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a 页 WYG0579-07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直𨽻河渠志      地理𩔖四(河渠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直𨽻河渠志一卷
   国朝陈仪撰仪字子翙号一吾文安人康熙乙
    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充霸州等处
    营田观察使是编即其经理营田之时所作
    海河卫河白河淀河东淀永定河清河会同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b 页 WYG0579-0781b.png
    河中亭河西淀赵北口子牙河千里长堤滹
    沱河滏阳河宁晋泊大陆泽凤河牤牛河窝
    头河鲍邱河蓟运河还乡河塌河淀七里海
    二十五水皆洪流巨浸也虽叙述颇简质所
    载但及当时形势而不详古迹又数十年来
    屡蒙我
  皇上轸念民依经营疏浚悉庆安澜较仪作书之
    日水道之通塞分合又已小殊然仪本土人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a 页 WYG0579-0782a.png
    又身预水利之事于一切水性地形知之颇
    悉故敷陈利病之议多而考證沿革之文少
    录而存之亦足以参考梗槩也乾隆四十五
    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a 页 WYG0579-078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直𨽻河渠志
            侍讲学士陈仪撰
尚书禹贡一篇纪夏后行水之功司马迁因之为河渠
书班固继之志沟洫皆载一代疏排之绩非如桑钦水
经备叙川渎原委也我
国家奠鼎燕京负崇山而襟沧海百川辐辏赴壑朝宗
其间顺逆通塞动关生民利病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b 页 WYG0579-0782d.png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馀载地平天成而于畿甸河道
堤防尤勤
睿虑
巡行指授为斯民图万世之安我
皇上继志缵功大兴水利
特颁内府金钱数百万
命贤王董其事修浚兼施节宣备至以故水润土甘年
丰人乐同符禹绩非汉唐以来塞筑补苴之能事也宜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a 页 WYG0579-0783a.png
为后世法程故于诸川之外特详志焉
渤海 在天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明统志东连辽海
西抵直沽按直沽即今大沽口河流入海处也两岸壁
陡一国中横土人谓之海门潮汐所至北抵杨村南抵
程官屯西过王庆坨率二百馀里皆淡水也咸潮抵海
门而止无坌入者若天设之以限内外斯亦奇矣
海河 南北运淀河之会流也自天津东北三岔口迄
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涘广崖深奔流湍驶潮汐迎之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b 页 WYG0579-0783b.png
则逆行而上禹贡所谓逆河是也每伏秋之交二运并
涨淀水争趍骈注于三岔一口而强潮牴牾洄漩不下
倒漾横流上游堤岸田庐皆受其浸所谓尾闾不畅胸
腹俱病者也故欲治直𨽻之水者莫如扩达海之口而
欲扩达海之口者莫如减入口之水雍正三年
上命怡贤亲王兴修水利
亲授方略于南北运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别途归海
岂仅为运河计哉入口之水减则达海之口宽而北来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5a 页 WYG0579-0783c.png
之永定河南来之子牙河中间七十二清河乃得绰然
入三岔口而东注朱子云治水先从低处下手正此意

卫河 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南
卫辉府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𨽻故城县界又东径山
东德州界复入直𨽻径景州东吴桥县西又东北径东
光县西又东北径交河县东南七里口又东北径泊头
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径沧州城西又东北径青县城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5b 页 WYG0579-0783d.png
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
计长八百馀里寰宇记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
南皮县来入乾宁军亦呼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东
光吴桥有永济渠按卫河本西汉时大河所经东汉以
后为清漳二渎所经隋时开为永济渠宋皇祐初合永
济渠仍为大河所经南渡后大河南徙而卫河如故金
元以来皆漕运所经也有减水河二一在沧州南十五
里绝堤一在故兴济县皆明弘治中开以备卫河泛溢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6a 页 WYG0579-0784a.png
久而堙塞闸石犹有存者雍正三年大水卫河溢决十
三口怡贤亲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开减水二河各建滚水石坝一座挑
浚旧河分达海港沧青水势藉以消泄居民赖之
按南运向苦浅滞故额设浅夫以供挑挖两岸堤工随
时补苴而已自漳河南徙于馆陶入运湍急浩瀚每羡
溢为灾雍正四年经怡贤亲王奏请分道耑辖增汛员
设岁修始以堤防为务乃堤日增高而水亦随长伏秋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6b 页 WYG0579-0784b.png
汛涨各州县往往于堤上加埝以防漫溢盖以漳水泥
浊河形曲折垫淤于下则泛溢于上势固然也计惟于
德州上流与古黄河相近之处度地建坝广三四十丈
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𨽻河堤永免涨溢即德州一
带工程亦获宁谧矣但地𨽻山东在此为切已之忧者
在彼未免为秦越之视雍正八年七月德州第九屯堤
决直𨽻景州以下十馀州县禾稼尽没水利衙门屡行
咨会而决口讫未坚筑盖其地处上游水过正堪艺麦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7a 页 WYG0579-0784c.png
而此间形如仰釜有受无泄纵竭力修防堤工巩固亦
何救于田庐之湮没耶若将临清以北河道并归直𨽻
总河管辖则一河首尾修浚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运河也亦曰潞河方舆纪要白河源出宣
化府龙门县东滴水崖东流入密云县之石塘岭过县
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怀柔县西顺义县
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径漷县武清县东而入直沽
合卫河入海又白河径灵迹山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7b 页 WYG0579-0784d.png
径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焉又南径顺义县东门外顺
义县志白河发源塞外自石塘岭白马关入故曰白河
赴通州北关合温榆河即运粮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
俗称为自在河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一年从工部议
挑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两
岸著为令漕河图志燕赵之间地方千里其间巨细河
流悉至武清县丁字沽注于白河故一遇雨潦白河满
溢耍儿渡口南蔡村等处冲决堤岸坏民田庐起夫塞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8a 页 WYG0579-0785a.png
筑劳费万计逮时乾旱舟行又或浅阻以此知水势盈
涸不常不可以经久而论也按白河会潮沽榆沙通惠
诸河之水源高势峻有如建瓴而西北诸山泉流汇聚
每伏秋之际积雨未歇怒流已至顷刻寻丈非徒恃堤
防所能捍禦也康熙三十八年决武清县筐儿港三十
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临视阅
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8b 页 WYG0579-0785b.png
河夹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泄入海河杨
村上下百馀里河平堤固有
御制碑文志其事康熙五十年以河西务工程险要
亲临指授命牛钮开挖引河复以河西务城东有旧河
形对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长四百馀丈
特命开直河一道次年工成于是新河之溜移流于西
而东岸大堤之汕刷以免耍儿渡之冲险无虞矣雍正
三年大水堤岸埽坝多有冲溃四年经怡贤亲王奏请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9a 页 WYG0579-0785c.png
北运河一切工程归通永道统辖河西务设同知一员
杨村设通判一员分界管理增置县丞主簿等官以耑
防修五年河水泛溢东西岸漫决者四六年怡贤亲王
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十丈展挖引河改筑长堤七年
疏浚贾家㳓道分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
安流而河西务一带距坝稍远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上

圣怀发帑遴员授之方略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9b 页 WYG0579-0785d.png
坝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导
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运道民
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馀万矣
淀河 在天津县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会流也自
河头至丁字㳓入北运河长四十里淀水浩淼至此始
有崖岸故名河头
东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
亘百六十馀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盖七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0a 页 WYG0579-0786a.png
十二清河之所汇潴也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
南来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卢沟河亦曰浑河亦曰桑乾河永定之

圣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志桑乾河发源太原
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
溢出是为桑乾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
云中应州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至看丹口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0b 页 WYG0579-0786b.png
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
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河过怀来束两山间
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
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金史礼
志大定十九年有司言卢沟水势泛溢齧民田乞官为
封册神号特封安平侯建庙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
臣以孟家山金口闸视都城高一百四十馀丈倘遇暴
涨其害匪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稻田俱为陆地种植禾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1a 页 WYG0579-0786c.png
麦亦非旷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以涉者病
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
成敕命名曰广利即今之卢沟桥也元史郭守敬传至
元二年授都水少监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卢
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
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
使水得流通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师之漕
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河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1b 页 WYG0579-0786d.png
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实录户部侍郎王
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漕船动以千计兼四方商
旅舟楫往来无港㲼可泊张家湾西旧有浑河若加疏
浚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广潴为巨浸令可泊船公私
两便上命都督冯斌等审视七年冬斌等以图进上以
其役重大姑止固安县志桑乾河自卢沟下流入县境
明嘉靖初徙县北十馀里东流至县东纪家庄北分为
二万历中又徙县西十馀里东南流径黄垈之北而东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2a 页 WYG0579-0787a.png
南入霸州界寻又徙县南长堤下后复徙北
本朝顺治十一年由县西宫村与清水合流而南入新
城界永清县志明万历三年抚臣王一鹗修筑河堤延
袤五十馀里障水东流三十三年复抵县界直逼城垣
本朝顺治八年徙固安迤西几七十里与白沟河合流
霸州志明正德初在州南门外嘉靖中徙州城北后徙
固安北十里铺其支流则自半璧店李家口绕州东北
境由铺疙疸白坟棌木营达信安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2b 页 WYG0579-0787b.png
本朝顺治中每决于固安之叵罗垈由州治西城北东
入清河后更决于新城之九花台南里诸口而州城之
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熙戊辰仍从善来营入玉带河俗
谓之霸州河按卢沟亦曰黑水河水色最浊其急如箭
东决则西淤倏忽迁改前人谓之无定河自元历明冲
齧奔溃屡修屡决迄无宁岁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亲临视阅命抚臣于成龙大筑
堤堰疏浚兼施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3a 页 WYG0579-0787c.png
狼城河注西沽以达于海延袤二百馀里广十五丈五
月工告成
赐名永定河
敕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记之自是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
河无迁徙此从古所未有也惟是下流入淀之后水涣
泥停积渐阗淤蒙
圣祖谕旨屡下毋令壅碍清流而该管分司衙门唯事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3b 页 WYG0579-0787d.png
修防不加疏道淤而南信安胜汸等淀变为高原复淤
而北策城新张诸泊垫为平陆骎骎乎及于台头与子
牙河会壅阏清流几无达津之路矣雍正三年怡贤亲
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
王言已揽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盖淀泊之用有翕受
之功亦有停蓄之利众流竞趋汇为巨泽容与荡漾有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4a 页 WYG0579-0788a.png
以缓其奔突之势然后安流弭节而去则其冲易受而
其患易禦正定顺德广平之有南北二泊犹顺天保定
河间之有东西二淀皆天地造设自然之妙纳众流而
节宣之不使之一往冲突而不可禦也西淀之水会为
一河分为三㲼而汇于东淀南淀之水注于北泊北泊
之水出滏阳之道合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归于东
淀则东淀一区所以蓄直𨽻全局之水游衍而节宣之
乃永定浊流阗淤梗噎于其间则上游之汜滥者将安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4b 页 WYG0579-0788b.png
归乎怡贤亲王钦遵
谕旨于郭家务改河东行复开下流之长河引径三角
淀而注之河头与清河会周筑三角淀围堤以防其北轶
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浅俾河流不致迁徙筹画可
谓尽善而河官锢习不利于挖浅而利于筑堤改河之后
堤日增高而河亦与之俱长长河淤塞绝流三角淀所
馀无几于是散漫南行头道河二道河皆成断港剩有杨
家一河若经汎之后再淤而南则清水无路归津侧注于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5a 页 WYG0579-0788c.png
杨柳青一带而浊流复从而迸注之其不至穿运而过者
几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为今之计唯疏挖长
导之东注河头南岸接筑长堤至杨家河而止虽不能
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挖是亦可暂为补救矣
按永定浊泥善肥苗稼凡所淤处变瘠为沃其收数倍泾
水之富关中漳水之富邺下不是过也河所经由两岸洼
咸之地甚多若相其高下开浚长渠如怀来保安石景山
引灌之法分道浇溉则斥卤变为肥饶而分水之道既多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5b 页 WYG0579-0788d.png
则奔腾之势自减从高而下自近而远一河之润可及十
馀州县此亦转害为利之一奇也唯在任事者不避劳怨
持议者不惑浮言则郑国史起之功安在不复见于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经流也其派有三分自会同河之三
㲼口径台山而北出纪家淀而东入胜汸河者此西𣲖
也由赵家房径托莲泊出郭家洼会胜汸河者此东𣲖
也由下马头径崔家房入张家嘴过任家庄径左家庄
泊归石沟河者此南𣲖也沿大堤而东径西马头堂头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6a 页 WYG0579-0789a.png
左家庄会石沟河则其支流也胜汸石沟二河总归台
头一河经羊粪港而出杨家河杨家河至三汉口计长
一百四十里自永定下流入淀胜汸河淤而东西二𣲖
无下口张家嘴淤而南𣲖无正流唯沿堤一支宽不过
二三尺深不过五六尺何以容西来泱漭无涯之巨浸
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东决堤九处各数十丈文安
城郭宛在水中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开胜汸河十七里而东西二𣲖下口遂通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6b 页 WYG0579-0789b.png
挖张家嘴河五里而沿堤一支分流北注又于上流疏
浚中亭河四十馀里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分引玉带
河水入台山河其下流石沟台头淤浅之处槩行捞挖
数载以来清流湍驶堤防晏如霸保文大之间禾黍丰
而粳稻熟民享乐利皆
圣主勤恤之德怡贤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诸河经由泊港菰芦丛生苲草密布壅溜停汎
易致淤浅浅阻之后舟楫不行复成断塞虽分𨽻河道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7a 页 WYG0579-0789c.png
统辖而该管汛员唯知保守堤工至于淀之通塞河之
淤畅俱在茫茫积浸中为考成所不及谁复过而问之
殊不知淀河一塞分消无路西来之水并注堤下一遇
积雨暴涨顷刻寻丈虽有人力将安所施故防堤而不
浚河非计也今中亭河苦浅赵家房河苦淤张家嘴未
达于淀泊沿堤一河自堂头以下至坝嘴头亦苦浅石
沟通胜汸一河苦隘胜汸至台头一河苦浅其丈里非
水涸时兴大工随宜疏浚不可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7b 页 WYG0579-0789d.png
会同河 一统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玉
带河也自保定县流入州界又东北曲折行可十里为
善来营北岸有浑河口又东可五里为苑家口又东五
里为苏家桥流至此分为三道即所谓三汉口也册说
玉带河至本州境会浑河东下名会同河分二支俱流
径文安县境散入石城等淀本河正𣲖至州东无梁阁
名边家河又分一支入永清县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
折而东入文尔诸淀又东径东安县界为吕公河按会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8a 页 WYG0579-0790a.png
同为玉带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儿湾至霸州而拒马
桑乾胡良霸水皆会焉故名会同河今诸河俱已改流
唯栲栳圈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淤断而
会同河身宽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总会顺天保定
正定三府西山一带三十馀河之水势不能容则荡击
为暴决何家道口决鹿疃决下武各庄决保定县几无
虚岁雍正五年中亭河开通分流北去玉带之水十减
二三但河身本浅于正流而新开之牤牛河自西栲栳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8b 页 WYG0579-0790b.png
圈会入挟拥泥沙复加阗淤则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
缓者其会同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陆地即胜汸至辛张
径褚沽东沽二港达王庆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无河
形唯馀台头一𣲖为正流则上自石沟下至杨家河通
塞淤畅所关最钜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统志在霸州南八里绵亘数
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圈河康熙三十八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9a 页 WYG0579-0790c.png
命河臣王新命开挑上接十望河下入台山河分减玉
带河水势发帑筑堤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远以
护州治下六工缕河为堤以护田庐增设州判一员管
理每岁按里出夫随时修补后浑河淤至胜汸下流遂
塞而十馀河自张青来者为白沟流沙垫淤上流亦断
自是堤工残废而下六工无复遗址与积淀相连雍正
三年怡贤亲王奏开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
十望河以积水未开五年大水难以兴工遂罢十望之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19b 页 WYG0579-0790d.png
役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挑引河一道分玉带河水而
注之中河增设吏目一员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陈起唐
捐赀修筑下六工堤长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皆
汇焉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拒马之下流也拒马发
源易州广昌之涞山至房山铁锁崖分为二𣲖一𣲖东
入涿州过新城而南挟河琉璃河广阳盐沟诸水白玉
塘西域寺甘泉诸泉皆入之一𣲖南入涞水径定兴而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0a 页 WYG0579-0791a.png
东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杨虎眼梁村马跑诸泉及遒栏
河女思涧子庄溪诸水俱来会之二𣲖合流为白沟河
入柴伙淀西自安州来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亩鸡
距方顺龙泉诸水之所会也徐水出五回岭径满城至
安肃而曹水会焉一亩泉出满城东南馀小泉以百数
鸡距红花名最著流径清苑县南至粮河桥而方顺水
来会之方顺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云石臼二泉
流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径石桥村至粮河桥与一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0b 页 WYG0579-0791b.png
亩泉河会流径新桥而满城之龙泉河自南来入之至
善马庙与徐河合流为依城河入杂淀西北自安肃来
者曰雹河源出石兽岗灌河入之由新安之黑龙口归
杂淀新安三面皆水唯城北为乾土而地处容城下流
雨潦南下则大溵淀一带尽为邻壑墟里萧条最称贫
瘠雍正三年怡贤亲王奏请于三台村开引雹河径小
王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烧车淀南岸筑堤建闸以
裨节宣堤内大溵淀数百顷皆引流种稻屡获丰收泽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1a 页 WYG0579-0791c.png
国已成乐土矣南自高阳来者曰猪龙河唐沙滋三水
之所会也唐河原名滱水源自山西灵邱入唐县为唐
河横水自西北来会居民引以溉稻直达下素町畦相
望径曲阳之镇里高门所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龙泉
复来会之王谦王耨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来自山
西之繁峙入曲阳界合平阳河南流阜平之当城胭脂
二河行唐之郜河咸会焉其上流亦名𣲖水径新乐历
定州沿流多资灌溉资河发源山西之枚回山经灵寿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1b 页 WYG0579-0791d.png
为慈水七祖寨坌头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张茂
村伏焉至无极南孟社而复出绕县北旋径深泽之龙
泉固沃仁桥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三水颇称钜流
毕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径博野蠡县高阳而
入白洋淀猪龙河水性湍急奔腾最难捍禦雍正三年
决柴淀口而东溃蟆螂口古堤直冲鄚州驿路十里浸
为巨泽怡贤亲王亲历相度疏通猪龙故道决口始塞
驿路复通然下流归淀之处河道纡回停沙壅溜易致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2a 页 WYG0579-0792a.png
横决复令清河道王纮于出岸村开挖引河十里至孟
仲峰出口东岸筑二坝以防其轶西岸截沙嘴以顺其
流然后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筑长堤以禦倒漾蟆
螂口残堤数十里亦一例加修以为重障于是猪龙顺
轨濒河田畴比年丰稔但自祁州以下岸土夹沙最易
坍颓岸坍则堤无所附宜于项溜扫弯建筑挑水迎水
等坝护岸以固堤根其下口归淀之处近有淤沙涨起扺
阏河流亦宜开挖以顺水势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2b 页 WYG0579-0792b.png
赵北口 居西淀之中旧有石桥八座白洋诸淀之水
皆由桥下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桥卑隘碍流雍
正三年怡贤亲王奏请易之以木升高加阔又增建三
桥俾积淀之水畅然东注但白沟浊水自北而下出河
门而横截清流至药王行宫前河形拗折土人谓之鹅
所谓咽喉已通而胸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员挑挖
经汎而其淤如故盖白沟涨时近自诸山而下推拥泥
沙所至填淤四十里之柴伙淀变为桑田者什三四矣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3a 页 WYG0579-0792c.png
不加浚治则西来诸水泛溢无归若岁岁捞挖是劳费
无巳时也浑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为一劳永逸之
计必不使之入淀而后可查白沟故道行于淀外自龙
湾而东径道务马务头洪城出张青口河形宛然宜疏
浚深通导白沟之流复于故道塞其入淀之口然后将
河门浅阻鹅拗折之处尽行挑挖如此则清浊分流
淀清而河亦畅矣
子牙河 在大城县东亦名沿河大城县志沿河自河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3b 页 WYG0579-0792d.png
间县之龙华桥转入县西南二十五里之马村东北流
径十里湾自南而东径白洋渡四呈口至县东二十五
里汇黑龙港河亦名交河从而北折绕县东十二里赵
扶村又北径子牙村故名子牙河亦名盐河册说盐河
在县南十五里自河间流入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
县石城淀一北流又分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黑母淀东
一支入大小窝口中一支入霸州文尔淀汇于武清县
三角淀入白河按子牙河总会南北二泊滏滹诸水终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4a 页 WYG0579-0793a.png
以滹沱为经流其湍悍迅激浑浊冲垫性与馀河异水
经所云右出为淀北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发奔腾涌
溢河间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熙三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河工
特授方略
颁发帑金于献县河间东西两岸高筑长堤西接大城
东接青县静海各二百馀里又于广福楼之焦家口开
新河一道东北至贾口入淀特设分司一员董其事令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4b 页 WYG0579-0793b.png
河间府同知分辖增置县丞主簿等官耑汛防修自是河
大青静之民始有宁宇矣嗣后雍正三年分司不得其
人河员怠于其职堤多溃决怡贤亲王奏准动帑修筑
又奏请撤回分司归天津河道统辖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处分为二𣲖一𣲖西流径
文安土桥村至赵家庄又分二支西支抵文安大堤而
北至龙塘湾北至径三滩里至张官营抵石沟河往往
横截清流兼为堤防害一𣲖东北流径瓦子头断堤村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5a 页 WYG0579-0793c.png
岳庄庄头村过王家泊抵台头会清河而东雍正三年
经怡贤亲王奏请障其西流约束归一四年令清河道
王纮相度工费及汎水过后西支自淤正流俱由瓦子
头一支而庄头村南旧有私河一道东由陈家泊归独
流大坑急溜冲刷遂通舟楫此亦水自遂其东下之性
非人力所为然顺而导之再加疏浚俾全河之势尽归
大坑则台头一河无复浑浊之扰清水可以畅流矣再
子牙河新河入淀之处东西相距二十馀里两河之堤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5b 页 WYG0579-0793d.png
南连而北缺两堤之间村落数十地皆肥美但北面无
堤每遇二河涨溢淀水倒漾则数十村落皆在水中而
河员犹守两堤唯谨幸获无虞则自以为功此如防盗者
守墙垣而开后户盗入胠箧发匮而去墙垣守者犹巡
警彻夜此何为者也故北面之堤断宜接筑查王家口
村南东岸有古河一道名三家淀河缘东堤出瓦子头
桥下迤逦东北与新河合而入淀虽已淤浅河形宛然
若挑挖深通亦可分正流之涨挑河之土即用以筑堤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6a 页 WYG0579-0794a.png
补缺成围围内之地分别高下疏列沟塍于西南建闸
引溉东北泄而出之一举而河堤两成营田亦就矣再
查新河形势由西南趋东北从高就下直注独流大坑
甚为径捷但河身浅狭堤岸残缺若深浚而坚筑之于
焦家口分流之处建挑水坝逼子牙之溜移入新河刮
刷愈深则王家以上无羡溢之虞即台头一带亦免垫
淤之患矣
千里长堤 起清苑县界讫献县之臧家桥周回于顺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6b 页 WYG0579-0794b.png
天保定河间三府之境长千有馀里沿河绕淀为数十
州县生民之保障康熙三十五年大水多漫决坍颓我
圣祖轸念郊圻颁发帑金
命河臣王新命遍行查勘一例加修增设县丞主簿等
官管理堤固河平民享乐利者二十馀载雍正三年大
水漫决尤甚存者亦大半残缺四年
上命怡贤亲王委员领帑画地修筑加厚增高于是秋
告竣奏𨽻河道统辖董理责成工程日以坚固迄今六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7a 页 WYG0579-0794c.png
载高下丰稔濒河近淀州县井闾皆歌乐土焉
滹沱河 源出山西代州繁峙县泰戏山流径太原盂
县北始入直𨽻平山县北又东径灵寿县南入正定县
界周礼职方氏并州川滹池战国策赵攻中山以擅滹
沱后汉书郡国志蒲吾注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
渠通漕隋图经魏改为清宁河唐书五行志永淳二年
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开成元年七月镇
州滹沱河溢害稼堤防考宋天圣间曹马口堤坏寻复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7b 页 WYG0579-0794d.png
修筑金史河渠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发民夫
缮完堤岸元史河渠志延祐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滹
沱河北决堤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
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唯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
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晋州紫城
口南入宁晋泊正德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浅漫分为二
股一股仍由宁晋泊一股东溢由东鹿鸦儿河入深州
界遣夫于涅槃集迤东修筑堤岸障东溢之水归宁晋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8a 页 WYG0579-0795a.png
故道工甫毕而秋水涨将南流仍并东行入束鹿界嘉
靖十一年遣太仆卿何栋相视回奏晋州地形西高东
下水性就下遂失故道议于藁城张村起至晋州故坝
止厚筑长堤障归故道不果其后径州南关外
本朝顺治十三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径晋州周头
村北钓鱼台庞家庄胡士庄塞入束鹿百尺口桥至冀
州归清水河并行按滹沱水急流浊所至填淤自入宁
晋泊滏沣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东徙决周头村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8b 页 WYG0579-0795b.png
直冲束鹿环城而流瀰漫四野四年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吁请障归故道仍入宁晋泊贤王以
泊乃三郡河流汇归之地有翕受节宣之功岂可复听
浊流淤塞致众水无归涨溢为害乃亲行相度得旧河
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员自第四沟开挖一
路疏浚深通于周头筑坝障其东下而导之南流自是
束深无冲溃之虞泊水无淤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本非钜川至平山谷冶河而始大冶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9a 页 WYG0579-0795c.png
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岭流至平山初
不与滹水相通元初凿而合之其势遂猛延祐间引辟
冶河害已减半后冶河下流渐塞而滹沱岁有溃决之
患皇庆中议复之而未果怡贤亲王于敬陈畿辅西南
水利情形疏内奏请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加以
挖浚引入洨河诚为一劳永逸之计
滏阳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麇山东北流径邯郸
县东三里会渚沁二水册说渚河又名塔水在邯郸县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29b 页 WYG0579-0795d.png
南五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南入滏阳沁河在邯郸西一
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入滏阳寰宇记滏阳县滏水源出
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釜口
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元史郭守敬傅守敬面陈水利四
事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
洺州永年下径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馀顷明外
史河渠志滏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径
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永乐间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0a 页 WYG0579-0796a.png
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合漳衡曲
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旧河淤塞新店
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亦筑堤备之一统志
旧滏河在鸡泽县西自永年通水闸北流经此又北达
平乡入宁晋泊旧道纡曲不能容常溃决为民患
本朝康熙七年知县姜照挑浚新河以导其流自冯郑
村至亭自头长二里许六方等村永无水害按滏阳河
旧合漳流故多冲溢今漳水东徙径魏县元城抵馆陶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0b 页 WYG0579-0796b.png
入卫不与滏合滏水独行贯宁晋泊而出至衡水县界
滹沱河出焦罔合流径冀州武强献县河间青县大城
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固口径杜林镇抵青县之
鲍家嘴入南运河近已淤浅唯子牙一支为巨津焉自
宁晋泊以上滏水所经州县多引流种稻沿河闸座甚
多而磁州之民欲专水利以致下流稻田多废争讼累岁
不休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奏称查广平府旧志磁州属广
平路领成安今成安现𨽻广平则磁州本非豫属明矣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1a 页 WYG0579-0796c.png
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则滏阳一河全由直𨽻统辖均
水息争同安乐利矣奉
旨怡亲王奏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管辖以收滏阳水
利稽考志书相度地势援古證今俱为符协似于广郡
一带民田大有裨益著九卿会议具奏嗣经户部议覆
应如所请行自是广平以下均沾河润各州县营田多
至二千馀顷从前斥卤尽为稻乡矣
按滏河堤岸例系濒河村庄修筑工多力寡难免溃决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1b 页 WYG0579-0796d.png
应照千里长堤之例将该州县所有堤工丈尺查明按
通邑里甲摊𣲖均修造册存案永著为令工少人多自
成巩固矣出泊以下水势倍增会以滹沱湍悍之流所
有民堰难资捍禦雍正八年衡水堤决溢流直犯青县
可为寒心应将臧家桥以上直至衡冀一带民堰令地
方官查估动帑增修工竣仍照千里长堤例令民间年
年修补
宁晋泊 一名胡卢河在宁晋县东南自隆平县流入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2a 页 WYG0579-0797a.png
又东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宁八年发夫增治胡
卢河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东西径三十里其上流即
漳水与滏水合流汇大小群川注此土人称为宁晋泊
即北泊也洨河冶河沙河泲河槐河午河李阳河七里
河滏阳河咸入焉自滹沱河南徙由贾口而入淤塞滏
河故道三十馀里水无所泄遂冲决洨口营上等村而
东注水口河身亦多浅隘雍正三年滹沱东徙不复入
泊四年怡贤亲王奏请开挖自黄儿营至营上村一路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2b 页 WYG0579-0797b.png
展宽浚深泊水始得畅泄
大陆泽 一名广阿泽在任县土人谓之张家泊元和
志大陆泽一名钜鹿在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
三十里葭芦茭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即南泊也百泉
牛尾野沣沙洺刘累程二寨圣水顺水蔡马柳林等河
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北泊东有鸡爪张滋等
五沟泄之于滏河县志弘治时溷水汹洚九河举发冲
决堤防下流隆平县淤窒壅塞者四十馀里隆平钜鹿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3a 页 WYG0579-0797c.png
均被其害而任县居多嘉靖六年发正定顺德二府夫
役同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广各丈馀
水得其性隆钜复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本朝顺治十八年重浚日久堙塞而五沟亦淤其三祗
有鸡爪张滋不绝如缕有所受而无所泄伏秋涨溢为
濒泽居民田庐害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委员开穆家口河长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夹筑长堤
导泽水而注之北泊其鸡爪等沟亦加疏涤于是水患既除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3b 页 WYG0579-0797d.png
水利亦兴邢家湾南边家庄北引流种稻营田数百顷
按南北二泊正定广平顺德三府之水会也西带重山
二十馀河之水建瓴而下每遇伏秋之际千岩飞雨万
壑悬流若无二泊为之翕受而节宣之其奔冲横溢为
何如哉故南之有南北二泊犹北之有东西两淀皆治
水者所当加之意也滹水尝入北泊塞河而环泊州县
受涨溢之害者多年漳河合滏溷入南泊而穆家鸡爪
等河塞遂至中满旁溢任隆之民坐受其浸今幸滹漳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4a 页 WYG0579-0798a.png
远徙贤王施疏瀹之功州郡享平成之利此千载一时
也然二水之故渎尚存浊流之迁徙靡定既可以不袪
而去讵难于不引而来且前明之世有障滹沱而归宁
晋以为故道者矣有请浚穆家口仍俾漳滏会流者矣
或暂免一方之害或微视目前之利而不知统计全局
之利害其贻患不仅在一时也故谨著之又按入泊诸
水自洨沣百泉牛尾圣水等河恒流不竭外其馀春夏
每多枯涸然前人载之图志设有桥座盖以为摄水归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4b 页 WYG0579-0798b.png
泊之道也雨集水涨由此脉分缕析而注之大泊之中
田间无宿潦焉其为功也大矣有司不知修治或反听
民佔耕一旦山水暴来则奔腾四野为田畴害雍正四
年怡贤亲王奏明委员查勘酌量疏通五年复檄行各
地方官随宜浚治毋得听其堙塞而有司具文视之不
知奉行八年秋雨多水溢环泊十馀州县皆罹其灾上

圣怀遣官发帑遍行赈济既过之后官民晏然又复不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5a 页 WYG0579-0798c.png
以为事陆陇其为灵寿令令民挖浚卫河其始颇有怨
言以为开无水之河徒劳民力陇其不顾卒成之已而
霪雨水大至赖此河宣泄遂以有秋至今民犹怀之此
贤达之远见也怡贤亲王于通州武清地方开挖凤河
于香河宝坻地方开挖窝头鲍邱二河于良乡涿州固
安霸州地方开挖牤牛河收摄野潦俾有所归数载以
来民享其利
凤河 名胜志凤河水一渠从西流至凤窝村虽隆冬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5b 页 WYG0579-0798d.png
冱寒水亦不冰东安县志在县东北四十里凤窝村其
水自县西北草桥来又南流过县之漂流淀又南入武
清三角淀其形如凤此凤河所由名也按凤河之源在
南苑中流出东南隅自回城而东涓涓一带东南流至
武清之堠上村河身深广以下填淤断续一遇伏秋雨
潦散漫无归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浚而来源微不足以为恒流查有
凉水河一道发源水头庄贯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6a 页 WYG0579-0799a.png
南苑出宏仁桥东流至高各庄东北流抵张湾入运乃
奏请于高各庄分流南引至堠上入凤河故道一路挑
挖过双口抵青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处各建一闸
水小则闭东闸启南闸流入凤河水大则闭南闸启东
闸泄入运河次年河成宛平漷县武清东安一带积潦
尽消桐林牛镇三间房等处开渠引水各营田数十顷
唯闸座未建每年筑坝蓄流以资灌溉
牤牛河 在良乡县东南盐沟广阳二河之会流也盐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6b 页 WYG0579-0799b.png
沟源出宛平县龙门口东南径县东南陶村即古福禄
水也水经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
东径广阳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流
径广阳故城南东入广阳水按盐沟广阳二水至良乡
县城东南合流为三乂口南流至任邱西南入大清河
一遇伏秋山水涨发奔腾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良
涿固霸之间累被其害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奏请于任
邱之南开挑新河东南径涿州界东径固安县西北循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7a 页 WYG0579-0799c.png
卢沟河故道南径霸州之南孟等村东南抵西栲栳圈
入中亭河长二百馀里自是奔突患息野潦有归四州
县秋禾皆获丰稔
窝头河 即苍头河一统志在香河县西北二十里上
通牛栏山水窝头庄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家园坑
堤口入北吴村一由明星堂抵八甘十八堤口一由东
凌庄尹家河沙务庄张家灰店南吴村牛家屯入扳罾
口运河按此河水本无源伏秋汛发众流会于窝头径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7b 页 WYG0579-0799d.png
香河县百家湾东与渠水合流东径七里庄入宝坻县
界东过城南之西石桥至王补庄与鲍邱河会
鲍邱河 源出密云北径三河县之夏店东南径虎将
庄入宝坻县东径县北齐河务萧家堼东南至王补庄
与窝头河会过林亭口张家庄至周家庄东南径尹家
庄又东由八门城入蓟运河
按二河原无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溢而下
下流淤塞断续无路消泄香河首受其浸而宝坻地形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8a 页 WYG0579-0800a.png
如釜一遭淹没经年不涸为害尤剧雍正四年怡贤亲
王亲历相度奏请疏通窝头河自百家湾起鲍邱河自
鱼椿起分道挑挖或循旧流或取直径绕县之南北皆
会于王补庄其八门城出口河身浅窄纡曲乃自林亭
口别开直河一道至尹家庄宽江入蓟运河宽深畅利
数年以来香宝田畴高下皆稔无汜溢之患矣此外古
河故渎所在多有与凤河近者有古龙河与南运河近
者有古漳河阜城交河之境有古清河与滏河近者有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8b 页 WYG0579-0800b.png
滹沱故道深冀等州衡武等县皆有之又武强县有龙
治河衡水县有古盐河枣强县有黄庐河清丰南乐等
县有马颊朱龙二河其他不及悉载此等古河虽无来
源皆堪行水而沿河小民贪图微利往往占耕为业或
地处下流曲防拦截以致脉络不通一旦雨水聚汇则
横溢而出共受其浸夫王政之大者莫如尽力沟洫直
𨽻沃野千里川流百道而霖雨偶多则平陆行舟此无
沟洫之故也贤王开疏四河以著明效因以风示有位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9a 页 WYG0579-0800c.png
欲其则效奉行凡各属所有古渎旧港因势乘便酌量
开通其过沟洫远矣近泊者导之入泊近河者导之入
河近淀者导之入淀委曲贯通流而不窒则潦水各有
所归何至瀰漫为害留心民瘼者幸加之意焉
京东诸水不于天津归海故自别为一局其经流之大
者莫如滦若石河汤河洋河潮河清水河陡河皆独行
赴海其他枝津别𣲖附巨川而朝宗者数十百道详已
见于山川矣不复具列取其曾经修浚有关民生利病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39b 页 WYG0579-0800d.png
者著于篇
蓟运河 一名潮河乃沙河沽河泃河淋河黄颁诸水
之会流也宝坻县志潮河在县东二十里自三河县流
入至县东北三岔口与泃河及蓟州之沽河会流曰运
粮河一名白龙港又东南至县东九十里名丰台河亦
名怀襄河共南流过梁城所芦台抵北塘口入海又考
蓟运河源出迁安县三台营会遵化诸山泉之水俗名
沙河径遵化州城南西南流至张七各庄折向西流径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0a 页 WYG0579-0801a.png
水门口汤泉自西北来入之又西南入蓟州东界淋河
合兴龙口之水自北来会焉又西南至南河庄蓟州北
山诸泉水来入之径城南五里桥迤逦西南流径上仓
折向南流至下仓折向西流至嘴头村泃河合周村黄
颁等河自西北来会之至白龙港入宝坻县界淤泥河
自西南来入之折向东南流径新安镇至小河口小泉
河合蓝泉水自北来入之径曹家口头折向南至于家
口头迤逦西南流至大沽庄复折而东南至王家庄又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0b 页 WYG0579-0801b.png
折而西径长亭店复折而南径八门城迤逦东南流至
盛家庄还乡河北支自东北来会又东南至江潢口还
乡河南支自东北来入之径梁城所北分流环城仍合
于城南又东南径芦台军粮城会天津新河入海
统按蓟州河源高𣲖繁河形曲折每汛发涨溢溃决堤
岸淹没田庐而宝坻地势最下受害尤剧雍正四年怡
贤亲王奉请筑堤起自三河县之料马庄迄于宝坻县
之江潢口长一百八十馀里屹然高厚居民以为保障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1a 页 WYG0579-0801c.png
焉又以堤内地洼西北一带村庄雨潦停积每妨耕稼
委旧令程璇相度于鲁沽庄建石闸一座长亭庄建涵
洞一座又于张头窝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民间得以
汲饮兼资灌溉雨水过多则泄而出之从此宝坻永离
昏垫比年丰稔称畿东乐国矣
还乡河 即浭水亦名环香河出迁安县泉庄黄山之
麓一泉涌出汇为方塘澄碧中喷珠累累西流成河水
势甚驶至岩儿口入丰润之东北界又西径五峰头至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1b 页 WYG0579-0801d.png
韩家厓头迤逦西南流至洼答村折而南径东马庄又
折而西径丰润城北迤逦西南流至张官屯入玉田县
之东南界又西南至蛮子营沙流河自北来入之径鸦
鸿桥至运河头复折而南自此河身顿狭斗折蛇行至
赵官屯分为二股一西南流径橡子庄牛见头至盛家
庄入蓟运河一南流径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潢口入蓟
运河方舆纪要浭水一名还乡河或谓之云浭水燕山
丛谈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俗谓之还乡河水利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2a 页 WYG0579-0802a.png
备考明初用遮洋船从直沽出海转运蓟州天顺二年开
直沽河岁久复湮嘉靖四十五年诏浚丰润县还乡河
转运太平等寨军饷于北齐庄张官屯鸦鸿桥特设三
闸以潴水焉按还乡河源非甚钜但自北山而下夏秋
雨集诸山水潦一时迸注而鸦鸿桥以下河窄流纡不
能骤泄则溢出为田畴害东决则淹丰润西决则淹玉
田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奏于刘钦庄王木匠庄河流甚
曲之处各开直河一道与旧河两处分泄沿河堤岸逐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2b 页 WYG0579-0802b.png
加修筑其橡子庄与牛见头一带出口河身亦浚疏宽
深沿河沮洳之场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者
也旧𨽻武清县今改𨽻天津县一统志在城东北四十
里周百里按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陈家沟贾家
沽二河为出纳焉东北广十五六里东西长二十馀里
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径城儿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一统志在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3a 页 WYG0579-0802c.png
宝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为县巨浸按七里
海亦无源之水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海之西北为后
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又北为香油海东南为曲
里海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乾之年诸皆涸唯七
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
然亦盈盈浅濑而已沽道既狭舟楫贩易之所不至濒
海居民采蒿子为粮雍正四年冬怡贤亲王查历至此
恻然悯之五年委员开挖宁车河起自淮鱼达于北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3b 页 WYG0579-0802d.png
塘口长四十里拓浚深通估帆来往小民生计赖以纾

按荒政要览有言古之立国者必有山林川泽之利川
主流泽主聚川则从源头达之泽则从委处蓄之川流
淤阻其害易见人皆知浚治者万顷之湖千亩之荡鲜
知究心甚有纵豪强阻塞规觅小利不知泽不得川不
行川不得泽不止二者相为体用易卦坎为水坎则泽
之象也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全系乎泽泽废是无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4a 页 WYG0579-0803a.png
川也况国有大泽涝可为容旱可为蓄必究晰于此而
水利之说可徐讲矣畿辅之内大泽有六曰大陆泽曰
宁晋泊曰西淀曰东淀曰塌河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
流而蓄聚潦焉二泊两淀源深流长其容蓄之功易见
唯塌河淀与七里海既无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
往佔耕为业报垦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为淀与海
也亦听其阻塞或反以开荒增赋为已最近年以来筐
儿港坝口拓宽滚水浸多塌河淀周围田地率以水佔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4b 页 WYG0579-0803b.png
除粮计亩受价矣然此等本皆积淀偶涸成田当日若
不听其报垦岂不省此一番偿补耶今七里海年来涸
减浦溆变为莱芜闻亦有报粮认业者宝坻地本卑洼
唯近城二三十里为高壤故县以坻名取水中之坻为
义也雨水过多全恃七里海为容蓄不致泛溢成灾若
乘其减涸逐渐认耕规小利而废此大泽所害多矣况
青龙湾坝河滚水以此为壑一遇水多之岁田复成海
又为之除粮给价岂不虚糜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5a 页 WYG0579-0803c.png
国帑乎留心地方者当知泽之为利凡淀泊涸出之地
毋得听民垦认不可不通行而厉禁也
 
 
 
 
 
 
直隶河渠志 提要 第 45b 页 WYG0579-0803d.png
 
 
 
 
 
 
 
 直𨽻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