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83-00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论篇卷二
            新建 喻昌 撰
   尚论阳明经證治大意
  伤寒之證无如太阳一经风寒参错表里差殊难
  于辨认昌分三篇先列鄙语以引其端后随仲景
  原文阐其立言精意俾业医者得其门而入庶足
  以窥其富美也而阳明一经之病治之尤难盖胃
卷二 第 1b 页 WYG0783-0076b.png
  为水谷之海五脏六府之大源多气多血之术乃
  吉凶死生所攸关仲景著论精详后人读之愦愦
  今僣为尚论请得而要言之也夫阳明者胃也阳
  明以胃实为正胃实则皆下證也然阳明之邪其
  来路则繇太阳凡阳明證见八九而太阳證有一
  二未罢即从太阳而不从阳明可汗而不可下也
  其去路则趋少阳凡阳明證纵见八九而少阳證
  略见一二即从少阳而不从阳明汗下两不可用
卷二 第 2a 页 WYG0783-0077a.png
  也惟风寒之邪已离太阳未接少阳恰好在阳明
  界内之时用药亟为攻下则涣然冰释而不再传
  他经津液元气两无亏损何快如之此等机会间
  不容发庸愚无识妄守颛门必俟七日傅经已尽
  方敢言下纵不危殆而津液元气所丧滋多矣况
  太阳一经早有十馀日不解者若不辨经而但计
  日其误下仍在太阳至阳明二三日内即显下證
  反以计日当面错过及阳明已趋少阳又以计日
卷二 第 2b 页 WYG0783-0077b.png
  妄行攻下乃至少阳复转阳明更全不识其證以
  至热邪在胃烁尽津液轻者重而重者死矣所关
  顾不钜耶谨将阳明之證亦比太阳之例分为三
  篇俾观者了无疑惑斯临病不致差误耳
阳明经上篇 (凡外邪初入阳明地界未离太阳/净尽者谓之太阳阳明列于此篇)
 太阳与阳明两经各半谓之合病两经连串谓之并
 病另自名篇于三阳经后不在此例此乃邪入阳明
 而太阳将尽未尽之證也
卷二 第 3a 页 WYG0783-0077c.png
一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
桂枝汤(原文/)
二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原文/)
 仲景此二条之文前条云风未解后条即不云寒未
 解者互文也前条云宜发汗后条云发汗则愈者亦
 互文也盖外邪初入阳明用桂枝汤解肌则风邪仍
 从卫分出矣用麻黄汤发汗则寒邪仍从营分出矣
 营分之邪深于卫分且从外出而愈则卫分更不待
卷二 第 3b 页 WYG0783-0077d.png
 言矣论中每用互文处其妙义大率若此
三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原文/)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一定之理是则足三阳经太阳
 行身之背阳明行身之前少阳行身之侧皆可言营
 卫受邪何仲景于阳明经但以能食不能食分风寒
 而不以营卫分风寒耶盖营卫交会于中焦论其分
 出之名则营为水谷之精气卫为水谷之悍气论其
 同出之源混然一气何繇分其孰为营孰为卫哉惟
卷二 第 4a 页 WYG0783-0078a.png
 风为阳阳能消榖故能食寒为阴阴不能消谷故不
 能食以此而辨风寒之邪庶几确然有据耳仲景析
 义之精若此如习矣不察者何
四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
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
津液大便因鞕也(原文/)
 阳微者中风之脉阳微缓也阳实者伤寒之脉阳𦂳
 实也阳绝即亡津液之互辞仲景每于亡津液者悉
卷二 第 4b 页 WYG0783-0078b.png
 名无阳本文绝阳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甚明注家
 认作汗多而阳亡于外大谬
 伤寒发太阳膀胱经之汗即当顾虑阳气以膀胱主
 气化故也发阳明胃经之汗即当顾虑阴津以胃中
 藏津液故也所以阳明多有热越之證谓胃中津液
 随热而尽越于外汗出不止耳然则阳明證不论中
 风伤寒脉微脉实汗出少而邪将自解汗出多则阴
 津易致竭绝业医者可不谨持其柄而用重剂发汗
卷二 第 5a 页 WYG0783-0078c.png
 以劫人之津液耶观仲景于太阳发汗之重剂以青
 龙名之可见亢旱得之则为甘霖若淫雨用之则沈
 灶产蛙伤禾害稼有载胥及溺已耳此阳明所以有
 桂枝麻黄汤證而无大青龙汤證也噫微矣哉
五问曰阳明病外證云何荅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
恶热也(原文/)
 以此辨阳明中风之外證正兼太阳也
六问曰何缘得阳明病荅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
卷二 第 5b 页 WYG0783-0078d.png
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
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原文/)
 以此辨阳明中风之里證(此属正阳阳明可下当置/中篇以全文不便分割读)
 (者识之/可也)
七问曰病有一日得之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荅曰虽
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原文/)
 以此辨阳明伤寒之外證正兼太阳也
八问曰恶寒何故自罢荅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
卷二 第 6a 页 WYG0783-0079a.png
无所复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原文/)
 以此辨阳明伤寒之里證(此属正阳/阳明可下)
 已上八条见仲景于太阳傅入阳明之證其辨认之
 法即少变太阳之定例矣盖太阳有营卫之两路风
 则伤卫寒则伤营而阳明则营卫难以辨别辨之全
 藉于脉与證风邪之脉傅至阳明则缓去而迟在寒
 邪之脉傅至阳明则𦂳去而浮在风邪之脉轻高而
 上前者风邪本微殊无内向之意虽汗出少而不为
卷二 第 6b 页 WYG0783-0079b.png
 过也寒邪之脉已至于实则将去太阳而成可下之
 證故发其汗太多反为过也如此辨别读者犹不心
 花开朗耶至其辨證则以能食不能食为谛盖阳邪
 能化谷阴邪不能化谷之义也又设四问以辨风寒
 之在表在里而定汗下之权衡何其明且尽耶繇是
 推之病已傅经而太阳邪有未尽其用桂枝麻黄二
 汤即当狭小其制不可使太过明矣太阳邪已尽其
 用承气诸汤即当竭蹶从事不可使不及又明矣
卷二 第 7a 页 WYG0783-0079c.png
 问经言一脉分为二病谓营卫不同也是则十二经
 脉中以营卫之故分为二十四病矣乃仲景于阳明
 一经独以能食不能食分营卫至于少阳以后更不
 申营卫之辨其义何居荅曰明哉问也道之原也叔
 和以后诸贤俱有未彻果识各经皆有营卫曷为将
 仲景少阳经之文编入太阳经中乎后人更添蛇足
 谓邪至阳明则已过营卫无复可言果尔则邪至少
 阳与三阴其过营卫不更远乎灵枢谓营气起于中
卷二 第 7b 页 WYG0783-0079d.png
 焦卫气起于下焦而行至中焦是则中焦胃中正是
 营卫所起之源混然未分而外入之风寒自难辨别
 也至于少阳以下诸经内经明有一脉分为二病之
 旨仲景可以不赘况始先中卫其傅经必不转中于
 营始先中营其傅经必不转中于卫然则能食为中
 风不能食为中寒自可繇阳明而类推三阴各经矣
 此等处须细心体会略一卤莽谬迷多矣
九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卷二 第 8a 页 WYG0783-0080a.png
(原文/)
 发其汗兼解肌发汗二义汗出不彻则未得如法故
 邪不服而转入阳明也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
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
大泄下(节文/) (全文见阳明中篇/)
 表未解而腹大满则里亦急故用小承气汤
十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
卷二 第 8b 页 WYG0783-0080b.png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原文/)
 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皆是邪渐入里之机故用小
 承气汤和之是变不可下之例然曰和则与用下之
 意不同矣
十一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原文/)
 吐后而腹胀满则邪不在胸其为里实可知然但胀
 满而不痛自不宜用急下之法少与调胃承气可耳
 此亦和法非下法也观正阳阳明篇中腹满不减减
卷二 第 9a 页 WYG0783-0080c.png
 不足言如是之急者止言当下自可类推
十二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
死利止者愈(原文/)
 心下鞕满邪聚阳明之隔正兼太阳也故不可攻攻
 之利不止则邪气未尽真气先脱故主死也利止则
 邪去而真气犹存故自愈也
十三伤寒呕多即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原文/)
 呕属太阳呕多则太阳未除纵有阳明诸症在所不
卷二 第 9b 页 WYG0783-0080d.png
 计故戒攻下
十四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
者属上焦也(原文/)
 此条复辨呕有太阳亦有阳明本自不同若食谷欲
 呕则属胃寒与太阳之恶寒呕逆原为热症者相远
 正恐误以寒药治寒呕也然服吴茱萸汤转剧者仍
 属太阳热邪而非胃寒明矣
十五阳明中风口苦咽乾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83-0081a.png
𦂳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原文/)
 此条阳明中风俱该伤寒而言俱太阳未除之候但
 以腹满一端知为热入阳明然终与大实大满不同
 若误下则外邪乘虚内陷而腹愈满矣小便难者亡
 津液也
十六阳明病脉浮而𦂳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讝语若加
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83-0081b.png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
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原文/)
 发热以上与前条同而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四
 端则皆阳明之见症所以汗下烧针俱不可用而舌
 上胎则膈热甚故涌以栀子鼓而彻去其膈热则治
 太阳而无碍阳明矣若前症更加口乾舌燥则宜用
 白虎汤以解热生津更加小便不利则宜用猪苓汤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83-0081c.png
 以导热滋乾也
十七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原文/)
 太阳症中有用五苓散两解表里一法矣而太阳入
 阳明症中复有猪苓汤导热滋乾一法然汗出多而
 渴者不可服盖阳明胃经主津液者也津液充则不
 渴津液少则渴矣故热邪傅入阳明必先耗其津液
 加以汗多而夺之于外复利其小便而夺之于下则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83-0081d.png
 津液有立亡而已故示戒也
十八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
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若其不下者病人不恶
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
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
者宜五苓散(原文/)
 寸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复恶寒纯是太阳未罢之
 症也设非误下何得心下痞结耶如不误下则心下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83-0082a.png
 亦不痞而太阳症必渐傅经乃至不恶寒而渴邪入
 阳明审矣然阳明津液既偏渗于小便则大肠失其
 润而大便之鞕与肠中热结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
 更衣亦无苦也以法救之救其津液也与水及用五
 苓即其法也
 五苓利水者也其能止渴而救津液者何也盖胃中
 之邪热既随小水而渗下则利其小水而邪热自消
 矣邪热消则津回而渴止大便且自行矣正内经通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83-0082b.png
 因通用之法也前段汗出多而渴者不宜用猪苓汤
 重驱津液此段仍有汗仍渴但汗出不至于多而渴
 亦因热炽其津液方在欲耗未耗之界故与水而用
 五苓为合法也今世之用五苓者但知水谷偏注于
 大肠用之利水而止泄至于津液偏渗于小便用之
 消热而回津者则罕故详及之
十九阳明病脉浮而𦂳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
盗汗出(原文/)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83-0082c.png
 阳明脉之浮𦂳即太阳寒伤营之脉也单浮即太阳
 风伤卫之脉也但傅至阳明仲景不欲以营卫辨症
 而姑变其文耳至于太阳症有未罢各条虽悉尚恐
 未明再举潮热及盗汗阳明之必至者辨之确然无
 疑矣从前注解皆是断章取义而不会其大意不知
 脉𦂳与潮热脉浮与盗汗非的对之症也不过藉以
 辨阳明八九太阳一二之候耳至谓浮为阳盛阳盛
 则阴虚阴虚则盗汗出节外生枝几于说梦矣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83-0082d.png
二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
久按之气不通鼻乾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
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
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馀症者与麻黄
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原文/)
 此条阳明中风之症居七八而中寒之症亦居二三
 观本文不得汗反用麻黄汤其义自见也然此一症
 为阳明第一重症何以知之太阳症既未罢而少阳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83-0083a.png
 症亦兼见是阳明所主之位前后皆邪而本经之㳽
 满流连更不待言矣盖阳明脉本大兼以少阳之弦
 太阳之浮则阳明之大正未易衰也腹满鼻乾嗜卧
 一身面目悉黄潮热阳明之症既尽见兼以少阳之
 胁痛太阳之膀胱不利乃至时时哕耳前后肿则阳
 明之诸症正未易除也所以病过十日外症不解必
 审其脉症或可引阳明之邪从少阳出则用小柴胡
 汤或可引阳明之邪从太阳出则用麻黄汤方合法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83-0083b.png
 若不尿腹满加哕则真气垂尽更无力可送其邪故
 知药不能治也
二十一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
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原文/)
 脉迟则表症将除似乎可下然得食而微烦仍是外
 邪助其内热也热蒸食而上攻故头眩小便必难者
 湿热土攻水道必不顺也欲作谷瘅者水谷之湿得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83-0083c.png
 热蒸而四迄遍身发黄势所必至下之腹满如故病
 既未除其脉之迟者愈益难复故以为戒注谓下之
 则外邪内陷殊不切要盖腹满已是邪陷宁俟下之
 始陷耶所以然者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不惟
 无益而反害之耳然则脉复其常然后膀胱之气化
 行湿热自除谷瘅自退又不言可知矣
二十二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
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83-0083d.png
水谷不别故也(原文/)
 注谓固为坚固瘕为积聚大谬盖大便初鞕后溏因
 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久而不止则曰固瘕也
二十三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
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
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𦂳则愈(原文/)
 此段文义本明注谓得汗则外邪尽解脉𦂳且愈全
 非本文来意观上二条一以小便少而成谷瘅是湿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83-0084a.png
 热繇胃上攻胸脑则头眩而身发黄一以小便不利
 而成固瘕是湿热繇胃下渗大肠则手足汗出而成
 溏泄此条小便反不利本当成谷瘅及瘕泄之症况
 其人骨节疼湿胜也翕然如有热状热胜也湿热交
 胜乃忽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何以得此哉此是
 胃气有权能驱阳明之水与热故水热不能胜与汗
 共并而出也脉𦂳则愈言不迟也脉𦂳疾则胃气强
 盛所以肌肉开而濈然大汗若脉迟则胃中虚冷偏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83-0084b.png
 渗之水不能透而为汗即手足多汗而周身之湿与
 热又未能共并而出此胃强能食脉健之人所以得
 病易愈耶
二十四阳明病不能食以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
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原文之攻热谓/寒下 药也)
二十五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原文/)
 表热里寒法当先救其里太阳经中下利不止身疼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83-0084c.png
 痛者已用四逆汤不为过其在阳明之表热不当牵
 制更可知矣此病比前一条虚寒更甚故不但攻其
 热必哕即饮以水而亦哕矣
 前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矣此上五条
 一云食难用饱一云欲食似乎指中风为言一云中
 寒不能食及后二条之不能食又明指中寒为言所
 以后人拘执其说而误为注释也不知此五条重举
 风寒症中之能食不能食辨胃气之强弱非辨外邪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83-0084d.png
 也故五症中惟水不胜谷气脉𦂳则愈一症为胃气
 胜其四条俱是脉迟胃冷反为水热所胜之症夫阳
 寒之症皆热症也而其人胃中虚冷者又去可一例
 而推盖胃既虚冷则水谷混然无别热邪傅入必不
 能遽变为实也胃不实则不可下而热邪既入转蒸
 水谷之气蕴崇为病即下之而水热不去徒令胃气
 垂绝而作哕耳仲景一一挈出而于后条下利清谷
 一症主之以四逆汤则前条之较轻者宜主之以温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83-0085a.png
 胃更不待言惟合五条而总会其立言之意始不至
 于傅讹耳
 门人问濈然汗出而病解乃手足濈然汗出者反作
 固瘕何手足不宜于汗耶荅曰前代之业医者皆极
 大聪明学问之人故仲景书为中人以上举一隅能
 以三隅反者设也胃气虚寒之人外邪入之必转增
 其热胃热故膀胱亦热气化不行小便因之不利小
 便不利而尽注于大肠则为洞泄即末条之下利清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83-0085b.png
 谷者是也小便不利乘胃热而渗于脾则四肢先见
 色黄乃至遍身发黄而成谷瘅者是也今手足濈然
 得汗则脾中之湿热行而色黄谷瘅之患可免但汗
 从手足而出水热之气未得遍泄于周身不过少分
 大肠奔迫之势故不为洞泄而为瘕泄耳无病之人
 小便不行尚渍为他病况伤寒症极赤极热之小便
 停蓄不行能无此三种之变耶一溯其源而轻重自
 分矣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83-0085c.png
二十六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
痛若不欬者咽不痛(原文/)
 此胃热协风邪而上攻之症也
二十七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此以久虚故也(原文/)
 此胃热协寒邪而郁于肌肤之症也言久虚者明所
 以不能透出于肌表之故也非谓当用补也
二十八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欬手足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83-0085d.png
厥者必苦头痛若不欬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原文/)
 阳明症本不头痛若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寒因
 而邪热深也然小便利则邪热不在内而在外不在
 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也若不欬不呕不厥而小
 便利者邪热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
二十九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原文/)
 下之而外有热心中懊憹饥不能食几成结胸矣然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83-0086a.png
 手足温则阳气未至伤陷不结胸则外邪原属轻微
 若其人头汗出者亦是膈中郁热上蒸所致宜因其
 高而扬之用栀子豉汤以彻其热则阳得下通于阴
 而周身濈然汗解并可知矣(此二条皆湿/热上攻之症)
三十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原文/)
 口中乾燥与渴异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阳明气血
 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阳明之脉起于鼻
 故知血得热而妄行必繇鼻而出也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83-0086b.png
三十一脉浮发热口乾鼻燥能食者则衄(原文/)
 脉浮发热口乾鼻燥阳明邪热炽矣能食为风邪风
 性上行所以衄也
三十二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
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
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原文/)
三十三阳明病面合赤色寒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
不利也(原文/)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83-0086c.png
三十四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原文/)
三十五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原文/)
 合四条观之阳明病湿停热郁而烦渴有加势必发
 黄然汗出热从外越则黄可免小便多热从下泄则
 黄可免若误攻之其热邪愈陷津液愈伤而汗与小
 便愈不可得矣误火之则热邪愈炽津液上奔额虽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83-0086d.png
 微汗而周身之汗与小便愈不可得矣发黄之变安
 能免乎发黄与前谷瘅本同一症但彼因脉迟胃冷
 而得则与固瘕及哕同源而与此异派
三十六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
者刺期门随其热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原文/)
 妇人病伤寒经水适来适断则邪热乘之而入于血
 室讝语如见鬼状当刺期门乃男子阳明经病下血
 而讝语者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详后少/阳篇末)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83-0087a.png
三十七阳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
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
汤下之(原文/)
 水阳经热结膀胱之症轻者如狂重者发狂如狂者
 血自下但用桃核桂枝加入承气汤因势利导血去
 则愈发狂者血不下须用抵当汤亟下其血乃愈详
 太阳上篇此条阳明喜忘之症本差减于如狂乃用
 药反循发狂之例者何耶盖太阳少血阳明多血阳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83-0087b.png
 明之血一结则较太阳更为难动所以宜用抵当汤
 峻攻之法耳但太阳云主之则确乎不易此云宜用
 则症有轻重不等在于临时酌量矣
三十八病人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
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
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原文/)
 虽云无表里症然发热则浮数表症尚在也其所以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83-0087c.png
 可下者以七八日为时既久而发热脉数则胃中热
 炽津液尽亡势不得不用下法如大柴胡汤之类是
 也若下后脉数不解可知果胃中热炽其候当消谷
 善饥然谷食既多则大便必多乃至六七日竟不大
 便其症非气结而为血结明矣所以亦宜于抵当汤
 也若数不解而下利不止注谓用抵当汤下之数仍
 不解大谬此乃对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五句之文见
 已下脉数不解反六七日不大便则宜抵当以下其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83-0087d.png
 血若已下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则不宜抵当之峻
 但当消息以清其血分热邪若血分之邪不除必协
 热而便脓血矣
 合三条总是热入血室故随下血与不下血而异治
 也然要知阳明尚兼太阳则不但胃中热炽而膀胱
 随经之热亦未尽解此所以宜于抵当汤乎
三十九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
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83-0088a.png
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原文/)
 病人得汗后烦热解太阳经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
 如疟状日晡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盖日晡者申
 酉时乃阳明之王时也发热即朝热乃阳明之本候
 也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
 实者方为正阳阳明宜下之若脉浮虚者仍是阳明
 而兼太阳更宜汗而不宜下矣发汗宜桂枝汤宜字
 最妙见前既得汗而烦热解此番只宜用桂枝和营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83-0088b.png
 卫以尽阳明兼带之邪断不可误用麻黄汤矣
阳明经中篇 (凡外邪已离太阳未接少阳/谓之正阳阳明列于此篇)
  凡外感之邪全入阳明所辖地界已离太阳未接
  少阳此际当用下法确无疑矣然其邪复有在经
  在府之不同在经者与太少为邻仍是傅经之邪
  在府者则入于胃而不傅经但在经者之用下常
  恐胃有未实篇中无限消息迟徊若在府则胃已
  大实惟有急下以存津液而已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83-0088c.png
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原文/)
 以胃家冥揭正阳阳明之总见邪到本经遂入胃而
 成胃实之症也不然阳明病其胃不实者多矣于义
 安取乎
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乃傅经之次第
 其实不以日拘也此云三日阳明脉大正见二日之
 阳明傅自太阳必兼乎浮𦂳浮缓未定是正阳阳明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83-0088d.png
 也若正阳阳明气血俱多其脉必大而与太阳别矣
 言外见三日症兼少阳则其脉必大而弦又不得为
 正阳阳明也噫微矣哉
三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
属阳明也(原文/)
四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原文/)
 濈濈者肌肉开而微汗不乾之貌发热无汗呕不能
 食皆伤寒之症也伤寒无汗何以反濈濈汗出耶可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83-0089a.png
 见症已转属正阳阳明矣既濈然汗出则热除呕止
 可知矣
五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原文/)
 蒸蒸者热势自内腾达于外如蒸炊然胃实之验也
 其热蒸蒸势必其汗濈濈矣妙哉形容乎惟热在胃
 故用承气以调其胃胃调则病涣然除矣
六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83-0089b.png
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
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原文/)
七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
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
瓜根及与大猪胆汗皆可为导(原文/)
八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83-0089c.png
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
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
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
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原文阳后半/节入 明上)
(篇/)
 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喘潮热入者乃阳
 明之外邪欲解可以攻里而不为大误之候也然曰
 欲解曰可攻不过用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之法耳必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83-0089d.png
 手足濈然汗出方可验胃实便鞕外邪尽解而当从
 大承气急下之法也申酉戌间独热馀时不热者为
 潮热若汗多微发热恶寒是阳明證尚兼太阳纵腹
 大满胃终不实只可微和胃气以从权而已
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
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原文/)
十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
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原文/)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83-0090a.png
十一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
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原文/)
十二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
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
不转失气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
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鞕
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原/文)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83-0090b.png
 转失气者屁出也腹中之气得攻药不为转动则属
 虚寒所以误攻而症变胀满不能食及哕也攻后重
 复发热又是胃热至此方炽大便因可得鞕但为时
 未久必少耳仍以小承气汤和之若腹中气仍不转
 则不但用大承气大差即用小承气亦小差矣
十三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
气汤(原文/)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83-0090c.png
 以小承气汤试其可下而用大承气汤下之矣设下
 后心中懊憹而烦又属热重药轻当再进大承气以
 协济前药亟驱热邪则闷烦自解也一云胃中有燥
 屎者一云若有燥屎者俱指试其转失气及绕脐痛
 腹满痛小便不利烦燥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七證
 言也
十四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證烦燥心下硬至
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83-0090d.png
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
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
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原文/)
 无太阳少阳之證则烦燥心下硬属正阳阳明之可
 下无疑矣乃其人脉弱虽是能食亦止可少用小承
 气微和胃气和之而当必觉小安俟隔日再以小承
 气稍稍多进总因脉弱故尔迟徊也至六七日竟不
 大便似乎胃实乃小便复少正恐胃弱而膀胱气化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83-0091a.png
 之源窒转渗大肠初硬后溏耳所以小便利屎定硬
 乃可攻之
 此段之虽能食虽不能食全与辨风寒无涉另有二
 义见虽能食者不可以为胃强而轻下也虽不能食
 者不可以为胃中有燥屎而轻下也后九条云讝语
 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与此五
 发前后注释俱差
十五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原文/)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83-0091b.png
 胃气及津液既不繇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
 炽故可与调胃承气以安胃气而全津液也
 合九条总是以外證之解与不解气之转与不转脐
 腹之痛与不痛脉之弱与不弱汗出之多与不多小
 便之利与不利邪热之炽与不炽津液之乾与不乾
 而辨腹中之燥屎多与不多溏与不溏以消息微下
 之法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者主之以大承
 气汤其他诸證一则曰宜用导法再则曰不可攻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83-0091c.png
 之再则曰宜小承气汤再则曰少与小承气汤再则
 曰明日更与一升再则曰宜大承气汤全是商量治
 法听人临时斟酌以祈无误所以不用主之二字此
 等处关系安危最大盖热邪入胃不以寒药治之则
 胃伤然寒药本以救胃也不及则药不胜邪太过则
 药反伤正况乎不胜其邪势必尽伤其正徒伤其正
 又未必尽去其邪此仲景所为谆复于二者之间耶
十六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83-0091d.png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
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原文/)
 讝语而发潮热阳明之下證审矣更兼其脉滑疾复
 与脉弱者不伦故主之以小承气汤一定之法也然
 尚未知其里證若何必转失气方可再服若服后不
 转失气并不大便脉反微而且涩又是里气虚寒之
 證盖阳明居于中土其表虚表实来自太阳至此已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83-0092a.png
 明其里虚里实茫然未卜故用法不可令虚者益虚
 有如此之郑重也
十七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原文/)
 郑声者郑重之声正气不足声出重浊也亦辨里实
 里虚之一端也
十八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原文/)
 此条当会意读谓讝语之人直视者死喘满者死下
 利者死其义始明盖讝语者心火亢极也加以直视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83-0092b.png
 则肾水垂绝心火愈无制故主死也喘满者邪聚阳
 位而上争正不胜邪气从上脱故主死也下利者邪
 聚阴位而下夺正不胜邪气从下脱故主死也
十九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讝语脉短者死脉自
和者不死(原文/)
 注拟此为太阳经脱简不知太阳经无讝语之例必
 日久而兼阳明少阳方有讝语故此言太阳经得病
 时发汗过多及傅阳明时重发其汗亡阳而讝语之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83-0092c.png
 一證也亡阳之人所存者阴气耳故神魂无主而妄
 见妄闻与热邪乘心之候不同况汗多则大邪必从
 汗解止虑阳神飞越难返故脉短则阴阳不附脉和
 则阴阳未离其生死但从脉定耳其脉既短安问药
 之长哉
 门人问亡阳而讝语四逆汤可用乎荅曰仲景不言
 方而子欲言之曷不详之仲景耶盖亡阳固必急回
 其阳然邪傅阳明胃热之炽否津液之竭否里證之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83-0092d.png
 实否俱不可知设不辨悉欲回其阳先竭其阴竟何
 益哉此仲景不言药乃其所以圣也然得子此问而
 仲景之妙义愈彰矣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
鞕则讝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讝语止更莫复服(原/文)
 此条举讝语之因汗多津越者为言
二十一伤寒四五日脉沈而喘满沈为在里而反发其
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原文/)
卷二 第 34a 页 WYG0783-0093a.png
 此举讝语因误汗而致者其曰里实亦即上文胃中
 燥大便必鞕之互辞其不出方者亦即上文小承气
 汤之互意也
二十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
馀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
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
者死微者但发热讝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
后服(原文/)
卷二 第 34b 页 WYG0783-0093b.png
 此条举讝语之势重者为言而势重之中复分二等
 剧者生死仍凭乎脉微者则主以大承气汤比上条
 之小承气为更进矣前云讝语脉短者死此云脉弦
 者生前云讝语脉滑疾者用小承气此云脉涩者死
 更互一字而大意跃然
三十三汗出讝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
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
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原文/)
卷二 第 35a 页 WYG0783-0093c.png
 此条之文似浅而实深仲景惧人不解已自为注脚
 不识后人何故茫然胃有燥屎本当用下以讝语而
 兼汗出知其风邪在胸必俟过经下之始不增扰所
 以然者风性喜行数变下之若早徒引之走空窍乱
 神明耳然胃有燥屎下之不为大误其小误止在未
 辨證兼乎风若此者必再一大下庶大肠空而风邪
 得以并出故自愈此通因通用之法亦将差就错之
 法也
卷二 第 35b 页 WYG0783-0093d.png
二十四阳明病讝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
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原文/)
 有燥屎则肠胃热结故不能食若能食则肠胃未结
 故但鞕耳前条云其后发热者必大便鞕而少也此
 云但鞕耳不更言其少乃于胃中有燥屎者言其五
 六枚之多亦互举以辨微细之意不可忽也俱宜大
 承气汤者已结者开其结未结者涤其热不令更结
 同一讝语潮热故同一治至于药制之大小必有分
卷二 第 36a 页 WYG0783-0094a.png
 矣
 合九条观之既云实则讝语矣乃其用治迟徊审谛
 始以和法为攻法俟服药后重辨脉證不敢径情急
 攻即攻之又一服利止后服何其郑重耶可见所谓
 实者乃邪气实也邪气实正气未有不虚况津液为
 邪所耗而至于讝语方寸几于无主其虚为何如哉
 邪实不可不下正虚不可太下斟酌于邪正之间以
 权宜而善其治良工苦心要当三复于圣言矣
卷二 第 36b 页 WYG0783-0094b.png
二十五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原文/)
 胃中止一津液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
 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无他法可止其汗惟有
 急下一法引热势从大肠而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
 外耳前条云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可见调胃之义乃和缓其胃中之热以存
 津液也此證发热而至于汗多明是始先未行调胃
 所致故宜急下无取缓调
卷二 第 37a 页 WYG0783-0094c.png
二十六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主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原文/)
 发汗不解而反腹中满痛则邪不在表而在里亦惟
 有急下一法庶满痛去而病自解也减不足言四字
 形容腹满如绘见满至十分即减去一二分不足杀
 其势也此所以纵有外邪未解而当下无疑耳
二十七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證大
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原文/)
卷二 第 37b 页 WYG0783-0094d.png
 此一条辨證最微细大便难则非久秘里證不急也
 身微热则非大热表證不急也故曰无表里證只可
 因是而验其热邪在中耳热邪在中亦不为急但其
 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则急矣以阳明之脉络于目
 络中之邪且盛则在经之盛更可知故惟有急下之
 而已
 按少阴经有急下三法以救肾水一本经水竭一木
 邪涌水一土邪凌水而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
卷二 第 38a 页 WYG0783-0095a.png
 津液一汗多津越于外一腹满津结于内一目睛不
 慧津枯于中合两经下法以观病情生理恍觉身在
 冰壶腹饮上池矣
二十九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原文/)
三十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
阳则绝(原文/)
 其阳则绝即无阳之互辞谓津液内亡也当下不下
 故至此耳
卷二 第 38b 页 WYG0783-0095b.png
三十一趺伤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
相抟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脾约之證在太阳阳明已当用麻仁丸润下失此不
 用延至正阳阳明胃中津液瓮乾杯罄下无及矣然
 则浮涩之脉转为浮芤不可类推乎详见本卷末荅
 门人脾约问
阳明经下篇 (凡外邪已趋少阳未离阳明/谓之少阳阳明列于此篇)
  凡属正阳阳明之證病已入于胃腑故下之则愈
卷二 第 39a 页 WYG0783-0095c.png
  其有胃不实而下證不具者病仍在经在经之邪
  不解必随经而傅少阳口苦咽乾目眩耳聋胸胁
  满痛之證必兼见一二故谓之少阳阳明其实乃
  是阳明少阳也
  少阳主半表半里阳明證中才兼少阳即表里皆
  不可攻故例中止用和法
  (少阳阳明合病另有/颛条附三阳经后)
一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
卷二 第 39b 页 WYG0783-0095d.png
柴胡汤主之(原文/)
 潮热本阳明胃实之候若大便溏小便自可则胃全
 不实更加胸胁满不去则證已傅入少阳矣才兼少
 阳即有汗下二禁惟小柴胡一方合表里中而总和
 之乃少阳一经之正法故阳明少阳亦取用之无别
 法也
二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
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
卷二 第 40a 页 WYG0783-0096a.png
解也(原文/)
 不但大便溏为胃未实即使不大便而见胁下鞕满
 呕与舌胎之證则少阳为多亦当从小柴胡汤分解
 阴阳则上下通和濈然汗出而胎呕胁满之外證一
 时俱解矣既云津液得下则大便自行亦可知矣此
 一和而表里俱彻所以为贵也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八字关系病机最切风寒之邪
 协津液而上聚于膈中为喘为呕为水逆为结胸尝
卷二 第 40b 页 WYG0783-0096b.png
 十居六七是风寒不解则津液必不得下倘误行发
 散不惟津液不下且转增上逆之势愈无退息之期
 矣此所以和之于中而上焦反通也至于杂病项中
 如痰火哮喘咳𠻳瘰疬等症又皆火势薰蒸日久顽
 痰胶结经隧所以火不内熄则津液必不能下灌灵
 根而清华尽化为败浊耳夫人之得以长享者惟赖
 后天水谷之气生此津液津液结则病津液竭则死
 矣故治病而不知救人之津液者真庸工也
卷二 第 41a 页 WYG0783-0096c.png
 论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原有可下之證
三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
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
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
(原文/)
 注谓脾约乃太阳之邪径趋入胃而成胃实贻误千
 古详后答门人问脾约论
 附少阳转阳明二證(此与阳明兼带少阳/之症迥殊故另揭出)
卷二 第 41b 页 WYG0783-0096d.png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
 也(阳明原文/)
 病已傅少阳经而去阳明经远矣乃从少阳经治法
 发汗利小便已其人方才胃中燥烦实大便难者是
 少阳重转阳明而成可下之一證也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少阳原文上/此条亦互)
 (上条之意/解见少阳)
 附太阴转阳明一證
卷二 第 42a 页 WYG0783-0097a.png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
 身当发黄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
 者阳明病也(太阴原文/)
 脉浮而缓本为表證然无发热恶寒外候而手足自
 温者是邪已去表而入里其脉之浮缓又是邪在太
 阴以脾脉主缓故也邪入太阴势必蒸湿为黄若小
 便自利则湿行而发黄之患可免但脾湿既行胃益
 乾燥胃燥则大便必硬因复转为阳明内实而成可
卷二 第 42b 页 WYG0783-0097b.png
 下之證也
 附少阴转阳明一證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原文/)
 少阴之證自利者最多虚寒则下利清谷滑脱则下
 利脓血故多用温法此以六七日不大便而腹胀可
 见热邪转归阳明而为胃实之證所以宜于急下也
 附厥阴转阳明之證
卷二 第 43a 页 WYG0783-0097c.png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厥阴原文/)
 下利则热不结胃不实何得讝语耶此必邪返于胃
 内有燥屎故虽下利而结者自若也半利半结所以
 不宜大承气而宜于小承气微动其结耳
 附答客难大意
 客有熟仲景之书者难昌曰所分阳明三篇将仲景
 阳明證中七十四条收尽无遗大开后人眼目可谓
 智矣祗是过矜其智而掩昔贤之长鄙见微有不满
卷二 第 43b 页 WYG0783-0097d.png
 耳昌曰余何敢哉客曰王叔和当日编次阳明一经
 首列问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者何
 也仲景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
 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
 难是也圣言煌煌子既遵其例何反后其文耶昌曰
 三段揭首叔和已误曷可再误昌分三篇不从兹起
 见也三篇举以统括七十馀条之义若叔和所列不
 过是绝无仅有之一證以冠篇首则阳明一经之大
卷二 第 44a 页 WYG0783-0098a.png
 旨尽失此无难辨者盖当日之问乃问三阳经中可
 下之證所以答云太阳阳明之可下者除是脾约少
 阳阳明之可下者除是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
 难舍此二證则太阳少阳必无一定之下法矣今分
 三篇以明太少二阳之不可下乃以可下之条混引
 其端昌之所不敢出也又况少阳阳明所谓发汗利
 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者乃是病邪已去阳明全入
 少阳及发汗利小便后少阳症亦尽罢其邪不入三
卷二 第 44b 页 WYG0783-0098b.png
 阴重复转到阳明所以名为少阳阳明与始先病在
 阳明略兼少阳一二者有何干涉哉客始为之心折
 附答门人奇问
 门人问治伤寒之法轨则虽多必有精一之理可以
 贯彻终始者请吾师试举一言以蔽之可乎余曰伤
 寒之变千蹊万径如之何其可以一言括耶门人曰
 如痘疹秘诀谓起先开盘时要有根脚有根脚则浆
 成及至灌脓时要无根脚无根脚则毒化此亦片言
卷二 第 45a 页 WYG0783-0098c.png
 居要者吾师曷不仿而言之余笑曰若是则姑拟一
 言以答子之奇问亦无难者凡治伤寒之诀起先惟
 恐傅经傅经则变生其后惟恐不傅经不傅经则势
 笃此二语不识可括其义否门人踌躇曰起先惟恐
 傅经韪矣其后惟恐不傅经之说太奇且太创未之
 前闻也余曰仲景言之再四但子辈双眸未炯见同
 未见耳何奇创之有耶仲景云阳明居中土也万物
 所归无所复傅盖阳明之脉行身之前邪入其经则
卷二 第 45b 页 WYG0783-0098d.png
 有前经后经相傅之次第而阳明之府乃中州之胃
 为水谷之海脏腑经脉之总司邪入其中则无复傅
 次之可言所以惟有下夺一法夺其土而邪自不留
 耳此仲景于阳明经内特挈不傅之妙理也又云阳
 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
 之气不通鼻乾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
 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经
 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馀證者与麻
卷二 第 46a 页 WYG0783-0099a.png
 黄汤若不屎腹满加哕者不治此一段至理千古无
 人看出总不识其所言者何事讵知脉弦浮大而气
 反短连腹都满者邪不傅也胁下及心痛乃至久按
 之气不通者邪不傅也鼻乾不得汗嗜卧表里俱困
 乃至一身及面目悉蒸为黄者邪不傅也小便难有
 潮热时时哕者胃热炽盛上下道穷邪不傅也耳前
 后肿刺之小差者内邪不傅乃至外抉其血亦不散
 但其肿小差也外不解过经十日留连极矣所谓万
卷二 第 46b 页 WYG0783-0099b.png
 物所归无所复傅者原为美事孰知病邪归之而不
 傅反成如此之危候耶要知阳明之邪来自太阳去
 自少阳所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推其邪使速往
 少阳去路也脉但浮无馀症者与麻黄汤推其邪使
 速还太阳来路也若不屎腹满则胃邪内壅不下行
 矣而更加哕则胃气将竭愈上逆矣再有何法可以
 驱其邪而使之傅哉又云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
 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
卷二 第 47a 页 WYG0783-0099c.png
 但浮者与麻黄汤见脉浮细而嗜卧邪已尽傅于外
 而解散者方可无虑设胸满胁痛则当与小柴胡汤
 推之速往少阳而出设脉但浮无馀症则当与麻黄
 汤推之速往太阳而出是皆惟恐其邪之不傅暗伏
 危机也必识此意然后始识仲景用药之故不然岂
 有十馀日后而无故张皇反用麻黄汤之理哉凡此
 皆因太少二阳与阳明连贯故用表法所谓从外入
 者驱而出之于外也复有表里阴阳之间正已虚而
卷二 第 47b 页 WYG0783-0099d.png
 邪不尽无可速傅之候仲景用法悉从外邪不能傅
 出起见如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
 而解设不振慄则邪不能傅之于表而无从得汗可
 知也然既云阴阳两停其傅表傅里未可预定所以
 惟阳脉微者方是邪不能傅表当从汗之而解惟阴
 脉微者方是邪不能傅里当从下之而解此其故甚
 可思也若非邪住不传之候则阳脉微者当补其阳
 阴脉微者当补其阴矣岂有反汗之而伤其阳下之
卷二 第 48a 页 WYG0783-0100a.png
 而伤其阴之理哉又如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及二三
 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服之
 本当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矣乃反加呕不止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邪因屡下而入里已深非一
 柴胡汤可以尽提之傅出于表必再与大柴胡汤分
 提表里之邪阳邪傅阳阴邪傅阴一举而分解之始
 为合法不然岂有呕急郁烦表症转增反行兼解其
 里之理哉又如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卷二 第 48b 页 WYG0783-0100b.png
 心下满口不饮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乃是
 说阳分之邪微微结聚不能傅出于表里故本文即
 继之曰必有表复有里也其旨甚明也末云可与小
 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即前證过经十馀日
 用大小柴胡分提使傅之法也乃知舍此更无可使
 其傅矣又如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
 覆颠倒心中懊憹此邪退正虚而馀邪阻滞不能傅
 散以致无可奈何也此时将汗之乎下之乎和之乎
卷二 第 49a 页 WYG0783-0100c.png
 温之乎仲景巧用栀子豉汤涌载其馀邪于上俾一
 吐而尽傅无馀设非此一法从高而越有殆而已矣
 又如云食谷则哕不能食攻其热则哕欲饮水者与
 水则哕不能食者与水则哕何其言之不一耶皆是
 为胃气虚寒馀邪不能傅散者致其叮咛也更有谷
 瘅一證邪热在胃不能傅出反蒸食而发黄固瘕一
 證胃气虚寒水停不行反渗大肠而瘕泄此三證者
 仲景但言證而不言治学者倘不透此一关果何从
卷二 第 49b 页 WYG0783-0100d.png
 而施治耶是则邪之傅与不傅所关如此甚钜乃治
 伤寒家初不量邪势之浅深胃气之厚薄而贸贸以
 从事也实繇先圣法则未经昔贤阐绎后学漫无入
 路耳夫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胆皆府也何
 必独归阳明始不傅耶盖膀胱主出胃主纳胆不主
 出纳所以惟阳明胃为藏纳之地具载物之体傅经
 之邪必归阳明始能消之若夫胃土告困不能消邪
 则在府之邪漫无出路久之必渐渍于本经其脉必
卷二 第 50a 页 WYG0783-0101a.png
 仍转为浮所以仲景云脉续浮者与柴胡汤此中复
 有奥义其义维何即必有表复有里之说也故用柴
 胡汤提出少阳俾循经次而傅太阴少阴厥阴以尽
 其邪乃始得以无患耳若但浮无馀證则是有表无
 里只用麻黄汤提出太阳其邪立解不劳馀力矣得
 仲景之神者目击道存即如天以四时成岁中土各
 旺于季月之末然后木庇其根火收其焰金销其肃
 水藏其澜使非傅之中土则木火金水不相连贯何
卷二 第 50b 页 WYG0783-0101b.png
 以化机盈眸不息乎人之饮食入胃清气升而浊气
 降渣滓不留者其妙惟在于傅设一日不傅则积滞
 而不能化矣至于仙家攒簇五行东三南二木火相
 恋归于中土西四北一金水相亲归于中土其妙更
 在于不傅设傅则流散而不能造矣然则中土之傅
 与不傅足尽天人之蕴又何疑于医事哉门人爽然
 曰似此剔出伤寒神髓以立言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恍疑身陟天汉星津烱烱光芒流射肺腑矣请名之
卷二 第 51a 页 WYG0783-0101c.png
 曰伐髓迪光论
 门人问脾约一症胃强脾弱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如
 懦夫受其悍妻之约束宁不为家之索乎余曰何以
 见之曰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
 便数浮涩相抟大便为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以
 是知胃强脾弱也余曰脾弱即当补矣何为麻仁丸
 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子辈日聆师说而腹笥从
 前相仍之陋甚非所望也仲景说胃强原未说脾弱
卷二 第 51b 页 WYG0783-0101d.png
 况其所谓胃强者正是因脾之强而强盖约者省约
 也脾气过强将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省约为一二
 弹丸而出全是脾土过燥致令肠胃中之津液日渐
 乾枯所以大便为难也设脾气弱即当便泄矣岂有
 反难之理乎相傅谓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
 反能约束胃中之谷耶在阳明例中凡宜攻下者惟
 恐邪未入胃大便弗鞕又恐初鞕后溏不可妄攻若
 欲攻之先与小承气试其转失气方可攻皆是虑夫
卷二 第 52a 页 WYG0783-0102a.png
 脾气之弱故尔踌躇也若夫脾约之症在太阳已即
 当下矣更何待阳明耶子辈傅会前人以脾约为脾
 弱将指吴起之杀妻者为懦夫乎有悖圣言矣
 门人又问曰今乃知脾约之解矣触类而推太阳阳
 明之脾约与少阳阳明之胃中燥烦实大便难者同
 是一症此其所以俱可攻下耶余曰是未可言触类
 也因难之曰邪热自太阳而阳明而少阳为日既久
 烁其津液大便固当难矣其在太阳方病之始邪未
卷二 第 52b 页 WYG0783-0102b.png
 入胃何得津液即便消耗而大肠燥结耶且太阳表
 邪未尽又何不俟傅经即亟亟润下而自犯太阳之
 禁耶门人不能对因诲之曰脾约一症乃是未病外
 感之先其人素惯脾约三五日一次大便者乃至感
 受风寒即邪未入胃而胃已先实所以邪至阳明不
 患胃之不实但患无津液以奉其邪立至枯槁耳仲
 景大变太阳禁下之例而另立麻仁九一法以润下
 之不比一时暂结者可用汤药荡涤之耳此义从前
卷二 第 53a 页 WYG0783-0102c.png
 瞆瞆凡遇素成脾约之人亦必俟经尽方下百无一
 生矣故因子问而畅发之
 附问难门人大意
 暇日门人聚谭仲景制方之妙主伯亚旅天然一定
 因问曰仲景于太阳经中有兼带阳明经者其风伤
 卫则桂枝汤中加葛根其寒伤营则麻黄汤中加葛
 根有兼带少阳经者其风伤卫则桂枝汤中加柴胡
 其寒伤营则麻黄汤中加柴胡合并之病亦然是则
卷二 第 53b 页 WYG0783-0102d.png
 阳明经以葛根为主药少阳经以柴胡为主药矣乃
 少阳经颛用小柴胡汤而阳明一经全不用葛根汤
 者何耶门人不能对因诲之曰此有二义太阳而略
 兼阳明则以方来之阳明为重故加葛根阳明而尚
 兼太阳则以未罢之太阳为重故不用葛根且阳明
 主肌肉者也而用葛根太开其肌肉则津液尽从外
 泄恐胃愈燥而阴立亡故不用者所以存津液耳本
 经前条有云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
卷二 第 54a 页 WYG0783-0103a.png
 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是阳脉实者且
 不可过汗其阳脉微者又当何如耶仲景所以阳明
 诸症全不用葛根之意益彰彰矣小儿布痘见点之
 时第一戒用葛根用之则肌窍尽开一齐拥出昔贤
 云见点之后忌用升麻汤以升麻汤中有葛根耳后
 人误谓见点后忌用升麻至于葛根反恣用无忌只
 遗一汤字而葛根等兔脱升麻等雉罹儿命遭枉等
 恒河沙数矣因与治伤寒滥用葛根劫人津液者并
卷二 第 54b 页 WYG0783-0103b.png
 举示戒焉
 
 
 
 
 
 
 尚论篇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