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汤液本草 卷上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a 页 WYG0745-091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汤液本草卷上
            元 王好古 撰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以生姜陈皮之类
 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毋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毋肾水
 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蘖是也如无他證钱氏地黄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b 页 WYG0745-0911d.png
 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證钱氏泻青丸主
 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
 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菧甘草虚以炒
 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
 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證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
 泻之如无他證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𨗳赤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a 页 WYG0745-0912a.png
 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
 类补之如无他證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
 炒盐补心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證以泻黄散泻
 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
 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
 味子虚则以白术补之如无他證钱氏阿胶散主之
 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b 页 WYG0745-0912b.png
 證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蘖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知母以苦补之黄蘖以咸泻之泽泻虚则熟地黄黄
 蘖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
 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䆒
  其精详看本论
   脏腑泻火药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a 页 WYG0745-0912c.png
  黄连泻心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      黄蘖泻膀胱火
  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上能如此更有治病
   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b 页 WYG0745-0912d.png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天有阴阳
   风寒暑湿燥火   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
  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
   金木水火土    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4a 页 WYG0745-0913a.png
  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 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4b 页 WYG0745-0913b.png
   清阳发腠理     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     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     浊之清者也
   药性要旨
   苦药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
   苦寒泻湿热     苦甘寒泻血热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5a 页 WYG0745-0913c.png
 白虎之丼            调胃之丼
 
 
 
 
 
 
 桂枝之丼            柴胡之丼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5b 页 WYG0745-0913d.png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
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
泄下亦不利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麻黄苦为在地之
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
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利乎阴之体故入
手太阴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
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粥淡为阳中之阴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6a 页 WYG0745-0914a.png
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 味辛补酸泻 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 味咸补丼泻 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 味甘补苦泻 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 味酸补辛泻 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 味苦补酸泻 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6b 页 WYG0745-0914b.png
   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
   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主又仲景云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
   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安常有天命矣
   五味所用
  苦泄   甘缓   酸收  咸软  淡渗泄
    辛散
   药类法象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7a 页 WYG0745-0914c.png
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纯阳性温/味丼辛)升麻(气平味/微苦) 柴胡(气平味/苦平)
  羌活(气微温味/苦丼平)葳灵仙(气温/味苦) 葛根(气平/味甘)
  独活(气微温味/苦甘平)细辛(气温味/大辛) 桔梗(气微温/味甘辛)
  白芷(气温味/大辛) 藁本(气温味/大辛) 鼠粘子(气平/味辛)
  蔓荆子(气清/味辛) 川芎(气温/味辛)  天麻(气平/味苦)
  秦艽(气微温味/苦辛平)荆芥(气温味/苦辛) 麻黄(气温味/甘苦)
  前胡(气微寒/味苦) 薄荷(气温味/苦辛)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7b 页 WYG0745-0914d.png
热浮长(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黑附子(气热味/大辛) 乌头(气热味/大辛) 乾姜(气热味/大辛)
  乾生姜(气温/味辛)  良姜(气热味辛一/本味甘辛)肉桂(气热味/大辛)
  桂枝(气热味/甘辛)  草豆䓻(气热味/大辛)丁香(气温/味辛)
  厚朴(气温/味辛)   木香(气热味/苦辛) 益智(气热味/大辛)
  白豆䓻(气热味/大辛) 川椒(气热温/味大辛) 吴茱萸(气热味/苦辛)
  茴香(气平/味辛)   延胡索(气温/味辛) 缩砂(气温/味辛)
  红蓝花(气温/味辛)  神曲(气大缓/味甘)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8a 页 WYG0745-0915a.png
湿化成(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已上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黄菧(气温平/味甘) 人参(气温/味甘)   甘草(气平/味甘)
  当归(气温味辛/一作味甘)熟地黄(气寒/味苦)  半夏(气微寒/味辛平)
  白术(气温/味甘)  苍术(气温/味甘)   陈皮(味温气/微苦)
  青皮(气温/味辛)  藿香(气微温/味甘辛)  槟榔(气温/味辛)
  莪术(气温味/苦辛) 京三棱(气平/味苦)  阿胶(气微温/味甘辛)
  诃子(气温/味苦)  杏仁(气温味/甘苦)  大麦蘖(气温/味咸)
  桃仁(气温味/甘苦) 紫草(气寒/味苦)   苏木(气平味甘咸/一作味酸)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8b 页 WYG0745-0915b.png
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气平/味甘)  泽泻(气平/味甘)   猪苓(气寒/味甘)
  滑石(气寒/味甘)  瞿麦(气寒味/苦平)  车前子(气寒/味甘)
  灯心草(气平/味甘) 五味子(气温/味酸)  桑白皮(气寒味/苦酸)
  天门冬(气寒味/微苦)白芍药(气微寒/味酸) 麦门冬(气寒味/微苦)
  犀角(气寒味/苦酸) 乌梅(气平/味酸)   牡丹皮(气寒/味苦)
  地骨皮(气寒/味苦) 枳壳(气寒/味苦)   琥珀(气平/味甘)
  连翘(味平/甘苦)  枳实(气寒味/苦酸)  木通(气平/味甘)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9a 页 WYG0745-0915c.png
寒沉藏(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
  大黄(气寒/味苦)  黄蘖(气寒/味苦)  黄芩(气寒/味苦)
  黄连(气寒/味苦)  石膏(气寒/味辛)  草龙胆(气寒味/大苦)
  生地黄(气寒/味苦) 知母(气寒味/大辛) 防己(气寒味/大苦)
  茵蔯(气微寒/味苦平) (气寒味/苦辛) 瓜蒌根(气寒/味苦)
  牡蛎(气微寒/味咸平) 玄参(气寒味/微苦)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
  川练子(气寒味/苦平)香䜴(气寒/味苦)  地榆(气微寒/味甘咸)
   标本阴阳论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9b 页 WYG0745-0915d.png
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
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沈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
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此脏腑之
标本也又脏腑在内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
脏腑经络之标本也更人生之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各
有标本也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凡治
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0a 页 WYG0745-0916a.png
气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
證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
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
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
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
不可不慎也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
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
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0b 页 WYG0745-0916b.png
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
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
后治其标既标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荣心行间
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中泻荣火少府穴是
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
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
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既受木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中补木是先治其标后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1a 页 WYG0745-0916c.png
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
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
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五方之正气味(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
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1b 页 WYG0745-0916d.png
中央已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
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分析以至
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因阳出吸
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止明
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2a 页 WYG0745-0917a.png
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
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故
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
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
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
气使之平也详见末论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2b 页 WYG0745-0917b.png
   随證治病药品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太阳苍术)    (阳明白芷/少阴细辛)   (少阳柴胡萸/厥阴吴茱)
 如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蘖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菧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3a 页 WYG0745-0917c.png
 如腹胀用姜制厚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菧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沈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
 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补血不足须用甘草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3b 页 WYG0745-0917d.png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
 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归也
 如心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
 己草龙胆黄蘖知母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4a 页 WYG0745-0918a.png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
 如𠻳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4b 页 WYG0745-0918b.png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𨗳使之行则
 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蘖黄芩详上下用
 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蘖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5a 页 WYG0745-0918c.png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芩
 如胃脘痛用草豆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
   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5b 页 WYG0745-0918d.png
   中满者勿食甘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
 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
 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缓
 也或有别證于前随證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
 论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6a 页 WYG0745-0919a.png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
 根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𦍑活防风为
 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
 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臣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6b 页 WYG0745-0919b.png
凡𠻳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
为佐有热无热一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蘖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蘖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證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證于前随證治病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7a 页 WYG0745-0919c.png
   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东垣报使
太阳     羌活     下黄蘖
阳明     白芷升麻   下石膏
少阳     柴胡      青皮
太阴     白芍药
少阴     知母
厥阴     青皮      柴胡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7b 页 WYG0745-0919d.png
  小肠膀胱属太阳   藁本𦍑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   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   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   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   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   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主   更有何病到膏肓
   诸经向导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8a 页 WYG0745-0920a.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19a 页 WYG0745-0920c.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0a 页 WYG0745-0921a.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1a 页 WYG0745-0921c.png
   制方之法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
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
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之物必有诸气互
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
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
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
则发泄厚则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1b 页 WYG0745-0921d.png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
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
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
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
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
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
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2a 页 WYG0745-0922a.png
必明其气之可否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
标本脏腑寒热虚实燥湿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
證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君臣大
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
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
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
不奇下者不偶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制之以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2b 页 WYG0745-0922b.png
急急者气味厚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厚
者多服而顿食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
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
也金郁泄之谓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析之谓制其冲逆
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用药各定分两
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證所主
同者则等分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3a 页 WYG0745-0922c.png
   用药酒洗曝乾
黄芩黄连黄蘖知母病在头面及手稍皮肤者须用酒炒
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
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
附子须炮以制毒也黄蘖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
合用之者酒浸曝乾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
当归酒浸助发散之意也
   用药根梢身例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3b 页 WYG0745-0922d.png
凡根之在土者中半已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
根中半已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
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
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
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𫐠类象形者也
   用圆散药例
仲景言剉如麻豆大与㕮咀同意夫㕮咀古之制也古
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4a 页 WYG0745-0923a.png
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㕮咀也今人以刀器
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槩为细末不分清
浊矣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果何谓也又曰清
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㕮咀之药取汁易行经络也若
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
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
中及脏腑之积气气味厚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
柤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4b 页 WYG0745-0923b.png
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
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稀
糊为圆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圆又易
化炼蜜圆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圆者取其难
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
也去急病用之圆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
而治之意也
   升合分两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5a 页 WYG0745-0923c.png
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㕮咀者即今剉如
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盏是也云铢者六
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
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料例大者只合
三分之一足矣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
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5b 页 WYG0745-0923d.png
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
   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
   焦熟黄芩为君治中焦熟黄连为君治湿防己
   治寒附子之类为君兼见何證以佐使药分
   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
   宜也
   治法纲要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6a 页 WYG0745-0924a.png
气交变论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
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
所运行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假
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
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
者固当举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而使之高
若本下何举之有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6b 页 WYG0745-0924b.png
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
甘草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
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
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
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不致差误矣
   药味专精
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
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药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7a 页 WYG0745-0924c.png
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予胗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
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
不欲开倦卧恶人语笑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
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
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
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是也加以人
参桂枝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剉一两剂服
之不效予再侯之脉證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7b 页 WYG0745-0924d.png
乎再市药之气味厚者煎服其證减半再服而安凡药
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
性味少异矣失其时则气味不全矣又况新陈之不同
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内经
曰司岁备物气味之专精也修合之际宜知谨焉
   汤液煎造
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
至意者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清净甜水为上量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8a 页 WYG0745-0925a.png
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柤取清汁服
之无不效也
   古人服药活法
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
多服则峻补于下
   古人服药有法
  病在心上者    先食而后药
  病在心下者    先药而后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8b 页 WYG0745-0925b.png
  病在四肢者    宜饥食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饱食而在夜
   察病轻重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
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
已过命将难存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胗脉孰能知
未病之病乎
海藏老人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9a 页 WYG0745-0925c.png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29b 页 WYG0745-0925d.png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清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
   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
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
过之伤其正也盖阴之所伤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
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
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0a 页 WYG0745-0926a.png
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箸脉沮弛
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箸柔气血以流腠理以
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伤
  多食咸    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则肉胝䐢而唇揭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0b 页 WYG0745-0926b.png
  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
   五走
  咸走血    血病毋多食咸
  苦走骨    骨病毋多食苦
  辛走气    气病毋多食辛
  酸走筋    筋病毋多食酸
  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1a 页 WYG0745-0926c.png
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
久天之由也
   服药可慎
热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夫芳草之气烈石药
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
此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
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论药所主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1b 页 WYG0745-0926d.png
海藏云汤液要药最为的当其馀方论所著杂例比之
汤液稍异何哉盖伊尹仲景取其治之长也其所长者
神农之所著也何以知之本草云一物主十病取其偏
长为本又当取洁古珍珠囊断例为准则其中药之所
主不必多言只一两句多则不过三四句非务简也亦
取其所主之偏长故不为多也
 
   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2a 页 WYG0745-0927a.png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
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谨候气无失病机其主病何
如言采药之岁也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先岁物何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2b 页 WYG0745-0927b.png
天地之专精也专精之气药物肥脓又于使用其正
气味也五运主岁不足则物薄有馀则物精非专精则
散气散气则物不纯是以质同而异等形质虽同力用
则异也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化有多少力化有
浅深此之谓也
   气味生成流布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
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3a 页 WYG0745-0927c.png
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
之阳厚则泄薄则通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薄则
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
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4a 页 WYG0745-0928a.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5a 页 WYG0745-0928c.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6a 页 WYG0745-0929a.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7a 页 WYG0745-0929c.png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7b 页 WYG0745-0929d.png
   七方
大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
  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顿而多
小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
  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少
缓 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8a 页 WYG0745-0930a.png
  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急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
  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
偶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宣 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 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8b 页 WYG0745-0930b.png
补 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 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 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 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 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 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 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 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9a 页 WYG0745-0930c.png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
 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
 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 可以去热大黄硝之属是也
热 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汤液本草 卷上 第 39b 页 WYG0745-0930d.png
 
 
 
 
 
 
 
 汤液本草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