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1a 页
宁波府志分野 周礼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保
章氏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各有分星后世说天之学皆因
之然皆迄无定㩀独僧一行谓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界而以星辰
河汉别其阴阳升降配以古今舆地是曰分野则诸家说天之祖也
春秋州鸠裨灶之徒所论诸国分星详矣然不及吴越宁波故禹贡
扬州之域于春秋为吴越地于分野则始见于周礼郑玄注曰星纪
吴越也范晔志星纪起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于辰为丑于分野为
吴越然则郡之所占盖斗牛女之次矣晋书星纪起斗十二度(比范/志减)
(一/度)费直星纪起斗十度(比范志/多一度)终婺女五度(比范志/减二度)蔡邕星纪起斗
六度(比范志/多五度)终婺女二度(比范志/减五度)一行星纪起斗九度(北范志/多二度)终婺
卷三十三 第 1b 页
女四度(比范志减三度诸说星纪丑分皆不同盖/当时布算之术各有所授故其说各因之)然语斗牛女为吴
越之分一也班志吴斗分野越牵牛婺女分野此又分星纪为二而
吴与越又自有分矣㕥事应验之汉桓帝熹平间荧惑入南斗会稽
许昭聚众为乱攻破郡县(此见斗又/兼属越)献帝建安初岁星荧惑太白聚
牛女孙策权开江东(此见牛女/又兼属吴)陈之末有星孛于牵牛叔宝亡(此又/牵牛)
(兼吴/越)迩嘉靖癸卯七月荧惑入南斗占主东南大饥荒是冬及明年
春自淮扬大江而南历苏松浙东西斗米数百钱道殣相望(此斗又/兼吴越)
然则星纪之在吴越又不可分矣春秋越得岁吴伐之卒受其咎此
又实有所分与班志合然以天官书论之又别有指(按迁史天官书/岁有赢缩趋舍)
(而前曰赢退舍曰缩赢其国有兵不复缩其国有忧将亡吴越均在/星纪然吴在越北越在吴南岂是时岁之所入适𠪾北而南吴当其)
卷三十三 第 2a 页
卷三十三 第 3a 页
元年正月癸酉金水合于婺女婺女粤也又为齐二年七月丙子火
与水晨出东方因守斗十二月水火合于斗斗吴也又为粤(按吴越/为斗女)
(固矣然又/㕥女占齐)故三年有七国之祸吴胶东胶西淄川齐遂破灭伏尸流
血其下孝武建元三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织女为婺/女北星)占曰
有女变陈皇后废(则女又/占后宫)元鼎中荧惑守南斗南斗越分越有吕嘉
王后之乱汉兵诛南越(此又及于南海/不止会稽之越)元帝初元元年四月客星大
如瓜在南斗第二星东五月渤海水大溢六月关东大饥琅邪人相
(此则南斗/亦占齐分)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星出牵牛夏贺良䓁请改元建
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未几卒有王氏之篡(此牵牛又系汉/室兴亡之运)星经北
斗玉衡第六星主扬州以五已日候之以丁巳日候吴郡会稽(此吴/越又)
卷三十三 第 3b 页
(应北斗之第六星/不止占星纪矣)一行所论星纪分野自庐江九江负淮水之南尽
临淮广陵至于东海(登/莱)又逾南河(豫/州)淂汉丹阳会稽豫章西滨彭蠡
南涉越州(此宁/绍)尽苍梧(广/西)南海(广/东)古百粤之国(又不止一/赵佗之粤)循是求之
自有大司徒保章氏之说而郑玄所定分星因焉时所谓吴越者自
勾吴于越之地言之也周之初淮夷犹在中国之外于吴越宜益远
矣虞肇十二禹贡九州则司徒保章之星土宜止此而春秋乃以吴
越定星纪是已阔于周礼之初意况自吴越之外而有一行所陈如
斯邈哉及推之迁史班志星经䓁著而星纪之占又不止吴越吴越
之应又不专星纪班志复曰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
之始而迁史亦曰斗牛女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此岂星纪之
卷三十三 第 4a 页
次夲有定分而其所关者大有不限于吴越之区者乎若夫北斗玉
衡执天之枢九星宜各有分主而吴越亦与丁已之占岂其他所入
之度有深浅缓急而其岁月日次亦有辛壬癸甲久近晨夕之异致
乎此固今灵台司历者之职而分符治郡者所当躬脩而俟应者也
子产之言曰天道远人事迩舍是则吾不知之矣
卷三十三 第 4b 页
宁波府志海防书 祖宗之制于边海郡县经营控制为备盖至
严也语形势之远起辽海而终琼崖考浙之东西首澉乍而达蒲
壮吾郡南达台温北连𬈑渤并海几六百里置卫者四曰观海曰
定海曰昌国而宁波卫则附于郡城卫之隙置所者十曰龙山曰
穿山曰霩衢曰大嵩曰钱仓曰爵溪曰石浦前后所舟山则悬峙
海中而中中中左二所在焉所之隙置巡简司一十有九曰螺峰
曰岑江曰岱山曰宝陀(四司环置舟山之/四面隶宁波府)曰甬东曰大嵩(隶鄞/县)
松浦曰向头(隶慈/溪)曰鲒埼曰塔山(隶奉/化)曰长山曰穿山曰霞屿曰
管界曰太平(隶定/海)曰爵溪曰陈山曰石浦曰赵岙(隶象/山)莫不因山
堑谷崇其垣墉陈列兵士以禦非常复于津陆要冲置为关隘曰
东津曰西渡曰桃花(隶鄞县国初皆置船防守后裁革/今复置列兵船以备倭寇冲突)曰定海关
卷三十三 第 5a 页
(在南薰门外最为冲要旧制额设指挥一员旗军五十名盘诘舟/航以防奸细官哨战船亦泊于此今增恊守民兵福苍大小战船)
(悉为/停泊)曰舟山关(旧制额设官军盘诘停泊战/船今增置福苍等船防守)曰丈亭关曰长溪关
曰杜湖关曰石浦关凡九曰湖头渡寨(今迁塔山巡/简司于此)曰竹头寨曰
长山寨曰小浃港隘曰青屿隘曰碶头隘曰钱家隘曰梅山隘曰
慈岙隘曰横山隘曰螺头隘曰破齿隘曰小沙隘曰沈家门水寨
曰路口岭隘曰岱山隘曰大展隘曰何家缆寨曰仁义寨曰赤坎
山寨曰黄沙寨曰松岙寨曰土湾寨曰南堡寨曰游仙寨凡二十
有五皆屯兵置舰以为防守其中若定海关丹山关湖头渡寨沈
家门水寨游仙寨南堡寨小浃港隘最为要害自昔至今尤致严
焉定海置烽堠一十三穿山烽堠十霩衢烽堠六大嵩烽堠六舟
山烽堠二十五观海烽堠六龙山烽堠六昌国烽堠三石浦烽堠
卷三十三 第 5b 页
二钱仓烽堠五爵溪烽堠四咸设旗军以瞭望声息昼烟夜火互
相接应若霩衢之三塔山舟山之朱家尖矗峙最高所望独远故
设总台多拨旗军戒严尤至设总督备倭以公侯伯领之巡视海
道以侍郎都御史领之(洪武三十年以后总督领/于都指挥海道领于宪臬)定临观三卫设
一把总指挥松海昌三卫设一把总指挥金盘二卫设一把总指
挥海宁卫设一把总指挥分方备禦各有攸司海上诸山分别三
界黄牛山(在慈溪县北大海中/与海盐县海洋为界)马墓长涂册子金塘大榭兰秀剑
山双屿双塘六横韭山坛头等山为上界滩山浒山羊山马迹两
头洞渔山三姑霍山徐公黄泽大小衢大佛头等山为中界花恼
求芝络华弹丸东库陈钱壁下等山为下界率皆潮汐所通倭夷
贡寇必由之道也前哲谓防陆莫先于防海沿边卫所置造战船
卷三十三 第 6a 页
以定临观三卫九属所计之五百料(止定海/港一只)四百料二百料尖
等船一百四十有三昌国卫四属所四百料等船六十有七量船
大小分给兵仗火器调拨旗军驾使而督领以指挥千百户每值
风汛把总统领定临观战船分哨于沈家门初哨以三月三日二
哨以四月中旬三哨以五月五日由东南而哨历分水礁石牛港
崎头洋孝顺洋乌沙门横山洋双塘六横双屿乱礁洋抵钱仓而
(每哨抵钱仓所取到单/并各处海物为證验)凡韭山积固大佛头花恼等处为贼舟
之所经行者可一望而尽由西北而哨历长白马墓龟鳖洋小春
洋两头洞东西霍抵洋山而止(哨至亦取/海物为验)凡大小衢滩浒山丁兴
马迹东库陈钱壁下等处为贼舟之所经行者可一望而尽即由
此南通于瓯越北涉于江淮皆以南北两洋为要会而南北之哨
卷三十三 第 6b 页
则以舟山为根柢昌国战船南哨则抵于松门北哨则抵大嵩分
哨之期有同于三卫而与松海哨船别统于把总至六月哨毕临
观战船则泊于岑港定海战船则泊于黄崎港昌国战船则泊于
石浦关(海中至六月十二日为彭/祖忌飓风大作舟必避之)仍用小船巡逻防守备至密也
今日之倭奴更不可以春汛期(自三月至五月为汛期六七八月/风潮险恶舟不可行九十月小阳)
(汛复可渡海亦有停泊海岛乘/间而至者故今四时防倭也)而备禦宜益加严矣 皇上轸念
元元震耀神武命将兴师以诛不庭举 祖宗之旧章而振饰恢
弘之设总督直隶福浙军务大臣及巡抚都御史命卿佐以督察
军务督视军情(三十四年命工部尚书赵文华督察军务/三十八年命右通政唐顺之督视军情)以藩臬
分任兵备调发广东横江乌尾船二百馀艘改造福清船四百馀
(停造五百料等船于军四民/六料银增给价值改造福船)雇税苍沙民船复数百只召募福
卷三十三 第 7a 页
建两广邳徐山东松潘保靖永顺桑值麻辽镇溪大及苍处等
兵不下十万 敕镇守总兵驻劄临山(今改劄定海责/任与巡抚同)恊守副总
兵驻劄金山(今改劄吴<折 t="33"/>责/任与巡抚同)参将分守各府(杭嘉湖一恭将宁绍/一参将台州一参将)
(温处一参将责/任与兵备同)把总统辖诸卫(旧制四把总今分为定海为昌国/为临观为松海为金盘为海宁六)
(总裁去备倭总督而各把/总俱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复有游击游兵统兵等职以督水陆之
(皆题奉<折 t="33"/>钦依/以都指挥领之)一时任事之臣非不摅殚谋画务底安攘而豺
豕日繁烽烟未靖者盖以蹊径日开而告急者多则疲于奔命庾
帑日匮而资用者之则窘于设防粮饷不时而冻馁者众则怯于
应敌主兵不实而召募者多则难于行法此皆用兵之大患也试
举目前之事筹之倭奴入寇自彼黑水盐城舟行一二日抵天堂
卷三十三 第 7b 页
山复一二日渡官绿大洋钱壁下渐经浊水西北过步州洋乱沙
入盐扺陈可犯淮安入庙湾港可犯扬州再越而北则犯登莱矣
西南过韭山大佛头积固山入黄华港可犯温州入桃渚海门松
门诸港可犯台州再越而南则涉闽广矣正西过茶山入瞭角嘴
大江口涉谷椟狼福山诸港可犯通泰瓜仪常镇过马迹滩浒羊
山历崇明七丫白茅刘家河吴淞黄浦白沙湾诸港可犯苏松过
大小衢徐公石塔山马鞍山登梁庄西海口西嘴头可犯嘉湖入
鳖子门赭山钱塘江则薄于省城登龛山乌嘴头可犯萧山县过
渔山两头洞三姑山入蛏浦三江可犯绍兴临山沥海三山过霍
山洋五屿烈港表登掘泥乌山平石则薄于吾郡之观海龙山慈
溪登丘家洋官庄龙头则犯定海之西北界过岱山长涂兰秀山
卷三十三 第 8a 页
剑山登干 大小展则东北一面可入于舟山过乌沙门顺母涂
登沈家门谢浦则东南一面可入于舟山过大小干山十六门岙
山盘屿登关山螺头则西南一面可入于舟山过东西肯长白礁
马墓港册子山登岑江碇齿则西北一面可入于舟山由舟山之
南经大猫洋入金塘蛟门则竟趋于定海城下过穿鼻港入黄崎
港则犯穿山过崎头洋双屿入梅山港则犯霩衢过青龙洋入大
嵩港则犯大嵩由东西厨入湖头渡则犯奉化县及象山县之东
界过韭山海闸门乱礁洋登蒲门则犯钱仓所过青门关登白沙
湾游仙寨则犯爵溪象山之南界入石浦关则逼石浦城与昌国
卫宋时尝于招宝山抵陈钱壁下置十二水铺以瞭望声息在当
时已病海气𬈑濛风雨冥晦难于接应今浙直兵船督领于游兵
卷三十三 第 8b 页
把总等官谓宜自春历夏及小阳汛期直隶船北哨至茶山瞭角
嘴海洋(江北淮扬沿海复设总参游兵/等官督领兵船哨守各洋港)南哨至羊山马迹滩浒衢
山等处(苏松常镇兵船于游兵外/又分别枝哨守各洋港)浙船南哨至镇下门南麂玉环
乌沙门普陀等山(温台兵船又分别/枝哨守各洋港)北哨则交于直海(宁绍兵船/于游兵外)
(又分一枝哨守马迹一枝哨守两头洞一枝/哨守衢山一枝哨守长涂一枝哨守普陀)陈钱为浙直交界分
路之始复交相会哨远探穷搜遇有贼舟即为堵截驰报内境俾
为预防复于沈家门列兵船一枝以一指挥领之马墓港列兵船
一枝以一指挥领之把总则驻劄舟山兼辖水陆而总参标下各
选练精兵三千以听征剿定海则屯聚重兵屹为巨镇贼或流突
中界则沈门马墓兵船迤北截过长涂霍山洋三姑与浙西兵船
卷三十三 第 9a 页
为犄角而吾郡之北境可以无虞迤南截过普陀青龙洋韭山青
门关与昌国石浦兵船为犄角而吾郡之南境可以无虞贼或流
突上界则总兵官自烈港督发舟师北截于七里屿观海洋而参
将自临山洋督兵船为之应援南截于金塘大猫洋崎头洋而石
浦梅山港兵船为之应援则沿海可以无虞是故今日之海防会
哨于陈钱分哨于马迹羊山普陀衢山诸处为第一重出沈家门
马墓之师为第二重总兵督发兵船为第三重巨舰云驰倭夷之
舟航弗与也火器飙发倭夷之短兵弗与也以我之众制彼之寡
以我长技制彼短技折蛇豕之势而免内地震惊之虞斯策之上
者也万一疏虞而贼得登陆由掘泥历乌山鸣鹤场踰杜湖岭入
慈溪由平石历沈思桥踰孔家岭入慈溪渡丈亭走车厩稠岭寨
卷三十三 第 9b 页
石塘湾涉鄞之西乡可达于郡城则观海向头松浦之守不可以
不严而慈溪新城之建实所以扼其冲由丘家洋越雁门岭由官
庄越桃花岭由龙头越凤浦岭渡青林李溪可达于郡城则龙山
𬋩界之备与岭口把截之兵不可以不严而丘洋金岙石墙之筑
实所以扼其冲由定海港可直走宁波则西渡东津梅墟桃花渡
之备不可以不严而招宝山筑城设险实所以扼其冲由夏盖山
走梁湖通明坝入四明梁衕出樟村小溪栎社可达于郡城则临
山沥海庙山之防不可以不严由四门石堰渡姚江入樟村以达
于郡城则三山之防不可以不严由小沙港循长山桥鄮山桥七
里店走甬东可达于郡城则港口置兵船防守(港口置铁发贡重/五十斤者一座调)
(发福船二只苍船四只防守港口添设本港民/八桨船十只汛期则巡逻哨探暇则容其樵采)与甬东巡司之备
卷三十三 第 10a 页
不可以不严由穿山碶头踰育王岭历宝幢盛店可以走甬东则
穿山撗港水陆之备不可以不严由尖崎踰韩岭涉东湖可以走
甬东则霩衢大嵩霞屿太平之备不可以不严由赵岙白沙湾走
象山渡黄溪历仇村道陈岭入乾坑横溪桃江可以走甬东则钱
仓爵溪诸滨海之备不可以不严由昌国石浦桃渚健跳黄岩宁
海经铁场缸窑黄溪青岭入奉化渡蒋家浦越鄞江桥达郡城之
西南则缸窑黄溪口与诸险隘之防不可以不严(近设蒲门青门/锯门金井头等)
(隘)凡此皆倭寇所经之故道为郡城根本之虑凡在事任者所当
宣猷而致力也然郡之舟山故县治也四面环海其中为里者四
为岙者八十三其五榖之饶鱼盐之利可以食数万之众不待取
给于外初以承平无事止设二所守之军卒不过二千四百有奇
卷三十三 第 10b 页
而岁月既久逃亡且太半矣重以城垣低薄不足为固万一夷且
生心㩀以为穴则险阻在彼非有劲兵良将卒未易以驱除而彼
方挟其利便四出攻剽则滨海郡县容得安枕而卧乎此今日之
所当首以为忧盖不止如双屿烈港之为贼窟而已也夫海防莫
急于舟师合定临观昌各港福苍官民船可二百艘八桨小网船
倍之今复增造福苍沙船五十只旧例船价六分则徵于里甲四
分则扣于军储以充造作三年则轻修六年则重修九年则拆造
其价扣除于月粮变卖于钉版而仍给公帑以佐之今之造船给
税又数倍于昔矣昔之出海旗军食粮八斗五斗安家三斗随行
今之给饷水兵者又数倍于昔矣公私安得不困哉且昔日之水
军固皆尺籍之编伍未始徵兵于外方也间有老弱杂揉佣夫冒
卷三十三 第 11a 页
充固可简而汰也自巡抚朱纨过惩前弊谓土军积脆不振乃悉
从罢免专募福清兵船用之戍 用之攻击率以亡命副掠之徒
而充敌忾干城之役于时识者己谓前门拒狼后门进虎而将来
之患至不可祛除矣即今分舟而伍则诡名以冒粮一或不遂即
有脱巾之变奉调而行则劫掠以饱欲一或抗拒即有杀戮之惨
及其临阵格贼也非其生同里闬则其素所交通之人也啖以甘
言尝以隐语即例戈而反走矣故屡战而屡北自兵兴以来以福
兵而取胜者能几何哉夫习知其不可而必欲用之有禦寇之名
而无禦寇之实此诚所谓大舛也为今之计渐罢客兵而兼用土
著使久而习其扬帆捩舵之法战攻冲击之技宜无不便者况宁
绍之民流亡直隶投充水兵者亦不下万计彼闽人固能施长技
卷三十三 第 11b 页
于浙海也浙人又能施长技于直海也归吾浙人而行于浙海又
奚不可哉(此言用土人可/以省募水/兵)丨或谓今之水战止能要击去贼而于来
者未能遏其锋夫来贼锐而去贼惰击惰易而攻锐难人情所习知
也然击来贼者譬之扑火于方然之始火灭则栋宇可以无虞击
去贼者收燎于既烬之后此其利害则有间矣自海上用师击来
贼者仅一二见(戊午参将张四维擒朱家尖之寇/己未总兵卢镗歼三爿沙之寇)而要去贼者亦
不过文其纵贼不追之罪耳今若以击来贼之赏优于追去贼之
赏以纵来贼之诛严于纵去贼之诛而当事者同心僇力急如救
焚尽遏海外方来之寇则边鄙又何不宁耶(此言水战以击/来贼为奇功)或谓
我兵陆战每退怯而鲜成功夫倭奴常败于水而得志于陆者非
其勇怯有殊也交兵海上吾特以战舰之高大帆樯之便利火器
卷三十三 第 12a 页
之多取胜耳至登陆而沉船破釜所以一其志也环龟自守专其
力也顾能饱以饥我逸以劳我伏以伺我佯北以诱我盖其以狡
狯习兵深入重地之穷寇与吾柔脆之兵相角逐胜负之数可坐
而策也诚能察彼己之情即以其胜我者而胜彼握符驭众者复
以威克厥爱行之宁不足以殄灭凶顽耶(此言陆战当以/谋勇兼全胜)古之善
用兵者必先明其赏罚故金帛之锡茅土之封非滥捐之也庄贾
之诛宫嫔之僇非妄以立威也以为不如是无以驱之死地耳国
家著令于败军之罚严矣(见兵律飞报/军情条下)今复奏拟五等赏功之例
曰论首级(凡水陆主客官军民快临阵擒斩有名真倭贼首一名/颗者升授三级不愿升授者赏银一百五十两获真倭)
(从贼一名颗并阵亡者升授一级不愿者赏银五十两获/汉人胁从贼一名颗者升授署一级不愿者赏银二十两)曰论奇
卷三十三 第 12b 页
(如在海洋遇贼有能要击冲沉船只或追逐登山使贼不得登/岸如贼既登岸有能冲锋破阵奋其声势或追出境或逼下船)
(使地方不致受祸或所部兵少而擒斩多者均以奇/功论听总督即时具题巡按作速勘报超格升赏)曰分信地(凡/守)
(备把总及海防民兵府州县佐各有信地如贼至不能拒守致贼/突入者固当律以守备不设之罪若能奋勇鏖战获有首级功罪)
(相当者亦许湔赎若罪小功多者仍以功论如贼从别港路出境/有能邀截擒斩打获船只所得货物尽行给付仍照例升赏至于)
(故纵出入本港专图邀取贼/赃者听督抚官参䆒重治)曰计职任(如武将自守备把总以下/文官自海防民兵同知以)
(下所领军兵民勇五百名部下临敌擒斩真倭每五名颗升一级/十名颗加一级千名部下每五名颗升署一级十名颗升实授一)
(级各以则例递升至三级而止如获功之前或以后失事革职者/准收赎若总兵副总兵之与巡抚参将之与兵备水陆士卒俱听)
(统领战守机宜俱听调度除在下有违节制者免䆒外其馀功罪/参将照所属分论兵备随之总副合所属通论巡抚随之但今经)
(理之初暂将临山总兵分理海防金山副总兵分理陆地其功罪/亦当查炤分别重轻俱听总督巡按酌量时势究覈情实明白具)
(题)曰处报效(凡有官员举监生员人等督领家丁赴军门随贼截/杀得获功次及仗义输粟者俱听军门及抚按官临)
卷三十三 第 13a 页
(时酌拟奏<折 t="33"/>请从厚升赏以为怀忠募义者之劝至于耆民统领/沙兵或属把总或属府县官管辖者所获功次仍照部下功论拟)
(升/赏)必如是而行之则有功不至于滥赏有罪不容于倖免而将士
戮力用命矣(此言赏罚/之令当严)丨或谓定海沿边旧通番舶宜准闽广事
例开市抽税则边储可足而外患可弭殊不知彼狡者倭非南海
诸番全身保货之比防严禁密犹惧不测而况可启之乎况其挟
赀求利者即非脯肝饮血之徒而捐性命犯锋镝者必其素无赖
藉者也岂以我之市不市为彼之寇不寇哉殷监不远元事足徵
当商舶未至而绝之为易贸易既通而一或不得其所将穷凶以
逞则将何以禦之耶今之寇边者动以千万计果能一一而与之
市乎内地之商闻风胆落果能驱之而使市乎既以市招之而卒
不与市将何词以罢遣之乎夷以百市兵以千备夷以千市兵以
卷三十三 第 13b 页
万备犹恐不足以折其奸谋我之财力果足以办此乎且市非计
日限月之可期也彼之求市无己则我之备禦亦无已果能屯兵
而不散己乎此皆利害之较然者也乃谓可以足边储而弭外患
不己大缪乎(此言番船/不可通)是故修治垣隍慎固城守一策也编立保
甲内寓卒伍一策也讥察非常严禁阑出一策也绥抚疮痍固我
根本一策也此皆所以治内也修复墩堡严明烽堠一策也缮治
器械查复战船一策也出哨会哨悉遵旧规一策也㩀险守要联
络响应一策也此皆所以治外也至于练主兵而免调募之优足
财用而资军兴之需聚刍粮而给饷以时严赏罚而功罪不掩设
画树防出奇应变为吾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在中外任事
之臣加之意可也
卷三十三 第 14a 页
兵政书 国初以全额之粮养全伍之卒以全伍之卒充四境之
备故海波澄宴狼烽息烟几二百年号为太平间有疥癣之虞遣
一偏师应之即望风而解遁矣乃今尺籍空虚仅存罢羸原额三
万有奇今己耗损大半一遇小警辄狼顾鱼骇选愞观望以战则
败绩以守则不足乃至徵发四方召募非类如狼苗等兵布满海
宇而供亿浩繁帑藏不继遂至存留京运那贷盐本抽取香钱以
取办支吾犹为不足而料民丁田曰兵费曰兵饷曰兵米诸色目
殆十倍往昔兵无休期徵无停日而闾阎郊遂之间十室九空矣
当事之臣可不为寒以哉今欲为安攘久远之计非他也不过举
 祖宗之成宪军复军之旧额粮复粮之旧额振刷耗蠹而责其
实效调停法意而与时宜之耳何以明之清勾之法既坏里书脱
卷三十三 第 14b 页
漏户籍勾补者百无一至即有至者本𬋩过为诛求收伍未几而
旋即窜匿矣至于犯法充新军所在种种夫岂少也而法网不严
曾未有隶尺籍而荷戈殳者兼之汰黜之令过严异姓充投及无
妻者辄俱罢革虽赘婿义子一切不录军安得复旧额乎岁拨粮
储止准见在军伍他皆谓之羡馀归诸计部其存留者又拖欠于
奸民侵欺于豪长官司置不为问而廪庾之储曾不及逋欠之半
粮安得复旧额乎故军日销粮日耗以至不可简阅虽谓之无兵
亦宜况可恃之以折冲禦侮为万里长城乎军既销势不得不募
客兵粮既耗势不得不额外科徵矧今募兵他省动越数千里徵
发仅千百人未及至而己捐官帑民需不訾矣况至者未必皆精
以之赴斗往往贪饵致败恐官府之诘之也即又弃戈而鼠走所
卷三十三 第 15a 页
过道路率又逞其狼承贪残之性白日剽掠昏夜则污渎妇女一
或捍拒则露刅而哗杀人无忌由此而观客兵有害无益明矣况
使之久居内地间熟道路习知土风民俗之事必有不戢自焚之
祸如元末苗帅杨完者流毒吴楚盖可鉴已为今之计莫若奏复
全额原粮尽充该卫所养兵募兵之用不得复以羡馀解京而悉
禁拖欠侵欺之奸不得以国赋润豪猾如又不足不得已而加赋
于吾民当不如今日之甚矣其足兵也仍严行清勾之法移查原
籍有无丁壮可补者补之即赘婿义子年力强壮俱准收充原额
如原籍果系亡绝即于所在卫所简见在丁壮补足行伍不必执
空籍以靡岁月其犯罪充军者严为解发明隶尺籍如近年兵部
题准事例不得有所隐脱又不足则召募土著之人膂力精壮者
卷三十三 第 15b 页
程能试补仍复其身而给之食立以程限以二十岁为始五十而
罢复为民有疾病愿复民者听不苦之以终身不陷之以永远则
人皆鼓舞争为兵矣仍藉应募他郡者责令来归其册籍则岁注
之给以悬牌严其虚冒私替之弊当其精壮善斗之时得以尽力
武事而不出二十年后复为平民则皆知自 而重犯法不至叫
呼无赖为凶人如此则军无缺额粮不虚縻而必无不任战之民
死于无罪者矣夫吴越之人以舟楫代舆马以江海为坦途伍员
对阖闾以舟军之教比陆军之法大翼当陆军之车小翼者当轻
车突 行楼车走舸者当轻走骠
      为长技以火攻为要术乎旧制官哨战船势钝而
难进铜鋴碗口力疏不足以及远迩乃更用福苍等船即大小翼
卷三十三 第 16a 页
楼船之遗制用八桨小渔船以突冒周旋其轻捷视骠骑以发贡
佛狼机代炮石以鸟嘴铳代大黄参连弩而奋迅着物无坚不碎
又制之最良者也群而肄之刑赏以劝惩之有不足以贾勇而威
敌哉况保乡井之人与去乡井之人其踪迹不同也自卫其骨肉
庐舍与卫人之骨肉庐舍其情不同也官司自驭其民与驭千万
里外不根之人其约束不同也主兵渐强则客兵自可次第罢遣
斯非计之得者乎若夫三军之司命则在将帅今之世禄纨裤固
有宣力翼戴长于驭众者矣宁无朘削以自肥用贿以干进者乎
卑之兵柄求无败事不可得已昔者晋悼公使栾紏为戎御以训
诸御知义使荀宾为戎右以训勇力之士可以时使山林草泽行
伍之间未尝无千城腹心之士也欧阳修所谓求贤劳之士不必
卷三十三 第 16b 页
限以下位 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山林之士不可薄以贫贱以
非常之礼待人人亦以非常之效报国又谓取禁军厢军年少有
力者不拘等级因其技同每百人团为一队而教之校其扙精而
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得之以为裨将合十裨将而教之又
又于其中择有见识知通变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得之以为大
将此一人之智勇乃万人之选也即是说而推行之拊髀之思庶
几可慰乎若夫各县民壮巡司弓兵皆膺编户之徭而司防禦之
责者也今官府既占之以为勾捕跟随之役而积年市猾又据以
为窟穴或以钱乙而代赵甲或以一人而包数人支粮有名而戍
斗无实官司查点则倩募以代应不知弓失何物击刺何技又可
驱之以赴敌乎今宜如海道副使谭纶编立队伍团聚训练责统
卷三十三 第 17a 页
领之官严勾稽之法明赏罚之令不许虚隶尺籍不许私擅占役
是亦足兵之道也议者谓尽罢兵费兵饷诸征而总括一县丁田
增编民壮择其壮勇有抵业者乡举里保以之训练以之调遣亦
可以渐代客兵而桀骜亡窜皆不足患矣议者又欲以乡兵代官
兵奏疏文檄积满案牍而迄未有能行者何也惧调遣之失业也
紏聚之妨农也差官审编又不以贤能正官而率以佐贰首领所
至之地富者行贿求脱强者挟诈求脱故册籍未定而委官之囊
橐己满其充数者非贫难下户则蠢愚无智而乡长甲长则无赖
猾氓也谓宜明示号令不调遣远出不紏聚妨农委贤能正官亲
诣关厢村落备查编户随其住居相近团聚大庄以二十二家为
一甲就中选有力量者二名立为甲正甲副置牌一面上书甲正
卷三十三 第 17b 页
某人甲副某人居民某人某人仍于五甲之内选其才能服众者
立为乡长使之统领总置一牌上书乡长某人管一甲正几名某
人某人甲副几名某人某人各该居民若干某人某人列于各甲
正甲副之后仍令每家书写排门粉壁互相讥察各备锋利器械
一件每乡长𬋩下置大旗一首及合用鋴炮等项听从乡长统领
前至空间处所演习武艺一遇有警即便升旗举炮各率牌内之
人同赴要害地方设法把守并力截杀仍于通行街巷路口树立
壮固木栅堆积石块以便拒守其居民或多或少随宜团练不拘
定数仍照兵部题奉 钦依事理保甲领袖先行给与冠带以为
激劝有功之日一体升赏庶几家自为守人自为战不待调发之
劳而坐收保障之绩矣
卷三十三 第 18a 页
田赋书 自昔神农教耒轩辕立经画田制肇矣然而正亩丘
开民粒有树艺之利而无公敛之法故后世并耕之说资之及后
稷教稼穑夏禹定九贡等田之上中下而成其赋商复为助周复
为彻制什一以正其供而天下之中正始度矣春秋作田赋书作
丘甲书四征公室求视邾滕于时赋己无经况战国瘠民以厚兵
重敛以崇侈大桀小桀益不可胜言矣汉高之兴易暴为仁文景
继之又玄默以尚俭其取民之制至三十而税一或并蠲不征其
为民惠泽甚渥也然当时议者又有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伍之讥
此岂非额外之横征弗孚于德意哉唐之租庸调最为近古 国
朝之制大略仿之即田而税轻者庶几于三十之一(民僧道/等田粮)而重
者已几于十之四五(官田/粮)又合户之身田而总括之以为五年十
卷三十三 第 18b 页
年丁差之制则其役敛之重又甚矣洪武四年始令户部给天下
户口由帖略如今花户短册之制存户存丁男女存事产既而为
隅轮图则备坊巷河渠邻北居阯而不及事产嗣后信国公汤和
大计吾郡之田而尺籍之每邑凡几乡乡之田凡几万千百十顷
顷分亩丘丘分字号经界既正编为排花鳞次而不可乱其税则
上下其田之则而差之凡民田之重者亩不及六升而轻者才一
升有奇其肥瘠之数盖大较不甚相远也而田之名目则种种不
一民田而外有官田有僧田有道田而僧道又别有旧田有续田
官田有抄没有为事有涂涨有拨赐有书院有学有庄有院诸名
色不可殚纪而其税且倍蓰或什于民田(官田重者亩五斗或七/斗有奇僧道夏税至五)
(升有/奇)统郡之周凡田共二万三千八百六十五顷四百一十二亩
卷三十三 第 19a 页
有奇凡税共一十九万一千三百六十二石有奇各随民之所占
而隶其籍某户占某乡某号田若干顷亩为税若干石斗升合勺
田有买卖税有去来十年则大造黄册而闬会之某户买某户某
乡号田若干顷亩为税若干石斗升合勺某户除与某户某乡号
田若干顷亩为税若干石斗升合勺此其手实于官登之同版宜
画一不可奸也然其弊有不可胜言者大约田不均而名目烦则
其弊在法而不在人赋一定而科敛重则其弊在官而不在法田
画一而欺隐作则其弊在民而不在官夫扬州之田下下其壤定
矣吴越有耕民而无其地其地狭矣故郡之田虽县以五分乡以
数十辨其肥瘠可略见也即一乡之中近河渠而沃衍者为肥其
馀为瘠河渠之深者为肥浅者为瘠深而有源者为肥无源为瘠
卷三十三 第 19b 页
初以肥瘠税亩然未必一一皆中况农之勤惰又自为肥瘠于其
间又非乡田为之也闻之故老云鄞田翔凤乡最肥往时信国量
田民故决湖渰其田信国谓为水乡特轻其税亩升八合有奇即
此知科则之重轻亦非平赋之准也田始占于寺曰僧田始占于
观曰道田始入于官佃之民而官收其租曰官田今此三田皆散
于编氓而户占之矣即如广德湖之官田远自宋熙宁间官收其
租以为公费今之税额即当时之租额也易而胜国又易而 国
朝乃其额则因宋之佃租以为税法其他均一乡也而肥瘠顿殊
隔一塍而上下特异此可不为之变通哉故尝类郡之田而约其
数鄞之官田得民僧道田六之一慈奉定得十之一象得四十之
一统而均之不过稍益民僧道田之税额而官田之重税可办矣
卷三十三 第 20a 页
可均农田可免重税可正骗卖(近因官田价廉乃/称民田骗售于人)可革欺隐(弊户/则)
(埋/见后)此善之善者也嘉靖辛卯间鄞令黄仁山曾欲举此迩定海
令宋继祖大为会计册而上之粮道嫌于变乱版籍卒格不行若
其田赋之输奉有著令每夏毕则徵夏税秋毕则徵秋税五年则
徵丁田十年则徵徭役二税有本色则输米麦有折京则输银解
京而秋米本色自嘉靖初以转输海仓不便且海下官兵又便于
得银故复半为本色半为折银(价石五/钱五分)贮之府库按时而给谓之
府折其官之催徵先期立为限程俾见年里役紏其不率该催促
其输递年分其办细户上其供上下相安无异议矣丁田正差以
人为丁以田准十五亩为丁至黄仁山始视差法准十亩为丁此
略从轻民之意也然田之重已加十五矣仁山又于附籍寄庄户
卷三十三 第 20b 页
每田二十亩则增一丁则又加十五矣然此特以惩诡户之弊也
今则不论诡户皆如仁山加之丁矣官田旧以税重凡丁差皆不
(今定海/仍然)今则半民田矣又一切诺料价及兵费皆以田派曰以
轻无田之小民也然田未必皆腴又时有水旱凶荒之灾计租之
入大约虽腴田亦半税于官矣又迩佥修城大户以田倭米大户
以田买硝黄等大户以田一切额外之征以田其赔偿之费至售
田以供而尤不足故俚人之谚曰将钱买田不如穷汉宴眠又曰
有田膺户门因田成祸门伤哉风矣 国初田粮皆有定数自洪
武以来凡几造黄册矣然今之粮皆洪武初年之粮而今之田则
什二三耗非洪武初矣大抵水冲沙塞柴没根深及逃绝弃业者
无岁无之而新涨海涂江途诸田又不报官起科然则田安得不
卷三十三 第 21a 页
耗乎又况猾民作奸乃有飞洒诡寄虚悬诸弊故无田之家而册
乃有田有田之家而册乃无田其轻重多寡皆非的数名为黄册
其实伪册也何言乎飞洒富人多田患苦重役乃以货啖奸书某
户洒田若干亩某户洒田若干分厘某户洒粮若干升斗某户洒
粮若干合勺积数户可洒田以亩计洒粮以斗计积数十户可洒
田以十计洒粮以石计而书手则岁收其粮差之算其被洒之家
必其昧不谙事或朴懦不狎官府者也甚有家无立锥之业而户
有田亩粮差之需至岁佣其身以输犹不给孰知而闵之乎何言
乎诡寄多田之家或诡入于乡宦举监或诡入于生员吏承或诡
入于坊长里长或诡入于灶户贫甲或以文职立寄庄或以军职
立寄庄或以军人立寄庄夫乡宦于各县占产寄庄犹可言也而
卷三十三 第 21b 页
本县寄庄何为者哉军官占产寄庄犹可言也而军人寄庄何为
者哉率不过巧为花分以邻国为壑耳何言乎虚悬赵甲有田而
开与钱乙钱乙复开与孙丙孙丙复开与李丁李丁复开与赵甲
李丁有开赵甲不收则并田与粮而没之矣然飞洒者损人以𥙿
已者也诡寄者避重而就轻者也至虚悬则一切欺隐以负国课
耳又有弊者则专货书手悉以田归书手户粮亦随之书手乃径
豁其田而粮则于十年之中岁洒合勺于一里百户之内渐以消
豁此以影射为奸者也又有粮存而田不称则捏则官田以一埋
十此以那移为奸者也又有买田十而止开其八九仍遗一二于
原户又或收田而不收粮俾卖主受其害而已得减输此以买户
为奸者也又有田本轻则而开作重则田本八九而多开为十以
卷三十三 第 22a 页
归于人因得轻税之田此以卖户为奸者也又有买户已收其田
矣而于卖户则不为除使一田而两户粮差此以乾没为奸者也
或欲加之粮也则不加其户之田亩而以重则移轻则或岁为之
飞洒见其粮之增也则反诬为虚悬此以欺罔为奸者也凡此神
妖鬼怪不可殚述填于红图不可改矣则改于黄册印于黄册不
可易矣则公为洗补不得于小里则货都总妄坐于小里不得于
都总则货县总妄坐于都总虽历届更代不常其为故智一也不
惟是也每遇一丁差之际即类取富户之贿为之厚减其产以呈
于官俾得轻鲜适有发其隐者即复暗贿该吏盗库册洗补而改
移之如赵甲本田若干移之别年钱乙之户假以为證既而首者
知之复发其事乞證于府册盖是时县之吏与同弊矣复谋盗府
卷三十三 第 22b 页
册洗补而改移之如县册首者复知将复发之无何即贿以乞免
而其事竟不白嗣后钱乙知之曰我无田是赵甲窜而归我我将
首之甲无何乞劵于乙甘就乙户而膺其丁差且贿之凡此皆意
外不可穷之奸幸已发之而官不为之竟其戮然则睥睨者又何
所畏而不为哉今欲使开会者准排花因字号不得无因而冒开
则排花之存于民间者多非洪武间之旧而字号之制于亩丘者
或子孙分析则以一号而分为二三或富户兼并则以二三号而
合为一号又皆漫不可据以为信也欲于开会之时官为履亩俾
户插田号亲为丈量则于丈量之时又潜通里书裒减以从轻既
不得一一皆实而况籍之于丈量之册者又未必一一对记于黄
册此又徒为之劳优也欲以税契为准则郡之故事实钱实契者
卷三十三 第 23a 页
自恃无他率不税契而中有奸弊者反税契以为他日事发之证
此大税契之不可凭也凡此弊端虽巧于为术者皆未有能剔其
隐然则终付之无可奈何而已乎嘉靖六七年间郡丞曹山尝为
之法视户之田多粮少者谓为飞洒则以田而驮粮粮多田少者
调为虚悬则以粮而驮田若近矣而孰知奸民之善弊者粮洒于
人则必扣粮而减田田既虚悬则必捏则以从粮曾未有多少形
迹之可稽其有多少形迹可驮田而驮粮者多良民之被害于弊
书者也故山清查之法为良民之害者十七八而所得于弊户之
情者才十二三又非计之得者也嘉靖十年鄞令黄仁山素威严
因令书手皆得自首其弊凡四五届黄册之隐皆悉陈于官是时
书手惮山峻罚首告略尽奉化令陈缟又设为投匦使人皆匿名
卷三十三 第 23b 页
投首间所得奸弊亦十七八然二令竟不能终黄册之事以去而
民之奸且复故矣昔信国量田之时任严刑重击断且当 圣代
开国之际犹不能改前朝官僧等则之制以重贻后世捏则影射
之奸而况于今日习熟神鬼之徒又何以毖其后哉自今观之积
蠹虽难以尽釐而清查亦不容但已试举其浅近者言之凡有数
端一曰开首告之门凡书手之弊本人知之他书手知之各户之
弊本户知之本里人户知之今须先令各书手各人户自首其弊
或严刑以威之使言或宽法以诱之使言其自首不尽者许他书
手出首又不尽者许本里知因人出首自首者准免本罪其首他
书手他人户者亦准免本身应得之罪即以弊书弊户之赃赎充
赏其有不自首而事发觉者则重惩之而没入其田凡得书手之
卷三十三 第 24a 页
弊窟则把其阴罪而令举首以自赎又兼行投匦之法以一例十
以十例百循而求之弊源或可塞也二曰严保勘之法册之将造
也令各花户各将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分为四项某乡某项某则
田若干粮若干麦若干其新收开除者备开收除某都某啚某人
合递年里长所𬋩十甲首为一册互相保结又合一啚十里长所
𬋩百户为一册互相保结又合一都百里长所𬋩干户为一册互
相保结其册一样二本官为钤印一存在官一给与执炤以后但
有亏弊连坐保结之人其各年各都各啚田粮必须总撒相合有
一不合即为奸弊尤不可不䆒也三曰清书手之户奸书作弊多
以己户为之出没须查其田多而粮少或田少而粮多或前届少
而今届多或前届多而今届少或有田而无粮或有粮而无田或
卷三十三 第 24b 页
欲垛粮以民田为官田或欲洒粮以官田为民田一一䆒其下落
则不必尽穷花户而其端已可槩见矣四曰明收除之数夫造册
收除不过一买主一卖主而己即寄在他户亦即所寄之户开会
此除彼收本无不明而奸人则诈为展转甲除与乙户乙户又除
与丙户至三至四有除而无收即为虚悬如前所云矣其为此者
非实有是数番不过涂人耳目使官府不能穷诘耳今若严为之
禁如赵甲既开与钱乙则钱乙不得复开与孙丙周戊既开与吴
己则吴己不得复开与郑庚但有展转即系亏弊䆒问如律没入
其田庶几其可也五曰革田粮重会之弊夫造册开会田粮本一
事也如某除与某人某乡某则某项田若干该粮若干该麦若干
其买主照数收户各以过桥数为㩀此其授受甚明而其事甚约
卷三十三 第 25a 页
也而奸书欲为蠹弊乃贿买该吏欺诳官府会田一番会粮又一
番会麦又一番既得纵其求索而粮不随田因得以轻为重以重
为轻以多为寡以寡为多弊始百出矣如谓数目难清则田粮相
随者反难而田粮分为二者反易乎如谓查算不及则一番反不
径约而两番反为便利乎此积一府数十年之弊所当力变者也
六曰禁洗补之弊今夫民间之质剂不敢洗补防变诈也士人之
书疏不敢洗补嫌不恪也况黄册之造以献天府以定官赋以察
民伪重大莫加焉乃容有洗补乎盖奸狡之徒正以此行其变幻
之术重改而轻轻改而重多改而寡寡改而多有改而无无改而
有赵甲改而钱乙钱乙改而孙丙或掩饰既遂而复反之或清查
不及而卒不变奸始不可穷矣今宜于清审既定通造黄册虽一
卷三十三 第 25b 页
字不许洗补如其有之当痛惩其人即十易不为过盖巧者足以
眩人之目而一鉴之于天日则纤悉毕见以是禁椎埋之奸亦或
一道乎七曰重诡寄之役民之为诡寄者非好为是纷纷也不过
欲避重役而就轻役耳近者县令曾承芳凡于寄庄附籍等户皆
佥以重差此最善于釐弊者间有迹同而非诡者则在临时审察
之大率真者十不过一二而膺者则十之六七也其灶户亦宜定
为之限每户办盐一丁准免田差若干亩盐丁优免之外悉照民
户编差则诡寄灶户者宜可少革矣极而论之昔之册无弊而继
则有弊继也弊少而今则弊多岂今之人尽不如昔哉亦由官府
有以驱之耳官府之驱之者何政苛而役重民困不啻水火甘犯
王诛以逃一旦之命岂其得已哉何言乎重役馆驿馆夫倍役目
卷三十三 第 26a 页
者率百数十金巡盐应捕倍役目者率四五十金府县库子倍役
目者率二三十金司狱司狱卒倍役目者率一二十金一入其中
富者破家而贫者亡命岂其初则然哉用度日侈诛求日滥包揽
之市棍日肆吏卒之需索日繁耳又况皇木解户之类倭米大户
之类应者丧魄谈者辄为吐舌哉故今欲革黄册之弊非调停重
役不可非均官民僧道田之则例不可非举按前数条之积弊不
可而大要则在贤有司耳有子产之智则民不能欺有西门豹之
威则民不敢欺非此二子而有恳恻为民兴利除害之心即不能
尽洗而更之亦可以得十之六七矣其调停重役语在徭役志中
倘采而行之不惟一方之利虽以推之天下可也
卷三十三 第 26b 页
生员丘绪东钱湖议 东钱湖一名万金湖故会合七十二溪之流停蓄甚
泓而注溉三县七乡之河其利赖甚慱也自昔尽七乡之河足资三次放潟之
益虽亢旸赤地而苗不患稿称为沃野至于今则淤葑不治而侵塞埴壅者相
寻兼之漏拽无禁遇旱开放不盈半河洼者不支十曰而亢者一不沽溉欲民
之无饥不可得已是故浚湖之议在今日当亟讲而力行之者也浚治之目有
八一曰固湖防夫防以止水所以广潴蓄而捍溃决也今湖之为塘者八其尤
长者则高秋塘方家塘梅湖塘也夫塘短则两山夹隘脉或横亘于下其势常
固塘长则两山不接皆容土所成其势善崩非至坚厚不固曩年方家塘决二
十里之外皆为鱼鳖其已事可徵已今欲浚湖使深土无所归宜以所浚之土
即加塘上倍阔二丈增高五尺则虽侵湖二丈之水而所浚之土既得所归堤
防之筑又曰以益固可永免溃决之虞矣二曰明水则夫湖水淼漫莫知多寡
必置水则以准之然后蓄泄以时而湖水可常盈也自沿湖居民或侵填以为
卷三十三 第 27a 页
居室或樊植以为园林土薄势卑湖水一盈辄掩其则至有窃减以就低者御
史张景虽尝改正然亦未能适当旧则也今必于固堤之后准定水则使一湖
之潴恒足三河之用即没入居室园林皆所不恤则所害者少而所利者众矣
况其地本侵湖不治其罪亦已幸矣而况可复加愿虑乎三曰严侵塞之禁侵
湖之家以水为病春夏水盈辄偷启诸碶而纵泄之欲湖之无涸不可得己故
既立水则之后凡水所不及之地白僭为业者必严加丈量永从重则起科而
籍之以排花流水使尺寸不得隐则重科之害庶足以抵白僣之利而民或者
其有警心矣盖已成之业不忍遽坏姑以是抑之嗣是而犹有仍前侵塞必重
为之罪且并坐其塘长及里邻凡并湖之民皆许举首则广禁之严庶几民知
重犯法矣四曰重漏泄之罚东钱之碶有四曰钱堰曰梅湖曰平水曰高湫皆
湖之所由以为盈涸者也比来塘长碶夫皆取贫难小户充之既不能多捐功
力又不肯爱惜湖水旧闸徒设不用板筑但取薪茅杂沙土壅之恐其决也则
卷三十三 第 27b 页
减从低下不与水则相平水一踰则荡无限止尽皆溢泻且㕥捕鱼为利时常
偷放平时无半湖之蓄又何望其为旱乾之备哉今必取近湖富户差点碶夫
而塘长亦㕥士人之家任之则彼当自顾惜而盗泄之患可止矣倘或仍踵前
弊闸门不固土筑欠高或包揽与人或巡哨不谨则重加赎罚不少宽减能无
惧而知谨乎五曰去茭葑之害夫湖之所以淤塞者以茭葑莼蒲菱芡之属
滋蔓其中日久湮积而茭葑之害实居大半自昔至今亦屡尝浚之矣然或少
除葑草而根在复生或薙之未出湖堤而旋复委置其在今日则芜没益甚矣
谓宜课七乡食水利之田始令亩先出银一分不足则增加之务以茭葑尽去
为止而所去茭葑必募船装载出湖直至江浒交卸差其船之大小而优给以
直令细民乐于应募而绝其种之复生则民固不免于出银之费而要之以佚
道使之者也虽尽七乡之民而户徵一人助役但毋令踰旬焉有不乐趋者哉
即怨生一时而惠及百年长民者宜不惮为之矣六曰公水草之利凡湖中水
卷三十三 第 28a 页
藻之生可以粪田往时沿湖居民随其居址山场所近各出力采卖虽其利甚
微然亦足以为小民之一助乃今豪贵之家依势作威悉行标管至粪田之时
重价勒民货卖近湖之民或有取其蔂梩者辄肆笞箠诬一偿百夫僣七乡公
有之物夺小民近便之利此岂人情王法之所宜哉浚河薙葑之后当无此患
但水土之性自能化生不久滋蔓则作俑之后岂能免专利者之心哉此在当
路者不畏强禦严为禁止而一以公之于民则济民者庶不至于病民矣七
曰筑堤㕥通道茭葑可以舟载而浚湖淤土不可㕥舟载今曰高秋栗木等堰
凡往韩岭及上下水者皆舟于湖屡有不测欲去淤土而便行人莫如即其中
径直处取淤土而为之堤起邵家山跨杨家山麓计其长不过四百馀丈阔四
丈高四之一固之以石植之以木则土有所归湖之潴停益富而行者有陆走
之便甚大利也或者以买石固堤费当不赀不知湖心之土欲以力致他所其
费何如也以此贸彼宁为失计哉后梅湖与大湖之间旧有一堤宜亦增高倍
卷三十三 第 28b 页
广以去两涯下之淤斯可矣八曰因土㕥成山夫湖之浅泞可浚也而间有
不可浚者何也溪涧沙土随横潦而出壅塞浮涨几与堤平豪贵之家遂
僣为田边湖小民率行佃种如近年下水湖口之为者此废湖之渐甚不可
不虑也盖既耕为田其势苦洼必泄水以便业水泄则滩涨皆出效尤而耕
之者踵至矣如此不已湖欲无废不可得己然涨土积高不可以顷亩筹算
必欲尽出于湖之外即百千之众谁能毕之不如因高成丘随其所在聚为
山阜傍树榆柳使不为波涛所啮如方家湖塘之下有河一带非舟楫所通
即以傍近淤土填之既而成田官卖以充淘湖之费又其地近山谷者即随
高低大小聚而堙之则淤土可以尽去而蓄水必多七乡灌溉之利万世当
歌诵之矣或曰子之议则得矣其如工费钜万民不能堪何哉昔人有言不
一劳者不永逸不暂费者不久安西门豹为十二渠民颇烦苦之豹曰民
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弟
卷三十三 第 29a 页
思我言也其后渠成民卒利之数百岁后犹颂其功不衰况今民失湖利数
苦旱灾思欲浚治久矣因而率作之是为所欲典聚将并患苦而无之矣何不
何不堪之有哉今观唐之陆南金宋之李夷庚凡浚湖有成绩者皆祠之
不忘盖可知矣何独至于今而疑之乎
卷三十三 第 29b 页
宋吴潜以观文殿大学士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宝祐六年准枢密
院劄子勘会边声日急贼谋叵测合严行措置仍自金山以至徘徊
头创立𤇺燧接连澉浦行下定海水军一体措置联络声援专委官
同统制按视险要均布地界置立𤇺燧分为三路皆发轫于招宝山
自招宝山至海洋壁下山者共十二铺招宝山带东北取至烈港山
一铺约一潮可到傍近虽有七里屿铁杵山俱是小山每有风潮海
浪皆冲激而上不可置立烽燧烈港山西北取至五屿山一铺约一
潮可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五屿山东北取至宜山一铺约一潮可
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已上三铺若天气清明烟火旗号仅可相应
遇海气冥濛雾露遮蔽风雨晦暝皆难应号宜山西北取至三姑山
一铺约两潮可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相隔稍远不问晴明阴晦烟
卷三十三 第 30a 页
火旗号皆难相应三姑山东北取至下干山一铺水路约一十五里
下干山东北取至徐公山一铺约一潮可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其
二铺汛息与烈港至宜山三铺同徐公山带西北取至鸡鸣山一铺
约四潮可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其汛息与宜山至三姑山相类鸡
鸣山直东取至北砂山一铺止隔一港烟火旗号皆可相应北砂山
直北取至络华山一铺约一潮可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络华山东
北取壁下山直西至石衕山一铺风水便半潮可到稍逆一潮傍近
别无以次山屿二铺汛息与徐公山至鸡鸣山铺同自石衕山东北
㕥至西北别无山屿皆深洋大海浩浩无垠是为壁下山一铺其自
招宝山沿海抵向头寨者共九铺招宝山二十里至陶家酒店一铺
陶家店约十八里至贝千念五家前一铺贝千念五家前约二十馀
卷三十三 第 30b 页
里至澥浦山正觉寺前一铺澥浦山头约一十五里至沙角山头陈
亚三家前一铺沙角山头约一十馀里至伏龙山尾徐亚三家前一
铺伏龙山尾约一十五里馀至施公山王友二家前一铺施公山约
一十八里至周家塘盐场周太家前一铺周家塘盐场约二十里至
下泽山头林太家前一铺下泽山头约一十馀里至向头山分戍营
外翁太家前一铺其自招宝山沿江达本府看教亭者共五铺招宝
山约一十五里至石桥渡沈季二太家前一铺石桥渡约一十五里
至马阻汇徐盐户家前一铺马阻汇约一十里至路林杨再八太家
前一铺路林约一十二里至白沙王太家前一铺白沙约八里至夲
府看教亭一铺用兵五名合干人一名往来照𬋩巡辖及招宝山一
铺增差合干人一名沿海以至向头沿江以至府城亦如之铺兵口
卷三十三 第 31a 页
劵每半月一番支给每夜发更时自看教亭赍号火平安牌至帐前
传入押教报覆盖法当于奉国楼置立一铺相映㕥内郡耳目昜骇
遂从看教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慑
卷三十三 第 31b 页
 舟山志
舟山古邑治四面环海东接普陀桃花南连崎头横水西接
长白马墓北连长涂剑山自所城至东塘头烽堠程一百里
至南舟山烽堠程三里至西碇 烽堠程六十里至北干
烽堠程三十里其地之险者东则塘头螺门一带地势辽阔
而塘头极险逐利者常于此处勾引盗艘南则曹山谢浦梅
家墩螺头天童密迩所城关系匪轻而梅家墩直对曹山大
洋倭奴曾经入㨿西则岑江碇 大沙小沙干 马岙一带
地形广远虽有马墓兵船然相去遥远嘉靖时王直辈曾自
岑江登岸窃㨿芦花岙结巢北则柯梅白泉大岙钓屿等地
卷三十三 第 32a 页
而柯梅亦曩时倭夷蟠踞为巢穴所当在在严防者也盖舟
山周围皆海贼舟无处不可登岸而东之沈家门切近乌沙
门去普陀不远一望海洋浩淼无际岛夷相连嘉靖乙卯夏
倭船百馀只突犯普陀而入㨿之遂至东隀鼎沸及徵兵七
省费金钱四十馀万幸而扑灭皆繇平日无备致此祸患实
南北两洋扼要之区为舟山最冲险之地宜设重兵以守之
今参将标下官兵分派三信一时有警策应不前湥为可虞
按地之极冲者沈家门诚重矣而渐出塘头亦正不轻皆昔
系倭奴流突之处今属盗贼窥伺之区次冲者岑江碇 二
处涂浅昜登入犯为易且自蛟门至横水崎头等洋海面四
卷三十三 第 32b 页
达均宜设兵船防守夫定邑为宁郡咽喉而舟山为定邑门
户攘外正所以安内舟山固则定邑固定邑固则宁郡以达
绍郡俱固有地方之责者不可不深长虑也
卷三十三 第 33a 页
卷三十三 第 34a 页
东五潮至西庄石马山与高丽国分界西西潮至
蛟门与定海县分界南五潮至隆屿与象山县分界
北五潮至大碛山与苏州府分界 东南五潮至韭山与
象山县分界 东北五潮至陈钱壁下与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滩山与嘉兴府分界
水程定海关东约六十里至金塘金塘约九十里至
舟山舟山约一百四十里至普陀定海关南约三百里
至昌国青门青门东约一百五十里至韭山青门南约二
百里至牛栏基牛栏基约一百里至金齿门定海关
北约六十里至烈港烈港约百里至两头洞两头洞约
二百五十里至羊山
卷三十三 第 34b 页
卷三十三 第 34b 页
 山
翁洲山自四明之东湖小白宝幢育王迤逶而走大谢伏黄
牛越金塘策子而崛起于岑港之西山山稍北发二大脉而
南北岐之西北一带约六十里馀曰乌丘山紫窟山大沙山
青屿山五百岙山大周岭山寺岭山大 河山长青岭山平
石岭山(山椒多方广石碧流双涧/左右引映下颇夷旷)马岙山(平衍环带原隰之/膏腴唐开元时议)
(立城于其间缘/北面土硗不果)五雷山小扈山虞岙山小芦山千 山支脉曰
三江山横缩而东曰长岙山大虞山东湖山白泉山田岙山
祝家山丘家山北墠山吊峙山柯梅山(地旷坦田膏腴/嘉靖间倭结巢)析而
卷三十三 第 35a 页
为炭山余山小梓山而尽(此属富/都乡)其去海中附丽者曰岑港
(总哨兵/船泊处)西堠山桃摇山西庄山鱼龙山长白山马墓山(北/哨)
(兵船/泊处)官山岱山兰秀山灌门山长涂山(定北分/哨驻此)南墠山浦东
山紫微岙山天童山南山溪口山王家岭山折而为虹桥山
青岭山突兀而起曰双髻山(宋志双髻山二峰如髻矗立天/表特出群嶂众山罗列城之四)
(出诸山环绕起伏咸所自/也相传葛稚川炼丹处)镇鳌山旧县治㨿其麓山判而为
二支脉左曰州衙山(巉岩多怪石/巅平可构屋)翁山(一名观山去城东南/半里乃受降黠贼王)
(直处嘉靖癸亥春都督卢镗知县何/愈都指挥李兴建文笔于其上今废)曰舟山(在城南三里其/形如舟因故名)
关山(圆峰耸矗为城之内案/上有洋山庙关山烽堠)右曰晓峰山(城西五里屹起/峰峦高一里许)
卷三十三 第 35b 页
岗山王家山金家山引而为茅岭山马横山里岙山野岙山
螺头山(城西南有岛突起海/心其状如螺故名)缩一脉发自北之五雷山迤东
而行曰 河岭山金字山叠石岭山东皋岭山东湾山王家
山龟山山之外曰淡水坑山东江山青雷头山石衕门山(东/南)
(海中数峰崛起潮汷经流其中/旁为十六门亦名为十六门)杨岙山陈岙山小严山甬东
山谢浦山鼓吹山(世传徐偃王战场山岭平坦可/容数百人每风雨隐隐有乐声)石弄山(山/石)
(玲珑云影/穿漏故名)桃花山(东海中世传安期生炼丹之所/尝以醉墨洒石成桃花纹故名)刘岭山石
墙墩山沈公岭山石门山吴山翁浦山(又名滃洲山去城东/四十里葛仙翁炼药)
(于此宋乾道中耕者得一铜鼎无足有耳耳不穿窍中容一/斗其煤墨未泯识者为炼丹器也徐偃王尝居此城址犹存)
卷三十三 第 36a 页
(唐置翁山县/以此命名)阵岙山(偃王列/阵处)牙头山山之里曲曰茅洋山泄
岙山龙塘山田岙山王大扈山大蒲岙山芦花山丘家 山
塔岭山(昔有人登山常见老僧趺坐石/上因叠石为塔而礼焉故名之)小扈山大展山下塘
山沈家门山(正兵哨/驻处)补陀洛伽山(东海中约一潮可到佛书/称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
(岑山或谓梅福炼丹于此因名有善财岩潮音洞乃观音大/士化现之地僧德韶凿石甃桥宋宁宗题额曰大士桥赵孟)
(頫有诗云缥缈云飞海上山挂帆三日上巉岩两宫福德斋/千佛一道恩光炤百蛮涧草岩华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
(鲰生小枝真荣遇/何幸凡身到此间)东霍山(东北海中世传徐福至此有石棋/盘修竹环之风枝扫拂常无尘垢)
玉峰山(在岱山鹞子尖巅下冈峦秀拔/林樾苍润时有白雾蒙抹其巅)寺钟山(在秀山之巅/有古石佛殿)
(址阶砌犹存旁有一井/遇阴晦隐隐如钟声)佛屿山(在秀山之巅一峰特立俨/如佛像旁睨如背负一佛)
卷三十三 第 36b 页
砧山(在岱山北海中/屹起形如碓砧)黄公山(东海中或云晋黄公能以/幻术制虎毙于此山故名)顺母
(东海中有石如/牛形人谓石牛)竹屿山(西南海中隔岸止/卜馀丈丛竹生焉)盘屿山(与竹屿/山隔海)
(对峙山势/盘旋故名)黄杨山(城东北巉岩险峻一/峰杰出曰黄杨岩)西兰山大若山 岸
山浡涂山(旧名/浮涂)巉岩山滕岙山岝峉山(俱南/海中)小竿山大竿山
昆斗山麻 山蛟山登部山马秦山黄公山徐公山双屿山
石珠山(俱东南/海中)东勾曲山石马山 山(俱东/海中)浪港山深水山
蛇山竹山洋山东兰山元霍山西枯山东晓山东枯山桑子
(旧名/桑石)石蜀山东朐山穿石山北壁山大衢山小衢山三星
山冷屿山西须山须皓山洛华山青阁山马迹山丁兴山洋
卷三十三 第 37a 页
山陈钱山(一名神前俱/东北海中)大碛山东乳山东岱山西朐山大洋
山吊屿山(俱北/海中)回峰山西良山二姑山西岱山正策山吴农
山如岸山横子山西桑山五屿山宜山龟鳖山(俱西北/海中)嘉门
山小茆山三山大茆山砂罗山(俱西/海中)
 岙
金家岙(地窄/颇腴)茅岭岙(土瘠多/湖田)虹桥岙(偪窄/土瘠)河岙(地广/而瘠)青岭
(水田少多/产水竹)王家岭岙(地/窄)溪口岙(土颇/腴)圆垆岙(地窄/迫瘠)小泉岙
(窄/瘠)侯家岙(地颇/腴)紫微岙(土肥力倍虽值俭岁不至荒/乏内有鹿夫善射曾胜倭寇)寺岙(卑/狭)
芋岙(地平/妥)天童岙(地旷高下相值/多鱼盐之利)里岙(上瘠多/盐田)野岙(颇/坦)盐仓
卷三十三 第 37b 页
卷三十三 第 37b 页
(肥瘠/相半)邵岙(地腴嘉靖丙辰春倭夷百馀自谢浦梅家墩徙巢/于此冬十一月参将张四维统湖南桑植兵剿歼)
(之)蒲岙(地旷肥瘠相/半多资鱼盐)南岙(地窄/而腴)司基岙(坦/矌)祝家岙(窄/肥)施家岙
(土颇/腴)吴山岙(地旷肥/瘠相半)郑岙(土/瘠)泄岙(土窄/瘠)龙塘岙(窄/瘠)苔浦岙(窄/颇)
(肥)东湖岙(土卑/而瘠)麻岙(窄而/瘠)陈家岙(平/坦)甬东岙(坦旷颇腴/多藉鱼盐)大杨
(旷而/瘠)小杨岙(瘠而/窄)东岙(窄而/腴)西岙(窄/瘠)郎家岙(颇/腴)大蘋岙(地/旷)
(而/腴)下 河岙(民藉樵/猎为生)附洞岙 巳上东北隅地
 港
舟山关港(城南三里官哨/船只停泊于此)岑港(去城北四十五里相传六国/港口南北舟航鳞集于此潮)
卷三十三 第 38a 页
(自桃摇西后二门会竹屿溪头之派而漫涨于西南之大洋/谓之横水)
双屿港(去城东南百里南洋之表为倭夷贡寇必由之路嘉/靖间总制军务朱公纨命备倭都指挥卢镗率兵众)
(堵塞之时朱公赠镗诗曰梅港双龙伏桃洋一斧开旌旗麾/甲用金鼓驾风雷挥毫云影动酾酒浪头回送子图南溟云)
(中起/将台)烈港(去城北百十五里逼近金塘山嘉靖三十五年都/督卢镗擒斩倭酋辛五郎等三百八十馀于此勒)
(石更名/平倭港)马墓港(去城北海/中百馀里)长峙港(去城南关外一二里/鱼盐樵猎之利颇饶)长涂
(在岱山/西南)穿鼻港(潮入松子渡舟过横/水风色不堪率泊此)沈家门港(总哨兵/船驻此)
沙港(大小渔/船泊此)石牛港(总哨兵/船泊此)岙山港(通城樵渔/络绎之处)青龙港(兵船/停泊)
冱泥港(兵船/会哨)忝吞港(在盘峙之东南/北潮流汇处)
 烽堠二十八
卷三十三 第 38b 页
舟山 外湖 螺头 鹿头(近海民少势孤/常被贼登犯)蒲沙 西山
碇齿 崎岙(即大沙地方贼/常于此登舶)郎家碶 袁家碶 山江(与沙/岙相)
(连贼常/登犯)干 朱家尖(已上属/中中所)青雷 谢浦 石墙 包家
 石衕 沈家门 接待 赤石 小展 钓屿 程家
石墠 塘头 西碶 顺母涂(已上属/中左所)
 寨三
沈家门寨(原系水操之地有军防守近皆取回番船去来皆/泊于此内有赵岙南岙芦花岙大岙去寨三五里)
(向居民筑墙大岭阻截总路近径由水路或/间道而入屡被劫掠更须慎禦庶克有济)干 寨 西碶
卷三十三 第 39a 页

 隘六
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螺头 小沙 路口岭 岱山
大展 台一青雷头
卷三十三 第 39b 页
卷三十三 第 39b 页
自夏少康封庶子无馀为诸侯以主祀事是为越国而鄞鄮句章三县为越东
采邑句践无馀后也周敬王四十六年为吴所灭寻复封之既而返国尝胆励
志遂灭吴欲置夫差甬东君百家是其地也周属越秦属会稽句章郡至汉成
帝阳朔元年以寇警徙句章后汉晋齐梁皆因之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堇州
八年废堇州为鄮县则其地属鄮明皇开元二十六年置明州析鄮置翁山县
因采访使齐浣之言也代宗大历六年废于袁晁之乱五代改鄮为鄞则其地
又属鄞宋端拱三年置盐场熙宁六年析鄮东之海中洲因部使薛戎之言也
以蓬莱安期富都三乡置尉以主斗讼盗贼之事已而创县赐名昌国盖王安
石 县悯其繁剧故分之元丰元年复益以定海之金塘乡共四乡为下县而
明之属县凡六矣绍兴十三年户部员外郎沈鳞编类籍户计万馀而丁口再
倍建炎中高宗航海舟次昌国县金人白明州引兵攻定海县破之遂以舟师
绝洋犯昌国县欲袭御舟至崎头风雨大作和州防禦使枢密院提领海舟张
卷三十三 第 40a 页
公𥙿引大舶击散之虏乃去元至元十五年升为州至正十八年为方国珍所
㩀国朝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十二年立昌国守禦千户所时明州卫守禦千户
慕成立地五百丈未竟次年指挥许友展跨鳌山成之洪武十七年我太祖
以东南控海之地乏兵以守恐致寇害命设卫所及岑宝螺岱四巡司隶于县
兵民乂安教化流洽海东一隅规模宏远诚驾宋轶元为我 明边陲捍禦于
以睹 皇祖抚御鸿猷建于不拔孰不愿循此以往世世无改哉迨二十年汤
信国奉诏处置地方㩀画到各所在地图革卫县学较而迁其民于内地夷
县为二所带属定海县噫信国是举与我皇祖改州为县增立卫所之意不
亦天渊也耶
旧邑曰翁山宋志云县城周广五里熙宁六年柝三乡益之改名曰昌国始筑
城凿池至元中升昌国为州自宋元以来倭夷微弱不足为患耕渔之民惟知
供赋各安其生 国初夷氛渐炽我 太祖绝其朝贡严以备之洪武二年增
卷三十三 第 40b 页
葺昌国城池改州为县设立卫所练兵恤民以固封守城高二丈四尺址广一
丈周围一千二百一十六丈延袤五里辟东西南北四门门各有楼穴水门于
东南各置吊桥罗以月城城之上有雉堞二千六百七十三警铺六十外为濠
自东南及西一千二百六十丈北际山不设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汤信国
公徙卫于象山县之东存中中中左二千户所属定海卫革县存民五百馀户
属定海县 敕命总帅居守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以地冲要重加修缮正
统八年户部侍郎焦公宏以城大兵少裁东北隅半里今广四里半濠随城广
城门凡四门各署名南曰文明濠桥外木栅曰迎恩东曰丰阜外木栅曰宾阳
西曰太和外曰西安北曰永安外曰北固西北跨镇鳌山东抱霞山馀皆平陆
嘉靖四十年都督卢公镗海道谭公纶增筑敌台二十处以备用武岁久倾圮
万历甲寅年副镇张公可大修筑增埤浚隍以次受工修完城身九十八丈九
尺女墙一千四百十丈三尺四门大城楼四座兵马司房四座箭楼五座敌台
卷三十三 第 41a 页
八座铁木门十八扇吊桥二座石堤四十一丈此因其旧而葺之者又南门月
城一座二十丈水门一座九丈兵马司房二座总台铺一座箭楼四座敌楼五
座窝铺三十八座
洪武二十年废昌国隶定海县议得沿海地方原设总督备倭都司后倭寇为
患督阃权轻策应不前添设参将一员驻劄定海分守宁绍地方嘉靖三十四
年倭破临山卫城抚按题 请添设总兵官一员驻劄临山三十五年又议得
定海为倭夷贡道关隘尤冲乃改驻定海其参将改驻临山隆庆二年 军门
谷 题改驻舟山
胡宗宪舟山论 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区画周密独于舟山似有未妥者盖
洪武间倭犯中界犯玉环犯小濩寨皆浙东海滨信国所亲见也其来也自五
岛开洋冲冒风涛困眩精袖者数日至下八陈钱而始沙憩然孤悬外海旷野
潇条必更历数潮泊普陀乌沙门之类而后得觇我兵虚实以为进止若定海
卷三十三 第 41b 页
之舟山又非普陀诸山之此其地则故县治也其中为里者四为岙者八十三
五谷之饶鱼盐之利可以食数万众不待取给于外乃倭寇贡道之所必由寇
至浙洋未有不念此为可巢者往年被其登㩀卒难驱除可以鉴矣我 太祖
神明先见置昌国于其上屯兵戍守诚至计也信国以其民孤悬徙之内地改
隶象山止设二所兵力单弱虽有沈家门水寨然舟山地大四面环海贼舟无
处不可登泊设乘昏雾之间假风潮之顺袭至舟山海大而哨船不多岂能必
禦之乎愚以为定海乃宁绍之门户舟山又定海之外藩也必修复其旧制而
后可
卷三十三 第 42a 页
卷三十三 第 43a 页
衢州府志 防矿兵 嘉靖四十五年设兵三总共一千六百二
十三员名匹内一总支徽州恊济兵饷俱屯插府城训练嗣后地
方稍宁减兵一总免支徽饷实存官兵二总名为前左二营其营
兵一总听守备管领一总于所属指挥千百户中选堪用一员领
之听守备节制万历十九年间因夷情重大添设威远营官兵一
总计五百七员名听守备训练万历二十年七月分发二哨调征
宁夏仍存三哨与防矿官兵并为左右二营每营复为五哨共计
官兵一千九十员名匹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内奉文挑选每营复
并四哨并中军员役共计八百八十二员名匹续又奉文减去右
营医生将左营医生隶之实存官兵八百八十一员名匹每年兵
粮俱系本府给发
卷三十三 第 43b 页
开化县志 开采 万历二十六年矿税事起有谓开化六都大
尖坞八都乌哨坞及四都三处矿洞可开者时采矿曹内监委官
马忠挟诸商至县起工先挖大尖坞开两月采矿砂四千斤约百
斤烹得银一两不偿所费于时邑侯刘防范周详奸徒敛戢及内
监亲临侯不激不得随调停上下然矿利既目击乌有又不肯空
返侯不己议将云雾山官木召拚得四百金抵充矿价内监既去
矿洞仍封苛敛不行民不知役池方晏然仁侯之力也后三十年
而有议采木云雾之事
云雾山者邑宦宋氏山也僻在二十四都界德兴延袤颇广而中
阻深嘉靖间吾氏与宋搆讼吾黠甚扬言此山薮盗为不轨以耸
当道而倾宋勘者至则植帜举烟惑之宋宦长者不与争入此山
卷三十三 第 44a 页
于官而讼遂息官为令每五年一焚林箐迨万历中刘邑侯有拚
木抵矿之议土人李辛戒等纳价四百拚之盖宋氏所遗尽于此
番矣不知何故山名四驰奸徒垂涎天启初有耸两台愿自备工
本采木助辽饷者事下本邑己而竿椟纷至皆大力者主之王侯
曰此非躬勘无以塞馋口遂深入其阻据实申报邑人亦始知此
山之实无木也然奸徒意未已竟走京师适大工兴旁搜利孔言
路遂有摭其说以闻者甚谓山方千里木可栋明堂地可兴屯
旨既下浙上下愕贻利害叵测邑巨姓及邻山居氓汹汹将逃徙
而但侯方下车殾然身任之亟往勘如王侯言则陈七不可一不
必侃侃争之未几道尊孙郡尊舒覆勘知侯议不可夺遂详抚台
潘疏请罢采当是时珰锐意黄山之役以为云雾即黄支别于是
卷三十三 第 44b 页
浙缙绅在京者合疏称云雾属浙与黄山了不相干因以伸抚台
之言竟得 旨报罢第严居民窃取之禁
金竹岭巡简司在县北六十里因六都八都矿洞地方遭处州矿
贼窃发特设防警于此迩来矿虽久闭而徽严之界多盗巡简遂
住马金镇以便弹压巡缉第当以禦暴为功勿以处嚣为利则官
与地宜矣
华埠兵营在县南三十里隆庆间二十七八等都屡被流寇劫掠
因设营于此把总一员哨官五员每哨𬋩兵百名以时操练各处
巡哨寇盗敛迹兵民相安后兵经调发遂不复设止本府兵二十
名每季更番戍防叶溪岭盖开常玉之交寇盗出没地也近年盗
屡发长峰地方邑侯但建议华埠与叶溪岭相去十五里华埠一
卷三十三 第 45a 页
大村落人烟辏集无所用兵惟叶溪岭最为孤寂山北界德兴玉
山山南即开化常山四县隔界足音罕至宜行旅往往白昼被劫
而叶溪为孤峰绝顶以二十人而终日枯坐一穷山四䫃无邻其
势必不能持久今本县亲履其地再四筹度与其虚设此哨有防
护之名无防护之实政不如移守石门于防守最为吃紧盖石门
为常山要地而长峰一带逼近石门其中穷源僻坞层岫叠嶂本
人迹不到而实盗贼出没之区其缘崖而上即为叶溪岭以故大
盗每暗伏丛薄欺行客之不见一到前即掳劫而去径过叶溪莫
可踪迹是守长峰正守叶溪之扼要也虽长峰为无人之境而与
石门鸡犬相闻合将守叶溪兵移守长峰而即以石门为歇场昼
则分班巡哨夜则团聚石门长峰无人家蓄木惟柴棘最深尤易
卷三十三 第 45b 页
藏垢纳污伏乞牌行常山县每年秋冬放火尽焚其林庶盗贼无
埋身之所而望风巡哨者亦易于瞭视不复再有豺狼当道之苦
矣遂移戍坞口
白石寨在县西六十里二十五都每遇盗贼窃发男妇登此寨避
之贼不敢近
卷三十三 第 46a 页
 籣溪县拓城议邑束衢婺两江之水而东输于钱塘南欲拒北则邑为衢婺
 之门户北欲禦南则邑为杭严之屏蔽门户破而后衢婺可攻屏蔽固而后
 杭严可守且当衢处要衢时有矿寇之变城仅丈馀东南则民居接比于城
 高且过之西则面溪临险而民皆架屋其上故虽名为城实非可缓急恃也
 建议者谓非拓城不可守顾东南迤逦山麓若昜为力而北隅卑下受诸谷
 之流而当其洼势不可以城然卒之以费不赀而无所于谋议竟寝
 东阳县马[𩦲]岭寨在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地势险峻延袤三十里金华台州
 之咽喉也嘉靖三十五年主簿陈仕筑禦倭寇 白峰岭寨在县东七十里
 石栈萦纡东通嵊县嘉靖三十五年筑以防倭 乌竹岭寨在县东北四十
 里上接鹭鸶岭以达诸暨之乌岩与嵩岭大小岭相连嘉靖三十七年乡民
 团结防倭 夹溪岭寨在县东百里岭与天台相虬错岩障巀嵲水束两崖
 下汇为十八涡嘉靖三十四年筑
卷三十三 第 46b 页
 汤溪县 山口寨在县南十里二都 大岩寨在县东南二十里十三都
 苏村寨在县南五十里十六都皆 本朝正统十三年按察副使陶成筑禦
 括寇
 金华 鹿田为兰溪之间道大阳岭为浦江之险道箬阳辅仓为武义汤溪
 之险道义乌路多平衍惟东北要害 兰溪 旧有下淮戍三河戌当建德
 之交防睦寇之正道也盘山绝顶有古城岩与崧山相联络相传黄巢为寇
 乡民于此避乱北可以入浦江 东阳 东通仙居县及玉山废县元初台
 寇杨镇龙自此入县治虽置永宁巡司其势弱故马[𩦲]岭白峰嵬山夹溪皆
 当防守又乌竹通鄞越亦为要路 义乌 南通永康东通东阳而西通诸
 暨元末张士诚尝自诸暨入寇 永康 正道自却金馆可抵处州其间道
 去县八十里为棠溪可通缙云仙居旧有孝义巡司在灵山去县百里与棠
 溪联络其傍箭山青石三峰密浦皆崭巀崄巇由孝义五十里至马[𩦲]岭为
卷三十三 第 47a 页
最险又一道自缙云出至永康榉溪历金仙寺取道双牌循青山度胜龙桥
 以达东阳之石门安文黄弹坑大盆山 武义 间道自丽水宣平皆可入
 正统末括寇至羊棚峡为巢穴 浦江 西北抵富阳与严陵仅䧢一水其
 山险箐密我 朝天兵取婺胡大海先己攻下兰溪可谓西扼其吭矣及
圣祖亲征乃自兰溪入浦江义乌取道至郡城则又东拊其背由是遂降 汤
 溪 东北为辅仓箬阳实与金华接境幽邃可避兵然与括之遂昌宣平相
 邻故苏村为要道又大岩地方东通金华西通龙游北通兰溪此当三路之
 间道也若出山口则为平原若从公岭可入处州其傍有大竿小竿之地
卷三十三 第 47b 页
卷三十三 第 47b 页
义乌县志矿防书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
者争之首而乱之阶也有虞氏藏崭岩之山用塞贪鄙之俗为世虑深矣周
官金玉锡石之地设矿人之官为厉禁以守犹惧民之有争心也物其地图
而授之巡其禁令古圣王岂不欲捐利以予民而顾严为之禁者防其源也
往元时江西礼城民告官金经久地产竭卒以贻患永乐中浙温处闽福建
尝开场置官令内臣主之督以宪臣己不偿所费而罢由此观之山泽之利
有限或暴泄随竭或采取岁久而尽非人力所可必得之物而不轨逐利之
徒睥睨其间适用启乱故利孔不可使开于上自上开之则憸臣增课之说
乘是而进而监采以为民厉利权不可擅于下自下擅之则奸民铸鍊之术
乘是而起而倚山以为盗薮上下之俱伤必繇此矣县之南五十里为八宝
山以坐落第八保故名而流俗传以为宝者舛也山广袤可五里许林麓错
绣中盖有龙潭马迹之遗焉其壤与永康接界而逼近处州嘉靖三十七年
卷三十三 第 48a 页
永康盐商施文六载盐过闾里熟睨八宝山之麓一带小山土色炤耀产矿
辄起盗心乃搆党方希六等九十馀人由枫坑到山挖掘近坑居民觇知之
奔报平望倍磊之豪有力者而陈大化宋廿六等聚族谋曰夫夫也而贪无
艺寔逼处此以与我旦夕争此土也吾属无噍类矣则投袂而起共率子弟
诣坑手抟方希六吕廿四等十四人解县而赵公故长者念邻属不忍寘之
城旦鬼薪第善谕遣之而贼于是稍稍纵矣是年六月十九日施文六复讧
众千馀人㨿坑而贼故恃头领金周谢素骁勇能飞刀刺人则大张赤帜于
山林示为国增课招引亡命益无所顾忌陈大成等仍督众子弟奋前捽擒
十一人解府收系而郡侯李公因出示坑场杀死者不论乌人奉是檄也以
往则无不控拳砺刃愿为上用者于是已得赵公趣兵剿贼之令陈大成遂
统率陈榆陈禄陈文澄等亲兵数百追逐上山是时薄暮日光反射天忽微
两贼望之色尽赤目炫气夺我兵周麾以登疾战遂戳死首恶施文六金周
卷三十三 第 48b 页
谢䓁三十人群贼披靡遁去贼既收合馀烬计复脩父兄之怨念莫可鼓行
者而处州人善炼矿以强悍闻乃潜以银沙和入土矿往绐景宁龙泉等县
人民煽聚惯贼杨松等三千馀人至七月廿一日蜂拥到山斩山木而材之
竖立栅寨冯陵我境土卤掠我村墅居民大震于见赵公遍檄各都选兵防
禦且悬赏以购于市而童蒙亨者习阴阳家谓我将以三寸舌退贼师而赏
赉可立致也则介马而驰之贼竟拥之队中不得还侦报者以告于是遂进
师先合不利却陈春五十三宋桂三十六等死之已各都冯陈杨王以兵至
与本都陈宋并力进发而陈大成等椎牛以飨士宋氏亦各出私财犒之遂
领兵三千人踊跃逆击衷贼师随而殪之俘馘三百馀人而童阴阳遂被贼
矢穿耳而亡于是十月处贼以败回恚甚乃大集师聚至万馀人为檄告都
民趣具食供刍粟以从遂于初九日分兵侵轶一支从天龙山来一支从时
溪岭来一支从挂𥿄岭来一支从枫坑岭来口吹竹筒响声震地与我兵陈
卷三十三 第 49a 页
禄等遇于全庄截杀斩其七人时贼全队屯札山上自万围尖至畬岭旌旗
蔽山我师议不亟之彼且盘㨿难以卒技乃期会各都兵初十日屯平望十
一日次坑已进至上陈塘塍贼下山接战陈禄陈炎廿二陈希四等率众奋
击陷其前锋赤岸葛仙岘畴青口田心诸兵从旁击其左右贼众大溃所击
杀数千人会次日天大雪奔喙馀孽重之以冻馁即幸脱锋矢死相枕藉已
有逃至武义白溪口回视夥之继奔若我兵追蹑争渡溪水相继蹂践溺死
不可胜数于是已平矿贼四府陈公临坑慰劳居民睹尸积成兵用石封瘗
民始骎骎安业不敢复言矿事矣自是之后邑候相继间临巡捕官每岁冬
到坑封验一次已三十八年有坑总之设己四十五年有官兵之戍互相严
守堤防甚密今 上即位之二十一年边陲多故帑藏空虚或欲开矿以佐
军国下其议于府县于是本县知县周士英为具陈矿所以不可开状事遂
寝封闭如故
卷三十三 第 49b 页
民兵书 盖召募非古也古者兵出井田司徒致民司马致节无事则以时
属民而较登其夫家之众寡急则比什伍简兵器以鼓铎旗物帅而至人尽
兵也安所事募募者起于兵农之分而师武之不足也自汉帝盛兵以威四
夷增置羽林校尉之属而又不爱通侯爵赏以风海内则募兵始此而兵制
寖坏陵夷以至末季太盗群起往往召募增兵创立名号为陷陈义从积射
等类冗滥不可较而国力枵然迄不振以亡唐初制府兵兵平日皆安居田
亩国大师下符契于州刺史乃发事竣将解兵归朝而士卒赐勋加赏遂罢
归盖犹兵农合一之遗焉已变而为彍骑已又变而为藩镇其极也将卒犷
悍跋扈弗为用宋制禁厢兵曰保捷曰振武庆历西师之后大募兵充禁旅
防守不耕而聚食者百十万而是时所募之兵皆坊市无赖安豢养势不能
不惰骄及驱之赴敌多嗷訾而不肯应赏赉稍不称辄圜视而呼盖名虽为
兵而实呰窳不可使之人也 明兴分军民籍而来民力农养兵兵守戍卫
卷三十三 第 50a 页
民天下久平卫所军日耗而变剧正统末令府州县招募民壮所在官率领
操练有警调发而民复有兵正德中计丁粮编机兵银人岁工食七两有奇
大县至累千金于卫兵外复取民财而购民为兵其天下益多故财耗兵脆
卫军仅名额而机快徒虚名曾不获一旅一卒之用有急辄复议募以己难
而徵兵之令纷纷下郡县矣嘉靖二十八年题准土著居民有能率众报效
招至百名以上者给官带三百名以工者授散官则名色头目之媒也四十
二年令副参游守等官自募家丁报名在官一体给粮则将官私募之囮也
万历三年议准募浙兵三千人各给乌铳赴镇以备冲锋攻击则南兵调北
之渐也自是之后北孽胡则募南孽倭则募中孽寇贼则募师旅亟动百姓
罢敝然而募者犹踵接乌邑夫以百里之生聚而当四方之徵召日削月耗
犹为乌邑有人乎语曰毋为戎首反受其祸盖谓乌邪 国家无大兵革二
百馀年于兹矣乌俗之于僄黠虽其天性然哉然承平日久耳目所渐渍谣
卷三十三 第 50b 页
俗被服率多耽于佚乐闻金鼓则心悸睹旌旗则色变试之兵不习也长老
曰乌兵之起也则以矿寇先是嘉靖三十七年处州不逞之徒煽讧入我南
鄙井堙木刋民大震恐倍磊陈氏首紏义旗衷其师击之尽殪死者以泽量
而民因是骎骎玩兵器于掌股之上武夫之勃兴自此始已倭寇蜂起参将
戚继光购剿贼之首事者而陈大成等率众应召三十九年统兵赴台防守
四十年破倭于白沙洋俘斩以千计调往江福援剿流寇及攻久屯贼巢所
向殄灭以军功显而子弟多食租衣税悬金以诧闾里人益骛于战功矣由
此观之初兵之起也敌加于己藉以自救是谓应兵其既也贾其馀勇惟利
见徼是谓贪兵卒之事变多故徵发日骚武勇陵迟耗蠹萌起物盛而衰固
其变也今 上即位之二十年孽臣刘东阳以宁夏叛筑壁坚守王师环而
攻之已又决河灌之弗能下于是议者发乌兵三千人趋之兵出之日而人
人忧其弗反也至则蹈瑕乘间而入上功幕府所获辎重不可胜数君子谓
卷三十三 第 51a 页
是役也水攻不如吾甲攻之剽而疾也是岁也关白倡乱海岛席捲朝鲜而
墟其国我兵是以有辽左之役遇倭于碧蹄王师不戒败绩我兵死事者百
馀人报至而哭泣之声相闻闾巷于是倭势日益猖獗与吾界鸭绿江而国
扬声入犯而深计者且谓戎心叵测指淮口则咽喉绝扼天津则腹臂断躏
吴越则手足痹蹑留都则根本摇而士气久靡营卫列屯之军徒负尺籍名
至不能受甲乃纷纷议募而徵师于乌则自杭省至则自吴淞至则自留都
至则自淮扬至则自辽津至街巷之间靡然发动而一二缘事将官假借总
哨饵绐纨裤子弟垂橐至千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见后干戈日滋行者赍居
者送中外骚优而相奉财赂衰耗而不赡赋税既竭犹不足以缮粮饟大司
农于是稍稍议罢而所遣天津兵三千人中道发回士卒以月粮不给辄脱
巾鼓噪赖当事者曲慰劳乃止自兵散田里农种失业衣食亡赖辄多穿窬
拊捷抽箕踰备之奸户扉不宁桁杨者背项相望也无几何而浙直所募之
卷三十三 第 51b 页
兵辄复窜迹而逃弗为用主者治逋逃之罪曰是前之三尺籍固在而柰何
纵之去也则乌是问盖至是则兵与民交受其敝而后知兵之流毒远也善
乎司马光之论民兵也当韩魏公柄国政欲刺陜西民为义勇司马光力争
以为不可略曰凡民生长太平不识兵革所事惟田亩力作虽日教阅独旗
号鲜明钲鼓备具可美观而止一遇寇敌即瓦解星散溃败立至自后放汰
还农则惰游已久不复肯服稼力穑如异时矣又田产空尽流落无归强者
为盗弱者转死长老至今于邑长叹此可为永戒而不可复也况今既赋敛
民之粟帛以赡军又复籍农民之身以为军是一身而兼军民之任也民之
财力何得不屈此前事之不忘后事之鉴也夫乌今实类是览里老之呈牒
可悲焉呈称念邑僻处山乡向服礼教不谙兵务始自嘉靖三十七年剿灭
矿贼有声倭寇优浙因而召募无有宁日京省守禦乌兵居多十室九空朝
不保暮近来京师各省冠盖相属下县招兵官府穷于支应小民艰于供役
卷三十三 第 52a 页
应募者皆精壮留家者尽老稚田业失种税粮何供切念普天俱属王民乌
俗独罹剧害恳乞怜准转详俯拯民困繇里老以言小东窹叹于惮人北山
感慨于王事乌盖兼之矣安有为一方阽危若是而上不惊者万历二十二
年知县周士英上计于 朝已岁事竣乃为我父老具疏以闻曰臣闻民者
邦国之本也兵者卫民之具也国籍兵以威而尺伍单弱则兵病欲实其兵
而数疲民以逞则民病古者寓兵于农而民不废耕作见以无所受其病而
兼获其用今者驱农为兵而民窜入兵籍是以未尽获其用而偏受其病臣
窃惟浙东义乌一县兵不得解甲而为民民不得息肩而无事于兵者三十
馀年而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臣叨任义乌兢兢职守何敢越俎而议以干
罪戾然历任以来伏睹徵兵之令无岁而不至荷戟之夫无家而不出人民
流窜而户口消耗里分兼并而粮差困赔邑有憔悴之风民多死伤之泣询
之父老得之道路无不痛心疾首极言兵害则臣亦安忍避一时之忌讳而
卷三十三 第 52b 页
贻百姓无穷之祸哉夫乌邑地方百里旧俗淳庞民居乐业并未知兵自嘉
靖间处州矿贼作剧邻壤而兵始兴继以倭奴侵优练兵浙东而兵始著嗣
后酿成厉阶父不得恤其子兄不得顾其弟妻不得有其夫历年来散于北
边散于闽广者几数万众倭平而生还者十无二三民方救死扶伤之不暇
而复重之以檄召之纷纷祸将安极臣初到任不旬月而金陵淮扬蓟镇吴
淞浙省等处募兵官员踵接肩摩一时嬴粮景从之金陵者二千有奇之淮
杨者一千有奇之吴淞者五百有奇之蓟镇者一千有奇之浙省者一千三
百有奇又民不趋官募则趋私募畴零比耦结队往投者难以备载蕞尔弹
丸之邑生齿几何而比岁投募已五六千人则是空邑之子弟以赴之而闾
里户丁何得不屈臣按 祖制洪武三年以版籍覈天下之丁甲丁二等曰
成丁曰不成丁民始生登其名于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丁成而役六
十而免府州县验丁册口多寡事虚厚薄以均适其力盖至慎重也查得乌
卷三十三 第 53a 页
民户口自嘉靖四十二年以至隆庆五年共一万五千五百一十丁万历九
年户口仅存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丁反至亏失原额比十九年定图报丁登
册充足额数而各里以人丁虚耗纷纷控告不下数百辈(臣)谕以申请详豁
民乃安定良由师旅频仍丁壮离散年老者未行蠲除童稚者先以编役而
逃亡远窜者则累及里役之包赔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宁也且今弊窦百
出奸伪多端蠹国耗民其害有五臣请得而熟数之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
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一遇兵兴辄奉檄坐募以尺度量民之长大
而试其壮健者招之为兵其所留以缘南亩者皆老弱也夫八口之家能耕
者不过二人投募者多则力耕者少使良畴委而不开桑柘弃而不采欲令
家丰人给不可得也害一人情唯安于土著而重去其乡故人人自爱而知
畏法自兵端一开而民倚边为奸薮囊箧者家于是逋责者家于是钳徒者
家于是虽有作奸犯科椎埋剽窃之辈而身捍文网辄逃之尺伍以解免而
卷三十三 第 53b 页
眇上法若土苴也害二兵不素定而一时号召大抵取盈于城市之游惰朝
甲暮乙东骛西投鼠窃蝇营诡冒影射按籍而稽其人多不可晓者比及逃
亡移文勾摄牵优里排莫可䆒诘未免徒耗衣装滥叨粮饷害三今之把总
劄付非虚名耶然上设名色以饵民而下假名色以钩利纨裤之子谋充头
目馈遗如市多者百金少者不下五六十金甚至有废产破家展转被绐而
讦告者计民间金帛之费屑越于道路而肥募官之私橐者比比是也害四
夫既以募民为兵则其姓名已隶于官府之籍行不得为商居不得为农而
仰给于官势遂不可以罢去设汰之使归彼退而顾其田庐之荒弃计画无
聊未有复能生还者也此不为沟中瘠则为萑苻啸耳是使民掉臂有事之
日而弄兵潢池者必此失业无赖之流也害五兼是五害而上犹募焉无已
臣窃恐非直为一家一邑之忧而土崩瓦解之形将在于此当事者岂可泄
泄然而不为之处哉臣愚以为今之所号南兵大率浙以东人也浙东六郡
卷三十三 第 54a 页
而婺居三之二然尝试求之乌之民非果有投石超距材官蹶张之能也一
旦闻召而顿足袒禓以应者则其家不聊生而藉以糊口耳他郡山岩窟穴
之民负气好刚忠勇而硕赴用者无处不有自今请奉 明旨申禁各省卫
所衙门勿得重以私募招诱乌民万不得已徵兵东浙谓宜疏请于 朝敕
部以檄下之抚院院下之道道下之府分督所属州县随地召募不拘方隅
各极简选精锐可致仍令己募之兵年五十以上硕复为民者听其方募而
待用者年二十以上则收限十年而除其籍如是则方始募之日上已明示
其聚散之权至役竣而汰之则无怨且使民心知其不出十年而复为平民
则计必顾后不至叫呼无赖而自弃其身于边塞民得更代而为兵兵得复
还而为民此苏轼募兵之议可通于今日也而要之中原之长技有不专在
浙者(臣)又以为远募之兵各须资遣道路辽远劳费倍多始发有征行之难
事久有逃亡之患今之辽蓟山陜等处古称用武之地村落百姓习于战斗
卷三十三 第 54b 页
识敌浅深爱护乡里即不待驱使犹硕自备衣粮共相保聚若令召募立可
成军昔成化中北虏毛里孩连寇延绥先臣卢祥言营堡兵少而延安庆阳
府边民多骁勇与胡虏狎敢战奏请点选民丁之壮者编成什伍号为土兵
得兵五千馀人人免租六石户三丁委官训练听谓而延兵盛强虏遂不敢
弯弓内向此在延绥一镇行之已有明效若使九边在在练习土著抚以恩
厚民必欢欣踊跃硕出死力又安在其不如浙兵也夫惟土兵以渐而多则
民兵可以渐省而无用民兵可以无用则乌兵可以息肩而归农休养生息
数十年之后户口可充征赋可缮庶乎其犹有支也臣不自揣越分僣言自
知无所逃刑然窃念汉龚遂之治渤海矣令民去刀剑而买牛犊殷然收富
庶之效(臣)今之治义乌也听民辍锄耰而佩刀剑嚣然丧乐生之心则岂惟
有负 皇上今日所以课责群吏之意而尸禄苟安于旦夕使人实谓(臣)
舍其邑而秦越其民也则(臣)亦无以下谢诸父老矣伏乞 皇上怜臣犬马
卷三十三 第 55a 页
微诚俯垂采择敕部查议从长计处以拯一方之倒悬宗社幸甚生灵幸甚
奉 圣旨兵部知道而大司马以时方用兵不报二十三年东征兵卒以徼
赏鼓噪至移兵潜剿不分玉石无辜骈首就戮者数千人其惨盖不可胜言矣
编户书 徐干曰夫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故
民数者为国之本而庶事之所自出也周礼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
上皆书于版岁登下其死生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
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如此其重也闻之治古之世民各安其居乐其业车
马不疲罢于道路万民不失命于寇戎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立功于盘盂
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五以下上所长也十六以上上所彊也则民数之蕃
庶滋殖岂非其累世所休养致然哉逮至汉唐叔季菑害生而兵凶作丈夫
从军旅老弱转粮饟户版之纪纲罔辑土断之条约不明富人多丁者为宦
学释老以免责而下户残瘁率逃为浮人而土著益寡则其弊不在官而在
卷三十三 第 55b 页
民长吏以增户辟税为课绩而各招浮荡析实户张虚数以邀誉诸死徙阙
税者抑配于土著而土著益困则其弊不在民而在官自昔叹之矣而今之
弊则不在民不在官而在边徼令边与邑争民民走集如市亦极敝己记曰
凡民自七尺属诸三官农攻农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吾未见
夺之以兵事而使聚者也我 国朝令民以户口自实洪武十四年始颁册
式于郡县军民人匠等户各以本业占籍男子始生登其名于籍曰不成丁
十六曰成丁丁成而役六十而免妇女若不成丁不役十年乃大计生齿老
幼存亡而更籍之册成一以解京馀司府县各存其一凡百差科悉由此出
无复前代纷更之优然洪武间民甫脱汤火而就任席按乌籍人户二万八
千九百七十二丁口十四万三千九百三十三历成弘以来休养生息户口
固宜月积岁海乃今版籍所载户不及二万口不满八万顾犹减于国初时
也然则登耗之故可知已自嘉靖兵兴徵书旁午民之揭家而往者由两畿
卷三十三 第 56a 页
以及边徼蔑地不有裒而聚焉不下万指户残于奔窜口毙于杀伤则又何
怪乎其逾损于昔也迨万历二十年轮值大造各里报丁填图而县寻升迁
未及清覈存亡虚实之数遂至里有赔累不堪者为讼诸藩司下其牒于县
于是二十三年知县周士英覆加详审除虚加无米丁三百五十四丁增有
米丁四十八丁通共实在人丁一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丁盖㨿丁产为宗所
豁除者多羸弱下户逃亡物故之流而量于有粮人户酌补增数丁以补其
阙是亦割此益彼补偏救弊之权然因是而深叹槩县之弊大都患在不均
夫宽狭硗腴不同乡而同役贫富有无不同赀而同征奔亡侨徙不同隶强
弱众寡不同殖而同派丁多家给者以众输加轻丁少家窝者以力单加重
又版籍漫漶里胥夤缘为奸多巧避失实豪右售赇转相蔽匿贫弱抑勒辄
报科差而里之豪有力者藉口差徭名目即又更赋诸十甲十甲多单下户
昜虐使往往阳浮科敛之所出有倍于所徵者强者吞食饕餮弱者椎肌剥
卷三十三 第 56b 页
髓相推于逃亡死徙而民益戚然则长民者将任其若存若亡而不为之籍
邪则非国家之制也将一一计而籍之而增辟户税邪则又非生民之道也
计莫若与时推移每及攒造之年视耗损益均剂之而仿丘文庄丁田相配
之法以田一顷配人一丁当一夫差役田为母人为子子随母而益损所籍
即豪有力数溢于额辄裒之口即羸弱下户额不及数仍减算即户岁滋足
成赋不责其羡即未浮则例槩摊减不为加科常使民寡征求之优而优其
力国有民人之实而无其名是谓不齐中之齐而公私两便之术或不出此
若必料民数而尽籍之册将户未必增而民先告厉孰与夫听民自便之为
得也后之籍民者母宁使人谓令令寔生我而谓令浚我以生乎
田赋书 我国家稽古定制即田而税其每岁取民者有夏税有秋粮有盐
米有额办有坐办有银力差自军国重需及职员供馈一缕一粒悉财度画
一著为令是时干戈甫定列屯聚食者奚翅千万而免租之诏无岁无之其
卷三十三 第 57a 页
为民惠泽至渥也历二百祀于兹财赋灌输天下度田非益寡而租税非日
减也长吏引錣持筹邑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而国计廪廪忧不足于上民垦
田发草善治之则亩数盆而食不能人二釜者犹众也则患生于上溢而下
漏溢则物力必屈物力屈则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而捍文罔逃国税之私纷
纷起矣乌广轮方百四十里畸提封万顷居民胪列而棋置大都垦田什居
伍山泽园陵薮牧什居三陆地硗埆什居三野多坡坂土杂沙石不皆可田
而又数苦旱暵望岁于天者多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非他有技巧能以
博糈抟生也尝考国初官民田土八千七百四十一顷夏税麦二千一百一
十七石有奇秋粮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五石五斗有奇宣成以后减料米一
千三百七十七石隆庆二年裁定夏税仍旧额秋粮二万一千二百石八斗
有奇其赋法夏税石徵银二钱五分秋粮官米石徵银二钱五分有奇民米
本折色石徵银或五钱七钱有奇总之税粮每岁共徵银一万二千四百一
卷三十三 第 57b 页
十四两五钱有奇田三等曰官田曰僧田曰民田官田有抄没学院义庄诸
名目赋最重而免其差僧田属之寺观半占于民而赋稍重馀尽为民田而
等赋各以其地宜为差具如期徵输初夏税秋粮之入区设粮长收解己豪
右力能为细民轻重得阳浮科敛之辗转为贸易久之课不上而荡者将国
税为淫浪事觉至贸田宅质妻子累亲戚倍偿陨身灭世于是编里甲为差
次分上中下三等从公佥充以均其力又其后诸名里甲值役者公私费钜
不訾给不能一二而共者十百中人之家大率破而 历朝釐正更创则十
段锦一条鞭之法行而民咸称便矣夫十段锦之行也自嘉靖四十四年始
也其法每年算该银力差各若干总计拾甲之田派为定则如一甲有馀则
留一二甲用不足即提二甲补之十年轮次编佥而徭役解费于是乎给其
极也多为市独所揽收至解户有分毫不沾惠者而差解亦病一条鞭之行
行也自隆庆四年始也其法通计每岁夏税秋粮存留起运额若干里甲银
卷三十三 第 58a 页
力徭差诸费额若干照数编派开载各户由帖立限徵收其往年编某为某
役其为户头贴户者尽行查革若起运完输若诸役钱皆官府自支拨势不
得复取赢于民固便然议者犹以为旦旦而号之农氓无终岁之乐户户而
比之县官有敲朴之烦甚至事有不得己或借私以补公势有不容缓或移
甲以纾乙其弊曷可胜数也虽然齐民狃于所习中士溺于所闻自条鞭行
而见年里役紏其不率该催促其输递年分其办细户上其供上下相安盖
己一成不可变矣吾独怪夫法久民玩奸伪萌起一切欺罔以负国课者比
比是也方法武十九年 上念民贫富不均而赋税多不以实自占往往以
田飞洒诡寄昏赖推那遣国子生临县将各乡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
以记之自后岁久册渐漫漶至亡失不可问而田得买卖粮得过都图推收
虚伪弊丛如猬告讦日滋至嘉靖间而极万历初我皇上用辅臣议行丈
量法大均天下之田于是知县范俊履亩清丈以等则既多而里胥得上下
卷三十三 第 58b 页
其手莫可方物乃统县之田分为八乡以一法槩量之稍别科则民田重者
亩不及四升而轻者才三升有奇是时法严令具人习步算而赋均民间虚
粮赔累之弊尽汰独其高田与水田同则如同明等乡被害犹寡永祈二乡
高居八九水才十一而以崎岖峣崅之田输陆海沃野之赋有罄田之出而
终岁不足糊口者则民且欲脱屣去之矣又国家诸料价及兵费皆以田派
计租之入大约半税于官额外之征岁倍诸不暇论即如加派田亩初每亩
税三分之一计增兵饷三千两有奇及倭平而此赋不为蠲除著为定额万
历二十年有岛夷之乱复募兵防守而披戈占籍之徒率皆衣食县官莫能
给则又复议派兵饷田地山每亩加银一厘五毫己二十一年每亩又加一
厘五毫通算总加三厘共增兵饷银二千五百四十七两有奇沿至二十四
年奉 抚院刘汰冗兵减除饷银六百八十五两六钱有奇然总之自嘉靖
至今饷银犹派徵四千八百六十二两七钱有奇而民困未尽苏也夫数口
卷三十三 第 59a 页
之家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仰
而食之时有潦旱灾害之患而徵赋兵革之烦费频岁无休时故富者鲜什
百人之生而贫者多不𢋫本之事逃绝弃业者往往而是而里魁夙猾舞文
作奸窟穴蟊食其中至不可殚诘诸如故老所传鱼鳞图及赋役册业已化
为乌有而奸利万状有巧历所不能得而况其凡乎试举其积弊言之有田
之家患苦赋重贿啖奸书将米粮岁洒合勺于百户之内积合勺成升积升
成斗积斗成石渐以消豁而被洒者竟莫知所从来而岁为之赔偿名曰飞
洒又患田并户则米多米多则差役益重则分析其田或诡之亲邻或诡之
佃仆又或为之寄庄而彼此规避以倖脱重役名曰花诡又家自为户粮差
业该承领而故以其米留挂于娘户常祠藉口众共不落户眼终岁昏赖名
曰虚悬又有地无立锥而户留虚米者有田连阡陌而籍无担石者有留卖
户不过割及过割一二而代为包纳者有过割不归本户有推无收有总无
卷三十三 第 59b 页
撒而影射脱漏者在册为𥿄上之桑在户皆空中之影以致派粮编差无所
归着豪猾欺隐贫弱赔貱而民愈益穷户口消耗逃亡多有黠者籍逋逃为
推委而粮愈益虚自非综核清查一大振刷之则又何以毖其后哉故尝为
之说曰今之官不胜其烦而民不胜其优者则亩数之混淆不为清也册籍
之脱略不为覈也推收之棼乱不为禁也王制十年一大造令开载事产厚
薄按籍科征而挽近直循故事以虚文应耳即所为号实徵亦大率袭祖名
甚且联二姓以朋充耳而民间田粮又岁岁收除迄无定辙以致册籍纷更
里胥因之恣奸飞洒增减信意出入若茧丝牛毛莫得而穷竟其端绪有自
来矣昔丘文庄著论欲令县册详于司府如诸司职掌所载凡各田土必须
开具各户若干及条段四至俾官民有所稽考质證不至混而无别今莫若
仿而行之督令里书查算都啚事产各归子户备造的名登之徵册先将田
地山塘每亩该米该麦该银该徭科则先列于首以县额而至乡额都额啚
卷三十三 第 60a 页
额甲额俱明注丁田银米优免实徵数目序列于次至于花户逐名之下则
详开田若干地若干山若干该徵米若干银若干附列于后图敛而总于都
都总而会于乡乡会而完于县务期总撒相符不得合勺舛谬每册造二副
印钤一存县一发该啚各甲收执照数徵输然里胥必且以为花户滋多收
除不一而有托烦优为口舌者余谓当册成之日仍宜酌定五年一次推收
著定为例其每岁田有买卖或价已杜绝令卖契之外另书推米付约一𥿄
赴官税印收照以杜复诈钱粮即令得业人禀白代纳直至轮年方许推收
有故违者书役坐赃䆒罪自后每年照额科徵以省临期查算如是则以一
番之会造而贻累年之便利何惮而不为此夫亩数辨则人有定输矣花户
详则粮无昏赖矣推收定则籍无窜奸矣纵弊窦未必能悉除而由此以渐
推之奸状可穷而竟也呜呼树木者夏其蠹壅苗者除其蟊牧民者不可不
熟察此论也
卷三十三 第 60b 页
婺星所舍辩 封域分星妖祥之说见于保章氏久矣然而谓婺郡为婺星
所舍者其说则甚长不可以不辩窃考里经周天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
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此天之围数也夫围数三则径一实得十六
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此天之径数也至于二十
八宿度数每一度计一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有奇则凡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合周天之数明矣若以周天之数限于十六馀万里
之内自昔帝王而下辟地之最广者无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计其四封
之境亦不过二万馀里此外为里者犹十四有馀万今星家论著星宿所入
度数止以角亢氐为郑分一曰韩房心为宋分尾箕为燕分斗为吴分牛女
为越分虚危为齐分室壁为卫分奎娄为鲁分胃昴毕为赵分觜参为魏分
井鬼为秦分柳星张为周分翼轸为楚分若以地域二万里计之不过得星
之一十五度耳而乃以三百六十五度尽入于二万里之内其理果何谓乎
卷三十三 第 61a 页
此外十四馀万里或大海或广漠四夷及百蛮在其间者星宿或无所隶属
焉此其可疑者一也又况尾箕为东方之宿而乃主北方之燕危虚为北方
之宿而乃主东方之齐奎娄在西而东主鲁井鬼在南而西主秦毕昴正西
而北主乎赵角亢正东而中主乎郑以至吴越居东南乃属北方斗牛女之
分宋与卫邻乃属东方房心之分周在河阳既以为南方七星张之次而班
固复以子为周赵在河北既以为西方昴毕之次而班固复以寅为赵则东
西南北互易其位靡有定㨿是星之与各自异方矣此其可疑者二也又如
北斗之度居乎天中犹可谓主乎九州若夫五车九坎皆在牵牛之南偏居
一方而亦分主列国何耶此其可疑者三也至论其躔次之疏密地壤之广
狭则又有疑焉宋卫之与燕踰越甚远而房心尾箕实连而为次鲁卫与赵
疆理不入而奎娄昴毕实贯而为列自斗牛以至室壁皆北方之宿也而南
起二广东亘江浙过宋鲁而北终于齐卫则自吴越而至齐至卫皆连乎是
卷三十三 第 61b 页
七宿者也夫尾箕乃幽燕之分而斗牛二宿承之闽广幽燕吴越相望判乎
其不相入矣自井鬼以讫翼轸皆南方之宿也而西起秦雍南带四川又北
析入于三河成周而南始入于楚带乎衡湘则自秦雍而至楚至衡湘皆连
乎是七宿者也角亢乃郑之分与楚为邻翼轸而下角亢连之秦雍荆衡里
道绝远杳乎其不相比矣星甚相迩其地绝相远其故何耶此其可疑者四
也而又于南则分野太疏于北则分野太密宋郑二国同在豫州之东为里
几何而乃当夫角亢氐房心之五星鲁卫二国密比乎兖徐之间所封尚狭
而乃当夫室壁奎娄之四次周迁洛阳其地尤𥚹而分秦与楚之外亦独占
夫柳里张之三次北之分野可谓太密矣斗牛女止三宿耳而南起二广东
抵福建二浙北至江南两淮远㨿江南之九路井鬼二宿耳而北起于秦南
及四川以至于泸南溪洞云南大理诸国奄及西南之二方南之分野可谓
太疏矣或疏或密所隶不等其又何耶此其可疑者五也或者求其说而不
卷三十三 第 62a 页
可得则曰其国始封之日推岁星所在而言谓如岁星在斗牛而吴越始封
而斗牛属吴越自以谓得其说矣而不知太史公天官书谓木火金水土各
以其舍命国则不但独指岁星而已也虽然二者之义蒙则于斯皆谓未然
何者姑以婺女一星考之星经云兹星明则天下礼女功储大国充富夫二
十八宿随天运转靡一息之或停辉光所烛下及万方何有乎分野之局婺
星凡十一度计一万五千四百七十里岂但临乎婺郡而已此星一明丰及
天下其照临之远且大槩可想矣窃以谓天道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初
何有于限界星天星也亦何限哉大抵宇宙间万象异形而同体三才异位
而同神盖自有交相感应之理此其机括之所系渊乎至哉尝考左民所载
高辛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夫
商丘岂必上当辰大夏岂必上当参唯人既主是星而为之祀则是星之休
咎亦随其地而应焉杜预注谓主辰主参为主祀是也能知乎此则蒙所谓
卷三十三 第 62b 页
前之五疑者有不待辩而自明矣是以胡人共主于昴宿则昴亦应之其馀
蛮夷诸国亦必于星宿各有所主特中华不得而尽闻耳然后知分野之说
即星之所应言之则可以地验之则不可此杜元凯主祀之言实为古今确
论虽圣智莫可易也蒙近为宝婺观作重建记谓郡因所主字而祀之非有
局于分野既不误于岁星所封亦不拘泥于五里所舍命国之论实有合于
元凯主祀所注足以释千古之疑而举天下莫能破焉明道先生谓天地间
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己更有甚事伊川先生谓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
是虽槩为事物而言然主祀之义亦可验于此矣蒙庸取是而为之辩金华
郑宗疆题
卷三十三 第 63a 页
卷三十三 第 64a 页
金华县志王祎记元至正十年肃政廉访使董守悫均役之法 下令
使民有田者各以状自陈所有之田几何复俾各都之役于官者曰里正
曰主首者与练习田事之人履亩而覈其得业之人为谁又稽故所藏籍
以质其是否三者克合乃定著为籍其以田之啚相次而疏其号名亩税
粮之数与得业之人于下者曰流水亦曰鱼鳞以人之姓相类而著其粮
之数于后者曰类姓以税粮之数相比而分多寡为后先者曰鼠尾每籍
于部者三一上于廉访司一上总管府一留本县为籍既定然后按籍而
赋役其法即每都之田而计各户税粮之所在役即随之而受役之田恒
不出其都第以田多之最者为里正次焉者为主首而主首有正有副正
者在官副者则相助徵督税粮焉其田多者兼受他都之役而不可辞少
卷三十三 第 64b 页
者称其所助而无倖免高下平正较若画一苏伯衡记洪武四年郡倅
王纲量田之法 令都择一人焉为量长保择一人焉为里长都以五十
步为率筑堠一焉表其都之界保以三十步为率筑堠一焉表其保之界
田以区为率树木表一焉书其甲乙之次树褚表一焉书其多寡之数自
占书于表而树之田间择吏之清强者分董其役 金华土田自洪武四
年勘量后至弘治十八年上司复委本府推官叶相重行检踏开除新增
一一明白重造流水籍册见存本府库房其各都啚都长甲长俱各收执
一本凡有争讼易于查考近因岁久损失及有盗换隐匿之弊宜于岁终
拘集点视庶获久存亦清讼禁奸之要务也
军匠 国初军役多取于归附役充之众其后又多以罪谪发本县各都
卷三十三 第 65a 页
啚军户见在共二百三十户俱有籍册可查其清理之法有因逃故而解
补者有户无壮丁而以幼丁纪录者有原逃不在而挨解者有在营有丁
而解查者有丁尽户绝者有挨无名籍者有改调别卫而误勾者有同名
同姓而冒勾者有分析在前而充军在后充军在前分析在后者有以义
男女婿而冒替者每年本县拘各里里老清审具结造册送府本府又行
清审造册送清军御史及布按二司查照其应解者本县就佥里长押解
取具批回附卷 凡工匠之役于京师有轮班者有存留者又有机籍而
执役于府之织染局者其事不一轮班以各色人匠编成班次轮次上工
以一季为限工满放回周而复始有五年一班者有四年一班者有三年
一班者有二年一班者亦有一年一班者今则皆以四年而一班其或造
卷三十三 第 65b 页
作数多则撮其工焉诸匠皆免本户差役二丁若单丁重役者减其役老
疾无丁者免其身其存留在京各色人匠则廪食于官每月上工一旬而
以二旬为歇役其隶于织染局者则拘役在官递年织造段疋以供用焉
后因存留者或有逃故而轮班者又或失班乃 命清军御史及各司府
州县清军官员清理解部而造册以缴报近年又有纳价准工之例则在
乎清理者之审其宜焉
卷三十三 第 66a 页
永康县志
役之别有坊里长有粮长有均徭有驿传有
民壮本非役而人以役视之者有老人
坊里长在周为乡遂之职初不以为役也汉承
秦置亭长或送徒或畜马皆得使焉则渐近于
役矣唐及宋初皆置里正南渡后为保正长按
唐书睿宗时御史韩琬言往者里正每一员缺
充者辄数十人近年差人以充犹致亡逸其卒侪
于役而人畏其难则唐中叶以后事也宋初为差
役熙宁为顾役元祐复为差役崇宁又为顾役
其后民间之好义者悯役之难又相率为义役终
卷三十三 第 66b 页
宋之世公争于朝私讲于野以为一大议论而斯民
之畏役者其困卒莫之少纾也天既以为役矣乃
无籍定不易之次但随时差充则劳逸疏数将有
倍蓰不齐者民 得无偏困乎顾役聚众人之财
以募一县之役若可无偏困之累然徒得浮浪之人
充之古人所以制乡遂之意盖荡然无复存矣至于
义役民则义矣将何以处司役者乎元以五十户为
一社置社长一人乡置里正一人主首一人尝观黄文献
公所撰义役记其制亦犹夫宋而已 今制每年里
役其长一人籍定其次十年而遍其役期之先后无
卷三十三 第 67a 页
得而私焉验其丁粮之多寡以为任役之轻重其役
费之予夺无得而私焉其籍每十年役遍一更造
人有生亡则登下之田有卖买则推割之其长不任
役则选同甲与比甲之次了粮足任者代之户有逃
绝必补其数此法行而差役顾役义役诸纷纭之
议皆可以无讲矣但其役之设也本以承勾摄督催
徵而己后乃凡百科敛皆在焉嘉靖四十五年侍御
庞公尚鹏按浙加惠里甲振刷夙弊凡公用支应
夫马等项俱酌定其数一例编银徵之于民而用
之于官
粮长即汉之啬夫与宋之户长也 今制每区设正
卷三十三 第 67b 页
粮长一人副二人每区岁轮一人赴 京关给勘合亲听
 敕谕归乃下乡催办税粮冤纳填写勘合送县
奏缴北京既建仍岁降勘合南京户部关缴如初盖
责慎之意具重如此岁久消乏有司乃㩲令众户朋
充今且有十人而朋其一者矣近乃举而革之革之诚
是也如 高望帝之约束何有志于奉国恤民者尚
无废画一哉
均徭自粮里正役之外凡诸执役于官者通曰均徭
即周礼所谓服公事者是也均徭非役名乃所以
制役之意盖自昔之议役者其制莫善于此矣按
宋史其役有卫前即今之解户库斗有承符手力
卷三十三 第 68a 页
散从 即今之皂隶弓兵旧志熙宁顾役岁收免
役钱九千八百贯有零非尽为役费也禄官更备
水旱皆取足于宽剩钱之数故其取之多如是诸贤
所以亟争之也无之役有祗候禁子有弓兵有站天
有铺兵与今制亦略相出入其所以为役之法莫得
而详 今制凡杂役皆点差而以上中下三等定其
轻重盖有司得随事专制非若里甲有一定之役次
是以放富差贫那移作弊之戒于律令每丁宁马
弘冶元年始定均徭之制其制照里甲定籍年役一
甲以五羊与里甲互役总验一县之丁粮配诸当役
之数通融而审编之凡役期之先后役直之轻重
卷三十三 第 68b 页
有司者皆莫得而高下焉此诚所谓均徭者矣且
兼宋人差顾顾法分为银力二差银差者徵银入
官以充顾直而免其役即熙宁免役法也力差但
准银以定差而不徵银听其身自执役或倩人代役
即元祐差役法也其参酌事理曲尽人情又如此
近或有非役而因事徵银者亦附焉岂有取于宋人
宽剩钱之类欤
驿传即元之站夫也自汉以来驿传之马皆官置
之站夫之名始见于元盖泪此遂为民役矣 国初
驿站之役皆点充所谓了佥也其后渐乏通验田
粮朋补之所谓粮佥也县额远方马七疋本县华
卷三十三 第 69a 页
溪驿马五疋骡三头驴五头递运天三十五名诸
役之中其最重难无如远方马头者矣于是议者
定为免役徵银之例而患始除近又通计一县民粮
之数配以所须马价等银计米徵之崴随税粮徵
完解府以候远近诸驿之关领者给焉
民壮 古者乡遂之民居则为农出则为兵农
虽兼兵之役而未尝别出养兵之费亦庶几乎劳
而不费者也后世为兵者既列屯坐食资农以为
养及兵之不足又集农以充兵之役马亦异乎古矣
宋河北有弓箭手陜西有义勇或给田以募之或
免役以集之猖未户使之为兵也自熙宁中王安而
卷三十三 第 69b 页
创行保甲之法而民始有户兵之累民壮之役亦颇
类此洪武初立民兵万户府简民间武勇之人编
成队伍以时操练用以征战事平还复为民此民
壮之权舆也然其所立止要害须兵之处所简亦
止武勇任兵之人而己曷尝通行郡邑户使之为兵
哉太平之后旋己罢矣正统十四年今各处招募
民壮就令本地官司率领操练遇警调用事定仍
复为民民壮之名始于此其费视税粮居其什一后
乃老羸残疾皆窜名以苟衣食不过以充候人之役
而己
老人即汉之三老掌教化者也洪武中令天下州县
卷三十三 第 70a 页
里设老人一名以耆年有德者充 置甲明亭颁
教民榜凡民间细事俱听直亭老人会众剖断
有不服者乃经有司其赴京奏事称旨者即授以
官任亦重矣后因所任非人有司槩轻遇之于是
耆年有德者多避不肯为而其乐为而不辞者举
皆人役也是岂太祖设立老人以助宣教化之初
意哉
风俗 邑之弊俗所亟宜更者有八曰淹女曰火葬
前已㒷之曰健讼民间少失意则讼讼则务求胜
既问无冤矣不胜必番讼之所争之端甚微而枝蔓
相牵为讼者累十数事不止每赴诉会城人持数
卷三十三 第 70b 页
词于巡院则曰豪强于盐院则曰兴贩于戎院则曰
埋没于藩司则曰侵欺于臬司则曰人命强盗于水
利道则曰污塞随所在遍投之唯觊唯埋即涉虚
坐诬不恤而被讼者且破家矣曰起灭民之阴鸷而
黠者上不能通经学不不肯安田亩以其聪明试于
刀笔捏轻为重饰无为有一被笼络牢不可出凡
健讼者之为害皆此辈尸之也人有指斥其恶者
则以他词中之即有司且有拘制上下莫之谁何者矣
曰扛封中城中歇保户与讼家为地者每偏相佐佑曲
为陈禀以乱是非或伺而遮之俾其情不获上达稍
与抗则结众驱辱之使负屈而去故人家有讼必重
卷三十三 第 71a 页
贿歇保之桀黠者以为羽翼盖未至于庭而所费
固已不赀此贫弱所以重受困也曰揽纳浮浪无
籍之人代当粮里而包收之营点收头而侵尅之求
田问舍娶妇嫁女或以耗诸声妓之娱罔顾后患一
遇追并多方诡避及发觉则诸宗族亲戚邻里
及素所拂意之人令其陪偿或牵连数十人又弗克
完则有司官吏或并受课殿之罚公私盖 病焉
曰聚集民健而不知法者遇有争竞辄逞凶聚众
多或百人少亦不下十数人鸣锣持杖交相击斗不惟
大狱缘之而起而习乱之风不可长也曰投兵自海
壖告警金华之民夤缘募兵侥倖为把总者往
卷三十三 第 71b 页
往富累万金贵登高品初无汗马之劳胃膺胜
敌之赏以致力田之民卖牛犊铸刀剑以应招募者
所在成群始自义乌连及东阳今且浸淫而至于
永康矣以今则坐失耕稼之夫以后则酿威盗劫
之患其为害不浅也阴符经曰火生于不祸发必
尅奸生于国时至必溃易曰涣其群元吉此正识
微虏远之君子所当涣之以元吉之治勿使其时至
而溃者也塞涓涓以杜江河之流伐毫釐以省斧
柯之用其在于兹乎然救弊之术岂有他哉照之以
明断之以公操之以信果如当其罪必惩罔宥则
一举而民志定民俗变矣
卷三十三 第 72a 页
卷三十三 第 73a 页
卷三十三 第 74a 页
宁海县志 宋胡融曰宁海水利讲之旧矣然皆不得其要领冒尔为之
卒无成绩且如官庄大岙竹口梅林九顷田畴开辟虽号出榖处畎浍沟
洫与夫河渠无可倚赖周世宗显德中祖令孝孙元祐中本路罗提刑适
非不究心于此未踰年岁寻皆废坏故吾乡之田凡在路北者凶岁多丰
岁少大抵河渠之利独便于苏湖杭越何则土平水缓势不湍激故也吾
邑界两山之中春夏溪流暴涨奔放冲突声如雷霆小小堰埭一扫而尽
岂容潴蓄故尝为之说上策莫如作陂下策莫如浚池相视吾邑土疏而
多沙石山峻而不钳锁无逶迤漫泉沮洳大泽可以作陂上策之说不可
行矣不得已则有下策耳合以十亩为率问其田凡属几主裒其钱买田
一亩浚而为池遇旱则共以灌溉一应人户有田在高仰者一依此例推
而行之如此则吾邑之地皆成良田矣虽曰下策犹愈于束手而无策
卷三十三 第 74b 页
者乎
卷三十三 第 75a 页
永嘉县志盐课 永嘉场在二都东邻大海其乡一都至五都 国初以
濒海故尽占籍为灶灶户一千四百正丁一千九百九十每大丁一贴办
小丁五额办盐六千七百四十五引三百三十五斤二两五钱岁支工本
钞一千三百四十九锭八百三十文每灶分与沙坛一亩仍官给铁锅牢
盘一口及山荡采樵以资耕煎区分二十四团总催八十名分立八扇每
扇岁一人徵收课盐贮之仓场候商人执引以次照支谓之常股后因边
储急用召商中纳越次支给谓之存积成化间御史林诚以仓盐多耗疏
令沿海灶盐并输半价始分折本二色其折色盐三千一百五十三引三
十一斤该银一千二百六十一两二钱三分一厘输运司解京本色盐三
千五百九十二引三百斤十五两二钱内存积四分常股六分后因商人
支给不时而仓廒所积复有浥漏耗损之患官府必责其取碗总催往往
卷三十三 第 75b 页
破产以偿不胜困累弘治间侍郎彭韶廉知其弊奏并徵折色计银一千
四百一十五两三分解纳运司给商任其到场买盐听掣商灶一时称便
嗣后盐法渐坏优恤罔加 国初所给工本米继易以钞及钞法不行工
本遂废而又身膺二役县有里长场有总催县有甲首场有五长县有收
头场有解户县有支应场有直日灶之与民苦乐居然可见为有司者顾
以灶得盐利每困苦之凡杂办徵输悉与民埒且商人到场买盐贫灶率
先贷其银而商人乘之以射利数月之间必取倍称之息每盐一引视常
价仅得半之用是日苦窘急逃亡数多而额不可减正德间当道议将灶
户田每五十亩准一小丁以足原额之数庶几得通变之宜然旧额沙坛
外有沙城拦护节年风潮冲拓沙坛半入于海耕办寡资益不堪命邑人
封通政王钲深用悯恻嘉靖十三年间具奏乞照各场水乡例将旧徵折
卷三十三 第 76a 页
色盐课敷之通县并请修筑沙城事下巡盐御史杨春芳行知县周珫会
议奉按验将折色盐银派通县照田办纳灶困稍苏至嘉靖二十七年巡
盐御史鄢懋卿因诸生张坅冯瀚等言乃就沙城旧址筑以石堤保存馀
沙分给各灶每下所得视旧额不啻减半云
卷三十三 第 76b 页
卷三十三 第 76b 页
永嘉县志 先是浙东设总督一员金盘名色把总一员嘉靖三十五年始改
设参将驻劄盘石卫复设钦依金盘把总专管水关统领兵船驻劄瑞安隆庆
年间移驻宁村所其南北要隘如黄华蒲歧石马梅头飞云镇下门等处俱设
名色把总带领水陆官兵画地防汛每总不分水陆俱设兵五百名以募兵兼
卫所选军充之 黄华关飞云关江口关镇下关各设总哨官一员哨官一员
黄华关属乐清县地方原系水寨派盘石卫官军防守嘉靖三十一年改设总
哨官带领民捕军队舵兵泊梁湾海洋飞云关属瑞安县地方原系水寨派温
州卫官军防守嘉靖三十年改设总哨官带领民捕军队舵兵泊凤凰海洋江
口关属平阳县地方原系水寨嘉靖三十八年改设总哨官带领民捕军队舵
兵泊洋屿海洋镇下关属平阳县地方原系水寨该金乡卫官军防守弘治年
间废隆庆四年题设总哨官带领民捕军队舵兵泊官岙海洋参将标营左
右中前后五营每营设名色把总一员哨官五员各领官兵一枝标营平时屯
卷三十三 第 77a 页
插盘石卫汛期出守黄华蒲岐梅头海口专禦洋田岙曹田日团一带地方
 左营平时屯插蒲壮二所汛期出守上魁海口专禦盐浦镇下一带地方并
哨福建流江界右营平时屯插盘石后所汛期出守石 海口专禦三屿盐盘
沙角南渎平山白沙一带地方中营平时屯插金乡卫汛期出守大濩海口专
禦石塘潼头七溪大小渔野一带地方前营平时屯插平阳县汛期出守仙口
海口专禦柏城汶路口眉右宋埠陡门江莱一带地方后营平时屯插海安梅
头汛期出守前后冈海口专禦场桥长沙永嘉场沙村黄石浦一带地方 珠
炎营名色把总一员哨官五员领民兵一枝平时屯插炎亭专禦珠明石坪大
岙舥漕洪岭一带地方(往年每大汛军门调发标下二营前来恊守此处万历/十九年因警息议免调发以本处民兵分布防守省费)
(不/赀)大汛以春分二月中此阳和方深东北风盛作日本岛夷与诸国互市或
乘风剽掠可以猝至温台故防之夏至后南风盛海水热蛟龙起飓风作彼既
难来我亦难哨故此时撤防小汛以十月小阳东北风与南风时或连作故防
卷三十三 第 77b 页
之冬至后海寒北风欲冱故十一月撤防惟四月渔船出洋乘掠盐米壮男不
敢深入内地九十月海外诸国互市者皆乘东南(风/之)广中香山遇船劫掠故小
汛亦不可不防也镇有三关曰黄华曰江口曰飞云而黄华悬于海外倭船
外洋来者必经其地故于黄华海口联舰哨守则北可以扼梁湾之冲南可以
扼南麂之冲分布制截寇自不得深入此禦倭之策莫先于防海也又按民
间田地起科徵税岁供官军月粮承平日久徒籍虚名以糜廪食自有倭患以
来官军一无所用于是酌议募兵率用土著间收义乌武义之民分拨各总大
约共若干名又于常赋之外科派练兵银以给兵饷视官军月粮不啻倍之而
督兵诸官类选民人稍知兵事者充为名色把总世官指挥千百户等间一委
用迄今四十馀年海上不无警报募兵不敢议撤而卫所官军尽为虚设此东
南疆圉安危至计不可不加意而振刷也又稽初设官军时行伍悉充而民赋
所输计足供给今官军消耗将半而民间赋额然犹不减此其故非奸胥侵渔
卷三十三 第 78a 页
则豪军冒领近议欲查追馀粮以充运军之需是岂法纪所宜哉
卷三十三 第 78b 页
永嘉县 沿江有三洲 西洲 蒲洲 任洲 入大江有十三浦 上戍
浦 竹浦 桑浦 瓯浦 西郭浦 外沙浦 黄石浦 白沙浦 梅岙
浦 嶕头浦 河田浦 象浦 通江凡四港 安溪港 菰溪港 荆溪
港 楠溪港 瓯海一名蜃海去郡城东六十里江流东至盘石宁村会于
海洋茫无际涯是谓瓯海自宁村而南积沙成城以捍潮势沿海皆沙涂亭
民取咸潮溉沙酾卤煮盐 瓯海之长潮西至白沙安溪(由江南岸则自北/门憩节亭历江山)
(永清定安迎恩门西郭过吴崎桑浦屿头岩门竹浦塔山林头吴渡上戍浦/口江南张岩外村西洲驿头殷溪桑溪至茭洋渡抵青田县界/由北岸则)
(自罗浮河田泥涂马岙嶕头梅岙鸡口屿小荆荆溪港口/白上菰溪港口凌福白沙茭洋至安溪港亦抵青田县界)北至潮际接楠溪
(舟过北岸由十石入/楠溪港潮至潮际)退潮东去北至馆头(抵乐/清界)
卷三十三 第 79a 页
瑞安县 安阳江(在县南/门外)旧名安固江吴时名罗阳江唐时名瑞安江又名
飞云渡(江之源有二其一自建宁政和县界温洋迤逦南来至百丈口而罗/阳大洪莒江之水会至三港为大溪其一自处青田县木凳岭至陀)
(溪而三坑之水转至陶山南口为小溪二溪宛转合流而入于/江凡数百里马其夹江南北岸诸山之水派流颇多皆入于江)其长潮西上
一抵三港一抵陶山港潮际其退潮江口东接洋屿入海南次横河次俞木
抵平阳县境
平阳县 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名始阳江)一港入顺溪分源东流合睦村周奥入
东南流合横口三桥出径口江一港自梅溪出汇梅浦一港自闽峤诸山涧
谷出松山平水一港自宋兰洋分东西源出燥溪而止 海在县东二十五
里北自瑞安县界榆木浦起经斗门仙口自仙口南经江口小茄南监邪溪
卷三十三 第 79b 页
盐亭抵大奥王孙蒲门自蒲门抵堕项岭俞山自俞山抵福宁县烽火寨止
横亘三百馀里
沿海巡简司一十处管𤇺堠九十三所 馆头巡简司管拨 白沙山 南
岸山 三屿山 屿头山 黄华山 洋田山 盘屿山 田湾山 馆头
山 茅竹山 下关山 上关山 瞿屿山 中界山巡简司管拨枫叶
山 东白山 密辣山 黄家山 殊磊山 川石山 大奥山 长沙山
 沙下山 沙汇山 洛湾山 北监巡简司𬋩拨 楚门山 茗坑山
乌岩山 苏家冈 后轿山 西团山 湖头山 头山 前山 化山
 下山头 芦湾 小鹿巡简司管拨 马鞍山 灵门山 鱼井山 于
江山 丫髻山 三山 石桥 西门 乌沙门 亭头 东门 蒲岐巡
卷三十三 第 80a 页
简司𬋩拨 岐头山 水奥山 高松山 南浦山 缆屿山 蒲奥山
栀头山 梅头巡简司管拨 鲍田 前山 钱家步 前塘路 岩井山
 白岩 南岸渡头 横河 塘路 郑家庄 下村巡简司𬋩拨 拦头
 濛湾 刘家山 小王孙 大王孙 后嵯 关山 玄中岩 下村头
 小渔野巡简司管拨 大濩山 卑湾 上洋山 奠山 凤凰山 白
崎山 浪荡头 半塘 江口巡简司管拨 屿门山 蔡家山 麦城山
 福全山 司前塘 塘岸 仙口巡简司管拨 白洋 石刺山斗门
 风门 塞平山 烽火山 防禦倭寇官军战船于莆门小渔野青奥门
中界山楚门等处海口湾泊堤备遇有警急即便策应追捕
卷三十三 第 8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