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a 页 WYG0686-00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问疑       宋 刘羲仲 撰
 秘书丞高安刘公讳恕字道原尝同司马公修资治
 通鉴司马公深畏爱其博学每以所疑问焉秘丞公
 未冠登第名动京师文行并高意气伟然然以直不
 容于世论次一家之书欲为万世之传固已负其初
 心而书未及成捐弃馆舍后世又未必知秘丞公于
 通鉴尝预有力焉也秘丞公有子曰羲仲伤其先人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b 页 WYG0686-0003b.png
 功之不彰而幼侍疾家庭尝备闻馀论乃纂集其与
 司马公往复相难者作通鉴问疑
道原尝谓司马君实曰正统之论兴于汉儒推五行相
生指玺绂相传以为正统是神器大宝必当扼喉而夺
之则乱臣贼子释然得行其志矣若春秋无二王则吴
楚固周诸侯也史书非若春秋以一字为褒贬而魏晋
南北五代之际以势力相敌遂分裂天下其名分位号
异乎周之于吴楚安得强拔一国谓之正统馀皆为僭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2a 页 WYG0686-0003c.png
伪哉况微弱自立者不必书为僭背君自立者不必书
为逆其臣子所称亦从而称之乃深著其僭逆也
君实曰道原言诸国名号各从臣子所称固为通论然
修至十六国有修不行者至如乞伏国仁初称单于苻
登封为苑川王乾归称河南王前秦封为金城王又封
陇西王进封梁王前秦灭乃称秦王后降于后秦已而
逃归复称秦王又降于秦为河南王炽盘亦称河南王
又复称秦王吕光初称酒泉公改称三河王后乃称梁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2b 页 WYG0686-0003d.png
王秃发乌孤初称西平王改称武威王利鹿孤称河西
王傉檀称凉王后去年号降于秦既而复称凉王段业
称凉王沮渠蒙逊杀业自称张掖公改称河西王魏封
为凉王若此之类当称何国若谓之河南陇西乃是郡
名若谓之秦凉则其所称又国号屡改若不著名知复
为谁又匹夫妄自尊大即因其位号称之则王莽公孙
述亦不当称姓名也今欲将吴蜀十六国及五代偏据
者皆依三十国春秋书为某主但去其僭伪字犹汉书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3a 页 WYG0686-0004a.png
称赵王歇韩王信也至其死则书曰卒谥曰某皇帝庙
号某祖某宗独南北朝书某主而不名其崩薨之类从
旧史之文不为彼此升降如此以理论之虽未为通然
非出已意免刺人眼耳不然则依宋公明纪年通谱以
五德相承晋亡之后元魏继之黜宋齐梁陈北齐朱梁
皆如诸国称名称卒或以朱梁比秦居木火之间及比
王莽补无王之际亦可也五德之因出于汉儒由是并
依天道以断人事之不可断者耳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3b 页 WYG0686-0004b.png
道原曰晋元东渡南北分疆魏周据中国宋齐受符玺
互相夷虏自谓正统则宋齐与魏周势当两存之然汉
昭烈窜巴蜀似晋元吴大帝兴于江表似后魏若谓中
国有主蜀不得绍汉为伪则东晋非中国也吴介立无
所承为伪则后魏无所承也南北朝书某主而不名魏
何以得名吴蜀之主乎
君实曰光因道原言以吴蜀比南北朝又思得一法魏
吴蜀宋齐梁陈后魏秦夏凉燕北齐后周五代诸国名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4a 页 WYG0686-0004c.png
号均敌本非君臣者皆用列国之法没皆称殂王公称
卒周秦汉晋隋唐尝混一天下传祚后世其子孙微弱
播迁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欲全用天子法以统临
诸国没则称崩王公称薨东晋元帝已前称崩薨而名
列国刘备虽承汉后不能纪其世次犹宋高祖称楚元
王后李昪称吴王恪后是非不可知不得与汉光武晋
元帝为例
道原曰尝混一海内者并其子孙用天子法未尝相君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4b 页 WYG0686-0004d.png
臣者从列国法此至当之论也然以晋元比光武兹事
恐未当晋失其政五胡纷扰天命不常唯归有德若东
晋德政胜则僭伪之主必复为臣仆而东晋与诸国异
名号并正朔是德政不相胜也吴尝称臣于魏魏不能
混一四海不得用天子法而东晋僻在江南非魏之比
又诸国苻健姚苌慕容垂等与东晋非君臣东晋乃得
用天子之法乎若秦夏凉燕及五代诸国虽僭窃名号
皆继踵仆灭其兴亡异于吴蜀南北朝此黜之不当疑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5a 页 WYG0686-0005a.png

君实曰道原黜秦夏凉燕及五代诸国愚虑所不到者
然欲使东晋与五胡并为敌国则与光所见异晋元乃
高祖曾孙琅琊嫡嗣其镇建业加镇东皆西朝诏除也
怀悯既死贼庭天下推戴元帝时宗室领藩镇最亲
强盛者元帝而已晋尝奄有四海兼制夷夏苻姚慕容
垂等虽身不臣晋其父祖皆晋臣而东晋之视苻姚犹
东周之视吴楚也魏吴俱为列国岂能相臣吴称臣于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5b 页 WYG0686-0005b.png
魏犹勾践之事夫差石勒之事王浚非素定君臣之分
者也然不知晋武帝隋文帝之初吴主陈主当称吴主
皓陈主叔宝萧琮附庸为当名否晋未平吴之前欲如
魏世与吴抗敌宜如魏世用列国法晋传于宋宋传于
齐齐传于梁梁传于陈当用宋齐梁陈年号以纪诸国
事迹陈亡之后用隋年号隋未平陈以前称隋主而不
名萧琮为后周附庸与梁陈非君臣梁陈不当名萧琮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6a 页 WYG0686-0005c.png
君实曰汉有国邑者则曰封某王某侯无国邑者则曰
赐爵关内侯魏晋王侯率皆虚名若云无国邑则亦
有就国者沈庆之以始兴优近求改封南海是食国租
税也若云有国邑则有封境外郡县者如宋有始平王
魏有广陵王也不知当书封某王侯当书赐爵某王侯
道原曰南北朝诸王虽不就国皆有国邑国官宋孝武
大明中分实土郡县为侨县境宋志雍州有始平郡青
州有太原郡荆州有河东郡皆侨郡也齐志秦州有始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6b 页 WYG0686-0005d.png
平郡故宋有始平王魏志豫州有广陵郡故魏有广陵
王恐不可云赐爵当云封某王侯也
君实曰凡用天子法者所统诸侯皆用称薨而晋书帝
纪惟亲王三公及二王后称薨馀虽令仆方伯开府如
羊祜杜预之徒亦止称卒隋书帝纪内史令纳言及封
国公郡公者亦称卒惟亲王三公及开府仪同三司称
薨新旧唐书令仆中书令侍中平章事参知机务政事
皆称薨若依古礼五等称薨则晋惠帝时令长卒伍皆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7a 页 WYG0686-0006a.png
有爵邑不可尽称薨也西晋荀勖等为尚书令中书监
令虽用事不谓之宰相东晋庾亮何充等始谓之宰相
欲自晋以后惟王爵及三公宰相称薨馀皆称卒南北
朝王公亦称卒至隋则令仆内史令纳言为宰相至唐
则平章事为宰相三师三公皆为散官欲皆以为薨可

道原曰周秦汉魏诸侯称薨至晋已后唯王爵及三公
宰相称薨或薨或卒于例未匀不如用陆淳例皆称卒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7b 页 WYG0686-0006b.png
君实曰诸臣称卒诚为确论但恨已进者周秦汉纪不
可请本追改其晋隋唐纪除诸王三公三师称薨馀虽
宰相亦称卒尚书令仆及门下中书权任所在谓之宰
相终非正三公也
道原曰散官若亦称薨宰相不应称卒
君实曰长历景平二年正月丁巳朔二月丁亥朔后魏
书纪志是岁不日食道原于长编何故书景平二年二
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8a 页 WYG0686-0006c.png
道原曰宋高祖纪永初三年正月甲辰朔景平元年正
月己亥朔皆与刘仲更历合旧本八月乙未朔九月当
乙丑朔误作辛丑十月甲午朔误作庚午十一月甲子
朔误作庚子十二月癸巳朔不误十二月癸巳则二年
正月当癸亥朔二月癸巳朔三月壬戌朔旧本乃误作
正月丁巳二月丁亥三月丙戌至四月辛卯不误建康
实录景平二年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乙未义恭为冠
军丁未大风皆与宋书纪同惟宋书误以二月为正月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8b 页 WYG0686-0006d.png
南史误以二月朔为己卯
君实曰晋帝纪晋春秋纪年通谱隆安五年九月吕隆
降秦十月姚兴侵魏道原何故于元兴元年书五月姚
兴侵魏八月吕隆降秦
道原曰姚兴载记兴遣姚平伐魏姚硕德伐吕隆硕德
败隆于姑臧姚平攻魏乾城陷之遂据柴壁魏军攻平
截汾水守之硕德攻隆为持久计隆惧遂降姚平赴汾
水死魏书天兴五年五月姚兴遣其弟义阳王来侵平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9a 页 WYG0686-0007a.png
阳攻陷乾壁八月车驾西讨至乾壁平固守进军围之
姚兴悉举其众来救帝度蒙坑逆击兴军大破之十月
平赴水死天兴五年五月晋之元兴元年五月也八月魏围
姚平于乾壁然后吕隆降于硕德则是八月也晋纪隆
安五年九月吕隆降秦十月姚兴侵魏者误也晋去中
国远事得于传闻故或前一年或后一年载记往往按
诸国书而本纪凭晋时起居注故差误特甚
君实曰晋纪义熙十二年二月姚兴死子泓嗣五月司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9b 页 WYG0686-0007b.png
马休之鲁宗之奔姚泓道原何故于义熙十二年五月
书司马休之鲁宗之奔姚兴
道原曰姚兴载记晋义熙十一年正月荆州刺史司马
休之雍州刺史鲁宗之与刘裕相攻遣使来求援五月
休之等为裕所败奔于兴晋书休之传亦云奔姚兴是
十一年五月姚兴犹未死而姚兴载记后魏本纪十六
国春秋北史僭伪附庸传南史宋武帝纪姚兴以义熙
十二年二月死是晋纪误以十二年二月为十一年二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0a 页 WYG0686-0007c.png
月故休之等奔秦亦误云奔姚泓也
君实曰武陵王纪本传大宝二年四月纪僭位于蜀年
号天正与萧栋暗合识者尤之曰于文天为二人正为
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道原何故于承圣元年书武陵
王纪即位于蜀
道原曰南史简文纪大宝二年八月侯景即位明年四
月武陵王纪僭号于蜀按萧栋以大宝二年八月即位
改元天正若纪以大宝二年四月改元事乃在先非是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0b 页 WYG0686-0007d.png
暗合又纪本传纪次西陵时陆纳未平蜀军复逼元帝
忧之陆纳以承圣元年十月反则大宝二年不应言陆
纳未平也故从帝纪承圣元年武陵王纪僭号为是君
实曰然
君实又曰晋都督领刺史有止督本州者刺史专统本
州何为更改督字南史略去所督州名但云加都督都
督岂虚名乎
道原曰齐百官志晋太康中刺史治民都督知军事至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1a 页 WYG0686-0008a.png
惠帝乃并任非要州则单为刺史是刺史不加督字者
不得总其统内军事也檀道济都督江州之江夏豫州
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江州刺史晋宋志江州
领郡九豫州领郡十而道济止得都督四郡南北朝时
军任甚重都督岂虚名哉南史但云江州刺史务欲省
文不知害义也
君实曰后魏礼志太和十五年诏尊烈祖为太祖显祖
为二祧帝纪太宗永兴二年谥道武为宣武皇帝庙号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1b 页 WYG0686-0008b.png
太祖不言号烈祖又太武功业最盛庙号世祖何为不
预二祧
道原曰道武追尊神元庙号始祖平文庙号太祖昭成
庙号高祖皆为不迁之庙则太宗上宣武帝号不应又
号道武庙为太祖史官但举后来庙号耳孝文去平文太
祖之庙号亦必去昭成高祖之庙号故孝文庙号高祖魏
收序纪惟称始祖神元皇帝而平文昭成皆不冠庙号
也礼志诏书云烈祖有创业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其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2a 页 WYG0686-0008c.png
以道武为太祖比后稷世祖显祖为二祧比文武是显祖
字上脱世祖二字也
君实曰梁高祖纪中兴元年十二月宣德皇后授高祖
大司马依晋武陵王承制故事二年正月又加高祖大
司马解承制何也
道原曰旧本梁高祖纪中兴二年正月大司马解承制
齐和帝纪亦云大司马梁王解承制后人误于大司马
上加高祖二字也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2b 页 WYG0686-0008d.png
君实曰魏纪太和九年均田诏云还受以生死为断志
云十五以上受田又云及课则受田老免则还田又云
有举户老小癃者年踰七十不还是不以生死为断也
又云所授之田率倍之是受四十亩者更受八十亩閒
田欤桑田不在还受之限是民于田中种桑者即得为
永业欤又云非桑之土夫给一亩或给二十亩或十六
亩何其不均也又曰应还之田不种桑枣是露田又不
种欤又云常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何哉又云一人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3a 页 WYG0686-0009a.png
之田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是二者必须相邻
地形安得如此井田废久矣天下皆民田也魏计人口
及奴婢皆以田给之其亦有说乎
道原曰后魏食货志云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
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给授受观均田制度似令世佃
官田及绝户田出租税非如三代井田也刘石苻姚丧
乱之后土田无主悉为公田除兼并大族外贫民往往
无田可耕故孝文分官田以给之然有分限丁口计亩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3b 页 WYG0686-0009b.png
给田老死还纳别授壮者非若今世作全户税佃不计
其岁月但不得典卖耳诏书言其略故云还受以生死
为断本志言其详故有还不还之别也不栽树者谓之
露田男夫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谓男夫之有妇
者共受六十亩也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谓户内更有
一丁未娶者及有牛一头又受三十亩也限四牛所受
之田率倍之者谓每一丁一牛则倍三十亩丁牛虽多
给田止于一百二十亩故曰限四牛也初受田者男夫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4a 页 WYG0686-0009c.png
一人给田二十亩前后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
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谓初受田者虽娶妇
同一户不复给田非桑之土惟种枣榆共八株故止给
一亩下文云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
五亩并枣榆地亦十六亩也桑田用力最多欲劝人种
桑故赐为永业田露田有还受故不得种桑麻也恒从
见口有盈者无还无受不盈者受种如法谓种桑不还
田计见在男夫及丁口其合给田亩外桑田有馀亦许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4b 页 WYG0686-0009d.png
为主但不受亦不还耳若受少桑田者复受于官种桑
果故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也一人之分
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犹下文云进丁受田恒
从所近谓取逐户傍近不必地相邻也唐制丁男给一
顷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则身死承户者受
之口分则没官更给人后讳世字故云永业魏齐周隋
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农民常少而旷土常多故均田之
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閒田不复给受故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5a 页 WYG0686-0010a.png
田制为空文新唐书食货志言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
兼并其意似指以为井田之比失之远矣君实曰然
 君实访问道原疑事每卷不下数条论议甚多不能
 尽载载其质正旧史差谬者然道原在书局止类事
 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而羲
 仲不及见君实不备知凡例其是非予夺所以然之
 故范纯夫亦尝预修通鉴乃书所疑问焉其书曰
汉之薛包茅容等旧史止附别传通鉴具载事迹不可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5b 页 WYG0686-0010b.png
不谓广记而淮南王太史公皆称屈原离骚与日月争
光通鉴乃削去屈原投汨罗撰离骚等事历代儒林文
苑隐逸传直十削去七八春秋褒秋毫之善通鉴掩日
月之光此羲仲所疑一事也
二京三都等赋解嘲宾戏等文通鉴皆不书而孟子与梁惠
王荀卿与临武君难疑答问通鉴不漏略一句荀孟事迹
则隐没不书太史公之于管晏犹次其传而不论其书司
马公之于孟荀乃论其书而不次其传此羲仲所疑二事也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6a 页 WYG0686-0010c.png
通鉴吴蜀曰主曰殂南北朝曰主曰帝曰殂司马公言
地丑德齐不能相一用列国之法庶几不诬事实近于
至公然世宗封李昪为唐国主仁宗封元昊为夏国主
主与帝非列国也司马公论正统与欧阳公略同而欧
阳公天下有统以有统书之天下无统以无统书之通
鉴若言有统则不当书南北朝为帝若言无统则不当
书南北朝为主此羲仲所疑三事也
宋高祖射蛇于新州明日见青衣童子杵药曰我王为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6b 页 WYG0686-0010d.png
刘寄奴所伤然寄奴王者不可杀高祖叱之皆散通鉴
凡此类符谶事皆不书而秦二世元年书汉高祖射蛇
事高祖斩蛇非符谶乎通鉴何以书此羲仲所疑四事

陆云本无玄学夜行迷路见一少年与谈老子后寻宿
处乃王弼冢自此谈玄殊进通鉴凡此类神怪事皆不
书而梁中大通二年书寇祖仁藏金事祖仁藏金非神
怪乎通鉴何以书此羲仲所疑五事也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7a 页 WYG0686-0011a.png
北齐神武出征遇天寒雪使人举毡陈元康于毡下作
军书飒飒运笔俄顷数纸神武目之曰此何如孔子通
鉴凡此类过褒事皆不书而汉延光元年书荀淑比叔
度为颜回不知叔度于颜回何异元康于孔子此羲仲
所疑六事也
孙彦高在定州默啜围州城彦高倒锁宅门告其奴曰
善守宅门勿与锁钥凡此类过贬事皆不书而晋隆安
三年书王凝之借鬼兵于大道不知凝之借鬼兵何异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7b 页 WYG0686-0011b.png
彦高守锁钥此羲仲所疑七事也
通历及大业记称炀帝弑文帝通鉴书曰上崩中外颇
有异论唐历及新唐书称武后杀太子宏通鉴书曰太
子宏薨时人以为武后杀之通鉴疑以示疑而宋元徽
四年书冯太后鸩显祖事唯天象志云献文暴崩实遇
鸩毒元行冲国典云冯太后伏壮士太上入谒遂崩司
马公安知鸩显祖安得不彰然则司马公安知鸩显祖
者是冯太后与否也此羲仲所疑八事也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8a 页 WYG0686-0011c.png
纯夫曰足下可谓善问祖禹安敢不答然其间所问节
目曩日尝陪论议因足下之问可以解诸儒之疑此通
鉴起予之助也云云
羲仲得纯夫书悔难通鉴之为书君实寓局秘阁道原
实预讨论君实与道原皆以史自负同心协力共成此
书曰光之得道原犹瞽师之得相者也范纯夫刘贡甫
司马公休亦推道原功力最多君实尝有言光修通鉴
唯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编已欠伸思睡矣扬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8b 页 WYG0686-0011d.png
子云云后世复有子云玄必不废矣方今春秋尚废况
此书乎聊用自娱馀生而已呜呼君实所以用意远矣
非为寡闻浅见道也然君实始成通鉴以道原遗言求
通鉴一定本乃录本以付其家而告羲仲曰先君子临
终时遗言恨不见书成而此书之成先君子力居多他
日须有从足下求之者若欲传录但传予之非独区区
之恳亦先君子之志也然则君实期羲仲亦厚矣羲仲
既痛恨先人不及见奏成书又惧后世有以小言破言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9a 页 WYG0686-0012a.png
以小道害道不幸而似羲仲者故纂集其往复问难使
后世有考焉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第 19b 页 WYG0686-0012b.png
 
 
 
 
 
 
 
 通鉴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