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a 页 WYG0698-064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延平答问        宋 朱子 撰
丁丑六月二十六日书云承谕涵养用力处足见近来
 好学之笃也甚慰甚慰但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
 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
 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著力正是学者
 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更望勉之
戊寅七月十七日书云某村居一切只如旧有不可不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b 页 WYG0698-0644d.png
 应接处又难废堕但靳靳度日尔朝夕无事齿发皆
 已迈筋力渐不如昔所得于师友者往来于心求所
 以脱然处竟未得力颇以是惧尔
春秋且将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为准玩味久必自有
 会心处卒看不得也伊川先生云春秋大义数十炳
 如日星所易见也唯徵辞奥旨时措从宜者所难知
 尔更须详考其事又玩味所书抑扬予夺之处看如
 何积道理多庶渐见之大率难得学者无相启发处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a 页 WYG0698-0645a.png
 终愦愦不洒落尔
问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东坡谓可改者不待三年熹以为使父之
 道有不幸不可不即改者亦当隐忍迁就于义理之
 中使事体渐正而人不见其改之之迹则虽不待三
 年而谓之无改可也此可见孝子之心与几谏事亦
 相类 先生曰三年无改前辈论之详矣类皆执文
 泥迹有所迁就失之须是认圣人所说于言外求意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b 页 WYG0698-0645b.png
 乃通所谓道者是犹可以通行者也三年之中日月
 易过若稍稍有不惬意处即率意改之则孝子之心
 何在如说春秋者不忍遽变左氏有官命未改之类
 有孝子之心者自有所不忍耳非斯须不忘极体孝
 道者能如是耶东坡之语有所激而然是亦有意也
 事只有个可与不可而已若大段有害处自应即改
 何疑恐不必言隐忍迁就使人不见其改之之迹此
 意虽未有害第恐处心如此即骎骎然所失处却多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a 页 WYG0698-0645c.png
 吾辈欲求寡过且谨守格法为不差也几谏事意恐
 不相类更思之
问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旧说孝子不妄
 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熹恐夫子告孟孙之意
 不然盖言父母之心慈爱其子无所不至疾病人所
 不免犹恐其有之以为忧则馀可知也为人子者知
 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所以奉承遗体而求免于
 亏辱者岂一端而已哉此曾子所以战战兢兢启手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b 页 WYG0698-0645d.png
 足而后知免焉者也不远游游必有方不登高不临
 深皆是此意 先生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当如上所
 说为得之旧说不直截圣人之告人使知所以自求
 者惟深切庶可用力也
问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熹谓犬马不能自食待人而食
 者也故蓄犬马者必有以养之但不敬尔然则养其
 亲而敬有所不至不几于以犬马视其亲乎敬者尊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a 页 WYG0698-0646a.png
 敬而不敢忽忘之谓非特恭谨而已也人虽至愚孰
 忍以犬马视其亲者然不知几微之间尊敬之心一
 有不至则是所以视其亲者实无以异于犬马而不
 自知也圣人之言警乎人子未有若是之切者然诸
 家之说多不出此熹谓当以春秋所书归生许止之
 事观之则所谓犬马之养诚不为过不然设譬引喻
 不应如是之疏而子游之贤亦不待如此告戒之也
  先生曰此一段恐当时之人习矣而不察只以能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b 页 WYG0698-0646b.png
 养为孝虽孔门学者亦恐未免如此故夫子警切以
 告之使之反诸心也苟推测至此孝敬之心一不存
 焉即陷于犬马之养矣孟子又有养口体养志之说
 似亦说破学者之未察处皆所以警乎人子者也若
 谓以春秋所书之事观之则所谓犬马之养诚不为
 过恐不须如此说归生许止各是发明一例也
问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熹窃谓亦足以发是颜子闻言悟理心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5a 页 WYG0698-0646c.png
 契神受之时夫子察焉而于心有感发也子夏礼后
 之问夫子以为起予亦是类也但子夏所发在言语
 之间而颜子所发乃其所自得处有以默相契合不
 待言而喻也然非圣人有所未知必待颜子而后发
 如言非助我者岂圣人待门弟子答问之助耶 先
 生曰亦足以发前说似近之恐与起予不类深玩之
 可见非助我者岂圣人待门弟子答问之助固是如
 此然亦须知颜子默晓圣人之言便知亲切道体处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5b 页 WYG0698-0646d.png
 非枝叶之助也他人则不能见如此精微矣妄意如
 此气象未知如何
问子张学干禄夫子告以多闻多见阙疑殆而谨言行
 其馀盖不博无以致约故闻见以多为贵然不阙其
 所未信未安则言行之间意不诚矣故以阙之为善
 疑殆既阙而于言行有不谨焉则非所谓无敢慢者
 故以谨之为至有节于内若此尤悔何自而入乎然
 此皆庸言庸行之所必然非期以干禄也而禄固已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6a 页 WYG0698-0647a.png
 在其中矣孟子曰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与夫子之
 意一也伊川先生亦曰子张以仕为急故夫子告之
 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恐亦是此意未知是
 否 先生曰古人干禄之意非后世之干禄也盖胸
 中有所蕴亦欲发泄而见诸事尔此为己之学也然
 求之有道苟未见所以求之之道一萌意焉则外驰
 矣故夫子以多闻见而阙疑殆告之又使之慎其馀
 则反求诸已也切矣故孟子有经德不回非以干禄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6b 页 WYG0698-0647b.png
 之语苟能深体得此则驰外之心不作矣伊川所谓
 才有缝罅便走了之意
戊寅冬至前二日书云承示问皆圣贤之至言某何足
 以知之而吾元晦好学之笃如此又安敢默默也辄
 以昔所闻者各笺释于所问目之下聊以塞命尔他
 日若获款曲须面质论难又看合否如何大率须见
 洒然处然后为得虽说得行未敢以为然也
问向以亦足以发之义求教因引起予为證蒙批谕云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7a 页 WYG0698-0647c.png
 亦足以发与起予不类熹反覆思之于此二者但见
 有浅深之异而未见全不相似处乞赐详喻 先生
 曰颜子气象与子夏不同先玩味二人气象于胸中
 然后体会夫子之言亦足以发与起予者商也之语
 气象如何颜子深潜纯粹于圣人体段已具故闻夫
 子之言即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
 但见其不违如愚而已退省其私则于语默日用动
 容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7b 页 WYG0698-0647d.png
 子夏因问诗如不得绘事后素之言即礼后之意未
 必到似有因问此一事而夫子印可之意此所以不
 类也不知是如此否偶追忆前日所问处意不来又
 未知向日因如何疑而及此也更俟他日熟论
问春秋威公二年滕子来朝按滕本称侯伊川谓服属
 于楚故贬称子熹按楚是时未与中国通滕又远楚
 终春秋之世未尝事楚但为宋役尔不知伊川别有
 何据又陈蔡诸国后来属楚者亦未尝贬爵也胡文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8a 页 WYG0698-0648a.png
 定以为为朝威而贬之以讨乱贼之党此义似胜然
 滕自此不复称侯至定公之丧来会葬犹称子夫岂
 以祖世有罪而并贬其子孙乎然则胡氏之说亦有
 可疑者不知当以何说为正胡氏又谓凡朝威者皆
 贬独纪侯以咨谋齐难而来志不在于朝威故再朝
 皆无贬焉熹窃以为果如此则是义理之正可以危
 急而弃之也不知春秋之法果如此否(二年纪侯来/朝左氏作杞)
 (字后有入杞会邓事传皆有说/可据伊川胡氏依公榖作纪字) 先生曰滕子来朝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8b 页 WYG0698-0648b.png
 考之春秋夫子凡所书诸侯来朝皆不与其朝也胡
 文定谓春秋之时诸侯之朝皆无有合于先王之时
 世朝之礼者故书皆讥之也滕本称侯威二年来朝
 称子者以讨乱贼之党贬于诸家之说义为精先儒
 又以为时王所黜者胡氏以为果如此则春秋不作
 矣恐先儒之说非来喻以谓自此终春秋之世不复
 称侯岂以祖世有罪而并贬其子孙乎若如此言大
 段害理春秋与人改过迁善又善善长恶恶短不应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9a 页 WYG0698-0648c.png
 如此是可疑也某窃以谓从胡之说于理道为长观
 夫子所书讨乱之法甚严滕不以威之不义而朝之
 只在于合党缔交此非正也既已贬矣后世子孙碌
 碌无闻无以自见于时又壤地褊小本一子男之国
 宋之盟左傅有宋人请滕欲以为私属则不自强而
 碌碌于时者久矣自一贬之后夫子再书各沿一义
 而发遽又以侯称之无乃纷纷然淆乱春秋之旨不
 明而失其指乎盖圣人之心必有其善然后进之若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9b 页 WYG0698-0648d.png
 无所因是私意也岂圣人之心哉若如此看似于后
 世之疑不碍道理为通又不知如何春秋所以难看
 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未到圣人洒然处岂能
 无失耶请俟他日反复面难庶几或得其旨伊川之
 说考之诸处未见春秋之前服属于楚事迹更俟寻
 考 又来喻以谓纪侯来咨谋齐难志不在于朝威
 故再朝无贬则是义理之正可以危急而弃之若果
 如此尤害义理春秋有诛意之说纪侯志不在于朝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0a 页 WYG0698-0649a.png
 威则非滕子之类也列国有急难以义而动又何贬
 耶纪侯来朝左氏作杞字后有入杞之事傅皆有说
 胡氏因公榖作纪字春秋似此类者多如齐子纠左
 傅只云纳纠伊川乃以二傅为證又尝有看春秋之
 法云以傅考经之事迹以经别傅之真伪参考义理
 之长求圣人所书之意庶或得之
问礼之用和为贵一章之义先生曰孟子曰仁之实
 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0b 页 WYG0698-0649b.png
 也礼之道虽以和为贵然必须体其源流之所自来
 而节文之则不失矣若小大由之而无隆杀之辨知
 和而和于节文不明是皆不可行则礼之体用失矣
 世之君子有用礼之严至拘碍者和而失其节者皆
 非知礼者也故有子以是语门人使知其节尔
问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横渠先生曰君子宁孤立无
 与不失亲于可贱之人熹据此则因也亲也宗也皆
 依倚附托之名但言之渐重尔所因或失其所亲(谓/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1a 页 WYG0698-0649c.png
 (贱之人不/可亲也)则亦不可宗(人之可亲者必可宗其/不可亲者必不可宗也)故君
 子非孤立无与之患而不失其亲为难其将欲有所
 因也必择其可亲者而因之使彼诚贤则我不失其
 所亲而彼亦可宗矣其文与上二句相似皆言必虑
 其所宗行必稽其所敝之意不审尊意以为如何
 先生曰伊川先生曰信本不及义恭本不及礼然信
 近于义恭近于礼也信近于义以言可复也恭近于
 礼以远耻辱也因恭信而不失亲近于礼义故亦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1b 页 WYG0698-0649d.png
 宗也犹言礼义者不可得见得见恭信者可矣详味
 此语则失亲于可贱之人自无有矣盖以礼义为主
 故也
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苏东坡曰夫子之于
 诗取其会于吾心者断章而言之颂鲁侯者未必有
 意于是也子由曰思无邪则思马而马应思马而马
 应则思之所及无不应也故曰思无邪思马斯徂此
 颂鲁侯之意也两说未知孰是 先生曰诗人兴刺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2a 页 WYG0698-0650a.png
 虽亦曲折达心之精微然必止乎礼义夫子删而取
 之者以此尔若不止于礼义即邪也故三百篇一言
 足以蔽之只是思无邪而已所以能兴起感动人之
 善心盖以此也颂鲁侯者偶于形容盛德如此故曰
 思无邪于马言之者又有秉心塞渊然后騋牝三千
 之意
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横渠先生曰常人之学日
 益而莫自知也仲尼行著习察异于他人故自十五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2b 页 WYG0698-0650b.png
 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进德之盛者与伊川先生曰
 孔子生而知之自十五至七十进德直有许多节次
 者圣人未必然亦只是为学者立一下法盈科而后
 进不可差次须是成章乃达两说未知孰是 先生
 曰此一段二先生之说各发明一义意思深长横渠
 云化而知裁伊川云盈科而后进不成章不达皆是
 有力处更当深体之可尔某窃以谓圣人之道中庸
 立言常以中人为说必十年乃一进者若使困而知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3a 页 WYG0698-0650c.png
 学积十年之久日孳孳而不倦是亦可以变化气质
 而必一进也若以卤莽灭裂之学而不用心焉虽十
 年亦只是如此则是自暴自弃之人尔言十年之渐
 次所以警乎学者虽中才于夫子之道皆可积习勉
 力而至焉圣人非不可及也不知更有此意否
问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伊川曰灌以降神
 祭之始也既灌而往者自始及终皆不足观言鲁祭
 之非礼也谢氏引礼记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3b 页 WYG0698-0650d.png
 不足證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證也我观
 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
 公其衰矣以此为證而合此章于上文杞宋不足證
 之说曰考之杞宋则文献不足考之当今则鲁之郊
 禘又不足观盖伤之也吕博士引苟子大昏之未发
 祭之未纳户丧之未小敛一也解此与赵氏春秋纂
 例之说不审何者为是 先生曰记曰鲁之郊禘非
 礼也周公其衰矣以其难言故春秋皆因郊禘事中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4a 页 WYG0698-0651a.png
 之失而书讥鲁自在其中今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
 不欲观之矣则是颠倒失礼如昭穆失序之类于灌
 而求神以至于终皆不足观盖叹之也对或人之问
 又曰不知则夫子之深意可知矣既曰不知又曰知
 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则非不
 知也只是难言尔原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则烛
 理深矣于天下也何有
问或问禘之说一章伊川以此章属之上文曰不知者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4b 页 WYG0698-0651b.png
 盖为鲁讳知夫子不欲观之说则天下万物各正其
 名其治如指诸掌也或以为此鲁君所当问而不问
 或人不当问而问之故夫子以为不知所以微讽之
 也馀如伊川说云龟山引礼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
 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
 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非或人可
 得而知也其为义大岂度数云乎哉盖有至赜存焉
 知此则于天下乎何有此数说不审孰是 先生曰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5a 页 WYG0698-0651c.png
 详味禘自既灌以下至指其掌看夫子所指意处如
 何却将前后数说皆包在其中似意思稍尽又未知
 然否
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熹疑此二句乃弟子记孔子事
 又记孔子之言于下以发明之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也 先生曰某尝闻罗先生曰祭如在及见之者祭
 神如神在不及见之者以至诚之意与鬼神交庶几
 享之若诚心不至于礼有失焉则神不享矣虽祭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5b 页 WYG0698-0651d.png
 何为
问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熹谓
 此非谓不足观盖不诚无物无物则无以观之也
 先生曰居上宽为礼敬临丧哀皆其本也有其本而
 末应若无其本粲然文采何足观
问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熹谓曾子之
 学主于诚身其于圣人之日用观省而服习之盖已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6a 页 WYG0698-0652a.png
 熟矣惟未能即此以见夫道之全体则不免疑其有
 二也然用力之久而亦将有以自得故夫子以一以
 贯之之语告之盖当其可也(曾子惟此少许未达/故夫子直以此告之)
 子于是默会其旨故门人有问而以忠恕告之盖以
 夫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自其尽已而言则谓之
 忠自其及物而言则谓之恕莫非大道之全体虽变
 化万殊于事为之末而所以贯之者未尝不一也然
 则夫子所以告曾子曾子所以告其门人岂有异旨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6b 页 WYG0698-0652b.png
 哉而或者以为忠恕未足以尽一贯之道曾子姑以
 违道不远者告其门人使知入道之端恐未曾尽曾
 子之意也如子思之言忠恕违道不远乃是示人以
 入道之端如孟子之言行仁义曾子之称夫子乃所
 谓由仁义行者也 先生曰伊川先生有言曰维天
 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体会
 于一人之身不过只是尽已及物之心而已曾子于
 日用处夫子自有以见之恐其未必觉此亦是一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7a 页 WYG0698-0652c.png
 之理故卒然问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于是领
 会而有得焉辄应之曰唯忘其所以言也东坡所谓
 口耳俱丧者亦佳至于答门人之问只是发其心耳
 岂有二耶若以谓圣人一以贯之之道其精微非门
 人之问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圣贤之心不如是
 之支也如孟子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人皆足以知
 之但合内外之道使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精粗不
 二衮同尽是此理则非圣人不能是也中庸曰忠恕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7b 页 WYG0698-0652d.png
 违道不远特起此以示人相近处然不能贯之则忠
 恕自是一忠恕尔
十一月十三日书云吾人大率坐此窘窭百事驱遣不
 行唯于稍易处处之为庶几尔某村居兀坐一无所
 为亦以窘迫遇事窒塞处多每以古人贫甚极难堪
 处自体即啜菽饮水亦自有馀矣夫复何言
来喻以为人心之既放如木之既伐心虽既放然夜气
 所息而平旦之气生焉则其好恶犹与人相近木虽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8a 页 WYG0698-0653a.png
 既伐然雨露所滋而萌蘖生焉则犹有木之性也恐
 不用如此说大凡人礼义之心何尝无唯持守之即
 在尔若于旦昼间不至梏亡则夜气存矣夜气存则
 平旦之气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自可见此
 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若欲涵养须于
 此持守可尔恐不须说心既放木既伐恐又似隔截
 尔如何如何又见喻云伊川所谓未有致知而不在
 敬者考大学之序则不然如夫子言非礼勿视听言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8b 页 WYG0698-0653b.png
 动伊川以为制之于外以养其中数处盖皆各言其
 入道之序如此要之敬自在其中也不必牵合贯穿
 为一说又所谓但敬而不明于理则敬特出于勉强
 而无洒落自得之功意不诚矣洒落自得气象其地
 位甚高恐前数说方是言学者下工处不如此则失
 之矣由此持守之久渐渐融释使之不见有制之于
 外持敬之心理与心为一庶几洒落尔某自闻师友
 之训赖天之灵时常只在心目间虽资质不美世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9a 页 WYG0698-0653c.png
 妨夺处多此心未尝敢忘也于圣贤之言亦时有会
 心处亦间有识其所以然者但觉见反为理道所縳
 殊无进步处今已老矣日益恐惧吾元晦乃不鄙孤
 陋寡闻远有质问所疑何愧如之
己卯六月二十二日书云闻不辍留意于经书中纵未
 深自得亦可以驱遣俗累气象自安閒也
己卯长至后三日书云今学者之病所患在于未有洒
 然冰解冻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只是苟免显然尤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19b 页 WYG0698-0653d.png
 悔而已似此恐皆不足道也
庚辰五月八日书云某晚景别无他唯求道之心甚切
 虽间能窥测一二竟未有洒落处以此兀坐殊愦愦
 不快昔时朋友绝无人矣无可告语安得不至是耶
 可叹可惧示谕夜气说甚详亦只是如此切不可更
 生枝节寻求即恐有差大率吾辈立志已定若看文
 字心虑一澄然之时略绰一见与心会处便是正理
 若更生疑即恐滞碍伊川语录中有记明道尝在一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0a 页 WYG0698-0654a.png
 仓中坐见廊柱多因默数之疑以为未定屡数愈差
 遂至令一人敲柱数之乃与初默数之数合正谓此
 也夜气之说所以于学者有力者须是兼旦昼存养
 之功不至梏亡即夜气清若旦昼间不能存养即夜
 气何有疑此便是日月至焉气象也曩时某从罗先
 生学问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先
 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
 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0b 页 WYG0698-0654b.png
 气象此意不唯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元晦
 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于此一句内求之静坐看如
 何往往不能无补也此中相去稍远思欲一见未之
 得恐元晦以亲旁无人傔侍亦难一来奈何切望随
 宜摄养勿贻亲念为至祷也
承惠示濂溪遗文与颍滨语孟极荷爱厚不敢忘不敢
 忘迩书向亦曾见一二但不曾得见全本今乃得一
 观殊慰卑抱也二苏语孟说尽有可商论处俟他日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1a 页 WYG0698-0654c.png
 见面论之尝爱黄鲁直作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
 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句形容有道者
 气象绝佳胸中洒落即作为尽洒落矣学者至此虽
 甚远亦不可不常存此体段在胸中庶几遇事廓然
 于道理方少进愿更存养如此
罗先生山居诗某记不全今只据追思得者录去颜乐
 斋诗云山染岚光带日黄萧然茅屋枕池塘自知寡
 与真堪笑(此一句/似非)赖有颜瓢一味长池畔亭曰濯缨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1b 页 WYG0698-0654d.png
 诗云拟把冠缨挂墙壁等閒窥影自相酬邀月台诗
 云矮作墙垣小作台时邀明月写襟怀夜深独有长
 庚伴不许庸人取次来又有独寐榻白云亭诗皆忘
 记白云亭坐处望见先生母氏坟故名某向日见先
 生将出此诗邀月台诗后两句不甚惬人意尝忘意
 云先生可改下两句不甚浑然先生别云也知邻斗
 非吾事且把行藏付酒杯盖作此数绝时正靖康间
 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2a 页 WYG0698-0655a.png
闻召命不至复有指挥今来亦执前说辞之甚佳盖守
 之已定自应如此纵煎迫扰扰何与我事若于义可
 行便脱然一往亦可也某尝以谓遇事若能无毫发
 固滞便是洒落即此心廓然大公无彼己之偏倚庶
 几于理道一贯若见事不彻中心未免微有偏倚即
 涉固滞皆不可也未审元晦以为如何为此说者非
 理道明心与气合未易可以言此不然只是说也
庚辰七月书云某自少时从罗先生学问彼时全不涉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2b 页 WYG0698-0655b.png
 世故未有所闻入先生之言便能用心静处寻求至
 今淟汩忧患磨灭甚矣四五十年间每遇情意不可
 堪处即猛省提掇以故初心未尝忘废非不用力而
 迄于今更无进步处常切静坐思之疑于持守及日
 用尽有未合处或更有关键未能融释也向来尝与
 夏丈言语间稍无间因得一次举此意质之渠乃以
 释氏之语来相淘终有纤奸打讹处全不是吾儒气
 味旨意大段各别当俟他日相见剧论可知大率今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3a 页 WYG0698-0655c.png
 人与古人学殊不同如孔门弟子群居终日相切摩
 又有夫子为之依归日用相观感而化者甚多恐于
 融释而脱落处非言说可及也不然子贡何以谓夫
 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耶元晦更潜心于此
 勿以老迈为戒而怠于此道乃望承欲秋凉来又不
 知偏侍下别无人可以释然一来否只为往来月十
 日事疑亦可矣但亦须处得老人情意帖帖无碍乃
 佳尔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3b 页 WYG0698-0655d.png
所云见语录中有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一句即认得西
 铭意旨所见路脉甚正宜以是推广求之然要见一
 视同仁气象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
 方是儒者气象
又云因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数句偶见
 全在日用间非著意非不著意处才有毫发私意便
 没交涉此意亦好但未知用处却如何须吃𦂳理会
 这里始得某曩时传得吕与叔中庸解甚详当时陈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4a 页 WYG0698-0656a.png
 几叟与罗先生门皆以此文字说得浸灌浃洽比之
 龟山解却似枯燥晚学未敢论此今此本为相知借
 去亡之已久但尚记得一段云谓之有物则不得于
 言谓之无物则必有事焉不得于言者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无声形接乎耳目而可以道也必有事焉者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体物而不可遗者也学者见乎
 此则庶乎能择乎中庸而执之隐微之间不可求之
 于耳目不可道之于言语然有所谓昭昭而不可欺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4b 页 WYG0698-0656b.png
 感之而能应者正惟虚心以求之则庶乎见之又据
 孟子说必有事焉至于助长不耘之意皆似是言道
 体处来谕乃体认出来学者正要如此但未知用时
 如何吻合浑然体用无间乃是不然非著意非不著
 意溟溟涬涬疑未然也某尝谓进步不得者彷佛多
 是如此类窒碍更望思索他日熟论须见到心广体
 胖遇事一一洒落处方是道理不尔只是说也
又云便是日月至焉气象一段某之意只谓能存养者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5a 页 WYG0698-0656c.png
 积久亦可至此若此之不违气象又迥然别也今之
 学者虽能存养知有此理然旦昼之间一有懈焉遇
 事应接举处不觉打发机械即离间而差矣唯存养
 熟理道明习气渐尔消铄道理油然而生然后可进
 亦不易也来谕以谓能存养者无时不在不止日月
 至焉若如此时却似轻看了也如何
承谕心与气合及所注小字意若逐一理会心与气即
 不可某鄙意止是形容到此解会融释不如此不见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5b 页 WYG0698-0656d.png
 所谓气所谓心浑然一体流浃也到此田地若更分
 别那个是心那个是气即劳攘尔不知可以如此否
 不然即成语病无疑若更非是无惜劲论吾侪正要
 如此
录示明道二绝句便是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气味
 某尚疑此诗若是初见周茂叔归时之句即可此后
 所发之语恐又不然也
二苏语孟说尽有好处盖渠聪明过人天地间理道不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6a 页 WYG0698-0657a.png
 过只是如此有时见到皆渠聪明之发也但见到处
 却有病学者若要穷理亦不可不论某所谓尽有商
 议者谓此尔如来谕云说养气处皆颠倒了渠本无
 渊源自应如此也然得惠此本所警多矣
某兀坐于此朝夕无一事若可以一来甚佳致千万意
 如此然又不敢必觊恐侍旁乏人老人或不乐即未
 可更须于此审处之某寻常处事每值情意迫切处
 即以轻重本末处之似少悔吝愿于出处间更体此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6b 页 WYG0698-0657b.png
 意
辛巳二月二十四日书云示下所疑极荷不外已有鄙
 见之说继其后矣但素来拙讷发脱道理不甚明亮
 得以意详之可也
问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二程先生谓此言气质之性非
 性之本尹和靖云性一也何以言相近盖由习相远
 而为言熹按和靖之意云性一也则正是言性之本
 万物之一源处所以云近但对远而言非实有异品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7a 页 WYG0698-0657c.png
 而相近也窃谓此说意稍浑全不知是否 先生曰
 尹和靖之说虽浑全然却似没话可说学者无着力
 处恐须如二先生谓此言气质之性使人思索体认
 气质之说道理如何为有力尔盖气质之性不究本
 源又由习而相远政要玩此曲折也
问公山弗扰佛肸二章程先生谓欲往者圣人以天下
 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
 改也又云欲往者示人以迹子路不喻熹疑召而欲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7b 页 WYG0698-0657d.png
 往乃圣人虚明应物之心答其善意自然而发终不
 往者以其为恶已甚义不可复往也此乃圣人体用
 不偏道并行而不相悖处不知是否又两条告子路
 不同者即其所疑而喻之尔子路于公山氏疑圣人
 之不必往故夫子言可往之理(此语意中微似年木/随身之意不知然否)
 于佛肸恐其浼夫子也故夫子告以不能浼己之意
 不知是否又谓示人以迹者熹未喻其旨 先生曰
 元晦前说深测圣人之心一个体段甚好但更有少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8a 页 WYG0698-0658a.png
 碍若使圣人之心不度义如此易动即非就此更下
 语又两条告子路不同即其疑而踰之以下亦佳竿
 木随身之说气象不好圣人定不如是元晦更熟玩
 孔子所答之语求一指归处方是圣人廓然明达无
 所不可非道大德宏者不能尔也子路未至此于所
 疑处即有碍龟山谓之包羞诚有味也示人以迹恐
 只是心迹据此事迹皆可为然又未必尔者盖有忧
 乐行违确然之不同无定体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8b 页 WYG0698-0658b.png
问予欲无言明道龟山皆云此语为门人而发熹恐此
 句从圣人前后际断使言语不著处不知不觉地流
 出来非为门人发也子贡闻之而未喻故有疑问到
 后来自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
 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方是契此旨趣颜曾则不待疑
 问若子贡以下又不知所疑也 先生曰此一段说
 甚佳但云前后际断使言语不著处不知不觉地流
 出来恐不消如此说只玩夫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9a 页 WYG0698-0658c.png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数语便见气味深长则予欲
 无言可知旨归矣
问殷有三仁焉和靖先生曰无所择于利害而为所当
 为惟仁者能之熹未见微子当去箕子当囚比干当
 死端的不可易处不知使三人者易地而处又何如
 东坡云箕子常欲立微子帝乙不从而立纣故箕子
 告微子曰我旧云刻子王子不出我乃颠隮是以二
 子或去或囚盖居可疑之地虽谏不见听故不复谏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29b 页 WYG0698-0658d.png
 比干则无所嫌故谏而死胡明仲非之曰如此是避
 嫌疑度利害也以此论仁不亦远乎熹按此破东坡
 之说甚善但明仲自解乃云微子殷王元子以存宗
 祀为重而非背国也比干三孤以义弼君以存人臣
 之义而非要名也箕子天畀九畴以存皇极之法为
 天而非贪生也熹恐此说亦未尽善如箕子一节尤
 无意思不知三人者端的当为处当何如以求之
 先生曰三人各以力量竭力而为之非有所择此求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0a 页 WYG0698-0659a.png
 仁得仁者也微子义当去箕子囚奴偶不死尔比干
 即以死谏庶几感悟存祀九畴皆后来事初无此念
 也后来适然尔岂可相合看致仁人之心不莹彻耶
 仁只是理初无彼此之辨当理而无私心即仁矣胡
 明仲破东坡之说可矣然所说三人后来事相牵何
 异介甫之说三仁恐如此政是病处昏了仁字不可
 不察
问太极动而生阳先生尝曰此只是理做已发看不得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0b 页 WYG0698-0659b.png
 熹疑既言动而生阳即与复卦一阳生而见天地之
 心何异窃恐动而生阳即天地之喜怒哀乐发处于
 此即见天地之心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人物之喜
 怒哀乐发处于此即见人物之心如此做两节看不
 知得否 先生曰太极动而生阳至理之源只是动
 静阖辟至于终万物始万物亦只是此理一贯也到
 得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时又就人物上推亦只是此
 理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已发言之又就人身上推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1a 页 WYG0698-0659c.png
 寻至于见得大本达道处又衮同只是此理此理就
 人身上推寻若不于未发已发处看即缘何知之盖
 就天地之本源与人物上推来不得不异此所以于
 动而生阳难以为喜怒哀乐已发言之在天地只是
 理也今欲作两节看切恐差了复卦见天地之心先
 儒以为静见天地之心伊川先生以为动乃见此恐
 便是动而生阳之理然于复卦发出此一段示人又
 于初爻以颜子不远复为之此只要示人无间断之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1b 页 WYG0698-0659d.png
 意人与天理一也就此理上皆收摄来与天地合其
 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皆其度内尔妄测度如此未知元晦以为如何有疑
 更容他日得见剧论语言既拙又无文采似发脱不
 出也元晦可意会消详之看理道通否
辛巳上元日书云昔尝得之师友绪馀以谓学问有未
 惬适处只求诸心若反身而诚清通和乐之象见即
 是自得处更望勉力以此而已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2a 页 WYG0698-0660a.png
辛巳五月二十六日书云某村居一切如旧无可言者
 窘束为人事所牵间有情意不快处一切消释不复
 能恤盖日昃之离理应如此尔
承谕近日学履甚适向所耽恋不洒落处今已渐融释
 此便是道理进之效甚善甚善思索有窒碍及于日
 用动静之间有咈戾处便于此致思求其所以然者
 久之自循理尔
五十知天命一句三先生之说皆不敢轻看某寻常看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2b 页 WYG0698-0660b.png
 此数句窃以谓人之生也自少壮至于老耄血气盛
 衰消长自不同学者若循其理不为其所使则圣人
 之言自可以驯致但圣贤所至处浅深之不同尔若
 五十矣尚昧于所为即大不可也横渠之说似有此
 意试一思索看如何
辛己中元后一日书云谕及所疑数处详味之所见皆
 正当可喜但于洒落处恐未免滞碍今此便速不暇
 及之谨俟凉爽可以来访就曲折处相难庶彼此或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3a 页 WYG0698-0660c.png
 有少补焉尔
辛己十月十日书云看文字必觉有味静而定否
承录示韦斋记追往念旧令人凄然某中间所举中庸
 始终之说元晦以谓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即全体是未发底道理惟圣人尽性能然若如此看
 即于全体何处不是此气象第恐无甚气味尔某窃
 以谓肫肫其仁以下三句乃是体认到此达天德之
 效处就喜怒哀乐未发处存养至见此气象尽有地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3b 页 WYG0698-0660d.png
 位也某尝见吕芸阁与伊川论中说吕以谓循性而
 行无往而非礼义伊川以谓气味殊少吕复书云云
 政谓此尔大率论文字切在深潜缜密然后蹊径不
 差释氏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恐其失处正坐此不
 可不辨
某衰晚碌碌只如旧所恨者中年以来即为师友捐弃
 独学无助又涉世故沮困殆甚尚存初心有端绪之
 可求时时见于心目尔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4a 页 WYG0698-0661a.png
壬午四月二十二日书云吾侪在今日只可于僻寂处
 草木衣食苟度此岁月为可他一切置之度外惟求
 进此学问为庶几尔若欲进此学须是尽放弃平日
 习气更鞭饬所不及处使之脱然有自得处始是道
 理少进承谕应接少暇即体究方知以前皆是低看
 了道理此乃知觉之效更在勉之有所疑便中无惜
 详及庶几彼此得以自警也
壬午五月十四日书云承谕处事扰扰便似内外离绝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4b 页 WYG0698-0661b.png
 不相该贯此病可于静坐时收摄将来看是如何便
 如此就偏著处理会久之知觉渐渐可就道理矣更
 望勉之也
壬午六月十一日书云承谕仁一字条陈所推测处足
 见日来进学之力甚慰某尝以谓仁字极难讲说只
 看天理统体便是更心字亦难指说唯认取发用处
 是心二字须要体认得极分明方可下工夫仁字难
 说论语一部只是说与门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5a 页 WYG0698-0661c.png
 心庶几私欲沈天理见则知仁矣如颜子仲弓之问
 圣人所以答之之语皆其要切用力处也孟子曰仁
 人心也心体通有无贯幽明无不包括与人指示于
 发用处求之也又曰仁者人也人之一体便是天理
 无所不备具若合而言之人与仁之名亡则浑是道
 理也来谕以谓仁是心之正理能发能用底一个端
 绪如胎育包涵其中生气无不纯备而流动发生自
 然之机又无倾刻停息愤盈发泄触处贯通体用相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5b 页 WYG0698-0661d.png
 循初无间断此说推扩得甚好但又云人之所以为
 人而异乎禽兽者以是而已若犬之性牛之性则不
 得而与焉若如此说恐有碍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
 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间断者但人
 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
 已此其所以异也若谓流动发生自然之机与夫无
 倾刻停息间断即禽兽之体亦自如此若以为此理
 唯人独得之即恐推测体认处未精于他处便有差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6a 页 WYG0698-0662a.png
 也又云须体认到此纯一不杂处方见浑然与物同
 体气象一段语却无病又云从此推出分殊合宜处
 便是义以下数句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贯之盖五常
 百行无往而非仁也此说大概是然细推之却似不
 曾体认得伊川所谓理一分殊龟山云知其理一所
 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盖全在知字上用
 著力也谢上蔡语录云不仁便是死汉不识痛痒了
 仁字只是有知觉了了之体段若于此不下工夫令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6b 页 WYG0698-0662b.png
 透彻即缘何见得本源毫发之分殊哉若于此不了
 了即体用不能兼举矣此正是本源体用兼举处人
 道之立正在于此仁之一字正如四德之元而仁义
 二字正如立天道之阴阳立地道之柔刚皆包摄在
 此二字尔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
 见其效若欲于此进步须把断诸路头静坐默识使
 之泥滓渐渐消去方可不然亦只是说也更熟思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一章昔日得之于吾党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7a 页 WYG0698-0662c.png
 中人谓叶公亦当时号贤者夫子名德经天纬地人
 孰不识之叶公尚自见问于其徒所见如此宜子路
 之不对也若如此看仲尼之徒浑是客气非所以观
 子路也盖弟子形容圣人盛德有所难言尔如女奚
 不曰下面三句元晦以谓发愤忘食者言其求道之
 切圣人自道理中流出即言求道之切恐非所以言
 圣人此三句只好浑然作一气象看则见圣人浑是
 道理不见有身世之碍故不知老之将至尔元晦更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7b 页 WYG0698-0662d.png
 以此意推广之看如何大抵夫子一极际气象终是
 难形容也尹和靖以谓皆不居其圣之意此亦甚大
 但不居其圣一节事乃是门人推尊其实如此故孔
 子不居因事而见尔若常以不居其圣横在肚里则
 非所以言圣人矣如何如何
以今日事势观之处此时唯俭德避难更如韬晦为得
 所他皆不敢以姑息自恕之事奉闻也元晦更切勉
 之上蔡先生语近看甚有力渠一处云凡事必有根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8a 页 WYG0698-0663a.png
 又云必须有用处寻讨要用处病根将来斩断便没
 事此语可时时经心也
壬午七月二十一日书云某在建安竟不乐彼盖初与
 家人约二老只欲在此继而家人为儿辈所迫不能
 谨守遂往某独处家中亦自不便故不获已往来彼
 此不甚快自念所寓而安方是道理今乃如此正好
 就此下工夫看病痛在甚处以验之他皆不足道也
 某幸得早从罗先生游自少时粗闻端绪中年一无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8b 页 WYG0698-0663b.png
 佽助为世事淟汩者甚矣所幸比年来得吾元晦相
 与讲学于颓墯中复此激发恐庶几于晚境也何慰
 之如
封事熟读数过立意甚佳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
 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书中论之甚善见
 前此赦文中有和议处一条又有事迫许便宜从事
 之语盖皆持两端使人心疑也要之断然不可和自
 整顿纪纲以大义断之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是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9a 页 WYG0698-0663c.png
 尔此处更可引此又许便宜从事更下数语以晓之
 如何某不能文不能下笔也封事中有少疑处已用
 贴纸贴出矣更详之明道语云治道在于修己责任
 求贤封事中此意皆有之矣甚善甚善吾侪虽在山
 野忧世之心但无所伸尔亦可早发去为佳
辛巳八月七日书云某归家凡百只如旧但儿辈所见
 凡下家中全不整顿至有疏漏欲颓敝处气象殊不
 佳既归来不免令人略略修治亦须苟完可尔家人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39b 页 WYG0698-0663d.png
 犹豫未归诸事终不便亦欲于冷落境界上打叠庶
 几渐近道理他不敢恤但一味窘束亦有沮败人佳
 处无可奈何也
谢上蔡语极好玩味盖渠皆是于日用上下工夫又言
 语只平说尤见气味深长今已抄得一本矣谨以奉
 内恐亦好看也
问熹昨妄谓仁之一字乃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乎禽兽
 者先生不以为然熹因以先生之言思之而得其说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0a 页 WYG0698-0664a.png
 敢复求正于左右熹窃谓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
 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
 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也(先生/批云)
 (有有血气者有无血/气者更体究此处)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惟人
 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见其为仁物
 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自知而无以见其为仁然
 则仁之为仁人与物不得不同知人之为人而存之
 人与物不得不异故伊川夫子既言理一分殊而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0b 页 WYG0698-0664b.png
 山又有知其理一知其分殊之说而先生以为全在
 知字上用著力恐亦是此意也(先生勾断批云以上/大槩得之他日更用)
 (熟讲/体认)不知果是如此否又详伊川之语推测之窃谓
 理一而分殊此一句言理之本然如此全在性分之
 内本体未发时看(先生抹出批云须是兼本体/已发未发时看合内外为可)合而
 言之则莫非此理然其中无一物之不该便自有许
 多差别虽散殊错糅不可名状而纤微之间同异毕
 显所谓理一而分殊也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1a 页 WYG0698-0664c.png
 殊所以为义此二句乃是于发用处该摄本体而言
 因此端绪而下工夫以推寻之处也盖理一而分殊
 一句正如孟子所云必有事焉之处而下文两句即
 其所以有事乎此之谓也(先生抹出批云恐不须引/孟子说以證之孟子之说)
 (若以微言恐下工夫处落空如释氏然孟子之说亦/无隐显精微之间今录谢上蔡一说于后玩味之即)
 (无时不是此理/也此说极有力)大抵仁字正是天理流动之机以其
 包容和粹涵育融漾不可名貌故特谓之仁其中自
 然文理密察各有定体处便是义只此二字包括人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1b 页 WYG0698-0664d.png
 道已尽义固不能出乎仁之外仁亦不离乎义之内
 也然则理一而分殊者乃是本然之仁义(先生勾断/批云推测)
 (到此一段甚密为得之加以涵/养何患不见道也甚慰甚慰)前此乃以从此推出
 分殊合宜处为义失之远矣又不知如此上则推测
 又还是不更乞指教 先生曰谢上蔡云吾常习忘
 以养生明道曰施之养则可于道则有害习忘可以
 养生者以其不留情也学道则异于是必有事焉勿
 正何谓乎且出入起居宁无事者正心待之则先事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2a 页 WYG0698-0665a.png
 而迎忘则涉乎去念助则近于留情故圣人心如鉴
 所以异于释氏心也上蔡录明道此语于学者甚有
 力盖寻常于静处体认下工夫即于闹处使不著盖
 不曾如此用功也自非谢先生确实于日用处便下
 工夫(又言吾每就/上作工夫学) 即恐明道此语亦未必引得出
 来此语录所以极好玩索近方看见如此意思显然
 元晦于此更思看如何唯于日用处便下工夫或就
 事上便下工夫庶几渐可合为己物不然只是说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2b 页 WYG0698-0665b.png
 某辄妄意如此如何如何
问熹又问孟子养气一章向者虽蒙曲折面诲而愚意
 竟未见一总会处近日求之颇见大体只是要得心
 气合而已故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皆是𦂳切处只是要得这里所存
 主处分明则一身之气自然一时奔凑翕聚向这里
 来存之不已及其充积盛满晬面盎背便是塞乎天
 地气象非求之外也如此则心气合一不见其间心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3a 页 WYG0698-0665c.png
 之所向全气随之虽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亦沛然
 行其所无事而已何动心之有易曰直方大不习无
 不利而文言曰敬义立而德不孤则不疑其所行也
 正是此理不审先生以为如何 先生曰养气大概
 是要得心与气合不然心是心气是气不见所谓集
 义处终不能合一也元晦云睟面盎背便是塞乎天
 地气象与下云亦沛然行其所无事二处为得之见
 得此理甚好然心气合一之象更用体察令分晓路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3b 页 WYG0698-0665d.png
 陌方是某寻常觉得于畔援歆羡之时未必皆是正
 理亦心与气合到此若彷佛有此气象一差则所失
 多矣岂所谓浩然之气耶某窃谓孟子所谓养气者
 自有一端绪须从知言处养来乃不差于知言处下
 工夫尽用熟也谢上蔡多谓于田地上面下工夫此知
 言之说乃田地也先于此体认令精审认取心与气
 合之时不倚不偏气象是如何方可看易中所谓直
 方大不习无不利然后不疑其所行皆沛然矣元晦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4a 页 WYG0698-0666a.png
 更于此致思看如何某率然如此极不揆是与非更
 俟他日面会商量可也
问熹近看中庸鬼神一章窃谓此章正是发明显微无
 间只是一理处且如鬼神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有
 畏敬之心以承祭祀便如真有一物在其上下左右
 此理亦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秉彝之性才存主著
 这里便自见得许多道理参前倚衡虽欲顷刻离而
 遁之而不可得只为至诚贯彻实有是理无端无方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4b 页 WYG0698-0666b.png
 无二无杂方其未感寂然不动及其既感无所不通
 濂溪翁所谓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者于此亦可
 以见之不审先生以为如何 先生曰此段看得甚
 好更引濂溪翁所谓静无而动有作一贯晓会尤佳
 中庸发明微显之理于承祭祀时为言者若谓于此
 时鬼神之理昭然易见令学者有入头处尔但更有
 一说若看此理须于四方八面尽皆收入体究来令
 有会心处方是谢上蔡云鬼神横渠说得来别这个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5a 页 WYG0698-0666c.png
 便是天地间妙用须是将来做个题目入思虑始得
 讲说不济事又云鬼神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更
 于此数者一并体认不可滞在一隅也某偶见如此
 如何如何
壬午八月九日书云此个气味为上下相咻无不如此
 者这个风俗如何得变某于此有感焉当今之时苟
 有修饬之士须大段涵养韬晦始得若一旦龃龉有
 所去就虽去流俗远矣然以全体论之得失未免相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5b 页 WYG0698-0666d.png
 半也使衰世之公子皆信厚须如文王方得若未也
 恐不若且诵龟山与胡文定梅花诗直是气味深长
 也如何(龟山诗欲驱残腊变春风只有寒梅作选锋/莫把疏英轻斗雪好藏清艳月明中右渚宫)
 (观梅寄/康侯)
韬晦一事尝验之极难自非大段涵养深潜定不能如
 此遇事辄发矣亦不可轻看也如何如何(书后注/此数语)
十月朔日书云承谕近日看仁一字颇有见处但乍喧
 乍静乍明乍暗子细点检尽有劳攘处详此足见潜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6a 页 WYG0698-0667a.png
 心体认用力之效盖须自见得病痛窒碍处然后可
 进因此而修治之推测自可见甚慰甚慰孟子曰夫
 仁亦在夫熟之而已乍明乍暗乍喧乍静皆未熟之
 病也更望勉之至祝至祝
癸未五月二十三日书云近日涵养必见应事脱然处
 否须就事兼体用下工夫久久纯熟渐可见浑然气
 象矣勉之勉之
六月十四日书云承谕令表弟之去反而思之中心不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6b 页 WYG0698-0667b.png
 能无愧悔之恨自非有志于求仁何以觉此语录有
 云罪已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可常留在心中为悔来
 谕云悔吝己显然如何便销陨得胸中若如此即于
 道理极有碍有此气象即道理进步不得矣政不可
 不就此理会也某窃以谓有失处罪已责躬固不可
 无然过此以往又将奈何常留在胸中却是积下一
 团私意也到此境界须推求其所以愧悔不去为何
 而来若来谕所谓似是于平日事亲事长处不曾存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7a 页 WYG0698-0667c.png
 得恭顺谨畏之心即随处发见之时即于此处就本
 源处推究涵养之令渐明即此等固滞私意当渐化
 矣又昔闻之罗先生云横渠教人令且留意神化二
 字所存者神便能所过者化私吝尽无即浑是道理
 即所过自然化矣更望以此二说于静默时及日用
 处下工夫看如何吾辈今日所以差池道理不进者
 只为多有坐此境界中尔禅学者则不然渠亦有此
 病却只要绝念不采以是为息灭殊非吾儒就事上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7b 页 WYG0698-0667d.png
 各有条理也元晦试更以是思之如何或体究得不
 以为然便中示报为望(后见先生又云前日所答只/是据今日病处说语录中意)
 (却未尽他所以如此说只是提破随人分量看得如/何若地位高低人微有如此处只如此提破即涣然)
 (冰释无复/凝滞矣)
某人之去传者以为缘众士人于通衢骂辱之责以讲
 和误国之罪时事遂激而一变或以为逐此人诚快
 舆论然骂辱之者亦无行遣恐使人失上下之分某
 窃以为不然今日之事只为不曾于原本处理会末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8a 页 WYG0698-0668a.png
 流虽是亦何益不共戴天正今日第一义举此不知
 其他即弘上下之道而气正矣遐方所以盛者只为三
 纲五常之道衰也
七月十三日书云在此粗安第终不乐于此若以谓随
 所寓而安之即于此臲卼便不是此微处皆学者之
 大病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大尔
七月二十八日书云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缘三纲
 不振故人心邪辟不堪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8b 页 WYG0698-0668b.png
 国之道衰远方盛皆由此来也义利不分自王安石
 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如前日有旨有升擢
 差遣之类缘有此利诱故人只趋利而不顾义而主
 势孤此二事皆今日之急者欲人主于此留意二者
 苟不尔则是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
与刘平甫书云学问之道不在于多言但默坐澄心体
 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
 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9a 页 WYG0698-0668c.png
又与刘平甫书云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
 天理必察于日用处著力可见端绪在勉之尔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 第 49b 页 WYG0698-0668d.png
 
 
 
 
 
 
 
 延平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