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郭造卿曰图边疆者难乎哉余十年居塞上阅旧图多矣以总理
之综核独此未成而去沿边五六易稿边外未见之也既余伯子
遇卿奉军檄图蓟及昌今吴武学京所刻是也原任王总兵尝图
之矣大致阨塞未曲尽矛盾犹不免焉其人率不尽躬阅而取成
于边史且致期有稽未尝优以岁月故贤者亦不免塞责岂尽奉
檄之罪也与哉余蓟略乎图特异不敢示以骇人兹第于故图稍
补正以傋观耳如但执彼以校此不翻以余为不信乎若内外拨
故无全图釐之自余稿亦五六易焉嗟呼余之为此矻矻视奉檄
者何如耶
卷四 第 1b 页
卷四 第 1b 页
卷四 第 1b 页
卷四 第 1b 页
卷四 第 1b 页
卷四 第 1b 页
碣石丛谈
山川之经虽稍条之其名古今殊而多从俗为便水经诸书如难
濡滦夷语相近而转其亦以世益殊耳若滦之为泸隋为泸河镇
本水经卢水合滦泸河即滦河若渝之为榆临渝至为临闾也或
以为洋河城则其音义非矣今柔颜谓商都水者乃元之上都水
耳皆音相近夷语通焉其有名异而实同者箭笴岭者奚离䓁所
㩀而金史为卢龙岭如晋书密云山则卢龙塞在此矣乃段辽之
所奔而魏书为平冈山是违卢龙不远耳密云为郡县自魏始名
同而山异志县引之误矣辽㩀乎辽西是之谓平冈今石门碣石
一带其以云名山多矣辽为石虎所攻而避之东徙耳今密云未
郡县乃赵之蓟北辽岂避此就禽况乌得入而避哉此名虽彼此
同事则古今别也
卷四 第 2a 页
碣石自禹贡山海经及汉魏地理志水经皆称骊城而郭璞曰骊
城海边山汉地理志注为大碣城而郭东南水经注以碣石在参
县王莽之选武县并属临渝王莽为凭德大碣石在骊城县西南
王莽改为碣石则跨三郡三邑余方览经具之矣今昌黎乃古三
邑城其为碣石自昌黎北抚宁南皆是矣而兹为大碣石今人第
因天桥柱指之剖名支分余为释其要如此
孤竹封域今不可考但㩀𬋩子诸书有卑耳之溪焉齐世家西伐
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大行至卑耳山而还国语踰大行与辟
耳之溪卑耳辟耳为山为溪异皆大行北境伐北戎之所至焉盖
委在辽西而原于上谷洄游为濡或乱为隰水出雁门阴馆县东
北过代桑乾县南又东过涿鹿县北注有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
桓公北伐过孤竹西征束车悬马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
卷四 第 2b 页
水源出沮阳县东西而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径沮阳县故
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仙传王次仲居大夏小夏山今谓之落
翮山在沮阳北六十里是为證也然辟耳之溪其昔濡而后滦乎
辽史以滦州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桓公见俞儿即
此则其去太行远矣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述征记曰太行山
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军都陉在幽州昌平县
北十里太行北陉尽于此实未尽也慱物志太行山而北去不知
山所限极处亦如东海不知所穷尽碣石东北皆太行矣皆悬车
束马之地岂自河内乃然耶
元许有壬圭塘集载喜逢事今关名喜峰失厥义矣其与丁文苑
同科为哀词曰文苑移官山北山北置大宁古曰霫地去京师东
北尚八百里陆不可以挈家水萦纡五千里扶病拥幼殆不能为
卷四 第 3a 页
谋即斯辞也岂舟可通乎按史将由滦通漕于上都造船视为不
可而止矣今滦河之浒尚有系缆铁桩或以为系浮梁或以为系
行舟正德初年渔人获一铁缆予重三百馀斤则昔滦或深于今
矣岂亦以系浮梁者哉元通漕舰或不可至上都岂其不容刁以
达于大宁乎若召闽中清流之舟之手今必可达小喜峰而至大
宁亦未可知也
边方营寨称谷称庄请命设官者李家谷提调汉儿庄游击也然
谷有两音南人呼榖切以古禄北人呼育切以余六此原有两音
故欲俗字并从谷而不妨两音也其土人书加山为峪而音义无
异焉若庄无异音六达路为康庄亦舍也从士监本从土误南北
音同但书有作庄或以为俗书其实庄音平而为别音别字矣
南北呼山川音义有同异北凡山顶曰梁故兵乘高瞭望曰架梁
卷四 第 3b 页
不必如论语山梁邢氏解亦非韩愈荅张籍诗注石绝水为梁也
梁凉同音而义不相通
元白湛渊续演雅十诗发挥其一滦人薪巨松童山八百里世无
奚超男惆怅度昜水者取松煤于滦阳即今上都去上都二百里
即古松林千里其大十围居人薪之将八百里也盖在松亭关外
与境外地同关内有滦阳营及驿而皆上都之委此诗则为上都
作云将八百里今为胡守中所伐又自隆庆来蓟北脩边台桥馆
万役今千里古松尽矣凡元臣咏滦江滦阳诗皆上都非此也当

祖宗法严禁不私亲防不忽微于地方二条今视若缓实切焉洪
武三十年七月以郭驸马使辽回私带榛子三扛沿途擅用驿夫
递送事觉令自备钞贯给还役人工食仍敕兵部于山海松亭䓁
卷四 第 4a 页
关古北旅顺口悬挂榜文凡公差人员不许稍带松搸䓁物进口
渡海违者一二斤三五两俱分尸号令所过官司纵容一体治罪
时欧阳以私茶于陜西赐死其严如此山海关禁今大弛矣此法
所当申明者永乐六年令军民子弟僮奴自削发为僧者并其父
兄送京师发五台山做工毕日就北京为民种田及卢龙牧马寺
主僧擅容留者亦发北京为民种田今京东犯者不如京西卢龙
马政既废其自削发则各屯社与寺院往来者贺之而以酒食相
劳矣
国初洪武二年命郡县立学三年开科八年立社学选国子分教
北方十一年选武臣读书国子监十四年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
校为久陷于夷而广同文治也至十五年正月丙戌命汇编华夷
音语上以前元素无文字号令但借高窗书制为蒙古字以通天
卷四 第 4b 页
下言至是乃命翰林侍讲火原洁与编修马沙亦黑䓁以华言译
其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复取元秘史纽
切其字以谐其声既成诏刋行之自是使臣往复朔漠皆能通达
其语矣
卷四 第 5a 页
卷四 第 6a 页
孙世芳宣府志序高皇帝光复轩虞治
区悯四百年染夷氓庶徙居庸关南旧郡
邑守宰尽罢其戍居兵卒武吏驭之要亦
一时权宜已尔文望帝乘三驾馀威图复
郡邑旧制西鼎成之亟渊虑未纾向微仁
宣二宗命宪臣来监即政教号令有所不
行又何敢以一方文献责介胄也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一
上谷汉高帝五年分上谷郡地为涿郡各置
卷四 第 6b 页
郡守(关南曰涿/北曰上谷)武帝元封元年分天下为十三
部郡属幽州县曰沮阳(今保/安卫)泉上(今怀来/阪泉北)(今/怀)
(来/卫)军都(保安东南/后移昌平)居庸(今为/关)雊瞀(今镇/城北)夷舆
(今怀/安卫)(今永宁北/云州东)昌平(今隶/顺天)广宁(今延/庆州)涿鹿(今保/安州)
且居(元开平地/今弃境外)(弃兴/和地)女祁(今云/州北)下落(今镇/城)
置阳原(今顺/圣西)桢陵(今万全/左右卫)(今蔚/州卫)广昌(今置千/户所)
属代郡云 光武十五年徙上谷吏民居庸东
避匈奴增调屯兵备之二十六年归所徙吏民
以昌平居庸南属广阳(今顺/天府)其泉上夷舆且
卷四 第 7a 页
居茹女祁并省馀八县存晋武帝太康元年
分郡地置广宁郡以沮阳居庸县属上谷下
落涿鹿县属广宁馀为镇分属魏高祖太
和元年合上谷广宁为东燕州改下落曰文德
阳原曰长宁馀仍旧后又于长宁东置安塞
(今顺圣东城刘守/光破晋王军于此)齐显祖天保九年改东
燕州为北燕州置长宁永丰二郡(涿鹿西属长/宁东属永丰)
 隋文帝开皇七年名易州为上谷郡省北燕
州以诸县属涿郡寻增置油云阳寿开阳三
卷四 第 7b 页
县附焉(三县今/北路地)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郡称州
七年高开道诛改怀戎(怀/来)复为北燕州(开道据/怀戎以)
(突厥入寇刘世让禦之因虏盛进保武州<折 t="33"/>虏坏城世/让栅拒免至是开道将张金树诛开道归正云○武州)
(唐置汉下落今镇城正统间葛峪人穴地得遗碣/谓为武川是也若偏关汉武州县则去此远矣)太宗
贞观八年复改北燕为妫州其武州西没于突
厥者咸取之属河北道高宗永徽元年置狼
山都督府(今怀来西永乐间/王师驻此改良山)玄宗天宝二载改
妫州为妫川郡以山后诸县属其武州仍领县
文德(倚/郭)穆宗长庆二年改妫川郡复为妫
卷四 第 8a 页
州领县一怀戎(镇四曰堆北曰白阳度曰/云治曰广边俱今东北路)改涿鹿为
新州领县四永兴(倚/郭)矾石(军/都)龙门(今/卫)怀安(今/卫)
改广宁为儒州领县一缙山(今永宁卫古/缙云氏所都)属卢龙
道寻改属河东武宗会昌年置山北八军武
州曰雄武新州田武定(后唐同光年/改威塞军)妫州曰清平儒
州曰缙阳长宁曰横野蔚州曰忠顺其彰国顺
义二军西属应朔后唐天祐十一年契丹入寇
武新妫儒州以次陷遂改武为归化州妫为可
汗州新为奉圣州馀仍旧次年晋王存勖命李
卷四 第 8b 页
卷四 第 8b 页
金太宗天会六年改弘州博宁军为保宁寻
废军存州领县仍二其永宁改曰襄阴顺圣如
故其镇曰阳门(员祐二年改/县今怀安地)大罗世宗大定七
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领县宣德(倚郭今/镇城)柔远
(在德胜口即/今万全右卫)寻省德州以所属县来属 章宗
明昌三年升柔远县为抚州置上刺史主承安
二年升莭镇名镇宁军领县柔远集宁(今怀/安西)
北丰利(今兴和/地)灭宁(怀安/东北)仍置昌州(即荨麻林今/讹为洗马云)
并宝山县(今八/宝山)来属明昌六年置植州威远
卷四 第 9a 页
(云州东北/旧开平地即金莲川)降节度为刺史领县清
塞 卫绍王大安元年升奉圣州为德兴府置
尹领县德兴(倚郭更/永兴名)妫川(今怀/来卫)缙山(更儒/州名)望云
(今云/州)矾山(今矾/山堡)割宣德之龙门县属大安三年
元兵徇桓抚二州因陷德兴妫川缙山弘州
至宁元年元陷宣德改宣宁州置山东路总
管府 元世祖中统元年
卷四 第 9b 页
丘浚大学衍义补曰臣闻云谷一带其设墩台以守候也有大
边有小边大边以谨斥堠小边以严守备今诚于大边墩台之
间空缺之处因其崖险随其地势筑为城墙以相联缀实为守
边长久之计高闾所谓六镇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成三
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十万人一月可就臣窃以谓今山后沿
边之地东起永宁之四海治西抵保德之河壖自东而西计其
所长一千三百二十里而已其间墩台相望远者十数里近者
数里就其空处而加筑塞之功延引以相连接亦无甚劳费者
昔人谓一月可就臣谓以三年为期遇夫边方无警之秋米榖
丰登之岁孟夏仲秋天气温凉之候量拨骑兵以为防护借十
万人之工力费十数万之赀粮三年之中仅劳一百八十日成
卷四 第 10a 页
此千百年莫大之功夫然则边城寇盗永清国家藩篱益厚高
闾所谓五利者彼徒托之空言而我今日实享其利矣又曰斥
堠以远为宜以高为贵以简为便盖近则缓不及事低则候不
及远繁则人少而费多臣请以今日边事言之且如宣府一处
腹里墩口二百七十二所沿边共四百五十六所即此一处以
例其馀其城寨之设皆当要害之处固无容议但墩台之类则
恐失之太多矣臣愚以为设墩台以候望也其相去之远近当
以火光可见炮声可间为限夫以方丈之土堆十数之孤卒持
一二日之水米出于数百里之外其孤危甚矣苟非地险而径
迂势高而食足其乘障者几何不为虏持首去如狄山也哉臣
窃以为宜遣行边大臣会同守边将帅躬行边地相其时势审
卷四 第 10b 页
其形便于凡旧日墩台可省者省之可增者增之可并者并之
大抵主于简而远声闻可相接目力可相及处则立为一墩及
于众墩之间要害处立为一堡使之统其附近诸墩有事则相
为接应墩统于堡堡统于城如臂指之相使如气脉之周流于
外墩之 二三十里 以次通报于城中其墩
之制高必极望墩之下于二三里间四周俱筑为土墙高四五
尺长七八尺许横斜错乱彼此相入人须委曲然后可行使虏
马不能侵近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粮外常畜一月水米以
防不测若夫熢燧之制古人昼则燔燧夜则举熢偶遇风劲则
烟斜而不能示远值霖雨则火郁而不能大明宜于墩台之上
立为长竿分为三等上悬红灯以灯数多寡为虏缓急众寡之
卷四 第 11a 页
候所谓红灯者煅羊角效鱼魫为之而染以红遇夜则悬以示
远数百里之间举目可见矣
卷四 第 11b 页
宣府镇志 关隘 东路永宁城韩家口 石墙口 水泉口 井泉口 柳
沟口 张家口 东灰岭口 西灰岭口 塔儿峪口 大红门口 小红门
口○怀来城合河口 石盘口 佛峪东口 石岩寺口 佛峪西口 水峪
西口 水峪总口 水峪东口 盘道口(右凡处像/北山边口)板橽峪口 水峪观口
 大关王岭口 棒槌峪西口 大山口 大石岭口 棒槌峪东口 东
崖口 小门王岭口(右九处系/南山隘口)○保安旧城美峪关(在城西南六/十里今废)○保安新城
井儿(城东北/三十里)麻峪口(城东北/三十里)寺儿沟口(城东北二/十五里)西洪赞口(城东/北五)
(十/里)窑子头口(城东北/二十里)枣儿沟口(城东北/十五里)东水泉口(城西北/八里)○隆庆州城
居庸关(在城南五十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关/湾南北四十里悬崖峭璧最为险要)南路顺圣川东城兴宁口(城/东)
(北二/十里)柳沟口(城西北/二十里)○蔚州卫隘关关(城西南三十里今名/石门口通灵丘广昌)唐山口(城西/南七)
(十里通繁/峙崞县)美峪口(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旧美峪关/山水秀丽多异鸟通保安州)九官口(城东南三十里/通易州涞水)
 鸳鸯口(城东北七十/里通宣府)神仙口(城北五十里/通顺圣州)林关口(城西南九十里通/代州迤西诸县)
卷四 第 12a 页
直峪口(城西南六十里/通五台代州)北口(城南三十里又名/龟峪口通广昌)东五岔口(与西五岔口俱/在城西北三十)
(里通/西城)松子口(城东六十里/通东五台)金河口(城东七/十里)○广昌所倒马关(城南七十里/通唐县相传)
(杨彦朗过此马仆因/名西十里有岳岭口)白石口(城南二十五里接白石山通唐/县景泰三年修筑石墙塞之)宁静口(城东/南三)
(十里通/易州)浮图峪口(城东三十里/通紫荆关)西路万全左卫德胜口关(城北/三里)野狐岭
(城西北/三十里)○柴沟堡东洋河口(在堡西/北十里)○张家口堡张家隘口关(在堡北五/里通境外)
北路龙门卫汤池口(在城南/四十里)虾蟆口(在城南/三十里)○长安所施家口 三岔口
中路龙门关(宣德五年设高二丈东/西中门三重城楼三座)八宝山埧口 汤池埧口 虾蟆口
香炉石埧口 常峪埧口
墩台东自四海冶镇南新墩起至西阳河南土山天城界止沿边共远一千
八百六十五里五十九步共墩台九百八十四座守瞭官军共该六千八百八
十八员名附郭腹里台一十九座四卫所分守镇城腹里墩台二十三座守
瞭官军共该一百一十五员名 泥河台(在城东/十五里)东胜台(在城东/四里)青山台
卷四 第 12b 页
(在城北/二十里)洋河台(在城南/四里)娘子山台(在城南/三十里)榆林台(在城南/六十里)十八盘台
(在城南/八十里)清水河台(在城西/二十里)草场平定台(在城西/五里)草场新立台(在城西/十五里)
磨儿山台(在城北/二十里)鹞儿领台(在城东/二十里)西高山台(在城北/五里)烟洞山台(在城/北十)
(五/里)双山儿台(在城北/七十里)东沙岭台(在城北/十五里)西沙岭台(在城西/二十里)榆林海儿
凹台(在城北/三十里)新兴台(在城东/十里)预防墩 预瞭墩 预报墩 预侦墩东
路永宁城东自镇北墩起西至怀来界止地远二百九十五里沿边墩台一十
一座守瞭官军七十七员名腹里墩二座守瞭官军一十员名 镇北墩 关
北口墩蕨菜冲墩 关北口接墩 马道墩 荆子村东墩 平梁墩 梁
山墩千家店墩独山墩 交界墩(俱系永/宁卫)擒胡墩 镇口墩 三岔墩
总接墩(右系隆/庆左卫)预置墩 预𥪡墩○怀来城东自盘道口起西至保安红
赞口界止地远一百七十四里五十步沿边墩台一十五座守瞭官军一百五
员名 盘道墩黄柏寺西墩 水峪总墩 佛峪西墩 怀来墩 狼山墩
卷四 第 13a 页
 土木墩 平炮墩乾石河墩(李沿边墩九/座属怀来卫)西岩寺墩张家营墩 佛峪
东墩石盘墩 东洪赞墩(右边墩六座/属隆庆右卫)棒槌峪墩(系腹/里)○保安旧城腹里墩
台一十二座守瞭官军共六十员名 东南角墩小箭口墩 灰窑东岭墩
北尖山墩 西孤山墩美峪站南墩三岔口墩 石塔墩 红桥梁墩
凤凰山墩水泉墩西高山墩○保安新城东自西洪赞口起至宣府前卫
八宝山埧口止地远一百四十里五十步共墩台一十五座守瞭官军七十六
员名 西洪赞墩麻峪里口墩 麻峪小尖山墩麻峪外口墩井儿窐
墩窑子头墩永安墩 石门墩雷家站墩东水泉墩(右十座属/保安卫)西水泉
墩 鸡鸣山墩威镇墩小尖山墩 南柴墩(右五座属/美峪所)○四海冶堡东自
镇南墩起西至永宁界止地远一百里共墩二十九座守瞭官军夜不收一百
二十三员名镇南新墩镇南口墩 镇东北口墩 镇东北口接墩 镇
南口接墩将军岭东墩将军岭中墩四海冶口墩四海冶新口墩
卷四 第 13b 页
高山墩长城岭墩长生口外山墩长生口墩大石岭二墩 大石岭
墩 宁川墩仓房沟墩隆平墩 永城墩镇远墩中顺墩 镇虏墩
 常宁墩镇南墩靖边墩大石岭三墩宁靖墩安边墩 高山墩
 南路顺圣川西城腹里墩台共一十五座守瞭官军共八十五员名黄花
梁破台子 张见台孤山台一吐泉台西新庄台一柳营营台
柳树灶台回回村台白家泉台大峪沟台黄羊坡台向水沟台
顺圣台预涧台桦山台○顺圣川东城腹里墩台共一十一座守瞭官军
共五十五员名鳌鱼口台 宁川台菜山台东黄花梁台高达子梁
台盘道山台水峪口台大蟒沟台段家庄台台子庄台靠河墩
○蔚州卫腹里墩台一十四座守瞭官军共七十员名直峪墩许家营墩
 石门望川墩渡口河墩桦涧岭墩殷家庄墩暖泉墩七里河墩
 古家疃墩南新庄墩黄梅寺墩 袁家作墩 神仙岭墩玉皇庙墩
卷四 第 14a 页
○广昌所腹里台共五座守瞭官军二十五员名东岳庙台韩村台玉
皇庙台石门台礼山台西路万全右卫东自张家口起西至洗马林止
共墩台六十五座守瞭官军共三百九十员名万载台野狐岭关西台
靖宁台野狐岭西空小台宁远台德胜台野狐岭西第二台红崖
台永安台擒胡台平虏台小尖山台虞台岭西空小台防边台
虞台岭东第二台镇安台暖岭台石山新台永固台大胜台 虞
台岭东第一台永镇台水沟东台石嘴山台 威镇台(右沿边台二十/二座腹里三座)
(属新开口/守备官辖)尖山台水沟台水泉台水沟西台 虞台岭台西空小台
 虞台岭西岭绝胡台西河口台镇静台镇胡台镇边台西河
口西台新河口小台新河口大台东塞台镇口台制虏台新立
台威虏台威胜台中塞台高山台桃山台(右沿边二十一座腹里/二座属新河口守备官)
(辖)镇塞台德胜口关台夏家口沟台石嘴山台三岔口台 远靖台
卷四 第 14b 页
永靖台静宁三墩 平清墩 镇堡台 宣宁墩 雕山台(俱系腹里属/万全右卫守)
(备官/辖)○万全左卫沿边墩台共一十三座守瞭官军夜不收共八十一员名
黑山台 石门儿台 吕家庄台 东寨山台瓦窑山台没皮山台 石
嘴儿台 白腰山台 大王山台 柳沟台 兴宁领台 兴宁岭南口台
三都涧台○怀安卫城腹里墩台共一十三座守瞭官军共六十五员名沙
坡台 团山台人头山台 白草梁台石山台 阎家台 马家台 平
风塞台 黄土梁台土山台小石山台 栲栳台平顶山台〇柴沟堡
东自洗马林平虏西台起西至西阳河马头山止地远四十三里一百八十步
共墩台三十九座守瞭官军夜不收共一百八十七员名 平虏西空小台
中高山东空台 中高山台红山台 中高山西空台 威胜东空小台
威胜台 南高山东空台寺沟台南高山台平胡台 东大山东空台
 红山五台平胡四台石山西空台 东大山台 东北山石台 东洋
卷四 第 15a 页
河口台永昌台 涌胜台水关台 万丈崖台 宁靖台沙岭儿台
靖边台西大山台小尖山台 制虏台 平顶山台牛心山东空台(以/上)
(属柴/沟堡)牛心山台牛心山口台 永威台盘道沟台牛心小四墩靖虏
二墩靖虏四墩靖虏墩大尖山墩(以上属/渡口堡)预靖台○洗马林堡东自新
河口中塞台起西至柴沟堡平虏小台止地远四十七里二百一十四步共墩
台六十二座守瞭官军三百六十二员名镇安台威靖台西寨台安
边台西小台西小石台东孤山台 东孤山东台灭胡台东孤山
东空台东孤山西台镇边台镇宁台镇虏东台镇胡台镇虏东
空台镇虏台镇虏西空台镇虏西台西孤山台 西孤山东台永
安东台永安台永安西空台永安西台青山台牛心山台杏沟
台兔儿台红梁台 黄土梁台威远东台威远台拒虏台红山
台 永宁台旧堡台沙岭东台沙岭台 双山台 镇口台北高山
卷四 第 15b 页
东台北高山台 平虏东台 平虏西台 石山台 白美台 破虏台
土山台虎山台洗马林总台古城台 永宁台 沙岭儿东空台沙
岭儿西台 洗马林护水台 高山台永宁东空台 马鞍山台 水泉墩
关西墩黑龙台○西阳河堡东自柴沟堡起西至天城止地远五十三里三
百五十步沿边墩台四十一座守瞭官军二百八十七员名腹里墩一座守瞭
官军五员名马头山台 盘道山台大尖山台 东箭豁台 中箭豁台
西箭豁台 秦宁台东石山台 总制台永平台 东小石台 境门台
宁靖台 鲍家屯台石山头台 西小山石台 雅儿崖台西阳河台
桃山台 镇口台 靖塞台 花山台西阳河中台 黑堰台 西河台
 制胜台 镇河台永宁台中土山台 静虏台南土山台阳河五
墩 镇西一墩守河一墩 守河二墩 守河三墩 镇西二墩 西界墩
镇谷墩 威胜墩镇西墩黑沟墩○张家口堡东自东高山台起西至
卷四 第 16a 页
野狐岭止地远五十四里五十三步墩台共四十七座守瞭官军共三百二十
三员名 东高山台克虏台 张家口东台 西高山台张家口西台
张家口护门台 红崖台乾河口台 乾河口东台 水泉台 大乾河口
台 小乾河口台永安台 拒虏台 平顶山台 镇关台 镇川台 大
尖山台 小尖山台 平顶岭台 平顶岭北台 镇宁台 长安台 野狐
岭东三台 新宁台黑山台东塞台 野狐岭东二台 平夷台 野狐
岭东一台 制胜台 水泉三墩 镇口台水泉五台 平山台 平静台
 野狐岭关台 石花墩境门墩 护关墩 镇虏墩 红崖墩 乾河二
墩水泉墩(右系/沿边)威靖台护水台(右系/腹里)防寇墩北路开平卫东自云州起
西至马营止地远一百三十九里一十六步沿边墩台共六十一座守嶛官军
四百六十一员腹里墩四十四座守瞭官军二百三十一员名 小松林墩
宁虏墩 镇安门墩 青石嵯墩 接嵯墩 青泉墩 镇虏墩 接连墩
卷四 第 16b 页
安宁墩安静墩 上韭菜墩 平定墩 桦林墩 镇胡墩正韭菜墩
小尖山墩 尖山墩 水泉墩 永护墩 镇北墩镇岭墩 双盘道墩
瞭川墩 平静墩 安庆墩平戎墩 威虏墩 深沟墩 东凉墩 韭菜
南墩 永丰墩 西凉墩瞭远墩 青远墩 羊川墩镇宁口墩 镇宁
墩双望墩 正盘道墩永宁墩偏岭儿墩 永镇墩 镇门大墩镇
门墩柳河墩 棠梨墩 永庆墩镇边墩 望海墩 镇海墩 永定墩
平虏墩 平胡墩宁静墩 镇虏墩 镇川墩高山墩 赛峰墩 石嵯
墩 新安墩望川墩(右系/沿边)棋盘山墩镇宁墩 槐家冲墩 东平墩 总
高东胜墩平夷墩 青山墩镇冲口墩 白塔儿墩山泉墩 宁镇墩
境宁墩 旧庄墩 毡帽山墩 镇塞墩 灭胡墩 接胡墩 永静墩
保安墩 窑子头墩宁塞墩 境安墩 西宁墩 火石沟墩 北山墩
永安墩 东北栅子墩东北山墩东山墩 常胜墩 镇口墩 分岭墩
卷四 第 17a 页
总接墩 沙岭墩兔儿墩 敌胜墩 西冲墩大岭墩 独石墩 三
山墩长宁墩西山墩石厂墩(右系/腹里)○马营堡东自独石界起西至赤城
界止地远一百二十二里三十步沿边墩四十六座守瞭官军二百八十八员
名腹里墩三十四座守瞭官军一百四十六员名镇疆墩孤石墩镇远
小墩 望川墩 香台墩 镇远大墩三台墩五台墩 大石磋墩 镇
门墩 十台墩小石门墩雷山墩盘道墩 旧小石门墩八台墩
九台墩 兔鹘嵯墩 威远墩 沙岭墩小尖山墩水泉墩 漫岭墩
十四台墩 石糟墩静虏墩十七台 桦林墩 驮腰墩 桦皮岭墩
二十台墩小团山墩双盘道墩大团山墩漫岭新墩三十 台墩
大莽崖墩 厦儿岭墩青石磋墩三十四台墩狮子墩 三十六台墩
磨儿嵯墩三十七台墩三十九台墩磨台嵯新墩(右系/沿边)沙沟墩 东山
墩三岔口墩 柴沟墩 石塘墩三岔口东墩西梁墩 中高墩 卞
卷四 第 17b 页
家堡墩 红山墩 镇口墩 三盘碾墩四望墩 总望墩 刁家梁墩
鹰窝墩 王英墩松树堡墩 撞胡墩 陡岭墩 镇虏新墩 总高墩
羊房墩 金家梁墩 镇宁墩 西宁墩 东北角墩 水口墩 窑上墩
南菜园墩 圆头墩 西南角墩 西北角墩北菜园墩(右系/腹里)○云州所北
自独石界起南至隆门所界止地远九十二里八十步沿边墩台二十四座守
瞭官军一百二十四员名腹里墩台二十三座守瞭官军七十四员名镇界
墩 镇胡墩 驼腰墩小松林墩 新镇墩 大松林墩 大松林台镇
北墩 镇北口墩虎山墩陆文冲墩 平顶墩 盘道墩 尖山墩 定
远墩 平朔墩 盘道口墩 静东墩三岔墩 镇边墩 镇虏墩 三岔
口墩 擒胡墩 镇远墩(右系/沿边)镇堡墩 打罗墩 望远墩 镇口墩 盘道
岭墩 驼房墩 窑子口墩 龙门口墩 庙后墩 站后墩 金阁观墩
双护墩 孙化墩大庄窠墩苇子墩 总镇墩 烟梁墩 镇川墩 镇
卷四 第 18a 页
岭墩 清远墩打罗栅墙墩 永安墩(右系/腹里)○赤城堡北自马营界起南至
龙门卫界止地远四十里二百三十步沿边墩一十九座守瞭官军一百员名
腹里墩三十三座守瞭官军八十九员名擒胡台 偏头山墩 镇虏墩
小石磋墩小石嵯新墩 野鸡山墩 野鸡山新墩 镇寇墩 野鸡山门
墩 红石嵯墩玉石沟墩 静西墩 玉石墩 镇夷墩 宁月墩 小平
顶墩 常岭墩 新安墩松林墩(右系/沿边)石门墩 镇远墩 真武庙墩 红
山嘴墩 旧后所墩镇路墩 瞭远墩 平梁墩 盘道墩 镇门墩 柴
家墩 镇西墩黄土梁墩 永兴墩 赵家梁墩 分镇墩 柴家新墩
宁静墩 黄土山墩 将军庙墩柳河墩 袁家墩 城北东墩 青山墩
 堂子口墩 西冲中墩总镇墩 湝门墩 青罗墩 镇川墩 磨石梁
墩红石窑墩沃麻坑墩(右系/腹里)○龙门卫北自赤城松林墩界起至宣府八
角台界止地远五十六里三百三十六步沿边墩二十八座守瞭官军夜不收
卷四 第 18b 页
二百八十六员名腹里墩三十三座守瞭官军一百一十八员名盘道墩
威镇新墩 威镇墩制胜墩 静远墩 人头草墩 总镇墩 太平等墩
 平梁墩 镇静墩 北高山墩 驮腰墩 安边墩 北新墩 镇虏墩
镇彊墩 东高山墩 石门墩 鹰窝墩 车头沟墩 镇寇墩 制虏墩
镇西墩 杨家冲墩 镇边墩 黑山儿墩永安墩 分镇墩 泰安墩
东梁墩(右系/沿边)乾柴岭墩 交界墩总照墩 平顶口墩 永平墩 镇宁墩
 剪子峪北墩石嵯墩 起风口墩 塔儿顶墩 双顶墩 塔儿领墩
镇安墩 镇胡墩大岭墩下剪子峪墩 双望墩 水泉墩 阎文道梁
墩 盘道墩大木梁墩剪子峪南墩 老王沟墩 许家冲墩 永定墩
杨家冲墩 总接墩城北墩城西墩 城南墩城东墩(右系/腹里)○龙门所
北自云川界起南至雕鹗界止地远一百一里一百八十步边墩四十八座守
瞭官军二百四十九员名腹里墩三十五座守瞭官军九十六员名双泉口
卷四 第 19a 页
墩灭胡墩灭胡口墩白塔儿墩 镇宁墩 白塔儿口墩 七峰口墩
 七峰墩 镇胡墩青峰口墩 青峰墩 镇远墩 镇夷墩 关子口墩
 镇夷口墩 沙沟口墩 中胜墩 张锁住冲墩 堂子口墩 正东墩
正东口墩狮子墩 狮子口墩 朝阳墩 朝阳口墩 接连墩 靖宁墩
 威镇墩 磨石口墩 石峰墩石峰口墩 平胡墩 平胡口墩 三岔
墩 孤石口墩 松林墩松林口墩 镇边墩 镇虏墩 升平墩 升平
口墩 庆阳墩盘道墩庆阳口墩 乱泉寺墩 总制墩 乱泉寺口墩
 镇靖墩(右系/沿边)北高山墩 三十九号墩双井儿墩 窑子冲墩 接边墩
 镇江墩 关子口墩 鹰窝墩 沙沟墩 盘道墩 堂子口墩 旧庄墩
 平虏墩 黑峪中口墩 永安墩 双盘道墩 瞭远墩 总接墩 镇戎
墩 云州岭墩羊房墩 西山嵯墩 西北角墩 镇安墩 东北角墩
北栅子门墩 东南角墩 南栅子门墩西北角墩 接嵯墩(右系/腹里)镇冲二
卷四 第 19b 页
墩○雕鹗堡自大岭暗炮起至永宁界止地远一百四十一里墩二十六座守
瞭官军七十三员名腹里墩十座守瞭官军四十二员名石墙儿墩盘道
岭墩 许家冲新墩镇口墩 高陵口墩 许家冲旧墩 接嵯墩 盘道
岭二墩 酒务头墩高陵栅口墩七号墩 双望墩 袁矮子旧墩 东
安墩 平定口墩大屯墩靖胡墩 青罗口墩 冯家冲墩 冯家冲二
墩 靖虏墩 镇北墩青白口墩宁塞墩 宁界墩 靖川墩(右系/沿边)三岔
口墩正北墩大雕鹗墩 仓上旧墩 仓上新墩 西北角墩 西南角
墩东北角墩东南角墩(右系/腹里)○长安所自石盘口起至雕鹗界止地远五
十二里沿边墩四座守瞭官军一十七员名腹里墩十一座守瞭官军三十四
员名 东山庙墩李老峪墩 双尖山墩石盘口墩(右系/沿边)东山墩 西山
墩 护城墩 截路墩镇泉墩护水墩 平山墩 镇安墩 镇门墩
松山墩镇远墩(右系/腹里)中路东自美峪所界起西至张家口界止地远一百
卷四 第 20a 页
九十二里二百四十三步沿边台九十五座守瞭官军六百六十五员名腹里
台十三座守瞭官军六十五员名光葫芦山台八宝山北台 汤池口南
台汤池口新台汤池口中台汤池埧口台汤池口北台虾蟆口新
台 虾蟆口南台虾蟆口北台 龙门关大台 龙门关南台 龙门关北
台 娘子山台娘子山西台埧口台 埧口东台 埧口西台 新立台
 六台子小盘道台 镇蕃台松树沟东台黑台 总隘台(右沿边二/十一座腹)
(里四座属龙门/关把总官辖)松树沟四台靖虏台五台子 永安台小埧口台 永
宁台埧口新立台四台子 安边台 东盘道台 镇边台三台子
永靖台小尖山台靖虏台 新立台 埧口台 永胜台二台子 总
瞭台 头台子永平台 永平二台平安台 总镇台 总埧台(右沿边/二十二)
(座腹里三座属宣/府前卫把总官辖)葛峪小台葛峪中台 宁靖台宁靖二台 葛峪大台
(右沿边台五座/属兴和所辖)预筑台(系葛峪/堡沿边)长安台镇虏台小尖山台大定台 东
卷四 第 20b 页
高山台 常峪口台 常峪埧口台 小常峪口台 常峪新埧口台 常峪
台 西高山台 西高山西空台 平顶山台宁远台平顶山西空台
宁远西空台盘道台石叉山台石叉山西空台 馒头山台 旧馒头
山台 青边口新台青边口大台葛峪新立台 镇北台(右沿边二十三/座腹里二座属)
(宣府左卫/把总官辖)青边口西台 青山台西高山台 擒胡台 何家堰台 何家
堰子台镇夷台小何家堰台 平虏台平山台总振台 柳沟台
破虏台破虏西空台新立台灭胡台 永宁台水泉台水泉西空
台 定安台 东高山台石山台 接边台 平安台 平远台双山台
(右沿边台二十二座腹里台/四座属宣府右卫把总官辖)
卷四 第 21a 页
卷四 第 22a 页
大学衍义补
今山前山后皆吾中国之地山前七州今为畿内之地太行西来连冈叠嶂环
而绕之东极乎医巫闾之境以为内之籓篱山后诸州自永宁四海冶以西历
云代之境重关列戍以为外之籓篱苟委任得人守禦有法可保其无外患也
惟昌平以东莲化永平一带往者有大宁都司兴营义会䓁卫山在之后以为
外障其后移入内地以此之故 京师东北藩篱单薄之甚异时卒有外患未
必不出于此天天下之患往往出于意料之外然能谋画于未事之先而豫有
以防备之则所患者消泯于无迹矣请下大臣议居庸以东历黄花镇古北口
直抵山海关山之后皆荒漠无人之境非如居庸以西大小边镇两层可以防
备若何可以善其后而使之永无外患必有奇谋宏略出于其间必不得已而
臣有一见请将洪武中大宁都司后移保定者立于永平或遵化或蓟州以为
重镇凡旧所属卫所移于沿山要害相为声势仍于山之后去山五里或十里
或三四十里量其地势因其形便筑为墩台就其空缺之地接连以为边墙就
卷四 第 22b 页
于其间择一要地设为关镇屯军守备以为兀良哈入贡之道一以卫 都城
一以护陵寝此诚千万年之远谋也不然 国家养锐储材俟吾力有馀而其
机可乘仍复洪武中山后帅阃之旧俾与宣府大同列为三镇直达辽东之境
则是 国家之险要既失复得蕃篱厚而无可乘之隙根本固而无意外之患
矣惟伏 圣明当此太平无事之时思患预防有以为 国家万年无穷之虑
卷四 第 23a 页
  旧大宁 蔡 鼎
大宁居遵化之北一百里沿山海以逮独石一墙之外皆其地也
独石山海离京皆七百里与大宁正相等
国初建谷宁辽三王与代朔势若连鸡以藩屏东北为计深矣自
成祖割大宁与夷宣辽从此不通而京畿之脊背单寒潘家喜峰
河川古北黄花四海冶诸口遂为当夷要冲且职贡往来谙熟京
关当
成祖之世已烦驾驭厥后更为叵测正统已已嘉靖庚戍诸虏入
犯皆从此至则阳顺阴贰卧拓鼾睡故也
世庙以前筹边者议筑居庸至山海为袤以拒虏而三卫兴兵尺
卷四 第 23b 页
寸不可得有迨崇祯戊辰三卫插汉半从西徙半归东奴而大宁
一土遂为狐嗥兔窟之墟是我复大宁而通宣辽之时也且都邑
二酋叩关求附甚穷兽之依人抚而用之精卒可得数万以其人
固其圉中国稍为厝置解结事半功倍其候也
天子方锐意复辽当事苦无大识夫取弱虏之所弃与取强奴之
所守孰易孰难拓咫尺之肩背与复千五百里外之河东孰缓孰
急使当时计或出此何至大安口之突犯而京畿之縻烂耶及奴
退而
天子决计复辽愚谓复辽不如复宁之急以辽复而重辽未若宁
复而守宁之易委河东以与奴其祻远而小委大宁以与奴其祸
卷四 第 24a 页
逼而大乘勤 王之师无征调之劳其事逸藉大宁之筑为京蓟
之卫其防周难者曰得之易守之甚难今日复河东遂可易守手
不者奴入大宁而我之蓟东宣昌复可易守耶谓宜令蓟宣将士
远哨外出以斩为复宁之举而司农告出宣大旧军日谈裁汰关
蓟援卒亦多蕳遣名曰进寸寔甚退尺而
天子弗寤也嗣是大凌河不守奴骑渐入大宁逼山后矣自此东
顾犯蓟西顾犯宣南策而犯京陵皆不遇一二百里所以次且未
前稽延至今者虞插之议其后也故先逐插过宣藉束以挟赏于
张家口插遁遂入宣云矣今则拘插妻子降插部落并套虏而攻
之且再入忻代矣缘彼窟穴于大宁与蓟宣仅隔一墙故东西驰
卷四 第 24b 页
骤朝发暮及非如向日由沈铁而海盖三岔以渐次入内边之千
有馀里也今此而欲为复大宁之举是又争强奴之所守彼且淂
族束插套东西牵制以乘我是我一不敌而欲四敌弃不取而欲
战取其非计之便审也
卷四 第 25a 页
汉书
右北平郡(秦置莽曰北/顺属幽州)户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万七
百八十 县十六 平刚 无终(故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过郡二行六百五十里师古)
(曰浭音庚即下所云/入庚者同一水也)石城 廷陵(莽曰/铺武)俊靡(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莽曰俊靡师古曰)
(灅音力水反/又音郎贿反)(都尉治莽曰裒睦/师古曰音才私反)徐无(莽曰北/顺亭)(榆水/出东)土垠(师古/曰垠)
(音/银)白狼(莽曰伏狄师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名县)夕阳(有铁官莽/曰夕阴)昌城(莽曰/淑武)骊成(大揭/石山)
(在县西南莽曰揭/石师古曰揭音桀)广成(莽曰/平虏)聚阳(莽曰/笃睦)平明(莽曰/平阳)
辽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属幽州)户七万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
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 县十四 且虑(有高庙莽曰锄虑师/古曰且音子余反虑)
(音/庐)海阳(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新安平(夷水东/东塞外)柳城(马首山/在西南)
卷四 第 25b 页
(参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应邵曰故伯夷国今/有孤竹城令晋铃孟康曰支音秪师古曰令)
(又音郎/定反)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莽/曰肥应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也师古曰濡音乃)
(官反<折 t="33"/>宋祁曰/入玄当作入畜)宾徒(莽曰/勉武)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莽曰禽虏应劭曰今昌黎师古)
(曰渝/音喻)阳乐 狐苏(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虏)临渝(渝水首受/白狼东入)
(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冯德师古曰冯读曰凭)(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折 t="33"/>宾水皆/南入官莽曰选武师古曰紫音力追反)
后汉书
右北平郡(秦置雒阳东北/二千三百里)四城户九千一百七十口五万三千四
百七十五 土垠 徐无 俊靡 无终
辽西郡(秦置雒阳东北/三千三百里)五城户万四千一百五十口八万一千七
卷四 第 26a 页
百一十四 阳乐 海阳 令支有孤竹城(伯夷叔/齐本国)肥如 临渝
(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编水出焉其上有玉其下有青碧水/经曰在县南郭璞曰或曰在右北平骊城县海边山也)
辽东属国(故邯乡西部都尉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六城雒阳东北三千二百六十里)昌辽故天辽
属辽西(何法盛晋书/有青城山)宾徒故属辽西 徒河故属辽西 无虑有
医无虑山 险渎(史记曰王险/卫满所都)
魏书
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复)领郡六 县十四 户一
千二十一 口四千六百六十四
昌黎郡(晋分辽东置真君/八年并冀阳属焉)领县三 户二百一 口九百一十
卷四 第 26b 页
八 龙城(真君八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属焉有尧祠榆顿城狼水)广兴(真君八年并徒何永/乐燕昌属焉有鸡鸣)
(山石城/大柳城)定荒(正光未置有/鹿头山松山)建德郡(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领县三 户
二百 口七百九十八 石城(前汉属右北平后属真君八年并/辽阳路大乐属焉有白鹿山祠)
广都(真君八年并白狼建德/望平属焉有金紫城)阳武(正光末置/有三合城)冀阳郡(真君八年/并昌黎武)
(定五/年复)领县二 户八十九 口二百九十六 平刚 柳城
营丘郡(正光/末置)领县二 户一百八十二 口七百九十四 富
(正光/末置)永安(正光/末置)平州(晋置治/肥如城)领郡二 县五 户九百七
十三 口三千七百四十一 辽西郡(秦/置)领县三 户五百三
十七 口一千九百五 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山祠揭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阳乐
卷四 第 27a 页
(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今支合资属/焉有武历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海阳(二汉晋属有横/山新妇山清水)北平
(秦/置)领县二 户四百三十 口一千八百三十六 朝鲜(二/汉)
(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新昌(前汉属涿后汉晋属/辽东后属有卢龙山)
隋书
北平郡(旧置/平州)统县一户二千二百六十九 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
(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有/长城有)
(关官有临渝宫有覆舟山有碣石有玄/水卢水涅水闰水龙鲜水臣梁水有海)辽西郡(旧置营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
(业初/府废)统县一户七百五十一 柳城(后魏置营州于和龙城领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
(等郡龙城大兴永乐带方定荒石城广都阳武襄平亲昌平刚柳/城富平等县后齐唯晋建德冀阳二郡永乐带方龙城大兴等县)
卷四 第 27b 页
(其馀并废开皇元年唯晋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馀并废寻又废/郡改县为龙山十八年改为柳城大业初置辽西郡有带方山秃)
(黎山鸡鸣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唐书
平州北平郡下初治临渝武德元年徙治卢龙土贡熊鞟蔓荆实
人蔘户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万五千八十六县三(有府一曰卢/龙有卢龙军)
(天宝二载置又有柳城军永泰元年置有温沟白望西狭石东狭/石绿畴米磗长杨黄花紫蒙白狼昌黎辽西等十二戍爱川周爱)
(二镇城东北有明/关鹘湖城牛毛城)卢龙(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抚宁县七年省)石城(中本临渝/武德七年)
(省贞观十五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有大海关有碣石山有温昌镇)马城(中古海阳/城也开元)
(二十八年置以通水东北有/千金冶城东有茂乡镇城)
卷四 第 28a 页
营州柳城郡上督督府本辽西郡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陷圣
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人
蔘麝香豹尾皮骨𩨸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县一(有/平)
(卢军开元初置东有镇安军本燕郡守捉城贞元二年为军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关守捉城又有汝罗怀远巫闾襄平四守捉城)
柳城(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东北/镇医巫闾山祠又东有碣石山)
安东上都护府总章元年李绩平高丽国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
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乏
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合上元三年徙辽东郡故城仪凤二年
又徙新城圣历元年更名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故名开元二
卷四 第 28b 页
年徙于平州天宝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至德后废土贡人蔘
(有安东守促有怀远军天/宝二载置又有保定军)
宋史
平州隋置后唐时为契丹所陷改●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宣
和四年赐郡名渔阳升抚宁军节度五年辽将张觉㩀州来降寻
为金所破县三卢龙(赐名/卢城)石城(赐名/临关)马城(赐名/安城)
营州隋置后唐时为契丹所陷宣和四年赐郡名曰平防禦县一
 都城(赐名/镇山)
卷四 第 29a 页
尹耕地里考论
立国宰物画野分疆盖自五帝始矣然上世
即人以为治从化以为俗不以幅员较广狭也
逞侈勤远其秦皇汉武乎是故论治者戒之
然尝谓秦制有始之秦者有不始之秦者始皇
汉武之经营有可以传之后世者有不可传之
后世者始之秦者罢侯置守销兵徙豪杰是也
不始之秦者启上谷云中九原并阴山历高阙
以为塞也不可传之后世者封泰山祠汾阴望海
待边是也可传之后世者斥匈奴严隘塞增北
卷四 第 29b 页
戍实新秦是也而后世之君志荒者师其弊溺宴
者忽其经隋炀极力于高丽唐玄歼良于黔南
德宗受维州之降则以守信为上真宗闻灵州之
破则以不弃为悔乃至光武潘美忍于徙民刘琨
石敬瑭敢于割地于戏是可慨也故尝谓舆地大
势东南日辟而西北渐沦人事大较东南易垦而
西北难竞何者财货之所出奇玩之所供得之者
足以上䛕其君下厚其殖而又风气孱弱士马仅
支进有胜敌之名退无蹙境之患故岁币输于
匈奴而尉佗之使不废襄邓隳于蒙古而琼崖
卷四 第 30a 页
之窜如归好逸恶劳茹柔吐刚中人之常而不知
地形有首领人事有机要捐首领失机要将有
败坏四出不可救药者矣间尝举天下论之而證
之以往迹无不符节合者也盖上谷广宁云中九
原之门户不固则晋冀青齐河雒之堂宇日閧
晋冀青齐河雒之堂宇日閧则吴越湖襄川闽
之室奥必至矣于戏此地里之所以考也此秦制
所以有不始于彼而始皇汉武之经营有可以传
之后世者也
尹耕革命说
卷四 第 30b 页
孔子传易之革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汤之有惭德也曰恐后世以台为口实是言放
伐自汤始也考之外纪神农氏衰黄帝与榆罔战
于阪泉胜之则似不始于汤也孔子何以云然而
口实必于汤邪嗟夫此可以意论矣上古之时有
君长而无氏姓也及其有氏姓而无国号也有国
号而无帝称也君臣上下之分未大严也天子诸
侯之等未大明也各君其地各子其民其明德者
则群走而质成之于是乎有来享之宾其所质
成者不敢安其居也则遍走而抚视之于是乎有
卷四 第 31a 页
出狩之典逮其德之衰也则质成者莫来而抚视
者弗能举矣所谓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也其
王也不必以传子其亡也亦往往就其诸侯之位以
不失其先之所世守是故有改号而无绝国有易
主而无弑君也德足以服人而天下自服之则为
太昊为炎帝为黄帝德不足以服人而力争之则
为共工为蚩尤力争者为戮于垂成而天下无惜
辞德服者奋起于一旦而天下无难色此古之所
以为古也黄帝阪泉之役以榆罔之侵暴也战而
胜则诸侯免侵暴之虐天下之志得而黄帝之
卷四 第 31b 页
志亦得矣尚何有他说也外纪称黄帝三战得志
遂灭榆罔今考之炎帝子孙传祀者数国则外
纪为可信邪嗟夫不求其意而泥其迹则置尸
而祭嫌于黩伦釐降二女近于无别矣岂独阪
泉之役哉余于外纪所言黄帝习用干戈教熊
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之类咸无取焉惧惑
人也
黄帝作合宫
嗟夫德至黄帝可谓极矣易称垂衣裳而天
下治又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
卷四 第 32a 页
之其斯之谓极乎方术所言采铜铸鼎攀髯
堕 事世主莫不甘心而诗书不道固附会之辞
也又其言曰地有九州黄帝皆治之后世德薄止
治神州神州者东南一州也其言甚放无可取者
虽然亦有说焉上古事简而民纯黄帝德盛
而制备是混沌之始开人文之大同也其所威服
自应及远外纪曰得百里之国万区疑有之焉
夫东至于海南至于江亦为狭矣而曰万国则
西北所至遐邈矣乎以今观之涿鹿东北之极陬
也而以之建都釜山在怀来城北而以之合符则
卷四 第 32b 页
当时藩国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汉以来匈奴
他部如尔朱宇文之类往往祖黄帝称昌意后
亦一證也于戏德盛者流光其黄帝之谓乎我
朝都邑与涿鹿同先儒所谓天地间大事千百
年无人理会者一旦有之矣空幕北之腥膻
进中国之礼乐是当不远期也
舜都潘说
天舜濮人也而曰生于冀都蒲也而曰在于潘
此千载所疑也然考之舜生于姚墟其侧微也
耕稼陶渔在于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率皆鲁
卷四 第 33a 页
卫之境又濮州有历山山下有姚城则舜实濮
人也二女所降是曰妫汭禹贡妫水出雷首则
冀州者舜所迁也而谓舜为冀人史误之矣夫
舜既濮人则濮之有历山是而济南之有历山
青州之有历山吾妫州之有历山皆非也尧之都
也史曰平阳舜之都也亦曰平阳又曰蒲阪斯近
之矣而曰都潘则又非也然余有疑焉太史公云
古未远也其言曰余北过涿鹿长老皆往往称黄
帝尧舜之处张守节曰妫州涿鹿城在山侧黄
帝尧舜之所都也皇甫谧曰舜所都或曰潘今
卷四 第 33b 页
上谷也夫岂无故而为是言哉尝谓古人营都
与后人异即其生聚之繁托之以出号令宜则
居之无有常也是故环辕为卫视虎豹九关
为甚便土阶茅茨视殿阙盘郁为甚易内官
周于御外官不备惟其人视属车法从千乘万
骑为甚省一岁而五岳之狩遍焉一朝而方内之
政举焉固无后世之繁也故自五帝以来迁徙
不常各有都邑异其国氏以彰明德夫涿鹿
蚩尤之故墟黄帝之卜守也虽之既徙实则名
都合宫釜山遗迹具在五载之巡岂不时至
卷四 第 34a 页
故僭为之断曰舜都蒲阪无可疑也平阳者尧
都也受终之庙在焉涿鹿者黄帝之都也合符
之山在焉皆舜所必至焉者生而戴之没而祠
之理之常也而或者遂曰都焉百世不忘之义
也其曰历山舜井则后人因而附益之也于戏是
可以观德矣
上谷考
或问春秋战国之时燕未置郡上谷为何曰楼烦
据之也何知曰穆王之伐犬戎也荒服不至各相雄
长往往兼并其最强大者则山戎东胡楼烦林
卷四 第 34b 页
卷四 第 34b 页
舜禹之际也而三苗负其固成康之衰也而猃狁
肆其毒久矣荒服之难服也降至穆王弃德观
兵穷欲以逞由是树惇之性离终王之职废历
年吞并四部遂强古人曰德隆后服德洿先叛
是之谓乎嗟夫西北诸戎先王所建以为荒服
者也薰陶未久渐及凉德由是中州不幸而遭
其侵轶之患彼亦不幸而不睹夫礼义之俗不
亦重可伤哉不然则周室既衰夷狄渐炽薄
伐不修异类南剥若黄帝所逐之荤粥者来
据斯土其部落有山戎东林胡之称也然则兹
卷四 第 35a 页
土也黄帝而后燕秦而前已沦异类为一大
变矣于戏武灵胡服而云中乃开昭王用间
而上谷始置千载而下要当知所慎也
驭戎论
夫驭戎之道有三弘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
心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严必然之防
以惩其窥伺之祸是故在盛世则王会可图
在继世则国守不失其来也则抚之有道而怨
愤之心不兴其去也则防之有常而慢侮之衅
不作古先圣王之所以驭戎者不过如斯而已
卷四 第 35b 页
夫先王之世固有山戎诸夷杂处于侯伯曰
之中者矣非故欲其如此也开辟以来种类杂间
或依山水之险或以草木之蕃自限一隅未
教然先王不闭籴曲防以病之也不草薙禽狝
以殄之也朝会也与之通贡赋也为之节其所以
待之也公矣都鄙庐井以养民比闾族党以成
赋方伯连帅以制兵大司马三令九伐以惩不恪
其所以威之也不测矣楚越富土不踰子爵秦
代盛马僻在边鄙有会同而无与盟有聘问而
无交质其所以防之也严矣是故等分之既明
卷四 第 36a 页
则狂悖之莫肆摩染之既久则习俗之渐移以
故彼时诸戎夷至今无复存者白狄赤狄潞
鲜陆浑之类率以顽嚚就诛吴楚于越秦代
邾淮之国悉列衣冠同于中国矣先王仁义之冶
文德武功之施其效固如此也逮至后世所患者
北胡南越疆外之丑而已夫款塞求贡其来可许
也而转东千乘疲劳中国赐赏滥越位诸王上
其所以待之者失矣纳贡请更其 可通也而
都护一出兵行粮从嗣继与夺恩怨猬作其
所以震之者渎矣乌桓之始也分置塞下南匈
卷四 第 36b 页
奴之附也罢斥边关甚者杂处于闾阎宿卫于
朝宁其所以防之者替矣由是乌桓匈奴为患
于汉羌氐鲜卑稔乱于晋唐室之杂夷宋人之
不竞源皆此也于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煦之
以恩恩极则亵投之以利利尽则争始为我役
终必至于相轻曲为彼谋究必成乎自毙其端
甚多不可不察也
卷四 第 37a 页
卷四 第 38a 页
旧唐书宋庆礼传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
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及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
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
以为不可独庆礼盛陈其利乃诏庆礼及太子詹事姜师度右骁卫将军
邵宏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
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馀所追拔幽州及渔阳淄青等户并招辑商
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七年卒太常博士张星议
曰宋庆礼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所谓害于而家凶于
而国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即张九龄駮曰庆礼在
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
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
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况营州者镇彼戎夷扼喉断臂逆则制其死命顺
卷四 第 38b 页
 则为其主人是称乐都其来尚矣往缘赵翙作牧驭之非才自经隳废便
 长寇孽故二十年间有事东鄙僵尸暴骨败将覆军盖不可胜纪大明临
 下圣谋独断恢祖宗之旧复大禹久迹以数千之役徒无甲兵之强卫指
 期遂往禀命而行于是量畚执筑鼛鼓亲总其役不愆所虑俾柳城为金
 汤之险林胡生腹心之疾盖为如此也寻而罢海运收岁储边亭晏然河
 朔无扰与夫兴师之费转输之劳较其优劣孰为利害而云所亡万计一
 何谬哉及契丹背诞之日惧我犄角之势虽鼠穴白固而驹牧无侵盖张
 皇彼都繄赖之力也安有践其迹以制其实贬其谥以徇其虚采虑始之
 谤声忘经远之权利义非得所孰谓其可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
 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星复执前议庆穆兄子辞玉又诣阙称冤乃
 谥曰敬
卷四 第 39a 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开平府
 亲领县一 开平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 汉(灵献之际为上/谷渔阳之北境)(迭为奚契/丹所据)(置/桓)
(州)(中统元年为开平府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本朝未立
 开平县
(至元二年置先是府有东阳古城至元元年尝/置为县三年省入兴州七年割其地属关平县)本朝未立
宣德府
 亲领县三 宣德 宣平 顺圣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入尾 周(战国时/属燕)(为上谷/郡地)(为下落县/地属幽州)
卷四 第 39b 页
(因/之)(为冯跋/所据)元魏(道武帝都云中旧西/京也于此置文德县)后周(因/之)(升为武州仍/置县僖宗改)
(为毅/州)五代(后唐复为武州明宗又改/为毅州废帝仍曰武州)(改名归化末/年改为德州)(天眷二年/改宣德州)
(隶大同府大定七年改宣化/州又明年复改为宣德州)(初为宣宁州乙未年改为山西东/路中统元年改为宣德府属上都)
 本朝未立
 宣德县
元魏(道武于此置文/德县历代因之)(改为宣德/县倚郭)本朝未立
 宣平县
(本宣德县之大新镇承安/二年以大新镇为宣平县)(移治于县界/之辛南庄置)本朝未立
 顺圣县
(本古安/寨军)(因/之)五代(废为永兴县地石晋时地入契丹后/因高勋镇幽州分永兴县置顺圣县)(属弘/州)
卷四 第 40a 页
(割以/来属)本朝未立
奉圣州
 亲领县三 永兴 怀来 缙山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入尾 周(战国时/属燕)(为上谷郡/地置涿郡)(因/之)三国晋
(入于/北燕)元魏(平慕/容氏)(改新/州)五代(后唐同光二年为威塞/军节度石晋割赂契丹)(会同元年/改为奉圣)
(州)(大安元年升/为德兴府)(至元四年改宣德府属上都留/守司后复改奉圣州属宣德府)本朝未立
 永兴县
(本涿鹿之野/为上谷郡地)(置涿/鹿县)(改为永兴县/于县置新州)(改为奉圣/州县如故)(大安元年/升为德兴)
(府县居/郭下)(至元四年改奉圣州/属宣德府县如旧)本朝未立
 怀来县
卷四 第 40b 页
(本幽州之境春秋/战国时并属燕)(为上谷/郡地)(为潘/县地)(属广/宁郡)元魏(罢/之)北齐(置北/燕郡)
后周(置郡去北字改/潘县为怀戎县)(开皇三年以县属燕/州大业三年属涿郡)(武德初为可汗州/七年还置北燕州)
(贞观八年改为妫州长安二年移理旧济夷军天宝元年/改为妫川郡又析置妫川县寻废乾元元年复以为州)五代(属/辽)
(州州罢改/为怀来县)金元(并因之属/奉圣州)本朝未立
 缙山县
(广宁县地/属上谷郡)(天宝未置川<折 t="33"/>县寻/废唐末于此置儒州)五代(石晋割燕云十六州/地赂辽此其一也)(皇/统)
(三年罢州为缙山/县取县北山为名)(初因之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属奉圣州)本朝未立
兴州
 亲领县二 兴安 宜兴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 汉(女祁县地属上谷郡又为东部都/尉治莽曰祁至东汉迭为诸侯所)
卷四 第 41a 页
(据)(为奚地属王府号/北州治兴化县)(初州罢为兴化郡属北/京泰和间复升为兴州)(因之属/上都路)
朝未立
 兴安县
(本奚所据北安州/之郭下兴化县)(初州罢县存属北京/泰和间于县置兴州)(初州存县罢至元/二年始于州复置)
县 本朝未立
 宜兴县
(泰和元年/置寻废)(至元二年复/置属兴州)本朝未立
松州
(辽西郡之/文城县地)(为松/山州)(为松山县属北/京大定府路)(中统三年/属上都路)本朝未立
桓州
卷四 第 41b 页
 金(古上谷郡地于此置桓州/属西京威远军节度使)(初罢至元二年复/置桓州隶上都路)本朝未立
 云州
 五代(古望云川地/其地属契丹)(开泰二年始筑/城郭为望云县)(因之属/奉圣州)(中统四年升为/云州冶望云县)
(至元三年州存县罢二十八年/割宣德府之龙门来隶上都路)本朝未立
 隆兴路
  亲领县四 高原 怀安 天成 威宁
 禹贡冀州之域 周(春秋战国时/为北国地)秦汉晋北魏隋(属代/郡)(属新/州)
 代(属威塞军石晋初/入契丹是为辽壤)(置柔辽镇大定十年升为县置宣德州明/昌三年升为抚州属西京承安三年升州)
(之新城镇为威宁县/其年又升为镇宁军)(中统初立高原县三年以/郡为内辅地升为隆兴路)本朝未立
  高原县
卷四 第 42a 页
(置柔远县属西京贞/祐兵后改属抚州)(中统二年置高原县隶宣德/府三年来属为倚郭县)本朝未

 安怀县
(战国时/属燕)(隶上/谷郡)(为夷舆/县地)三国隋(并为远/人所据)(初废为荒镇后置/新州仍领永兴矾)
(山坏安/四县)五代(属契/丹)(因之属/西京)(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本朝未立
 天成县
(本战国赵/云中地)(属云/中郡)(为远/服)元魏(道武徙都平城以/其地为广牧县)(武德五年置/定襄县其地)
(属/焉)(于此置/天成县)(属西/京)(初属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本朝未立
 威宁县
(本新城镇初属宣德府大安初与西京平/地县同置承安三年升新城镇为威宁县)(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卷四 第 42b 页
本朝未立
辽东都指挥司(旧辽阳路)
 支郡二 懿州 盖州
 亲领县一 辽阳
舜为营州之域尾箕之分 秦(于此置东/郡属幽州)(初脩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以限朝鲜郡)
(领县八辽东居其一东汉以郡属青州后还属幽州/及汉未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于康㨿有其地)三国(魏置东/夷校尉)
(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等五/郡为平州复后合为幽州)(武帝咸宁二年析五郡置平州改/辽东郡为国太元十年北燕慕容)
(垂据有/辽东郡)元魏(仍为辽/东郡)(初职贡不废/叛服无常)(太宗亲征得盖年城置/盖州得辽东城置辽州)
(契丹神册四年脩辽阳故城曰东平郡/后号南京律耶德光改南京为东京)(因之于此置辽/阳府领县二)(初/为)
(东京路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二十五年改东京曰辽阳路)本朝立辽东都指挥司及定辽
卷四 第 43a 页
五卫州县皆未立因其旧名属于本司
 辽阳县
(本旧县属辽东郡东/汉安帝分属玄菟郡)五代(晋以后沦人高句丽为句丽县后属/渤海为常乐县辽神册四年脩辽阳)
(故城以所俘汉民渤海户实之德/光天显中徙东丹国王居于此)(改为金德县大定/中改名辽阳县)(至元六/年以鹤)
(野并入/辽阳)本朝未立
懿州
(太平三年越国公主创置庆义军后更名/广顺隶上京清宁七年复更为昌宁县)(以其所居阛阓遂/置懿州领顺安灵)
(山同昌等县/属咸平府)(初隶省府至元六年省灵山同昌二县入顺安后/罢顺安以州隶东京路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
(路而州/属焉)本朝未立
盖卫州(旧州)
卷四 第 43b 页
(本高丽盖年城太宗亲征/得城置盖州后改为辰州)五代(契丹升为/长平军)(皇统三年改刺史/省宁州入焉明昌)
(四年升大宁镇为秀岩来/属后复改盖州属东京)(初升<折 t="33"/>为盖州路至元六年省秀岩入/辽阳县八年并建安入州十七年改隶)
(东京路二十五年复改东/京曰辽阳县而州属如故)本朝置盖卫州
海卫州(旧澄州)
(本海州南海府沃沮故地高丽/卑沙城唐李绩攻卑沙城即此)(太平九年于此置迁民县/又移泽州民仍为南海府)
(皇统三年改曰海州天德三/年以山东有海州改为澄州)(初罢癸丑年复置至/元六年并入辽阳县)本朝置海
州卫
复州卫(旧复州)
(本迁民县属黄龙府后置复州号永宁军节度/改县曰永宁又更为永康省丰水扶罗入焉)(因/之)(初州罢/而县存)
(至元六年并入/辽阳县后复置)本朝置复州卫
卷四 第 44a 页
 金州卫
 元(本大宁路/榆林之地)本朝置金州卫
 南京千户所 本朝以辽阳等处军户隶之
 草河千户所 本朝以草河等处军户隶之
 东宁千户所 本朝以旧东宁沈阳等处军户隶之
 女直千户所 本朝以旧开元路等处直女军户隶之
 毛怜千户所 本朝以毛怜等处军户隶之
 大宁路(未立)
  支郡九 兴中州 建州 惠州 义州 利州 川州
   锦州 高州 瑞州
卷四 第 44b 页
 亲领县七 大宁 和众 富庶 金源 惠和 武平
  龙山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 周(春秋时为/山戎之地)(分其地为/辽西郡)(新安平/县地在)
(营州之北潢水之/南后部奚据之)三国(魏武征三部破/乌桓遂平其地)元魏(其部族复盛于此建/牙帐自号库真奚后)
(灭辽西其/地属焉)后周(为齐高宝/宁所据)(开皇/宁<折 t="33"/>年讨平高宝/隶平营)(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太)
(宗<折 t="33"/>于此置饶乐都督府复置东夷都护府/其地叛服不常唐未分为五部及契丹阿保机强盛遂服属之)
五代(石晋以雁门幽蓟之地赂契丹由/是矣族隶之寻与东奚皆为所并)(统和二十四年即奚王/创置城阙号曰)
(中京大/定府)(初因之诲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遂改此为北京大定府)(初为北京/元/九年复<折 t="33"/>府至/为大宁)
(路)本朝未立
 大宁县
卷四 第 45a 页
(新安平/县地)五代(契丹阿保机强盛室韦/属之此为白霫)(建中京置/大定赤县)(为北京/治此)
(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至/元/十九年改为大宁县)本朝未立
 和众县
(本临渝地后隶右/北平之骊城县)(燕北扰攘/各为所据)(始取/之)(初为慎州之地载初/二年析其地置黎州)
(属营州都督神龙初又改/属幽州天宝初奚据之)五代(地属契丹建榆/州治和众县)(州罢/县存)(仍其/旧)
本朝未立
 富庶县
(本新安/平县地)(开泰二年析宗州之民于山子川以其地沃/壤置富庶县人多力田北屋丰富故以为名)(因/之)
(省入兴中州寻/复置属本路)本朝未立
 金源县
卷四 第 45b 页
(本徒河县地/在营州东北)(属青/山县)(开泰二年徙其部/落于涿州范阳县)(置金源县取金/甸子以为名)
(因/之)本朝未立
 惠河县
(本归义州地总章中有海外数百部落降附于/此置归义州以居之隶幽州都督后为奚所据)(徙汉民数百/户于上京东)
(兔儿山下创城以/居之号曰惠州)(天辅五年州罢为惠和县/承安二年复置治神山县)(复改为惠和/县隶本路)
本朝未立
 武平县
(本沃/州地)(太租俘汉民散居以其地不可耕植因建城池/以迁之号曰新城宣帝统和八年更为武安州)(罢州/为武)
(平/县)(因/之)本朝未立
 龙山县
卷四 第 46a 页
(本交黎县地)元魏(契丹方兴置松汉/部落散居于此)(贞观二年隶营州都督/其地即古静蕃戍地)
(开泰二年/建为潭州)(皇统间改为龙/山县属利州)(割属大定府至元四年还/属利州其年复以来属)
朝未立
兴兴中州
禹贡冀州之域舜为营州之境星入尾度 商(孤竹/国)(春秋时入/于山戎战)
(国属/燕)(为辽西/郡地)(辽西郡柳城即此地也东汉为辽西郡/而柳城其地寻为乌桓鲜卑蹋顿所据)(为慕/容皝)
(所据改柳城为龙/城后北燕所都)元魏(灭之复于平州界/立辽西郡属平州)(开皇三年讨平宝宁/及以其地置营州焬)
(帝初罢又/置柳城郡)(武德元年改营州以柳城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更名柳城郡乾元间复为营州)(号霸州置/彰武军节)
(度使后升/为兴中府)(省州县改营/丘为洪宁县)(至元二年县皆省降府为州寻复/为兴中府七年降为州属大宁路)
本朝未立
卷四 第 46b 页
建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周(春秋时山戎所/据战国属燕)(为辽西郡柳城/之地东汉为乌)
(桓鲜卑蹋/顿所据)三国(魏平之隶/辽西郡)(慕容氏据有其地后/为北燕冯跋所夺)元魏(平之立/辽西郡)
(为高宝/宁所据)(始平/之)(武德元年属营州都督五年置昌乐县后复/置柳城其地属焉天宝元年以宗州属柳城)
(乾元初复改/柳城为营州)五代(自燕北扰攘其地荒废契丹/既盛完葺故垒号曰建州)(置永霸永/康二县)(省/后)
(置县曰/建平)(省建平入州/仍隶大宁路)本朝未立
惠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度汉(右北平土/垠县地)(为北燕/所据)北齐(置东北/道行台)
后周(立总管府并以也/郡兼领其地)(属无终县天宝置焉监于此后为丨/奚所据以为西郡开泰中改为泽州)
(天辅元年州罢改为惠和县承/安二年复置惠州治神山县)(初因之辛亥岁县/并省仍隶大宁路)本朝未立
卷四 第 47a 页
义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秦(分置辽西/郡为累县)(因之东汉末其/县为山戎所)三国
(皆为/戎)(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尝驻军于/此遂建城号宜州崇信军上节度使)(天德三年/州)
(仍其/旧)本朝未立
利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箕尾周(春秋战/国属燕)(为宾从县/地属辽西)(东汉末为/东夷所据)
晋 唐(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于奚部落置鲜州属/营州后迁于青州神龙中改隶幽州天宝后为)
(奚所/有)五代(契丹平奚其地建城统和四年置阜俗县/十六年更为利州开泰元年领阜俗县)(因/之)(至元/二年)
(降州为利城县四年复置割龙山县隶/大定府阜俗县并入本州仍隶大宁路)本朝未立
川州
卷四 第 47b 页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度 唐(本青山/州地)(会同三年置白川州天/禄五年改白川州领咸)
(康等三/县后省)(天眷二年升州为刺史属懿州大定初州罢/隶成平府承安二年复置川州仍属懿州)(以县并/入州属)
(北京路至元二年省入懿州/寻复置川州仍隶大宁路)本朝未立
锦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入尾宿周(春秋/属燕)(辽东/县地)(因/之)三国(魏武帝伐/乌桓即其)
(地/也)(为北燕所据/置西乐郡)隋唐(其地空虚及/唐末入契丹)(以其地实冲要乃以所俘/汉民居之号锦州临海军)
(中节/度)(因之升为临/海军节度)(至元三年以锦州省入/义州寻复置隶大宁路)本朝未立
高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度唐(本信州地万岁元年置契丹失活/部属营州都督兵乱迁置青州神)
(龙初还/隶幽州)(开泰中伐高丽降三韩之人/遂建城邑以居之故名高州)(天眷中省州存县承安/三年复置州析武平松)
卷四 第 48a 页
(山等县/来属)(甲戌岁升为兴胜府丙子/岁仍改高州隶大宁路)本朝未立
瑞州
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度 商(为孤竹/国地)(春秋入于山戎/战国隶幽州)(属辽/西郡)
(为辽/州地)(因/之)(慕容皝置/集宁县)(炀帝复为/辽西郡)(贞观十年于营州界置营/州都督咸亨初改为瑞州)
(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宗/州神龙初还隶幽州)五代(州邑/并罢)(开泰初女真五部归焉遂建/城以居之号曰来州置来贞)
(县)(天德三年改为宗州/太和六年复改瑞州)(至元六年/县并省)本朝未立
广宁路
 亲领 县二 所四
  闾阳县 望平县
  广宁旧千户所 钟秀旧千户所
卷四 第 48b 页
  凌川旧千户所 辽镇旧千户所
舜营州之境星分尾度秦(辽东/郡地)(郡属州无虑县为西部都尉/治所莽废和帝永元十六年)
(于辽东复置西部都尉无虑/仍属焉汉末为公孙度所据)三国(魏置护东夷校尉/居襄平以统之)(咸宁二年/复分辽东)
(等郡置平州后/为慕容廆所据)后周隋(高句丽略/有辽东)(高宗始平之置/巫闾守捉城)(阿保机取/其地大圣)
(会同二年建显/州奉先军节度)(天会七年改为广宁府天眷三年改辽西/路转运司领广宁望平闾阳钟秀四县)(克/平)
(辽东辛丑岁更为行军民总管府辛亥改为军民万户府中统元/年复改万户府为总管府至元六年降为散府十五年升为广宁)
(宁路总/管府)本朝未立
 闾阳县
(本无虑/县地)(大圣会同二年建显州奉先军又于州西南七/里置乾州广德军节度立奉陵县后改曰闾阳)(大/定)
(七年徙闾阳治南/州后隶广宁府)(壬寅年改县为闾阳千户所至元六年改千/户所为县十五年又以县为行千户所事)
卷四 第 49a 页
本朝未立
 望平县
(望平/地)(为山东县因割永丰县西之民为/陵户以其地在闾山之东而名焉)(初因之置梁鱼务/大定二十九年改)
(为望平县/复汉旧名)(至元六年省钟秀入焉十五年割/出钟秀治望平县兼行千户所事)本朝未立
 广宁
(无虑/县地)(于巫医闾山之东南建乾州奉/先军仍置奉先县以为附庸邑)(天会七年改曰广/宁县隶广宁府)
(壬寅岁改县为千户所辛亥岁隶广宁路至元六/年并本所入闾阳县十五年复析置广宁千户所)本朝未立
 钟秀
(奉先/县地)(天眷年置钟/秀/府)(壬寅岁省县<折 t="33"/>阳辛亥岁复置千/户所隶广宁路至元六年省入望平)
(县十五年复析/置钟秀千户所)木朝未
卷四 第 49b 页
 凌川
(本新/茂州)(辛亥岁始置千户所取凌川为名至元六/年并入闾阳县十五年复析置千户所)本朝未立
 辽镇
(为西/州)(天会七年废/州为辽镇)(壬寅岁置辽镇千户所辛亥岁隶广宁/路至元五年省入广宁十五年立辽镇)
(十户所仍/隶广路宁)本朝未立
沈阳路
(挹娄故/地也)(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管/领定理平丘等九县北为沈州地也)(定州与县/并罢即沈)
(州为兴辽/军节度)(改为昭德军节度大定中又/改曰显德军领乐郊等五县)(丙子岁高丽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
(护龟州四十馀城来降壬寅岁高丽国复叛明年洪福源引众拔/归乃徙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置司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
(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治沈州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本朝未
卷四 第 50a 页

开元路
古肃慎氏之地 元魏(时始见中国/号曰勿吉)(曰黑水/靺鞨)(武德五年酋长/阿固郎来朝贞)
(观<折 t="33"/>年以其地为燕州开元<折 t="33"/>年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十四年黑水都督/幽州都督咸通年间渤海王玄锡强盛以肃)
(慎故地为上/京号龙泉府)五代(唐同光问黑水兀儿及独鹿皆遣使朝贡其地/东濒海南界高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大金也)
(始祖部落初号女真后改曰女直太祖乌古打既灭辽即上京/设都皇统间/都于燕正隆二年改为会宁府置上京留)
(十<折 t="33"/>年升为上京治会宁/置曲/春二/焉)(癸已年师至开元东土悉平于建州/故城/行路事辖女直)
(等户/至<折 t="33"/>年设开元<折 t="33"/>户府治黄龙府/二年/开元路属辽东道宣慰司)
本朝属女直千户所
咸平府
卷四 第 50b 页
 营州东(天下朝鲜畏秦袭<折 t="33"/>朝)
(服属焉秦以属辽东郡外<折 t="33"/>及秦末/燕人卫满略真番朝鲜置吏筑/鄣塞)(以其地远难守复修辽/东政塞至浿水为界封)
(卢绾为燕王与朝鲜接壤后绾叛卫满聚党破朝鲜而自王武帝/元封三年析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而朝鲜浿水二县属乐)
(浪东汉因之汉未公孙度据有/辽东自号平州牧其地属焉)三国(魏分乐浪等五郡为/平州复合于幽州)(分乐/浪等)
(郡置平州以慕容廆为刺史后为所据朝鲜仍属乐浪后高句/丽侵其地慕容宝郎以高句丽王安为平州牧复置铜山郡)
(灭高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寻为渤海大氏所据)(平渤海开泰八年遂招置平营流民/建城居之号咸州安东军节度亦曰)
(咸/平)(为咸州天德二/年升为咸平府)(属开元路后复割/属辽东道宣慰司)本朝未立
东宁路
 支郡 都护府 定远府 黄州 德州 朔州 宣州
  成州 熙州 孟州 灵州 延州 云州 慈州 嘉州
卷四 第 51a 页
  顺州 殷州 宿州 郭州 昌州 抚州 渭州 铁州
  泰州 价州 龙州 博州 凤州 谷州
 亲领 县二 镇一
  土山县 中和县
  铁化镇
古朝鲜地星分箕宿 汉(本平壤城又号长安城乐浪也武帝元/封二年灭朝鲜置玄菟郡以高丽为县)
(属/焉)(安帝义熙后其王/高琏始居平壤城)(太宗亲征攻拔二城高宗又遣李绩攻/拔扶馀平壤高丽遂平垂拱中立高宝)
(元为朝/鲜王)五代(唐同光元年高丽遣使来朝长兴二年王权建知国/事遣使者来明宗拜建黄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
(丽国王逮传子孙/以平壤为西京)(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折 t="33"/>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为路仍领二府二)
(县一镇二/十六州)本朝高丽王脩职为臣州县并因其旧
卷四 第 51b 页
 土山县 沿革已见本路
 中和县 沿革已见本路
 铁化镇 沿革已见本路
都护府
古朝鲜幽州之域星分箕宿 唐(高宗总章元年李绩平高丽国/得城百七十其地为都督府置)
(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开元二年徙于乎州天/宝二年又徙于辽西改郡城自唐之季地入高丽)(至元六年/李延龄等)
(以其地来归此为都护府领府州县镇六十馀/城虽因唐旧而无其实仍存旧名隶东宁路)本朝因之
定远府
古朝鲜国舜为幽州之地星分箕宿 元(其地旧为高丽所有列/置郡邑此为定远府至)
(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仍存旧名隶东宁路)本朝因之
卷四 第 52a 页
 德州
  亲领 县四〇镇三
   江东县 永清县 通海县 顺化县
   宁远镇 柔远镇 安戎镇
 古朝鲜国舜幽州之地星分箕宿 元(旧为高丽之壤列置郡邑/此为德州旧有县镇沿革)
   本朝因之
 昌州 安义镇 沿革见前(已下州/县并同)
 铁州 定戎镇
 泰州
 价州
卷四 第 52b 页
 凤州
 谷 州
 博州 遂安县
 黄州 安岳县 三和县 龙冈县 咸 从县 江西县
       长命县
 云州
 慈州
 嘉州
 顺州
 殷州
卷四 第 53a 页
 宿州
 朔州
 宣州 宁朔镇 席岛镇
 成 州 树德镇
 熙 州
 孟州 三登县 椒岛镇 椵岛镇 宁德镇
 延州 阳岩镇
 云州
 郭州
 抚州
卷四 第 53b 页
渭州
龙州
卷四 第 54a 页
大金国志
  许奉使行程录
宋著作郎许亢宗为贺金主登位使时太宗嗣立之次年往宋为宣和六年也自
雄州起直至金主所都会宁府共二千七百五十里是时金国礼南使甚厚犹未渝
盟今自临安府馀杭门起至雄州三千二百七十里又自雄州至上京会宁府二千七百五
十里通计六千零二十里
第一程自雄州六十里至新城县
 离州三十里至白沟巨马河源出代郡涞水由易水界至此合流东入于海河阔止十
 数丈深可二丈南宋与契丹以此为界旧容城县附雄州归信县寄里自壬寅
 年冬于河北岸创筑容城县新垒以铁骑五千败之于新城即此地旧为契
 丹边面自与宋朝结好百馀年间楼壁仅存
第二程自新城县六十里至涿州
 涿州古涿郡黄地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地昔为契丹南寨边城楼壁
卷四 第 54b 页
  并存及郭药师举城内属不经兵火人物富井邑繁庶近城有涿河李河合范
  河东流入海故名范阳
 第三程自涿州六十里至良乡县
  良乡县乃唐庄宗时赵德钧银镇也幽州岁若契丹侵钞转饷乃于盐沟置
  良乡县即此地置燕山府自经兵火之后屋舍居民靡有孑遗帅臣复加修筑
  楼壁烨然更新离良乡三十里过芦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
  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梁建龙祠宫傍佛如黎阳三山
  制度
 第四程自良乡六十里至燕山府
 燕山乃古冀州地舜以冀州广远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幽阴之地东有
 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 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昜水唐制范阳节度
 临制奚契丹自晋割赂建为南京又有燕京析津府户口按堵人物典庶州
 宅用契丹旧大内壮丽绝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
卷四 第 55a 页
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蔬蓏果实稻梁之类靡不毕出桑柘麻麦羊豕
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民尚气节秀者读书次习骑射耐劳苦
既城后远望数十里宛然如带回环缭绕形势雄杰真用武之国也国初更
府名曰燕山军额曰青青周围二十七里接壁高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池
堑三重城开八门
第五程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县
 潞县东半里许有潞沙曹操征乌丸袁尚等凿渠自滹沱由派水入潞沙即
 此地也
第六程自潞县七十里至三河县
 三河县隶蓟州后唐德钧于幽州东置三河县以护转输即此
第七程自三河县六十里至蓟州
 蓟州乃渔阳也因问天宝禄山旧事人无能知者
第八程自蓟州七十里至玉田县
卷四 第 55b 页
 玉田县之东北去景州百二十里自甲辰年金人杂奚人直入城内劫㨿每边人
告急四月之内凡三至尽军民一而去宣抚使王安中创筑北县后改为经州
第九程自玉田县九十里至韩城镇
 镇有居民可二百家并无城
第十程自韩城镇五十里至北界清州
出韩城镇东行十馀里至金国所新立地界并无沟堑惟以两小津堠高三
 尺许其两地界东西阔约一里许内两界人户不得耕种行人并依奉使契丹
 条例所至州备车马护送至界首前期具国信使副职位姓名关牒北界
备车马人夫以待彼中亦如期差接判副使于界首伺候两界各有幕次行
人先令引接赍国信使副门状过彼彼亦令引接以接伴使副门收回示仍
请过界于例三请方上马各于两界心对马立引接互呈门状各虚鞭虚揖如
仪以次行马四十里至清州各相劳问州原是石城县金国新改为清州兵火之
后居民才百馀家是晚酒五行进饭其食品不可向口自此以东过馆顿或宿
卷四 第 56a 页
程其供应人旋于民汉儿内选之每遇迎南使则给银牌入主干者各悬一枚
于腰间名曰银牌天使
第十一程自清州九十里至滦州
滦州古无之唐末天下乱阿保机攻陷平营刘守光㩀幽州暴虐民不堪命
多逃亡(依/阿)保机为主筑此以居之州处平地负麓西岗东行三里许乱山重叠
 形势险峻河经其间河面阔三百步亦控扼之所也水极清泚临河有大亭名
 曰濯清为塞北之绝郡守将迎于此回程锡宴是州
第十二程自滦州四十里至望都县
 民既入契丹依阿保机即于所居处创立县随其来处乡里各之故有望都安
 喜之号唐庄宗以铁骑五千退保望都即此县也
第十三程自望都县六十里至营州
 营州古柳城舜所筑也乃殷之孤竹国汉唐辽西地金国讨张㲄是州之民
 屠戮殆尽存者贫民十数家是日行入馆于周宅古屋十数楹庭有大木十数
卷四 第 56b 页
  株枯腐蔽野满目凄凉使人有吊古悼亡之悲州之北有六七里间有大山数
  十其来甚远高下皆石不产草木特立州后如营卫然恐州以此得名
 第十四程自营州一百里至润州
  离营州东行六十里至渝关并无堡障但存遗趾有居民数家登高回望
  东自碣石西彻五台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中有五关居庸可以
  行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路尽兔径鸟
  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马山之南地则五谷百果美木良材无所不有出关未数
  十里则有山童水浊皆瘠卤弥望白茅白草莫知其极盖天设此以限南北也
  兹以来类皆如此更不再叙
 第十五程自润州八十里至迁州
 彼中行程并无里堠但以行彻一日即记为里数是日行无虑百馀里金人居常
 行马率皆奔轶此日自早饭罢行至暝方到道路绝人烟不排中顿行人饥渴甚
 自兹以东类皆如此
卷四 第 57a 页
 第十六程自迁州九十里至习州
  迁州东门外十数步即古长城所筑遗址宛然
 第十七程自习州九十里至来州
  无古迹
 第十八程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
  离来州三十里即行海东岸俯挹沧溟与天同碧穷极目力不知所际是寺
  去海半里许寺后有温泉二池望海中有一大岛楼殿萃堵波之上有龙宫
  寺见安僧有数十人是夜行人皆野盘
 第十九程自海云寺一百里至红花务
  此一程尽日行海岸红花务乃金人煎盐所去海一里许至晚金人馈海鱼
  数十枚烹作美味极珍
 第二十程自红花务九十里至锦州
  自出渝关东西路如平掌至此微有登陟径由十二山下
卷四 第 57b 页
 第二十一程自锦州八十里至刘家庄
 是夜行人皆野盘
 第二十二程自刘家庄一百里至显州
  出渝关以东南行濒海北限大山尽皆分鹿恶不毛至山忽峭拔摩空苍翠
  万仞金类江左乃医巫门山也成周之时以医巫闾作镇其远如此
 第二十三程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
 第二十四程自兔儿涡六十里至梁鱼务
  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
  溺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馀里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如此隋唐往高丽
  路皆由此秋夏多蚊虾下分昼夜无牛马能致行以衣被包裹胸腹人皆重裳
  而披衣坐则蒿草薰烟稍能免务基依水际居民数十家环绕弥望皆荷花
  水多鱼排徊久之颇起怀乡之思
 第二十五程自梁鱼务百单三里至没咄寨
卷四 第 58a 页
离梁鱼务东行六十里即过辽河以舟渡阔狭如淮过河东亦行淀五十里
旧广州惟古城有贫民三五家是夜宿没咄寨
第二十六程自没咄寨八十里至沈州
第二十七程自沈州七十里至兴州
契丹阿保机破渤海国建为东京路自此所至屋宇虽皆茅茨然居民稍
盛食物充是离兴州五十里至银州中顿又四十里至咸州
第二十八程自兴州九十里至咸州
未至咸州一里许有幕屋数间供帐皆备州守出迎礼如制就坐乐作有
 腰鼓芦笛管琵琶方响筝笙箜篌大鼓拍板曲调与南朝一同酒五行乐作
迎归馆次日早有中使抚问别一使赐酒果一使赐宴赴州宅就坐乐作酒九行
食品杂进名曰茶饭金国再赐宴必贵臣押伴是日押伴贵臣备酒辙大言
 说金国之强控弦百万无敌于天下使长折之曰宋有天下二百年幅员三万
里劲兵百万岂为弱耶其衔命远来贺大金皇帝登宝位大金皇帝止令太
卷四 第 58b 页
 尉来伴行人酒食何常令大言以相罔也辞气俱厉押伴者气慑及赐宴毕例
 有谢表曰祗造邻邦中使读之曰使人轻我大金也表辞不当用邦字论语
 云蛮貊之邦使长正色而言曰书不云乎恊和万邦诗不云乎周虽旧邦皆邦
 字而中使止诵此一句以相问表不可换须到阙当与读书人理会中使无多言中
 使无以答使长许亢宗饶之乐平人以才被选为人酝酿似不能言者临事敢
 发如此金人壮之
第二十九程自咸州九十里至同州
 自咸州四十里至肃州又五十里至同州离咸州即北行州平士也壤居民所在
 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东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罗山山内深远无路可通
 其间出人参白附子深处与高丽接界山下至可行路三十里
第三十程自同州三十里至信州 回程锡宴于此
第三十一程自信州九十里至蒲里孛堇寨
第三十二程自孛堇寨四十里至黄龙府
卷四 第 59a 页
契丹阿保机初攻渤海射黄龙于此地即建为府是日州守迎迓如仪有中
 使抚问赐酒果锡宴一如咸州制自此东行
第三十三程自黄龙府六十里至托撒孛堇寨
府为契丹东寨当契丹强盛时擒获异国人则迁徙散处于此南有渤海北
有铁离吐浑东南有高丽靺鞨东有女真室韦北有岛舍西北有契丹回纥党
 项西南有奚故此地杂诸国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通则各为汉语以
證方能辩之
第三十四程自托撒九十里至漫七离孛堇寨道傍有契丹旧益州宾州皆空城
第三十五程自漫七离一百里至和里闲寨
 离漫七里行六十里即古乌舍寨寨枕混同江湄其源来自广汉之北远不可
䆒自此有南流五百里接高丽鸭绿江入海江面阔可半里许寨前高岸有
 柳树沿路设行人幕次于下金人尤师李靖居于是靖累使宋朝此排中顿
 由是饮食精细绝佳时当仲夏藉树阴俯瞰长江飙拂面槃薄少顷殊忘
卷四 第 59b 页
 鞍马之劳过江四十里宿和里闲寨
第三十六程自和里闲寨九十里至句孤孛堇寨
自和里闲寨东行五里即有溃堰断击自北而南莫如远近界隔甚明乃契
丹昔与女真两国古界也八十里直至来流河行终日无寸木地不产泉人携
 水以行岂天以限两国也来流河阔三十馀丈以船渡又五里至句孤寨自此
 以东散处原隰间尽女真人更无异族无市井卖买不能钱惟以物相贸易
第三十七程自句孤寨七十里至达河寨
第三十八程自达河寨四十里至蒲挞寨是日金使前来排辨祗候
第三十九程自蒲挞寨五十里至馆
行二十里至元宝郎君宅接伴使副具状辞馆伴使副于此始见如接伴礼金
 国每差接伴馆伴送伴客省使必于女真渤海契丹人物白晢详缓能汉语者
 为之复有中使抚问肠酒果宴如常仪毕又行三十里至馆馆惟茅舍数十间
 堂室皆帟幕武夫守护甚严此去北庭尚十里次日赐酒果次早馆伴同行马
卷四 第 60a 页
 可五七里一望平原旷野间有居民千馀家星罗帟布更无城廓里巷率皆背
 阴向阳又三里命去伞近阙北作百步有阜宿围绕三数顷并高丈馀云皇
 城也至以宿门就龙台下马歇定酒三行少顷闻鞞鼓声人歌引三奏乐作
 閤门使及祗候班引入即捧国书及陈礼物于庭下传进如仪赞通拜舞抃蹈
 讫使副上殿以次就坐馀并退山棚之左曰挑源洞右曰紫微洞中作大 曰翠微
 宫高五七丈建殿七栋甚壮榜额曰乾元殿阶高四尺阶土坛方阔数丈名曰龙墀
 殿内以兵数千人人分两壁六四面兴筑架屋数千百间金主御座前施朱漆银装
 金几案果楪酒器皆金玉酒味食美皆珍美乐部二百人乃契丹教坊四部也
 酒五行食毕合赐袭衣袍带使副以金馀人以银谢毕归馆次早中使赐酒果
 复赐饩以绵帛折充次日再谒北庭赴花宴并如仪酒三行乐作鸣钲百鼓百
 戏出场酒五行各起就帐戴色绢花各二十馀枝谢罢复坐酒七行归馆次日又
 有中使赐酒果复有贵臣就赐并伴射于馆内庭下设乐作酒三行伴射贵
 臣馆伴使副国信使离席就射三矢弓弩从便用之胜负各有差就赐袭衣
卷四 第 60b 页
 鞍马次日朝辞仪如见时酒果毕就殿上捧国书请下殿赐使副袭衣物帛
 鞍马三节人物各有差拜辞讫就馆酒行乐作名为惜别之会又曰换衣灯
 宴酒三行各出衣服三数件或币帛交遗常相聚惟劝酒食不敢多言至
 此夜语笑甚款下计其巡以醉为度皆旧例也次日回程起发至兀室郎君
 宅馆伴使副展状辞送使副于此相见如仪有中使抚问赐酒果皆如来时
 至信州滦州同此回程更不再叙至清州将出界送伴使副夜具酒食亦为惜
 别之会出衣服数件或币帛交遗情意甚勤次早发回至界有幕次下马而
 望我界旗帜甲马车舆帟幕以待人皆有喜色少顷乐作酒五行上马复送
 至两界中彼使副回马对立马上一杯换所执鞭以为异日之记引展接状举鞭
 揖各则背马回顾少顷进数步踌躇为不忍之状如是乃行彼中人情皆悽恻
 为之挥泪南人无之
卷四 第 6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