六年
|趙|||鳳翔|吳越元瓘立|楚|
公元369年
||荊南|吳太和四年|閩|蜀|漢大有五年||
公元932年
春二月
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
周廣
三年版成印行
三月
吳越武肅王錢鏐薨。
年八十一歲。
中子
傳瓘立。
更名元瓘
遺命國儀藩鎮法。
秋七月
武安靜江節度使馬希聲卒。
六軍
似袁𧧶潘約等迎希聲之弟希範朗州而立
公元942年
之。
十五年
壽四十九歲。
公元933年
癸巳長興四年帝殂契丹天顯七年
|趙|||鳳翔|吳越元瓘文穆王也|楚|
公元370年
||荊南|吳太和五年|閩璘龍啟元年|蜀孟氏封王|漢大有六年||
公元933年
春正月
閩主王延鈞皇帝位
國號大閩。
曰龍啟。
更名二月唐命孟知祥
東西
節度使蜀王
十一月
不豫
詔立第三宋王從厚
帝尋
殂。
十二月宋王從厚皇帝位閔帝也。
午年正月改元應順
鳳翔節度使侍中
潞王從珂朝廷[彳*青]阻。
三月潞王大將
整眾而東。
閔帝潞王至陜。
憂駭不知
為。
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衛州
刺史王弘
贄。
潞王蔣橋
馮道等皆上牋勸進
潞主入
太后太妃西宮
梓宮慟哭
太后下令
少帝鄂王
潞王皇帝位於柩前。
弘贄遷閔帝於州廨。
潞王遣弘贄之子殿直
巒往鴆之。
閔帝知其有毒不肯飲。
縊殺之。
***潞王
諱從珂
明宗養子也。
姓王氏
鎮州人
真定
路也。
明宗略地日。
并其母獲之。
養為己子。
十歲潞王鳳翔節度使
閔帝即位
王從琸往伐之。
由是舉兵
閔帝出奔
潞王
以太后命即位
在位三年
壽三十歲。
公元934年
甲午四月清泰元年契丹天顯八年
|趙|||鳳翔|吳越|楚|
公元371年
||荊南|吳太和六年|閩龍啟二年|明德元年|漢大有七年||
公元934年
閏正月
蜀王孟知祥皇帝位成都
改元
秋七月殂。
太子仁贊皇帝位
更名昶
明德
元年
天台國清寺上座
初得悟於玄沙備禪師
言下
天台山三十餘年。
有問者曰。
心念
紛飛未明攝伏
靜曰。
却將紛飛之心以究紛
飛之處。
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
究究
心則能究心安在。
靜因覩教中幻義述偈
曰。
道法皆如幻有。
造諸過惡應無咎。
云何
作業不忘。
而藉佛慈興接誘。
小靜上座
者答之曰。
幻人興幻幻輪圍。
幻業能招幻所
治。
不了幻生諸幻苦。
覺知如幻幻無為
二靜
上座遺踪
國清存焉(寺記碑刻)。
公元935年
乙未清泰二年契丹天顯九年
|趙|||鳳翔|吳越|楚|
||荊南|吳天祥元年|閩龍啟三年|蜀明德二年|漢大有八年||
荊南節度使從晦
明達親。
禮賢委任
梁震
鶴氅自稱荊臺隱士
每詣府跨黃
牛至廳事
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
進封
齊王殊禮
以昇(建康)潤(鎮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
饒信海十州齊國
公元936年
清泰三年六月
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
瑭。
還鎮晉陽
陰有自全之計
初帝欲使敬
移鎮鄆州
東平路也(兗域)。
給事中李崧
琦等皆力諫以為不可
帝從樞密直學士
文遇之言。
敬瑭天平節度使制出。
兩班
相顧失色
敬瑭曰。
不興亂。
朝廷發之。
能束手死於道路乎。
都押衙劉知遠曰。
明公
形勝之地。
士馬精彊
稱兵傳檄帝業
成。
掌書記桑維翰曰。
公能推心契丹何患
成。
敬瑭意遂決。
表帝養子不應承祀傳位
許王
帝怒手裂其表抵地
削奪敬瑭官爵
張敬達大原四面排陳使。
率諸將討之。
敬瑭契丹稱臣
以父禮事之。
許以割地
授。
九月契丹太宗德光也。
將五萬騎號三
十萬至晉陽戰。
唐兵大敗
十一月契丹主作
冊書
敬瑭大晉皇帝
築壇柳林即位
大赦制改長興七年(明宗年號)。
天福元年
潞王
石敬瑭皇帝位
遂與曹太后劉皇后王重
美及宋審虔等。
傳國寶玄武樓。
自焚
死。
皇后積薪欲燒官室
重美諫曰。
新天子至
必不露居
他日重勞民力
死而遺怨將安用
之。
乃止。
后與重美(潞王子也)俱死。
是日晚晉高祖
洛陽止于舊第
兵解待罪
晉帝慰而
釋之。
乃命劉知遠部署京城
知遠分漢軍使
還營。
契丹主於天宮寺
城中肅然無敢
令。
十二月晉帝追廢潞王庶人
馮道
平章事
右唐四主合一十四年而歸于晉。
**
石姓
金德王
遷都汴州
*高祖
*齊王
***高祖
諱敬瑭
石姓
西夷人。
勇力善戰
唐明宗
愛之
妻以女永寧公主
累遷河東節度使
公元934年
清泰元年太原
天平節度使受命
稱兵求援契丹
帝位洛陽
幽薊
瀛莫涿檀順新溈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
公元936年
契丹
在位七年
壽五十一天福(七)丙申
十一月天福元年契丹天顯十年
|趙|||鳳翔|吳越|楚|
||荊南|吳天祥二年|閩通文元年|蜀明德三年|漢大有九年||
公元924年
高麗當唐之末其王姓高。
唐莊宗同光二年
高麗遣使中國
史失不記其王之姓名
公元932年
明宗長興三年
權知國事王建使者來。
公元1116年
宗封王高麗國王
至是丙申年
高麗舉兵
擊破新羅百濟
於是東夷諸國皆附之。
有二
六府節度百二十部焉。
公元1117年
丁酉天福二年大遼會同元年
|趙|||鳳翔|吳越建國|楚|
公元937年
||荊南|唐受禪昇元元年|閩通文二年|蜀明德四年|漢大有十年||
大遼太宗德光既立晉室
其所獻之十六
公元1117年
州。
春正月乃以幽州南京
契丹國號大
年曰會同
公卿庶官皆倣中國
參用中國
人。
二月
北歸趙延壽為極密使中書令
三月
晉議遷都大梁
四月汴州
吳越王
元瓘建國
同光故事
八月
吳主下詔禪位齊王
徐知詰即皇帝
位于建康
大赦國號(南唐也)。
年曰昇元。
吳主曰讓皇。
宮室乘輿服御如故
宗廟
公元1118年
徽章服色悉從吳制。
明年讓皇殂。
唐主廢
公元939年
朝二十七日。
追謚曰睿皇帝
唐昇元三年
公元927年
復姓李。
更名昪(始見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
汝州風穴禪師
諱延沼
錢塘餘杭人
姓劉
氏幼不茹葷
習儒應進士
一舉不第出家
本州開元寺智恭披剃
受具天台止觀
年二十五謁鏡清
南院顒禪師悟旨
依止
公元942年
六年辭去
後唐明宗長興二年汝水
草屋
數椽依山如逃亡家。
問之父老
田父曰。
古風
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眾棄去。
師曰。
我居之
可乎。
父曰可師乃留止
日乞村落
夜然松脂
公元937年
單丁七年
至是天福二年州牧李使君聞
公元931年
師之道盡禮致之。
上元日開堂說法
稟嗣南
公元949年
院顒。
漢隱帝乾祐二年李君移守郢州
師避
寇往依之舘於郡齋
汝州有宋太師者施第
寶坊新寺
延師住持
法席雄冠。
周太
公元951年
廣順元年
賜其寺額廣慧
師住二十二
年。
當餘百眾
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
杖林
公元973年
竹筋鞭。
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旦日。
登座
說偈曰。
道在乘時濟物
遠方來慕自騰騰
他年有叟情相似
日日香煙夜夜燈。
至十四
手書別諸檀越
十五日跏趺而逝。
壽七十
八。
夏五十九。
師嗣南院顒。
顒嗣興化獎。
臨濟玄禪師
公元998年
戊戌天福三年大遼會同二年
|趙|||鳳翔|吳越文穆王元瓘|楚|
公元938年
||荊南|唐昇元二年|閩通文三年|蜀廣政元年|漢大有十一年||
八月
晉帝上尊號於大遼主及太后
平章
憑道劉煦冊禮使
鹵簿儀仗車輅詣遼
行禮
帝事甚謹
奉表稱臣
曰父皇帝
十月
帝以大梁舟車所會便於漕運
乃建東
京於汴州
復以汴州開封府
東都(洛陽)為
西京
西都(長安)為晉昌節度
勅聽公私自鑄銅錢
文曰天福元寶。
公元939年
己亥天福四年大遼會同三年
|趙|||鳳翔|吳越|楚|
公元944年
||荊南|唐李昇昇元三年|閩永隆元年|蜀廣政二年|漢大有十二年||
公元939年
春正月
南唐群臣累表請唐主徐知誥復姓
李。
立唐宗廟
唐主許之。
更名昪(皮變反)。
群臣又
上尊號。
不受
唐主不以外戚輔政
宦者
預事
他國所不及也。
秋閏七月主為拱宸控鶴軍使連重遇
弑。
叔父延義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
名曦
諡閩主
曰唐宗。
觀世音菩薩杭州上天竺僧道翊
一夕
山間光明
往視得奇香木
良工刻成觀
世音菩薩像。
白光煥發繼以晝夜
漢高祖
公元940年
二年
僧從勳者。
以古佛舍利菩薩
相中
舍利時現冠頂又慶元路(浙東明州也)海中
補怛洛伽山。
菩薩示現之地。
唐宣宗大中
年間
西域竺僧洞中燔指祈禱
親覩
世音菩薩妙相
說法要。
名跡始著。
其後
本國僧慧鍔者。
自燕北五臺山菩薩畫像
舍於山側土人張氏。
張奉之捐所居觀音
公元916年
院。
昌國誌云。
梁貞明二年始建寺也。
宋神宗
公元1080年
元豐三年
遣使王舜封往三韓
舟抵洞。
黑風
驟起龜負舟
封禱之。
菩薩現相舟穩還朝
以聞朝廷
頒金帛移寺。
建於岑山之陽。
寶陀
今之寺也。
公元940年
庚子天福五年
大遼會同四年
閩王曦度民
為僧萬一千人(閩紀載)。
|趙|||鳳翔|吳越|楚|
||荊南|唐昇元四年|閩曦永隆二年|蜀廣政三年|漢大有十四年|
公元941年
辛丑天福六年大遼會同五年
|趙|||鳳翔|吳越子弘佐立|楚|
||荊南|唐昇元五年|閩永隆三年|蜀廣政四年|漢大有十三年||
公元940年
八月
吳越國文穆王錢氏元瓘薨。
其子弘佐
王位
弘佐溫恭明斷
好書禮士躬勤政務。
七年
壽二十。
十一月分遣使者按行民。
舊以肥瘠定其
稅。
民咸稱其平允
十二月戊戌
漢主
疾。
梵僧謂曰名龔不利
漢主自造龑字名
之。
義取飛龍在天
讀若儼通。
閩主於城南西
阜建石塔七層
功未半發如蓋三夕既成
光耀際天又三夕
王慰幸遂額之曰淨光
於其下又建寺宇焉(長樂集)。
壬寅天福七年六月帝殂大遼會同六年
|趙|||鳳翔|吳越忠獻王弘佐|楚|
公元942年
||荊南|唐昇元六年|閩永隆四年|蜀廣政五年|漢玢立光天元年||
南漢南平廣州也。
高祖劉龑四月殂。
秦王
弘度皇帝位
更名玢(悲巾反)。
***齊王
史曰出帝
諱重貴
高祖敬儒之子也。
封齊
王。
高祖五子皆早卒。
重睿尚幼。
天福七年
六月高祖殂。
七月司徒侍中憑道與天
節度使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
國家
多難宜立長君
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
皇帝位
大臣奉表稱臣告哀於遼。
景延
廣請致書稱孫不稱臣
李崧諫之不從
憑道
依違其間
帝卒從延廣議。
遼主大怒遣使
公元946年
責讓
延廣以不遜。
丙午歲開運三年也。
一月大舉
主命張彥澤齊王
開封府
頃刻不得留。
在位四年。
遷遼地
公元943年
壽年不載稱天福八年開運(三)。
公元946年
癸卯天福八年大遼會同七年
|趙|||鳳翔|越國|楚|
公元943年
||荊南|唐璟保大元年|閩天德元年|蜀廣政六年|漢弘熙立乾和元年||
唐主餌方士藥浸成躁急
群臣奏事往往
怒。
道士王棲霞
何道可致太平
對曰。
王者
治心治身治家國。
陛下尚未能去。
饑虞
飽喜何論太平
宋后稱嘆以為至言
唐主凡
公元946年
賜予
棲霞不受
二月唐主疽發背
齊王璟入侍疾。
曰。
吾餌金石欲益壽。
公元943年
傷生
汝宜戒之。
是夕殂。
元宗璟即位
閩族王氏延政稱帝建州國號大殷。
初天
公元946年
四年既立
驕淫苛虐猜忌宗族
其弟建
刺史王延政書諫之。
曦怒。
由是兄弟
相猜戰鬪
至是延政稱帝
漢殤帝
驕奢不親政事
晉王弘熙欲圖之。
盛飾聲伎娛悅其意以成其惡。
頃之乘其醉
而弑之。
弘熙即皇帝位
中宗也。
改年乾和
法眼宗建康清涼寺禪師
名文益
餘杭
魯氏。
七歲新定智通院同偉禪師落髮
齡稟具於越州開元寺
毘尼儒典
振錫
南參抵福州
長慶稜禪師不大發明
乃欲
出嶺過漳州
阻雪於城西石山
地藏禪師
桂琛問曰。
上座學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乃指階前石曰。
此石在心內在心外。
師曰在
心內。
琛曰。
行脚着甚來由
片石在心
頭走。
師窘無以對。
即放包依席下
決擇
月餘
呈見解說道理
琛語之曰。
佛法不恁
麼。
師曰。
某甲詞窮理絕也。
琛曰。
若論佛法
一切見成
師於言下大悟
依止久之
時唐
公元935年
潞王清泰二年也。
辭行江西撫州
州牧
師之道。
請住崇壽院
南唐有國。
唐主迎師
金陵報恩禪院
署號淨慧禪師
遷任清涼
寺。
大闡法化
唐主邀師觀牡丹花
請師賦
詩。
應聲曰。
擁毳對芳叢
由來不同
公元942年
從今日白
花是去年紅。
艶冶朝露
馨香
晚風
何須零落
然後始知空。
唐主頓悟
公元958年
旨。
至周顯德五年
唐之交泰元年也。
七月
十七日示疾
主親加禮問。
閏月五日
跏趺而逝。
壽七十四。
臘五十四。
公卿李建
以下素服全身
塔於江寧縣丹陽
諡大法眼禪師
塔曰無相
諡曰大智藏大
導師
入室弟子四十三人
各導一方
悟入不可勝紀
師嗣地藏琛
嗣玄
備。
備嗣雪峰存禪師
宗門尊仰其道曰法眼
宗。
甲辰開運元年大遼會同八年
|趙|||鳳翔|越國|楚|
公元944年
||荊南|唐保大二年|閩朱文進|蜀廣政七年|漢乾和二年||
劉煦司空平章事撰舊唐史。
佛祖異跡
載之。
宋歐陽修唐書
始皆刪去
春正月
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
閣門使連
重遇閩王曦
百官告之曰。
太祖光啟閩
國。
子孫淫虐其墜厥緒。
天厭王氏。
宜更
有德者立之。
莫敢言。
重遇乃推朱文進
陞殿被兖冕帥群臣北面再拜稱臣
文進
閩王
諡閩主曦曰景宗
是年文進為其下
公元945年
所殺。
凾首送於建州殷王延政
明年南唐
建州
延政降閩合五十年而國除。
公元944年
鐘聲息苦南唐江南上元縣一民暴死三日
復甦云。
至一殿庭
忽見先王縲械甚嚴。
近問
之曰。
何至此。
曰吾為宋齊丘所誤。
殺和
州降者千餘人
冤訴囚此。
汝得還可語嗣君
寺觀鳴鐘須延其聲。
受苦聞鐘得暫休息
能為一鐘尤善
在位交聘于闐國
彼王遺吾一玉天王像。
吾常置於髻中。
後藏
瓦棺寺佛左膝無知者。
以此像為驗。
既還具奏之。
主親瓦棺寺。
果得玉像
佛膝。
感泣一鐘建康清涼寺
其文曰。
烈祖高皇帝
脫幽出厄以玉像
建塔葬於
蔣山(法苑珠林)。
乙巳開運二年大遼會同九年
|趙|||鳳翔|越國|楚|
公元945年
||荊南|唐保大三年|閩滅|蜀廣政八年|漢乾和三年||
公元946年
丙午開運三年大遼會同十年
|趙|||鳳翔|吳越|楚|
||荊南|唐保大四年||蜀廣政九年|漢乾和四年||
公元947年
丁未開運四年大遼會同十一年
|趙|||鳳翔|越國弘佐薨|楚希廣立|
||荊南|唐保大五年||蜀廣政十年|漢乾和五年||
四月遼太宗殂。
在位二十二年。
五月世宗
立。
諱阮番
名兀欲
東丹王突欲之子
太祖
公元948年
也。
戊申年改元天祿
天祿四年辛亥秋九月
燕王述軋等弑於新州火神淀。
在位
年。
公元950年
五月
楚文昭王希範卒。
將佐奉其弟希廣
之。
六月吳越忠獻王弘佐薨。
遺令丞相弘倧
鎮海鎮東節度使
是歲為內牙統軍使
進思所廢。
更立其弟弘俶
忠懿王也。
留心
釋教
嗣位之初。
兩浙諸郡名山聖跡之處。
賜金創建伽藍
福州支提山天冠
道場
王施七寶
天冠像一千身。
仍創寺
宇。
宏麗甲於七閩焉。
公元1007年
丁未年春正月
至大
晉帝與太后
下上乞降
迎於封丘門外
遼主辭不見
晉帝為負義侯
置於黃龍府
慕容燕之和
龍城也。
遼主改服中國衣冠
百官起居皆如
舊制
遷晉帝李太后憑后北行
後宮左右
百餘人
契丹三百騎援送之。
二月遼主還
國。
蕭翰為大梁節度使
述律太后兄之
子。
其妹復為遼主后
始以蕭為姓。
自是
契丹后族皆稱蕭氏
述律太祖阿保之后
也。
夏四月遼主回至臨城得疾。
欒城病甚。
丙子殺胡林而卒。
國人為剖其腹實鹽數
斗載之北去
晉人謂之帝羓
河東節度
使劉知遠
聞遼主入汴
分兵四境以防侵
軼。
於是將佐知遠尊號號令四方
知遠
不許
軍士皆曰。
契丹天子天下無主
孔目官郭威押牙楊邠勸進
知遠從之。
二月辛未皇帝位
乃更稱天福十二年
國號曰漢。
契丹蕭翰漢帝擁兵南來
遂欲
北歸
中國無主
時有唐明宗李從益
王淑妃洛陽
翰迎而立之。
以為帝。
諸酉長拜之。
百官謁見
淑妃泣曰。
母子
如此
諸公立是吾家也。
翰留燕兵
千人守諸門為從益宿衛
翰乃辭行
漢帝
洛陽
鄭州防禦使郭從義
先入大梁清官
李從益王淑妃
漢帝至大梁。
復以汴州
陳京
國號漢。
右晉二主合一十一年歸于漢。
**
劉姓以水德王都
*高祖
*隱帝
***高祖
諱知遠
改名暠
沙陀部人
世居太原
與晉高
公元936年
祖俱事唐明宗
晉高祖即位
知遠保義
公元945年
節度使
河東節度使
開運二年北平
王。
晉帝北遷
即位晉陽
在位二年
壽五
十四稱天福年(二)乾祐(一)。
公元948年
戊申乾祐元年大遼世宗天祿元年
|趙|||鳳翔|吳越弘俶|楚|
||荊南保融立|唐保大六年||蜀廣政十一年|漢乾和六年||
正月
更名暠(古老子)甲子不豫
丁丑殂于萬
歲殿。
祕不發喪
二月皇太子丞祐為周王
帝位時年十八歲。
冬十月
荊南節度使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卒。
其子保融知留後
十年
壽四十一歲。
***隱帝
諱氶祐
高祖第二子。
在位三年
壽二十歲
 稱乾祐年。
己酉乾祐二年大遼天祿二年
|趙|||鳳翔|吳越|楚希廣被弑|
公元949年
||荊南|唐保大七年||蜀廣政十二年|漢乾和七年||
韶國師名德韶
處州龍泉陳氏子。
年十五
出家
十七歲依本州龍歸受業
十八納戒
信州開元寺
後唐莊宗同光年中
遊方
投子山同禪師
次謁龍牙疎山
如是參歷
五十四員善知識
最後江西撫州
法眼
益禪師
倦於參問但隨眾而已
一日問法
眼。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師於座側聞之。
豁然開悟
白於法眼
眼曰。
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
尋回本道
天台山
智者顗禪師遺踪
有若宿契
白沙
吳越忠懿王弘俶王子台州
嚮師之名延請問道
至是乾祐二年
王已
吳越位。
遣使迎師伸弟子之禮。
尊為國師
天台智者之教沙門義寂者。
螺溪法師
也。
屢言於師曰。
智者之教年祀寢遠
卒多
散落惟。
新羅國其本甚備
請和尚慈力為致
之。
師乃聞于越王
王為遣使齎師之書往彼
國。
繕寫備足而還
迄今宗教獲全者。
有力焉。
師有偈曰。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
無法滿目青山
法眼聞云。
即此一偈可起吾
公元972年
宗。
宋太祖開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眾言
別。
跏趺而逝于蓮華峰。
壽八十二歲。
臘六十
五。
嗣法益禪師
庚戌乾祐三年大遼天祿三年
|趙|||鳳翔|吳越|楚|
公元950年
||荊南|唐保大八年||蜀廣政十三年|漢乾和八年||
武平節度使馬希萼希廣之兄也。
楚王
殺之。
希萼自稱武安靜江寧遠等軍節度
使降于唐。
封之為楚王
終為唐滅。
馬氏
金陵
夏四月
漢制郭威鄴都留守
節度使
樞密如故
右監門衛將軍郭榮
天雄衙內都指揮使
本姓柴父守禮
威妻兄也。
未有子。
以為子。
五月威受
辭行言於帝曰。
太后從先帝久多歷天下
事。
陛下富於春秋
有事宜稟其教而行之。
忠信
放遠邪佞
善惡之間所宜明審
密使右僕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
樞密使
侍中郭威征伐
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
都指揮使中書令史弘肇宿衛
三司使
同平章事王章財賦
等公忠帝信寵內
客省使閻晉卿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
翰林酒使郭允明讒譖執政
帝年益壯。
厭為大臣所制。
遂與樞密聶文進匡贊允明
十一月丙子旦
殺邠弘肇於廣殿東
廡下
帝遣供奉官孟業
密詔澶州及鄴
都殺王殷
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崇威步軍都指揮使威殺郭威監軍宣徽
使王峻
郭威乃名郭崇威及諸將。
告以
邠等冤死
且曰。
吾與諸公披荊棘
從先帝取
天下
受託之任
竭力衛國家。
諸公
已死。
吾何心獨生
君輩當奉行詔書取吾首
報天子。
不相累。
郭崇威等泣曰。
天子
幼冲
此必左右群小所為
從公入朝自訴
盪滌鼠輩清朝廷。
不可為單使所殺。
郭威
乃留其養子榮鎮鄴都
郭崇威騎兵
驅。
自將大軍繼之至封丘
十一月帝遣慕容
超等將兵拒之。
超等戰敗奔還。
是日
勞軍
兵敗獨與從宮數十人宿於七里寨
餘皆逃潰
乙酉帝策馬將還宮至玄化門。
劉銖門上問帝。
左右兵馬何在
因射左右
回轡西北至趙村。
追兵已至。
下馬入民家。
為亂兵所弑。
郭威迎春門入。
丁亥郭威
百官明德門
起居太后具奏軍國事請
立嗣君。
太后誥策河東節度使劉崇之子武
寧節度使贇即皇帝位
威奏遣太師憑道。
徐州奉迎
庚寅威帥群臣上言
皇帝到闕動
浹旬
太后臨朝聽政
壬辰太后臨朝
郭威渡河館于澶州
癸丑將士大譟立威
南行
乃上太后牋。
請奉漢宗事。
后為母。
武寧節度使贇已至宋州
郭威遺贇
書云為諸將所逼。
召憑道先歸贇曰今何以
為計。
默然
十二月己未
太后誥廢贇為湘
公元951年
陰公。
侍中郭威監國辛亥年春正月
卯。
太后下詔監國符寶皇帝位
監國
公元938年
威自皐門入宮
即位於崇元殿。
制曰
周室
公元950年
之裔[(采-木+ㄎ)*(后-口+(一巾))]叔之後
國號宜曰周。
是月戊寅殺湘
陰公于宋州
右漢二主合四年歸于周。
**
郭姓木德王都大
*太祖
*世宗
*恭帝
***太祖
諱威
字仲文
刑州堯山人
父簡事晉為順州
刺史
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
潞州留後李繼
韜募敢死士為軍卒。
威年十八以勇力應募
公元937年
晉天福二年范延光魏州反。
為軍士。
楊光遠北征
舊隷劉知遠
知遠乞留。
人問其故。
威曰。
楊公有姦詐之才。
英雄
氣。
得我何用
能用我者其劉公乎。
後事知遠
為侍衛都虞侯
知遠帝位
贊佐有功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漢隱帝之世屢立戰功
公元950年
鄴都留守
漢乾祐三年十一月隱帝遇弑。
即位
在位三年
壽五十二歲廣順(三)。
辛亥廣順元年大遼天祿四年九月穆宗立
公元951年
應曆元年釋迦文佛入滅一千九百年。
|趙|北漢建國乾祐四年||鳳翔|吳越||
||荊南|唐保大九年||蜀廣政十四年|漢乾和九年||
****北漢
河東節度使中書令劉崇
漢高祖
公元947年
弟也。
高祖即位
太原尹北京留守
漢隱帝遇害起兵南向
聞迎其子贇為
帝乃止。
曰吾兒為帝。
吾又何求。
周太祖
代漢殺贇於宋州
崇大怒。
是日皇帝位
公元951年
晉陽
國號漢。
乾祐四年。
二月遼主聞
北漢立遣招討使潘聿撚。
遺其子劉承鈞
書。
主使承鈞復書言。
本朝淪亡
欲循晉
故事求援請兵。
遼主大喜
夏四月漢主
使鄭珙致遼書稱姪請行冊禮
帝命
王述軋。
冊命漢為大漢神武皇帝
更名旻
九月親行援漢。
新州火神淀。
燕王
述軌及偉王之子大寧王漚僧等率兵作亂
帝。
而述軋自立
太宗之子齊王述律迯於南
山。
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
并其族
黨立述律為帝。
改元應曆
葬帝醫巫閭山
號世宗
在位五年
遼穆宗天順皇帝
諱璟
番名述律
更名
明。
太宗長子也。
太宗石晉
侍述
太后
太宗崩。
諸將立世宗
世宗遇弑。
將迎即位
自火神淀入幽州
年少好遊
不親國事
每夜酣飲
達旦乃寐。
日中方起
國人謂之睡王
在位十八年。
永明杭州永明寺禪師
名道潛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謁法眼益禪師
眼問曰。
子於參請
外看甚麼經。
師曰華嚴經
眼曰。
總別同異
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
師曰文在十地品中。
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
眼曰。
空還具六相也無。
懵然無對
眼曰。
汝問
我。
師乃問。
空還具六相也無。
眼曰空。
師於
開悟
異日士女到院。
眼問師曰。
中道
隔壁釵釧聲即名破戒
見覩金銀合雜
駢闐破戒不是破戒
師曰。
好箇入路。
曰。
向後有五百毳徒。
王侯所重在。
師尋
禮辭駐錫衢州古寺
大藏經
至是廣順
吳越忠懿王弘俶延師入府受菩薩戒
慈化定慧禪師
建大伽藍南山
慧日
永明
請師居之。
師請塔下羅漢新寺
符王
之先夢也。
於是又加應真二字師號
師於
公元958年
周顯德五年入寂嗣法益禪師
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禪師
名延壽
餘杭
氏。
總角之歲歸心佛乘茹葷
唯一食。
法華經七行俱下
六旬悉能誦之。
感群羊
跪聽。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
慕真乘。
吳越
文穆王元瓘知師在道
乃從其志禮龍冊寺
翠巖參禪師剃染。
執勞供眾都忘身宰。
衣不
繒纊食無重味
野蔬布襦以遣朝夕。
往天
台山天柱峰
九旬習定
斥鷃衣襵中。
暨謁
韶國師。
一見深器之。
悟於玄旨
乃謂師曰。
汝與元帥有緣
他日大興佛事
師初住雪竇
甞有偈曰。
猿叫中巖月。
野客吟殘半夜
燈。
此境此時會意
白雲深處禪僧
吳越
公元959年
忠懿王弘俶
請師開山靈隱新寺
明年遷永
明大道場
眾盈二千。
僧問。
如何永明
旨。
師曰。
更添香著。
僧曰謝師指示
師曰。
沒交涉
禮拜
師曰。
欲識永明旨。
門前
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風來波浪起。
師居永明
公元965年
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與七眾授菩
薩戒。
夜施鬼神食。
諸生不可稱算
散花行道
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
宗鏡錄一百卷
吳越王為制前後兩序
頒入
大藏流行
今淨慈方丈曰宗鏡堂。
師之詩偈
賦詠凡千萬言播於海外
高麗國王師言
教。
遣使齎書弟子之禮。
金線織成僧伽
黎衣紫水晶念珠澡罐
彼國之僧三十六
承印記莂
前後高麗各化一方
公元974年
太祖開寶七年
師入天台山戒約萬餘人
公元975年
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辭眾跏趺
公元976年
逝。
世壽七十二。
僧臘四十二。
次年建塔於大
慈山。
宋太宗賜額壽寧禪院
師嗣天台韶
國師
清涼法眼益禪師
六祖青原派也。
嗣壽之法者。
杭州乾明津禪師
富陽子蒙
尚(徑山相圖行業碑)。
公元975年
壬子廣順二年大遼穆宗應曆二年
公元1174年
|趙|北漢乾祐五年||鳳翔|吳越|楚唐滅之合五十六年|
公元952年
||荊南|||蜀廣政十五年|漢乾和十年||
六月朔
周帝曲阜
謁孔氏祠命葺之。
孔林樵採
孔子顏淵之後
曲阜及主
簿。
癸丑廣順三年大遼應曆三年旃檀佛像
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
公元1175年
|趙|北漢劉氏乾祐六年||鳳翔|吳越||
公元953年
||荊南|唐保大十一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和十一年||
公元932年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
宰相憑道李愚請刻
公元953年
九經版。
此年六月版成獻之
傳布甚廣刊字
印之始也。
公元954年
甲寅正月帝殂。
顯德元年大遼應曆是年
師中書令瀛文懿王薨。
公元1176年
|趙|北漢主殂乾祐七年||鳳翔|吳越||
公元954年
||荊南|唐保大十二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和十二年||
周帝不豫
正月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
馬事。
帝屢誡晉王曰。
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
無不發掘者。
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
我死
亡衣以紙衣
斂以瓦棺
營葬久留宮中
勿置守陵官人
勿作石羊虎人馬。
刻石
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遺令紙衣
棺。
天子不敢違也。
壬辰宣制畢。
是日帝殂。
丙申晉王榮即皇帝位
十一月
北漢主旻殂。
承鈞更名鈞即帝位
孝和帝鈞孝謹既立
勤於為政愛民禮士。
境內粗安
***世宗
諱榮
太祖聖后世兄之子也。
太祖以為
子。
封晉王
帝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九顯
德(六)。
乙卯顯德二年大遼應曆五年
公元955年
|趙|北漢劉鈞乾祐八年||鳳翔|吳越||
||荊南|唐保大十三年||蜀廣政十八年|漢乾和十三年||
二月
周帝併省天下勅額寺院
郡府
歲造僧帳
死亡以時開落之。
僧帳自此
而始。
丙辰顯德三年大遼應曆六年
公元956年
|趙|北漢乾祐九年||鳳翔|吳越||
||荊南|唐保大十四年||蜀廣政十九年|漢乾和十四年|
初周宿衛趙匡胤(宋太祖也)戰北漢有功
是以
定國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
匡胤表渭
軍事判官蘇州趙普節度推官
正月
下詔
親征淮南(唐也)。
帝召華山
真源陳摶
問以飛昇黃白之術
搏對曰。
陛下天子
當以治天下為務。
安用此為。
還山
丁巳顯德四年大遼應曆七年
公元957年
|趙|北漢天會元年||鳳翔|吳越||
||荊南|唐保大十五年||蜀廣政二十年|漢乾和十五年||
公元958年
戊午顯德五年大遼應曆八年
|趙|北漢劉鈞天會二年||鳳翔|吳越||
||荊南|唐弘中興元交泰元年||蜀廣政二十一年|漢鋹天賓元年|
三月
周帝濟江唐。
唐主恥於降稱藩
乃遣
兵部侍郎陳覺奉表
傳位太子弘。
獻廬
蘄黃四州之地。
畫江為境以求息兵
五月
唐主弘避周諱更名昱
下令帝號國主
公元957年
天子儀制皆有降損
去年號用周正朔
乃告干太廟
公元958年
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統
帝欲均田租。
元稹
均田遍賜諸道。
南漢中宗劉弘熙殂。
長子
衛王繼興皇帝位
更名鋹
年十六。
己未顯德六年大遼應曆九年
公元1125年
|趙|北漢天會三年||鳳翔|吳越||
公元959年
||荊南|唐國主||蜀廣政二十二年|漢天寶二年||
殿庭鐘磬有設而不繫者。
帝問樂工皆不
能對。
樞密使王朴素曉音律
帝以樂事詢之。
上疏曰。
禮以檢形。
樂以治心
形順於外
心和於內。
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
是以
樂修於上。
萬國化於下。
聖人之教不肅
成其政。
不嚴而治用此道也。
樂生人心
而聲成於物。
物聲既成
復能感人之心。
黃帝九寸之管得黃鍾正聲
半之為清
聲。
倍之為緩聲
三分損益之。
以生十二律
二律相為宮以生七調一均
凡十二均
八十四調大備
遭秦滅學
歷代治樂者罕
能用之。
唐太宗世祖孝孫張文收正大
樂備八十四調
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
至于黃巢蕩盡無遺
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
考工記
鎛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
處士
承訓校定石磬
今之在縣者是也
雖有鐘
磬之狀。
無相應之和。
鎛鐘不問音律
循環而擊。
編鐘編磬徒縣而已
絲竹匏土
七聲
名為黃鐘之宮。
其存者九曲
考之三
協律
六曲參涉諸調。
樂之廢缺甚於
今。
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禮樂
以臣甞學律呂
宣示古今樂錄
命臣討論
臣謹如御當以
(日許反)(黑黍也)定尺。
九寸三分黃鐘之管。
與今黃鐘之聲相應
因而推之得十二律
眾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
準十有三絃
其長九尺皆應黃鐘
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
律。
黃鐘清聲用七以為一均
均之
主者官也。
商羽角變官變徵次焉。
發其均
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
迭應不亂乃成其調
凡八十一調。
法久絕出獨見
乞集百官
校其得失
詔從之。
百官以為然乃行之。
鎛鐘者(鎛伯各反)十有二架以當十二辰之位。
(蒲交反)八音之數。
匏笙也。
土塤也。
皇子宗訓梁王
左上將軍
北征
公元958年
發背
六月癸巳殂於道。
甲午遺詔梁王
皇帝位
***恭帝
公元938年
宗訓
世宗子。
封梁王
七歲
庚申年
月。
鎮定驛告北漢結戎人入𡨥。
帝命指揮使
公元958年
趙匡胤北征
即日出師晚至陳橋驛。
是夜
軍士露刃列於庭曰。
諸君無主
願策太尉
天子
擁逼南歸
自仁和門入。
太尉歸公署。
宰相范質等詣崇元殿。
文武百僚至晡班
定。
帝自內降制曰
天生蒸民樹之司牧
帝惟公而禪位
三王乘時革命
其揆一也。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
人心已去
國命有歸。
歸德
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稟上
聖之資。
神武之略。
佐我高祖于皇天。
世宗存納祐。
東征西怨厥緒懋焉。
天地
鬼神享于有德
謳歌訟獄歸于至仁
天順
人法
如釋重負
予其作賓
嗚呼欽哉
畏天命。
宣徽使匡胤就墀聽命訖。
宰相
掖之陞殿東序服御登座
群臣朝賀
公元960年
周顯德七年建隆元年
國號大宋
正月
公元958年
四日也。
恭帝鄭王
周祀遷居西京(洛
公元973年
陽)。
開寶六年殂。
右周三主九年天下歸宋。
釋氏稽古略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