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576-055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吴水利录卷四
            明 归有光 撰
有光既录诸家之书其说多可行然以为未尽其理乃
作水利论
水利论
吴地痹下水之所都为民利害尤剧治之者皆莫得其
源委禹之故迹其废久矣吴东北边境环以江海中潴
卷四 第 1b 页 WYG0576-0554b.png
太湖自湖州诸溪从天目山西北宣州诸山溪水所奔
注而从吴江过甫里经华亭入青龙江以入海盖太湖
之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独有一路所谓吴淞江者
顾江自湖口距海不远有潮泥填淤反土之患湖田膏
腴往往为民所围占而与水争尺寸之利所以松江日
隘议者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别浚浦港
以求一时之利而淞江之势日失所以沿至今日仅与
支流无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遂至湮塞此岂非治水
卷四 第 2a 页 WYG0576-0554c.png
之过与盖自宋扬州刺史王浚以松江沪渎壅噎不利
从武康纻溪为渠浛直达于海穿凿之端自此始夫以
江之湮塞宜从其湮塞而治之不此之务而别求他道
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远也太仓公为人治疾所诊
期决死生而或有不验者以为不当饮药针灸而饮药
针灸则先期而死后之治水者与其饮药针灸何以异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禹
之治水所以行其所无事也欲图天下之大功而不知
卷四 第 2b 页 WYG0576-0554d.png
执其利势以行其所无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嗟夫后
世之论徒区区于三十六浦间或有及于松江亦不过
浚蟠龙白鹤汇未见能旷然修禹之迹者宜兴单锷著
书为苏子瞻所称然欲修五堰开夹苧干渎绝西来之
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扬州薮泽天所以潴东南之水也
今以人力遏之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
乾枯于民岂为利哉太史公称禹治水河菑衍溢害中
国也尤甚惟是为务禹治四海之水而独以河为务此
卷四 第 3a 页 WYG0576-0555a.png
所谓执其利势者故余以为治吴之水宜专力于松江
松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馀水不劳馀力矣或曰
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所以入海明非一江也
曰此顾夷张守节妄注地里之误其说云太湖一江西
南上为松江一江东南上至白蚬湖为东江一江东北
下曰娄江不知二水皆松江之所分流水经所谓长渎
历河口东则松江出焉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者也而
非禹贡之三江惟班固地里志南江自震泽东南入海
卷四 第 3b 页 WYG0576-0555b.png
中江自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北江自毗陵北入海郭景
纯以为岷江松江浙江此与禹贡之说为近盖经言三
江既入震泽底定特纪扬州之水今之扬子江松江钱
塘江并在扬州之境故以告成功而松江由震泽入海
经盖未之及也由此观之则松江独承太湖之水故古
书江湖通谓之笠泽要其源近不可比儗扬子江而深
阔当与相雄长范蠡云吴之与越三江环之则古三江
并称无疑故独治松江则吴中必无白水之患而从其
卷四 第 4a 页 WYG0576-0555c.png
旁钩引以溉田无不治之田矣然治松江必令阔深水
势洪壮与扬子江埒而后可以言复禹之迹也
水利论后
单锷以吴江堤横截江流而岸东江尾茭芦丛生泥沙
涨塞欲开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去涨土凿堤岸千
桥走水而于下流开白蚬安亭江使湖水由华亭青龙
入海虽知松江之要而不识禹贡之三江其所建白犹
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也苏轼有言欲
卷四 第 4b 页 WYG0576-0555d.png
淞江不塞必尽徙吴江一县之民此论殆非锷之所及
今不鑴去堤岸而直为千桥亦守常之论耳崇宁二年
宗正丞徐确提举常平考禹贡三江之说以为太湖东
注淞江正在下流请自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浦直
彻海口当时唯确欲复古道然确为三江之说今亦不
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都水监任仁发开江自黄浦口
至新洋江江面财阔十五丈仁发称古者江狭处犹广
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沪渎已壅
卷四 第 5a 页 WYG0576-0556a.png
噎至此何啻千年郏氏云吴松古道可敌千浦又江旁
纵浦郏氏自言小时犹见其阔二十五丈则江之广可
知故古江蟠屈如龙形盖江自太湖来源不远面势既
广若径直则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回其途
使如今江之浅狭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松江上
求所谓安亭江者了不可见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顾
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称江口有渡问之百岁老人云
往时南北渡一日往来仅一二回可知古江之广也本
卷四 第 5b 页 WYG0576-0556b.png
朝都御史崔恭凿新道自大盈浦东至吴松江巡检司
又自新泾西南蒲汇塘入江自曹家河直凿平地至新
场江面广十四丈夫以郏氏所见之浦尚有二十五丈
而都水所开江面财及当时之浦至本朝之开江乃十
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微安能复见禹当
时之江哉汉贾让论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
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北入海当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
万数以为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堕断天地之性
卷四 第 6a 页 WYG0576-0556c.png
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若惜区区涨沙茭芦之地虽
岁岁开浦而支本不正水终横行今自嘉靖以来岁多
旱而少水愚民以为不复见白水之患余尝闻正德四
年秋雨七日夜吴中遂成巨浸设使如汉建始间霖雨
三十日将如之何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一遇水潦吾民
必有鱼鳖之忧矣或曰今独开一江则其馀溪港当尽
废耶曰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江流既正则随
其所在可钩引以溉田亩且江流浩大其势不能不漫
卷四 第 6b 页 WYG0576-0556d.png
溢如今之小江尚有剿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则夫奇
分而旁出古娄江东江之迹或当自见且如刘家港元
时海运千艘所聚至今为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黄浦势
犹汹涌岂能废之但本支尊大则支庶莫不得所矣
卷四 第 7a 页 WYG0576-0557a.png

卷四 第 8a 页 WYG0576-0557c.png
叙说
古今论三江者班固韦昭桑钦之说近之但固以芜湖
东至阳羡入海昭分钱塘江浦阳江为二桑钦谓南江
自牛渚上桐水过安吉历长渎为不习地势程大昌辨
之详矣然孔安国苏轼所论亦未必然也今从郭璞以
岷江淞江浙江为三江盖自扬州斜转东南扬子江吴
松江钱塘江三处入海而皆以江名其为三江无疑但
松江湮塞细弱无复江之形势世遂忽之而不论耳宋
卷四 第 8b 页 WYG0576-0557d.png
淳熙中直学边寔修昆山志言大海自西㳌分南北由
转斜而西朱陈沙谓之扬子江口由徘徊头而北黄鱼
垛谓之吴松江口浮子门而上谓之钱塘江口三江既
入禹迹无改此今日之所目见诸儒胸臆之说不足道

卷四 第 9a 页 WYG0576-0558a.png

卷四 第 10a 页 WYG0576-0558c.png
叙说
史记正义曰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
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淞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
十里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二百馀
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其分处号三江口顾夷吴
地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庾仲初注扬都赋
太湖东注为松江七十里有水口流东北入海为娄江
东南入海为东江盖松江之有娄江东江如岷江之中
卷四 第 10b 页 WYG0576-0558d.png
江北江九江其实一江耳昔贤以此解松江下之三江
口非以为禹贡之三江也吴郡续志云松江受太湖一
自长桥流入同里犁湖瀼由白蚬江入薛淀湖一自甘
泉桥由松江尾东华泽湖自急水港至白蚬江入淀湖
而注之海以正义吴地记求其所在则松江北行七十
里分流者当在今昆山之境说者徒欲寻求二江而不
知由松江细弱所以奇分之水遂不可见续郡志云昆
山塘自娄门历昆山以达于海以刘家港为娄江意亦
卷四 第 11a 页 WYG0576-0559a.png
附会也
卷四 第 12a 页 WYG0576-0559c.png
吴淞江南岸
  张家浜 戴家浜 青浦  古江  南跄浦
  上海浦 大卢浦 西卢浦 新泾  鱼浦
  小许浦 盘龙江 俨傥浦 周泾  西旧泾
  赤眼浦 华潮浦 淮浦  朱墅浦 艾祁浦
  青龙江 浦家江 大盈浦 梁纥浦 南澥浦
  直浦  赵屯浦 内勋浦 石浦  道褐浦
  金灶浦 萧市浦 陆虞浦 千墩浦 任浦
卷四 第 12b 页 WYG0576-0559d.png
  漳潭浦 同丘浦 诸天浦 张浦  帆归浦
  大直浦 少里浦 东齐浦 刹力浦 吴浦
  界浦  甪直浦
吴淞江北岸
  江湾浦 坊浜  唐庄浦 东彭越浦  西
  彭越浦 赵浦  大场浦 桃树浦 下槎浦
  中槎浦 上槎浦 石桥浜 新华浦 封家浜
  李墅浦 上栈浦 何浦  陆皎浦   东
卷四 第 13a 页 WYG0576-0560a.png
  黄渡浦 裘浦 西黄渡浦 桑浦  顾浦
  安亭港 徐公浦 北澥浦 大瓦浦 小瓦浦
  蒋浦  三林浦 金城浦 顾幕浦 木瓜浦
  下驾浦 天明浦 新洋浦 马仁浦 小虞浦
  大虞浦 良里浦 新渎浦 下里浦 黄渎浦
  及野浦 界浦 曹泾  六市浦  管廉浦
  张浦  戴墟浦 陆泾  庙泾  箭泾
  青丘浦 索路港
卷四 第 13b 页 WYG0576-0560b.png
右宋嘉祐所开之新江其诸浦名互见郏氏书中松江
自湖口来入海两岸皆浦形如百足今有见在通流者
或填淤仅如沟浍或没不复见而地名犹存皆可寻究
郦道元注水经云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
成川故川旧渎难以悉取郦氏生长北方未尝亲见盖
以意度之如此耳
观吴淞江两岸港浦具见治水纲领永乐二年夏忠靖
公掣昆山嘉定诸塘浦引吴淞江入刘家河于上海浚
卷四 第 14a 页 WYG0576-0560c.png
范家浜接黄浦而于江之东段初不施工盖已失水之
势矣
卷四 第 15a 页 WYG0576-0561a.png
元大德八年都水监开江丈尺
 吴淞江东南黄浦口起至大盈浦口止一万五千一
  百丈
 大盈浦口起至永怀寺东止一千六百丈
 永怀寺东起至赵屯浦口止一千五百丈
 赵屯浦口起至陆家浜止二千三百五十丈
 陆家浜起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一千六百丈
  通计长二万二千一百五十丈
卷四 第 15b 页 WYG0576-0561b.png
  广二十五丈
  深一丈五尺
天顺四年崔都御史开江丈尺
 大盈浦东至吴淞江巡检司二万二千丈
 新泾西南蒲汇塘入江四千丈
 曹家河平地至新场三万丈
  广十四丈
  深二丈
卷四 第 16a 页 WYG0576-0561c.png
 按夏忠靖公治水不全用力吴淞江者盖时江水犹
 通流也正统六年周文襄公始修吴淞江立表江心
 尽去壅塞天顺四年崔都御史恭弘治七年徐侍郎
 贯嘉靖元年李尚书充嗣凡三浚迄今四十馀年不
 治矣经国者所当留意也
 
 
 
卷四 第 16b 页 WYG0576-0561d.png
 
 
 
 
 
 
 
 三吴水利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