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六 第 1a 页
沔阳童承叙河防志 凡水在上流者江汉最大其流俱至云梦而
合地洼水潴故为巨泽当尧之时洪水横流禹治水荆州导汉过三
澨至于大别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沱潜既道然后云土梦作乂传
言水落而土见可耕治也周官职方氏荆州之薮曰云梦汉司马相
如赋子虚称楚有七泽云梦其一泽方九百里此皆作乂之馀至周
迄汉犹为薮泽杜预曰云梦跨江南北郭璞曰安陆枝江俱有云梦
城胡三省曰云梦甚广后世悉为邑居聚落则易薮泽为坟壤矣盖
汉最浊汉书云河水一石而六斗泥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汉水之泥
亦不啻是每与江湖水合其滓必澄故常填淤而沮泽之区因成沃
野南宋张兴世居临沔水门前忽生洲屿大数十顷是一證也惟江
卷三十六 第 1b 页
清不易淤然荆州记江陵初有九十九洲后其洲满百则江亦有时
而淤盖所谓土作乂者其由来者久矣故沔居泽中土惟涂泥而竟
陵云杜颇多高卬之田民渐芟剔垦为阡陌然江溢则没东南汉溢
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洞庭沔湖汇为巨壑虽尧横流之时禹未导
之日不是过也故民田必因地高下修堤防障之大者轮广数十里
小者十馀里谓之曰院如是百馀区其不可堤者悉弃为莱芜莱芜
之地常多于院汉贾让曰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民起
庐舍其中东郡白马黎阳故大堤皆数重民居其间其制颇与院同
盖自汉己然矣汉唐以来沔堤修废无所于考五代时高季兴节度
荆南筑堤以障汉水自荆门绿麻出至潜江延亘百三十里因名高
卷三十六 第 2a 页
氏堤而江堤亦自监利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不知何时所筑名长
官堤沔皆赖焉宋乾道七年湖北漕臣李焘请修江陵潜江里社虎
渡二堤诏明年修筑绍兴二十八年监察御史都民望言江陵东沿
江北岸古堤名曰黄潭建炎间邑官开决引江水为险阻以禦盗既
而夏潦涨溢荆去复州千馀里皆被其害近因民诉始塞之乞令县
官随方修补从之元季沔乘兵燹之后人物彫谢土地荒秽 明兴
江汉既平民稍垦田修堤是时法禁明白人力齐壹堤防坚厚湖河
深广又院少地广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贾让所谓大川无防小水
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
不迫是也故自洪武迄成化初水患颇宁其后佃民估客日益萃聚
卷三十六 第 2b 页
闲田隙土易于购致稍稍垦辟岁月䆮久因攘为业又湖田未尝税
亩或田连数十里而租不数斛客民利之多濒河为堤以自固家富
力强则又增修之民田税多徭重丁口单寡其堤坏者多不能复修
虽院必有长以统丁夫主修葺然法久弊滋修或不以时故土未坚
实丁夫或非其数故工尚卤莽夫院益多水益迫客堤益高主堤益
卑故水至不得宽缓湍怒迅激势必冲啮主堤先受其害由是言之
客非惟侵利且贻之害也然大水骤至汎滥汹涌主客之院皆为波
涛虽曰主害亦非客便也故汉书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
下方伤其谓此欤贾让曰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以自利齐
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
卷三十六 第 3a 页
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
室宅遂成聚落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
而居湛溺自其宜也其事颇类于沔成化甲午弘治庚申水大涨正
德丙子复涨丁丑如之皆乘舟入城市堤防悉沉于渊民浅者为栈
深者为巢飘风剧雨长波巨涛烟火断绝哀号相闻湛溺死者动以
千数不特漂没田庐而己此则民救死而不免也何有于堤防哉故
沔民之敝始于成化极于正德疮痍至今未之复也
卷三十六 第 3b 页
卷三十六 第 3b 页
江出岷山其源实自西戎万山来至嘉州而沫水自巂州合大渡河穿夷界
千山以会之至叙州而马湖江会之又十五里而南广江会之至泸州而内
江又自资简会之至重庆而嘉陵江自利阆果合等州会之至涪州而黔江
合南夷诸水会之至万县而开江水自开达等州会之夫然后揔而入峡是
江自峡而西受大水凡入及出峡而下岳阳则会之者洞庭湖所受湖南北
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则会之者汉口所受兴元诸水也又自是而下黄
州东四十里则会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九江则会之者彭蟊今名鄱阳
湖所受江东西诸郡水也又自是而下则会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诸水也夫
然后揔而入海是以自峡而东又受大水凡五略计天下之水会于江者居
天下之半其名称之大而可考者凡十有三故名江源其出如瓮而能滔滔
万里达海所受者众也
卷三十六 第 4a 页
卷三十六 第 5a 页
三江总会堤防考略 按湖广境连八省凡秦关巴蜀中原贵竹岭
右诸水俱注之导为三江潴为七泽即禹贡江汉九江沱潜云梦之
故区也江发岷山抵巴东入荆壤流至岳阳与洞庭水合其受决害
者惟荆州一郡为甚汉发嶓冢抵上津入郧地流至汉阳与大江水
合其受决害者郧襄承汉四郡而襄承为尤甚九江是沅渐元辰叙
酉澧资湘诸水合流入洞庭湖沿汇八百里经岳阳楼西南出湖口
与江流合其受决害者常武岳阳二郡也三水总会于武昌其江身
始阔直注而东以故武昌蕲黄之境若无大水害大较堤防多在襄
承常武荆岳间盖古七泽正其地也汉唐以来代苦水患至宋为荆
南留屯之计多将湖渚开垦田亩复沿江筑堤以禦水故七泽受水
之地渐湮三江流水之道渐狭而溢其所筑之堤防亦渐溃塌迨我
卷三十六 第 5b 页
 国家二百年来水或时泛堤或间决惟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岁三
江水汜异常沿江诸郡县荡没殆尽旧堤防存者十无二三而后来
有司虽建议修筑然旋筑旋崩盖民私其力而财用赢诎之势异也
川江堤防考略 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
陈遵造遵善于防攻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
差失○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古堤坏决凡二处每夏为浸
溢唐贞元八年节度使嗣曹王皋始命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千顷亩
收一钟又规江南废州为庐舍架为二桥〇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
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县里社虎渡二堤○张孝祥知荆南兼湖荆
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以免水患○宋汪烨倅江陵郡郡有三海八
匮恃为险固豪右据以为田烨力复之又筑寸金堤以捍江政绩甚
卷三十六 第 6a 页

按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
会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今沣州巴陵正澧与九江东陵故地也江
水方出三峡口如建瓴势夏秋一涨顷刻千里然溯夷陵而上山阜
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岸俱平
衍下隰水易漫流但江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
东而南势多迂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
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堤凡长
亘六百馀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堤凡长亘七百馀里咫尺不坚千
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盗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
盐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箄洲东江脑俱为盗贼
卷三十六 第 6b 页
薮盖以堤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德间决公安
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堤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
之计按江陵路旧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
穴调弦小岳六处馀皆湮塞迨我 国朝六穴复湮其五故堤防不
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岁而荆岳之间几
为巨泽矣
荆州府堤考略○江水之患全在荆州一郡夹岸南北凡六县北岸
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馀丈南岸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凡
五万四千馀丈嘉靖庚申岁洪水决堤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害者
枝江之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虎渡黄潭镇公安之𡏟头铺
艾家堰石首之藕池诸堤冲塌深广最难为力者也每岁有司随筑
卷三十六 第 7a 页
随决讫无成功至四十五年十月知府赵贤估议请筑务期坚厚自
丙寅历戊辰凡三冬六县堤稍就绪始立堤甲法每千丈堤老一人
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夫十人江陵北岸总共堤长六十
六人松滋公安石首南岸总共堤长七十七人监利东西岸总共堤
长八十人夏秋守禦冬春修补岁以为常然荆州郡治滨江郡西上
六十里有万城堤在当阳江陵之界嘉靖十一年一决直冲郡西城
不浸者三版十二年有司挽筑更筑李家埠重堤护之三十九年又
决此堤乃郡治之大要害也当阳县有司每以害及江陵漫不加意
近日尽属江陵修理始得无虞○枝江县堤考略○按志江流至此
地分派如木之有枝故以名县县东至江陵南至松滋西北至宜都
周围广三百八里县治颇依高阜向无堤防惟县东南有百里洲延
卷三十六 第 7b 页
袤百里南有芦洲澌洲洋洲澕洲皆夹生大江之内者故北自百里
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
古城脑而下至嚾嘴滩流店湖又自嚾嘴滩而南转至澌洋洲观音
寺直抵松滋朱家埠对岸皆有堤举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城脑蒋
斗湾二处系通洲上流一决则势若建瓴莫能捍禦又洲内军民杂
处互相规避故堤工视他县尤难○松滋县堤考略○按县地势平
衍三峡之水迸流至此始得展荡势若枥马脱缰随性奔逸最难防
禦而本县又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江堤一决正冲诸县胸腹而
下其形势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
长亘八十馀里且旧有采穴一口可杀水势宋元时故道湮塞迨
国朝洪武二十八年决后时或间决自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决无虚
卷三十六 第 8a 页
岁下诸县甚苦之较堤要害惟余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
古墙之曹珊口为大其馀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
有九处中多獾窝蚁穴水易浸塌○江陵县堤考略○按县沙市正
古江陵地陵阜自荆门西北来二百里临江正扼水冲南有虎渡穴
口分流入洞庭北有章卜郝穴二口杀流出汉口而谭子湖洪水渊
三湖等处俱为湖渚蓄水地故赵宋以前苦无大水患迄元以来沙
市高陵半崩入江章穴口复湮逮我 国朝嘉靖十一年决万城堤
水绕城西决沙市之上堤而南二十一年后又以浮议筑塞郝穴口
诸湖渚又多浅淤三十九年一遭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四十五年
后有司稍稍修复然不如古堤之坚矣○公安县堤考略○按县东
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平旷县治旧在柴林街
卷三十六 第 8b 页
因避三穴桥水患移至江皋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孟珙筑堤防以
禦水有赵公堤在县东斗湖堤在县南油河堤在县西北仓堤在县
东北横堤在布政分司后世传为五堤云至元大德七年竹林港堤
大溃自是堤不时决迨 国朝修筑沿江一带堤塍西北接江陵上
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堤 凡万有二千五百馀丈其间雷胜旻湾
𡏟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圣寺江池湖狭堤渊沙堤铺新渊堤郭家
渊施家渊诸堤更为要害成化五年决施家渊弘治年间决狭堤渊
正德十一年决郭家渊嘉靖十一年决江池湖三十五年决新渊堤
三十九年决沙堤铺四十年决深渊堤四十四年决大湖渊及雷胜
旻湾四十五年崩洗竹林寺隆庆元年崩洗二圣寺二年决艾家堰
水患殆无虚岁县境内有军湖贵湖纪湖重湖大金洋溪诸湖惟大
卷三十六 第 9a 页
金一湖通虎渡枝河江涨湖溢毛穗诸里军民常苦之○石首县堤
考略○按县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夹江南北而县
治一面滨江势复下隰自元大德七年决陈瓮港堤萨德弥实挽筑
再筑黄金白杨二堤护之不一岁陈瓮再决赵通议始开杨林宋穴
调弦小岳四穴水势以杀迨我 国朝四穴故道俱湮堤防渐颓嘉
靖元年决双剅垸三十四年冲洗戴家垸三十五年决车公脑四十
五年决藕池顷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调弦口堤凡四千一百
馀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金果寺堤凡千有馀丈其间杨林
瓦子湾藕池袁家长剅尤为要害○监利县堤考略○按县东至沔
阳西至江陵南至华容北至潜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汇注之
地势甚污下乡民皆各自筑垸以居而县治临江有一枝河流贯城
卷三十六 第 9b 页
中岁苦水患元大德间赵通议开赤剥穴江流以杀迨我 国朝初
此穴己湮乃筑大兴赤射新兴等二十馀垸成化间又修筑黄师庙
龙潭鼍渊等一带诸堤嘉靖十八年筑塞十八湾河又塞祝家垱其
垱随决至四十四年堤决黄师庙李家埠何家垱文家垸金沙湖诸
堤而大兴垸亦大溃尝一修筑自龙窝岭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馀
里顷年江势南齧而水患渐消矣
汉江堤防考略○张柬之罢政事愿还襄州乃授襄州刺史会汉水
涨齧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王起为山南东道
节度使地滨汉江塘堰联属吏弗完治起至部脩复与民著为水令
凶年有赖○李仲芳知光化军汉水暴至作石堤以禦之民赖其利
○卢钧判户部会昌元年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筑堤六
卷三十六 第 10a 页
千步以障汉暴明年春堤成○乾道八年荆南守臣叶衡请筑襄阳
沿江大堤○赵延进为襄州总管筑堤捍水易甃以石民多赖之○
胡烈守襄阳筑堤捍水百姓歌之○庆元庚申赵郧守汉阳脩筑高
作陂堤于堤首尾置青龙水济二闸分层级以杀怒湍○陈桷绍兴
三年出知襄阳府汉水漂荡室庐脩筑堤岸赖以无虞
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
入于江今考汉江图西自汉中流至汉阳大别山出汉口与江水合
即汉水故道也水多泥沙自古迁徙不常但均阳以上山阜夹岸江
身甚狭不能溢襄樊以下景陵以上原隰平旷故多迁徙潜沔之间
大半汇为湖渚复合流至乾镇驿中分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
筒河出刘家隔以故先年承襄一带虽迁徙而无大患者由湖渚为
卷三十六 第 10b 页
之壑三流为之泻也正德以来潜沔湖渚渐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
滞嘉靖初年承天石城故道改徙沿山湾二十六年决荆门沙洋镇
三十九年决红庙堤四十五年决襄阳老龙堤宜城故道改徙鸨潼
新河而竹筒河复湮浅十馀里下流又日以涩沮故迩来水患多在
荆襄承天潜沔间矣
郧阳府堤考略○按郧阳郡西北控扼秦豫东南接连荆襄四面皆
叠山峻岭属邑半依山城独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故上津
竹山诸县虽临汉滨不必堤防其水患祇在郡治而禦水又以城为
堤自古无大决害至嘉靖四十五年九月九日冲决东南门外土堤
城半崩塌民多漂没
襄阳府堤考略○考襄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己然矣
卷三十六 第 11a 页
汉寿亭侯决水灌樊城是汉水为襄樊患最切要害我 朝水流故
道不溢为灾故大堤渐塌民多侵为己业而有司并无筑堤虑嘉靖
四十五年洪水四溢郡治各州县城俱溃民漂流以数万计郡西老
龙堤一决直冲城南而东故郡治之患为尤甚副使金世龙秦淦徐
学谟先后条议估脩踰二年工成○襄阳县堤考略○按县堤防全
在襄樊二城间盖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且唐白河从北来横
截汉流以故波涛激射城堤为患按古大堤西自万山经澶溪土门
白龙池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遭四十馀里年久
堤溃而龙池东津一带又多浮沙 国初脩截堤一道自长门至土
门今半颓塌至嘉靖四十五年老龙堤一决馀皆洗尽顷年并力修
筑北自老龙堤至长门皆沿城甃石高凡三丈许南自万山麓至土
卷三十六 第 11b 页
门则仍古大堤东南自土门至长门则仍旧截堤高凡二丈许厚
五丈许樊城北旧有土堤皆决面江一带砖城尽溃然樊城溃则襄
城无恙其利害之轻重又不可不审者也○宜城县堤考略○按县
东至枣阳南至安陆西至南漳北至襄阳祇一面踞山三面临江江
故道绕龙凤山而下去城二十馀里旧有使风龙潭二港接大江流
灌入城壕然未闻为城患也迨嘉靖四十五年九月江溢直冲迎水
洲而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
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堤殆无虚岁近议筑使风龙潭二港父老
皆谓港口不塞城堤终难保障也
承天府堤考略○按江故道逼近郡治石城而下嘉靖初年徙薪洪
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水患日甚考其故在礼乐则旧有九龙滩龙
卷三十六 第 12a 页
㧒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
家等河之注蓄今皆淤平军民官庄争垦为业而下流竹筒河复淤
下滞上汜固一郡水患之原也属邑大半滨江而受害甚者北岸则
钟祥京山景陵之红庙南岸则荆门潜江沔阳之沙洋也○钟祥县
堤考略○按县自石城而上至丰乐驿凡二百二十馀里旧无堤塍
每水泛涨西岸则漫至沿山冈东岸则漫过池河等湖亦薄长冈而
止盖以湖为壑以冈为堤也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
涟马公洲小河口以达于南河迂回三百馀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
堤最为要害然尝考之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套入湖杀汉絷又有
流涟金港二口通枝河达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军台港大分
汉流以故堤得无虞今半湮塞不可复疏嘉靖二十八年以来诸堤
卷三十六 第 12b 页
尽决有司屡议屡辍盖由官庄及荆州右卫与景陵京山三县军民
杂处其间互相推托而格议挠法者则官庄之佃民为尤甚云○京
山县堤考略○按县治依山为城其境土半系高阜自古无水患但
下里有一面逼近汉江北岸上则接连钟祥及荆州右卫并官庄等
处诸堤下则有小河南河紫金潭拖船埠等处直抵景陵界地势下
隰自嘉靖三十年来钟祥官庄右卫之堤一决遂冲入本县拖船埠
等六十馀处连岁屡筑屡决讫无成功盖本县堤防与钟祥景陵官
庄右卫诸堤相为唇齿一处不坚势难独保也○景陵县堤考略○
按县治低洼围绕四汊竹台等湖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汉水至此分
流一由黑流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
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风门者为枝流二流会合经涢
卷三十六 第 13a 页
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水故道也嘉靖二十六年以来四汊等湖半淤
浅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水道中湮故县治长苦水患其最要害
者青山颈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洲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
一邑皆为水壑矣又有儿湾决口在潜江而景陵实当其害俱可
虑也○荆门州堤考略○按州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夫此镇
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芦麻口直冲沙
洋北岸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至白鹤寺不刹脑至
潜江界凡二十馀里惟沙洋堤势独宽厚军民[𨴻]居其上嘉靖二十
六年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市而下分为枝流者九以此五州县
岁遭渰没二十八年承天有司官修筑议多异同乃不塞旧决口而
退让二百馀步中挽一堤反成水囊北浪一入势难东回其堤不一
卷三十六 第 13b 页
岁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馀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
馀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元年春始议承天荆州二
府修筑至二年秋八月告成北岸自河家嘴至南岸新堤头长凡四
百七十七丈五尺馀阔凡十四丈许高凡五丈许当堤心铸二铁牛
镇之此堤一成淤沙日积势可永久但此堤与红庙对岸红庙居民
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泄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少
弛也○潜江县堤考略○按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潜江之得名以
此宋乾德间县治在道隆乡后患水迁之斗堤即今县治也周广七
百二十八里皆为重湖地民多各自为垸故南则淘湖牛埠北则太
平马猖西则白洑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馀垸俱环堤而居五
季时筑花封高氏等堤至 国初修筑各垸堤塍又有潭子湖四港
卷三十六 第 14a 页
甘心口各枝河分杀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而枝河更多湮
塞民甚苦之隆庆二年春尝兴工修筑然有马家垸一决口在景陵
而潜江实受其害此又所当预图者○沔阳州堤考略○按州旧以
富饶称盖以地当江汉之间最多湖渠民便鱼鲜利又因湖渚环堤
为垸而业耕其间诚乐土也自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堤以障
汉水自荆门绿麻山至潜江延亘三十里因名高氏堤而江堤亦自
监利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名长官堤沔皆赖焉迨我 国朝堤防
渐溃至成化甲午弘治庚申水大涨正德丙子复涨丁丑如之皆乘
舟入城市溺死者动以千数其后都御史秦金布政使周季凤以江
水常决监利之车木堤汉水常决潜江之班家堤俱修之其丈以千
百计然未能高坚水至即崩嘉靖甲申知州储洵疏陈堤防利害于
卷三十六 第 14b 页
 朝事下抚巡举行按察副使刘士元复建议龙渊而下分为九区
于是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濒江者为堤统
万有馀丈大小朱家沧浪南池濒汉者为堤统几万丈丙戌夏月汉
水连溢而沔赖以完至庚寅汉水决拖船埠西湖水溢沔之西北遂
为巨浸顷江堤自西流窝直抵玉沙堤凡二万六千二百馀丈其决
口数百处故州民岁苦水患有司屡议修筑竟以钱粮无措而寝○
汉川县堤考略○按县东至汉阳南至沔阳西至景陵北至云梦正
当汉江下流故有长湖横湖观湖龙车小松等湖以蓄水又有城北
南湖鱼湖蓼湖西岗水洪等垸以禦水且汉江至此分流一由张池
口经县治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无大水患
卷三十六 第 15a 页
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各垸堤俱溃而竹筒河中塞十五里许其
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以故水多壅滞于钟祥景陵间而刘家隔之
估舶不得通于汉川民亦病之顷年查勘上自河口中经排子口至
东湖流水口大约淤塞一千三百一十二丈上河口地势稍低不便
受水改从沙台寺前去旧口约数十丈许中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
旧河身甚曲新改直势以顺水性约直二百丈零下口叫子台出风
门又半淤计二百丈馀抚院刘公悫奏留赎锾一万馀两募夫开浚
亲临阅工乘流下上河势大通自春二月兴工至三月告成○汉阳
县堤考略○按县旧有襄阳口在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
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拆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
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
卷三十六 第 15b 页
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
遂淤且汉口虽为汉水泻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
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滩马影蒲潭沌口刀环等湖易以泛溢而
春夏水涨郡治常苦浸没之患其障禦全藉大别一山故从来未设
堤防
九江堤防考略○岳阳门西下瞰洞庭每夏秋风涛漱齧城趾又岳
为荆潭黔蜀四会之冲舟之往来湖中者无所寓泊宋守滕宗谅筑
偃虹堤于金鹗之右远迩蒙利○巴陵白荆堤宋庆历间完筑○临
湘赵公堤元泰定间县尹赵宪筑堤受斯名焉
按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会合汇为洞庭一
湖是也今以 国朝郡县志考之辰常衡永枝河会流于洞庭者无
卷三十六 第 16a 页
虑数十水而其会众流而注之湖则有三焉曰沅江湘江沣江而己
沅发自牂牁经辰溪合麻阳诸溪洞水过常武出湖之北湘发自广
西兴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派一为漓水一为湘水至永州合
潇水泪罗过长沙出湖之南澧发自武陵古充县东流过武水口合
焦溪茹溪诸水经慈利石门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渐元辰叙酉资共
合流而汇为洞庭以为之壑故沅辰衡永长沙得免水患惟常武当
沅江之下流岳阳当江湖之会合故岁遭浸溺而堤防之设最宜急
图者也
常德府堤考略○按郡治与武陵龙阳二县地皆滨江自古苦水患
南朝齐永明十六年沅靖诸水暴涨至常德没城五尺宋淳熙十六
年没城一丈五尺漂民庐舍后唐同光初沈如常砌二石匮禦水以
卷三十六 第 16b 页
保障城垣至今赖焉元延祐六年郡监哈 于府学前又砌石匮一
座高二丈馀而水势以杀迨 国朝嘉靖元年大水决堤防十二年
江涨几破城垣三十九年以来岁遭渰没顷年修筑郡治沿江一带
及武陵龙阳二县槐花宿郎堰大围等堤民始有宁宇○武陵县堤
考略○按县临江多设堤防故郡城清平门外有槐花堤又有花猫
堤县西十五里有南湖堤又西三十里有皂角堤嘉靖十三年俱决
知县钟銮重修县西自南湖至河有赵家堤又东九十里有宿郎堰
堤周回九十七里一百一十步广德二村民居之俱知府欧阳恂方
仕先后修成三十九年以来诸堤复决知府叶应春估勘大修宿郎
堰堤修决口一十二处计长二千二十馀丈槐花佛子南湖等堤修
决口二十四处计长一千九十馀丈其宿郎堰又有水 二座以便
卷三十六 第 17a 页
蓄泄曰上 曰下 各长九尺高六尺阔五尺○龙阳县堤考略○
按县北有大围堤周回三万五千八百馀丈有孔家车轮等 五座
又北二十五里有李八堤周回二千八百馀丈内有水 二座又北
四十里有南港障周回五千七百五十馀丈内有水 二座又北五
十里有保障周回三千五百三十馀丈水 一座县西一里有河洪
堤三里有堤门堤又西二十五里有小汍洲堤周回四十丈内有业
塘 二座又西四十里有大汍洲堤周回一千八百六十馀丈内有
江西金钗等 四座县东十五里有肃公大堤又灰步堤周回三千
一百馀丈内有范阳 一座县南五里有新堤东南半里有南城堤
五里有股堤诸堤并设故居民得倚以耕种正德十二年灰步南港
障堤浸塌重修嘉靖十三年决大小汍洲及肃公李八等堤俱知县
卷三十六 第 17b 页
薛炳重修三十九年诸堤复溃四十四年知府叶应春估议大修大
围堤修决口二十处长凡四千五十馀丈南港障堤修决口四处长
凡一千一十馀丈大小汍洲堤修决口一十一处长凡二千三十馀
丈其大围堤又修木 五座以便蓄泄曰车轮 曰孔家 曰沽湖
 曰伍家 曰姚家 各长一十二丈各高七尺各阔六尺
岳州府堤考略○按郡治城西岳阳楼一带正临洞庭湖春夏水涨
波涛撼城势甚可虑宋守滕宗谅筑偃虹一堤障之迨 国初堤渐
崩洗城渐退缩近年移城于冈阜至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冈阜半摧
而悬城孤危岳阳楼亦将颓塌知府李时渐雇募夫役取办砖石缮
修城垣自岳阳楼而南凡二百六十馀丈城下筑土堤以障水其属
邑临湖常苦水患者有四安乡华容巴陵临湘也但安乡四面皆水
卷三十六 第 18a 页
势难设堤临湘半依山城犹可捍禦巴陵堤防祗在江北诸里惟华
容四十八垸之堤最为要害○巴陵县堤考略○按县正当洞庭湖
沿汇之地故有枫桥白石等湖又有南津乾沙等港湖水一泛半没
田庐然东南诸里尚倚山阜其最要害者江南则有永济一堤自演
武厅至城陵矶系知府李镜创筑江北则有固城垸堤与监利接境
嘉靖三十九年诸堤俱决隆庆元年知府李时渐知县李之珍修城
○华容县堤考略○按县北临川江南筑洞庭中有斗子澌城褚塘
苏池等凡十有三湖南北水涨殆无遗土非环土为垸则居民不能
以旦夕安也故南则有上路木城官垸等垸北则有伍田涛湖安津
等垸西则有白梅龚湖蔡田等垸东则有章华黄蓬𥿄方等垸大小
凡四十八垸嘉靖三十九年江湖水溢诸垸堤尽溃势难尽筑其垸
卷三十六 第 18b 页
大最为要害者惟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各周回四十馀里本县
钱粮半出其内
修筑堤防总考略○近年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𧂭然地
脉既疏则沙砾易崩故每雨则山谷泥沙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涩
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今可尽心力以捍民患惟修筑堤防一事是
故备考古人营度之法而参以土俗布置之宜可经久而通行者盖
有十焉一曰审水势东洗者必西淤下涩者必上涌筑堤者审其势
而为之址而最难禦者莫如直冲之势议者退为曲防故荆州虎渡
穴口之堤先年愈退愈决而近口直逼江口以遏水冲乃得无恙他
如顺注之倾涯则堤势宜迂急湍之回沙则堤势宜峻二曰察土宜
一遇决口必掘浮泥见根土乃筑堤基其所加挽者必用黄白壤三
卷三十六 第 19a 页
曰挽月堤洗在东涯则沙回而西淤在南塍则波漩而北故往往古
堤反抱江流者为水所齧即临倾涯之上势甚孤悬必先勘要害之
地而预筑重护之堤四曰塞穴隙獾属蝼蚁窠穴秋冬水涸遍察孔
端极抵而填塞之春夏水涨巡视堤内有水浸透者即探其原而为
之防五曰坚杵筑木杵不如石㮙石㮙不如牛轹六曰捲土扫塞决
口为上护成堤次之法埽以萑苇为衣以杨柳枝为箸以黄壤为心
以谷草为绋纚因决口之深浅水势之缓急而为长短大小者也若
堤方初成土尚未实必以杨柳枝为埽横栖于堤外则可以禦波涛
而堤无恙七曰植杨柳八曰培草鳞九曰用石甃当冲放之要处若
非石堤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澜十曰立排椿将大木长丈馀密排
植于堤之左右联以绋纚结以竹苇故风浪可及排椿而堤得恃以
卷三十六 第 19b 页
不伤也
护守堤防总考略○决堤之故有三有堤甚坚厚而立势稍低漫水
漫水一寸即流开水道而决者有堤形颇峻而横势稍薄涌水撼激
即冲开水门而决者有堤虽高厚而中势不坚浸水渐透即平穿水
隙而决者要皆修筑既疏而防守复怠故坐致此患耳故防范护守
之计条议有四一曰立堤甲每千丈佥一堤每五百丈佥一堤长每
百丈佥一堤甲凡堤夫十人一应堤防事宜官司责成于堤老堤老
责成于堤甲堤甲率领堤夫守之而有垸处所亦设有垸长垸夫其
法与堤甲同仍不论军屯官庄 王府凡受利者各自分堤若干丈
凡守堤者各自派夫若干人一有疏虞罪难他诿二曰豁重役凡堤
老堤长堤甲及垸长垸甲人役各复其身每遇审编即与除豁别差
卷三十六 第 20a 页
则彼得一意于堤防三曰置铺舍查照漕河事例于堤上创置铺舍
三间令堤长人役守之则往来栖止不患无所而防护事务亦庶几
不至妨误矣四曰严禁令凡有奸徒盗决故决江汉堤防者即照依
河南山东事例发遣揭示通衢以警偷俗
开穴口总考略○穴口所以分大江之流必下流有所注之壑中流
有所经之道然后上流可以分江澜而杀其势楚有三大水惟川江
独㨿中流故穴口在南者以澧江为所经道以洞庭为所注壑在北
者以潜沔为所经道以汉口为所泻地故川江独有穴口然古有九
穴十三口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渚湖渚泄流于枝河枝
河泻入于江海此古穴所以并开者势也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
湖渚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廛舍畎亩他如章卜等穴故道
卷三十六 第 20b 页
无复旧迹矣此今穴口所以多塞者亦势也虎渡流注澧江同入洞
庭江南之溪水俱注之郝穴流出汉口与大江复合而江北之溪水
俱注之众水会合则流行不绝注泻有壑则水道不壅此二穴所以
独存也盖穴口之枝流多湮则江水之正流易泛将来浸决之患其
可免乎故荆南以开古穴口为上策此固溯源探本之论也然近年
郝穴筑塞其口今岁议开旧口必先将枝堤修筑就绪然后开水门
以受江流方无东西泛溢之患是穴口之有故道者尚且开浚之难
况故道湮没者乎元大德间曾开六穴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卜
岳之故道并开矣今祗存郝穴而他皆不可识焉此果人谋之疏略
耶抑地脉水势之靡常故尔耶此所以知开穴之难亦抑势有所不
可行也然荆南人犹幸 虎渡郝穴可以分大江南北之势但二穴
卷三十六 第 21a 页
枝河中多 者使复湮如诸穴则荆南昏垫可忍言哉
浚淤河总考略○汉水迁徙湮塞为灾议者曰上流之迁徙其害小
下流之湮塞其害大故襄承之防水惟以修筑堤防为上策而其迁
徙之势非人力所能为也若竹筒一河上接汉流下通汉口真如咽
喉不可一日或塞者且查勘水道惟中淤十五里而其淤平绝流者
又祗七里许今日治水急务其必以浚此河为先乎近行承汉二府
有司官募夫开浚故河己通流矣但溪水之泥沙迸至竹筒河下口
遇刘家隔河水一涨则沙回而淤随淤随浚自可无目前大梗之患

总论略○今日欲济民艰莫急于防水患欲防水患莫急于修决堤
浚淤河开穴口至欲为千百年经久之谋其首务盖有二焉一曰明
卷三十六 第 21b 页
职掌以便责成二曰处钱粮以𥙿工料而己近日凡原设有水利专
管者专一管理堤防事务不许别委以妨职事其未设有专官地方
亦议委该府佐贰官一员总理该州县佐贰官一员分理故迩来水
利官各知用命以求自效但堤防有不时之费而钱粮无额设之储
水利官虽欲求尽其职而工料不敷终难措手此议处钱粮尤为堤
防之首务也
论曰自大禹治水后则周官稻人贾让三策儒者至今谈之余蒿目
楚疆为之咨询乃知时异事异其迹或不能尽沿要在观变度宜善
体其法用之即禹功可冀也夫鸿濛肇辟中国之水皆冒而陆浮禹
始治而纳之地中其法有五坚则凿之盛则酾之浅则瀹之大则决
之急则排之而其要则有二曰经曰纬夫汉之南入江之北汇兹非
卷三十六 第 22a 页
禹贡所列为楚大经者乎然汉则东为沧浪过三澨乃至大别江则
东别为沱至于沣过九江至东陵乃迤北而汇焉随地注泻使游波
宽缓不相激薄何其纬之有绪也经纬既备水为安流故总谓之导
言顺其道行之尔平成既久民多滨水为居或填筑而业之故潜沔
之间所谓沧浪句雍诸澨皆大不容刀甚或至不可辨而沣水与江
相去凡百馀里禹时之九江犹受岷江之输今九江自相经纬潴为
洞庭且与江汉敌大矣故禹所患者经不足以持纬其治法后纬而
先经今所患者纬不足以受经其治法后经而先纬此周礼稻人职
曰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
水以浍写水说者谓虽主治泽田而最得治水纬法阡陌既变故道
湮没智巧之士始堤而障之夫堤虽起于后世然周之防禹之排实
卷三十六 第 22b 页
肇端焉顾专事堤岸以捍冲流则必有利有不利惟审势度宜坚为
之堤以禦水之经者而又分注以漕使有所游荡股引取之则经纬
得其理水奚从孽哉贾让徒以当时缮堤犹筑垣而居水数逄其害
遂指为下策盖有激乎其言之非通论矣至徙民当水冲者不与争
咫尺之地而岁取治河费以业徙民今议者犹称引以为上策顾楚
地方数千里泽居之民租赋半出其中即如让策捐弃之于 国计
不大耗损乎假令民徙而水不止业之将安穷也闇于用矣若乃就
河堤多穿漕渠张水门以分杀水怒其中策几得之闻诸长老言江
汉之区异时穴口无虑数十道民环居堤上水有所泄岁不为患顷
以豪右规利诸穴口日渐筑塞故水患荐至于是当事大臣采其议
为增脩郡邑沿江汉之堤相故道择其最急者为开浚小河陈洪谢
卷三十六 第 23a 页
家泗港诸口以泄汉流开浚郝穴虎渡采穴新冲诸口以散江涨使
民得堤为卫不患昏垫矣
卷三十六 第 23b 页
卷三十六 第 23b 页
动国(沔志谓郧在景陵汉志景陵有郧乡水经注巾口西竟陵大城/古郧国也通考郧在江夏云杜县东南今泰州按左传杜预注)
(郧在江夏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郧子与楚同爵地分东西今德安/古安陆故郧国在郢之东而其属随州应城云梦又在景陵之东郧)
(子会随蓼六伐楚而筑蒲骚今应城郧随蓼六皆在郢之东而蒲骚/在四国之中其西与楚郊郢邻假令郧在景陵然所伐在西乃却走)
(而东筑欲何待耶乃景陵郧国城盖楚灭郧子封其臣为郧大夫/称近邑故城北非郧子故国也夫郧郧先后异书当时固有间矣)
(杜预谓颖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孔颖达曰贾服以邓为国言蔡/郑会于邓之国都释例以此颖川邓城为蔡地其邓国则义阳邓)
(县是也以邓是小国去蔡路远蔡郑不宜远会其都且蔡郑惧楚始/为此会何当反求近楚小国而与之结援故知非邓国也夫孔氏之)
(言如此文献通考邓国在河南新野之颖州陵县又为邓州实申伯/邓侯二国之地一统志亦以邓州为邓国然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
(邓城固春秋邓国地也盖楚伐申过邓时是楚都在今荆州申在今/信阳楚由荆州抵信阳其道必经襄阳以是言之邓为襄阳地信矣)
(况鄾为邓南鄙今鄾在襄阳去邓不远则邓/亦襄阳也惟邓州亦邓国地因以邓名耳)樊国(国语云王以阳樊/赐晋注云阳樊野)
卷三十六 第 24a 页
(王县即今河内县然考此县无樊国诗注谓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送之岂山甫初封樊侯宣王命之城齐其后)
(遂以阳樊名之欤诗注又谓樊在东都畿内今济源温县地然考鲁/庄公二十九年樊皮叛玉杜注云樊皮周大夫樊其采地皮名至三)
(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内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彼诗注所谓东都畿内者母亦㨿此樊皮之樊以为山甫所封之)
(樊欤乃山甫封/国故在襄阳尔)云梦泽(云梦县南皆大泽云梦泽自此始故名之禹/贡云土梦作乂本二泽然二泽合称其来已)
(久传记所指合析不同周礼职方薮曰云梦司马相如传楚有七泽/其小者名云梦方八九百里南有平原广泽缘以大江而班生志地)
(云华容枝江若江夏之安陆皆有云梦裴骃云孙叔敖激沮水作此/泽张揖云楚薮也在南郡华容县郭璞云江夏安陆有云梦城枝江)
(亦有之华容又有巴丘湖俗云即古云梦泽张揖云在华容者指此/春秋文耀钩云大别以东至富春九江衡山皆云梦地唐安审晖败)
(唐兵于云梦泽中史炤曰云梦泽名祝穆曰郧夫人弃子文于梦中/言梦不言云楚子避吴入于云中言云不言梦二事皆在安陆一以)
(为云一以为梦凡此皆合称也惟胡三省辩误禹贡云梦孔安国云/在江南左传楚王以郑伯田江南之梦汉志云梦泽在华容南沈立)
卷三十六 第 24b 页
(云云即今玉沙监利景陵等县梦即今公安石首建宁等县汉阳志/云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此则析而称之按杜预云云梦跨江南)
(北而蔡沉书传云云梦方八九百里跨江南北华容枝江江夏安陆/皆其地合而言之则一别言之则二泽也禹贡云云土梦作又盖泽)
(势有高卑故水落辨迟速/人工有早肥尔此说得之)楚子城(旧志云在随故光化县楚子伐随/军于淮汉之间城此按随南封百)
(里实古郧后八年郧与随及蓼同伐楚是其敌也楚若由此伐随必/假道于郧郧许之乎庄王四年楚伐随除道梁溠以临随溠偏西可)
(通郢楚地可由此又也然曰军于淮汉之间淮在随北而蓼又楚之/敌其必由唐厉入乎唐厉在淮汉之间皆楚私属也楚子城其光化)
(之故城或故安化之城未可知必以/为楚人之筑妄矣应山颜木随志)黄国(颛顼之裔也左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
(随不会使薳章让黄而黄始见于经则黄与随为邻僖公二年齐宋/江黄盟于贯则黄又与江为邻至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
(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楚遂灭黄杜预注云黄国/弋阳县按弋阳县今河南光州也而杜佑通典亦曰光州春秋时黄)
(国也而其于黄州则云后为黄国之境文献通考以此为据而一统/志因之止据黄国之境之词遂以黄州为黄国而于光州注下乃云)
卷三十六 第 25a 页
卷三十六 第 26a 页
  右俱湖广省志辩疑部有竟陵云杜环岳郡 义阳
  新市 黄岘关石城竟陵注各一条未及录俱可备沿革考
卷三十六 第 26b 页
卷三十六 第 26b 页
承天府志山川 南国之纪汉沔章章著矣域内东岸诸山自二室桐柏
而来盖中次七经之山也西岸诸山自荆山景山而来盖中次八经之山
(汉东/诸山)随州之大洪山南十五里曰城子山上有古城又西南十里曰
黄仙洞又西南七十里曰白水岩又西二十里曰盘石岭有上盘石中盘
石下盘石言其石路盘回也又西十五里曰龙爬山又西北二十里曰丨
纯德山旧名松林山今为 二圣陵寝钦定封号序于五镇之次又西
南十里曰天子冈在丨纯德山左又北三里曰九龙冈又南曰子胥台又
南曰樠木山楚武王庙在焉冈横亘而西曰石城山山左支曰从岵山右
支曰阳春台对峙而南回合相拱如龙盘虎踞 龙飞旧邸寔宅其中邸
前隆起曰兰台即楚王披襟当风处今邸前时乘御天坊居其上去汉江
不百步而近江自西北而南而东环绕径前曲屈而出寔为天险盘石西
卷三十六 第 27a 页
南二十里曰清平山丨岳怀王丨常宁公主二墓在焉又西南十里曰宝
鹤山丨郢靖王墓在焉又西二十里曰瑜灵山丨梁庄王墓在焉龙爬山
南十里曰丘公垱丨善化公主墓在焉丨大洪山西二十里曰界山又六
十五里曰花山又西北四十里曰焦山(自城子至焦山凡二/十一山并隶钟祥)丨大洪山东
南三十里曰太阳山又东十里曰关山岭富水出焉又西南六十里曰金
子山潮水泉在焉又南十里曰横岭潮水径焉又东南八十里曰石人山
上有一石类人因名又东南六十里曰张良山峰峦高峻峭壁间有一横
径多马迹又东十五里曰京源山横山西北六十里曰聊屈山一名卢屈
山臼水出焉又南六十里曰潼泉山又西南二十里曰磨石山澨水出焉
潼泉山东南二十里曰仙女山峭壁插天又东南三十五里曰空山洞又
东北二十里曰惠亭山西南五十里曰子陵山中有严子陵读书台又西
卷三十六 第 27b 页
南六十里曰宝香山一名石人山又东五十里曰火门山一名天门山唐
陆羽庐于火门即此(自大阳至火门凡/十六山并隶京山)丨火门山西南十五里曰青山惠
亭山东南七十里曰五华山上有伏羲庙旧有古风城又西十五里曰龙
穴山傍有龙穴陂因名一名龙尾山又西八十里曰白螺山下有珍珠坡
又东南六十里曰巾戍山晋元熙二年得铜钟七口于此(自青山至巾戍/山凡五山并隶)
(景/陵<折 t="33"/>汉西/诸山)南漳之四望山南八十里曰石人山入荆门界又东六十里曰
屏风山绝顶平衍中有两泉又东四十里曰斑竹冈石人山南三十里曰
仙居山又南百里曰西山又东曰象山一曰蒙山两峦对起如蛾眉旧名
泉子山山麓有蒙惠二泉又南三里曰虎牙关孟子港水出焉又南二十
里曰卓刀石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内方山在汉江上即禹贡所谓内方
也一名章山虎牙关东北四里曰东山又东北三十里曰灵鹫山有穴曰
卷三十六 第 28a 页
龙洞深五里石台甚高又东北四十里曰三尖山西山东五里曰太子冈
元文宗自潜邸归即位尝住此冈(屏风三尖太子冈内方/山并隶钟祥馀隶荆门)丨远安县之鬼
谷洞山与当阳接壤沮水径焉又南五十里曰玉泉山下有玉泉珍珠泉
出焉又西南九十里曰紫盖山寰宇记紫盖有南北二山顶上四垂若伞
状林石皆绀色下出䌽水甘馨异常上有丹井下有古寺沱水径其西又
沮水北三十里曰铁人谷又西南四十里曰张飞山东有长坂曹操追昭
烈张飞拒后即此又南十五里曰金龙潭又南十五里曰玉阳山邑名玉
阳盖取诸此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许由山又南五十里曰圆台山又东南
六十里曰绿林山即王莽末起兵处(玉泉至绿林凡/九山并隶当阳)丨江之乌林矶北一
里曰黄蓬山又东二里曰香山(二山并/隶沔阳<折 t="33"/>汉/江)按水经沔水自武都至乐城
称沔度口至姚方称汉襄阳至沙羡又称沔其实一水也今郢城上溯宜
卷三十六 第 28b 页
城下至沔阳东岸径钟祥京山景陵三县西岸径钟荆潜沔四州县境沔
水径故鄀县南入境今荆门界汉江北有县故基南岸有石厓俗名石梁
山山上有台即水经所谓南临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𤇺火台县北有
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绝郢徙都者也丰乐河注之又南径石城即郡城
又南十里为涮马滩南与臼水合东南流径内方山东又东会权口即古
之权国也东南与阳口合径古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径左桑
又东合区亮水口又东得合驿口又东谓之横桑又东谓之郑潭又东得
断沔又东与力口合出境至汉阳入于江(汉东/诸水)敖水源出黄仙洞西南
流合枝水注于沔实曰敖即今直河按水经注敖在新市县东北又大阳
山西南流径新市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今溯其源非是岂郦氏亦传之
误与丰乐河原出大洪山西北流径盘石岭灌田甚广民赖以礼枝水出
卷三十六 第 29a 页
横岭西北流径古鄀县界西南径秋城西南左注敖水龙鹜湖在府城南
三十里水溢达于沔青泥池在樠木山下三国志乐进与关将军相拒青
泥山(敖水至此/并隶钟祥)丨臼水源出聊屈山合澨水注于沔楚昭王奔随济于成
臼即此澨水源出磨石山下纳新市仙女洞泉潼泉径景陵县界入于汉
禹贡过三澨平埧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源出大阳山东流为杨家河径
汉阳界入汉富水河在县东九十里源出关王岭东流为三汊河石板河
注之径应城县界入汉汉江北十里水溢而汇曰泗水即泗汊湖(臼水至/此并隶)
(京/山)丨汉水自京山小河口分流径青山东南至三汊河巾水来注之俗名
石家河源出青山南流与小河合水经注巾水出竟陵县东一百九十里
西径巾城城下置巾水戍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地郧公辛所治所谓
郧乡矣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今有巾港市岂即其处欤又径景
卷三十六 第 29b 页
陵前曰义河径杨林口亦名杨水至便河口复入于汉水经扬水纳巾吐
柘柘今未详所在汉水自牛蹄口分流曰车湘港至横林口复入于汉溾
水即城隍台河经新阳县南县治云杜胡城分云杜立溾水又东又东南
流注霄城县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是曰刀口回河亦名会河本京山县
前河东流径五华山皂角市出牙儿口注于汉柳家河源出龙穴山入风
波湖径杨林口入汉县东西南俱有湖(巾水至此/并隶景陵<折 t="33"/>汉西/诸水)权水源出西蒙
诸山径太子冈会流为曹将军港径内方山东南流径古权国城东南有
那口城又东入于沔阳水一名建水今名建阳河又名大曹河水本龙陂
合白中昏官三湖水径大阳垴入于汉谓之阳口一名中夏口南宋元嘉
中通路自湖下注阳水以广运漕水经注以汉东扬水即为此水误矣直
江源出白家山南流长湖会谷后港入潜江界平塘湖达三湖以合沔水
卷三十六 第 30a 页
白龙潭在灵鹫山下深长五里流径朱家埠浰河口入于汉东五里曰曹
将军港即权水唐曹全政刘巨容尝败黄巢于此孟子港源出虎牙关径
建阳驿入三湖唐孟浩然尝往来于此蒙泉惠泉源出象山分为二派后
名其北曰蒙南曰惠宋知州彭乘为三沼共延至竹陂河入汉民引以灌
(权水隶钟祥阳水/以下并隶荆门)丨沮水源出房陵县过远安县与漳水合流俗名河
溶通沱水至枝江县入于江漳水源出漳县南径当阳与沮水合流入江
汉沮漳楚之望也即此沱水分自大江径当阳枝江交界会于潜禹贡岷
山导江东别为沱即此河溶有金沙滩其地多流沙烨烨如金绿林山水
流径圆台山南汇为熨斗陂郡守吴猎常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至
李公匮以陷戎马(沮水至此/并隶当阳)丨潜水即汉水分流始入曰芦洑河径县界
东南流为上新口下新口入沔阳界又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入沔阳界
卷三十六 第 30b 页
不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入沔阳界南流为恩江十里许复与潜合县令
敖钺所开沱水乃江水自郝穴口溢入东北径三湖芝江湖至县南二里
为马市潭潭北五里有沱埠渊(二水并/隶潜江)丨潜水一自潜江县排沙渡至深
江入州西北界径剅河范溉关栗林麻港南湾至黄荆口入下帐湖东会
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刘家渡入三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蒋家湾径
莲台趋大口合黄荆口水一自上新口径鲇鱼套白汊口一自下新口径
伯口至柳口折而为漕河俱达三江口合流径沧浪即禹贡所名屈原逢
渔父处又径候埠关趋于白湖又自柳口东播于蒌蒿汀至直步夏水从
西来注之径螺子渎渣潭东北趋大阳脑入于襄河又自渣潭东南径小
阳张家池坝港入阳名湖汇于白湖出沌口入江江水自巴陵径白螺山
南又径乌林南东过茅埠口又东过竹林湾又东过新滩水洪二口又东
卷三十六 第 31a 页
北过沌口东流与汉水合夏水今名长夏河水经注即暏口为中夏水舆
地广记夏水入沔谓之暏口冬竭夏流故曰夏水自监利入东为大马长
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步与汉水合复车河江自茅埠灌蓬湖
湖东为河径牛埠三湾平放东出新滩口又自三湾径斗湖至杨名汇于
白湖州东有湖曰太白一名九真白湖众水所会由沌口入江(潜水至此/并隶沔阳)
附考水道 郢中自石城而上百二十里为丰乐河河之左分支三十里
自龙港出(今/塞)又五里曰九龙滩再分播为龙爬港经土门之烂泥诸河一
出桐木岭东岸(今/塞)一出金花滩(今/塞)一出熨斗湖(故道/尚存)西渡则为花山湖江
之东山落平陆走三十馀里滨汉而止其西撞钟山在焉汉水自襄樊而
下至此又一冲要熨斗湖而下为湖口(今/塞)旧河深广与大河等(今/废)又其西
为严山湖严山之傍有港曰冷水而不见其上流所自入石城当其下严
卷三十六 第 31b 页
山峙其上水道迅急素无堤防旁带陂湖渐加湮塞(此以上考汉/水之上流者)水自石
城以下委而为三西岸支分三十里出流港此元人侵宋荡舟处(今上口/湮塞)
又五里自塘港出杨家港凡二十五里(故道/尚存)山曰龙尾尽处为石牌汉水
至此西逼石牌东逼官庄大堤又一冲要故柴湾之堤常毁开流连口则
免此患山南分支曰三汊港不十里分为张长口皆回薄西山出马良
口三汊口为石牌居民所塞张长口为冯家垸居民所塞以致水势腾激
而高家脑之堤常毁若开二口可免此患石矶西障是为小别小别之东
为茶园矶南三十里为老口二十里为六马口南北二湖实为水区二口
属小江湖为湖内居民所塞以致臼口以下之堤常毁(此以上考汉水/之委于右者)
城南五里许曰二圣套又五里曰蔡家桥相传汉水由此分支往时有堤
亘其间(今/毁)堤内之小灌千工埧茶陂垸历胖张岭而入赤马野猪湖之白
卷三十六 第 32a 页
鹭湖岐而东汇于竹根荡为东泉港岐而西入三汊港下青鱼滩历南港
由葱担沟会于赤马军台港长滩河(此段考蔡家桥之/支水而遂及其委)由蔡桥至此迂回
凡二百馀里倘因其巳决之势导水中行挑筑圩岸以防水入害民耕稼
并山而东多为陂塘以溉下田则其利亦不细也由蔡家桥大河之滨三
十里至流连口近年被塞大为民害水东北分行转而西南抵三汊港与
蔡桥小会又四十里至金港(近/塞)水支分而北而东由青树湾入赤马军台
港金港而下三十里为小河口水势到此渐杀渡而西再渡则下为沙洋
之倒口(今/筑)大河东行绕多宝湾此处地兼京山景陵冲要不五里为丁家
(今/塞)又三十里曰泗港泗港之内曰泗汊湖周亘数百里旧可容水诸大
姓塞之矣又三十里曰张济港(今/塞)又二十里曰黑流渡(今/塞)又九十里曰乾
滩镇汉水自小河支分由景陵县治以下西入便河复出此与大河会少
卷三十六 第 32b 页
下则田儿河为承天府属之南界河岐而东为葫芦湾凡一百二十里入
风门岐而西南二十里为张池口入五湖团洲又东岐四十里曰小李滩
为竹筒河上口(旧湮/塞)水转西南入鸡公洲丽水洪今虽开复渐淤矣是为
汉川之西北界(此以上考汉水/之委于左者)由沙洋倒口沿河东行一百二十里汉别
为潜又六十里西分入狮子河若竹筒河(淤/塞)舟行多由此再分入小堤口
迤南为仙桃嘴狮河之水亦会于此小堤口迤东即乾滩镇遇水涸时大
舟不行(此汉委之接/沙洋倒口者)小河之内行六十里曰南河蔡家桥流连口金港口
之水皆从此出盖自蔡桥至此迂回几三百里往时之水安得而不缩再
六十里至青山水来自东遇水顿止从此历景陵县治水环如带盖由小
河口出鸭儿口与竹筒河会凡三百里(此汉委之入/于景陵者)京固山邑然土田滨
汉江者厥害惟均沱潜出于江汉使江汉之水并溢则为害滋甚乃家自
卷三十六 第 33a 页
为垸以冀一岁之获岂长策耶荆门自沙洋之堤一筑而荆南岁蒙其惠
郢北成沮洳矣所谓以邻国为壑者非耶夫江沮漳楚之望也自杜预凿
开阳口其水达巴陵而沮漳合流是为新步通南江至荆南为沙津沔之
湖大者数百里小者不啻数十里其诸洿潦不与焉长波巨浸渺渺相望
何其夥也然其北多在景陵李老为大其西多属监利西湖为大其南黄
蓬为大其东太白为大诸湖皆逶迤入太白故沔众水之汇也太白沔水
之汇也故沔之水潴于太白泄于沌口地之势然也景之水患无岁无之
盖潜沔等耳
禹贡三澨之水一云在沔阳一云在京山而景陵有三参水又有三汊水
云是三澨俱无的㩀蔡沈注则磨石山发源者为澨盖源出仙女洞发为
司马河傍有司马墓故名又南径蒲圻寺又南为夏洋港径杨家洚合长
卷三十六 第 33b 页
滩旧水注小河此一澨也㩀京山志谓马溪河为澨盖马溪河发源赵横
寺黑龙洞回而东流南径马头山又东南为官桥河又东为马溪河此一
澨也㩀沔阳志则石家河为澨盖石家河发源空山洞如意寺甘家冲为
䨥河口为雷公潭径白土苑又东南为石家河而以石家为巾马溪为杨
水以澄水泾龙陂径郢之道其言甚核此又一澨也
宋石才孺郢州土风考古记 按班固汉书地理志秦置南郡县十有八
曰江陵宜城曰若曰郢释之者曰江陵故楚都宜城故鄢若作鄀楚别邑
故郢又按史记楚世家芊氏居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文王始都郢平王城
郢昭王徙鄀襄王徙陈烈王徙寿春曰郢繇是言之楚之都邑可想见也
后世不博考熟䆒异口同辞以今郢州为郢都流俗信之尝观楚成王使
斗宜申为商公沿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夫沿汉而下溯江而
卷三十六 第 34a 页
上则郢在江上而不在汉上沈括存中盖尝论之矣今江陵寔有渚宫而
县之北有纪南城楚武王伐随卒于樠木之下今郢州东门外山旧名樠
木山上有楚武王庙则武王自丹阳出师至此而卒岂后世见武王卒于
此因以为郢都邪此又不然矣虽然释汉史者曰故郢而郢为州为富水
郡或废或置见唐书地理志谓之郢不无说焉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
于蒲骚莫敖患之斗廉曰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若
败郧师四邑必离巳而败郧于蒲骚夫郊郢者讵非郢州乎昔蒲骚今应
城也距郢州甚迩楚师之出斗廉之败莫敖之次郊郢以师行道里推之
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则知正在郢州也
卷三十六 第 34b 页
龙飞殿即旧承运殿在郡城正中后为穿殿又后为启运殿殿前
为左右廊而东西亦各有回廊正南门曰龙飞左为东顺右为西
顺又南为丽正门门之外左为鼓楼右为钟楼又南为重明门是
为外朝之制
卿云宫即旧前寝宫在启运殿之北前为卿云门门内东出为日
升西出为月恒役为穿殿
凤翔宫即旧后寝宫在卿云宫之北后为凤翔门由凤翔而北为
弘载门门内东为关雎门西为麟趾门周垣之内为六所六所之
外为连房为盐库等房是为内宫之制
隆庆殿即旧家庙在正殿之东安 二圣神主于其中后以
卷三十六 第 35a 页
 穆宗年号礼官议上改为 庆源殿命守备内臣以四孟及朔
望致祭四孟如 太庙之仪朔望如 奉先殿之仪乐舞用八佾
旧用九十六人今五十四人
纯一殿即旧书堂在 龙飞殿之东初 献皇别号纯一道人
又岁时祷祀必致斋于此故以为名
中正斋在卿云门之西 上在潜邸时讲学于此
泰禋殿在东北嘉靖十九年 上以旧邸世子府未备乃命补建
定以今名殿之前为门曰泰禋门殿后为永配殿左门曰保和右
门曰太和又后为宫宫之前殿曰受命御极之殿后殿曰青霄殿
宫前门曰启祚后门曰福宁外有库楼连房其西通于 隆庆殿
卷三十六 第 35b 页
曰光熙门山川社稷坛在邸内之西南若銮驾库御马房广充库
广充仓典宝典膳典服三所俱在邸内
邸之四门南曰丽正东曰春晖西曰秋朗北曰弘载
邸之外其南门曰重明前为御沟桥桥南为坊扁之南向者中曰
时乘御天左曰云行右曰雨施其北向者中曰龙潜旧邸左曰圣
作右曰物睹坊前碑亭二左为恩诏文碑右为圣谕文碑坊后东
西各为一坊左曰从岵街右曰阳春街若郡城之南门楼其规制
与京师埒扁曰 显亲达孝 上大狩时从顾璘之请故时表
题之
从岵山在旧邸外东南不甚高上多茂树可以憩望 献皇国
卷三十六 第 36a 页
事之暇尝登之因制汉江赋嘉靖十年命建碑亭勒赋于石
阳春台在旧邸外西南盖取宋玉辞以名之台高数丈俯瞰汉江
烟云竹树郁丽可爱郡中胜观也 献皇尝率侍臣登之因制
北望诗既而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不复登焉嘉靖十年命建碑
亭勒诗赋于石
卷三十六 第 36b 页
承天府志户口 周礼大司徒掌人民之数以诏王安优邦国而夫家之
众寡则乡师遂人各以其岁时校而登稽焉欲知其存亡多寡之实而为
之施政也承天盖古郢地负山带湖一郡生产不当江东一大邑自 肃
皇龙飞以来注念枌榆生养休息四方襁负日至百姓盖殷殷庶矣但频
年积荒困于供亿而土著之民贫者或逋窜转徙物故而司籍莫为损削
殷富之民诚大且众矣其间桀黠者率贿胥吏而漏其籍使所编浮于所
登是使国版不足凭而赋役无由均也况在沮洳之乡淤水成腴而浮食
奇民操其重赀乘急贳贷腾踊其息积重累困夺居民之业并其身而有
之故丁壮碗室而藉口客丁免于编列夫己擅地利长子孙矣而客之也
可乎嗟乎弊也由来久矣故综覈之政虚实之源消息之法非良有司莫
与计也
卷三十六 第 37a 页
田赋 禹贡称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而汉江云梦之间司马相
如极言其饶则楚之赋当甲于天下而郢又甲于楚则可耳乃者田日朘
削而赋日殿则何也郢中东西北三面俱山而南则拥大湖汉水又建瓴
下盘绕其中疆域虽辽远乎则亦既山居其三水居其四田己不能有其
十之二矣故山原树艺雨泽不调则倚耜而待槁其沿陂堧而耕者潦至
弥望蛟鱼且宫之田乌得尽辟而赋乌得尽登也况 皇庄之岁入 各
王府之禄赋几与惟正之供埒其豪黠之并兼椎剥渎乱无纪氓有袯襫
而缘南亩者终岁服勤所获即以代输而尚虞不足湖田所淤复为若辈
所藉业小民曾不得濡足而收半穗有司亦不能履亩而裁其短长税其
羡以补沿江之崩削者且飞影之窦百出投献之计万变当事者即日加
意撙缩而额赋取盈吾惧民之日毙也
卷三十六 第 37b 页
徭役 夫力役之征圣王不废然而岁用民力不过三日务不告缺而民
不告病也汉有繇唐有庸宋有差顾二役而民始萧然多事矣明兴以
里甲籍民犹古比闾族党之义而力征则用宋法差顾兼焉迨后条鞭法
行而民始稍苏矣盖公费节则里甲岁裁繁简悉邮传屡更约束严则纵
恣尽戢长民者力为调停剂量顾审编未尽当则宿弊未尽釐何者有司
之耳目一而造欺者千万其耳目彼豪有力者先操其赢以神通于里魁
胥史之手而上下之所欲轻则富可贫所欲重则贫可富有司拱手听焉
间有发其奸者绳之三尺不过惩一儆百而百之作梗如故也何怪乎民
尚有不均叹也夫承天系陵寝重地官多事殷辞谒者时无停轨而公
费日削夫马日羸而供亿日益不给乃田连阡陌甲第如云者安享逸豫
而贫者食于官日夕奔走更所谓恊济之法秦越视之彼此移督漠然如
卷三十六 第 38a 页
袖不得己而称于富豪彼则权母而取碗此则息子而受毙是坐困之术
也故丁粮之实弗覈恊济之法不更欲上下不交困必不得之数己
兵防 承天古岩郡今为 陵寝重地负山阻汉实大设之险自 肃皇
改安陆卫为承天卫复撤荆州左卫而置 显陵卫焉拱护非不严整顾
北近随州洪山先年为老为刘巢穴至郢则不俟经宿又北近郧阳万山
错杂乃刘千斤石和尚乱处其路亦通于郢丰乐河当水陆之冲实咽喉
地也向议欲于显承二卫各调一所官军驻于此无事则耕有事则守仍
令留司选择训练庶可无北顾之忧其西则荆门州又其西则当阳玉泉
一带石壁峭立实郢中门户昔红巾贼曾战于此尤当厚为之备若迤南
则潜沔景陵湖陂数泽不下数百区且与武汉荆岳为比邻而白螺洞庭
之寇常啸聚于此近虽设有卫所远近相望水陆相应而官不习战民不
卷三十六 第 38b 页
习兵武备单弱有桑土之计者尤所当轸念云 钟祥县北九十里至丰
乐驿抵襄阳宜城界山势微小县卫官民搀杂东有花山龟山白水岩鸡
笼诸山俱抵京山界其台陂花山诸里皆开垦地也东南至郢东七十里
有聊屈山地势虽高俱系土著之民耕于其中水则自礼乐而南至石牌
旧口沙洋一带皆系长江延袤百里先是因盗贼出没设丰乐哨官兵巡
守 京山县宋家河坪坝诸处间有峻岭宝通衢也多宝湾下洋港拖船
埠接流大江多小寇 潜江县先因𧉻湖芦洑头浩子口班家湾诸处接
通江汉舟楫往来多寇窃巳于蚌芦二处议设哨兵其拖舡埠则有沔阳
哨官巡守若班家湾浩子口亦一要险也似应加兵防范且县治滨临大
江高者为堤卑者为湖虽非战场而小寇时警亦当预备 荆门州治四
维湖山相半如沙洋等处素称盗贼渊薮先年己议改捕盗通判住劄本
卷三十六 第 39a 页
处又与乐乡仙居建阳新城各设巡简互相巡警他如仙居要道山势嵯
峨峰峦险峻亦设巡司侦卒不时紏察 当阳县山溪夷险古战场也水
则有沮漳二河路则通巴蜀滇贵昔因刘石之乱漳河设巡简司防守又
有淯溪铺河溶市皆立有约保应援巡逻 沔阳州四面皆湖一望苇荻
盗贼出没稽缉为难而沙镇去州百五十馀里地既绵远而民又犷悍往
往跳于法外昔陈友谅起于此所称最要害之地当事者尤宜兢兢 景
陵县治环河带湖岁为积水浸溺其所辖市镇如皂角铺地㩀高阜通商
贾舟楫先因盗贼出没将乾镇巡司官兵改移防守近议欲掣回旧镇但
地当三府四县之交居民错杂控制辽远此司似不可掣又渔泛洚与本
市相近议将黑流渡哨兵移此备禦而黑流渡以沔阳卫千户一员统兵
哨守若乾镇则止留弓兵十名向委附近河泊所官带𬋩非法也今并河
泊所官亦裁革矣恐盗贼有窥伺之虞不可不预为之计也
卷三十六 第 39b 页
李维桢参政游朴大政记略 州幅员数百里山居十之七水三之士大
夫散处四境视州城如寄而市豪聚城中其始舆台五伯之属至微细耳
交关曹掾为奸利羽翼成而胆势益殖小民有讼贿豪为居间其党拳勇
者任受刑桀黠者任对簿无不捷矣所得贿赂日益富则使其徒为州胥
史已为郡胥史又以其赂通监司若两台之为胥史者两台耳目寄之十
五郡司理又以其赂通十五郡司理侦事者明比搆会阴操州长吏佐幕
短长所不便予下考千里之外其应如向即士大夫惴惴惧不免而不肖
者欲有所甘心或阴用之于是视士大夫州长吏蔑如即郡若监司若两
台且玩弄掌股之上长吏至与具宾主礼仰其鼻息舞文犯科不可穷诘
岁加州赋数千金以实其橐若固有之夫纪纲风俗之敝坏莫甚于今日
而尤莫甚于楚楚莫甚于我郡自江陵败大臣往往为湘累堂廉冠履陵
卷三十六 第 40a 页
夷澌尽士大夫垂首结舌吏无所忌惮城狐社鼠又从而为之釜鬵情日
壅塞权日旁落威日假借而横民出焉其种有六曰土豪曰市猾曰讼师
曰访窝曰主文曰偷长根株窟穴常相通为用如荆门豪兼六者而有之
其党以千计其赀以万计其功繁拜请妖讹汹沸远则楚十五郡上则辇
毂力折权行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卷三十六 第 40b 页
袁国臣潜江县清田记 潜之为邑当汉下流自嘉靖以来汉水数涨涨
则田没而民徙田没则经界淆民徙则故业失猾里豪右往往乘此蚕食
之渔田屯田与民田犬牙错而民田之税较渔屯所输不啻十之七八小
民欲纾目前之急率影射以售以故阡陌其田无升合之税税数十石者
地鲜立锥弊也久矣
卷三十六 第 41a 页
卷三十六 第 42a 页
孝感 澴河(一作/环)源出河南信阳州至天磨河入境(河中有大石/高数丈如磨)径九里
关黄茅岭南流绕三里城径新店清风涧之水注之为双河口为詹家河
径二郎畈为太公潭至观音厓杨陂港之水注之(水出大山俗/称杨鞭口)大悟之水
亦注之(出大/悟山)为小河溪(治北百/二十里)折而西流至两河口与黄沙河烂柴港苦
竹港之水合而南流径九子墩绕旧南义阳城为晏家河为方家河塔儿
潭淮水注之(水出治境/东北诸山)磨陂之水亦注之(泉涌陂中灌田千顷/西南流至北而入)分为二支
(治北六/十里)其东播者乃名环河(治北五十里水自信阳来/至此旋绕山谷故名环河)为绕龙潭丘址港
下流合于西河其南播者为白沙河径赵师埠又径黑龙墽注于响水潭
复分为三支其一高埠潭径何家埠其一注上沙港至沙港口合沙港之
水南流径安家觜又径陶家觜后河之水注之乃与东播澴河之水会焉
其一西南流注于陡冈埠径枯河又径蔡家渡合东河之水注于老鹳潭
卷三十六 第 42b 页
乃又分为三支其一合深沟桥之水注于白龙潭入于汉其一径入埠口
合云梦县河之水(涢水/东支)南流径窝儿潭又径注泉湖入于汉(治南二/十里)其一
逆流绕治西南隅合于西河(在治/西)朱思湖白水湖后湖之水注之绕治南
而东径乌龙庙郭家潭徐潭港董家湖之水注之(治东五里以董水名水/出十五里港过李师桥)
(注于/湖)自龙宫潭(治东/十里)曲折东流(有相/见湾)又径陈八埠毛陈渡至羊马湖口羊
马湖注泉之水注之(治东二十里水出乌龟石过/许家河又过高阜桥入于湖)流至竹子港复分为二
支其一南流为东山沦河(治东南/三十里)径算河至涢口入于汉其一东流度北
泾觜至马溪河口与马溪之水合焉马溪之水则纳浐川河陡山河蒲湖
诸水同流者也(浐川流至三汊埠径陡山河又流至/清溪潭入蒲湖三水同入马溪河)又东南流境径杨家
寨磨石滩河鄢家埠至沙口黄陂境入于江
一统志曰义阳城在孝感县北二百里梁置西魏废考南北史西魏于平
卷三十六 第 43a 页
氏县置义阳郡盖古申国之地今之信阳州是己刘宋改义阳郡为宋安
郡南齐改置司州而义阳城未尝置于孝昌也岂即南义阳之废城耶梁
书武帝天监三年魏陷司州诏以南义阳置司州夫梁魏之时有义阳郡
又有西义阳郡南义阳郡西义阳在今随州之境而南义阳则未知的在
何处一统志谓梁以宋安郡为北司州黄陂县为南司州则南义阳郡似
当在黄陂之境今云在孝感县北一百里则与罗山应山为近岂南义阳
郡初置于孝昌之境而黄陂之南司州乃其徙置耶一统志云新市在
孝感县后汉书南新市侯国属江夏郡宋书荆州江夏郡亦有新市县唐
杜佑通典郢州富水县注云后汉新市县故城在县东北宋淳熙丙午富
水县令张实修县志虽辨析新市而未尝援及孝感故孝感新市之名不
彰窃谓前汉地理志江夏郡无新市县而王常起兵则在前汉之季是王
卷三十六 第 43b 页
常起兵之新市乃安陆乡聚之名非县名也盖在孝感之北境今之新店
是己其后光武起于舂陵招致新市之兵后汉地理志始有南新市侯国
宋元和郡国志元丰九域志俱云后汉分安陆立新市在南市县置于后
汉盖在今京山之南境富水之新市故城是己岂可以后汉之南新市即
以为前汉王常起兵之新市哉魏书地形志曰南司州宋安郡有东随
县注云东随县有黄岘关考黄岘关即今孝感九里关在南北朝谓之东
关隋书文帝开皇九年改东随为礼山县即今应山也历代地形分割不
一今之孝感疆域袤出黄岘之外数十里由县治以抵北界约有三百馀
里岂魏时孝昌地狭而黄岘内外旧属东随耶抑割孝昌之黄岘以益东
随耶然魏改孝昌为岳州岳山郡则地固未宜割也岂孝昌东随以黄岘
为界耶不可考矣
卷三十六 第 44a 页
孝感县志赋法 盖岁时输纳徵粮徵银约有两者粮则收息未秋踢尖
斛面其害为易䆒耳至于徵银则咫尺之书百蠹穴焉有司者势必派之
史胥矣寄之里役矣而户册收头勾连局阵曰派数则户不书总而不示
人可稽也曰正耗则明加暗加而人不敢谁何也曰拆封则合并而出而
业已叩众羡为羡也曰巡查则廒经可以卒办而如其触手于素也曰收
户而重糈者至则粮可吊而愚者以丝粟飞也曰出米而厚赂不至则总
不改而贫者以鸳鸯纳也曰当年为累则预能诡寄于他籍而十年可遁
也曰蠲租令至则计能匿之于未输而支吾事后也曰比卯则豪有力者
计必抗拒而攻史胥之阴而为支吾子逃亡也曰士绅重免则无粮者势
必跳匿或朦胧其籍而两存之甚且人亡而未除其数也此皆种种辛螫
攘肌及骨然且市民之出办一而村落者倍蓰之乡民之出办者倍而疮
卷三十六 第 44b 页
痍者又倍蓰之至摇手目慑相与语曰宁为佃作户无宁有粮差粮差不
必多而室庐必尽鸡犬必空终岁勤动不足中巨猾一饱矣
卷三十六 第 45a 页
归州志 丹阳为楚始封郭璞注云在秭归县东七里相传今之南逻口
方舆胜览云丹阳城即楚王城今长宁千户所城是也则丹阳疑即夔沱
之上楚台山恐以南逻为丹阳者误也白沙市在州东八十里与夷陵界
㩀陆游入蜀记为楚之故城甚明但不知徙之何时疑在宋以前也宋淳
熙间秭归城在今治卧牛山麓考之范成大入秭归诗注并陆游记皆然
而曰端平徙夔沱疑即楚台山今之圮城也曰洪武初徙丹阳又曰四年
徙长宁当元末伪夏明玉珍㩀其地至四年方克平之不应洪武初徙四
年又徙疑传之者误曰徙新滩徙南浦考之新滩决不可城别无所㩀南
浦境内无此地考在夔府疑亦传之者误大都归峡中地无平旷惟楚台
山较今治稍宽距今治五六里今治确为秭归旧治而丹阳楚台长宁夔
沱疑一地而易名耳南逻口白沙市城迹俱存相传古越州又以为先主
卷三十六 第 45b 页
筑为关索筑则事之或然而远不可知者也
归州巴东兴山说略 州县辖内约共千里非不广也而山石硗确地无
平衍农不宜榖蚕不宜桑仅资桐茶黍粟漆蕨以为生理四方之豪有力
者每挟轻货而取重息以愚弄之故其民日贫而俗日益偷析而论之归
巴则冲兴山则僻归之民悍而狡巴之民疲而顽兴之民愚而诈轻督之
则玩而不吾听重绳之则逃甚则抗而敢于犯其大都也较而论之兴山
粮少易完民犹畏法归州以四汉里而驭一夷里犹易与耳惟滨江一带
无赖恶少最当严而束之龙城夷里逋负成癖当亟为之覈也巴东以四
汉里而驭四夷里逋负之不完勾摄之不赴大率繇此且也夷民不遵条
编不奉追呼𬋩粮官履门徵收完仅过半每年正二三四月轮当见年自
备土物赴县雇募夫马以应使客率多踰期为四汉里累然而族属众大
卷三十六 第 46a 页
傥得其驩心一呼百应蜂屯蚁聚其勇敢赴义之风亦他郡邑之所不及
 巴东说略 治负山面江逼不可城民居才三四百家而幅员宽广深
山穷谷距县险远则保障之难也编户凡八里额丁六千五百七十丁山
田地七百六十八顷九十三亩有奇夏税麦六百五十三石有奇秋粮二
千二百二十一石有奇编银五千有奇而八里分为前后前四里汉民疲
困不支后四里夷民逋负梗化则催科之难也地当楚蜀孔道西接夔巫
南连施建十四土司之冲舰艘轮蹄水陆辐辏则供亿之难也邑南三四
百里之间有野三关连天关金豁口有红沙堡邑南八十里有杨柳荒堡
各设巡简千百户官军兵有差以禦非常匪徒虑夷民之内讧实以防土
蛮之外侵也巴山驿设在县东半里许或谓当徙之江北岸公署之左以
便供应亦一策也门扇峡万流而上小高山一带地方实楚蜀分疆昔为
卷三十六 第 46b 页
盗薮险足凭耳余捣其穴而擒其众江洋始静恐数年后犹有窃发之虞
不可不严为之防也
卷三十六 第 47a 页
岳州府志土田 孙斯亿曰泥涂之田惟华容安乡多焉他不尽然抑中
下未足该之夫华容分东西二乡西之田屡困水灾石门分南北二乡北
之田重为獠酋所㩀而慈利十六七等都类没永定生校巴陵苦冲疲荒
芜平江困豪侠隐射古者田分九则华容田高下悬绝即九则且不可况
屯壤衍沃间错讼竞琐黩虽有智者亦无如之何若澧州利在平陆其富
厚也宜哉
永定卫土田沃衍亦边境乐地但官贫兵富至相结为婚姻以长幼为坐
次生徒豪放卫校畏之侵慈利壤田而不服徭役当路亦无如之何然儒
风浸盛亦彬彬可观云 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壤狭事繁视篆者
困于徒马至称贷不足俗又信鬼刺肤血以事关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
也 九溪卫士伍疲耗诸生间揽屯税然纪法严明上下有体视永定差
卷三十六 第 47b 页
胜 安福所荒野之地土人不知甲子而军旅耗散视诸所加甚 添平
所土酋纵放据石门半境而不服徭役好远结权势人士族嗜利者不耻
与为婚姻亦可慨矣 麻寮所较添平稍贫然地险俗谲上下以伦理相
犯争讼连年亦无足道者 桑植司盘瓠之裔终古夷俗父姬兄妇配合
自由迩年以征倭累富稍慕华风
卷三十六 第 48a 页
华容志陈士元论 禹贡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今详水经水道澧水中予
邑而会赤沙湖沅水当邑之南大江绕邑东河亦自江出亦谓之沱由是
观之予邑固大江九江之冲也江之水较汉稍清故不易淤沣沅则清而
莫淤夫自杜预开漕以泻江势而邑东之湍悍稍纾西邑之流澌浸巨故
江水横截予邑注之洞庭弗啻绕其东北尔巳闻之长老唐宋间邑西寂
无民居而范晦叔岳阳风土记亦谓华容民多以舟为居常产即湖地建
宁南堤决即被水患建宁今石首南堤即今之所谓调弦堤者夏秋必决
必溢故二邑江患相表里乃安南港所厄则湖水也至和迁县筑堤为防
仅可障官署堤之外皆弃之鱼鳖然湖水势缓日夕弗踰寸许江势猛迅
来或数丈震撼撞击若利斧巨石邑民谓湖为水胎水胎巨复益以江堤
靡弗决者闻之宣德间人吏乘舟入县署正统知县杨燧以为请天子
卷三十六 第 48b 页
遣工部员外郎王士华右布政使蹇贤奉 敕驻邑中相便宜筑堤四十
有七并县堤为四十八院九载士华迁仪制郎其后土人往往择少高之
地筑之今之垸或百馀区最巨者安津蔡田官院延袤咸十馀里小者田
仅百亩而己一遇涨潦堤或冲决则禾稻室庐咸付泥滓冬月水退有司
乃发粟集民修之每院择其有智力者一二人为圩长十馀人为小甲分
地而筑计功而食至良法也厥后有司视为贿阶圩长藉为赀府岁初必
敛长甲楮直甲又按丁无索常例钱豪势家比弗供役有司下院假点选
以敲朴徵赎焉而于堤之坚脆工之勤惰举弗闻也所发之粟类为长甲
侵猎是以愈修愈塌随筑随决以利民而实害之且予邑院民心殊力惰
少旱则决堤引水坎穴丛楚甚者以施筌蒙罟有识小言反相诋诟滋隙
或少加补塞亦弗坚实以疏土而浸逆澜即顷刻可摧也今之计莫若督
卷三十六 第 49a 页
民于院中凿陂而严其禁防谨其蓄泄乃安津有安津湖蔡田有蔡田湖
官院有田家湖洪武中革税弛之民既田正德末知县李文泮创取私课
肥己名为水面钱今渐增几百金者一切裁之斯堤可无决而旱亦无可
畏矣尝闻正德戊寅都御史吴廷举奉 敕赈荒萃民修院因而食之由
是诸院几复士华之旧所惜者李文泮攘剥钱粟徒恃虚文嘉靖癸卯知
府陆垹复发郡粟增修而知县赵占亦袭文泮故智是以讫无成功呜呼
使士华弗逢杨燧则院必艰立西鄙至今弗尚为莱芜场邪予又见院民
往往于院外水滨垦植黍粟早稻水小泛则阻其港汊积久而淤渐成塍
畦水大至始莫援谓之湖田湖田无税额三载一熟熟则倍获厚利此所
谓涸梁山泊可得良田万顷而王安石惧无贮水之地者也夫堤防起于
战国圩田湖田起于宋政和以来古无有也使遇贾让杜预则诸院尚在
卷三十六 第 49b 页
兴废之间矧院外乎苟目前之利而昧经久之计诚不可不思也然有洞
庭为之潴斯亦不至大害若绍兴所议脩圩守臣赏罚则今日之急务矣
至于调弦开塞之议虽靡成说以势观之塞固涨而西开亦漫而东今开
者几百载即欲塞之莫能也善为水者因时补葺可耳
卷三十六 第 50a 页
永州府志 国初官予民以食盐计丁口而收其盐钞因以通于天下其
后有商人引盐民自买矣既己征商而民间盐钞亦复不免酌取之谓可
则盐课之当蠲者一也 国初尝设河泊所官收鱼户鱼油翎鳔后折改
麻铁铜漆嗣又革河泊所官令州县带办永属鱼课惟零陵东安永明征
之渔户而道州宁远祁阳江华则并于人户丁粮内带办则一郡之中而
设法互异鱼课之当调停者又一也
卷三十六 第 50b 页
卷三十六 第 50b 页
永州府营一(在迎恩/亭左)演武营(在太平/乡演口)永安营(在太平/乡湾井)枙蛮营(在仙政/乡下观)望墩
(在永乐/乡东城)太阳营(在大阳乡/廖洞口)振胆营(在广济乡/桥下洞)大富营(在西乡/白水岭)铜铃营(在/广)
(济乡/富村)三斗营(在东乡/石家洞)平定营(在县/城东)隆坪营(在南乡一/千山口)永明营六 教场
(在县/东)鹅山营(在允平/乡大村)潘家营(在允平乡/潘家村)斗㟵营(在允平乡/洋岩村)岩口营(在兴/化乡)
(张家/村)靖西营(在永川乡/清溪猺村)道州营七 白鸡营(在营/阳乡)中军营(在蒋居村/四眼桥)
边营 滳水营 周塘营教场营 营乐营(在营/乐乡)祁阳营一 永镇
(在𬋩家岩其地产银矿先是为蓝山临武之人/盗发往往争竞杀人万历十二年奉文立堡)宁远营十有四 太
平营(在太平乡/九疑口)桂里营(在丹桂乡/桂里源)江华营二十有七 教场营(在县/南)
赛营(在从/化乡)神仙营(在兴德乡/岭东上段)白芒营(在大/同乡)金鸡营(近白/芒)山爻营(在太/平乡)车隘
卷三十六 第 51a 页
(地接/白芒)大关营(与白芒/相近)涛墟营(近白/芒)平赖营(在从化乡/岭东下段)得胜营(在县/北)永昌
(在县/北)虎威营(在县/东)豹韬营(在县/西)镇远营(在太平/乡蓬田)折冲营(在太平/乡小源)克敌营
(在太平/乡大埧)靖南营(在兴德/乡花江)教场营(在枇杷/所下洞)矮岭营(在兴化乡/矮岭山口)见龙营(在兴化/乡鲤鱼)
(井)牛礛营(在谢沐乡/甘棠树)富素营(在兴化乡/富素村)望高营(在西/檪村)大源营(在大源/洞口)五里
(管近/矮岭)桃川守禦所营有十石磥营(在永川乡/鸡嘴岭)镇峡关(在永川/乡隘口)土寨
(在永川乡/古凋猺口)小水营(在崇福乡/石抬岭)苦子营(在崇福乡/牛㟵领)茶磊营(在崇福乡/老虎冲)养牛
㟵营(在永川/乡枧头)杨柳营(在崇福乡两江/口即碌/领营)乂山营(在崇乡牛/栏乂山口)兴武营(在本所/南门外)
按旧志云永为近边地不运粮不京操惟分戍以防猺獞有轮戍有永戍
有近戍有远戍其法以正军一千四百四十人四分之以一班轮戍广西
卷三十六 第 51b 页
柳州府以指挥一员领之以一班轮戍小水营以指挥一员领之三年而
代得代而归者操守于本卫又选在卫馀丁常川防守各营又有奉调世
守东安县者又有戍守广西兴安县戍守祁阳县永镇堡戍守本府永安
营者往时户籍不明屯田侵隐有一军而占田一二百亩者有一军而田
不满二三十亩者至万历九年该卫申详本道转详两院奉文清丈多者
摊之不足者补之官舍之家起报馀丁上纳子粒田虽明而册尚未定也
迨至十七年守道马公行委本府林推官改正鱼鳞册而又造归户册每
军给由票一张上载土名田数计田五十一亩八分军无不均之叹粮无
窃冒之弊其制详且善矣又将各军子粒抵兑月粮官免徵收之劳军无
包赔之优便官便军诚为两利之法恤军属者详察而遵行不变边军枵
卷三十六 第 52a 页
 腹之苦其永有瘳乎
卷三十六 第 52b 页
昔吴起相楚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之地秦昭王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
 郡汉兴输赋谓之賨布光武时武陵蛮入寇将军刘尚战没又遣伏波将军
 马援击破之永和初武陵太守上书𣣔增蛮赋虞诩独奏以为不可其后果
 增布违旧约遂举种反东晋时因刘石乱后蛮遂北迁陆浑以南遍满山谷
 宋齐以后群蛮酋帅互受而北朝封爵至后魏末暴患滋甚僣称侯王屯㩀
 峡路断绝行旅周武帝遣陆腾大破之隋置辰州以处蛮唐置羁縻州以领
 之宋太平兴国中梅山洞蛮寇劫商人乃发潭州兵击平之八年溪锦叙富
 四州蛮相率诣辰州愿比内郡民输租税诏不许自后首领入贡不绝每加
 赏赐存恤之此诸蛮叛服之迹见于宋以前者以今观之道居洞庭之南苍
 梧之北溪峒蛮越杂居其叛服不常与古无异然其抚绥制禦之策亦在乎
 斟酌古今之宜而己矣我
国朝近宋而制蛮之法亦莫详于宋隆兴初右正言尹穑言湖南州县地界与
卷三十六 第 53a 页
 溪峒蛮猺连接以故省民与猺人交结往来擅易田产其间豪猾大姓规免
 税役多以产寄猺人户下内亏国赋外滋边隙宜诏帅臣遣吏亲立封堠不
 许省民将田产典卖与猺人及私以产业寄隐嘉泰中湖南安抚赵亮励言
 湖南九郡皆与溪峒相接其地阔远南接二广北连湖右其人狼子野心不
 能长保其无事或因饥馑或因雠怨或因劫掠或至杀伤州县稍失堤防则
 不安巢穴越界生事莫若选择土豪为人所信服者为总首以任弹压之责
 潜以驭之凡细微争斗止令总首弹压开谕劝解自无浸淫之患盖总首者
 语言嗜好皆与之同习知其利害审察其情伪而其力足以惠利之诸司谓
 亮励所言以蛮猺治蛮猺其策莫良宜从之嘉定中臣僚言熟户山猺峒丁
 有田不许擅鬻任其耕种但以丁名系籍每丁量纳课米三斗悉无他科既
 乐其有田之可耕生界有警极力为卫盖欲保守田业也今州郡漫不加恩
 山猺峒丁有田者悉听其与民交易而丁米挂籍自如催督严峻多不聊生
卷三十六 第 53b 页
 往往奔入生界溪峒受雇以赡口腹或为乡导或为徒伴出没省地为害甚
 大宜明敕湖广监司严禁从之又石湖范氏曰猺人常以山货杉板滑石之
 属窃与省民博盐米山田易旱乾若一切闭截无所得食且冒死突出为毒
 滋烈沿边省民因与交关或侵负之与缔仇怨则又私相雠杀余既得其所
 以然乾道九年夏遣吏经理之悉罢官军专用边民籍其可用者七千馀人
 分为五十团立之长副阶级相制毋得与猺通为之器械教习使可捍小寇
 不得报官猺犯一团诸团鸣鼓应之次告谕近猺亦视省民相团结毋得犯
 法则通其博易之路不然绝之彼见边民已结形格势禁不可轻犯幸得通
 博买有盐米之利皆驩然听命最后择勇吏将桑江归顺五十二猺头首深
 入生径亦以近猺利害谕之悉从乃为置博易场二一在义宁一在融州之
 荣溪天子诞节首领得赴属县与犒宴诸猺大悦伍籍遂定保障隐然万一
 远猺弗率必须先破近猺近猺𣣔动亦须先胜边团始得越至城郭然亦难
卷三十六 第 54a 页
 矣此宋之诸臣所论制蛮之法也其真得猺之情审事之当尽事之宜亦可
 行之于今者然观今日之所施为或者法古之遗意欤今之所谓良猺禀听
 官府号令即宋之所谓熟户近猺也其田有税而无役即宋之丁米而无他
 科也其耕民田者富民役属之有盗贼亦可用以禦之即宋之任其耕种生
 界有警而极力为卫也每溪峒间猺所聚居必立猺老以长之小争则猺老
 径自分解大事不决乃讼于官府即宋之设为总首以任弹压之责也即诸
 司所言以蛮猺治蛮猺之意也各乡计民多寡设为团夫择其势力可以服
 人者为团长以率之其迫近溪峒要害之处又设营堡召募勇力者谓之杀
 手分布各营以守之摘拨卫所官统领旗军哨守团营一遇有警则团夫杀
 手恊同官军声援剿杀此即宋之团结边民形格势禁之意也猺以山货易
 民米盐而有司亦时有米盐之犒此即宋之民与博易官为羁縻之法也其
 立法可谓详且密矣然近年以来犹有剽掠之患者固其猺性之常然或边
卷三十六 第 54b 页
 民生隙扇动良猺乃致勾引广西诸峒生猺以为吾民之害耳抑或饥寒所
 迫乎又或兵防废弛蛮猺有所窥乎其抚绥制禦之方防闲攻剿之略信乎
 不可以不讲也
按猺峒一曰白岭一曰顾村一曰薤菜一曰马江一曰石源一曰横岭一曰乱
 石等处猺峒俱系奉文招抚之猺唯纳粮不当差者听本州调度原各隶千
 长今复置猺官其制驭之法视昔不啻凛凛备焉
卷三十六 第 55a 页
卷三十六 第 56a 页
按潇水三一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出潇山下其下有泉名潇川故其乡号曰潇
 川乡绕宜山下从宜江口出与沱水合其一小潇水在小西门城外官塘穿
 城而入由潇源坊绕至玉城山前有石鳌鱼逆水而生须鳞鬐尾俨然相传
 每水流涌首尾皆动山下有石鳌相公二神居人共祀之近石鱼为沙䃯壅
 塞万历戊子守备彭显谟开之未竟水复从玉城桥出亦与沱水合即在潇
 南驿潇阳楼之下其一出九疑朱明峰南流百里至三江口东北与沱合均
 曰潇水均入沱水又二百里至永州合湘水流故云潇湘今与湘水同称并
 传者当以潇川为主(益州志)
卷三十六 第 56b 页
卷三十六 第 56b 页
宁远县南六十里为九疑山亦曰苍梧山汉志注九疑在营道南汉记注应卲
曰舜葬苍梧九疑山文颖曰半在苍梧半在零陵晋郭璞曰其山有九溪皆相
似或曰九峰参差互相隐映望而疑之故名九峰各有一水四水流灌于南海
五水北注于洞庭峰九一曰朱明其下潇水源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沲水合
旧曰长安峰又曰丹朱峰在舜西十五里二曰石城其下沲水源南流至江华
县又西过道州至三江口与潇水合流鲁女冠妙典所居在舜峰北十五里三
曰石楼其下巢水源北注与瀑水合流县江南是名子江桂阳武成丁乘白骡
往来其间在舜峰三十里四曰娥皇其下沲水源汉张正礼治明期皆隐于此
在舜峰西六十里五曰舜源其下瀑水源北流至县东西折而北与潇沲二水
合亦曰华盖实中峰也此峰最高上多紫兰房日茨隐于此在舜峰北二十里
六曰女英其下砅水源由江华东南沲水合或曰舜宅于此在舜峰北五十里
卷三十六 第 57a 页
七曰箫韶其下奔水源北注与瀑巢合流县南女冠惠归辟榖于此在舜峰北
五十里八曰桂林其下洑水源南流至江华合沲水马明生遇安期授丹于此
在舜峰北十五里九曰𣏌林其下洄水源即岿水东流经蓝山县又东北经桂
阳州在舜峰西六十里
州志辨苍梧礼记舜葬于苍梧之野或以为南越地
舜时十二州初未有越汉元鼎六年苍梧始为郡考
之苍梧在楚者其地名在越者其郡名云
卷三十六 第 57b 页
衡州府志险要 衡当楚上游为郴桂之咽喉交广之门户各属邑联络
溪洞猺獞依山负固不时窃发其市镇关津设立巡司者业有防禦至永
福乡之三合桥长乐乡之沙坪慕化乡之水口町则卲祁衡潭湘乡新化
通焉深山穷谷幽箐丛林盗贼奸宄神出鬼没盘㩀山险若虎负嵎四路
生发皆此为招寇之薮固郡中之大要害也嘉靖癸丑巨盗李万琦等猖
獗于慕化永福各处致杀官兵始设立水口堡拨官军民壮杀手防守焉
而沙坪堡则设自隆庆六年千户史官与有建立功三合堡则设自万历
二年各调官兵守之以防窃发地方始得安枕矣然戒险于平防患于预
诚不可一日少弛也若衡山之草市大洲耒阳之罗渡常宁之杉树黄茅
衡头白沙黄峒有九溪十八峒延袤百里安仁之杨梅峰曹婆山大源冲
卷三十六 第 58a 页
唐公渡彭蠡金紫山山势绵亘接连他邑酃县之黄烟桂阳之泗洲寨牛
头坌白水茶山等处临武之舜峰山禾仓堡莽山连州荆竹大罗之境且
四面受敌蓝山之镇南浆峒西关芦䓤大麻芒东龙川北川等营荆竹高
良源等猺东北之两头寨西北之官寨其山蜒蜿盘郁上可容千人凡此
皆各属险要之地而太洲界在衡阳安仁攸县贼徒潜藏出没叵测嘉靖
癸亥猖獗尤甚百户孙承祖战死兵连岁不得休至于常宁桂阳地产铅
锡等利富商大贾贸易其中四方亡命之徒往往依之凭山阻险实为盗
薮旧虽设堡于黄烟各处立营于西关各隘顾地接邻壤势相倚伏此扑
彼发彼灭此生非我族类能保无异志耶镜往防来选练调习图之于无
事而不自失其险要则策之上矣
卷三十六 第 58b 页
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书吕刑著三苗昏乱相与听于神至舜命重黎
绝地天通而其俗始正下逮屈原巳千有馀年原为叙正巫者事神之辞以
寓其忠爱之意其说见于离骚以今观之则原时所祀尚在正典世变江河
愈趋而下今非原之时矣风俗所祀所尚鄙俚可付一笑因编祀典志略著
数条末简以俟为政及观风者采焉衡人赛槃瓠病及雠怨重事误祈许盘
古赛之日巫者以木为鼓圆径手一握中小而两头大如今之杖鼓四尺者
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巫有练帛长二三丈画自盘古而下三皇五帝
三王及诸神靡所不有是日以帛画悬之长竿鸣锣击鼓吹角巫一人以长
鼓绕身而舞两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计昔所许若干会为所舞之节随口
而唱无复本据雠怨重者夜至野地灭灯烛谓之盘黑鼓每舞罢一会则滋
口饮食极其村野夫民之初生有盘古氏者出而御世为三才首君史称盘
古言元气浑浑然盘固也今以木为鼓以绕身为盘以灭烛为黑鼓何所取
卷三十六 第 59a 页
义哉吁失之远矣风俗合二三十家共祀一大王神其神或以其山或以其
陂泽或以其地所产之物而得名辄加以帝王圣贤公相之号如愚家溪田
所祀云平王相公大王祠下城外敝居所祀云南平水东三圣公王祠下其
他如高山椒甫大王祠询之云其山多产椒土朱大王祠其地产红土其他
不能枚举愚忆继天抚世曰王主宰天下曰帝大而化之曰圣复而执焉曰
贤首五爵以无私为德曰公长六卿辅其君曰相今乃妄乱称呼甚至加之
土地所生之物其为讹妄不经莫此为最常欲言之有司请一釐正焉然卒
未暇也 风俗事女神每家画一轴神分班而坐多不可数中标题云家居
侍奉李家天子三楼圣贤神仙两旁题云三千美女八百娇娥岁晚用巫者
鸣锣鼓吹角男作女妆始则两人执手而舞终则数人牵手而舞从中翻身
轮作筋斗或以一人仰卧众人筋斗从腹而过亦随口歌唱黎明时起竟曰
通宵乃散夫女子本以阴柔之质死而为神如节妇烈女庸或有之他不尽
卷三十六 第 59b 页
然也今云李家天子三楼贤圣何所据哉可一笑也至如师巫盗取庙中神
像首以为魇魅收阴兵以作下坛书符篆以为青筒鄙俗怪诞不可尽书云
青山侍郎行祠其所祀神无所考或云为南岳六部之一故云侍郎行祠愚
意侍郎之名起于近古周以六典建官 国朝用周礼有六部之名岳山与
天地相为终始 国朝正其号曰衡山之神又焉有部使有部则自六典未
建侍郎之名未起时又以何官为属此皆讹谬不通且以为土神而误袭侍
郎之号则衡阳境内原无青山之高大可以表识也嘉靖辛卯例毁淫祠地
方妄援引以惑 有司此祠遂幸免云
卷三十六 第 60a 页
卷三十六 第 61a 页
正统三年八月甲子命湖广布政司正官督衡州府县脩理南岳
 神祠像设先是巡按湖广监察御史陈祚奏南岳神庙殿宇门
 廊旧有二百馀间规制广大年久朽烂颓塌塑像倾坏不称神
 灵臣考之典籍山川岳渎皆是阴阳气化所成即非人类肖像
 可儗止宜设坛致祭不当立庙故宋儒张栻曰川流山峙是其
 形也而人之也何居其气之流通可相接也而宇之也何居钦
 惟 太祖高皇帝鉴前代之谬凡诸岳镇海渎革去帝王位号
 惟存夲称如南岳止称南岳衡山之神仍诏天下遵守甚盛典
 也惟前代塑造后妃侍御寝殿朝堂因循未革今坍塌巳甚非
 用工七八万莫能复旧乞礼官会议因其颓废之馀革去庙宇
 像设照依朝廷祭祀山川制度内筑坛壝外立厨库缭以周垣
卷三十六 第 61b 页
  附以斋室每遇春秋精严祀事则礼制合经神明不渎奏下行
  在礼部尚书胡濙等议称衡山塑造神像寝殿朝堂历代相因
  积有年矣国初更制神号不除像设必有明见所言难准宜令
  有司役民趁农隙采木烧砖置办颜料并工脩理其馀房屋如
  本山道众或好善军民情愿脩补者听 上从之
卷三十六 第 62a 页
衡为五岳之一地脉发于岷山由蜀入黔迢递九疑连络五岭横亘其南即
南方之干也其初为黔岭沅澧二水夹之而地尽于德山其次为骑田岭湘
滨二水夹之而地尽于岳麓其次为郴岭桂岭左洞庭右彭蠡而地尽于匡
庐其末为梅岭逶迤而东分为三支一为金陵一为古杭一为四明而地尽
于海骑田岭从湘水纡曲而来湘水自九疑出分为二一入洞庭一入粤西
水支南北流而岭亦有骑田之势故名骑田自骑田入楚蕴结磅礴平展数
百里突起南岳高可三十里 南岳记云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
为足 旧志云自回雁至仙顶七峰在衡阳县界自祝融至天柱五峰及金
简降真芙蓉等五十五峰俱在衡山县境其碧岫屏障日华岳麓则在长沙
府界共为七十二峰紫盖云密天柱石廪四峰皆去衡山县西北三十里
卷三十六 第 62b 页
卷三十六 第 62b 页
辰州府图经 侯加地曰尝考衡山之西洞庭之北为辰州辰之舆
地质之禹贡岷山之脉其北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洞庭受沅水
辰水溆水元水酉水等输而汇衡山西南直抵苗徼介牂牁入武冈
望乡山度分石(在今会/同县)东临沅州之明山经沅水(源出四川播州经/沅州故名沅水至)
(辰州合/元水)又折而东历牛坡(即黔阳/牛角坡)连赤竹至于龙标县曰黔阳黔水
(即黔江源出牂牁/流经县前入沅水)西合沅水焉由板门(在今/沅州)迤龙门转西晃以雄一
县之镇是为麻阳锦江(自铜仁发/源接龙门)绕于邑前会沅东北复同龙门诸
(龙门溪西溪龚溪蛮村溪/白旗溪梁源溪俱东北会)入辰水自望乡山西接马鞍绵亘顿家
倚桃谷俯龙堆鄜梁之阴邑曰溆浦溆水出焉(下流/入沅)西转卢峰延袤
嵯峨接岫房连上趋熊首其县辰溪辰水出之又自岷山西南出徼
卷三十六 第 63a 页
外包夷落南入很山分经施州卫之天柱引秀屏保靖历镇溪以迄
虎头山为卢溪县五溪播其西沅水经其北合于卢水折而东注焉
自很山分经永定卫南越天门逾施溶掠茗山明溪小酉达罗星转
下于飞霞山之麓县曰沅陵西有酉水南有辰水合流为沅(会合以/上诸水)
(过常德同/入洞庭)直从三峿山历湖头尽明月山之阴下接桃源过武陵其
中最高者曰桐木山皆邑地
卷三十六 第 63b 页
辰州府志 各哨所总说 侯加地曰按边哨称镇筸镇筸即古巫
黔极北地记曰三楚之圉五溪之徼是也西北有溪曰镇东北有坪
曰筸子故统括曰镇筸云其五寨则主将驻劄地迤而北则长宁箭
塘盛华永安永宁凤凰王会迤而东则清溪靖疆洞口筸子转而之
东北则乾州强虎转而之西则石羊小坡其他小营堡各附其地而
以镇溪所终焉辖地广袤八百馀里东距卢溪南抵麻阳西接乌罗
北连永保东南一百里界乎辰溪东北二百里界乎沅陵西北三百
里界乎蜀之酉阳石耶邑梅西南一百五十里界乎黔之铜仁其中
苗獠杂处种类甚繁边民屡遭劫掳各哨惟图自保不相救援非所
以安边也当事者宜按哨之缓急酌地之险夷整肃边筹永湔愒习
如五寨哨系中军重地则岩坎江之防饰宜先长宁哨最密迩苗穴
卷三十六 第 64a 页
则麻黑冲之暗越宜虑乾州哨城连守备而屯饷易危则暴木冲诸
路不可不堑永宁哨地近贵苗而募兵易挠则火草岭一吭不可不
(今添设/王会哨)麻阳之库狱赖小坡而保故雷打坡之四处埋伏防出没
也仓厂之积贮恃石羊而完故水田营之把塞屯军杜窥伺也筸子
哨地邻洞口而上下营之戒严实彼先声洞口哨壤接清溪而乌牌
隘之坑堑诚伊左臂强虎哨虽雄㨿万山然三面受敌一不设备而
都罗鬼党跳梁矣永安哨虽外倚藩蔽然强寇在旁一不加警而田
冲岩坎揭竿矣他如王会哨之皮冲江口盛华哨之都梅坡箭塘营
之石灰窑靖疆营之油草塘要害相均哨伏宜谨
五寨哨倚参将镇城东至石羊南抵永安切近贵苗西邻岩坎直通
黑龙潭冷昔生寨设立岩坎江小营防禦北接长宁通杀牛坪三箭
卷三十六 第 64b 页
塘湄狗等巢青山木林二处各立小寨设炮楼五曰奇山曰芦狄曰
永丰曰蒿菜坪曰平藔设隘门三曰西隘曰北隘曰永丰隘苗路如
湄亮布𬋩罗铁岩坎乃其大门与长宁会哨于岩坎与清溪会哨于
湄亮夜游木林哨截大路之险设伏雷公田防径路之袭此本哨之
吃紧也城内长官司直隶布政司土酋里甲无制差役繁苦一马一
差较县差数倍甲民强半逃窜镇斯城者不可不加意调停云 长
宁哨旧名长冲东抵清溪南连五寨西至岩坎江青山白岩诸路北
至杀牛坪三箭塘哱啰关湄亮等苗巢此守最为险要设炮楼二曰
奇梁曰后山设隘门三曰上隘曰下隘曰奇梁与永安会哨于穿洞
与五寨会哨于岩坎夜游青山邀岩坎之路设伏潭颈防牛隘之来
此本哨之吃紧也 箭塘营原系长宁哨信地东至长宁南连盛华
卷三十六 第 65a 页
声援相倚西抵苗巢北接清溪设炮楼一曰长凹内石灰窑等处系
苗出要路最宜防遏又近于火烧滩召降叛苗龙六保责成把守此
本营之吃紧也 盛华哨旧名鱼洞坡万历三十六年建东至清溪
南抵永安西北俱接苗巢设炮楼一曰永镇以通箭塘𤇺 与箭塘
营会哨于田家寨以遏都梅长凹苗路惟是哨据徼外隔越大河春
水泛涨舟梁不通每虞应援难及不可不虑也 永安哨旧名牛拗
堡东至五寨及长宁通黄腊等民寨南抵都罗金子江民寨西距永
宁营北连乌巢江路通川湖贵三省苗巢设小营一曰黑潭营以苗
把侯胜刚守之设炮楼五曰黄腊曰菖蒲曰岩坎曰下山曰洛濠设
隘门二曰菖蒲隘曰黄腊隘设永顺土兵营担承苗路惟岩坎老田
冲马颈潭为会归之所朱冲口旧营黄岩坡旧隘为总要之区与长
卷三十六 第 65b 页
宁会哨于穿洞与永宁会哨于马颈潭夜游瓦厂隘设伏老田冲此
本哨之吃紧也 永宁哨旧名丫刺关隆庆三年建东连永安南抵
小坡西至凤凰营北连贵苗即古总兵营是也设小营一曰龙鄂营
以苗把龙文忠守之设炮楼三曰总兵营曰大㲼曰木星冲苗路如
郎中江岩洛寨天马山等处乃其门户与永安会哨于木星冲与凤
凰会哨于郎中江与王会会哨于天星塘夜游娄塘关设伏岩洛寨
连束窝里熟苗使之把隘此本哨之吃紧也 凤凰营旧名鸡公寨
正楚北极边东至郎中江接连永宁南抵天星塘接连王会西邻贵
州龙潭北逼生苗巢穴设炮楼一曰许保囤其地联络上下岩口枫
香树田坪犵狫茶林太阳等生苗巢与永宁会哨于郎中江与贵州
龙潭会哨于十八溪此本营之吃紧也 王会哨旧名火草岭万历
卷三十六 第 66a 页
三十六年建在楚疆绝徼为两省要害之区东与永宁凤凰比邻西
与黔省民苗接壤南抵铜仁北迄苗境设天星塘炮楼一所有栗树
坪皮冲江口等处系苗出要路与凤凰营会哨于栗树坪与永宁会
哨于天星塘此本哨之吃紧也 清溪哨东抵五寨司𬋩下黄茶民
寨南距杀牛坪民寨西连牛隘苗路通三箭塘苗寨北经黄岩江达
洞口于中设黄岩江小哨设炮楼五曰黄土凹曰杉木坪曰高凹曰
黄岩江曰龙滚坡设隘门一曰南隘诸苗乘间窃发必龙井湄龙与
五寨会哨于湄亮夜游杉木坪截柴山之路设伏高凹防清水塘之
虞此本哨之吃紧也 洞口哨东至五寨司𬋩下都吾石榴坡南近
清溪约中立靖疆子营接大坪等生寨西连大禾冲通三汊江地岭
卷三十六 第 66b 页
城回保诸苗穴北抵筸子坪又名后寨直通大小略变红岩下水等
寨设炮楼三曰乌牌曰高凹曰鸡子设隘门一曰东关隘设保靖土
兵营担承诸苗出劫则总门新寨都良田为必由之路又有土桥瓮
洞去本哨较远俱宜防守与筸子会哨于总门与清溪会哨于湄隆
夜游黄连塘禦后寨之冲设伏乌排江据都良田之险此本哨之吃
紧也 靖疆营东至帽子坡民寨南至黄岩江清溪交界西至木里
苗寨北至高罗洞口哨交界设炮楼三曰油草塘曰高罗曰升平设
关隘一曰黄岩江如板田陇万溶江木栗坪龙井木里等处俱苗贼
出没之所虽有降苗一类叛服无常与洞口会哨于高罗山与清溪
会哨于黄岩江此本哨之吃紧也 筸子哨有长官司附土巡简司
东抵辰卢界南至洞口哨西接三蹬坡系苗出要路北连湾溪小哨
卷三十六 第 67a 页
直抵乾州设小营二曰火麻曰炮水设炮楼五曰狮子坡曰岩凹曰
鈇铁曰瓮洞曰上营设隘门四曰南隘曰西隘曰茶溪隘曰冲星隘
设保靖土兵营担承内都罗溪三蹬坡老虎洞双汉溪得禾冲为诸
苗要路与强虎会哨于 木坪与洞口会哨于总门夜游山羊洞扼
大田之警设伏一渡水塞双汊溪之路至于山羊议增小哨哨迤北
脩筑边墙此本哨之吃紧也 乾州哨倚守备镇城河通辰常二府
故积饷在焉东至卢溪县蛮夷民寨南抵五寨土民寨西连筸子坪
苗寨北距镇溪所苗寨设小营三曰湾溪以连强筸之势曰冲果以
捍辰卢之民曰乾宁以塞都罗溪茶坪凹之口设炮楼四曰岩牛曰
望成曰桐木曰枇杷以便瞭守传炮如万桐竹刷诸苗于三汊为必
由之路与强虎筸子洞口发兵会哨遥振军威扼关守之此本哨之
卷三十六 第 67b 页
吃紧也又此方熟苗时常出入贸易鱼盐布帛之区奸宄窥伺之地
在当事者谨严之城中卫卒閒散巡守犹用哨兵非所以均劳逸也
至于饷米今俱改折矣凡遇各兵历过一月即当于次月朔日查实
在兵数给与不必候假格册则一切营干揽兑之弊自息而富商亦
无所牟大利矣又何至一兵而先写半年每筹而仅淂低银数分者
哉 强虎哨东抵乾州哨南接湾溪小哨西距劳神顺苗寨旁通鸦
鹊昔郎等寨生苗北至镇溪𬋩下地岑民村设炮楼三曰麻冲曰三
都曰麦地设隘门二曰东隘曰西隘设永顺土兵营担承苗路如桃
花寨琴图龙瓜溪鬼侯鬼党都罗溪为必由之地与乾州会哨于桃
花寨滑板溪与筸子湾溪会哨于 木溪都罗溪夜游龙瓜溪设伏
琴图关此本哨之吃紧也 石羊哨东至岩门巡司通辰州府大路
卷三十六 第 68a 页
运河经焉先年为积饷之所废弃仓场委宜议复南抵水田营通麻
阳达沅州西接清水营直达永宁铜仁苗穴北距五寨接清洞乾筸
等哨附设水田中营一设炮楼八曰龙公寨曰芭蕉溪曰银壶寨曰
沙子凹曰洞溪曰南高楼曰头栗山曰中栗山设隘门六曰太平隘
曰成佛隘曰五龙溪曰白茅隘曰杨柳隘曰双江口隘苗每跳梁安
宁洛濠为必由之路有警应援安宁两哨为扼吭之区如米岩溪洞
下江皆宜会哨此本哨之吃紧也 小坡哨东抵铜信废哨南接沅
州后山乡西邻贵筑施溪界北连永宁直通贵苗亚寨本哨为麻阳
屏翰麻阳为辰常襟喉先年德靖间鹿龙山贵苗直犯沅之江西街
丫喇关湖苗遍满麻之潭家寨幸调汉土官兵堵截百姓稍宁隆庆
三年守备陈师表议改丫喇关为永宁哨矣嗣后本哨陆续添设小
卷三十六 第 68b 页
哨四曰水塘凹曰清水塘曰十八坪曰杜壤势成犄角设炮楼八曰
铁山曰石榴坡曰竹山曰观音曰太平曰黄土田曰上高曰南木山
设隘门七曰铜钱湾隘曰上隘曰下隘曰乾竹隘曰骂劳隘曰小桐
隘曰新路坡所有偏口雷打坡 鱼潭蜡螃溪新田张湾坪等处皆
苗出总路分兵哨守此本哨之吃紧也 镇溪所东至沅陵县界二
百里南至乾州哨十里西至酉阳界二百里北至保靖界百里所辖
原系卢溪县五种蛮民洪武初有不服造册者该县主簿孙应龙以
举孝廉来任入洞招抚各夷渠首恳称有司衙门赋役重大我苗土
地俱系刀耕火种难以应当方才作耗乞为奏 闻另设衙门𬋩束
务使差徭轻减孙应龙带领渠首杨二等赴京奏设镇溪军民千户
所治将该县原纳钱粮一万三千有零奏除一万石洪武二十年二
卷三十六 第 69a 页
月蒙 旨于江西建昌守禦千户所取正千户段文赴京领到五百
八十六号铜印一颗亲奉 太祖高皇帝临轩遣行谕曰朕有一丸
地方几寨苗民取你这老头目前去开设镇溪衙门好生抚𬋩夷民
此地乃碗酒块肉之所又曰清水白米自来柴久后子孙享用无穷
尔兵部再取副千户二员相兼𬋩事将招苗孙应龙升所镇抚职事
吏部选吏目一员与他收𬋩钱粮布政司拨司典吏四名与他书办
 钦赏段疋表里牙笏宝钞银带等物以礼筵宴即日起程于贵州
乌撒卫取副千户陈牙四川泸州卫取副千户宋贵于本年五月内
前到镇溪开设衙门建立制度将地方一百二十四寨分为十里令
杨二等充百夫长𬋩理将不成户数畸零苗寨一百三十二名编充
不支粮土军护守城池印信寇乱奉调聚则为军事平班师散则为
卷三十六 第 69b 页
民故名军民所其俗多祖槃瓠悍犷不常 国初畏伐颇贡常赋后
𬋩理土官征调冒爵秩过掌所致所官法令难行兼各下乡淫索所
民遂多黠纵始称难治常贡因寝下四里颇遵汉法纳粮当差但与
永顺连壤接争委勘经百馀年乃结独上六里苗民阳顺阴逆叛服
不常与保靖司搀界地方却系永顺担承永欲藉报保雠动辄唆苗
攻保保屡招附苗又反复难驯后来永保互有搆借为边境忧至于
第九里大稍寨苗民不遵王化紏拽出没边燧时闻竹巢古隆诚宜
把扼议令永顺舍目坐寨抚谕侦探自往设汉官千户四员抚苗巡
捕久居边地与夷姻连今于辰州卫推选掌印官以便弹压第镇苗
素称骁悍奉调为军则约束不遵班散为民则猖狂是肆责在永顺
担承约束之而当事者又时有衣袽之防庶边萌可潜消矣附龙
卷三十六 第 70a 页
首营在麻阳滥泥乡万历三十四年建东至新营锁住南至麻伊下
汊西至高村梅树坪苗路北至山窑村冷家凹苗路惟此一路地僻
人稀密迩镇苗实系襟喉要害之地最宜防守此本营之吃紧也
附拱辰营去郡城北七十里旧奇坪岩凹地外二里生苗属土官张
胜藻𬋩辖反居十三哨之内为腹心害万历四十一年新创此营真
足扼其咽喉顷者苗更跳梁直犯郡郭外劫掠而去哨官防守之谓
何土官担承之谓何释而不问有负此营矣 侯加地曰五溪之防
莫创于苗大都其丑贪饵汉物习剽轻生而无远志种分生熟生惟
熟所向往生悍熟狡互相林蔓焉其甚者蠢尔奸氓复乡导之苗不
在藩篱外也又其甚者哨兵本捍禦固吾圉往往脱巾呼道上自决
其藩矣势难禁大羊之不闯也昔议防苗今议防兵兵与苗并议防
卷三十六 第 70b 页
五溪渐多事矣方书云急治标缓治本筹边者宜善胗焉母徒曰营
哨星罗形势有可恃也
卷三十六 第 71a 页
卷三十六 第 7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