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088-066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诗沈卷十
          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
 豳
  七月
周礼迎暑迎寒则吹豳诗祈年于田吹豳雅祭蜡吹豳
(籥章/氏)郑氏三分七月之诗既无所据而后儒迄无定
论朱子以雅之楚茨四篇或为豳雅颂之噫嘻四篇或
卷十 第 1b 页 WYG0088-0666b.png
为豳颂亦未确指以为是也窃以七月作于周公以其
言豳之风土而名之曰豳诗因之东山破斧诸篇亦附
于豳其实豳之民非本有豳诗也然则豳雅豳颂亦非
豳之本有雅颂可知盖所谓豳籥者以豳地之竹为之
(周礼/注)而吹以入乐雪山王氏谓一诗三用随事而变
其音者是也其言曰迎暑迎寒以豳之籥吹七月之诗
而合之以鼓钟琴瑟四器之音谓之吹豳诗祈年田祖
亦以豳之籥吹七月之诗而合之以竽笙埙籥箫篪篴
卷十 第 2a 页 WYG0088-0666c.png
管舂牍应雅凡十二种雅器之声掌之笙师者谓之吹
豳雅祭蜡息老又以豳籥吹七月之诗而合之以播鼗
击磬颂磬笙磬凡四种颂器之声谓之吹豳颂又曰凡
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
凡和乐亦如之此用七月一诗特以其器和声之不同
耳其说似不可易
雪山王氏曰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
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
卷十 第 2b 页 WYG0088-0666d.png
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
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范氏
处义曰民生本乎衣食礼义之所以起孝弟之所以生
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故勤俭之俗莫如豳风
仁义之至也此诗大旨二家说之备矣或曰周家积德
累仁先养后教不徒专事农桑诗何无一言及于教曰
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诗曰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瓜壶菽苴以食农夫亲其亲也私豵献豜上
卷十 第 3a 页 WYG0088-0667a.png
执宫功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长其长也非谨以庠序申
以孝弟安得有此盖不言教而教自寓焉矣
诗言流火即继授衣言授衣即言觱发不言八月十月
者详之在下也或言日或言月者日即月之日一也三
时皆有馌田畯皆以劳农但言三之日四之日者举其
重也
柔桑以饲新蚕采蘩以浴蚕子蚕事之先后各有宜也
因采桑而悲与公子同归以远父母为悲女子之孝也
卷十 第 3b 页 WYG0088-0667b.png
八月载绩妇功之要先言萑苇而后言载绩者蚕以奉
公而养老布则少壮所常服故以绩次蚕且绩必于八
月不先蚕而废曲薄之功也
于貉犹言于猎于往也于猎而得狐狸则取为公子裘
豜犹献公豵乃私之猎以教兵戎习战阵而奉公亲上
之化亦于是乎寓焉
斯螽莎鸡蟋蟀非一物而随时变化者斯螽蚣蝑即蚱
蜢莎鸡络纬即织妇蟋蟀促织也三者皆草虫而促织
卷十 第 4a 页 WYG0088-0667c.png
化生不一不尽依于草在野在宇在户在床下唯蟋蟀
为然洪迈曰此三句本言豳民出入之时郑氏并入蟋
蟀中正复不然盖豳民戒寒之语也改岁不言正月而
言十月者周虽改时而述后稷公刘风化所由起宜言
夏时且豳民习言夏时因其风俗而质言之也
稻为禾之总名十月获稻先言春酒介寿者重养老也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孝弟之道读之油然以生矣
百谷之名见于易书诗而周礼有五谷九谷六谷星经
卷十 第 4b 页 WYG0088-0667d.png
有八谷八星说者谓稷黍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为九
谷禾麦黍秫稻粟菽为六谷又曰稻黍稷粱麦瓜也五
谷者禾麻菽麦豆也星经之八谷稻黍大麦大豆小豆
小麦菽麻也百谷见于杨泉之物理论曰谷者黍稷之
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
种凡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四十共为百谷也
斩冰纳冰蚤朝祭韭皆君上事所以燮阴理阳王道之
成也跻堂非君堂也蜡祭之时乡人饮酒党正与乡大
卷十 第 5a 页 WYG0088-0668a.png
夫皆在焉民于是得以跻公堂称兕觥而颂万寿郑氏
所谓飨而正齿之时是也
  鸱鸮
金縢曰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公将不
利于孺子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
曰䲭鸮孔安国谓居东即为东征是也而郑氏独谓周
公作冢宰三年将摄政而流言至公避居于东成王多
卷十 第 5b 页 WYG0088-0668b.png
杀其官属公作䲭鸮以贻王救之二年王遭风雷之异
乃迎公反位居摄始东征管蔡获之如所云是周公先
为冢宰三年闻流言而避位居东二年始归朝东征又
复三年前后凡七年盖以金縢言周公居东止二年而
诗则明云三年故其说如此考成王多杀周公之官属
出之郑氏本无证据王肃已力辨其诬故孔颖达谓东
征实止二年以行役去来计之则是三年并不依郑也
朱子集传亦既削之矣及晚年因蔡氏注金縢仍用郑
卷十 第 6a 页 WYG0088-0668c.png
说为其所惑遂有弗辟之说只从郑氏为是之语而明
人郝敬著论以辨居东之非东征意在翻驳集传而词
极浩博反以蔡氏为是故不可以不辨
孟子曰武王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叛金縢曰武王既
丧群弟流言于国是成王居丧公为冢宰时管蔡已散
流言挟武庚以叛矣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叛其文甚
明考之左传史记并无异说若依郑氏以弗辟为弗避
则武庚既叛公即避位于东至二年之久始奉王命以
卷十 第 6b 页 WYG0088-0668d.png
东征毋论遗孽䲭张惧难扑灭即公亦何忍坐视王室
之动摇以负顾命之重乎且成王之疑公不过冲人之
见耳公唯明白正大可以释王之疑计未有善于东征
者也故曰我之弗辟无以告我先王辟者诛也先获管
蔡以归于王王按法以诛之所谓辟也(杀管叔放蔡叔/必奉王命非周)
(公所敢擅○武王但使管叔监殷无蔡叔三监非三人/谓二伯之下有率正连帅三等之官也至蔡叔以启商)
(共叛见左传霍叔同布流言见蔡仲之命一放一/降并不与管叔同诛蔡霍并不与管叔同监武庚)岂先
已避居于东哉
卷十 第 7a 页 WYG0088-0669a.png
公之东征先得二叔故曰罪人斯得非仅得其罪名可
知二叔既得复讨武庚之馀党其事匪易是以居东至
三年之久诗曰䲭鸮䲭鸮既取我子子指二叔䲭鸮指
武庚王杀管叔放蔡叔降霍叔为庶人公不禁痛心疾
首于武庚而目之曰䲭鸮读其诗如见其情矣或曰武
庚管叔既伏法矣成王尚何疑于公而不迎乎曰流言
起于骨月必有傅证非仅曰不利孺子而已故管蔡之
罪定而王之疑滋甚矣且夫负扆居摄古所未有之事
卷十 第 7b 页 WYG0088-0669b.png
周公之创局也睹其迹安得不并疑其心必至天变见
金縢启而公之精诚始大白于天下王始悔而迎公若
其不迎公犹不可以归也公以䲭鸮之诗贻王王但不
敢诮公究未释然于心斯时虽大圣人曷以自明哉
诗之恶武庚闵二叔唯见于首章下三章但言成室之
难而唯恐其毁是虽以晓王而亦以自明谓践阼三年
无非代冲人以敉宁王室也大诰曰若考作室既底法
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弗肯者王之年冲也是故沐握
卷十 第 8a 页 WYG0088-0669c.png
发食吐哺思三王兼四事旁作穆穆夜以待旦者今之
绸缪牖户唯恐予侮之苦心也相宁王伐大商绍天命
承谟烈遗大投艰不敢少宁者昔之拮据埒荼蓄租唯
恐室家未立之忧勤也乃今之来东尾翛翛而羽谯谯
望予室之翘翘恐不免风雨之漂摇焉唯予音之哓哓
庶令居是室者无忘祖宗之遗构哉
  东山
因人情之所必至而曲为之传不啻若自其口出所谓
卷十 第 8b 页 WYG0088-0669d.png
饮人以和而沁其肝脾也人将归则思家之情愈切故
西悲也舍行枚而制裳衣凯之还也蠋之烝于桑野蜎
蜎其犹蠢动我之宿于车下敦然竟已无知惫之至也
古之用车止则为营卫故士卒宿于车下
次章言果裸则馀草可知言伊威蟏蛸熠耀则他虫可
知町疃也而鹿且为场则不止于鹿矣不可畏而伊可
怀愈于从军之暴露多矣此为军士之无室家者言也
鹳俯鸣则天雨妇愁霖而穹窒叹我行之又不至也行
卷十 第 9a 页 WYG0088-0670a.png
未抵门而遥见瓜之在薪恍去家之景物也此为军士
之有室家者言也
于是无室家者新有昏姻之乐有室家者重有完聚之
欢其慰劳更有不可言喻者矣至诚之道以情感情如
是而不能动物者未之有也
  破斧
东征而凯还何至破其斧缺其斨此非周大夫之恶四
国亦非军士之答周公而慰之也我者东人之自我商
卷十 第 9b 页 WYG0088-0670b.png
奄之叛五十国之人非不称而戈比而干以相抗拒今
则破我斧缺我斨矣四国之人于今始得匡正公之哀
我人而拯救之者其德亦孔大矣哉盖东人美公破敌
之诗首序是也
  伐柯
伐柯必以斧取妻必以媒是故士之相见不以礼者君
子弗取也况我之见公敢不尽礼以往哉其则不远幸
公之近也笾豆有践多材多艺如几筵之上百物具备
卷十 第 10a 页 WYG0088-0670c.png
不可悉数也此乐见周公而美之之词
  九罭
九罭之施宜有鳟鲂朝廷之大宜有硕肤行见公之衮
衣绣裳而往归于周也鸿之遵渚而南不得其所也岂
遂于女乎信处鸿之遵陆而北爰得我所不复来东矣
今于女不过信宿之暂处耳
然而东人之爱公弥甚也曰东国之僻陋维公之来幸
得睹此衮衣兮愿朝廷之无以我公归兮归则长使我
卷十 第 10b 页 WYG0088-0670d.png
望衮衣而心悲兮
  狼跋
此诗说凡有四狼以贪欲致祸圣以无私安泰程子说
也人视周公犹狼之跋前疐后而公处之从容自得苏
子说也朱子则曰狼跋其胡则疐其尾公遭流言而安
肆自得如此盖其道大德盛安土乐天是以遭大变而
不失其常也朱氏善曰物之累于形者无所往而不病
圣之周于德者无所往而不宜四者之说皆以狼之跋
卷十 第 11a 页 WYG0088-0671a.png
胡疐尾喻周公之被谗居东而蒙窃未安也
诗若曰狼虽贪残之兽然胡可跋而尾载疐终为人所
禽杀而已武庚虽反侧然进莫前而退失据终自取于
灭亡而已硕肤大功也言公奏此肤功以报朝廷乃居
东至于三年之久其赤舄犹是几几也其德音依然不
瑕也曾流言之足以累公哉以狼喻四国以硕肤德音
称周公斯之为美
 
卷十 第 11b 页 WYG0088-0671b.png
 
 
 
 
 
 
 
 诗沈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