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医经溯洄集 卷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a 页 WYG0746-09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医经溯洄集卷下
             元 王履 撰
  伤寒四逆厥辩
成无已注伤寒论有云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
冷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傅到太阴手足自温
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及至厥阴则手
足厥冷是又甚于逆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b 页 WYG0746-0962b.png
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
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者皆寒冷之物而专主四逆
之疾是知四逆非虚寒之證也四逆与厥相近而非经
曰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与厥有异也吁斯言也
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者欤窃尝考之仲景言四逆与
厥者非一或曰四逆或曰厥或曰厥逆或曰厥冷或曰
厥寒或曰手足逆冷或曰手足厥逆或曰手足厥冷或
曰手足厥逆冷细详其义俱是言寒冷耳故厥逆二字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a 页 WYG0746-0963a.png
每每互言未尝分逆为不温厥为冷也然四肢与手足
却有所分其以四字加于逆字之上者是通指手足臂
胫以上言也其以手足二字加于厥逆厥冷等之上及
无手足二字者是独指手足言也既曰不温即为冷矣
尚何异乎仲景所谓诸四逆厥者不可下盖以四逆为
四肢通冷厥为手足独冷而臂与胫以上不冷耳不谓
逆厥有不温与冷之别也故又曰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以逆冷二字释厥字足见逆即厥厥即逆也故字书曰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b 页 WYG0746-0963b.png
厥者逆也虽然逆厥虽俱为寒冷而却有阴阳之殊焉
热极而成逆厥者阳极似阴也寒极而成逆厥者独阴
无阳也阳极似阴故用寒药独阴无阳故用热药仲景
以四逆散寒药治四逆一条此阳极似阴之四逆也其
无四逆汤热药治四逆之条者安知其非本有而失之
乎且四逆汤之名由四逆之冷而立也今以四逆汤治
手足厥冷岂非逆厥之不异乎既以四逆为四肢不温
厥为手足独冷何故不名治厥之药为四厥汤乎成氏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a 页 WYG0746-0963c.png
于四逆散治四逆条下谓四逆为热邪所为及于明理
论谓四逆非虚寒之證矣至于少阴病死證二条下却
谓四逆为寒甚若此者得不自悖其说乎是知四逆亦
犹厥之有寒有热固不可谓四逆专为热邪所作也但
四肢通冷比之手足通冷则有间耳故仲景曰少阴病
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又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倦脉
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又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三条者二为死一为可治虽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b 页 WYG0746-0963d.png
通由诸證兼见而然然死者以四逆言可治者以厥冷
言则亦可见四逆与手足厥冷之有轻重浅深矣夫四
肢通冷其病为重手足独冷其病为轻虽妇人小子亦
能知之成氏乃谓厥甚于逆何耶若能知四逆厥之所
以异者在于独指手足言与兼指臂胫以上言则不劳
创为不温与冷之曲说而自然贯通矣
  呕吐乾呕哕欬逆辨
尝读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有曰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4a 页 WYG0746-0964a.png
啘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呕而无乾吐是以于呕则
曰食谷欲呕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
重可知矣又曰哕者俗谓之欬逆是也余窃疑之于是
即仲景伤寒论以考其是非以订其说夫伤寒论曰呕
曰吐曰乾呕曰哕者至多曰欬逆者则二而止也因类
聚而观之夫呕者东垣所谓声物兼出者也吐者东垣
所谓物出而无声者也至若乾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
也东垣但以哕该之而无乾呕之论夫乾呕与哕其所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4b 页 WYG0746-0964b.png
异者果何在哉微甚而已矣故仲景于乾呕则皆平易
言之于哕则曰太阳中风火劫发汗后久则谵语甚者
至哕又曰阳明中风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又曰大
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因得哕虽亦间有似平易
言者然比之言乾呕则径庭矣窃又思之乾呕与哕东
垣视为一仲景视为二由为一而观之固皆声之独出
者也由为二而观之则乾呕乃哕之微哕乃乾呕之甚
乾呕者其声轻小而短哕者其声重大而长长者虽有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5a 页 WYG0746-0964c.png
微甚之分盖一證也今成氏乃以呕为有声与乾呕混
而无别又以哕为欬逆若此者余未之能从也夫仲景
以声物兼出而名为呕以物独出而名为吐以声独出
而名为乾呕惟其呕兼声物故无物而声空鸣者乃谓
之乾乾犹空也至于吐则是必有物矣其可谓之乾乎
仲景于呕字上加一乾字所以别夫呕为声物兼出者
耳成氏乃以呕为独有声而同乎乾呕得不有失仲景
措辞之本意欤仲景曰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尽脓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5b 页 WYG0746-0964d.png
自愈夫谓之呕尽脓其可以呕为独有声乎至于曰得
汤则呕得食而呕饮水呕贪水者必呕之类亦不可以
呕为独有声矣又少阴病下利用通脉四逆汤一条其
所叙诸證既有乾呕之文何下文加减法中又曰呕者
加生姜乎设仲景果以呕为独有声则不当又立乾呕
之名矣观其既曰呕又曰乾呕则其义之殊别也讵不
著明也哉且仲景尝言欲呕矣又言欲吐矣未尝言欲
乾呕欲哕也夫欲之为义将出未出而预有所觉之辞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6a 页 WYG0746-0965a.png
也夫将出未出而预觉者惟有形之物则然无形之声
则不然也有形之物皆出乎胸膈之间则虽未出而亦
可以前知若无形之声则不能前知其将出必待夫既
出而后可知也呕与吐主有形之物言故可谓之欲乾
呕与哕主无形之声言故不可谓之欲成氏引食谷欲
呕饮食入口即吐二句而谓呕吐有轻重其意盖以呕
言欲而轻吐言即而为重安知言欲不言欲者本为有
形无形设不为轻重设也果如其说则得汤则呕得食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6b 页 WYG0746-0965b.png
而呕心中温温欲吐气逆欲吐之语不出于仲景乎又
引俗谓之啘一句以證呕夫啘与哕盖字异而音义俱
同者也以之證呕亦疏矣虽然以呕与吐较之吐轻于
呕以吐与乾呕较之乾呕轻于吐然三者亦各自有轻
重不可定拘也但以呕吐乾呕与哕而较则哕之为重
必非三者之比矣故太素曰木陈者其叶落病深者其
声哕夫哕虽亦有轻而可治重而不可治者然病至于
哕则其治也终不易矣且夫欬逆俗以吃逆与吃忒呼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7a 页 WYG0746-0965c.png
之然欬逆二字仅见伤寒论首辨脉平脉法中其六经
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皆无所有其所有者哕也后人
因见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但有哕而无欬逆遂
谓哕即欬逆而曰欬逆者哕逆之名吁斯言也孙真人
倡于前朱奉议成无已和于后由是哕与欬逆之名义
紊矣金匮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
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乾呕哕
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观此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7b 页 WYG0746-0965d.png
则仲景所谓哕逆但指与乾呕同类者言何尝指欬逆
言乎欬逆哕逆不同欬逆言其声之才发而遽止虽发
止相续有至数十声者然而短促不长有若欬嗽之欬
然故曰欬逆哕逆则言其似欲呕物以出而无所出但
声之浊恶长而有力直至气尽而后止非如乾呕之轻
而不甚故曰哕逆二者皆由气之逆上而作故俱以逆
言之孙真人乃以哕逆当欬逆何耶彼言伤寒者虽以
辨脉平脉法之欬逆与欬逆上气视为吃忒然安知其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8a 页 WYG0746-0966a.png
不为欬而气逆之病乎故今不敢定其必为吃忒也金
匮要略曰病欬逆寸口脉微而数此为肺痈欬逆上气
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角丸主之欬而上气喉中水
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二条者皆是欬而气逆之病
岂可以欬逆专为吃忒哉今伤寒家本有吃忒而论中
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却无者必亡逸于散落之
馀耳虽吃忒为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所不言决
不可以哕为吃忒之欬逆亦不可以哕为欬而气逆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8b 页 WYG0746-0966b.png
欬逆也或曰吾子以要略所谓哕逆非吃忒病何后人
治吃忒者用橘皮竹茹汤而愈乎余曰橘皮竹茹汤辛
甘之剂也有散有缓有和有补其哕逆吃忒病虽不同
而为邪正之气怫郁扰乱所致则一故用焉而皆愈虽
然哕逆吃忒以一药同治则可以一体同视则不可
  中风辨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
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余尝考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9a 页 WYG0746-0966c.png
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
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
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
者并无所论止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引岐
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
风痹解之者偏枯者半身不随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
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风痹者诸痹类风状金匮要略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9b 页 WYG0746-0966d.png
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𦂳𦂳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
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克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
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由是观之知卒暴僵仆不知
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
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刘河
间李东垣朱彦脩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河间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0a 页 WYG0746-0967a.png
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
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
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
也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
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
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0b 页 WYG0746-0967b.png
此彦脩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
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也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脩主乎湿反
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也三子也果孰
是欤果孰非欤以三子为是昔人为非则三子未出之
前固有从昔人而治愈者矣以昔人为是三子为非则
三子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而治愈者矣故不善读其
书者往往致乱以予观之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1a 页 WYG0746-0967c.png
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
狐疑而不能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
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自是
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證与风何相干哉如
内经所谓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
尝必因于风而后能也夫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之
间岂无所辨乎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
湿则从三子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矣惟其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1b 页 WYG0746-0967d.png
以因火因气因湿之證强引风而合论之所以真伪不
分而名实相紊若以因火因气因湿證分出之则真中
风病彰矣所谓西北有中风东南无中风者其然欤否

  中暑中热辨
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
證中热者阳證东垣云避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
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2a 页 WYG0746-0968a.png
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
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
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
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
术白虎汤主之窃谓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
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禦天令亢极于
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中热其实一也今乃
以动静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热者固多在于劳役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2b 页 WYG0746-0968b.png
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不虚则天令虽亢亦
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痛恶寒等證者
盖亦伤寒之类耳不可以中暑名之其所以烦心与肌
肤火热者非暑邪也身中阳气受阴寒所遏而作也既
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
发散可也夫大顺散一方甘草最多乾姜杏仁肉桂次
之除肉桂外其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
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3a 页 WYG0746-0968c.png
甘草乾姜皆经火炒熟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
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
之證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今世俗往往不明类
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
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
则在内耳岂空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阴果
为寒何以夏则饮水乎其苍术白虎汤虽宜用然亦岂
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暑诸方随所见之證而用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3b 页 WYG0746-0968d.png
之然后合理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證虽当暑月即非
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
  积热沈寒论
人之所藉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
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摄与否吉凶于是乎岐之夫
惟摄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热之病始莫逃于乖
否之馀矣虽然寒也热也苟未至于甚粗工为之而不
难设热积而寒沈良工犹弗能以为计况其下乎奈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4a 页 WYG0746-0969a.png
何俗尚颛蒙恪持方药愈投愈盛迷之不反岂知端本
澄源中含至理执其枢要众妙俱呈且以积热言之始
而凉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
则技穷矣由是苦寒频岁而弗停又以沈寒言之始而
温和次而热取热取不愈则因寒而从之从之不愈则
技穷矣由是辛热比年而勿止嗟夫苦寒益深而积热
弥炽辛热太过而沈寒愈滋苟非大圣慈仁明垂枢要
生也孰从而全之经曰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4b 页 WYG0746-0969b.png
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属也者其枢要之所存乎
斯旨也王太仆知之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
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吁混
乎千言万语之间殆犹和璧之在璞也其至久湮岂过
焉者石之而弗鉴乎余僣得而推衍之夫偏寒偏热之
病其免者固千百之一二而积热沈寒亦恐未至于数
见也然而数见者得非粗工不知求属之道不能防微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5a 页 WYG0746-0969c.png
杜渐遂至滋曼难图以成之欤夫寒之而热者徒知以
寒治热而不知热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热之
而寒者徒知以热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
之不足也不知真水火不足汛以寒热药治之非惟脏
腑习熟药反见化于其病而有者弗去无者复至矣故
取之阴所以益肾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馀
取之阳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胜夫肾水之有馀
也其指水火也属犹主也谓心肾也求其属者言水火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5b 页 WYG0746-0969d.png
不足而求之于心肾也火之原者阳气之根即心是也
水之主者阴气之根即肾是也非谓火为心而原为肝
水为肾而主为肺也寒亦益心热亦强肾此太仆达至
理于规矩准绳之外而非迂士曲生之可以企及矣彼
迂士曲生不明真水火于寒热之病有必制必胜之道
但谓药未胜病久远期之是以恪守方药愈投愈盛卒
至殒灭而莫之悟呜呼悲夫余见积热沈寒之治每蹈
于覆辙也因表而出之以劝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6a 页 WYG0746-0970a.png
  泻南方补北方论
难经七十五篇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何谓也曰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
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
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
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
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6b 页 WYG0746-0970b.png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馀此之谓也余每读至此未
尝不叹夫越人之得经旨也而悼夫后人之失经旨也
先哲有言凡读书不可先看注解且将经文反覆而详
味之待自家有新意却以注解参校庶乎经意昭然而
不为他说所蔽若先看注解则被其说横吾胸中自家
竟无新意矣余平生佩服此训所益甚多且如难经此
篇其言周备纯正足以为万世法后人纷纷之论其可
凭乎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常道也实则泻其子虚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7a 页 WYG0746-0970c.png
则补其母亦常道也人皆知之今肝实肺虚乃不泻肝
而泻心此则人亦知之至于不补肺补脾而补肾此则
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以常情观之则曰心火实致肝木亦实此子能令母实
也脾土虚致肺金亦虚此母能令子虚也心火实固由
自旺脾土虚乃由肝木制之法当泻心补脾则肝肺皆
平矣越人则不然其子能令母实子谓火母谓木固与
常情无异其母能令子虚母谓水子谓木则与常情不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7b 页 WYG0746-0970d.png
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其意盖曰火为木之子子助
其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今将何以处之惟有补水泻
火之治而已夫补水者何谓也盖水为木之母若补水
之虚使力可胜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
之义所谓不治之治也(此虚字与精气夺则虚之虚不/同彼虚谓耗其真而致虚此虚)
(谓抑其过而/欲虚之也)若曰不然则母能令子虚一句将归之于
脾肺乎既归于脾肺今何不补脾乎夫五行之道其所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8a 页 WYG0746-0971a.png
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
火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水胜
火三字此越人寓意处当细观之勿轻忽也虽泻火补
水并言然其要又在于补水耳后人乃曰独泻火而不
用补水又曰泻火即是补水得不大违越人与经之意
乎若果不用补水经必不言补北方越人必不言补水
矣虽然水不虚火独暴旺者固不必补水亦可也若先
因水虚而致火旺者不补水可乎水虚火旺而不补水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8b 页 WYG0746-0971b.png
则药至而暂息药过而复作将积年累月无有穷已安
能绝其根哉虽苦寒之药通为抑阳扶阴不过泻火邪
而已终非肾脏本药不能以滋养北方之真阴也欲滋
真阴舍地黄黄蘖之属不可也且夫肝之实也其因有
二心助肝肝实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实之二因也
肺之虚也其因亦有二心剋肺肺虚之一因也脾受肝
剋而不能生肺肺虚之二因也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
木气削又金不受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9a 页 WYG0746-0971c.png
土不受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
虚则当补脾岂知肝势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
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尅亦所得
不偿所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
恐水生木而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之论欣然而
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而
不能复其本气安有馀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胜火
矣或又谓补水者欲其不食于母也不食于母则金气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19b 页 WYG0746-0971d.png
还矣岂知火尅金土不生金金之虚已极尚不能自给
水虽欲食之何所食乎若如此则金虚不由于火之尅
土之不生而由于水之食耳岂理也哉纵水不食金金
亦未必能复常也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所以泻
火补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不字当删去不能治其
虚何问其馀虚指肺虚而言也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
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晓此法而不能治此虚则不须
问其他必是无能之人矣故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馀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0a 页 WYG0746-0972a.png
若夫上文所谓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义不劳解而自
明兹故不具也夫越人亚圣也论至于此敢不敛衽但
恨说者之斁蚀之故辨
  五郁论
治五郁之法尝闻之王太仆矣其释内经曰木郁达之
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
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小渗泄解表
利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自太仆此说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0b 页 WYG0746-0972b.png
后靡不宗之然愚则未能快然于中焉尝细观之似犹
有可言者且折之一句较之上四句尤为难晓因反覆
经文以求其至按内经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
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总十三句通
为一章当分三节言帝曰止水郁折之九句为一节治
郁法之问荅也然调其气一句为一节治郁之馀法也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三句为一节调气之馀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1a 页 WYG0746-0972c.png
法也夫五法者经虽为病由五运之郁所致而立然扩
而充之则未尝不可也且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
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
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
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扩焉而
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姑陈于左木
郁达之达者通畅之也如肝性急怒气逆胠胁或胀火
时土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1b 页 WYG0746-0972d.png
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则以轻扬
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谓吐之
令其条达为木郁达之东垣谓食塞胸中食为坤土胸
为金位金主杀伐与坤土俱在于上而旺于天金能尅
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
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此木郁达之窃意王
氏以吐训达此不能使人无疑者以为肺金盛而抑制
肝木欤则泻肺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矣以为脾胃浊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2a 页 WYG0746-0973a.png
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胃升阳可矣不必吐
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是
凡木郁皆当用吐矣其可乎哉至于东垣所谓食塞肺
分为金与土旺于上而尅木又不能使人无疑者夫金
之尅木五行之常道耳固不待夫物伤而后能也且
为物所伤岂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气
乃是反为木郁而施治非为食伤而施治矣夫食塞
胸中而用吐正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耳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2b 页 WYG0746-0973b.png
恐不劳引木郁之说以汨之也火郁发之发者汗之
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
散之又如龙火郁甚于内非苦寒降沈之剂可治则
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使势穷则
止如东垣升阳散火汤是也凡此之类皆发之之法
也土郁夺之夺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
同咸寒之剂以攻去之又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
人壮气实者则攻下之其或势盛而不能顿除者则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3a 页 WYG0746-0973c.png
劫夺其势而使之衰又如湿热为痢有非力轻之剂可
治者则或攻或劫以致其平凡此之类皆夺之之法也
金郁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也疏通其气也如肺金
为肾水上原金受火烁其令不行原郁而渗道闭矣宜
肃清金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膹满胸凭仰息非利肺
气之剂不足以疏通之凡此之类皆泄之之法也王氏
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为金郁泄之夫渗泄利小便固为
泄金郁矣其解表二字莫晓其意得非以人之皮毛属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3b 页 WYG0746-0973d.png
肺其受邪为金郁而解表为泄之乎窃谓如此则凡筋
病便是木郁肉病便是土郁耶此二字未当于理今删
去且解表间于渗泄利小便之中是渗漏利小便为二
治矣若以渗泄为滋肺生水以利小便为直治膀胱既
责不在肺何为金郁乎是亦不通故余易之曰渗泄而
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者制禦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
势也如肿胀之病水气淫溢而渗道以塞夫水之所不
胜者土也今土气衰弱不能制之故凡受其侮治当实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4a 页 WYG0746-0974a.png
其脾土资其运化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则渗道达而
后愈或病势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泄水之药以
伐而挫之或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治备举迭用
以渐平之王氏所谓抑之制其冲逆正欲折挫其汎滥
之势也夫实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三治者广略而
决胜也守也攻也广略也虽俱为治水之法然不审病
者之虚实久近浅深杂焉而妄施治之其不倾踣者寡
矣且夫五郁之病固有法以治之矣然邪气久客正气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4b 页 WYG0746-0974b.png
必损今邪气虽去正气岂能遽平哉苟不平调正气使
各安其位复其常于治郁之馀则犹未足以尽治法之
妙故又曰宜调其气苟调之而其气犹或过而未服则
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过当益金金能制木则木
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
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所不欲也顺其
欲则喜逆其欲则恶今逆之以所恶故曰所谓泻之王
氏以咸泻肾酸泻肝之类为说未尽厥旨虽然自调其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5a 页 WYG0746-0974c.png
气以下盖经之本旨故余推其义如此若扩充为应变
之用则不必尽然也
  二阳病论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利隐曲女子不月释之者
谓男子则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则心受之而
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为男女各受立说窃独谓不然
夫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有病心脾受之
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胃为合胃病而及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5b 页 WYG0746-0974d.png
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今大肠而急心何哉
盖胃为受纳之府大肠为传化之府食入于胃浊气归
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耳
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
所资则无以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
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说
至隐曲不月方可分说耳若如释者之言则男之精独
资于脾而不资于心女之血独资于心而不资于脾有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6a 页 WYG0746-0975a.png
是理耶盖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脏六腑之相养而后成
可谓之男精资于脾女血资于心乎经本曰男女皆有
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则隐曲之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之
不来耳
  煎厥论
内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
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
可止王氏注曰张筋脉䐜胀也精绝精气竭绝也既伤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6b 页 WYG0746-0975b.png
肾气又损膀胱故当夏时使人煎厥斯乃房之患也既
盲目视又闭耳听则志意心神筋骨肠胃溃溃乎若坏
汨汨乎烦闷而不可止愚窃味乎经其旨昭然若无待
于解者何注释之乖远如此乎请重释之夫阳气者人
身和平之气也烦劳者凡过于动作皆是也张主也谓
亢极也精阴气也辟积犹积叠谓怫郁也衣褶谓之襞
积者亦取积叠之义也积水之奔散曰溃都犹堤防也
汨汨水流而不止也夫充于身者一气而已本无异类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7a 页 WYG0746-0975c.png
也即其所用所病而言之于是乎始有异名耳故平则
为正亢则为邪阳气则因其和以养人而名之及其过
动而张亦即阳气亢极而成火耳阳盛则阴衰故精绝
水不制火故亢火郁积之甚又当夏月火旺之时故使
人烦热之极若煎迫然而气逆上也火炎气逆故目盲
耳闭而无所用此阳极欲绝故其精败神去不可复生
若堤防之崩坏而所储之水奔散滂流莫能以遏之矣
夫病至于此是坏之极矣王氏乃因不晓都字之义遂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7b 页 WYG0746-0975d.png
略去此字而谓之若坏其可乎哉又以此病纯为房患
以张为筋脉䐜胀以汨汨为烦闷皆非是
  八味丸用泽泻论
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
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愚谓八味
丸以地黄为君而以馀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盖兼
补气也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
也若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8a 页 WYG0746-0976a.png
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其
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
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
补下焦热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易老亦曰补肾
用肉桂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
乾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
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
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8b 页 WYG0746-0976b.png
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
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
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
焦火也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且
泽泻也虽曰咸以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
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
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
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已寇氏何疑其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9a 页 WYG0746-0976c.png
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然泽泻固能泻肾然从
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故当归
从于参菧则能补血从于大黄牵牛则能破血从于桂
附茱萸则热从于大黄芒硝则寒此非无定性也夺于
群众之势而不得不然也虽然或者又谓八味丸以附
子为少阴之向𨗳其补自是地黄为主盖取其健脾走
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耳窃意如此则地黄之
滞非附子不能及下矣然钱仲阳六味地黄丸岂有附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29b 页 WYG0746-0976d.png
子乎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
阴虚者用之也
  小便原委论
或问余曰灵枢经云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
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
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回肠泌别汁渗入膀胱之中
胞气化之而为溺以泄出也杨介云水谷自小肠盛受
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而为溲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0a 页 WYG0746-0977a.png
便详已上三说则小便即泌别之水液渗入膀胱以出
者也素问则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又似水饮精
微之气上升脾肺运化而后成者也彼此不同将何所
凭乎余曰凭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
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故饮入于胃其精气虽上升其
饮之本体固不能上升也既不能上升则岂可谓小便
独为气化所成者哉惟其不能上升者必有待于能上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0b 页 WYG0746-0977b.png
升者为之先导故素问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且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
则水滞或者又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盖不明此
理故也虽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于受盛津液则又
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问曰胞移热于膀胱灵枢
经曰膀胱之胞薄以濡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
之居于膀胱也有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胞无由
自出必因乎气化而后能渐浸润于胞外积于胞下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1a 页 WYG0746-0977c.png
空处遂为溺以出于前阴也素问所谓膀胱津液藏焉
者盖举膀胱以该胞也若曰胞下无空处则人溺急时
至厕安能即出乎夫惟积满胞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
急急则至厕即出矣或言胞有下口而无上口或言胞
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窍而为注泄之路不亦妄欤
  内伤馀议
尝观夫东垣李氏所著内外伤辨有曰外伤风寒客邪
有馀之病当泻不当补内伤饮食劳役不足之病当补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1b 页 WYG0746-0977d.png
不当泻自此论一出而天下后世始知内外之伤有所
别而仲景之法不可例用矣其惠也不其大哉虽然夷
考其言犹或有可疑者不敢䛕佞僣用条之如曰夫饮
食劳倦伤而内热者乃阴火乘其坤土之位故内热以
及于胸中也又曰内经有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惟宜
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内经曰温能除大热故治之
必温药乃可耳又曰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宜发汗利
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此饮谓/酒也)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2a 页 WYG0746-0978a.png
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𨗳若此者皆不能使人无疑者
也谨按素问调经论篇云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嗟夫此内之说之原乎请
释其义如左夫人身之阴阳有以表里言者有以上下
之分言者有以气血言者有以身前身后言者有以脏
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气言者馀如动静语默起居
之类甚多不必悉举此所谓阴虚之阴其所指与数者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2b 页 WYG0746-0978b.png
皆不同盖劳动之过则阳和之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
况水谷之味又少入是故阳愈盛而阴愈衰也此阴虚
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分
为言或以肾水真阴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役者过动
属火也形气衰少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
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
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
傅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3a 页 WYG0746-0978c.png
无升而浊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
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
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
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炎故熏胸中而为
内热也东垣所谓劳役形体所谓饮食失节而致热者
此言正与调经论篇之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经文于内
外伤辨以为之主而乃反不引此却谓阴火乘土位故
内热及胸中此不能无疑者也夫阴火二字素问灵枢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3b 页 WYG0746-0978d.png
难经未尝言而东垣每每言之素问止有七节之傍中
有小心二句而刘守真推其为命门属火不属水引仙
经心为君火肾为相火之说以为之證然亦不以阴火
名之是则名为阴火者其东垣始欤窃意内热之作非
皆阴火也但气有郁则成热耳虽曰心为君火君不主
令然素所叙诸病之属热者甚众皆君火病也岂君火
不能为病而直欲纯归之于阴火乎至真要大论云劳
者温之损者益之夫劳则动之太过而神不宁矣故温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4a 页 WYG0746-0979a.png
之温也者养也温之者所以调其饮食适其起居澄心
息虑从容以待其真气之复常也礼记所谓柔色以温
之此温字正与此同或以药扶助之亦养也今东垣乃
以温为温凉之温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又易
损者益之为损者温之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
而遍考内经并无此语此亦不能无疑者也然温药之
补元气泻火邪者亦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矣盖温能
益气甘能助脾而缓火故元气复而火邪熄也夫宜用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4b 页 WYG0746-0979b.png
温药以为内伤不足之治则可以为劳者温之之注则
不可阴阳应象论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其温字亦
是滋养之义非指温药也夫形不足乃阳虚而不充也
气者药之气也药有气厚气薄味厚味薄味厚者属阴
而滋精气厚者属阳而滋形今以药之气厚者滋阳不
兼形乎故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虽以药温养之亦未
尝不兼乎调食饮适起居与澄心息虑也温字固具二
意然终不可视为温凉之温苟以补之除之抑之举之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5a 页 WYG0746-0979c.png
散之等语比类而观焉则其义自著矣夫金木水火土
运于天地也则无刑质之可观其丽于地则有形质矣
金木土水者有形有质者也火者有形而质不实者也
酒性虽热体同于水今东垣乃谓饮者无形之气此亦
不能无疑者也既待发汗利小便以去之其可谓之无
形之气乎且劳倦伤饮食伤二者虽俱为内伤然不可
混而为一难经所谓饮食劳倦则伤脾者盖谓皮主饮
食而四肢亦属脾故饮食失节劳役四肢皆能伤于脾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5b 页 WYG0746-0979d.png
耳非谓二者同类而无辨也夫劳倦伤饮食伤虽与风
寒暑湿有馀之病不同然饮食伤又与劳倦伤不同劳
倦伤诚不足也饮食伤尤当于不足之中分其有馀不
足也何也盖饥饿不饮食与饮食太过虽皆是失节然
必明其有两者之分方尽其理也节者何无不及无太
过之中道也夫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固
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
有馀亦失节也以受伤言则不足以停滞言则有馀矣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6a 页 WYG0746-0980a.png
惟其不足故补益惟其有馀故消𨗳亦有物滞气伤必
补益消𨗳兼行者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宜消𨗳独
行不须补益者亦有既停滞不复自化不须消𨗳但当
补益或亦不须补益者洁古枳术丸东垣橘皮枳术丸
木香枳术丸之类虽曰消𨗳固有补益之意存乎其间
其他如木香分气丸𨗳气枳实丸大枳壳丸之类虽无
补益然施之于物暂滞气不甚伤者岂不可哉但不可
视为通行之药耳止所滞之物非枳术丸之力所能去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6b 页 WYG0746-0980b.png
者亦安可泥于消𨗳而不知变乎故备急丸煮黄丸感
应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洁古东垣亦未尝委之而弗
用也故善将兵者攻亦当守亦当不善者则宜攻而守
宜守而攻其败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观乎此则
知消𨗳补益推逐之理矣若夫劳倦伤则纯乎补益固
不待议虽东垣丁宁告戒然世人犹往往以苦寒之剂
望除劳倦伤之热及其不愈而反甚自甚而至危但曰
病势已极药不能胜耳医者病者生病者一委之天命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7a 页 WYG0746-0980c.png
皆懵然不悟其为妄治之失也呜呼仁人君子能不痛
心也哉夫东垣先哲之出类者也奚敢轻议但恨其白
璧微瑕而或贻后人差毫釐谬千里之患故不得不僣
踰耳知我者其鉴之
  外伤内伤所受经旨异同论
客或难予曰素问阴阳应象论云天之邪气感则风人
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太阴阳明论云犯贼
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7b 页 WYG0746-0980d.png
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两说正相反愿闻其解
余复之曰此所谓似反而不反者也夫感天之邪气犯
贼风虚邪外伤有馀之病感水谷寒热食饮不节内伤
不足之病也二者之伤腑脏皆尝受之但随其所从所
发之处而为病耳不可以此两说之异而致疑盖并行
不相悖也读者当合而观之其旨斯尽若曰不然请以
诸处所论证之金匮真言论曰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
正神明论曰夫八正之虚邪以身之虚逢天之虚两虚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8a 页 WYG0746-0981a.png
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五脏伤灵枢经曰五脏之中风又
曰东风伤人内舍于肝南风伤人内舍于心西南风伤
人内舍于脾西风伤人内舍于肺北风伤人内舍于肾
观乎此则天之邪气固伤五脏矣灵枢又曰邪之中人
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从
皮肤以入其傅自络脉而经而输而伏冲之脉以至于
肠胃又曰东北风伤人内舍于大肠西北风伤人内舍
于小肠东南风伤人内舍于胃观乎此则天之邪气岂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8b 页 WYG0746-0981b.png
不伤六腑乎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观乎此则水
谷寒热固伤六腑矣灵枢又曰形寒寒饮则伤肺难经
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观乎此则水谷寒热岂不伤五脏
乎至于地之湿气亦未必专害皮肉筋脉而不能害脏
腑邪气水谷亦未必专害脏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脉也
但以邪气无形脏主藏精气故以类相从而多伤脏水
谷有形腑主传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伤腑湿气浸润
其性缓慢其入人也以渐其始也自足故从下而上从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9a 页 WYG0746-0981c.png
浅而深而多伤于皮肉筋脉耳孰谓湿气全无及于脏
腑之理哉至若起居不时一语盖劳役所伤之病不系
上文异同之义故不之及也
 
 
 
 
 
医经溯洄集 卷下 第 39b 页 WYG0746-0981d.png
 
 
 
 
 
 
 
 医经溯洄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