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经考异 卷上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a 页 WYG0684-077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石经考异卷上
          翰林院编修杭世骏撰
 石经考异者何以补亭林顾氏之考也盖众说之龃
 龉者莫石经若矣史传异地志异碑刻异唐宋元明
 诸家之辨證异顾氏述矣而不详详矣而不辨予特
 引而疏通之又自唐开成以后其事少略予特取而
 补缀之文虽近创而义则实因汲古之士其不以予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b 页 WYG0684-0770d.png
 为剿说也夫雍正十三年太岁在乙卯二月朔仁和
 杭世骏书
  延熹五经
后汉蔡邕传及张驯传皆云奏求正定六经文字而灵
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儒林传序云诏诸儒正定
五经刻于石碑卢植传云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
文字李巡传云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考邕
传注引洛阳记亦祇有尚书周易公羊传礼记论语晋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a 页 WYG0684-0771a.png
羊欣笔法魏郦元水经注亦祇言五经意熹平四年邕
等所奏求正定者六经暨光和六年书丹立石祇五经
(杨慎以光和六年为初刻熹平四年为再刻赵崡石/墨镌华因之是并忘光和在熹平之后可谓颠倒缪)
(盭/矣)
 鄞县全祖望云孔氏春秋正义谓汉初为传训者皆
 与经别行故石经书公羊传并无经文按隋志别有
 一字春秋一卷在公羊传九卷之外当是黄初时邯
 郸淳书以补之也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b 页 WYG0684-0771b.png
 江都汪祚云中郎传及张驯传皆言正定六经而本
 纪儒林传祇言五经隋志则有七经考当时所谓五
 经者易尚书礼记春秋而以论语参之独无诗古之
 言五经者未之有也窃意邕等奏定六经盖于五经
 之外增论语而为六而邕以光和元年言事被逐未
 及书诗于石而止同事虽有杨赐等而刋定裁正实
 出于邕故六年刻石告成竟无诗迨隋志有一字鲁
 诗则谢山以为黄初所补者得之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3a 页 WYG0684-0771c.png
  书碑姓氏
蔡邕传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
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
经文字(堂溪典见延笃传注马日磾见孔融传/注张驯在儒林传韩说单飏在方术传)洪适隶
释石经论语残碑末一行有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
中臣孙表黄伯思东观馀论石经公羊残碑其末云溪
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
文臣苏陵臣傅桢杂溪上缺当是堂溪典也由二碑證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3b 页 WYG0684-0771d.png
之则当时奏求正定者祇邕等七人暨后立石又有左
立孙表又有赵域等诸人也范史略之耳
  书丹不止蔡邕
邕传及水经注皆言邕自书丹于石使工镌刻洛阳伽
蓝记亦言三种字石经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隋
书经籍志亦言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
董逌广川书跋乃云石经不尽蔡邕书如马日磾辈相
与成之洪适隶释云今所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4a 页 WYG0684-0772a.png
分善隶兼备众体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窃意其
间必有同时挥毫者张演石经跋云今六经字体不一
当是时书丹者亦不独邕也
  三字一字
儒林传序诏诸儒正定五经刋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
体书法以相参检伽蓝记亦称汉国子学堂前有三种
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
斗隶三种字后魏崔光傅光为祭酒请命博士李郁等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4b 页 WYG0684-0772b.png
补汉所立三字石经之残缺刘芳传亦云汉世造三字
石经于太学江式传亦云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
今杂形欧阳棐集古录目亦称石经遗字古文篆隶三
体凡八百二十九字蔡邕书张舜民画墁录邵伯温闻
见后录乃据雒阳发地所得石经以为蔡邕隶书赵明
诚金石录则又以为蔡邕小字八分书而力辨儒林传
序古文篆隶三体之非黄伯思见公羊残碑亦定以为
鸿都一字石经而唐书艺文志祇有蔡邕今字石经论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5a 页 WYG0684-0772c.png
语唐以隶为今字也张演又以为邕不能具三体书法
于孔安国三百年之后或谓邕以三体参检其文而书
丹于碑则定为隶魏书江式传云魏邯郸淳建三字石
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
同而古字少异水经注及晋卫恒传皆言魏正始中立
古文篆隶三字石经独隋经籍志乃言魏正始中又立
一字石经疑于乖谬然考其目三字石经祇有尚书春
秋而一字石经有周易有尚书有鲁诗有仪礼有春秋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5b 页 WYG0684-0772d.png
有公羊传有论语有典论与汉所立者不合故正始之
碑仍不得遽以三字为断胡三省注通鉴则又凿指三
字为魏所立亦似有理而顾氏独不之采今特取而备
论之其言曰范蔚宗时三体石经与熹平所镌并列于
学官故史笔误书其事后人袭其讹错或不见石刻无
以考正赵氏虽以一字为中郎所书而未见三体者欧
阳氏以三体为汉碑而未尝见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
宅编载其弟匋所跋石经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6a 页 WYG0684-0773a.png
为汉字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名乃云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谓谬论
  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
魏书江式传及北史皆言魏陈留邯郸淳特善仓雅许
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
石经于汉碑之西而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传古文者
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为写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蝌蚪之名遂效其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6b 页 WYG0684-0773b.png
形水经注以迄晋书撰恒传皆同此说胡三省并为计
其年岁云按此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云元嘉元年度
尚命邯郸淳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亦
九十馀年或以三字为魏碑则是谓之邯郸淳所书非
也按鱼豢魏略以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
祥等七人为儒宗传其序曰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
始埽除太学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又邯郸淳传云黄
初初以淳为博士给事中淳作投壶赋千馀言奏之文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7a 页 WYG0684-0773c.png
帝以为工赐帛千疋度淳在当时未必甚老或写于黄
初而刻于正始亦未可定不然熹平立石蔡邕马日磾
之名昭灼若此而魏世重刋竟不言书者姓氏是一阙

  魏文帝典论
水经注言魏文帝刋典论六碑立于石经之次裴松之
注三国志云汉世西域旧献火浣布中间久绝至魏初
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7b 页 WYG0684-0773d.png
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
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刋石于庙门之外及太
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齐王芳正始元年西域使
至而献火浣布焉于是刋灭此论而天下笑之松之昔
从征西至洛阳历观旧物见典论石在太学者尚存而
庙门外无之问诸长老云晋初受禅即用魏庙移此石
于太学非两处立也窃谓其言为不然(愚/)按魏志明帝
太和四年二月戊子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8a 页 WYG0684-0774a.png
郦元所云文帝刋之误矣松之既称刋灭此论又云典
论石在太学者尚存而伽蓝记亦云典论六碑至太和
(后魏孝/文年号)十七年犹有四存隋经籍志亦有一字石经典
论一卷意当时所谓刋灭者第芟去火浣布一条至于
六碑则仍列于太学故裴松之杨衒之等并得见也
  汉魏碑目
汉立石经不言碑之数目洛阳记有四十六枚之语章
怀即引以为注(注引洛阳记曰论语二碑二碑毁当是/论语三碑二碑毁乃合四十六枚之数)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8b 页 WYG0684-0774b.png
(刘贡父刋误云当是一碑毁若二碑毁/者当云皆毁而已是贡父之弗深考也)伽蓝记乃云石
经二十五碑蔡邕遗迹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此汉石
经目也若魏正始中所立郦道元与杨衒之皆云四十
八枚而北齐文宣纪云蔡邕石经五十二枚盖合汉魏
言之第不深考误云蔡邕也宋敏求河南志称石经凡
七十三碑盖汉二十五魏四十八也此其碑数之异论
其形制朱超石与兄书云石经文都似碑广四尺此是
汉碑水经注云石长八尺广四尺此是魏碑论其位置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9a 页 WYG0684-0774c.png
洛阳记有西行南行东行之分此在堂东之西南东也
是汉碑朱超石以为骈罗相接者是矣水经注言碑石
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
此所谓树之于堂西者也是魏碑第谢承范晔之书均
谓立在太学门外而陆机郦元杨衒之均谓讲堂前微
有异耳
  隋书经籍志正误
隋书经籍志其中言石经一篇之中互异者数事张孟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9b 页 WYG0684-0774d.png
奇撰疑耀未暇致辨亭林顾氏又辨之未详予特援诸
书以證之其云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
按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而以五经书丹于石则石
经在汉时从未有言七经者彼盖见一字有周易有尚
书有鲁诗有仪礼有春秋有公羊传有论语却合七经
之数遂断以为汉刻而不知其与范史魏书(术艺/传)水经
注雒阳记诸书多不合其云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
洛阳徙于邺都按后齐天保元年诏文襄所建蔡邕石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0a 页 WYG0684-0775a.png
经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则邺都之徙乃
由文襄非关神武然善则归亲或可浑同言之至云行
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按陆
机洛阳记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
公羊传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
二碑毁是晋时存者祇有一十九枚至郦道元注水经
时正始石经有四十八枚后魏冯熙与常伯夫相继为
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郑道昭崔光皆表请料阅补缀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0b 页 WYG0684-0775b.png
皆见之本传孝静武定四年始移于邺文宣受禅孝昭
即位均令国子监施列当时称有五十二枚然则徙邺
之役或有沦毁乃文宣孝昭之世其碑见存无阙所谓
不盈太半岂非言者过欤其云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
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按后周宣帝纪大象元年
诏徙邺城石经于洛阳则开皇之初石经仍在洛阳或
由洛阳转徙长安耳若云自邺京载入大象之徙岂为
无是事乎遍稽诸史一事之颠末牴牾者众矣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1a 页 WYG0684-0775c.png
  鸿都学非太学
张怀瓘书断黄伯思东观馀论晁公武石经考异皆称
鸿都一字石经非也按后汉灵帝纪光和元年始置鸿
都门学生蔡邕传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
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
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
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阳球传拜尚书
令奏罢鸿都文学曰伏承有诏敕中尚方为鸿都文学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1b 页 WYG0684-0775d.png
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又曰今太
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
按水经注谷水又东径开阳门南又东径国子太学则
太学在开阳门与鸿都远矣独怪当时待诏鸿都门下
者若师宜官若梁鹄八分皆极一时之选何以光和六
年立石不令写经乃知二人特工虫篆小技五经所以
正天下讹谬偏傍增损之间度非一二俗生可了故曰
邕自书丹使工镌刻诚慎之也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2a 页 WYG0684-0776a.png
 全祖望鲒埼亭偶记云北魏书江式表谓蔡邕刻石
 太学后开鸿都诸方献篆无出邕者则鸿都固非太
 学而又可见师宜官诸人之尽逊于邕也邕以劾鸿
 都学生被谴而谓石经出于鸿都真大舛也
  魏太武无刻石经事
南齐书魏虏传佛狸于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
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长丈馀以充用按
魏收作后魏书皆据托跋一朝国史如邓渊李彪等所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2b 页 WYG0684-0776b.png
撰即泰常太和两次幸雒阳观石经犹且大书特书何
有五经刻石不夸张其事者萧子显生在江左不过得
之传闻其不足据也审矣矧神武秉政若平城既有太
武石经何得又从雒阳转徙三字石经即徙三字石经
亦当云与太武所刋并列略而不言岂果收之疏漏哉
  顾考脱落北齐二条
北齐书孝昭纪皇建元年诏文襄帝所运石经即宜施
列于学馆考第载文宣纪天保元年一条北史陆卬传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3a 页 WYG0684-0776c.png
卬子久于五经最精熟馆中谓之石经乂时待诏文林
馆也考第载后魏书刘芳傅一条(刘芳陆卬事不足以/證石经然观当时称)
(谓则知偏傍音读/之不可不慎也)
  唐艺文志所载石经与隋志不同
唐书艺文志云今字石经易彖三卷(与七录合/隋志一卷)今字石
经尚书本五卷(隋志/六卷)今字石经郑玄尚书八卷(七录同/隋志无)
三字石经尚书古篆三卷(七录十三卷隋/志九卷又五卷)今字石经毛
诗三卷(隋志鲁诗六卷/七录毛诗二卷)今字石经仪礼四卷(隋志/九卷)三字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3b 页 WYG0684-0776d.png
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三卷(七录十二卷/隋志三卷)今字石经左传
经十卷(隋志一字/春秋一卷)今字石经公羊传九卷(隋志/同)蔡邕今
字石经论语二卷(七录同隋/志一卷)唯无典论其云今字者(即/)
一字也
 仁和赵信云公羊谷梁皆无正经故邯郸淳书春秋
 正经一卷以补之唐志所云今字石经左传经十卷
 即此以其专写正经而不连左传故称为左传经实
 则无左传也其十卷则一卷之讹正经不应有十卷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4a 页 WYG0684-0777a.png
 也石经毛诗梁时已亡安得至唐复出恐是鲁诗之
 讹也
  唐石台孝经
陈振孙书录解题云唐明皇孝经注一卷始刻石太学
御八分书末有祭酒李齐古所上表及答诏且具宰相
等名衔实天宝四载号为石台孝经乾道中蔡洸知镇
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学宫云
  唐石经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4b 页 WYG0684-0777b.png
唐文粹李阳冰论古篆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
堂为不刋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
此论在当时虽未施行然已为郑覃等开先矣
朱彝尊唐国子学石经跋云唐国子学石刻九经易九
卷二万四千四百三十七字书十三卷二万七千一百
三十四字诗二十卷四万八百四十八字周官礼十卷
四万九千五百十六字仪礼十七卷五万七千一百十
一字礼小戴记二十卷九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字春秋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5a 页 WYG0684-0777c.png
左氏传三十卷十九万八千九百四十五字公羊氏传
十卷四万四千七百四十八字谷梁氏传十卷四万二
千八十九字孝经一卷二千(阙/)(阙/)十三字论语十卷
一万六千五百九字尔雅二卷一万七百九十一字开
成二年都检校官银青光禄大夫右仆射兼门下侍郎
判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使兼修国史
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郑覃勘定勒石本
也新旧唐书载覃奏起居郎集贤殿学士周墀水部员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5b 页 WYG0684-0777d.png
外郎集贤殿直学士崔球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
郎孔温业四人校定又册府元龟载文宗命率更令韩
泉充详定官而题名于石者有四门馆明经艾居晦陈
玠又文学馆明经不知名一人将仕郎守润州句容县
尉段绛将仕郎守秘书省正字柏皓将仕郎守四门助
教陈庄士朝议郎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唐元度
朝议郎守国子毛诗博士上柱国章师道朝散大夫守
国子司业骑都尉赐绯鱼袋杨敬之并覃共十人顾国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6a 页 WYG0684-0778a.png
史所记者题名不书题名书者国史亦不纪不可解也
新唐书选举志云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
王应麟玉海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令国子监校正九
经以西京石经本抄写刻板颁天下此以石经本雕板
之始也按旧唐书褚无量传无量以旧库内书自高宗
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刋校以弘经籍之
遗叶梦得石林燕语称柳玭序训言其在蜀时尝阅书
肆所鬻字书小学率雕本则唐固有之若九经之有雕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6b 页 WYG0684-0778b.png
板实始后唐详勘者马镐陈观田敏也迨周广顺三年
六月丁巳判监田敏又上十一经及尔雅五经文字九
经字样刻板皆四门博士李鹗书惟公羊前三礼为郭
溪书至显德二年又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印命张
昭田敏详校馀详胡应麟笔丛
王应麟困学纪闻云唐儒宗传序文宗定五经镵之石
张参是正讹文按文粹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云
初大历中名儒张参为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东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7a 页 WYG0684-0778c.png
西厢之壁序以参为文宗时误矣参所定乃书于壁非
镵石也
赵崡石墨镌华云按六朝以前用分隶今石经皆正书
且多用欧虞书法知其为唐人书矣礼记首月令尊明
皇纯字讳尊宪宗又知其非天宝以前人书矣然则今
西安府学石经乃唐文宗时石经也旧在务本坊韩建
筑新城弃之于野朱梁时刘鄩用尹玉羽请迁故唐尚
书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吕公始迁今学嘉靖乙卯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7b 页 WYG0684-0778d.png
地震石经倒损西安府学生员王尧惠等按旧文集其
阙字别刻小石立于碑傍以便摹补又按唐书谓文宗
朝石经违弃师法不足观然其用笔虽出众人不离欧
虞褚薛法恐非今人所及惟王尧惠等补字大为纰缪
今华下东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几称善焉右
本乔景叔说
朱彝尊宋京兆府学石经跋云京兆府学新移石经碑
记宋元祐中京兆黎持撰文河南安宜之书锓之者长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8a 页 WYG0684-0779a.png
安石工安民也其曰汲郡吕公者宣公大防之兄以工
部郎中陜西转运副使知陜州以直龙图阁知秦州大
忠也自唐郑覃等勒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天祐中筑
新城石为韩建所弃刘鄩守长安幕吏尹玉羽请辇入
城鄩谓非急务玉羽绐曰一旦敌兵临城碎为矢石亦
足以助战鄩然之移至尚书旧省至大忠领漕日始克
尽立于学载持记甚详玉羽者京兆长安人以孝行闻
杜门隐居鄩辟为保大军节度推官仕后至唐光禄少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8b 页 WYG0684-0779b.png
卿晋高祖召之辞以老退归秦中尝著自然经五卷武
库集五十卷其书散见于册府元龟惜欧阳子不为立
传而其书亦不传于世也
 钱塘符曾云亭林考金石文字谓开成石经左传文
 公宣公卷字更滥恶而成字城字皆缺末笔谷梁襄
 昭定哀四公仪礼士昏礼皆然此为朱梁所补刻考
 宋刘从乂黎持二记但言韩建刘鄩移石而不言补
 刻然成字缺笔其为梁刻无疑按朱三篡窃西都备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9a 页 WYG0684-0779c.png
 禦邠岐日不暇给况彼亦安知经学其时领佑国命
 者韩建而后王重师刘捍刘鄩康怀贞之徒亦非能
 留心于此者也窃意移石之举皆出尹玉羽之力而
 自韩建委弃以来丧失必多则补刻者当即系玉羽
 此外更无其人
  张参五经文字
书录解题云五经文字三卷唐国子司业张参撰大历
中刻石长安太学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19b 页 WYG0684-0779d.png
崇文总目云初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
石经许慎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传
经抄撮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
略而不集
乾符三年孙毛诗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刻字人
鱼宗会全祖望云孙毛诗博士自牧盖参之孙也顾氏
谓当作毛诗博士孙自牧误
张参五经文字序云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0a 页 WYG0684-0780a.png
字分为三卷说文体包古今先得六经之要有不备者
求之字林其或古体难明众情惊懵者则以石经之馀
比例为助石经湮没所存者寡通以经典及释文相承
隶省引而伸之不敢专也近代字样多依四声传写之
后偏傍渐失今则采说文字林诸部以类相从务于易
了不必旧次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
录以明为经不为字也非常体偏有所合者详其證据
各以朱字记之俾夫观省无至多惑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0b 页 WYG0684-0780b.png
玉海云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
开成中翰林待诏唐元度加九经字样补所不载晋开
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以考正俗体讹谬后周
广顺三年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样各二
部一百三十册宋朝重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言者
谓张参唐元度所撰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辨證书名颇
有依据然其法本取蔡邕石经许氏说文宜重加修定
分次部类为新定五经字样从之按中兴书目五经文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1a 页 WYG0684-0780c.png
字五卷大历十一年司业张参撰序曰诏委儒官勘校
经本乃命孝廉生颜传经收拾疑文互体受法师儒取
说文字林蔡邕石经陆德明释文为定例凡一百六十
部非经典文义所在皆不集录顾氏既于九经字样详
加采录独于五经文字考中言之寥略夫二书皆附石
经以传皆有功于石经且五经文字为九经字样之所
从出焉得独阙故书此补之(书录解题云五经字样一/卷唐沔王友翰林待制唐)
(元度撰补张参之所不载/按此与九经字样为两书)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1b 页 WYG0684-0780d.png
洪迈容斋三笔云书字有俗体一律不可复改者如冲
凉况减决五字悉以水为冫虽士人札翰亦然玉篇正
收入于水部中而冫部之末亦存之而皆注云俗乃知
由来久矣唐张参五经文字亦以为讹
朱彝尊五经文字跋云唐大历十年有司上言经典不
正取舍莫准乃诏儒官校定经本送尚书省并国子司
业张参辨齐鲁之音考古今之字详定五经书于论堂
东西厢之壁论堂者太学孔子庙西之夏屋也见舒元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2a 页 WYG0684-0781a.png
舆问国学记其初涂之以土而已太和间祭酒齐皞司
业韦公肃易之以坚木择国子通书法者缮写而悬诸
堂礼部郎刘禹锡为作记当时场屋至发题以试士文
苑英华载有王履贞赋其略曰置六经于屋壁作群儒
之龟镜又云一人作则京国仪型光我廊庙异彼丹青
其推诩若此是书自土涂而木版自木板而刋石字已
三易恐非参所书矣以予论之唐人多专攻诗赋留心
经义者寡参独奉诏与孝廉生颜传经取疑文互体钩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2b 页 WYG0684-0781b.png
考而断决之为士子楷式为功匪浅矣故禹锡记称为
名儒作史者宜以之入儒林传而旧史新书俱不及焉
按孟浩然集有送张参明经举觐省诗钱起集有送张
参及第还家作而郎官石柱题名参曾入司封员外郎
之列盖参在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
寻授国子司业者也今其姓氏仅一见于宰相世系表
一见于艺文志小学类他不详焉阙事一也参谓读书
不如写书度其书法必工故当时壁经群儒奉为龟镜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3a 页 WYG0684-0781c.png
纵不得与儒林之列书家姓氏亦宜载之而书苑书谱
书史均未之及阙事二也壁经虽无存然参所定五经
文字与唐元度九经字样同刻石附九经之后欧阳永
叔最嗜金石文字其序集古录云上自周穆王下更秦
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厓绝谷荒林
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乃独唐所刻石经
录中跋尾三百九十六篇此独无有是唐刻石经永叔
当日反失于摹拓未免类于昌黎韩子所云掎摭星宿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3b 页 WYG0684-0781d.png
遗羲娥矣阙事三也今诸书皆有雕本独五经文字九
经字样止有拓本无雕本阙事四也予思汉魏石经既
已湮没惟唐开成本尚存参书幸附刋于石顾学者束
诸高阁罕有游目者故具书之
顾炎武日知录云唐人以说文字林试士其时去古未
远开元以前未改经文之日篆籀之学童而习之今西
安府所存唐睿宗书景龙观钟犹带篆分遗法至于宋
人其去古益远而为说日以凿矣大历中张参作五经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4a 页 WYG0684-0782a.png
文字据说文字林刋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开成中唐
玄度增补复作九经字样石刻在关中(今西安/府学)向无版
本间有残缺无别本可證近代有好事者刻九经补字
并属诸生补此书之缺以意为之乃不知此书特五经
之文非经所有者不载而妄添经外之字并及字书中
汎博之训予至关中洗刷元石其有一二可识者显与
所补不同乃知近日学者之不肯阙疑而妄作如此
 
石经考异 卷上 第 24b 页 WYG0684-0782b.png
 
 
 
 
 
 
 
 石经考异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