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困知记 卷上
困知记 卷上 第 1a 页 WYG0714-027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困知记卷上      明 罗钦顺 撰
  凡八十一章
孔子教人莫非存心养性之事然未尝明言之也孟子
 则明言之矣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理之
 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不可混而为一也虞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论语曰从心所欲不踰矩
 又曰其心三月不违仁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
困知记 卷上 第 1b 页 WYG0714-0277d.png
 根于心此心性之辨也二者初不相离而实不容相
 混精之又精乃见其真其或认心以为性真所谓差
 毫釐而谬千里者矣
系辞传曰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
 孰能与于此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
 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
 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易道则然即天道也
困知记 卷上 第 2a 页 WYG0714-0278a.png
 其在人也容有二乎是故至精者性也至变者情也
 至神者心也所贵乎存心者固将极其深研其几以
 无失乎性情之正也若徒有见乎至神者遂以为道
 在是矣而深之不能极而几之不能研顾欲通天下
 之志成天下之务有是理哉
道心寂然不动者也至精之体不可见故微人心感而
 遂通者也至变之用不可测故危
道心性也人心情也心一也而两言之者动静之分体
困知记 卷上 第 2b 页 WYG0714-0278b.png
 用之别也凡静以制动则吉动而迷复则凶惟精所
 以审其几也惟一所以存其诚也允执厥中从心所
 欲不踰矩也圣神之能事也
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
 盖虚灵知觉心之妙也精微纯一性之真也释氏之
 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故其为教始则欲人尽
 离诸相而求其所谓空空即虚也既则欲其即相即
 空而契其所谓觉即知觉也觉性既得则空相洞彻
困知记 卷上 第 3a 页 WYG0714-0278c.png
 神用无方神即灵也凡释氏之言性穷其本末要不
 出此三者然此三者皆心之妙而岂性之谓哉使其
 㩀所见之境复能向上寻之帝降之衷亦庶乎其可
 识矣顾自以为无上妙道曾不知其终身尚有寻不
 到处乃敢遂驾其说以误天下后世之人至于废弃
 人伦灭绝天理其贻祸之酷可胜道哉夫攻异端辟
 邪说孔氏之家法也或乃阳离阴合猊诋心从以荧
 惑多士号为孔氏之徒谁则信之
困知记 卷上 第 3b 页 WYG0714-0278d.png
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人固万物中一物尔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人犹物也我犹人也其理容有二哉然形
 质既具则其分不能不殊分殊故各私其身理一故
 皆备于我夫人心虚灵之体本无不该惟其蔽于有
 我之私是以明于近而暗于远见其小而遗其大凡
 其所遗所暗皆不诚之本也然则知有未至欲意之
 诚其可得乎故大学之教必始于格物所以开其蔽
 也格物之训如程子九条往往互相发明其言譬如
困知记 卷上 第 4a 页 WYG0714-0279a.png
 千蹊万径皆可以适国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推类
 而通其馀为人之意尤为深切而今之学者动以不
 能尽格天下之物为疑是岂尝一日实用其工徒自
 诬耳且如论语川上之叹中庸鸢飞鱼跃之旨孟子
 犬牛人性之辨莫非物也于此精思而有得焉则凡
 备于我者有不可得而尽通乎又如中庸言大哉圣
 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夫三百三千莫非人
困知记 卷上 第 4b 页 WYG0714-0279b.png
 事圣人之道固于是乎在矣至于发育万物自是造
 化之功用而以之言圣人之道何邪其人又若何而
 行之邪于此精思而有得焉天人物我内外本末幽
 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皆当一以贯之而无
 遗矣然则所谓万物者果性外之物也邪
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之尤切程子有是言矣至其
 答门人之问则又以为求之情性固切于身然一草
 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盖方是时禅学盛行学者
困知记 卷上 第 5a 页 WYG0714-0279c.png
 往往溺于明心见性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之理不复
 置思故常陷于一偏蔽于一已而终不可与入尧舜
 之道二程切有忧之于是表章大学之书发明格物
 之旨欲令学者物我兼照内外俱融彼此交尽正所
 以深救其失而纳之于大中良工苦心知之者诚亦
 鲜矣夫此理之在天下由一以之万初匪安排之力
 会万而归一岂容牵合之私是故察之于身宜莫先
 于性情即有见焉推之于物而不通非至理也察之
困知记 卷上 第 5b 页 WYG0714-0279d.png
 于物固无分于鸟兽草木即有见焉反之于心而不
 合非至理也必灼然有见乎一致之妙了无彼此之
 殊而其分之殊者自森然其不可乱斯为格致之极
 功然非真积力久何以及此
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未有物格知至而不
 能通乎此者也佛氏以山河大地为幻以生死为轮
 回以天堂地狱为报应是其知之所未彻者亦多矣
 安在其为见性世顾有尊用格此物致此知之绪论
困知记 卷上 第 6a 页 WYG0714-0280a.png
 以阴售其明心之说者是成何等见识邪佛氏之幸
 吾圣门之不幸也
此理诚至易诚至简然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乃成德之
 事若夫学者之事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一
 不可循此五者以进所以求至于易简也苟厌夫问
 学之烦而欲径达于易简之域是岂所谓易简者哉
 大抵好高欲速学者之通患为此说者适有以投其
 所好中其所欲人之靡然从之无怪乎其然也然其
困知记 卷上 第 6b 页 WYG0714-0280b.png
 为斯道之害甚矣可惧也夫
格字古注或训为至如格于上下之类或训为正如格
 其非心之类格物之格二程皆以至字训之因文生
 义惟其当而已矣吕东莱释天寿平格之格又以为
 通彻三极而无间愚按通彻无间亦至字之义然比
 之至字其意味尤为明白而深长试以训格于上下
 曰通彻上下而无间其孰曰不然格物之格正是通
 彻无间之意盖工夫至到则通彻无间物即我我即
困知记 卷上 第 7a 页 WYG0714-0280c.png
 物浑然一致虽合字亦不必用矣
自夫子赞易始以穷理为言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
 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
 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由著
 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
 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千条万绪纷纭
 胶轕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
 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或
困知记 卷上 第 7b 页 WYG0714-0280d.png
 者因易有太极一言乃疑阴阳之变易类有一物主
 宰乎其间者是不然夫易乃两仪四象八卦之总名
 太极则众理之总名也云易有太极明万殊之原于
 一本也因而推其生生之序明一本之散为万殊也
 斯固自然之机不宰之宰夫岂可以形迹求哉斯义
 也惟程伯子言之最精叔子与朱子似乎小有未合
 今其说具在必求所以归于至一斯可矣程伯子尝
 历举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立天
困知记 卷上 第 8a 页 WYG0714-0281a.png
 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一阴一阳之谓道数语乃从而申之曰阴阳亦
 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
 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学者试以此言潜
 玩精思久久自当有见所谓叔子小有未合者刘元
 承记其语有云所以阴阳者道又云所以阖辟者道
 窃详所以二字固指言形而上者然未免微有二物
 之嫌以伯子元来只此是道之语观之自见浑然之
困知记 卷上 第 8b 页 WYG0714-0281b.png
 妙似不须更着所以字也所谓朱子小有未合者盖
 其言有云理与气决是二物又云气强理弱又云若
 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似此类颇多惟答柯国材
 一书有云一阴一阳往来不息即是道之全体此语
 最为直截深有合于程伯子之言然不多见不知竟
 以何者为定论也
朱子年十五六即有志于道求之释氏者几十年及年
 二十有四始得延平李先生而师事之于是大悟禅
困知记 卷上 第 9a 页 WYG0714-0281c.png
 学之非而尽弃其旧习延平既卒又得南轩张子而
 定交焉诚有丽泽之益者也延平尝与其友罗博文
 书云元晦初从谦开善处下工夫来故皆就里面体
 认今既论难见儒者路脉极能指其差误之处自见
 罗先生来未见有如此者又云此子别无他事一味
 潜心于此今渐能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工夫若于
 此渐熟则体用合矣观乎此书可以见朱子入道端
 的其与南轩往复论辨书尺不胜其多观其论中和
困知记 卷上 第 9b 页 WYG0714-0281d.png
 最后一书发明心学之妙殆无馀蕴又可见其所造
 之深也诚明两进著述亦富当时从游之士后世私
 淑之徒累百千人未必皆在今人之下然莫不心悦
 而诚服之是岂可以声音笑猊为哉今之学者概未
 尝深考其本末但粗读陆象山遗书数过辄随声逐
 响横加诋訾徒自见其陋也已矣于朱子乎何伤谦
 开善当是高僧然未及考
自昔有志于道学者罔不尊信程朱近时以道学鸣者
困知记 卷上 第 10a 页 WYG0714-0282a.png
 则泰然自处于程朱之上矣然考其所得乃程朱早
 尝学焉而竟弃之者也夫勤一生以求道乃拾先贤
 所弃以自珍反从而议其后不亦误耶虽然程朱之
 学可谓至矣然其心则固未尝自以为至也何以明
 之程叔子易传已成学者莫得传授或以为请则曰
 自量精力未衰尚觊有少进尔朱子年垂七十有于
 上面犹隔一膜之叹盖诚有见乎义理之无穷于心
 容有所未慊者非谦辞也愚尝遍取程朱之书潜玩
困知记 卷上 第 10b 页 WYG0714-0282b.png
 精思反覆不置惟于伯子之说了无所疑叔子与朱
 子论著答问不为不多往往穷深极微两端皆竭所
 可疑者独未见其定于一尔岂其所谓犹隔一膜者
 乎夫因其言而求其所未一非笃于尊信者不能此
 愚所以尽心焉而不敢忽也
六经之中言心自帝舜始言性自成汤始舜之四言未
 尝及性性固在其中矣至汤始明言之曰惟皇上帝
 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孔子言之加
困知记 卷上 第 11a 页 WYG0714-0282c.png
 详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
 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又曰性相近子思述之则曰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祖之则曰性善凡古圣贤
 之言性不过如此自告子而下初无灼然之见类皆
 想像以为言其言益多其合于圣贤者殊寡卒未有
 能定于一者及宋程张朱子出始别白而言之孰为
 天命之性孰为气质之性参之孔孟验之人情其说
困知记 卷上 第 11b 页 WYG0714-0282d.png
 于是乎大备矣然一性而两名虽曰二之则不是而
 一之又未能也学者之惑终莫之解则纷纷之论至
 今不绝于天下亦奚怪哉愚尝寤寐以求之沉潜以
 体之积以岁年一旦恍然似有以洞见其本末者窃
 以性命之妙无出理一分殊四字简而尽约而无所
 不通初不假于牵合安排自确乎其不可易也盖人
 物之生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其
 分之殊莫非自然之理其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此
困知记 卷上 第 12a 页 WYG0714-0283a.png
 所以为性命之妙也语其一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语
 其殊故上智与下愚不移圣人复起其必有取于吾
 言矣
所谓约而无所不通者请以从古以来凡言性者明之
 若有恒性理之一也尧绥厥猷则分之殊者隐然寓
 乎其间成之者性理之一也仁者知者百姓也相近
 也者分之殊也天命之谓性理之一也率性之谓道
 分之殊也(此别有/说在后)性善理之一也而其言未及乎分
困知记 卷上 第 12b 页 WYG0714-0283b.png
 殊有性善有性不善分之殊也而其言未及乎理一
 程张本思孟以言性既专主乎理复推气质之说则
 分之殊者诚亦尽之但曰天命之性固已就气质而
 言之矣曰气质之性性非天命之谓乎一性而两名
 且以气质与天命对言语终未莹朱子尤恐人之视
 为二物也乃曰气质之性即太极全体堕在气质之
 中夫既以堕言理气不容无罅缝矣惟以理一分殊
 蔽之自无往而不通而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岂不
困知记 卷上 第 13a 页 WYG0714-0283c.png
 亶其然乎
至理之源不出乎动静两端而已静则一动则万殊在
 天在人一也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
 动性之欲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此理之在人也不于动静求之将何
 从而有见哉然静无形而动有象有象者易识无形
 者难明所贵乎穷理者正欲明其所难明尔夫未发
 之中即帝降之衷即所受天地之中以生者夫安有
困知记 卷上 第 13b 页 WYG0714-0283d.png
 不善哉惟是喜怒哀乐之发未必皆中乎节此善恶
 之所以分也节也者理一之在分殊中也中节即无
 失乎天命之本然何善如之或过焉或不及焉犹有
 所谓善者存焉未可遽谓之恶也必反之然后为恶
 反之云者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也所以善恶之
 相去或相倍蓰或相十百或相千万兹不谓之万殊
 而何然欲动情胜虽或流而忘反而中之本体固自
 若也初未始须臾离也不明乎此而曰我知性非妄
困知记 卷上 第 14a 页 WYG0714-0284a.png
 欤
乐记所言欲与好恶与中庸喜怒哀乐同谓之七情其
 理皆根于性者也七情之中欲较重盖惟天生民有
 欲顺之则喜逆之则怒得之则乐失之则哀故乐记
 独以性之欲为言欲未可谓之恶其为善为恶系于
 有节与无节尔
天人一理而其分不同人生而静此理固在于人分则
 属乎天也感物而动此理固出乎天分则属乎人矣
困知记 卷上 第 14b 页 WYG0714-0284b.png
 君子必慎其独其以此夫
理一分殊四字本程子论西铭之言其言至简而推之
 天下之理无所不尽在天固然在人亦然在物亦然
 在一身则然在一家亦然在天下亦然在一岁则然
 在一日亦然在万古亦然持此以论性自不须立天
 命气质之两名粲然其如视诸掌矣但伊川既有此
 言又以为才禀于气岂其所谓分之殊者专指气而
 言之乎朱子尝因学者问理与气亦称伊川此语说
困知记 卷上 第 15a 页 WYG0714-0284c.png
 得好却终以理气为二物愚所疑未定于一者正指
 此也
天命之谓性自其受气之初言也率性之谓道自其成
 形之后言也盖形质既成人则率其人之性而为人
 之道物则率其物之性而为物之道钧是人也而道
 又不尽同仁者见之则谓之仁知者见之则谓之知
 百姓则日用而不知分之殊也于此可见所云君子
 之道鲜矣者盖君子之道乃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
困知记 卷上 第 15b 页 WYG0714-0284d.png
 也必从事于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
 全戒惧慎独所以修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子思此言所以开示后学最
 为深切盖天命之性无形象可睹无方体可求学者
 猝难理会故即喜怒哀乐以明之夫喜怒哀乐人人
 所有而易见者但不知其所谓中不知其为天下之
 大本故特指以示人使知性命即此而在也上文戒
 慎恐惧即所以存养乎此然知之未至则所养不能
困知记 卷上 第 16a 页 WYG0714-0285a.png
 无差或陷于释氏之空寂矣故李延平教人须于静
 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
 节李之此指盖得之罗豫章罗得之杨龟山杨乃程
 门高第其固有自来矣程伯子尝言学者先须识仁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叔子亦言勿忘勿助长
 只是养气之法如不识怎生养有物始言养无物又
 养个甚由是观之则未发之中安可无体认工夫虽
 叔子尝言存养于未发之时则可求中于未发之前
困知记 卷上 第 16b 页 WYG0714-0285b.png
 则不可此殆一时答问之语未必其终身之定论也
 且以为既思即是已发语亦伤重思乃动静之交与
 发于外者不同推寻体认要不出方寸间尔伯子尝
 言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又云中者天下之大
 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则不是
 若非其潜心体贴何以见得如此分明学者于未发
 之中诚有体认工夫灼见其直上直下真如一物之
 在吾目斯可谓之知性也已亹亹焉戒惧以终之庶
困知记 卷上 第 17a 页 WYG0714-0285c.png
 无负子思子所以垂教之深意乎
存养是学者终身事但知既至与知未至时意味迥然
 不同知未至时存养非十分用意不可安排把捉静
 定为难往往久而易厌知既至存养即不须大段着
 力从容涵泳之中生意油然自有不可遏者其味深
 且长矣然为学之初非有平日存养之功心官不旷
 则知亦无由而至朱子所谓诚明两进者以此省察
 是将动时更加之意即大学所谓安而虑者然安而
困知记 卷上 第 17b 页 WYG0714-0285d.png
 能虑乃知止后事故所得者深若寻常致察其所得
 者终未可同日而语大抵存养是君主省察乃辅佐
 也
孟子以勿忘勿助长为养气之法气与性一物但有形
 而上下之分尔养性即养气养气即养性顾所从言
 之不同然更无别法子思所谓戒慎恐惧似乎勿忘
 之意多孟子语意较完也
格物致知学之始也克已复礼学之终也道本人所固
困知记 卷上 第 18a 页 WYG0714-0286a.png
 有而人不能体之为一者盖物我相形则惟知有我
 而已有我之私日胜于是乎违道日远物格则无物
 惟理之是见已克则无我惟理之是由沛然天理之
 流行此其所以为仁也始终条理自不容紊故曰知
 至至之知终终之知及之而行不逮盖有之矣苟未
 尝真知礼之为礼有能不远而复者不亦鲜乎
颜子克已复礼殊未易言盖其于所谓礼者见得已极
 分明所谓如有所立卓尔也惟是有我之私犹有纤
困知记 卷上 第 18b 页 WYG0714-0286b.png
 毫消融未尽消融尽即浑然与理为一矣然此处工
 夫最难盖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若吾徒之天资学
 力去此良远但能如谢上蔡所言从性偏难克处克
 将去即是日用间切实工夫士希贤贤希圣固自有
 次第也
颜子之犹有我于愿无伐善无施劳见之
天地之化人物之生典礼之彰鬼神之秘古今之运死
 生之变吉凶悔吝之应其说殆不可胜穷一言以蔽
困知记 卷上 第 19a 页 WYG0714-0286c.png
 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出乎人心动静之际人伦日用
 之间诗所谓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
 衍即其义也君子敬而无失事天之道庶乎尽之若
 夫圣人纯亦不已则固与天为一矣
仁至难言孔子之答问仁皆止言其用力之方孟子亦
 未尝明言其义其曰仁人心也盖即此以明彼见其
 甚切于人而不可失尔与下文人路之义同故李延
困知记 卷上 第 19b 页 WYG0714-0286d.png
 平谓孟子不是将心训仁其见卓矣然学者类莫之
 察往往遂失其旨历选诸儒先之训惟程伯子所谓
 浑然与物同体似为尽之且以为义礼智信皆仁则
 粲然之分无一不具惟其无一不具故彻头彻尾莫
 非是物此其所以为浑然也张子西铭其大意皆与
 此合他如曰公曰爱之类自同体而推之皆可见矣
操舍之为言犹俗云提起放下但常常提掇此心无令
 放失即此是操操即敬也孔子尝言敬以直内盖此
困知记 卷上 第 20a 页 WYG0714-0287a.png
 心常操而存则私曲更无所容不期其直而自直矣
 先儒有以主敬持敬为言者似乎欲密反疏后学或
 从而疑之又不知其实用工果何如也
鸢飞鱼跃之三言诚子思吃紧为人处复言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则直穷到底矣盖夫妇居室乃生生化
 化之源天命之性于是乎成率性之道于是乎出天
 下之至显者实根于至微也圣贤所言无非实事释
 氏既断其根化生之源绝矣犹譊譊然自以为见性
困知记 卷上 第 20b 页 WYG0714-0287b.png
 性果何物也哉
有志于道者必透得富贵功名两关然后可得而入不
 然则身在此道在彼重藩密障以间乎其中其相去
 日益远矣夫为其事必有其功有其实其名自附圣
 贤非无功名但其所为皆理之当然而不容已者非
 有所为而为之也至于富贵不以其道得之且不处
 矧从而求之乎苟此心日逐逐于利名而亟谈道德
 以为观听之美殆难免乎谢上蔡鹦鹉之讥矣
困知记 卷上 第 21a 页 WYG0714-0287c.png
鬼神乃二气之良能莫非正也其或有不正者如淫昏
 之鬼与夫妖孽之类亦未始非二气所为但阳气盛
 则阳为之主阴为之辅而为正直之鬼神阴气盛则
 阴为之主微阳反为之役而为不正之妖孽妖孽虽
 是戾气无阳亦不能成此理至深要在精思而自得
 之非言说所能尽也凡妖孽之兴皆由政教不明阳
 日消而莫之扶阴日长而莫之抑此感彼应犹影之
 于形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然则消异致祥其道亦岂
困知记 卷上 第 21b 页 WYG0714-0287d.png
 远乎哉
邵子云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欤一动一静之间
 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性命之理一言而尽之
 何其见之卓也又其诗有云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
 天根岂识人朱子遂取其词以为之赞又有以深达
 邵子之奥矣学者不求之动静之间固无由见所谓
 月窟与天根苟天根月窟之不能知则所云至妙至
 妙者无乃徒为赞叹之辞而已儒先深意之所在读
困知记 卷上 第 22a 页 WYG0714-0288a.png
 者其可忽诸
未发之中非惟人人有之乃至物物有之盖中为天下
 之大本人与物不容有二顾大本之立非圣人不能
 在学者则不可不勉若夫百姓则日用而不知孟子
 所谓异于禽兽者几希正指此尔先儒或以为常人
 更无未发之中此言恐误若有无不一安得为物物
 各具一太极乎此义理至精微处断不容二三其说
 也
困知记 卷上 第 22b 页 WYG0714-0288b.png
程子讥吕与叔不识大本非谓赤子无未发之中盖以
 赤子之心不能无动动即有所偏着故不可谓之大
 本尔然中之本体固自若也且其虽有偏着而常纯
 一无伪是以孟子取之即此推寻中之为义亦庶乎
 其可识矣
理一也必因感而后形感则两也不有两即无一然天
 地间无适而非感应是故无适而非理
神化者天地之妙用也天地间非阴阳不化非太极不
困知记 卷上 第 23a 页 WYG0714-0288c.png
 神然遂以太极为神以阴阳为化则不可夫化乃阴
 阳之所为而阴阳非化也神乃太极之所为而太极
 非神也为之为言所谓莫之为而为者也张子云一
 故神两故化盖化言其运行者也神言其存主者也
 化虽两而其行也常一神本一而两之中无弗在焉
 合而言之则为神分而言之则为化故言化则神在
 其中矣言神则化在其中矣言阴阳则太极在其中
 矣言太极则阴阳在其中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学
困知记 卷上 第 23b 页 WYG0714-0288d.png
 者于此须认教体用分明其或差之毫釐鲜不流于
 释氏之归矣
天人物我之分明始可以言理一不然第承用旧闻而
 已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二程所言乃大贤以上事张子所
 言乃学者事然物格知至则性命无不了然更无渐
 次若行到尽处则有未易言者尔
程叔子答苏季明之问有云中有甚形体然既谓之中
困知记 卷上 第 24a 页 WYG0714-0289a.png
 也须有个形象伯子尝云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间
 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兹非形象而何凡有象
 皆可求然则求中于未发之前何为不可固知叔子
 此言非其终身之定论也
形象与形体只争一字形体二字皆实象字虚实之间
 然中之为象与易象又难概论要在善观而默识之
 耳
人物之生本同一气恻隐之心无所不通故亲亲而仁
困知记 卷上 第 24b 页 WYG0714-0289b.png
 民仁民而爱物皆理之当然自有不容已者非人为
 之使然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行吾义即所以尽
 吾仁彼溺于富贵而忘返者固无足论偏守一节以
 为高者亦未足与言仁义之道也
论治道当以格君心为本若伊尹之辅太甲周公之辅
 成王皆能使其君出昏即明克终厥德商周之业赖
 以永延何其盛也后世非无贤相随事正救亦多有
 可称考其全功能庶几乎伊周者殊未多见盖必有
困知记 卷上 第 25a 页 WYG0714-0289c.png
 颜孟之学术然后伊周之相业可希然则作养人才
 又诚为治之急务欲本之正而急务之不知犹临川
 而乏舟楫吾未见其能济也已
作养人才必由于学校今学校之教纯用经术亦云善
 矣但以科举取士学者往往先词藻而后身心此人
 才之所以不如古也若因今之学校取程子教养选
 举之法推而行之人才事业远追商周之盛宜有可
 冀所谓尧舜之智急先务其不在兹乎其不在兹乎
困知记 卷上 第 25b 页 WYG0714-0289d.png
古之立政也将以足民今之立政也惟以足国古之为
 政者将以化民今之为政者愚夫愚妇或从而议之
 何民之能化
知人之所以为难者迹然而心或不然也君子心乎为
 善固无不善之迹小人心乎为恶然未尝不假仁义
 以盖其奸其奸愈深则其盖之也愈密幸而有所遇
 合则其附会弥缝也愈巧自非洞见其心术有不信
 其为君子已乎虽其终于必败然国家受其祸害有
困知记 卷上 第 26a 页 WYG0714-0290a.png
 不可胜救者矣载稽前史历历可徵夫人固未易知
 苟清明在躬其诚伪亦何容隐或乃蔽于私累于欲
 失其所以照临之本夫安得不谬乎然则知言之学
 正心之功是诚官人者之所当致力也
法有当变者不可不变不变即无由致治然欲变法须
 是得人诚使知道者多尚德者众无彼无已惟善是
 从则于法之当变也相与议之必精既变也相与守
 之必固近则为数十年之利远则数百年之利亦可
困知记 卷上 第 26b 页 WYG0714-0290b.png
 致也以天下之大知道者安敢以为无人诚得其人
 以为之表率薰陶鼓舞自然月异而岁不同近则五
 年远则十年真才必当接踵而出矣且谈道与议法
 两不相悖而实相资三五年间亦何事之不可举邪
尝自一邑观之为政者苟非其人民辄生慢易之心虽
 严刑峻法无益也一旦得贤者而临之民心即翕然
 归向其贤不肖亦不必久而后信但一嚬笑一举措
 之间民固已窥而得之风声之流不疾而速其向背
困知记 卷上 第 27a 页 WYG0714-0290c.png
 之情自有不约而同者乃感应之常理也故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臣之业一正君而国定知远
 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斯可以为政矣政与德无
 二道也
忠告善道非惟友道当然人臣之进言于君其道亦无
 以易此故矫激二字所宜深戒夫矫则非忠激则未
 善欲求感格难矣然激出于忠诚犹可如或出于计
 数虽幸而有济其如勿欺之戒何哉
困知记 卷上 第 27b 页 WYG0714-0290d.png
为治者常患于乏才才固未尝乏也顾求之未得其方
 尔盖必各举所知然后天下之才毕见于用孔子告
 仲弓云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此各举所知
 之义也今举贤之路殊狭未仕者既莫得而举已仕
 者自藩臬以至郡邑以一道计之其人亦不少矣而
 其贤否率取决于一二人之言以此而欲求尽天下
 之才其可得乎非有以变而通之乏才之叹何能免
 也
困知记 卷上 第 28a 页 WYG0714-0291a.png
制度立然后可以阜俗而丰财今天下财用日窘风俗
 日敝皆由制度隳废而然也故自衣服饮食宫室舆
 马以至于冠婚丧祭必须贵贱有等上下有别则物
 无妄费而财可丰人无妄取而俗可阜此理之不易
 者也然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是在朝廷而已矣
井田势不可复限田势未易行天下之田虽未能尽均
 然亦当求所以处之之术不然养民之职无时而举
困知记 卷上 第 28b 页 WYG0714-0291b.png
 矣今自两淮南北西极汉沔大率土旷人稀地有遗
 利而江浙之民特为蕃庶往往无田可耕于此有以
 处之其所济亦不少矣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学道
 爱人之君子岂无念及于此者乎然汉之晁错得行
 其策于塞下宋之陈靖不得行其说于京西此则系
 乎上之人明与断何如耳
理财之道大学四言尽之而后世鲜不相戾公私交病
 固其所也今太仓之粟化为月课以入权门者不可
困知记 卷上 第 29a 页 WYG0714-0291c.png
 胜计内库之出内司国计者不复预闻谓有政事可
 乎经费不足则横敛亟行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且
 唐之德宗犹能纳杨炎之请立移财赋于左藏况乃
 英明之主抑又何难由此推类以尽其馀财不可胜
 用矣
唐宋诸名臣多尚禅学学之至者亦尽得受用盖其生
 质既美心地复缘此虚静兼有稽古之功则其运用
 酬酢虽不中不远矣且凡为此学者皆不隐其名不
困知记 卷上 第 29b 页 WYG0714-0291d.png
 讳其实初无害其为忠信也故其学虽误其人往往
 有足称焉后世乃有儒其名而禅其实讳其实而侈
 其名者吾不知其反之于心果何如也
天下大器也必以天下为度者始能运之才不足恃也
 虽有过人之才而未闻君子之道其器固易盈也弗
 盈则大以大运大不其裕乎
人才之见于世或以道学或以词章或以政事大约有
 此三等其间又各有浅深高下之异然皆所谓才也
困知记 卷上 第 30a 页 WYG0714-0292a.png
 但以余所见闻道学之名世多不喜而凡为此学者
 名实亦未必皆副又或未能免于骄吝此嫌谤之所
 自生也夫学以求道自是吾人分内事以此忌人固
 不可以之骄人亦恶乎可哉且形迹一分势将无所
 不至程苏之在元祐其事亦可鉴矣是故为士者当
 务修其实求士者必兼取其长如此则小大之才各
 以时成两不相嫌而交致其用天下之治庶乎其有
 攸赖矣
困知记 卷上 第 30b 页 WYG0714-0292b.png
汉高非不用儒顾真儒亦自难得尔当时如陆贾叔孙
 通辈帝皆尝纳其论说听其施为然其规模力量概
 可见矣以汉高之明达有贤于二子者讵肯轻弃之
 乎鲁两生不从叔孙之招杨子云以大臣许之未知
 何所见而云然也夫谓礼乐积德百年而后可兴其
 言未为无理然百年之内必当有所从事况乎礼乐
 之为用为天下国家不可一日无者两生果大贤欤
 于其本末先后之序固宜有定见矣即有定见盍出
困知记 卷上 第 31a 页 WYG0714-0292c.png
 而一陈之使其言果可行而帝不从去就固在我也
 且恶知其不能用遂视一叔孙生以为行止不亦坐
 失事几之会哉以愚观之两生于道未必有闻盖偏
 守一节以为高者尔不出则为两生出则为四皓恐
 未足以当大臣之选也
唐府兵之法最为近古范文正公尝议欲兴复而为众
 说所持道之废兴信乎其有命也愚于此颇尝䆒心
 窃以此法之行灼然有利而无害揆之人情事势亦
困知记 卷上 第 31b 页 WYG0714-0292d.png
 无不可行之理顾其脉络之相联属者非一处条目
 之相管摄者非一端变通之宜要当临时裁酌非一
 言所能尽也然须推广其制通行于天下使郡邑无
 处无备缓急斯有所恃以无虞其老弱无用坐食之
 兵皆归之农自然国用日舒民力日裕此灼然之利
 非簸弄笔舌之空谈也
楚汉之争天下高帝身拒项羽于荣阳成皋间令韩信
 北渡河取魏取赵取燕取齐河北山东之地既举羽
困知记 卷上 第 32a 页 WYG0714-0293a.png
 在汉围中矣然其南犹有九江王黥布围未合也及
 隋何以布归汉则其围四合矣羽复安所逃乎此汉
 取天下之大势也凡用兵制胜以识形势为先然有
 天下之形势有一方之形势有战阵间之形势得之
 则成失之则败成败之为利害有不可胜计者矣今
 之儒者鲜或谈兵要之钱谷甲兵皆吾人分内事何
 可以不讲也且如唐安禄山既犯东京眷留不去李
 泌郭子仪皆请先取范阳以覆其巢穴此真识形势
困知记 卷上 第 32b 页 WYG0714-0293b.png
 者也肃宗急于收复不从其策河北之地由此失之
 终唐之世而不能复黄巢横行入广高骈请分兵守
 郴循梧昭桂永数州之险自将由大庾度岭击之此
 真识形势者也使从其言巢直置中兔尔而当国者
 曾莫之省巢果覆出为恶遂致滔天然则形势之所
 系岂小哉
天之道日月星辰为之经风雨雷霆霜露为之纬经纬
 有常而元亨利贞之妙在其中矣此造化之所以成
困知记 卷上 第 33a 页 WYG0714-0293c.png
 也人之道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为之经喜怒哀
 乐为之纬经纬不忒而仁义礼智之实在其中矣此
 德业之所以成也
周子之言性有自其本而言者诚源诚立纯粹至善是
 也有㩀其末而言者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是也然通书首章之言浑沦精密读者或有所未察
 遂疑周子专以刚柔善恶言性其亦疏矣
太极阴阳之妙善观者试求之一岁之内自当了然一
困知记 卷上 第 33b 页 WYG0714-0293d.png
 日之内亦可观然太近而难详也一元之内亦可观
 然太远而难验也要之近而一日远而一元其盈虚
 消息相为循环之理即一岁而推之无有不合易言
 复其见天地之心盖明指其端矣苟明乎此其于酬
 酢世变又岂待于外求也哉
性无形虽有善譬终难尽其妙孟子程子皆尝取譬于
 水其言有不容易者盖以就下之与在山清之与浊
 同一物也然至语其不善一则以为抟击使之一则
困知记 卷上 第 34a 页 WYG0714-0294a.png
 以为泥沙混之是亦微有不同必也会二说而同之
 性之义庶其尽矣谢显道记伊川先生语有云禅家
 之言性犹太阳之下置器其间方员大小不同特欲
 倾此于彼尔然在太阳几时动伊川此语足以破禅
 家之谬然又言人之于性犹器之受光于日受字固
 与倾字不类但此譬终觉未亲
程伯子论生之谓性一章反覆推明无非理一分殊之
 义朱子为学者条析虽词有详略而大旨不殊然似
困知记 卷上 第 34b 页 WYG0714-0294b.png
 乎小有未合请试陈之夫谓人生气禀理有善恶以
 其分之殊者言也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
 生以其理之一者言也谓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盖
 人生而静即未发之中一性之真湛然而已更着言
 语形容不得故曰不容说继之者善即所谓感于物
 而动也动则万殊刚柔善恶于是乎始分矣然其分
 虽殊莫非自然之理故曰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既以
 刚柔善恶名性则非复其本体之精纯矣故曰才说
困知记 卷上 第 35a 页 WYG0714-0294c.png
 性时便已不是性也下文又以水之清浊为喻盖清
 其至静之本体而浊其感动之物欲也本体诚至清
 然未出山以前无由见也亦须流行处方见若夫不
 能无浊安可无修治之功哉修治之功既至则浊者
 以之澄定而本体当湛然矣然非能有所增损于其
 间也故以舜有天下而不与终之切详章内以上二
 字止是分截动静之界由动而言则静为以上犹所
 谓未发之前未发更指何处为前盖㩀已发而言之
困知记 卷上 第 35b 页 WYG0714-0294d.png
 耳朱子于此似求之太过却以为人物未生时恐非
 程子本意盖程子所引人生而静一语正指言本然
 之性继以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二语盖言世所常
 说乃性之动而非性之本也此意甚明详味之自可
 见若以人生而静以上为指人物未生时说则是说
 维天之命不是性三字无着落矣
程叔子云孟子言性当随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谓性为
 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后谓之性尔故不同
困知记 卷上 第 36a 页 WYG0714-0295a.png
 继之以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然不
 害为一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极本穷源之性尝考
 叔子论性之语亦多惟此章意极完备同中有异异
 中有同性命之实无馀无欠但章末二语恐记录者
 不能无少误耳盖受气之初犬牛与人其性未尝不
 一成形之后犬牛与人其性自是不同叔子所云不
 害为一正指本源处言之而下文若乃二字却说开
 了语脉殊欠照应非记录之误而何
困知记 卷上 第 36b 页 WYG0714-0295b.png
二程教人皆以知识为先其言见于遗书及诸门人所
 述历历可考大学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
 而后意诚此不易之序也及考朱子之言则曰上蔡
 说先有知识以敬涵养似先立一物了他日却又有
 云未能识得涵养个甚尝屡称明道学者先须识仁
 一段说话极好及胡五峰有欲为仁必先识仁之体
 之言则又大以为疑却谓不必使学者先识仁体其
 言之先后不一如此学者将安所适从哉愚尝窃以
困知记 卷上 第 37a 页 WYG0714-0295c.png
 所从入者验之断非先有知识不可第识仁大是难
 事明道尝言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此所以识
 仁之方也然体贴工夫须十分入细一毫未尽即失
 其真朱子之言大抵多随学者之偏而救之是以不
 一然因其不一而求以归于至一在我有馀师矣
理之所在谓之心故非存心则无以穷理心之所有谓
 之性故非知性则无以尽心孟子言心言性非不分
 明学者往往至于错认何也求放心只是初下手工
困知记 卷上 第 37b 页 WYG0714-0295d.png
 夫尽心乃其极致中间紧要便是穷理穷理须有渐
 次至于尽心知性则一时俱了更无先后可言如理
 有未穷此心虽立终不能尽吾人之有事于心地者
 其尽与不尽反观内省亦必自知不尽而自以为尽
 是甘于自欺而已矣非诚有志于道者
延平李先生曰动静真伪善恶皆对而言之是世之所
 谓动静真伪善恶也非性之所谓动静真伪善恶也
 惟求静于未始有动之先而性之静可见矣求真于
困知记 卷上 第 38a 页 WYG0714-0296a.png
 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
 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此等言语是实下细密工夫
 体贴出来不可草草看过
动亦定静亦定性之本体然也动静之不常者心也圣
 人性之心即理理即心本体常自湛然了无动静之
 别常人所以胶胶扰扰曾无须叟之定贴者心役于
 物而迷其性也夫事物虽多皆性分中所有苟能顺
 其理而应之亦自无事然而明有未烛诚有弗存平
困知记 卷上 第 38b 页 WYG0714-0296b.png
 时既无所主则临事之际又恶知理之所在而顺之
 乎故必诚明两进工夫纯熟然后定性可得而言此
 学者之所当勉也
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此言未为不是但恐
 差认却德性则问学直差到底原所以差认之故亦
 只是欠却问学工夫要必如孟子所言博学详说以
 反说约方为善学苟学之不博说之不详而蔽其见
 于方寸之间虽欲不差弗可得已
困知记 卷上 第 39a 页 WYG0714-0296c.png
程子有云世人只为一齐在那昏惑迷暗海中拘滞执
 泥坑里便事事转动不得没着身处此言于人甚有
 所警发但不知如何出脱得也然上文已有物各付
 物一言只是难得到此地位非物格知至而妄意及
 此其不为今之狂者几希
凡言心者皆是已发程子尝有是言既自以为未当而
 改之矣朱子文字犹有用程子旧说未及改正处如
 书传释人心道心皆指为已发中庸序中所以为知
困知记 卷上 第 39b 页 WYG0714-0296d.png
 觉者不同一语亦皆已发之意愚所谓未定于一者
 此其一也
命之理一而已矣举阴阳二字便是分殊推之至为万
 象性之理一而已矣举仁义二字便是分殊推之至
 为万事万象虽众即一象而命之全体存焉万事虽
 多即一事而性之全体存焉
天之道莫非自然人之道皆是当然凡其所当然者皆
 其自然之不可违者也何以见其不可违顺之则吉
困知记 卷上 第 40a 页 WYG0714-0297a.png
 违之则凶是之谓天人一理
吾儒只是顺天理之自然佛老二氏皆逆天背理者也
 然彼亦未尝不以自然藉口卲子有言佛氏弃君臣
 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片言可以折斯狱矣
 顾彼犹善为遁辞以谓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夫既举
 五伦而尽弃之矣尚何法之不舍邪独有诳取人财
 以为饱暖安居之计乃其所不能舍之法耳
静中有物者程伯子所谓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困知记 卷上 第 40b 页 WYG0714-0297b.png
 是也朱子以为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似乎欠一理
 字学者或认从知觉上去未免失之
人心有觉道体无为熟味此两言亦可以见心性之别
 矣
朱子辨苏黄门老子解有云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
 物也故曰吾道一以贯之与所云理气决是二物者
 又不同矣为其学者不求所以归于至一可乎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此人之良知良能所自来也然乾
困知记 卷上 第 41a 页 WYG0714-0297c.png
 始物坤成物固自有先后之序矣其在学者则致知
 力行工夫要当并进固无必待所知既彻而后力行
 之理亦未有所知未彻而能不疑其所行者也然此
 只在自勉若将来商量议拟第成一场閒说话耳果
 何益哉
张子韶以佛语释儒书改头换面将以愚天下之耳目
 其得罪于圣门亦甚矣而近世之谈道者或犹阴祖
 其故智往往假儒书以弥缝佛学律以春秋诛心之
困知记 卷上 第 41b 页 WYG0714-0297d.png
 法吾知其不能免夫
 
 
 
 
 
 
 困知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