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固始志户口 嘉靖壬寅知县张梯按旧册
百岁未除嫁女尚造乃令开旧报新使流移
归编户而脱漏者无容死亡免造入而成丁
者咸在以故户增而口减也况民畏丁累
不敢尽报是故观户而知 国运之盛观口
而知藏富之仁一
卷十七 第 1b 页
卷十七 第 1b 页
 罗山县志 襄阳李公曰隆庆以前银差以各项徵力差以审户定也想其时今日催此项钱
 明日催彼顷钱应差人又讨工食追呼无宁日也且也有一番追呼则有追呼人一番科敛而民
 坐困矣知县应存初立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云者以各顷银差井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
 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徵之徵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
 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诚良哉所硕官是邑者因而行之不复分徵不入库寄不使豪右
 人揽收侵欺则 国计民生两裨之矣 又曰会银昔未有也以里甲供亿不才官费之不赀乃
 酌一年应费之数定银有额入一条鞭内徵收在官用之名之曰会银会银设而费有限矣此节爱
 之良法也何近时又令十甲里长轮流支使岂免包赔而里长马得不派之各人户哉抑且指一科
 十矣是既有会银复用里甲也为小民之困不滋甚乎官是邑者而恤民艰省里甲归农焉庶不失
 设立会银之意矣
卷十七 第 2a 页
卷十七 第 3a 页
临漳县丈地记 张鸣南 普天之下地有定分赋有定额曷以丈也强
者兼圻而粮少弱者削地而粮多部臣上其议以查欺清浮请故有丈地
之命既丈矣何以复丈也有司志立功者以神速为能不丈而报完志博
名者以核察为能伪增而报数欺隐未必革而浮粮益浮矣部臣上其议
以民称便者已之不便者复丈请故有复丈之命有司者苦复丈之难多
假以称便报罢时邑侯新任至以此而质诸父老咸云漳地之丈不平也
侯毅然曰知丈之不平以劳费而不为之所非牧也遂下复丈之令择土
官赵时民等二十员矢之以誓谕之以法授之以方略相地里张村较中
自此分四隅丘以千文编号每丘限五顷四十亩鳞次而丈之立丘头丘
副分丈丘内之田某若干某若干一丘一簿以备查立公直老人品田之
卷十七 第 3b 页
高下而第其等恐民田影于屯田也先吊屯田之册以照其数恐境内影
于邻境也会邻境之官以定其界恐委用之诬慢也不时巡行于郊间量
一丘躬验土脉以勘其公私恐书手造册因缘成弊也令委官自相攒造
飞洒者无所用其策可谓虑周义著矣丈上地八千二百五十四顷七十
七亩二分九釐七毫四丝七忽五微照亩起科下地三百七十三顷八十
四亩二分七厘九毫九丝九忽二亩准一起科堆沙地一百八十二顷二
十九亩二分三厘一毫九丝一忽七亩准一起科计每亩正粮杂差徵银
四分六厘河流免科欺隐尽革浮粮尽清抚按两台大夫会疏荐之百姓
称平矣称平者有四便焉前者经界不正两邻分寸是竞今清丈矣彼疆
我理载在尺籍孰敢奸度息争讼之端一便也丘段既明等则又定地之
卷十七 第 4a 页
高下总数镌石一亩不得增减绝那移之窦二便也每丘报地数虽系之
户头必报其主名照名派银令其自纳户免攒敛之优三便也河粮固名
减半然一粒不登鬻卖逃流苦何所控一行免之去包赔之累四便也岂
不为我漳民世世永赖簿池君尉张君以事实年月属余记之语云其身
正不令而行侯端本执纪法于上委官用命于下不敢食人一菜是以成
功易易也不则有治法无治人安能尽善此人人之所耳目者非余之䛕
言也是为记 万历乙酉二月丈始六月完之册毕十月之交侯王姓名
良佑字又忠号柱峰庚午举顺天礼经一人金吾右卫官籍山东寿光人
回隆镇在县东南五十里南临御河始隋焬帝导卫辉苏门百泉水东北
引淇滏漳洹之水为大河御以巡幸赐名御河镇居临漳安阳内黄魏县
卷十七 第 4b 页
之交冲嘉靖初年奉 旨立司场为总兑河南粮储之所夫以河南之粮
在河南交兑军民两便后乃移于小滩镇兑则属直隶大名今又移于馆
陶兑则属山东东昌矣夫直隶无兑军米山东有兑军米兑于馆陶宜也
河南之粮胡为亦馆陶兑乎司国计者酌通变宜民之方则回隆镇交兑
不可易矣 崔文敏公新建回隆兑运分司记 初豫漕之运兑于回隆
后以水涉不利而改小滩正德庚辰漳水决显王过东南过永和符恩入
于卫出回隆之南五里馆陶故道塞矣运事宜复而议者未遑也嘉靖庚
寅河南参政田登氏列小滩六害焉商量之欺斛减一分粝米之售石偿
三斗牙用十金而私一役夫重贿而得进狡奸取贾而逋子妇入厂而窃
法格异省偿贷官银布政使陶谐氏按察使林大辂氏议曰水利则运宜
卷十七 第 5a 页
复运复则害自去矣都御史徐公赞以御史王子舜耕沈子奎上其议得
 旨允行明年辛卯分守参政周忠氏领是事命其属彻小滩之署而改
建焉作户部分司布政分司堂寝各如制作厂三居米阅三月工成是岁
兑米先期两月而毕省米一万三千石有奇费省四万金馀金二万两还
帑于呼政以宜民而已矣俗所未厌勿棘改也俗所不安勿惮作也利与
害因而生法与弊角而立夫而小滩失利运军益征紾矣物聚而民生心
利巨而强欲擅漳水善徙卫水渰淤弊矣以闯乎之弊当紾者之口运复
可害也是故随时勤浚戒其滥役先事明禁决其必戢尚亦永利哉是举
也恤民倡端田参政之果究源作政二长之明费省工坚分守之严采长
器能都御史之公知府王天民及寮奉宪乐仁刻石载成而予铣附未议
卷十七 第 5b 页
垂后警云
卷十七 第 6a 页
林县险要图说 张应登 此林县西山之险要也险隘处所均属太行
之支节其北由百馀里而入有马塔口虹梯口迤南则为蚁尖寨寨之南
为鲁班壑又南则有断金桥风门口东峻坂崔八口关墙岭距邑七十馀
里而上总之南北相连人迹可及其险而当守者首蚁尖寨次断金桥其
馀则崎岖樵径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行上下为难无容虑已何者蚁尖
寨西北距县四十里由姚村迤西五六里为东寨门口上有黄仓岩等泉
十处中有官厅三楹营房二十楹原为官军戍守而设也北有教场广阔
七十步可容马卒千馀南有仓廒遗址尚在广阔二十步可贮粟谷万石
自仓廒南由小蚁尖寨大蚁尖寨百岩口东盖头泉小临清水泉至西盖
头泉还距营房约二十五里馀独百岩口东西盖头泉各有樵径可攀缘
卷十七 第 6b 页
而上宜刬削之以绝蹊径又自教场北由朱路岩至断头岩距营房约十
里馀而朱路岩亦有樵径宜刬削也其北柳树水泉百户水泉硙臼焦水
泉俱营房正西山西漆树沟水泉南柳树水泉莲花水泉俱大蚁尖寨山
后西面凡水泉皆可以资军用断头岩至西盖头泉南北三十五里东寨
门至寨西后沟东西关十五里总周八十里而多俱属官军往来哨守西
寨后沟有通山西蹊径己经堵截往来不通而法久令废成路久矣乃今
刬削费计石粟止留一面上下便于防守足矣其断金桥去县西南五十
里由桃园店西上有水泉一道与山西平顺县接壤险峻一桥可渡一人
倘一夫而当关真万夫之莫敌东西咽喉行者络绎万历十五年因岁荒
设官二员领军二十分班守把信为有见今既事宁亦宜掣回何者冗食
卷十七 第 7a 页
之足虑而骚优之可虞也夫蚁尖寨下险上平水泉数十可屯万军此非
不轨者思藉以逞哉曹魏高齐仓屯瓦䃯犹有可辨自古防之矣官军轮
守向议为长而未及因水开田之利将使守军操戈终日而不事一生计
耶此其所以困之也合无守军携家屯住各因其泉之下流随宜开垦布
种自穫不必起科唯其数年大利之后斟酌抵当行粮分数则地利以兴
险阻以固而军无困守之虑矣
彰德府志 安阳在前代水冶为辅嵓县永和为永和县一曰永定今县
并之然实要冲长吏送迎贵官或竟日不得视事田附西城东城者多为
圃县东夹洹水者田皆填淤宜麦宜蓝秋潦或连岁无成民颇饶𥙿田多
者至三千亩或四千自善应西皆山田中下多种柿梨枣核桃宜菽榖又
卷十七 第 7b 页
善牧羊县南田近冈阜在县北者土黑多沙又其下也军校错民而居易
犯法逮之辄匿颇称难治成化前俗朴厚而民富弘治间奢靡自壬申盗
起岁入损少乃更简俭多弃贾为农 汤阴冲要与安阳同田稍不及周
流蔡园田皆淤漫亦苦岁潦西山接太行产煤木饶为薪民性平坦近多
豪猾好以唇齿高下人或阴籍大家过失伺隙则发籍相胁知府陈策辟
其奸魁稍知戢矣汤阴安阳士喜负气谢宦里居者多能自守不干 林
县居太行下北有蚁尖亦地险也今设兵守之地僻止通晋货他商贾罕
至自水冶至县路隘不能行车民健朴亦喜争斗田多冈阜有积石惟南
川平衍宜桑枣黍榖麻菽木棉喜潦恶旱山产则甲于诸县 临漳居漳
卫之间田皆填淤沃衍无冈阜近漳水南决入安阳临漳田收亩皆十斛
卷十七 第 8a 页
或八斛民占田多者至七八千亩喜奢靡好博然民性宽缓罕健讼者
磁州西阻太行漳滏在前居燕赵相卫之间岩郡也冲要视汤阴田多沙
碱罕收民殊罢然有陶冶之利尚俭勤力 武安涉皆并山作邑民性健
武喜讼以财自雄服室相高武安最多商贾厢房村虚罔不居货西据十
八盘要害地也东南北则沃衍又产锡煤及垩土与涉田绝宜木绵涉则
产铁及自然铜两邑山多材木俱尚鬼祷赛淫祀病惟事祈禳死则举尸
瘗室中笃修佛事磁自赵周臣以文章为金人师至今多士也
彰德府续志先年驿传马驴牛头审编上户应役虽五年一更非至倾
产不已也近年题 准徵银募应民间甚称便矣盖驿传之利害恒苦于
冒滥之骚优行使之需索省差遣严查覈此最驿传兴除之要领也旧例
卷十七 第 8b 页
州县里甲轮役十年一周其该应者率计丁粮审编靡费不訾冲繁尤甚
万历六年郡守常公酌量繁简议定会银例分为三等公费必用者名曰
额支数最多带徵备用者名曰待支次之其名曰杂支者备额外不时之
需又次之有馀抵作来岁正数槩县通融徵银丁粮不满百钱官择殷实
人役主之严为稽查银有定额用有常度下之各属通行宿弊顿革岁省
数万金民赖以苏此法之最良可行永久者也
卷十七 第 9a 页
怀庆府志 田赋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今之守令古之
诸侯也籍田亩以定土地之广狭而赋税所由明籍户口以知人民之多
寡而力役所由均二者实惟政事之大者怀庆三面限以山河土地视诸
郡为少而赋税视诸郡为多因地定赋犬势之不均此则守令之不得以
自专者计赋派地小数之不均此则专于守令者然必知之明而后处之
当因考旧志以计田亩宗总会田粮文册以志原额起运存留之数使为
民父母一展卷间而大数宛然在目田以顷计止于亩而毫厘不计焉粮
以石计止于升而圭撮不计焉银以两计止于分而丝忽不计焉吏书防
细弊册籍不得不详君子识大体史志惟撮其要
屯田论 屯田军士之所天也欲全军伍先理屯田兼并于豪强私易于
卷十七 第 9b 页
富室其所由来者渐矣然必处之有术行之以渐正德五年遣京官清理
屯田意非不美所用非人急遽无渐酿成宁夏之变屯田遂废不讲嘉靖
七年河南屯田宪臣革私易归本业亦优恤之善政也处置无方搆讼至
今未已何者势所必至情不可强也譬如买卖奴婢之禁仁政所当先也
犯者日众乱由所阶治家如治国有为者治禺亩而有馀无为者易百亩
而不足田荒芜而赋税何出此则典卖者势之所必至也强夺富人纳价
之田而归之本主是以拂人情而讼繁兴且如人孰不爱其子岂待君人
者之禁匪利其财亦资其养也又况怀庆屯田与东明杂处军民异省会
讼动必经年而贫富俱困山西诸卫屯田于直隶州县如其比者尚多若
两省巡抚会文立为一定之法凡民买军田军买民田每亩岁输银五分
卷十七 第 10a 页
与本业主大约每亩三分在军足以完两税所馀二分足以备军装在民
三分足以备粮马所馀二分足以供杂差军买军田则两税随轻重完于
管业外二分以资军装而近年所加地亩差银一切革去若然则贫军百
亩之田虽卖而岁得银二两以资行装田倍而所得亦倍之又何至于逃
哉虽有宪宦不在优免虽有灾伤复其三不复其二此虽迁就之说然亦
足军士省词讼之要法也
河南怀庆府知府(臣)纪诫谨 奏为地粮偏重恳乞通融以一税法以苏
疲黎以光 圣治事陛下惓惓无非以周天下之利弊而兴革之甚盛
心也然政在宜民法贵通变使不审弊酌宜而徒沿迹以求通焉其何以
仰体 陛下励精图治之万一也哉(臣)备员守职待罪应朝例得㨿见闻
卷十七 第 10b 页
直言利弊臣不敢妄越特以事关民瘼之大者敬为 陛下陈之思惟国
初定赋止㩀一时土地之荒熟起科初未尝有所厚薄于其间也彼开封
汝宁归德南阳等府先俱遭兵其时地荒故其粮颇少独怀庆一府向未
蒙乱比其地方熟故其粮颇多粮之多少不过以地之多寡为率苟如此
其地如此其粮虽至今行之亦何有不可者但年久势异而各府之荒芜
皆尽开垦如西华县志洪武二十四年在册地止一千九百九十四顷有
奇嘉靖十一年新丈地一万九千七百七十顷有奇永城县原地一千五
百三十顷有奇至嘉靖十一年新丈出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九顷有奇在
二县如此在他县可知是土地实增倍于其旧则粮宜增而不增而顾以
其粮分洒之此轻者益见其轻也至于怀庆北枕行山南环黄河中流丹
卷十七 第 11a 页
沁年年冲压则膏腴变为咸荒者不下百十馀顷又且有封藩各坟址之
问占足以粮有包空之说而人之逃者相继先河内县原编户一百二十
馀里今并为八十三里修武县原编户六十里今并为二十九里凡他县
亦皆类是人逃而地渐荒则土地已非其旧夫粮宜减而不减而复以其
粮包赔之此重者益重无怪乎怀庆之民日困征输而卒无以自安也臣
奉 命守兹土入其境见其民心窃恫焉随㩀河内等六县民杨光张相
等连名告乞俯念地粮偏累曲赐多方均减以延馀民等事因询其故乃
查河南总赋文册怀庆一府共地四万二千八百八十九顷该粮三十三
万六百二十石如归德府七万四百馀顷止徵粮六万七千六百七十馀
石计其地怀庆不及开封等各府十之一二而其粮多不止于十数倍况
卷十七 第 11b 页
怀庆之地每二百四十步为亩每亩徵粮一斗少亦不下八升五合其他
各府之地每四百八十步为亩每亩徵粮二三合多不过一升甚者有数
亩之地而无一撮之粮以一役之微而免数亩之税是怀庆一亩之地足
当各府三四十亩之税怀庆不免有徵赋包赔之苦而在各府乃得以恣
飞诡影射之奸于此使不有以通融之则苦乐不均而怀庆偏重之累将
何时已乎伏望 陛下俯察臣言敕令户部吊查黄册与河南总会文册
一一对阅各府原地若干原粮若干今增地若干该粮若干复查怀庆是
否冲压有无开占该馀若干公视八府为一体惟计亩均粮可增则增可
减则减当统一之日立画一之法则在在皆得以蒙其均平之泽也若开
封等各府犹坚忍偏护不肯一体通融必不得已姑先调停如粮数虽同
卷十七 第 12a 页
而起运存留有轻重之互异起运虽同而本色折色有省费之不伦即于
派粮之日酌量轻重定为规则将本府准改存留粮七分起运粮三分算
每地一亩仍改重粮二升三合四勺轻粮五升四合六勺较之他府虽犹
重数倍比之往年则略轻二升所谓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若小滩
兑军比之别项起运钱粮又为独重或将此项重粮通行除免或量免一
半另改起运折色钱粮以充其数夫兑军改而为折色则本色之费用可
轻起运改而为存留则输纳之艰劳可免虽不能通融均洒于一省之中
而救偏补弊亦得以减重从轻于一省之内孑遗之民有更生之望而守
土待罪之官亦得以勉修职业也惟 陛下留神臣愚幸甚生民幸甚为
此除具本外臣无任瞻 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
卷十七 第 12b 页
河内县志驿传 按驿所恊济之规起于万历二年驿传道某公所议在
立法之初不免啧有烦言遵行洎今沿而未革动以旧规二字诿之而其
中有大不便者如河内一邑路冲民贫固所宜济覃怀驿则有汝州西华
襄城临颖密县驴二十三头矣河内递运所则有济源牛八只半矣查本
县驿传银内则又有恊济开封郭店驿银一百一十两彰德安阳所银㭍
百二十两夫济者以彼有馀益此不足之谓也业已望济于人而复济乎
人于义何居且各县相距近则二三百里远亦不下六七百里转解既多
耽延而有司之催徵者则又以起运为急以站银为缓尺一关提弁髦视
之而此中轩輶一至包赔应付称贷出息种种苦累有不可胜言者额银
未到之先已为富家之二月丝而五月榖矣如之何不贫困而逃亡者众
卷十七 第 13a 页
也万历十八年按台毛公在题奏驿递银两先尽本府所属徵派如本处
有馀方许恊济邻近驿递不得议及隔远地方其于前弊盖洞烛之至于
浙江水程无驿派令恊济河南等处覃怀驿有马十三疋名曰南马其解
支之期难于同省十倍布政司坐委宣武卫百户守候催提动经岁月曾
经按台会议以中省应解京班柴薪抵南马工食数略相当而以浙江恊
济之银同起运钱粮径解兵部在浙中不得仍前视恊济为不急之务以
容拖欠而本驿赴领于布政司亦不至令关提者跋涉于数千里之遥应
役者待命于三五年之后也事虽未行其法殊便傥执旧规而无变计恐
将来之累有不可胜言者矣
武陟县志 李日茂曰邑有黄河经其南沁河绕其北通舟楫便商贾可
卷十七 第 13b 页
不谓百姓之利哉顾黄性善崩淤而沁易冲决邑当其下流倏忽巨浸化
为桑田膏腴变为沙丘有粮无地有地者反无粮疆埸易淆强弱相吞质
成者无虚日奸民乘之又往往虚除实粮而盗种退滩空闲地者若固有
之因是旋丈旋除曾无一定之额粮日增而地日减吏书得以执其权诚
古今一大害也盖由官迁转无常视如传舍弊孔难以悉窥或贪除粮之
美名惜革奸之实力故日甚耳近奉文清丈筑堆植树计长久也由此而
督修不废执簿验区即有坍塌沙压可以处补而亦不至于虚除庶额地
不失而民不偏苦矣此本邑第一事特详之又曰沁之由来询之士民皆
谓往岁溢而不决故不堤防所以十五年开决入卫创及 藩府上持
简科臣督治维时当事者日夜焦劳调集怀卫十县人夫疏浚堤塞费金
卷十七 第 14a 页
巨万岁且饥馑百姓骨立梢草夫役之供锲脂剜膏犹不克办乃秋水时
发沿河堤坝春筑秋防而官民始多事矣怀卫诸邑可不恊力防守哉或
议石堤顾沁岸沙多泥少最易倾陷惟豫物料觅老土捲埽筑堤则凿凿
乎不可易矣邑地多沙易于植柳近经清丈旷田昭如苟相继种植十年
之后不患无料而民可息肩矣
卷十七 第 14b 页
卷十七 第 14b 页
怀庆府志藩封
论曰酌古准今立法者本乎上体情尽变行法者存乎人近制宗藩条
例至详至备矣立法之始而 宗室犹称不足以行法者之未善而不
能体乎人情也前此有司支给不时以致贫难 宗室踰年先卖亦如
贫民二月卖新丝所得不及其半虽有善处者亦不过为豪民继富耳
请改岁支为月支而月不过五盖以聚多则昜荡分少则易节无期则
难待有期则可计日也若三科定赋先计封域月支所有岁补所缺民
不加赋而 宗室自无不足矣此百世之活法也河南藩封七处其六
处本土存留米麦足以供用惟开封所入不足以给所出计开封与旧
属归德四十三州县夏秋粮几八十万起运几三十万存留几五十万
卷十七 第 15a 页
内除钧州三万六千五百石以供 徽府宗室及官吏师生之用馀四
十六万以六万为岁徵脱欠及别贮之数其官吏师生一科岁用不过
五万再以五万补四卫军伍屯粮之不足尚馀三十万以供 藩府分
作十二月每月二万五千石上自 郡王下及庶人各计其定分足十
分则皆十分足五分则皆五分大约中尉月得实米三石银一两折三
石以供薪蔬将军以八 王以十是为月支所有外六府惟彰德无馀
其五府藩封科计足本府运其有馀以补 周藩之不足是为岁补所
缺又今税粮一切折银若起运地远犹可也存留折银不过为官省收
盘大户省搬运耳殊不思民田产粟不产金未免以粟易金 宗室及
官吏军士食粟不食金未免以金易粟此纳者支者皆称困也若别府
卷十七 第 15b 页
折银本府徵米虽中尉亦月支实米三五石又何有不足哉
卷十七 第 16a 页
卷十七 第 17a 页
怀庆府志京边戍役论 承平日久人耻为军强壮富室家居而老弱
贫人应役四方征调临期拣选夫弱中选强安得其强与其临期选征调
之军于京营孰若先时选应役之军于卫所卫所选军先比其年年齐则
比力力齐则比家比年者二十以上五十以下也比力者力有强弱兼之
艺有短长也比家者业有贫富兼之兄弟有多寡也若夫作其气而不靡
则略举汉家人赐一级之法使正军不与凡民齐除去中唐主将困辱占
役等之奴隶之弊操演之馀一切杂役悉除所可虑者监司既不亲细事
守令又不达军情不过取具册籍于卫所而卫官夤缘之弊一番选又生
一番害此则原设清军屯田与各道守巡官严法而善察本兵授之以成
规可也昔魏选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
卷十七 第 17b 页
百里 式事军士支粮自负为 顾人减其十一今亦不须别较
但依旗牌入仓如伍按队齐给弗胜弗得匪人连坐选之精则自无委靡
之习待之厚又有以作其敌忾之气未著伍而兵已强矣我 朝军伍之
制每军百名统之以百户千名统之以正副千户五千六百统之以指挥
七员渐增至二十馀员使在卫则为管军之官征操则为领军之将岂使
之食厚禄安坐于家而付军士于他人置征戍于罔闻哉今外卫指挥千
百户勤事京边者十一安坐卫所者十九是以营操之官已非在卫之官
一旦出征推选将官又非营操之官仓卒数易军不识将将不识军岂兵
法昼战目相视夜战声相闻之术乎岂一体相待如身之运臂臂之运指
者乎夫军不离将人人所知军既分为春秋两班设官将欲何为乃不与
卷十七 第 18a 页
偕行请如旧例每卫五所分定春秋京边四班且如前后二所春操即二
所之千百户尽数与俱而指挥都指挥中分其半左右中三所秋操即三
所之千百户尽数与俱而指挥都指挥亦中分其半营操得人在比试覈
真之后自后弓马器械闲熟者即𬋩营𬋩队其不能者照今京营事例编
作什伍常班管千军者即回卫管卫印者也管队者即回卫分卫事管所
印者也常班者即回卫闲住者也患病缘事即以舍人补伍在京一班脱
伍即在卫一岁不得支俸惩劝之道激励之方在是矣此皆军官本等职
分不容假借不愈于今日抚按官推选军政别途访求乎军有缺伍即责
问原来之官不愈于今日在营缺伍始申于部部行都司都司行卫所比
秋班将至而春班九转移文犹未周乎
卷十七 第 18b 页
卷十七 第 18b 页
曲洧新闻虎牢关在汜水县西其东近荥阳皆坦夷道入境地渐高峻至县
城下突起一山如万斛 出西郭则乱岭纷纠一道迂回其间断而复续使一
天荷戈而立百人自废信乎为雒阳之门户矣
雒阳西至新安道路平旷自新安西至潼关殆四百里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
日走硖中亡方轨列骑处其间硖石及灵宝阌乡间尤为险要古之崤函在此真
所谓百二重关也周在东不能西禦秦唐在西不能东禦禄山悲夫
卷十七 第 19a 页
卷十七 第 20a 页
邵氏闻见录 洛中形势郏鄏山在西邙山在北成皋在东以接嵩阙塞直其
南属女八连荆华至终南山洛水来自西南伊水来自南右涧水左瀍水隋文
帝登邙山对阙塞而叹曰真天阙也今之洛城也周公所卜在其西北郏鄏二
山相属定鼎于郏鄏是也前临涧洛二水故曰谷洛斗将毁王宫也洛诰曰我
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东汉洛阳是也在今洛城之东十八里跨洛水前直轘
辕北属邙山极平远西晋后魏皆都焉晋又筑金墉城在其西北其山川秀润
有馀形势雄壮差不逮长安长安东崤华函东南荆革以属终南山西南太白
鸡足山又西秦陇岐山北梁山东北雷首中条山与平阳诸山相属泾渭浐澧
滈涝潏之水在其后前左右以入于河故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周都岐山文王
都丰武王都镐秦初建国于秦后迁岐山之阳今宝鸡是也穆公羽阳宫故基
三良墓尚存至始皇都咸阳跨渭水为阿房宫西汉都秦宫之东今未央长乐
章台诸宫城阙尚存隋文帝初都汉宫后迁稍东枕龙首渠山筑长安新城制
卷十七 第 20b 页
卷十七 第 20b 页
街北天津引龙一桥之南东至罗门伊水一支正北入城又一支东南入城皆
北行分诸园复合一渠田长夏门以东以北至罗门皆入于漕河所以洛中公卿
庶士园宅多有水竹花木之胜元丰初开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诸园为废花不皆
枯死故都形势遂减四年文潞留公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复引伊洛水入城入
漕河至偃师与伊洛汇以通漕运隶白波辇运司诏可之自是由洛舟行河至
京师公私便之洛城园圃复盛公作亭河上榜曰漕河新亭元祐间公还政
归第以几杖樽俎临是亭士女从公游洛马
卷十七 第 21a 页
卷十七 第 22a 页
卷十七 第 23a 页
卷十七 第 24a 页
雒阳 故宫 承光宫(窦后殡梁/贵人于此)洪范宫(宣帝柳/后居此)南宫(在县东北廿五里/故洛阳城中在秦)
(时已有南北宫汉高帝五年二月西都洛阳五月置酒南宫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能用三杰亡年上从复道见诸将偶语用张良计封雍齿用更始马奔触)
(北宫铁柱门至光武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盖自高帝迄于王莽南北宫武/库皆未尝废秦虽都关中犹仿东周之制建宫阙于洛阳按蔡质汉仪曰南宫)
(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永安宫(献帝皇太/后居此)通天宫(铸九/鼎处)永乐宫
(灵帝母/居以)青龙宫(置九/鼎处)建康宫(汉宫/名)长信宫 濯龙宫(汉威/帝宫)邯郸宫
长秋宫 德阳宫 东平宫 胡桃宫(以上四/宫后宫)桐宫(和帝阴/后居此)长乐宫 池
阳宫 飞龙宫 含章宫 建礼宫 广怀宫 明礼宫 司马宫 阊阖宫
 西华宫 云龙宫(以上俱/汉宫)太初宫(在古皇城北/光宅元年建)望春宫 凌波宫
羽宫(俱在禁/苑中)洛阳宫 合壁宫(洛水支渠榖/洛水会故名)翠微宫 冷泉宫 高山宫
 龙鳞宫 明德宫 月城宫 青城宫 万象神宫(大寿等年武/后常享此宫)太极宫
卷十七 第 24b 页
  弘义宫 太安宫 通义宫 跃龙宫 庆善宫 太和宫 大明宫 蓬
 莱宫 含元宫 迎仙宫(东之斩张易之/昌宗于此庑下)玉华宫 九成宫 万年宫 奉
 天宫 三阳宫(武后/幸此)兴泰宫 上阳宫(一名西宫麟德二年建临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
(西距榖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提象正殿日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虹梁跨谷行幸往来天宝五载以后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近)
(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后武后失宠亦居此)兴庆宫 华清宫 温泉宫 仁智宫
 万全宫 紫桂宫 飞龙宫 望贤宫 九曲宫 鱼藻宫 新沼宫 咸宜
 宫 积翠宫 青女宫 芳桂宫 积善宫 金城宫(以上俱/唐宫)建昌宫
 上关宫 正阳宫(周主约司马消难/女为正阳宫后)兴圣宫(庄宗即位于魏州以/子断继岌苗宇居此)武成宫
(以上俱/五代宫)永安宫(文帝独/孤后宫)显仁宫(焬帝宫也南接皂沟北跨洛滨发江南五/岭奇材异石及海内奇木异草珍禽异兽)
(以实/其中)天经宫(大业元年建四/时致祭高祖)避暑宫 飞仙宫(炀帝建以/上俱隋宫)故殿嘉德殿(孝/仁)
卷十七 第 25a 页
(后所/居)玉堂殿(中光/初建)崇德殿 章德殿 承福殿 千秋殿 温明殿 万
岁殿 宣明殿 黄龙殿 和欢殿 华光殿(刘宽杨赐/侍讲于此)含德殿 章台殿
 崇元殿 天禄殿 却非殿(光武建武元年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温饰殿 迎春
殿 寿安殿 永宁殿 乐成殿 灵台殿 北閤殿 嘉福殿(文帝/崩此)阳安
殿 长秋殿 德阳殿(桓帝时有/蛇见此)宣德殿(梁氏寝疾于此/以上俱汉殿)显阳殿(明帝后/止殿)
观德殿 大极殿(明帝建/在南宫)昭阳殿 九龙殿 芙蓉殿 九华殿 建始殿
(文帝建于此朝/群臣近濯龙祠)式乾殿(魏主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经于此)崇华殿(青龙二年建/以上魏殿)百福殿
 睴章殿 景福殿 崇贤殿 明光殿(尔朱荣见/帝于此)听政殿(以上六/殿晋殿)建德
殿(后赵石勒拟太极殿建遣从事/中郎任汪工匠五千人采木)乾阳殿(东都/正殿)脩文殿(贮书/之所)观文殿(以上/隋殿)
 洛城殿(载初元年武后策问贡士/于此殿试贡士自此始也)丽春殿 观风殿 麟趾殿(在御/内)
卷十七 第 25b 页
 成殿(光宅元年甲子武后御此殿/皇帝帅王分以下上尊号)紫宸殿(内朝也在乾元殿后自卯太/后临轩之后常御此殿)
 露殿 成象殿 永宁殿 崇勋殿(昭宗时以洛阳宫前为/贞观殿后为崇勋殿)贞观殿(高帝/崩此)
 集贤殿 摇光殿 同明殿(在亿岁殿西中宗/常御此以见群臣)亿岁殿(在集贤/之西)芬芳殿
 嘉豫殿(妃朝太/后于此)乾元殿(玄宗开元五年幸东都将行大享之礼以武太后所/修明堂有乖典制遂圻依旧造乾元殿每临御依正)
(殿元日冬至/于此受朝贺)天兴殿 文明殿 垂拱殿 广寿殿 天和殿 崇微殿
 思政殿 延春殿 武德殿 长生殿(武后寝疾于此时张柬之/斩易之昌宗进逼于此殿)金銮殿
 寿昌殿 玉华殿 长寿殿 德昌殿(在洛阳宫/西门内)乾阳殿(在洛阳/宫中)嘉兴殿
  含枢殿(在三/阳宫)射殿 讲武殿 长春殿 散甲殿 光明殿(俱在太内/开宝年修)
 流杯殿 弘徽殿(在丽春台北有东西廊南有/亭子作渠九曲以上俱唐殿)文明殿(梁开明元年改贞观/殿为文明殿盖洛阳)
(宫外/殿也)金凿殿(梁乾化元年以/敬翔为大学士)中兴殿(唐庄宗同光二年改/崇勋殿为中兴殿)正武殿(周主/于壬)
卷十七 第 26a 页
(午大醮于此/以上五代殿)神御殿(宋景德四年车驾朝陵因幸西京癸西诏以太祖诞生/之地建为应天院中置此殿图绘圣容)
 兴先殿(太祖/殿)帝华殿(太宗/殿)昭考殿(真宗殿俱庆/历中建置)三圣殿(在斋宫即上/三宗也以上)
(宋/殿)故阙朱雀阙 苍龙阙 元武阙 白虎阙 象魏关(东京赋云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兴之旧章)
(文选注云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以垂于象魏)凌霄阙(魏明/帝建)阊阖关(西京记东都城有阊阖/阙在映日堂东隔城之)
(上关北及南皆有/观象台唐所置也)故署嘉德署 丙署(俱汉/署)故楼周侯楼(在古洛阳城周公/所制城上百步有)
(一/楼)庆云楼 伺星楼 凤凰楼 鳷鹊楼 仪凤楼 翔凤楼(俱晋/楼)洛城
南楼(皇城之内西南曰洛城门门/内即洛城楼中宗尝御此楼)则天楼(则大门楼也武后/曾御此以赦天下)浴日楼(在上/阳宫)
(内)广达楼(在御/内)太清楼 紫阳楼 日楼 月楼(俱开宝/年修)龙门驿楼(以/上)
(唐/楼)五凤楼(后梁太祖即位罗绍/威取魏良材为之)崇虚楼(元魏建于禁中/斋戒则居之)故閤仁寿閤(汉武/帝笃)
(好文雅明帝继轨尤重经述四方鸿生钜儒负囊而至石渠兰室弥/以充积又以东观及仁寿閤新集书命枝书郎班固传毅等掌管)金光閤
卷十七 第 26b 页
 崇礼閤(晋惠/帝)文威閤 青阳閤 朱明閤 承休閤 安乐閤 白藏閤
  显仁阁 崇明閤 章德閤 飞云閤 安性閤 长安閤 凤閤(光宅元/年武后)
(改/置)延寿閤 右通閤 广内閤 秘书閤 麒麟閤 石渠閤 天禄閤(七/閤)
(在洛阳/南室)尊贤閤(以上俱/隋唐閤)故台周公台(在县东周公辅成王朝会诸候之所/隋末李密㩀金墉筑寝室于此台之)
(后)雪台(周家所造以/贮图书珍玩)誃台(周景/王筑)逃责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与庶人无异乃止台一逃)
(避因名以/上周台)观象台(汉筑于/东都)云台(在水南呆汉明帝图画/二十八功臣于此)凌云台(在旧宁/阳门外)
(魏文帝筑高二十丈登之可/见孟津台上楼观极精巧)斗鸡台(魏都洛阳明帝筑斗鸡台赵王/石虎以芥羽漆砂斗鸡于此)九华
(黄初七年壬子驾还/洛阳三月筑此台)灵台(高三丈在平昌门外/南明堂北有灵台)斗富台(晋石崇王凯斗/富于此故名)
  鹿苑台 阅武台 含章台 丽春台 丽日台 丽青台 建乐台 日
轮台 云光台 黄龙台 千秋台 万岁台(以上俱/隋台)烧经台(在白马/寺前)
卷十七 第 27a 页
(裴度绿/野堂)黄台(唐太子有黄/台种瓜诗)宿羽台(武后/宴此)饮酒台(唐秦王筑李密曾/饮酒于此故名)
龙虎台(李密筑此二台/以阅武故名)文昌台 肃政台 鸾台 麟台(光宅元年武后/改置以上唐台)
故亭都亭(张纲埋/轮处)富寿亭(县北三十七里明/帝显节陵葬此)临平亭 士卿亭(冯异引军/渡河与勃)
(战于/此)凌云亭 凝碧亭 平亭(县东北四十/里原陵葬此)宣德亭(近郊地光武/立郊兆于此)平城
门亭 上西门亭 上东门亭 夏门亭 小苑门亭 雍门亭 广阳门亭
 开阳门亭 耗门亭 津阳门亭 榖门亭 中东门亭(以上俱/汉亭)含莲亭
 芬芳亭 芙蓉亭 夕阳亭(晋贾充出镇百依/饯送/此日西士六)曜亭(在御/内)神和亭 舍
象亭(开元中拜张从等/为学士于此亭)故堂明堂(汉中元元年建/唐武后重修)玉堂(在洛阳南宫/汉灵帝脩建)
年堂(汉孝文帝文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十馀里营长寿宫遂有终为瞻望/之至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陵之所而方山虚宫号曰万年堂)
 万金堂(汉灵帝中平二/年造于西园)纂食堂(在县西南即长/寿宫以上汉堂)天堂(唐于明堂北筑此/五级以瞻天象)
卷十七 第 27b 页
  螽斯堂 休徵堂 延寿堂 仁寿堂 缓补堂 含芳堂 乐日堂 椒
 华堂 芳音堂 显成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宁堂 尧母堂 永光堂
(以上十五堂/俱在晋宫中)光极堂 茅茨堂 长寿堂 宣极堂 星槎堂 清徽堂
 凝间堂 华休堂 九华堂 云毋堂(以上十堂俱/在后魏宫中)故园宪园(在县东北冲/帝母虞美人)
(拜宪园/贵人)敬园(汉安帝祖母/朱贵人园)逍遥园(后汉/园)濯龙园(初名芳林苑/东汉时制)广成园
(汉顺帝永和/中曾幸此)石初园(魏明帝/宫中园)平乐园(汉魏平乐观之地即/今城东平乐保是也)西林园(元魏/主朝)
(太后于此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春王园(晋名/园也)华林园(晋武帝泰始四年二月幸华林园与/群臣宴赋诗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
(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药园(在宜人坊唐/有太常药园)榆柳园(亦日西御与/狮子园相对)新御
 园(在崇/德坊)富春园(在城东唐元/白题咏于此)狮子园(谓之东御园/在脩行坊)太平公主园(在积/善坊)
 会节园(在会节坊开宝中车驾在西京幸此/景德初命帅臣内职饮射于此园)故池上林池 鸿池(上林在县/东鸿池在)
卷十七 第 28a 页
(县西二池俱/汉建初诏閒)九龙池 灵芝池 御龙池 白石池 濯龙池(以上五池/俱东汉间)
天闰池(黄初五/年凿)鸿雁池 流化池 九州池 九江池(在仁智殿之南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鱼鸟)
(翔集花/卉罗植)汉汜池(明帝凿种/芙蓉于中)碧海池 元武池 流觞池 雁池 神泉池
 旋雁池 天泉池 流杯池 香泉池 阴流池 鸣鹤池 天渊池(黄初/五年)
(穿有文帝/九华丛殿)洗头池(在清微堂外/以上魏池)舍利池 都亭池 芙蓉池 潜灵地
绿陂池(以上五池/西晋池)凝碧池 芳夏池 九曲池 上林池 放生池(在时/泰坊)
樱桃池(在李仍/叔园内)积翠池(太宗曾宴群/臣以隋为戒)陂池(水经注曰东西千步南北/一千步以上隋唐池)
桥伊桥(伊洛水溢/坏此桥)富平津桥(在洛北晋杜/元凯所立)石桥(魏建在县城东广莫门外/后唐明宗曾于此谕将)
野坂桥(魏太宗南平孟津命杜预/编次大船作桥以济六军)天津桥(在县南洛水上隋焬帝使宇文恺/营东都成用大缆维舟以铁锁钩)
(连南北夹路对起四桥为日月表胜之象以象天河故曰天津唐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宋建隆二年四月西京留守向拱脩天津桥咸甃石为)
卷十七 第 28b 页
(脚高数丈锐其前以疏水势石缝以铁鼓络之诏褒美即邵子闻鹃处/宋礼部员外郎谢祥撰记岁久碑字剥落不可读碑移府学𣠄星门内)金桥
(唐吴融金/桥感㒷诗)望仙桥(在通/济坊)午桥(在定鼎门外唐/裴晋公庄也)中桥 利涉桥(二桥唐咸/亨三年建)
(俱在天津桥东上元初司农卿韦/机移中桥于安象坊向长夏门)永济桥(近天津桥唐神龙初/六月大水坏此桥)通远桥
(俱/在时雍坊)七里桥 镇国桥(唐端拱三年洛/水溢坏此二桥)(唐白居易与客十/五人曾游晏于此)
 黄道桥 榖水桥 分洛桥 重津桥(宋政和四年宋䁀奏西京端门前考唐/洛阳图籍旧有四桥曰谷水曰黄道在)
(天津桥之北曰重津在南并为疏导洛水又桥之西十/里有石堰曰分洛桥自唐以来引水为渠东南入伊)洛阳桥(架洛/水上)故苑
 蓖茥苑 灵昆苑(汉灵帝光和二年作二苑苑惟蓖茥苑有二一则东周一千/五百步中有鱼梁一在西周一千二百步俱在宣平门外)
  高望苑 芳林苑 长利苑 阳德苑 汉平苑 广成苑 万岁苑 始
 昌苑 显阳苑 濯龙苑上林苑(汉质帝较/猎于此)鸿德苑 平乐苑(以上俱/汉苑)
 鹿子苑 桑梓苑(俱魏/苑)会通苑 河西苑 芳华苑(大业/间置)西苑(隋大业元/年建距上)
卷十七 第 29a 页
(阳宫七里苑墙周回二十六里北距邙山西至孝水南带洛水支渠谷洛二水/会于其间故自苑引之为渠以连于河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苑中作)
(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禁苑(在皇都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伊洛水支渠二水会于/其间周回一百二十六里中有一宫南京记东都苑隋曰)
(会通苑又改名芳萃神苑周回一百一十大里东面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故门宣鼎门(帝王世纪/曰周成王)
(定鼎郏鄏其南门名定鼎盖/九鼎所从入也馀门无考)平城门(午洛阳南宫城南门也蔡邕曰平城正/阳之门与宫相连邡𣏌法驾所从出者)
 上西门(戊)雍门(酉)广阳门(甲)津阳门(未)中东门(丑)上东门(寅)
苑门(卯)开阳门(巳)耗门(辰)榖门(子)夏门(亥以上洛阳/城十二门名)鸿都门(灵帝/时门)
(蔡邕立石经/于此门外)显福门(即明福门避/中宗讳改显)宜利门 神龙门 宣平门 司马门
 濯龙门 飞兔门 含章门 敬法门 广德门 明礼门 望钟门 神
仙门 含德门 建礼门 却非门 会福门 万春门 千秋门 神兽门
 铜龙门 金马门 止车门 南端门 白虎门 苍龙门 春兴门 长
卷十七 第 29b 页
秋门 威兴门 金音门 泰夏门 阊阖门 西华门 东华门 丙福门
  丙舍门 永巷门 金牙门 不老门 章台门 元武门 南掖门 朔
平门 南端门(阙南方/正门)应天门(中南/门)崇贤门(东/门)金遹门(西/门)盛馔门
神处门(德阳殿/西门)九龙门(嘉德/殿门)广义门 神虎门 云龙门(以上三门/洛阳宫门)
啇门 宜春门 青琐门(王允传吕布驻马青琐门外以/上俱东汉宫殿楼阁上门名)津门(城西/门)建城
门 宁阳门 永乐门 喜德门 盛化门 青琐门 鸿都门 承明门(健/始)
(殿南门朝群臣处陈思/王诗谒帝承明庐是也)云龙门(以上三国魏/都洛门名)建春门 东阳门(惠帝败牵/秀于此)
 清明门(东/门)广阳门(西面第/一门)西明门 阊阖门(西/门)开阳门 津阳门
宣阳门(南/门)大夏门 广莫门(北/门)平昌门(以上十二/城门名)千秋门 神武门(宫/西)
(门)上东门(宫东门惠帝幸此以/上西晋都洛门名)建春门 东阳门 清阳门 开阳门
卷十七 第 30a 页
卷十七 第 31a 页
门 重华门 义和门 大业门 永巷门 永安门 庄敬门 宣和门
升得门 荣元门 绿波门 交泰门 隆业门 观文门 正义门 丽日
门 宣道门 至静门 嘉兰门 通善门 龙光门 明华门 雕绮门
嘉猷门 芳辉门 花光门 含光门 温玉门 繁露门 花梁门 仪鸾
门 芳音门 重壁门 光华门 怀芳门 壁月门 文绮门 辉景门
临华门 和义门 太和门 重光门 安宁门 承福门 嘉豫门 上阳
门 望春门 游义门 禦寒门 进食门 进马门 和春门 春华门
怀风门 景阳门 白虎门 圆壁门 䂀仪门 明福门 脩文门 方诸
门 成象门 广阳门 金光门 显阳门 含嘉门 兴教门(以上宫殿楼/阁等各皆隋)
(焬帝都/洛门名)建春门 永通门 上东门(东/门)丽景门 宣曜门(西/门)定䁀门
卷十七 第 31b 页
 长夏门 厚载门(南/门)安喜门 徽安门(北门/五十<折 t="33"/>以上东都城门周/二里九十六步)云龙门
 神虎门 端门(皇城/正门)九龙门 顺天门 承天门 则天门 昭阳门 云
 霞门 金华门 神龙门 光顺门 元英门 南风门 嘉礼门 东光门
  弘礼门 嘉福门 重光门 宣明门 弘教门 崇教门 元化门 兴
 安门 云昭门 芳林门 日华门 月华门 通乾门 望先门 延喜门
  宣仁门 重明门 长乐门 光范门 乾化门 宣政门 敷政门 延
 福门 万寿门 兴善门 含章门 膺福门 金清门 延义门 金銮门
  千秋门 延和门 章善门 安上 门 门远门 延兴门 金明门 春
 明门 明德门 启夏门 玄武门(在北阙外薛思行等暂中/宗至此诛二张以副众望)安花门 通
 化门 金光门 延平门 朱雀门 光化门 广运门 永春门 永安门
卷十七 第 32a 页
  嘉德门 恭德门 安仁门 归仁门 纳义门 太极门 元武门 安
 礼门 元德门 通明门 嘉猷门 延明门 永福门 嘉善门 丹凤门
  奉化门 延政门 建安门 兴福门 应天门 兴教门 光政门 明
 福门 崇贤门(东都皇城南面三门中曰应天左曰兴教右曰光政光政之北/曰明福明福之西崇贤其内曰集贤殿集贤之东日亿岁殿)
  观预门 崇明门 含曜门 昭训门 紫宸门 昭庆门 太和门 嘉
 预门 安 门 春门 会昌门 运 门 提象门 星躔门 观风门
  垂豫门 上阳门 望春门 延秋门 灵光门 笼烟门 灵溪门 朝
 阳门 灵圃门 望各门 宾曜门 承福门 含嘉门 宿章门 安福门
  景福门 乾元门 德昌门 延庆门(龙朔元年帝晏/群臣外俱于此)韶华门 拱星门
(以上皇城宫殿门皇城周十八里/三百五十步皆武后都洛门名)延喜门 承福门(以上后唐/都洛门名)启明门
卷十七 第 32b 页
 光政门(以上后周/都洛门名)故室温室 舒凉室 清暑室 冰室 延凉室(以上/汉室)
 章室(晋/室)故观鼎观(在洛水上即/成王定䁀处)平乐观(汉灵帝大发四方/兵讲武于此观)承禄观(王庆/居之)
  承风观 增善观 千秋观 鸿池观 泉城观 扬威观 石楼观(以上/七观)
(在南宫/俱汉观)凌霄观(明帝/作)都昌观 百尺观 总章观 翔风观 崇文观
 广望观 阆风观 临啇观 高楼观 承云观(以上俱魏观都/水使者陈熙造)
卷十七 第 33a 页
卷十七 第 34a 页
嵩县志食货
花实之毛金石之品鳞介飞走蠕动之属与邻邑同惟稻视他邑为多
然稻滋于水水资于伊伊能滋稻亦能决田雨涝水溢由山走川势如
建瓴溃荡土肉掬为沙石数年以来田曰损稻日寡而民有逋赋冤矣
则夫障岸堙决损高下疏支分势取贾鲁之三策而酌用之使水不为
灾亦司土者责也至语山川之产则冶金之矿为利实巨南召内乡卢
氏永宁与嵩同之无事则封塞巡防取民守之一有窃发则徵调攻伐
取民用之矿之为民害也奚啻悍倭骄虏之优攘哉盖尝论其治之之
法有二曰塞与开而已务塞之道者严保甲申儆守㨿要害禁炉冶缉
供给移粟移民之近矿洞者此塞之之术也务开之道者请命于上厉
卷十七 第 34b 页
禁乎下约邻封守分地估民取之而令廉能主之此开之之术也就二
者而论之则浅宜开深宜塞冶金寡宜塞多宜开盖矿入既深则凿石
成洞曲折之间动数十百丈使含烟实土于一窟之中即有窃伐非假
旬日之力虽众无所用之其塞之也固宜惟夫其初露也浅在土石沙
砾之际彼取之者既无锥凿之艰而我又不得施其封塞之计且当崇
山峻岭之问风雨昼夜之晦明林莽豺虎之出入此彼亡命者之所乐
聚而我防禦者之所易夺也即使守之然抑岂能以持久哉故塞不如
开冶金寡则窃者众费而薄入利小而害大人不乐取之矣故塞之易
冶金多广者日千贯次者日百贯时刻挖凿则丐子暴富人人将甘心
焉譬之聚腥在几则群蝇攻之扑之则去扑己即来以是务塞与扑蝇
卷十七 第 35a 页
同矣势非官造公采挖之既深取之既竭而其害不止也故又宜开䆒
而言之塞则治其标开则攻其夲塞则资盗开则资公塞则免祸于暂
而终有害于民开则上利乎国而下亦利乎民矣
卷十七 第 35b 页
卷十七 第 35b 页
南阳府志田赋
论曰占田于民则入赋于君制也三代以上赋民之法最善远莫寻矣
降而唐世有租庸调法犹为近古我 国朝多用之者则有租有户则
有调今之税粮是已有身则有庸今之均徭是已 祖宗二百年来率
用未闻不便近因均徭告困更以一条鞭徵焉夫役之一年休之九年
成法于民甚佚民犹至困岂诚困在分年甲哉弊在甲分有贫富丁产
有厚薄优免有重复人户有𧠺避而后财力有诎尔里必十甲甲必十
户其初贫富岂大悬者惟优免为数则有不齐又有射利之徒各家占
籍以重免由是无免之家其役始重役重而力不支产必入于巨室巨
室得之复免而小民之役愈重中稍豪猾更择轻所转投之而存者遂
卷十七 第 36a 页
大困矣建议者不谓役之不均由前四弊而谓不均在分年甲乃类计
而年徵之弊非不稍革役非不稍均特无甲无徭无年无输几若昔人
所云一年强在城中也即有司尽无优里正尽无需乡闾之民裹粮走
州邑伺输纳身亦有费况费不止乃身哉是均年之法殆不若均甲之
当也税粮之科起于地亩则犹守之成法而近又多告不均矣南阳部
中南召为甚成赋率以则壤南召虽硗瘠困何此极其至此极则岂尽
其坟埴步武间也豪右兼并而寄之外邦或假之屯篽甚有与地贫民
不收其直而令代纳倍粮身则艺无粮地名曰佃粮贫民不能给则必
弃捐鞠为茂草富民或转鬻则转承袭终为闲原荒愈久愈不可耕愈
久愈不可考而国之额粮不可少斯追胥旁及取盈焉且相率驱之捐
卷十七 第 36b 页
瘠矣计无所出乃以丈地均之意岂不善顾主其事者势不能履亩而
覈必有托之乎人其人或怠于事或汨于利鲜一一肯以实告由是地
虽丈而粮终不均民且起嚣然讼上之人见其讼则为更丈丈至再三
版籍日繁稽察日难而奸蠹日广且每每为公私扰淹起徵期今南召
税粮不得派者垂二年矣与其徒劳若此孰与明为要束严为赏罚使
有土者各首其实而后官为覆覈逸且有成哉呜呼均年之法时论方
尚之也均甲之事畏而莫行者也丈地之举知不易而不得不为为之
且难其人者也然则 祖宗画一之𧠺易简之政果终不可复哉果终
不可复哉
卷十七 第 37a 页
卷十七 第 38a 页
邓州志 邓州三县诸陂堰汉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相继经营
视他郡邑为盛自汉以来代有修废 国朝正德间知州程鹏清
理始复陂堰之旧嘉靖三十一年知州王道行重修三十三年夏
钳卢陂旱三郎堰水决堤尽坏馀陂俱未耕穫民各赴当道告行
知州张仙勘议议曰仙至州思昔人之伟绩为今时之不利因求
其故遍历诸陂知邓水利之大者无如钳卢三即二处钳卢昔引
刁河之水以灌田今河为连岁阴雨澎湃冲系日就而下陂地为
九冈八湾之浮土所积日就而高河既不可引之于田惟筑堤潴
水尽堤之外弥望皆丈量有粮之地开退水渠于上则水为涨壅
普害于有根之地开退水渠于下则蓄水不多无补于 稼
民见害而不见利已有明徵三郎堰 石以起堤门下亦
无硬石以安堤脚惟截河安桩壅筑浮土岂能牢固况旁开水渠
卷十七 第 38b 页
以灌上阳中阳下阳之田一时虽能壅之使流然渠口亦非硬土
不坏就使能截正流必即冲坏渠口况邓壤夹沙非徒易涸亦且
易冲无已则当昉闸河之制伐石筑堤以松板铺脚则松性得水
而耐久以巨石压板则水头着松而不冲玉两旁高用石护中惟
平开水门水大则任其中流水小则障之入田择地之高而筑堤
随水之及而为田则非徒刁河之可陂钳卢三郎之可田已也召
杜之业其在斯乎舍是惟欲平地筑堤以防无源之水以土截河
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又不如听其种旱田之愈然民情难与虑始
而非财不能兴工苟徒括之民是丛民怨也在宜民者相时量力
而行之知所以劳民而民不怨知所以处财而财不歉庶为有补

卷十七 第 39a 页
汝阳志
汝水源出舞阳黑龙泉(下通黄龙泉/入八里河)西平棠溪(源出/龙泉)云庄山诸涧溪(至/仪)
(封店/北)三水合流东径西平县西转而北折而东南入澺(俗名/洪河)一南行(今/乾)
受仙女池水又南留堰水自西注之
 留堰出仪封店径其县南大堰义亭又东径重渠桥在朱李桥北入
 汝
又南受五花涧水又南灈水自西注之(俗名石/羊河)
灈水源出嵢峰垛受白羊渊及诸涧溪水东径遂平北又东径灈阳
城西转而南受鬼湾河水东入汝
又南瀙水自西注之(俗名/泥河)
卷十七 第 39b 页
瀙水源出舞阳西苏寨山东南径象河关又东南径泌阳县牛蹄寨
西受张桥铺水北受石河水东过吴王冢文城栅径遂平城南至狼
家口一东北过黄埠西转而东入汝(俗名沙/河今乾)一东南受傅家沟至姚
家湾入汝
又南黄酉河自西注之(一名练江河俗/名李秀桥河)
黄酉河源出乐山紫花涧(一名猛/虎涧)东径驻马店南过黄龙村转遇仙
祠南绕旧赵尚书墓后又东过董村绕封赵尚书墓又东八里绕赵
尚书墓左受寨河水(俗名/陡河)寨河源出乐山白龙泉东径马庄桥半截
塔东受锣鼓河水北入黄酉河(锣鼓河源出驻马店南径黄练/铺白马将军庙西北入寨河)黄酉
河北行径断济桥西北受冷水河(冷水源同黄酉东分为二/径马头铺又东入黄酉河)黄酉河
卷十七 第 40a 页
东径李秀桥绕九座塔北转而南折而东至城西北隅入汝(元那颜/倴盏攻)
(金决练/江即此)
汝合黄酉上下如玦如环如蛾眉数十馀折由城西绕北而东而南形
若垂瓠过柴潭始东南去三里受练水枝流七里受泥桥水又南英水
自西注之
英水源出朱家林南径白马桥转而东径石羊桥又东径十二里桥
入汝(俗名半/截河)
又南东受方良河又南溱水自西注之
溱水源出桐柏山东径朗陵城南又东径确山县西又折而南(俗名/吴寨)
(河)又东受吴卫河(吴卫河源出乐山受杨村河又/受三里河又受韩庄河入溱)溱水又东径北宜
卷十七 第 40b 页
春城北南受淇河又东径官庄西(俗名鱼/子河)又东北径溱口店东入汝
(俗名/沙河)
又东南径平舆县城南安成县城北又东南入真阳县境受固城港塘
下河又寒冻东受粳陂港汶水(古称/汶口)又东南受滇水又东入息县境受
涧头港溪港曲吕港诸水又东北径新蔡县官津店北为三岔口澺水
自西北注之
澺水源出郾城周家坡径西平东北受汝水东径五浒营又东南径
 上蔡北又东南受泥河水径朱浒东受杜沟水又东南入汝阳境北
马常河自西注之(马常河源出丘家坡径金/乡铺南过板桥店东入澺)澺水又南径汉平舆故
 城南又东南荆河自西注之荆河源出天中山西径石羊桥汇为悬
卷十七 第 41a 页
瓠池绕城北堤外而东受穆家河(穆水源出黑龙潭/绕城东北入荆)荆水又东至射
 桥南入澺
又东北径颍州艾亭南又东南径固始县朱皋镇北入淮
水利论曰唐虞首辟水土禹轸沟洫周家潴畜水防止水沟荡水遂均
 水列舍水浍泻水以水殄草以涉扬芟详矣邓晨鸿㕁陂四百里殷
饶它郡鲍昱方梁石洫岁省费三千馀万金何敞鲖阳旧渠垦田三
万顷召信臣开泉渎起提阏作均水约刻石田畔此四君者勋铭汉
鼎血食汝水皆以陂之力唐张柴陂宋高黄陂惜哉伯颜以涡截宁
汝愚蔡人蔡人因自愚此其罪岂但败我濯龙哉帝殛之矣余寻绎
 往牒指画长老复陂策上堤汝策中阔汝策下陂复徐议故道上达
卷十七 第 41b 页
汴洛下航吴越绾毂九州四方辐凑汝南一大都会乎敕修汝堤(永/乐)
(八/年)敕修陶陂等堰(弘治六年抚台/徐恪大参朱瑄)宪典具存则唯是待其人而后行
山堂考索夫自大江以北汉水之侧三代之时列国数十楚人都于荆
州其在战国最为强大外抗群蛮内禦秦晋常以其兵横于天下计其
所都安肯用瘠卤硗埆之地而自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
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榖荆棘布野而地至肥饶原泉陂
泽之迹迤逦犹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长吏又不以为意一遇水旱
民乏菜茹往者因其流亡废县罢镇者盖往往是矣(溃民政)
卷十七 第 42a 页
汝州志张维新改折漕粮疏略 臣惟人君创法期于宜民而已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味乎其言之也方今谭弊薮者则归漕粮而
莫甚于小滩尤莫苦于大河以南迩年汝洛梁豫间水旱为灾冰雹示
异闾里成萧条之景民萌起愁叹之声矧今漕弊若此非所谓变通时
哉臣先任山东冠县知县距小滩监兑衙门堇堇四十里而近感时抱
愤也久矣敢不以耳目所睹记列状 上闻夫户部每岁题差司官一
员驻劄小滩监兑东土中州两省其在东土则收纳本色出入水次固
无籴买挽运之累在州河北三府则本色居多交易甚少臣不敢轻议
惟开封河南归德汝州相去小滩远则千里有馀近亦不下五六百里
有河山之险无舟车之便大户一抵小滩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盖河南
卷十七 第 42b 页
三府一州大户约有二千馀名非官部运不可故各令府判领之而郡
邑之中又有佐贰部之其中廉介罕觏诸所费耗率皆以大户为鱼肉
此部解之弊也大户赍银到滩必役歇家藉手斗户节年歇斗之家获
利得惯营求充役或父为歇家而子为斗行或兄为米户而弟为店主
交通诈骗腾踊价值每米一石歇家明除牙用五分斗行三分仍巧立
大行市小行市之名里讨外讨之说计所得约二万馀金而大户羁留
三月每名月费银数两计所得又一万馀金即今元城县岁派歇斗一
千馀名意何为哉详察人情若欲罄大户之囊而群然攫之者此歇斗
之弊也先年大户买米取足民间米无糠碎价无赔补比有龙断奸贩
视漕粮如奇货以搀搅为惯术有滥收粗湿低米浮以乾洁而勒价者
卷十七 第 43a 页
有以水拌米而希图出息者俟大户拥至兑限迫期始串同厂歇主令
大户增价籴买抵数塞责及查验不堪损折箠楚大户当之彼龙断者
业已掉臂矣此插和之弊也语曰走兔在郊众人逐之持金在市众人
睨之志在利也大户赔银既多势必揭债而小滩有力之家又开一揭
局每揭一两偿银二两以致大户败家荡产鬻妻卖子者十户而九此
放揭之弊也他如厂基之典赁芦席之搜求人工之费用旗甲之盘剥
门吏皂快之需索诸弊难以缕数臣原籍汝州素号山涧荒凉之区而
近复凋瘵困弊之甚视编一漕粮大户不啻痌𤸄乃身而穴居草食者
类皆思负瘿而他避矣此臣之所目击而心恻者即汝州而开封等三
府又可知矣臣愚为今之计有二一曰改纳折色二曰互相代纳臣于
卷十七 第 43b 页
去年十二月见户部一本为财赋岁入日少岁出日多亟赐集议为
请奉 旨漕粮准酌量改折暂行一年臣思漕粮既可改折亦既暂行
一年矣而河南籴米之处不过三府一州漕粮之数不过二十万石况
久罹重困民不堪命其改折独可后乎且臣闻太仓贮粟陈陈红腐京
军类多不食卖于酒保止得银二三钱视小滩籴价减去四分之二是
民有重费而军无实用也合无将开封等府汝州所属每名大户原徵
银九钱五分只以八钱解纳京边照例以五钱给散军士每名扣留银
三钱二十万石可扣银六万两至起剥银又扣四千馀两非直救中州
百万生灵之害而亦大有裨于军 国之需此改纳折色之当议也臣
又思大名一府距滩密迩陆运又便每岁本府粮草解京边者十六万
卷十七 第 44a 页
有馀皆本地粟米所变之价也开封等处大户收银小滩买米皆大名
所出之米也合无责令大名府以自有之粟运纳本色开封等处以大
户所收之银解纳折色倘大名一府不足再加于附近景州所属量拟
改纳此则银数足以相当而两省各得其便此互相代纳之当议也或
者曰改折所系重大代纳嫌于纷更臣则以为器久而不涤则垢弦久
而不调则乱河南河北皆 皇上赤子本色折色皆小民膏脂识其弊
而调停之或暂改数年或问岁一改或断行代纳而两利俱存如之何
不可也再照法令行于所辖则易而非其所辖则难小滩地方止大名
一村落耳而其住居民人非我统属是以人不惮法惟利是趋每昼争
夜盗而无所忌惮查得小滩镇至临清州陆路仅一日之程临清系山
卷十七 第 44b 页
东部下法行殊易合无将监兑部臣移驻临清惩前戒后纵有一二作
梗坏事即可下之郡守严加䆒诘而插和诸弊自然洗却且可以停盘
剥之徵此又区区无已之计也伏乞 皇上俯从臣请 敕下该部破
格议处以苏一方重困斯 国计民生两有利赖矣臣不胜大愿
卷十七 第 45a 页
志言 国家岁挽天下粟实之 京师而不
胜咽喉之虑故于临德要害处分署司农领
直隶山东河南方数百里之军储为漕运夫
此方数百里郡县皆包衍原隰非如江以南
可以风樯舰致则费且不赀而汝又越在西
南千里外山阻谷隘率二三钟不能致一钟计
汝漕四千有奇中人产以上力不能挽百所没
倍是是一岁间立瑕中人产数十家而况大祲
累年十室九罄安所得中人产而岁瑕之自公
路改非独汝人息肩而旁郡县且与沾河润
卷十七 第 45b 页
已 公字宪周万历丁丑进士授冠县知县以
卓异拜给事中历礼兵二科谏止内操发科
场奸弊荐用言宦邹元标孟一脉辈迁天津
兵备副使
卷十七 第 46a 页
各州县志里至邮铺之纪未有若汝州之详
核者故书之以为式
疆域 州境在省治西南四百五十里东抵开
封府襄城县界一百三十里西抵河南府雒阳
县 六十里南抵南阳府南召县界一百八十
里北抵河南府登封县界四十里广一百九十里
袤二百二十里
里至 汝州 东至郏县(界在长阜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西至
卷十七 第 46b 页
雒阳县(界在临汝铺六十里/又一百二十里抵县)南至鲁山县(界在草店/铺四十里)
(又九十/里抵县)北至登封县(界在仙林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东南至宝丰
(界在草店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西南至伊阳县(界在温泉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
广(一百/里)(八十/里)郏县东至襄城县(界在<折 t="33"/>长桥铺/四十里又三十)
(里抵/县)西至汝州(界在长阜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南至宝丰县(界/在)
(汝河十里又二/十五里抵县)北至禹州(界在房材三十里/又四十里抵州)广(九十/里)
(四十/五里)鲁山 东至叶县(界在任店六十里/又三十里抵县)西至嵩
卷十七 第 47a 页
(界在没大岭一百五/十里又九十里抵县)南至南召县(界在白沙岭五十/里又九十里抵县)
北至汝州(界在青条岭三十/里又一百里抵州)西北至伊阳县(界在/歇马)
(岭五十里又/一百里抵县)广(二百十/里)(八十/里)宝丰县 东至
襄城县(界在扈家口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县)西至鲁山县(界在荆山铺/一十五里又)
(三十五/里抵县)西北至汝州(界在草店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东北至郏
(界在汝河二十五/里又一十里抵县)东南至叶县(界在秋河亡十里/又二十里抵县)广
(六十五/里)(一百二/十里)伊阳县东至汝州(界在温泉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
卷十七 第 47b 页
西至嵩县(界在分水岭三十五/里又五十里抵县)东南至鲁山县
(界在歇马岭一百/里又五十里抵县)西北至雒阳县(界在夹马铺七十/里又一百里抵县)广(八/十)
(五/里)(一百七/十里)南京陆路一千七百里北京陆路
一千九百里
铺舍 汝州总铺(在州治外/西北后街)东路(四铺至/郏县)仁义
铺车渠铺赵落铺长阜铺(接郏县/韩夏铺)西路(五/铺)
(至雒/阳)崖铺春店铺庙下铺官庄铺临汝铺
卷十七 第 48a 页
(接伊阳县/大安铺)西南路(一铺至/伊阳县)温泉铺(自春店分路接/伊阳县小店铺)
南路(四铺至/鲁山县)夹河铺乾沟铺小屯铺草店铺
(接宝丰县狐狼铺又/接鲁山县桃花店铺)东南路(至宝丰县于双酒/务分路接土桥铺)北路(至/登)
(封/县)郏县总铺(在县治/内东南)西路(四铺至/汝州)半坡铺苇
渠铺薛店铺韩夏铺(接汝州/长阜铺)东路(四铺至/襄城县)
儿铺侯公铺行阳铺长桥铺(接襄城县/高桥铺)南路
(一铺至/宝丰县)桃园铺(接宝丰县/卓君铺)鲁山县总铺(在县门/外街南)
卷十七 第 48b 页
东北路(二铺至/宝丰县)向阳铺近水铺(接宝丰县/荆山铺)北路
(二铺至/汝州)王家庄铺桃花店铺(接宝丰县/甘罗铺)西南路(二/铺)
(至/召县)河铺恓惶店铺(接南召县/扳倒井铺)宝丰县
总铺(在县/治西)东路(二铺至/郏县)院河铺 君铺(接郏县/桃园铺)
西路(二铺至/鲁山县)姚店铺甘罗铺(接鲁山县/桃花店铺)西北路
(三铺至/汝州)土桥铺双酒务铺狐狼铺(接汝州/草店铺)东南
(六铺至/叶县)马跑泉铺火新铺宋村铺吉村铺
卷十七 第 49a 页
曹镇铺秋河铺(接叶县/四庄铺)西南路(一铺亦至/鲁山县)荆山
(接近/水铺)伊阳县 总铺(在县/治前)东路(一铺至/汝州)
店铺(接汝州/温泉铺)北路(一铺至/河南府)大安铺(接雒阳县/夹马铺)
卷十七 第 49b 页
卷十七 第 49b 页
何柏斋文集
均徭私论 或问近日有司审编均徭以田土为主其法如何
 曰此非祖宗之法也盖流俗相传之误也祖宗之法具在诸司
职掌户部职棠田土项下云凡各州县田土必须开豁各户若
 午及条段四至系官田者照依官田则例起科系民田者照依
 民田则例徵饮务要编入黄册以凭徵收税粮如有出卖其买
者听令增收其卖者即当过割不许洒派诡寄纪者律有常宪
 户口项下云凡各处户口每十年各布政司府州县攒造黄册
编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遇有差役以凭点差赋役项
 下云凡各处有司十年一造黄册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仍分
 军民匠役等籍除排年里甲依次充当外其大小杂泛差役各
 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户点差由是观之则田土纳税粮户口
 当差徭其不相混也明矣今乃照田王当差是岂祖宗之法哉
卷十七 第 50a 页
 或曰人户有上中下三等盖以其贫富不同也贫富难明田土
 多者必富少者必贫则照田土编差盖法外意也似无不可曰
 户有上中下三等盖通较其田宅赀畜而定之非专指田土也
 若专指田土则施于农民可矣工啇之家及放债居积者皆不
 及矣古人立法厚本抑末今人立法厚末抑本岂知治道者哉
 况差役以人丁为主以上中下三等较其贫富以为派差之重
 轻此法意也今舍人丁而论田土盖失其本矣夫岂可哉或者
 田田土不当起差祖宗之法固然矣近闻外县有以寄庄人户
 不当差役申请于上者巡抚批称种田而不当差有违于租庸
 调法令其照田认差然则计田当差虽非国法或古法乎曰此
 巡抚未考而误批也唐法有田则有租即国朝田土纳税粮之
 意也有身则有庸即国朝户丁当差役之意也有户则有调即
 国朝农桑丝绢之意也种田而不纳粮谓之有达于租庸调法
卷十七 第 50b 页
 则可也种田而不当差谓之有达于租庸调法则不可也若田
 土既纳税粮又当差役是有田者不惟有租而又有庸而有身
 者遂无所役矣不亦误之甚乎曰以田王当差唐法知不然也
 或者先王之法乎曰先王之法其详不可考矣然孟子曰有粟
 米之征有力役之征有布缕之征粟米取于田土即租法也力
 役取于人力民庸法也布缕取于园宅即调法也由是而观则
 计田土以当差役既非古法又非国法而有司乃有此行不亦
 谬乎曰有司有此行何也曰此周文襄作俑之过也宣德年间
 周文襄巡抚南畿患民间起运税粮之不足也乃令税粮正数
 之外多加耗米以足之除辨纳税粮外有馀剩者谓之馀米复
 恐民以加耗之多怨已也乃令凡民间户丁之差役料物之科
 派皆取诸馀未此盖朝四暮三之术也本传谓小民虽多出耗
 米然耗米之外再无差科之优深以为便东南多遵用其法后
卷十七 第 51a 页
 又自税粮变为田𤱔故东南有田差粮差之说南士仕西北者
 渐推用其法故西北近年亦有田土当差之说此盖不考祖宗
 之法而惑于流俗之传者也或者曰文襄之法虽非国法既民
 以为便则用之似无不可何必拘于旧法乎曰民以为便亦㩀
 文人之传而言耳实不然也夫差役出于户丁士农工商之家
 除例该优免外其馀户丁盖未有不当差者也今止令取于耗
 米则是士工商贾之差农独代当之矣是岂均平之道哉况驿
 递马牛车船之役俱出于田土税粮则农民已偏累矣柰何复
 以杂差再累之乎今论者皆知东南之民困于税粮西北之民
 困于差役而不知东南所以困于税粮者以差役亦出于税粮
 之故西北所以困于差役者以既有丁差又有粮差之故由是
 而观则周文襄轻变祖宗之法而开此累民之端其罪安可逃
 也或者曰审如此则寄庄人户不当差役者皆幸免矣曰北有
卷十七 第 51b 页
 司不知守法之过也使有司知守祖宗之法审定三等户则之
 时不论士农工商凡田土赀本市宅牲畜多者俱定作上等派
 与重差则寄庄人户虽买别州县之田而难逃本县之差矣何
 幸免之有今惟不守祖宗之法审编均徭舍户丁而计田土故
 寄庄人户有躲差之弊欲革其弊盍求其本乎或曰祖宗差役
 之法今亦有行之者乎曰北畿州县审编均徭初止审三等九
 则户门并不注定差银多寡𢾗目审定户则然后通算三等人
 户除役占优免外该当差者共有若干丁却算本州县银力差
 该用银共计若干两方令三等九则户丁差等出银期足供银
 差力差之用而已此盖遵祖宗之法而又通其变者也盖祖宗
 之法止令照三等户则点差但差少子多用之不尽点差之时
 不及差者幸免见当差者偏累今乃令丁皆出银差之重者朋
 合应当则人丁无有不差者矣此盖均徭之善法也河南旧例
卷十七 第 52a 页
 审编均徭虽未以田为主亦未以丁为主其人丁差银增减从
 审官之意多寡无一定之法少有不至两者多有三五两者有
 十馀两者甚有至四五十两者丁多之户银多亦不为过单丁
 之户银多则一差用之不尽必须分为𢾗差是一丁而𢾗差也
 岂照户点差之法哉但上下习于闻见不之觉耳近闻巡抚吴
 公所定均徭则例每地一顷出银四钱每人一丁上上户出银
 一两二钱以次各照户则出银不等若该县银多差少则递减
 银少差多则递增视旧法颇有定规但偏累农民未尽善耳必
 改北直隶之法上不失祖宗之法下无偏累之弊乃为尽善此
 盖识者所深望也或者曰今之富家或田连阡陌或赀累钜万
 较之小民岂止十倍若止照二等户则计丁当差其丁多者出
 银固多其丁少者出银甚少岂不为幸免乎曰右人为国藏富
 于民盖民之富者官府之缓急资焉小民之贫困资焉时岁之
卷十七 第 52b 页
 凶荒兵戈之忽起资焉盖所恃以立国者也平时使之应上户
 重差法如是足矣必不得已则准北畿事例上户丁少者量出
 门银亦可也岂必尽取所有使之仅与小民之贫者相若然后
 为 乎于戏时使薄敛先圣格言茧丝保障后贤深虑柰何今
 在位者之不思也或者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林下人也哓
 哓多言无乃为当道者所恶乎曰舍己从人大舜之所以圣也
 闻过则喜子路之所以贤也吾以圣贤望人痛小民之受害故
 私论之盖遵庶人传言之训而为之也盖冀其或闻而改之也
 若耻过作非闻谏而怒则小人也当道诸公其欲为圣贤乎欲
 为小人乎必有所择矣作均徭私论
 均粮私论 或问丈地均粮之法如何曰此朝廷仁民之政也
 第中间曲折各有利害行之不得其道则反以害民此不可不
 知也或问其故曰田有上下则粮有重轻此自然之理也禹贡
卷十七 第 53a 页
 之田分为九等税粮之轻重往往因之盖为此耳天下之田吾
 未能知河内之田则颇知之矣上田岁收𤱔不下两石多或至
 三四石下田岁收𤱔不及一石少或至三四斗大扺上田一𤱔
 之收抵下田五𤱔国初定粮失于分别一槩定作每𤱔粮八升
 五合后官府以下田人户辨纳不前也乃议令起运重粮多派
 于上田里分存留轻粮多派于下田里分盖亦裒多益寡称物
 平施之意也虽未尽得其宜而民病亦少苏矣近年上司患里
 书那移作弊也乃令不分起运存晋俱总定一价则上田下田
 无所分别虽曰可以绝里书之弊而下田民户固已不胜其害
 关然坐派之法岁有变昜民之害犹有时而解也若丈地均粮
 初时不审上田下田一槩均派粮额一定不可复变则下田之
 受害盖有不可胜言者矣夫田地有上下则税粮有轻重与犯
 罪有大小则受刑有重轻其理一也犯大罪者虽绞斩而不为
卷十七 第 53b 页
 苛犯罪小者虽笞杖而不为纵盖各得宜故也或者患吏书之
 署文也乃一槩定为徒流之刑以为可以绝弊抑不思宜绞斩
 而得徒流者固为幸矣宜笞杖而得徒流者不亦冤哉今不论
 田土上下而一槩均之以粮可以异此往尝与巡抚徐公深以
 为然故令丈量田土分为三等均粮之额初则通以中田为准
 下田则少损之上田则少增之以下田所损之𢾗为上田所增
 之数盖亦所谓称物平施之意也传闻近议不许田分三等盖
 亦未之思也若他县之田无甚上一犹可言也河内之田果不
 分上下一槩均粮此则名虽均粮而实则不均之甚者也此利
 害之大者也而所闻又有可论者闻巡抚公文谓除河路外盖
 谓河路非可耕之田故除之也而承行官吏不明其意乃令河
 止除丹沁二河新开河道引水浇田者不除其河身所占之田
 俱令民田在两岸者包纳或闻其故则曰引水浇田人户得利
卷十七 第 54a 页
 故不当除窃谓引水浇田之利众人之所同也非独两岸有有
 之民也而令其包纳税粮岁无休时何理也路止除驿递大路
 其馀通行右路俱不得除其税粮亦令民田在路两傍者包纳
 窃谓民田在路两傍者人畜往来践蹂固已受害多矣古路众
 人之所往来与驿递大路无以异也乃复令其包纳税粮此何
 理也至于田内坟墓虽上司未有朋文窃意丈地均粮亦不过
 丈实耕之田而均以实有之粮年坟墓非可耕之田其不当徵
 粮盖有不待言者矣今乃令坟墓不除有主者照地数均粮无
 主者听民纳银于官平治为田照数均粮窃先王有掩骸埋𩨨
 之令国朝有漏泽园之设而平治他人坟墓为田园者律有明
 禁此盖朝廷恩及死者之仁政也而一切不顾止曰吾将以均
 粮也不知均粮土初意果若是乎此三者亦利害之大端也小
 民被害而不敢言吾党又以不在位而难显言故私论之庶转
卷十七 第 54b 页
 闻于当道之仁人君子或有以处此也夫变法本以利民而反
 为民害仁人君子在当道者不知则犹有所诿知之而不为一
 处亦安忍哉然此非吾事也非吾言也吾言止于此矣或疑田
 之上下难定曰此不难某乡之田上某翁之意竟有合否
卷十七 第 55a 页
卷十七 第 5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