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a 页 WYG0724-034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正学隅见述
华阴王宏撰著
记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正学隅见述
华阴王宏撰著
记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b 页 WYG0724-0343b.png
后天下平
程子明道曰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
物理也
程子伊川曰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而致之所谓格
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读书讲明道义或
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
皆穷理也
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自然豁然
程子明道曰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
物理也
程子伊川曰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而致之所谓格
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读书讲明道义或
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
皆穷理也
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自然豁然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a 页 WYG0724-0343c.png
有觉处
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
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
臣父子间皆是理又问只穷一物见此一物便还见
得诸理否曰须是遍求虽颜子亦只能闻一知十若
到后来达理了虽亿万亦可通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
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
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
臣父子间皆是理又问只穷一物见此一物便还见
得诸理否曰须是遍求虽颜子亦只能闻一知十若
到后来达理了虽亿万亦可通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b 页 WYG0724-0343d.png
所务于穷理者非道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又不道
是穷得一理便到只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
朱子曰程子说格物曰格至也格物而至于物则物
理尽意句俱到不可移易
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
大学不曰穷理而谓之格物只是使人就实处穷究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
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非谓取
是穷得一理便到只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
朱子曰程子说格物曰格至也格物而至于物则物
理尽意句俱到不可移易
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
大学不曰穷理而谓之格物只是使人就实处穷究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
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非谓取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a 页 WYG0724-0344a.png
彼之理而归诸此也程子所谓物我一理才明彼即
晓此
格物致知于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则我之知亦致得
一分物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
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
九分一分未通透最不可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
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
晓此
格物致知于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则我之知亦致得
一分物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
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
九分一分未通透最不可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
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b 页 WYG0724-0344b.png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
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
大学论治国平天下许多事却归在格物上凡事事
物物各有一个道理若能穷得道理则施之事物莫
不各当其位如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之类各有
一至极道理
凡万物莫不各有一道理若穷理则万物之理皆不
出此问此是万物皆备于我曰极是
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
大学论治国平天下许多事却归在格物上凡事事
物物各有一个道理若能穷得道理则施之事物莫
不各当其位如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之类各有
一至极道理
凡万物莫不各有一道理若穷理则万物之理皆不
出此问此是万物皆备于我曰极是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a 页 WYG0724-0344c.png
问所谓穷理不知是反己求之于心惟复逐物而求
于物曰不是如此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穷得十分
尽方是格物不是此心如何去穷理不成物自有个
道理心又有个道理枯槁其心全与物不接却使此
理自见万无是事不用自家心如何别向物上求一
般道理不知物上道理谁去穷得
看道理须是见得实方是有功效处若于上面添些
玄妙奇特便是见他实理未透今之学者不曾亲切
于物曰不是如此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穷得十分
尽方是格物不是此心如何去穷理不成物自有个
道理心又有个道理枯槁其心全与物不接却使此
理自见万无是事不用自家心如何别向物上求一
般道理不知物上道理谁去穷得
看道理须是见得实方是有功效处若于上面添些
玄妙奇特便是见他实理未透今之学者不曾亲切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b 页 WYG0724-0344d.png
见得而臆度揣摸为说皆助长之病也道理止平看
意思自见
眼前凡所应接底都是物都有个极至之理便要知
得到若知不到便都没分明若知得到决定著恁地
做更无第二第三著止缘人见道理不破便恁地苟简
都做不得第一义问如何是第一义曰如为人君止
于仁之类决定著恁地不恁地便不得又如在朝须
著进君子退小人此是第一义有功决定著赏有罪
意思自见
眼前凡所应接底都是物都有个极至之理便要知
得到若知不到便都没分明若知得到决定著恁地
做更无第二第三著止缘人见道理不破便恁地苟简
都做不得第一义问如何是第一义曰如为人君止
于仁之类决定著恁地不恁地便不得又如在朝须
著进君子退小人此是第一义有功决定著赏有罪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a 页 WYG0724-0345a.png
决定著诛更无小人可用之理更无包含小人之理
惟见得不破便道小人不可去也有可用之理此都
是第二第三义如何会好凡事事穷得尽道理事事
占得第一义甚么样刚方正大且如为学决定是要
做圣贤此是第一义若道自家做不得且随分依稀
做些子此是见不破
圣贤所谓博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所谓大经大本
以及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
惟见得不破便道小人不可去也有可用之理此都
是第二第三义如何会好凡事事穷得尽道理事事
占得第一义甚么样刚方正大且如为学决定是要
做圣贤此是第一义若道自家做不得且随分依稀
做些子此是见不破
圣贤所谓博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所谓大经大本
以及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b 页 WYG0724-0345b.png
所当穷而未始有不消理会者虽曰不能尽究然亦
只得随吾聪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
或问格物致知之学与世之所谓博物洽闻者奚以
异曰此以反身穷理为主而必究其本末是非之极
至彼以徇外誇多为务而不覈其表里真妄之实然
必究其极是以知愈博而心愈明不覈其实是以识
愈多而心愈窒此正为己为人之分不可不察也
吾闻之也天道流行造化发育凡有声色猊象而盈
只得随吾聪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
或问格物致知之学与世之所谓博物洽闻者奚以
异曰此以反身穷理为主而必究其本末是非之极
至彼以徇外誇多为务而不覈其表里真妄之实然
必究其极是以知愈博而心愈明不覈其实是以识
愈多而心愈窒此正为己为人之分不可不察也
吾闻之也天道流行造化发育凡有声色猊象而盈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6a 页 WYG0724-0345c.png
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
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己是皆得于天之
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
之则心之为物实主于身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
其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浑然在中随感
而应各有攸主而不可乱也次而及于身之所具则
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则有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
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己是皆得于天之
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
之则心之为物实主于身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
其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浑然在中随感
而应各有攸主而不可乱也次而及于身之所具则
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则有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6b 页 WYG0724-0345d.png
而自不容己所谓理也外而至于人则人之理不异
于己也远而至于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也极其大
则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也尽于小则一尘之
微一息之顷不能遗也是乃上帝所降之衷烝民所
秉之彝刘子所谓天地之中夫子所谓性与天道子
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仁义之心程子所谓天
然自有之中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邵子所谓道之
形体者但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
于己也远而至于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也极其大
则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也尽于小则一尘之
微一息之顷不能遗也是乃上帝所降之衷烝民所
秉之彝刘子所谓天地之中夫子所谓性与天道子
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仁义之心程子所谓天
然自有之中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邵子所谓道之
形体者但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7a 页 WYG0724-0346a.png
薄之异是以人之与物贤之与愚相为悬绝而不能
同耳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而于天下万物之
理无不能知以其禀之异故于其理或有所不能穷
也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知有不尽则其心之所
发必不能纯于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
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修而天下国家不可得
而治也昔者圣人盖有忧之是以于其始教为之小
学而使之习于诚敬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者
同耳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而于天下万物之
理无不能知以其禀之异故于其理或有所不能穷
也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知有不尽则其心之所
发必不能纯于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
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修而天下国家不可得
而治也昔者圣人盖有忧之是以于其始教为之小
学而使之习于诚敬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者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7b 页 WYG0724-0346b.png
已无所不用其至矣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
事物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到乎其极
则吾之知识亦得以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用
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
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
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
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己与
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里精粗无所不尽而
事物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到乎其极
则吾之知识亦得以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用
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
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
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
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己与
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里精粗无所不尽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8a 页 WYG0724-0346c.png
又益推其类以通之至于一日脱然而贯通焉则于
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吾之聪
明睿智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
近世大儒有为格物致知之说者曰格犹捍也禦也能
捍禦外物而后能知至道也又有推其说者曰人生而
静其性本无不善而有为不善者外物诱之也所谓格
物以致其知者亦曰捍去外物之诱而本然之善自明
耳是其为说不亦善乎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物之
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吾之聪
明睿智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
近世大儒有为格物致知之说者曰格犹捍也禦也能
捍禦外物而后能知至道也又有推其说者曰人生而
静其性本无不善而有为不善者外物诱之也所谓格
物以致其知者亦曰捍去外物之诱而本然之善自明
耳是其为说不亦善乎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物之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8b 页 WYG0724-0346d.png
与道固未始相离也今曰禦外物而后可以知至道则
是绝父子而后可以知孝慈离君臣而后可以知仁敬
也是安有此理哉若曰所谓外物者不善之诱耳非指
君臣父子而言也则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
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
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釐差耳
惟其徒有是物而不能察于吾之所以行乎其间者孰
为天理孰为人欲是以无以致其克复之功而物之诱
是绝父子而后可以知孝慈离君臣而后可以知仁敬
也是安有此理哉若曰所谓外物者不善之诱耳非指
君臣父子而言也则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
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
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釐差耳
惟其徒有是物而不能察于吾之所以行乎其间者孰
为天理孰为人欲是以无以致其克复之功而物之诱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9a 页 WYG0724-0347a.png
于外者得以夺乎天理之本然也今不即物以穷其原
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捍而去之则是必闭口
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
妇之别也是虽异端无君无父之教有不能充其说者
况乎圣人大中至正之道而得以此乱之哉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
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然合夫知之浅深行之大小
而言则非有以先成乎小亦将何以驯致乎其大者
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捍而去之则是必闭口
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
妇之别也是虽异端无君无父之教有不能充其说者
况乎圣人大中至正之道而得以此乱之哉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
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然合夫知之浅深行之大小
而言则非有以先成乎小亦将何以驯致乎其大者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9b 页 WYG0724-0347b.png
哉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弟诚敬之实
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
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
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
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己
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
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
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
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
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
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
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己
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
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
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0a 页 WYG0724-0347c.png
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夫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今就其一
事之中而论之则先知后行固各有其序矣诚欲因
夫小学之成以进夫大学之始则非涵养践履之有
素亦岂能居然以去杂乱纷纠之心而格物以致其
知哉且易之所谓忠信修辞者圣学之实事贯始终
而言者也以其浅而小者言之则自其常视毋诳男
唯女俞之时固己知而能之矣知至至之则由行此
治国平夫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今就其一
事之中而论之则先知后行固各有其序矣诚欲因
夫小学之成以进夫大学之始则非涵养践履之有
素亦岂能居然以去杂乱纷纠之心而格物以致其
知哉且易之所谓忠信修辞者圣学之实事贯始终
而言者也以其浅而小者言之则自其常视毋诳男
唯女俞之时固己知而能之矣知至至之则由行此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0b 页 WYG0724-0347d.png
而又知其所至也此知之深者也知终终之则由知
至而又进以终之也此行之大者也故大学之书虽
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
直从事于此也又非谓物未格知未至则意可以不
诚心可以不正身可以不修家可以不齐也但以为
必知之至然后所以治己治人者始有以尽其道耳
若曰必俟知至而后可行则夫事亲从兄承上接下
乃人生之所不能一日废者岂可谓吾知未至而暂
至而又进以终之也此行之大者也故大学之书虽
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
直从事于此也又非谓物未格知未至则意可以不
诚心可以不正身可以不修家可以不齐也但以为
必知之至然后所以治己治人者始有以尽其道耳
若曰必俟知至而后可行则夫事亲从兄承上接下
乃人生之所不能一日废者岂可谓吾知未至而暂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1a 页 WYG0724-0348a.png
辍以俟其至而后行哉抑圣贤所谓知者虽有浅深
然不过如前所论二端而已但至于廓然贯通则内
外精粗自无二致也
理之所在即是中道惟穷之不深则无所准则而有
过不及之患未有穷理既深而反有此患也易曰精
义入神以致用也盖惟如此然后可以应务未至于
此则凡所作为皆出于私意之凿冥行而已
宏撰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细思之终当以朱子
然不过如前所论二端而已但至于廓然贯通则内
外精粗自无二致也
理之所在即是中道惟穷之不深则无所准则而有
过不及之患未有穷理既深而反有此患也易曰精
义入神以致用也盖惟如此然后可以应务未至于
此则凡所作为皆出于私意之凿冥行而已
宏撰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细思之终当以朱子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1b 页 WYG0724-0348b.png
之说为正今不烦辨但有一问而已夫圣经二百
五字全学也凡为学之事无不备矣如将格物不
作即物穷理解则大学中所谓博文之功安在圣
贤所言学问思辨多闻多见博学详说诸语不一
而足于大学当何属不几阙乎学者平心静气读
朱子所补传久之当自知其不可易矣
孔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
欲诚意先致知格物之说也而致知格物初非二
五字全学也凡为学之事无不备矣如将格物不
作即物穷理解则大学中所谓博文之功安在圣
贤所言学问思辨多闻多见博学详说诸语不一
而足于大学当何属不几阙乎学者平心静气读
朱子所补传久之当自知其不可易矣
孔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
欲诚意先致知格物之说也而致知格物初非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2a 页 WYG0724-0348c.png
事故不曰先而曰在以见内外合一之学他日又
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学并用格致
同功而圣人之意尤重格物故又曰吾尝终日不
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盖圣贤之学其
用力之始未有不从事于博而后约者经传所言
历历可据此至明至平至正至大之理本无可疑
自司马文正公有格去物欲之解而陆文安公益
倡为异说后之儒者私臆纷出不惟悖程朱之训
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学并用格致
同功而圣人之意尤重格物故又曰吾尝终日不
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盖圣贤之学其
用力之始未有不从事于博而后约者经传所言
历历可据此至明至平至正至大之理本无可疑
自司马文正公有格去物欲之解而陆文安公益
倡为异说后之儒者私臆纷出不惟悖程朱之训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2b 页 WYG0724-0348d.png
亦且显违孔曾之教借易简之义以榛塞传注此
崔后渠所谓罪不胜诛者也
朱子以致知格物为博文之注今即以博文为致
知格物之注尚何疑之有如必以朱子之解格物
为非不知何以解博文二字乎原其故秪以格字
难解遂致说者纷纷耳然格字训至诗书所载如
格于上下七旬有苗格格于文祖神之格思有耻
且格等语莫不合者近世邵文庄公尝因医者言
崔后渠所谓罪不胜诛者也
朱子以致知格物为博文之注今即以博文为致
知格物之注尚何疑之有如必以朱子之解格物
为非不知何以解博文二字乎原其故秪以格字
难解遂致说者纷纷耳然格字训至诗书所载如
格于上下七旬有苗格格于文祖神之格思有耻
且格等语莫不合者近世邵文庄公尝因医者言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3a 页 WYG0724-0349a.png
切脉谓以切字训格字庶几近之王夏器训格为
通谓是潜通无间之意此亦皆有至字义其训为
去唯周书格其非心孟子格君心之非为然耳若
汉儒训为来罗南城训为事皆合式则其僻陋无
庸辨者矣
大学自平天下说到诚意致知渐说向内去然求
诸内者必有资于外致知者万无去闻见之功之
理故必说格物见外之不可废也内外之间无先
通谓是潜通无间之意此亦皆有至字义其训为
去唯周书格其非心孟子格君心之非为然耳若
汉儒训为来罗南城训为事皆合式则其僻陋无
庸辨者矣
大学自平天下说到诚意致知渐说向内去然求
诸内者必有资于外致知者万无去闻见之功之
理故必说格物见外之不可废也内外之间无先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3b 页 WYG0724-0349b.png
后于是变其文曰在方是合内外彻始终之学盖
圣人立言无弊如此最为明白易见程朱之训确
有可循不知后儒何故必欲别寻玄解耶予宗兄
孚公素留心书旨一日与予偶论及此谓既说到
诚意致知至此反说向外去终可疑予曰思而不
学则殆
格物者以吾心格之非求知于外也故曰吾心之
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盖古之学者为己其用力之
圣人立言无弊如此最为明白易见程朱之训确
有可循不知后儒何故必欲别寻玄解耶予宗兄
孚公素留心书旨一日与予偶论及此谓既说到
诚意致知至此反说向外去终可疑予曰思而不
学则殆
格物者以吾心格之非求知于外也故曰吾心之
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盖古之学者为己其用力之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4a 页 WYG0724-0349c.png
始必有事于博学而后乃收一贯之功此不易之
理要非驰骛广远如所称博物君子云尔也此格
物物字实兼身心意知国家天下言物有本末之
物即在此物字内故艾千子曰此物字该得广昔
有问格物于冯恭定公者公曰言致知不言格物
则落空物字有三解万物皆备于我物字对我而
言格去物欲物字指私欲而言此物字兼物我而
言王心斋谓格物是格物有本末之物致知是致
理要非驰骛广远如所称博物君子云尔也此格
物物字实兼身心意知国家天下言物有本末之
物即在此物字内故艾千子曰此物字该得广昔
有问格物于冯恭定公者公曰言致知不言格物
则落空物字有三解万物皆备于我物字对我而
言格去物欲物字指私欲而言此物字兼物我而
言王心斋谓格物是格物有本末之物致知是致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4b 页 WYG0724-0349d.png
知所先后之知最为有见格物是格其知如何致
意如何诚心如何正身如何修家国天下如何齐
治平中间孰为本孰为末孰当先孰当后节目次
第一一讲究明白则诚正修齐治平工夫才得不
差明德新民始止于至善耳此格物所以为大学
第一义按心斋之学本非正学而此之所言却亦
无悖于朱子穷理之旨恭定之解尤为明切正可
参看然谓物字应上物字知字应上知字圣人立
意如何诚心如何正身如何修家国天下如何齐
治平中间孰为本孰为末孰当先孰当后节目次
第一一讲究明白则诚正修齐治平工夫才得不
差明德新民始止于至善耳此格物所以为大学
第一义按心斋之学本非正学而此之所言却亦
无悖于朱子穷理之旨恭定之解尤为明切正可
参看然谓物字应上物字知字应上知字圣人立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5a 页 WYG0724-0350a.png
言断不如此必谓相应又何以置事字乎先儒谓
知是心之灵不可作虚字看朱子所谓心之神明
妙众理而宰万事者是也据此则致知知字与知
所先后知字亦自有分不可不辨也
平治齐修正诚致格皆用力字天下国家身心意
知物皆定体字知所先后知字是用力字心斋以
致知为致知所先后之知亦欠分晓矣故蔡虚斋
云知所先后知字浅
知是心之灵不可作虚字看朱子所谓心之神明
妙众理而宰万事者是也据此则致知知字与知
所先后知字亦自有分不可不辨也
平治齐修正诚致格皆用力字天下国家身心意
知物皆定体字知所先后知字是用力字心斋以
致知为致知所先后之知亦欠分晓矣故蔡虚斋
云知所先后知字浅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5b 页 WYG0724-0350b.png
杨慈湖谓格物不可以穷理训云吾心本无物忽
有物焉格去之可也物格则吾心自莹尘去则鉴
自明滓去则水自清矣此全是禅宗又疑大学之
文支离破碎谓非孔子所作不知其何所根据乃
欲申其邪说至排圣经而不顾孰谓慈湖之罪隐
而难知哉又尝谓圣人之教一而已矣四教之说
必记者之误此则执固不通可发一笑者也
王阳明谓格字不可以至字训乃以正字训之引
有物焉格去之可也物格则吾心自莹尘去则鉴
自明滓去则水自清矣此全是禅宗又疑大学之
文支离破碎谓非孔子所作不知其何所根据乃
欲申其邪说至排圣经而不顾孰谓慈湖之罪隐
而难知哉又尝谓圣人之教一而已矣四教之说
必记者之误此则执固不通可发一笑者也
王阳明谓格字不可以至字训乃以正字训之引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6a 页 WYG0724-0350c.png
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之类以为正其不正
以归于正之义其说莫详于答顾东桥一书中有
云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
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
而为二矣按朱子之言物我一原格物之理致吾
之知正心理合一矣安见其析而为二乎用力之
久豁然贯通原非泥物而求今云事事物物上求
其定理迁就其词以申己之辨毋乃失其衡也乎
以归于正之义其说莫详于答顾东桥一书中有
云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
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
而为二矣按朱子之言物我一原格物之理致吾
之知正心理合一矣安见其析而为二乎用力之
久豁然贯通原非泥物而求今云事事物物上求
其定理迁就其词以申己之辨毋乃失其衡也乎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6b 页 WYG0724-0350d.png
又谓求理于物如求孝之理于亲之身以为求之
于外也夫孝之理在亲之身与在吾之心一也如
谓不可求孝之理于亲之身又岂可离亲之身以
求孝之理乎即如亲之有饥饱寒暖此在亲之身
者也所谓物也知其饥矣又知其当食知其寒矣
又知其当衣此在吾之心者也所谓知也就亲之
身察其所以受饥受寒者而体之于心以为其食
之多寡衣之厚薄然后食之衣之咸当其则而不
于外也夫孝之理在亲之身与在吾之心一也如
谓不可求孝之理于亲之身又岂可离亲之身以
求孝之理乎即如亲之有饥饱寒暖此在亲之身
者也所谓物也知其饥矣又知其当食知其寒矣
又知其当衣此在吾之心者也所谓知也就亲之
身察其所以受饥受寒者而体之于心以为其食
之多寡衣之厚薄然后食之衣之咸当其则而不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7a 页 WYG0724-0351a.png
至于有害此亲之身与吾之心合一者也所谓格
物致知也若不问之亲而但求之心则其多寡厚
薄之间必有不得其宜者矣又或亲有疾病必诊
视之当补当攻方可用药岂可曰孝之理在吾之
心而不复求之于亲之身也乎大抵天下之理内
外虽不相离然必有内外之分所以有合内外之
道如无分矣又何以言合要其所以合者即性之
德也故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即
物致知也若不问之亲而但求之心则其多寡厚
薄之间必有不得其宜者矣又或亲有疾病必诊
视之当补当攻方可用药岂可曰孝之理在吾之
心而不复求之于亲之身也乎大抵天下之理内
外虽不相离然必有内外之分所以有合内外之
道如无分矣又何以言合要其所以合者即性之
德也故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即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7b 页 WYG0724-0351b.png
阳明亦尝有云成已成物虽本一事而先后之序
自不容紊乃其所为正告东桥者则云所谓致知
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
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
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
理而为一者也此段所言已与圣经本旨不合至
温凊奉养之喻有云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
自不容紊乃其所为正告东桥者则云所谓致知
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
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
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
理而为一者也此段所言已与圣经本旨不合至
温凊奉养之喻有云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8a 页 WYG0724-0351c.png
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
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
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
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
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
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
之宜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
事奉养之宜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
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
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
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
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
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
之宜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
事奉养之宜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8b 页 WYG0724-0351d.png
凊之节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
之格物初一段所云诚意是已第二段云实以之
温凊实以之奉养又非诚意之事乎第三段云为
之无一毫之不尽则直并说到修身之事矣此其
语意重复最为支离决裂柰何反以支离决裂归
咎于朱子之说也按朱子之训格物致知诚意虽
有次第然相因为用实非二事岂真析知行为两
截哉今其语录具在一一可考阳明之讥亦何其
之格物初一段所云诚意是已第二段云实以之
温凊实以之奉养又非诚意之事乎第三段云为
之无一毫之不尽则直并说到修身之事矣此其
语意重复最为支离决裂柰何反以支离决裂归
咎于朱子之说也按朱子之训格物致知诚意虽
有次第然相因为用实非二事岂真析知行为两
截哉今其语录具在一一可考阳明之讥亦何其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9a 页 WYG0724-0352a.png
不察之甚也阳明又有与陆元静书云必欲此心
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
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
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舍此之外无别功矣按此所言明是正心诚意之
功如何说作致知格物之功又先与元静论照心
非动妄心非照主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谓有所动
即妄无所动即照有妄有照则二二则息无妄无
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
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
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舍此之外无别功矣按此所言明是正心诚意之
功如何说作致知格物之功又先与元静论照心
非动妄心非照主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谓有所动
即妄无所动即照有妄有照则二二则息无妄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19b 页 WYG0724-0352b.png
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盖其学大类禅宗故谓近
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
工夫全不曾道著所见如彼宜其所言之异然竟
不回顾经传何其果于自信也程朱以物为万物
故以格物为即物穷理阳明谓即物穷理亦是玩
物丧志其说本于陆子皆由看物字有间故也今
略举四书中所言物字證之如诗云有物有则中
庸云尽物之性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此物字可
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
工夫全不曾道著所见如彼宜其所言之异然竟
不回顾经传何其果于自信也程朱以物为万物
故以格物为即物穷理阳明谓即物穷理亦是玩
物丧志其说本于陆子皆由看物字有间故也今
略举四书中所言物字證之如诗云有物有则中
庸云尽物之性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此物字可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0a 页 WYG0724-0352c.png
以为外物而忽之乎格此有则之物格此尽性之
物格此皆备之物尚可以为玩物而丧志乎且既
云穷理矣又何以云丧志也程朱云物我一理今
阳明直以物之理与心之理为二矣果如所言则
孔子之所谓知周乎万物与远取诸物者亦应不
免于玩物之讥矣格物二字可以别解不审知周
乎万物与远取诸物可以别生异解否
阳明谓大学格物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
物格此皆备之物尚可以为玩物而丧志乎且既
云穷理矣又何以云丧志也程朱云物我一理今
阳明直以物之理与心之理为二矣果如所言则
孔子之所谓知周乎万物与远取诸物者亦应不
免于玩物之讥矣格物二字可以别解不审知周
乎万物与远取诸物可以别生异解否
阳明谓大学格物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0b 页 WYG0724-0352d.png
分辨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故言穷理则
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
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此说极是若谓格
物有行不当以格物偏属之穷理又不当以穷理
专属之知则非也按阳明此言实本之程子易传
语录程子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
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
性命亦可了予谓系辞穷理二字是包举言之朱
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
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此说极是若谓格
物有行不当以格物偏属之穷理又不当以穷理
专属之知则非也按阳明此言实本之程子易传
语录程子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
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
性命亦可了予谓系辞穷理二字是包举言之朱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1a 页 WYG0724-0353a.png
传穷理二字原与即物二字连说是且就物上说
此其微异也故谓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
心之功则可谓言格物则已包诚意正心之功在
内则不可盖圣人为学有序断无一蹴而至之理
知行虽不相离亦断无行在知内之理程子之说
予窃疑其有直捷过高之弊若谓只一穷理便能
尽性至命则只道穷理足矣尽性云云不几赘乎
且尽性尽字实有工夫穷之尽之实有次第程子
此其微异也故谓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
心之功则可谓言格物则已包诚意正心之功在
内则不可盖圣人为学有序断无一蹴而至之理
知行虽不相离亦断无行在知内之理程子之说
予窃疑其有直捷过高之弊若谓只一穷理便能
尽性至命则只道穷理足矣尽性云云不几赘乎
且尽性尽字实有工夫穷之尽之实有次第程子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1b 页 WYG0724-0353b.png
于此传后又有云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
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此段正可参观程子前
说是从学既成后说出未免稍欠分晓终不若朱
子本义云穷天下之理尽人物之性而合于天道
此圣人作易之极功也明晰切实确不可易矣
再详程子之意是谓系辞此处穷理二字不可但
作知之事非谓穷理非知也大学格物自专属知
经文明说致知在格物何必强生支节阳明云穷
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此段正可参观程子前
说是从学既成后说出未免稍欠分晓终不若朱
子本义云穷天下之理尽人物之性而合于天道
此圣人作易之极功也明晰切实确不可易矣
再详程子之意是谓系辞此处穷理二字不可但
作知之事非谓穷理非知也大学格物自专属知
经文明说致知在格物何必强生支节阳明云穷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2a 页 WYG0724-0353c.png
理尽性圣人之成训苟格物之说而果即穷理之
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予亦云好学近
乎知力行近乎仁亦圣人之成训格物果如阳明
之说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力行乎
阳明之学在醇疵之间其醇者实有志于圣人之
道不堕浮华支离之习而其疵则间涉于禅也其
曰为善去恶是格物自非孔曾本旨冯恭定独辨
其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而于此略而不论予谓
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予亦云好学近
乎知力行近乎仁亦圣人之成训格物果如阳明
之说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力行乎
阳明之学在醇疵之间其醇者实有志于圣人之
道不堕浮华支离之习而其疵则间涉于禅也其
曰为善去恶是格物自非孔曾本旨冯恭定独辨
其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而于此略而不论予谓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2b 页 WYG0724-0353d.png
格物之训正不可不辨穷至事物之理六字会通
其意的是格字确解以捍字去字正字训之终不
得也吴秋圃训为格而通之之意此正与至字有
合乃又看物字异谓天下事物至赜安有穷时又
谓朱子因至字不明又添一穷字明是强经就我
又以朱子补传为牵强附会则皆衍阳明绪馀失
其衡者也
先儒以古之节为逆推工夫知至节为顺推效验
其意的是格字确解以捍字去字正字训之终不
得也吴秋圃训为格而通之之意此正与至字有
合乃又看物字异谓天下事物至赜安有穷时又
谓朱子因至字不明又添一穷字明是强经就我
又以朱子补传为牵强附会则皆衍阳明绪馀失
其衡者也
先儒以古之节为逆推工夫知至节为顺推效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3a 页 WYG0724-0354a.png
盖工夫是逆用效验是顺成圣贤之学莫贵于逆
格物工夫正是逆用然则即物穷理之说又何疑
乎
近人以古之节六先字为应知所先知至节七后
字为应知所后其说起于卢玉溪黄洵饶艾千子
曾斥其误盖后字原有二义先后后字是用力字
乃去声而后后字是定体字乃上声字义不明遑
问其他故高子业云字学明六经如指掌且知所
格物工夫正是逆用然则即物穷理之说又何疑
乎
近人以古之节六先字为应知所先知至节七后
字为应知所后其说起于卢玉溪黄洵饶艾千子
曾斥其误盖后字原有二义先后后字是用力字
乃去声而后后字是定体字乃上声字义不明遑
问其他故高子业云字学明六经如指掌且知所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3b 页 WYG0724-0354b.png
先后是一时事知所先而先之则知所后而后之
矣岂可分属此说与王心斋以格物为应物有本
末之物致知为应知所先后之知皆举业时文话
予尝谓近世诸儒讲学不脱举业时文习气正此
类也
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为主故别解格物近乃有谓
格物即以知格之是致知工夫自在先故不曰先
格物而曰在格物此语牵强明悖经文果如所说
矣岂可分属此说与王心斋以格物为应物有本
末之物致知为应知所先后之知皆举业时文话
予尝谓近世诸儒讲学不脱举业时文习气正此
类也
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为主故别解格物近乃有谓
格物即以知格之是致知工夫自在先故不曰先
格物而曰在格物此语牵强明悖经文果如所说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4a 页 WYG0724-0354c.png
则当曰致知以格物亦不当曰在格物矣不知于
下文物格而后知至而后字如何说得去艾千子
云致知在格物虽不说先毕竟格在致先故曰物
格而后知至致方求融贯而至则己会通矣此正
论也又林次崖驳阳明格物之说有云经文言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是意诚工夫又后格
物一步也既以格物为去私意则当物格时私意
己无了又何须再去诚意再做毋自欺慎独许大
下文物格而后知至而后字如何说得去艾千子
云致知在格物虽不说先毕竟格在致先故曰物
格而后知至致方求融贯而至则己会通矣此正
论也又林次崖驳阳明格物之说有云经文言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是意诚工夫又后格
物一步也既以格物为去私意则当物格时私意
己无了又何须再去诚意再做毋自欺慎独许大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4b 页 WYG0724-0354d.png
工夫得无叠床重屋耶若谓格物即是诚意又不
应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分做三节中
间又用个而后字按次崖此论虽阳明复起能无
口塞乎
汪石潭罗整庵皆阳明素交石潭著濯旧稿整庵
著困知记皆言阳明之学之失石潭曰近世有尊
象山而鄙朱子为训诂章句之学者曰吾心学也
好异者靡然趋之惑世诬民其罪大也整庵曰格
应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分做三节中
间又用个而后字按次崖此论虽阳明复起能无
口塞乎
汪石潭罗整庵皆阳明素交石潭著濯旧稿整庵
著困知记皆言阳明之学之失石潭曰近世有尊
象山而鄙朱子为训诂章句之学者曰吾心学也
好异者靡然趋之惑世诬民其罪大也整庵曰格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5a 页 WYG0724-0355a.png
物之义程朱之训明且尽矣当为万物无疑人之
有心固然亦是一物然以格物为格此心则不可
此理在人则谓之性在天则谓之命心也者人之
神明而理之存主处也岂可谓心即理而以穷理
为穷此心哉象山之为此言误人多矣其流祸迄
今益甚士之好高欲速者更唱迭和骎骎乎有丕
变于夷之势每读至此为之悚然太息予友李子
德谓先朝天下之乱由于学术之不正其首祸乃
有心固然亦是一物然以格物为格此心则不可
此理在人则谓之性在天则谓之命心也者人之
神明而理之存主处也岂可谓心即理而以穷理
为穷此心哉象山之为此言误人多矣其流祸迄
今益甚士之好高欲速者更唱迭和骎骎乎有丕
变于夷之势每读至此为之悚然太息予友李子
德谓先朝天下之乱由于学术之不正其首祸乃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5b 页 WYG0724-0355b.png
王阳明也予尝嫌其言太过然持世明教亦卓论
也士而有志于正学则又乌可不凛然知警也哉
尝读陆子语录有一条论王荆公云或问介甫比
商鞅何如先生云商鞅是脚踏实地他亦不问王
霸只要事成却是先定规模介甫慕尧舜三代之
名不曾踏得实处故所成就者王不成霸不就本
原皆因不能格物摸索形似便以为尧舜三代如
此而已所以学者先要穷理按陆子此言与朱子
也士而有志于正学则又乌可不凛然知警也哉
尝读陆子语录有一条论王荆公云或问介甫比
商鞅何如先生云商鞅是脚踏实地他亦不问王
霸只要事成却是先定规模介甫慕尧舜三代之
名不曾踏得实处故所成就者王不成霸不就本
原皆因不能格物摸索形似便以为尧舜三代如
此而已所以学者先要穷理按陆子此言与朱子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6a 页 WYG0724-0355c.png
所谓格物穷理之说何异岂非理不可易心不容
泯有意执为格物之解者不觉无意于论他事中
倏而吐露如此耶敢以此问世之为陆子之学者
陆子又尝谓学有讲明有践履以致知格物为讲
明之学此亦与朱子即物穷理之说无异昔有举
此以问阳明者阳明乃云此是陆子见未精一处
执其成见既以非朱又以非陆得毋胜心用事乎
敢以此问世之为王氏之学者
泯有意执为格物之解者不觉无意于论他事中
倏而吐露如此耶敢以此问世之为陆子之学者
陆子又尝谓学有讲明有践履以致知格物为讲
明之学此亦与朱子即物穷理之说无异昔有举
此以问阳明者阳明乃云此是陆子见未精一处
执其成见既以非朱又以非陆得毋胜心用事乎
敢以此问世之为王氏之学者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6b 页 WYG0724-0355d.png
阳明解致知格物之谬其病原于为知行并进之
说然古人所谓知行不相离者言人当重行不可
徒知云尔凡圣贤之言知行皆分言之亦皆先言
知而后言行如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
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曰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见于经传所载者多矣皆知先而行后之明
说然古人所谓知行不相离者言人当重行不可
徒知云尔凡圣贤之言知行皆分言之亦皆先言
知而后言行如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
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曰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见于经传所载者多矣皆知先而行后之明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7a 页 WYG0724-0356a.png
徵也故朱子云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今
谓知行并进行在知内初无先后骤听之岂非高
论然而中有毫釐千里之差果如所言则孔子何
以言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之人子路何以有未
之能行唯恐有闻之时凡为此论皆实本之释氏
抑所谓善知识即在彼法中亦不尽尔也况圣贤
之道哉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
谓知行并进行在知内初无先后骤听之岂非高
论然而中有毫釐千里之差果如所言则孔子何
以言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之人子路何以有未
之能行唯恐有闻之时凡为此论皆实本之释氏
抑所谓善知识即在彼法中亦不尽尔也况圣贤
之道哉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7b 页 WYG0724-0356b.png
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
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
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朱子答陆子美书曰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
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
万物之根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
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
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朱子答陆子美书曰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
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
万物之根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8a 页 WYG0724-0356c.png
万化之根本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
而向下所说许多道理条贯胍络井井不乱只今便
在目前而亘古亘今攧扑不破只恐自家见得未曾
如此分明直截则其所可疑者乃在此而不在彼也
又答陆子美书曰太极之说某谓周先生之意恐学
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此是
推原前贤立言之本意所以不厌重复盖有深指而
来谕便谓某以太极下同一物是则非惟不尽周先
而向下所说许多道理条贯胍络井井不乱只今便
在目前而亘古亘今攧扑不破只恐自家见得未曾
如此分明直截则其所可疑者乃在此而不在彼也
又答陆子美书曰太极之说某谓周先生之意恐学
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此是
推原前贤立言之本意所以不厌重复盖有深指而
来谕便谓某以太极下同一物是则非惟不尽周先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8b 页 WYG0724-0356d.png
生之妙旨而于某之浅陋妄说亦未察其情矣又谓
著无极字便有虚无好高之弊则未知尊兄所谓太
极是有形器之物耶无形器之物耶若果无形而但
有理则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明矣又安得
为虚无而好高乎
陆子与朱元晦书曰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
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
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理性命
著无极字便有虚无好高之弊则未知尊兄所谓太
极是有形器之物耶无形器之物耶若果无形而但
有理则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明矣又安得
为虚无而好高乎
陆子与朱元晦书曰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
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
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理性命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9a 页 WYG0724-0357a.png
章言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
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动
静章言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假令太
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
无极盖己知其说之非矣此言殆未可忽也兄谓梭
山急迫看人文字未能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
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大学曰无
诸己而后非诸人人无古今智愚贤不肖皆言也皆
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动
静章言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假令太
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
无极盖己知其说之非矣此言殆未可忽也兄谓梭
山急迫看人文字未能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
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大学曰无
诸己而后非诸人人无古今智愚贤不肖皆言也皆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29b 页 WYG0724-0357b.png
文字也观兄与梭山之书已不能酬斯言矣尚何以
责梭山哉尊兄向与梭山书云不言无极则太极同
于一物而不足为万物根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
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
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
纸笔之间也其为万物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
不能岂以人言不言之故耶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
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作大传时不言无极太极何
责梭山哉尊兄向与梭山书云不言无极则太极同
于一物而不足为万物根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
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
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
纸笔之间也其为万物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
不能岂以人言不言之故耶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
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作大传时不言无极太极何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0a 页 WYG0724-0357c.png
尝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物根柢耶洪范五皇极列
在九畴之中不言无极太极亦何尝同于一物而不
足为万化根本耶太极固自若也尊兄只管言来言
去转加糊涂此真所谓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
果当于理也兄号句句而论字字而议有年矣宜益
工益密立言精确足以悟疑辨惑乃反疏脱如此宜
有以自反矣后书又谓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
理周先生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
在九畴之中不言无极太极亦何尝同于一物而不
足为万化根本耶太极固自若也尊兄只管言来言
去转加糊涂此真所谓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
果当于理也兄号句句而论字字而议有年矣宜益
工益密立言精确足以悟疑辨惑乃反疏脱如此宜
有以自反矣后书又谓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
理周先生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0b 页 WYG0724-0357d.png
字以明之易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
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晓文
义者举知之矣自有大传至今几年未闻有错认太
极别为一物者设有愚谬至此奚啻不能以三隅反
何足尚烦老先生特地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以晓
之乎且极字亦不可以形字释之盖极者中也言无
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若惧学者泥于形器
而申释之则宜如诗言上天之载而于下赞之曰无
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晓文
义者举知之矣自有大传至今几年未闻有错认太
极别为一物者设有愚谬至此奚啻不能以三隅反
何足尚烦老先生特地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以晓
之乎且极字亦不可以形字释之盖极者中也言无
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若惧学者泥于形器
而申释之则宜如诗言上天之载而于下赞之曰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1a 页 WYG0724-0358a.png
声无臭可也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朱子发
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
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无极二字出于老
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老子首章言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之宗
旨也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老氏学之不正见理不
明所蔽在此兄于此学用力之深为日之久曾此之
不能辨何也通书中焉止矣之言与此昭然不类而
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
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无极二字出于老
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老子首章言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之宗
旨也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老氏学之不正见理不
明所蔽在此兄于此学用力之深为日之久曾此之
不能辨何也通书中焉止矣之言与此昭然不类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1b 页 WYG0724-0358b.png
兄曾不之察何也太极图说以无极二字冠首而通
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二程言论文字至多亦未
尝一及无极字假令其初实有是图观其后来未尝
一及无极字可见其道之进而不自以为是也兄今
考订注释表显尊信如此其至恐未得为善祖述者
也潘清逸诗文可见矣彼岂能知濂溪者明道伊川
亲师承濂溪当时名贤居潘右者亦复不少濂溪之
志卒属于潘可见其子孙之不能世其学也兄何据
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二程言论文字至多亦未
尝一及无极字假令其初实有是图观其后来未尝
一及无极字可见其道之进而不自以为是也兄今
考订注释表显尊信如此其至恐未得为善祖述者
也潘清逸诗文可见矣彼岂能知濂溪者明道伊川
亲师承濂溪当时名贤居潘右者亦复不少濂溪之
志卒属于潘可见其子孙之不能世其学也兄何据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2a 页 WYG0724-0358c.png
之笃乎梭山兄之言恐未宜忽也
朱子答陆子静书曰来书反复其于无极太极之辨
详矣然以某观之伏羲作易自一画以下文王演易
自乾元以下皆未尝言太极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赞
易自太极以下未尝言无极也而周子言之夫先圣
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若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
极之真体则知不言者不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
何至若此之纷纷哉今既不然则吾之所谓理者恐
朱子答陆子静书曰来书反复其于无极太极之辨
详矣然以某观之伏羲作易自一画以下文王演易
自乾元以下皆未尝言太极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赞
易自太极以下未尝言无极也而周子言之夫先圣
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若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
极之真体则知不言者不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
何至若此之纷纷哉今既不然则吾之所谓理者恐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2b 页 WYG0724-0358d.png
其未足以为群言之折衷又况于人之言有所不尽
者又非一二而已乎既蒙不鄙而教之某亦不敢不
尽其愚也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
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缊于三者之内者也圣人
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
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此云尔初不以其中而命
之也至于北极之极屋极之极诸儒虽有以为中者盖
以此物之极尝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
者又非一二而已乎既蒙不鄙而教之某亦不敢不
尽其愚也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
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缊于三者之内者也圣人
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
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此云尔初不以其中而命
之也至于北极之极屋极之极诸儒虽有以为中者盖
以此物之极尝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3a 页 WYG0724-0359a.png
也极者至极而已以有形者言之则其四方八面合
辏将来到此筑底更无去处从此推出四方八面都
无向背一切停匀故谓之极耳后人以其居中而能
应四外故指其处而以中言之非以其义为可训中
也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
至极而谓之极耳今乃以中坐之则是所谓理有未
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一也通书理性命章其
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无
辏将来到此筑底更无去处从此推出四方八面都
无向背一切停匀故谓之极耳后人以其居中而能
应四外故指其处而以中言之非以其义为可训中
也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
至极而谓之极耳今乃以中坐之则是所谓理有未
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一也通书理性命章其
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3b 页 WYG0724-0359b.png
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则意内之言固
已各有所属矣盖其所谓灵所谓一者乃为太极而
所谓中者乃气禀之得中与刚善刚恶柔善柔恶者
为五性而属乎五行初未尝以是为太极也且曰中
焉止矣而又下属于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之云是亦
成何等文字义理乎今来喻乃指其中者为太极而
属之下文则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
二也若论无极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
已各有所属矣盖其所谓灵所谓一者乃为太极而
所谓中者乃气禀之得中与刚善刚恶柔善柔恶者
为五性而属乎五行初未尝以是为太极也且曰中
焉止矣而又下属于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之云是亦
成何等文字义理乎今来喻乃指其中者为太极而
属之下文则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
二也若论无极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4a 页 WYG0724-0359c.png
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
敢说底道理令后之学者晓然见得太极之妙不属
有无不落方体若于此看得破方见得此老真得千
圣以来不传之秘非但架屋下之屋叠床上之床而
已也今乃以为未然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
言之意者三也至于大传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
而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
者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
敢说底道理令后之学者晓然见得太极之妙不属
有无不落方体若于此看得破方见得此老真得千
圣以来不传之秘非但架屋下之屋叠床上之床而
已也今乃以为未然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
言之意者三也至于大传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
而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
者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4b 页 WYG0724-0359d.png
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故语道体之至极则
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虽有二名初无
两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
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
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
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今乃深诋太
极之不然则是直以太极为有形状有方所矣直以
阴阳为形而上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又于形而上
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虽有二名初无
两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
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
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
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今乃深诋太
极之不然则是直以太极为有形状有方所矣直以
阴阳为形而上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又于形而上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5a 页 WYG0724-0360a.png
者之上复有太极之语则是又以道上别有一物为
太极矣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四
也至某前书所谓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
足为万物根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
为万化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以为当时若不如
此两下说破则读者错认语意必有偏见之病闻人
说有即谓之实有见人说无即以为真无耳自谓如
此说得周子之意已是大煞分明只恐知道者厌其
太极矣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四
也至某前书所谓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
足为万物根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
为万化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以为当时若不如
此两下说破则读者错认语意必有偏见之病闻人
说有即谓之实有见人说无即以为真无耳自谓如
此说得周子之意已是大煞分明只恐知道者厌其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5b 页 WYG0724-0360b.png
漏泄之过甚不谓如老兄者乃犹以为未稳而难晓
也请以某书上下文意详之岂谓太极可以人言而
为加损哉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
五也来书又谓大传明言易有太极今乃言无何也
此尤非所望于高明者今夏因与人言易其人之论
正如此当时对之不觉失笑遂至被劾彼俗儒胶固
随语生解不足深怪老兄平日自视为如何而亦为
此言耶老兄且谓大传之所谓有果如两仪四象八
也请以某书上下文意详之岂谓太极可以人言而
为加损哉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
五也来书又谓大传明言易有太极今乃言无何也
此尤非所望于高明者今夏因与人言易其人之论
正如此当时对之不觉失笑遂至被劾彼俗儒胶固
随语生解不足深怪老兄平日自视为如何而亦为
此言耶老兄且谓大传之所谓有果如两仪四象八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6a 页 WYG0724-0360c.png
卦之有定位天地五行万物之有常形耶周子之所
谓无是果虚空断灭都无生物之理耶此又理有未
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六也老子复归于无极
无极乃无穷之义如庄生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
野云尔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今乃引之而谓周子
之言实出乎彼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
意者七也高明之学超出方外固未易以世间言语
论量意见测度今且以愚见执方论之则其未合有
谓无是果虚空断灭都无生物之理耶此又理有未
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六也老子复归于无极
无极乃无穷之义如庄生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
野云尔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今乃引之而谓周子
之言实出乎彼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
意者七也高明之学超出方外固未易以世间言语
论量意见测度今且以愚见执方论之则其未合有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6b 页 WYG0724-0360d.png
如前所陈者亦欲奉报又恐徒为纷纷重使世俗观
笑既而思之若遂不言则恐学者终无所取正较是
二者宁可见笑于今人不可得罪于后世是以终不
获已而竟陈之
陆子又与朱元晦书曰尊兄尝晓陈同父云欲贤者
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
气力为汉唐分疏即更脱洒磊落今亦欲得尊兄进
取一步莫作孟子以下学术省得气力为无极二字
笑既而思之若遂不言则恐学者终无所取正较是
二者宁可见笑于今人不可得罪于后世是以终不
获已而竟陈之
陆子又与朱元晦书曰尊兄尝晓陈同父云欲贤者
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
气力为汉唐分疏即更脱洒磊落今亦欲得尊兄进
取一步莫作孟子以下学术省得气力为无极二字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7a 页 WYG0724-0361a.png
分疏亦更脱洒磊落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
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先知觉后
知先觉觉后觉者以其事实觉其事实故言即其事
事即其言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周道之衰文猊日胜
事实湮于意见典训芜于辨说揣量摸写之工依放
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习熟足以自安以子
贡之达又得夫子而师承之尚不免此多学而识之
之见非夫子叩之彼固晏然而无疑先行之训予欲
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先知觉后
知先觉觉后觉者以其事实觉其事实故言即其事
事即其言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周道之衰文猊日胜
事实湮于意见典训芜于辨说揣量摸写之工依放
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习熟足以自安以子
贡之达又得夫子而师承之尚不免此多学而识之
之见非夫子叩之彼固晏然而无疑先行之训予欲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7b 页 WYG0724-0361b.png
无言之训所以觉之者屡矣而终不悟颜子既没其
傅固在曾子盖可观已尊兄之才未知其与子贡
何如今日之病则有深于子贡者尊兄诚能深知此
病则来书七条之说当不待条析而自解矣然相去
数百里脱或未能自克淹回旧习则不能无遗恨请
卒条之来书本是主张无极二字而以明理为说其
要则曰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某窃谓尊
兄未曾实见太极若实见太极上面必不更加无极
傅固在曾子盖可观已尊兄之才未知其与子贡
何如今日之病则有深于子贡者尊兄诚能深知此
病则来书七条之说当不待条析而自解矣然相去
数百里脱或未能自克淹回旧习则不能无遗恨请
卒条之来书本是主张无极二字而以明理为说其
要则曰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某窃谓尊
兄未曾实见太极若实见太极上面必不更加无极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8a 页 WYG0724-0361c.png
字下面必不更著真体字上面加无极字正是叠床
上之床下面著真体字正是架屋下之屋虚见之与
实见其言固自不同也又谓极者正以其究竟至极
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
加此云尔就令如此又何必更于上面加无极字也
若谓欲言其无方所无形状则前书固言宜如诗言
上天之载而于其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岂宜以
无极字加之太极之上系辞言神无方矣岂可言无
上之床下面著真体字正是架屋下之屋虚见之与
实见其言固自不同也又谓极者正以其究竟至极
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
加此云尔就令如此又何必更于上面加无极字也
若谓欲言其无方所无形状则前书固言宜如诗言
上天之载而于其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岂宜以
无极字加之太极之上系辞言神无方矣岂可言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8b 页 WYG0724-0361d.png
神言易无体矣岂可言无易老氏以无为天地之始
以有为万物之母以常无观妙以常有观徼直将无字
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岂可讳也惟其所蔽在此
故其流为任术数为无忌惮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
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子矣杨朱未遽无君而孟子以为无君墨翟未遽无
父而孟子以为无父此其所以为知言也极亦此理
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畴之中而曰皇极岂非以其
以有为万物之母以常无观妙以常有观徼直将无字
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岂可讳也惟其所蔽在此
故其流为任术数为无忌惮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
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子矣杨朱未遽无君而孟子以为无君墨翟未遽无
父而孟子以为无父此其所以为知言也极亦此理
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畴之中而曰皇极岂非以其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9a 页 WYG0724-0362a.png
中而命之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而诗言立我烝民
莫匪尔极岂非以其中命之乎中庸曰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太极哉以极为
中则为不明理以极为形乃为明理乎字义固有一
字而数义者用字则有专一义者有兼数义者而字
之指归又有虚实虚字则但当论字义实字则当论
所指之实论其所指之实则有非字义所能拘者如
莫匪尔极岂非以其中命之乎中庸曰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太极哉以极为
中则为不明理以极为形乃为明理乎字义固有一
字而数义者用字则有专一义者有兼数义者而字
之指归又有虚实虚字则但当论字义实字则当论
所指之实论其所指之实则有非字义所能拘者如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39b 页 WYG0724-0362b.png
元字有始义有长义有大义坤五之元吉屯之元亨
则是虚字专为大义不可复以他义参之如乾元之
元则是实字论其所指之实则文言所谓善所谓仁
皆元也亦岂可以字义拘之哉极字亦如此太极皇
极乃是实字所指之实岂容有二充塞宇宙无非此
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中即至理何尝不兼至义大
学文言皆言知至所谓至者即此理也语读易者曰
能知太极即是知至语读洪范者曰能知皇极即是
则是虚字专为大义不可复以他义参之如乾元之
元则是实字论其所指之实则文言所谓善所谓仁
皆元也亦岂可以字义拘之哉极字亦如此太极皇
极乃是实字所指之实岂容有二充塞宇宙无非此
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中即至理何尝不兼至义大
学文言皆言知至所谓至者即此理也语读易者曰
能知太极即是知至语读洪范者曰能知皇极即是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0a 页 WYG0724-0362c.png
知至夫岂不可盖同指此理则曰极曰中曰至其实
一也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此两极字乃是虚字专为
至义却使得极者至极而已于此用而已字方用得
当尊兄最号为精通诂训文义者何为尚惑于此无
乃理有未明正以太泥而反失之乎至如直以阴阳
为形器而不得为道此尤不敢闻命易之为道一阴
一阳而已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
盈虚消长尊卑贵贱表里隐显向背顺逆存亡得丧
一也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此两极字乃是虚字专为
至义却使得极者至极而已于此用而已字方用得
当尊兄最号为精通诂训文义者何为尚惑于此无
乃理有未明正以太泥而反失之乎至如直以阴阳
为形器而不得为道此尤不敢闻命易之为道一阴
一阳而已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
盈虚消长尊卑贵贱表里隐显向背顺逆存亡得丧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0b 页 WYG0724-0362d.png
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奇耦相寻变化无
穷故曰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
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说卦曰观变于
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
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
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下系亦曰易之为
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
穷故曰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
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说卦曰观变于
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
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
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下系亦曰易之为
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1a 页 WYG0724-0363a.png
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今顾以阴
阳为非道而直谓之形器其孰为昧于道器之分哉
辨难有要领言词有指归为辨而失要领观言而迷
指归皆不明也前书之辨其要领在无极二字尊兄
确意主张曲为饰说既以无形释之又谓周子恐学
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某于
此见得尊兄只是强说来繇恐无是事故前书举大
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两句以见粗
阳为非道而直谓之形器其孰为昧于道器之分哉
辨难有要领言词有指归为辨而失要领观言而迷
指归皆不明也前书之辨其要领在无极二字尊兄
确意主张曲为饰说既以无形释之又谓周子恐学
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某于
此见得尊兄只是强说来繇恐无是事故前书举大
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两句以见粗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1b 页 WYG0724-0363b.png
识文义者亦知一阴一阳即是形而上者必不至错
认太极别为一物故曰况太极乎此其指归本自明
白而兄曾不之察乃必见诬以道上别有一物为太
极通书曰中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
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周子之言中如此亦不轻矣外此岂更别有道理乃
不得比虚字乎所举理性命章五句但欲见通书言
中言一而不言无极耳中焉止矣一句不妨自是断
认太极别为一物故曰况太极乎此其指归本自明
白而兄曾不之察乃必见诬以道上别有一物为太
极通书曰中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
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周子之言中如此亦不轻矣外此岂更别有道理乃
不得比虚字乎所举理性命章五句但欲见通书言
中言一而不言无极耳中焉止矣一句不妨自是断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2a 页 WYG0724-0363c.png
章兄必见诬以属之下文兄之为辨失其指归大率
类此尽信书不如无书某实深信孟子之言前书释
此段亦多援据古书独颇不信无极之说耳兄遽坐
以直绌古书为不足信兄其深文矣哉大传洪范毛
诗周礼与太极图说孰古以极为形而谓不得为中
以一阴一阳为器而谓不得为道此无乃少绌古书
为不足信而微任胸臆之所裁乎来书谓若论无极
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不顾旁人是非
类此尽信书不如无书某实深信孟子之言前书释
此段亦多援据古书独颇不信无极之说耳兄遽坐
以直绌古书为不足信兄其深文矣哉大传洪范毛
诗周礼与太极图说孰古以极为形而谓不得为中
以一阴一阳为器而谓不得为道此无乃少绌古书
为不足信而微任胸臆之所裁乎来书谓若论无极
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不顾旁人是非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2b 页 WYG0724-0363d.png
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又
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诚令
如此不知人有甚不敢道处但加之太极之上则吾
圣门正不肯如此道耳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
然示人简矣太极亦何尝隐于人哉尊兄两下说无
说有不知漏泄得多少如所谓太极真体不传之秘
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迥出常情
超出方外等语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平时既私
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诚令
如此不知人有甚不敢道处但加之太极之上则吾
圣门正不肯如此道耳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
然示人简矣太极亦何尝隐于人哉尊兄两下说无
说有不知漏泄得多少如所谓太极真体不传之秘
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迥出常情
超出方外等语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平时既私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3a 页 WYG0724-0364a.png
其说以自高妙及教学者则又往往秘此而多说文
义此漏泄之说所从出也以实论之两头都无著实
彼此只是葛藤未说气质不美者乐寄此以神其奸
不知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既以病己又以病人
殆非一言一行之过兄其母以久习于此而重自反
也区区之忠竭尽如此流俗无知必谓不逊书曰有
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谅在高明正所乐闻若犹有
疑愿不惮下教
义此漏泄之说所从出也以实论之两头都无著实
彼此只是葛藤未说气质不美者乐寄此以神其奸
不知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既以病己又以病人
殆非一言一行之过兄其母以久习于此而重自反
也区区之忠竭尽如此流俗无知必谓不逊书曰有
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谅在高明正所乐闻若犹有
疑愿不惮下教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3b 页 WYG0724-0364b.png
朱子又答陆子静书曰来书云古人质实(止/)请卒条
之○某详此说盖欲专务事实不尚空言其意甚美
但今所论无极二字某固已谓不言不为少言之不
为多矣若以为非则且置之其于事实亦未有害而
贤昆仲不见古人指意乃独无故于此创为浮辨累
数百言三四往返而不能已其为湮芜亦已甚矣
来书云尊兄未尝(止/)固自不同也○某亦谓老兄正
为未识太极之本无极而有其体故必以中训极而
之○某详此说盖欲专务事实不尚空言其意甚美
但今所论无极二字某固已谓不言不为少言之不
为多矣若以为非则且置之其于事实亦未有害而
贤昆仲不见古人指意乃独无故于此创为浮辨累
数百言三四往返而不能已其为湮芜亦已甚矣
来书云尊兄未尝(止/)固自不同也○某亦谓老兄正
为未识太极之本无极而有其体故必以中训极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4a 页 WYG0724-0364c.png
又以阴阳为形而上者之道虚见之与实见其言果
不同也
来书云老氏以无(止/)讳也○某详老氏之言有无以
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正如南北水
火之相反更请仔细著眼未可容易讥评也
来书云此理乃(止/)子矣○更请详看某前书曾有无
理二字否
来书云极亦此(止/)极哉○极是名此理之至极中是
不同也
来书云老氏以无(止/)讳也○某详老氏之言有无以
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正如南北水
火之相反更请仔细著眼未可容易讥评也
来书云此理乃(止/)子矣○更请详看某前书曾有无
理二字否
来书云极亦此(止/)极哉○极是名此理之至极中是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4b 页 WYG0724-0364d.png
状此理之不偏虽然同是此理然其名义各有攸当
虽圣贤言之亦未尝敢有所差易也若皇极之极民
极之极乃为标准之意犹曰立于此而示于彼使其
有所向望而取正焉耳非以其中而命之也立我烝
民立与粒通即书所谓烝民乃粒莫匪尔极则尔指
后稷而言盖曰使我众人皆得粒食莫非尔后稷之
所立者是望耳尔字不指天地极字亦非指所受之
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乃以喜怒哀乐之未发此理浑
虽圣贤言之亦未尝敢有所差易也若皇极之极民
极之极乃为标准之意犹曰立于此而示于彼使其
有所向望而取正焉耳非以其中而命之也立我烝
民立与粒通即书所谓烝民乃粒莫匪尔极则尔指
后稷而言盖曰使我众人皆得粒食莫非尔后稷之
所立者是望耳尔字不指天地极字亦非指所受之
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乃以喜怒哀乐之未发此理浑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5a 页 WYG0724-0365a.png
然无所偏倚而然而言太极固无偏倚而为万化之
本然其得名自为至极之极而兼有标准之义初不
以中而得名也
来书云以极为中(止/)理乎○老兄自以中训极某未
尝以形训极也今若此言则是已不晓文义而谓它
人亦不晓也请更详之
来书云大学文言皆言知至○某详知至二字虽同
而在大学则知为实字至为虚字两字上重而下轻
本然其得名自为至极之极而兼有标准之义初不
以中而得名也
来书云以极为中(止/)理乎○老兄自以中训极某未
尝以形训极也今若此言则是已不晓文义而谓它
人亦不晓也请更详之
来书云大学文言皆言知至○某详知至二字虽同
而在大学则知为实字至为虚字两字上重而下轻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5b 页 WYG0724-0365b.png
盖曰心之所知无不到耳在文言则知为虚字至为
实字两字上轻而下重盖曰有以知其所当至之地
耳两义既自不同而与太极之为至极者又皆不相
似请更详之
来书云直以阴阳为形器(止/)道器之分哉○若以阴
阳为形而上者则形而下者复是何物更请见教若
某愚见与其所闻则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
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如是则来书所谓始终晦
实字两字上轻而下重盖曰有以知其所当至之地
耳两义既自不同而与太极之为至极者又皆不相
似请更详之
来书云直以阴阳为形器(止/)道器之分哉○若以阴
阳为形而上者则形而下者复是何物更请见教若
某愚见与其所闻则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
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如是则来书所谓始终晦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6a 页 WYG0724-0365c.png
明奇耦之属皆阴阳所为之器独其所以为是器之
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为道耳如此
分别似差明白不知尊意以为如何
来书云通书曰(止/)类此○周子言中而以和字释之
又曰中节又曰达道彼非不识字者而其言显与中
庸相戾则亦必有说矣盖此中字是就气禀发用而
言其无过不及处耳非直指本体未发无所偏倚者
而言也岂可以此而训极为中也哉来书引经必尽
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为道耳如此
分别似差明白不知尊意以为如何
来书云通书曰(止/)类此○周子言中而以和字释之
又曰中节又曰达道彼非不识字者而其言显与中
庸相戾则亦必有说矣盖此中字是就气禀发用而
言其无过不及处耳非直指本体未发无所偏倚者
而言也岂可以此而训极为中也哉来书引经必尽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6b 页 WYG0724-0365d.png
全章虽烦不厌而所引通书乃独截自中焉止矣而
下此安得为不误老兄本自不信周子正使误引通
书亦未为害何必讳此小失而反为不改之过乎
来书云大传(止/)孰古○大传洪范诗礼皆言极而已
未尝谓极为中也先儒以此极处常在物之中央而
为四方之所面内而取正故因以中释之盖亦未闻
甚失而后人遂直以极为中则又不识先儒之本意
矣尔雅乃是纂集古今诸儒训诂以成书其间盖亦
下此安得为不误老兄本自不信周子正使误引通
书亦未为害何必讳此小失而反为不改之过乎
来书云大传(止/)孰古○大传洪范诗礼皆言极而已
未尝谓极为中也先儒以此极处常在物之中央而
为四方之所面内而取正故因以中释之盖亦未闻
甚失而后人遂直以极为中则又不识先儒之本意
矣尔雅乃是纂集古今诸儒训诂以成书其间盖亦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7a 页 WYG0724-0366a.png
不能无误不足据以为古又况其间但有以极训至
以殷齐训中初未尝以极为中乎
来书云又谓周子(止/)道耳○无极而太极犹曰莫之
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又如曰无为之为皆语势之当
然非为别有一物也其意则固若曰非如皇极民极
屋极之有方所形象而但有此理之极耳若晓此义
则于圣门有何违叛而不肯道乎上天之载是就有
中说无无极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若实见得即说
以殷齐训中初未尝以极为中乎
来书云又谓周子(止/)道耳○无极而太极犹曰莫之
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又如曰无为之为皆语势之当
然非为别有一物也其意则固若曰非如皇极民极
屋极之有方所形象而但有此理之极耳若晓此义
则于圣门有何违叛而不肯道乎上天之载是就有
中说无无极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若实见得即说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7b 页 WYG0724-0366b.png
有说无或先或后都无妨碍今必如此拘泥强生分
别曾谓不尚空言专务事实而反如此乎
来书云夫乾(止/)自反也○太极固未尝隐于人然人
之识太极者则少矣往往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
昭灵灵能作用底便谓此是太极而不知所谓太极
乃天地万物本然之理亘古亘今攧扑不破者也迥
出常情等语只是俗谈即非禅家所能专有不应儒
者反当回避况今虽偶然道著而其所见所说却非
别曾谓不尚空言专务事实而反如此乎
来书云夫乾(止/)自反也○太极固未尝隐于人然人
之识太极者则少矣往往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
昭灵灵能作用底便谓此是太极而不知所谓太极
乃天地万物本然之理亘古亘今攧扑不破者也迥
出常情等语只是俗谈即非禅家所能专有不应儒
者反当回避况今虽偶然道著而其所见所说却非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8a 页 WYG0724-0366c.png
禅家道理非如它人阴实祖用其说而改头换面阳
讳其所自来也如曰私其说以自妙而又秘之又曰
寄此以神其奸又曰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则恐
世间自有此人可当此语某虽无状自省得与此语
不相似也
大抵老兄昆仲同立此论而其所以立论之意不同
子美尊兄自是天资质实厚重当时看得此理有未
尽处不能仔细推究但立议论因而自信太过遂不
讳其所自来也如曰私其说以自妙而又秘之又曰
寄此以神其奸又曰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则恐
世间自有此人可当此语某虽无状自省得与此语
不相似也
大抵老兄昆仲同立此论而其所以立论之意不同
子美尊兄自是天资质实厚重当时看得此理有未
尽处不能仔细推究但立议论因而自信太过遂不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8b 页 WYG0724-0366d.png
可回见虽有病意实无它老兄却是先立一说务要
突过有若子贡以上更不数近世周程诸公故于其
言不问是非一例吹毛求疵须要讨不是处正使说
得十分无病此意却先不好了况其言之粗率又不
能无病乎夫子之圣固非以多学而得之然观其好
古敏求实亦未尝不多学但其中自有一以贯之处耳
若只如此空疏杜撰则虽有一而无可贯矣又何足
以为孔子乎颜曾所以独得圣学之传正为其博文
突过有若子贡以上更不数近世周程诸公故于其
言不问是非一例吹毛求疵须要讨不是处正使说
得十分无病此意却先不好了况其言之粗率又不
能无病乎夫子之圣固非以多学而得之然观其好
古敏求实亦未尝不多学但其中自有一以贯之处耳
若只如此空疏杜撰则虽有一而无可贯矣又何足
以为孔子乎颜曾所以独得圣学之传正为其博文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9a 页 WYG0724-0367a.png
约礼足目俱到亦不是只如此空疏杜撰也子贡虽
未得承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但未有
禅学可改换耳周程之生时世虽在孟子之下然其
道则有不约而合者反复来书窃恐老兄于其所言
多有未解者恐皆未可遽以颜曾自处而轻之也颜
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
不校曾子三省其身惟恐谋之不忠交之不信传之
不习其智之崇如彼而礼之卑如此岂有一毫自满
未得承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但未有
禅学可改换耳周程之生时世虽在孟子之下然其
道则有不约而合者反复来书窃恐老兄于其所言
多有未解者恐皆未可遽以颜曾自处而轻之也颜
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
不校曾子三省其身惟恐谋之不忠交之不信传之
不习其智之崇如彼而礼之卑如此岂有一毫自满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49b 页 WYG0724-0367b.png
自足强辨取胜之心乎来书之意所以见教者甚至
而其末乃有若犹有疑不惮下教之言某固不敢当
此然区区鄙见亦不敢不为老兄倾倒也不审尊意
以为如何如曰未然则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各尊所
闻各行所知亦可矣无复可望于必同也
近见国史濂溪传载此图说乃云自无极而为太极
若使濂溪本书实有自为两字则信如老兄所言不
敢辨矣然因渠添此二字却见得本无此字之意愈
而其末乃有若犹有疑不惮下教之言某固不敢当
此然区区鄙见亦不敢不为老兄倾倒也不审尊意
以为如何如曰未然则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各尊所
闻各行所知亦可矣无复可望于必同也
近见国史濂溪传载此图说乃云自无极而为太极
若使濂溪本书实有自为两字则信如老兄所言不
敢辨矣然因渠添此二字却见得本无此字之意愈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0a 页 WYG0724-0367c.png
益分明请试思之
陆子又与朱元晦书曰向蒙尊兄促其条析且有无
若令兄遽断来章之戒深以为幸别纸所谓我日斯
迈而月斯征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亦可矣无复望其
必同也不谓尊兄遽作此语甚非所望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通人之过虽微箴药久当自悟谅今尊兄必涣然于
此矣愿依末光以卒馀教
陆子又与朱元晦书曰向蒙尊兄促其条析且有无
若令兄遽断来章之戒深以为幸别纸所谓我日斯
迈而月斯征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亦可矣无复望其
必同也不谓尊兄遽作此语甚非所望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通人之过虽微箴药久当自悟谅今尊兄必涣然于
此矣愿依末光以卒馀教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0b 页 WYG0724-0367d.png
宏撰曰以上乃朱陆往复辨无极太极书艾千子
谓其两是而两足存推其意乃申陆子之说耳盖
陆子之说其理自确朱子则以立教为学者过虑
耳平心静气句句字字绎之自见或问朱陆之书
千子本两是之今谓申陆子之说如何曰自宋元
以来诸儒之斥陆子者严矣至国朝益甚千子独
以为当与朱子之说并存故知其意乃申陆子之
说耳然予为此言盖服千子持论之平非有所牴
谓其两是而两足存推其意乃申陆子之说耳盖
陆子之说其理自确朱子则以立教为学者过虑
耳平心静气句句字字绎之自见或问朱陆之书
千子本两是之今谓申陆子之说如何曰自宋元
以来诸儒之斥陆子者严矣至国朝益甚千子独
以为当与朱子之说并存故知其意乃申陆子之
说耳然予为此言盖服千子持论之平非有所牴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1a 页 WYG0724-0368a.png
牾也
无极二字实出于老子朱子谓老子所言无极乃
无穷之义今观其文云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知
白守黑复归于无极合数句绎之则无极非无穷
之义明矣不然何以为复归二字解也按周子此
说颇为道家牵附其援引演论如云无极生太极
太极禀无极无极在太极之前无极极而为太极
无极为真无太极为妙有诸语不一而太极反似
无极二字实出于老子朱子谓老子所言无极乃
无穷之义今观其文云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知
白守黑复归于无极合数句绎之则无极非无穷
之义明矣不然何以为复归二字解也按周子此
说颇为道家牵附其援引演论如云无极生太极
太极禀无极无极在太极之前无极极而为太极
无极为真无太极为妙有诸语不一而太极反似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1b 页 WYG0724-0368b.png
有形状有方所矣甚矣无极二字之不可加也翻
阅道藏乃知陆子之功于此不细此予所以欲删
去无极以还孔子之太极也
宋史原本云自无极而为太极韩恭简公谓朱子
削去自为二字以吾儒正理释之则亦回护之过
矣按朱子尝以增自为二字为史氏之过今韩氏
又以削自为二字为朱子之过皆非也盖史氏断
无无故增入二字之理而谓朱子削去二字反以
阅道藏乃知陆子之功于此不细此予所以欲删
去无极以还孔子之太极也
宋史原本云自无极而为太极韩恭简公谓朱子
削去自为二字以吾儒正理释之则亦回护之过
矣按朱子尝以增自为二字为史氏之过今韩氏
又以削自为二字为朱子之过皆非也盖史氏断
无无故增入二字之理而谓朱子削去二字反以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2a 页 WYG0724-0368c.png
咎史氏则大贤不若是之诡或当时传本有异又
或前后改定未可定也
韩氏又自以至无而至有五字释无极而太极五
字自谓亦是回护按此言乃正坐以老子之旨又
何回护之有如以至无而至有五字释太极二字
则可也盖无极二字亦是释太极耳释则当缓于
下不可加于上唯其加于上此所以合于外氏而
有无极生太极之说也
或前后改定未可定也
韩氏又自以至无而至有五字释无极而太极五
字自谓亦是回护按此言乃正坐以老子之旨又
何回护之有如以至无而至有五字释太极二字
则可也盖无极二字亦是释太极耳释则当缓于
下不可加于上唯其加于上此所以合于外氏而
有无极生太极之说也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2b 页 WYG0724-0368d.png
今人注古人之书者皆扬之使高凿之使深者也
唯朱子则推之使实扶之使正此其所以度越诸
儒而得孔孟之传也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实即无
生有之旨非但以无极明无形之义也观下文无
极之真四字可见以无极为明无形之义乃朱子
之说所谓推之使实扶之使正者也朱子既以无
形而有理释无极而太极而于无极之真则释云
真字便是太极又云既举无极则不复别举太极
唯朱子则推之使实扶之使正此其所以度越诸
儒而得孔孟之传也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实即无
生有之旨非但以无极明无形之义也观下文无
极之真四字可见以无极为明无形之义乃朱子
之说所谓推之使实扶之使正者也朱子既以无
形而有理释无极而太极而于无极之真则释云
真字便是太极又云既举无极则不复别举太极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3a 页 WYG0724-0369a.png
如今说则此处欠太极字皆回护之词予谓以无
极之真该太极何不竟言太极且此处不止欠太
极字正是多无极字耳夫既以无极为无形矣而
云无形之真可乎如谓真字是太极则犹言无极
之太极矣亦无是理也故知周子之意非但以无
极为明无形之义也朱子尝云老子之言有无以
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韩苑洛云
周子亦以有无为二以有无为一乃朱子之正论
极之真该太极何不竟言太极且此处不止欠太
极字正是多无极字耳夫既以无极为无形矣而
云无形之真可乎如谓真字是太极则犹言无极
之太极矣亦无是理也故知周子之意非但以无
极为明无形之义也朱子尝云老子之言有无以
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韩苑洛云
周子亦以有无为二以有无为一乃朱子之正论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3b 页 WYG0724-0369b.png
也斯言得之矣至诸儒问答又往往涉于老氏之
旨如或问无极是无之至至无之中乃至有存焉
故云无极而太极朱子曰如公说无极恁地说却
好但太极说不去或曰有字便是太字地位朱子
曰将有字训太字不得太极只是个理或曰至无
之中乃万理之至有也朱子曰亦得详其语意是
以无极为无以太极为有矣夫以无形训无极者
本欲明太极之为无而今反以有属之则岂非无
旨如或问无极是无之至至无之中乃至有存焉
故云无极而太极朱子曰如公说无极恁地说却
好但太极说不去或曰有字便是太字地位朱子
曰将有字训太字不得太极只是个理或曰至无
之中乃万理之至有也朱子曰亦得详其语意是
以无极为无以太极为有矣夫以无形训无极者
本欲明太极之为无而今反以有属之则岂非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4a 页 WYG0724-0369c.png
极二字累之乎又有问无极太极只是一物者朱
子曰本是一物被他恁地说却似两物此言若反
为陆子地者黄勉斋云后之读者不知极字但为
取喻而遽以理言不唯理不可无于周子无极之
语有以难通且太极之为至理其词已足而加以
无极则诚似于赘者转思之似亦足为陆子之一
助蔡节斋谓周子以无极而太极发明易有太极
之旨谓周子所言太极即孔子所言太极是也而
子曰本是一物被他恁地说却似两物此言若反
为陆子地者黄勉斋云后之读者不知极字但为
取喻而遽以理言不唯理不可无于周子无极之
语有以难通且太极之为至理其词已足而加以
无极则诚似于赘者转思之似亦足为陆子之一
助蔡节斋谓周子以无极而太极发明易有太极
之旨谓周子所言太极即孔子所言太极是也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4b 页 WYG0724-0369d.png
谓周子所言无极即孔子所言易遂谓无极之真
实有得于孔子之一言者此其牵合之谬又益甚
矣凡陆子之言其要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与神
无方易无体二段朱子与陆子书皆条析以答独
不及此二段虽有云上天之载是就有中说无无
极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乃朱子自为之说而于
陆子致辨之意绝不相应盖已知其理之不可夺
也鲍鲁斋云无极而太极一句是顺说太极本无
实有得于孔子之一言者此其牵合之谬又益甚
矣凡陆子之言其要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与神
无方易无体二段朱子与陆子书皆条析以答独
不及此二段虽有云上天之载是就有中说无无
极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乃朱子自为之说而于
陆子致辨之意绝不相应盖已知其理之不可夺
也鲍鲁斋云无极而太极一句是顺说太极本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5a 页 WYG0724-0370a.png
极一句是倒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犹周子所谓
无极而太极也若移诗之二句倒言之曰无声无
臭上天之载亦何不可象山不肯拈太极本无极
一句只攻上句徒肆强辨鲁斋此言非也陆子云
若谓欲言其无方所无形状则宜如诗言上天之
载而于其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此即太极本
无极之说也此句为陆子之所与又何攻焉然鲁
斋独拈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一段而不复拈神无
无极而太极也若移诗之二句倒言之曰无声无
臭上天之载亦何不可象山不肯拈太极本无极
一句只攻上句徒肆强辨鲁斋此言非也陆子云
若谓欲言其无方所无形状则宜如诗言上天之
载而于其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此即太极本
无极之说也此句为陆子之所与又何攻焉然鲁
斋独拈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一段而不复拈神无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5b 页 WYG0724-0370b.png
方易无体一段则何也予尝究而论之周子之说
原为有碍而朱子之注要于无疵朱子之回护周
子者归之于正而诸儒之尊奉朱子者则失之于
偏此不易之言也然则周子非乎曰无中含有亦
是吾儒正理无论其同于老氏与否但太极即无
也既言太极又先言无极予故谓周子之言有碍
以其赘也陆子兄弟云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
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
原为有碍而朱子之注要于无疵朱子之回护周
子者归之于正而诸儒之尊奉朱子者则失之于
偏此不易之言也然则周子非乎曰无中含有亦
是吾儒正理无论其同于老氏与否但太极即无
也既言太极又先言无极予故谓周子之言有碍
以其赘也陆子兄弟云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
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6a 页 WYG0724-0370c.png
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又云太极图说以无极二字
冠首而通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二程言论文
字至多亦未尝一及无极字假令其初实有是图
观其后来未尝一及无极字可见其道之进而不
自以为是也此言固大可省矣朱子谓无极二字
乃周子灼见道体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陆子云
诚令如此不知人有甚不敢道处但加之太极之
上则吾圣门正不肯如此道耳二程未尝以此示
冠首而通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二程言论文
字至多亦未尝一及无极字假令其初实有是图
观其后来未尝一及无极字可见其道之进而不
自以为是也此言固大可省矣朱子谓无极二字
乃周子灼见道体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陆子云
诚令如此不知人有甚不敢道处但加之太极之
上则吾圣门正不肯如此道耳二程未尝以此示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6b 页 WYG0724-0370d.png
人朱子谓其有微意张敬夫以书来问则云以无
有能受之者尔夫太极图说为明易而作也故曰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程子于易有传矣岂谓有人
受易而无人受太极图说乎此皆理之可疑者也
予素信朱子如神明蓍蔡唯于此小异诚不敢以
心之所未安者而徒剿袭雷同以蹈于自欺欺人
之为也若后世之论无极者以为真赃实犯则轻
薄之言斯戾矣
有能受之者尔夫太极图说为明易而作也故曰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程子于易有传矣岂谓有人
受易而无人受太极图说乎此皆理之可疑者也
予素信朱子如神明蓍蔡唯于此小异诚不敢以
心之所未安者而徒剿袭雷同以蹈于自欺欺人
之为也若后世之论无极者以为真赃实犯则轻
薄之言斯戾矣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7a 页 WYG0724-0371a.png
或曰子以无极之说为有碍如何曰易有太极孔
子之言也周子作太极图说宜直援此句起而下
缀以太极本无极也如系辞大传云神无方也易
无体也此岂不可以为立言之法乎顾以无极二
字加于太极之上是犹曰无方而神无体而易矣
安得为无碍乎此予所以谓陆子之说长也
或曰何以云赘曰孔子云易有太极言太极而不
言无极者尊孔子之言也周子云无极而太极言
子之言也周子作太极图说宜直援此句起而下
缀以太极本无极也如系辞大传云神无方也易
无体也此岂不可以为立言之法乎顾以无极二
字加于太极之上是犹曰无方而神无体而易矣
安得为无碍乎此予所以谓陆子之说长也
或曰何以云赘曰孔子云易有太极言太极而不
言无极者尊孔子之言也周子云无极而太极言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7b 页 WYG0724-0371b.png
太极而必言无极者尊周子之言也孔子之言于
理无欠则周子之言于理自赘如云为学者虑岂
孔子之虑视周子疏乎后儒又以陆子尝谓通书
不言无极而欲尊太极图说则云通书字字是发
明太极图说此语录套话如谓通书字字是发明
大学亦可字字是发明中庸亦可也盖其理自可
相通其实通书自为通书不必牵附即云字字是
发明太极图说亦未尝特发明无极也故无极二
理无欠则周子之言于理自赘如云为学者虑岂
孔子之虑视周子疏乎后儒又以陆子尝谓通书
不言无极而欲尊太极图说则云通书字字是发
明太极图说此语录套话如谓通书字字是发明
大学亦可字字是发明中庸亦可也盖其理自可
相通其实通书自为通书不必牵附即云字字是
发明太极图说亦未尝特发明无极也故无极二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8a 页 WYG0724-0371c.png
字终属添出为蛇足耳
王文成公有与徐成之书论朱陆同异虽其间有
巧抑朱子处如云是其为言虽未尽莹等语然其
为陆子申辨则亦是公论不可废也郑端简公论
文成则曰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世名卿鲜
能及之特以讲学故众口交訾盖公功名昭揭不
可盖覆唯学术邪正未易铨测以是指斥则谗说
易行媢心称快尔今人咸谓公异端陆子静之流
王文成公有与徐成之书论朱陆同异虽其间有
巧抑朱子处如云是其为言虽未尽莹等语然其
为陆子申辨则亦是公论不可废也郑端简公论
文成则曰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世名卿鲜
能及之特以讲学故众口交訾盖公功名昭揭不
可盖覆唯学术邪正未易铨测以是指斥则谗说
易行媢心称快尔今人咸谓公异端陆子静之流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8b 页 WYG0724-0371d.png
嗟乎子静岂异端乎以异端视子静则游夏纯于
颜曾而思孟劣于雄况矣予谓论人物则文成于
所谓三不朽者殆兼之焉自是一代儒臣冠冕论
圣学则涉于一偏之见勇于自是者其失亦正不
可掩也若今之论者排击太甚乃至有并其功名
毁之者又刻薄诬罔之言使端简闻之不知当如
何致慨矣然端简游夏颜曾思孟雄况之喻予三
复之亦似失其伦也
颜曾而思孟劣于雄况矣予谓论人物则文成于
所谓三不朽者殆兼之焉自是一代儒臣冠冕论
圣学则涉于一偏之见勇于自是者其失亦正不
可掩也若今之论者排击太甚乃至有并其功名
毁之者又刻薄诬罔之言使端简闻之不知当如
何致慨矣然端简游夏颜曾思孟雄况之喻予三
复之亦似失其伦也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9a 页 WYG0724-0372a.png
学者不读宋儒书不可以言学今之纷纷于格物
太极之说者总繇不细读书故于其所分疏已明
者犹鹘突致诸讥即予所述者平心静气字字绎
之亦可以涣然冰释矣愿学者早事正学无为昔
人不读唐以后书之言所误如予之蹉跎老大抱
雕虫之悔而悲叹于无及也
太极之说者总繇不细读书故于其所分疏已明
者犹鹘突致诸讥即予所述者平心静气字字绎
之亦可以涣然冰释矣愿学者早事正学无为昔
人不读唐以后书之言所误如予之蹉跎老大抱
雕虫之悔而悲叹于无及也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第 59b 页 WYG0724-0372b.png
正学隅见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