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a 页 WYG0587-04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图卷中目录
  咸阳古迹图
  唐昭陵图
  唐建陵图
  唐乾陵图
  唐陵图说
  图志杂说一十八篇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b 页 WYG0587-0482b.png
 
 
 
 
 
 
 
 长安志图卷中目录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a 页 WYG0587-0482c.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a 页 WYG0587-0483a.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a 页 WYG0587-0483c.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a 页 WYG0587-0484a.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a 页 WYG0587-0484c.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7a 页 WYG0587-0485a.png
  昭陵图说(诸陵附/)
余观自古帝王奢侈厚葬莫若秦皇汉武工徒至六十
万天下税赋三分之一奉陵寝秦陵才高五十丈茂陵
十四丈而已固不若唐制之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嵏乾
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堆中峰特起上摩烟霄冈
阜环抱有龙蟠凤翥之状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
足道哉昔贞观十八年太宗语侍臣曰汉家先造山陵
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烦费我深是之我看九嵏山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7b 页 WYG0587-0485b.png
孤耸迥绝实有终焉之志乃诏先为此制务从俭约九
嵏山上足容一棺而已又慕汉之将相陪葬自今后功
臣密戚各赐茔地一所至二十三年八月毕工先葬文
德皇后长孙氏当时陪葬之盛与夫刻番酋之形琢六
骏之像以旌武功列于北阙规模宏大莫若昭陵按陵
今在醴泉县北五十里唐陵园记云在县东三十里盖
指旧醴泉县而言之也其封内周回一百二十里下宫
去陵十八里今已废毁陪葬诸臣碑刻十亡八九悲夫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8a 页 WYG0587-0485c.png
因语邑官命刋图于太宗庙以广其传焉绍圣元年端
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
  陪葬诸臣一百六十五人 诸王蜀王愔已下七
  人 公主清河公主已下三十一人 妃嫔越国
  太妃燕氏已下八人 宰相李绩已下一十三人
  丞郎三品户部尚书唐俭已下五十三人 功臣
  大将军尉迟敬德已下六十四人 内蕃将阿史
  那忠等九人 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顺者琢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8b 页 WYG0587-0485d.png
  石肖形状而刻其官名凡十四人 突厥颉利可
  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 突厥利可汗左卫大
  将军阿史那什钵苾 突厥乙沴泥孰俟利苾可
  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祢尔 薛延陁真珠毗
  伽可汗吐蕃赞普 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 吐
  谷浑河源郡王乌地祓 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
  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于闇信 马耆王龙突骑支
  高昌王右武卫将军曲智勇 林邑王范头利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9a 页 WYG0587-0486a.png
  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所乘六骏刻石于
  北阙之下一曰青骓平窦建德时乘(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
  (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二曰什伐赤平王世充窦建德时乘(赞/曰)
  (瀍涧未静斧钺伸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有中四箭处)三曰特勒骠平宋金
  刚时乘(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四曰飒露紫平东
  都时乘(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陵八阵)五曰拳毛騧平刘黑
  闼时乘有石真容自拔箭处(赞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
  (廓清有中/九箭处)六曰白蹄乌平薛仁杲时乘(赞曰倚天/长剑追风)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9b 页 WYG0587-0486b.png
  (骏足耸辔平/陇回鞭定蜀)
 肃宗建陵陪葬功臣尚父汾阳王郭子仪一人
 高宗乾陵在奉天县宋元祐中计使游公图而刻之
  防禦推官赵楷为之记曰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
  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馀威遗烈乃欲
  张大誇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
  形鑴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石人皆刻/各人姓名)
  (岁久漫灭近得游公所刻四碑而亡其一每碑十/六人各写其衣冠形迹及其名爵其不知者阙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0a 页 WYG0587-0486c.png
  (今锓其可知及有阙字者凡三十九人于左徽左/一碑 左二碑十人故左威卫大将军兼金 都)
  (督仆固乞突领左威卫将军阙都都督鼠阙施处/毒勒德 右 军将军兼于泉 督泥阙 小)
  (阿悉吉度悉波威故左卫大将军兼燕阙大都督/葛塞匐 故右 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
  (靳武故右卫将军兼颉阙都督拔蜜干蓝羡/左 卫将军兼双可阙 舍提欲护斯) (故/故)
  (左威卫大将军兼延匐都督处木昆屈律䮕阿史/那盎路 故右金吾卫将军兼俱阙都督关傍汗)
  (阿悉首那鞠大首领可汗颉利发大右一碑十三/人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 将军昆陵都)
  (护阿史那弥则/龟兹王白素稽) (故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故右武卫将军兼阙 龟兹)
  (阙白回地罗徵可疏勒王裴夷健蜜施吐康阙/泥涅师师十姓 汗阿史那斛瑟罗 浑青)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0b 页 WYG0587-0486d.png
  (斯驸马都尉慕容诺曷钵十右骁卫大将军兼波/ 都督波斯王卑路斯 姓可汗阿史那元庆)
   (吐浑乐羯徒耶钵右于阗王尉迟琡阙吐火阙/子特勒 达健 二碑十六人石 子石)
  (忽那故左武卫大将军阙南十姓卫官大首领吐/屯缬利发 波斯大首领 昧阙木俱罕阙 斯)
  (陁勒咄吐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蚕匐肤/莫贺 吐蕃使夫论悉曩然 吐火罗叶护咄)
  (伽吾十姓大首领盐䫹都都督阿史那忠节昆右/金 卫大将军兼泃本 督五姓㕼面叶护 职)
  (吐默啜使移力贪开达于播仙城嗔河伏帝延兹/ 蕃大酋长赞婆 默啜使葛暹 达干 龟)
  (大首领那利自阿力十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阙/ 狄仁杰以下六 人画像姓名今皆不存其)
  (见于奉天县丞赵措绘像记者才二十九人焉措/之记文多不尽载撮其大指略曰唐之诸帝功烈)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1a 页 WYG0587-0487a.png
  (如太宗明皇者可谓盛矣宜其立陇完固及于无高/穷今兵火之馀荒墟坏皿瓦砾仅存理亦宜也独)
  (宗武后之陵崇丘磅礴上诣青冥双阙耸峙丹青/犹在是岂造物者有以扶护而致然耶抑亦穷匮)
  (国力深规厚图使人未易窥耶转运游公一日按/部过乾陵慨然兴叹乃录高宗天后时朝臣六十)
  (人重图于陵所其间忠良骨鲠高才俊逸如张说/苏延硕狄仁杰娄师德刘仁轨唐休宋璟李峤贺)
  (知章马周李昭德王綝张仁愿崔神庆李务光张/柬之魏元忠陆元方李怀远毕诚杜景佺皆一代)
  (善士固当纪者若夫武三思韦巨源崔湜武承嗣/苏味道封德彝之辈回邪憸佞负国自谋而皆绘)
  (形于壁镵记于石丹青可渝而善恶之迹不可变/珉石可磨而劝戒之意不可泯则斯名也其与天)
  (地同于不朽哉措之记在元祐七年六月吉日唐/之诸陵各有陪葬见于志者此不具录其诸帝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1b 页 WYG0587-0487b.png
  (陵在乾陵之东者僖宗靖陵也在三原者高祖献/陵也敬宗庄陵也武宗端陵也在云阳者德宗崇)
  (陵也宣宗真陵也在富平者中宗定陵也代宗元/陵也顺宗丰陵也文宗章陵也懿宗简陵也在蒲)
  (城者睿宗桥陵也玄宗泰陵也/宪宗景陵也穆宗光陵也)
  图志杂说
龙首山古志曰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
 二十丈尾渐下可六七丈又曰汉取山土为城山之
 馀尾在城西南数里乃尽今按城南鼎门之西南北
 附城有土岭可二三百步望之隐然如城俗名之曰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2a 页 WYG0587-0487c.png
 土蛇岭此即山之馀土也又汉台殿城阙皆取山土
 为之是以高大数千年不圮西京赋曰疏龙首以抗
 殿是也山之馀尾城南皆已湮平坡陀互出复见于
 唐大安宫西东西横亘迤逦而去今大安宫城及内
 苑后墙含元殿台一带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
 丈南望城市俯而视焉
 (原自含元以东其地渐平不见垠堮一日登秦冢望/之隐然而东直际浐水与白鹿诸原映带南去又自)
 (长乐坡下其冈中断道出其间其西廓然率/多堑掘问之人云安西筑邸时取其土也)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2b 页 WYG0587-0487d.png
北斗城三辅旧事及周地图记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
 为北斗形今观城形信然然汉志及班张二赋皆无
 此说予尝以事理考之恐非有意为也盖长乐未央
 酂侯所作皆据冈阜之势周二十馀里宫殿数十馀
 区惠帝始筑都城酂侯已没当时经营必须包二宫
 在内今南城及西两方凸出正当二宫之地不得不
 曲屈以避之也其西二门以北渭水向西南而来其
 流北拒高原千古无改若取东城正方不惟太宽又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3a 页 WYG0587-0488a.png
 当渭之中流人有至其北城者言其委曲迂回之状
 盖是顺河之势不尽类斗之形以是言之岂后人偶
 以近似而目之也与
赋语文人之词固多张诞然身未尝至目未尝睹亦未
 可辄拒而不信尝读汉人之赋遂觉西京台观之盛
 班孟坚曰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又曰攀
 井干而未半目眴转而意迷张平子曰将乍往而未
 半怵悼慄而怂兢王子渊曰若播岸而临坈登木杪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3b 页 WYG0587-0488b.png
 以瞰泉论者以为皆危险悚惧非王公所宜乘履诚
 为确论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
 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
 人神志不觉森悚使夫当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由
 是观之则数公之言未可遽谓张大也昔蔡九峰不
 信鸟鼠同穴后人讥之予恐不知而论将使后人而
 复讥后人也
小儿原骆氏志载新说唐皇子幼则居内渐长成于东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4a 页 WYG0587-0488c.png
 内苑为大宅于外为十六王宅外又置百孙院王子
 王孙勿得出外斗鸡走狗蹴鞠弹射于苑中龙首原
 俗号曰小儿原或曰今原东有西番浮图至元中所
 建其下是一古冢经营之始堑之为基得一石椁有
 篆文三曰小儿冢意者原名以是然今亦不知有此
 名矣
村名长安咸宁二县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
 讹谬不可尽记志称下马陵讹为虾蟆陵秦寿陵讹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4b 页 WYG0587-0488d.png
 为韩生冢建章宫讹为贞女楼翠华殿讹为祭酒台
 不特是耳至以汉城为阳甲城霸城门为万城门覆
 盎门为红门西安门为黄门正武殿为讲武殿城中
 又有白麦殿亦不知是何名然亦有传袭旧名而图
 志不载者如以宣平门为玉女门以其东有玉女山
 也以西门为金天门亦非野人之语若此之类又恐
 前代旧有是名耳(有人尝言于京师一朝官家见一/杂书载阳甲城之说曰阳生于子)
 (而天方开甲始也汉有天下是为一代开天之始如/阳始生以期福禄于未艾观其宫名未央可见愚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5a 页 WYG0587-0489a.png
 (此说似为有理然如其言则是阳甲之名汉已有之/何故传记皆无一言称之且阳甲殷王汉固不当以)
 (古帝王之名目其城也宋次道长安志极为精博亦/不见取但言隋迁都此城遂废俗呼曰杨广城此说)
 (是也盖炀帝弑父亡国民斥其名政犹时日/曷丧云尔复何疑乎其后又转而为杨家也)
汉瓦形制古妙工极精致虽尘壤溃蚀残缺漫漶破之
 如新人有得其瓦头者皆作古篆盘屈隐起以为华
 藻其文有曰长乐未央有曰长生无极有曰汉并天
 下有曰储胥未央有曰万寿无疆有曰德合无疆亦
 有作上林字者昔人有于陈仓得秦瓦文曰羽阳千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5b 页 WYG0587-0489b.png
 岁羽阳秦武王宫也以是知古人制作不苟虽一瓦
 甓必有铭识不特彝鼎为然耳又有得瓦作楚字者
 亦秦瓦也秦作六国宫室于咸阳北坂上意者必用
 其国号以别之与又未央字瓦凡离宫故基亦皆有
 之今杜陵碎瓦中皆有未央长乐等字亦不知其何
 故也
古瓦阳面多作小窝泥状如雨点亦有作绳痕者予尝
 过其鹿台下见其败瓦亦然乃知秦汉已前制皆作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6a 页 WYG0587-0489c.png
 此但不知所以制之之意或曰盖仰用者以固泥也
 说亦有理又唐瓦有如漆者盖是碧瓦岁久而色变
 也汉瓦皆素独故城中未央瓦表里皆黑坚如铁锡
 今不多得其所得者皆离宫瓦也由是言之虽其宫
 室壮丽犹见近古尚质也与
长杨关中人家园圃池沼多植白杨今景龙池尤多皆
 大合抱长数丈叶厚多风恒如有雨因忆唐人诗朝
 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正谓此树以见故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6b 页 WYG0587-0489d.png
 宫悲凉之意也说者以长杨为汉宫今宫在盩厔去
 骊山百馀里殊无相涉且汉以木名宫如桂宫棠梨
 豫章五柞者非一又安知长杨不以是木名耶
樊川(本樊哙食邑故名人云/今其墓在神禾南原上)长安名胜之地周处士韦夐
 唐杜公牧之祁国杜公奇章牛公之居皆在焉唐人
 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昔时之盛今虽残废
 之馀而终南之神秀原陆之澶漫源泉之灌注草木
 之葱茜近蜀之饶固自若也然古人胜游之迹见于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7a 页 WYG0587-0490a.png
 文章篇什者历历可考变迁以来盖有名存而实亡
 有有其处而名不可知者前辈有张茂中同其友为
 城南之游尝作记以纪之当时遗迹犹有存者今欲
 访之尚能见其彷佛据可知者别为一图掇其遗漏
 以补其阙曰杏园者唐新进士宴游之所在曲江雁塔
 之南今皆耕为民田曰韩庄者在韦曲之东退之与
 孟郊赋诗又送其子读书之所也郑庄又在其东南
 郑十八虔之居也曰塔坡者以其浮图故名在韦曲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7b 页 WYG0587-0490b.png
 西何将军之山林也(今其地出美稻土/人谓之塔坡米)莲花洞在神
 禾原即郑驸马之居所谓主家阴洞者也翠微寺在
 终南山又有牛头寺坡所谓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
 头者也李抱玉碑在杜水村有坟柳宗元碑昌黎之
 文在少陵原之北(人云陵西有/子美故宅)萧灌墓在焦村吐蕃
 论弓仁墓在赵村浑瑊墓亦在城之西南馀皆不能
 备载噫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而况区区之宅第丘垄
 哉特以古人之名所仰止不欲遗之故耳樊川今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8a 页 WYG0587-0490c.png
 华严寺但谓之华严川云(其东十里许有兴教寺在/原半全望南山最为名胜)
杜陵今在奉元城东南二十五里三赵村陵在高原之
 上即所谓鸿固原也陵之制正方询之居人每方百
 二十步据地六十亩四面去陵十馀步皆有观阙基
 趾其东南数十步又有一陵形制差小皇后王氏之
 陵也(按汉史宣帝后许氏早崩葬杜陵南园去杜陵/十八里今在司马村少陵原上俗呼曰司马冢)
 (岂以后葬博陵所葬遂误称耶又霍后废立王媫妤/为后后为太皇太后年七十馀成帝时崩合葬杜陵)
 (村东园其陪葬之冢稍大者恐是淮阳宪王等母三/媫妤之冢其小者或贵人以下冢也何以言之若群)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8b 页 WYG0587-0490d.png
 (臣附葬必不在后/宫之列以是知之)其东陪葬数十冢环拱森列大小
 不等其北里许乱冢百馀自是以北直至城南东西
 延亘高原之上累累皆是但不知其名耳
前代陵冢大明宫城北十里许唐禁苑也近汉城之东
 有大陵十馀制度雄伟年代久远必古帝王陵也其
 西南乱冢尤多以予观之盖是秦陵何则唐之禁苑
 非营葬之所苻姚西魏世代不远干戈相仍恐无此
 承平之制设谓当时帝王之陵亦不当如此之近且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9a 页 WYG0587-0491a.png
 西魏孝武陵在渭南文帝及后周文帝陵皆在富平
 隋文陵在武功炀帝陵在毕原宇文陵在好畤苻健
 叹石安原而有终焉之志周汉诸陵皆不在此独秦
 陵不见今樗里子墓在汉城中庄襄陵在今城东始皇
 扶苏陵又在临潼正与此陵俱是一带予固以为秦
 陵无疑也其馀丛冢骆天骧所载韩信冢在霸城东
 三十里新店则夫汉及苻姚以降诸臣或亦有之不
 可知也大抵古人陵冢图志虽载其处然亦不敢必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19b 页 WYG0587-0491b.png
 其所指是亦知之之一道也
华州乱石华州东有乱石十馀里蔽野横路马阂几不可行其大
 者皆如冈阜而不成山问之人云少华山崩也遂考诸宋史熙
 宁五年九月知华州吕大防言少华山前阜头谷山
 岭摧陷其下平地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
 起堆阜各高数丈陷居民六社凡数百处林木庐舍
 亦无存者(华山之民言数年以来谷上常有云气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
 (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食顷即有此变金/翰林应奉兰泉张建有石字坡赋序云坡在华州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0a 页 WYG0587-0491c.png
 (东宋熙宁间阜头神所移也皇统已已春道过其间/观而赋之今其地有阜头神庙壁画风雷山移之状)
 因阅前史汉献帝初平四年华山崩裂世远不可推
 究唐武后垂拱二年新丰有山涌出初六七尺渐高
 至三百尺名曰庆山今在临潼东南三十五里与此
 事皆在人耳目者遂表出之呜呼大化旋移振荡回
 薄神变翕忽何怪不有夫以汉之献帝唐之武后宋
 之神宗而皆有此希闻之大异则其为国亦可知矣
火馀碑唐碑为巢寇所燬而尚存者三其一华山碑在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0b 页 WYG0587-0491d.png
 西岳庙剥裂之馀巉岩削刻势转奇特初不类为碑
 也卓立而不仆者数百年矣其一华萼楼碑在景龙
 池南其一右军碑在城西北呜呼碑之坏以屋累也
 其意本欲传远区区以屋覆之其为计也浅矣
试官石在九耀街武安王庙前横卧街侧色黑而莹长
 四五尺高二三尺世传唐时举人就试以钉钉之卜
 其中否今观石上有钉数十馀钉头皆露亦有半入
 而上曲者昔李将军射石饮羽盖偶然耳此岂偶然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1a 页 WYG0587-0492a.png
 者耶其理殆不可晓
关中碑刻(自石鼓而下秦汉以来所在甚多而唐碑尤/盛兵火之馀残毁无几或为野人卖为寺观)
 (坟墓之物风纪亦尝禁之然终不能禁也今文庙有/赵明诚金石目录三十卷而多不载所在或云又有)
 (田氏京兆金石录亦不复见唯儒士骆天骧尝录石垂/刻一编附其所著类志后自言跋履荆莽寻访抄录)
 (六十年然皇甫诞碑今在鸣犊镇亦率更所书字画/尤伟而不及载则所遗者多矣余尝命鲁斋书院刋)
 (补骆志阙失因增续得碑刻于后而未/暇也后之博雅君子得无有志乎云尔)
图制有宋吕公大防所订志中时亦引用观其布置大
 段皆是然其宫室台榭门阙委曲之详理固不能尽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1b 页 WYG0587-0492b.png
 也近因刻梓复加比较见其与志微有不合或与故
 迹显然相戾者略载一二唐大安宫高祖所以处秦
 王也志曰在宫城之西今乃在其西北坏堞宛然今
 人犹曰秦王府图本所载是也宫城西偏附城有小
 城垣即掖庭宫也今见其处止可容置一宫而图乃
 以大仓杂处其中大非所宜又志亦不曾载若此之
 类必是碑本磨灭后人不详误附之者(又汉城中有/石人石马定)
 (心石之类/今皆去之)掖庭东北垣上有一方台不知何基考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2a 页 WYG0587-0492c.png
 于志恐所谓宫人教艺之所名众艺台者也注云旧
 图有之遗迹尚存今图本却无不敢附入其显然相
 戾者内苑北偏半在龙首冈上今其东乃是城墉两
 头有二角楼基迹皆高数丈其南却是平地全无系
 著其北楼基西有小墙基折而西去即内苑之北墙
 也其墙约二里许直一大基方广数丈墙亦自此而
 绝其基正当大安宫之东北以志考之当是翠华殿
 基所谓祭酒台者是也不然是亦楼基其西南楼基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2b 页 WYG0587-0492d.png
 岁久湮平遂使后人疑也今图乃以禁苑之毬场误
 置在此其上项所存城墉楼基与画本宫殿全不相
 合然竟不晓当时之制果如何也因记于此欲使观
 者必参志而求之方见古人全盛之制
水磨赋浮休居士之所作也(华州厅壁有石刻不著姓/名或曰宋张舜民字芸叟)
 (号浮休居士/未详是否)序曰浮休既投迹少陵一日有以水磨
 求售者相其地乃古之宜春苑也今谓之韦曲自汉
 唐己来诸韦居之与后周逍遥公晒书台唐杜岐公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3a 页 WYG0587-0493a.png
 韩退之旧业郑都官之园池邻里篱落垠堮皆在人
 云李太白尝居此地仰终南之云物俯滴水之清湍
 乔林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
 暇日聊为之赋云粤自大朴既散机事滋炽抱瓮无
 讥斲轮改制脱大车之左毂障横流之肆置圭测深
 浅审度面势覆厦屋之沈沈酾长溪之沸沸徒观夫
 老稚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直齿牙相切碾磨更易
 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磕磕鼓浪扬浮交相触击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3b 页 WYG0587-0493b.png
 飞屑起涛雪翻冰析仰而观之何天轮之右旋覆轑
 胶戾蚁行分寸迟速间隔俯而察之何地轴之左行
 消息斡连支撑挺拔千匝万转而不差忒逆而视之
 脩渠绳直高岸壁立沄沄漾漾滉滉瀁瀁如坻之平
 如练之明忽然走下若众壑之赴禹门也顺而索之
 盈科后进遇险斯止潋潋滟滟成文布理汪澄渊默
 乃见柔德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
 彼华山三峰之飞瀑吕梁百步之喷沫独有赏心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4a 页 WYG0587-0493c.png
 玩曾无利物之实未若斯磨也不踰寻丈之间不匮
 一夫之力曾无崇朝之久而可给千人之食如是则
 驴马不用麦城任坚农夫力穑知者图焉故君子役
 其智小人享其利真为一乡之赖岂止一家之事贾
 生曰水激则悍矢激则远万物回薄震荡相转孔子
 观于川流庄生监于止水因事会理是谓道纪况夫
 雍为九州之沃壤潏乃八水之上游樊杜引其吭丰
 镐汇其尾寿山禦其表崇冈固其里空淡鸟没木老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4b 页 WYG0587-0493d.png
 天深凭高四顾骋望千里其地产则动植飞潜充物
 旨美无所不备天府取之而不竭陆海探之而无底
 其人物则有汉唐已来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池栉
 比逍遥公筑台而晒书杜君卿凿山而引水韩退之
 之西邻郑都官之北鄙参以太白忘机脱屣虽时代
 之屡迁顾风流之未弭末有一叟扶杖来止非夷非
 惠不农不仕或钓或弋翱翔徙倚鹤发鲐背颓然而
 已矣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5a 页 WYG0587-0494a.png
补遗(晋悯帝建兴元年刘曜攻长安入外城焚龙尾及/诸营还屯逍遥园四年曜攻陷长安外城晋曲允)
 (退守小城今按故城止有大城二重长安志亦不云/有小城惟载帝王世纪曰汉初置长安城本狭小惠)
 (帝更筑广大以是而推恐初置者为小城惠帝所筑/乃是外城即今故城是也但历代变迁其迹不存耳)
 (不然岂有王者之都无外郭耶又长安城门名多重/补愚恐亦有内城门名后世不详并指为一城也何)
 (以知之志书宣平门注曰王莽改曰春王门民曰东/城门其外郭曰东都门西京赋亦曰经城洫营郭郛)
 (是其一證欤又所引汉旧仪及郡国志说汉城里数/处必有误字 龙尾营退之诗亦曰终南晓望踏龙)
 (尾注曰龙尾坡长安地名今按龙首山头入渭水其/尾则与杜陵诸原相去不远矣 逍遥园志载其名)
 (见于姚秦西魏时以晋史言前世已有是园但不言/其处骆天骧谓今圭峰草堂是也予以还字推之恐)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5b 页 WYG0587-0494b.png
 (当在浐水之东有又志书记都长安者西汉及晋苻/姚魏周隋唐皆 宫阙然刘曜亦都十年史称曜作)
 (酆明等宫及寿陵周四里后依霸陵制度志/则不书今虽不知其处览古者亦当知之)
 (晋悯帝时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按汉史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
 (饰其俭至矣然犹不免为盗所祸夫苟有封树之迹/者岂信其俭而无物哉且所谓得金帛多者岂景帝)
 (不能尽遵文帝之训或杜薄二陵所有不可知也知/唐之诸陵亦皆遇盗惟乾陵独完岂偶深秘盗不)
 (之今其西北有大沟人谓之黄巢沟其发掘处也俗/又云乾陵之上人有游戏慢侮及取其瓦石者辄有)
 (灵响或别有他咎往有验者夫武氏之威/震赫一时百世之下尚能惊动祸福人耶)
 余既为秦陵辩矣因阅史记具列秦先君葬所其所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6a 页 WYG0587-0494c.png
 名地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大概不出秦雍之域也
 其可知者图志亦不尽载其不可知者今所在无名
 之冢又安知非是耶今叙史记所载以补志之阙且
 见余言之不妄云襄公文公葬西垂(秦始立国在岐/之西今陇西之)
 (西/县)宁公出子葬衙(冯翊有衙县记曰宁公徙居/平阳葬西山注曰郿之平阳)武公
 葬宣阳聚东南(纪云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德公宣公成公
 葬阳缪公葬雍(皇览曰冢在橐宫祈年观/下从死者百七十七人)康公葬竘
 社共公葬康公南桓公葬义丘里北景公葬丘里南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6b 页 WYG0587-0494d.png
 (一作/僖公)毕公葬车里北(即哀/公)夷公葬左宫惠公葬车里
 (一云兰公/予葬陵园)悼公葬僖公西城雍龚公葬入里(一作人/里愚按)
 (里者二十五家之名今樗里正在长/安城中凡以里名者恐亦有相近者)躁公葬悼公南
 怀公葬栎圉氏灵公葬悼公西简公葬僖公西出公
 葬雍献公葬嚣圉孝公葬弟圉惠文王始都咸阳葬
 公陵悼武王葬永陵(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西北毕陌大冢是也人以为周)
 (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秦今按咸阳图/毕有周文王冢以是考之则是 武王冢矣)昭襄
 王葬茝阳(今霸陵也自郦以西皆茝阳/纪又云宣太后葬茝阳郦山)孝文王葬寿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7a 页 WYG0587-0495a.png
 陵庄襄王葬茝阳(今东门外呼韩/生冢者是也)始皇葬郦邑(扶苏/冢亦)
 (在/焉)二世葬宜春(纪曰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秦瓦御史宋宜之尝于阿房故基得一古瓦长二尺
 许高广六七寸正方渐杀如斧形宛然若屋状坚厚
 如白石隐隐遍作绳痕其相接处亦有笋距如今瓦
 但朴素耳长安古迹此类甚多但不得尽见也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7b 页 WYG0587-0495b.png
 
 
 
 
 
 
 
 长安志图卷中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8a 页 WYG0587-049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图卷下目录
  泾渠总图
  富平石川溉田图
  泾渠图说
  渠堰因革
  洪堰制度
  用水则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8b 页 WYG0587-0495d.png
  设立屯田
  建言利病
  总论
 
 
 
 
 长安志图卷下目录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29a 页 WYG0587-0496a.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0a 页 WYG0587-0496c.png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1a 页 WYG0587-0497a.png
泾渠图说
  渠堰因革
一曰郑国渠按汉志韩苦秦欲罢(音/疲)之无令东伐乃使
水工郑国说秦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并(傍/去)北山东
注洛三百馀里(洛今漆/沮水也)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之
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利也卒使
就渠渠成而注填阏之水(填音淀阏于去声/说文曰淀□浊泥)溉舄卤之
地四万馀顷(舄音昔卤音鲁/咸卤之地也)收皆亩一钟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1b 页 WYG0587-0497b.png
二曰六辅渠汉孝武元鼎六年倪宽为左内史奏请凿
六辅渠以益溉郑傍高卬(仰/同)之田(师古曰在郑国渠之/里又曰仰谓上向素)
(不得郑国之灌溉者也水经曰此则于郑国上派南岸/更辟六道小渠以辅助溉灌耳云阳三原两县界渠迹)
(尚存亦曰辅渠今北限渠所经盖其地也但谓南岸者/可疑恐当作北岸又两县北境清冶二水溉其高田即)
(辅渠之/遗制也)
三曰白公渠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
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
顷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2a 页 WYG0587-0497c.png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
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按谷口即今洪口也泾水/自其中出在瓠口之上白)
(公非别为一渠也但以郑渠势高泾塞不行更于上流/别凿一口下流则就郑渠之故迹耳今白渠口上去谷)
(口五里又按郑渠尾入于洛白渠尾注于渭注渭者由/石川河入渭也宋丰利碑云考郑国渠东注洛今石川)
(河之东今渠抵石川而注乎渭石川今益深识者方引二/渠跨之则四万顷之饶不足多也今按沮水一源分为)
(流本出延安中部宜君二县西子午岭其山脊以东之/水经鄜州澄城同州朝邑以达于河亦曰洛水其山脊)
(以西之水经宁州襄洛县入邠州界至耀州华原南与/漆水合至富平县东南入渭其名亦曰石川河意者古)
(昔此河渠岸尚浅必堰此水与泾水合浇以东之地是/以有四万顷之多故曰郑渠东入洛也后来此河渠渐)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2b 页 WYG0587-0497d.png
(深泾水不能过故白渠止入九河以注乎渭但溉数千/顷而己宋碑之说盖欲引泾水跨越此河以益溉田之)
(数然其实/不能行也)
四曰丰利渠宋大观中诏开石渠疏泾水入渠者五尺
下与白渠会溉七邑田三万五千九十馀顷(丰利渠口/又在白渠)
(之口所谓洪堰者是也今有宋资政/殿学士侯蒙撰碑具存其文略曰)
 大观元年闰十月主客员外郎穆京奉使陜西既复
 命以白渠岁罢民堰水起十月尽次年四月其间水
 齧堰与堤防圮坏溉田之利名存而实废者十居八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3a 页 WYG0587-0498a.png
 九得献说者宣德郎范镐鄜州观察推官穆卞以谓
 熙宁间尝命殿中丞侯可自仲山旁凿石渠引泾水
 东南与小郑泉会下流合白渠鸠工自熙宁七年秋
 至次年春渠之已凿者十之三当时以岁歉弛役今
 其迹可考案旧迹而道建瓴之势因民心而兴万世
 之利易若反掌乃诏本路提举常平使者赵佺与献
 说者相地计工二年七月诏可俾佺董其事经始以
 是年九月越明年四月土渠成下广一丈有八尺上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3b 页 WYG0587-0498b.png
 广五丈深视地形之高下袤四千一百二十丈南与
 故渠合计工六十一万七百有奇越明年闰八月石
 渠成下广一丈有二尺上广一丈有四尺深视地形
 之高下袤三千一百四十有一尺南与土渠接又度
 渠之北视其势高峻留石仅三丈裁通窦以防涨水
 计工四十九万八百有奇九月甲寅疏泾水入渠者
 五尺汪洋湍驶不舍昼夜稚耋驩呼所未尝见凡溉
 泾阳醴泉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富平七邑之田总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4a 页 WYG0587-0498c.png
 万五千九十有三顷异时白渠所溉不过二千七百
 馀顷岁以八月属民治堰土木一取于民费以亿计
 夹渠之民终岁闵闵然望水之至不可得而输赋如平
 时民以是重困是役也费不烦民因民之利工垂成
 臣穆京适帅秦凤上遣京视役且抚问官属给赐工
 师缗钱远方知上之德意明见万里鼓舞趋役不日
 而成凿山堙堑民不告劳既奏工上嘉之诏赐名曰
 丰利渠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4b 页 WYG0587-0498d.png
 开修洪口石渠题名记(石多阙字/节略其文)永兴军耀州六县
 民田旧资白渠灌溉之利历时已久泾流寖低渠势
 高卬不能取水乃岁八月六县令率夫数千集良材
 起巨堰堰水入渠至明年四月去堰所溉田则二千
 顷然堰成辄坏或数月坏故兴修之功要为文具而
 民无实利大观元年今秦凤路经略使穆公侍郎京
 以太府少卿出使陜西宣德郎范镐承直郎穆卞因
 言开修洪口石渠之利穆公具闻于朝提举永兴军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5a 页 WYG0587-0499a.png
 等路常平等事赵公佺被旨相视具陈可成之策朝
 廷从之遂命赵公总按渠事初议凿石与泾水适平
 然后立堰以取水赵公谓立堰当为远计乃使渠深
 下水面五尺则无修堰之弊而利溥且久既终功凡
 石土渠共七千一百一十九尺石渠北自泾水上流
 凿山尾南与土渠接初料一千四百二十五尺其后
 土石接处发土见石乃展一千七百一十六尺通计
 三千一百四十一尺上广十有四尺下广十有二尺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5b 页 WYG0587-0499b.png
 浅深随山势其最深者三十八尺分𨽻六县会工四
 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三料工之始视石之坚柔定
 以尺寸为工其下石顽攻不中程乃增工二万七千
 九百五十三凡石渠之工总四十九万八百六十六
 二年九月工兴四年九月毕土渠北自石渠口东南
 与故渠接初计六千四百五十九尺而所展石渠既
 已省一千七百一十六尺其后接故渠处土杂沙石
 随治随坏度不可持久乃即其右开横渠二百尺与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6a 页 WYG0587-0499c.png
 故渠合地脉坚实功简而径又省旧所治渠九百六
 十五尺实计土渠三千九百七十八尺上广五十尺
 下广十有八尺浅深随地形其最深者七十五尺分
 𨽻六县会工二十一万一千八百一十六内泾阳三
 原高陵所𨽻有石棚隐土下厚或一丈或七尺八尺
 乃损土工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一而增椎凿之工四
 万七千九百七十九凡土渠之工总二十六万七千
 九百八十四二年九月工兴四年五月毕渠成惟石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6b 页 WYG0587-0499d.png
 渠依泾之东岸不当水冲乃即渠口而工入水凿二
 渠各开一丈南渠百尺北渠百五十尺使水势顺流
 而下又泾水涨溢不常乃即火烧岭之北及岭下因
 石为二洞曰回澜曰澄波限以七尺又其南为二闸
 曰静浪曰平流限以六尺以节湍激渠之东岸有三
 沟曰大王沟小王沟又其南曰透槽沟夏雨则溪谷
 水集每与大石俱下壅遏渠水乃各即其处凿地陷
 木为柱密布如棂贯大木于其上横当沟之冲暑雨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7a 页 WYG0587-0500a.png
 暴至则水注而下大石尽格透槽之口与石棚接如
 此已无患馀二沟则凿渠两岸比大木覆其上沟水
 入于泾(石棚者石隐地中上下皆土不止一处其当/沟口者水从下过空如棚状今所谓暗桥者)
 (是也大王沟小王沟透槽沟三沟皆在古白渠之北/宋丰利沟之东其沟皆从东来横冲渠身开渠之时)
 (将上二沟下流穿断惟透槽沟至渠上适有石棚渠/水流于棚下暴雨则水石从棚上过流入泾河惟此)
 (三沟水石皆落渠中故当时树木为栅以拒大石而/砂砾尚入渠内至前金时有主簿荆姓者始当一沟)
 (入渠之处构两石桥于泾水上使与沟口相接其制/桥上外高中低一如槽状若遇沟水暴涨砂石皆从)
 (上过擗入泾河而渠方免石/壅之患今人犹呼曰澄水槽)又其东且十里曰樊坑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7b 页 WYG0587-0500b.png
 当白渠之南岸其北直大沟沟水涨则岸坏与渠流
 俱溃壅之则渠不能容而下流为田患乃叠石为渠
 岸东西四十尺北高八尺上阔十有七尺其南石尾
 相衔而下四十尺沟水至则渠之所受满其堤而止
 其上泄馀水以注坑中与泾合土石之工毕于是平
 导泾水深五尺下潟三白故渠增溉七县之田一昼
 一夜所溉田六十顷周一岁可二万顷大观四年九
 月朝散大夫专管勾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都大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8a 页 WYG0587-0500c.png
 提举开修石渠飞骑尉蔡溥记
 至大元年承德郎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王
 琚建言于宋渠上更开石渠五十一丈
元料渠长五十一丈阔一丈五尺深二丈计积一十五
 万三千工每方一尺为一工已开一十四万三千五
 百四十六工五分未开九千四百五十三工延祐元
 年兴役后至元五年渠成(延祐元年至三年先开一/十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九)
 (工四分至元二年再开四千四百零二工一分五年/再开一万五千九百六十五工是年秋故堰至新渠)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8b 页 WYG0587-0500d.png
 (口堰水入渠王琚字神瑗济南邹/平人建言未行去职后再使督之)
诸渠于至元十一年九月初二日准奉大司农司劄付
 呈准中书省劄付先后讲究定条画使水法度内一
 款节文(后凡文案仿此皆/低行大字书之)自古以来青冶浊谷石川
 金定薄台等水并耀州三原富平邠州管下淳化县
 行流河水俱系灌溉田禾于民久利之事并令河渠
 司官管属听授节制每渠设渠直渠长一名依泾水
 例请给申报水直按长安志泾阳高陵栎阳云阳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9a 页 WYG0587-0501a.png
 原富平醴泉七县皆泾水所溉之地今惟泾阳高陵
 全被泾水之利其云阳(北境高卬泾水不及今引冶七/谷水自西北淳化界来分为)
 (渠以溉近/山之地)三原(北境高卬泾水不及今引浊谷水自之/西北华原界来分为六渠以溉近山)
 (地/)富平(旧时南境北引白渠浇溉脾阳大泽丰润三/乡今皆拨属三原栎阳馀地即引石川金定)
 (之水以溉其名是于志曰薄台川东南入漆沮河溉/民田○堰武渠溉民田八里○白马渠溉田十五里)
 (○长泽渠溉田十五里○石泉渠溉田一十里○○/ ○永济渠溉田十二里○文昌渠溉田十里)
 (高望渠溉田三里○阳渠溉田/十五里○直城渠溉田二十里)醴泉(本汉谷口县/治所在泾水)
 (西其东北境则入云阳泾阳至今犹有不毛之田在/泾水东以其灌溉夫役不及宋修石渠六县夫亦无)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39b 页 WYG0587-0501b.png
 (醴泉意/亦此欤)栎阳(除泾水所溉之外其东北境颇高泾不/能及遂引石川水径断原东梁村过白)
 (渠西南以/溉其地)武功(唐咸通中京兆秦修六门堰以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
 (阳高陵等田一万馀顷今废又有/升原渠普济渠皆溉民田今废)长安咸宁(二县亦/有可溉)
 (之水往往废涸不能详记今知其一咸宁县有龙首/渠东南自浐水分出至城四十馀里以溉园圃之田)
 (其馀民自疏引以溉者又多官府不治也同按/志所载与今异者恐或各有废置是以不)
  洪堰制度
本朝因前代故迹初修洪口石堰(修洪口即谷口也前/代已有是名方言云)
(凡石阻河流为洪又蜀人谓水口今/县有射洪徐有吕梁二洪义与此同)当河中流直抵两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0a 页 WYG0587-0501c.png
岸立石囤以壅水囤行东西长八百五十尺每行一百
零六个计十一行阔八十五尺总用囤一千一百六十
六个
 照得洪口往日水击西岸渠口在东势直冲堰故常
 吹去今来复击东岸自癸已年创立渠堰每年增修
 (云云/)囤行广密委是坚牢虽遇水涨止是冲破龙口
 或捲去堰上石头或吹损囤口或冲透囤眼故每岁
 增修及淘石渠上下泥沙人功不辍又旧例水军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0b 页 WYG0587-0501d.png
 十人看堰今议得令各县差富实人夫二名五县计
 一十名看堰若有微损即便补修(近来修理物色石/囤每个用椽两缺)
 (四十八条擗稷二条枣条六十担石积长五百七十/五尺高一丈阔一尺白草一十担椽每人一日采打)
 (二条为一工枣条每人一日采打一担为一工石积/每人一日搬运长五尺高一尺阔一尺为一工草每)
 (人一日采打五担为一工编造每囤用夫六名一日/编造一个为六工填囤每囤用夫一十二名为一十)
 (二工缺囤眼每个石积一百四十五尺高一尺阔一/尺白草五担填囤眼每个夫三名为三工○下囤脚)
 (索每囤用索二条各长三十尺每条麻半/斤锥囤麻每个用麻四两其馀什物在外)
石渠下广一丈二尺上广一丈四尺土渠下广一丈八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1a 页 WYG0587-0502a.png
 尺上广五尺深视地形之高下渠岸两边各空地一
 丈四尺
 旧例岸两壁无得当拦巡水道径(后称空地者放此/○按今见行渠身)
 (即宋之丰利渠也王御史新开石渠亦同但身不及矣/耳其立囤处河身亦窄今只用囤二行数皆减于旧)
立三限闸以分水凡二所三限闸其北曰太白渠中曰
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太白之下是为邢堰邢堰之上渠
分为二北曰务高渠南曰平皋渠彭城闸渠分为四其
北曰中白渠其南曰中南渠又其南曰高望渠又其南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1b 页 WYG0587-0502b.png
曰隅南渠中南之下其北分者曰析波渠其南分者曰
昌连渠渠岸两边各空地八尺凡渠不能出水则改而
通之
 照得三限彭城两处盖五县分水之要北限入三原
 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三原栎阳南限入泾阳至分
 水时宜令各县正官一员亲诣限首眼同分用庶无
 偏私若守闸之官不应或妄起闸一寸即有数徼馀
 水透入别县甚宜关防(三限闸在今洪口下七十里/彭城闸又在下二十里或曰)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2a 页 WYG0587-0502c.png
 (平石者秦人音讹也今并称之○图经云中白渠首/承太白渠东入高陵界南白渠首承中白渠亦入高)
 (陵界长安志云白渠自泾阳县界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县界彭城以下分为四渠注曰唐宝历元年)
 (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曰刘公渠彭城堰○今/按泾渠水道斗门时多变易以故或与旧迹不同皆)
 (因岁久渠深岸高水不能上凡其可通之处辄为一/渠其名亦异今惟三限下正渠及彭城下四渠犹系)
 (旧名其析波渠道已非故迹今中限正渠彭城闸二/其北有一小渠名曰狂渠闸下其北又一小渠名曰)
 (宁王渠若此之类/固不能备载也)
立斗门以均水总为斗一百三十有五渠岸两边各空
地五尺限上斗门十九(南边自白公斗起水次曰长渠/斗城村斗染渠斗驸马斗圣女)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2b 页 WYG0587-0502d.png
(大斗圣女小斗智光斗石劫斗七劫斗何氏斗李相公/斗威圣斗店西斗宁村斗小留斗双槐斗张房斗三屋)
(斗凡一/十九)南限斗门十二(自南边唐婆下斗起水次唐婆/中斗唐婆上斗杨南斗杏园斗)
(端正斗佛宝斗卢从斗长流斗/落桥斗省斗曹午斗凡一十二)中限斗门十(南边西鲁/斗起水次)
(赤赐上斗赤赐下斗杨三斗西王郭马斗凡五○北边/小渠长流冯下斗起水次长流冯上斗园内斗高阳斗)
(狂渠斗/凡五)北限斗门五(南边石囤斗起水次东公主斗西/公主斗南北王斗凡四○北边师)
(和斗/一)务高斗门二十三(南边安业斗起水次周闰斗东/安仁斗长闰斗段洪斗归厚斗)
(西安仁斗丰乐斗通流斗阜民斗岁丰斗闰陵斗柿园/斗掘斗大王斗小王斗景公斗通玄斗翟家斗穆王斗)
(荐福斗凡二十一○/北边广盈务高二斗)平皋斗门八(南边观相下斗起水/次观相中斗观相上)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3a 页 WYG0587-0503a.png
(斗曲渠下斗曲渠上斗平皋下/斗平皋中斗平皋上斗凡八)中白斗门二十三(南边/永寿)
(斗起水次安阳斗安庆斗东阳斗善利斗普济斗普闰/斗广利斗周吉下斗周吉上斗王化斗任村斗留赵斗)
(渭化南北二斗兴圣斗神策斗凡十七○北边武强/一斗闰宁王斗小渠上斗二下斗二中斗一凡五)
南斗门十五(南边两金斗起水次安阳斗望丰上下二/斗丰阜斗丰穰斗富仁斗孝义斗辛家斗)
(仁寿斗高望斗凡十一○北边广斗/济斗马家斗通远斗六宅斗凡四)析波斗门一(北边通/缺斗一)
昌连斗门三(南边下中/上凡三斗)高望斗门十一(南边信陵斗起/水周夏上下二)
(斗严应斗通利下上二斗闰益斗闰/仁斗通闰斗魏闰斗北边仁公斗)隅南斗门五(南边/信陵)
(斗起水次安信斗房家/斗新开斗东鲁斗凡五)凡水出斗各户自以小渠引入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3b 页 WYG0587-0503b.png
其田委曲必达
 旧例仰渠司正官预为修渠砌叠斗口使无壅滞
 又体知得人户偷开斗口故使渠岸颓毁望令渠水
 偏入其地亦有懒惰不肯修理仰巡监官斗门子预
 为催督利户修理渠口或令石砌木围无致损坏透
 漏费水
 又如遇开斗浇田渠司差人随逐水头监督使水如
 有违犯即便申报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4a 页 WYG0587-0503c.png
退水槽 凡遇涨水泄以还河
邢堰(堰之始不知起自何时盖为北限地高水势不能/及遂引清冶二谷之水经三原县龙桥镇以东至)
 (邢村截河为防堰其水与泾合流以溉三原泾阳并/渭南屯所之田今其堰长四十馀步其下水分为二)
 (渠中有深沟一道盖古白渠之故道也水不能/入故堰绝之分灌高田至今人名其沟曰乾沟)
凡修渠堰自八月兴工九月工毕春首则植榆柳以坚
 堤岸年例先于七月委差利户各逐地面开淘应于
 行水渠道须管行水通快 又每遇春首令各斗利
 户逐其地面广栽榆柳以坚堤岸免至当时修理及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4b 页 WYG0587-0503d.png
 禁诸人不得斫伐
凡水广尺深尺为一徼以百二十徼为准守者以度量
水口具尺寸申报所司凭以布水各有差等
 旧例三限平石两处系关防分水禁限五县各差监
 户一名与都监一同看守限口每日探量水深尺寸
 赴司申报(徼音叶古有徼道谓巡禁道也水家取以/为量水准则之名今农者耕地一方谓之)
 (一徼义与此同其法量初入渠水头深广方一尺谓/之一徼假令渠道上广一丈四尺下广一丈上下相)
 (折则为一丈二尺水深一丈计积一百二十尺为水/一百二十徼是水之至限也其三限口各以广狭视)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5a 页 WYG0587-0504a.png
 (此为准守限者每口探量具徼数申报所司凭以分/俵水盛则多给水少则少给凡遇用水斗吏具民田)
 (多寡入状承合得徼数刻时放水流毕随即闭斗交/付以上斗分大槩水一徼一昼夜溉田八十亩违者)
 (罪罚之今时下流闸下石渠岸里有一石龟前人刻/以志水者也为之语曰水到龟儿觜百二十徼水尝)
 (闻主守者曰今水虽至其则犹不及全徼盖渠底不/及古渠之深也○又水法多言水直直本是程字亦)
 (音讹也正犹彭/城作平石云耳)
  用水则例
凡用水先令斗吏入状官给由帖方许开斗
 旧例仰上下斗门子预先具状开写斗下村分利户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5b 页 WYG0587-0504b.png
 种到苗稼赴渠司告给水限由帖方许开斗上下斗
 分承水时刻浇过苗色顷亩申破水直违时者斟酌
 断遣
自十月一日放水至六月遇涨水歇渠七月住罢
 照得十月一日放浇夏田三月浇麻白地及秋白地
 四月止浇一色麻苗一遍五月改浇秋苗今渠司旧
 例五月浇秋每夫三十亩此时麻正仰浇秋苗亦渴
 放水人户计其所利麻重于苗将水分浇水司为不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6a 页 WYG0587-0504c.png
 系一色辄便断罚深为未便议得各人合得水限于
 内分用又不过其所限虽非一色苗稼合从民便以
 厚其利 又旧例验工合浇麦苗秋禾顷亩间遇天
 旱可浇者不得使水不须浇者却令使水如此浇溉
 妨误不便今后验合浇顷亩如不过元数从民便使
 水毋得因而多浇如违断罚
每夫一名溉夏秋田二顷六十亩仍验其工给水(今实/溉一)
 (顷八/十亩)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6b 页 WYG0587-0504d.png
 照得旧日渠下可浇五县地九千馀顷每夫一名浇
 地一顷三十亩自十月一日入水溉田至七月十五
 日住罢方才周遍即今五县地土亦已开遍大约不
 下七八千顷所起人夫一千五百名每夫浇地一顷
 七十亩计地二千五百馀顷亦是十月入水七月方
 罢以此揆之则所浇之地实同而入官之地数则少
 明见其馀地亩每岁止是货赂渠斗人吏盗用浇溉
 事发断罪民甚苦之乂切知人民数多一家之地多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7a 页 WYG0587-0505a.png
 者不过一二顷少者或十亩故一顷三十亩为限取
 夫一名以此计之则上户之家不过二名下户或三
 户或五户出夫一名今日地广民稀难同此例一家
 所占多者或十顷至五顷虽小户不下一顷有馀是
 故人民畏其夫多匿地盗浇冒罪致罚接踵相继议
 得不若令夫一名依前限一顷三十亩为则加地一
 倍止出夫一名添给其水如此加倍则民虽少亦可
 拟往日人户三分之二矣如有盗浇供地不实严行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7b 页 WYG0587-0505b.png
 断罚 又旧例每夫一名计浇田夏田一顷三十亩
 秋田四十亩共一顷七十亩议得今地广人稀若依
 旧例其水有馀中间不无巡水之徒令无夫之家买
 水浇溉今拟令人户更不增添夫数每夫一名令浇
 二顷六十亩庶望革去买水之弊 又人户合浇田
 禾顷亩照依旧例验工轮番使水各斗下若有在前
 不出夫役使水之家今后无得使水滥浇官斗门子
 人等私卖与水者依例断罚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8a 页 WYG0587-0505c.png
行水之序须自下而上昼夜相继不以公田越次霖潦
 辍功旧例各斗分须要从下依时使水浇溉了毕方
 许闭斗随时交割以上斗分无得违越时刻又使水
 屯户与民挨次自下而上溉田 又体知得用水之
 家多使驱丁看水至冬月浇田遇夜避寒贪睡使水
 空过至明却称不曾浇溉迟违田时枉费水利合行
 严加断罚 又五县行使各水斗口旧例自下而上
 挨排次序放浇却因地形高低不等累经洪水吹濯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8b 页 WYG0587-0505d.png
 渠深地高在前官司权令打立截堰放浇今来体知
 得其馀斗分不畏公法屯利人户将地不尽实报倚
 仗人众接上筑打私堰将下次利户合便水直改豁
 恣意放浇直至夜深却将水直分豁下流已下利户
 不曾堤备以致泛溢浇过不应地亩或还入河虚费
 水利议得除渠深地高必用倒堰斗口比及定夺以
 来权且依旧外至其馀斗分务要依例自下而上挨
 排次序照依元供地亩合浇水直放浇无得似前打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9a 页 WYG0587-0506a.png
 立截堰纵意多浇违者断罪(按五县之地本皆斥卤与/他郡绝异必须常溉禾稼)
 (乃茂如失疏灌虽甘泽数降终亦不/成是以泾渠之利一日而不可废也)
诸违官禁作奸弊者断罚有差
 照得大司农司元定若有违犯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
 小麦一石至元二十年承奉宣慰司劄付犯水人户有
 做夫之家亦有不做夫之家议得如系不做夫之家每
 亩罚小麦一石兴工利户每亩五斗至元二十九年陜
 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讲究得违犯水法不做夫之家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49b 页 WYG0587-0506b.png
 每岁减半罚小麦五斗兴工利户每亩二斗五升外据
 犯罪每亩笞七下罪止四十七下
 又按旧例凡搀越盗用渠岸修筑不牢浇溉不应地土渠吏
 蔽匿不申及斫护岸树木无故于三限行立者皆有罪罚
  设立屯田
庚子年八月奉旨以梁泰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 据梁
 泰奏告京兆府有旧来三白渠兵革以来渠堰缺坏地
 土荒废陜西人户虽有种莳不得水利税赋不敷军马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0a 页 WYG0587-0506c.png
 用度如修成渠堰每亩可收一钟 准奏仰梁泰就带
 元降御前金牌充宣差措三白渠使
至元十一年初立河渠营田使司安置屯田二十八年改
 屯田总管府 是年九月十五日奏过事内一件节文
 安西府延安府凤翔府这三路在前交军立屯来根脚
 里这军每不是额定的正军有成都府忙并时分几处
 签来去年省官人每奏了这军交依旧为民来若是这
 军每散了呵屯田的勾当得济的勾当误了也者这军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0b 页 WYG0587-0506d.png
 每虽交做民呵只交这的每种田不交罢呵怎生么道
 额森特穆尔等京兆省官人每奏将来那般者么道圣
 旨有来立屯田府的勾当里三个路里合立三处营田司
 衙门休立营田司立一个屯田总管府衙门委付著好人
 管著屯田的勾当中也者么道奏呵那般者么道有旨了也
 钦此都省移咨钦依施行准此省府照得营田司巳经革罢
 即将元管户牛地土额办粮草巳未送纳及应干不了事件
 交割外据六盘迤东彭原等处元系成都接应军人改为民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1a 页 WYG0587-0507a.png
 屯比及别行设官以来恐误合办粮草拟令元管屯
 田千户时暂拘钤管办(皇庆元年再内至元十一年/创立屯田于各县交参协济)
 (下户内尽拨屯田○至元二十一年奏过事/内一件在前军站一千户放罢收系屯田)
设官四员 达噜噶齐一员总管一员(二官衔内立带兼/河渠司事凡有文)
 (移止称屯田总管府为/水事则称兼河渠司事)副总管一员同知一员
首领官三员 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按牍一员
 吏译人等一十五人(通事一人译史一人司吏四人/奏差四人都监一人壕寨四人)
 合干一百五十二人(看水洪口囤堰水军一十名看/守探量三限口水直人夫四名)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1b 页 WYG0587-0507b.png
 (看守探量彭城限水直人夫二名看守邢堰/人夫一名分俵水直斗门子一百三十五名)
司属五所 终南渭南泾阳栎阳四所各设令一员丞
 一员平凉一所本府注拟正副提领各一人
屯四十八 终南九屯(怀教屯乐平屯忠力屯曲泉屯/乐成屯利泽屯奉上屯栾村屯)
 (安化/屯)渭南一十六屯(怀德屯怀仁屯丰济屯善庆屯/闰泽屯永便屯皂角穹屯亭利)
 (屯信陵屯严应屯雨金屯安阳屯安/庆屯南永寿屯北永寿屯合阳屯)泾阳九屯(丰闰/屯里)
 (仁屯昭义屯富安屯永昌屯广/备屯仁受屯安信屯华原屯)栎阳九屯(归厚屯安/仁屯安业)
 (屯丰乐屯万全屯广盈屯/阜盈屯大有屯定陵屯)平凉五屯(白店屯董志屯/南庄屯南市屯)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2a 页 WYG0587-0507c.png
 (冉店屯○右渭南所屯田半皆在渭南陆地终南所华/屯全在近山盩厔等处泾阳所屯亦半在醴泉富平)
 (原鄜州直罗等处栎阳所屯除定陵屯/在富平外八屯皆用泾水石川浇溉)
户四千八百九十二 地五千六百六十四顷一十二
 亩六分三釐八毫(内荒閒地一千六百八十七/顷九十七亩三分七釐八毫)农器
 二千二百三十三副八分五釐 牛二千一百零九
 具一只九分(每牛一具以二十分为率拨地二顷纳/粟麦五十石内大麦二十石小麦二十)
 (石粟一十石草一百束牛一只者地数以下/皆减半牛三只以上各随其分数以增之)
粮至大元年旧数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九石二斗九升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2b 页 WYG0587-0507d.png
 一合六勺草三十一万三千七百九十束四万五千
 九百二十秤
 至正二年实办粮数(除倚免事故/逃亡等户外)七万二千六百五
 十九石七斗八升二合三勺四杪(大麦二万二千七/百二十五石二斗)
 (零四合○小麦二万六千六百八十二石五斗一升/八合七勺四杪○粟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七石四斗)
 (八合○白米八百一十四石五斗二升四合○穈子/一百五十五石零四升五合九勺○粳米五十石八)
 (斗八升二合○糯米九百三/十四石一斗九升九合七勺)
(束二十九万一千五百一十三束/秤四千九百三十九秤四斤二两)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3a 页 WYG0587-0508a.png
  建言利病
承务郎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宋秉亮言洪口
 之利始于秦水工郑国于仲山之下凿引泾水首起
 瓠口尾注于洛溉田四万馀顷至汉大始中水利废
 坏赵中大夫白公因其故迹徙开渠口于上流首起
 谷口尾入石川以注于渭降及隋唐以至亡宋其利
 又废大观中又于小龙潭之上复开石土渠数里疏
 引自来之水入渠五尺赐名曰丰利渠迨今二百馀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3b 页 WYG0587-0508b.png
 年其利渐少至大间监察御史王承德建言于丰利
 渠之北开凿石渠长五十丈岁月已久吞水渐少入
 渠之水既微则筑堰劳而民利寡矣尝考古今渠利
 之废盖因河身渐低渠口渐高水不能入是白公不
 容不继于郑渠丰利不得不开于白公之后也今丰
 利渠口去水又已渐高则王御史见开石渠又不尽
 功若不增治岂惟渐失民利虑恐日就湮塞近因巡
 历至县亲诣新旧渠口一一相视遂采众论酌以管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4a 页 WYG0587-0508c.png
 见苟欲其利溥博其说有三一曰尽修渠堰之利二
 曰复置两闸之防三曰开通出土之便然其要又在
 选委得人不当惜费今将贴说图本具呈宪台照详
 施行○一相视得郑渠起于瓠口今骆驼弯西北是
 也上至白公渠口二千七百馀步白公渠口即今小
 龙潭下是也上至宋丰利渠五十六步丰利渠又上
 至王御史新开石渠五十六步已上三堰西北高而
 东南低泾水自仲山出由高而下河岸去水渐高今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4b 页 WYG0587-0508d.png
 量得郑公渠口至水面计高五十馀尺白公渠口至
 水面计高一丈三尺相悬如此虽欲不改不可得也
 今丰利渠一水亦高七尺有馀方新渠未开之时每
 岁差民起立石囤堰水计用囤三百八十个高一丈
 有馀费役甚广而水益艰涩是以王御史乃于上流
 窄处疏凿此渠止用囤一百八十个宜其省费而水
 可通也然其底亦高河水三尺所立囤堰厚止三重
 河流深处囤之高者乃至一丈五尺浮坐于地每遇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5a 页 WYG0587-0509a.png
 河水泛涨不禁冲突易于倾坏反不若宋渠之堰凿
 石安立桩橛犹以为固也(今泾水石底安/桩石眼犹存)是以用费
 益多民力益困询诸众言皆言新石渠起于山脚地
 势高于接流其底既比元言犹有三尺未开宜与旧
 凿渠底通行计料再令开凿加深八尺如此不待囤
 堰之设先有五尺自然之水入渠其囤但比水高五
 六尺则渠受水之多不言可知宜计旧堰广狭新囤
 高下即今三重之上截作九重囤堰既低且厚纵遇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5b 页 WYG0587-0509b.png
 小涨只于囤上漫流而过不至冲激倾倒设使囤坏
 亦不妨自然入渠之水此法之外无以复加 一相
 视得旧闸二所上下相去四十馀步中间元用退水
 旧槽至今见存其置槽去处上离宋渠四百四十九
 步离新开石渠五百五十(原阙/六字)退水槽近上三十馀
 步渠身两壁开凿砌口二道当时设此盖遇泾水暴
 涨及洪堰倒塌之时即下此闸以备浊水淤淀渠道
 平流一闸在退水槽近下十步渠身两壁亦有砌口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6a 页 WYG0587-0509c.png
 四道盖于住罢浇田之后水既无用遂开此闸乃退
 渠水由槽还河又当河涨之时或净浪不能猝下或
 巳下而漏漫浊水并下两闸以防不虞此皆古人良
 法安可废而不行近年以来渠湮岸崩民渐失利拟
 合将二闸修置以时开闭则浊泥不得入渠穿淘之
 工可以减半又净浪相离新渠窎远浊水入渠必至
 淤淀宜将此闸移于渠口近下一二十步安置 一
 相视得洪口以下石土渠十馀里自古穿淘两岸积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6b 页 WYG0587-0509d.png
 土如山旧时将所积高岸开为通道名曰鹿巷又穿
 淘泥沙由鹿巷运于岸外近年以来淘出泥土填满
 鹿巷口于岸上堆积或遇霖雨其土崩塌复入于渠
 是以渠道益浅水来益小今观渠与泾河相望咫尺
 运土入河甚不费力缘为累年堆积以至太多是以
 为难此皆有司因循姑息之过也起夫穿淘妨农病
 众甚为可怜拟合于农务未忙天暖人閒之时差遣
 五县人夫将鹿巷开至平地般运积土远离渠岸或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7a 页 WYG0587-0510a.png
 运入河以渐而去不得似前辄闭岸巷假以岁月积
 土渐除渠道自通人力既省官政亦简民之受赐胡
 可胜言○一汉之郑白宋之丰利功大而利久者由
 其委任得人不惜财费故也今自王御史建言以来
 三十馀年而工尚未成者原其所自实由选委不当
 有所靳惜不能成尔今欲开凿前渠复修两闸监督
 之官宜当遴选工食之给不可吝惜自古及今为经
 久之计者不计重费成非常之功者惟在得人今详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7b 页 WYG0587-0510b.png
 此功劳费虽广可以永逸拟合择选谙晓水利练达
 时宜廉干官员度宜优给以成久利之功如其不然
 将见五县之民日趋穷苦屯田之置亦为虚设况今
 石渠已至仲山石脚更无开展去处若更不成是使
 二千年历代养民之利一朝而废岂不痛哉所以行
 省必合选官兴治毋惜小费明立赏罚使有惩劝然
 后事可集而功可成也
 (云阳人杨景道尝论泾水之善一则民苦渠堰之劳/费获灌溉之利一则限亩法弊论次不明致使小民)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8a 页 WYG0587-0510c.png
 (动触刑宪即欲上言未果颇采其说以附于左其略/曰至元九年至十一年二次准大司农劄付劝农官)
 (韩大使耀用宋大守等官公同讲究使水法度呈准/中书省以为定例虽其节目若有未详然其大纲固)
 (已条举其后改立官府至元之法渐以废弛水法坏/乱多寡不均加以囤堰薄疏渠道浅狭水利微少夫)
 (役繁重刑罚相继使泾水之利反为河北之害今略/举三以明其弊○一至元续议提令人户依上年额)
 (定实数更不增添每夫令浇夏秋田二顷七十亩庶/望革去卖水之弊切详所议宽限之法如此明白不)
 (见遵依今欲举行宜将二顷七十亩之数停分三次/两月一周每次放浇八十七亩不限名色自今岁十)
 (月为始至来年五月计八个月若其渠堰如法水流/不断可以浇溉四次前二次己及元限后一次为浇)
 (秋苗如是渠水大小不一断续相继可复浇溉则远/近贫富均获水利矣 又水利云渠下可浇五县之)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8b 页 WYG0587-0510d.png
 (田九千馀顷以今屯利人夫一千八百名计之绝多/补少每夫一名为田五顷旧例一名限浇一顷七十)
 (亩是十分之中盗浇者常有八分是以人皆犯法动/触刑宪故至元宽限作二顷六十亩则明浇者一半)
 (而不及者尚有一半其法虽未尽善而犹胜一顷七/十亩之少今以渠水计之全水一百二十徼三分去)
 (一为八十徼一昼夜可浇田六十馀顷自今岁十月/为始尽来年五月计一百四十日可浇一万四千馀)
 (顷假使开启渠堰便利致使水及百二十徼全数则/一岁所浇又不止是今论者皆以即今水小为难殊)
 (不知今日水数亦不下八十徼矣全水一岁每夫可/浇田六七顷今吏限作六十徼一夫犹当浇田五顷)
 (限以二顷六十亩岂能开至多乎若夫立限太宽倘/遇天旱近水有力者任意多淫贫弱远水者愈不得)
 (利故就二顷六十亩为限田虽多亦可周遍水大则/必加倍况今既有两限分浇法又有交承时日之则)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9a 页 WYG0587-0511a.png
 (水小则拘限而能均水大则有时日民得尽利此诚/得中不易之良法并行而不悖者也○一各斗下利)
 (户浇田既无先后排轮之次亦无各家合使日期惟/以亩数为限或遇天旱民急目前之利违限多浇欲)
 (尽断罚则伤百姓若不严禁复不能均人先开斗分/多占月日及时浇溉全得其利近后斗分往往过时)
 (失误岁计一岁之中水来不过一二次水限亩数亦/少合令每水头一道斗口几处验各斗人夫多寡分)
 (定合开日时六十日内须要周遍仍令人户供报花/名地段顷亩见数置簿详写合该水程日期须要自)
 (下而上惟渠涨岸高者别为区处官及斗门子各收/一簿永为定式凭验使人知某日为某村之水某时)
 (为某家使水之期自然不敢侵越易避而难犯矣○/一限首眼同分水其法今亦废弛故五县水利不均)
 (盖洪堰计因人功而成理宜验夫用水但地理近远/不等渠道悬昂不一分水之时斟酌增减期于均平)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59b 页 WYG0587-0511b.png
 (可也如北限昂而中限悬当增北限而减中限泾阳/近而栎阳远当益栎阳而损泾阳仍将各渠实冇夫)
 (数各限应得之水随水大小议为则例刻之巨石立/于限首庶使官吏将来有所凭验易于举行又验夫)
 (分水与合得水程徼数复如旧日分作二道轮番浇/溉庶可与其馀水头一齐周遍民免盗水之罪矣又)
 (如白渠水小之时宜将限工并中限权行止住听下/县先浇候水大之时将闸下水程并开二斗或三斗)
 (以补之故限口有志水石古语云水到石人手限上/开三斗水到石人腰限上不得浇即前人规模之大)
 (方/也)
  泾渠总论
泾水出安定郡岍头山西自平凉界来经邠州新平淳化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0a 页 WYG0587-0511c.png
 二县入乾州永寿县界千有馀里皆在高地东至
 仲山谷口乃趋平壤是以于此可以疏凿以溉五县
 之地夫五县当未凿渠之前皆斥卤硗确不可以稼
 自被浸濯遂为沃野至今千馀年民赖其利但渠初
 凿之时渠与河平势无龃龉岁月漱涤河低渠高遂
 不可用虽白公赵佺继之于后终亦不能久者盖仲
 山洪口万岭环复两崖划断致河流涌出势如建瓴
 复阻石堰其怒愈甚土石承委不得不朒今其下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0b 页 WYG0587-0511d.png
 小龙潭其深不测是水激射而成也河既渐下渠岸
 自高所灌之田日复淤闭虽强壅遏竟无良策今新
 石渠已迫山足又高三四尺矣苟不可行千载之功
 诚为可惜抑尝考夫泾之形势人有生长其处耳目
 习熟犹或不知不知韩人郑国一入敌境何遽识此
 而开万世之利不亦神乎虽然利之所在害必从之
 今五县之民岁八月治堰九月毕工揵石伐木掘泥
 悬土入水置囤下临不测(今泾渠两岸累年淘出泥/沙堆积增益高至三十五)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1a 页 WYG0587-0512a.png
 (尺下窥渠面如视井底每年差五县人夫入渠负龙/牵曳而上依旧堆积及洪口安囤之处水深丈馀其)
 (底皆石水流湍急下入龙潭其深不测所置囤堰不/时冲坏石木尽去杳无馀迹每年增葺人役水中至)
 (有溺/者)十月引水以嗣来岁入秋始罢又复就役寒暑
 昼夜不得少休(水法自十月放水至明年七月始罢/昼夜寒暑风雨晦冥不敢暂辍须循)
 (环相继然后乃遍尝问其故以为或开疏壅水即不/泄盖土性本薄轻于渎淖反成其癖正如病人一日)
 (离药病即复来故/人有地馋之说)而垦辟耘敛播植之劳犹不与焉
 加以官府程督旁午畦陌条约限禁琐屑尤甚近年
 水脉艰涩所润益寡纷争讼阋奸弊百出究其委曲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1b 页 WYG0587-0512b.png
 胡可尽言于是民有上诉愿弛其利以免劬瘁有司
 以故事旧规不敢辄许(尝闻诸水家民田近水而地/下者便而多利远水而地高)
 (者难而寡利又为限亩所拘不得尽溉其田故远者/有愿不用水以免其役者有司以修治役大近者不)
 (能独当不/敢许也)呜呼夫韩本欲疲秦人于一时不知后世
 病复甚邪由是言之为之奈何傅曰其人存则其政
 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使西门史公倪内史白中大夫
 为之吾知其有不患者矣当今之时必欲继疏凿之
 功复古人之迹使千百世永永而无弊者世果无高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2a 页 WYG0587-0512c.png
 智绝伦卓荦奇伟如若人者哉
 
 
 
 
 
 
 
长安志图 卷中目录 第 62b 页 WYG0587-0512d.png
 
 
 
 
 
 
 
 长安志图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