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尧时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孟门江淮通流无有平原高阜群
臣举高阳鲧治之鲧治水始于冀州兴徒役作九仞之城九载讫
无成功始冀州者理其脊也且尧都平阳冀州为急后禹嗣兴伤
父绩用弗成劳身焦思躬执耒锸以为民先亦始于冀州然鲧之
罔绩不失于始冀而失于崇防禹之成功不得于始冀而得于凿
龙门排伊阙盖治湮与止沸同止沸者扬汤不若去薪治湮者崇
防不若决注窃思禹之治水虽始冀必先导碣石九河以达其入
海之路下流既疏则上壅自杀是故龙门可凿伊阙可排也今云
中之境鲧堤累累而禹迹无闻考之于书亦惟恒卫既从一言而
己夫云中地势天下极高是岂仍须堤防以事障塞邪禹工一施
海道无阻则夫云中自高之水一决注之耳无馀力也朱子曰云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西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东
 流入于海意与此同也
 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大原传云大音泰大原地名亦曰大卤今在
 太原府阳曲县至于大原言逐出之而己不穷追也按大太二字
 音本不同禹贡既脩太原在冀州诗至于大原在雍州周都礼镐
 猃狁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非自冀州太原而入地里志泾水出定
 安泾阳县今原州百泉县笄头山也则诗所谓泾阳指此地而言
 泾阳东北至太原二千馀里山川险阻黄河介其中安得饬戎车
 日行三十里逐雍州泾阳猃狁由冀州太原而出乎禹贡原隰底
 绩蔡传引郑氏云其地在今邠州唐有泾原节度使今固原州即
 唐原州故城汉唐以来又以河南地为五原郡则诗人所云至于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大原者指原州而言非冀州之太原也朱子在南渡后未至北方
传偶误耳
九宫私记曰余尝至雁门抵岢石见诸山往往有㔉削之处逶逦
而东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至蔚东山三涧口诸处亦然
问之父老则曰长城迹也夫长城始于燕昭赵武灵而极于秦始
皇燕昭所筑者自造阳至襄平武灵所筑者自代并阴山至高阙
始皇所筑者起临洮历九原云中至辽东皆非雁门岢石应蔚之
迹也及读史显王三十六年有赵肃侯筑长城事乃悟盖是时三
胡尚强楼烦未斥赵之境守东为蔚应西则雁门耳故肃候所筑
以之则父老所谓长城者乃肃候之城非始皇之城也迨武灵既
破胡则并阴山至高阙始皇既并天下则起临洮至辽所保者大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则所城者愈远也
周元王二年代子会赵无恤于夏屋无恤杀代子遂袭代灭之时
无恤姊为代子夫人因使人迎其姊姊乃磨笄自杀代人因名其
山曰磨笄然磨笄之辨诸家不同有谓在保安州东即鸡鸣山者
有谓在飞孤县东北百五十里者有谓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者
要皆求之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稽之于道里徒步之下是故语
意近真而指摘各异考者转增疑惑莫可较一也夫代为蔚地其
去济南辽绝甚矣长清之山本名马头可无辩也鸡鸣在蔚东北
百五十里其去恒山则又倍之岂所谓自上临下可见之地邪况
保安上谷属也春秋之际东胡据之元非代壤而谓夫人者望夫
于此自杀于此不亦缪哉考之魏土地记曰磨笄山在代郡东南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二十五里一名马头山夫代郡废城在蔚城东今其东南二十馀
里所谓马头山者人人知之但不知其即为磨笄耳而顾他求之
可乎又括地志曰磨笄山在飞狐县东北蔚州去山近舍之不言
飞孤去山远取以为较遂使考者不循其故不玩其微求之于蔚
东北之道里则以鸡鸣为是求之以马头之名称以长清为疑盖
琐琐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于道理徒之下也
苏秦说赵肃侯曰山东之国莫如赵强赵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
有清河北有燕国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不敢伐赵
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韩魏不能支必入臣
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必中于赵此述赵形势而为之谋也言秦
必不敢越韩魏以攻赵是矣然今日之常山河漳犹夫故也又东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连上谷兵援警接如肩臂手指而胡骑之南乃无议后之虑者何
曰西失礼胜则不足以邀寇之归东弃开平则无能为大同三关
攻其必救也
楼烦子不可考其受封之始或曰夏后国于今宁武商以来世为
荒服周成王时其君入朝于京师战国之时东胡林胡楼烦杂处
冀北并号三胡考之古牒东胡林胡胡也楼烦则否何者上古之
时并建要荒以为藩屏天下有道莫不来王春秋德衰外衅时作
荤粥猃狁之裔东胡林胡之类以渐南徙而若代若楼烦近其害
者染其污矣传世既久槩名曰胡虽楼烦有下自知也是故周王
会有楼烦而无东林胡又东林悉以胡名楼烦独有国号其源未
可同也或曰王会何以无代曰代子姓殷之同宗周人盖不跻之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荒服
周郝王九年赵武灵王议胡服曰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无舟楫
之用西有楼烦林胡秦韩之边无骑射之备将何以为守昔简主
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之所明
也遂胡服招骑射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
马乃命代相固主胡致其兵用以攻伐此中国用胡兵之始也明
年又破原阳为骑邑胡服率骑出踰九隈之固绝五陉之险然胡
服之令公子成争之骑邑之破牛寡争之而武灵不听由是黄帝
尧舜之衣裳变而为贝带师比矣成周之六射五驭变而为鞍马
控弦矣用夏变夷之道废而反见变于夷狄之俗可叹也哉
周报王十五年赵武灵王南攻中山北破楼烦林胡攘地北至代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西至云中九原于是置云中九原雁门郡又于代置代郡夫武灵
之攘胡自谋秦始也盖其始立秦与韩魏败赵兵斩首八万此武
灵之所愤也故西置昭襄以结好于秦南使仇富以通和于韩魏
而复内招骑射之强外辟三胡之地楼烦可以礼服则遇其王以
致其兵林胡宜用兵威则驱其类以空其地由是云中九原可以
直通秦中而咸阳以后危矣究其为谋非旦夕也然胡服之令初
行而大陵之梦己兆函关之符甫出而沙丘之祸遂行事起于憎
爱之微变发于肘腋之近后世愤秦虐者往往感焉岂非正己之
功亏而治人之欲速闲家之道歉而谋国之愿违也耶故尝曰齐
桓伯而不王其功至于反左衽被发而不能立一王之治武灵夷
而不伯其功至于辟地千里而不能合天下之从管仲伯佐也强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国止于其身肥义夷佐也身卒不免于难虽然下甲九原直窥秦
中示天下以形势礼遇楼烦藉其兵力得处变之权宜盖至是则
秦有腹背之虞而胡失连衡之势矣
蔚城东二十里许有故墟焉俗呼代王城周回二十五里九门遗
趾俱在金波泉发源其北夹城东南流即搜神记所谓始筑时亡
西南板于泽中自立者也长老曰盖昔有代王者居是城与燕约
相救置传鼓为信胡大入传鼓燕救不至代王出奔国为墟又曰
废城南数里小山即鼓台也余寻之果然今仍名擂鼓埚其言有
證矣而竟不知所谓代王者何人也一统志曰蔚东有代王城即
汉代县故城文帝封代居此郡旧志亦云夫文帝封代固矣约燕
相救胡至出奔文帝无是也史记曰文帝都晋阳迁中都其幸太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原也复晋阳中都三岁租而蔚无闻焉又文帝分其故国王二子
武为代都晋阳参为太原都中都皆即其故都而蔚不与焉然则
谓蔚之废城为文帝所居可乎文帝自代入奉宗庙其故都亦必
培植以示不忘而遂谓为墟可乎及考之高帝纪十一年下诏曰
代地居恒山北与夷狄边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
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乃立子
恒为代王都晋阳后迁都中都夫蔚废城代故都也汉高众建王
喜因之其谓数有胡寇难以为国者以喜之奔还也颇取山南太
原之地益属代则代南矣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云中不属代矣
汉又有代郡则代亦不属代矣代不属代而存其名此后人之所
疑也是故知文帝之封代而不知其未尝至蔚也知晋阳中都之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复租而敢援以为證也知文帝之未尝被胡出奔而不敢为之辩
也附会之说纷然矣且王喜之封也与卢绾同时草昧之际披荆
棘立城邑日不暇给燕代与国土壤接近则相为救也必矣燕救
不至王喜出奔长老所传信而有徵也鉴王喜之失国而徙都因
代之南徙而置郡此高帝之筹而代因之南也郡志不询长老之
详不考史文之实不稽十一年之诏见一代王城遂指为文帝误

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古城也汉高围白登之所至者为
今大同一曰新平城拓跋猗卢新城其子六脩之所居者在今马
邑县地一曰小平城亦古城也秦蒙鷔之所拔者今神池稍南宁
武关地也小平城见吞于秦而两汉无闻新平城见据于六脩而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魏不复见俱废久矣独平城魏以为都后复为镇称京置府至今
 显焉地之兴废果有数耶抑流峙风气如形家者说耶
 大同之地古云中九原定襄代郡赵秦汉之所置也赵并代以有
 代斥胡以有云中九原而置郡则皆于赧王之十五年于是秦因
 之为三郡汉增置定襄为四郡夫秦汉时天下不过三十馀郡而
 此地其四则夫西北之陬岂止是哉故尝曰三代以来东南之地
 渐辟而西北之地渐沦固理势之自然也今以其故城考之则云
 中在胜州榆林五原即废礼州代为蔚废城定襄在今府城西北
 皆非今府城也以其属考之则云中有咸阳陶林沙南北舆之属
 九原有临沃文国武都曼柏之属定襄有成乐桐过襄阴复陶之
 属代郡有高柳卤城班氏平邑之属皆非今所属也然则今大同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者云中之东境定襄之南境代郡之北境而九原之南邻也是故
合其全则四郡不得不纪指其实则代南境为太原为太原云中
定襄西北境与九原举在塞外矣
并州大抵恒山以旁之郡帝舜始置分冀北境者也周礼正北曰
并州其镇曰恒山春秋元命包曰营室流为并州分为卫国夫不
以卫水恒山为号而曰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地里志并
州所属十郡而云中定襄五原代雁门己居其五西河朔方乃武
帝新置之郡而朔方汉末复治五原则又得其六矣远于是者南
不过上党太原西不过上郡而己故曰并州大抵恒山以旁之郡
也一废于夏初而成周是建再废于汉末而黄初复仍将寰宇之
广必剖析而后行亦疆域之形有一定而不可昜邪虽然汉以前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之并并之全也十郡隶而北境过其半魏所置之并非并之全也
陉岭以北举弃之胡盖虽有新兴之名而无其实矣置乌桓于塞
外而寇盗繁分鲜卑于塞内而郡邑废后来晋人五胡之乱亦自
并州始履霜坚冰斯可畏之甚乎
汉宣帝以匈奴旁塞遣后将军赵充国屯五原朔方云中代雁门
定襄右北平上谷渔阳九郡将四万骑此汉代联九边为一而总
之以一大将也今时九边之骑岂止四万而不可以一将总者礼
胜之沦于西大宁之隔于东也
隋文帝开皇间突厥启民归男女万馀长孙晟奏请徙五原以河
为固于夏胜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使
得畜牧王司马琼谓掘堑始见于此余按堑亦作堑亦作渐秦纪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始皇通自九原至云阳边山险堑溪谷又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又
堑河旁汉高纪深堑而守晁错传高城深堑木樵潘岳马汧督诔
𠜺以长堑刘良注𠜺掘也梁书韦睿传夜掘长堑则掘堑之事盖
有之非始见于隋也
汉元光二年匈奴入武州塞夫秦塞远矣大抵阴山高阙之间也
史记曰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起临洮至
辽东延袤万馀里盖是时云中五原皆为郡故长城在其北也关
志曰秦并赵筑长城于岚州紫塞则是以秦塞为岢岚偏头间也
夫秦之所备者大起临洮则西境全历云中五原则咸阳以后安
至辽东则宣大之南雁门宁武偏头之北俱为内境矣必不复于
岚州别为塞也然则何以曰岚州紫塞曰赵肃侯备三胡筑长城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矣岚州之塞或肃候之故而汉所谓武州塞也
唐武德三年高祖召刘世让问以备边对曰突厥数南寇者以马
邑为之中顿也如使勇将屯近地厚储金帛以招降者数出奇兵
略践禾稼不踰岁马邑可图也帝曰非公无可任者乃使来屯朔
州夫马邑为郡汉唐急之然汉以韩王信肇祸唐以苑君璋启衅
故匈奴突厥率垂涎焉昔王恢之诈首以马邑诱胡而刘世让此
论亦曰突厥之数南寇以马邑为之中顿也岂其形胜有馀殷盛
自昔为犬羊香饵邪盖尝考之古马邑今朔州也汉唐之初边邑
疏旷云中五原举在礼胜是虽偶有失得不为剥肤若夫马邑则
南接雁门东引燕代马邑失㩀将并土震摇并土震斯河洛纷扰
矣是故其急之也于戏沿革无常而形势有定若朔州者非今日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所当急者耶
考之旧史尝于边境置四军曰崇化曰火山曰岢岚曰楼烦岢岚
虽重兵而移置岚谷楼烦虽旧号而颇近静乐盖岢岚本以岢谷
得名而楼烦则自并北管之后以渐南矣独崇化为今之宁化去
宁武为近火山属有偏头去偏头为近实今日二关之所宗也于
戏周人城朔方不闻有雁门也李牧备雁门不闻有宁武也中国
遗祸之浅深不亦大可慨邪
宋熙宁八年诏韩缜割分水岭以北地卑契丹东西失地凡七百
里其后契丹复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遂启用兵之衅夫宋人
所割分水岭之地今不可考矣然尝登雁门踰夏屋极目于勾注
广武之间而知陉山形如人字一脊中分山南㩀脊则利归山南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山北据脊则利归山北辽人所索必此地也不然则彼以射猎畜
牧为业每每空千百里之地以养禽兽而顾独拳拳于此三十里
间邪夫宋君可与有为者神宗也今其言曰所争止三十里大臣
殊不究本末夫斥卤沙碛之场连阡弥望虏所不争隘塞险昜之
间不十数里利害即相悬矣神宗但喜其道路之不遥而不究域
民之大限斯惑也己神宗所恃以有为者王安石也今其言曰将
欲取之固与之夫如其非义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安
石但知冀望于未获之石田而不知致惜其守成之要地惑又甚
也君臣如此尚何言哉卒之粘没喝之师一出云朔遂下太原非
以雁门失守与李绛有言曰边城要害当谋之边将规河塞之外
于庙堂之上鲜不败事其谓是夫或问宋失幽蓟矣粘没喝之师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何以先下太原曰宋失幽蓟白沟为界既无大险素所重防雁门
则石晋之所未割太原恃之为藩宋弃分水岭不以为意而辽金
知之以为出奇之路也
国初置东胜诸卫然多事草创什伍虚耗至正统十四年九月虏
寇拥逼 诏徙诸卫内地遂弃东胜此我 朝不复四郡之实也
洪熙宣德之间玩常而不思其变景泰天顺之际守近而不谋其
远由是偏头邻于大羊而全晋以北单矣岂惟全晋五原云中赵
武灵所欲下甲咸阳者也此而不守则左臂断全陜危矣可胜惜
哉于少保公极力于独石而不注怀于东胜其意何也
总督宣大余子后言边务曰自古命将出师诛暴禁乱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进退之间非不可臣奉命以来熟看大同地方山川平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旷宣府地方一半相等门庭寇至车战为宜今为军之计大率以
万人为一军战车五百馀辆用步军十人驾拽行则继以为阵止
则横以为营车空缺去处用鹿角柞补塞凡战士器械不劳马驮
乾粮不烦自赍若使虏贼合众对垒彼用弓矢止有百步技能我
用鎗炮动有三四百步威势如相待过久彼将分散抢掠我则出
兵或首遏其骄横或尾击其惰归前项车营取便策应运有足之
城策不饲之马此亿万年守边简昜之法也前此李贤于景泰时
亦疏称边境俱用战车可以横行沙汉不但驱之出境而己近观
各边所造战车上安神鎗铳炮规模亦似可取施之战阵多不济
用者何哉盖此车之造止可为自守之计非临阵取胜之术也今
边防之地非山涧则沙碛贼虏之来疾如飘风纵马一驰倏忽数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里仓卒之际车何能自随若虏乘风纵火则与陈涛斜之事一律
矣余谓制虏之术莫如拒马鹿角攒竹长牌马上可以带之随军
而行一则可以拒战马之冲突一则可以遮胡虏之乱矢禦虏急
务莫先于此昔吴璘拒金人于鸡头关实藉此具踵而制之可也
山西土瘠民贫村落细民多不能屋宇乃就高地凿土为窑以居
之夏凉冬温颇利于贫家孟子所谓上者为营窟汉书所谓瓯脱
是也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正统三年七月丁亥巡按河南监察御史丁
璿以直隶宁山卫远在山西泽州之境其屯
田布于河南大名诸郡县屯卒散居卫官巡视
不及往往纵恣为盗请以宁山卫或隶河南
或隶山西且将散居屯卒编之成屯庶卫官得
以不时巡督有为盗者连坐之事下兵部议以
宁山所以控制河南山西二都司规画已久难以
改隶其编屯连坐之法请如其言从之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山西巡按宋仪望言桑乾河发源于金龙池下瓮城
驿古定桥会众水东入芦沟桥一千馀里在大同则卜村稍有乱石在府则
黑龙湾有石崖颇险其险与乱石不越四五十馀里水浅处亦深二尺三诚
疏凿之为力甚易当时抚臣侯钺尝驾小舟至怀来过卜村踰黑龙湾
坦行无虞又自怀来载米三十石逆水而上竟达水古定桥则河足便漕
有明徵矣时朝廷新行挖运之法山谷崎岖率三十石而致一石部臣谋所
以易之未得其便及仪望疏下兵部任其可行且称都御史赵锦常使从桑
乾河水行千里直抵大同城下若稍加疏凿不惟通漕且因可以捍边诏会
工部议之工部谓远河重役请俟详勘举行遂报罢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吴甡抚晋疏
雁门广武为代州第一扼要之冲广武西接
盘道梁十馀里俱有砖墙其西白草沟路通
代崞前岁虏从此出口 盘道梁为中路最
冲 阳方一带山坡平衍处处可以阑入去岁贼
犯苦森梁距阳方堡不数武而将官退守一城
任其阑入今旧墙改土为砖 历广武而东
寺儿沟水㟷皆有险可据惟胡峪口宽衍
过胡峪三十里为马兰垣墙甚坚山势亦峻又
十五里为茹越虏屡从此出入 小石两旁山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虽层叠多可踰越其北关城西面为山水所坏
塌五丈馀 过此为北楼其形势全在设兵两
山之颠前岁虏不攻北楼城而从西山驾梁入
口莫之能禦 北楼以东为平刑其冲隘甚多
贼南犯广昌灵丘则平刑首当其冲三关西
中两路尚有边墙东路无边墙可守 边以
内一望平原虏繇阳方入则阳武峪为扼要之地
繇白草沟茹越小石入则繁峙代州为扼要之
地若大势南下则原平忻口忻州为扼要之地过
忻州四十里为石岭关有险可守唐时设防稍存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遗迹今荡为平丘旁多小路可以南通阳曲西
走静乐过此则直抵太原 太原之东南则榆
次寿阳平定而通固关仅三百馀里太原之西
则太原县清源交城文水而入汾州之境太原之
南则徐沟祁县平遥介休而入平阳之境是故
论地利则三关稍有险阻有守兵把住阳方盘
道梁神池白草沟茹越小石北楼平刑等口乃
可使虏不窥犯内地在在平夷有战兵扼击于
代州原平忻口忻州石岭关等处则太原或可
无虞也 虏若从大同边口入犯则走井坪应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朔而犯神池阳方盘道梁等口再东则广武白
草沟茹越小石北楼处处当防若从宣府入犯
则走蔚州浑源州而犯平刑北楼小石茹越等
口再西则盘道梁阳方神池处处当防崇祯
八年虏入阳方之苦森梁肆掠于原平忻州定
襄总督亲领标兵迎击于原平崞县代州之间
虏亦旋遁前岁臣驻忻州扼其南下之势虏
故折而东掠定襄逼近五台以五台山险不及
掠而遁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大同置镇与宣府同夫西北形势重宣大宣府之藩篱不固则隆
永急矣大同之门户不严则太原急矣然宣大地方本相联属以
今 京师较之则京师以宣大为障而宣府又以大同为障我
高皇帝汛扫腥膻以大同川原平衍虏昜长驱兼与保定山西相
为唇齿特建重镇以为倒马紫荆雁门宁武之捍设诸卫所错落
其间各屯重兵以镇压之而镇巡其地者又尝于九十里外筑小
城曰小边于百里外筑大城曰大边其于边防亦既云固然岁久
倾圯继事者虽尝缮脩寖为风雨之摧剥小边之外悉为虏牧矣
顾镇城东西犹有聚落高山二堡为两掖而北无藩障独当虏冲
为备甚难于时巡抚张文锦城红寺胪圈窑山水头沙河五堡说
者谓得扼险之要惜其发戍失宜以及于难继事者遂以为戒嘉
卷二十三 第 16a 页
靖十八年总督毛伯温极言建堡之便 诏下巡抚史道乃躬履
其事以镇胡地险移置稍西名镇边堡水头地僻移置稍东名镇
川堡沙河地沮洳移置河南名镇河堡红寺仍旧改名弘赐又于
弘赐西置镇虏堡倚地召军三面开耕一面禦敌二十二年总兵
同尚文复增筑靖虏五堡以翼弘赐筑灭胡九堡布列于西以障
威平各招募边人为军垦地资养又于塞外筑拒墙五堡以厚屏
其肩背亦各募兵戍守后督府翁万达与巡抚詹荣议自丫角山
至宣府李信屯通脩筑长城城有台以利旁击台置屋以处戍兵
而城下则留暗门以便出哨盖保障复故而规制为密焉然议者
犹谓拒墙五堡在长城之外屯戍孤而塞人惧非计之得也乃又
城外筑塞如偃月形东西皆附于旧塞自是塞垣内外恒如对垒
卷二十三 第 16b 页
虏不敢窥而边氓稍稍靖矣然尝谓宣府之备紫荆倒马必于蔚
州虏寇之犯蔚州必于阳和盖阳和开山口以东原未设险拒守
不便其鹁鸽峪铁裹门水峪瓦窑等口俱系虏冲此之不慎中原
骚动矣必严诸口之戍则虏不至阳和天城谨白登之地则虏不
至顺圣东西川设蔚州之伏则虏不至广昌广灵而紫荆倒马高
枕矣若右卫之北有兔毛河口直通塞外又最为要害盖兔毛之
水派流平衍中难为窦涯浒土壤旁难为墩守者病之故太学生
陈善议以岸筑高墉与长城等随水曲折长数里馀河流宽不百
步而两岸乘墉者以火石下击之保必守斯亦备边者之所当预
图哉
雁门古勾注西陉之地重峦叠巘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
卷二十三 第 17a 页
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舆图志曰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国朝洪
武初为代县寻改州以地密迩云朔接壤沙漠开置振武卫辖六
千户所乃即代北四十里置雁门关关外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
十五道北为广武站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
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刑西为太和(一名白)
(草沟)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一名夹柳树)为石匣(一名雕窝梁)
为阳武峪为玄冈为芦板口各有堡正德十一年都御史李钺增
筑土堡十有一座于北口在关东者七在关西者四又于通贼要
路咸斩崖挑堑间以石墙然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通忻代
崞峙诸郡县之路虏从大同左右卫而入势当首犯东越广武则
北楼平刑皆为虏冲西越白草沟则夹柳树雕窝莫非要害雁门
卷二十三 第 17b 页
 警傋于是为急矣
 宁武古楼烦地据两关之中旧为宁武屯自正统己己以来虏数
 侵轶都御史李侃奏宜置关屯戍于是因旧名立关以宁化所隶
 焉堡凡十二东为大河为阳房为朔宁北为神池为大水口为利
 民西北为黄化岭为土棚为义井西为宁文为二马营西南为西
 镇而宁文又寔与宁武相为掎角以扼西山之险嘉靖十三年都
 御史任洛自雕窝梁至达达墩筑边八里二百二十步砌以石然
 自阳房口而西尚缺藩篱夫阳房西陉之隙漏为朔州大川之冲
 通忻代岚石诸路平衍夷漫虏虽拥十数万骑皆可成列以进往
 年虏寇内地率由于斯十八年都御史陈讲以旧边不可恃乃寻
 王野梁废迹脩复之东起阳房经温岭大小水口神池荞麦川至
卷二十三 第 18a 页
八角堡悉筑长城凡百八十里且筑且㔉土石相半外为壕堑二
十三年都御史曾铣谓边墙高厚弗称雁门乃复增筑之盖三关
中路之备于是称壮焉
偏头古武州地东连丫角山西逼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
仰西伏故名偏头宋自南渡后属金元为偏头关 国朝因之堡
凡十有八关以东为马站为八柳树为老营东北为小营为水泉
北为寺堰为滑石涧西为桦林为楼子营为罗圈为杨免为唐家
会为五花营为得马为灰沟南为永兴东南为八角为长林大边
在关北一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头至黄河七十里无墙而有藩
篱成化二年总兵王玺复于关北六十里起老营丫角墩至老牛
湾筑墙二百四十里号为二边而三墙则在关东北三十里起石
卷二十三 第 18b 页
庙儿至石梯墩凡七十里为总兵李瑾所筑四墙在本关二里起
鹰窝山至教场一百二十里为兵备张羾所筑后复以时增脩比
之二关尤为慎固盖山西惟偏头亦称外边与宣大峙宣大以蔽
京师偏头以蔽全晋全晋安则京师安矣彼雁门宁武虽槩称三
关而其缓急则与偏头异论者谓偏头倚大同为蔽足为太原之
障然虏自西北马邑而入则大同之援兵不能及况遇河冻虏犯
岚静多由偏关出没 国初建将屯兵首先偏头盖以此也若老
营堡东接平虏去大同边不远寇警时至使得骁将劲卒且屯且
守则丫角墩而南阳房口而东西乌用是纷纷也往岁老营将卒
鏖战于荆家庄斩首于三马营有自虏回者问虚实先曰老营黑
油帽子云治兵者优之刍茭行糗而鼓超距跃矢之勇边障其倍
卷二十三 第 19a 页
气乎
按地里起宣府东路之四海冶迤逦而西历北中二路抵西路之
西阳河为大同界大同东路之东阳河迤逦而西历北中二路抵
西路之丫角山为山西界山西之老营堡迤逦而西历水泉偏头
抵保德州为黄河界而止计一千九百二十里有奇皆逼临虏巢
险在外者也所谓极边也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
楼至平刑关尽境又转南而东为保定之界历龙泉倒马紫荆之
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又东北为天之界历高崖白羊
抵居庸关而止共二千五十里有奇皆峻山层冈险在内者也所
谓次边也我 国家奠鼎燕京外边西连延绥东距蓟州势相掎
角至于为京师屏蔽则宣大为特重非他镇可比合言之则大同
卷二十三 第 19b 页
川原平衍又最称难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分言之则大同之
最难守者北路也次中路次西路东路而山西偏关以西百五十
里恃河为险无待防秋偏关以东之百有四里则略与大同之西
路同焉天大同为山西藩篱本相联属曩因虏越大同入山西当
时地方诸臣误以大同为难与共事也乃独筑宁以东至平刑边
墙八百里于腹里掣回大同备禦之兵以守诸关己非国初经略
之本意继因守兵不敷添设太原等处参游兵马七营召募客兵
佥派民壮分布摆守公私转输内地骚动所谓财匮于兵众力分
于备多者正谓此耳近年兵部侍郎翁万达与巡抚杨守谦会议
以扼其要害则人聚而力全二镇边墙接连仅七百馀里则地近
而费省欲罢宁雁之戍兵以并守大同大同有备则山西可保无
卷二十三 第 20a 页
事将来客兵可以渐掣供亿可以渐省所议似为得之但内外二
边皆所以捍蔽燕晋保障黔黎外边苟得骁将防守维严虏固不
能窥矣万一失防胡马深入内地忽睹崇墉横阻军容雄盛既虑
守戍之冲其前又虑游骑之尾其后凶威少挫寔由于斯若因并
力于其外而遂疏略于其内未免弃重险而启戎心昔人谓全晋
之安危视三关而畿辅以西大河以北安危视全晋则三关之守
固不得不严以审况保德逼近黄河多系套虏渡口苟控弦引弓
之胡望月捣虚深入流毒何可胜道故三关立镇与大同略等自
是忻代沁辽之间高枕而恒岳大河之内不震不悚此宁雁之戍
兵所以难遽罢也盖详于外防固以捍内而量为内亦所以资外
惟内外共贞不分彼此而并力防守不劳大费所备者寡所守者
卷二十三 第 20b 页
要则于民政边防可谓两便之矣
土堡相度地宜依山据险而为之各堡积矢石备器械官有𪠘
宇士有营舍而仓廒草场咸备焉语曰百人之堡千人不能攻其
势便也大同三关诸营堡图说固己系而载之矣然边方乡落民
堡尤多有一乡数堡一堡数家者又素无弓弩火器虏入守空陴
坐视恒有陷失杀戮甚众前督府翁万达令并民堡孤悬寡弱者
废之编其民于附近大堡恊力拒守每堡择才力者为堡长次者
为队长堡长得以制队长队长得以制伍众五十名为一队每队
奇正各半队长二人一统其正一统其奇居常则人守一陴奇正
相间一方有急则三方应援奇者赴之正者摄守又多造火铳飞
炮佛朗机之类分给堡寨初虏之攻堡也声其诸处而掩其一隅
卷二十三 第 21a 页
诱之策应而乘其不备乡民无远识往往扰乱以堕其计今奇正
相间一调一守规画密矣乃若腹里故无土堡自庚子辛丑虏势
鸱张残贼内地于是各脩堡以备之而因地团聚为制不一云
堑窖 多凿于近垣以阻侵轶凿地横亘曰堑间凿间否形如品
字有隆有伏互相倚伏曰窖盖城堡所以能禦患者以有堑窖为
恃也嘉靖二十一年总督翟鹏用参政胡松议自镇边堡而东至
阳和后口镇河堡而西至老营堡凿为长堑初诸堡及烟墩亦各
挑挖沟堑以遏虏寇或穴地为品窖然议者谓中国设险有三垣
堑窖垣最可恃窖次之堑又次之盖垣者因高远眺敌无所逃乘
险下拒己昜为力堑则沿守者无所依蔽眺望者不获远施尝计
一虏狭一束刍则万虏顷刻之际可平数丈也若窖有隆伏平之
卷二十三 第 21b 页
反难夫自迩年多事虏骑驰突中国困于格斗疲于奔命于是守
境之议兴设险之法密矣堑窖之设固秦人堑山堙谷之意惟先
练其士卒固其藩垣则堑窖亦守国之所不可废者矣
烽墩 多设于边境以时侦望盖山西濒虏屯牧连野堤守失严
变将随至必相地形高耸足以远眺者筑立墩台设军戍守一旦
有警昼则鸣炮夜则举火庶警报易以飞传兵马便于召集旧志
载大同三路烟墩共二百三十五座蔚州并属县接边腹里烟墩
共四十六座代州并雁门关烟墩共二十二座宁武关烟墩七座
偏头关三路烟墩共八十九座后总督余子俊言禦边莫先设备
设备在于添墩议每城二里须墩一座以十人守之墩设二悬楼
以施炮石非但瞭望得真炮石亦可以四击盖炮石所及不下里
卷二十三 第 22a 页
 馀今以两墩共击一空无不至之理但两墩相去其间一里炮石
 虽及岂能一一命中一墩戍守不过十人徂击虽雄岂能使之必
 奔然边塞父老至今归功肃敏以为一劳永逸虏数十年不轻南
 下势之所值异耳要之速于传报以知敌情虚实虏众多寡则烽
  之设固不可己也顾人心玩愒瞭望欠严传报或迟遂至失事
 使总戎者修葺坍塌俾其完固稽查督守预为戒严则为守边防
 虞之助亦岂其微哉
 虏情 尝闻边人之谈虏情者曰百骑不越城千骑不越路万骑
 不避镇言虏骑愈多则所入愈深也又曰镇守战原野撼分守战
 山谷断守备战溪岸判言所统既寡则相机其宜也然虏情先后
 巨细不同而应变规画亦随以异夫自鱼台失利虏人肆欺重以
卷二十三 第 22b 页
云中之变叛人为之向道虏遂侈志谓可凭陵然小举不过本路
大举亦不过宣大两镇而己自十九年虏自弘赐入于是有太原
之谋盖以边徼重兵生养不富纵有所获未足致饱以故直逼朔
应南入杨武肆毒于忻代岢石之间然掠太原必深入深入必资
禾而皮褐不便暑湿驰突苦于泥淖一遇邀击则全军危矣故复
有畿甸之想夫自萌畿甸之想也于是有紫荆之叩盖以太原路
远阻隔大同纵使获至亦必难返以故直入广昌南犯诸隘极锋
于浮屠插箭岭之间然抵广昌必由蔚州由蔚州必道南山非二
日不能越广灵非五日不能出丨灵丘未获叩关而马力疲矣故
复有阳和之役此虏情之三变也方其有太原之谋也而我日备
宣府及其有畿甸之想也而我日备朔应则凡数年之经营劳悴
卷二十三 第 23a 页
者咸与虏左矣夫不挈轻重较远迩以为备但见虏近之地即从
而为之防是何异于刻舟求剑哉兵法曰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
攻此在制敌者审之而己
虏候 尝询之境外谓虏于明水湾柳川铺火焰山大黑山松树
山驻帐则必犯偏头羊园子石佛堂桃花寨驻帐则必犯岢岚毡
帽山大黄口鸽子堂野马川下水海沙嘴牛站口牛角川驻帐则
必犯大同察罕恼儿迤都山奇黄山驻帐则必犯宣府边人亦每
以是为候云又塞外剪子关青梁寺实虏骑屯聚之处驻此未有
不犯阳和者往岁沿边所用觇逻之人以夜为日视险如夷或远
探贼营或深入贼垒虏人畏之而不敢近边人恃之而得以先知
近时所用徒有虚名贼将至而不知虏己出而方觉缓急何所恃
卷二十三 第 23b 页
也宜遴选哨探之人厚其酬赏使密于探伺虏之动静既可以先
知我之战守亦可以预计何路为贼所必入当据险以遏之何路
为贼所必归当按甲以邀之昼而张疑以分其势夜而衔枚以劫
其营则禦敌得坐制之策先人有夺人之功矣
防秋 国家禦虏四时不彻备而独曰防秋者备虏之道谨蜂明
燧坚壁清野而己至秋则农人收获壁不可坚禾稼栖亩野不可
清虏或因粮于我得遂深入而秋高马肥又恒凭强以逞故防秋
之兵远地调集主客相参步军受陴马军列营视四时独加严马
然兵以防秋秋尽而彻此自常规若自夏徂冬聚而不散则客兵
承调去家一二千里朔风凄肌馈饷不给鹑衣野处龟腹徒延此
亦情势之所宜恤也至于本路土兵仍旧戍守而夏有脩墙之役
卷二十三 第 24a 页
冬则偏头防河皆所不废谚曰冬不可以废葛夏不可以废裘盖
言豫也若一报掣兵诸防悉解事起仓束手无措又岂备豫之道
(注五)
诘边 曩岁边卒偷玩关塞不严盘诘鲜实禁罔多漏精兵良铁
皆为虏有汉人逋逃为之耳目虏入道里必知至有杀掠时呼人
姓名者嘉靖二十四年督府翁万达下令诘边且督诸将分遣间
谍往来塞外多方巡徼于是境上始严虏莫窥武虚实及二十七
年春正旦督察少怠虏伺便烧暗门入驱羊马数百去夫一旦稍
弛虏且逞志如此则夫逻徼传箭之法墩卒偃旗之令间谍密越
之警固当申严而慎固之也
招降 往时归正人至境上墩军以为奇货往往执杀伪为首功
卷二十三 第 24b 页
遂有南望号泣不敢近塞及乘间窃入被执抵为虏谋者夫被虏
之人本我赤子一陷遐荒永隔天日万死为谋窃命南窜此其残
喘惊魂可为哀怜者也登我垣塞如睹所生而凶悖墩卒杀之以
规利贪淫将校假之以邀功甚者败绩而惧获罪又有寻功㧓级
之事邀杀被虏冀赎前愆如此则被虏者去而从贼尚可得生还
从我军顾不脱死孤穷困厄莫可控诉先总督尝颁招降赏格于
是一年得降口数千百边人曰是不惟全生命而革伪级惜官禄
亦钜万矣
用间胡世宁曰今之备边莫先用间窃计各边军士不下数十
万虏骑控弦不过数万然彼常寇我有馀我尝禦彼不足者盖由
彼能用间而我不能耳故彼常虏掠因粮于我也而我则困于远
卷二十三 第 25a 页
输彼常入屯我重地也而我则散地难战如彼欲专攻大同也而
佯为移攻宣府之形彼惟分遣数骑也而诳为将发大众之语使
我被虏之人闻之见之阴纵归报我且疑且信而各边屯戍愈分
愈寡愈久愈疲彼则专攻我一处而力常有馀此能用间之利也
往年长夏屯我大同彼犯兵家之忌矣使我有间知彼虚实谙彼
道途设奇制胜出其不意彼将进无所获退无所归乃坐失机会
非不能用间之弊哉今彼有虏掠探听入境之人为我所获者我
惟不逞小忿免其诛戮不惜厚赏悦其心志因而用之则彼中酋
长有心慕中国者我得以知而招怀之有自相猜忌者我得以知
而携贰之有阴为间谍者我又得以知而诳惑之由是五间可以
次第毕用而我师所出动中机会矣
卷二十三 第 25b 页
入贡 北虏之在我朝其始也入贡于 成祖之三驾其继也款
塞于成化弘治之间今 上之十一年二十年二十六年俺答入凡
三款矣是固夷狄慕化之心若通贡之后上之人视为己安而督
励之政稍弛下之人习为无事而奋勇之气或怠则乘隙而窃发
其祸不可长也此所以威弃之命屡下而诏申严守备可谓得自
冶之策矣然说者谓始而拒之终而许之使日有冀望不至甘心
为恶则威惠并著彼阳和之三战不前两镇之边工几就俺答屡
使求贡自誓不扰于是宣布 天子之威德容其向化且及边警
少息我之治备更获详密矣或曰贡使往返畿辅窥我险昜不知
此昜防也馆其人于大同进其方物于京师不亦可乎
右所志皆系于大同三关急要害也然关隘之置外遏寇敌内诘
卷二十三 第 26a 页
奸慝匪可以承平而忽之者于内地关隘属国险阻具列左方见
 国朝慎固封守之意 天门关在阳曲县西北六十里路通旧
岚管州宋设戍兵金置酒官今废其东崖隋炀帝为晋王时所开
名杨广道 石岭关在阳曲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忻州南四十里
乃并代云朔要冲之路旧有戍兵金置酒官今废 马陵关在太
谷县东南七十里榆社县西北九十里相传为庞涓自刎处又五
代梁伐太原刺史张归厚自马陵关入即此 隆州谷关在祁县
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县两壁皆山道傍有水名胡甲
水国朝洪武三年置巡检可 伏马关一名白马关在孟县东
北七十里又东北四十里有榆枣关滹沱河所经路通真定府平
山县界 鹿径岭隘在静乐县西六十里路通岢岚州界旧置巡
卷二十三 第 26b 页
检可今革 两岭关在静乐县东六十五里南通阳曲县 国初
调太原左卫官军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镇巡检司缭以土城周围
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 楼烦镇在静乐县南七十里东临汾
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县本宋金县治元改置巡检司 国朝因
之洪武二年建 娑婆岭隘在静乐县东八十里 国初调太原
左卫官兵守洪武七年置巡检司土城如两岭其西五十里有马
家会隘口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通忻州界西北三里有桥门
岭隘口其东南十馀里有杨寨沟隘口南十里有悬钟岭隘口通
忻州牛尾寨 杨家寨在河曲县西北七十里旧调镇西卫官兵
守今革 得马水关在保德州东北一百里洪武九年置巡检司
缭以土城周围一里高一丈二尺 天涧堡隘在岢岚州北五里
卷二十三 第 27a 页
两山之间北通大同南通本州 三井镇在岢岚州东北四十里
三井村国初置巡检司今革 贰郎关在岚县北二十五里元大
德十一年置巡检司缭以土城围一里高一丈 国朝因之洪武
十八年重建 天村寨在岚县北二十五里城围二里高一丈五
尺洪武九年镇西卫调官兵守今罢 乏马岭寨在岚县北六十
里城围三里高一丈五尺洪武九年镇西卫调官兵守今罢 孟
家峪在兴县西南五十里黄河崖路通陜西神木县洪武三年置
巡检司近有穆家峪旧置巡检司寻革 界河口在兴县东六十
里路通岢岚州洪武三年置巡检司 孟门关在石州西南十五
里洪武十八年置巡检司 赤坚岭一名赤洪岭在石州北一百
八十里洪武三年置巡检司 苇泽关在平定州东北八十里隋
卷二十三 第 27b 页
于此置县亦名苇泽后废 井陉关一名故关在平定州东九十
里汉韩信击赵东下井陉即此洪武三年置故关巡检司其南三
里有甘桃口北十里有娘子关俱路通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界
赤塘关在忻州西南五十里昔田父刘赤塘隐此故名 寨西隘
口乃云内镇也一名云内堡在忻州西北五十里洪武间置巡检
司沙沟寨在忻州西北七十里洪武间置巡检司 牛尾庄寨
在忻州西南九十里白马山西南路通静乐县界洪武七年置巡
检司 平刑岭关一名瓶形在雁门东二百三十五里路通灵丘
县西北连浑源州大寨口南接真定府阜平县界嘉靖二十年贼
由此出今设有守备一员百户一员征操马军五百名守堡旗军
一百八十四名又雁门关东有水峪胡峪马兰茹越等十隘口西
卷二十三 第 28a 页
有太和水芹吊桥庙岭等八隘口各设戍兵统以千户或百户己
附见雁门并三关图兹得而略云 石佛谷有二一崞县西三十
里北接朔州界元末用石垒寨 国朝因之南庙岭其西北有郎
岭关洪武七年千户王原筑一在五台县东南五十里百兰都
大峪口在五台县东北五十里福胜都路通直隶真定府阜平县
西通崞县永乐八年置巡检司 高洪口在五台县东南七十里
南连石佛口北接大峪口路通阜平县关口山洪武九年置巡检
司 饭仙口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永乐九年置巡检司其
西南二十里有狐野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赵胜口 太平关在襄
陵县南三十五里太平县北二十五里旧名故关镇 龙化镇在
翼城县东四十里南连绛州北接浮山 张村坌在蒲州东六十
卷二十三 第 28b 页
里洪武间置巡检司 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 灵
石口在灵石县北四十里冷泉镇洪武八年置巡检司 永宁关
在石楼县一十五里西临黄河路通陜西绥德州清涧县 窟龙
关在石楼县东北六十里东接孝义县南接隰州北抵宁乡县以
上二关俱 国初置巡检司今革 上平关在石楼县西北九十
里黄河岸路通陜西绥德州洪武六年置巡检司 永和关在永
和县西北六十五里黄河岸路通陜西绥德州洪武十三年置巡
检司 乌仁关在吉州西六十里西临黄河洪武六年置巡检司
又一统志载有蒲州大庆风陵二关原属陜西 平渡关在吉州
西北一百二十里西临黄河洪武六年置巡检司 龙尾碛在乡
宁县西一百里冬结冰桥路通陜西韩城县洪武二年置巡检司
卷二十三 第 29a 页
 武平关在绛州西二十五里北齐时屯兵于此以防周寇 长
乐镇在解州东门外十里路村洪武八年置巡检司 圣惠镇在
安邑县西南二十里洪武四年置巡检司 留庄隘在闻喜县东
南七十里中条山上南通垣曲县北接绛县冷峪口 石佛寺口
在大同府城西三十里左卫东一百十里有墙堡开山口在大
同府城东北五十里山口有谷名开山谷河西有大寺小寺二口
又南有黑峪口 兔毛河口在大同府城西北二百里右卫西北
二十里建墙堞一座其西三十里又有小隘口 阳和口在阳和
卫西北十五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八尺名前口行东北二十
里有将军口石墙高二丈又东二十里名后口南北六十步墙高
二丈八尺 虎峪口在阳和卫东北二十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
卷二十三 第 29b 页
丈白 峪口有二俱在阳和卫城东北大口去城三十里小口
去城一十五里东西各有一百馀步石墙各高二丈五尺 威宁
口在阳和卫西北七十里东西五十步墙高一丈五尺 白阳口
在天城卫北二十里东西六十步墙高二丈五尺 榆林口在天
城卫西北三十里东西五十步墙如前 砖磨口在天城卫西北
三十里南北五十步墙如前 水磨口在天城卫西北四十里南
北五十步墙如前 偏岭口在怀仁县西南五十里北有大峪小
峪芦子阿毛四口 神池口在朔州西南九十里正统十三年置
巡检司东南有土城基 杨六郎寨在马邑县西五十里雁门关
北口东山上其西五里有佳吉寨 三冈四镇在应州东赵霸冈
去城二十五里西黄花冈去城二十里南护驾冈去城三十里东
卷二十三 第 30a 页
边镇去城二十里西司马镇去城一十五里南大罗镇去城四十
里神武镇去城四十里 黄沙口在应州东南六十里北接牛槽
峪南通代州大石口 龙湾峪口在山阴县西南四十里过东有
五人盆子沙冢赤石四峪俱南通代州胡峪口过西有龙湾峪南
通代州水峪口又有东寺西寺白树棘料石门宽峪水峪七口今
俱塞磁窑口在浑源州南一十七里恒山右胁路通灵丘县洪
武初置巡检司上有磁窑天险四大字其西八里又有李峪口西
南十里又有大小凌云二口南通代州北楼口 乱岭关在浑源
州东四十里恒山右胁路通蔚州 国初置巡检司 大寨头关
在浑源州西南一百一十里东南连紫荆关洪武九年置蔡家峪
巡检司 九宫口在蔚州东南三十里九宫山路通昜州金章宗
卷二十三 第 30b 页
尝避暑于此洪武间置巡检司 五叉山口在蔚州西北三十里
五叉村路通大同府蔚州卫官兵守 石门口在蔚州西南四十
里太白山旧名隘口关路通灵丘广昌二县宋朝杨将军尝守此
 国朝洪武间置巡检司其东有龟峪路通广昌县 神仙口在
蔚北五十里芦子涧路通保安左卫蔚州卫官兵守 鸳鸯口在
蔚州东七十里近壶流河两山相峙如駌鸯故名路通保安右卫
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今革 美峪口旧在蔚州东一百二十里
其山秀丽故名路通保安州直抵居庸关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
十六年徙建董家庄 兴宁口旧在蔚州东北一百二十里路通
大同宣府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天顺间知州史魁请徙北口关
平顶岭在蔚洲西北一百五十里路通大同宣府永乐十三年置
卷二十三 第 31a 页
巡检司 焦山砦在广灵县东北十三里焦山村洪武间筑围二
里十步墙高一丈五尺壕深一丈五尺 加斗砦在广灵县东南
十五里加斗村洪武中筑围一里二百步墙高二丈五尺壕深二
丈土岭砦在广灵县城西二十里洪武中筑围二百步墙高一
丈五尺壕深一丈 瓦房砦在广灵县东北三十里瓦房村洪武
中筑围一百三十二步墙高一丈五尺壕深二丈五尺 林关口
在广灵县西南十里林管山路通灵丘县景泰初徙平岭关巡检
司于此其东三十里有直峪口又东十馀里有唐山口及桦涧岭
火烧岭二口今俱塞 水南寨在灵丘县西南五十里高四里馀
其北有河水寨在水南故名 顺城寨在灵丘县一百里高五里
其塞峭壁如城故名又牛栏观音二寨俱在灵丘 宁净口在广
卷二十三 第 31b 页
昌县东南三十里接浮图峪路通昜州五虎岭 浮头峪在广昌
县东三十里铁岭下路通紫荆关以上二口俱景泰三年筑堡设
戍兵 对节寨以山水枝节相对故名与馒尖窟龙孟良栲栳夹
鞍五寨俱在广昌县 倒马关在广昌县南七十里路通保定府
唐县相传前宋杨彦朗过此倒其所骑之马故名有戍兵其西十
里有岳岭口 金锁关一名向阳峡在汾州西三十里岩崄插天
中断如辟为汾石咽吭汉晋皆置关守之洪武初置巡检司寻罢
 黄芦岭关在汾州迤西六十里宣德四年置巡检司 温泉镇
在孝义县西九十里高唐山之侧南通吉隰州北连宁乡石州置
巡检司二处自高唐以南为南温泉属隰州此为北温泉属孝义
县今名温泉镇 关子岭在介休县东南六十里路通沁州沁源
卷二十三 第 32a 页
县南接太行北连汾晋洪武五年置巡检司 普同关在遥县南
五十里普同谷口东南曰绵上通于沁源西抵关子岭南入岳阳
东接太行北连汾晋洪武五年置巡检司 土河寨在武乡县东
七十里西南北三面阻绝深涧东面有墙今名土河村 绵上关
在沁源县北八十里绵上都洪武四年置巡检司 黄泽关在辽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太行绝顶山势险峻其路盘旋曲折故名十
八盘元旧关路通河南彰德府武安县洪武十一年置巡检司围
三百六十步高一丈 松子岭关在和顺县北三十五里路通真
定五代末河东守险之地 国朝正统八年置巡检司 黄榆岭
关在和顺县东八十里太行山顶路通顺德府洪武三年置巡检
司 十八盘隘在壸关县东南八十里路通彰德府林县 正梯
卷二十三 第 32b 页
隘又名梯头隘在壸关县东一百一十里路通彰德府林县以形
险若梯故名 槲林隘在壸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羊肠坂路通
卫辉府辉县 长平关在长子县南四十里高平县北四十五里
以古有长平郡得名即秦白起坑赵卒四十万处隋置关唐因之
一名江猪岭以上有石猪之形云 五巑关在襄垣县西南七十
里正统元年巡抚侍郎于谦请置巡检司 壸口故关在黎城县
东北二十八里按前汉书上党郡有壸口关文献通考黎城有故
壸口关今吾儿峪即其地洪武二年置巡检司 天井关在泽州
南四十五里太行山绝顶即孔子回辙处 横望隘在泽州南八
十里太行绝顶即狄梁公望云思亲之处洪武二年置巡检司南
距怀庆府碗子城一十里有柳树隘口路通本省清化镇 永和
卷二十三 第 33a 页
隘在陵川县南六十里路通怀庆府脩武县 国初设巡检司既
革而调宁山卫兵守今亦罢 五度关隘在陵川县东南八十里
路通卫辉府辉县初以宁山卫官兵守隘今罢 荆子隘在阳城
县南八十里路通怀庆府济源县今怀庆卫官兵守 东乌岭关
在沁水县西北五十里宣德四年置巡检司
屯田 圣祖监古立法凡天下兵卫邻迩閒旷之地皆分亩为屯
倚耕以守尝于洪武二十五年谕宋国公冯胜等曰屯旧守边今
之良法与其养兵以困民孰若使民力耕而自卫于是命胜反德
及安庆侯政西凉侯玙等至太原平阳阅民户四丁以上籍一为
兵赴大同屯田无事则耕有警则战国无养兵之费下无供边之
劳制诚善矣然而饶沃或兼并于豪强荒瘠或困乏于牛种耕敛
卷二十三 第 33b 页
或夺于私差输纳或胁于包揽田虽岁有登稼而兵则家无遗秉
卫所虽有屯田之官而反因以侵渔于是屯田之政为虚文而兵
食益困竭民之脂膏以养兵而兵未尝饱涂兵之肝脑以卫民而
民未尝安此岂法之立端使然哉谓宜寻求往迹肃清屯弊立为
简昜之法以复屯种之旧使屯无旷土军有馀粮则百姓不困于
馈运四方不苦于预徵矣昔汉眺错请文帝募民耕于塞下而匈
奴竟不敢侵唐窦静请高祖屯田太原而岁收粟千馀万斛元和
中振武军饥李绛请开营田使卢坦经度四年得田四千八百顷
岁省度支钱二千馀万缗此近事之效也今独不可行乎昔有议
者云大同二边抵三关五百馀里不可耕者二其三皆腴地也东
西一步得地四顷有馀一里得地千顷有馀天城西抵偏关长八
卷二十三 第 34a 页
百里该地九千万顷为田者四不尽垦者五人给一顷可赡五十
万人三人一军可得军十六万说亦辨矣或犹以虏骑侵轶为虞
则当如李牧之谨烽火以料敌赵充国之用游兵以防敌况近堡
立庄以时耕穫虏岂能为吾患哉然屯政之宜其法在于召佃而
其要则尤在于蠲逋薄徵通而行之亦存乎其人焉耳
国朝于会城置都指挥使司领太原诸卫又于大同置行都司指
挥使司领大同诸卫卫属都司者八属行都司者十四卫各五所
惟太原左卫增中左中右潞安增磁州守禦所振武增中后及雁
门守禦所汾州以新置只左右中三所诸卫属外又特设七所属
都司者七而属行都司者三卫所之官各有定员分督于兵宪其
参将游击守备恊守都指挥则随地量设以司攻守而沿边居多
卷二十三 第 34b 页
又特置总兵以专握兵事焉卫所之军各有总旗有小旗有操军
操有演武场 军屯有田军器有局而沿边原伍之外又有常备
有番上有召募有改拨有脩守民兵然民兵暂调赴边恊同脩守
平留本地护守城弛岁时教阅各州县巡捕领之若境土虽在山
西而属于他处者为卫二所三隶后军都督府则有泽州宁山卫
平定州守禦所隶宣府万全都司则有蔚州卫广昌守禦所而隶
潼关卫又有蒲州守禦所焉
大同镇守总兵官一员永乐七年置佩征西将军印驻镇城专总
兵事
大同恊守副总兵官一员宣德七年置与总兵官同驻镇城
三关镇守总兵官一员嘉靖二十二年置初宣德四年置总兵官
卷二十三 第 35a 页
镇守三关驻偏头成化十八年罢总兵官置分守参将弘治十四
年复罢参将置恊守偏头关副总兵官宁武隶马至是移置宁武
镇守铸印建节与宣大同
参将一十二员分驻省城代州偏头利民堡北楼口及大同之北
东路北西路中东路南路西路兵车营
游击将军七员以时应援不常所驻
守备一十八员分驻广武偏头平刑神池利民八角老营北楼西
黄河镇西卫及大同之蔚州镇边镇川镇河镇虏等堡
协守都指挥一员弘治十五年置驻平虏
卷二十三 第 35b 页
晋谭 范守已
平阳府赵城县有豫让桥郡县志俱云让死所也按水经注引魏
土地记曰太原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上旧有梁清洴殒于梁下豫
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则豫让桥在太原明甚况智
伯决晋水以灌晋阳襄子结韩魏以灭智伯原在此处不应更至
赵城顺德府亦有豫让桥俱出附会
霍州志云霍小西有观槌峰余问其名义不知所解按水经注彘
水西流径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
告襄子襄子斋三月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吏
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
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祀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
阜也据此则观槌者观阜之讹尔水经注又云霍太山有岳庙庙
卷二十三 第 36a 页
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事鼓动则
泉流声绝则水竭所谓观槌者岂以鸣鼓致泉而名之乎否耶
潞安襄垣县西六十里有褫亭驿朱秉器汾上续谈云左传晋城
虒祁即其地也前汉书曰铜鞮有上虒亭下虒聚其字正作虒余
疑其地去绛远甚晋侯不宜作宫于此及阅水经泾汾水径绛县
放城北又西径虒宫祁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
径五尺水经又云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西过其县南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合而观之虒祁宫在
绛县西南明甚安得以禠亭为虒祁也至于崔知古遇虎妖为妻
事附于禠亭尤为不根
水经注云鞮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南流径李憙墓前又东
径故城北城在山阜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岨袤二里世谓之
卷二十三 第 36b 页
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
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又东
南径项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又南径朝邑西又东屈径其城南
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据此则虒亭正古之铜鞮县地不为虒祁
尤明变虒为褫未知何义
桑钦云沁水出上党沮县谒戻上南过榖远县东又南过猗氏县
东又南过阳阿县东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又东过野王县北而
郦道元云或言出榖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二说不同案榖远即今
岳阳沁源二县地无所谓羊头山者今志沁有二源一出沁源县
西北绵山东谷一出县东北马圈沟俱南流至交口合径县城东
又南径岳阳东境又南径沁水县东古端氏县界亦不知何者为
沮县何者为谒戾山也山海经云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其东丹林
卷二十三 第 37a 页
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注谓汜水
径中都县入邬陂归于汾流则谒戾即今之绵山矣大氐介休以
南灵石以东沁源以北其山众多今通谓之绵山不知在古各有
名谓也又按司马孚请修石门表云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
水道九百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
小口漂迸所称沁源又与诸说顿异
明道遗书云泽州北望有桑林即成汤祷雨处泽州志云伊侯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成汤祷雨伊尹从之降毒龙于此上建伊尹祠
按成汤都亳先在商丘后移偃师去泽州远甚安得逾太行而祷
雨于此穆天子传曰天子里圃田之路南至于桑野北书经林左
传昭公十六年九月郑大旱使屠击祝款竖拊有事于桑山斩其
木不雨子产曰有事于山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夺之官
卷二十三 第 37b 页
邑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秦下甲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
之苑非大王之有已穆天子传又曰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
父如圃郑辛未天子北还钓于渐泽食鱼于桑野观此则桑林之
野在吾洧北明甚且去亳不远汤之所祷在彼不在此矣
泽州志云回车辙在城南天井关石上辙深尺许长百馀步世传
孔子将见赵简子闻杀窦鸣犊舜华至此回车又云天井关有孔
子庙在城南四十五里回车处按水经注䢴水出太行之阜山南
流径䢴城西京相璠曰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䢴城当太行南路
道出其中䢴水又东南径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
度等修复野王令范爱众河中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
立碑碑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窦鸣犊遂旋车而返
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又
卷二十三 第 38a 页
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是回车之说所从来
久矣第诸书俱载孔子临河而返何尝到太行南麓耶其庙为孔
氏子孙官洛阳者所立明甚原在野王县北二十馀里不在山北
天井关也安得车辙百步许遗于关下水经注又云沁水出山过
沁水县北南径石门谓之沁水口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
石上有车辙牛迹耆老传云自然成者非人功所就也据此则沁
口又有车辙矣不但天井关为然皆不可晓
史记魏伐赵断羊肠坂正义曰羊肠坂在太行山上南口属怀州
北口属潞州正今所由万善星轺驿路也水经又云汾水出太原
汾阳县北管涔山注云汾阳县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彊为侯国后
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
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是二处皆有羊肠坂也有谓晋阳西
卷二十三 第 38b 页
北者为是谬矣汉地理志云壶关有羊肠坂长三里曲盘如羊肠
是又不独管涔山也
忻州有九原驿志云城西有九龙原亦名九原赵文子与叔向游
处天庆观碑亦云然余按水经注侯甲水出原平县胡甲山西北
径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祁径县故城南西接邬泽是为
祁薮也尔雅所谓昭馀祁矣又西径京陵县故城北于春秋为九
原之地也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处故其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
下故曰京陵焉甲水又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春秋昭公三年晋
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甲水又西合婴侯
水径邬县故城南谓之邬水又西北入邬陂归于汾流中都今平
遥县京陵在祁县平遥之间其去忻州三百馀里安得以九龙原
为九原也原平县在今祁县武乡间
卷二十三 第 39a 页
代州新志云代古唐国秦改雁门郡汉营阴馆即今治魏徙雁门
治广武今州西故城寻还阴馆按水绖云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
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又东过涿鹿县北郦道元云湿水出累头山
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县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元三年
置湿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又东北径魏亭西又东北径白狼
堆南又东径班氏县南又东径北平邑县故城南又东径狋氏县
故城北又东径道人县故城南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
桑乾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
乾水又按郡志应州古唐国赵为代郡山阴汉为阴馆县蔚州秦
为代县汉为代王国而元魏置桑乾县于朔州地皆在今大同部
内若阴馆为今代州则湿水何缘得东北流逾崇山叠嶂达于代
郡之桑乾也
卷二十三 第 39b 页
代志又云 隥穆天子至此作黄竹诗水经注曰陉山南北有长
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 隥也盖谓钘隥在代州境内故但言水
经注而不言出某水条下余按水经言汾水南过平阳县东又南
过临汾县东郦道元注云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东
东西有通道即瓶登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蹬西南至
盐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径尧城南又西流入
汾盖言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北入汾耳其山在临汾县东南与盐
泽相近故云天子西绝 蹬西南至盐也不在代州明甚
郡志云丹水出发鸠山旧号泫水旧志引方舆胜览云白起坑秦
卒于此流血成川故名丹水恐未可据按山海经云谒戾之山沁
水出焉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又流注于河又
曰发鸠之山漳水出焉是丹水不出于发鸠也水经注云丹水出
卷二十三 第 40a 页
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所谓丹林之水即
斯水矣泫水导源泫氏县西北玄谷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上
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
血丹山由是俗名丹水斯为不经矣由此观之丹泫本自二水乌
得谓丹水旧号泫水也血流成丹之说自古而云然矣不为无据
州志谓长平北山为丹朱岭解云尧封丹朱于此颇谬又有谓丹
朱陵者谓丹朱葬此皆丹林之误称也其谓长子为丹朱封国者
亦误
志称藐姑射山在平阳城西二十五里平山其支阜也平水出焉
至襄陵县城北入汾又名晋水按水经注云汾水过平阳县南与
平水合平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
东径狐谷亭又东径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据此则
卷二十三 第 40b 页
平水所出为壶口不为藐姑射明甚安得㣪庄子之言以重其地
徐沟县有跸名同戈义不可解水经云洞涡水出沾县北山西过
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西入于汾而郡志谓洞涡水出乐平
县西流经平定州榆次县至太原县入汾则流经徐沟阳曲二县
之间矣同戈之名其洞涡之讹音乎水经注又有原过水南流注
于洞涡水西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传芳后日水取名
焉今志作源涡水亦同前谬矣
左传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
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
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
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邬城在
今祁县西梗阳涂水俱在今榆次县铜鞮为今沁州襄垣地杨氏
卷二十三 第 41a 页
为今洪洞县祁平阳盂今仍古名惟平陵马首不知所在祁县驿
名贾令其以贾辛之故欤
河东盐池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水经注云涑水西南径监盐县
故城城南有盐池水承盐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径巫咸山又径
安邑故城南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
之盐盐长五十一里广六里从盐古声吕宿曰沈沙煮海谓之盐
今盐池紫色澄渟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
减损唯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
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县故城南春秋晋大夫
曰 瑕地沃饶近盐服虔曰盐盐也土人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
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盐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
始资是矣观此则今之晒盐其来亦久而味苦不堪食正所谓盬
卷二十三 第 41b 页
也与自生石盐价当倍蓰矣诗云王事靡盬盬当是苦意靡盬言
不苦也近注欠安左传晋侯梦楚子伏已而盬其脑当是用盬盐
揉入脑中故子犯曰吾且柔之矣杜元凯训盬为啑尤无义意
灵石县南道沿汾水上崎仄危顿县志云隋开皇十年文帝欲幸
太原傍汾河开道获一石有文曰大道永吉因以为瑞遂于其地
开设县治则未开道之前其险当不止此水经云汾水南过寇爵
津注云在介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隘水左右
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一丈或高六尺上戴山
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亦在今之地险也
按寇爵津正今灵石地禹工未施之先当与龙门同一崄岨矣
桑乾河水经注谓出桑乾县西北上下七泉即溹涫水东南流右
会马邑川水又东南石合湿水湿水出阴馆县累头山一曰治水
卷二十三 第 42a 页
至此相合桑乾湿水并受通称矣又东径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
如浑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里东流径水固县又东南至班
氏入湿水以今考之元魏桑乾县在今朔州马邑境内而汉之阴
馆为今应州山阴县亦与马邑接壤班氏则在今应州东北也是
桑乾出马邑县右合山阴之湿水至应州东与如浑水合古则随
地异名今通谓之桑乾矣但今志称湿水为灅水又谓为溹河涫
即桑乾之源则非也
国语子夏教授西河汾州志以为在其境内水经注云徐水出梁
山东南流径汉武帝登仙宫东径刘仲城北又东南径子夏陵北
东入河水经云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注云南北有二石室侧临
河崖即子夏庙室也又云横溪水出三累山东流注于崌谷侧山
南有石室西北面各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连扁接闼北坎室上
卷二十三 第 42b 页
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昔子夏教西河即此
由是而观不在汾州明甚
卷二十三 第 43a 页
卷二十三 第 44a 页
河汾燕间录
闻喜之裴自后汉裴辑而下葬北仓村数里
间凡五十二人皆尚书侍郎国公将相亦宇内之
罕有也
新唐书突厥围炀帝雁门帝从围中以木系诏
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今䧹门近滹沱而不
通太原去汾水绝远史言失实
晋水涧行类闽越而悍浊怒号特甚虽步可越
处辄起涛头作漰湃源至高故也夏秋间为害
不细以无堰堨之具尔予行三晋诸山间尝欲命
缘水之地聚诸乱石仿闽越间作滩自源而下审
卷二十三 第 44b 页
地高低以为疏密则晋水皆利也有司既不暇及
此而晋人简惰亦复不知所事甚为可恨闽谚云
水无一点不为利诚然亦由其先有豪杰之士作
兴后来因而修举之遂成永世之业故予谓闽水
之为利者盈科后进晋水之不为利者建瓴而
下尔
石炭即煤也东北人谓之楂(上/声)南人谓之煤山西人
谓之石炭平定所产尤胜坚黑而光极有火力史
称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今其遗灶在平定之
东浮山予谓此即后世烧煤之始
卷二十三 第 45a 页
榆次志水利 鈇曰水利之兴其来尚矣
即神禹尽力沟洫成周设立遂人之遗意也
以代天施以益地利以供国赋以育民生胥
于是焉赖之长人者诚念小民之依宜各渠
定为经制核其田亩公其夫役均其水程此
其大纲也仍令择人经理毋受赂私鬻刻期
挑浚毋旷日费财捻阄轮灌毋恃强夺利
启闭以时毋淤塞累众登报以实毋影占
偷奸诚如是则法制一立万世永赖争斗息
而讼狱省古邺旁稻粱之咏谷口禾黍之
卷二十三 第 45b 页
谣不再见于今乎苟平时略不加意一旦有不
测之旱而欲暴巫尪咎风伯何益哉
张鹤腾曰先民有言地者诸生之根菀水者
地之筋脉具材也禹治水自冀始而经画视
诸州独劳盖兹土崇山复阜其水枯旱而运
𡌧墆而杂旱所时有流火千里利水若喝
饮焉均程釐弊褚先生论之辨矣独计
地有上下田有远近而百姓一也勺水澍霖谁
不纷然待命势必先上渠数覆波横方及
下流至则苗槁矣孰若一上一下递后递先
卷二十三 第 46a 页
阳年先上渠而沿下阴年先下渠而溯上
庶灌溉均无不公之叹血脉既通地利自溥
将人和天助雨旸亦时若矣
风俗 史记事曰尝读周礼见乡师乡大
夫最重矣其次党正里宰皆得与乡党州
里之政而成周化洽秦汉以来亦有三老啬
夫乡亭检民善恶而民有但闻啬夫不闻
郡县者矣我 太祖损益千古之制里有长
甲有保乡有约党有老俾互相紏正当时民
醇俗美不让成周讵意今功令旁午而教几
卷二十三 第 46b 页
顿乎诚遴重乡约或里中士天有行者采
请之如乡师乡大夫之例而约讲副与什伍亦
相表里凡民间有一善与众扬之署异之有
一不善与众戒之扑记之赏不在富罚不在贫
又憬省有书与人以自新之路而不苛则风
声一树远迩响应宁有俗不三代也者何也
官与民疏不免传舍相视彼同井者指视不
可欺获戾于众势无可逃故其言易入其化
速肖而自古训民成俗者不能外也如曰是
将滋优则因噎废食之说也
卷二十三 第 47a 页
赋役 阎朴曰役法莫详于周礼师有兵
役田有徒役人有胥役里有乡役有司徒焉
因地之善恶以均役有族师焉校民之众
寡以起役有乡大夫焉即年之老少以从役有
均人焉论岁之丰凶以行役其役虽众而岁
不过三日盖佚之也后世政烦令剧至有银
差力差之说营办多方勤动不息而吾民
始重困矣汉王符有云疗病者必知脉之虚
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
可长为国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故奸可息
卷二十三 第 47b 页
而国可安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里胥
欺而低昂乱盖贫者无赀以求于彼则有
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赢以市之
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故贫者愈踣富
者愈恣愚民转相慕效以为不如是不足以
自庇也此其敝岂一日之渐哉
张鹤腾曰条鞭之法始于大理白公栋创之
东阿后司国计者以为便遂著为令甲山陬
海澨罔不画然一囊于此法
卷二十三 第 48a 页
平定州志职官 愚按汉左雄疏略吏数变
易则民不安久于其事则民服教化其有政
理者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
内侯公卿阙以次用之今俗浸雕敝巧伪滋
萌谓杀害不辜为威 聚敛整办为贤能
理已安民为劣弱奉法循理为不化髡钳之
戮生于睚眦覆尸之祸成于喜怒监司则项
皆相望与同疾疢观政于亭传贡成于期月
虚诞获誉拘检离毁踊跃升腾超等踰匹
考奏捕案亡不受罪会赦行贿复见洗涤千
卷二十三 第 48b 页
古更敝雄言言刺骨我朝吏治沿革李献
吉业详之矣傥庙堂佥谋譬如琴瑟不调
必更而张之期于可鼓则左雄氏所论威福之
路塞虚伪之端绝迎送之役损赋敛之源
息释此其道何繇哉
秩祀 愚按祠庙自祀典神祗外古帝王如
太皞女娲非民间所得祀东岳非本境所宜
祀关真君祠不时增建多至二三十处与其
馀不在祀典者皆黩祀也如妒女祠黑水神
祠崔府君祠妖妄不经皆淫祠也春祈秋报
卷二十三 第 49a 页
以社以方载于风雅 太祖高皇帝许民间每
里一坛令祭五土五谷之神以里长主祭祭毕
饮酒其中如乡饮或载在会典今民间俱废
不行而但取小大王龙王等神赛祷杂奏伎
乐士女纵观甚为不雅司风教者宜考古正
今尊制厚俗庶使民不惑于非类漫漫然兴
于礼教云
卷二十三 第 49b 页
卷二十三 第 49b 页
孟县志按经国之制筑土为城凿堑为隍以其
设险固国有神道焉故自唐宋以来相因致
祭然本以义起非古典也 国初承前制城隍
封广鄯侯既致之以人则貌之以像固无怪者
三年改正祀典止称城隍之神与山川云雨等
合坛而祭则以地道事之矣然则崇事之所
宜坛而不屋主而不像始为得其情状仰合乎
 圣祖表正之典今乃巍然堂陛而俨然冠冕
是与宋世举岳渎之谬者等也岂圣王设制
之本意哉考礼君子不能无议于此
卷二十三 第 50a 页
寺观 自三代之治废而佛老之教兴而寺观
之设始遍于天下矣盖其炼形羽化之术既
足以移乡人之好尚而崇山幽谷之奥又足以
来文士之登适且刻印具官特教祝釐亦制
典所不废者安得而不志邪然古者绝地天
通民以不渎淑誉独怪若地之人无间贤愚
祠堂之礼废而不讲特惑于祸福感应辄自
立寺饰偶标木抹碧涂金拂经隳典莫此
为甚噫是谓不知类者也苟移此心以事君
则为忠臣移此心以事父则为孝子惟仁者智
卷二十三 第 50b 页
者能之仁者急爱亲而不遗智者权轻重而
不乱
征榷 宋设酒务以办课利立税亭以徵商
税其经总制司所取则商税酒课额外之续
增者耳至于二者之常 则 名故存别入
版帐经总制钱不盖该也元朷酒酤用榷法
至元二十二年悉罢听民自造而定其课入俾
之各输钞贯按季解发今也亦然
盐法 宋之立法贮盐于常乎仓官自运卖
后今铺户衙前 取盐运赴县仓 纳其
卷二十三 第 51a 页
脚力钱则官给之百姓计丁给盐而徵其钱以
充官 迨其弊也官取民丁之食盐卖之取
钱以供别需至今人户所纳盐钱则立为常
赋盐不得而钱不可免矣今也亦然
匠役 凡工匠皆隶于工部役于京师有住
坐者有轮班者又有存留本府而执役于织
染局者大抵住坐者则廪食于官每月止役
一旬轮班者则周而复始每班止役一季役
满放回填给勘合执照若造作数多奏闻
起取若无工可造听令自行先是各色工匠
卷二十三 第 51b 页
编班不等洪武二十六年照诸司役作繁简
更定班次或三年或二年诸匠皆免本户差役
二丁若单丁重役除其一役老疾无丁者免其
本身法至备而恩至渥矣后因住坐存留者
或有逃故轮流赴工者或有失班仍命清军
御史行各府州县清军官清解造册缴部然
有纳价准工事例司清理者宜审处焉
役法 役注莫详于周礼师有兵役田有徒
役人有胥役里有乡役有司徒焉因地之善
恶以均役有 焉 民之众寡以起役有
卷二十三 第 52a 页
乡大夫焉即年之老少以从役有均人焉论岁
之丰凶以行役其役虽众而岁不过三日盖佚
之也自后世政颂令剧有正役焉有杂役焉
正役者里长甲首十寺轮役一次转以催办
钱粮勾摄公事又选年高有德者一人为老人
给以教民榜劝善敦俗有粮头以徵收税粮
有书手以典司册籍总小甲以巡捕奸慝皆
所谓正役也杂役者有以银代人者曰银差
有人自应役者曰力差亦政所不可阙焉者
但今之正役索费百端有以灯油钱名之者
卷二十三 第 52b 页
有以柴炭钱名之者有以下程钱名之者有以
折乾钱名之者有以管饭钱名之者有以银朱
钱名之者有以募马钱名之者有以支应钱
名之者加之以里老之科害而民困不可言矣
杂役则出入于里胥之手贫者无赀以求于彼
则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赢以市
之则无贫之名而有富之实故贫者愈踣富
者愈恣愚民展转相慕以为不如是不足以自
庇也甚至卖田而鬻女或死亡而转徙况兼边
鄙多事或派之以买马或派之以籴粮买草遂
卷二十三 第 53a 页
使村墟成空忍闻仳离之叹呜呼弊也久矣
汉王符有曰疗病者必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
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为国者先
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故奸可息而国可安愚
深以望之从政者
名宦 秦罢侯以来独两汉吏治卓然可称
由当时长吏不数易二千石以下并自辟官属
而文禁疏阔颇得与民便宜以务教化为业
或拜则天子亲见问览考其得失而以治
行闻者宠之玺书黄金赐爵至关内侯公
卷二十三 第 53b 页
卿缺则往往次选所表用之故天下才智经术
之士各得一其心志耳目以图久远吏治修而
民蒙其利也明兴 高皇帝以敦实务民
览纳吏治数传之后天下犹想见其风采是
时 国家法例未画意犹近古百执事以九
年叙满其功最者或入为列卿或长藩臬
弘治正德以后率三岁一易或再岁一易而书
其最以上之 天子之庭者率习文法亟筦
钥治簿书为首功学士大夫世隽茂才颇希
务民亦亟为转徙而无固志岂其才之不同
卷二十三 第 54a 页
与亦国家之制有所未伸与或与古者之意
寖远矣
教官 古者学校之制遍天下而不特置师
儒之官以隶学宫其德行道谊之所书会民
读法乡射养老献狱讯囚籥舞弦歌军
旅俎豆之所考习司徒之属以领之其师而事
者曰三老三老者诏于天子无北面此大学之
略也下及州县岁时会民读法亦自州长党
正领之别有乡老赞贤大夫书其贤者能者
以献于王德尊而望重其教易行隋唐以来
卷二十三 第 54b 页
广置学宫采秦汉故事曰博士博士之秩不及
百石爵列日轻而教颇放失矣 高皇帝定
天下首诏诸州县各立学置师一人或二人必择
经明行脩者署之有能举其职而最书于
朝者或擢为国子祭酒及翰林侍从之职
睿宗以后稍集所司议改著为令凡郡五人
州四人县三人例录天下诸郡县岁贡之士领
之间有由举人进士除授者特千百之一二而
已而其至也长州县者与盐司藩臬者之临率
以簿书升斗之吏畜视之而不复知礼貌之
卷二十三 第 55a 页
以尊其权是以其望易狎而其气易衰间能
诵法孔子以师道闻按故事亦必待以授州县
之吏而止其取之也太滥其待之也太亵而其
录之也太轻呜呼今之为轮辕弓矢者必择匠
氏之能者丰其饩禀厚其直然后轮辕弓
矢之材可饰也而况于 国家之养士乎淑誉颇
愤惋为国家发议申古者尊师之意然后
人伦明教化可兴也
卷二十三 第 55b 页
祁县志 煎取土盐昔时民得自便无禁敛之
例自隆庆间鹾使者议给煎户印票定额起
课每盐百斤领票一张纳银六分然犹未甚困
也其后发票日增课银亦日增无论煎卖多寡
一槩坐名散票计票取银今益至一千三百票徵
银七十八两催比孔急民不乐煎甚有池灶已坍
而票银未豁者窃恐产盐微利将不久而亦
湮矣
卷二十三 第 56a 页
卷二十三 第 57a 页
静乐县志 芦芽一山崔嵬特拔高出云霄而
磅礴盘据可数百里宁武朔州处北麓忻州崞县处
东麓岢岚五寨处西麓岚县静乐处南麓而山
之左与盘道梁等山襟带相连曩时林木参差干
霄蔽日遮障胡虏俨然天堑长城迩来禁令稍
弛有借称王府势宦斫伐者有假托寿木桥梁采取
者有贫民小户盗贩圈板者络绎道路日夜不休追
惟建置之初勘破全晋之形胜以为中有宁武关东
有雁门关西有偏头关皆通贼路口中外咽喉之地
故设兵禦备屯军戍守有如山木荡然而屏翰尽撤
卷二十三 第 57b 页
则白登以南并州以北何处非胡马长驱之路即三关
亦无险可恃矣 知县王近愚包修城垣疏略芦
牙禁山砍伐殆尽道路四达虏骑无遮从水泉营
下岢岚入静乐从宁武下宁化入静乐俱为坦途鸣
鞭即至大同地方郡有卫邑有所修守有资以故虽
处极边安静如堵静乐接壤沙漠巨冲要害不减
于大同况东路雁门关元设雁门千户所迤南四十里
为代州设振武卫卫有六千户所又有守备统军一营
守禦之西路偏头关千户所迤南一百八十里为岢岚
州内设镇西卫卫有五千户所亦有守备统军一营守
卷二十三 第 58a 页
禦之中路宁武关与东西两路并称重地号曰三关
迤南一百八十里为静乐亦宜设一卫所防守以仿两路
之制但添设钱粮招练军马似有难处者察得平
阳潞安泽沁等处有元设卫所者 祖宗创建固不
敢轻议第今时异势殊边方为急腹里为缓泽
州与河南接境系腹里地方并无边情设宁山卫止
以弹压盗贼防备不虞他卫皆五所独宁山有六所
若调一所于静乐在宁山犹为不少而此处良足多
矣 余尝至雁门抵岢石见诸山往往有斸削之处
逶迤而东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至蔚东山
卷二十三 第 58b 页
三间口诸处亦然问之父老则曰古长城迹也夫长城
始于燕昭赵武灵王而极于秦始皇燕昭所筑者自
造阳至襄平武灵所筑者自代并阴山至高阙始皇
所筑者起临洮历九原云中至辽东皆非雁门岢石
应蔚之迹也及读史显王三十六年有赵肃侯筑长城
事乃悟盖是时三胡尚强楼烦禾斥赵之境守东为
蔚应西则雁门耳故肃侯所筑以之则父老所谓长城
者乃肃侯之城非始皇之城也迨武灵既破胡则并阴
山至高阙始皇既并天下则起临洮至辽东所保者
大则所城者愈远也 考之旧史宋尝于边境置四
卷二十三 第 59a 页
军曰崇化曰火山曰岢岚曰楼烦岢岚虽重兵而移
置岚谷楼烦虽旧号而颇近静乐盖岢岚本以岢
谷得名而楼烦则自并北管之后以渐南矣独崇化
为今之宁化去宁武为近火山属有偏头主偏头为近
实今日二关之所宗也于戏周人城朔方不闻有雁
门也李牧备雁门不闻有宁武也中国遗祸之浅深不
亦大可慨哉
卷二十三 第 59b 页
卷二十三 第 59b 页
繁峙县志
繁峙界二山之中北控十口南对立台十口旧在山前
今在山后谓之后口地皆浑应而边属山西嘉靖
二十三年设平刑关守备一员总领之至三十六年北
楼新设守备一员分凌云迤西六口属之而平刑止
隶其四化楼旧有游击一员领兵三千以备宣大三
关调遣今蒙巡抚魏改为参将专备入援总管
十口其地延长三百馀里村庄百馀座 晋代二藩
争占为庄后皆勘革还林今为浑应居民所据此
山谓之禁山林木封殖为山西藩篱近被居民砍伐日
卷二十三 第 60a 页
见其濯濯矣十口形势大石小石茹越马兰为最冲贼
入数次北楼凌云次之平刑四口皆总于长柴岭磁窑
口若二处不守则四口皆不足恃矣其南五台一带繁峙
居民甚少皆系四野流民自行开垦遂成村落亡命不
逞之渊薮也往往为他郡豪右及振武卫官侵为己
业间有不得其平者即投献王府寺僧多有妻妾
子孙如林自相师弟世世不绝而愚民犹供奉之惑亦
甚矣山内有峨口南峪口白坡颈三路皆可通龙泉关
至北直隶地方近日沿途添设钱粮以为入援之备然
道路纡回数百里恐缓不及事大抵县治虽十八里而
卷二十三 第 60b 页
东西南北周围数百里军民杂处地里窎远最为难
治有心于化理者其深思之
平刑关(本瓶形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接灵丘/县界前设巡简司后设官军把守)平刑岭口
(去关城/三里)团城口(县东北一百十二/里接浑源/州界)太安岭口(县<折 t="33"/>东北/一百一十)
(里接浑/源州界)葫芦头口(县东北/一百里)凌云口(县东北/八十里)北楼
(县东北一百十里接应州/界旧设/巡简今革)大石口(县东北五十五/里接应州/界)小石
(县东北四十/里接应州界)茹越口(县北十里通应州/旧设巡简司今革)马兰口
(县西北二十里/通山阴/县界)
卷二十三 第 61a 页
卷二十三 第 62a 页
保德州志疆域
保德州在太原府西北隅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长一百四
十里周围四百里西南由土门铺至兴县界九十里至兴县城
共一百八十里稍西由冯家川至兴县界九十里至兴县城共
一百六十里踰河由府谷小木山至神木县共一百六十里西
至韩家川河畔四十里踰河由府谷大堡村至永兴堡共一百
二十里西北至柴家窊河畔三十里踰河由府谷熟芝坪至镇
羌堡共八十里北至河畔一里踰河至府谷县城三里至孤山
堡共四十里榆林兵马从此渡河过州入卫东北至铁匠铺河
畔十五里踰河由府谷水寨寺至木瓜园堡共四十里至清水
营共七十里至黄甫川堡共八十里东由天桥铺至河曲界三
卷二十三 第 62b 页
十里至河曲县城共六十里由高地堎至河曲界四十里至三
岔堡共一百四十里由雁门紫荆至 北京共一千五百里由
王家塞至河曲界六十里又五十里至牛栏村系保德州地东
南由胡家庄至岢岚州界七十里又四十里至苍水山系保德
州地南由大塔铺至岢岚州界七十里过水峪观由三道梁至
岢岚州西门共一百七十里由一道梁至岢岚州北门共一百
八十里从此至太原府共五百里由太原府至 北京共一千
七百里至 南京三千七百里
论曰保德逼河而城东北至正西皆河也河自天桥过城下皆
西行至韩家川则折而南形如偃月凡一百五十里而遥河外
俱府谷县地俱套虏一马可到者嘉靖间套虏七犯保德虽有孤
卷二十三 第 63a 页
山木瓜清水黄甫暨镇羌永兴等堡曾不能遏其冲尾其后击
其半渡邀其惰归自互市以来果有愈于昔乎各堡游棍每每
假名𤞑种大肆劫掠河东一带迄无宁宇来不可测去不可追
即河㫠田熟亦往往不保至三十七八年而猖獗极矣今虽暂
戢果可长保无事乎西南至正南皆与兴县接壤身为兴人役
者遗庸遗调地为与人有者遗粮遗草督之不能关之不得调
停未易行也正南至东南皆与岢岚州接壤如三道梁一道梁
皆盗贼渊薮三十七八年道几不通年来虽颇静然尚时时窃
发防禦未易及也东南至正东皆与河曲县接壤如高地堎猪
槽窊亦系盗冲巡缉未易施也苍水等山插入岢岚幅𢄙内牛
栏等村插入河曲幅𢄙内皆距州一百三四十里教化未昜洽
卷二十三 第 63b 页
也天桥以西故皆保德武氏地也后被河曲李姓者买其地遂
夺占保德鱼矶屡毁保德界石不知疆域定自
朝廷果可听强有力者淆乱之否乎经界又末易正也是四顾
我疆无一差强人意者及历览区域又皆沙梁硗确求一平原
沃壤不可得旧有河滩数处又被河水冲没无一存者故计道
里动称百馀里而计粮则仅二千石有奇计丁则仅七千人有
奇诚以路不通啇地无所出也人将何所倚以为命也惟在抚
有疆域者披图警心时廑匪茹之虑力靖萑符之奸而又悯其
若恤其生庶蚩蚩之民可望存活于万一耳
卷二十三 第 64a 页
河曲志 史记赵世家曰西有林胡楼烦指地志云林胡西胡国名在朔州岚州
以北春秋北地地如淳曰林胡即儋林为赵武灵王所灭史记匈奴传曰晋北有林胡
楼烦之戎今按吾河曲正在晋北岚朔二州之北南去岢岚州一百八十里东南去
朔州三百里然则谓河曲之为古林胡地也是矣岢风州木胡地楼烦王所居元魏置岚
州因山马名又按文献通考火山军本岚州地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建
为军有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属河东道 老营堡在县东北一百七
十里周围二百八十步成化十二年杜侍郎置广积仓于此堡正德十三年九月二
十一日武宗皇帝西巡驻跸于此 八柳树堡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周围二百八十
步 水众营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周围三百六十步 滑石涧堡在县东北
二百四十里周围二百六十步 马站堡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永与堡在县东
北一百二十里 八角堡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弘治六年兵傋副使胡汉创建因
迁岢岚州永宁驿于此堡 长林堡在县束北一百五十里 桦林堡在县北一百
一十里 楼子营在县北九十里周围四百六十步正德十三年十月初四日武宗
卷二十三 第 64b 页
皇帝西巡驻跸于此次日移驾自罗圈堡灰沟营反唐家会堡 罗圈堡在县
北八十五里 集义城堡在县北八十里周围一百三十步 灰沟营在县西北
七十里周围五百五十步 唐家会堡在县西北六十里周围一百三十步正德十
三年十月初五日武宗皇帝西巡驻跸于此次日乘楼船沿河两岸钓鱼凡二回
渡河过陜西(注十一)五花城堡在县西北五十里周围五百步 得马水堡在县西北
四十里周围二百三十步 杨免堡在县西北一十八里山岗上周围一百步
 杨家寨在县西北六十里周围七百九十步旧调镇西卫官兵守禦今革遗址尚存
 元太捕寨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得马水沟内南北西三面俱高崖惟东面一路
极险长数百尺涧二尺许两傍俱高崖诚避兵之要地也俗传为元太捕所据未详
其人 善寨在县东五十里有地名太子店俗传谓唐将单继信所据之地未知是
否今有瓦砾尚在 石梯隘口在县西北一十五里黄河岸东旧名阴岭关成化十
二年建名石梯隘口东枕高岗西临黄河 边墙在县西北一十五里黄河岸畔
接石梯隘口成化二年总兵官王玺修筑高一丈三尺阔一丈二尺收顶八尺二
卷二十三 第 65a 页
十二年兵备副使郝志义委本县典史昝恭领十八州县民状重修沿河迤北
至老营堡髽角墩接朔州界延褒二百四十馀里见三关录 得马水巡检司
在县西北四十里嘉治都地名得马水洪武九年置巡检司缭以土城周围一
里高一丈二尺东西二门旧属保德州嘉靖五年奏准改属河曲今移置于县西
北六十里唐家会
卷二十三 第 65b 页
卷二十三 第 65b 页
代州志 雁门平刑盘道梁为扼塞繇雁门东顾则平刑西顾则盘道梁介乎东者
则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太安团城凌云葫芦焉介乎西者则太和白草八
岔小莲交柳燕水雕窝玄岗马是所名十八隘者也自宋有之而阳明堡正走
晋阳道大中丞许公守谦兵备使张公惟诚念其城土而非埴恐异时壁不坚乃石
其基砖其墉帑出俭而工则倍之 代临边虏常出入其地民未可以散处故
官为之堡都村中民自为堡官堡有儆间遣官兵守之多不过百人百人能禦零寇耳
多分兵则大都又虚俱收敛入大都则间有不及且民亦苦移徙或五里为一大堡
周围五里内遇有儆俱入大堡大堡合三堡之兵并二十里内之丁壮守之则数千
众未可以待日破也且五里内其移徙者亦昜矣 备兵使者设于成化二十二
年督理偏头宁武雁门等处称雁门道嘉靖戊午以三关边地多八百里势难
暹制乃分二路设偏宁道至已未改偏宁道为岢岚道驻偏头关更设宁武道久之
移太仆寺兼兵巡使镇其地而在雁门者则辖广武平刑北楼三备禦仍住代
州称雁平道兄节制东路北楼两参府兼垦塞下田 㓋武初有守备府嘉靖十九年
虏连岁入寇由火烧梁白草沟入而犯太原之南边报日急议欲以重将镇代乃移
卷二十三 第 66a 页
守备于广武而设参戎于代称东路与北楼相犄角而备三关其兵则隶宁武之元帅府
 三关旧守备三游击将军一总兵官一兵备使一总兵辖游守各占信地而 备理粮
饷督抚驻太原居中节制不自涉边竟嘉靖庚子后虏频岁入犯郊垌都御史则自六月
杪至代防之仍檄守巡清军驿传屯田盐法六七道画地而分其防亡何以诸道尽北则
太原虚乃设宁武兵备使改偏宁为岢岚与雁平道遂成鼎足各守信地其都御史无事
则至十月还太原 烽堠广武墩南十三里至雁门北口北口十里至雁塔雁塔十
里至南口南口十里至代 广武西二十里至太和岭太和二十里至水勤口水勤
二十里至吊桥岭吊桥三十里至庙岭庙岭三十五里至石匣口石匣十里至阳
武峪阳武二十里至玄岗口玄岗三十里接宁武关之芦板寨 广武东十五里至
水峪口水峪三十里至胡峪口胡峪二十里至马兰口马兰三十里至茹越口
茹越三十里至小石口小石十里至大石口大石四十里至北楼北楼五十里至太
安岭太安五十里至团城口团城五十里接平刑关之平而岭 广武北浑源州之
传烽代者繇山南孤山等墩应州之传烽代者繇山南羊脑等墩山阴县之传烽代
者繇山南圪塔等墩而传崞忻州者北则县芦板东则繇代柏林堐至班聂
卷二十三 第 66b 页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有雁门郡代郡汉仍秦雁门郡
界连峙崞马应及大同之东代郡则今蔚州高帝命
陈豨监赵代兵豨反代高帝诛豨定代地封子恒为
代王都中都则蔚州东二十里有代王城是也代王入嗣天
子脩代来功史记注云中都乃汾州平遥县者亦误盖
汾在汉为西河旧志以代郡山川人物混次而类编者似以
代州为代郡不知州名代自隋始 柏林寺在晋王墓之侧
后唐同光三年庄宗建之以奉王香火院内传遗像一轴
共七人王著绯𫀆据胡床坐其右冠王冠而衣黄者亚子
也其左冠虎头而衣青者存孝也其二东向侍其二西向
卷二十三 第 67a 页
侍莫知为谁王挟天睨视之盖王目眇画笔为王讳之如
此画甚工武宗过代幸寺持真像去今摹像留寺中
银铜今闭塞然闻一升砂止淘银半钱盖金气之啬如

卷二十三 第 67b 页
忻州志
忻三边孔道全晋后藩诚重地也唐宋戍石岭赤塘二关
郡置防禦团练使 国朝边防在云中雁门以此为内地
遂不设兵然与沁隰平定相提而论则边腹有分矣彼皆
建所此何独无之嘉靖庚申岁虏由宁武诸口入犯受祸
甚惨省会戒严忻口迤西东高西西等都一带平衍虏渡
沙河直抵郡城入云内口过赤塘直抵省会抚台魏公长
虑调太原沁戍防秋沁人惮往返咸愿析附窃欲议将治
东废王府详建所治以防戍实之因郡粮额重兵食难议
未果寻亦罢戍仅本郡壮兵二百馀耳虏款后率多调遣
近年调发几尽傥一旦有警驱市儿登陴恐无济缓急也
卷二十三 第 68a 页
寨堡故郡堡治东五里 东楼村堡 西楼村堡 段家
庄堡俱治东十里 曹村堡 石家村堡 魏家庄堡俱治
东十五里北胡堡 太延堡俱治东二十里令归堡 董
村堡俱治东二十五里双堡郭家堡俱治东南十五里
虎头山寨 游邀堡俱治东南二十里龙王寨 定兴寨
俱治东南二十五里黄堂寨治东南三十里新庄堡治北三
十里代郡堡治东北三十五里 以上永礼乡 兰村堡
治西十里晏村堡治西十五里白阳寨治西一十五里白
石堡治西三十里月除堡 南张村寨俱治西四十里
冯村堡 北社堡 西社堡 石水村寨 下舍堡俱治
西五十里高家庄寨治西五十五里田家峪寨 三交堡
卷二十三 第 68b 页
俱治西六十里魏家沟寨 王家寨俱治西七十里蔡尖
寨治西七十五里官庄堡治西南五十里高崖寨治西南
七十里牛尾庄寨治西南一百里上寺堡治西北六十里
蒲阁寨治西北七十里沙沟寨治西北九十里豆罗堡
麻会镇堡俱治南二十里关城堡治南四十里韩严堡治
东南十里西张堡治东南十三里 以上集贤乡 匡村
堡治西五里逯庄堡 解原堡俱治西十里流江堡治西
十五里张村堡 依提寨 王要村堡俱治西二十里合
索堡 作头寨俱治西三十里东呼延堡 杨家庄堡俱
治西三十五里下闹峪堡 上闹峪堡俱治西四十里六
石堡治西北二十五里西冯城堡 嘉禾堡 明望寨俱
卷二十三 第 69a 页
治西北三十五里南营屯堡 奇村堡 王村堡俱治西
北四十里苗庄寨治西北五十里米家寨治西北六十里
以上九原乡北赵寨治西北二十里秦城堡 顿村堡
尹村堡俱治西北二十五里南高寨治西北五十里东高
堡西高堡俱治西北六十里阳胡寨治西北七十里杨
村堡播明堡 泡池堡俱治北二十五里部落堡治北
三十五里淤泥堡 吴家堡俱治北四十里忻口镇堡
猫寨治北五十里元时戍兵正统未虏入有石巨常射退
  四十七骑乃引去 高村屯堡(治东北四十里/上金山乡<折 t="33"/>以)
郡关郛墙卑薄卤土渐颓贫民艰于脩筑窃欲乘戍卒更
高厚之以当事议撤弗果请万一虏侵恐不可守云内赤
卷二十三 第 69b 页
塘一带西南直通晋阳虏曾出没东高西西地俱平衍虏
渡沙河即可长驱抵郡均之当虑寨堡即星罗乎第可守
者黄堂明望虎头龙王高崖米家寨猫寨东楼村北胡高
村忻口堡二十馀处而己小民惩往年北赵张村之变惴
惴残破遇警弃去多伏深窨崄沟视脩理不啻驱之陷阱
也似当酌助官脩增高益厚多置军火器械令民积粟穿
井安宅其中庶有固志第未昜言耳 郡境村落
约三百许皆有梵寺数楹最小者亦斗室供香火僧无精
行贫民为僧佣作者挈要傍居流娼僦居僧舍荡子谐狎
藉资衣食者更从臾之深可扼腕缘胡元素崇佛教故滥
觞至此计非庐居人人不可第乡人就此避虏岁时祈报
卷二十三 第 70a 页
未昜议革也
郡田赋先年分丁站春秋四项徵收岁首先比丁站踰月
而报完赤历验发后始徵夏秋输亦十之八转输有备而
边粮之外王粮亦完十之二三近行一条鞭法管粮官专
督之而丁站十逋其三矣前人催科之法有第逋负甲乙
叙徵者民恐己之甲也则递输有不问甲乙间摄者民惧
摄之不测也则争输有勾牒己具而故稽之者民畏牒之
或下也则亟输郡民急公者固夥其惯逋者三法皆不能
慑即拘及且怀金受笞而去不得己先责多逋者而站银
混于派中丁银数少遂得规避边粮急踰星火随徵随解
逋民探知解完即不输纳而王粮以逋为常不能报最矣
卷二十三 第 70b 页
库无剩金上供之需未开徵时即催解完东支西吾官甚
病之乃知虽有良法便良民而顽民则敝便全完而逋欠
则敝法固无如人何也 郡粮昔年定则皆丈地书识上
下其手多不均平缘官不能履亩即履𤱔亦不能区别地
色也但悬绝不至霄壤姑能其旧然有必当变通者如符
村重新高留白村平张淤泥等处多有斥卤砂石无岁不
派无岁不逋空名鲜实反使逋粮者引以藉口大属亡谓
萧楼郝曹金奇等村段石等庄新涨引淤之地榖粟不啻
倍收十三中粮十七下粮无粮者更不知几似应清刷槩
派上则积荒议豁重则议减赋税既均催科亦昜窃曾建
议及此因首地粮经报部不果行因思将此地加额每𤱔
卷二十三 第 71a 页
以一升五合解礼赡库馀入州总则部额如故而民赋亦
均或苏民𥙿 国之一策也敢告之来者 郡南门外旧
有王家庄渠东门外渠野场渠故郡渠北胡渠引水灌田
以故粮派上则郝村萧村楼村曹村原系下地轻粮近年
开渠上流淤灌上地甚多上流引水则下流涸是上则之
地反不当下地之收获窃意合前后村通匀水利亦合前
后村通匀地粮乃为均平不然讯村民愿水地者则计水
所到而徵以上粮愿旱地者则徵以下粮而禁勿侵水庶
民各安心而免争夺之祸矣 郡山多石薪木绝少石炭
南资阳曲比资玄冈数日始得往返玄冈路遥崎险隆冬
尤苦之往往人牛僵仆此他邑所无之艰也众谓东西南山
卷二十三 第 71b 页
亦产石炭苦不能识因募阳曲窑户令开凿售鬻皆言顽
石无炭避去设有虏警积薪当虑耳
卷二十三 第 72a 页
卷二十三 第 73a 页
绛州志 平原堡在城北十里 苏村堡在城北三十里
 泉掌堡在城西北三十里 周村堡在城西三十里
 樊村堡在城西南二十里 曲村堡在城南二十里
 兰村堡在城南三十里 杨庄堡在城东南二十里
 平原墩在城北一十里 义泉墩在城北二十里 三
 林墩在城西一十里 古交墩在城西二十里 周村
 墩在城西三十里 狄庄墩在城东一十里
地有定在粮以推收无定在里书诡寄往往由之谬议一
策似可杜奸如一里若干村一村地若干𤱔粮若干石里
书编徵照村不照甲或彼村之人此村有地亦于此村编
徵或此村之地彼村新买第昜买者之名地在此村犹故
卷二十三 第 73b 页
也一村之中人相习地段相知少有增减人人得而举发
之矣
卷二十三 第 7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