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万氏石经考 卷上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a 页 WYG0683-085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石经考卷上
             鄞县万斯同撰
汉石经
  后汉书灵帝本纪
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
门外
  蔡邕传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b 页 WYG0683-0854d.png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
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
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
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
正定六经文字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
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立观视及摩
写者车乘日千馀辆填塞街陌(资治通/鉴同)
  儒林传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a 页 WYG0683-0855a.png
自太初后(质帝/年号)游学增广太学至三万馀生然章句渐
疏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益衰党人既诛其高名善
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货定
兰台漆书经字以合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
定五经刻于石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校树
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注古文谓孔子壁中书篆秦/始皇使程邈所作𨽻亦程邈)
(所献主于徒𨽻/从其简易也)
  张驯传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b 页 WYG0683-0855b.png
张驯字子俊定陶人辟公府举高第拜议郎与蔡邕共
奏定六经文字擢侍中终大司农
  李巡传(见宦官吕强传/)
李巡汝阳人灵帝时为宦官与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
阳郭耽北海赵祐称为清志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巡以
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
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
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a 页 WYG0683-0855c.png
用息
  洛阳记           陆 机
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
经四部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
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毁东行论语三碑二
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
 按东汉时五经立学官者易则施孟梁丘京四家书
 则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则齐鲁韩三家三礼但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b 页 WYG0683-0855d.png
 仪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但用公羊有严颜二家他
 若古文尚书毛氏诗左氏春秋小戴氏礼记后世颁
 之学宫者皆不立学官此石碑所刻书用伏生今文
 (孔颖达正义蔡邕所刻石/经尚书止经文三十四篇)春秋用公羊传宜也礼记
 不立学官何以得与诸经并刻及考洪氏石经残碑
 有仪礼而无礼记乃知洛阳记之误且记不言诗经
 而洪氏书及隋经籍志有鲁诗六卷则是此记所遗
 而石碑之残毁当不止二十有九矣且五经之外更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a 页 WYG0683-0856a.png
 有论语又用古文篆𨽻三体度非四十六碑所能尽
 考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言诸碑表里皆书始得其实
 然当陆机时曹魏石经久已立汉碑西此记何以不
 及足知陆氏之疏漏而伽蓝记之言不参观也
魏石经
  晋书卫恒传
卫恒字巨山安邑人太保瓘子仕至黄门郎尝作四体
书势言魏正始中立三字石经(三国魏志不言立石/经事故采晋书补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b 页 WYG0683-0856b.png
  后魏书江式传
江氏字法安代人累官符节令宣武延昌三年上疏请
正定文字言魏初邯郸淳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
精究闲理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西其
文蔚焕三体复宣(胡三省通鉴注曰魏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言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郸淳)
(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九十馀年谓淳所书非也)
 按晋书裴頠传惠帝时頠为侍中时天下暂宁奏修
 国学刻石写经是晋亦有石经矣然后人从无言及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5a 页 WYG0683-0856c.png
 者岂有其议而未竣厥事耶观汉世石经创始于熹
 平四年乙卯告成于光和六年癸亥实历九年之久
 则当裴公时昏主尸位海内大乱其事之未成可知
 矣
  水经注           郦道元
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大学讲堂前
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
禄大夫碑议郎张训(汉书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5b 页 WYG0683-0856d.png
飏等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
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
立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今碑上悉
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魏初
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
长八尺广四尺刻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
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
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棠溪典等名太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6a 页 WYG0683-0857a.png
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按正始乃魏废帝年号废帝乃文帝之孙此言文帝
 又刻典论六碑甚谬若言又刻文帝典论六碑则当
 矣
  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
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
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三种
字汉右中郎将蔡邕遗迹也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6b 页 WYG0683-0857b.png
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
四部又赞学碑一并在讲堂魏文帝作典论六碑至太
和十七年犹有四存高祖题为劝学里武定四年大将
军迁石经于邺
 按洛阳记汉石经止存十七碑馀二十九碑尽毁此
 在晋世已然何以至魏末尚存二十五碑然此乃杨
 公所目睹语必不诬愚意二十五当是十五之讹盖
 比晋时又损二碑矣其言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亦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7a 页 WYG0683-0857c.png
 不可解上言二十五碑已非安得又有十八碑愚意
 馀字当衍谓尚有十八碑悉残毁不全尔下言四十
 八碑则是曹魏所刻与水经注所言正合无可疑也
  后魏书崔光传
崔光字长仁清和人仕至太保明帝神龟元年疏言石
经之作始自炎刘虽累经戎乱犹未大崩浸闻往者刺
史临州多构图寺官私显隐渐加剥落由是经石弥减
文字增缺今求遣国子博士一人堪任干事者专主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7b 页 WYG0683-0857d.png
视禁驱田牧制其践秽料阅碑牒所失次第量为补缀
诏曰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便可一依公表光
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
其残缺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修补之后灵太后废遂

  后魏帝书考静帝本纪
武定四年八月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资治通/鉴同)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8a 页 WYG0683-0858a.png
天保元年八月诏郡国修立黉序广延髦俊敦述儒风
其国子学生亦依例铨补服膺师说研习礼经往者文
襄皇帝所建蔡邕石经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
修立
 按汉石经原止四十六碑北齐何以有五十二碑盖
 并魏石经数之尔然魏碑四十八益以汉碑十有五
 当得六十三枚而止于五十二者由河阳岸崩沦没
 于水故也载考隋经籍志言齐神武迁经于邺此归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8b 页 WYG0683-0858b.png
 之文襄者神武以武定五年正月殂而迁经在四年
 八月其命本出于神武是时大举攻玉璧诸务未遑
 至文襄始行其事故高洋归之其兄而通鉴亦因之
 也(张潮曰五十二碑当是/并典论六碑而数之耳)
  周书宣帝本纪
大象元年二月诏徙邺城石经于洛阳(资治通/鉴同)
  隋书刘焯传
刘焯字士元信都人仕至太学博士开皇六年运洛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9a 页 WYG0683-0858c.png
石经至京师奉敕与刘炫等考定
  隋书经籍志
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
一字石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
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投于水其得
至邺者不及大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
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缀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
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9b 页 WYG0683-0858d.png
聚之十存其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
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梁有/三卷)一字
石经尚书六卷(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
(梁有毛诗/三卷亡)一字石经仪礼九卷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
(梁有/二卷)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
(二/卷)一字石经典论一卷 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三卷)
 按汉灵帝光和六年癸亥至魏废帝正始元年庚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0a 页 WYG0683-0859a.png
 止五十八年石经应未毁魏人何故复刻岂董卓焚
 洛阳宫殿太学亦被焚并石经延及耶不然汉石经
 出中郎之手后人必无能及者使其一无所损魏人
 必不重立则其残阙可知然五六十年之间何以遂
 至残阙则必遭董贼之祸无疑观陆机洛阳记石经
 凡四十六碑毁者至二十有九此未经迁邺之前已
 知此非迁邺而没于水也考献帝西迁之后至陆机
 作记之前洛阳无大兵革其遭董贼之祸可知也独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0b 页 WYG0683-0859b.png
 恨陈寿魏志无一语言及而卫恒江式亦语焉不详
 后人无由知其故尔乃卫江郦三人明言魏立三字
 石经而隋书经籍志及黄伯思董逌诸家则言魏立
 一字石经何相背之甚也然一字石经唐时尚存七
 经三十四卷则作志者必不妄言不知何以三字之
 外复有一字经黄伯思谓是鸿都一字石经夫汉石
 立于太学不在鸿都别立石经是有二石经矣汉书
 何以不言愚意石经必三体分书当高欢迁邺时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1a 页 WYG0683-0859c.png
 二必沉于水其体幸存者乃魏之所立故作隋志者
 遂据此为言尔
  重刻石经遗文跋       胡宗愈
石经云者以俗儒穿凿经籍疑误后学而立也汉灵帝
时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行赂改兰台漆书经
字者诸儒受诏于熹平成刻于熹平光和俾天下咸取
则焉碑高一丈广四尺经注云立石太学其上悉刻蔡
邕名隋志有今字石经七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1b 页 WYG0683-0859d.png
书史亦称邕自书册使工镌刻其书画超诣要非蔡中
郎不能到也然遗经今存者体各不同虽中郎兼备众
体而篇章之富未有能办于一人之手传邕与堂溪典
杨赐马日磾张驯韩说单飏等正经诸经意者当时诸
儒同涉笔于其间不可知也然历年多更变故久陵迁
变煨烬剥蚀之馀甚有取为柱础为炮石者唐初魏郑
公时访求之十得其一况于今哉兹来少城得坠刻于
一二故家虽间断不齐然残圭石璧亦可宝也因以镵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2a 页 WYG0683-0860a.png
之锦官西楼庶几补古之阙文云尔
  又
内翰胡公以道德文章华我国家其经济事业似唐李
文饶而风节过之方论上前慷慨激烈动悟渊听在玉
堂锁闼益摅所学裨赞圣德订正国是被宠隆异冠绝
在廷公每以天下自任惟六经精微寓诸日用至于屋
壁所藏残篇新刻收拾无遗常叹石经𨽻画最古旁搜
博访合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经四千二百七十字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2b 页 WYG0683-0860b.png
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文篆𨽻三体石经遗字八百一
十九并镵诸石永贻不朽按范晔史蔡邕自书册使工
镌刻郦道元注水经亦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
悉刻蔡邕名则大字石经出于一笔似无可疑若夫三
体石经以儒林传考之则其书已出于东汉时水经注
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者魏刻殆以补汉刻之遗亡耳
  汉石经遗字      赵明诚金石录
右汉石经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安人家盖灵帝熹平四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3a 页 WYG0683-0860c.png
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其后累经迁徙故
散落不存今所有者才数千字皆土壤埋没之馀磨灭
而仅存者尔按后汉书儒林传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
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
又按灵帝纪言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
外邕传乃云奏正定六经文字既已不同而章怀太子
注引洛阳记所载有尚书周易公羊传论语礼记今余
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然则当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3b 页 WYG0683-0860d.png
所立又不止六经矣洛阳记又云礼记碑上有谏议大
夫马日磾议郎蔡邕等名今论语公羊后亦有堂溪典
马日磾等姓名尚在据邕传称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
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乃奏求正定自书于碑于
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今兹石本既已磨灭而岁久转
写日就讹舛以世所传经书本校此遗字其不同者已
数百言又篇第亦时有小异使完本具存则其异同可
胜数耶然则岂不可惜也哉而后世学者于去古数千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4a 页 WYG0683-0861a.png
百岁之后尽绌前代诸儒之论欲以己之私意悉通其
说难矣余既录为三卷又取其文字之不同者且列于
卷末云
 按陆机洛阳记石经凡四十六碑毁者二十有九时
 未遭氐羌之乱何以致此至魏之四十八碑迄元魏
 孝昌之末犹完好如故虽数经迁徙遗迹多存故后
 人犹得见之若汉之全碑久已不获见矣赵德甫辈
 因已未尝见反诋汉书儒林传为误何其谬也生千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4b 页 WYG0683-0861b.png
 载之后欲与前人目睹者争是非将使谁信之哉
  记石经与今文不同  黄伯思东观馀论
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今略记之书女毋翕侮成
(今本女无/侮老成人)保后胥高(保后/胥戚)女永劝忧(汝诞/劝忧)女有近则
在乃心(今近/作戕)女比犹念以相从(今作汝/分猷)各翕中(各设/中)
惠朕曷祗动万民以迁(尔谓朕/曷震动)天既付命(今付/作孚)曰陈其
五行(今作/汨陈)严恭寅畏天命自亮以民祗惧(今亮作度/以作治)
保小人惠于矜寡(今人作民/于作鲜)母兄曰(无皇/曰)则兄自敬德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5a 页 WYG0683-0861c.png
(兄作/皇)旦以前人之微言(今作/徽言)是罔显哉厥世(今哉/作在)文王
之鲜光(今作/耿光)通殷就大命(达殷作/大命)论语意与之与(今意/作抑)
孝于惟孝(今于/作乎)朝闻道夕死可也(今也/作矣)是鲁孔丘与曰
是是知津矣(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耰不辍子路以告子怃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置其杖而芸(今置/作植)其斯以乎(其斯/而已)
(矣/)譬诸宫墙(今诸/作之)贾诸贾之哉(今贾/作沽)又论语每篇各
计其章数其最后云凡二十篇万五千七百一十字又
计诸异闻之语若曰在于萧墙之内盖毛包周于今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5b 页 WYG0683-0861d.png
语无盖氏毛氏书此石刻在洛阳本在洛宫前御史台
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一毛虬龙
片甲今张焘龙图家有十版最多张氏婿家有五六版
王晋玉家有小块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其拓本论
语之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书上臣下皆
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书书姓名已亡无
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何其幸欤又有一版公
羊不知谁氏所得其末云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6a 页 WYG0683-0862a.png
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桢桢下溪
上缺溪上当是堂谓堂溪典也此盖鸿都一字石经然
经各异手书不必皆蔡邕也三字者不见真刻独此一
字者乃当时所刻字画高古精善殊可宝重开元中尝
藏拓本于御府以开元二字小印印之与法书名画同
藏盖唐世以前未录前代石刻独此见收其可宝如此
  蔡邕石经       董逌广川书跋
经废于世无所传闻久矣当秦未灭诗书其学已失旧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6b 页 WYG0683-0862b.png
法世传不可复求而得之况其在后世耶汉承秦亡虽
起而尽收于沟渠炱(音/台)烬间然残缺湮沦无复全学诸
儒妄度圣人随误释谬方将训习章句不得其序其能
得道之全以求圣人之意而不失哉至其不得于言则
疑于经不得于经则疑于学师习各异党学相伐至致
滋荄周由等以就其学有不合者则私定桼(音/七)书以应
其误独蔡邕镌刻七经著于石碑有所检据隐括其失
而周尽当时号鸿都三字其异文者附见此于已残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7a 页 WYG0683-0862c.png
经得收其遗逸而仅存其可贵也才三十年兵火继遭
碑亦损缺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
字后魏武定四年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魏末齐神武
自洛阳徙于邺都河阳河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
殆不得其半周大象中诏徙邺城石经于洛时为军人
破毁至有窃载还邺者船坏没溺不胜其众也其后得
者尽破为桥基隋开皇六年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
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会乱遂废营造之司用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7b 页 WYG0683-0862d.png
柱础贞观初魏徵始收聚之十不一存其相承传拓之
本犹在秘府当时考验至详谓不尽为邕如马日磾数
辈相与成之然汉𨽻简古深于法度亦后世不及故兼
存之赵绰曰唐造防秋馆时穿地多得石经故洛中人
士逮今有之考当时所得已是汉世所遗没而得者国
初开地唐御史府得石经十馀石此又唐末沦没之所
出也
  石经尚书       董逌广川书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8a 页 WYG0683-0863a.png
秘书郎黄符以石经尚书示余为考而识之蔡邕以经
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
奏求正六经文字邕乃自书于碑大屋覆藏立太学门
外号鸿都石经屋覆四面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
卒视之昔朱越石与兄书曰石经文都其碑高一丈许
广四尺骈罗相接太学在南明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三
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四十六枚元魏时西行尚书周
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8b 页 WYG0683-0863b.png
坏东行论语三碑毁礼记但存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
蔡邕名当是时尚有碑十八盖春秋尚书作篆𨽻科斗
复有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杨衒之曰石经尚书公
羊为四部又谓春秋尚书二部书有二经当是古文已
出衒之出北齐谓得四十八碑误也洛阳昔得石经尚
书段残破不属盖盘庚洪范无逸多士多方总二百三
十六字其文与今尚书尽同间有异者才十馀然则知
古文尚书盖已见于此或曰魏亦作石经安知此为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9a 页 WYG0683-0863c.png
所书哉余谓魏一字汉为三字此其得相乱耶且曰天
命自度碑作亮惠鲜鳏寡碑作惠于矜寡乃逸既诞作
乃宪既延治民祗惧作以民肆高宗享国五十九年作
百年以书考之知传受讹误不若碑之正也方汉立学
官书惟有欧阳夏侯其书虽不全见今诸家所引与古
文尚书全异不应今所存古文反尽同也疑邕既立二
书则或当以古文自存矣王肃解书悉是孔传便知魏
去汉世未远肃得其文不然不应又尽同也晋内史梅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9b 页 WYG0683-0863d.png
赜分舜典而当时犹疑知古经已废于汉魏不尔肃得
自私使世疑耶余知至晋其书已绝今考杜预释左传
以古文为逸书又知欧阳夏侯所传殆异于古文其知
者于此乎考之
  石经论语       董逌广川书跋
石经今废不存或自河南御史台发地得之盖论语第
一篇并第十四篇为一碑亡其半矣其可识者字二百
七十又自第十八篇至第二十篇为一碑破缺残馀得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0a 页 WYG0683-0864a.png
五之一其存字为三百五十七以今文论语校之其异
者若抑与之与为意与之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作
未见好仁恶不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作可也有三年之
丧于其父母无乎字恶居下流而无流字年四十而见
恶焉无焉字凤兮凤兮作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也来
者犹可追也今本皆异执舆为谁而作执车为谁子是
鲁孔丘与曰是然后曰是知津矣比今书多二字耰而
不辍作辍夫子怃然植其杖作置其斯而已矣作其斯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0b 页 WYG0683-0864b.png
以乎子游作子斿而在萧墙之内作而在于萧墙之内
凡碑所存校其异者已十五之一矣使鸿都旧书尽存
则其异可知也夫以邕之所定虽未尽善然汉儒学博
其校定众家得正讹误多矣此犹是千载旧书比今兵
火之馀师学已久废其庸得并论耶
  石经尚书残碑       洪适𨽻释
(孔本/作身)何及相(缺/)(孔作憸/下阙)言曰人惟旧(孔旧上有求/字下阙二字)
(孔作/求)(下/阙)有志女毋翕侮人成毋流(孔作汝无侮老/成人无弱下遂)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1a 页 WYG0683-0864c.png
(缺/)各共尔事齐乃位度尔(孔作/乃)(下/阙)民之承保后胥高
(孔作/戚)鲜以不浮(下/阙)试以尔(孔作/汝)迁安定厥国(孔作/邦)(孔/无)
女不(下/阙)其或迪(孔作/稽)自怨(孔作恕/下阙)(孔作/诞)劝忧今其有
今罔后女何(下/阙)之劳尔先予不(下/缺)于兹高后不乃知(孔/作)
(崇/)降罪疾曰(下/阙)能迪吉我先后(下/缺)民女有近(孔作/戕)则在
我心我先后绥(下/缺)兴降不永于戏(孔作崇降/弗祥呜呼)今予(下/阙)
远女比犹(孔作/分猷)念以相从各翕(孔作/设)(下/缺)建乃家(下/缺)
(孔作盘/缺一字)(下/缺)众曰女罔台民(孔作无/戏怠)(孔作/懋)建大命今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1b 页 WYG0683-0864d.png
(孔作予/下缺)凶德绥(孔作/嘉)(下/缺)(孔/无)尔惠(孔作/谓)(缺/)(孔/作)
(震/)动万民以迁肆上(下/缺)(孔作/隐)哉予其勖(孔作/懋)蕳相尔
念敬我众朕不(已上盘/庚三篇)
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孔作付已上/高宗肜日篇)
厥遗任(孔作/壬)父母弟不迪乃维四方(下/缺)不愆于四伐五
伐六伐七伐乃(已上牧/誓篇)
(孔/无)鸿(孔作/洪)水曰(孔作/汨)陈其五行帝(下/缺)曰建用皇极次
六曰艾(孔作/乂)用三德(下/缺)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下/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2a 页 WYG0683-0865a.png
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下/阙)极凡厥庶民无有泾司
人无有(下/缺)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下/缺)路无偏毋
党王道荡荡毋党(下/缺)为天下王三德(孔三上/有六)一曰正直
(下/缺)家而(孔/无)凶于而国人用(缺/)颇辟(孔作僻/下缺)乃心
(缺/)及庶民(孔作人已/上洪范篇)
维天命元(孔元作/无违)朕不敢有(下/缺)罪时维天命王曰告尔
(孔无/二字)(下/缺)兹雒(孔作/洛)予维四方𦉾攸责亦维尔(下/缺)有年
于兹雒尔小子乃兴从尔迁王(已上多/士篇)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2b 页 WYG0683-0865b.png
(孔作/穑)之艰难乃逸(孔作/逸)乃宪(孔作/谚)既延(孔作/诞)(孔作/否)
则侮厥(下/缺)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亮以(孔作/度治)民祗惧(下/缺)
或怨肆高宗之飨国百年(孔作享国五/十有九年)自时厥后(下/缺)
田功徽柔懿共怀保小人(孔作/民)惠于矜(孔作鲜/鳏下缺)(孔作/淫)
毋逸(孔作/逸)于游田维(下/缺)(孔作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孔作/无皇)白今日(下/缺)(圣作/听)人乃训变(孔变上/有之乃)乱正
(孔正上有/先王之)至于(下/缺)则兄曰(孔作/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
(下/缺)公曰于戏嗣王监于兹(孔监上有其/已上无逸篇)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3a 页 WYG0683-0865c.png
(孔作/终)出于详于戏君(阙/)曰时我(已上君/奭篇)
我则致天之(已上多/方篇)
常伯常任辟(孔作准/下缺)(孔/无)谋面用(下/缺)于厥邑其在(下/缺)
(孔作/俊)心以敬事(下/缺)王维厥(孔厥上/有克)(孔作/宅)心乃(下/缺)
(孔作/此)丕丕其(孔作/基)于戏(下/缺)旦以前(孔作/已受)人之微(孔作/微)
(下/缺)训德(孔德上/有于)是罔显哉(孔作/在)厥世(下/缺)王之鲜(孔作/耿)
光以杨武王(已上立/政篇)
几乃(缺/)召太保(下/缺)(孔作/达)殷就(孔作/集)大命在(下/缺)非几兹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3b 页 WYG0683-0865d.png
(孔作既/下阙)黼衣(孔作扆以/上顾命篇)
 右石经尚书残碑盘庚篇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篇
 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范篇百八字多士篇四
 十四字无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一字多方篇五字
 立政篇五十六字顾命篇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
 熹平四年议郎蔡邕所书者汉儒传伏生尚书有欧
 阳大小夏侯之学孔安国尚书汉人虽有为之训传
 者然不立于学官永嘉之乱三家之书并亡故孔氏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4a 页 WYG0683-0866a.png
 传独行以其书校石本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
 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鸿艾逸犹之类是也通用者
 十一字于戏母女之类是也孔氏叙商三宗以年多
 少为先后此碑独阙祖甲计其字盖在中宗之上以
 传序为次也但云高宗飨国百年异尔范史云蔡邕
 以俗儒穿凿经籍疑误后学与堂溪典马日磾等奏
 求正定六经文字时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
 行赂改兰台漆书经字者灵帝乃从诸儒之请刋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4b 页 WYG0683-0866b.png
 立之太学天下咸取则焉碑高一丈广四尺陆机洛
 阳记云碑凡四十六书易公羊二十八碑其十二毁
 论语三碑其二毁礼记十五碑皆北齐徙之邺都至
 河阳岸颓半没于水隋复载入长安有易一卷书六
 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论语一
 卷未及补治而乱作营缮者至用为柱础唐初魏郑
 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则石经之散亡久矣本朝一统
 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昆山片玉已不多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5a 页 WYG0683-0866c.png
 今京华年代殷遥昔之残碑日益鲜矣予既集𨽻释
 因以所有镵之会稽蓬莱阁(㔠音慉勉也/□亦逸字)
  石经鲁诗残碑
(毛作/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葛屦(下/阙)汾一曲言采其藚彼
其之子美(下/阙)之谁知(阙一字毛/谁上有其)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
其实之(下/阙)父兮父(阙一字/毛旡)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毋(毛作/无)
已尚(毛作/上)(下/阙)哉犹来毋死 陟岵三章章六句 十
(下/阙)(毛作/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下/阙)特兮彼君子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5b 页 WYG0683-0866d.png
兮不素食兮欿欿(毛作/坎)伐轮兮(下/阙)毋食我黍三岁宦(毛/作)
(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下/阙)宧女莫我肯劳(阙/)将去女
适彼乐郊乐郊(下/阙)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
(阙/)句 山有蓲(毛作/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下/阙)酒食
(毛作/何)日鼓瑟且以喜乐(下/阙)既见君子云胡其忧
(下/阙)
 右石经鲁诗残篇碑百七十三字魏唐国风数篇之
 文也与毛诗异者如猗作兮贯作□枢作蓲数字又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6a 页 WYG0683-0867a.png
 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及
 女曰鸡八字可读其间有齐韩字盖叙二家异同之
 说犹公羊传碑所云颜氏论语碑所云盍毛包周之
 比也汉代诗分为四在东京时毛氏诗不立学官隋志有
 石经鲁诗六卷此碑既论齐韩于后则知隋志为然
 也
  石经仪礼残碑
东面主人(下/阙)卒爵坐奠爵拜执(下/阙)人盥洗升媵觚于宾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6b 页 WYG0683-0867b.png
(下/阙)上拜受爵于筵前(下/阙)首公答拜媵爵者立(下/阙)媵爵者
觯待于(下/阙)公坐取大
 右石经仪礼残碑四十五字皆大射仪之文也石磨
 灭字画比他经不明白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
 字刻石立于太学蔡邕传则云奏求正定六经记传
 既已不同陆机洛阳记所载但有书易公羊礼记论
 语尔惟隋志云后汉刻七经于石碑皆蔡邕所书其
 目有一字经石经仪礼九卷乃汉史陆记之疏略也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7a 页 WYG0683-0867c.png
 未央宫有曲台殿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
 礼故后苍著书说礼数万言名曰曲台记今禁中有
 选德殿盖便坐观射之地而清閒之燕咨访治道率
 在于是殆与曲台暗合古者射为六艺之一仪礼一
 经说射者两篇后世非介胄之士则不习与古殊矣
 媵觚媵爵云者媵盖送也
  石经公羊残碑
翚者何公子翚(阙一/字)何以不称公(下/阙)柏于是谓柏曰吾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7b 页 WYG0683-0867d.png
(阙三/字)矣𨼆曰(下/阙)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缺二/字)之石
(板本/作碏)美大之之辞也棠者何济(阙一/字)之邑也曷为(下/阙)
仲子(板本有/也字)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阙一/字)为桓立故(下/阙)
诸侯四诸公者何诸(缺一/字)者何天子三公称(下/阙)相处
乎内始(缺一/字)诸公放(板本/作昉)于此乎前此矣前(下/阙)其成也
曰吾成败矣吾与郑人未有成(板本有/也字)(下/阙)后为年外
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下/缺)弟母兄称兄凡(缺五/字)之大
夫也此(下/缺)之邑也天子有(阙四/字)诸侯皆从泰山(下/缺)而葬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8a 页 WYG0683-0868a.png
不日卒赴而(缺一/字)不告公曷为与微者(下/缺)大夫之未命
者也 十年此公子翚也何(下/缺)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
书于内大恶讳小(下/阙)国也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
(板本/作杀)也试(下/缺)(板本有/以为字)(缺一/字)臣子(缺二/字)薨何以
不地不忍言(已上/隐公)
何易之也易之则其(下/缺)讳取周田也讳耴(已上/成公)
十有四年何以(缺一/字)记异也何异(下/缺)则至无王者则
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下/缺)乎隐祖之所遝(板作/逮)(缺一/字)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8b 页 WYG0683-0868b.png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下/缺)不亦乐乎(缺二/字)君子也制春
秋之义以(已上/哀公)
(缺/)传桓公二年颜氏有所见异辞所闻异(下/缺)何以书
记灾也世年颜氏言君出则已入(下/缺)颜氏无伐而不言
围者非取邑之辞也 十(下/缺)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
臣赵域议郎臣(缺二/字)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
祯杂
 右石经公羊残碑三百七十五字自隐公四年至成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9a 页 WYG0683-0868c.png
 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所书者皆是公羊氏
 传辞而无春秋正经又有颜氏说石文断续不可考
 绎盖严颜异同之辨也以今板本校之惟易四字尔
 汉注引陆机洛阳记云礼记碑上有马日磾有堂溪
 典八人姓名论语碑亦有左立二人姓名陆氏所记
 未之详也
  石经论语残碑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下/缺)本本立(缺一/字)道生孝(下/缺)曰道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9b 页 WYG0683-0868d.png
千乘之国敬事(下/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下/缺)而有信虽
曰未学吾必谓(下/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下/缺)与意(板本/作抑)
予之与子赣(板本/作贡)曰夫子(缺五/字)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下/缺)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缺五/字)礼节之亦不
(板本有/可字)(下/缺)告诸往而知来(下/缺)人之不(下/缺)(已上学/而篇)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下/缺)(板本/作于)学世(下/缺)
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樊迟(缺一/字)(下/缺)曰生(下/缺)葬之
以礼祭(下/缺)以别(缺/)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下/缺)劳有(下/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0a 页 WYG0683-0869a.png
(下/缺)廋哉人焉廋(板本有/哉字)子曰温故而知(下/缺)(下/缺)器子赣
(下/缺)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下/缺)曰何为则民服孔子
对曰(下/缺)(下/缺)子曰书云孝于(板本/作乎)惟孝友于兄(下/缺)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下缺已上/为政篇)
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缺十/一字)(下/缺)
与对曰不能子曰(缺五/字)山不如林放(缺九/字)也射(下/缺)曰起
(板本有/者字)商也始可(下/缺)子曰(下/缺)殷礼吾(下/缺)也知其说(缺/三)
(字/)天下也其(缺一/字)示诸斯乎(下/缺)如神在(下/缺)于二代郁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0b 页 WYG0683-0869b.png
(下/缺)太庙(下/缺)子知礼(下/缺)(下/缺)(下/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
(下/缺)(下/缺) 国(板本/作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缺一/字)管氏(下/缺)
知礼(下/缺)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缺一/字)出曰(下/缺)无道也久
(下/缺)观之哉
    凡二十六章(已上八/佾篇)
(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板本有/也字)子曰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下/缺)颠沛必于是 子(缺二/字)未见好仁(板本有/者字)
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下/缺)过也各于其党(缺二/字)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1a 页 WYG0683-0869c.png
知仁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板本作/矣下缺)子怀刑小人怀
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下/缺)曰唯子
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下/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下缺已上/里仁篇)
交于子张子(缺一/字)曰子夏(缺一/字)何对曰子夏曰可者(缺/四)
(字/)者距(板本作/拒下缺)子夏曰虽(缺五/字)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
(下/缺)其事君子学(下/缺)子夏曰小人之过(下/缺)(下/缺)子夏曰大
(缺五/字)出入可也 子斿(板本作游/缺六字)(下/缺)君子之道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1b 页 WYG0683-0869d.png
(缺二/字)(缺一/字)有卒者其惟圣人(下/缺)仕而(下/缺)曾子曰吾
闻诸(板本有/夫子)子人未有自致也者(板本作/者也)必也亲丧乎
(缺一/字)子曰(下/缺)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赣曰纣之(缺/一)
(字/)(缺一/字)是其(板本作/之下缺)赣曰仲尼焉学子赣曰文武之
道未隧(板本/作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板本作识/其下缺)告子赣(缺/一)
(字/)赣曰譬诸宫蘠(诸板本作之/蘠板本作墙)赐之蘠(缺一/字)窥见室家
之好夫(下/缺)可毁(缺二/字)人之贤者丘陵也(缺三/字)踰也
仲尼日月也(下/缺)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2a 页 WYG0683-0870a.png
不可及也犹天之(下缺已上/子张篇)
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毋(板本/作无)以万方万方有(缺一/字板)
(本有两/罪字)在朕躬(下/缺)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缺一/字)宽则得众
敏则有功(缺一/字)则说(下/缺)不骄威而不猛乎(缺一/字)曰何谓
惠而不费子曰(缺一/字)民之(下/缺)尊其瞻视俨(缺/字) 而畏之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下缺已上/尧曰篇)
    凡二十篇万五千七百一(缺一/字)
(板本/作沽)诸贾之哉包周(缺四/字)盖肆乎其肆也(缺一/字)(下/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2b 页 WYG0683-0870b.png
曰言(缺一/字)而在于萧蘠之内盍毛包周无于(下/缺)
      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孙表(下/缺)
               工陈兴刻
 右石经论语残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后四篇
 之文也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其字又载盍毛包
 周有无不同之说以今所行板本校之亦不至甚异其
 文有增损者其字亦有假借者及用古者有字异而
 训不远若置其杖贾之哉者汉人作文不避国讳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3a 页 WYG0683-0870c.png
 帝讳志顺帝讳保石经皆临文不易樊毅碑命守斯
 邦刘熊碑来臻我邦之类未尝为高帝讳也此碑邦
 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安定厥邦皆
 书邦作国疑汉儒所传如此非独远避此讳也水经
 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
 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石经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
 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
 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书又云魏立一字石经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3b 页 WYG0683-0870d.png
 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有今字石经七种而注论语
 云蔡邕作又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盖唐史以𨽻为
 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
 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笔力可到
 当以水经为据三体者乃魏人所刻儒林传云为古
 文篆𨽻三体者非也史称邕自书丹使工镌刻今所
 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分善𨽻兼备众体但文
 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史云邕与堂溪典杨赐马日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4a 页 WYG0683-0871a.png
 磾张驯韩说单飏等正定诸经今公羊论语之后惟
 堂溪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赵域刘弘张文苏陵
 傅祯左立孙表数人窃意其间必有同时挥毫者予
 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刘宽碑阴王
 𦡱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黄初孔庙碑则论语
 之苗裔也识者当能别之
  石经跋           张 演
石经本末丞相洪公论载于𨽻释详矣洪公所未及者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4b 页 WYG0683-0871b.png
今粗见于此唐章怀太子引洛阳记注范晔汉书称石
经凡四十六碑及高澄迁此经于邺通鉴所书为五十
二碑自东汉历魏晋宋数百年间洛阳数被兵此碑当
有毁者其迁于邺乃视洛阳记多六焉疑洛阳记未详
也碑制高一丈广四尺六经文多必非四十六碑所能
尽者宋常山公河南志称石经凡七十三碑常山公博
物洽闻欧阳文忠每以古今疑事咨之河南志所书必
有据依矣后周伐齐毁碑以为炮石方高纬昏乱两阵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5a 页 WYG0683-0871c.png
胜负之顷犹需孽妇一观遂以其国输后周复何有于
石经则此碑之残毁亦宜也贞观考古止得石经数段
其传于今者亦可知其无几矣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
于碑其言为何体书今世所传皆以体𨽻至儒林传序
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注言古文谓孔
氏壁中书以演考之孔壁所藏皆科斗文字孔安国当
武帝之世已称科斗书无能知者其承诏为尚书五十
九篇作传为𨽻古定不复从科斗古文邕独安能具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5b 页 WYG0683-0871d.png
体书法于安国之后二百年哉汉建武时杜林避地河
西得古文尚书一轴诸儒共传宝之一轴已为世所
琛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几载乃谓六经悉能为古文非
事情也或者邕以三体参检其文而书丹于碑则定为
𨽻亦如孔安国之书传耶儒林传序疑字有误者初邕
正定六经与堂溪典数人同受诏今六经字体不一当
是时书丹者亦不独邕也姑识于末以俟博识之君子
 张习孔云谷卧馀云孔安国书序云为𨽻古定更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6a 页 WYG0683-0872a.png
 以竹简写之古定殊不可晓定字当是字字之讹言
 既以其所知者为𨽻其古字则更以竹简写之也附
 记于此
 按洛阳记言石经四十六碑此专指汉而言也水经
 注及洛阳伽蓝记言堂西有四十八碑此专指魏而
 言也合之当得九十四碑洛阳记二十九碑已毁则
 存于后魏者当得六十五碑及高澄迁邺多没于河
 故止存五十二碑此合汉魏而总言之也张氏疑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6b 页 WYG0683-0872b.png
 碑不当有五十二翻谓洛阳记为误岂不知魏亦有
 石经乎后魏静帝本纪武定四年明书徙汉魏石经
 于邺张氏亦未之考乎其言周师伐齐毁碑以为炮
 石亦非也周师以承光元年正月癸巳围邺齐主即
 出奔邺城当日即下周师未尝攻齐人亦未尝拒安
 得有毁为炮石之事此皆以意论古而不考当时事
 实者也
  学古编           吾 衍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7a 页 WYG0683-0872c.png
石经遗字碑会稽蓬莱阁翻本破缺磨灭不异古碑今
亡矣
 按洪适𨽻释云余既集𨽻释因以所有石经遗字镵
 之会稽蓬莱阁然则遗字碑洪氏所刋也其翻本不
 知出何人
  石经𨽻字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余两见此本一于邹平张氏一于京师孙氏尚书盘庚
篇三十馀字论语为政篇七十馀字尧曰篇三十馀字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7b 页 WYG0683-0872d.png
以视洪氏𨽻释所存不过什之一而已按三体石经汉
魏皆尝立之熹平之立石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蔡邕传
张驯传儒林传宦者传正始之立石见于晋书卫恒传
而水经注则曰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
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
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
西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洛阳伽蓝记则曰堂前有三
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8a 页 WYG0683-0873a.png
科斗𨽻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
八碑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表里𨽻书写周易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章怀太
子引雒阳记则曰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经四部
本碑凡四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
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
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此
皆当时亲见其石而记之者也合而考之其不同有四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8b 页 WYG0683-0873b.png
焉一曰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二曰魏石经三体一体之
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为魏为汉之不同四曰后魏所
存石诸经之不同后汉书本纪儒林宦者传皆云五经
蔡邕张驯传则以为六经隋书经籍志又以为七经此
言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也卫恒传言魏初传古文者出
于邯郸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
名更效其形水经注亦云三字石经在堂西而伽蓝记
以为表里𨽻书隋书经籍志则谓之一字石经矣然则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9a 页 WYG0683-0873c.png
所谓效科斗之形而失淳法者安在邪此言魏石经三
体一体之不同也(金石录曰汉石经蔡邕小字八分书/后汉书儒林传序云为古文篆𨽻三)
(体者非也盖蔡邕所书者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伽蓝记二十五碑为三
种字四十八碑表里𨽻书水经注谓汉经在堂东侧而
四十八碑为魏经在堂西乃洛阳记不言东侧有碑而
云堂前有四十六枚上有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
有三体一体无乃并水经之所谓魏者而指之为汉欤
此言堂西所立石为魏为汉之不同也伽蓝记云周易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9b 页 WYG0683-0873d.png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洛阳记则多一论语而赵明诚金
石录言其家所收又有诗仪礼苟非其传拓之本出于
神龟以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时犹未见也此
言后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详矣
若夫魏书江式传谓魏三字石经立于汉碑之西为邯
郸淳书则不考卫恒之言而失之者也(胡三省通鉴注/云魏碑以正始)
(年中立汉书言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郸淳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九十馀年谓淳所书非也)
孝静帝纪武定四年八月迁雒阳汉魏石经于邺北齐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0a 页 WYG0683-0874a.png
书文宣帝纪言有五十二枚视伽蓝记所列东二十五
西四十八之数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书经籍志言河
阳岸崩遂没于水得至邺者不盈大半则不考北齐之
纪而失之者也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诏徙
邺城石经于洛阳隋书于刘焯传言开皇六年运洛阳
石经至京师而经籍志则云自邺载入长安则自不考
其列传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误之易见者也又晋书
裴頠传曰转国子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而水经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0b 页 WYG0683-0874b.png
诸书无言晋石经者岂頠尝为之而未成耶今此之本
据宋黄长睿东观馀论云本在洛宫前御史台中年久
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今张焘龙图家有十版张
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块予皆得其拓本邵
伯温闻见后录言近年洛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而董
逌广川书跋记尚书存二百三十六字论语存三百五
十七字今此石已不知其何所归而拓本之存于世者
固往往而有也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1a 页 WYG0683-0874c.png
  又
卫恒四体书势序曰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
殳书八曰𨽻书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秦时李斯号
为小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
少异于李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汉末又有
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
其所论者中郎之篆尔不言及𨽻以今推之汉人之所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1b 页 WYG0683-0874d.png
通行者𨽻也石经固有古文篆二体矣未知其出于何人若
夫中郎之作𨽻者盖随俗为之欲人易晓而已若固不若许
叔重之一点一画皆有根柢也故唐李阳冰言蔡中郎以礼
同丰(按丰字自后汉三公山碑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等碑多已作礼不始于中郎也)李丞相将束
为宋鲁鱼一惑泾渭同流而张参作五经文字每言上说文
下石经石经之文大抵变而从省者也省者谓之𨽻其稍繁
而杂篆法者谓之八分为八分者已不必能通六书之指矣
故韩退之赠张秘书诗云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而况于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2a 页 WYG0683-0875a.png
为𨽻为真以至于行草乎虽然古文之变而为篆又变
而为𨽻也五经之异同变而归于一也此势之不得不
然而中郎因适当其时者也颜氏家训曰世间小学者
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书记凡尔雅三苍说文岂能
尽得苍颉本指哉亦随代损益各有同异然则唐人试
士必以石经说文字林者盖欲其兼古今之法而晓变
通之意乎
 按后汉书儒林传及洛阳伽蓝记并言汉立三字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2b 页 WYG0683-0875b.png
 经晋书卫恒传后魏书江式传及郦道元水经注并
 言魏石经亦然是两朝石刻皆用古文篆𨽻三体无
 可疑矣乃隋书经籍志黄伯思东观馀论董逌广川
 书跋谓汉用三体魏止一体赵明诚金石录洪适𨽻
 释则谓魏用三体汉止一体而诋后汉书为误两说
 矛盾如此将安适从愚谓儒林传所言必不诬即杨
 衒之卫恒江式郦道元皆得之目睹岂有舛谬衒之
 之言曰汉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作篆科斗𨽻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3a 页 WYG0683-0875c.png
 种字皆蔡邕之笔儒林传不言表里皆刻赖此始知
 之其非妄言可知矣恒之言曰魏初传古文出邯郸
 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
 其形既有科斗则有𨽻篆可知矣当是时汉碑虽多
 残毁而魏碑无所损诸儒生长洛阳观览已非一日
 安得反讥其误由黄董赵洪诸子止见残缺之馀未
 获见其全文故各持一说而不相合夫生数百年后
 遥度数百年以前之事终不若目睹之真卫江诸公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3b 页 WYG0683-0875d.png
 皆出于目睹惟宋以后文人未见真刻但考索于残
 碑拓本曰此汉也此魏也不得其实而以意度之故
 有此纷纷之论其在于今石经遗字士大夫家多有
 之莫不誇为中郎真迹岂知宋之中世胡宗愈刻之
 于成都洪适刻之于会稽得之者何尝不视为异宝
 而不知非其真也然则后人之疑汉疑魏岂若前人
 目睹之可据哉
后魏石经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4a 页 WYG0683-0876a.png
  南齐书魏卤传
魏初平居平城无城郭佛狸(即世祖太武/帝拓拔焘)始截平城西
为宫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
及其国记
 按佛狸在位岁久无岁不用兵乃能留意经籍刋勒
 于石此帝王盛事而后魏书不载独见于南齐书不
 可不补入然以佛狸之骁雄嗜杀岂能爱好经术此
 必崔浩所为浩自祖父以来世擅书名于北土宜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4b 页 WYG0683-0876b.png
 有是美举尔
 
 
 
 
 
 
 石经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