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644-017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七
  七音略(四/)
   康熙字典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
 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
 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
 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644-0177b.png
 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
 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
 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
 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
 又曰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
 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
 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馀字
 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證未备者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644-0177c.png
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
述莫不旁罗博證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
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
不备矣
  九音
  见溪群疑(牙/音)   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帮滂并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精清从心邪(齿头/音)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644-0177d.png
  照穿床审禅(正齿/音) 影晓喻匣(喉/音)
  来日(半舌半/齿音)
  十二摄
  迦  结  冈  庚  裓  高
  该  傀  根  干  钩  歌
  等韵切音
  果假(二/摄)     梗曾通(三/摄)
  止蟹遇(三/摄)    山咸(二/摄)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644-0178a.png
   深臻(二/摄)     江宕(二/摄)
   效(一/摄)      流(一/摄)
   (臣/)等谨按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象形寄
   于点画前圣作书江从工河从可霜从相雪从彗
   即韵之萌芽古人命物日者实月者缺水者准(准/古)
   (音之/水切)火者毁(火古音/虎伟切)亦韵之寄寓自古韵失传正
   字通率用音和而于字母渊源茫然未解以致帮
   滂莫辨晓匣不分贻误后学为害匪浅我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644-0178b.png
圣祖仁皇帝以字学并关切要
特命纂集字典一书所用翻切悉依唐韵广韵集韵韵会
   正韵为主同则合见异则分载其或此数书中所
   无则参以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书又或韵书所
   无而经传史汉老庄诸书音释所有者亦行采入
   如字有兼数音则先详正音次列转音再次列以
   叶音或某字通及某字同者无不胪陈训义辨析
   微芒集古今切韵之大成合天地中和之元气后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644-0178c.png
   之言音切者莫能出乎范围己
   音韵阐微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声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声
 人声有自然之节古之圣人得其节之自然者而为之
 依永和声至于八音谐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
 无不讲求音韵顾南北异其风土古今殊其转变喉舌
 唇齿清浊轻重之分辨在毫釐动多讹舛樊然淆混不
 可究极自西域梵僧定字母为三十六分五音以总天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644-0178d.png
 下之声而翻切之学兴儒者司马光郑樵皆宗之其法
 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类例不一后人苦其委曲繁重
 难以骤晓往往以类隔互用之切改从音和而终莫能
 得其原也我
圣祖仁皇帝亶聪首出天地万物之奥律历象数之秘靡
 不心解神会洞彻本原以国书合声之法出于自然足
 以尽括汉文翻切之要妙也
 又曰唐僧守温以牙舌唇齿喉定三十六字母括天下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644-0179a.png
 之音然尚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设例繁难得音非易
圣祖仁皇帝钦定音韵阐微依国书合声之法上一字取
 能生本音下一字取能收本韵二字合读便得本音简
 易精妙为从来翻切家所莫及
   十二字头对音
   歌麻支微齐鱼虞(收本字/喉音)  阿额伊一部对
   佳灰与支微齐(同收声/衣字)   爱□□一部对
   萧肴豪尤与鱼虞(同收声/乌字)  傲欧优一部对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644-0179b.png
   东冬江阳庚青蒸(收鼻/音)  昂鞥英一部对
   真文元寒删先(收舌/齿音)   安恩音一部对
   侵覃盐咸(收唇/音)     穆字收声对
   屋沃觉药陌锡职(收鼻/音)  克字收声对
   质物月曷黠屑(收声/舌齿)   特字收声对
   缉合叶洽(收唇/音)     补字收声对
   十二字头之收声于勒于斯于哷者其音为汉
    文所无则不对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644-0179c.png
  古今部分随韵异音
  江韵音(古与东冬近/今与阳近)
  殷韵音(唐与真同用宋/后与文同用)
  古今部分随母异音
  知彻澄(古音与端透定相近/今音与照穿床相近)
  泥娘非敷(古音异读/今音同读)
  南北部分随母异音
  疑微喻(南音各异/北音相同)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644-0179d.png
  合声切音
  公(旧古红切/今姑翁切) 巾(旧居银切/今基因切) 牵(旧苦坚切/今欺烟切)
  萧(旧苏彫切/今西腰切)
  同母异韵翻切但换下一字音
  公(姑翁/切) 归(姑威/切) 关(姑湾/切) 光(姑汪/切)
  巾(基因/切) 坚(基烟/切) 骄(基腰/切) 鸠(基优/切)
  同韵异母翻切但换上一字音
  坚(基烟/切) 牵(欺烟/切) 天(梯烟/切) 边(卑烟/切)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644-0180a.png
   虔(奇延/切) 缠(池延/切) 绵(弥延/切) 钱(齐延/切)
   (臣/)等谨按
御制音韵阐微一书平上去各分六部而入分三部皆与
  国书十二字头之部分相对韵中同音之字每音第
   一字注明其音将旧翻切列于前所拟合声切列
   于后其有系以今用二字者因本母本呼于支微
   鱼虞数韵中无字者则借仄声或别部之字以代
   之但开齐合撮之类不使相淆遇本韵影喻二母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644-0180b.png
   无字者则借本韵旁近之字以代之于清母浊母
   之分不使或紊其取音比旧稍近也有再借邻韵
   影喻二母中字以协其声者则系以协用二字有
   虽借邻韵并非影喻二母中字其声为近而亦不
   甚协者则系以借用二字盖汉文有音无字者多
   又支微鱼虞数韵并各韵影喻二母皆单音之字
   不能合声欲得正音必婉转以求其相近至于按
   韵分音在于字母三十六母内有一十三母重列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644-0180c.png
   者故纵分二十三行横分四等平上去入以声相
   符唇喉齿舌以类相从凡经史韵书中有音有字
   者皆足以包之各省风土之殊古今音韵之变亦
   有以界之
圣人之所以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岂仅为汉文审音之
   枢要哉
   叶韵汇辑
 皇上御制叶韵汇辑序曰叶韵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韵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644-0180d.png
  而后有叶韵叶韵者以古韵而协之于今故曰非古
  然以今视之则用叶以合异以古视之则非叶而本
  同故曰即古
 又曰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谐声言书名其于音韵当必
  审清浊别唇齿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简策与律
  度量衡象魏之法同为当世所遵守而惜其世远而
  不传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无由宋吴棫本
  易诗史汉诸书为韵补子朱子尝取以释毛诗楚辞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644-0181a.png
 明杨慎广之为古音号称渊博及證之群籍其疏略
 不备者则已多矣因于几暇指授儒臣博考经史诸
 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韵举而列之疏其所
 出次于今韵之后临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见闻可
 以益思致
  谐声不拘字义如诗以不知德行(叶/)何用不臧(是/用)
  (去声敬韵之行作杭音/与阳韵行列之行迥别)
  四声通用而律以今韵必变音以叶如喜起南风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644-0181b.png
  行露蔓草皆是
  彼此互叶如周易艮其限危薰心也艮其身止诸
  躬也(或读心为思容切以叶躬/或读躬为姑宏切以叶心)毛诗其命匪谌鲜
  克有终(或读谌为市隆切以叶终/或读终为诸深切以叶谌)
  一字两叶如毛诗于嗟乎驺虞(一读虞为牛加切/以叶葭豝一读虞)
  (为五红切/以叶蓬豵)
  (臣/)等谨按
钦定叶韵汇辑用吴棫韵补例专论叶音但广韵集韵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644-0181c.png
  等书字数多于今韵远甚如一东内有蟊窾众梵
  等字江韵窗降等字集韵亦直列东韵内此等既
  系本韵则无待于通更不必列为转叶是书悉以
  佩文诗韵为断凡属佩文诗韵所不收者总次于
  转叶之列入声缉合叶洽四韵本通必须转读始
  叶惟洽部并入业韵一部遂觉音韵聱牙有碍通
  转按广韵以二十六缉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二十
  九叶三十帖三十一洽三十二狎三十三业(乏同/用)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644-0181d.png
  三十四乏为序集韵及礼部韵略皆以二十九叶
  (韵略与/帖业通)三十帖三十一业三十二洽(韵略与/狎乏通)三十
  三狎三十四乏为序至韵会依平水韵并通用之
  韵乃以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为序而业
  与帖同并叶韵佩文诗韵亦依广韵序次并业于
  洽是书本集韵韵略及韵会通并次第将洽韵中
  业韵一部提入缉叶韵内以便转通更觉界限截
  然其馀改正旧本小误者如晨风之诗云未见君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644-0182a.png
  子忧心靡乐吴棫韵补栎字叶药韵注乃引作既
  见君子云何不乐邵长蘅古今韵略亦然韵补境
  字叶敬韵注引三国志杨戏季汉辅臣赞以魏文
  长为李正方端字叶阳韵注又以李正方为秦子
  敕之类有删去旧本大误者如汉郊祀歌云精建
  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本是四言四
  句两用纸韵邵长蘅韵略乃引作六言两句云精
  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而增注于真先叶韵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644-0182b.png
  内行字之下陈琳大暑赋云气变志迁韵补读迁
  为雌人切以叶真文韵而书迁作隶体□字邵长
  蘅误认作兴遂改陈赋为气变志兴而增一兴字
  作雌人切以叶真文韵甚至于巧字叶有韵注引
  司马迁传亦书作司马兴之类有似误而疑有别
  本姑仍其旧者如仲长统诗请用从火与游心海
  左叶韵补乃作请用从大而以大字叶哿韵太元
  出险登邱莫之伐也与道不得也叶韵补乃作莫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644-0182c.png
  之代也而以代字叶职韵史记滑稽传漆城荡荡
  杨慎转注古音略乃作漆城光光而以光字叶深
  韵刘向九叹捐林薄而菀死本与上文美夷为韵
  夷读为雉转注古音略乃引作菀菀而以菀字叶
  下文赴渊隐山之类其馀转叶之韵必引韵语或
  古书正文先儒音读为證通叶之例彼此不能一
  律原本旧闻以为引證俾读者于通韵自可类推
  于叶韵亦无嫌阙略酌古准今昭然明备一洗从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644-0182d.png
  来通叶支离之说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
  其中矣
  音韵述微
皇上御制序曰国书以阿字为首梵经亦谓阿字能括
 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證
 之虽各国各地殊语至其孩啼音皆出于阿则阿字
 之为诸方声韵之源综其异而得其同从可知矣字
 母既源出西域则国书之阿字实会通梵华字母之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644-0183a.png
  枢纽以立义所以得天地之元声不独梵音藉国书
  而明即华音之字母亦因国书而愈明也
 又曰从来韵书主音字书主义二者不能兼赅而审音
  与分韵又岐而为两夫轻重清浊音也平上去入韵
  也韵显而易明音微而难察诗赋家所用惟韵可不
  必审音至诗馀词曲则兼辨音而于平上去韵转得
  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韵之大略也是书翻切悉遵
阐微凡古今音韵之奥华梵会归之故以国书为枢纽无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644-0183b.png
  不一以贯之而于古人韵书义训未详者则加推广
  发明焉其训释古无今有者量加增订期于字义明
  而字音悉协四声准而等韵贯通皆即
皇祖宣畅中声嘉惠艺林之意缵述而引伸之
   元音
   阿(乌桠/切)
   (臣/)等谨按阿字古读若娿而开口呼之即为本音
   其音在喉而清乃天地之中声古来韵书未有拈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644-0183c.png
   出者
  国书字母以此为首与歌韵屋韵义并异考古音麻
   韵中字皆与鱼虞相从如𣗪(本作/荼)与虞韵之荼各
   自为音蒩柤并收虞韵䶥又收语韵等类自字母
   入中国始有麻韵一呼遂不能不增此一韵
 圣天子声律身度于绳
武之中寓考文之治真万世音学之极也
   古音表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644-0183d.png
   (臣/)等谨按古音表二卷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一也其书凡分十部以
   东冬钟江为第一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为第二
   鱼虞模侯为第三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
   先仙为第四萧宵肴豪幽为第五歌戈麻为第六
   阳唐为第七耕清青为第八蒸登为第九侵覃谈
   盐添咸衔凡为第十皆以平声为部首而三声随
   之其移入之字与割并之部即附见其中考以古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644-0184a.png
  法多相吻合惟入声割裂分配其说甚辨而论者
  终不能无异议焉
  唐韵正
  (臣/)等谨按唐韵正二十卷亦即顾炎武所撰音学
  五书中之一也是编大旨凡韵中之字其有今音
  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补相传之
  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其一韵
  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644-0184b.png
  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
  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
  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
  二冬三钟是也馀如此例其考订颇精审亦足以
  有裨于音学也
  音论
  (臣/)等谨按五方之音有迟疾轻重之不同淮南子
  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陆法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644-0184c.png
  言切韵序曰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约而言之一
  人之身而出词吐气先后之间已有不能齐者其
  重其疾则为入为去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久
  则一字而为二字茨为蒺藜椎为终葵是也故注
  家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刘协文心雕龙谓疾呼
  中宫徐呼中徵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
  两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644-0184d.png
 国朝顾炎武著音论三卷亦音学五书之一上卷三
  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
  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
  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
  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
  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
  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共十五篇皆引据古
  人之说以相證验中惟所论入声变乱旧法未为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644-0185a.png
  甚确馀皆源源本本足以订俗学之讹盖五书之
  纲领也
  易音
  (臣/)等谨按是书亦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之一炎
  武尝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易为易音三卷盖即
  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
  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
  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644-0185b.png
  为偶用方言而不韵者则阙其论以古者卜筮之
  书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虽夏商之易不传于
  世然意其不始于文王也易彖文王所作其用音
  止此必欲连比象占牵合上下以就其音则圣人
  之意荒矣论极坚卓一洗训诂家附会穿凿之病
  诗本音
  (臣/)等谨按是书亦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之一炎
  武尝自述曰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魏晋而降去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644-0185c.png
  古日远至宋周颙梁沈约始有四声之谱然秦汉
  之文其音已渐戾于古至东京益甚休文作谱不
  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以成不刊之典而仅按班
  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
  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
  其所著诗本音十卷大抵主陈第诗无叶音之说
  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證以他书明古音原
  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第有求之太过反生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644-0185d.png
  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用韵或两部相近之音
  各用韵率谓通为一韵恐亦非古人之意
  古今通韵
  (臣/)等谨按古今通韵
 国朝毛奇龄撰韵中字概本礼部韵亦有礼部韵所
  无而增以广韵字者如同增桐公增蚣崇增饛通
  增蓪之类有今本礼部韵所无而仍增以旧礼部
  诸韵字者如风之沨翁之螉笼之茏崇之娀之类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644-0186a.png
  随音收入不注出处惟梦字众字类在去送韵皆
  旧礼部所无而礼韵续降与毛晃礼部韵增入之
  者在唐律既未尝用而古韵又三声通转竟从删
  例至韵中有数音者各以一字领之如东韵中有
  东同终虫等音而以东字为冻蝀之首同字为桐
  童之首所谓领音亦谓音纽今有删去韵名及音
  纽者如灰韵咍字东韵㟅字之类并补之东部旧
  三十四纽毛晃礼部韵增一浓纽按浓字本属钟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644-0186b.png
  部唐律虽有押入东部者要是偶然惟宗农二纽
  在唐人东韵甚多故有疑是东部字者然三唐出
  韵诗比比皆有观平声三十韵尽然岂必偶删此
  二字耶若中终皆照母风丰皆非母公宫皆见母
  自可并纽而隋陆法言作切韵时早已分列其中
  有礼部改纽与旧本互异仍依礼部本为主音纽
  下原有翻切昔人谓切韵以翻切得名者是也若
  五音集韵每部首皆加切音竟称德红东第一都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644-0186c.png
  宗冬第二未免过当考旧韵有悬头字如枇杷之
  枇徘徊之徘有截脚字如徚之为行径之为走有
  两形字如戎之古为𢦦悤之俗为匆有两音字如
  侗列同音又列通音潨列终音又列丛音有希见
  字如东之有支之有𢻱有转见字如梦之列蒙
  颂之列容是书皆不录而于两音之字如兹有龟
  兹奇有数奇音义并殊仍为各出两形之字如同
  一筒字而有吹筒有邮筒同一同字而有郑同有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644-0186d.png
  卢仝则亦择其出处稍异者两存之以备用者之
  采择至于本字有义如同为酒尊通为乐器之类
  皆节录以为通押之用其他宋米元章谓韵有五
  声沈隐侯求宫商而不得于是分平声为二徐景
  安著乐书直曰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徵为
  上羽为去即本晋吕静五音之说然而五音集韵
  分卷又有中平未知中属何音程元初律古曲韵
  通云上平者以其声气从咢上出下平者以其声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644-0187a.png
  气从舌上出按咢与舌为商角之分与上下平声
  诸部相校殊为不合至举要所载七音韵鉴上平
  以东为首山为末谓日出于东而没于山下平以
  先为首凡为末谓先辈传于后辈一切影响不经
  之说概置弗道其作书大旨在排斥顾炎武音学
  五书而参取诸家蒐采极博可与炎武之书并资
  考證
  唐韵考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644-0187b.png
  (臣/)等谨按
 国朝纪容舒作唐韵考一书据徐铉校定说文本所
  载翻切以存唐韵之梗概自隋陆法言撰切韵唐
  天宝中孙愐增定其书名曰唐韵后宋陈彭年等
  重修广韵丁度等又作礼部韵略为一代场屋程式而
  孙氏之书遂微考古韵者谓广韵之二百六部即
  陆法言所定部分之旧然魏了翁已疑其前后参
  差今据夏竦古文四声韵所列部分与广韵小异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644-0187c.png
  则二百六部未可信为法言之旧本也容舒以徐
  铉于雍熙三年校定说文在大中祥符重修广韵
  以前所用翻切一从唐韵见于铉等进书表乃取
  说文所载唐韵翻切排比分析各归其类其部分
  则仍广韵之旧所收之字有唐韵收而广韵不收
  者如东部詷字㒻字㤨字之类是也有唐韵在此
  部而广韵在彼部者如賨字广韵作藏宗切在冬
  部唐韵作徂红切则在东部珑字广韵作卢红切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644-0187d.png
  在东部唐韵作力钟切则在钟部之类是也其馀
  参互离合时有异同比覈精审议论俱有根据将
  使人由广韵以证唐韵由唐韵以考古音则音声
  递变之故可得其大要焉
  古韵标准
  (臣/)等谨按
 国朝江永撰古韵标准一书平上去三声分十二部
  入声分八部每部首先列韵目一韵岐分两部者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644-0188a.png
  曰分某韵韵本不通而有字当入此部者曰别收
  某韵四声异者曰别收某声某韵大率本顾炎武
  采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谓古无叶音
  之说诗之韵即是本音此说始于焦竑陈氏阐明
  之焦氏为之序其书列五百字以诗为本證他书
  为旁證是编即从此例以诗为主经传骚子为證
  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他书附益之于陈氏说
  之善者则多采录有舛误处亦间摘一二其于古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644-0188b.png
  韵无书则借今韵离合以求古音今韵有隋唐相
  传二百六部之韵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悉以唐
  韵为准是编本之而于音变源流及诗外之字亦
  多采顾说第顾氏诗本音欲改正旧叶之误而有
  求之太过反生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用韵或
  两部相近之音各用韵率谓通为一韵恐非古人
  之意小戎二章以合軜邑叶骖以念字叶合軜邑
  尤失之甚者不得不为辨正若朱子取吴棫韵补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644-0188c.png
  释诗以便学者诵读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昼尔于茅宵尔索绹其桐其椅其
  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此类今音可读即不
  复加叶音其意在辨古音凡吴氏之叶音集传从
  之而不安者亦行改正审其流变晰其是非自诩
  识断精审此外尚有四声切韵表细区今韵归之
  字母音等及诗韵举例一卷均有功于音学者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644-0188d.png
 
 
 
 
 
 
 
皇朝通志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