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783-00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论篇卷一
            新建 喻昌 撰
   论太阳经伤寒症治大意
 王叔和当日编次仲景伤寒论以辨痉湿暍脉證为
 第一以辨太阳病脉證为第二谓痉湿暍虽太阳经
 之见證然宜应别论故列之篇首此等处最不妥当
 岂有别论反在正论之前者况既应别论即当明言
卷一 第 1b 页 WYG0783-0021b.png
 所指而故虚悬其篇此叔和不究心之弊也至于太
 阳经中一槩混编合病并病温病坏病过经不解病
 以及少阳诸病如理棼丝不清其脉寸寸补接所以
 不适于用徒令观者叹息此更叔和不究心之弊也
 宋林亿成无己辈以脉法及伤寒例居前次痉湿暍
 次太阳病分上中下三篇其意以桂枝證麻黄證汇
 上篇大青龙證及汗后下后诸證汇中篇结胸及痞
 證汇下篇䆒竟上篇混中下下篇混上中不能清也
卷一 第 2a 页 WYG0783-0022a.png
 更可笑者下篇结胸例中凡系结字一槩收入如阳
 微结阴微结脉代结之类悉与结胸同汇尤可笑者
 上篇第六条伤寒大义未及什一何所见即汇温病
 中篇下篇太阳本證未及什七何所见即汇少阳證
 及合病并病过经不解诸病如此割裂原文后人纵
 思研穷无门可入矣夫足太阳膀胱病主表也而表
 有营卫之不同病有风寒之各异风则伤卫寒则伤
 营风寒兼受则营卫两伤三者之病各分疆界仲景
卷一 第 2b 页 WYG0783-0022b.png
 立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鼎足大纲三法分治三
 證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
 伤营卫则用大青龙汤用之得当风寒立时解散不
 劳馀力矣乃有病在卫而治营病在营而治卫病在
 营卫而治其一遗其一与夫病已去营卫而复汗病
 未去营卫而误下以致经传错乱展转不已源头一
 差末流百出于是更出种种节目辅三法而行正如
 八卦之有六十四卦八阵之有六十四阵分统于乾
卷一 第 3a 页 WYG0783-0022c.png
 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下始得井
 井不紊仲景参五错综以尽病之变态其统于桂枝
 麻黄青龙三法夫复何疑第文辞奥约义例互陈虽
 颖敏之士读之不解其意实繇当时编次潦草糊涂
 不察来意仲景一手一目现为千手千目编者反将
 千手千目掩为一手一目悠悠忽忽沿习至今昌不
 得已而僭为尚论太阳经中仍分三篇以风伤卫为
 上篇寒伤营为中篇风寒两伤营卫为下篇一一以
卷一 第 3b 页 WYG0783-0022d.png
 肤浅之语括大义于前明奥旨于后其温病合病等
 名逐段清出另立篇目俾读者了无疑惑于心庶随
 所施而恰当矣
太阳经上篇 (凡风伤卫之證列于此篇/法五十三条)
 太阳经受病之初有定脉定證一法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
 先挈太阳病之总脉总證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
 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
卷一 第 4a 页 WYG0783-0023a.png
 之始
 太阳受病有风寒不同宜辨阴阳而定愈日(通计五/法)
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
(原文/)
 风为阳卫亦阳故病起于阳寒为阴营亦阴故病起
 于阴无热恶寒指寒邪初受未郁为热而言也少顷
 郁勃于营间则仍发热矣太阳中篇第一条云或已
卷一 第 4b 页 WYG0783-0023b.png
 发热或未发热正互明其义也病发于阳其愈宜速
 乃六日传经已尽必至七日方愈者阳数七主进故
 也病发于阴其愈宜迟乃至六日经尽即愈者阴数
 六主退故也得病之始各从阴阳之类而起得病之
 终各从阴阳之类而愈此道之所以本乎自然而人
 身与天地同撰也
三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原文/)
卷一 第 5a 页 WYG0783-0023c.png
 七日而云已上者该六日而言也六日传至厥阴六
 经尽矣至七日当再传太阳病若自愈则邪已去尽
 不再传矣设不愈则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
 故针足阳明以竭其邪乃得不传也在他经则不然
 盖阳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地邪易解散故
 耳然必针以竭其邪始得归并阳明不犯他界也旧
 谓夺其传路而遏之则经经皆可遏矣何独取阳明
 也哉
卷一 第 5b 页 WYG0783-0023d.png
四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原文/)
 凡病欲解之时必从其经气之王太阳者盛阳也故
 从巳午未之王时而病解
五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
知汗出解也(原文/)
 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气机之动也气
 机一动其脉必与其症相应故脉浮而邪还于表才
 得有汗而外邪尽从外解设脉不以浮应则不能作
卷一 第 6a 页 WYG0783-0024a.png
 汗其烦即为内入之候又在言外矣
 已上四条先絜太阳经始病终愈风寒之总法
 太阳受病风寒不同先辨中风定脉定證一法
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原文/)
 既有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总證更加发热
 汗出恶风脉缓则其病乃是触冒于风所致即名中
 风中字与伤字无别即谓伤风亦可风性属阳从卫
 而入以卫为阳气所行之道从其类也
卷一 第 6b 页 WYG0783-0024b.png
 此一条又中风病之总称已后凡言中风病三字而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即括在内
 中风病主用桂枝汤解肌大纲一法
七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
主之(原文/)
 阳浮阴弱与下文卫强营弱同义阳浮者阳邪入卫
 脉必外浮阳性本热风又善行所以发热快捷不待
卷一 第 7a 页 WYG0783-0024c.png
 闭郁自发也阴弱者营无邪助比卫不足脉必内弱
 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
 覆盖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馁也淅淅恶风外体疏
 也虽寒与风并举义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所
 以中篇伤寒證中亦互云恶风又见恶寒未有不恶
 风者后人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辨證误
 人多矣翕翕发热乃气蒸湿润之热比伤寒之乾热
 不同息鸣者阳邪上壅也乾呕者阳邪上逆也故取
卷一 第 7b 页 WYG0783-0024d.png
 用桂枝汤解散肌表之阳邪而与发汗驱出阴寒之
 法迥乎角立也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
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依
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
重者一昼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證犹在者更
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
卷一 第 8a 页 WYG0783-0025a.png
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气味俱薄服过片顷其力即尽所以能解肌者
 妙用全在歠稀热粥以助药力谷气内充则邪不能
 入而热歠以继药之后则邪不能留法中之法若此
 世传方书无此四字骎失初意更有肌肤已透微似
 之汗盖覆强逼致令大汗流漓者总繇不识解肌为
 何义耳
 按卫行脉外风伤卫之證皆伤其外外者肌肤也故
卷一 第 8b 页 WYG0783-0025b.png
 但取解肌以散外不取发汗以内动血脉更不取攻
 下以内动藏府所以服桂枝时要使周身漐漐然似
 乎有汗者无非欲其皮间毛窍暂开而邪散也然恐
 药力易过又藉热稀粥以助其缓如此一时之久肌
 窍不致速闭则外受之邪尽从外解允为合法矣不
 识此意者汗时非失之太过即失之不及太过则邪
 未入而先扰其营甚则汗不止而亡阳不及则邪欲
 出而早闭其门必至病不除而生变仲景言之谆谆
卷一 第 9a 页 WYG0783-0025c.png
 后人转加忽略兹特详发其义
 桂枝汤有禁用三法
八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𦂳发热汗不出者不可
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原文/)
 已见寒伤营之脉證即不可误用风伤卫之治法用
 之则寒邪漫无出路留连肉腠贻患无穷故为首禁
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原文/)
 桂枝辛甘本胃所爱服之反吐其人湿热素盛可知
卷一 第 9b 页 WYG0783-0025d.png
 矣湿热素盛更服桂枝则两热相合满而不行势必
 上逆而吐吐逆则其热愈淫溢于上焦蒸为败浊故
 必吐脓血此一大禁也其误服未至于吐者上焦清
 气未伤热虽渐消亦陷险矣
十酒客病不可与桂枝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原文/)
 酒为湿热之最故即于上条文意重引酒客以示戒
 呕吐乃互词勿泥
卷一 第 10a 页 WYG0783-0026a.png
 按辛甘发散为阳内经之旨也仲景遵之制方重申
 辛甘之戒可谓虑周千变矣如酒客平素湿与热搏
 结胸中才挟外邪必增满逆所以辛甘之法遇此辈
 即不可用辛甘不可用则用辛凉以彻其热辛苦以
 消其满自不待言矣后人不察偏诋桂枝为难用即
 不遇酒客无端变乱内经定法可胜诛哉葛根虽酒
 客所宜然犯太阳经禁又不可用汗后水气上逆有
 禁更汗增满一法
卷一 第 10b 页 WYG0783-0026b.png
十一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
(原文/)
 此一条从来诸家错会扯入桂枝四禁谓已用桂枝
 致逆若更用桂枝则其变愈大粗俗极矣盖为逆是
 言水逆未尝说到其变愈大为凶逆也且原文不云
 更与桂枝而云更发汗者见水药俱不得入则中满
 已极更发汗以动其满凡是表药皆可令吐下不止
 不独是桂枝当禁所以仲景于太阳水逆之證全不
卷一 第 11a 页 WYG0783-0026c.png
 用表药惟用五苓散以𨗳水服后随溉热汤以取汗
 正与此条互相发明也设只单禁桂枝将麻黄葛根
 柴胡等类在所不禁而误用以致吐下不止恬不知
 为犯禁矣噫斯道之不明小者且然况其大乎
 中风病主用桂枝汤解肌和营卫七法
十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原文/)
 头痛见第一条发热汗出恶风见第六条重互其文
 以叮咛辨證用法首宜识此也
卷一 第 11b 页 WYG0783-0026d.png
十三太阳病外證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原文/)
 浮弱即阳浮阴弱之谓外證未解脉见浮弱即日久
 必当以汗解然汗解要当遵桂枝汤之法见不可误
 行发汗之法也至于不可误下更不待言矣
十四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
救此症者宜桂枝汤主之(原文/)
 卫得邪助而强营无邪助故为弱也即前阳浮阴弱
卷一 第 12a 页 WYG0783-0027a.png
 之义而重挈明之耳(须知营弱与血虚无涉/邪风即风邪勿凿看)
十五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
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原文/)
 藏无他病四字檃括人身宿病即动气不可发汗亦
 在内见里无病而但表中风邪乃有汗出不愈者必
 是卫气不和也设入于营则里已近灾未可宴然称
 无病矣时发热者有时发热有时不热也故先于未
 发热时主用解肌之法邪自不留也
卷一 第 12b 页 WYG0783-0027b.png
十六病尝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
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原文/)
 此明中风病所以卫受邪风营反出汗之理见营气
 本和但卫强不与营和复发其汗俾风邪从肌窍外
 出斯卫不强而与营和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帖
 然矣营受寒邪不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
十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卷一 第 13a 页 WYG0783-0027c.png
却与桂枝汤则愈(原文/)
 中风之證凡未传变者当从解肌舍解肌无别法也
 然服桂枝汤以解肌而反加热闷者乃服药时不如
 法也其法维何即歠稀热粥以助药力不使其不及
 但取周身漐漐微似有汗不使其太过之谓也此云
 服汤反烦者必微似汗亦未得肌窍未开徒用药力
 引动风邪漫无出路势必内入而生烦也刺风池风
 府以泻风热之暴甚后风不继庶前风可熄更与桂
卷一 第 13b 页 WYG0783-0027d.png
 枝汤引之外出则愈矣可见解肌当如法也因服桂
 枝生烦竖此妙义不可不讲故特详其意俾用药者
 知所当务焉
十八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原文/)
 风家表解已用桂枝汤之互词也用桂枝汤表解已
 胜其任矣而不了了者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虽
 去而阳气之扰攘未得遽宁即欲治之无可治也七
 日不愈俟十二日则馀邪尽出正气复理必自愈矣
卷一 第 14a 页 WYG0783-0028a.png
 见当静养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已上七条曲尽用桂枝汤妙义一条辨用桂枝之證
 二条辨用桂枝之脉三条辨卫强营弱宜用桂枝两
 和营卫四条辨卫气不和宜在未发热前用桂枝和
 卫五条辨营气不和宜仍用桂枝和卫六条辨阳邪
 炽盛服桂枝转烦者先刺风穴再行桂枝七条辨用
 桂枝表已解宜俟勿药似此深切著明可惜从前混
 编兹特挈出
卷一 第 14b 页 WYG0783-0028b.png
 不解肌或误汗病邪入里用五苓两解表里二法
十九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證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煖水汗出愈
(原文/)
 伤风證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
 法汗出虽多徒伤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邪入于
 府饮水则吐者名曰水逆乃热邪挟积饮上逆以故
 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散后频溉热汤得汗则表
卷一 第 15a 页 WYG0783-0028c.png
 里俱解盖表者阳也里之属府者亦阳也所以一举
 两得也然亦以未经误治邪不内陷故易为力耳(膀/胱)
 (为津液之府用五苓通调水道/则火热自化而津液得全矣)
二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烦燥不得眠欲得
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原文/)
 不行解肌反行发汗致津液内耗烦燥不眠求救于
 水若水入不解脉转单浮则无他变而邪还于表矣
卷一 第 15b 页 WYG0783-0028d.png
 脉浮本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
 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还表其热亦微兼
 以小便不利證成消渴则府热全具故不从单解而
 从两解也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炽
 盛何可复用桂枝之热故导湿滋乾清热惟五苓有
 全功耳
 不解肌而误发大汗其变逆有救亡阳漏风二法
二十一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
卷一 第 16a 页 WYG0783-0029a.png
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原文/)
 此本为误服大青龙汤因而致变者立法然阳虚之
 人才发其汗便出不止即用麻黄火劫等法多有见
 此證者所以伸景于桂枝汤中垂戒不可令如水流
 漓益见解肌中且有逼汗亡阳之事矣太阳下篇大
 青龙證中垂戒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正与此段互发振振欲擗地五
 字形容亡阳之状如绘诸家竟不加细绎妄取诗经
卷一 第 16b 页 WYG0783-0029b.png
 注擗拊心猊为解噫是何言欤仲景论中心下悸欲
 得人按与夫叉手自冒心间且与拊心之义不恊何
 得妄指擗地为拊心耶盖擗者辟也避也汗出过多
 卫气解散其人似乎全无外廓故振振然四顾徬徨
 无可置身思欲辟地而避处其内也阴證似阳者欲
 坐井中避热就冷也汗多亡阳者欲入土中避虚就
 实也试观婴孩出汗过多神虚畏怯尝合面偎入母
 怀者岂非振振欲擗地之一验乎从来皆以为惊风
卷一 第 17a 页 WYG0783-0029c.png
 误治实繇未透伤寒證中之大关耳
二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
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原文/)
 大发其汗致阳气不能卫外为固而汗漏不止即如
 水流漓之互词也恶风者腠理大开为风所袭也小
 便难者津液外泄而不下渗兼以卫气外脱而膀胱
 之化不行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筋脉无津液以
 养兼以风入而增其劲也此阳气与阴津两亡更加
卷一 第 17b 页 WYG0783-0029d.png
 外风复入与前条亡阳一證微细有别故用桂枝加
 附子以固表驱风而复阳敛液也不解肌而以火劫
 汗伤阴致变四法 一法辨阴未尽亡 一法辨邪
  所繇解 一法不得汗反躁必圊血 一法辨脉
  微而数者不可灸
二十三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
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
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
卷一 第 18a 页 WYG0783-0030a.png
还腹满而喘口乾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原文/)
 风阳也火亦阳也邪风更被火热助之则血气滞腾
 所以失其常度热势瀰漫所以蒸身为黄然阳邪盛
 于阳位者尚或可从衄解可从汗解至于阳邪深入
 阴分势必劫尽精津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口乾
 咽烂肺焦喘促身体枯燥小便难大便秘手足扰动
 讝妄哕逆乃是一团邪火内炽真阴顷刻立尽之象
卷一 第 18b 页 WYG0783-0030b.png
 有非药力所能胜者必其人小便尚利阴未尽伤始
 得以行驱阳救阴之治也噫亦危矣
 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
 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逆可知也肾以
 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不枯可知
 也
 按此證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
 阳證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等语明是失
卷一 第 19a 页 WYG0783-0030c.png
 汗所致失汗则阳必内入何反外亡耶注家泥阴阳
 俱虚竭一语遂谓小便利者阴未甚虚则阳犹可回
 是认可治为回其阳大失经旨不知此语急驱其阳
 以存阴气之一线尚恐不得况可回阳以更劫其阴
 乎且头汗乃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
 不能得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
 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
 一證亦谓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者必致圊血设有汗
卷一 第 19b 页 WYG0783-0030d.png
 更不圊血矣读古人书全要会意岂有得汗而加衄
 血圊血之理哉又岂有遍身无汗而头汗为亡阳之
 理哉
二十四太阳病二日反燥反尉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
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讝语十馀日振慄自下利者此
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
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
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榖气下流故也(原文/)
卷一 第 20a 页 WYG0783-0031a.png
 此段文义隐奥从来注释不得其解谨明之以畅尚
 论之怀盖火邪入胃中十馀日不解忽振慄自下利
 者火邪从大肠下奔其候本为欲解然而不解者以
 从腰已下不得汗邪虽下走终不外走故不解也上
 条从颈已下不得汗其势重此从腰已下不得汗其
 势较轻足下恶风见阳邪但在下也小便不得见阳
 邪闭拒阴窍也与不得汗正同所以大便亦鞕益见
 前之下利为火势急奔火势衰减则仍鞕也反呕者
卷一 第 20b 页 WYG0783-0031b.png
 邪欲从上越也欲失溲者邪欲从前阴出也皆馀邪
 欲散之徵也胃火既减小便当数复不数则津液可
 回及至津之下润则久积之大便必尽出矣大便出
 多则小便之当数者始数矣肠胃之间邪热既散而
 不持则腰已下之得汗并可知矣得汗则阴分之阳
 邪尽从外解然后身半以下之阴气得上而反头痛
 身半以上之阳气得下而反足心热欲愈之状尚类
 病状火邪助虚为何如哉
卷一 第 21a 页 WYG0783-0031c.png
二十五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
必清血名为火邪(原文/)
 火邪入胃胃中水液多者必奔迫下利其渐解悉如
 上条矣若胃中津液素泛之人复受火邪则漫无可
 禦必加躁扰不宁繇是深入血室而圊血也盖阳邪
 不从汗解得以袭入阴中动其阴血倘阳邪不尽其
 圊血必无止期故申之曰名为火邪示人以治火邪
 而不治其血也
卷一 第 21b 页 WYG0783-0031d.png
二十六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
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
(原文/)
 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徵也此而灸之则虚者益虚
 热者益热不至伤残不止矣凡病皆然不独伤寒宜
 戒也针灸家亦识此义否
 不解肌而用烧针取汗寒入核起灸核止变一法
二十七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卷一 第 22a 页 WYG0783-0032a.png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更加桂(原文/)
 奔豚者肾邪也肾邪一动势必自少腹上逆而冲心
 状若豕突以北方亥位属猪故也北方肾邪惟桂能
 伐之所以用桂三倍加入桂枝汤中外解风邪内泄
 阴气也尝即此类推之凡发表误入寒药服后反加
 壮热肌肤起赤块畏寒腹痛气逆而喘者或汗时盖
 覆未周被风寒复侵红肿喘逆其證同者用此法良
卷一 第 22b 页 WYG0783-0032b.png
 验一妇病外感服表药后忽面若装朱散发叫喘双
 手上扬余知其腹作奔豚也用此方顷之即定
 不解肌而用吐药虽得汗内伤脾胃名为小逆二法
二十八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出汗不恶寒发热关
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
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以医吐之所致此为小逆(原文/)
 解肌之法解散肌表风邪全不伤动脾胃乃天然不
卷一 第 23a 页 WYG0783-0032c.png
 易之法也若舍此而妄用吐法吐中亦有发散之义
 故不恶寒发热一二日病在太阳吐之则腹中饥口
 不能食三四日病在阳明吐之则不喜糜粥欲食冷
 食皆胃气受伤之故也然且朝食暮吐脾中之真阳
 亦伤而不能消榖是则外感虽除脾胃内伤卒未易
 复故为小逆也
二十九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
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原文/)
卷一 第 23b 页 WYG0783-0032d.png
 此以吐而伤胃中之阴较上条两伤脾胃之阴阳者
 稍轻故内烦不欲近衣虽显虚热之證比关上脉细
 数已成虚热之脉者亦自不同然以吐而伤其津液
 虽幸病不致逆医者能无过乎可见用吐法时亦当
 相人之津液矣
 中风肌未解不可下宜用桂枝汤解外一法
三十太阳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
者宜桂枝汤主之(原文/)
卷一 第 24a 页 WYG0783-0033a.png
 下之为逆即指结胸等證而言欲解外者必无出桂
 枝一法叮咛无已之辞也外邪未解下必为逆然则
 欲下未下之时亟解其肌俾下之而不为逆也不亦
 可乎
 中风肌未解误汗下无他变者仍当用桂枝汤一法
三十一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
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
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原文/)
卷一 第 24b 页 WYG0783-0033b.png
 见已下其脉仍浮證未增变者仍当亟解其外也不
 解肌反误下邪不服者于前下药内更加桂枝一法
三十二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原文/)
 误下而阳邪下陷然无他变但仍上冲阳位则可从
 表里两解之法故以桂枝汤加于前所误用下药之
 内则表邪外出里邪内出即用桂枝大黄汤之互词
 也若不上冲则表里两解之法漫无取义其不可与
卷一 第 25a 页 WYG0783-0033c.png
 明矣
 不解肌反误下心痞用桂枝加温补药两解表里一
 法
三十三太阳病外證未除而数下之遂恊热而利利下
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原文/)
 误下则致里虚里虚则外热乘之变而为利不止者
 里虚不守也痞鞕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否塞而坚
 满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适虚故用理
卷一 第 25b 页 WYG0783-0033d.png
 中以和之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亦治虚痞
 下利之圣法也
 不解肌反误下邪入阳明变用太阳两解一法
三十四太阳病桂枝證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病原无里證但当用桂枝解外若当用不用而
 反下之利遂不止则热邪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
 经已入阳明之府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气上
卷一 第 26a 页 WYG0783-0034a.png
 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主阳明之
 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
 利自止又太阳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不解肌反误下宜辨阳实阳虚加减桂枝汤一法
三十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
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原文/)
 误下脉促与上条同以无下利不止汗出等證但见
 胸满则阳邪仍盛于阳位几与结胸同变然满而不
卷一 第 26b 页 WYG0783-0034b.png
 痛且诸證未具胸未结也故取用桂枝之芳甘以亟
 散太阳之邪其去芍药之意酸收二字不足尽之以
 误下故不敢用恐其复领阳邪下入腹中也设微见
 恶寒则阳虚已著而非阳邪上盛之比去芍药方中
 即当加附子以回其阳是虽不言汗出然繇此条之
 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
 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
 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
卷一 第 27a 页 WYG0783-0034c.png
 寒即非阳虚矣伤寒證中多有下后魄汗不止而酿
 亡阳之变者必于此等处参合以求神髓庶几可进
 于道耳
 不解肌反误下阳邪作喘有用桂枝加行气药一法
三十六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原文/)
 凡下后利不止而加上气喘急者乃是上争下夺之
 象危候也但骤病之人中气足供上下之用邪尽而
卷一 第 27b 页 WYG0783-0034d.png
 喘与利自止若中气素馁加以上下交征立尽之数
 矣此證不云下利但云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
 下上逆与虚證不同故仍用桂枝以解表加厚朴杏
 仁以利下其气亦微里之意也
 此诀风邪误下作喘治法之大要其寒邪误下作喘
 当用麻黄石膏即此可推故中篇不复赘也
 不解肌反误下有凭脉定变一法
三十七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
卷一 第 28a 页 WYG0783-0035a.png
浮者必结胸也脉𦂳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
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𦂳者必欲呕脉沉滑者恊热利
脉浮滑者必下血(原文/)
 脉促为阳邪上盛反不结聚于胸则阳邪未陷可勃
 勃从表出矣故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即指促脉
 而申之见脉促而加之以浮邪气瀰满于阳位故必
 结胸也浮字贯下四句见浮而促必结胸浮而𦂳必
 咽痛浮而弦必两胁拘急浮而细数必头痛未止皆
卷一 第 28b 页 WYG0783-0035b.png
 太阳本病之脉故主病亦在太阳之本位设脉见沉
 𦂳则阳邪已入阴分但入而未深仍欲上冲作呕其
 无结胸咽痛等證从可知矣秪因论中省用一个促
 字三个浮字后之读者遂眩谓𦂳为下焦属在少阴
 惑之甚矣观本文下句即指出沉𦂳者必欲呕一语
 正见前𦂳字指浮𦂳言也沉𦂳方是阳邪入阴上逆
 作呕岂有浮𦂳咽痛反为少阴寒邪上冲之理明明
 太阳误下之脉證何缘插入少阴爚乱后人耶至于
卷一 第 29a 页 WYG0783-0035c.png
 滑脉居浮沉之间亦与𦂳脉同推故沉滑则阳邪入
 阴而主下利浮滑则阳邪正在营分扰动其血而主
 下血也夫太阳误下之脉主病皆在阳在表即有沉
 𦂳沉滑之殊亦不得以里阴名之仲景辨析之精讵
 可杂以赘庞哉
 中风病不解热结膀胱下血有宜先表后里一法
三十八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
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
卷一 第 29b 页 WYG0783-0035d.png
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原文/)
 邪热搏血结于膀胱膀胱者太阳寒水之经也水得
 热邪必沸腾而上侮心火故其人如狂见心虽未狂
 有似乎狂也血自下者邪热不留故愈若少腹急结
 则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先解外乃可攻其攻法亦自
 不同必用桃仁增入承气以达血所仍加桂枝分解
 外邪正恐馀邪少有未解其血得以留恋不下耳
 桃仁承气汤中用桂枝解外与大柴胡汤中用柴胡
卷一 第 30a 页 WYG0783-0036a.png
 解外相仿益见太阳随经之热非桂枝不解耳
 中风病不解热瘀下焦蓄血明辨脉證用抵当汤二
 法
三十九太阳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
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
主之(原文/)
 此条之證较前条更重且六七日表證仍在曷为不
卷一 第 30b 页 WYG0783-0036b.png
 先解其外耶又曷为攻药中不兼加桂枝耶以脉微
 而沉反不结胸知邪不在上焦而在下焦也若少腹
 鞕满小便自利则其人之发狂者为血蓄下焦无疑
 矣故下其血自愈然蓄血而至于发狂则热势攻心
 桃仁承气不足以动其血桂枝不足以散其邪非用
 单刀直入之将必不能斩关取胜故名其汤为抵当
 抵者至也乃至当不易之良法也奈何圣人以为至
 当愚人以为非常讵知邪结于胸则用陷胸以涤饮
卷一 第 31a 页 WYG0783-0036c.png
 邪结少腹则用抵当以逐血设非此一法少腹中所
 结之血既不附气而行更有何药可破其坚垒哉所
 以一峻攻斯血去而邪不留并无藉桂枝分解之力
 耳噫非优入圣域之大贤乌足共论此哉
四十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
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谛也抵当汤主之(原文/)
 此一条乃法中之法也见血證为重證抵当为重药
 恐后人辨认不清不当用而误用与夫当用而不敢
卷一 第 31b 页 WYG0783-0036d.png
 用故重申其义言身黄脉沉结少腹满三者本为下
 焦蓄血之證然只现此尚与发黄相邻必如前条之
 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则血證无疑而舍抵当一法别
 无他药可代之矣 小便不利何以见其非血證耶
 盖小便不利乃热瘀膀胱无形之气病为发黄之候
 也小便自利则膀胱之气化行然后少腹满者允为
 有形之蓄血矣庸工不能辨證实于此等处未着眼
 耳
卷一 第 32a 页 WYG0783-0037a.png
 中风病以小便利否定里證一法
四十一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
者必苦里急也(原文/)
 小便清利本为邪不在里若因饮水过多致小便之
 利则水未入腹先与邪争必主心下悸也小便少者
 即小便短赤里證已具之意但本文云必苦里急明
 是谓饮水多而小便少者邪热足以消水故直指为
 里證已急也以饮水多三字贯下其旨跃然
卷一 第 32b 页 WYG0783-0037b.png
 中风病汗吐下后小便不利宜俟津回自愈一法
四十二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
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
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原文/)
 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古今通弊医事中之操霸术者
 其人已亡津液复强责其小便究令膀胱之气化不
 行转增满鞕胀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俟其津
 液回小便利必自愈也于此见汗下恰当津液不伤
卷一 第 33a 页 WYG0783-0037c.png
 为措于不倾藏于不竭之良图矣
 中风病下后复汗因虚致冒先汗解后议下一法
四十三太阳病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
其人因致冒冒得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得里未和然后下之(原文/)
 冒者神识不清似有物蒙蔽其外也所以必须得汗
 俾外邪先从外彻然后辨其二便之和否再一分解
 其邪也然而表里俱虚之證其两解之法宜轻而且
卷一 第 33b 页 WYG0783-0037d.png
 活所以说汗出自愈未尝指定服药也又说得里未
 和然后下之但示其意并不出方后人熟察其遵内
 经虚者责之之义乎若论用药表无过桂枝里无过
 大柴五苓矣
 中风病表里已虚馀邪未解辨脉用治迥异初病一
 法
四十四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
卷一 第 34a 页 WYG0783-0038a.png
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原文/)
 病久而外邪不解不过是入阳入阴之二途既阴阳
 两停初无偏胜可以解矣犹必先振慄始得汗出而
 解虚可知也其有不为振汗邪无出机者辨脉用法
 要与初病不同盖初病皆邪气胜则实之脉病后皆
 正气夺则虚之脉所以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故
 阳脉微者邪乘其阳汗之而解阴脉微者邪乘其阴
 下之而解必须透此一关始得用药与邪相当邪去
卷一 第 34b 页 WYG0783-0038b.png
 则正自复不补虚而自补耳至于虚者责之之意前
 条已露一斑此云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更轻
 活其无取于大汗大下具在言外矣
 中风病呕利痞满表解可攻与攻胃实迥异一法
四十五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
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乾呕短
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原文/)
 此證与结胸颇同但结胸者邪结于胸其位高此在
卷一 第 35a 页 WYG0783-0038c.png
 心下及胁其位卑然必表解乃可攻之亦与攻结胸
 之戒不殊也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而非昼夜俱
 笃即此便是表解之徵虽有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
 下痛乾呕短气诸證乃邪结之本證不得以表證名
 之若待本證尽除后乃攻之不坐误时日乎故复申
 其义见汗出不恶寒便是表解可攻之候虑何深耶
 盖外邪挟饮两相搏结设外邪不解何缘而得汗出
 津津乎攻药取十枣汤者正与结胸之陷胸汤相仿
卷一 第 35b 页 WYG0783-0038d.png
 因伤寒门中种种下法多为胃实而设胃实者邪热
 烁乾津液肠胃俱结不得不用苦寒以荡涤之今證
 在胸胁而不在胃则胃中津液未经热耗而荡涤肠
 胃之药无所取矣故取蠲饮逐水于胸胁之间以为
 下法也
 中风病本痰标热误下有结胸及恊热利之变一法
四十六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
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
卷一 第 36a 页 WYG0783-0039a.png
四日复下之此作恊热利也(原文/)
 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阳邪炽盛逼处心胸扰乱不
 宁所以知其心下必结然但显欲结之象尚未至于
 结也若其人脉微弱者此平日素有痰饮积于心膈
 之分适与外邪相召外邪方炽其不可下明矣反下
 之若利止则邪势乘虚欲结者愈益上结利未止因
 复下之俾阳邪不复上结亦将差就错因势利导之
 法但热邪从表解极易从里解极难协热下利热不
卷一 第 36b 页 WYG0783-0039b.png
 尽其利漫无止期亦危道也合上条外邪搏饮之證
 反覆提诲深切著明从来疑是阙文可为叹息
 中风病误下热邪内陷而成结胸六法
 一法论结胸及痞之源 一法论脉證所以结胸之故
 一法论结胸兼涉阳明 一法论结胸似涉柔痓
 一法论脉浮大下之死 一法论加烦燥不下亦死
四十七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原/文)
卷一 第 37a 页 WYG0783-0039c.png
 风为阳邪病发于中风阳邪未从外解而反下之其
 热势乘虚陷入必鞕结于胸上寒为阴邪病发于伤
 寒阴邪未从外解而反下之其热势乘虚陷入必痞
 塞于心间二證皆繇下早皆是热入省文以见意也
 太早则邪方炽盛既未外解又未传经此而下之其
 变安得不大耶
四十八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
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
卷一 第 37b 页 WYG0783-0039d.png
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短气燥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馀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原文/)
 中风病见浮动数之三脉主风主热主痛更主虚虚
 故邪持日久头痛发热恶寒表终不解医不知其邪
 持太阳未传他经反误下之于是动数之脉变迟而
 在表之證变结胸矣动数变迟三十六字形容结胸
卷一 第 38a 页 WYG0783-0040a.png
 之状殆尽盖动数为欲传之脉而变迟则力绵势缓
 而不能传且有结而难开之象膈中之气与外入之
 邪两相格斗故为拒痛胃中水榖所生之精悍因误
 下而致空虚则不能藉之以冲开外邪反为外邪冲
 动其膈于是正气往返邪逼之界觉短气不足以息
 更燥烦有加于是神明不安方寸之地觉剥肤近灾
 无端而生懊憹凡此皆阳邪内陷所致阳本亲上故
 据高位而心下鞕痛为结胸也非化工之笔安然点
卷一 第 38b 页 WYG0783-0040b.png
 缀病情若此哉
四十九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
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上至少腹鞕满而痛不
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原文/)
 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热少腹鞕满證与阳明颇同但
 小有潮热则不似阳明大热从心上至少腹手不可
 近则阳明又不似此大痛因是辨其为太阳结胸兼
 阳明内实也缘误汗复误下重伤津液不大便而燥
卷一 第 39a 页 WYG0783-0040c.png
 渴潮热虽太阳阳明亦属下證但太阳痰饮内结必
 用陷胸汤由胸胁以及胃肠荡涤始无馀若但下肠
 胃结热反遗胸上痰饮则非法矣其析义之精为何
 如哉
五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原文/)
 结胸而至颈项亦强證愈笃矣盖胸间邪结𦂳实项
 势尝昂有似柔痓之状然痓病身手俱张此但项强
卷一 第 39b 页 WYG0783-0040d.png
 原非痓也借此以验胸邪十分𦂳逼耳胸邪𦂳逼以
 大陷胸汤下之恐过而不留即以大陷胸丸下之又
 恐滞而不行故煮而连滓服之然后与邪相当而可
 施战胜攻取之略观方中用大黄芒硝甘遂可谓峻
 矣乃更加葶苈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其急煮时又
 倍加白蜜以留恋而润导之而下行其缓必识此意
 始得用法之妙
五十一结胸證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原文/)
卷一 第 40a 页 WYG0783-0041a.png
 胸既结矣本当下以开其结然脉浮大则表邪未尽
 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也所以主死此见一病不堪
 再误也
五十二结胸證具烦燥者亦死(原文/)
 亦字承上见结胸證全具更加烦燥即不下亦主死
 也烦燥曷为主死耶盖邪结于胸虽藉药力以开之
 而所以载药力上行者胃气也胃气充溢于津液之
 内汗之津液一伤下之津液再伤至热邪抟饮结于
卷一 第 40b 页 WYG0783-0041b.png
 当膺而津液又急奔以应上征有不尽不已之势烦
 燥者津液已竭胃气垂绝之徵也坚敌在前营中士
 卒化为乌有能无败乎此陷胸诸法见几于蚤兢兢
 以涤饮为先务饮涤则津液自安如寇退而百姓复
 为良民也噫微矣
 不解肌误汗下成痞复误烧针合色脉以定死生一
 法
五十三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
卷一 第 41a 页 WYG0783-0041c.png
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
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原文/)
 凡表里差误證变危笃有阴已亡而阳邪尚不尽者
 有阳邪尽而阳气亦随亡者有外邪将尽未尽而阴
 阳未致全亏者此可愈不可愈所繇分也大率心下
 痞与胸间结虽有上下之分究竟皆是阳气所治之
 位观无阳则阴独一语正见所以成痞之故虽曰阴
 阳气俱竭实繇心下无阳故阴独痞塞也无阳阴独
卷一 第 41b 页 WYG0783-0041d.png
 蚤已括伤寒误下成痞大义安得草草读过无阳亦
 与亡阳有别无阳不过阳气不治复加烧针以逼劫
 其阴阳乃成危候其用药逼劫即可同推 中风误
 下结胸伤寒误下成痞者證之尝也然中风误下间
 有痞證伤寒误下间有结胸證不可不明故次此条
 于结胸證后至太阳中篇亦次结胸于痞證后以求
 合作者之圆神也
太阳经中篇(凡寒伤营之證列于此篇/法五十八条)
卷一 第 42a 页 WYG0783-0042a.png
 按上篇风伤卫之證用桂枝汤解肌者乃是不欲发
 汗以扰动其营也不扰其营但治其卫尝有不及之
 弊不及则邪不尽去势必传入于里故篇中两解表
 里之法居多此篇寒伤营之證用麻黄汤发汗者乃
 亟驱其邪尽从表出不使停留之法尝有太过之弊
 太过则未免因邪伤正而虚候易生设有馀邪不尽
 者多未敢再汗但可和其营卫或俟其津回自然得
 汗故两解表里之法差少其误下之證亦不比上篇
卷一 第 42b 页 WYG0783-0042b.png
 之阳邪多变但发汗之后其人津液已虚更加误下
 则津液重虚所以或邪少虚多而伤其阳或邪盛热
 炽而伤其阴源同流异各造其偏以故治法亦错出
 不一必先会大意然后一展卷而了然于心目也
 辨寒伤营有定脉定證总称伤寒一法
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
阳俱𦂳者名曰伤寒(原文/)
 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𦂳凡是伤寒病必具
卷一 第 43a 页 WYG0783-0042c.png
 此五者故以为总称或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
 而为热顷之即热矣多有服表药后反增发热者病
 必易解盖热郁未久药即领邪外出无里證故也仲
 景恐见恶寒体重呕逆又未发热认为直中阴经之
 證操刃杀人蚤于辨證之先揭此一语虑何周耶
 辨伤寒證用麻黄汤大纲一法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
喘者麻黄汤主之(原文/)
卷一 第 43b 页 WYG0783-0042d.png
 上条已言伤寒之脉證矣此复以头痛发热身疼腰
 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互发其义盖恶寒未有
 不恶风者头身腰节疼痛即体重之应无汗而喘亦
 即呕逆脉阴阳俱𦂳之应也汗乃血之液血为营营
 强则腠理闭密虽热汗不出也麻黄发汗散邪其力
 最猛故以桂枝监之甘草和之而用杏仁润下以止
 喘逆然亦但取微似汗不须歠热希粥正如驭六马
 执辔惟谨恒虞其泛轶耳
卷一 第 44a 页 WYG0783-0043a.png
 辨伤寒传经不传经一法
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
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證不见者
为不传也(原文/)
 脉静者邪在本经且不能遍故不传经颇欲吐外邪
 内搏身烦脉数寒邪变热必传经也二三日阳明少
 阳證不见即误治亦止留连于太阳耳
 辨伤寒欲传不传心悸而烦宜用建中一法
卷一 第 44b 页 WYG0783-0043b.png
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呕家不
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原文/)
 欲传未传之證其人内实差可无虑若阳气内虚而
 心悸阴气内虚而心烦将来邪与虚搏必至危困建
 立其中气则邪不易入即入亦足以禦之也
 辨寒伤营之證当汗不汗反行针灸致变二法
五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原文/)
 温针欲以攻寒孰知针用火温营血得之反增其热
卷一 第 45a 页 WYG0783-0043c.png
 营气通于心引热邪以内逼神明必致惊惶而神乱
 也
六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
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原文/)
 外邪挟火势上炎必不下通阴分故重而痹也
 辨脉浮及浮数宜用麻黄汤发汗一法
七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
汗宜麻黄汤(原文/)
卷一 第 45b 页 WYG0783-0043d.png
 伤寒之脉阴阳俱𦂳其脉但浮及浮数而不兼𦂳似
 可不用麻黄汤然寒既入营舍麻黄汤定法别非他
 药可代故重申其意见脉𦂳固当用麻黄汤而脉浮
 不𦂳者乘其邪方在表当用麻黄汤托出其邪不使
 得入即脉浮数而不𦂳者乘其势正欲传当用麻黄
 汤击其半渡而驱之使出参看中风證脉浮宜用桂
 枝汤可见天然一定之法不因邪势之浅深辄可变
 易也
卷一 第 46a 页 WYG0783-0044a.png
 服麻黄汤得汗后察脉辨證有次第不同三法
 一法汗解后复感复烦脉浮数者宜更药解散
 一法脉浮数而烦加渴者宜两解表里
 一法具两解證不渴者用药宜里少表多
八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
枝汤(原文/)
 发汗后病解半日许复烦脉复浮数明系汗后表疏
 邪风袭入所致即不可再用麻黄汤宜更变发汗之
卷一 第 46b 页 WYG0783-0044b.png
 法改用桂枝可耳用桂枝者一以邪重犯卫一以营
 虚不能复任麻黄也
九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
 脉浮数而烦与上同也加之以渴则津液为热所耗
 而内燥里證具矣津液内耗即非细故宜用四苓以
 滋其内而加桂以解其外比上更用桂枝之法又大
 不同者以无复感故也然既云两解表里之邪热则
 五苓散中朮用苍桂用枝从可推矣
卷一 第 47a 页 WYG0783-0044c.png
 按五苓两解表里之法风伤卫寒伤营俱用之
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主之(原文/)
 伤寒以无汗故烦汗出则不烦可知矣但汗出而渴
 则上条五苓两解表里之法在所必用若汗出而并
 不渴则里證本轻故用桂枝汤中之三五苓汤中之
 一少示三表一里之意名曰茯苓甘草汤以消息病
 情而分解微邪如璋判圭合允为宝符
卷一 第 47b 页 WYG0783-0044d.png
 辨脉浮𦂳浮数尺脉反迟反微不可发汗二法
 一法脉浮𦂳身疼痛宜以汗解但尺迟则不可汗
 一法脉浮数即误下仍当发汗但尺微则不可汗
十一脉浮𦂳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
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盖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原文/)
 脉浮而𦂳遍身疼痛乃伤寒正病亟当发汗以驱逐
 外邪者也设其人元气素薄尺中脉迟则城郭不完
 兵甲不坚米粟不多根本先欲动摇尚可背城借一
卷一 第 48a 页 WYG0783-0045a.png
 乎此所以必先建中而后发汗也
十二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
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
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原文/)
 脉浮数者法当从乎汗解故有更药发汗及两解表
 里之法设经误下而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
 复发其汗但宜静调俟其汗自出乃解耳所以然者
 以尺脉微里阴素虚故也必须津液自和即为表里
卷一 第 48b 页 WYG0783-0045b.png
 俱实便自汗出而愈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
 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云尺微者不可
 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
 改亟宜发汗者亦必审谛其尺脉不当率意径情有
 如此矣
 凡用发汗药宜审病人有无宿疾不可径汗六法
十三咽喉乾燥者不可发汗(原文/)
 咽中乾燥其人平日津液素亏可知故不可发汗以
卷一 第 49a 页 WYG0783-0045c.png
 重夺其津液也叔和重集不可发汗篇有咽中闭塞
 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
 不能自温一条与此似同而实大异此戒发汗以夺
 阳明之津液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又咽中闭
 塞不可下一条亦指少阴立说成注俱以咽门为胃
 之系混释则谬矣
十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原文/)
 小便淋者膀胱为热所闭气化不行也更发其汗则
卷一 第 49b 页 WYG0783-0045d.png
 膀胱愈扰而血从小便出矣
十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原文/)
 身疼痛为寒伤营之證本当发汗然疮疡之人肌表
 素虚营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风袭虚内血不荣必
 至颈项强身手张而成痓痓亦膀胱之病也
十六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𦂳急目直视不
能眴不得眠原(文/)
 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
卷一 第 50a 页 WYG0783-0046a.png
 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者
 皆属于目筋脉𦂳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
 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用麻黄汤发汗
 此言素惯衄血之人戒发汗以虚其虚宜两谛之也
十七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原文/)
 亡血即亡阴也亡阴发汗本当生热乃反寒慄而振
 者何耶盖阴亡则阳气孤而无偶才一发汗其阳必
 从汗尽越所以寒慄有加阴阳两竭也
卷一 第 50b 页 WYG0783-0046b.png
十八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馀粮
(原文/)
 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更发其汗则心脏之
 血伤而心神恍惚小肠之腑血亦伤而便已阴疼禹
 馀粮丸原方阙然生心血通水道可意会也
 服麻黄汤汗后病不解有恶寒恶热不同治一法
十九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
主之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
卷一 第 51a 页 WYG0783-0046c.png
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原文/)
 恶寒者汗出营卫新虚故用法以收阴固阳而和其
 营卫不恶寒者汗出表气未虚反加恶热则津乾胃
 实可知故用法以泄实而和中然曰与似大有酌量
 其不当径行攻下以重虚津液从可识矣
 服麻黄汤汗后身痛脉迟者宜行补散一法
二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
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原文/)
卷一 第 51b 页 WYG0783-0046d.png
 伤寒发汗后身反疼痛者乃阳气暴虚寒邪不能尽
 出所致若脉见沉迟更无疑矣脉沉迟者六部皆然
 与尺迟大异尺迟乃素虚此为发汗新虚故于桂枝
 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以去邪用人参三两以
 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旧法也
 门人问相传仲景全方止得一百一十二道因有新
 加一汤故名为一百一十三方其说然欤答曰此后
 人之呓语也仲景意中明明桂枝汤不欲与人参并
卷一 第 52a 页 WYG0783-0047a.png
 用以桂枝能解肌表之邪人参反固肌表之邪故也
 然在误汗误下以后表里参错正气虚微馀邪不解
 则有不得不并用之證如上篇太阳病外證未除而
 数下之遂协热而利下痞鞕表里不解用桂枝理中
 汤乃革去理中之名但曰桂枝人参汤者即此意也
 人参尚主半表故曰新加理中则全不主表故革其
 名凡此皆仲景精微之蕴也然桂枝人参汤中去芍
 药者以误下而邪入于阴芍药主阴不能散阳邪也
卷一 第 52b 页 WYG0783-0047b.png
 桂枝新加汤中倍芍药者以误汗而阳虚邪凑恐阳
 孤无偶用芍药以和之俾不至散乱也故用法必识
 立法之意斯用之各当矣
 服麻黄汤后不可误用桂枝及饮水灌水过多一法
二十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后饮水多者必
喘以水灌之亦喘(原文/)
 误用桂枝固卫寒不得泄气逆变喘本当用大青龙
卷一 第 53a 页 WYG0783-0047c.png
 汤此于汤中除去桂枝姜枣者以已经一误不可再
 误驭药之严也然有大热者恐兼里證若无大热其
 为表邪实盛可知故变青龙之制为麻杏甘石乃为
 的对也饮水多者内有大热则能消之汗后里證未
 具内无大热故饮水多者水气上逆必为喘也以水
 灌其外冷气侵肤与内邪相搏亦主喘也即食寒饮
 冷伤肺之意但伤肺乃积渐所致此不过偶伤耳治
 法要不出麻杏甘石之外见内饮水多外行水灌皆
卷一 第 53b 页 WYG0783-0047d.png
 足以敛邪闭汗不独误行桂枝汤为然矣
 本麻黄汤證误下表邪未尽气逆变喘一法
二十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文/)
 易桂枝以石膏少变麻黄之法以治误汗而喘当矣
 乃误下而喘亦以桂枝为戒而不越此方者何耶盖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一从桂枝一从麻黄分途异
 治繇中风之误下而喘者用厚朴杏仁加入桂枝汤
卷一 第 54a 页 WYG0783-0048a.png
 中观之则伤寒之误下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黄汤
 中乃天造地设两不移易之定法仲景所以谆谆告
 戒者正恐人以伤寒已得汗之證认为伤风有汗而
 误用桂枝故特出误汗误下两条示以同归麻黄一
 治之要益见营卫分途而成法不可混施矣
 服麻黄汤后有阳气暴虚叉手冒心二法
 一法心下悸欲得按 一法耳聋无闻
二十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卷一 第 54b 页 WYG0783-0048b.png
桂枝甘草汤主之(原文/)
 发汗过多阳气虚衰阳本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
 足故叉手冒心不说到阴血上方用桂枝甘草固表
 缓中亦未说到养血上方注谓汗多则血伤血伤则
 心虚反置阳虚不理所谓迂阔而远于事情也
二十四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欬而
不欬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
如此(原文/)
卷一 第 55a 页 WYG0783-0048c.png
 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亟固其阳
 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迥别矣
 服麻黄汤后有阳气暴虚阴邪上逆脐下悸腹胀满
 二法
 一法欲作奔豚预伐其邪
 一法行气补虚以除其满
二十五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主之(原文/)
卷一 第 55b 页 WYG0783-0048d.png
 汗本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
 也肾邪欲上陵心故脐下先悸取用茯苓桂枝直趋
 肾界预伐其邪所谓上兵伐谋也
二十六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主之(原文/)
 吐后腹胀与下后腹胀多为实以邪气乘虚入里为
 实也若发汗后外已解而腹胀满知非里实之證繇
 脾胃气虚津液搏结阴气内动壅而为满也故以益
卷一 第 56a 页 WYG0783-0049a.png
 胃和脾降气涤饮为治也
 服麻黄汤汗后不由误下津乾饮结胃中变痞一法
二十七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
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原/文)
 汗后外邪虽解然必胃气安和始得脱然无恙以胃
 主津液故也津液因邪入而内结因发汗而外亡两
 伤告匮其人心下必痞鞕以伏饮搏聚胃气不足以
 开之也胃病故乾噫食臭食入而嗳馊酸也胃病故
卷一 第 56b 页 WYG0783-0049b.png
 胁下有水气水入而旁渗胁肋也胃中水榖不行腹
 中必雷鸣而搏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虽不繇
 误下而且成痞设误下其痞结又当何似耶上篇论
 结胸及痞之源云胃中空虚此云胃中不和互意以
 其未经误下而致空虚但言不和然不和已足成痞
 胃气所关之钜固若此哉误下成痞用泻心汤诸方
 次第不同四法
 一法误下后再误下客热虚痞用甘草泻心汤
卷一 第 57a 页 WYG0783-0049c.png
 一法误下后复发汗恶寒先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
 心汤
 一法阴气协热邪作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阴气乘
 阳虚作痞用附子泻心汤
 一法心下满而不痛者用半夏泻心汤
二十八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榖不
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乾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
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
卷一 第 57b 页 WYG0783-0049d.png
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原文/)
 此条痞證伤寒与中风互言大意具见下利完榖腹
 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互词也设不知此义
 以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必益甚故重以胃中虚客
 气上逆昭揭病因方用甘草泻心汤者即生姜泻心
 汤除生姜人参不用而倍甘草乾姜也客邪乘虚结
 于心下本当用人参以误而再误其痞已极人参仁
 柔无刚决之力故不用也生姜辛温最宜用者然以
卷一 第 58a 页 WYG0783-0050a.png
 气薄主散恐其领津液上升客邪从之犯上故倍用
 乾姜代之以开痞而用甘草为君坐镇中州庶心下
 与腹中渐致太宁耳今人但知以生姜代乾姜之僭
 孰知以乾姜代生姜之散哉但知甘草能增满孰知
 甘草能去满哉
二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
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文/)
卷一 第 58b 页 WYG0783-0050b.png
 大下之后复发汗先里后表颠倒差误究竟已陷之
 邪痞结心下證兼恶寒表邪不为汗衰即不可更攻
 其痞当用桂枝解肌之法先解其外外解已后乃以
 大黄黄连泻心汤攻去其心下之痞也
三十脉浮而𦂳而复下之𦂳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
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原文/)
卷一 第 59a 页 WYG0783-0050c.png
 伤寒脉浮而𦂳即不可下误下而𦂳反入里则寒邪
 转入转深矣故作痞外邪与内饮抟结故心下满鞕
 若按之自濡而不满鞕则證不挟饮其所挟者乃身
 中之阴气上逆而痞聚于心下也阴气上逆惟苦寒
 可泻之上条大黄黄连泻心之法即为定药若恶寒
 汗出前方必加入附子以救阳虚盖否者乾往居内
 坤往居外所以宜切阴盛阳微之虑今恶寒汗出其
 事著矣故三黄汤内另煎附子汁和服以各行其事
卷一 第 59b 页 WYG0783-0050d.png
 而共成倾否之功即一泻心方中其法度森森若此
三十一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證具而以他
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
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文/)
 (半段当节入少阳篇中因有半夏/泻心汤之法不便分析故录全文)
 上篇论结胸有阳明之兼證矣此复论结胸及痞有
卷一 第 60a 页 WYG0783-0051a.png
 少阳之兼證见五六日呕而发热为少阳之本證然
 太阳未罢亦间有之所以阳明致戒云呕多虽有阳
 明證不可攻以呕属太阳故也且发热而非往来之
 寒热尤难辨识果系少阳證则太阳證将罢不似阳
 明之不可攻若系太阳迁延未罢误下即成痞结其
 为逆更大矣方用半夏泻心汤者即生姜泻心汤去
 生姜而君半夏也去生姜者恶其辛散引津液上奔
 也君半夏者泻心诸方原用以涤饮此因證起于呕
卷一 第 60b 页 WYG0783-0051b.png
 故推之为主君耳
 服泻心汤痞不解烦渴小便不利用五苓两解表里
 一法
三十二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
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原文/)
 泻心诸方开结荡热益虚可谓具备乃服之而痞不
 解更加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前第八条五苓两
 解表里之法正当主用盖其功擅润津滋燥导饮荡
卷一 第 61a 页 WYG0783-0051c.png
 热所以亦得为消痞满之良治也
 服泻心汤后复误下利不止宜治下焦一法
三十三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馀粮汤主之复利不止
者当利其小便(原文/)
 汤药者荡涤肠胃之药即下药也误下而下利不止
 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为合法矣乃复以他药下之他
卷一 第 61b 页 WYG0783-0051d.png
 药则皆荡涤下焦之药与心下之痞全不相涉纵痞
 鞕微除而关闸尽撤利无休止反取危困用理中以
 开痞止利原不为过其利益甚者明是以邻国为壑
 徒重其奔迫也故用赤石脂禹馀粮固下焦之脱而
 重修其关闸倘更不止复通支河水道以杀急奔之
 势庶水榖分而下利自止耳
 痞證汗出呕吐下利用大柴胡汤两解表里一法
三十四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
卷一 第 62a 页 WYG0783-0052a.png
柴胡汤主之(原文/)
 外邪不解转入于里心下痞鞕呕吐下利攻之则碍
 表不攻则里證已迫计惟主大柴胡一汤合表里而
 两解之耳
 汗吐下解后馀邪挟饮作痞用旋覆代赭石汤一法
三十五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
旋复代赭石汤主之(原文/)
 此亦伏饮为逆但因胃气亏损故用法以养正而兼
卷一 第 62b 页 WYG0783-0052b.png
 散馀邪大意重在噫气不除上既心下痞鞕更加噫
 气不除则胃气上逆全不下行有升无降所谓弦绝
 者其声嘶土败者其声哕也故用代赭领人参下行
 以镇安其逆气微加散邪涤饮而痞自开耳
 病人素有痞连脐胁更加痛引阴筋名为脏结一法
三十六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
此名脏结死脏结无阳證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
胎滑者不可攻也(原文/)
卷一 第 63a 页 WYG0783-0052c.png
 伤寒有脏结之證乃阴邪结于阴也若加痛引少腹
 入阴筋则悖乱极矣故主死也无阳證者无表證也
 不往来寒热者无半表半里之證也其人反静者并
 无里證也既无表里之證而舌上仍有胎滑此为何
 故则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耳夫丹田阴也反有热
 胸中阳也反有寒则是其病不在表里而在上下上
 下之邪相悖而不相入所以不可攻也
 按病人素有动气在当脐上下左右则不可发汗素
卷一 第 63b 页 WYG0783-0052d.png
 有痞气在胁下连脐傍则不可攻下医工不细询病
 家不明告因而贻误者多矣甚有明知故犯者其操
 术可胜诛哉
 脏结之所以不可攻者从来置之不讲以为仲景未
 尝明言后人无从知之不知仲景言之甚明人第不
 参讨耳夫所谓不可攻者乃垂戒之辞正欲人详审
 其攻之之次第也试思脏已结矣匪攻而结胡繇开
 耶前篇谓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谓下利呕逆不
卷一 第 64a 页 WYG0783-0053a.png
 可攻又谓表解乃可攻痞言之已悉于此特出一诀
 谓脏结无阳證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则證不在六
 经之表里而在下焦上焦之两途欲知其候但观舌
 上有胎滑与否有之则外感之阳热挟痞气而反在
 下素痞之阴寒挟热势而反在上此与里證已具表
 證未除者相去不远但其阴阳悖逆格拒而不入證
 转凶危耳岂结胸者膈内拒痛而脏结者腹内不拒
 痛耶此而攻之是速其痛引阴筋而死也不攻则病
卷一 第 64b 页 WYG0783-0053b.png
 不除攻之则死所以以攻为戒是则调其阴阳使之
 相入而胎滑既退然后攻之则热邪外散寒气内消
 其脏结将自愈矣此持危扶颠之真手眼也
 凡腹痛之證得药而痛愈急者要当识此
 设问借结胸以明脏结之脉證一法
三十七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荅曰按之痛
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荅曰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𦂳名曰脏结
卷一 第 65a 页 WYG0783-0053c.png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原文/)
 脏结一證最难辨识复设问荅借结胸以详其脉證
 而明外邪炽盛者为难治结胸者阳邪结于阳也脏
 结者阴邪结于阴也然胸位高脏位卑其脉之寸浮
 关沉两俱无异乃脏结之关脉更加小细𦂳者以关
 脉居上下二焦之界外邪繇此下结积气繇此上干
 实往来之要冲所以病在下而脉反困于中也此證
 全以外受之邪定轻重若舌上有白胎滑则所感深
卷一 第 65b 页 WYG0783-0053d.png
 重其互结之势方炽单表单里及两解表里之法俱
 不可用所以难治然温中散邪俾阴气渐下而内消
 客邪渐上而外散两相开解则良工之为其所难乎
 伤寒下早亦成结胸之證四法
 一法辨大结胸用大陷胸汤
 一法辨小结胸用小陷胸汤
 一法辨热结在里与结胸异
 一法辨邪热在表心下支结单治其表
卷一 第 66a 页 WYG0783-0054a.png
 太阳结胸證有少阳  附本篇第三十一条后
三十八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𦂳心下痛按之石
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原文/)
 伤寒误下虽成痞亦时有结胸之候痞者十之八九
 结胸者十之一二也故次伤寒结胸于痞證之后
 此条热实二字形容结胸之状甚明见邪热填实于
 胸间不散漫也上条言寸脉浮关脉沉此言脉沉𦂳
 更明盖𦂳脉有浮沉之别浮𦂳主伤寒无汗沉𦂳主
卷一 第 66b 页 WYG0783-0054b.png
 伤寒结胸与中风之阳邪结胸迥殊此所以不言浮
 也精矣精矣
三十九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
胸汤主之(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则不似大结胸之高在心上也
 按之则痛比手不可近则较轻也而脉之浮又浅于
 沉滑又缓于𦂳可见其人外邪陷入原微但痰饮素
 盛挟热邪而内结所以脉见浮滑也黄连半夏括蒌
卷一 第 67a 页 WYG0783-0054c.png
 实药味虽平而泄热散结亦是突围而入所以名为
 小陷胸汤也
四十伤寒十馀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
汤伤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
者大陷胸汤主之(原文/)
 治结胸之證取用陷胸之法者以外邪挟内饮搏结
 胸间未全入于里也若十馀日热结在里则是无形
 之邪热蕴结必不定在胸上加以往来寒热仍兼半
卷一 第 67b 页 WYG0783-0054d.png
 表当用大柴胡汤以两解表里之热邪于陷胸之义
 无取矣无大热与上文热实互意内陷之邪但结胸
 间而表里之热反不炽盛是为水饮结在胸胁其人
 头有微汗乃邪结在高而阳气不能下达之明徵此
 则主用大陷胸汤允为的对也仲景辨證明彻若此
 后人反谓结胸之外复有水结胸一證又谓下文支
 结乃支饮结聚亦另是一證可笑极矣
四十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
卷一 第 68a 页 WYG0783-0055a.png
支结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
 妙哉仲景之文此一条又足纬上三条而明其意心
 下支结者邪结于心下之偏旁不正中也比小结胸
 之正在心下又较轻矣伤寒至六七日宜经传已遍
 乃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其邪尚在三阳之界
 未入于里虽心下支结而外證未除即不可用大陷
 胸汤以大陷胸汤主里而不主表也亦不可用小陷
 胸汤以小陷胸汤主饮而不主表也夫支结之邪其
卷一 第 68b 页 WYG0783-0055b.png
 在外者方盛其陷入者原少故但合用柴胡桂枝和
 解二法以治其表表邪去而支结自开矣后人谓支
 结乃支饮结于心下梦语喃喃吾不识支饮为何物
 也
 辨下后胸满烦惊身重困笃一法
四十二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
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文/)
 此伏饮素积为变之最钜者盖积饮之人津液素结
卷一 第 69a 页 WYG0783-0055c.png
 原不足以充灌周身及遇外感一切汗吐下定法漫
 难轻试其误下之变更有进于结胸者似此一證八
 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未尽乘虚而
 陷积饮挟之填满胸中胸中既满则膻中之气不能
 四布而使道绝使道绝则君主孤危所以心惊而神
 乱也烦与讝语本属胃此则兼心小便不利本属津
 液内竭此亦兼小肠火燔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又
 神明内乱治节不行百骸无主之明徵也夫邪方在
卷一 第 69b 页 WYG0783-0055d.png
 表里其患已及神明于此而补天浴日宁复寻常表
 里所辨故用人参茯苓之补以益心虚丹铅之重以
 镇心惊龙骨牡蛎之涩以为载神之舟楫一方而批
 却导窾全收安内攘外之功后人不察谓是总三阳
 而和之之法岂其然哉
 按伤寒虽云传足不传手其实原无界限此證手少
 阴心主为邪所逼神明内乱因致讝语无伦较他症
 讝语之属胃实者相去悬绝若复以治足经之法治
卷一 第 70a 页 WYG0783-0056a.png
 之必无幸矣方中药止九味用入心药五种不以为
 复且用非常药三种不以为猛盖都城震动势必悉
 力入援非孤注可图侥倖也至于痰饮搏膈最为剥
 床者但用半夏一味表邪内袭首发难端者但从太
 少之例用桂枝柴胡二味阳邪入阴最宜急驱者但
 用大黄一味是则治伤寒吃𦂳之处咸落第二义止
 从治心诸药之后一案共结其局此等手眼岂凡近
 可识耶
卷一 第 70b 页 WYG0783-0056b.png
 病久脉代结心动悸宜补胃生津兼散邪一法
四十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一名复
药汤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
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
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
难治(原文/)
 伤寒病而至脉结代心动悸真阴已亡微邪搏聚者
 欲散不散故立炙甘草汤补胃生津润燥以复其脉
卷一 第 71a 页 WYG0783-0056c.png
 少加桂枝以和营卫少加清酒以助药力内充胃气
 外达肌表不驱邪而邪自无可容矣
 后段本为结代二脉下注脚后人不解疑为阙文但
 以虚多实少混说殊不知脉者气血之先仲景于津
 液内亡之脉名之为结阴代阴又名无阳原有至理
 何得懵然不识聊为四言俚句以明其义胃藏津液
 水榖之海内充脏腑外灌形骸津多脉盛津少脉衰
 津结病至津竭祸来脉见微弱宜先建中汗则津越
卷一 第 71b 页 WYG0783-0056d.png
 下则津空津耗脉和不可妄攻小便渐减大便自通
 阳明内实急下救焚少缓须臾津液无存阳明似实
 少用调承驱热存津此法若神肾中真阳阴精所栽
 胃中真阳津液所胎津枯精盛冽泉可溉阴精衰薄
 瓶罄罍哀何谓结阴无阳脉阖何谓代阴无阳脉夺
 经揭无阳津液所恬较彼亡阳天地悬阔
 误下下利不止身疼痛宜先救里后救表一法
四十四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榖不止身疼痛者急
卷一 第 72a 页 WYG0783-0057a.png
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
汤救表宜桂枝汤
 下利清榖者脾中之阳气微而饮食不能腐化也身
 体疼痛者在里之阴邪盛而筋脉为其阻滞也阳微
 阴盛凶危立至当急救其在里之微阳俾利与痛而
 俱止救后小便清大便调则在里之阳已复而身痛
 不止明是表邪未尽营卫不和所致又当急救其表
 俾外邪仍从外解而表里之辨始为明且尽耳救里
卷一 第 72b 页 WYG0783-0057b.png
 与攻里天渊若攻里必须先表后里必无倒行逆施
 之法惟在里之阴寒极盛恐阳气暴脱不得不急救
 其里俟里症少定仍救其表初不敢以一时之权宜
 更一定之正法也厥阴篇下利腹胀身体疼痛者先
 温其里乃攻其表曰先温曰乃攻形容不得已之次
 第足互此意
 辨误下引邪内入用栀子汤取吐三法
  一法下后烦满不安用栀子厚朴汤
卷一 第 73a 页 WYG0783-0057c.png
  一法误用丸药大下身热微烦用栀子乾姜汤
  一法大下后身热心中结痛用栀子豉汤
四十五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
主之(原文/)
 满而不烦即里症已具之实满烦而不满即表症未
 罢之虚烦合而有之且卧起不安明是邪凑胸表腹
 里之间无可奈何之象故用栀子以快涌其邪而合
 厚朴枳实以泄腹中之满亦表里两解之法也
卷一 第 73b 页 WYG0783-0057d.png
四十六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
乾姜汤主之(原文/)
 丸药大下徒伤其中而不能荡涤其邪故栀子合乾
 姜用之亦温中散邪之法也
四十七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
者栀子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
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
卷一 第 74a 页 WYG0783-0058a.png
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凡用栀子
汤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之(原文/)
 香豉主寒热恶毒烦燥满闷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
 痛则表邪昭著与前条之微烦不同故以栀子合香
 豉解散馀邪又主表而不主里之法也然此栀豉一
 法诸凡汗下后症显实烦虚烦之不同要皆可用以
 其胸中窒塞即名实烦窒比心中结痛则较轻也以
 其身外热除心中不窒止是虚热内壅即名虚烦虚
卷一 第 74b 页 WYG0783-0058b.png
 烦不得眠亦即卧起不安之互词反覆颠倒心中懊
 憹热邪逼处无法可除故用栀豉汤以涌其馀热乃
 因汗吐下后胸中阳气不足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
 处正宜因其高而越之耳若虑津液内竭正气暴虚
 馀邪不尽则仲景原有炙甘草汤一法宁敢妄涌以
 犯虚虚之戒耶执一而妄注祗令作者之意尽失可
 恼可恼
 旧微溏则大腑易动服此汤不能上涌反为下泄矣
卷一 第 75a 页 WYG0783-0058c.png
 缘内经有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后
 乃治其他病故此示戒
 辨下后复发汗之脉症及昼夜静躁二法
四十八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
外俱虚故也(原文/)
 治伤寒有先汗后下之次第原不得已之法设下之
 后外邪不尽复不得已而发其汗其人身必振寒脉
 必微细邪虽去而内外俱虚所伤滋大矣良工于汗
卷一 第 75b 页 WYG0783-0058d.png
 下之际已不可无集木临谷之惧况以误治致虚更
 可再误而犯虚虚之戒乎注以振寒属误汗脉微细
 属误下且牵入亡阳亡阴蔓语殊失仲景叮咛之意
四十九下之后复发汗画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
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者乾姜附子汤主之
(原文/)
 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症
 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阳虚之故已露一班设画日
卷一 第 76a 页 WYG0783-0059a.png
 烦燥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矣其人夜反安静
 不呕不渴则虚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矣乃复以脉
 沉微身无大热重加辨别者仲景意中恐新邪乘虚
 暗袭耳外无邪袭则烦燥为亡阳之候而乾姜附子
 在所必用矣即此而推其人日中安静夜多烦燥则
 阳不病而阴病可知矣然阴病乃伤寒后之本症自
 有阳邪入阴及阴气内亏津液未复之条故不复互
 言之也
卷一 第 76b 页 WYG0783-0059b.png
 辨吐下后复汗身为振摇动惕久成痿废二法
 一法胸高头眩脉沉𦂳加误汗动经宜亟通津液
 一法饮搏胸胁经脉动惕久成痿废
五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𦂳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主之(原文/)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寒邪抟饮塞涌于膈所以起则
 头眩脉见沉𦂳明是饮中留结外邪若但发汗以强
卷一 第 77a 页 WYG0783-0059c.png
 解其外外虽解而津液内竭反足伤动经脉有身为
 振摇之患矣盖人身经脉赖津液以滋养吐下而津
 液一伤更发其汗津液再伤坐令经脉失养身为振
 摇贻害深矣所以遇此等症必一方之中涤饮与散
 邪并施乃克有济太阳第三篇中用小青龙汤全是
 此意但彼症风寒两受不得不重在表此症外邪已
 散止存饮中之邪故以桂枝加入制饮药内俾饮中
 之邪尽散津液得以四布而滋养其经脉千百来年
卷一 第 77b 页 WYG0783-0059d.png
 孰解其批郤导窾之微旨乎
五十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
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原/文)
 此即上条之症而明其增重者必致废也曰虚烦曰
 脉甚微则津液内亡求上条之脉沉𦂳为不可得矣
 曰心下痞硬曰胁下痛较上条之心下逆满更甚矣
 曰气上冲咽喉较上条之冲胸更高矣外症痰饮搏
 结有加而脉反甚微不与病情相恊为日既久则四
卷一 第 78a 页 WYG0783-0060a.png
 属失其滋养此后非不有饮食渐生之津液然久不
 共经脉同行其旁渗他溢与饮同事可知其不能复
 荣经脉可知所以竟成痿也
 按汗下吐三法差误阴阳并竭变症蜂起如心悸头
 眩身瞤动面色青黄四肢难以屈伸等症本篇言之
 不一皆是教人对症急治不可因循以贻祸患如此
 一症心下痞硬太阳之邪挟饮上逆也胁下痛少阳
 之邪挟饮上逆也逆而不已上冲咽喉逆而不已过
卷一 第 78b 页 WYG0783-0060b.png
 颈项而上冲头目因而眩冒有加则不但身为振摇
 其颈项间且阳虚而阴凑之矣阴气剂颈反不得还
 乃至上入高巅则头愈重而益振摇矣夫人身之筋
 脉全赖元气与津液为充养元气以动而渐消津液
 以结而不布上盛下虚两足必先痿废此仲景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之日早已
 用力乎
 辨伤寒热瘀小便反利为蓄血用抵当丸一法
卷一 第 79a 页 WYG0783-0060c.png
五十二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
血也当下之不可馀药宜抵当丸(原文/)
 伤寒蓄血较中风蓄血更为凝滞故变上篇之抵当
 汤为丸煮而连滓服之与结胸项强似柔痓用大陷
 胸丸同意盖汤者荡也阳邪入阴一荡涤之即散丸
 者缓也阴邪入阴恐荡涤之而不尽故缓而攻之所
 以求功于必胜也其曰不可馀药者即本汤不变为
 丸不可得矣
卷一 第 79b 页 WYG0783-0060d.png
 辨伤寒风湿相搏身体烦痛脉症二法
五十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与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
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原文/)
 风木湿土虽天运六气中之二气然而湿土实地之
 气也经云地气之中人也下先受之其与风相抟结
 止是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疼及呕渴等症故
 虽浸淫于周身躯壳而难犯高巅脏腑之界耳不呕
卷一 第 80a 页 WYG0783-0061a.png
 者上无表邪也不渴者内非热炽也加以脉浮虚而
 涩则为风湿抟于躯壳无疑故用桂枝附子疾驰经
 络水道以迅扫而分竭之也
五十四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
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
草附子汤主之(原文/)
 此条复互上条之意而辨其症之较重者痛不可近
 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正相
卷一 第 80b 页 WYG0783-0061b.png
 抟之最剧处故于前方加白术以理脾而下渗其湿
 减姜枣之和中以外泄其风要皆藉附子之大力者
 负之而走耳
 辨伤寒发黄有寒湿相抟四法
五十五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
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原文/)
 伤寒发汗已热邪解矣何繇反蒸身目为黄所以然
 者寒湿搏聚适在躯壳之里故尔发黄也里者在内
卷一 第 81a 页 WYG0783-0061c.png
 之通称非谓寒湿深入在里盖身目正属躯壳与藏
 府无关也于寒湿中求之即下文三法也
五十六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主之(原文/)
 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瘀身中而发黄故用
 外解之法设泥里字岂有邪在里而反治其表之理
 哉
五十七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
卷一 第 81b 页 WYG0783-0061d.png
者茵陈蒿汤主之
 黄色鲜明其为三阳之热邪无疑小便不利腹微满
 乃湿家之本症不得因此指为伤寒之里症也方中
 用大黄者取佐茵陈栀子建驱湿除热之功以利小
 便非用下也
五十八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檗皮汤主之(原文/)
 热已发出于外自与内瘀不同正当随热势清解其
 黄俾不留于肌表间也前条热瘀故用麻黄此条发
卷一 第 82a 页 WYG0783-0062a.png
 热反不用麻黄者盖寒湿之證难于得热热则其势
 外出而不内入矣所谓于寒湿中求之不尽泥伤寒
 定法此非一徵欤
 用三法以驱伤寒发黄于寒湿中求之能事毕矣设
 不如此妄行攻下其邪乘虚陷入阳明中土日与水
 榖相蒸身目之黄有加无已渐致沉锢不反者多矣
 此仲景所为叮咛不可下之意乎
 同一湿也与风相搏则为掣痛与寒相结则发黄以
卷一 第 82b 页 WYG0783-0062b.png
 俱太阳表邪故戒不可下叔和不察将寒湿编入阳
 明之末未免与不可下之旨相悖今悉归太阳求不
 违先圣矩矱云
太阳经下篇 (凡风寒两伤营卫之證列于此篇/法二十四条)
 按上篇太阳中风乃卫病而荣不病之證中篇太阳
 伤寒乃荣病而卫不病之證然天气之风寒每相因
 人身之荣卫非两截病则俱病者恒多迨俱病则邪
 势孔炽其人必增烦燥非发汗不解故仲景取用青
卷一 第 83a 页 WYG0783-0062c.png
 龙之法乃内经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之义也但
 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必审其人无少阴脉證乃可
 用之以少阴亦主烦燥故也因是更立真武一汤以
 救青龙之误投白虎一汤以匡青龙之不逮神方毕
 用所谓神乎其神者矣有志精义入神之学者请自
 兹篇證入
 用大青龙汤详辨脉證大纲二法
一太阳中风脉浮𦂳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卷一 第 83b 页 WYG0783-0062d.png
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
则厥逆筋愓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原文/)
 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大青龙汤
 證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證何异因有烦燥一
 證兼见则非此法不解盖风为烦寒为燥故用之发
 汗以解其烦燥也究竟本方原于无汗者取微似汗
 若有汗者之烦燥全非郁蒸之比其不藉汗解甚明
 加以恶风脉微弱则是少阴亡阳之證若脉浮弱汗
卷一 第 84a 页 WYG0783-0063a.png
 出恶风而不烦燥即是太阳中风之證皆于此汤不
 相涉也误服此汤宁不致厥逆惕瞤而速其阳之亡
 耶仲景不能必用法者尽如其法更立真武一汤以
 救其误学者能识其郑重之意即百用不至一误矣
 特为剖析疑义相与明之
 按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
 而雨降郁热顿除烦燥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
 乎观仲景制方之意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但因
卷一 第 84b 页 WYG0783-0063b.png
 芍药酸收为兴龙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
 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胜热一药而三善具
 备且能助青龙升腾之势所以为至当至神之法也
 然而去芍药之酸收增石膏之辛散外攻之力猛而
 难制在寒多风少及风寒两停之證则用当而通神
 其有风无寒之證及微弱之脉若不知变而槩用之
 有厥逆惕瞤而亡阳耳此疏庸之辈所为望而畏之
 乎讵知仲景于风多寒少之證而见微弱之脉有用
卷一 第 85a 页 WYG0783-0063c.png
 桂枝二越婢一之法桂枝全方不去芍药取用其二
 全是不欲发汗之意复改麻黄一汤为越婢一者略
 用麻黄石膏二物示微发于不发之中耳夫婢女子
 之卑者也女子固以顺为正况于婢则惟所指使更
 无专擅矣以大青龙之升腾变化不可驾驭之物约
 略用之乃至性同女婢之卑柔此仲景通天手眼也
 只一方中忽焉去芍药为大青龙而升天兴云雨忽
 焉存芍药为小青龙而蟠泥润江海忽焉用桂枝二
卷一 第 85b 页 WYG0783-0063d.png
 越婢一而细雨湿泥沙精义入神之道比仙经较著
 矣后人不窥作者之藩安望其能用之也哉
 再按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瞤者既有亡阳之
 逆矣亡阳即当用四逆汤以回阳乃置而不用更推
 重真武一汤以救之者其义何居盖真武乃北方司
 水之神龙惟藉水可能变化而水者真武之所司也
 设真武不与之以水青龙之不能奋然升天可知矣
 故方中用茯苓白术芍药附子行水收阴醒脾崇土
卷一 第 86a 页 WYG0783-0064a.png
 之功多于回阳名之曰真武汤乃收拾分驰离绝之
 阴阳互镇于少阴北方之位其所收拾者全在收拾
 其水使龙潜而不能见也设有一毫水气上逆龙即
 得遂其升腾变化纵独用附子乾姜以回阳其如魄
 汗不止何哉厥后晋旌阳祖师以仙术斩蛟捕至蛟
 龙遁迹之所戒其家勿蓄勺水乃至从砚水中逸去
 可见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向非真武坐镇北方
 天壤间久为龙蛇之窟矣即此推之人身阳根于阴
卷一 第 86b 页 WYG0783-0064b.png
 其亡阳之證乃少阴肾中之真阳飞越耳真阳飞越
 亟须镇摄归根阳既归根阴必翕然从之阴从则水
 不逆矣阴从则阳不孤矣岂更能飞越乎故舍天人
 一致之理以谭医者非其至也  后贤用附子为
 末以止阴燥名曰霹雳散药虽善而名则可笑夫阴
 燥正厥逆瞤惕之候而霹雳又青龙行雨之符以是
 名方其违圣悖理可胜道哉
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證者大
卷一 第 87a 页 WYG0783-0064c.png
青龙汤发之(原文/)
 前条太阳中风四字括上篇而言此条伤寒二字括
 中篇而言风寒之脉證错见则桂枝汤与麻黄汤为
 不可用不待言矣故二条反覆互明大青龙汤允为
 风寒两兼的对之药也无少阴證成注谓不久厥吐
 利无少阴里證梦语喃喃误人最大仲景来文但重
 乍有轻时六字蚤已挈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
 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
卷一 第 87b 页 WYG0783-0064d.png
 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敢恣行无忌力驱其在表之
 风寒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
 发之乎
 细玩二条文意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𦂳伤寒脉本
 浮𦂳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无疑矣
 既无可疑又当辨无少阴證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
 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少阴病脉
 必微细也方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
卷一 第 88a 页 WYG0783-0065a.png
 解大失仲景叮咛垂戒之意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
 汗等證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
 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里膀胱邪胜肾切震
 邻其左阴精素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蚤从膀胱之
 府袭入肾藏者有之况两感夹阴等證临病尤当细
 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證
 耶故有少阴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
 两相绾炤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立铲孤阳之根
卷一 第 88b 页 WYG0783-0065b.png
 乎仲景竖此一义用法之妙已竭尽无馀后人颠倒
 无传妄行注释致令察脉辨證之际懵然不识要妙
 祗觉仲景之堂无阶可升其治虚劳发热骨蒸多汗
 每轻用升柴恣行表散遵依东垣升阳散火乃至百
 不救一今与英贤商确仲景法岂非民生之一幸欤
 青龙项中脉见浮𦂳日久致衄用麻黄汤次第三法
三太阳病脉浮𦂳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
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
卷一 第 89a 页 WYG0783-0065c.png
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原文/)
 此风多寒少之證服药已微除则药不胜病可知发
 烦者热蒸而郁烦也目瞑者热转荣血肝气不治也
 剧则热甚于经必迫血妄行而为衄衄则热随血散
 而解也阳气重者风属阳而入卫气为寒所持故重
 也所以虽得衄解仍主麻黄汤以发其未尽之沉滞
 而大变乎中风之例也
四太阳病脉浮𦂳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原文/)
卷一 第 89b 页 WYG0783-0065d.png
 此即前条风多寒少之證但无身疼痛则寒證较轻
 又无发烦目瞑则阳气亦不重自衄即愈比前衄乃
 解亦易安所以既衄则不更主麻黄汤也
五伤寒脉浮𦂳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原文/)
 此寒多风少之證也寒多不发汗所以致衄既衄则
 风邪得解所以惟用麻黄汤以发其未散之寒而但
 从伤寒之例也
 青龙项中状如疟表里虚禁汗吐下用各半汤一法
卷一 第 90a 页 WYG0783-0066a.png
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
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
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
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
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文/)
 此亦风多寒少之證以其风虽外薄为寒所持而不
 能散所以面显怫郁之热色宜总风寒而两解之也
 青龙项中脉微弱为无阳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一法
卷一 第 90b 页 WYG0783-0066b.png
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
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原文/)
 此亦风多寒少之證无阳二字仲景言之不一后人
 不解皆置为阙疑不知乃亡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
 可更汗为戒然非汗则风寒终不解惟取桂枝之二
 以治风越婢之一以治寒乃为合法越婢者石膏之
 辛凉也胃得之则热化津生以此兼解其寒柔缓之
 性比女婢犹为过之可用之无恐矣
卷一 第 91a 页 WYG0783-0066c.png
 青龙项中汗出不解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一法
八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
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原文/)
 此亦风多寒少之證服桂枝汤治风而遗其寒汗反
 大出脉反洪大似乎风邪再袭故重以桂枝汤探之
 若果风邪之故立解矣若形如疟日再发则邪本欲
 散又且浅而易散其所以不散者终为微寒所持故
 略兼治寒而汗出必解也
卷一 第 91b 页 WYG0783-0066d.png
 青龙项中辨表里用桂枝汤单解风邪一法
九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
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
桂枝汤(原文/)
 六七日不大便明系里热况有热以證之更可无疑
 故虽头痛可用承气下之若小便清者邪未入里即
 不可下仍当发汗以散表邪然头疼有热多是风邪
 上壅势必致衄若兼寒邪则必如第二类之身疼痛
卷一 第 92a 页 WYG0783-0067a.png
 目瞑何以但头痛而无身目之證耶故惟用桂枝汤
 以解风邪与用麻黄汤之法各别也
 青龙项中风寒挟饮微结桂枝合五苓加减一法
十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
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原文/)
 服桂枝汤治风而遗其寒所以不解而證变设更下
 之则邪势乘虚入里益误矣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
卷一 第 92b 页 WYG0783-0067b.png
 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
 白术为主治去桂枝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
 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
 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
 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
 之神也
 青龙项中火迫亡阳用桂枝汤加减救逆一法
十一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
卷一 第 93a 页 WYG0783-0067c.png
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原文/)
 此条文义甚明后人不识作者之意虽有良法而不
 能用兹特阐之篇首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瞤
 而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救之此以火迫
 劫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
 乱故惊狂起卧不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驷马莫追
 神丹莫挽矣故用此汤救之桂枝汤中除去芍药人
 皆不知其故或谓恶其酸收非也夫神散正欲其收
卷一 第 93b 页 WYG0783-0067d.png
 何为见恶耶设不宜于芍药之酸又何宜于龙骨牡
 蛎之涩耶学者于此等处当猛下一参透此一关胜
 读方书千卷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枝汤阳药
 也然必去芍药之阴重始得疾趋以达于阳位既达
 阳位矣其神之惊狂者漫难安定更加蜀漆为之主
 统则神可赖之以攸宁矣缘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谓
 其能飞补是也更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
 楫以载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外
卷一 第 94a 页 WYG0783-0068a.png
 行其妙用如是而后天君复辟聿追晋重耳越勾践
 返国之良图矣仲景制方岂易识哉
 青龙项中火逆烦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一法
十二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主之(原文/)
 此證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燥则外邪未尽
 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故但用桂枝以解其外龙骨
 牡蛎以安其内不用蜀漆者以元神未至飞越无取
卷一 第 94b 页 WYG0783-0068b.png
 急追以滋扰也
 青龙项中误用桂枝治风遗寒治表遗里救变一法
十三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
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燥吐
逆者作甘草乾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
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
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
 此段辨證用法最精最详从前不详其解今特明之
卷一 第 95a 页 WYG0783-0068c.png
 脉浮自汗固是在表之风邪而小便数心烦则邪又
 在里加以微恶寒则在里为寒邪更加脚挛急则寒
 邪颇重矣乃用桂枝独治其表则阳愈虚阴愈无制
 故得之便厥也桂枝且误麻黄更可知矣大青龙更
 可知矣阴寒内凝总无攻表之理也甘草乾姜汤复
 其阳者即所以散其寒也厥愈足温不但不必治寒
 且虑前之辛热有伤其阴而足挛转锢故随用芍药
 甘草以和阴而伸其脚设胃气不和而讝语则胃中
卷一 第 95b 页 WYG0783-0068d.png
 津液亦为辛热所耗故少与调胃承气汤以和胃而
 止其讝多与则为下而非和矣若不知此證之不可
 汗而重发其汗复加烧针则阳之虚者必造于亡阴
 之无制者必至犯上无等此则用四逆汤以回其阳
 尚恐不胜况可兼阴为治乎
问曰證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乾两胫拘
急而讝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
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
卷一 第 96a 页 WYG0783-0069a.png
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
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乾烦燥阳明
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乾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
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
微溏则止其讝语故知病可愈(原文/)
 附答门人问辞求正四方道契 门人问曰證象阳
 旦成注谓是桂枝之别名方注谓阳以风言旦晓也
 似中风分晓以不啻中风故设难详申其义一主药
卷一 第 96b 页 WYG0783-0069b.png
 一主證二家未知孰是答曰主药则既名桂枝云何
 别名阳旦是必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有别名然后
 可主證则既似中风复云不啻中风果为何證且训
 旦为晓尤为牵强不通二家于此等大关系处尚且
 昏昏后学安得不面墙耶夫仲景之圆机活法妙在
 阳旦阴旦二汤阳旦者天日晴煖以及春夏温热之
 称也阴旦者风雨晦冥以及秋冬凉寒之称也只一
 桂枝汤遇时令温热则加黄芩名阳旦汤遇时令凉
卷一 第 97a 页 WYG0783-0069c.png
 寒则加桂名阴旦汤后世失传纷纷谓桂枝不宜于
 春夏者皆繇不识此义耳即如此證既象阳旦又云
 按法用之即是按用桂枝加黄芩之法也所以病人
 得之便厥明明误在黄芩助其阴寒若单服桂枝汤
 何至是耶故仲景即行阴旦之法以救其失观增桂
 令汗出一语岂不昭昭耶阴旦不足更加附子温经
 即咽中乾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浑不为意且重饮甘
 草乾姜汤以俟夜半阳回足热后果如其言岂非先
卷一 第 97b 页 WYG0783-0069d.png
 有所试乎惟黄芩入口而便厥未几即以桂附乾姜
 尾其后固知其厥必不久所以可断云夜半手足当
 温况咽乾讝语热證相错其非重阴冱寒可知故才
 得足温即便以和阴为务何其审哉今与二三同调
 抵掌谭仲景当年治病机宜愧无旨酒满浮大白耳
 青龙项中汗下后烦燥将欲亡阳宜补虚回阳一法
十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
卷一 第 98a 页 WYG0783-0070a.png
 烦燥本大青龙汤證然脉弱汗出恶风者误服之则
 厥逆筋惕肉瞤首条已谆谆致戒矣此条复申其辨
 见汗下不解转增烦燥则真阳有欲亡之机而风寒
 之邪在所不计当用茯芩人参乾姜附子温补兼行
 以安和其欲越之阳俾虚热自退烦燥自止乃为合
 法若因烦燥更加散邪则立毙矣夫不汗出之烦燥
 与发汗后之烦燥毫釐千里不汗出之烦燥不辨脉
 而误投大青龙尚有亡阳之变是则发汗后之烦燥
卷一 第 98b 页 WYG0783-0070b.png
 即不误在药已误在汗矣此仲景所为见微知著仿
 真武之例更加人参之补以嘿杜其危哉下后烦燥
 较未下之烦燥亦殊
 青龙项中风寒兼见寒热两壅宜分解阴阳一法
十五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
连汤主之(原文/)
 胸中有热风邪在上也胃中有邪气寒邪在中也腹
 中痛阳邪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阴邪欲上而不
卷一 第 99a 页 WYG0783-0070c.png
 得上也此所以知其热邪中上寒邪中下阴阳各不
 相入失其升降之恒故用黄连汤以分理阴阳而和
 解之也尝因此法而推及脏结之證舌上有胎者又
 为寒反在上热反在下阴阳悖逆既成危候仲景但
 戒以不可攻未言治法然非先之以和解将立视其
 死乎学者请于黄连汤着眼(详见太阳中篇脏结条/)
 青龙项中辨脉證之纵横而刺其经穴二法
十六伤寒腹满讝语寸口脉浮而𦂳此肝乘脾也名曰
卷一 第 99b 页 WYG0783-0070d.png
纵刺期门(原文/) (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肝之募也)
 肝木乘脾土名曰纵其證腹满讝语其脉寸口浮而
 𦂳寸口即气口脾胃脉之所主也浮而且𦂳即弦脉
 也肝木过盛所以脾胃之土受制也
十七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
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原文/)
 肝脉乘肺金名曰横发热啬啬恶寒者太阳之本證
 也大渴饮水者木盛则热炽而求水以润之也木得
卷一 第 100a 页 WYG0783-0071a.png
 水助其势益横反侮所不胜而上乘乎肺水势泛溢
 其腹必满然肺金素无他病者必能暗为运布或自
 汗而水得外渗或小便利而水得下行其病欲解也
 亦繇但腹满而不讝语故易解耳
 直贯上下曰纵眠亘两旁曰横木本尅土而乘乎土
 其事直故为纵木受制于金而反乘金其事不直故
 曰横直则难愈不直则易安理之常也然纵横之證
 不同而同刺期门穴者以贼土侮金皆繇木盛腹满
卷一 第 100b 页 WYG0783-0071b.png
 讝语證涉危疑故亟以泻木为主治也
 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涤水饮二法
十八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
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
 风寒不解心下有水气水即饮也水寒相搏必伤其
 肺或为多證者人身所积之饮或上或下或中或热
 或冷各不相同而肺同为总司但有一二證见即水
 逆之应也于散风寒涤水饮药中加五味子之酸以
卷一 第 101a 页 WYG0783-0071c.png
 收肺气之逆乾姜之辛以泻肺气之满名曰小青龙
 汤盖取其翻波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行云升天而
 为淫雨之意也后人谓小青龙汤为发汗之轻剂毋
 乃昧其旨乎
十九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
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原文/)
 风寒挟水饮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渴则可知津
 液不逆为寒去欲解之徵也寒去欲解仍用小青龙
卷一 第 101b 页 WYG0783-0071d.png
 汤与上篇脉见单浮用桂枝汤中篇脉见单浮用麻
 黄汤同意大率以轻剂助其欲解之势耳按桂枝麻
 黄汤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
 法多大青龙之变法不过于麻桂二汤内施其化裁
 或增或去或饶或减其中神化莫可端倪又立小青
 龙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
 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意用以代大青
 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因经叔和之
卷一 第 102a 页 WYG0783-0072a.png
 编次漫无统纪昌于分篇之际特以大青龙为纲于
 中桂麻诸法悉统于青龙项下拟为龙背龙腰龙腹
 然后以小青龙尾之或飞或潜可弭可伏用大用小
 曲畅无遗居然仲景通天手眼驭龙心法矣更复顾
 名思义清其血脉于青龙尾后方缀白虎为之对待
 俾观者知神用无方爽然有会表章之馀聊资启发
 云
 或问青龙自为一队即白虎且剔出另峙其后然则
卷一 第 102b 页 WYG0783-0072b.png
 脉證之纵横何与青龙事耶答曰此等奥义惟作者
 知之伤寒多有忽然自汗突尔亡阳之候虽不用青
 龙之药蚤已犯青龙之逆者矣况腹满则阴盛可知
 讝语则阳虚可虑仲景特挈纵横以名之者岂无说
 耶盖屈蠖者龙之所以伏也纵横者龙之所以飞也
 纵横之脉證不同刺穴同用期门期门乃肝木所主
 东方青龙之位也刺其穴者正所以制龙木而预弭
 亡阳之变耳故一青龙方中张大其施则升行而为
卷一 第 103a 页 WYG0783-0072c.png
 霖雨狭小其制则鼓浪而奔江海驯其性能则踰越
 女婢之卑柔刺其经穴则销弭灵幻于寂若仲景于
 其奋髯升天万难把捉之时尚以真武一法坐镇北
 方之水俾地气不上天气不下所谓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龙之既升于天者且不得不复返于渊况未及
 升腾可驯可抚顾无法以治伏之耶此余所为有会
 于纵横之义也傥不其然匪但无与青龙之事亦并
 无与伤寒之事矣昔有善画龙者举笔凝思而青天
卷一 第 103b 页 WYG0783-0072d.png
 忽生风雨吾不知仲景制方之时其为龙乎其为仲
 景乎必有倏焉雷雨满盈倏焉密云不雨倏焉波浪
 奔腾倏焉天日开朗以应其生心之经纶者神哉青
 龙等方即拟为九天龙经可矣
 娄东胡卣臣先生昌所为贤士大夫也夙苦痰饮为
 恙夏月地气上升痰即内动设小有外感膈间痰即
 不行两三日瘥后当膺尚结小痤无医不询无方不
 考乃至梦寐恳求大士救疗因尔闻疾思苦深入三
卷一 第 104a 页 WYG0783-0073a.png
 摩地位荐分治病手眼今且仁智兼成矣昌昔谓膀
 胱之气化大行地气不升则天气常朗其偶受外感
 则仲景之小青龙一方与大士水月光中大圆镜智
 无以异也盖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互为胶漆其当
 胸窟宅适在太阳经位惟于麻桂方中倍加半夏五
 味以涤饮而收阴加乾姜细辛以散结而分邪合而
 用之令药力适在痰邪绾结之处攻击片时则无形
 之感从肌肤出有形之痰从水道出顷刻分解无馀
卷一 第 104b 页 WYG0783-0073b.png
 而膺胸空旷不复丛生小痤矣若泥麻桂甘温减去
 不用则不成其为龙矣将恃何物为翻波鼓浪之具
 乎
 变青龙汤经制改用白虎汤权宜五法
二十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原文/)
 大汗出则津液外亡大烦渴则燥热内极脉转洪大
 则凶变将起青龙汤为不对矣计惟白虎汤可两解
卷一 第 105a 页 WYG0783-0073c.png
 表里之热加人参可润燥止渴也
二十一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原/文)
 伤寒之脉阴阳俱𦂳此云浮滑则兼风可知滑为里
 热浮滑则表亦热矣里有寒者伤寒传入于里更增
 里热但因起于寒故推本而曰里有寒实则表里俱
 为热极也
二十二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
汤渴欲饮水无表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
卷一 第 105b 页 WYG0783-0073d.png
 白虎汤但能解热不能解表必恶寒头身疼痛之表
 證皆除但热渴而求救于水者方可与之
二十三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原文/)
 表里热极燥渴心烦全无恶寒头疼身痛诸表證者
 固当行白虎矣若脉浮滑背微恶寒此为表热少里
 热多之證仍可与之盖以脉滑明系里热而背为至
 阴之地虽表退尚有馀寒不当牵泥也设脉但浮而
卷一 第 106a 页 WYG0783-0074a.png
 不滑證兼头疼身痛则虽表里俱热而在表之邪浑
 未退白虎汤即不可用以白虎辛凉不能解表故也
 此条辨證最细脉滑而𢃄浮浑身无大热又不恶寒
 但背间微觉恶寒是表邪已将罢其人口燥渴心烦
 是里热已大炽更不可姑待而当急为清解恐迟则
 热深津竭无救于事耳
 门人问用白虎则表热不解用青龙则里热转增试
 拟议于二者之间不识当用何法答曰惟于大青龙
卷一 第 106b 页 WYG0783-0074b.png
 汤中倍增石膏少减麻桂或见寒多风少则用麻杏
 甘石汤亦倍增石膏少减麻黄斯固圆机然亦即可
 为定法矣
二十四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
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
 玩此条表證比前较重何以亦用白虎耶本文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二句已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
卷一 第 107a 页 WYG0783-0074c.png
 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里为急耶白虎
 五證得𨽻青龙后者以风寒俱有故也
 寒与风俱伤宜从辛甘发散矣而表与里又俱热则
 温热为不可用欲并风寒表里之热而俱解之不其
 难乎故立白虎汤一法以辅青龙之不逮其药乃石
 膏知母辛凉之二物也辛者西方金也凉者秋令也
 酷热之时欲求金风荐爽万不可得计惟虎啸则山
 谷间习习风生风生则热解耳所以取辛凉二物偶
卷一 第 107b 页 WYG0783-0074d.png
 而成方以象白虎之阴也夫青龙变化莫测方无定
 体故各用制伏之法若白虎则地兽之灵得风从而
 其威愈震亦不易制伏之物况里热已极津液垂亡
 元气所存无几而领西方之肃杀以入胃中能无虑
 乎于是以甘草之甘缓和其猛性而入米同煎以助
 胃中水谷之气虚者更加人参以助胃中天真之气
 乃可用之而无患制法早具于一方之内矣世传孙
 思邈有降龙伏虎之能岂非以仲景之心法为道法
卷一 第 108a 页 WYG0783-0075a.png
 耶
 夫以石膏一物之微入甘温队中则为青龙从清凉
 同气则为白虎惟文武圣神之哲乃能用之恰当此
 龙虎所为庆风云之会也设在表之风寒未除当用
 青龙而反用白虎设在里之热渴已逼当用白虎而
 反用青龙则用者之误竟与倒行逆施者同类宁不
 败乃事乎伤心哉千古兴亡之际同一医辙矣
 
卷一 第 108b 页 WYG0783-0075b.png
 
 
 
 
 
 
 
 尚论篇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