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卷之中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
              晋 王叔和集
              汉 张仲景述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證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證十七条 方二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
 浊涕○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中寒
 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
卷二 第 1b 页
 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欬食巳吐其汁)○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
 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着其人当𣣔蹈其胸上
 先未苦时但𣣔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夲旋/复花汤方皆同)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心中
 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
 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
 为心脏伤所致也○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
 疾者死○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
 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𣣔眠梦远行而精神离
卷二 第 2a 页
 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
 短气○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
 死(臣亿等计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右既远无文)
(可以补/缀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胸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
 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卷二 第 2b 页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
    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
 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
 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乾姜
 苓术汤主之
     甘草乾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乾姜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
卷二 第 3a 页
    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噍竭部上噍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
 气未和不能消榖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
 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
 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
 痔
 问曰病者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
卷二 第 3b 页
 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
 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
 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
 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小腹尺中积
 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
 央各以其部处之
  ○痰饮欬嗽病脉證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證二十一条 方十九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
 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
卷二 第 4a 页
 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
 疼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
 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𣣔饮○水在肺
 吐涎沫𣣔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
 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
 寒冷如水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杯欬嗽则辄已(一/作)
(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
 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
 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
卷二 第 4b 页
 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 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
 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
 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用后方
     茯桂甘白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
    利
卷二 第 5a 页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
 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胸/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𣣔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
 留饮𣣔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
    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
卷二 第 5b 页
 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
    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
    钱平旦服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
    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
 之
     大青龙汤方
卷二 第 6a 页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研)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
    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斤)
      乾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
卷二 第 6b 页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墨黑其脉沉紧得
 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术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
 者三日复发复愈不愈者宜术防巳汤去石膏加茯苓
 芒硝汤主之
     术防巳汤方
      术防巳(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卷二 第 7a 页
     术防巳加茯苓芒硝汤方
      术防巳 桂枝(各二/两)人参
      芒硝(三/合)茯苓(各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
    前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卷二 第 7b 页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呕家本渴渴者为𣣔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
 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汤加茯苓)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乾燥此肠间有水气巳椒苈黄丸主之
卷二 第 8a 页
     防椒葶黄丸方
      防巳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
    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 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卷二 第 8b 页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
    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
     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卷二 第 9a 页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
    行八九里进之
 欬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欬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
 十枣汤(方见/上)
 人欬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若
 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巳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
 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
卷二 第 9b 页
 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
 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欬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
 加生姜细辛以治其欬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 乾姜
卷二 第 10a 页
      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
    三服
 欬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乾姜为热药
 也服之当遂满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
 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味甘去桂四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 细辛
      乾姜(各二/两)五味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
卷二 第 10b 页
    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證应内麻黄以
 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
 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芍姜味辛夏仁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
      乾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
    三服
卷二 第 11a 页
 若面热如醉此为冒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
      乾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
    三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方见/上)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證并治第十三
卷二 第 11b 页
      脉證九条 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热而不欲食食
 即吐下之不肯止○寸口脉浮而运浮即为虚运即为
 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跌阳脉浮而数浮即为
 气数即消榖而大坚(乙作/紧)气盛则溲数数数即坚坚数
 相抟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
 之
卷二 第 12a 页
 渴𣣔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渴𣣔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四/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趺阳脉
 数胃中有热即满榖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淋家
 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用后丸主之
     括蒌瞿麦丸
卷二 第 12b 页
      括蒌根(二/两)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
 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二/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卷二 第 13a 页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匙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
 渴𣣔饮水口乾若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中)
 脉浮发热渴𣣔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卷二 第 13b 页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
    洋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水气病脉證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 脉證五条 方十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
 脉自浮外證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腑肿
 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
 沉迟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满不喘黄汗其
 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攴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则为隐
卷二 第 14a 页
 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
 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则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
 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
 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
 骨节疼痛及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
 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
 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
卷二 第 14b 页
 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
 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
 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
 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
 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𣣔作
 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抟名
 曰沈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
 曰伏沈伏相抟名曰水沈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
 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
卷二 第 15a 页
 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
 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
 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
 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水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
 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荅曰
 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肝水者其
 腹大不能自转则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脉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下鸭溏○脾水者其腹大
卷二 第 15b 页
 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若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
 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
 反瘦○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
 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榖不化脾气衰则䳱溏胃气
 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
 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
 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审如
 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
卷二 第 16a 页
 紧相抟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
 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
 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
 之胃家虚烦咽燥𣣔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
 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
 如前胸胁苦痛象苦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
 攻击卫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
 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耆汤主之腹痛加
 芍药
卷二 第 16b 页
     防已黄耆汤方
      防巳(一/两)黄耆(一两/一分)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右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
    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风水急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
 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卷二 第 17a 页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
 茯苓汤主之
     防巳茯苓汤
      防已(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卷二 第 17b 页
     越婢加术汤(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
    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沈小属小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
 气水其汗即已脉沈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
卷二 第 18a 页
    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上)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
 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
 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
     黄耆桂苦酒汤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
    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
卷二 第 18b 页
    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腌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
 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巳反发热者久久
 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巳辄
 轻者久久必身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不无
 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
 燥小便不利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耆(二/两)
卷二 第 19a 页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
    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
    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
 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
 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
 胱荣卫俱劳阳不通即身冷气不通即骨痛阳前通则
 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用后方主之
卷二 第 19b 页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方
      桂枝 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沬内诸药煮取
    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
卷二 第 20a 页
    即当
   附方
     外台防巳黄耆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
     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
     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气/湿中)
 ○黄疸病脉證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證十四条 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
 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坚而数数则为热热
 则消榖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
卷二 第 20b 页
 为伤脾风寒相抟食榖即昡榖气不消胃中苦渴渴气
 下流不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
 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
 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
 时𣣔吐名曰酒疸○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炮炮则发
 烦头痃小便必难此𣣔作榖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
 然者脉迟故也○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
 热足下热是其證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了腹满
 𣣔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心
 中热𣣔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
卷二 第 21a 页
 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瓜之不仁其脉浮
 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有以病发时火劫其
 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
 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脙沉渴𣣔饮水小便不利者皆
 发黄○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右痿疑/作心痿)○黄疸
 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
 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榖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攴久发黄
卷二 第 21b 页
 为榖疸菌陈汤主之
     菌陈汤方
      菌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三味煮
    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
    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时发热面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腣胱急少
 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后
 方
卷二 第 22a 页
     消矾散方
      消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味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
卷二 第 22b 页
 加黄耆汤主之(方见水/病中)
 诸黄用后方
     猪膏发煎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
    便出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
      茵陈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卷二 第 23a 页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
 之宜大黄滑石汤
     大黄滑石汤
      大黄 黄檗 滑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滑石更煮
    取一升顿服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𣣔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
 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中)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卷二 第 23b 页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附方
     菰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
    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證治第十六
      脉證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夫脉浮目
卷二 第 24a 页
 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急了知衄今止○又曰从
 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不可汗
 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病人面
 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
 者必吐血○夫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
 者死○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
 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
 血○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慄而振○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口燥但𣣔嗽水不𣣔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
卷二 第 24b 页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
 乾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三两/炙)生姜(六/两)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
    药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卷二 第 25a 页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
 吐血不止者后汤主之
     柏叶汤
      柏叶 乾姜(各三/两)(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卷二 第 25b 页
      甘草 乾地黄 白术
      附子(炮)阿胶 黄苓(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孤/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后方
     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 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證治第十七
卷二 第 26a 页
      论一首 脉證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
 为𣣔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
 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病
 人脉数数为热当消数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
 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榖胃中
 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馀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寸口脉微
 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
 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
卷二 第 26b 页
 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榖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
 涩其病难治○
 病人𣣔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用后方
     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乾呕吐涎沬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卷二 第 27a 页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用后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 乾姜
       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
 乾呕而利者用后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三/两)
卷二 第 27b 页
      半夏(半/斤)生姜(四/两)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用后方
     猪苓散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用后方
     四逆汤
卷二 第 28a 页
      附子(七个/生用)乾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
    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用后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
    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卷二 第 28b 页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多吐外台云治呕心)
(下痞/鞭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
    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馀分再服
 食巳即吐者用后方(外台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卷二 第 29a 页
 胃反吐而渴𣣔饮水者用后方
     茯苓泽泻汤(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
    升半温服八合日三
 吐后渴饮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者
 头痛
     文蛤汤
      文蛤(五/两)麻黄 甘草
卷二 第 29b 页
      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
    愈
 乾呕吐逆吐涎沫用后方
     半夏乾姜散
      半夏 乾姜(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
    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
卷二 第 30a 页
 然无奈用后方
     生姜半夏汤
      半夏(半/斤)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
    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乾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
    愈
卷二 第 30b 页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
 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
 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𣣔自止虽发热不死○下
 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湿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
卷二 第 31a 页
 自愈○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
 故也○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利气者当
 利其小便○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榖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脉沉而
 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执下利清榖者必郁胃汗出而
 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
 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
 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卷二 第 31b 页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
   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巳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热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
    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𣣔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卷二 第 32a 页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
 利巳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见痓/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
    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卷二 第 32b 页
     桃花汤
      赤石脂(一升一半剉/一半筛末)乾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
    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馀勿服
 热利重下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
卷二 第 33a 页
    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
    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乾姜(三两强/者四两)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合去滓分温再
卷二 第 33b 页
    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
    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卷二 第 34a 页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乾呕下利
      黄芩 人参 乾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證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 脉證三条 方五首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
 痈师曰诸痈肿𣣔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
卷二 第 34b 页
 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
 飞身而热脉数此为脓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
 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
    服(小便/当下)
 肠痈者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
 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
卷二 第 35a 页
 洪数者脓巳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芒消(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丹煎
    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先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
 何荅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
卷二 第 35b 页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自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日及/闭口者汁)黄芩(二/分)
      乾姜(二/分)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
    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
    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
    之前三物皆阴乾百日
     排脓散方
卷二 第 36a 页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一/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
    相等揉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
 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
 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乾姜(十/两)
      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
卷二 第 36b 页
      川椒(四两/去汁)桂枝(六/两)人参
      黄檗(各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
    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
    臼中与蜜杵五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
    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溃臭等食
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