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643-04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六十七
 乐(五/)
  (臣/)等谨按杜典所载诸议皆有关乐制之文我
 朝律吕正义二编广大精微无非阐明乐律之奥今
  谨登与乐制相发者数篇而张照回奏二劄采入
  律吕正义后编者并为录入古今乐律源流之概
  亦藉此可见云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643-0418b.png
  用四倍声议
  律吕正义后编乐问四倍律篇曰问古以十二正
  律不足于用必加以四清声而后成乐此晋唐以
  来至于朱子蔡季通未之有改者也今乃不用半黄
  钟半太蔟半大吕半夹钟而用倍夷则倍无射倍
  南吕倍应钟如谓十二律伶伦制之不应复加四
  半声则加四倍声于黄钟大吕之上无异于加四
  半声于无射应钟之下也如使可加则何不仍其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643-0418c.png
  旧制而必务其异于古欤况黄钟为元首之象与
  其加倍律于上何如加半律于下欤曰黄钟者应
  乎气之始而实应乎声之中中则必有始今不始
  之求而于末续之以中为始则中失其中而黄钟
  于是乎非黄钟而以太蔟夹钟姑洗之间当黄钟
  矣盖历汉唐宋元明而无人为破其惑也夫言大
  乐者必曰元声正声中声黄钟之声中之中也中
  之中即正中也故曰正声从此正声之中以执其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643-0418d.png
  两端而数乃由以起则此正中之声乃元声也然
  而此声必有上必有下上之固至于无射应钟矣
  下之非加四倍律则黄钟不得为中之中四倍律
  者乃自然而然而毫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若夫天
  地之性必至于中之中而后能生生而不穷冬至
  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中之中也一阳初动处万物
  未生时则谓之始也固宜故自律之通于数者言
  之则黄钟固始也固元首也不特星官家舍冬至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643-0419a.png
   无以推步即音律家不得黄钟之真度又何以推
   知四倍律之真度若其考击之间则音必更唱迭
   和如轮转虚然后可以为乐则黄钟为宫固必处
   乎中之中也即至应钟为宫亦未尝越此正中之
   声之度也然欲令黄钟之声处乎中之中非加四
   倍律其曷由乎此数千年之袭谬至
圣祖仁皇帝而重开者也
   (臣/)等谨按前代用乐皆以四半声足十二正律之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643-0419b.png
   用夫黄钟为中声以四半声续之于末则中失其
   中顾自汉唐以来无人为破其惑
圣祖仁皇帝学贯神枢特揭律吕应倍不应半之义改用
   四倍声一洗自来沿袭之谬记曰大人举礼乐则
   天地为昭此
  本朝之乐所以立隆千古也
   五声必兼二变议
   律吕正义后编乐问五声二变篇曰问变宫变徵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643-0419c.png
  备而后七声全今还相为宫除调之法以六律六
  吕还转为变宫变徵而除去不用则何不并变宫
  变徵而去之乎曰二变在角徵羽宫之间无之则
  五声自不能转有之则五声又不能调及其还相
  为宫也前之二变皆成正声又别出二正声以为
  二变如黄钟为宫则蕤宾为变徵倍无射为变宫
  矣迨太簇为宫则前之正徵夷则又为变徵而蕤
  宾之变徵为角矣前之正宫黄钟为变宫而倍无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643-0419d.png
  射之变宫为羽矣迨姑洗为宫则前之正徵无射
  为变徵而夷则之变徵又为角矣前之正宫太蔟
  为变宫而黄钟之变宫又为羽矣推而至于无射
  为宫莫不皆然推而至于阴吕六均亦莫不皆然
  是则二变迭相为用而又何尝不用哉今谓二变
  不用而欲去之则将以何者定为二变而去之哉
  宋史乐志仲冬之月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
  为角蕤宾为闰徵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闰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643-0420a.png
  宫季冬之月以大吕为宫夹钟为商仲吕为角林
  钟为闰徵夷则为徵无射为羽黄钟为闰宫馀月
  还转仿此虽以律从吕以吕从律本于京房不同
  今法而五声二变则同也隋苏夔难郑译曰月令
  所载五音不言变宫变徵七调之作所出未详译
  曰周有七音之律汉志天地人四时为七始黄钟
  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蔟为人始姑洗角于时为
  春蕤宾变徵于时为夏南吕羽于时为秋应钟变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643-0420b.png
  宫于时为冬若不以二变为调则四时不备故每
  宫必立七调也唐祖孝孙张文收等因五音生二
  变因变徵为正徵以变宫为清宫一宫二商三角
  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其声由浊至清为一均
  唐书具载之矣乐律纂要亦云五声得变而后成
  均犹四时得闰而后成岁乃自然之理虽圣人不
  得而增损之也盖五岁再闰共六十二个月而仍
  止一百二十中气节气犹夫二变处角徵羽宫之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643-0420c.png
  间共七声转相为宫而仍止五声则是用于不用
  之中惟有此不用乃能迭相为用有如闰法之为
  天然而非人事之矫强也五岁不能无再闰则五
  声不能无二变矣
  管弦分均议
  律吕正义后编乐问弦名假借篇曰问名由义起
  律也者一成而不可变故可用此以律彼而名之
  曰律今在管清浊二均分用在弦又清浊二均同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643-0420d.png
  用则律之不足以为律矣毋乃失其律乎曰弦度
  非律也弦之音乃应律耳黄林太南者本钟名也
  吹管而应何钟则以何钟之名名其管管以黄林
  太南名本假借也度弦而协何律则又以何钟之
  名名其弦之分位弦之以黄林太南名又假借中
  之假借也夫钟名之所以可假借以名管者以钟
  音之本出于管伶伦吹管而得十二声之分乃写
  于钟以纪之而曰黄曰林曰太曰南等十二音今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643-0421a.png
  之凤箫十二管各一音其音固即十二钟之音则
  以十二钟之音名其管固吻合也即横笛直笛以
  一管而穴孔出声其所穴之处与中之容积分度
  既协则亦必应乎十二钟之音还以十二钟音名
  其管音亦吻合也至于弦之出声由于手之弹按
  则与管与钟固不侔矣虽依管律定其首音而二
  音以下依次暗移于是徵羽变宫弦度得管阴吕
  之分者音与阳律应弦度得管阳律之分者音与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643-0421b.png
  阴吕应故曰钟名名弦音乃假借中之假借其所
  为黄林太南云者不啻算家以甲乙丙丁纪率近
  世以天地元黄编号也则虽曰黄钟为宫太蔟为
  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
  宾为变徵阴阳杂糅而亦非有两岐之说也若夫
  用乐之时则叉并非清浊二均同用夫所为黄林
  太南云者特分其度而宫商角徵云者乃是其音
  清浊之均在于定弦定为清均则清均矣定为浊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643-0421c.png
   均则浊均矣清弦与清管应浊弦与浊管应又安
   在其为弦与管异而有律失其律之诮哉
   还宫无哑钟议
   律吕正义后编乐问还宫无哑钟篇曰问还相为
   宫则无哑钟之诮矣顾各祭祀或用律或用吕其
   用律者吕之一均仍哑钟也其用吕者律之一均
   仍哑钟也则如之何曰所谓哑钟者谓止奏一均
   其馀各钟永不施用故谓之哑钟耳今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643-0421d.png
圜丘用黄钟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徵夷
   则为徵无射为羽倍无射为变宫而大吕一均及
   蕤宾倍无射之二变设而不用
方泽用林钟为宫则南吕为商应钟为角倍应钟为变徵
   大吕为徵夹钟为羽仲吕为变宫而黄钟一均及
   仲吕倍应钟之二变设而不用
太庙用太蔟为宫则姑洗为商蕤宾为角夷则为变徵无
   射为徵倍无射为羽黄钟为变宫而大吕一均及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643-0422a.png
  黄钟夷则之二变设而不用合三大祀言之律吕
  并宣灿然大备三大祀既用黄钟林钟太蔟而
夕月坛用南吕
帝王庙用夹钟
先农坛用姑洗以还宫之法十六钟固皆用之矣安得
  所谓哑钟之诮哉若谓用律则吕为哑钟用吕则
  律为哑钟则必十六钟一时并击而后可十六钟
  一时并击成何音调且古之编钟有二十八为一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643-0422b.png
  肆者有五十六为一肆者若必一时尽击之非惟
  不成律均亦恐无此手法此皆不待辨而自明者
  况一均虽有七音而变不用则击者止五钟耳又
  得以本均之二变而谓之哑钟乎按明任氏乐律
  志太仆丞张鹗言古人制十六编钟非徒示观美
  盖为还宫而设耳其下八钟为黄钟大吕太蔟夹
  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其上八钟为夷则南吕无
  射应钟黄钟清大吕清太蔟清夹钟清此其悬钟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643-0422c.png
  次第及还宫之法虽与今法不符然而还宫之理
  则一也还相为宫则十六钟迭相为用迭相为用
  则不穷于用哑钟之疑可以涣然冰释乎
  三大祀及常朝用律不同议
  律吕正义后编乐问三大祀篇曰问常朝之乐还
  相为宫而各坛庙又不用还相为宫何也曰义各
  有取也帝王御宇法天以出治故汉鲍邺言天子
  有食举之乐所以顺天地养神明求福应也宜作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643-0422d.png
  十二月均以迎和气隋音乐志亦言古者人君皆
  用当月之律以取时律之声唐祖孝孙奏言朝贺
  飨燕皆宜随月用律为宫宋政和七年诏大晟府
  乐律随月用律右旋明大政记洪武三年定朝会
  宴飨乐舞之数凡奏乐曲皆按月律然则随月用
  律不自今始也古人以为宜然者非一人矣其不
  用者时为之非理应尔也又按月令之文天子所
  居所服典礼之大政事之繁无不与月律相符故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643-0423a.png
   能召天地之和协五行之序隋郑译苏夔请用十
   二律还相为宫而何妥沮坏之遂止用黄钟一宫
   致堂胡氏非之曰五音十二律犹十二支配十干
   所以变而不穷且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
   羽为物若独奏黄钟一均是有君而无臣民事物
   也不亦亢乎由是言之人君法天行健必当按月
   生律还相为宫先儒有定论矣至于坛庙之乐则
   乌可同日语哉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643-0423b.png
   蔟为徵姑洗为羽冬日至奏之圜丘则天神可得
   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
   为羽夏日至奏之方泽则地示可得而礼矣凡乐
   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奏之宗
   庙之中则人鬼可得而礼矣此周礼之文虽难施
   于用然亦以见坛庙之乐宜各以其宫矣问者曰
   坛庙用乐各以其宫原本周礼固已今祀
圜丘何以不仿周礼用圜钟而用黄钟祀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643-0423c.png
太庙何以不仿周礼用黄钟而用太蔟祀
方泽仿周礼用林钟矣而律吕次第又与周礼互异何欤
   曰汉志言之矣黄钟为天统林钟为地统太蔟为
   人统故祀天用黄钟黄钟子天正也祀地用林钟
   林钟未之冲丑地正也祀宗庙用太蔟寅人正也
   唐祖孝孙遵用其说最为近古可法也若夫隋奏
   黄钟以祀圜丘奏太蔟以祀方泽奏蕤宾以祀宗
   庙宋以夹钟之宫祀昊天以黄钟之宫献宗庙以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643-0423d.png
   林钟之宫祀地祗是皆附会经传参以臆见故揆
   之三统之义或合或否不可用也至于律吕次第
   与周礼互异者朱子曰周礼所称是降神之乐自
   是四乐各举其一言之注家之说非也隋音乐志
   牛宏姚察许善心刘臻虞世基等亦言后周之时
   以四声降神虽采周礼而年代深远其法久绝不
   可依用先儒解释既莫知适从且此四声非直无
   商又律吕乖次以之为乐无克谐之理今古事异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643-0424a.png
   不可行也明何瑭乐律管见曰周礼圜钟为宫之
   说或有别法今无所考阙疑可也然则周礼之不
   可附会亦古之人言之详矣今师其意不必泥其
   文可也曰然则何以不用月律也曰若以月律言
   则
圜丘之祭以建子之月其用黄钟不待言矣
方泽之祭以建午之月于法当蕤宾地阴也而用阳律非
   其质矣况林钟固蕤宾之吕坤位在未又万古不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643-0424b.png
   可易者也
太庙之祭大祫于建丑之月于法当用大吕时享以四孟
   之月于法当用太蔟仲吕夷则应钟若与朝会同
   义则十二律吕阙其七人神同制已非所以尊神
   况又阙也故惟太蔟一均寅为人正人本乎祖为
   宜用之
宗庙也综诸儒之说酌古今之宜则坛庙用乐各以其宫
   义至精当与常朝之乐以月律还相为宫并行不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643-0424c.png
  悖可也
  回奏乐律劄子(乾隆六年尚/书臣张照奏)
  伏蒙
天语垂问古乐今乐雅乐俗乐之变律度量衡之曷由
  同乐音乐字之本末同异编钟倍律及有设而不
  作之故臣章句鲰生不学操缦其于律吕目剽耳
  食而非有真得于心承
问茫昧震惧失图切惟古乐自周而废仲尼以前鲁犹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643-0424d.png
  守之季札观乐载在左氏迨师挚适齐在鲁者亦
  遂沦坠论语所记记乐亡也魏文侯与子夏问答
  语在乐记时去师挚适齐未远列国犹有吉光片
  羽至于七国入秦而澌灭尽矣虽然观子夏言乐
  与音相近而不同则知乐之与音犹识之与性性
  不离识不涉识识不同性不异性乐不离音不涉
  音音不同乐不异乐识在则性固无所亏音在则
  乐亦无所关性虽无亏而必俟空有双融始能见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643-0425a.png
   乐虽无阙而必俟欲净理纯始可作纵使搏拊考
   击之法笙镛钟鼓之制于今泯焉而宫商角徵羽
   出于天然非人力之所得与则岂世代今古之所
   可殊古乐安得而亡况黄钟之管曾经
圣祖仁皇帝考定而乐器制度散见于经史者犹可沿流
   以溯源哉惟在人存政举而已乐经曰以乐德教
   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
   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643-0425b.png
   濩大武(臣/)闻之师曰体中达和所谓至德也敬业
   有常所谓敏德也仁孝友悌所谓孝德也此与师
   氏之教同养士之本也兴者于物兴怀道者自述
   其意所谓诗言志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所
   谓歌永言也发端曰言答述曰语所谓君子于是
   语于是道古也云门以下黄帝至周历代之乐也
   盖乐德则以义理养其心乐语则以声音养其耳
   乐舞则以舞蹈养其血脉古人所谓以乐教者如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643-0425c.png
   此所以声音之道与政通也后世不知乐为教之
   事故其职领于有司而已学士大夫鲜有知者其
   精微之旨不传而徒索之铿锵节奏已不足以和
   神人况太常工人记其髣髴用之郊庙者存什一
   于千百耳其施之民间日用莫非子夏所谓及优
   侏儒猱杂子女则其所化之民所成之俗当何如
   耶此固有教养亿兆之责者所为蒿目乎斯世也
   然则三代以下非古乐之不可复特无复之之人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643-0425d.png
   耳得其臣如万宝常如蔡季通者又不用于彼时
   若我朝
列圣相承功成治定恭遇
圣祖仁皇帝心契天地之秘手握声气之元考定黄钟正
   历古之讹谬则又有
君而无臣迄于今普天之下雅颂之声未作而淫乐郑声
   亦未放此我
 皇上所为抚世而兴叹也溯自列国时古乐既废俗乐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643-0426a.png
  繁兴桑间濮上之音流入宫掖左氏所称撞钟舞
  女吴越春秋所载越夫人教舞史记所载优旃优
  施之属自朝廷以至闾巷以娱心志以悦耳目莫
  不用是惟郊庙所用则略存古乐之铿锵百姓不
  得而知则谓之曰古乐亡也亦宜非乐亡也乐教亡
  也使铿锵之节同于古而即可谓之古乐则孔子
  不当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矣使器必蒉桴土
  鼓歌必鹿鸣四牡而后可谓之古乐则孟子又不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643-0426b.png
  当曰今之乐犹古之乐矣孔孟之言必同而无异
  则古乐在今匪存而匪亡断可识矣迨汉高祖入
  秦有制氏者世𨽻太常记其度数叔孙通因之制
  为汉乐高祖好楚声唐山夫人为安世乐实楚声
  用之房中安世乐秦名寿人或曰即关雎之度数
  至文帝时以奉高祖祠庙而楚声又混入古乐矣
  汉武帝以讴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造新声制乐
  章述已功德陈之宗庙为太乙天马等歌汲黯諌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643-0426c.png
  丞相公孙氏斥黯诽谤先儒以古乐之亡断自汉
  武焉嗣后俗乐音节尽人古乐如油入面世愈久
  愈不可考历代虽欲修明无徵不信人自为说莫
  能断其是非史氏但以用之宗庙朝廷者曰古乐
  雅乐其虽在朝廷而本出于里巷者谓之今乐俗
  乐依古有雅乐部俗乐部前明以来亦有太常部
  教坊部其源流沿革文虽烦赜而亦具有条贯濂
  溪周子有言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于耳感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643-0426d.png
  于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此
  数语者状古乐之音最为明尽夫目之司视也口之
  司味也凡悦目悦口之物未有不败道而伤生何
  独于耳而有殊故凡乐声激烈慷慨流荡靡曼则
  耳必悦之若淡且和何悦之有古之作乐于以养
  德后之作乐于以悦耳所以三代而下朝廷之上
  奋然欲正乐复古者屡矣而卒不能者盖以反乎
  周子之言而未尝于此加之意欤至于度也量也
卷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0643-0427a.png
  权衡也皆本于律尚矣黄钟为声气之元象数之
  本度量权衡皆于是受法度量权衡正而人生日
  用万事筦焉
皇上深惟事本而期四海之同诚立政之要也按汉书
  律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
  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度之九十分
  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各自其十以升于
  引而五度审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本起黄钟之
卷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0643-0427b.png
  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
  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各自其
  十以升于斛而五量嘉矣权衡者权重也衡平也
  铢两斤钧石也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历代诸儒考古制者胥以
  此为鼻祖焉夫黄钟元声自在天壤而造律之尺
  难得其真蔡元定律吕新书所载有周尺汉刘歆
卷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0643-0427c.png
  铜斛尺蔡邕铜龠尺建武铜尺魏杜夔尺晋田父
  玉尺始平古铜尺汲冢玉律尺刘曜土圭尺刘宋
  钱乐之浑仪尺后魏元延明尺后周玉尺梁景表
  尺隋开皇水尺五代王朴律准尺宋和岘尺李照
  尺胡瑗阮逸尺邓保信尺大晟乐尺共二十种其
  同异则宋史详之至于量周制则见考工记[桌-日+(ㄇ@(人/人))]氏
  为量章汉制则见汉书律志至梁陈则以古升五
  升为一斗后周获晋古玉升仿其制颁天下径七
卷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0643-0427d.png
  寸一分深二寸八分重七斤八两以彼时官斗较
  之多三合四勺隋开皇以古三升为一升大业后
  复古升嗣后史无其文至于权衡汉志虽详而不
  知其器之何似石勒十八年造建德殿得圆石有
  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云又后魏景明
  中并州人王显达献石铜权一枚具有铭二七十
  九字识者云皆王莽所造也梁陈以前犹依汉古
  称齐以晋宋时一斤八两为一斤开皇时以三斤
卷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0643-0428a.png
   为一斤大业中复古称贞观时铸铜斛与古玉尺
   玉斗同符玉尺玉斗藏于大乐署武后时亡之宋
   淳化閒诏以秬黍依古法较定权衡史称其制为
   精备颁之天下奸弊无所措元明两朝无闻焉我
圣祖仁皇帝心通天矩学贯神枢既以斗尺称法马式颁
   之天下又凡省府州县皆有铁斛收粮放饷一准
   诸平违则有刑又恐法久易湮且古法累黍定度
   度立而量与权衡准焉度既不齐黍数即不合
卷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0643-0428b.png
躬亲累黍布算而得今尺八寸一分恰合千二百黍之分
   符乎天数之九九于以定黄钟之律尺既定矣又
   恐不寓诸器则法不可明乃于
御定数理精蕴书内载其法以金银制为寸方著其轻重
   而度与权衡之准瞭如指掌雍正九年列之为表
   载入
 大清会典颁行天下诚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我
 皇上以度量权衡天下犹有未同勤惓垂问仰见平均
卷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0643-0428c.png
   四海之至意臣以为在今日非法度之不立在奉
   行之未能请
 命有司按表成造尺秤法马斗斛颁行天下再为申明
   违式之禁务使画一并令直省将会典内权量表
   刋刻颁布使人人共晓或亦同之之一法也夫五
   方风气不齐民俗所便各异然在官者有一定之
   程则能以我之至齐者齐彼之不齐而不齐者亦
   齐其所不齐亦无害(臣/)昔闻于
卷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0643-0428d.png
圣祖仁皇帝者如此今蒙
 圣谕虞舜巡狩同律度量衡唯其时亦有不同者是以
  同之若其皆同何同之有然而在我者安可不同至
   哉
 圣言信乎
先圣
 后圣其揆一也(臣/)又谓立法固当深讲而用法自在得
   人度量权衡虽同而官司用之入则重而出则轻
卷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0643-0429a.png
  以为家肥其鄙陋更甚者转以此为国利譬如平
  粜以谷贵故平其价也往者有司转就民间贵价
  之数略减五分以卖官米则加以银色法马使费
  之数必转贵于现在之贵价矣于是米价以平粜
  而愈贵鄙陋之见曰此乃国之利也否则曰如此
  乃可告无罪也岂不与平粜之意适相反耶行之
  在上如此百姓至愚必以为度量权衡
 国家本无定准浸假而民间各自为制浸假而官司
卷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0643-0429b.png
  转从民制以为便此历代度量权衡所以不同之
  本也夫期民间之恪守先从官司之恪守始(臣/)
  见如此伏候
圣训至十二律五声工尺乐字同异(臣/)谨会同和硕庄
  亲王校定声律谨按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
  音是知六律六吕所以为五声之筦凡物之声有
  低有高低可至于希微高可至于霆震皆声也而
  不可以为乐故以六律六吕筦之去其两端而用
卷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0643-0429c.png
  其中则其声成文乐记所谓声成文谓之音也音
  有清浊愈浊则亦愈低愈清则亦愈高划高低为
  五分谓之宫商角徵羽然而天数五地数五五音
  之间必各有半声自然之理也尔雅云宫谓之重
  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即半声
  也即有律之必有吕也又此五音必有馀分闰位
  而馀分闰位必在阴阳互易之地故必又有二变
  亦自然之理也合五音二变谓之七音则国语所
卷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0643-0429d.png
  谓以七同其数也然国语所谓七同者谓自子至
  午七律皆阳律也而自午至子亦有七律是故倍
  五为十加二变为十二则六律六吕备二变又各
  有阴阳则二七为十四十四位成则阳律七阴律
  七可以比音而乐之矣乐记所谓比音而乐之谓
  之乐也夫黄钟宫也而大吕即为清宫太蔟商也
  而夹钟即为清商姑洗角也而仲吕即为清角至
  于蕤宾一阴生矣而时方五月阴尽午中而即生
卷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0643-0430a.png
  于午故蕤宾为变徵而林钟则为清变徵夷则徵
  也而南吕即为清徵无射吕也而应钟即为清羽
  十月阳气尽矣而阳无可绝之理故应钟至黄钟
  之交又有半黄钟半大吕之位为变宫清变宫然
  后声音旋转不穷与造化同符焉皆非人之所能
  为也自然之理也自黄钟以至半黄钟名之曰律
  自大吕以至半大吕名之曰吕其自宫与清宫以
  至变宫变清宫者则皆音之名也律以筦音音以
卷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0643-0430b.png
  协律然论其名则异举其实则同也乐工记数不
  便于用则以其声相似之字而又笔画少易于标
  识者易之为十四字其曰工者即宫黄钟也其曰
  仜者即清宫大吕也其曰凡者即商太蔟也其曰
  𠆩者即清商夹钟也其曰合者即角姑洗也其曰
  六者即清角仲吕也其曰四者即变徵蕤宾也其
  曰五者即清变徵林钟也其曰乙者即徵夷则也
  其曰亿者即清徵南吕也其曰上者即羽无射也
卷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0643-0430c.png
   其曰仩者即清羽应钟也其曰尺者即变宫半黄
   钟也其曰伬者即清变宫半大吕也查𠆩字仜字
   亿字仩字伬字五者本无其字则知其止以记数
   而即黄钟等律即宫商等音非实有是字别有义
   例又可知矣然而其来旧矣楚词大招曰四上竞
   气极声变只则周末已有之也上声歌注曰或用
   一调或用无调一者乙字无者五字则梁时又有
   可证也但其位分虽有十四而阳七阴七阳自为
卷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0643-0430d.png
   阳阴自为阴不相参杂则虽十四而仍止七也又
   七音必旋相为宫调乃可转而又必除去二音调
   乃可成则七音仍止五音也然则虽加二变为七
   而仍止于五虽倍五为十而阳为阳阴为阴亦仍
   止于五也其编钟一架上八下八上为阳律下为
   阴律向来考击之节若
南郊
庙祀
卷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0643-0431a.png
 临朝大典皆用黄钟为宫若
北郊
 月坛则用大吕为宫用黄钟为宫则止击上钟不击下
   钟若用大吕为宫则止击下钟不击上钟临期以
   下钟易置上位而击之非下八钟不击也掌仪司
   向无应击下钟之典是以不知下钟亦有时而击
   若太常寺乐工则知之矣然而其所以然之故则
   各不能知也若上八钟内又有三钟不击则以八
卷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0643-0431b.png
   钟原止七音黄钟为宫即当以倍夷则起调为上
   字调倍无射蕤宾夷则三钟不入调无可考击是
   以不击将来元旦节若以太蔟为宫则三钟皆当
   考击而黄钟夷则无射三钟又当不击矣是上三
   钟亦有不击者因历来俱以黄钟为宫故为考击
   之所不及而非设而不作也儒生不知音律谓黄
   钟为声气之元万物之母郊庙朝廷必须用黄钟
   为宫否则有碍不知黄钟为宫其第一声便是下
卷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0643-0431c.png
   羽除徵不入调外商角羽声必胥迭用若声声皆
   是黄钟则晏子所谓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况大武
   之乐即是无射为宫载在国语无射乃阳律之穷
   而武王用之则十二月各以其律为宫无所不可
   亦明矣况明代及我
圣祖仁皇帝未经考订黄钟以前并称以黄钟为宫及考
   定之后始知一向误以太蔟为宫而明代盛衰不
   一我
卷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0643-0431d.png
  朝隆盛如斯则迂儒之论不足信又甚明但自黄钟
   以上音必渐高自黄钟以下音必渐低其八音谐
   和与否非历试不能明晓容臣等详悉查考办理
   再行请
 旨谨先将源委具陈伏候
 圣训
   回奏丹陛乐导引乐用鼓起音劄子(乾隆六年十一月/尚书臣张照奏)
   本月初十日(臣/)等奉
卷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0643-0432a.png
上谕今按中和乐及坛庙所用之乐皆柷起而敔止鼓
 以节之惟丹陛乐与夫导引之乐则用鼓起音此始
 自何时意书云下管鼗鼓谓堂下之乐也丹陛导引
 皆堂下乐故乐工等误用鼓起耶即今俗乐亦皆用
 鼓起可细查其颠末也钦此(臣/)等谨按会典中和韶
  乐乐器图有柷敔丹陛乐器图无柷敔乐必有作
  止之节柷作之敔止之今丹陛乐无柷敔故以鼓
  为作止也丹陛乐所以无柷敔者明代无之今因
卷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0643-0432b.png
  之也明代所以无者古者堂上堂下皆柷敔至隋
  时以四厢乐柷敔同时并奏转至喧杂遂废不用
  唐季并废堂柷敔宋仁宗因王圭言下礼官议始
  置堂柷敔而堂下仍无之四厢乐犹今丹陛乐所
  谓堂下之乐也故丹陛乐无柷敔相沿至今至夫
  不用柷敔即以鼓起众音者鼓为众音之帅其来
  旧矣周礼太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注云
  击拊瞽乃歌也拊形如鼓以韦为之著之以糠又
卷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0643-0432c.png
  云下管播乐器令奏鼓𣌾注云鼓𣌾管乃作也𣌾
  小鼓也汉风俗通曰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
  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又汉白虎通曰鼓震音也
  万物满盈震动而生其本在万物之始耶故谓之
  鼓是知鼓为众音之帅也学记曰鼓无当于五声
  五声弗得弗和以比学之于五官师之于五服然
  则以之为作止以之为节奏宜矣国语曰革木一
  声汉宋诸儒皆谓金石丝竹匏土悉具五音若革
卷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0643-0432d.png
  与木则惟一声而已故八音之序以革木为最下
  然而高以下基洪由纤起质为文本一为万之母
  革之器为鼓为五音之节奏木之器为柷敔为五
  音之作止无柷敔则鼓可代亦自然之序若拊鼓
  即是古乐中之拍板以为乐句拍板木音也堂下
  之乐及今俗乐以拍板代古乐鼓之用犹夫以鼓
  代古乐柷敔之用皆原于革木一声之理也
皇朝通典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