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尚论篇 后篇卷一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a 页 WYG0783-01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论后篇卷一
            新建 喻昌 撰
   尚论春三月温症大意
  仲景书详于治伤寒略于治温以法度俱错出于
  治伤寒中耳后人未解义例故春温一症漫无成
  法可师而况触冒寒邪之病少感发温气之病多
  寒病之伤人什之三温病之伤人什之七古今缺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b 页 WYG0783-0146b.png
  典莫此为大昌特会内经之旨以畅发仲景不宣
  之奥然僭窃无似矣厥旨维何内经云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此一大例也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此一大例也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
  时病发此一大例也举此三例以论温症而详其
  治然后与三阳三阴之例先后同符盖冬伤于寒
  邪藏肌肤即邪中三阳之谓也冬不藏精邪入阴
  脏即邪中三阴之谓也阳分之邪浅而易疗阴分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a 页 WYG0783-0147a.png
  之邪深而难愈所以病温之人有发表三五次而
  外症不除者攻里三五次而内症不除者源远流
  长少减复剧以为在表也又似在里以为在里也
  又似在表用温热则阴立亡用寒凉则阳随绝凡
  伤寒之种种危候温症皆得有之亦以正虚邪盛
  不能胜其任耳至于热症尤为十中八九缘真阴
  为热邪久耗无以制亢阳而燎原不息也以故病
  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然多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b 页 WYG0783-0147b.png
  骨瘦皮乾津枯肉烁经年善调始复未病之体实
  缘医者于此一症茫然不识病之所在用药不当
  邪无从解留连展转莫必其命昌之目击心伤者
  久之兹特出手眼以印正先人之法则祈以永登
  斯人于寿域后有作者谅必不以为狂诞也
温症上篇
  谨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定为一大例
 冬伤于寒藏于肌肤感春月之温气而始发肌肤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a 页 WYG0783-0147c.png
 阳明胃经之所主也阳明经中久郁之热一旦发出
 而外达于太阳有略恶寒而即发热者有大热而全
 不恶寒者有表未除而里已先实者有邪久住太阳
 一经者有从阳明而外达于太阳者有从太阳复传
 阳明不传他经者有自三阴传入胃腑者有从太阳
 循经遍传三阴如冬月伤寒之例者大率太阳阳明
 二经是邪所蟠据之地在太阳则寒伤营之症十不
 一见在阳明则讝语发斑衄血畜血发黄脾约等热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b 页 WYG0783-0147d.png
 症每每兼见而凡发表不远热之法适以增温病之
 困阨耳况于治太阳经之症其法度不与冬月相同
 盖春月风伤卫之症或有之而寒伤营之症则无矣
 且由阳明而达太阳者多不尽由太阳而阳明少阳
 也似此则温症之分经用法比之伤寒大有不同而
 世方屈指云某日某经某日传经已尽究竟于受病
 之经不能摸索以求良治所谓一盲而引众盲相将
 入火坑也冤哉生命古今诚一莫控矣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a 页 WYG0783-0148a.png
 按温热病亦有先见表症而后傅里者盖温热自内
 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遂复还里而成可攻之症
 非如伤寒从表而始也 伤寒从表而始故误攻而
 生变者多温症未必从表始故攻之亦不为大变然
 郁热必从外泄为易误攻而引邪深入终非法也
 按温热病表症间见而里病为多故少有不渴者法
 当以治里为主而解肌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
 其间有误攻里而致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b 页 WYG0783-0148b.png
 邪纯在表未入于里故也不可与温热病同论
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原文/)
 昌按温者春令之气也冬夏秋虽有气温之日不如
 春令之正且久也不恶寒三字内有奥义盖时令至
 春则为厥阴风木主事而与太阳之寒冰不相涉矣
 故经虽从太阳而症则从春令而不恶寒也
 冉按温病或有新中风寒者或有表气虚不禁风寒
 者卫虚则恶风营虚则恶寒又不可因是遂指为非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5a 页 WYG0783-0148c.png
 温病也然即有之亦必微而不甚除太阳一经则必
 无之矣
二形作(似/也)伤寒其脉不弦𦂳而弱(非伤/寒矣)弱者必渴被火
者必讝语弱者发热(所以/渴也)脉浮解之当汗出愈(原文/)
 风性弱缓故脉亦弱弱者发热即内经诸弱发热之
 义也脉既浮当以汗解之使汗出而愈取解肌不取
 发汗之义
 按温热病原无风伤卫寒伤营之例原无取于桂枝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5b 页 WYG0783-0148d.png
 麻黄二方也表药中即败毒散参苏饮等方亦止可
 用于春木未热之时若过时而发之温病暑病尚嫌
 其药性之带温况于桂麻之辛热乎然仲景不言桂
 麻为不可用者有二说焉一者以剔出桂麻则三阴
 绝无表药也一者以桂麻用之不当在冬月已屡致
 戒春月更可无赘也后之纷纷訾议桂麻之热者未
 尝计及于冬不藏精之治耳惟知春夏有不得不用
 也庶知仲景立方之神哉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6a 页 WYG0783-0149a.png
三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
燥吐血(原文/)
 脉浮热甚邪气胜也邪气胜则实反灸之是实以虚
 治也血随火炎而妄逆在所必至矣咽燥者火势上
 逼枯涸之应耳若是少阴见症当不止此一端故不
 入冬不藏精一例
四病如桂枝症(似乎/中风)头不痛项不强(则太阳无外入/之邪而非中风)
脉微浮(则邪自内出/而不当过表)胸中痞鞕(痰涎/塞隔)气上冲咽㗋不得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6b 页 WYG0783-0149b.png
息者胸中有塞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病人有寒复发汗
胃中冷必吐蛔(原文/)
 昌按仲景不曰病似中风症而曰病如桂枝症者恐
 后人误以治温一例混入太阳中风之例而滋扰故
 更换其名也吐法多用栀豉汤此用瓜蒂散者取其
 吐顽痰而快膈涌风涎而逐水也有痰而误发汗徒
 亡津液胃中空虚蛔失所养故悖逆而上出也
五病人手足厥冷(似涉/厥阴)脉乍𦂳者邪结在胸中(非厥/阴也)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7a 页 WYG0783-0149c.png
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原文/)
 按此症乃痰邪自内而作即四症类伤寒之疟症也
 仲景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
 骨髓也(表实/里虚)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
 骨髓也(表虚/里实)此以互令之表里言设合脏腑而统言
 之则皆谓之表矣
六病在阳(表未罢/热未除)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其热被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7b 页 WYG0783-0149d.png
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热/邪)
(为水寒/所制)服文蛤散(咸寒/利水)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
胸无热症者(两寒/相搏)与三物小陷胸汤三物白散亦可服(寒/结)
(重者/原文)
 按病在阳则不兼阴可知正合第一例也
七病人脏无他病(里气/和也)时发热(或然或/不然)自汗出而不愈
者此胃气不和也先其时(未发热/之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主之(原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8a 页 WYG0783-0150a.png
八病常自汗出(无时/不然)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
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原文/)
 按脏无他病但卫气不和亦阳病而阴不病之例也
 冉按春温之症由肌肉而外达于皮肤则太阳膀胱
 经之邪传自阳明胃经与冬月外受之风寒始先便
 中太阳而伤其营卫者迥乎不同故此但言卫气不
 与营和其无太过可知也既卫不与营和当用麻黄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8b 页 WYG0783-0150b.png
 乃但用桂枝者可见温症中发汗之法皆用解肌盖
 久郁之邪一解肌则自散若大汗而重伤津液反变
 起矣此先圣用法之大门也
九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
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
中虚冷故吐也(原文/)
 昌按发汗而令阳微误之甚也阳微则胃中虚冷而
 脉反数者不过客热之微温其胃而客热不留斯脉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9a 页 WYG0783-0150c.png
 不数矣
 冉按此但言胃中之阳微与不藏精之真阳微弱者
 不同
十病人烦热(太阳/也)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
属阳明也脉实者(阳/明)宜下之脉浮虚者(太/阳)宜发汗下之
宜承气汤 汗之宜桂枝汤(原文/)
十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
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9b 页 WYG0783-0150d.png
(原文/)
 昌按此一条垂戒虽在温症项下然不专为温症而
 设所以不言症而但言脉也脉见微数则是阴虚而
 阳炽重以火力追逐其血有筋骨焦伤已耳今世之
 灼艾者不识亦辨脉之微数否耶其为阴虚火胜之
 人漫用灸法者何耶
十二病人耳聋无闻者以重发汗虚故也(原文/)
 此与伤寒耳聋为少阳邪盛者迥异益见温症禁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0a 页 WYG0783-0151a.png
 汗也
十三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
有燥屎故使大便鞕也(原文/)
十四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
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原文/)
十五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
屎也宜大承气汤(原文/)
 昌按仲景治温症凡用表法皆用桂枝汤以示微发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0b 页 WYG0783-0151b.png
 于不发之意也凡用下法皆用大承气汤以示急下
 无所疑之意也不知者鲜不以为表在所轻而里在
 所重殊大不然盖表里无可轩轾所以然者祗虑热
 邪久据阳明胃中津液先伤故当汗而惟恐过于汗
 反重伤其津液当下而惟恐不急于下以亟存其津
 液也
十六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原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1a 页 WYG0783-0151c.png
 观此则温症比伤寒太阳经之变症为差减而汗下
 之次第亦为不同矣
十七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
(原文/)
 观此则病温之人素无内伤及不藏精之类者为易
 愈也
春温上篇诸方(伤寒论共三百九十七法前四卷已/载明三百六十七法兹篇得三法)
 解肌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1b 页 WYG0783-0151d.png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
  葛根柴胡汤
  葛根葱白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
 附方
  人参败毒散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2a 页 WYG0783-0152a.png
  参苏饮
  海藏大羌活汤
 解肌后病不去反恶寒者虚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脉细身倦/者方可服)
 解肌后身疼病脉沉者
  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
 解肌后汗出过多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2b 页 WYG0783-0152b.png
 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解肌后烦渴脉洪大
  白虎加人参汤
 解肌后腹胀满
  厚朴生姜人参汤
 解肌后不恶寒但恶热者
  调胃承气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3a 页 WYG0783-0152c.png
 解肌后恶热无下症
  知母石膏汤
 解肌后脉微数小便不利微热烦渴
  五苓散
 解肌后胃乾烦不得眠欲饮水少少与之
 吐法
  瓜蒂散
  栀豉汤(伤寒内著/有专论)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3b 页 WYG0783-0152d.png
 清热诸方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苍术汤
  白虎加桂枝汤
  玄参升麻汤
  升麻栀子汤
  竹叶石膏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4a 页 WYG0783-0153a.png
  竹叶汤
 和解诸方
  小柴胡汤
  小柴胡加桂枝汤
  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汤
  小柴胡去人参加五味子汤
  小柴胡加芒硝汤
 疏风诸方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4b 页 WYG0783-0153b.png
  荆芥散
  独活汤
  金匮风引汤
  续命汤减麻黄附子
 分利诸方
  五苓散
    (脉浮而大是表其人发/渴小便赤却当下用此)
  猪苓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5a 页 WYG0783-0153c.png
    (汗多者不可与阳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与之)
  天水散
  辰砂天水散(分利兼/清镇)
  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有水气)
 开结诸方
  三物小陷胸汤
  三物白散
 下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5b 页 WYG0783-0153d.png
  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柴胡汤
    (脉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却当下若烦渴燥/热小便赤色哕呕不止心下微烦者俱当两)
    (解/)
 下后脉促胸满
  桂枝去芍药汤
 若微寒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6a 页 WYG0783-0154a.png
  去芍药加附子汤
 误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乾姜汤(三汤取其/温以散表)
 下后利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取其凉/以解表)
 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未欲解者
  栀豉汤
 下后心烦腹痛卧起不安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6b 页 WYG0783-0154b.png
  栀子厚朴汤(取其吐/以彻邪)
 下后心中懊恼而烦有燥屎者
  大承气汤(取其仍/从下解)
 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利脉不至咽㗋不利
 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取其解错/杂之邪)
 下后伤血脉涩
  葶苈苦酒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7a 页 WYG0783-0154c.png
    (取其壮阴大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病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阴阳)
    (即承气血俱弱故/其热不可止息)
  葶苈栀子汤(二方取其酸苦/涌泄以助阴)
 解毒诸方
  黄连解毒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黄连泻心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7b 页 WYG0783-0154d.png
  黄连龙骨汤
  黄连犀角汤
  黄连橘皮汤
  黑膏
 养血生津
  酸枣仁汤
  芍药甘草汤
  阿胶散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8a 页 WYG0783-0155a.png
  大青龙汤
  炙甘草汤
  五味子汤
 补中
  黄菧建中汤
  小建中汤
  理中汤
  温中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8b 页 WYG0783-0155b.png
  治中汤
 凉血滋阴
  犀角地黄汤
 搐鼻出水
  瓜蒂散
 刺鼻出血
  乾栗干蒻叶
温症中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9a 页 WYG0783-0155c.png
  谨将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分为一大例
 人身至冬月阳气潜藏于至阴之中内经教人于此
 时若伏若匿若已有得重藏精也若伏者若抱雏养
 蛰不遑食息也若匿者若逋逃隐避不露踪迹也若
 已有得者韬光匿采绝无觖望也此何如郑重耶故
 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见病所由来为一定之理必
 然之事其辞甚决盖以精动则关开而气泄冬月关
 开气泄则寒风得入之矣关屡开气屡泄则寒风屡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19b 页 WYG0783-0155d.png
 入之矣而肾主闭藏者因是认贼作子贼亦无门可
 出弥甚相安及至春月地气上升肝木用事肝主疏
 泄木主风于是吸引肾邪勃勃内动而劫其家宝矣
 然邪入既深不能遽出但觉愦愦无奈其发热也全
 在骨髓之间自觉极热而扪之反不烙手任行表散
 汗出而邪不出徒伤津液以取危困其候比之冬伤
 于寒一例则倍重矣
 按冬不藏精之例乃内经之例非仲景之例也非仲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0a 页 WYG0783-0156a.png
 景之例言之未免为悖然观仲景之论温症第一条
 始不胜庆幸而仲景已起发其端昌可言之无罪矣
 其曰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如
 惊痫状时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一段至理千古若明若昧未经剖晰全不思既名
 温病即是时行外感何又汗之下之火之俱为逆耶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0b 页 WYG0783-0156b.png
 盖热邪久蓄少阴肾中精水既为素伤重加寒下火
 劫阴之法乃为逆耳其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鼾
 语言难者一一皆少阴之本症也膀胱为肾之府故
 少阴症具若被下则膀胱之阴亦伤而直视失溲者
 肾精不上荣肾气欲外夺也若被火劫则阴愈亏而
 邪愈无制甚则如惊痫状而时为瘈也一逆再逆
 言汗下火之误可一不可二非汗而又下而又汗之
 为冉误也由此观之冬不藏精之温症显然昭著矣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1a 页 WYG0783-0156c.png
 昌之比例以分其治而仲景之道愈明矣奚罪耶
 再按仲景之论误下有结胸及痞挟热鹜溏脏寒不
 禁等症从未说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于此言之者
 谓肾以膀胱为府素不藏精之人误下则膀胱益亏
 以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其变亦倍重于膀胱也况
 于风邪内炽津液乾燥大便难通之未必通徒令膀
 胱受累而小便自遗试观好色之人多成癃淋可类
 推矣今之医者亦讲于误下而绝膀胱之化源立取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1b 页 WYG0783-0156d.png
 危困之理耶
 再按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此语将冬不藏精
 之温症形容殆尽盖凡外感之邪发汗已则身热自
 退乃风温之症发汗已身始灼热者明明始先热在
 骨髓发汗已然后透出肌表也至于风温二字取义
 更微与内经劳风之义颇同劳风者劳其肾而生风
 也然则冬不藏精之人讵非劳其肾而风先内炽欤
 故才一发汗即带出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语难诸多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2a 页 WYG0783-0157a.png
 肾经之症设不发则诸症尚隐伏不尽透出也夫肾
 中之风邪内炽而以外感汗下及火攻之法治之宁
 不促其亡耶后人不知风温为何病反谓温症之外
 更有风温湿温温毒温疫四症观其言曰重感于风
 变为风温则是外受之邪与身重鼻鼾多眠少语之
 故绝不相涉可知是梦中说梦也尚论及此聊自慊
 耳客有难昌者曰内经论冬伤于寒寒毒藏于肌
 肤感春月之温气始发故名曰温病未尝言寒毒感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2b 页 WYG0783-0157b.png
 藏于骨髓今谓冬不藏精者寒邪藏于骨髓或未尽
 然耶昌应之曰此正内经之言非余之臆说也黄帝
 问温疟舍于何脏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
 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
 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
 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
 是者阴虚而阳盛则热矣衰则邪气复反入入则
 阳虚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由是观之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3a 页 WYG0783-0157c.png
 温疟且然而况于温病乎客始唯唯
 昌按热邪久伏肾中其症与第一例自不相同其发
 热也皆从骨内郁蒸而出皮间未热而耳轮上下已
 先热矣始发之时多兼微寒不似第一例之全不恶
 寒以少阴居北方寒水之位也及至大热灼肌多不
 甚渴不似第一例之大渴以热邪初动而阴精尚足
 持之也其后则不恶寒而甚渴与第一例之症浑无
 别矣然虽无别究竟表里不同标本互异始先用药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3b 页 WYG0783-0157d.png
 深入肾中领邪外出则重者轻而轻者即愈矣奈何
 其义隐而不彰即以叔和之明未尝抽引其绪为后
 人旁通一线昌何人斯顾敢恣谭无忌然而远嚣三
 十馀载驱逐睡魔昼夜不敢倒身因是冥悟一斑即
 取仲景少阴伤寒之例推演为治温之例未尝以己
 意混入一字也引例如左
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
(仲景原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4a 页 WYG0783-0158a.png
 昌按脉沉病在里也而表反发热则邪虽在表而其
 根源实在里在里之邪欲其尽透于表则非专经之
 药不可故取附子细辛以匡麻黄为温经散邪千古
 不易之正法奈何后人全不知用明明见脉沉身重
 嗜卧倦语之症即知为风温又知为冬不藏精尚且
 漫用三阳经之表药屡表不应十中不能活一复诿
 之伤寒偏死肾虚人是则是矣但不知果行温经散
 邪而人死耶抑未行温经散邪而人死也噫业伤寒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4b 页 WYG0783-0158b.png
 者之托专门直是操刃之凶人宁但为芄兰之童子
 已矣
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三日无里症故微发汗也(原文/)
 昌按麻黄主散邪附子主温经二者皆大力之药也
 前症发热脉沉则表里俱急惟恐二物不胜其任更
 加细辛之辛温取其为少阴引经之药而又有辛散
 之能以协赞二物共建奇功也此云无里症非是并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5a 页 WYG0783-0158c.png
 脉沉嗜卧等症俱无也但无吐利燥烦呕渴之症耳
 似此则表里俱不见其急而麻黄附子二物尚恐其
 力之太过故不用细辛以助之而反用甘草以和之
 也谨并制方之意呕心相告凡治冬不藏精之温症
 始发二三日间请决择于斯二方焉
三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
四逆汤(原文/)
 昌按此一段文义可得仲景治冬不藏精之奥旨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5b 页 WYG0783-0158d.png
 发热头疼症见于表矣而脉反沉则病又在里矣两
 有可疑也既发热头疼势必先治其表若不瘥则治
 表无益矣凡治表者皆治其阳也阴病治阳岂惟无
 益将见阴中之真阳因之外越而身体反加疼痛一
 团阴寒用事矣此所以当用四逆汤而急回其在经
 之阳也
 再按若不瘥三字甚活盖发热头疼表之原不为误
 但一切三阳经表药俱不对症惟麻黄附子细辛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6a 页 WYG0783-0159a.png
 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方始为少阴经对症之表药
 而又不敢必人之能用所以不说误表而但说若不
 瘥正是表药中原有瘥法也
四少阴病脉沉细而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原文/)
 按脉细而数里热也发汗则虚其表且亡其津液内
 热愈炽
五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
者复不可下之(原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6b 页 WYG0783-0159b.png
 昌按前段云脉沉细数则为热此云脉微则为虚热
 而发汗则阴易亡虚而发汗则阳易亡故两戒之也
 然则脉不微数者一槩禁汗不为惩噎废食耶况于
 不藏精之症邪发之初未必即见微数之脉惟可用
 麻黄附子二方而不知用驯至脉微且数则汗下温
 三法皆不可行而阴绝阳离有立而待毙耳
六少阴病欬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
以强责少阴汗也(原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7a 页 WYG0783-0159c.png
 昌按少阴少血强责其汗是劫夺其血也小便难者
 源先竭也
 再按少阴病强汗则小便必难误下则小便不利直
 视失溲可见肾以膀胱为府脏病而府未有不病脏
 伤则府先告绝也伤寒症中云直视讝语循衣撮空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则是少阴之脏气绝与不绝全
 于小便之利与不利窥其中藏孰谓冽彼之下泉非
 回枯泽槁之善物哉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7b 页 WYG0783-0159d.png
七少阴病脉𦂳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
𦂳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原文/)
 昌按邪在阴者多自利自利则邪气涌正气而脱者
 多矣其候必脉𦂳数而四肢逆冷今脉𦂳去而但微
 则阴邪已散手足温则真阳未伤虽有心烦下利之
 危急而可直决为必愈盖阴阳不相乖乱则别无死
 法也然非肾气素旺受邪原轻者不易得之数矣
 再按此与邪在阳脉数而热得汗而脉和身凉数去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8a 页 WYG0783-0160a.png
 为欲愈之意同然阳病轻而从汗解则易阴病重而
 从利解则难所以仲景于阳邪内陷下利不止之症
 惟用逆流挽舟之法挈里邪还之于表则利不治而
 自止也此段见阴邪从阴分解散原属顺便但少阴
 脏气堪为主人送出客邪尚恢乎有馀地则善也而
 不藏精者日为床褥作主人安望重关设险以待暴
 客乎
八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8b 页 WYG0783-0160b.png
血也(原文/)
 按膀胱为肾之府肾邪传膀胱则里热达表故一身
 手足尽热也太阳多血为热所乱则血出于二便然
 比之少阴少血误动其血而从口鼻耳目出者则天
 渊矣
 再按热邪虽从便血而解经年调理阴气难复况既
 开血一窦漫无止期何如一身手足方热之顷预识
 势所必至而亟图之于早耶夺膀胱热用桂枝大黄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9a 页 WYG0783-0160c.png
 入四苓散
九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虚故引水自救口燥舌乾症具小便色反白者下焦虚
有寒也勿认为热以致误(原文/)
 此一段因仲景原文难解昌会其意而言之也
 按冬不藏精之症此一段最肖仲景蚤已欲人辨识
 之矣
十病人脉阴阳俱𦂳反汗出者亡(无/也)阳也(无阳以为/之外护也)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29b 页 WYG0783-0160d.png
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原文/)
 按冬不藏精之症此一段更肖少阴为水脏吐利者
 阴盛而水无制也
春温中篇诸方(兹篇得/十二法)
 温经散邪一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方之意/前已论明)
 温经一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0a 页 WYG0783-0161a.png
  附子汤
   治得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
   治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温经散寒人参补气回阳芍药收阴茯苓
   及术制水燠土
 急温一法
  四逆汤
   治寒邪深入于里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0b 页 WYG0783-0161b.png
   治膈上有寒饮乾呕者
   阴邪深入则微阳必遭埋没阴邪上干则微阳
   必致飞腾故宜急温恐少迟则不及也
   急温则无取于回护矣然以甘草为君以乾姜
   附子为臣正长驾远驭俾不至于犯上无等无
   回护中之回护也
 通阳一法
  白虎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1a 页 WYG0783-0161c.png
   治阴寒下利葱白为君乾姜附子为臣以在经
   之阴极盛格拒其阳于外而不纳故取用于葱
   白以通阳气而使阴气自敛见睍曰消之义也
  白通加猪胆汁汤
   治下利脉微及厥逆无脉乾呕烦者呼吸存亡
   之际恐阳药不能直达故加人尿猪胆法之阴
   以为向导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通脉四逆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1b 页 WYG0783-0161d.png
   治下利清榖里虚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
   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呕咽痛或
   利止脉不出者即前四逆汤而倍乾姜加葱白
   也
   不恶寒面色赤而外热者加葱白以通阳气腹
   中痛者真阴不足去葱白加芍药呕者加生姜
   咽痛者去芍药少加桔梗
   利止脉不出者阳气未复去桔梗加人参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2a 页 WYG0783-0162a.png
 温胃一法
  吴茱萸汤
   治吐利手足厥冷烦燥欲死者
  桃花汤
   治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
   便脓血者 胃虚土寒不能制水而下焦滑脱
   故用乾姜粳米之辛甘以佐赤石脂也
 灼艾助阳一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2b 页 WYG0783-0162b.png
   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即宜服附子汤并用
   灸法以助阳
   吐利手足不逆冷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
   壮
   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数更衣反少者阳虚而
   气下坠血少而勤努责也宜灸顶门之百会穴
   以升举其阳也
 温经镇水一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3a 页 WYG0783-0162c.png
  真武汤
   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
   欬或小便利或呕者真武北方司水之神也阴
   邪炽盛水泉泛溢得真武则可以镇摄而安其
   位也
 和阴一法
  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寐者 少阴本欲寐反心烦不寐热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3b 页 WYG0783-0162d.png
   甚而里不和也芩连除热鸡子黄阿胶少佐芍
   药以和血而生不足之真阴也
 急下一法
  大承气汤
   治二三日口燥咽乾者二三日病始发便有肾
   水枯竭之象不急下将何救耶
   治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乾燥者肾中之
   邪抟水而变青热之极也心下痛者水气上逆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4a 页 WYG0783-0163a.png
   也水气上逆而口反乾燥则枯涸有立至矣故
   当急下
   治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腹胀不大便胃实可
   知水脏受病加以土实则水必竭故当急下
 消解一法
  四逆散
   治四肢微逆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肢微冷则热未深故用柴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4b 页 WYG0783-0163b.png
   胡解之枳实泄之甘草和之而最要加芍药以
   收其阴也咳者加五味子乾姜并主下利悸者
   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煮汁煎散
 分利一法
  猪苓散
   治下利不止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取其水
   榖分则利自止利止则呕渴心烦不待治而自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5a 页 WYG0783-0163c.png
   愈然不藏精而膀胱之气不化者又在所禁
 清咽一法
  甘草汤 桔梗汤半夏汤
   治风挟痰热者
  苦酒汤
   治咽中生疮语声不出者
温症下篇
  谨将冬伤于寒又兼冬不藏精春月同时病发定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5b 页 WYG0783-0163d.png
   为一大例
 昌按冬既伤于寒冬又不藏精至春月两邪同发则
 冬伤于寒者阳分受邪太阳膀胱经主之冬不藏精
 者阴分受邪少阴肾经主之与两感伤寒症中一日
 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烦满而渴之
 例纤毫不差但伤寒症自外入内转入转深故三日
 传遍六经温症自内达外既从太阳之户牖而出势
 不能传遍他经表里只在此二经者为恒也若更挟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6a 页 WYG0783-0164a.png
 外邪从太阳少阴经中二日传阳明太阴三日传少
 阳厥阴则脏腑之邪交炽不俟六日即死矣盖太阳
 少阴邪发之日正已先伤外邪复入正气又伤即与
 再传无异脏腑之气几何决无可供三传之理也但
 既是温症表里横发重复感受外邪者十中无一所
 以温症两感之例原有可生之理昌治金鉴一则先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次以附子泻心汤下之两
 剂而愈可见仲景法度森森具列在人之善用也今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6b 页 WYG0783-0164b.png
 人见热烦枯燥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热助
 热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肾中阳气不鼓精液不得上
 升故枯燥外见才用附子助阳则阴气上交于阳位
 如釜底加火则釜中之气水上腾而涧泽有立至者
 仲景方中辄用附子一枚今人一钱亦不敢用总由
 其识之未充耳昌亦非偏重温也以少阴经之汗下
 与他经不同如治金鉴先以温法及汗法一药同用
 次以温法及下法一药同用而收功反掌盖舍二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7a 页 WYG0783-0164c.png
 别无他法也设汗药中可不用温下药中可不用温
 是与治伤寒阳邪之法全无差等矣昌之分温症为
 三例者道本自然其不以牵强穿凿取后世之訾议
 也明矣
 再按冬伤于寒又不藏精春月病发全是半表半里
 之症乃以半表半里药用之病不除而反增所以者
 何此症乃太阳少阴互为标本与少阳之半表半里
 绝不相涉也然随经用药个中之妙难以言传盖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7b 页 WYG0783-0164d.png
 经俱病从太阳汗之则动少阴之血从少阴温之则
 助太阳之邪仲景且谓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
 况经粗工之手尚有活命之理耶所云治有先后发
 表攻里本自不同此十二字秘诀乃两感傅心之要
 即治温万全之规圣言煌煌学者苟能参透此关其
 治两感之温症十全八九矣
表热里寒者脉虽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榖此里寒
也所以阴症亦有发热者此表解也表寒里热者脉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8a 页 WYG0783-0165a.png
滑身厥舌乾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此表寒也时时自烦
不欲厚衣此里热也(仲景原文/)
 按此段文义论温症全以少阴肾与太阳膀胱分表
 里昌所谓太阳与少阴互为标本者得此而为有据
 矣其云所以阴症亦有发热者此表解也言当先从
 表解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之例也脉滑表寒也身
 厥舌乾里热也恶寒而蜷宜行温散时时自烦不欲
 厚衣又宜凉解用药如此繁难正与两感症中治有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8b 页 WYG0783-0165b.png
 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之义互见正欲学者之以
 三隅反也又云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
 者可治又云手足温者可治虽不出方大段见阴阳
 不甚乖离尚可调其偏以协于和之意设恶寒而蜷
 更加下利手足逆冷则无阳而偏于阴矣更加脉不
 至不烦而燥则阳去而阴亦不存矣所以用药全在
 临时较量果其阴盛阳微即以温为主果其阳盛阴
 微即以下为主果其阴阳错杂温下两有所碍则参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9a 页 WYG0783-0165c.png
 伍以调其偏胜为主也当从表解之义前已申明然
 亦必邪势正炽阴阳尚未全亏方可温经散邪若夫
 滋蔓难图任行背水之阵必无侥倖矣此等处皆是
 危疑关头虽仲景之圣不敢轻出一方以胶治法之
 圆机所贵明理之彦师其意而自为深造耳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原文/)
 观此一条而认脉辨症之机亦甚昭著矣阳微阴浮
 为欲愈则病发之时阳盛阴𦂳可知也阳盛则治先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39b 页 WYG0783-0165d.png
 腑阴𦂳则治先脏又可知也既盛且𦂳则恭之外症
 以分缓急又可知也倘阳已微而阴不浮者更当治
 其阴亦可知也倘阴已浮而阳不微者更当治其阳
 亦可知也此昌之尚论每于仲景言外透出神髓以
 自慊也
 仲景用桂枝以和营卫而解肌此定例也不但为太
 阳经中风之本药即少阴经之宜汗者亦取用之其
 最妙处在用芍药以益阴而和阳太阳经之营卫得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0a 页 WYG0783-0166a.png
 芍药之酸收则不为甘温之发散所逼而安其位也
 至若少阴则更为阴脏而少血所以强逼少阴汗者
 重则血从耳目口鼻出而厥竭可虞轻亦小便不利
 而枯涸可待用药自当比芍药之例而倍加阴以益
 阳昌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佐芍药之不逮三十年
 来功效历历可纪盖得比例之法也仲景于冬月太
 阳中风之症而用桂枝为例不为春月之病温者设
 也春月病温用桂枝势必佐之以辛凉而不藏精之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0b 页 WYG0783-0166b.png
 温属在少阴不得不用桂枝之温解之以少阴本阴
 标寒邪入其界非温不散也岂惟桂枝甚则麻黄附
 子在所必用所贵倍加阴药以辅之如芍药地黄猪
 胆汁之类是也今人未达此理但知恶药性之温槩
 以羌活柴葛为表则治太阳而遗少阴屡表而病不
 除究竟莫可奈何而病者无幸矣纷纷为仲景解嘲
 之说然乎否耶
  谨定拟冬伤于寒冬不藏精之症名曰两感温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1a 页 WYG0783-0166c.png
 按伤寒少阴症乃从三阳经传入者此症乃少阴与
 膀胱经一脏一腑自受之邪故三阳传入之例多不
 合惟两感之例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其例
 吻合然仲景又不立治法但曰治有先后发表攻里
 本自不同是则一药之中决无兼治两经笼统不清
 之法矣而治有先后于义何居昌尝思之传经之邪
 先表后里直中之邪但先其里温症之邪里重于表
 两感之邪表里不可预拟惟先其偏重处假如其人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1b 页 WYG0783-0166d.png
 阴水将竭真阳发露外见种种燥扰之症加以再治
 太阳之邪顷刻亡阳而死矣是必先温其在经之阳
 兼益其阴以培阳之基然后乃治其太阳之邪犹为
 庶几也此则与少阴宜温之例合也又如其人平素
 消瘦兼以内郁之邪灼其肾水外现鼻煤舌黑种种
 枯槁之象加以再治太阳顷刻亡阴而死矣是必急
 下以救将绝之水水液既回然后乃治太阳之邪犹
 为庶几也此则与少阴宜下之例合也又如其人邪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2a 页 WYG0783-0167a.png
 发于太阳经者极其势迫大热恶寒头疼如劈腰脊
 颈项强痛莫移胸高气喘种种危急温之则发斑发
 狂下之则结胸讝语计惟有先从太阳经桂枝之法
 解之解已然后或温或下以去其在阴之邪也此则
 当用太阳经之表例而与少阴可汗之例略同也讵
 非先后攻发之可预拟者耶但两感伤寒之攻里单
 取攻下原不兼温而两感温症之里亡阳之候颇多
 不得不兼温与下而并拟之也此又变例而从病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2b 页 WYG0783-0167b.png
 者也
 按太阳少阴两感之温症其例虽与两感伤寒一日
 太阳与少阴俱病相合其实比传经之邪大有不同
 盖伤寒之邪三日传遍六经故为必死之症而温病
 乃内郁之邪始终只在太阳少阴二经不传他经者
 为多是则非必死之症也惟治之不善乃必死耳倘
 用汗下温法先后不紊则邪去而正未伤其生固可
 必也又有邪未去而正先亡惟藉他经供其绝乏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3a 页 WYG0783-0167c.png
 之本脏复荣亦以得生者总宜分别视也
 按亡阳一症在伤寒则误发太阳经汗与误发少阴
 经汗者多见之他经汗误则不然可见两感之温症
 为太阳少阴双受之邪设舍温经散邪而单用汗药
 者其亡阳直在顷刻间耳盖阳根于阴深藏北方肾
 水之底素不藏精之人真阴既耗则真阳之根浅而
 易露若不以温经之法嘿护其根而但用甘温发散
 之药是以阳召阳随感即赴不待盖覆而淋漓不止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3b 页 WYG0783-0167d.png
 矣可不惧哉
 按亡阴一症在伤寒则邪傅阳明当下而不下致津
 液暗枯邪傅少阴当下而又不下致肾水暗枯其亡
 也以渐尚有急下一法可救若在不藏精之温症则
 肾水已竭之于先而邪发之日阴邪必从下走势自
 下利奔迫是下多尤足亡阴而又绝无补法可以生
 阴金匮云六腑气绝于外者其人恶寒五脏气绝于
 内者则下利不禁脏者阴也阴气欲绝讵非亡阴之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4a 页 WYG0783-0168a.png
 别名乎
 神哉仲景之书既详不藏精之症又出不藏精之治
 特未显然挈示后人不维其义耳即如桂枝一汤本
 为太阳中风设也而汗下和温已具于一方之内至
 于温法尤为独详如加附子加人参白术乾姜甘草
 加桂心茯苓蜀漆红花等类岂太阳表症中所宜有
 乎惟病有不得不先温经又不得不兼散邪者故以
 诸多温经之法𨽻于桂枝项下一方而两擅其用与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4b 页 WYG0783-0168b.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同意凡遇冬不藏精之症表里之
 邪交炽阴阳之气素亏者按法用之裕如也
春温下篇诸方(兹篇得十五法连前共三十法/合前四卷共足三百九十七法)
 桂枝领邪一法
  桂枝加生地汤
 清表温中一法
  桂枝加人参汤
 清阳泻火一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5a 页 WYG0783-0168c.png
  桂枝加大黄汤
 脉浮先表一法
  桂枝汤
 先温后表一法
   治下利清榖不止身疼痛者
   先用四逆汤急救其里救后清便自调但身痛
   者随用桂枝汤急救其表此见下多则阴邪亦
   从阴解故温后但解其阳邪不必兼阴为治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5b 页 WYG0783-0168d.png
 温经止汗一法
  桂枝加附子汤
 汗后恶寒一法
  芍药甘草附子汤(收阴固/阳表虚)
 下后恶寒一法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阳/虚)
 汗后恶热一法
  调胃承气汤(胃中/乾实)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6a 页 WYG0783-0169a.png
 汗后里虚一法
  桂枝新加汤(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汗后发悸二法
  桂枝甘草汤(治心下悸/欲得人按)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
 汗后腹胀一法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昼夜静躁一法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6b 页 WYG0783-0169b.png
   汗下后表虚恶寒里虚脉微细日轻夜重者以
   救阴为主宜桂枝加红花汤
   日重夜轻身无大热者以救阳为主宜乾姜附
   子汤
 误汗变逆一法
   本脉浮而症见汗出心烦微寒脚挛之候才服
   桂枝汤即便厥冷咽乾烦燥吐逆者乃阳虚而
   阴独盛也先与甘草乾姜汤以复其阳俟厥愈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7a 页 WYG0783-0169c.png
   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行阴寒凝滞之血以伸
   其脚若阳虚阴盛其变愈大者但用四逆汤以
   温经回阳而不兼阴为治也
  附辨温症合偶感之客邪以明理而辟谬
 诸家方书谓温症之外复有四症一曰脉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一曰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
 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一曰阳脉濡弱阴脉实大者更
 遇温热变为温毒一曰阳脉濡弱阴脉弦𦂳者更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7b 页 WYG0783-0169d.png
 温气变为温疫据其援脉以辨症而为治温者推广
 其端似乎新奇可喜讵知辞不达意徒足炫人所以
 后人一得之长迥不及于古人此等处关系病机最
 钜昌不得不并明其理焉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各
 主一气者其常也然天气不可以长拘所以夏气亦
 有清凉之时冬气亦有燠热之时凡此皆谓之客气
 也本温症而重感于寒其病即兼冬气而为温疟本
 温症而重感于热其病即兼夏气而为温毒本温症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8a 页 WYG0783-0170a.png
 而重感于时行不正之气其病即兼不正之气而为
 温疫原无所变也乃谓某病忽变某病不令人炫而
 且骇乎又且长夏之湿气春分后早已先动最能与
 温气相合而为湿温之症何以四症内反不并举又
 且温疟一症内经明说是冬月邪入骨髓至春夏始
 发何得妄说春月重感于寒又且更遇于风变为风
 温一症头上安头梦中说梦尤为无识盖春月厥阴
 风木主事与时令之温不得分之为两凡感而病者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8b 页 WYG0783-0170b.png
 皆为风温之病也即如初春之时地气未上升无湿
 之可言也天气尚微寒无毒之可言也时令正清和
 无疫之可言也而所以主病者全系于风倘除风温
 另为一症则所以病温之故为何故耶试观仲景于
 冬月之病悉以伤寒之名统之其觱发之风寒栗烈
 之寒气总为一寒则春月之风寒风热风湿总为一
 风并可知也夫风无定体者也在八方则从八方在
 四时则从四时春之风温夏之风热秋之风凉冬之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9a 页 WYG0783-0170c.png
 风寒此自然之事也仲景于温症篇首即特揭风温
 之名以纲众目其晰义之精为何如耶显明道理一
 经后人之手便将风与温分之为二况与精微之奥
 乎兹特辨之以见治温之法原为切近平易而非有
 奇特也
   温疟主治
 温疟病脉尺寸俱盛先热后寒者宜小柴胡汤
 先寒后热者宜小柴胡加桂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49b 页 WYG0783-0170d.png
 但寒不热者宜柴胡加桂姜汤
 但热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汤
 有汗多烦渴小便赤涩素有瘴气及不服水土呕吐
 甚者宜五苓散
   温毒主治
 温毒为病最重温毒必发斑宜人参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玄参升麻汤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50a 页 WYG0783-0171a.png
 黑膏(清气/凉血)
   温疫主治
 人参败毒散
 温疫病阳脉濡弱正虚也阴脉弦𦂳邪实也正虚邪
 实则一团外邪内炽莫能解散病固缠身为累而目
 前不藏精之人触其气者染之尤易所以发表药中
 宜用人参以领出其邪寓意草中论之已悉兹不复
 赘
尚论篇 后篇卷一 第 50b 页 WYG0783-0171b.png
 
 
 
 
 
 
 
 尚论后篇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