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686-00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幄管见卷三     宋 曹彦约 撰
宝庆二年二月初二日入讲筵同侍讲王塈待对是日
仍读任宰职篇景德初北道用兵每边奏至凡军旅之
事多先送中书上谓毕士安寇准曰此皆欲卿等先知
中书总文武大政枢密院虽专军机然大事须本中书
顷来李沆往往别具机宜上奏卿等当详阅之但干讨
论者悉言利害勿以事干枢密而有隐也因言枢要之
卷三 第 1b 页 WYG0686-0049b.png
地尤须慎密漏禁中语古人深戒若与同列及枢密彰
不协之迹则中外得以肆其间隙实非所便卿等志之
臣读毕口奏古者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上欲合于天心
下欲合于吏治则兵民之事无所不统唐代宗始置枢
密使止以宦官为之至五代时唐庄宗用郭崇韬辈始
与宰相分事而治本朝富弼张方平范镇皆议之以其
脉络不相贯循习既久未能顿革中兴以后时或以宰
相兼枢密使分两府以赞其长为近古矣 宰相尝议
卷三 第 2a 页 WYG0686-0050a.png
以学士晁迥领银台司代王曾以曾领三班院上曰朕
闻外议谓曾尝封驳诏敕自是中书多沮曾奏事今若
罢去是符外议旦曰臣等本无忌曾之义今圣慈宣谕
为宰司避谤请以迥代盛度曾如旧职上可之旦因言
今封驳之任与古不同大抵除改差遣大小皆先奉进
止继入熟状俟其可奏然后降敇此外或差误有害勘
会失实臣等省视不至实恐有之颁下四方诚为不当
封驳官司苟能详览改正乃助臣等不逮必无怨责之
卷三 第 2b 页 WYG0686-0050b.png
理上然之臣读毕口奏先朝之银台封驳司今给事中
职也祖宗设给舍台諌所以助政令之所不及最为公
道若使政令差误给舍台谏不敢言则淫朋比德人主
孤立矣真宗皇帝以王曾封驳诏敇欲久其任王旦谓
封驳司苟能详览改正乃助臣等不逮可谓君臣同德
前古未之闻也
初六日入讲筵同侍讲王塈待对是日读礼大臣篇
李昉授司空致仕诣崇政殿见上具述遭值圣朝践历
卷三 第 3a 页 WYG0686-0050c.png
崇显无功报效恩宠过厚因屑涕称感上怃然动容召
升殿谓之曰卿美事备矣朕比虑卿以年及请老故遣
宰相谕旨而卿言坚确不欲夺卿雅志况不离京阙要
见朕时固不妨也昉又作诗谢恩即日和赐仍别赐一
首以申褒遇又尝语近臣曰昉可谓善人君子事朕两
在相位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亦常人所难能也臣读
毕口奏礼大臣诸篇无非尊礼大臣之意其于同心同
德之事语未及也独此一段论李昉善人君子未尝有
卷三 第 3b 页 WYG0686-0050d.png
伤人害物之事敢推广而言之夫伤人害物者爱人利
物之对也爱人利物谓之仁伤人害物谓之不仁人主
以仁而守宝位大臣以仁而在高位设以不仁存心则
天下受其害矣唐德宗即位之初擢崔祐甫为相祐甫
以道德宽大推广上意建中之政庶几贞观(按原本作/正观避仁)
(宗嫌名/今改正)及卢杞为相讽上以刑名整齐天下循至播迁
用相之仁与不仁其利害立见如此本朝以仁立国君
相同心而李昉又称善人君子无伤人害物之事真宗
卷三 第 4a 页 WYG0686-0051a.png
皇帝守位本心可以想见于此矣
十二日入讲筵同侍讲章待对是日仍读礼大臣篇
 大中祥符九年四月上谓王旦曰日官言今夜太阴
当亏朕已别建道场恭祈灵应卿当往行礼益加虔祷
旦曰臣以虚薄谬当大任陛下眷待近列休戚是均愚
臣何以为报臣读毕口奏真宗皇帝以太阴当亏别建
道场令王旦行礼旦遂有眷待近列休戚是均之语何
也盖日者人君之象月者大臣之象日食所以警戒人
卷三 第 4b 页 WYG0686-0051b.png
君月食所以警戒大臣真宗皇帝虑太阴当亏大臣受
其害设道场虔祷又令王旦自往行礼所以属意大臣
者甚厚王旦谓愚臣何以为报固其宜矣诗言彼月而
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大意以日食为重耳
若月食虽轻于日食犹能灾及大臣不可谓全无事也
是日又读优近臣篇 太平兴国八年以王显为枢密
使上谓之曰卿世非儒家少罹兵乱必寡学问今在朕
左右典掌枢机固无暇慱览群书顾左右取军戒三篇
卷三 第 5a 页 WYG0686-0051c.png
授之曰读此可免面墙矣臣读毕口奏宰执大臣当代
天理物之任非止一官一职而已不本诸简册岂可以
佐王治邦国也自唐末五代之际日寻干戈当时大臣
以权谋为上圣贤之教扫地尽矣大乱极弊一转而为
本朝累圣相承复还旧观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太
宗用枢密使而虑其寡于学问至以军戒示之故本朝
文治之盛前朝所不能及也 中书舍人王祐以疾告
假满百日上谓宰相曰祐文章器业复有清节不中理
卷三 第 5b 页 WYG0686-0051d.png
之事断不为也当优奖之宰相言中书舍人止迁后行
侍郎特命以兵部授之臣读毕口奏祖宗朝官制迁转
虽有定格然人才有高下事任有剧易犹与大臣议之
加轻重于其间此所以为造命也吝惜名器则当迁者
稍杀其级如通事舍人焦守节当得阁门副使止与尚
衣库副使是也奖拔勋贤则平迁者当异其数如中书
舍人王祐当迁后行侍郎却与先行是也自改官制后
一切付之有司止以日月为限则造命之意鲜矣
卷三 第 6a 页 WYG0686-0052a.png
十七日入讲筵同侍讲章待对是日仍读优近臣篇
 吕蒙正王沔罢中书会中书省吏旧罪发事颇连及
因有奏毁者上曰蒙正有大臣体沔甚明敏言者惭而
止臣读毕口奏体貌大臣要当始终如一盖小人倾险
无所不至当大臣用事之时极其䛕謟动辄附和及一
旦罢政则揣摩观望便生诋讦惟圣明而后可以察见
且如小吏犯法何关道揆轻重吕蒙正王沔一罢中书
便有奏毁之者真宗皇帝灼见情伪谓二臣明敏有体
卷三 第 6b 页 WYG0686-0052b.png
使奏毁者不得行可谓尽体貌之道矣 真宗命李至
为武胜军节度至固辞上曰唐朝故事废之已久今特
振举以为宠渥无烦恳让臣读毕口奏唐官制虽重内
轻外然节度观察有阙则近臣为之往往多著显效如
裴度李德裕之徒治军治民皆有实政盖唐世不妄辟
客必须有物望之人其辟客又皆参军事耳目习熟识
其施设及至选用出镇易以办集非如后世书生平日
不习兵法州县僚属未尝与闻军事间或有志事功冒
卷三 第 7a 页 WYG0686-0052c.png
昧讨论终非身所经历出于勉彊真宗皇帝仿唐朝故
事用李至儒臣为武胜节度有意乎复唐制矣 翰林
学士朱昂求致仕居江陵上曰昂在内署未尝以私意
干朕清素自守年踰七十始终无玷可从其请给以邮
传仍令本府岁时存问如有章表附驿以闻旧制致仕
官止门谢特召对命坐赐金帛五十万首途日命近臣
宴饯玉津园搢绅荣之其后上闻其病疟遣使持手劄
存问昂献所著资理论论时政赏罚得失且言天下至
卷三 第 7b 页 WYG0686-0052d.png
广宜急于择材以张治具倘限以常牒即英俊无由升
举上曰昂以退居复贡直言亦可嘉也命以其书付史
馆臣读毕口奏从臣之职不但职有所分在属车豹尾
间簪笔持橐以备顾问所谓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凡君
德有所当修朝政有所当讲皆得以进言无隐斯无负
古者设官之意若带职出外虽在田里亦当因事献言
以答际遇待之也重则亦责之也深若其言千虑而有
一得上之人听而行之使居是职者莫不激昂观感期
卷三 第 8a 页 WYG0686-0053a.png
有补于圣明岂不甚善真宗皇帝奖朱昂直言而以其
书付史馆虽所以奖近臣亦所以正国论也
二十三日入讲筵同侍讲章待对是日仍读优近臣
篇 景德四年上谓冯拯曰太原地控北门亦要大臣
镇拊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此任但尝在要重虑其固
辞卿可先谕此意拯召齐贤语之齐贤曰并州重镇朝
廷腹心之寄但前守荆青州皆是内地尚为近臣交构
欲置有过之地今付之边镇兼以武事岂敢自保他日
卷三 第 8b 页 WYG0686-0053b.png
烦使敢不尽瘁次询仲舒仲舒曰若改端揆挈族而往
赐以部署添给敢不承命拯具以上闻上曰是皆不欲
往勿强之臣读毕口奏真宗皇帝欲以张齐贤温仲舒
守太原虑其惮行而使冯拯谕意竟以二臣有辞而止
如仲舒之说必欲进秩增禄然后挈族以往其说陋矣
齐贤谓前守荆青皆为人所谗谮付之重镇不能自保
虽其意雅不欲往然其说为有理也守边备塞患不得
其人耳苟得其人则财必使之自专将校必使之自择
卷三 第 9a 页 WYG0686-0053c.png
进退必使之自决持之以久不从中御然后可以望效
然而事权如此则谗谮易生理之必然无足怪者昔魏
文侯使乐羊伐中山三年克之归而论功则谤书盈箧
秦武王使甘茂伐韩宜阳五月不拔樗里子之徒争之
几至罢兵惟魏文秦武熟于用兵故二臣得尽其技以
至集事不然则败国丧师之不暇何暇成功真宗皇帝
鉴太祖成宪任李允则于河北终始不改委任责成之
意无所不至凡齐贤之所虑者固不足虑矣因齐贤惮
卷三 第 9b 页 WYG0686-0053d.png
行之说不为无理深中事机因得而推广之 知枢密
院王钦若以疾请告上顾王旦等曰钦若久疾如何旦
曰臣等昨往视之形容甚瘦灼艾三百馀丸冯拯曰钦
若不食羊食物多动风气故常有疾上曰四方之人所
食皆异虽系嗜好不当令至生疾京城百物列于市肆
南人所食咸备拯曰钦若自言遇方外士教以不食人
或勉其将理则对以不能久坐上曰隐居之士在山林
中专务养性乃可绝粒若来城市犹言不能辟榖钦若
卷三 第 10a 页 WYG0686-0054a.png
为大臣总领事务日奉朝请冲涉寒暑反事辟榖之术
不亦疏乎当日令医官诊视之臣读毕口奏儒者之道
以饮食为日用之常后稷教民稼穑种艺五榖五榖植
而民人育尧舜之治所以冠绝百王未尝外饮食以为
治也自方士以怪诞相胜倡为辟谷之说以眩惑世俗
然自秦皇汉武以来未有行此而能长生久视者儒者
不道也王钦若身为大臣不以尧舜之道佐君而以方
士怪诞之说欺人其心术不正不但此一端而已圣朝
卷三 第 10b 页 WYG0686-0054b.png
之罪人也 杨亿以疾求解内署之职仍免修书上曰
亿昨虽朝参颇甚虚劣未宜以文字劳心第诏优给假
告蠲其朝直又作七言诗赐之及以母疾请告不俟报
归阳翟又遣中使赍御封药金帛赐之上曰或言亿侍
从官安得如此自便王旦曰亿本寒士先帝赏其词学
寘在馆阁陛下拔擢冠文史之选倘以公议责之诚为
罪人然望察众言而矜容之上曰亿性峭直无所附会
文学固无及者或言讥议朝政何也旦曰此盖与亿不
卷三 第 11a 页 WYG0686-0054c.png
足诬搆之辞亿受国深恩非土木类讥议之说保其必
无上深悟之及疾愈命知汝州御史姜遵言亿当屏迹
衡茅请罢郡寄上曰亿本省母疾无终焉侍养之请昨
以疾愈求归朝故授以一郡遵未谕此意尔臣读毕口
奏人臣峭直无所附会则流俗嫉之谗谮易至不可不
察盖峭直之人好自修饬持身廉谨不可诬以贪墨遇
事公平不可诬以任私其人必风度高爽议论磊落惟
有讥议朝政一说可以动人主之听自古小人之害君
卷三 第 11b 页 WYG0686-0054d.png
子多用此策非启沃如王旦有以保其不然圣明如真
宗有以悟其文致则不测之祸未可知也
四月十三日入讲筵同侍讲陈贵谊待对是日读议典
故篇 王钦若尝言比见石普奏章用新州观察使印
上顾宰相问其事王旦曰普为河西节度知许州此必
许州观察印耳钦若之言谬也大凡节镇有节度使印
随本使使阙州长吏用本州观察使印又有州印文曰
某州之印昼则录事参军掌用暮即纳长吏所节度使
卷三 第 12a 页 WYG0686-0055a.png
在本镇兵刑甲仗事即节度判官掌书记推官连署用
节度印民田租赋事即观察判官支使推官连署用观
察印州司下符刺用本州印皆节度使署故命将必曰
某军节度得专制其军旅也曰某州观察使得廉问其
风俗也曰某州刺史得刺举其州事也上然之(按石普/独书奏)
(章当用河西节度使/印见宋史舆服志)臣读毕口奏唐节度使置于高宗
永徽年中观察使置于肃宗乾元年中其时不同亦各
铸印节度使所以御军观察使所以问俗刺史者本汉
卷三 第 12b 页 WYG0686-0055b.png
按部察州之职举天下不过十二至隋唐改州为郡改
郡为州州分为数百则刺史领汉太守之职其后节度
使必兼观察处置使又兼刺史故有藩镇权重之敝本
朝损其兵权改刺史为知州然谓之知某州军州事者
则犹兼掌军民有节度观察之职也至于建节犹必曰
使持节某州军州某州刺史某镇节度某州管内观察
处置等使政和降制乃始不带持节故今大郡有节度
判官推官又有观察判官有节度掌书记又有观察攴
卷三 第 13a 页 WYG0686-0055c.png
使虽不复军民分职而创置之意犹在王旦因石普用
印而推究本末非王钦若辈卤莽比也
是日又读议礼制篇 乾德三年判大理寺尹拙上言
案礼令妇为舅姑服期近代时俗多为舅姑制三年服
少卿薛允中言书仪为舅姑服三年事下都省集议太
祖谓左右曰昨昭宪皇后之丧孝明用三年之制然当
审议之(按当时议者右仆射魏仁浦等二十/一人谓妇宜为舅姑服三年诏从之)咸平五年
南郊礼毕有司请以十一月十六日或二十日大宴时
卷三 第 13b 页 WYG0686-0055d.png
许国长公主在殡上曰主以十五日启殡用此二日皆
灵柩在道未葬之前朕情所不安咸曰王者礼绝期周
上曰礼能行之即为例矣因诏止用十四日就未启殡
之前也景德元年礼官上言郑国长公主薨皇王等亲
并居万安太后丧以重掩轻更不成服上曰朕比诣一
奠又以卑幼压降于礼为难然情所未忍即命皇后临
奠亲王以下至第成服(按是年冬十月戊子明德皇后/祔庙后癸巳仍幸故郑国长公)
(主/第)明德太后用葬礼权殡沙台有司言已经祔庙请吉
卷三 第 14a 页 WYG0686-0056a.png
服还内上甚难其事宰相固以典礼为请上曰朕虑皇
族谓已除服不全哀慕之礼可降诏谕虽焚杖绖犹执
心丧三年庄穆皇后丧期年上谓近臣曰宫中几筵于
礼可撤乎王旦曰当遵孝明故事上曰孝明再期而撤
旦曰若以虞练事神免丧祔庙则几筵之设非古也然
孝明上仙已用家人之礼庄穆母仪天下十年于兹酌
于人情宜守故事王钦若曰几筵之设典礼所无况及
期年撤之可矣上曰但情所不忍岂不伤外家意乎马
卷三 第 14b 页 WYG0686-0056b.png
知节曰今士大夫未及周岁已再娶矣尚肯设几筵乎
冯拯曰此等自伤礼俗何足为言上曰礼沿人情朕守
祖宗故事若除之岂礼乎钦若曰虽祖宗故事如诏敕
有未便事亦须改况礼典所无亦虑书之简册上曰不
过云用家人礼且孝明旧制今复行之庸何伤乎卒用
再期而撤臣读毕口奏凡今日所读已上数段多是丧
服事前朝人臣经筵遇此往往不复讲读惟人主高明
洞彻无所讳忌然后敢言之也先王制礼自天子达于
卷三 第 15a 页 WYG0686-0056c.png
庶人本无差别后世尊君卑臣故有礼绝期周之说亲
亲之义于是稍薄历代因仍行之不以为嫌惟本朝创
业之初增重舅姑三年之制下至期亲功亲不得不从
敝俗又从而加重以至孝宗皇帝扫除汉文以日易月
之陋服三年丧为万世法躬行实行卓冠千古圣性高
明累朝一律此历代之所不能及也
二十二日入讲筵同侍讲王塈待对是日读谨刑罚篇
 建隆二年太祖谓宰相曰五代以来诸侯跋扈至有
卷三 第 15b 页 WYG0686-0056d.png
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竟废且人命至
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讫录案奏闻
委刑部覆视之臣读毕口奏秦汉太守用古诸侯之例
皆得专杀以至汉刺史司𨽻校尉唐御史大理官亦得
专杀遂有鹰击毛鸷之吏铁冒炽炭之狱连坐或至千
家流血或至十里至本朝爱惜人命不许专杀每有大
辟必录案闻奏然后人乐其生权归人主矣 太祖尝
读尚书叹曰尧舜之世四凶之罪止从流窜何近代网
卷三 第 16a 页 WYG0686-0057a.png
法过为靡密乃知先王用刑盖不获已臣读毕口奏四
凶之罪曰流曰放曰窜皆非死也惟殛鲧则殛者诛也
故洪范篇中有鲧则殛死之说即见诛死者惟鲧而已
然亦止及其身又用其子以禅天下非如后世夷及三
族也读书泛然不究其本但见四罪而天下服便疑四
凶皆是极刑虽如孔安国研精覃思亦不深究流窜之
旨遂谓四凶皆诛亦沿习之误惟太祖皇帝洞见经旨
始别白言之仁心发见遂能破千古之惑此经生学士
卷三 第 16b 页 WYG0686-0057b.png
之所不能到也 端拱元年灵州河外寨主李琼以城
降贼有司将坐其家属上曰穷边孤垒又无援兵缘坐
之法朕不忍行也二年北兵侵边边将言文安大城二
县监军弃城遁走请以军法论上遣中使斩之既行谓
之曰此奏尚有可疑得无所部召之耶当讯而后决使
至讯之果乾宁军令部送居民入城非擅离所部遽释
之臣读毕口奏守寨而以城降贼法当缘坐监军而弃
城遁走当论军法然亦有情轻可闵者不可立为定制
卷三 第 17a 页 WYG0686-0057c.png
也有司以法罪之人主以情赦之斯两得之矣
五月二十二日入讲筵同侍讲王塈待对是日仍读谨
刑罚篇 大中祥符九年大理寺举官以谙练法律请
令检法上曰朕阅其由历此人尝为郡掾以失入赎金
若复置法寺岂无间言耶罢之天禧二年起居舍人吕
夷简鞠妖狱请以御史台主簿张智周推劾上曰智周
虽彊干然其深刻非狱官也天禧三年审刑院言诸州
并无奏案寇准曰汉文帝唐明皇时皆然几乎刑措盖
卷三 第 17b 页 WYG0686-0057d.png
当时诸侯专杀有闻于朝廷者有便宜而行者今幅员
万里徒流以上应禀命者皆上奏牍以此较之圣朝刑
讼清净与古不侔盖陛下以德临御致此犯法者鲜矣
臣读毕口奏兵寝刑措而后可以言太平其馀皆虚文
也此事实难不可以骤致唐明皇兵败于外而不知骨
肉戕于内而不觉不可以言兵寝刑措也汉文帝则近
之矣躬行节俭以德化民则民务本者众平狱缓刑令
行禁止则民犯法者少寇至则屈帝尊以劳军寇退则
卷三 第 18a 页 WYG0686-0058a.png
慎固封守而不事远讨宜其著效如此也真宗皇帝兼
爱南北之民自澶渊和敌之后留意政治最重民生选
法官则失入者不用选推劾官则深刻者不取如此而
寝兵措刑非偶得之者后之人欲兵寝刑措不必远求
汉文陈迹当考祖宗成宪以真宗皇帝为法 景德二
年汾州灵石县监矾边守信坐赴邑令饮席赎金为私
罪上曰若此情轻例为私罪亦可念也当改为公罪自
今奏案情轻法重者取裁上览审刑奏案因顾近臣曰
卷三 第 18b 页 WYG0686-0058b.png
教骏卒与同舍以私忿挟刃刺之又伤其母妻又刺所
属军校剖心啖之复呼其妻索酒狎饮虽不能自杀亦
无能敢擒捕所争小事凶恶如此狱具当断腕斩之陜
州夏县尉安起捕平民为盗面令胥吏拷掠破其胯骨
县令检视不知伪诈手状称皆父兄殴损审刑议从公
罪仍以胥吏为首上谓知院刘国忠曰面行讯掠岂专
由胥吏耶乃诏刑部详覆改从私坐大中祥符七年命
官有自西川代还部纲京师私抉元封纳丝其中遣邮
卷三 第 19a 页 WYG0686-0058c.png
置卒赍担规免商算审刑请以违制失论上顾知院孙
仅曰此得谓之失耶律之欺诈百端皆是大都言失者
须思虑所不至此人公为欺诈非失也臣读毕口奏今
日所读数段皆真宗皇帝景德祥符间决狱议法之事
也人臣以守法为职法有时而拘泥亦有局于偏见挠
于私情不能谨于守法惟人主以论道为职变而通之
大明一照幽枉毕达且如监矾官赴邑令饮席可以言
私亦可以言公纲官规免商算可以言失亦可以言诈
卷三 第 19b 页 WYG0686-0058d.png
故杀人而剖其心岂可以常法理断捕平民为盗而破
其骨岂可以胥吏为首惟人主亲决狱议法故得以变
通之道处之真宗皇帝享太平之治燕间之际留意狱
事如此圣子神孙所当遵守也
八月十一日入讲筵同侍讲范楷待对是日读论贡举
篇 景德二年将试进士上问天下贡举人数王旦曰
一万二千馀人约常例奏名十一而已上曰若此则当
黜者不啻万人矣典领之臣必须慎择晁迥兢慎当以
卷三 第 20a 页 WYG0686-0059a.png
委之周起王青陈彭年皆可参预冯拯曰封印卷首若
朝廷遣官主之于理亦顺尤须择素有操守之人旦曰
滕元晏于士大夫间少交游上曰当以朱巽知举代周
起令起与元晏同主封印又召迥等谕之曰取士之意
惟务至公使孤寒有艺皆得升擢今别命官封印卷首
俟考定合格者当遣官覆考巽请更命戚纶上曰差官
已多则难于商议卿等入院后苟有请求并其封进来
朕当命学士撰诏榜贡院门谕贡士以今之条约奖擢
卷三 第 20b 页 WYG0686-0059b.png
寒畯之意臣读毕口奏科举取士前代犹兼采誉望至
本朝糊名考校弥封誊录又立别院百计关防乃始严
(按糊名始于苏易简知贡举时/至景德中益详定考校程式)盖乡举里选既不可
专行于后世则场屋严密极为良法近世人伪日滋奸
弊百出省试有全身代笔者御试有全写套类者如此
诈冒皆得前列其源在于士大夫不能平心国事挟以
私意发觉有轻重推究其出入名为不恕其实有力者
犹有幸免小人有所窥测转相仿效遂至于此若此弊
卷三 第 21a 页 WYG0686-0059c.png
不革则科举取士遂为虚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