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学辨 杂学辨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a 页 WYG0699-049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杂学辨
             宋 朱子 撰
   苏氏易解
  乾之彖辞发明性命之理与诗(烝民维/天之命)(汤诰/大誓)
  庸孟子相表里而大传之言亦若符契苏氏不知
  其说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
  也故每为不可言不可见之说以先后之务为闪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b 页 WYG0699-0490d.png
  倏滉漾不可捕捉之形使读者茫然虽欲攻之而
  无所措其辨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而其为说至
  简今将言之而先曰不可言既指之而又曰不可
  见足以眩夫未尝学问之庸人矣由学者观之岂
  不适所以为未尝见未尝知之验哉然道衰学绝
  世颇惑之故为之辨以待后之君子而其它言死
  生鬼神之不合者亦并附焉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a 页 WYG0699-0491a.png
 苏曰此论元也元之为德不可见也所可见者万物
 资始而已天之德不可胜言也惟是为能统之
  愚谓四德之元犹四时之春五常之仁乃天地造
  化发育之端万物之所从出故曰万物资始言取
  其始于是也存而察之心目之间体段昭然未尝
  不可见也然惟知道者乃能识之是以苏氏未之
  见耳不知病此顾以己之不见为当然而谓真无
  可见之理不亦惑之甚与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b 页 WYG0699-0491b.png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苏曰此所以为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苏曰此所以为利也
  愚谓此言圣人体元亨之用非言利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苏曰此所以为贞也
  愚谓此兼言利贞而下句结之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a 页 WYG0699-0491c.png
乃利贞
 苏曰并言之也
  愚谓此结上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之文
  与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不相蒙
  苏氏之说亦误矣
 苏曰正直也方其变化各之于情无所不至反而循
 之各直其性以至于命此所以为贞也
  愚谓品物流形莫非乾道之变化而于其中物各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b 页 WYG0699-0491d.png
  正其性命以保合其大和焉此乾之所以为利且
  贞也此乃天地化育之源不知更欲反之于何地
  而又何性之可直何命之可至乎若如其说则保
  合大和一句无所用矣
 苏曰古之君子患性之难见也故以可见者言性以
 可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
  愚谓古之君子尽其心则知其性矣未尝患其难
  见也其言性也亦未尝不指而言之非但言其似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a 页 WYG0699-0492a.png
  而已也且夫性者又岂有一物似之而可取此以
  况彼耶然则苏氏所见殆徒见其似者而未知夫
  性之未尝有所似也
 苏曰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
 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
 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尧舜不能
 加焉桀纣不能逃焉是则性之所在也又曰性之所
 在庶几知之而性卒不可得而言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b 页 WYG0699-0492b.png
  愚谓苏氏此言最近于理前章所谓性之所似殆
  谓是耶夫谓不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消者则疑
  若谓夫本然之至善矣谓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
  消者则疑若谓夫良心之萌蘖矣以是为性之所
  在则似矣而苏氏初不知性之所自来善之所从
  立则其意似不谓是也特假于浮屠非幻不灭得
  无所还者而为是说以幸其万一之或中耳是将
  不察乎继善成性之所由梏亡反覆之所害而谓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5a 页 WYG0699-0492c.png
  人与犬牛之性无以异也而可乎夫其所以重叹
  性之不可言盖未尝见所谓性者是以不得而言
  之也
 苏曰圣人以为犹有性者存乎吾心则是犹有是心
 也有是心也伪之始也于是又推其至者而假之曰
 命命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命
 也无以名之而寄之命耳
  愚谓苏氏以性存于吾心则为伪之始是不知性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5b 页 WYG0699-0492d.png
  之真也以性之至者非命而假名之是不知命之
  实也如此则是人生而无故有此大伪之本圣人
  又为之计度隐讳伪立名字以弥缝之此何理哉
  此盖未尝深考夫大传诗书中庸孟子之说以明
  此章之义而溺于释氏未有天地已有此性之言
  欲语性于天地生物之前而患夫命者之无所寄
  于是为此说以处之使两不相病焉耳使其诚知
  性命之说矣而欲语之于天地生物之前盖亦有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6a 页 WYG0699-0493a.png
  道必不为是攴离淫遁之辞也
 苏曰死生寿夭无非命者未尝去我也而我未尝觉
 知焉圣人之于性也至焉则亦不自觉知而已矣此
 以为命也又曰命之与性非有天人之辨也于其不
 自觉知则谓之命
  愚谓如苏氏之说则命无所容命无所容则圣人
  所谓至命者益无地以处之故为是说以自迷罔
  又以罔夫世之不知者而已岂有命在我而不自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6b 页 WYG0699-0493b.png
  觉知而可谓之圣人哉苏氏又引文言利贞性情
  之文传会其说皆非经之本旨今不复辨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苏氏云云
  愚谓此言圣人体利贞之德也苏氏说无病然其
  于章句有未尽其说者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苏曰阴阳果何物哉虽有娄旷之聪明未有能得其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7a 页 WYG0699-0493c.png
 髣髴者也阴阳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
 阴阳隐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然谓阴阳为无
 有可乎虽至愚知其不然也物何自生哉是故指生
 物而谓之阴阳与不见阴阳之髣髴而谓之无有皆
 惑也
  愚谓阴阳盈天地之间其消息阖辟终始万物触
  目之间有形无形无非是也而苏氏以为象立而
  阴阳隐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失其理矣达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7b 页 WYG0699-0493d.png
  阴阳之本者固不指生物而谓之阴阳亦不别求
  阴阳于物象见闻之外也
 苏曰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
 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
 也喻道之似莫密于此者矣阴阳一交而生物其始
 为水水者无有之际也始离于无而入于有矣老子
 识之故其言曰上善若水又日水几于道圣人之德
 虽可以名而不囿于一物若水之无常形此善之上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8a 页 WYG0699-0494a.png
 者几于道矣而非道也若夫水之未生阴阳之未交
 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谓之无有此真道之似也
  愚谓一阴一阳往来不息举道之全体而言莫著
  于此者矣而以为借阴阳以喻道之似则是道与
  阴阳各为一物借此而况彼也阴阳之端动静之
  机而已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故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未有独立而孤居者此一阴一阳所以为道也
  今曰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廓然无一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8b 页 WYG0699-0494b.png
  物不可谓之无有者道之似也然则道果何物乎
  此皆不知道之所以为道而欲以虚无寂灭之学
  揣摸而言之故其说如此
 苏曰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
 隐善立而道不见矣故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道而谓之仁智者见道而谓之智夫仁智圣
 人之所谓善也善者道之继而指以为道则不可今
 不识其人而识其子因之以见其人则可以谓其人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9a 页 WYG0699-0494c.png
 则不可故曰继之者善也学道而自其继者始则道
 不全
  愚谓继之者善言道之所出无非善也所谓元也
  物得是而成之则各正其性命矣而所谓道者固
  自若也故率性而行则无往而非道此所以天人
  无二道幽明无二理而一以贯之也而曰阴阳交
  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立而
  道不见善者道之继而已学道而自其继者始则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9b 页 WYG0699-0494d.png
  道不全何其言之缪耶且道外无物物外无道今
  曰道与物接则是道与物为二截然各据一方至
  是而始相接也不亦缪乎
 苏曰昔者孟子以为性善以为至矣读易而后知其
 未至也孟子之于性盖见其继者而已矣夫善性之
 效也孟子未及见性而见其性之效因以所见者为
 性犹火之能熟物也吾未见火而指天下之熟物以
 为火夫熟物则火之效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0a 页 WYG0699-0495a.png
  愚谓孟子道性善盖探其本而言之与易之旨未
  始有毫发之异非但言性之效而已也苏氏急于
  立说非特不察于易又不及详于孟子故其言之
  悖如此
 苏曰敢问性与道之辨曰难言也可言其似道之似
 则声也性之似则闻也有声而后闻耶有闻而后声
 耶是二者果一乎果二乎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性者所以为人者也非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0b 页 WYG0699-0495b.png
 是无以成道矣
  愚谓子思子曰率性之谓道邵子曰性者道之形
  体也与大传此章之旨相为终始言性与道未有
  若此言之著者也苏氏之言曲譬巧喻欲言其似
  而不可得岂若圣贤之言直示而无隐耶昔孔子
  顺谓公孙龙之辨几能令臧三耳矣然谓两耳者
  甚易而实是也谓三耳者甚难而实非也将从其
  易而是者乎将从其难而非者乎此言似之矣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1a 页 WYG0699-0495c.png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苏曰属目于无形者或见其意之所存故仁者以道
 为仁意存乎仁也知者以道为智意存乎智也贤者
 存意而妄见愚者日用而不知是以君子之道成之
 以性者鲜矣
  愚谓苏氏不知仁智之根于性顾以仁智为妄见
  乃释老之说圣人之言岂尝有是哉谓之不见其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1b 页 WYG0699-0495d.png
  全则或可矣又曰君子之道成之以性者鲜矣文
  义亦非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苏曰人所以不知死生之说者骇之耳原始反终使
 之了然而不骇也
  愚谓人不穷理故不知死生之说不知死生之说
  故不能不骇于死生之变苏氏反谓由骇之而不
  知其说失其指矣穷理者原其始之所自出则知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2a 页 WYG0699-0496a.png
  其所以生反其终之所由归则知其所以死夫如
  是凡所以顺生而安死者盖有道矣岂徒以了然
  不骇为奇哉苏氏于原始反终言之甚略无以知
  其所谓然以不骇云者验之知其溺于坐亡立化
  去来自在之说以为奇而于圣人之意则昧矣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苏曰物鬼也变神也鬼常与体魄俱故谓之物神无
 适而不可故谓之变精气为魄魄为鬼志气为魂魂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2b 页 WYG0699-0496b.png
 为神故礼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郑子产曰其用物
 也宏矣其取精也多矣古之达者已知此矣一人而
 有二知无是道也然而有魄者有魂者何也众人之
 志不出于饮食男女之间与凡养生之资其资厚者
 其气彊其资约者其气微故气胜志而为魄圣贤则
 不然以志一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虽禄之天下穷
 至匹夫无所损益也故志胜气而为魂众人之死为
 鬼而圣人为神非有二致也志之所在者异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3a 页 WYG0699-0496c.png
  愚谓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以为人物之体
  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不之矣降者屈
  而无形故谓之鬼游者伸而不测故谓之神人物
  皆然非有圣愚之异也孔子答宰我之问言之详
  矣苏氏盖不考诸此而失之子产之言是或一道
  而非此之谓也
   苏黄门老子解
  苏侍郎晚为是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3b 页 WYG0699-0496d.png
  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然其自许甚高至谓当
  世无一人可与语此者而其兄东坡公亦以为不
  意晚年见此奇特以予观之其可谓无忌惮者与
  因为之辨而或者谓苏氏兄弟以文义赞佛乘盖
  未得其所谓如传灯录解之属其失又有甚焉不
  但此书为可辨也应之曰予之所病病其学儒之
  失而流于异端不病其学佛未至而溺于文义也
  其不得已而论此岂好辨哉诚惧其乱吾学之传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4a 页 WYG0699-0497a.png
  而失人心之正耳若求诸彼而不得其说则予又
  何暇知焉
 苏曰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
 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愚谓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曰吾道一
  以贯之此圣人之道所以为大中至正之极亘万
  世而无弊者也苏氏诵其言不得其意故其为说
  无一辞之合学者于此先以予说求之使圣人之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4b 页 WYG0699-0497b.png
  意晓然无疑然后以次读苏氏之言其得失判然
  矣
 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
  愚谓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则道在其中圣人安得而
  晦之孔子曰吾无隐乎尔然则晦其道者又岂圣
  人之心哉大抵苏氏所谓道者皆离器而言不知
  其指何物而名之也
 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5a 页 WYG0699-0497c.png
  愚谓如苏氏此言是以道为能眩人而使之不为
  君子也则道之在天下适所以为斯人之祸矣
 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
  愚谓圣人所谓达兼本末精粗而一以贯之也苏氏
  之所谓达则舍器而入道矣
 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
  愚谓老子之学以无为为宗果如此言乃是急急
  有为惟恐其缓而失之也然则老子之意苏氏亦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5b 页 WYG0699-0497d.png
  有所不能窥者矣
 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
 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
  愚谓道者仁义礼乐之总名而仁义礼乐皆道之
  体用也圣人之修仁义制礼乐凡以明道故也今
  曰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则是舍二五而求十也
  岂不悖哉
 夫道不可言可言者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6a 页 WYG0699-0498a.png
 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
  愚谓圣人之言道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不知此言道邪抑言其似者而已
  耶执此而行亦有所陷者耶然则道岂真不可言
  但人自不识道与器之未尝相离也而反求之于
  昏默无形之中所以为是言耳
 故后世执老子之说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
 无大过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6b 页 WYG0699-0498b.png
  愚谓善学老子者如汉文景曹参则亦不至乱天
  下如苏氏之说则其乱天下也必矣学孔子者所
  得亦有浅深有过无过未可概论且如苏氏非不
  读孔子之书而其著书立言以惑误天下后世如
  此谓之无过其可得乎
 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
 其无所从
  愚谓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不知指谓何人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7a 页 WYG0699-0498c.png
  如何其达而所达者何道也且曰不少则非一二
  人而已达道者果如是之众耶孔子循循善诱诲
  人不倦入德之途坦然明白而曰常苦其无所从
  入则其未尝一日从事于此不得其门而入可知
  矣宜其析道与器而以仁义礼乐为无与于道也
  然则无所从入之言非能病孔子之道而绝学者
  之志乃所以自状其不知道而妄言之实耳
 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7b 页 WYG0699-0498d.png
  愚谓以孔子老聃并称圣人可乎世人讥太史公
  先黄老后六经然太史公列孔子于世家而以老
  子与韩非同传岂不有微意焉其贤于苏氏远矣
 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愚谓有彼有此则天下常有二道也
 苏氏后序云六祖所云不思善不思恶即喜怒哀乐
 之未发也
  愚谓圣贤虽言未发然其善者固存但无恶耳佛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8a 页 WYG0699-0499a.png
  者之言似同而实异不可不察
 又云盖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
 也
  愚谓喜怒哀乐而皆中节谓之和而和者天下之
  达道也六度万行吾不知其所谓然毁君臣绝父
  子以人道之端为大禁所谓达道固如是耶
 又云天下固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君臣父子之
 间非礼法则乱知礼法而不知道则世之俗儒不足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8b 页 WYG0699-0499b.png
 贵也居山林木食涧饮而心存至道虽为人天师可
 也而以之治世则乱古之圣人中心行道而不毁世
 法然后可耳
  愚谓天下无二道而又有至道世法之殊则是有
  二道矣然则道何所用于世而世何所资于道耶
  王氏有高明处已中庸处人之论而龟山杨公以
  为如此则是道常无用于天下而经世之务皆私
  智之凿愚于苏氏亦云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9a 页 WYG0699-0499c.png
   张无垢中庸解(无垢本佛语而张公子韶侍郎/之别号也张公以佛语释儒书)
   (其迹尤著故/正其名如此)
  张公始学于龟山之门而逃儒以归于释既自以
  为有得矣而其释之师语之曰左右既得把柄入
  手开导之际当改头换面随宜说法使殊途同归
  则世出世间两无遗恨矣然此语亦不可使俗辈
  知将谓实有恁么事也(见大慧禅师与张侍郎书/今不见于语录中盖其徒)
  (讳之/也)用此之故凡张氏所论著皆阳儒而阴释其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19b 页 WYG0699-0499d.png
  离合出入之际务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
  觉悟以入乎释氏之门虽欲复出而不可得本末
  指意略如其所受于师者其二本殊归盖不特庄
  周出于子夏李斯原于荀卿而已也窃不自揆尝
  欲为之论辨以晓当世之惑而大本既殊无所不
  异因览其中庸说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
  其他如论语孝经大学孟子之说不暇遍为之辨
  大抵忽遽急迫其所以为说皆此书之类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0a 页 WYG0699-0500a.png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张云天命之谓性第赞性之可贵耳未见人收之为
 己物也率性之谓道则人体之为己物而入于仁义
 礼智中矣然而未见其施设运用也修道之谓教则
 仁行于父子义行于君臣礼行于宾主知行于贤者
 而道之等降隆杀于是而见焉
  愚谓天命之谓性言性之所以名乃天之所赋人
  之所受义理之本原非但赞其可贵而已性亦何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0b 页 WYG0699-0500b.png
  待于人赞其贵耶董子曰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
  之质也此可谓庶几子思之意而异乎张氏之言
  矣且既谓之性则固己自人所受而言之今曰未
  为己物则是天之生是人也未以此与之而置之
  他所必是人者自起而收之而后得以为己物也
  不知未得此性之前其为人也孰使之呼吸食息
  于天地之间以收此性且夫性者又岂块然一物
  寓于一处可抟而置之躯壳之中耶仁义礼智性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1a 页 WYG0699-0500c.png
  之所有与性为体者也今曰体为己物然后入于
  仁义礼智之中则是四者逆设于此而后性来于
  彼也不知方性之未入也是四者又何自而来哉
  凡此皆不知大本妄意穿凿之言智者观之亦不
  待尽读其书而是非邪正已判于此章矣仁行于
  父子义行于君臣乃是率性之道而遽以为修道
  之教亦失其次序矣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止/)慎其独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1b 页 WYG0699-0500d.png
 张云不睹不闻少致其忽宜若无害矣然而怠忽之
 心已显于心目之间(云云/)不足以感人动物而招非
 意之辱莫为之祸焉此君子所以慎其独也
  愚谓君子所以慎其独者非为恐招祸辱而已也
  今曰不睹不闻之间少致其忽初无所害特恐招
  祸辱而后慎其独焉非知道者之言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张云未发以前戒慎恐惧无一毫私欲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2a 页 WYG0699-0501a.png
  愚谓未发以前天理浑然戒慎恐惧则既发矣
君子中庸
 张云方率性时戒慎恐惧此学者之事也及其深入
 性之本原直造所谓天命在我然后为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之教以幸于天下至于此时圣人之功用兴
 矣
  愚谓率性之谓道言道之所以得名者如此盖曰
  各循其性之本然即所谓道耳非以此为学者之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2b 页 WYG0699-0501b.png
  事亦未有戒慎恐惧之意也修道之谓教通上下
  而言之圣人所以立极贤人所以修身皆在于此
  非如张氏之说也又曰深入性之本原直造所谓
  天命在我理亦有碍且必至此地然后为人伦之
  教以幸天下则是圣人未至此地之时未有人伦
  之教而所以至此地者亦不由人伦而入也凡此
  皆烂漫无根之言乃释氏之绪馀非吾儒之本指
  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3a 页 WYG0699-0501c.png
 张云率性之谓道未离本位修道之谓教不可以离
 不离名之也
  愚谓言性有本位则性有方所矣圣贤言性似不
  如此假如其说则前章云率性所以求中言求则
  是自此求彼非离本位而何至于以修道为圣人
  之功用则又曰不可以离不离名之盖其说有所
  不通而骎骎乎遁矣
人皆曰予知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3b 页 WYG0699-0501d.png
 张曰人皆用知于诠品是非而不知用知于戒慎恐
 惧使移诠品是非之心于戒慎恐惧知孰大焉
  愚谓有是有非天下之正理而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所以为知之端也无焉则非人矣故诠品是非
  乃穷理之事亦学者之急务也张氏绝之吾见其
  任私凿知不得循天理之正矣然斯言也岂释氏
  所称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之遗意耶呜
  呼斯言也其儒释所以分之始与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4a 页 WYG0699-0502a.png
回之为人
 张云颜子戒慎恐惧超然悟未发已发之几于喜怒
 哀乐处一得天命之性所谓善者则深入其中人欲
 都忘我心皆丧
  愚谓超然悟未发已发之几中庸无此意也喜怒
  哀乐莫非性也中节则无不善矣不知更欲如何
  得之而又如何深入其中也若此则是前乎此者
  未得此性而常在性之外也耶且曰我心皆丧尤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4b 页 WYG0699-0502b.png
  害于理
 张云人第见其拳拳服膺而不知颜子与天理为一
 无一毫私欲横乎其间不识不知我已且无有矣
  愚谓此言盖欲极意以谀颜子而无所准则不自
  知其言之过也
惟圣者能之
 张云予尝求圣人而不可得今乃知止在喜怒哀乐
 未发处尔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5a 页 WYG0699-0502c.png
  愚谓有道者见理平常其言雍容閒暇而理致自
  远似不如此之骇遽而张皇也
君子之道费而隐
 张云由戒慎恐惧以养喜怒哀乐使为中为和以位
 天地育万物
  愚谓喜怒哀乐之未发乃本然之中发而中节乃
  本然之和非人之所能使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亦理之自然今加以字而倒其文非子思之本意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5b 页 WYG0699-0502d.png
  矣此乃一篇之指要而张氏语之辄有差缪尚安
  得为知言哉
 张云中庸无止法故圣人有所不知不能自谓知能
 止矣又曰君子之道所以大莫能载小莫能破以其
 戒慎恐惧察于微茫之功也
  愚谓大学之道在知所止盖无止则高者过卑者
  陷非所以为中庸矣圣人固未尝自谓知能然非
  此章之指也盖所谓不知不能莫能载莫能破皆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6a 页 WYG0699-0503a.png
  极言道体之无穷尔非谓圣人而言亦无察于微
  茫之意也
 张云戒慎恐惧则未萌之始已致其察至于鸢飞鱼
 跃而察乃在焉又曰上际下蟠察无不在所以如鸢
 飞鱼跃察乃随飞跃而见焉
  愚谓中庸引此诗以发明道体之无所不在所谓
  费而隐也明道上蔡言之已详子思复生不能易
  也张氏之云不亦异乎且曰未萌之始已致其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6b 页 WYG0699-0503b.png
  则是有事焉而正之也
 张云顾惟此察始于戒慎恐惧以养中和而喜怒哀
 乐未发已发之间乃起而为中和
  愚谓起而为中和如之何其起也此岂知中和者
  之语哉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张云人即性也以我之性觉彼之性
  愚谓详经文初无此意皆释氏之说也且性岂有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7a 页 WYG0699-0503c.png
  彼我乎又如之何其能以也
 张云使其由此见性则自然由乎中庸而向来无物
 之言不常之行皆扫不见迹矣
  愚谓见性本释氏语盖一见则已矣儒者则曰知
  性既知之矣又必有以养而充之以至于尽其用
  力有渐固非一日二日之功日用之际一有懈焉
  则几微之间所害多矣此克已复礼之所以为难
  而曾子所以战战兢兢至死而后知其免也张氏之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7b 页 WYG0699-0503d.png
  言与此亦不类矣然释氏之徒有既自谓见性不
  疑而其习气嗜欲无以异于众人者岂非恃夫扫
  不见迹之虚谈而不察乎无物不常之实弊以至
  此乎然则张氏之言其渊源所自盖可知矣
忠恕违道不远
 张云恕由忠而生忠所以责己也知己之难克然后
 知天下之未见性者不可深罪也又曰知一己之难
 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8a 页 WYG0699-0504a.png
  愚谓恕由忠生明道谢子侯子盖尝言之然其为
  说与此不相似也若曰知一己之难克而知天下
  皆可恕之人则是以己之私待人也恕之为义本
  不如此正蒙曰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以爱己
  之心爱人则尽仁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此则物我
  一致各务循理而无违矣圣贤之言自有准则所
  谓以人治人者虽曰以众人望人然亦必曰道不
  远人则所以为众人者亦有道矣以己不能克其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8b 页 WYG0699-0504b.png
  私而并容他人使之成其恶则是相率而禽兽也
  其为不忠不恕孰大于是
所求乎子(句/)以事父未能也
 张云子事父臣事君弟事兄朋友先施之皆曰求者
 盖所以致其察也察子之事父吾未能安敢责父之
 爱子乎
  愚谓此四句当为八句子臣弟友四字是句绝处
  求犹责也所责乎子者如此然我以之事父则自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9a 页 WYG0699-0504c.png
  有所未能正蒙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盖
  将由是而加勉正身以及物非如上章所云以己
  难克而并容他人也且又曰察子之事父吾未能
  则安敢责父之爱子乎则是君臣父子漠然为路
  人矣旻天之泣小弁之怨又何谓也盖其驰心高
  妙而于章句未及致详故因以误为此说以求为
  察亦非文义
言顾行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29b 页 WYG0699-0504d.png
 张云顾者察也
  愚按上章以求为察固已无谓此又以顾为察尤
  为牵合大扺张氏之为是说得一字可推而前者
  则极意推之不问其至于何处与其可行不可行
  也篇内所谓戒慎恐惧下章所谓忠恕所谓知仁
  勇所谓发育峻极皆此类也
在上位不陵下
 张云君子自戒慎恐惧酝酿成中庸之道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0a 页 WYG0699-0505a.png
  愚谓中庸之道天理自然非如酒醴必酝酿而成
  也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
 张云欲知戒慎恐惧之效当于忠恕卜之欲知忠恕
 之效当于父母卜之
  愚谓此言皆牵合无理且父母至尊岂人子所以
  卜忠恕之物乎详味此言可见其二本矣
鬼神之为德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0b 页 WYG0699-0505b.png
 张云天地万物森然鬼神列于中不可违也
  愚按张氏他章之说甚详而此独略将有所疑而
  不敢尽耶抑其所谓鬼神者特如世俗之论而不
  之究耶然详味列字之意则以鬼神别为一物明
  矣岂知鬼神者之言哉
大德必受命
 张云言此所以勉天下之为德也当始于戒慎恐惧
 而以位禄名寿卜德之进否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1a 页 WYG0699-0505c.png
  愚谓德盛则名位禄寿从之乃理之必然非姑为
  此言以勉天下之为德亦非使学者以是四者卜
  其德之进否也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焉其受
  命也乃不期而自至耳岂曰卜之云乎张氏之说
  乃谋利计功之尤者学者一有此念存乎胸中则
  不可以进德矣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张云戒慎恐惧则无适而不在中和中其无忧也必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1b 页 WYG0699-0505d.png
 矣中和之中自当有贤父圣子又曰武王之举危道
 也
  愚谓凡此类皆牵合而此数句尤疏阔无理又以
  武王之举为危道则是圣人行险以徼幸也是岂
  知顺天应人之为安哉
郊社之礼禘尝之义
 张云不知先王居于何地乃知天神自郊求地示自
 社求人鬼自禘尝求哉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2a 页 WYG0699-0506a.png
  愚谓先王所以知此以其理而已矣不烦更为奇
  怪之说
地道敏树
 张云布种下实未及顷刻(云云/)
  愚谓虽天下至易生之物亦未有下种未及顷刻
  而发生者此可见其矜奇欲速之心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止不可以不知天
 张云戒慎恐惧深致其察所以知天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2b 页 WYG0699-0506b.png
  愚谓戒惧致察既知天而事天之事也未能知天
  则何所戒惧乎
 张云推知天之心以知人推知人之心以事亲
  愚按推知天以知人犹之可也推知人以事亲不
  亦悖乎伊川先生曰不知人则所与或非其人所
  由或非其道而辱身危亲者有之故思事亲不可
  以不知人此论不可易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3a 页 WYG0699-0506c.png
 张曰知而未能行是未能运用此诚也
  愚谓知而未能行乃未能得之于已岂特未能用
  而已乎然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
  不能行者且曰运用此诚亦非知诚者之语盖诚
  则无为而成初不烦运用矣
 张云行知仁勇者诚也而所以知此诚者非他物也
 亦即诚也所以行此诚者非他物也亦即诚也此圣
 人极诚之所在而指之也又云诚字虽同而行知仁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3b 页 WYG0699-0506d.png
 勇之诚不若知诚之诚为甚明知诚之诚不若行诚
 之诚为甚大也
  愚按经文所以行之者一也与及其知之一也及
  其成功一也两句立语命意不同张氏似误作一
  例读之故其为说如此文义犹不暇通而遽欲语
  其精微此其所以失之也且所谓诚者一而已矣
  今乃裂而三之又于其中相与自为优劣盖不穷
  天理无所准则而逞其私智逆探幽深横鹜捷出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4a 页 WYG0699-0507a.png
  必极其所如往而后已则安得不至于是乎然推
  其本原则生生化化见见闻闻之绪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张云近之为言以不远也不远即在此而已第知所
 以好学者谁所以力行者谁所以知耻者谁则为知
 仁勇矣见于言语文字者皆近之而已惟人体之识
 所以体者为当几而明即事而解则知仁勇岂他物
 哉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4b 页 WYG0699-0507b.png
  愚谓上章既言达德之名恐学者无所从入故又
  言其不远者以示之使由是而求之则可以入德
  也圣人之言浅深远近之序不可差次如此张氏
  以为不远者是矣而又曰即在此而已何其言之
  相戾也盖其所以为说者牵之以入于荒唐缪悠
  之中其势不得而自已尔夫好学力行知耻在我
  而已又必求其所以如此者为谁而后为至则是
  身外复有一身心外复有一心纷纷乎果何时而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5a 页 WYG0699-0507c.png
  已耶设使果如其言则所谓谁者一而已矣圣人
  复何用虚张三者之目使学者徒为是多方以求
  之耶详求圣人之意决不如是特释氏之说耳此
  章之指惟吕博士之言渊悫有味庶几得之张氏
  之徒盖以为浅近而忽之矣然岂知其言近指远
  真得圣贤之意也与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张云如其知仁勇则亦不期于修身尊贤亲亲敬大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5b 页 WYG0699-0507d.png
 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怀诸侯柔远人矣又曰九
 经以次而行皆中其会矣
  愚谓如张氏之云则九经皆剩语矣圣人之道所
  以异于异端者以其本末内外一以贯之而无精
  粗之辨也故子思于九经反复三致意焉而张氏
  忽之如此盖每事欲高于圣贤一等而不知凭虚
  失实秖其所以为卑也
凡事豫则立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6a 页 WYG0699-0508a.png
 张云欲学者养诚于平日也
  愚谓先立乎诚则无不豫矣非谓豫养诚也既诚
  矣则何豫养之云乎
不诚乎身矣
 张云世之论诚者多错认专为诚夫至诚无息专非
 诚也以专为诚则是语言寝处应对酬酢皆离本位
 矣
  愚谓专固不足以尽诚然遂以无息为诚则亦误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6b 页 WYG0699-0508b.png
  矣盖惟至诚为无息非因其无息而命之以诚也
  离本位之言圣人无有已辨于前矣然专亦岂遽
  离本位哉
 张云世之行诚者类皆不知变通至于诵孝经以禦
 贼读仁王以消灾
  愚谓圣贤惟言存诚思诚未尝言行诚盖思之既
  得存之既著则其诚在己而见于行事者无一不
  出于诚谓之行诚则是已与诚为二而自我以行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7a 页 WYG0699-0508c.png
  彼诚之为道不如是也如此者其失不但不知变
  通而已若曰所行既出于诚则又不可谓之行诚
  而亦无不知变通之理张氏之言进退无所据矣
  至于诵孝经以禦贼盖不知明理而有迂愚之蔽
  以是为行诚而不知变通然则张氏之所谓诚亦
  无以异于专矣读仁王经者其溺于邪僻又甚不
  得与诵孝经者同科矣
 张云格物致知之学内而一念外而万事无不穷其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7b 页 WYG0699-0508d.png
 终始穷而又穷以至于极尽之地人欲都尽一旦廓
 然则性善昭昭无可疑矣
  愚按格物之学二先生以来诸君子论之备矣张
  氏之云乃释氏看话之法非圣贤之遗旨也吕舍
  人大学解所论格物正与此同愚亦已为之辨矣
 张云注之于身则身诚注之于亲则亲悦注之于友
 则友信注之于君于民则获上而民治
  愚谓明乎善则身自诚乃理之自然身诚则亲自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8a 页 WYG0699-0509a.png
  悦由是以至于友于君于民皆然乃积盛充实而
  自致耳今曰注之而然则是设之于此射之于后
  而冀其必然也其为不诚莫大于是
 张云诚之所在击触转移
  愚谓至诚积于中而事物应于外理之常也然岂
  若是其惊遽暴疾哉
 张云安得不想孔子孟子再拜以谢其格言乎
  愚谓观此气象甚矣其粗鄙而轻浮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8b 页 WYG0699-0509b.png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张曰博学者戒慎恐惧非一事也(问思辨放此/)
  愚谓戒慎恐惧乃笃行之事非博学之谓也
诚明明诚
 张云由上智之自得而合乎圣人之教者性也由遵
 圣人之教而造乎上智之地者教也上智自得而不
 合于圣人之教则为异端矣
  愚谓张氏于诚明之说盖未尝深考而为此说以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9a 页 WYG0699-0509c.png
  合其素论观其自处傲然已在诚明之域矣然谓
  上智自得而有不合于圣人之教者则未知其所
  得果何事也且所谓异端者复谁谓乎夫岂不自
  知其已失身于此而故为是言者是乃所谓改头
  换面阴子而阳挤之将以自盖其迹而幸人之不
  疑已其为不诚莫大于是以是心而语中庸不亦
  戾乎(大哉圣人之道章云荒唐梦幻之学其意亦/犹是也后不复重出矣)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止/)天地参矣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39b 页 WYG0699-0509d.png
 张云此诚既见己性亦见人性亦见物性亦见天地
 之性亦见
  愚谓经言惟至诚故能尽性非曰诚见而性见也
  见字与尽字意义迥别大率释氏以见性成佛为
  极而不知圣人尽性之大故张氏之言每如此
其次致曲
 张云礼乐射御书数中直造乎诚之地也
  愚谓直造乎诚则非致曲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0a 页 WYG0699-0510a.png
 张云变者此诚忽然而有倏然而无
  愚谓诚若如此何以为物之终始乎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张云既前知之则以诚造化转移变易使祸为福妖
 为祥亡为兴盖无难也
  愚谓至诚之道非可以者以之则非诚矣夫转祸
  为福易灾为祥以太戊高宗之事观之则理固有
  是然不如是之易也是以古之圣贤遇灾而惧严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0b 页 WYG0699-0510b.png
  恭祗畏以正厥事犹不敢庶几其万一故曰瞻仰
  昊天曷惠其宁岂曰转移变易而无难哉然此章
  之指初亦不为是发也
不诚无物
 张云吾诚一往则耳目口鼻皆坏矣
  愚谓诚无人我之别不必言吾无彼此之殊不必
  言往耳目口鼻亦岂有一旦遽坏之理哉此章之
  说诸先生言之悉矣以彼观此得失可见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1a 页 WYG0699-0510c.png
君子诚之为贵
 张云诚未足贵诚而又诚之斯足贵也
  愚谓圣人言天下之理无出于诚而曰诚未足贵
  何其言之悖也且既诚矣以为未足贵而又诚之
  乃足贵则前之所谓诚者无乃为弃物与盖缘
  本不知诚而惟恐其言之小故其言每如此且诚
  者天之道岂亦未足贵必待诚之者人之道乃
  足贵耶虽至愚有以知其不然矣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1b 页 WYG0699-0510d.png
至诚无息
 张云不见形象而天地自章不动声色而天地自变
 垂拱无为而天地自成天地亦大矣而使之章使之
 变使之成皆在于我又曰至诚不息则有不见而章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又自此而造化之妙矣
  愚详经意盖谓至诚之理未尝形见而自彰著未
  尝动作而自变化无所营为而自成就天地之道
  一言而尽亦不过如此而已张氏乃以为圣人至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2a 页 WYG0699-0511a.png
  诚于此能使天地章明变化于彼不惟文义不通
  而亦本无此理其曰天地自此而造化语尤险怪
  盖圣人之于天地不过因其自然之理以裁成辅
  相之而已若圣人反能造化天地则是子孙反能
  孕育父祖无是理也凡此好大不根之言皆其心
  术之蔽又原于释氏心法起灭天地之意正蒙斥
  之详矣
尊德性而道问学(止/)敦厚以崇礼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2b 页 WYG0699-0511b.png
 张云自戒慎恐惧而入入而造于发育峻极之地而
 不敢己则行乎三千三百之中而道问学矣尊德性
 而不敢己则又变而为致广大(此下不敢己者三/又变而为者三)
 新崇礼又致广大极高明之变名也
  愚按此皆言体道成德之目无不敢已而又变之
  意变名之说亦无义理
 张云岂有一豪之变怪以惊眩天下之耳目哉
  愚按张氏之书变怪惊眩盖不少矣犹以为无有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3a 页 WYG0699-0511c.png
  不知更欲如何乃为变怪惊眩哉
吾从周
 张云周法已弊其过多矣孔子身非辅相不在尊位
 所以不敢轻议妄论而曲意以从周之法度也
  愚按孔子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则
  其从周也亦有道矣非不得已而妄从之也若末
  世之弊有如拜上之泰则不尽从矣其不得不从
  者是亦义理之所在斯诚然而从之以为曲意而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3b 页 WYG0699-0511d.png
  从非圣人之心也张氏归心乎释氏而曲意于儒
  者故其所以窥圣人者如此非一辞之失也其所
  从来远矣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张云夫如此指何事而言哉即予所谓戒慎不睹恐
 惧不闻也
  愚按张氏戒慎恐惧二句横贯中庸一篇之中其
  牵合附会连章累句已不容一一辨正矣至于此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4a 页 WYG0699-0512a.png
  章经文所谓如此乃上文君子之道本诸身以下
  耳张氏欲成其前说乃近舍本章上文之义远
  戒慎恐惧于数千字之前未论义理之当否而岂
  言语文字体势之常哉故特论此一章尤疏漏处
  以见其馀之皆此类也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张云论至于此则夫子盖未尝死也观乎天地此亦
 夫子之乾坤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4b 页 WYG0699-0512b.png
  愚按孔子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未尝言文王
  之不死也然言近旨远其味无穷所以为圣人之
  言也不死之云变怪骇人而实无馀味故程子有
  言立言当涵畜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正
  为此耳
   吕氏大学解
  吕氏之先与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学最为近正然
  未能不惑于浮屠老子之说故其末流不能无出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5a 页 WYG0699-0512c.png
  入之弊(按正献公神道碑载公进读上语及释老/虚寂之旨公曰尧舜虽知此乃以知人安)
  (民为急此其所差之端也尧舜之道精粗本末一/以贯之其所知者似与释老不相似也以为所知)
  (在此而所急在彼是二本也本原/如此则其末流之弊岂可胜道哉)今论其一二以
  补其阙盖其他说之近正者则君子犹有取焉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吕氏曰异端之学皆不知所先后考索勤苦虽切而
 终不近故有终始为二道本末为两端者
  愚谓此言似为释氏发然吕氏终身学焉不知以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5b 页 WYG0699-0512d.png
  谁为异端而为是说以诋之耶盖其心未必不以
  为有先后者世间之粗学而无先后者出世间之
  妙道两者初不相为谋虽并行而不相悖也方其
  言此故不得不是此而非彼及其为彼则又安知
  其不是彼而非此哉彼其阳离阴合自以为左右
  采获而集儒佛之大成矣曾不悟夫言行不类出
  入支离之为心害而莠乱苗紫夺朱之患又将
  无所不至也此盖原于所知在此所急在彼之意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6a 页 WYG0699-0513a.png
  而其失又甚焉近世之言道者盖多如此其误后
  学深矣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止
 吕氏曰致知格物修身之本也知者良知也与尧舜
 同者也理既穷则知自至与尧舜同者忽然自见默
 而识之
  愚谓致知格物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
  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6b 页 WYG0699-0513b.png
  所行而意诚心正矣然则所致之知固有浅深岂
  遽以为与尧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见之也哉此殆
  释氏一闻千悟一超直入之虚谈非圣门明善诚
  身之实务也其与前章所斥异端之学不知所
  先后者又何以异哉
 吕氏曰草木之微器用之别皆物之理也求其所以
 为草木器用之理则为格物草木器用之理吾心存
 焉忽然识之此为物格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7a 页 WYG0699-0513c.png
  愚按伊川先生尝言凡一物上有一理物之微者
  亦有理又曰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小而一物之
  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吕氏盖推此以为说而失
  之者程子之为是言也特以明夫理之所在无间
  于大小精粗而已若夫学者之所以用功则必有
  先后缓急之序区别体验之方然后积习贯通驯
  致其极岂以为直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与
  尧舜同者无故忽然自识之哉此又释氏闻声悟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7b 页 WYG0699-0513d.png
  道见色明心之说殊非孔氏遗经程氏发明之本
  意也向以吕氏之博闻彊识而不为是说所迷则
  其用力于此事半而功必倍矣今乃以其习熟见
  闻者为馀事而不复精察其理之所自来顾欲置
  心草木器用之间以俟其忽然而一悟此其所以
  始终本末判为两途而不自知其非也旧见吕氏
  晚年尺牍数语有足以證成此义者因系之于后
  并为之说云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8a 页 WYG0699-0514a.png
 吕氏曰闻见未彻正当以悟为则所谓致知格物正
 此事也比来权去文字专务体究尚患杂事纷扰无
 专一工夫若如伊川之说物各付物便能役物却恐
 失涉颟顸尔(吕自注云其意以为物不可/去事不可无正当各任之耳)
  愚谓以悟为则乃释氏之法而吾儒所无有吕氏
  顾以为致知格物之事此其所以误为前说而不
  知其非也若然则又安得独以不知所先后者为
  异端之病哉若由吾儒之说则读书而原其得失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8b 页 WYG0699-0514b.png
  应事而察其是非乃所以为致知格物之事盖无
  适而非此理者今乃去文字而专体究犹患杂事
  纷扰不能专一则是理与事为二必事尽屏而后
  理可穷也终始二道本末两端孰甚于此则未知
  吕氏所体所究果何理哉伊川之说正谓物各有
  理事至物来随其理而应之则事事物物无不各
  得其理之所当然者如舜之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此其所以不为物之所役而能役物岂曰各任之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9a 页 WYG0699-0514c.png
  而已哉如曰任之而已则是漫然不察其是非可
  否而一切听其所为也如此则能不为物之所役
  者鲜矣顾舍其颟顸而谓人颟顸岂不惑哉
   先王之世一道德同风俗故天下之大人无异言
   家无异学岂复知有异端之害哉及周之衰正
   道陵迟礼坏乐崩夫子忧之乃绪正六经以明
   先王之教当是时异端虽不能无犹未有以名
   家者也及夫子没世道益衰狂僭之士见圣人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49b 页 WYG0699-0514d.png
   之有作也遂各逞其聪明竞立异说以自名于
   世顾与正道并驰而争胜于是天下之人耳目
   眩瞆而莫知适从矣然诸子百家虽各主其说
   而其为害则有浅深如老庄之虚浮人固知其
   无著申韩之刑名人固知其少恩皆不足以惑
   人也惟杨墨之学假仁义以为名而实为仁义
   之害惑人之尤深者也故孟子起而闲先圣之
   道舍诸子而独辟杨墨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50a 页 WYG0699-0515a.png
   行放淫辞使天下若醉而醒梦而觉然后正道
   廓如也噫孟子以来千有馀载儒者溺于词采
   实不见道徒辨杨墨之非至身为杨墨则不自
   觉徒恶杨墨之害至躬蹈杨墨则不自知况敢
   冀其有孟氏之功乎夫浮屠出于夷狄流入中
   华其始也言语不通人固未之惑也晋宋而下
   士大夫好奇嗜怪取其侏离之言而文饰之而
   人始大惑矣非浮屠之能惑人也导之者之罪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50b 页 WYG0699-0515b.png
   也今有人于此诡衣冠而谈空无众必止而诟
   之一旦有贵显名誉之士亦从而效尤则人皆
   眙愕改观未论其事之是非且以其人而信之
   矣几何其不胥而为夷狄哉此有识之所甚忧
   而永叹也二苏张吕岂非近世所谓贵显名誉
   之士乎而其学乃不知道德性命之根原反引
   老庄浮屠不经之说而紊乱先王之典著为成
   书以行于世后生既未有所闻必以其人而尊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51a 页 WYG0699-0515c.png
   信之渐染既深将如锢疾可不哀乎新安朱元
   晦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吾道之不明也弗顾
   流俗之讥议尝即其书破其疵缪针其膏肓使
   读者晓然知异端为非而圣言之为正也学者
   苟能因其说而求至当之归则诸家之失不逃
   乎心目之间非特足以悟疑辨惑亦由是可以
   造道焉故余三复而乐为之书云乾道丙戌孟冬
   晦日台溪何镐谨跋
杂学辨 杂学辨 第 51b 页 WYG0699-0515d.png
 
 
 
 
 
 
 
 杂学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