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596-09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翰林记卷十二      明 黄佐 撰
  收藏秘书
按周礼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
帝之书汉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藏之于外
府又有御史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祥二阁藏
之于内禁后汉图书在东观置秘书监又有鸿都等处
唐有秘书监集贤院宋建昭文史馆集贤院置大学士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596-0984b.png
直学士修撰等官以掌之又有秘书省崇文馆其重如
此圣祖甫定天下即遣使求遗书国初四库之书多藏
文华堂堂在禁中抵奉天门下百武车驾尝幸临之洪
武三年三月庚子置秘书监秩正六品先除监丞一员
直长二员十三年七月癸巳以内府书籍已有本院典
籍掌之于是罢秘书监典籍张敏行者掌书籍中使传
宣索书即启钥以上时时得燕见圣祖稽古右文其勤
如此盖罢掌书之官并其任于翰林实自此始今内阁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596-0984c.png
史馆凡御制文字宸翰列圣实录及玉牒副本经史子
集类书之属皆在焉永乐四年四月上视朝之暇辄御
便殿阅书史或召翰林儒臣讲论尝问文渊阁经史子
集备否学士解缙对曰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上曰士
人家稍有馀赀皆欲积书况于朝廷可阙乎遂召礼部
尚书郑赐令择通知典籍者四出购求遗书且曰书籍
不可较价直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又顾解缙等
曰置书不难须常览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亦欲遗子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596-0984d.png
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也十六年遣修撰
陈循往南京起取本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
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馀悉封识收贮盖两京皆有
储书也十九年四月庚子夜奉天华盖谨身殿灾火势
猛烈而奉天门东庑切近秘阁学士杨荣奋身直入麾
武士三百人将御书图籍并积岁制敕丈书舁至东华
门河次明日上召谕之曰昨夜火发在目前者几人卿
能收拾御书图籍不避艰危可谓难矣因褒赏之是时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596-0985a.png
书籍淆乱无纪典籍周翰理淆葺乱逾二载而后复旧
今馆阁书目盖永乐间定也自正统以前凡官本院者
每朝退即入阁中检所未见书盖馆阁无政事以讨论
考校为业故得纵观中秘而受命进学者亦与焉景泰
时编修周洪谟辈尤出入自恣始为内阁所扃钥弘治
五年五月大学士丘浚请访求遗书言太祖于丙午年
已求遗书既平元都得其馆阁秘藏而又广购于民间
没入于罪稽一时储积不减前代然藏畜数多不无乱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596-0985b.png
杂积历年久不无鼠蠹经该人众不无散失今因内阁
储书有匮书目有簿皆可查考乞敕内阁量要学士并
讲读以下官督同典籍拨与吏典班匠人等将书目校
雠有无全欠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及杂书类书二类开
具奏报仍刻考校年月委官名衔识于卷末立案存照
又敕两京内外大臣会同南京礼部本院官查盘永乐
中原留南京内府书籍有无全欠具数奏知于凡两京
书籍令两京国子监誊写各令两监藏之以备遗失夫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596-0985c.png
国家采辑佛道书以为藏经雕以文梓饰以文绫遍赐
天下寺观储以髹红函匮载以金碧轮藏况此书籍乃
自帝王传心之要道经世之大典礼乐刑政制度文为
之所具乌可吝惜小费而不为经久之计哉请敕内阁
将书目付礼部抄誊分送直𨽻十三布政司督提学校
宪臣用心设法访求抄写送京以补所未备仍于内阁
近便去处别建重楼一所专用砖石累砌如民间所谓
土库者令内阁书办中书等官遇其閒暇抄誊累朝实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596-0985d.png
录各一部盛以铜匮于楼之上层凡内府衙门收藏国
家大事文书如玉牒之类皆附焉其制敕房一应文书
如诏册制诰敕书等项并检行礼仪注应制诗文等项
底本前朝遗文旧事等项杂录亦各抄一部盛以铁匮
贮于楼之下层凡内府衙门所藏文书可备异日纂修
一代全史之用者如永乐以前文武官贴黄之类皆附
焉苟无禦灾备急之具一或散失后之秉史笔者无所
凭㨿往往求之于草泽访之于传闻简牍无稽真赝莫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596-0986a.png
辨非但大功异政不得纪载而明君良臣为人所诬捏
者亦有之矣至若列圣实录及圣祖御制等书请依洪
武六年纂集日历以为宝训事例勒成一书颁行天下
如此则祖宗之功德在万世永传信而无疑国家之典
章垂百王递沿袭而有本所谓金匮石室岂虚文哉奉
圣旨太祖御制书籍著翰林院官打点见数收贮南京
书籍查照目录开写缺少的去著守备同南京礼部翰
林院点检送来天下遗书礼部行移南北直𨽻十三布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596-0986b.png
政司访求其馀罢然是时有司不能如命遂因循至今
正德中为人盗窃残缺日甚论道讲学尚何所资耶言
之可为拊膺不无有望于今日也
  开局纂修事始
国初召儒臣载笔以定有天下之制分三局以总之一
曰律局以定律令凡旧官之练宪典者居焉二曰礼局
以究礼仪凡宿儒之通古制者居焉三曰诰局以撰诰
命凡俊材之优文辞者居焉此开局之始也汪克宽曰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596-0986c.png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翰林太常率诸儒定拟三礼明年
再命集议礼乐又明年遍徵在野道德文章之士分局
相与订正之亦正指此其后纂修国史每分为十馆以
均六局之多寡六局一曰吏以究人材之进退二曰户
以量地利之盈缩三曰礼以考礼仪之沿革四曰兵以
载军政之臧否五曰刑以书刑罚之详滥六曰工以审
力役之纠缓皆本六官职掌为之十馆所修不能统一
则总勘如修他书则有不尽然者盖自罢起居注之后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596-0986d.png
本院职专文史遇有纂修旋设馆席给笔札惟官长凡
例是遵逐事呈稿笔削惟命其中虽有所见亦不敢尽
用已意盖官局修书从古然也
  监修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敕修元史以中书左丞相宣国
公李善长为监修不预史事三十五年十一月己未重
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敕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为监
修都总裁官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忠勤伯茹瑺为副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596-0987a.png
监修官永乐九年十月又重修之敕户部尚书夏原吉
太子少保姚广孝监修未及成而广孝死原吉独专其
事洪熙元年五月庚午朔敕修太宗皇帝实录闰七月
甲辰敕修仁宗皇帝实录俱以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
兼吏部尚书蹇义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
监修自永乐以来多豫秉笔与国初不同宣德十年九
月庚午敕修宣宗皇帝实录止用张辅为监修始复不
预秉笔矣监修英宗皇帝实录者会昌侯孙继宗监修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596-0987b.png
宪宗皇帝实录英国公张懋监修孝宗皇帝实录者亦
懋也若修他书则罕设惟永乐元年七月修永乐大典
以太子少师荣国公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
部左侍郎刘季篪副之馀不可尽考
  总裁
国初修元史以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袆为总裁
未几濂进学士袆拜待制三年二月乙丑续修元史仍
为总裁太祖皇帝实录总裁者始为礼部左侍郎兼学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596-0987c.png
士董伦与侍讲方希直重修李景隆与侍读解缙再重
修则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学士兼右
庶子杨荣祭酒兼侍讲胡俨也太宗仁宗两朝实录总
裁为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太子少
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太子少保礼部尚
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
士陈山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张瑛太常寺卿兼
学士杨溥自是其柄始尽归馆阁矣宣宗皇帝实录总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596-0987d.png
裁为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行在礼部
尚书兼学士杨溥总裁兼纂修为少詹事兼侍读王直
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王英总裁兼纂修前此未有也英
宗皇帝实录总裁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李贤礼部尚书兼学士陈文兵部尚书兼学士彭时副
总裁为礼部右侍郎李绍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刘
定之吴节副总裁盖自此始绍虽为侍郎然发身则自
翰林故与焉宪宗皇帝实录总裁为少傅兼太子太师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596-0988a.png
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吉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
学士徐溥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刘健副总裁为礼部尚
书丘浚詹事兼侍讲学士汪谐孝宗皇帝实录总裁为
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少
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焦芳户部尚
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副总裁为吏部左侍郎兼
学士梁储若纂修日历惟洪武时有之总裁为学士承
旨兼吏部尚书詹同侍读学士宋濂圣祖所修诸书多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596-0988b.png
不可考独太宗时永乐大典分局皆有总裁学士解缙
修撰吴溥检讨王洪礼部郎中邹济布衣陈济等皆得
为之无虑十馀人盖门汇多而事实繁故也大明一统
志总裁为吏部尚书兼学士李贤太常寺少卿兼学士
彭时学士吕原副总裁为学士林文刘定之侍读学士
钱溥大明会典总裁为大学士李东阳焦芳杨廷和副
总裁为学士梁储若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宋元资治通
鉴纲目等书多不设总裁止用纂修官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596-0988c.png
  纂修
国初纂修皆用山林隐逸之士洪武日历纂修者皆儒
士职官独员外郎吴伯宗一人戊寅年敕修太祖皇帝
实录纂修可考者为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高逊志
太常寺少卿廖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程本立礼部郎
中夏止善修撰李贯编修吴溥杨子荣刘观检讨陈性
善侍书刘彦铭史官高让吴勤赵友士端孝思张秉彝
唐畔耕国子博士王缙佥事胡子昭知县叶惠仲儒士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596-0988d.png
杨士奇等永乐初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为学士礼部尚
书李至刚侍读胡靖曾日章王灌胡俨侍讲邹缉杨荣
金幼孜杨士奇修撰李贯编修吴溥郑好义检讨王洪
博士张伯颖王汝玉典籍沈度潘畿待诏王延龄给事
中朱纮吏部郎中徐旭礼部郎中胡远太常寺博士钱
仲益国子助教王达博士金玉铉行人蒋骥晋府伴读
苏伯厚佥事李宜叶砥知府刘辰靖江府教授张显楚
府教授吴勤知府邹济知县杨觏梁潜王褒沈瑜赵委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596-0989a.png
通唐云教谕解荣刘宗平训导富贵清罗师程儒士端
礼王孟易朱逢吉莫士安凡外官生儒之预此者皆由
本院官举荐及再重修其纂修者学士兼谕德金幼孜
杨士奇侍讲学士曾棨侍读兼赞善梁潜侍讲王英修
撰罗汝敬刑部主事李时勉陈敬宗也太宗仁宗两朝
实录纂修官为左春坊大学士兼侍读学士曾棨右春
坊大学士兼侍讲学士王英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王
直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周述侍读李时勉钱习礼侍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596-0989b.png
讲余学夔陈循蔺从善蒋骥修撰苗衷曾鹤龄张洪刘
永清编修周叙孙曰恭杨敬检讨周翰王雅杨翥五经
博士陈继户部主事陈中四川道御史陈叔刚福建右
参议潘文奎知县万节教授丘锡教谕梁萼盖自是不
复用儒士矣宣宗皇帝实录纂修官为侍读学士李时
勉钱习礼侍讲学士陈循洗马蔺从善侍读苗衷曾鹤
龄马愉侍讲高榖胡穜邢宽修撰周叙尹凤岐孙曰恭
习嘉言陈询陈叔刚曹鼐仪铭王一宁杜宁储懋编修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596-0989c.png
杨翥董璘杨寿夫林文钟复主事刘玹洪玙刘球与评
事张益御史邵宏誉英宗皇帝实录纂修官为学士柯
潜万安侍讲学士李泰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孙贤刘珝
左谕德黎淳右谕德童缘刘宣侍讲江朝宗杨守陈修
撰王一夔彭教编修尹直徐琼陈秉中李永通郑环刘
健汪谐张元祯吴釴罗璟检讨耿裕周经纂修兼校正
官为侍读刘吉陈鉴侍讲丘浚编修彭华盖自是专用
本院及詹事府官而纂修兼校正始见于此宪宗皇帝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596-0989d.png
实录纂修官为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傅瀚少詹事兼侍
读费訚左庶子兼侍读谢迁右庶子兼侍讲陆简侍读
曾彦杨守阯侍讲刘戬王鏊杨杰梁储左赞善张元祯
修撰刘机武卫张芮编修刘忠邓焲黄珣张天瑞刘春
涂瑞检讨杨时畅纂修兼校正官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李杰左庶子兼侍讲学士李东阳左庶子兼侍读吴宽
右庶子兼侍讲董越纂修兼参对官为修撰杨廷和编
修江澜纂修兼参对亦始见于此孝宗皇帝实录纂修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596-0990a.png
官为侍读毛纪傅圭朱希周侍讲丰熙沈焘吴一鹏修
撰顾鼎臣编修王俊李廷相温仁和李时滕霄何瑭董
玘检讨汪伟王九思潘辰至于修他书者不能尽记大
率成化以后纂修皆纯用本院官而永乐大典四书五
经性理大全寰宇通志庶吉士亦得与焉
  催纂
洪武日历设催纂官以侍讲学士乐韶凤为之永乐初
重修太祖实录催纂兼誊写为礼部主事陆颙瑞端孝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596-0990b.png
思始不用本院官宣德初太宗仁宗两朝实录因之以
礼部主事张习为催纂宣宗实录则又不同编修萧镃
赖世隆吴节徐珵检讨李绍王汝玉姜洪何宣主事潘
勤正字沈寅俱为稽考参对并催纂官英宗实录以编
修李东阳倪岳谢铎焦芳陈音程敏政检讨吴希贤吏
部验封司员外郎韩定中书舍人马麟焦㻞李溥俱为
催纂官宪宗实录以吏部员外郎季通中书舍人胡清
为催纂官盖自此专用制敕房诰敕房官云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596-0990c.png
  稽考参对
稽考参对太宗仁宗两朝实录以修撰邢宽蒋礼胡穜
编修陈询刘矩裴纶梁禋孔目沈寅为之盖纂修之次
也然宽乃永乐甲辰进士第一禋次之孙曰恭又次之
宽禋同为稽考参对而曰恭乃得纂修此类最多有不
可晓者宣宗实录稽考参对与催纂并为一事英宗实
录因之止以催纂为名宪宗实录以纂修者兼校正或
兼参对孝宗实录稽考参对者修撰吕楠编修崔铣湛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596-0990d.png
若水翟銮徐缙景旸检讨段炅易舒诰穆孔晖张邦奇
焦黄中胡缵宗也盖至是始复专设其赏格与催纂同
  誊写
洪武中修日历誊写用举人监生永乐初重修太祖实
录以催纂者兼誊写官其誊写用监生生员儒士凡二
十五人太宗仁宗两朝实录改誊写为誊录用检讨许
彬连智马信周贵等四人中书舍人萧湘等十八人郎
中员外郎主事寺副等官程云南等九人儒士生员各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596-0991a.png
一员凡三十三人宣宗实录有誊录正副本官用郎中
员外郎主事寺正评事侍书冠带秀才监生生员秀才
凡二十九人又有誊藁官焉修撰黄裳编修许彬周贵
中允蒋礼郎中何贤夏衡寺副石庆姚本温良英宗实
录誊录有太仆寺卿余濂山东左参议林章礼部郎中
吴谦等中书舍人凌晖等又有鸿胪主簿王佑白真序
班毛显本院译字官胡清徐德王臣凌远与监生生员
秀才之属共三十五人官虽不同大率皆制敕诰敕二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596-0991b.png
房办事者也宪宗实录亦如之自太常寺卿林章等以
及监生许鉴等三十四人孝宗实录誊录者太常寺少
卿沈冬魁等以及秀才张保等三十六人
  收掌一应文籍
太宗仁宗两朝实录收掌一应文籍者为检讨胡让典
籍李锡牛麟张礼宣宗实录则为修撰胡让寺副陈纪
中书舍人靳通英宗实录则为光禄寺署丞冀舞鸿胪
寺主簿高鉴宪宗实录则为鸿胪寺主簿靳瑭本院孔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596-0991c.png
目张翰自催纂而下若修他书多不可考姑阙之以俟
续书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596-0991d.png
 
 
 
 
 
 
 
 翰林记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