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顺德府知府徐翁衍祚劝课种桑栽树
种桑之法四月间桑椹子熟时㨂摘黑紫色透熟的
用水淘净取出净子随宅园墙下或井旁或空隙处
所密密种上或又于园并打成菜畦如种菜之法家
家户户随力栽种长出桑秩任意移栽不时浇灌务
期成效一岁要千万株即可得也一压桑之法初
时在桑树根上将发出嫩条听其长成不要动止二
月间将条压倒自根至梢每尺用短绳横绷俱今着
地至三四月条上所发之芽不要摘坏至五月夏至
前后其芽自然长成小秧再将大条用土培壅止露
小秩向上发长频用粪水浇灌一两月间其土内大
条必生出白根待来年正月却照小秧之处或五六
卷三 第 1b 页
株或十馀株照株栽断移分别地照依后法表植
一栽桑土注正月内择高阜之地每株周围相离八
九尺锄开一坑小者深二三寸大者三四寸坑底要
平将桑秧根须各分曲直𥪡在坑内用粪壅培牢固
即将馀梢剪栽与土相平每月用粪水浇灌二三次
清明前后自然发芽再用粪土浇一二次一月可长
一尺每株根上只可二芽或一芽随日而长至五六
月间将新发枝上叶内小芽尽行摘去亦不要留旁
枝止培原养本枝务长直上直下仍照前月浇灌一
年即可长成六七尺或四五尺腊月间复将上梢剪
去只留三回寸到次年每月只浇灌一次春分后当
日暖之时其根上复生出桑芽不拘多少摘去止留
卷三 第 2a 页
一二芽最要防护牲畜踏践至五六月内看桑内有
小斜技亦要摘去不可容留以夺本根脂力长至六
七尺又怕风摇致伤根本可用细绳拴缚各桑根上
互相牵绊候至次年任从摘叶饲蚕其栽桑地内不宜
裁种各色花草恐夺地脉只宜种葱韭瓜菜之类取其
频浇频灌桑叶愈得茂盛遇有草莽即当刈除
正德二年十月浚滏阳河河旧在顺德府任县新杏村之东
北源出磁州经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两
岸皆徵粮地景泰间漳水并入漫流冲曲周等县地方沿河
各筑堤以备泛溢威化间旧河淤塞于村之而南冲决为新河
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两岸亦筑堤备之弘治初漳水徙入御
卷三 第 2b 页
河民弃堤不复修理近年漳水复入新河西岸地皆渰没任
县民高赐等以为言下巡抚官勘处至是具奏言穆家口乃众
河之委请从此先浚乃并浚旧河新河今两处分流以杀其
势堤岸亦渐加修理庶民患可除工部覆奏从之
卷三 第 3a 页
邢台县志知府王可信百泉闸记 邢治隶顺为附郭邑控地甫
 百里西入太行居之七八野多峣崅冈阜土杂山石不纯可佃
 种独东南一隅泉涌百穴因名曰百泉傍地平坦广衍可为耕
 耨区顾东行不数里民暨田画辖属他邑𨽻邢者止十之二三
 而己且势逼山脊西高东下若建瓴然每夏秋雨集山潦横至
 则冲突邢阜之土淤渍东南诸邑田一淤辄沃饶二三岁愈于
 附粪而邢之田乃或洒为沟壑甚至画涤厥稿穰止遗沙石不
 复成田者有之旱则诸邑之民引泉水溉田坐收滋涯利而邢
 地近泉者反垄高水下非大排激之不能入田以故山川形胜
 虽萃于邢而利卒归之他邑民之籍邢者率苦窳寡蓄藏轻流
 易窜而他邑接邢壤之民视邢为颇饶
 朱诰曰邢迤西诸山大都峐岨无所产独百泉水有无穷之利
 特以水势下注直趋南任两邑邢民获利最少余于华家庄创
 永泽闸而珍珠堤又创流珠堤更颁水车之制于民而并建水
卷三 第 3b 页
  磨于豫让桥等处业己就绪足为永利又观东南增益永盛二
  源皆足灌溉业已相度授工或亦可垂之永利但地利无穷人
  情易怠非上者以时料理而振励之安保其久而不废耶予识
  陋特自所见者为民图之如此若推而广之使人事益修地利
  益尽则在后之君子云
卷三 第 4a 页
○广平志地有大地小地之分者地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自有地
以来未之有改也由 国初地有开垦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碱
薄硗瘠而无粮者今皆一槩量出作数是以原额地少而丈量地
反多当事者又恐亩数增多取骇于上而贻害于民乃以大亩该
小亩取合原额之数此后上行造报则用大地以投黄册下行征
派则用小地以取均平是以各县大地有小地一亩八分以上折
一亩者有二亩以上折一亩者有三亩以上折一亩者有七亩以
上折一亩者有八亩以上折一亩者折亩之少者其地犹中中而
折亩之多者其地多低薄又皆合一县之丈地投一县之原额以
摊一县之原粮而赋役由之以出故各县地之折算虽有多寡而
赋之分派则无移易宜无不均也
卷三 第 4b 页
屯田有边屯屯于各边空旷之地且耕且战者也有营屯屯于各
卫就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今广平之屯乃于畿辅之地而立山
西诸卫之屯谓之下屯军则戍于卫而留其馀丁于屯此 祖宗
之深意远虑相维相制之法也 广平牧马之地自宋已设宋初
养马务洺州置一太宗兴国二年改为牧龙坊景德而后改坊为
监在外十四监之内有广平监多择种马牝牡为群神宗留意马
政或请以牧马馀田脩稼政而群牧司言广平监馀田无几宜仍
旧及熙宁元礼坊监遂废元祐初左司王岩叟上疏谓广平监棚
基草地疆画具存使臣牧卒太半犹在稍加招集则指顾之间措
置可定此前代广平之马政养之于官者也绍圣初韩筠䓁建议
于邢州请以牧田募民授田一顷者为官牧一马而蠲其租于是
卷三 第 5a 页
始行给地牧马之政此前代广平之马政养之于民者也我朝
养马之政洪武自革群监官命有司孳牧是用宋绍圣以来之法
江北五户共养一匹凡牝牡马五匹为一群立群头一人五群立
群长一人每一年约一驹永乐宣德则论丁养马成化元年例则
三年课一驹弘治年奏定广平䓁府免粮养马每地五十亩领儿
马一匹百亩领骒马一匹正德元年御史王济奏大名广平䓁
府有种马之额而无种马之实有孳生之名而无孳生之用合行
但视种马之膔壮不追马驹之有无嗣是之后备用大马止炤种
马之额派行买解此正德以前广平马政也及嘉靖初本府度地
均粮之后凡养马之田皆收粮地之内纳粮之地皆输养马之银
故马无专田必地数顷而共养一马驹无全育必输四年而马课
卷三 第 5b 页
一驹上之政未尝为宽而下之力每不能办者何也杂役之烦而
杂费之多也
卷三 第 6a 页
○广乎县志漳水议按漳河之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长子县名浊漳一出平
定州乐平县名清漳东至林县合流于彰德磁州之间至临漳而成大河出广
平大名达于临清冬春则涸夏秋则涨其涸也枵腹嗷上其涨也泛溢千里令
年东明年西一淤成地一冲成河困地势沃衍乎坦使然水由势波涛汹涌致
之也汉唐以前其治易以黄河故道绕大名出河间达于海则黄河深广而漳
水易浅所以消息而不为害宋元以后其治难以黄河绕徐州出准安入于海
则黄河淤浅而漳水难泄所以散漫而不可制其在令日尤甚宋元漳河南决
从大名出临漳绕魏县过府城之南由艾家口入于卫河其流久其河深此其
故道也近则向南之河忽涌成淤此决自临漳过魏县从元城以达于馆陶此
新河之一派也又自花佛堂南决一口泛溢而为四流魏与元城均在四流之
中而广平西南若柳林屯庞儿庄南温油房等村泛则为洪流淤则为沙砾庐
舍坟墓其遭水害者不可悉数今之议者徒曰如何堤如何塞此不过补苴罅
卷三 第 6b 页
隙奉漏变沃焦釜之计也不知治漳与治河异黄河可资漕运引注徐吕二洪
水性湍急宜防而不宜泄漳河可资灌溉泛滥三省五县水势平缓宜泄而不
宜防谋国者果为经久不易之策必当久任责成相地势画经界立丘甸深沟
洫时蓄泄水一泛溢则散于五县沟渠而不为城郭宫室之害水一乾涸取于
万井蓄积西可收千仓万箱之利则沙砾变为沃土洪流登于祍席其视今年
堤明年决塞于南壑于北倾有限之帑藏填无穷之巨津驱必不得已之民图
必不可成之功此两策者相至远矣释此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此余之所未
解也
卷三 第 7a 页
万历二十八年 月漳河决工科王德完陈漳流北徙二变二患三策言河决
小屯东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为一变其害小河决高家口厮二流于临漳
之南北俱至成安县东吕彪河今流经广平肥乡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
青县口方入运河为再变其害大㵚水不胜漳而今纳漳则狭小不足收东巨
浪病溢而患在民卫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则细缓不能扫捲沙泥病涸而患在
运塞高家河口导入小屯河费少利多为上策仍回龙镇至小滩入费卫钜害
少为中策筑吕彪河口岸堤障水运道固不资利地方亦不罹害为下策中杂
引汉事为证而末复力荐原任知县刘宇郎中樊兆程章下所司覆议三策总
治漳之建画与利害之更端容咨河漕部院逐一从长计议务使国计民生一
举有赖报可
卷三 第 7b 页
卷三 第 7b 页
卷三 第 7b 页
为首务奈何置数千顷膏腴之田民十馀万指于水而不为之所积久不散溃
且为漕河害匪细故也幸圣明哀矜与大司空计事者天子以为然乃诏
部使者为清河开渠导自洪河莲花池延四十馀里下达古黄河广二丈深等
之名曰疏水渠以泄河决及倒坡诸洼之水功施于不世其后岁久渠淤漫流
为灾又复如前民坐苦河伯以听其渐下武城而于武城河西置减水闸一以
泄之亦犹有行水之道也嘉靖三十七年武城令私其民乃召徒从于御河西
接一字河筑横堤四十馀里逆绝上流四十一年水患作逼浸清河民汹汹莫
知死所武城人且聚堤抵掌以明得意由是二省交恶谋动于戈杀我民季秉
讼之台府属吏勘当又击杀我隶人胡守仁具狱上廷尉 朝廷下明诏令两
省使者平其事武城人强不服犹豫未肯撤堤隆庆三年河决尖冢平地水深
又馀死于水者王景木等十馀人城不下者数版民多避居九冢得免武城人
日操兵刃守堤如藏府属水势壅迫一夕决堤直下如建瓴而武城人反自贻
卷三 第 8a 页
伊戚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止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死可立待也故
善为川者导之而巳矣曲防为戒五伯犹能言之今天下一家坏土相接而欲
以邻境为壑其谓何然此犹争于末流也防不弛则河不决渠不淤则决不为
灾于是有浚渠之议顾抱火厝薪苟安旦夕作舍道旁三年不成而长吏者又
率传视宦舍谁肯焦毛发以身当利害 今上万历六年春水犹注地中民田
千顷种不得布万姓嗷嗷于是三老田宦何希儒等博士诸生武纶何九皋魏
谔等白状今令请复浚渠全方苦民水欲言方略会父老诸生言良合乃著为
四论绘图穷源流条便宜数事上请于郡太守雁门薛公钥宪副胶州姜公继
曾御史河南许公乾御史大夫渭南孟公重咸报可复下郡通守蒲州南公椿
来县召令计利害相度故道募山东水工高栾孙虎与境内老宿人观地形准
高下树帜分部乃舁城隍神于工所为文酹酒以誓曰其有不若于令者有如
此河是役也计地徵夫庶民子来凡动众三千馀人以义官田宦等六十三人
卷三 第 8b 页
董其工沈尉源溥专部其事令则昕夕行役所为察勤惰而劝戒之逾月报成
延袤深广一拓旧制乃撤洪河莲花池积水行渠中沛然若决江河注古黄河
而下然后民得平土而居之部使者下郡理孟津王公价覆验与所报合乃移
檄奖礼令尉赏赉诸役有差又督夫千馀修漕堤凡四十里以故数年而水得
不为灾而河亦不决决且有渠无恐又不争于武城人呜呼清河自昔当水冲
令且关运道故为运道计莫若治堤为河决计莫若治渠兖冀间地多流沙岂
惟渠易淤塞百世而下将徙决不独卫河余故为论次古今颠末俾后有君子
得以览焉先是水注古黄河古黄河者即马颊也自马颊塞两岸居民尽田河
壖岁久若为固有而实无额税不得与城邑较利害好民石省所以一旦见水
至遂浮言惑众将起讼令与南宫今邢公侗雅以论政相引重数言为民大计
非私一人邢韪之属民自对藻不能辞讼遂止 向子曰昔太史公悲瓠子作
河渠书今治河之策论者具备余为一郡邑言利害耳往武城以千金筑堤堤
卷三 第 9a 页
成清河乃出数百金与之讼然水至清河害堤破武城害盍若以其费并力治
渠岂不为两利之哉
卷三 第 9b 页
卷三 第 9b 页
卷三 第 9b 页
卷三 第 9b 页
大名府志 按元舆地图河北山东西尽中书省所辖也 国家
割邺汲以西隶河南割济博以东隶山东而大名郡衡距百四十
里纵特三倍之北缭馆陶南深入兰阳仪封之间而独领于畿内
者何哉要之在易制耳河朔之地西接太行北距蜚狐东窥齐鲁
南阻河为险自古称重镇盖其形胜隐然四境之外固不区区在
疆域间也唐不能分其地而并为河北路故藩镇擅其疆而唐以
毙宋不能分其地而并为京东西路故契丹擅其疆而宋以削岂
尽将不强士卒不众哉由形制之失其利也 国家引大名独断
而为三不设兵卫而沃壤千里辅车都甸意深远矣 所属州邑
卷三 第 10a 页
滑为最大开次之长垣魏县地不逮滑也而物产称饶焉元城丰
浚三邑等耳南乐又次之东明又次之内黄与开州接壤并称硗
瘠且多硝河下垫故多沙碱苦淹者以十年之通居六七也是以
令于斯者恒蹙额以从事又大名县自古称元城之贵乡或置或
省当洪武以前府治东去县三十里似不可已今既徙而西凡大
名县所称膏腴地皆割而为府治城内外及四关皆是也以故地
益蹙民益贫令虽贤莫可展布以今视之诚可省而入于元城也
 府故城在城迤东八里唐魏博节度乐彦祯所筑也周八十里
号为河北雄镇宋庆历间复建为北京百官有司略如东西京故
卷三 第 10b 页
事诏输内府缗钱十万筑行宫洪武三十四年水圯为患都指挥
吴成始徙筑今城周特故城九之一高三丈有奇南距卫北负漳
为险嘉靖以来漳并流入卫颇或齧城矣(按漳卫二河迁徙不一/大约卫常安流漳善猛)
(汎国初漳水西注魏县北历西店东注馆陶含卫水正德初徙府/南阎家渡入卫又十年自双井入卫皆由艾家口东北经小滩馆)
(陶入临清堤堰完固环抱郡城虽时小决亦易补塞自嘉靖三十/六年复决于回隆之下遂舍艾家口经大名县南分流汗漫至岔)
(道村始入旧河身每夏秋水涨辄汎溢四出为害甚滋距潘志欲/永故道引使北流以杀其势然尝病其靡费颇多似难卒复今大)
(名县西渐有支流去艾家口仅三里许可开新河以入循艾家口/旧道用力不费而绩用可成实道河设险之策也○漳河之西徙)
(也士为风气虑民为贸易虑雅称不便业先告浚者屡屡十九年/知府涂时相莅任复遮道陈利病乃循舆见详当道檄该管大)
(名知县郑得书将卫河自白水村至艾家口开渠十一里达漳河/故道复自艾家口导支流入府城濠壬辰年功甫就初拟筑坝于)
卷三 第 11a 页
(卫河之东全引卫水于漳大通舟楫适是年秋淫雨溢势甚汹涌/然赖二派分流大名县幸不为沼复仅引三分于漳仍流七分于)
(卫俾两利而俱存之乃沙堤复有冲闭河身仍涸近于城西/南漳河村置闸又议于忠孝祠前筑坝涸则注之涝则泄之)
隋唐时黄河在澶滑之间隋置黎阳仓漕粟人汴梁节度罗绍威
亦岁输榖百万以供京师而宋人因之此大名岁漕之略国家以
来黄河南徙兰阳仪封之间而饷道绝故河南挽漕每岁遣部使
者一员驻镇招商估价转籴输兑凡数十万石于是山东之粟东
至磁邺之粟西至浚黄之粟南至亦一都会也镇有浮艘二所曰
广济桥(大学士/徐溥记)有户部分司布政分司规制略备
魏 北皋镇界成安临漳之间民僦而庐者千馀家知县冯惟讷
卷三 第 11b 页
如檄堡北皋明年复堡双井而知县董威继之置义仓及斥堠戎
器之数略备双井阻漳卫合流之冲亦他日列屯地也邑人王永
寿记嘉靖甲寅知县陆柬复堡沙口当郡县之中居民数百家其
地东倚郡城西入魏由邯郸之道以达于京师自井陉而下守魏
则郡之全境安非涉沙口郡城未可窥也邑人申旞记
浚 浚故称黎阳隋唐时城大伾山北麓而一统云废黎阳县在
今县西二里盖黎阳汉以来尝置兵监聚六郡校士戍屯于此入
隋唐咸列重镇焉按故址卫水以西也水经郦道元注曰黎山之
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今黎山不可考宋天圣间浚州治没
卷三 第 12a 页
为湖始徙浮丘山岭洪武初复徙山之北陂弘治十年知县刘台
城之周七百三十丈有奇是时城西连浮丘登高内瞰指顾毕尽
不可戍守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陆光祖乃截西南隅弃之城外据
山冈险绝处改筑焉于是城小且坚可恃为永利云
开州 开故城按五代晋与梁人战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
为两城号夹寨宋独守河北城而熙宁十年河决为患始徙筑今
城前方列而后拱形如卧虎周二十四里
东明 杜胜集在县南六十里迩年以来黄河数出没经流其间
置通判一员督夫缮塞即宋监河堤使也
卷三 第 12b 页
山川 大名诸州县境内曼衍相属无他山独浚阻淇卫之间予
尝登大伾最高处望之盖襟太行之左麓也故其下多山淇水自
县西北入界南流至枋头仰合卫水折而蜿蜒西北潆县之右北
接漳流以出诸山亦循二水而出县之最西北八十里而峙者曰
黑山周五十里汉献帝时黑山贼十馀万众掠魏郡即其始迹地
也山多削璧怪石回蹊曲涧盘郁其中黑山西南曰陈家山左揖
而南五十里曰童山隋宇文化及尝及李密战其下山无草木故
曰童童山之麓连绵亘引四十里北属善化山其行若游龙而所
当脊处若龙脊也故曰龙脊冈冈之西有山相辅而行西属太行
卷三 第 13a 页
曰达西冈善化去县西北二十五里山出云多楼观亭台或舟车
旗鼓人马之状幻态百出故曰善化分而为三故一曰三山俗传
纣杀比干于此故又曰枉人山山多花斑石可为屏几柱础或曰
善化者即其气也近因采石众多变状颇少矣山下槛泉七十有
二而龙脊之左有山曰白祀白祀童山之下并有陂按郦道元水
经注云五穴口一水径五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入
同山陂溉田七十馀顷同山即童山也童山西麓又别有波罗河
南流至龙口峡伏流地中潦溢则会于长礼泊地里志曰天下水
名泊者二一曰梁山泊一曰长礼泊长礼泊即二陂所会今为牧
卷三 第 13b 页
马逐水草处闻诸父老曰东行尚有废闸址今其地多沮洳地颇
不耕稍依广平滏河故事沿冈穿渠东属屯子口入卫则其田固
多可稻也山东行伏卫河之底而突起缭于卫之东岸者曰浮丘
今县西枕卫跨浮丘之脊而城浮丘之东二里曰大伾禹贡导河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是也周五里有奇上多浮屠宫巉岩洪洞之
迹焉大伾之东曰凤凰东北曰紫金二山者大伾之馀气也东扼
淇卫交流之口无复旁引盖大行左俛 处矣故世多帝王都邑
及贤豪奋迹往往不可胜数焉又按传记别有黎阳山今失其处
若他州县志以山书者尤为众多滑曰鲋鰅山(一名高阳山海经/曰颛顼葬其阳九)
卷三 第 14a 页
卷三 第 15a 页
(于此运土塞之颇惬人心故名今/旧城之西有惬山庙即其遗址焉)元城曰沙麓山(县北四十五里/春秋僖公十有)
(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即/此汉王翁孺尝徙居其下)间多夲传记颇可次验然或为黄河
所徙或雅由好事者所附会予尝行县半不可考见间所指画唯
柸土卧列草莽间高者二三丈下者寻尺而已予故不详特附传
记所载以备来者之览睹焉 右大名境内诸山纪
按古传记唯黄河为最大济次之淇次之洹水荡水清水及羑防
宜师沟诸水又次之而漳卫不与焉于今多湮谬异同不可考桑
钦水经曰河水之东淇水入焉东径遮害亭(注曰淇水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
(淇东口稍至遮害亭西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焉)又右径滑台城又东北过黎阳县南
卷三 第 15b 页
卷三 第 15b 页
(清水出/内黄县)又一曰羑水出汤阴西北四十里流羑里城北东至内黄
与防水合而水经注又云防水出安阳县西北东经防城故名又
东合汤水入黄泽宜师沟东北至内黄入汤水自魏武筑卫河北
流四水并入于卫钦汉人注之者郦道元魏人此汉魏以前诸水
所经流略也然按汉书河渠志唯黄河为患馀水不详见武旁时
河决瓠子口又放黎阳遮害亭帝自临决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
以下皆负薪寘之乃塞成帝时复决隋书以后颇见传记为患然
亦不数唯五代及宋南渡之际岁决浚滑开黄南乐清丰诸州县
之间而诸州县壤半为鱼龙之宫当是时天子震悼遣从臣沉白
卷三 第 16a 页
璧白马以祭而州县长吏并兼河堤使以严水患又增置都水监
使者行视河决赋诸州薪石楗橛芟竹输大名岁数千万然迄无
成功与宋相为终始何者病在专捍堤回河而不能顺下以导也
元贾鲁治河以后河颇南徙所为大名境患者不数矣今其流在
封丘兰阳之间去长垣东明远者越百里近者六七十里当数世
无恙予故不论著而卫河者即水经淇汤诸水所合流以出者也
一名曰御河近内黄以下为漳水所合按经曰漳水东过列人县
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按宋
河渠志唯黄河数于王供埽诸处溢入卫河有司辄塞或沙河间
卷三 第 16b 页
亦引水并入而终宋未尝与卫合流者国初漳西注魏县而北历
西店东注馆陶入卫正德初始徙府南阎家渡入卫又十馀年自
双井入卫近复自回隆入卫经称漳水湍悍并流渐南则卫所当
受处渐湫隘迩年以来浚县内黄之界颇数患溢齧而大名艾家
口迤西漂去庐舍渰民田者不可胜数或草议循漳河故道即入
卫之处分流北注以杀河势此最计也特惜兴徒繁巨稍欲缮堤
防以护河决于乎宋之六塔河故事可鉴予不敢不为土之人深
长虑也○万历十九年知府涂时相议浚河自白水村至艾家口
十一里达漳河其详见境内图说○雕马河(在大名县/北今湮)王莽河(即/屯)
卷三 第 17a 页
(氏河故渎土人误呼为王莽河/在元城县唐朱滔攻魏州壁此)沙河(旧自府城西南引漳入城灌/御河复西北出城灌流沙河)
(南北长二十里东西阔二/里其流常不定稍近沙麓)滑河(自大洛以西百水皆会于滑唐沈/亚之尝作魏滑分河录此即黄河)
(径滑者也误/志别为滑河)濮水(在开州东六十里即庄/子垂钓处今为濮州境)鸬鹚陂(在内黄旧洹水/县西周八十里)
高鸡泊(在府界唐节度/王铎遇害于此)龙窠河(距南乐县四十里自冠县经/流至龙窠村故传龙潜于此)其他
或附会或流徙没其处故不著 右大名境内诸水纪
大名境内别有洼水洼水者非出泉谷有经流志所不载颇瀰漫
田间菹为患者也其为最钜者一曰卫南陂由滑县南界受胙
城孟华潭王德口诸水北注汇城而东又迤北径桃园而东南汇
为卫南陂所浸没者也凡四十里许或曰卫南陂即古卫南县废
卷三 第 17b 页
治也二曰澶州陂或曰古澶水也旧志在顿丘废县西南二十里
伏流至古繁水谓之繁泉今按澶水由开州南界东北径清河头
十之七分注于霸家河又东径濮州入于张秋十之三分注于清
丰县东南界孙古城北汇为朱龙河又西受硝河之自傅家河而
东注者流次卲家湾次英满城而北潴于南乐赵庄或即古繁泉
是也间溢则又东引清流桥以达束馆镇是也三曰硝河由滑县
北界其一径开州马驾河东北注戚城半东汇为赵村陂所浸没
者地七八百顷而西引王家潭口复会入于白仓之北半夹戚城
径白仓北合赵村陂而来还者会于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达束
卷三 第 18a 页
馆或北注于大名其一由石村潆内黄东北径大岩屯横腰大名
县南界又东北注三角潭而十之三自饮牛口注卫十之七自梅
家口注卫是也间水溢硝河北注之势不能直则一由石村分注
开州火烧店径清丰之秦村而会于岳儒固一由内黄城东径南
乐西近德固复注之二流者若绖带而交内黄清丰南乐之界者
也水少杀则否漳卫之决齧其患固大或数十年一适或十馀年
一适民犹稍得缮堤庐以避之而诸水所瀰漫田陆之间十岁九
适不得他徙春冬稍耗秋夏则 然浴为江湖凫堆之泽而硝河
者又泄卤下垫凡所经流率数岁不复刍牧计南北纵百六七十
卷三 第 18b 页
里衡或十数里少者二三里予间行县求之盖两河之间古受井
田处也自秦废阡陌历唐宋以来沟洫之规渐芜没不治故率为
田陆而大名诸州县西南接太行之左麓而下其地由西南俯注
而滑为受河南界诸水最巅脊处迤东北则开州内黄清丰又东
北则南乐大名而东为张秋漕河北为卫河东北为山东冠县界
乃其所壑处也水行地中也犹人血络手足百骸之间血循络则
治否则错经妄行为痿痹崩漏数百里之间旷然平隰丘阜相亘
而无丈尺之渠以潴泻其间雨三日二日适为溉滋稍迟之旬日
则壅肿内溢矣乌得而不壑也予问长老疾苦状或言凿开州之
卷三 第 19a 页
南堤疏卫南陂之水东北合澶渊东注之以入于张秋而朱龙河
以下特合其受清丰南乐本境之水而已凿硝河东西二支一则
由内黄入大名之梅家口一则由开之戚城塞赵村陂傅家口之
东拆者而直入于岳儒固径束馆大者广二十丈小者减三之一
深特十之一而旁甃以堤 之左右分疏田间水道仿江南旱河
之法而穿㘰于堤之下以泻堤所阻捍之处如此则众水各有所
归而岁可树穫矣 右附论大名境内迩年诸洼水之患
故时堤渠之迹在元城境者曰西渠(在县西二十里唐开元间刺/史卢晖开道济渠以通江淮)
(之货今淤/为平壤矣)曰寸金堤(在县北宋韩魏公所筑水/大至而不浸者寸许故名)曰王村堤(自清丰/界延袤)
卷三 第 19b 页
(六十里入/元城界)在大名境者曰逯家堤(去县东三里许相传/戚里逯氏居此因名)曰李茂堤
(去县/八里)曰范胜堤(去县十/五里)曰张家堤(去县/二里)曰附城堤(环县治以卫漳/水正德间知县)
(吴极增筑之植柳千/株故又名吴公柳堤)曰卫河堤(起新镇达馆陶延袤三百馀/里成化间知府李瓒增筑)曰诸
公堤(去县治西二里嘉靖已/酉知县诸称增筑故名)曰红船湾堤(在艾家口弘治初卫决/为患亦知府李瓒所筑)
曰沙丘堰(水经注在贵乡今失其址或/云即沙堤在旧府西北隅)在魏县境者曰漳堤(在县/南其)
(南岸起自临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自/成安五十里俱由魏县抵元城界)○每夏秋淫雨河涨冲没甚
惨万历十六年北徙邑南郭外堤下知县梅守相补筑大堤以防
之二十年教谕胡琏署篆因河决临漳旧口渰损麦苗请于道府
移文临漳广平元城三县被患处恊力堤防二十一年漳河分为
卷三 第 20a 页
三知县田大年因乡民张天载等控告水灾随亲诣查审鸠夫重
堵为一劳永逸计○曰鲍公堤(环护城外弘治间知/县鲍琦创筑今名)在南乐县境
者曰宋堤(东去县十八里黄河两岸南自清丰界/六塔河入南乐宋仁宗至和二年脩筑)在清丰境者曰
复关堤(寰宇记澶州临河县复关堤自黎阳入/县界而滑县开州亦有之盖相属耳)在内黄境者曰六
辅渠(汉倪宽为内黄令开渠/大溉民田获利甚博)曰高堤(南起高堤镇北接泊/口集延袤百馀里)曰黄泽
(在县西北五里泽广数十里环之/以堤汉世祖破五校即其地也)曰倪堤(倪宽/所筑)曰古偃(在卫河/东沿河)
(修筑出/境乃止)在开州境者曰宋堤(去州南里许宋熙宁间河/决明道先生判州时所筑)曰灵平埽
(在州西三里宋熙宁间所筑/水漳随圯随筑滑县亦有之)在滑县境内者曰县堤(在南坡废县/西十里前人)
(治水/时筑)曰瓠子堤(在城西南三里汉/武帝所筑见年纪)曰陈公堤(在南门外州/守陈尧佐筑)曰大堤
卷三 第 20b 页
(东西有二一在县西/南邢村一在黄塔儿)曰东西堤(一在大船头西接卫辉东<折 t="33"/>达开/州土人呼为夹堤一在八字口箕)
新堤(正统九年河决<折 t="33"/>胙城因/筑此禦之东接长垣界注八)在浚县境者亦有鲧堤曰永济渠(在/县)
(北十里隋大业四年/开今废内黄亦有之)○浚西城下即卫河广数丈堤甚卑薄上受
淇水诸流夏秋淫两暴张渰没民田西南二陂水害尤剧万历六
年知县任养心于旧堤外八里许自石羊村至侯固寨筑长堤以
障之浚人至今利赖 浚有黄河故道众流所归国初于县北四
十里大齐村东旧堤开一堤口以泄众水由田民村顺入卫河东
滑西浚民获安堵万历十年滑县土豪徐守定等杜塞堤口壅水
祸浚北一带几为鱼鳖浚民张志等鸣于兵备行大名萧知县查
卷三 第 21a 页
鞫得其情徙而正之泄注如初○在长垣境者曰三尖口(东去县/三十五)
(里元贾鲁筑/堤始于此)曰朱家河堤曰三春柳堤曰大冈堤曰阎家潭堤(以/上)
(四堤并在/宜丰里)曰油房村堤(在安/亭里)曰牛家口堤(在黄/冈里)曰周村口堤(在乌/冈里)
曰速报司堤(在乱/堈里)曰常村堤曰新丰堤(二堤相属去县西南三十/五里自朱家河堤以下凡)
(十堤并弘治六/年李太守瓒筑)在东明境者曰长堤(南距县六十里西入长垣东/抵曹州绵亘二百馀里弘治)
(间李知府/瓒修筑)○东明县四门俱有护城壕堤唯北门堤外旧有普河
一道当黑羊山下流岁久冲淤渐成巨浸渰没禾稼浸害城郭知
县区大伦增高其堤以障之仍增桥以杀水势○曰杜胜堤(在县/南六)
(十里嘉靖十三年/通判陈万言修筑)○杜胜集长堤属东明者三十三里皆近年所
卷三 第 21b 页
筑知县区大伦督令堤夫岁增之内外栽植柳椽一十四万馀株
榆柳成林根株盘结长堤孔固河不为患矣○曰七堤(西距县四/十里亦古)
(堤也长/七里)而曰金堤者最古自汉文帝已有之汉书曰河决酸枣东
溃金堤是也延袤二百馀里联络于元城南乐清丰开州滑县东
明之间弘治间河水泛溢李知府瓒增筑云 右志境内堤堰沟
渠之迹 愚按古人建城必为水沟以引城内潦出而达之壕水
通流城以内室庐保无淹浸即大名郡城只南门下通一渠而西
北东三门更无水口雨多水溢听浸溢于城内隙地如遇霖潦泛
溢则合城为巨湖居民其鱼矣若西南大寺前东南隅角楼下地
卷三 第 22a 页
洼下可通沟他而十州邑城更无一通水沟盖未见水患而莫肯
预图也(通判杨瑞云识)
方物志 予尝览传记五方之产名山多金玉岭海多玑翠玳瑁
豫章多漆长沙以南多丹矿塞以西多名马何者山壑偏阻瑰玮
旁薄之气故也大名为中州故其民人宜稼穑其土宜五谷蔬果
牛羊鸡豚以为养率五方所同也无他方物书考故时黄河经流
其间江淮闽蜀之货往往远者万里近者数千里各辐辏至而
国家以来河南徙济东阻数百里唯临清为南北都会稍稍转输
通有无市闾之间然锦绮翡翠珍异之物亦不至予尝
卷三 第 22b 页
按次境内多黍多稷多栗多梨枣其耕畜牧百亩之家百树梨千
树枣牛一头骡二头千亩之家千树梨万树枣牛十头骡二十头
此其大较也魏以西南多桑丝滑黄以北多硝多碱黄之人不得
种树老少数煮盐以赡朝夕而有司奉法为厉禁不得出郡县他
境故其价轻售而民人贫濒漳卫之间颇有鱼鳖然泉泽数杀而
网罟少木多榆柳民间庐舍器具各采园林所树以自给非势家
钜室不以挽五方济汴之材而至土无粳稻故酒多黍酿土宜桑
丝然秦汉以来兵革代兴户口散亡而树桑者什一而已故织纴
不广男女衣服多布多麻枲绫缣之属惟长垣有之然亦不逮南
卷三 第 23a 页
州之精美也嗟乎州邑之间庶几长厚务本矣此其古鲁卫遗风
流美也予谨列而识之若他蔬草花鸟非郡县有司之亟也故不
详著特附书如左
田赋志 予按传记次大名境内三代以来户口赢缩之数萧何
尝收秦图籍史记不载下及曹魏晋宋五代略矣汉魏隋唐迄宋
金元之际稍稍藉记割𨽻州邑与今时不同或难详定尝括其数
之见存者想暏之两汉为最盛何者休养生息世久故也我
国家洪武初承金元之后户口凋耗闾里数空诸州县颇徙山西
泽潞之民填实之予过魏县长老云魏县非土著者什八及浚滑
卷三 第 23b 页
内黄东明之间𨽻屯田者什三可概见矣然百馀年后 累圣德
泽土无兵革之斗民人树畜稍稍阗溢其中盖尝次之洪武时境
内州县为里三百五十二弘治十五年则益二百二十有七宣德
以前户口不可考正统七年户五万一千八百八十三口二十九
万二千六百二十四弘治十五年则益户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一
口三十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五孝皇帝时号为极盛与两汉相当
正德来徵需滋烦民或不给间多水旱凶荒数转徙无著故四十
馀年以来男女稍孳息口益三万四千四百八十七而里甲渐耗
减其里六十有一减其户一千九百四十九此其大较也草礼则
卷三 第 24a 页
兽肥林茂则鸟归法网疏德泽洽则民人滋予观关塞北转力疲
于戍守江南之民泽竭于岁徵淮济而下朘削于夫役大名诸州
县称河北沃土迩年独户口曰耗者何哉间行诸州县召长老问
疾苦状长老前曰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且故时俵
马率随孳生近则必市西马费每数倍近年以来额外复有馀地
之徵民不堪命一也成化以前民间自两税马粮以外不过岁给
官师台皂厮役而已弘治以后中外坐派岁增什倍其六其最钜
者若京班皂𨽻及惜薪司柴夫岁入三万诸郡县驿传亦岁费二
万有奇此寔民所不堪者二也正统时州县始设机兵正德惩蓟
卷三 第 24b 页
盗之乱复益置快手岁费金一万以上三也弘治以前河虽数患
薪刍夫役徵输有时迩年以来河或南徙岁设白夫二千五百名
故时岁费计金亦七千五百近稍从末减然亦不止四也弘治以
前岁常礼稔间有凶荒亦什之一二而已正德以来水旱相仍斗
米百钱者相望况土之俗故不为积贮少急则转徙亡业五也国
初以其土旷赋轻之时计口而食之也特八万有奇故其力赡而
户曰增今则以其敛厚灾数之时计口而养之也至六十万以上
故其力耗而户不得不日减此其势也呜呼为民牧者所当欷歔
太息也已予故首国家来户口赢缩之数次疏赋税之额俾有司
卷三 第 25a 页
者按藉而酌计焉一曰丘亩大名之土曼衍非若秦陇江淮会
稽豫章长沙象郡闽蜀岭海之间阻川堑谷其籍可画而守也然
国家草昧之初户口散亡图籍不存当时州县长吏率㨿民间口
画丈度所及而籍之故其夏地秋也绵花枣株农桑之额不同而
别有马厂窑厂并为官地其所召佃而徵入子粒额最轻民不得
买卖迩年以来自官地外盖已例摊然诸州县之籍草次兵燹之
馀故自相广狭互有不齐有大亩有小亩小亩者即周人六尺为
弓而步二百四十是也大亩则倍之而上下有差或以五百四十
步或以七百二十步或以一千二百步是也而养马之额亦颇赢
卷三 第 25b 页
缩以骒马一匹为率最重者二顷三十亩而最减者为八百五十
亩粮之次第纷杂遝出乎其间而又闻民间隐没至顷亩以上虽
里甲什伍之中不能私相次举按大名之土连亘数百里无甚悬
隔何盭悖至此也予窃谓田赋必均而后可久除沙茅之地别籍
外请檄诸州县长吏画一而度之以钞准尺以尺准步以步准亩
以亩准赋仿江南鱼鳞册故事而编次之旧所籍不齐之额悉罢
去而括其府之见存者均摊于诸州郡县之间一切粮税马草驿
传均徭里甲之类率例视之以差数百里之间风土人烟同条其
贯或稍宁谧矣此今日有司之事也然俗习既久稍更必咈予不
卷三 第 26a 页
敢必其可行特草议以待来者今按嘉靖三十一年所入之版书
之于后其大地四万七千一百八十一顷八十五亩二分二厘七
毫四丝一忽而诸州县私相广狭之数并附见焉
徭役志 夫徭役即古力役之征也然地里远近不同故以其身
入庸者曰力差所待于府州县境内者是也入其庸之直而听官
转募者曰银差所待于京师职署及他州县驿递之类是也又岁
计所入 天子犠牲果品物料之需以及岁贡科第诸所杂出之
费者曰听差听差者言不可为岁额而籍贮之以待用者也大较
旧时岁徵额共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八两有奇今额止共一
卷三 第 26b 页
十万七千二百三十三两有奇而间或上下以差江淮之间率如
里甲之法十年次待者一而河济以北三岁一征特数已故时诸
州县唯籍丁为九品而不计其田里胥稍得狐伏鼠没其间而贫
弱者不堪往往因而亡徙嘉靖以来始仿以田准丁以丁准田之
法相配行之民力颇均矣
兵防志 按大名当河山割裂之间自古强兵锐卒苏秦所称武
士奋击天下莫强焉者也 汉初令天下郡国城置材官骑士以
八月属郡都尉大守令长丞为会都试韩延寿翟义皆以都试者
起光武以河北兵定天下乃于浚州置黎阳营(注伏俟云每/营四千/人)以谒者
卷三 第 27a 页
领之是后臧宫度尚之属往往将黎阳兵逐破羌胡(按后汉书臧/宫将黎阳兵)
(破贼度尚将黎阳兵破零陵马武窦固陈䜣将黎阳平<折 t="33"/>羌胡窦宪将黎阳骑士/破匈奴刘尚将黎阳兵平迷唐羌邓训将/黎阳兵屯狐奴备乌桓乌桓畏其威)
(名不敢近塞下耿秉将/黎/阳兵逐破羌胡)是在秦汉间已称雄长矣唐天宝间置义成军
是时河北诸镇数失而义成军者独全以待朝廷厥后田承嗣父
子踵乱改义成曰天雄军恃其兵力抗衡天下九世四姓迄于唐
(田承嗣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有众十万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号/曰牙兵梁贞明元/年扬/师厚复置银枪莭校)
当宋之世迫近契丹建北京置武卫简河北骁勇善射之士悉为
义勇当是时兵力最盛是以契丹恃其骄悍大入寇卒无成功(按/宋)
(史太平兴国间立云捷雄武武卫勇捷忠莭振武通利桥道清塞䓁军于/澶州东明长/葛滑州以指挥领之咸平三年置/壮勇军滑州指挥二)
卷三 第 27b 页
卷三 第 27b 页
之间以江南新附军错置之(元太宗八年诏大名路于断事<折 t="33"/>官忽都虎新/藉民户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人数内每二)
(十丁起军一名令荅不<折 t="33"/>叶儿领之中统二年诏藉大名路蒙古汉人民户悉为军/四年罢大名路新佥防城戍卒至元十六年调江南新附军伍千/编置大名设万)
(户以/领之)兹秦汉以来兵制彊弱之效可概见矣 本朝畿辅列郡建卫
者五守禦所者一而大名独罢兵卫岂不以魏擅两河之枢其人
习挽强椎剽代数为乱故监古割其左翼之济慱𨽻山东右翼之
邺汲𨽻河南支伏戍兵临清彰德真定之间以为形声掎角之势
又以山西之宁山蒲州陜西之潼关诸卫所辖𨽻于此以备缓急
而郡独罢置欤由予观之大名土蔓衍不可与列都而可与争利
自古天下无发难则已稍发难则首兵祸事在年纪可鉴也当金
卷三 第 28a 页
之南渡也虏尝曰使南朝以一二千人守河吾岂得渡哉已而李
纲宗泽经理两河并募兵数万屯驻大名以形制京东西诸郡今
河既南徙而国家复建都燕蓟宋之所谓北门今乃为南郡矣故
其形势稍有不合然由浚则可以窥洛阳由开则可以窥山东由
洺则可以窥常山其转枢中原之势隐然在也特首领腹心之差
耳正统已已之变于肃悯始议添机兵以为城守正德以来蓟盗
猖獗出没境内者经年马太守卿檄诸州县缮城浚隍牧官寺铜
浮屠像铸为戎器召募膂力别为队伍择县令陈智教谕陈悃领
其事申明号令悬赏格以训厉之声振河朔间盗谍闻之潜出东
卷三 第 28b 页
境不敢犯贼既荡平当事者于是建议置兵备佥事一员 今上
改元用巡按欧珠议升佥事为副使𨽻河南按察司奉专 敕建
莭大名以控两河之间始辖广平大名两府近乃兼辖顺德督令
三郡马步兵四千有奇而大名所藉者(马步兵九百五十名团操民壮一/千五百名快手一百九十名)
以操官十一员领之(别有<折 t="33"/>抚院马兵二百九十名步兵三百一十四名易州道马/兵一十八名步兵一十九名/天津道马/兵/七十二名步兵)
(七十二名本府守宿民壮一百名/不与此数详见徭役志)岁秋移镇顺德防马岭䓁口(嘉靖三十三年总/督杨公建议顺德)
(府边隘起马<折 t="33"/>岭锦绣堂䓁口南至黄背岩数道岩䓁口止俱属防<折 t="33"/>守顺德守禦百户/所德州卫德州左卫宁山卫蒲州潼关二所俱听莭制六月中旬以后暂驻顺德探/虏)
(警缓急调/度防禦)三时则肄武殆与古者之意稍稍合矣予观国家内外
置卫戍守之兵列屯坐食而已无可与格虏者往往有警惟驱乡
卷三 第 29a 页
兵以为争利合刃之先而况大名多剽悍闾里少年并习弓弩𨠯
酒使气为莭侠犹古魏劲兵遗风也有司能母徒视为故事悉藉
诸州县壮悍者𨽻之略如唐李抱真泽潞之法岁设赏格特自便
宜团结训练以备非常寔 国家腹心之地一胜策也予故详著
其本末及本道建置之原以备一方戎制云
马政志 国朝洪武二十八年革群监官令有司提调孳牧每五
马立一群五群立一长永乐中始计丁养马每一丁养牡马一三
丁养牝马一两岁纳一驹并免税粮之半弘治六年兵部奏更为
计地养马之法每牡马一疋编地五十亩牝马一疋编地百亩正
卷三 第 29b 页
德二年御史王德建议令大名等府于种儿马中拣选四尺以上
十岁以下者解寺俵印其矮小老弱者听其卖价买偿近年以来
边多事马初非臕壮不准印烙往往市西马以充额费乃十倍民
不堪命矣后因蓟盗猖獗巡抚都御史韩檄诸郡县每亩徵银二
分以为买马征调之费此特一时额外之征不意遂贻害于无穷
也至今乃有馀地徵银之例隆庆五年抚按疏请豁免会蒲州杨
少傅为本兵覆题奉 旨免徵始得拔去数十年祸本云
卷三 第 30a 页
 大名府志后序 兵备副使候一元撰
叙曰自昔理人者县法宪令曷尝不孳孳民之故天下之虑哉故
当时则粲然易世则弗谖其仁覆无穷至与天地相敝者惟书也
史是已而郡国志则史之分也非郡国志则不能以成国史微史
则无以存往迹而善治嗟乎其重矣哉夫大名者古之魏也以其
襟带两河介于山东西之间故常为天下枢至后分割则魏又为
北户屹然外捍故魏者重地也譬魏于全盛则人之夤也列之则
薰于心其在偏安则背也拊之则扼于亢故君子而无天下之虑
则已诚有之其所以稽古验今保辅员辐以巩舆图者胡可缓哉
而其志顾久弗治非以其重地难之耶顷岁茅子顺甫来倅则尝
卷三 第 30b 页
为之茅子文士又憙事然草之卒弗就去矣而再至又竟弗就遗
其草且落盖久之而值大中丞郑公巡察姜公董学马公咸钜人
孳孳于民之故天下之虑顾大名无能志之者而潘子时乘适以
太史踵而至于是两台交檄余余受以檄府而太守李子应乾者
尤肫肫家其官则相与委重潘子徵召文学夜以继日盖未半岁
而书成其文悉本史迁而备春秋编年之法精确尔雅近所未见
也其志之良乎乃余尤有重于斯志者其孳孳于民之故天下之
虑也盖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图首言大名之地三割矣纵三而衡
一固 圣王所以披强枝也然而形束壤制则尊周者亦无以成
夹辅之功然则交邻之谊掎角之势不可不讲也地近而分则杂
卷三 第 31a 页
五民奸彼此窟穴求盗或不得是故其治衡为急纵次之不可不
知也述沿革者制也述年纪者政也盖曰其所不可得而议者王
制也所可得而因革张设者官政也不可不思也帝后人物之大
也山川故迹之聚也是故先之而山川之言治水尤详嗟乎夫水
为魏患久矣堙汨则有近功而多后患宽为之道务以疏之则顺
于水而财诎非胪列嘉言择于长算则不能以成酾沉澹灾之功
是故详之夫夷土之于故迹蔑如矣然其流风宛然责民风于上
之化夫谁得而辞之惟土物爱而无奇淫不近盬者国之利也故
其志曰长厚务本盖余读至于赋役之志而有感于民之遭也当
是时两台宽民岁以千万计曰拊循之不休志中时时见焉异日
卷三 第 31b 页
者秩祀且有考矣而余以书生职兵且再岁顾不能使盗弭得不
泚颜哉甚矣夫马政之敝也法使民多马岁攻驹而入之圉人乃
今所入非所字所字者类不中度徒取具文吏操以为奸至有缓
急率复他市是以民甚苦之而莫以为言者马政重也夫北方之
民以地旷税少为饶而不能富乐者职以马也官大者即不贤不
得以逃其名除其耻小者非贤也不得以名通是齐豹三叛之义
也贡举具书而传特记其亡者罢而去者以示事定盖其严矣夫
作志者其有忧乎故志宵人而以僣伪同传非以其类乎盖春秋
之义扶阳抑阴莫先于正邪而夷夏之防次之戒其辨之不早辨
也于是乎徵之献焉徵之文焉吁其备矣盖志有难者八焉不详
卷三 第 32a 页
即事不该而米盐详之则芜不简则要不举而太简则伤略举其
大则见以为不勤小物忽羸豕弛童牛而细故毛举则谓之不知
类远古之事传之则忽荒芒昧近于诬而不传即羊去而礼亡文
不酌诸古则不雅醇而古则远于俗而不适于用当世之显人善
而传之则有官盛之嫌而置之则无以示至公不善不讳则怨兴
而改枋头则伤于直笔章而不微则戾周身之防而微之则或不
习其读而无以镜后故志所以难者也斯志也酌繁简无小大综
今古存美刺不猥不并不窕不刿常直书而见义则可谓曲畅微
显者矣故曰其志之良乎余斯有以藉手而复于两台矣后有孳
孳于民之故天下之虑者得以考焉
卷三 第 32b 页
卷三 第 32b 页
大名志
卫河在县治南三里许源发于河南卫辉府辉县苏门山自淇门
入本府浚县界受淇汤诸水经内黄与漳水合东北至县境大严
屯横腰南界又东北注龙王庙达临清至直沽入海同济漕运故
一名御河 漳河有二曰清漳曰浊漳清漳出山西太原府乐
平县沙山浊漳出潞安府长子县发鸠山至相州邺县与清漳合
书曰衡漳盖漳横流也周定王五年河徙而东过列人县东北过
斥漳县又东北过曲周县钜鹿县国初漳西注魏县北历元城西
店东注山东馆陶县入卫正德初始徙府南阎家渡入卫又十馀
卷三 第 33a 页
年自双井入卫嘉靖初自回隆镇入卫后复自内黄石村入卫万
历戊子徙魏县旋由故道徙肥乡成安曲周诸县会达天津(议曰/漳为)
(大名患久矣近徙成安肥<折 t="33"/>乡䓁县或者河伯有灵不欲<折 t="33"/>重困此一方乎而今则议改之<折 t="33"/>艾/家口艾家口距郡城邑城之中去郡一里去邑止半里漳北溢则齧/郡城南溢则齧邑城此必)
(然之势也然郡城地稍高亢若本县地最洼下漳河之湄加于县城之巅水势利于建瓴且/县南二里馀又/有卫河卫亦每年/大发水势汹涌彼此加攻势必无大名矣况河原非驱)
(之使去今则必欲引之使来今日者以广平之害而移之大名异曰者又将以大名之害而移之/广平是纷争/无已时矣窃/谓事之不必矫举工之不必诡成也)
支河在县西涂公新开距城仅半里许累肆冲没知县赵一鹤请
郡主翟公塞之 硝河者泄卤下垫凡所经流率数岁不能刍
牧一由滑县北径开州戚城汇赵村坡傅家河注岳儒固达馆陶
或北注大名一由石村潆内黄县东北径大名大严屯边马集马
卷三 第 33b 页
村东注或注南乐县霸王沟北张铺小支河万历二十九年知县
江腾蛟会同南乐知县即旧河身小加挑浚水直东下今居民率
佃治其间河身渐为平陆矣按郡志云硝河十之三自饮牛口注
卫十之七自梅家口注卫与今经流不大同姑记于此
潼河堤丨隆庆五年知县李本意筑南接楼底旧堤自老堤头止
约三十里北接龙王庙旧堤自艾家口止约二十馀里
华侯堤丨起县西关堤北隅至回隆九十里嘉靖二十七年筑
甄侯堤起骈村新河口至内黄田石界约百里有奇嘉靖三十四
年筑 金堤势如冈岭自东南入县界汉书曰河决酸枣东溃
卷三 第 34a 页
金堤则汉文帝时已有矣凡大名元城南乐清礼开州东明滑台
之境皆有之绵亘二百馀里 牧堤在县东十八里
清礼 淇河(寰宇记云在顿丘旧县北五里上接清礼县下入观城<折 t="33"/>县又/载淇水在临河废县/东南五里黄河北岸东经县界三子五)
(里入清/丰县)繁泉(在临河废县土地十三州志云澶水在顿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谓之/繁泉)
金堤(在清丰南四十五里按地里沿革云金堤上接清礼下入南<折 t="33"/>乐县界又在/德清废城东南/五里所谓德清军即旧之顿丘镇也又汉书金堤古堰也)
(成帝时王延世运土以塞河决自金堤而增筑之堤上有金堤/驿秦女/楼金/堤关)复关堤(寰宇记澶州/临河县复关)
(在南黄河北阜也其堤在南三百步/自黎阳入清丰县/界)
卷三 第 34b 页
内黄县志 黄河故渎在县东十里西南入境经带甚远内黄得
 名盖因是焉水经云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注云史记赵将
廉颇伐魏取繁阳城是也 卫河自河南辉县发源历新乡卫
辉浚县经流境内西南自南高堤东北达泊口漫衍百五十里
出境诗云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即此 漳河浊漳也水经云出
上党长子县之发鸠山南流注于黄泽旧合清漳水入卫河今
徙于魏县之西入滏阳河 洹水水经云洹水出上党泫氏县
经隆虑县北邺县南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今名安阳
河自田氏镇入境注于卫河 淇水在临河废县东南五里水
经云淇水出隆虑县大号山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屈从县
东北与洹水合注云淇水东北径枉人山东童城西又东北径
卷三 第 35a 页
 并阳城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 荡水水经云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又东至内黄县入于黄泽唐贞观
 元年以水微温改曰汤水 羑水水经注羑水出荡阴县西北
 韩大牛泉东至内黄与防水合地里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
 防水水经注防水出西山马头涧东径防城北卢谌征艰赋所
 为越防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羑水又东历黄泽入荡水 黄
 泽在县西北泽方数十里水经注云淇水东北径枉人山东北
 至内黄泽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是水秋夏则泛春冬则耗
 又径内黄城南东注白沟汉倪宽为令请为田以给贫民至正
 统间掌县事知州宋安以地给民居之白沟在内黄县东北
 水经注云洹水径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 宜师沟水经注
卷三 第 35b 页
云淇水自晋鄙城又东谓之宜师沟东北至内黄泽右入荡水
 六辅渠汉倪宽为内黄令开渠大溉民田获利甚慱 孟家
潭在县西北一里俗言即古黄泽 鸬鹚陂在内黄洹水旧县
南五里西周八十里旧有蒲苇之利 永济渠在临河废县西
北三十里自浚县一界东北入内黄县隋大业中尝增修 沟
河方舆胜览云出内黄南自浚滑经颛顼帝喾二陵之南达东
北入内黄界 硝河在县南出朴硝与开州接界 集贤陂在
东郭门外南达硝河北通卫流积雨水溢瀰望无际因建以桥
 金堤在县东上接大名下连滑浚延袤数百里汉书金堤古
堰也成帝时至王延世运土塞河决因金堤而增筑之上有秦
女楼金堤驿今废 高堤南起高堤镇北接泊口集仅百馀里
卷三 第 36a 页
恐卫河泛涨渰没民田故筑以防之 黄泽堤在县西北五里
泽广数十里环之以堤汉世祖破五校即其地也 鲧堤 倪
公堤倪宽所筑起自北横堤环城西绕至东南长固村十数里
 古堰在卫河东沿河修垒出境方止
旧志荡水羑水防水宜师沟四水皆出安阳汤阴
二县西东流入内黄黄泽后卫水渐大北流接漳渚不
能入境皆渐归洹水入卫随流而已故今境内四水 黄
泽皆 者矣
卷三 第 36b 页
  治河议 王永寿
举人王永寿议曰魏县地平土疏去漳水发源不远濒河之田赖堤以稼而
西南上游接安阳内黄与山西潞安诸屯营东北势下则与元城大名共处
委汇故夏秋之交水患孔棘论者忧之而未有以救也盖古之遂沟洫浍皆
以通水于川也遂从沟横洫从浍横遂入沟沟入洫洫入浍浍注川沟必因
水埶防必因地埶有周井疆之法如此自秦废井田开阡陌而沟洫之制大
坏万世而下井田虽不可行而沟洫之遗制则不可尽废况今魏之境内漳
河故道经络旁午于其间者宛然可寻故乡里之名或曰某沟或曰某口或
曰斗门恐即前代沟渠之遗也独不可仿其遗制而分支流以泄水埶乎又
按境内平原旷野率有洿下或曰某陂或曰某洿或曰某湾或曰罗池者固
多不能皆近河道每霖雨连朝则随处陂洿池湾递相灌注一望无际其患
不减漳河俗名泺水则沟渠之制尤不可以不讲者也苟相其地埶其洿近
卷三 第 37a 页
河循之而下某陂达某陂某湾达某湾皆因其埶而利导之以属于河则所
谓堤湾陂堰者于天时无雨则由沟以蓄水而田可施灌溉之功所谓陂洿
池湾者于天时多雨则由沟以泄水而地可无淹没之患盖下流既疏则水
惟顺遂不但可以拯民于旱涝而郡城亦且永保无虞矣
蒲潭营仓口营车网营郝村营俱在城西南四十里刘家庄营城西南五十
里永乐年间以土旷人稀徙山西潞州卫军人散处垦辟屯种旧志云国初
屯地非止一方不徒为垦辟之谋且有犬牙相制之意但军民杂处莫相钤
辖或寄买民业而赋役是逃或窝住奸民而勾摄是拒甚或屯官与军为奸
纵肆寇掠有司莫敢谁何该管又远难申达其害尝有不可胜言者往时当
道便宜设策通行各屯择立乡长编排人甲朔望亦赴有司呈递执结兼听
钤辖非但可消郡邑小梗之虞亦可备万一不轨之变申明而遵守之诚善
后之良猷也
卷三 第 37b 页
滑县志 按滑乃古黄河之遗墟其在大名为最下卫南坡又滑
 之下焉每岁暑雨暴行凡上流倒坡诸水悉住于此乃由柳青
 河达开之澶渊今其河形足徵矣嘉靖十五年柳青河因大风
 吹沙渐积成堆开之居民遂密植榆柳堑以守之故旧道中塞
 今被涝已十有八年地没而租繁民亡而产绝有司 之弗痛
 恻者无人心也夫澶渊乃古受水之区其地瘠薄污下较卫南
 膏腴赋重天壤不同况澶渊昔年受卫南之水曾未见为害今
 日无卫南之水亦岂能为可耕之田耶予莅任来踏诣故道及
 咨玉著之民又按治河总考曰宋元间滑州水溢城西北天台
 山俄复溃于城西南岸乃走卫南浮澶濮曹鄞益信此水从右
 流通典籍河形昭然显明辨论非祈事也前长吏累议导复开
 州动以决运河为辞夫卫南一邑之灾也运道国家也命也若
 卫南足以灾运河而故泄之是徒恤一方之利以伤国脉之重
 小惠非仁害国不忠君子为之哉手为此惧乃遍诣下流求万
卷三 第 38a 页
  全之策既不欲壑邻又不使伤运俾开之无辞于我以甲寅四
  月同开州知州刘东清礼县知县温如春长垣县知县崔近思
  由澶渊及濮范张秋沿历河身达之运道又见运河东岸有五
  空桥其地渐卑直抵于海此正泄运道之溢立法之莫良焉者
  也矧卫南不过倒坡之所漫者其来也无源其逝也有限流及
  澶渊自尔分漫随竭况能泛数百里伤运道哉俗传乃谓此水
  来于黑羊山孟华潭若以为山水则是源泉不穷当四时皆盈
  何独春涸而秋涝哉甚矣俗传之谬也故开溺于俗说惮于改
  疏而司运道者亦得藉口于此噫考本源而后可与言治水明
  地势而后可以决利害今议者不信目而重耳虽禹复起将柰
  何哉
卷三 第 38b 页
永平府志
按元初定税制独水田以五升为其利也中统二年凿沁河渠
成溉田四百六十馀所此其水利之始三年诏给怀州新民耕
牛二俾种水田此其水田之始至元七年以都水监司𨽻大司
农颁农桑之制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浚治或民
刀不足者提举河渠官相其轻重官其导之地高水不能上者
命造水车贫不能济者官给其材木俟秋成验使水家俾均输
其直田无水者凿井井深不淂水者听种区田其有水者不必
区种近水又许凿池养鱼并鹅鸭之畜及种莳蓬藕鸡头菱芡
蒲苇等以助衣食九年又诏诸路开复水利三十七年蓟州渔
阳等处稻户饥给粮三十日以东无开焉时主虽急于劝课而
卷三 第 39a 页
丞相主其事汉人史天泽方有事于启土自此首拨皆其种未
尝知此为先务虽有姚枢张文谦北平不能大行其说焉至荅
刺罕凿称海古渠溉溉田少试于和林获利及其卒而即废不
闻复议水田矣
洪武六年四月云龙镇守北平言塞上诸关东自永平蓟州密
云西至五灰岭外隘口通一百二十一处相去约二千二百里
其王平口至官山岭口关隘有九约去五百馀里俱繁扰冲要
之地并宜设兵守之若紫荆关及芦花山岭尤为要路宜设千
户所守禦从之
卷三 第 39b 页
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
谨烽火远斥候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辑边氓按所辖
关隘曰一片石曰黄土岭曰董家口曰义院口曰箭簳岭曰孤窑
儿曰刘家口曰河流口曰徐流口曰冷口曰界岭口曰青山口曰
乾涧儿曰桃林口曰重峪口曰石门子曰白道子曰白羊峪曰石
湖洞曰五重庵曰新开岭曰佛面山曰栲栳山曰擦崖子曰城子
岭曰大峪曰水峪曰中寨曰榆木岭曰青山曰游乡口曰铁门口
曰大喜峰口曰小喜峰口曰团亭寨曰潘家口曰常峪寨曰三台
山曰隘口寨曰龙井寨曰胡儿岭曰松陀儿曰松棚峪曰青山大
岭曰木潭岭曰臭麻峪曰刀山寨曰分水岭曰马蹄峪曰洪山寨
曰蔡家峪曰秋科峪曰于家峪曰道沟峪曰罗文峪曰猫儿峪曰
卷三 第 40a 页
山寨峪曰小挝角山曰大挝角山曰会仙台曰沙披峪曰山口西
寨曰片石峪曰冷嘴头口曰楮皮寨曰尖山寨曰龙池寨曰大安
口曰井儿峪寨曰鲇鱼石口曰琵琶峪寨曰马兰峪曰平山寨曰
宽田峪曰南山顶寨曰饿老婆顶寨曰滴水峪小寨曰北山顶曰
滴水峪北山等寨曰录山顶曰峰台岭寨曰古强峪曰耻瞎峪曰
钻天岭曰黄崖口曰小平安岭曰大平安岭曰三山寨曰蚕椽峪
曰青山岭曰彰作里曰将军石口曰嵑山寨曰黄松峪曰文家庄
曰鱼子山曰萧家岭曰熊儿岭曰沙岭儿曰灰峪口曰灰岭儿曰
猪圈头曰山觜头曰木埸峪曰灰塘峪曰墙子岭曰磨刀峪曰许
家峪曰苍木会曰小黄崖曰大黄崖曰石堂峪曰姜毛峪曰苏家
峪曰大虫峪曰遥桥峪曰南峪曰烧香峪曰墨峪口曰峰台峪曰
卷三 第 40b 页
高垛子曰小水峪曰汉儿岭曰城子山曰倒班岭曰杷头岭崖曰
师姑峪曰梧桐安曰齐头崖曰柏岭安曰将军台曰卢家安曰司
马台曰丫髻山曰沙岭儿曰砖垛子曰龙王峪曰师婆峪曰古北
口曰潮河寨曰柞峪曰陡道峪曰蚕房峪曰陈家峪曰东驼骨曰
西驼骨曰白马甸曰划车岭曰冯家峪曰营城岭曰黄崖口曰石
塘岭曰东石城曰西石城曰东水峪曰白道峪曰牛盆峪曰小水
峪曰水口峪曰河坊口曰神堂峪曰开连口曰加儿岭曰驴鞍岭
曰南冶岭口曰黄花镇曰西水峪曰枣园峪曰灰岭口曰贤庄口
曰锥石口曰德胜口曰虎峪口曰居庸曰阳峪口曰苏林口曰白
羊口曰柏峪口曰高崖口曰方良口曰常峪口曰长城岭曰沿河
口曰石港口曰小龙门口曰天井关曰东龙关曰天桥关曰天门
卷三 第 41a 页
关曰洪水口曰西龙门曰段口曰石峨口曰兰房口曰鹿角口曰
南龙门曰马水口曰道水口曰石塘口曰金水口凡二百处宜以
各卫校卒戍守其地诏从之
卷三 第 41b 页
弘治十三年巡抚洪钟脩边 自十一年巡抚张淮躬督参将
白琮指挥罗纲推官周瑄率军民于大茅山扪萝蹑险极力未
就淮䘚于边钟代之次年脩边城二千四十八丈丈银一两酬
士卒劳是年春檄琮同参将高瑛瑄及同知邵逵以二万人自
山海关迤西至李家谷止延袤三百馀里脩二万八千一百七
丈于要害立寨堡次年志之具高广丈尺营凡十六曰长峪驻
操曰黄土岭曰石门寨曰附马寨曰平山曰台头曰界岭驻操
曰燕河曰桃林曰刘家曰徐流曰建昌曰五重安曰太平寨曰
青山曰青山驻操其徐流其滦阳其赤洋海口其新桥海口其
牛头崖五营丈尺不具关具者六曰一片石曰界岭口曰刘家
口曰冷口曰董家口曰李家口其居城无丈尺及旧城曰山海
卷三 第 42a 页
关曰徐流口关曰河流口关曰石门子关曰星星峪关曰白道
子关曰山桑峪关曰白羊峪关曰苇子峪关曰五重安关曰花
场峪关曰新关岭关曰察崖子关曰义院口关曰大岭关曰长
峪口关曰平顶峪关曰榆木岭关曰水门寺关曰城子峪关曰
大毛山关曰寺儿峪关曰小毛山关曰三道关曰小河口关曰
角山关曰北水关曰大青山关曰旱门关曰南海口关曰西阳
口关曰南水关凡三十二云俱旧设有城若箭杆岭关若烂柴
沟关若拿子峪关若城子岭关若庙山口关若无名口关若黄
土岭关若大安口关若罗汉洞关若火烧城寨若孤窑儿寨凡
十二旧有关无城钟城之又立灰窑峪寨横山寨沙岭寨三城
皆无丈尺也嗟夫山海大卫不志于城池大关不知于丈尺所
卷三 第 42b 页
具者今皆不同故不述之其大小喜峰口关至汉庄三屯等营
皆不列者不知其为境内地而委之于邻县也第述时新旧如

卷三 第 43a 页
卷三 第 44a 页
永平一片石关(在府治东北一百八十里左右皆峻山二下有石城城边/有关新砌以砖券门三空周围三十丈九尺关口新建城)
(一/座)界岭口关(在府治东北一百二十里左右山上旧有传城二座山下有/石城城边有关新砌以砖劵门二空周围一十二丈三尺高)
(四丈/一尺)刘家口关(在府治北六十里旧置城山上山傍有关以碎/石堆砌新砌以砖周围一十二丈高二丈七尺)冷口关
(在府治北八十里山上旧有砖城山下有关石/基砖城券门二空周围二十丈高二丈五尺)董家口关(在府治西北一/百八十里关傍)
(皆大山旧以石砌之新砌以砖券门三空周/围三十六丈高三丈九尺关口新建城一座)李家峪关(在府治西北二百/里关傍俱大山旧)
(以石砌之新脩石基砖砌券门二/空长六十一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山海关 徐流口关 河流口关 石
门子关 星星峪关 白道子关 山桑峪关 白羊峪关 苇子峪关
五重安关 花场峪关 新开岭关 搽崖子关 义院口关 大岭关
长峪口关 平顶峪关 榆木岭关 水门寺关 城子峪关 大毛山关
 寺儿峪关 小毛山关 三道关 小河口关 角山关 北水关 大
青山关 旱门关 南海口关 西阳口关 南水关(以上俱旧/设有城)箭杆岭
关 烂柴沟关 拿子峪关 城子岭关 庙山口关 无名口关 黄土
卷三 第 44b 页
岭关 大安口关 罗汉洞关 火烧城寨 孤窑儿寨 重峪口关(以上/旧俱)
(有关无城弘治十三年巡抚都御史洪钟/檄参将高瑛白琮创砌石城以备守望)灰窑峪寨 横山寨 沙岭寨
(以上三寨原无弘治十三年巡抚都御史洪钟檄/参将白琮创立寨堡环砌石城添设官军以守之)长峪口驻操营(石城在/府城北)
(一百六十里周围二里高一丈/立四券门竖楼于上以望𤇺火)黄土岭营(石城在府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周围二百五十步)
门寨营(石城在府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周围二里高一丈八尺)驸马寨营(石城在府城东北一百一/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
 平山营(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以石为基成化三年巡抚都御史/闫本总兵官宗胜添设创建陶砖包营周围三里高三丈)台头
(石城在府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界岭驻操营(石城在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
河营(石城在府城北五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桃林营(石城在府城北五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刘家营(石城在/府城北)
(四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徐流营(石城在府城/北四十里)建昌营(砖城在府城北八十里宣德/间镇守太监刘通筑土为城)
(正统初少监郁永陶砖包砌高三丈列东西南三门竖楼于上以望烽火弘/治十一年太监张忭以旧城狭隘用裴家窝官地易换邻城军民毕富䓁地)
(二顷馀起盖营房/千馀间以居军士)五重安营(石城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五尺)太平寨营(石城/在府)
(城北一百二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五尺)青山营(石城在府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青山驻操营(石/城)
卷三 第 45a 页
(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滦阳营(在迁安县北一百六十/里原滦阳县今废为营)赤洋海口营(在/府)
(城东南一百里以下三营俱在海边时有倭/夷出没每营设官军伍十一员名以备之)新桥海口营(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
牛头崖营(在府城东南/一百馀里)
滦州 青河距州东南十二里南闸头乱泉突起一派西南行一百三十里
至乐亭县西南马头营达于绿洋沟入于海一派西南十六里经破桥又西
南九里至沙沟又南六里至泽头又西南三十五里至公安桥又西南四十
里至蚕沙口入于海此秦汉以来漕运故道闸迹尚存洪武八年浚漕于蚕
沙口仍于新桥海口筑土城置千户所监守闸潴辽边多赖焉永乐十八年
运艘遭风议革之矣尝考漕运自三岔河有三道其一由天津经白河至通
州其一由娘娘宫经粮河至蓟州其一由芦台经黑洋河蚕沙口青河至滦
河是滦之漕运三岔河之东道也 滦河在州东三里发源于炭山乱泉濆
涌合流东一百二十里至宣府又东北二百一十里至云州堡又东北三百
卷三 第 45b 页
六十里至桓州又自桓州过口北又自北而南入上都开平界东流七百里
至滦阳营又一百六十里至迁安县又东南六十里至卢龙县西南合流于
漆水又南四十五里至滦州又南五十里至岳婆港夹乐亭县东为葫芦河
西为淀流河至县南合流六十里至马头营又二十里为绿洋沟入于海
横河在州北七里发源自卢龙县独自山南流入于横山营东绕包皮淀经
榆山至刘家庄入于滦河沙河在州西四十里发源迁安县西南草束子
屯南流入宜安社迤逦而南至北柳河社达于海 龙溪河在州南八里发
源五子山东五里有大泉腾沸流入八里河经料马台东南丘官营伏入地
中俗民地桥又东南二里经阎家庄复见为龙溪入子南闸头即青河之源
 大溯河在州西十八里发源卢龙县马家庄经栗园折南经三岔院折西
转佛住山南经杨家院东南经芹菜山东南经波落桥又东南经御驾桥又
南经于家泊又东南入青河小溯河在州城西十二里发源烽火山东港经
卷三 第 46a 页
拐头山过双山入大溯河达于青河 清水河在州正南二十八里龙堂寺
侧源头极清入海二十里不溷俗呼曰清水经风淳屯连清社及三岔股庄
头营入新桥海口达于海 馆水即牤牛河发源迁安县馆山南经偏山又
西南经黄花港入牤牛桥河西经双桥入于陡河 双桥在州城西八十五
里一自松梁社泉河头西南经峰山下入陡河一自丰润县板桥河东南入
陡河经石城西又南经唐山桥名大河又南经王盻庄名小河与帅家河会
入官渠石溜河在州城西六十里发源水峪西南经孩儿屯官套至石城东
五里是为帅家河至套里庄狮子湾南经康家庄聂家庄王盻庄名小河西
南经金钩马家港大夫港入官渠西南经丰润县胥官庄入于海 蚕沙口
河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天井之别南入于海
卷三 第 46b 页
卷三 第 46b 页
抚宁 牛头崖在县东三十里形似牛头即牛头崖营也
先年曾有倭夷浮海至此故设官军防守玉旺峪在县东
北九十里嘉靖三十六年间有矿银从地中涌出事闻差中贵
锦衣抚按道府采煎作课冠盖旁午劳费几二年矿竭乃罢
狮子河在县东南三十里 张果老河在县东五十里
乐亭 新河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夹于清滦之间疑即水经新河
故渎 东 河在县东二十里旧自淀流河东流为葫芦河转迤
而南即今乾凛河景泰间东流淤塞径自淀流河而南入海
西清河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发州南之煖泉阔仅二丈许蜿蜒抵
新桥海口猫儿港入海
滦志 滦之域界前代分割靡恒莫之能详也辽史云石城县在
滦州南八十里马城县在滦州西南四十里通典云北平郡西南到马
卷三 第 47a 页
 城县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县一百四十里武经总要云滦西至石城九
 十里 至海一百一十里北至平州四十里松漠纪闻云平州七十里至七个
 岭(即七/家岭)又四十里至榛子店又一百二十里至玉田县又七十里至蓟州大石
 城马城七个岭榛子店皆滦地前代可考者类如是而已
卷三 第 47b 页
滦志
按滦水前昔无名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注云辽濡滹易中高
不与河通辽史云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五音集
韵云濡水名一作渜在辽西肥如海阳又云濡(奴官/切)颜师古亦
曰濡(乃官/反)盖音滦也今水名有滦而无濡且渜滦字相类岂古
或通用耶(按易州有濡水濡音/茹非海阳濡水也)昔秦政灭燕置右北平石城
盖今治之西南境也辽西海阳盖今治之东境也王莽改北平
为北顺省石城入土垠东汉复右北平石城仍土垠而海阳属
辽西未改也北齐省辽西海阳入肥如隋开皇省肥如入新昌
未几改名卢龙唐武德始置临渝贞观复置石城开元又置马
卷三 第 48a 页
城辽天赞析卢龙山南地置滦州领义礼马城石城三县辽史
谓义丰本黄洛旧城马城本卢龙地在汉俱属辽西石城属汉
之右北平通典云滦治本黄洛旧城义丰倚焉总要云滦西九
十里至石城今开平西距滦治九十里其为石城地明矣是义
丰石城本两地也今开平既为石城地而城碑里制俱称义丰
殆未可晓顺天府丰润县盖古土垠地滦之石城东汉末曾省
入焉今丰润十里有铺尚名垠城是也永平府志云土垠在府
城西南汉置县属右北平岂谓石城地耶一春秋之山戎在黄
帝为荤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为猃狁汉曰匈奴齐桓公越
燕以伐山戎次孤竹还杜预云山戎北狄胡安国云桓不务德
卷三 第 48b 页
劳中国而事外夷争不毛之地又按唐李德𥙿幽州纪圣公碑
云北狄之裔或曰獯狁或曰山戎是山戎之非燕地彰彰也今
旧志云滦在春秋时为山戎国通典亦云滦为山戎肥子二国
地误矣 辽史及旧志皆以滦为汉末公孙度所㩀纲目书以
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史谱云度玄菟人初平初为辽东太守自
立为辽东侯傅子康及孙渊按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表封度
为永宁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为是度与辽西右北平无与
也考度之别传自称平州牧东夷九种皆服事焉岂以汉之平
州为隋唐以后之平州而误耶盖汉之平州在辽东玄菟乐浪
等地隋唐之平州乃卢龙石城马城晋汉所谓右北平辽西地
卷三 第 49a 页
今之永平是也汉灵帝中平六年刘虞留公孙瓒屯兵右北平
瓒杀虞尽有幽州是辽西右北平入于瓒矣瓒死于献帝建安
三年岂度与瓒同时而误耶
卷三 第 49b 页
洪武三年符下山东行省募水工于莱州洋海仓运粮以饷永平卫
 八年颖川侯傅友德疏陈转输之法由鸦洪桥至永平道里颇远
宜通青河滦河故道漕运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上嘉其言嘉靖
三十七年巡视郎中唐顺之疏滦河自永平可通滦阳营省陆运一
百五十里(后巡抚温景葵巡按孙丕/扬梅惟和各疏请之)隆庆元年巡抚耿随卿议复巡
按鲍承荫并勘 挑挖青河自王家闸至新桥海口止凡百四十里
乃漕运故道 滦河海口至天津卫四百二十六里纪各庄通海潮
处至府西门一百五十四里沙浅一十八里半 又勘自天津卫至
新桥海口盐船往来民船亦通无滞海洋百二十里中流遇风有建
河粮河新挑大沽小沽可避其船撑驾必须滦州乐亭昌黎附海捕
鱼装载惯习海道人民酌量人丁身家坐派大船八名小船三名各
卷三 第 50a 页
领官船粮令其驾运粮完听其捕鱼如年久损坏动支官银酌量脩
补则改滦河省便无容别议但中间倒载之所未免关隔如海口卸
至纪各庄约有二里滦河卸至永丰仓里亦如之船运脚价临期听
𬋩粮郎中处给其该镇岁用夲色军粮数多运道既通则前项粮石
应该户部酌派漕运然山海离滦仅二百里私越易便则海防不可
不谨合令府清军同知兼𬋩海防仍听兵道督率巡视及山海主事
督巡捕把截违禁如律部覆从之(御史刘<折 t="33"/>题/海道险阻罢)
知府孙维城议夲府躬视滦河迤东二十里马城堡西为王家闸其
南闸相距十里原系海运人滦故道闸迹尚存 原运皆由口北上
王家闸今马头营固其旧囤仓处 李家庄西民田约数十馀里过
即王冢坨河滦河涨入青不能容必从李家庄西泻遂下注之 自
卷三 第 50b 页
樊各庄起凡四十馀里至杨家庄南有沙坨长一里高河五尺若穿
之即艾家青沟东西长七里其地多无钱粮堪浚为河过即梁各庄
而靳家河流经焉 河名交流者由海潮而成故微有五里淤浅外
则大潮所至横斜行七十馀里入黑洋海口又三十里则建河海口
又四十里则堂儿上海口又四十里则大沽海口出口入通州运粮
白河百馀里天津卫矣是此道一通不过三百馀里舟可径天津抵
滦北西由芦台河其道岂但倍近且惟黑洋海口至大沽百十里由
海随盐船出入当保无他虞比由绿洋海口造湾其远近险夷安危
亦不啻十百相悬焉中间应挑之处计大费工力者不过交流河接
靳家河五里黄坨抵艾家青沟十二里李家庄抵樊各庄十里煖泉
抵南闸头八里与夫王家坨河之径杨家庄印步店狗儿村贾各庄
卷三 第 51a 页
土淤高厚者十二三里耳其馀或止应挑深五六尺七八尺阔五六
步七八步者约以河五丈计之论工大小折半通算阔三丈深一丈
者总不过百三十馀里耳工固不甚多也况下因川泽不损民居妨
田不及五顷其价未足百金验河所经惟李家庄西有沙三里扬家
庄南有沙一里其馀俱土脉胶固无忧其善崩河之所自若煖泉若
沂河若陷河若靳家河俱水性如常可弗苦其变迁则语有利无害
又孰㕥踰乎此惟王家闸一处议者每言挑接滦河虽便通舟然滦
河西下平岸一丈八尺焉能使之逆流而上入青河哉且滦暴湍常
带沙石涨则闸不能制退必遗沙填积将来岁挑繁费恐反为青梗
莫若挑青至马城夲堡方议脩壕以壕土筑城而借壕为河使可容
数十舟南来运艘俱住此焉虽隔滦尚五六里道不甚多且平坦便
卷三 第 51b 页
车至滦易舟而运则青不受沙石优而挑夫可省岁费似于计两全
也 辽东海运尝苦损舟若永平运通则由府城而车至山海或舟
车至辽东皆免风涛之险其士饷尚亦有赖是所谓无穷利也然而
不为者不过惜财力耳盖浚河非夫不成募夫非财不济今议动官
帑则匮无所资议用民力则穷非可任惟财力之俱诎故议者多难
之然咽喉不进则腹终不饱可惜一时之劳费而失无穷之富饶乎
惟今永镇入卫客兵万馀春秋防守不过分修边工今议通永运者
非为之乏食虑乎倘借各兵之力而通边饷之道揆之于义岂曰不
然合行各路客兵应修边工暂行停减或量分主兵代脩而移其众
㕥浚河计名限日画地分工若倘有不足则量加民夫三四千佐之
仍委贤能有司分督如法则众力竞劝可不月而成无烦奏请无费
卷三 第 52a 页
帑金于客兵未为劳于边方寔为永赖矣(皆出委官王/弘爵所稽访)
管府事徐准议洪武八年颖川侯傅友德疏陈宜通青河故道
上嘉其言是后抚按道府屡屡建议行勘职亲体踏自滦州城南十
里马城地方原系 国初囤运之处人烟辏集城郭遗址尚存自马
城南八里至暖泉即运粮故道虽年久淤塞可以挑浚暖泉即青河
源头自暖泉至新桥海口不及百里河水通流但河身阔狭深浅不
同稍加开浚即可行舟自新桥下海西至黑洋海口百三十里矣西
至大直沽百二十里不二百四五十里间顺风一昼夜可到又藉海
滨之水不甚深中流遇风即下铁矛拉住舟自无恐且无磷石撞舟
即今为啇贾贩卖粮食通行之路不㕥为险船到新桥即便乘潮入
青河起粮贮马城仓内惟马城东北至滦河六里地势颇高难于浚
卷三 第 52b 页
凿便赁车辆骡驴驮至滦河上船分运诸仓以实塞下查得洪武三
年符下山东行省募水工于莱州海洋运粮以饷永平卫此漕一复
则居民省挽输之劳军士壮饱歌之气所谓一劳而永逸事少而功
多者也且一帆之便船只往来有无贸迁又足以通啇阜财此漕当
复甚明当复而久不复其故伊何以议事非难任事为难合无于府
佐或州县正官内有才干者择选一员㕥董其事复选贤能佐贰分
效其劳俟事告成论功叙录该挑丈尺约计九万馀丈所费钱粮即
于丈尺可会惟是 国家大务闾阎不堪朘削宜出帑藏以需之既
有专官又不乏财不数月间便可底迹其所利赖于永者则千百世

卷三 第 53a 页
卷三 第 54a 页
自万历年间议开漕通海未行而罢至天启崇祯间因添设沿
边兵马需粮甚多青河卒难挑浚乃从海运由天津航海三百
馀里至乐亭县刘家墩海口入滦河二十五里上至银夯柳仓
交卸段用河船运至府城西门外盘入永礼仓讣水程自银夯
柳至府西门百八十里春夏秋三时水运至冬冰坚难行设陆
运车夫自银夯柳挽输永礼仓海漕既通啇舟乃集南北物货
亦赖以通荒瘠之区稍变饶腴若云海道风波险阻乃行之几
二十年未闻有覆溺之患此海运可行之明验也至顺治初年
边圉无警兵卫日削需粮不多海运遂废而沿河仓房因历年
不行脩葺坍毁无存其乐亭刘家墩海口为登莱津辽海道极
冲崇祯年间设海防一营驻劄汛防今革
卷三 第 54b 页
卷三 第 54b 页
永平府志
郡古卢龙塞塞外近虏劄营槩为三区
直北为中区虏营曰大宁曰东旱落兀素曰哈喇五素曰舍伯兔
曰西旱落兀素曰青城曰嗑里曰兀拦曰舍喇素曰汤兔
东北为左区虏营曰火郎污曰赊白兔曰迭儿孛只英曰舍喇哈
曰旱赤八哈曰厂房曰陷河曰拨梨克曰察汉壕曰黜梨根卜喇
儿曰恶木林曰儿女亲曰卤场曰恶力曰常海
西北为右区虏营曰五儿班曰滦河西岸曰舍不哈曰斗里库曰
头条道即塔喇打埧曰西逃军兔曰恼奴河曰傍牌川曰宽河城
曰营盘里曰瓦窑川曰会州曰昌毛太曰长河台
其日马程皆百里为度或过不及在行之缓急耳
卷三 第 55a 页
如虏聚于大卤场东南由恶力之常海南下孤山亦至常海犯辽
东三山营前屯卫迤西南至中前所必犯山海路而石门路当备
自三山径入铁场堡则先黄土岭而大青山庙山口一片石迫矣
山海路当备目常海由太平台直北山闯水洞南下必犯大青山
西犯小河口而大毛山当备自稍腰兔南下龙潭由东南必犯董
家口大毛山柳河冲西南必犯城子谷水门寺而平顶谷当备由
红草沟三岔口龙王庙东至马蹄岭必犯平顶谷水门寺而城子
长谷当备自龙王庙西过沙岭奚河川南下小卤场梳头崖必犯
义院口拿子谷过羊圈子则犯长谷口板场谷自奚河川腾山过
瓦庙种老大梯白蒿亦犯义院口拿子谷由石婆婆南下独石则
犯花场细谷而苇子柳罐孤石温泉丼泉前山叠障稍缓过牛心
卷三 第 55b 页
山西南由大小石孔必犯箭杆岭口关过金冈谷由十八盘必犯
界岭口关或临边西南由欢虎谷必犯罗汉洞自红草沟由兀拦
直抵恶卜庄东南亦犯界岭口罗汉洞南由杓子谷必犯青山口
关自杓子由张家坟至扒荅岭必犯东胜寨乾涧儿又顺沟由野
猪口必犯重谷口梧桐谷自恶庄西由荆林过青龙河至三岔山
必犯桃林口关及水谷寨则佛儿刘家当备如于会州聚兵东南
由昌毛太之汤兔之一掯苦列兔自东南口由胡石达儿至三岔
口其备犯亦如之由黄岳川赵家谷其犯先水谷寨而桃林口佛
儿谷次焉刘家口当备由白滩之溜渭必犯徐流口刘家口佛儿
谷而水谷桃林当备自溜渭之西由张盘山而斜崖必犯冷口关
而河流徐流当备又自苦列兔西南口由石门 荞麦山南下过
卷三 第 56a 页
石门亦犯冷口关而河流徐流刘家当防其自荞麦山东渡也自
过石门西由阎王鼻必犯白羊谷则迫白道子石门子矣而新开
岭当备自石门西南之狮子坪南下二路并犯白羊谷新开岭而
擦崖子白道子尤要自昌毛太西南由乾河川迤南之讨来打坝
下老长岭必犯擦崖子新开岭而城子白羊当备由乾河川长河
台直抵石口儿必先犯青山口而及榆林岭则大岭寨当备由熊
窝头之松岭则犯第四道关迫本关矣其擦崖城子当备其自陡
儿而过白石也由长哨必犯董家口而铁门关次之如自会州直
下冷岭过龙须门聂门由三岔口之石口儿备犯亦如之或不入
龙须门由大川径宽河城黄崖里必犯喜峰各路如于一马兔一
逊川大兴州五儿班逃军兔聚兵东南由恼奴河之傍牌川之虔
卷三 第 56b 页
婆之冰窖之黄崖南下亦犯喜峰路而太平松棚二路当备或滦
浅及冰冻自恼奴顺河南下必犯团亭潘家及大小喜峰东西常
谷而洪山罗文各关当备又自恼奴渡河西由起塔兀兔之天宁
寺之流河下稍入车河川南下谢儿岭必犯三台山苏郎龙井而
洪山潘家罗文当备西下乔家岭必犯洪山口三台山各关其备
亦如之自五儿班南渡滦由舍不哈至九道流河或自大兴川由
十字道之把汉土门西由塔喇打埧亦至九道流河而十字道西
由黄草川之斗里库亦至塔喇打埧顺河八十里而至斜里喇塔
川若犯罗文各关必自九道流河渡撒入石夹口则犯马蹄谷入
大羊拦则犯蔡家谷秋科谷入小羊拦则犯千家谷入一立马口
宁车口俱犯罗文谷猫儿谷及西通山寨谷入大渌洞则犯沙坡
卷三 第 57a 页
谷山口寨入小渌洞犯亦如之于西则犯马兰路冷嘴头关郡境
之哨止矣其大宁青城皆二虏往来所驻劄左寇东恊必由大卤
场右寇中恊必由奚河川苦列兔则伺虏情向往其涂可捶控
之矣
山海路关外川宽四十里或半有水东北至铁场堡
 堡在大川中川三十里又至背阴障堡在川北坡南川里半又
 至三山营营东野马川营南前屯卫共川宽六十里卫西南至
 中前所及至本关又自营北至常海亦名大古路西北至横河
 东北至恶力而西北至大卤场俱大川乃二路总括远哨所止
 夷虏聚兵场也又西北三十里由儿女亲而至毛挨兔及恶木
 林俱川十里并有树有水东北至黜梨根卜喇儿川宽里许有
卷三 第 57b 页
 树又至察汉壕川三十丈旁俱高崖又至拨梨兔废城外有小
 砖塔三座又至老河南岸各有树又至旱赤八哈亦名赤八哈
 兔西顺老河北岸至厂房俱有榆又由陷河兔至大宁城少树
 其旱赤东通辽东三岔河西北至赊白兔北出老河至火郎俱
 有水其赊白西北至舍喇哈又至迭儿孛只英亦总括路东西
 二虏之所会兵又由大荒至黄台吉插汉脑巢千三百里一通
 白马川一逊川白庙儿穴皆大荒川有草木又自卤场西北至
 好孙又至心集俱川三里有水合恶木林派出辽东又至旱落
 兀素沟宽三十步高山俱有树其兀素东南通恶木林川多小
 墁山又北至大宁三十里夹岗川十里外皆大荒其川中旱落
 兀素也并通大举又北之坤墩吝之插汉挠孛之舍伯兔之火
卷三 第 58a 页
 郎兀之公固儿迤东之舍喇母林里未详自关北至
石门路一片石关川二里去东八里宽四十里迤北通铁场堡自
 关北至
○庙山口关外川八十步俱有水又至
○黄土岭关外川里许去东五里宽三十里有小树通铁场堡川
 亦如之并通大举自关西北至
○大青山口关外川里许有树通单马北从间道至鹞子山拨又
 至孤山子俱山高里许沟宽二十步又至茶条山高如之沟四
 十步又至直北山高二里沟如之又至大尖山高里半沟七十
 步俱多树又至小尖山高如之沟抵横河凡八十里宽百步间
 五六步夹崖崎岖通步又自横河东北至恶力川一里通单马
卷三 第 58b 页
 并有树有水其自关外小道东北至闯水洞迤东至茶条冲又
 至大谷里左右峻险又通背阴障川俱里半又自关西南至
○小河口川半里西北至白洋川沟如之东通闯水洞自口西沟
 半里至
○大毛山关外去城北三里有水沟里许又迤东沟二丈或半通
 白洋并通马西北沟如之去三里沟百馀步或十馀丈通董堡
 龙扒山又自关西北至
○董家口关北至龙扒山沟五十步或三十步多石坎西北沟一
 二丈通城子谷龙潭又由山蹊至大高俱有树有水并通步又
 自关西至
○柳河冲转西北至
卷三 第 59a 页
○城子谷关外川半里又至张家庄沟里半东北至旧关川百馀
 丈或四五丈又至大高又至龙潭川四十丈或十馀丈潭极深
周八丈东峻崖西坡宽四十步又川六丈或半通单马至三岔
 口川十丈或三丈又由正冲之横岭高五里俱川三丈或十步
 水八本谷口又至稍腰兔北至十字河俱川一里或四五丈河
东通横河川亦如之近横宽百馀步俱有树有水并通马河东
北通恶力川三里傍墁山马由山行有树通大举自旧关西北
 至大小龙潭沟宽皆二丈二潭周八丈两崖壁立西有线道今
 断秋夏涨容单步冬虏扬沙布冰通单马俱有树又至黄崖
 沟五丈或三丈又自关外西北至
○水门寺沟半里又至
卷三 第 59b 页
○平顶谷北川五十丈或十馀丈至黄崖堡在山稍高路由崖北
通单马又至驴驹岭高里许有水南入城子谷北出龙王庙西
北至马蹄岭东通十字河俱川二里并通马西至义院常海有
龙王庙址川四里或一里通大举并有树有水自谷口西北通
 长谷龙潭川二十丈或七八丈其至小口子沟宽三十丈或二
丈西南至
○长谷水口有三道东九里西十里中七里东西相隔五里川北
横岗又自本口西北由中水口十里东七里西六里俱川五里
至老岭高二里有拦马𡊢城岭北平漫水下龙潭岭南陡峻水
 入本口又至龙潭迤西至羊圈子俱沟二三丈傍高崖圈东水
 入龙潭又自本口西北出水口西五里东六里中十里而至𥂐
卷三 第 60a 页
道子俱川五里有树有水又沟宽三丈至羊圈子又腾山通义
院小卤场俱有树并通步又自本口西南至
○义院口关北至梳头崖西南腾山有树步通瓦庙冲崖北至小
卤场西北五里奚河高北四里奚河川渡自场从间道八里亦
至奚河川东北至沙岭在奚河北岸可瞭又至常海又至偏梁
石堡在奚河西山水入奚河又至歹彦打埧高里许平墁岭水
南入奚河北由三岔口出兀拦转入奚河东北至三岔口至黄
石又至红草沟俱川里许或半里间十馀丈又由挨石岛至兀
拦打埧川六十步埧狭五六尺长四五丈左高崖右深沟沟西
亦高崖此大举必经之道虏至架梁倚之共宽丈馀亿众须二
昼夜乃尽东有间道宽三四步长七八里亦分人马行之岭西
卷三 第 60b 页
正道远十里又至大卤场有树及水其红草沟东通恶力川宽
百馀步有树属夷由此行其自关外西北至三岔山又西北有
三道一至大梯子岭高半里顶平墁一至种老岭高二里北平
坡南陡崖一至瓦庙冲岭高三里腰坦平南险峻俱川里许或
十馀丈有水入院口并通大举其瓦庙西南腾山至种老又至
大梯又至白蒿多树并通步又自白蒿东南川一里或百丈至
本院口西过小岭至
○拿子谷俱有树并通大举西北沟三丈或二丈有树及水马通
横岭高半里岩垒多树有水岭南入拿子岭北由白蒿入院口
又至白蒿沟宽二丈或半之多石坎下马过白蒿西南腾山马
通石婆婆岭高三里北平漫南多树下有小龙潭水入花场东
卷三 第 61a 页
南沟宽三丈单马通独石高丈广半有古字七行独立川东故
名又至清水关乃花场旧关也至
○花场谷关俱川一里或半里西过沙岭陡险沟宽半里有树至
○细谷水口并通马西北至仰𥂐沟宽四丈或丈馀山顶平有水
由大石上而下又至小岭一名大横岭高二里北平墁南陡险
水会仰盘入细谷西北下岭顺乾河川沟三丈或丈馀通独石
又半里转西南至石虎谷阺西北沟二丈有树有水并通步又
自石虎谷中南阺棺材沟宽二三丈旁陡大树有水川南叠障
马步不通又自夲关西南腾山至
○苇子谷西北腾山至洞儿转西南至
○柳罐水口有树又西北至胜水崖沟丈许两傍高崖有水及树
卷三 第 61b 页
又腾山至旧城头有树又自夲谷西南至
○孤石谷水口有水及树又西三里转东南至大偏梁山沟二丈
本口源此其前高山马步不通又自本谷外西三里转北至小
黄崖子迤西至土岭俱川二丈又腾山至清凉石其石三片高
二丈在道西山颠登之可望抚宁卢龙又西腾山至旧城头有
拦马废垒俱多树并通步自夲口西南至
○温泉谷沟宽三丈有树北至响泉川八丈或二三丈有水及树
又至乾河川沟宽三丈或丈馀夹崖有树又至扒带岭又通旧
 城头俱川半里其扒带西腾山至马思岭俱有树并通马又自
本口西至
○丼泉谷石梯子墩夲堡自石梯子为界西北至流冲俱沟三丈
卷三 第 62a 页
 有树又至钟楼岭以形名也东通响泉沟宽五十丈或丈有水
 及树西北腾山通扒带有树北至土胡衕沟宽五十步或二三
 丈有水及树西北腾山至旧城头又腾山至砖庙儿俱有树并
 通步转东北五里沟三丈有树去沟十里有水马通牛心南口
 其东南口一至种老一至大梯一至白蒿俱墁坡有树并通大
 举一至石婆婆沟五丈有树通马东北口顺川至奚河险要如
 东南口其自夲堡口外西至
○星星西北至
○中桑口外川五里或三丈有树有水多石坎通单马东北至天
 桥石磴高四尺桥东崖壁立西河石坎丈高下马而过北顺崖
 至夹脚石槽长丈宽尺东接悬崖西临深渊间有石坎高七八
卷三 第 62b 页
 尺步者亦缓东沟三二丈而通马思岭本岭即星星边城也又
 北至头架沟宽十里岭高半里有树水入中桑又至二架岭平
 墁又通砖庙儿俱川三丈有树又自夲堡西北至
○箭杆岭口关川一里或百步转东北至箭杆岭高二里岭南水
 入本关又八里小石孔在道西山腰水由孔出牛心又十里大
 石孔如屋在道东北崖下俱沟五丈或三丈并通单马又至牛
 心西南口沟十丈通马俱有树有水又自本关西北至
 葛藤岭沟丈馀有树通步又沟五丈或二三丈西至
台头路界岭口关东北至十八盘沟五丈岭高二里北平墁水合
 金冈水出三岔入奚河南崒险水入关又至金冈其义院属夷
 皆由此入关金冈东通牛心俱沟三丈西北至三岔山沟三丈
卷三 第 63a 页
 北通奚河中稍川里许东南通十八𥂐沟五丈俱有树有水并
 通单马西南由小庄巢而通界岭儿沟三丈有树通单马其自
 关西北川里许至白台台在川东冈废矣又川六丈至界岭儿
 岭平墁有水南入关北由土胡衕入青龙河西北沟三丈有树
 容单马由小庄而通三岔山从拨道经梨花而至明朗由山道
 至偏崖川三里有树两崖若门故号偏崖为石门也虽通大举
 至此不得长驱又至许家去东三里无路北沟五丈至明朗而
 西过小岭由大苇子转南而通青山川一里或百步间五六丈
 又西至土胡衕北至恶卜庄俱川里许自胡衕西北至松林店
 川半里或三十步平墁东北川二里亦至恶卜庄庄青界二路
 会哨所也北至寺儿山川里许又至白石嘴川七里又通奚河
卷三 第 63b 页
 中稍河五丈连川宽七里又至兀拦川十里东通红草沟川一
 里北至东逃军兔又至恶力哥俱夹高山川一里并有水有树
 又至磕里川二里又九十里川宽五里外荒川至青城俱有树
 又至哈喇五素川斥卤无草木东北至大宁俱川十馀里其城
 东由一掯精转东北亦至大宁俱大川有水城西至兀胡骂岭
 川八里有树西南至接白个岭平墁川一里又川五六里有水
 及树而至会州又自城西北至旱落兀素川五里东北通舍伯
 兔西南过小岭至呵乐贺俱川百馀步又至欧利兔东南通接
 白个西南直西逃军兔俱沟二十馀步其自磕里东至那林川
 二里转东北荒川墁山通东旱落兀素西至舍喇素川六里又
 至刻儿沟川半里有水出会州入宽河又至会州川亦如之并
卷三 第 64a 页
通大举又自夲关西北至
○罗汉洞北至欢虎谷转西通界岭儿俱沟五丈又西南至
○青山口关西北沟五十步或二十步至鲇鱼洞东口又至张家
坟川半里俱有树东北至杓子谷川一里又沟三十步或二十
步至北横岭平墁长三里又顺坡至土胡衕俱有树有水其杓
子西即总墙沟宽二里近城址宽百止迤南至青龙河其张家
东至大苇子川百步俱有树有水通大举西南至扒带岭沟七
十步或三十步其岭西即五道沟宽十馀步或半之通单马而
至青龙河南腾山有树马通乾涧儿又南之顺巢之麻地之枯
木之大孛之野猪之桃林青龙河俱沟五十步或二十步迤递
 有小树及水多石坎通步其自
卷三 第 64b 页
燕河路桃林口关北过河至桃源川转西北至白蜡谷又自桃林
 东北至三岔山俱川百馀步东通总墙 城址北至金香沟十
 馀步俱有树有水入青龙河又东北至荆林沟倍之东通恶卜
 庄沟四十步北川一里过二小岭通奚河中稍又自三岔西北
 至李家谷沟十馀步水木若桃源又沟三十馀步过小岭至胡
 石达儿又至一掯苦列兔川东南口即青龙河岸川五十馀步
 又川一里至一掯苦列兔西北至把哈苦列兔又至把哈苦列
 兔打埧平墁俱川一里并有水入青龙河又北至汤兔川二里
 自汤兔东北至舍喇素川一里西北至昌毛太川三十馀步有
 水流出会州合宽河派入滦河又至会州川一里其一掯苦列
 兔东南口东北顺青龙河川一里过河四次水深二尺馀至兀
卷三 第 65a 页
梁素又顺青龙河川五十里过河六次水深如之通奚河中稍
并通大举又自本关西北顺河至白蜡谷川百步又至安子山
又自关西北至
○水谷寨东北至安子山西北至正安子山又西北至石河东通
安子山西通佛儿水谷岭高险东北至安子山又北至赵家俱
狭沟通步又过青龙河至黄岳川西北通苦列兔川南口俱川
三十步馀通马又自本寨西至
○佛儿谷寨东北窄沟步通水谷岭西北至石岭墁山沟七八步
自本寨水口西北过小岭至
○刘家口关东北由拨道自花台经大野猪而至桃林第八拨峰
台谷山又自关东北至石岭又至小土岭西北至溜渭沟宽百
卷三 第 65b 页
馀步又北至白滩一名臭水坑又通一掯苦列兔川南口俱川
 一里或二十步有树西沟十馀步至石门南川又自溜渭东通
七谷口沟四步西至张𥂐山迤南至孤树坪俱沟六步并通马
又自本关水口西至
○徐流水口关沟十馀步北过大川至麻地里凡兵马出口烧荒
皆此劄营又至老鸦岭沟二十步东北通溜渭沟宽百步或十
馀步并通大举自麻地西沟六七步至砂岭又腾山至羊圈并
通马又至前石河沟二十步又自本关西至
○冷口关东北至斜崖川二百馀步其崖东通前石河乃沿边夹
道沟二十馀丈北至孤树坪又至石家坟西北顺河至荞麦山
高耸可瞭俱川一里又北至石门川里半东北三里沟二十步
卷三 第 66a 页
 二十七里沟一里至一掯苦列兔俱有水入青龙河其石门西
 至召毛兔沟二十步自本关西北至过石门有水又至石牌岭
 墁山东北通荞麦山西北至察肚岭在川南高陡下马而过冷
 口关讨赏又至狮子坪北至龙王庙又西北至召毛兔俱川一
 里毛兔东北通一掯苦列兔沟二十步西北川二里至讨来打
 埧一名抄来打埧并通大举其过石门东至倒梨树沟五十步
 转东北过岭至石家坟沟十馀步墁山西北沟五十步或七八
 步亦通察肚岭并通马西至阎王鼻川一里岭高二里陡峻有
 树岭南步通边城五里又沟十馀步单马至横岭岭在沟南路
 由沟中行岭南沟十馀步通单马至边城又南至
太平路擦崖子提调下白洋谷水口沟二十步东北至白土岭沟
卷三 第 66b 页
 一里或三十步又腾栲栳山步通狮子坪又自本谷西北至枯
 井儿川一里又至菉豆谷沟七八里南腾山十五里通边城东
 北沟三十馀步至东长城岭高三里陡峻又沟四五步单马通
狮子坪又自本关西至
○新开岭北至芝麻坪沟十馀步东北由沙岭川十馀步马通菉
 豆谷西北至獐狍谷川六十馀步又沟百步有树及水通擦拨
 老长城岭并通大举又自本关西至
○擦崖子关拨分东西东拨北至树木枝川七十步又至牌撅岭
迤东而至老长城岭高七里陡峻下马鱼贯而进又西北沟五
 六步或十馀步单马至鹅石又至讨来打埧东北至呼奴思大
岭沟二十步又北至乾河川并通马东北过岭狭沟单马通思
卷三 第 67a 页
 太其自鹅石东北至舍喇镇沟百步有树通马东通龙王庙川
 二里东北通召毛兔川三百馀步西北通讨来打埧川百馀步
 俱有水有树并通大举其自树木枝东通芝麻坪川一里有树
 西至蔡家岭又至单家岭俱川一里或三十步并通马西拨西
 北至单家岭又至白石山则与榆拨陡儿互哨又自本关西至
○城子岭关北至单家岭沟五六步西至
○柳子谷北沟五步步通夹山岭东通单家岭沟十馀步或三四
步岭西至哈哈石又至双树俱川六七步并通单马又自谷西
 至
○大岭寨北至莺窝崖又至红石谷俱川三十步
至双树川四十步又至横河川半里俱有树并通大举又自寨
卷三 第 67b 页
 西至
○榆木岭关东北至马道岭沟百步又至韭菜畦沟十馀步北至
 长儿沟川半里西北至鱼鳞沟东口川二十步或十馀丈俱有
 水及树又至古城北至松岭又至熊窝头各川半里东至血岭
 沟五十步又通讨来打埧又东北通呼奴里太岭各沟宽二十
 步有树西至瓦窑川又西至石口儿东北至靴儿岭又至长河
 台俱川一里又通乾河川宽百馀丈西北沟一里至孤山北川
 半里至蓝子岭东通长河台北至三岔口又如背答如聂门如
 龙须俱川宽一里其龙须夹山若门中宽二十步达贼若犯本
 关须过此门径由大川犯在喜峰又东北之骆驼之半壁之打
 鸡而通会州皆大川有树有水并通大举其聂门东至安答石
卷三 第 68a 页
 川一里或半又至安答打埧沟四十步俱有水通马迤北二十
 里沟狭容单马外大川通汤兔自本关北至
○第四道关川二百馀步东通鱼鳞沟宽二十步北由陡儿岭通
 古城岭又自本关西北至
喜峰路董家口提调下青山口关北通石口儿岭西南至
○艾谷口关东北至腰岭北至平林各沟四五十步又北通孤山
 自本口北至黄土台东北通平林各川半里俱有树并通大举
又自本口西至
○董家口关北至黑山炮又东北由长哨通石口儿俱川里许西
 至花园川百馀步北至观音堂川一里东北至骆驼岭川二百
 馀步西北至桃树谷川一里其桃树东通黑山炮西南过小岭
卷三 第 68b 页
狭沟通单马至喜拨营𥂐里东北由破房通三岔口俱有水及
树并通大举又自花园西至分水岭川二十步通马又至
○铁门关北至炮岭各川一里又至细岭西北至古道岭各沟二
十步西至磨石谷沟五十步南十里通边城沟二十馀步又西
至莺窝里沟四十步又自本关西南至
○大喜峰口关西北川宽三里至莺𥂐里凡兵马出口烧荒皆此
劄营东通莺窝崖沟二百步北至庙儿岭又至梦子岭平墁先
年有石碑记梦故名亦名浓济岭西北至腰站川里东北至九
姑岭又至黄崖里东沟十馀步过小岭狭沟单马通聂门又东
北至宽河城川三里即原宽河所今移遵化县又至龙须门俱
川里许又自黄崖西北至冰窖川半里又至虔婆岭川里许北
卷三 第 69a 页
 即傍牌川东北通会州又北顺滦河至恼奴河川口西北至西
 逃军兔川南口俱川二里东至丫头沟又北通会州各过小岭
 俱沟二十步又东北由小子沟迤北亦通会州沟宽亦如之西
 北至呵各得岭又川南二十里宽七里北十里宽里许至五儿
 班川亦名呼鲁伴俱有树有水并通大举又自夲关西南至
○小喜峰北沟二三步多石坎通步一里即大荒川又西至
○团亭寨北至栗树湾又至夹儿庵至横河即九道流河合滦河
 川口又至傍牌川俱川二里有树有水并通大举其大小喜峰
 虽通大举近边沟狭石多通步至本寨乃通大举自寨西至
松棚路潘家口关北至小河口即滦河西岸西至东常谷堡西北
 至太阳谷川半里东北至长城岭又通小河口西至
卷三 第 69b 页
○西常谷北至到沟谷东通太阳川三里西至三台水谷沟宽六
 十步并通马自本堡西至
○三台山关东北至回回墓川十丈或一丈至土松岭长六里俱
 通单马又至房儿岭平墁通马又至大古道岭长十五里又至
 横岭长二十里及至谢儿岭俱高险过岭东即滦河北至车河
 川又至庙儿岭长五里险峻岭北水出流河又至流河中稍西
 顺滦河至大宁寺谷口又至起塔兀兔过滦河迤北通恼奴河
 川口有水并有树俱通大举又自本关西北至鸡冠山即黑河
 宽一里又至忠义寺址在黑河西岸又至马海棠又至团漂石
 二川黑河石崖夹立宽七八步石多水急又至大黄茶子在黑
 河东北山上又至乔家岭长三十里南陡峻北平坡并通步其
卷三 第 70a 页
黑河源出本岭西南又东北至小河口川二里或五十步通单
马并有树又自本关西至水谷沟又至
○苏郎谷水口又至杀达子沟俱沟半里或百步有小树又至
○龙井谷关西北至古道岭长十里有树西南至
洪山口关西北至神仙岭又至大到沟过撒河步通马兰谷岭
 又东北至巡检司又至偏塘又至青阳林各川三十馀步又至
 黄 子川二十步又至分水岭长七里北陡峻南平墁有水出
 撒河又至打狗巷川二十步又至龙湾子川四十步各水入黑
 河并有树通单马又至乔家岭险要见上又自本关西至
○马蹄谷关东北至庙儿岭稍高有树有水通单马又北至石夹
 口宽十九丈有水又北出口即撒河关北至短嘴子岭高陡东
卷三 第 70b 页
北通石夹口西北由山路至梨树岭稍高多树俱通步又北至
大羊拦口阔十五丈通马并有树及水自本关西至
○蔡家谷堡东北通梨树有水西至
○秋科谷堡北至庙儿岭稍高有树及水东北通大羊拦西北通
 小羊拦又自堡西至
○干家谷北至到谷岭长五里高陡有树又至小羊拦口宽十九
 丈馀有水又出口即撒河并通步自堡西至
○罗文谷关北由岔道至一立马岭一名拦马墙川百步水入本
关又过横岭至一立马口宽二十四丈有水又过撒河迤西北
 至秋木林沟百步俱通马又至庙儿岭长四里北平墁南陡岐
 通单马又至南松岭长一里岭下有水东南至安子岭坡东有
卷三 第 71a 页
 水又至摆宴塘川二百步南过撒河步通秋科庙儿岭转西北
 至窟窿山川百馀步旁高山又至神仙岭西川宽二百步俱有
 水自马蹄谷至此凡水皆出撒河又至黄石崖川如之又至大
 横河川四百步旁夹山又至白马川宽如之又至石夹口两山
 顶平中道甚狭宽三十步又至分水岭长三里高陡岭南水出
 大横河又至寿堂坟川四十步又至干心河山川若大横河又
 北至头道流河俱有水自秋木至此俱有树自南松至此并通
 马又北至七道流河及九道流河西南通斜里喇哈谷口凡八
 十里过河九次故名东北至舍不哈川三里又至滦河西岸川
 五里又过河至五儿班又自九道河西北至塔喇打埧又名头
 条道沟二十步又至舍喇不哈岭川二里又通把汉土门东北
卷三 第 71b 页
至一掯打埧平墁川里许又过河亦通五儿班其头条道东北
至斗里库川宽一黑水深三尺出滦河前后山阻无路东通一
掯打埧西由黄草川通十字道土门俱有水及树并通大举其
五儿班川宽六七里西北由隰陂兔通一逊川三日程西由呼
荅哈而通大兴州日半程亦总括之地黄虏常此聚兵又自夲
关西至猫儿谷堡北至新开岭长四里俱有树岭南水入罗丈
岭北至宁车口宽五十丈水俱出撒河又过撒河北通秋木林
 又自堡西南至
○山寨谷西北至牵马岭长一里俱通马岭南水入沙坡又至桑
树岭长五里稍高有树岭北至大渌洞口阔三十一丈水俱出
撒河又北出口即撒河自寨西南至
卷三 第 72a 页
○沙婆谷北通牵马岭西北至
○山口寨东北亦通牵马岭西北至溜石坡岭长三里岭南小水
 入沙坡又至安子岭高陡俱有树岭北至小渌洞口宽十七丈
 水俱出撒河其安子岭西南至桃树谷即楸树岭东通溜石坡
 西至马兰路冷嘴头关并通步其滦河流河撒河之源详见方
 览经
外内拨路
山海路拨九自松山而李家堡而鲁家山而铁场堡而挂牌山而
 按马山而永安堡而将军石而背阴障凡九十五里远哨至大
 卤场石门台头二路同
石门路提调三共拨四十八
卷三 第 72b 页
 黄土岭关提调下拨十六自大青山关而鹞子山而茶条山而
 直北山而大尖山而小尖山而三岔山而黄土坎而石门子而
 小横岭而大横岭而太平台而常海顿而平墁川而孤山而五
 指山凡百八十七里
 大毛山关提调下拨十六自城子谷关而张家庄而旧关而大
 高而龙潭而三坌口而正冲而横岭而头道河而青阳林而羊
 圈山而稍腰兔而十字河而大孛罗林而长岭而恶力川凡百
 九十三里
 义院口关提调下拨十六自本关而黑崖子而小梯子岭而三
 坌口而段木岭而土胡衕而切河而安子山而常海而歹彦打
 埧而三岔口而黄石而红草沟而挨石岛而兀拦打堤而委素
卷三 第 73a 页
 太凡百九十六里
台头路提调二共拨三十一
 界岭口关提调下拨二十二分东西二股自本关东由十八𥂐
 而牛心山与义院拨互哨凡二十七里西由白台而界岭儿而
 梨花山而明朗谷而土胡衕而恶卜庄而寺儿山而白石嘴而
 红石岭而兀拦而兀拦岭而大柳树而兀梁素太而歹彦岭而
 宽佃而红草沟而挨石倒西而独木桥而兀拦打埧西凡二百
 三十里
 青山口关提调下拨九自本关而麻地沟而苇子谷而三道沟
 而杓子谷而北横岭而恶卜庄而兀拦而杏山凡百八十里
燕河路提调二共拨三十二
卷三 第 73b 页
桃林口关提调下拨十九自本关而宽哨顶而梳头崖而三角
庄而逯马崖而赵家谷而王家谷而戚家谷而峰台岭而天桥
 而总墙而古道而斗儿岭而毡帽石而舍白兔而蔡家谷凡百
 十里远哨由一掯苦列兔东南口迤东北由兀梁素太而至东
 逃军兔其刘家口三拨由花台而大野猪接入桃林第八拨峰
 台谷凡二十里
 冷口关提调下拨十五分东西二股东由牛鼻子岭而挝角山
 而寺儿崖而黄崖山而大户店而三岔山而石门而逃军山而
 一掯苦列兔凡百里远哨西北至汤兔西由豹崖山而察肚岭
 而龙王庙而召毛兔而讨来打埧凡八十三里远哨至聂门
太平路提调二共拨二十五
卷三 第 74a 页
擦崖子关提调下拨十六分三股自本关东北由白羊谷而大
石头而庙儿岭而炮儿山而五指山而白土岭而栲栳山而菉
豆谷凡六十里远哨由狮子瓶通石门而至一掯苦列兔北由
树木枝而牌橛岭而老长岭而鹅石谷而讨来打堤凡九十里
远哨至聂门西由单家岭而白石山凡三十里与榆关陡儿岭
拨互哨
榆木岭关提调下拨九自第四道关而陡儿岭而古城岭而松
岭而熊窝头而石口儿而靴儿岭而长河台而乾河川凡百里
远哨至龙须门
喜峰路提调二共拨三十一
 董家口关提调下拨十自本关而黑山炮而长哨而石口儿而
卷三 第 74b 页
三岔口而背荅岭而聂门而龙须门而冷岭凡百三十里又自
黑山炮西三十里桃树谷转东北由破房司通三岔口远哨至
会州
李家谷关提调下拨十二自喜峰口关由东石梯子而孛罗台
而浓济岭而天津谷而九姑岭而黄崖里而宽河城而龙须门
而冷岭而骆驼岭而打鸡岭凡百五十四里远哨至会州又自
 团亭寨境外新设九拨由煖泉而黄崖而夹儿安而清河而土
 洞而横河而傍牌川而滴水崖而恼奴河凡百二十里远哨至
 西逃军兔川南口
松棚路提调三共拨四十六
 潘家口关提调下拨十二自三台山关由宽佃而回回墓而双
卷三 第 75a 页
 桥而段岭塘而寺儿山而土松岭而小古道而中古道而大古
 道而横岭而谢儿岭凡百三十五里远哨至白河
 洪山口关提调下拨十七自本关而黄瓜山而尖顶山而柏茶
 山而瞭高山而巡检司而独石而椵木林而梨元口而水泉而
 分水岭而张官堂而黄 子而打狗巷而黄土岭而龙湾子而
 乔家岭凡百四十七里远哨至流河
 罗文谷关提调下拨十七自本关而岔道而一立马岭而一立
 马口而秋木林而庙儿岭而南松岭而窟窿山而神仙岭而花
 园而白马川而石夹口而打狗巷而分水岭而逄批子而寿堂
 坟而千心河凡百七十里远哨至九道流河郡境至潘家口提
 调辖内龙井关止本路至山口寨止
卷三 第 75b 页
路营 边路拨 大路拨
山海路 山海关(西至七星寨十里/马军四名步军一)
(东<折 t="33"/>辽东无/接西至七星<折 t="33"/>名)
(寨上拨路二/十里设拨二)七星寨(西至石门界长桥/庄十里马军四名)
(马军八名步/军一名)长桥庄(西至石门寨二十/里马军四名)
石门路 石乔谷(南至石门寨十三/里东至长谷营八)石门寨(西至老岭九里马/军四名步军一名)
(大道东自长/桥起西至同<折 t="33"/>里东北至义院口十二/里马军三名)老岭(西至小悖老九里马/军四名)
(野庄止拨路/七十三里设)长谷营(东北至大毛山二/十里东南至破窑)小悖老(西至平山营十五/里马军四名)
(拨六马军二/十六名步军<折 t="33"/>庄十里西北至义院口/八里马军三名)平山营(西至同野庄十里/马军四名)
(一名边道西/北自石乔谷)一片石(西至破窑庄十里/马军三名)同野庄(西界石门路平市/庄十里马军四名)
(起东自一片/石北自大毛)破窑庄(西南至沙河寨十/里马军三名)
卷三 第 76a 页
(山至义院口/止三关皆入)沙河寨(西南至石门寨大/道十里马军三名)
(石门延袤境/内拨道一百)大毛山(西南至长谷里见/前马军三名)
(里设拨七马/军二十一名)义院口(东南至长谷营西/南至石乔谷里俱)
(外台头路贴/马军二名共<折 t="33"/>见前马/军三名)
(四十九名)
台头路 界岭口(东南至双岭儿十/里西接青山口二)平市庄(西至李家庄九里/马军四名)
(大道东自平/市庄起西至<折 t="33"/>十里马/军四名)李家庄(西至聂儿庄九里/马军四名)
(平坊店止拨/路六十六里)双岭儿(西南至郭家庄十/里马军三名)聂儿口(西至牵马山九里/马军四名)
(马军二十八/名边道东自)郭家庄(西南至台头营大/道十里西北至枯)牵马山(西至台头营九里/马军四名)
(界岭口起西/至潘家庄至<折 t="33"/>井庄十里/马军三名)台头营(西至平坊店十七/里马军六名步军)
(枯井庄止拨/道延袤共一)青山口(东至界岭口里见/前东南至枯井庄<折 t="33"/>一/名)
卷三 第 76b 页
(百三十里设/拨六马军一<折 t="33"/>西南至潘家庄各十五/里马军三名)平坊店(西至燕河营十三/里马军六名)
(十九名内除/平市庄拨贴)潘家庄(南至平坊店大道/东北至枯井庄各)
(石门路马军/二名共止四<折 t="33"/>十里马/军三名)
(十五/名)枯井庄(西北至青山口里/见前南至台头营)
(十里马/军三名)
燕河路 桃林口(东西无接南至桃/林营十里马军三)燕河营(西至桃林营二十/里马军六名步军)
(大道东自本/营拨起西至<折 t="33"/>名<折 t="33"/>一/名)
(建昌营止拨/路六十五里)冷口营(东西无接西南至/建昌大道八里马)桃林营(西至刘家营八里/马军六名)
(设拨五马军/三十名步军<折 t="33"/>军三/名)刘家营(西至徐流营七里/马军六名)
(一名腹道东/自安山起西)附腹道 徐流营(西至建昌营壹十/五里马军六名)
(至歹老婆庄/止拨路一百)安山(东北至燕河十里西/南至张家庄十里马)建昌营(西至太平界新店/一十五里马军大)
卷三 第 77a 页
(零九里设拨/六马军一十<折 t="33"/>军三/名<折 t="33"/>名)
(八名步军一/名边道桃林)张家庄(西南至永平二十/里马军三名)
(口南至桃林/营大道十里)永平(西北至窑贺庄二十/四里马军三名步军)
(冷口南至逮/昌营八里各<折 t="33"/>一/名)
(马军三名通/共马军五十)窑贺庄(西北至孤庄十一/里马军三名)
(四名步/军二名)孤庄(西北至歹老婆十二/里马军三名)
     歹老婆(西北至建昌营二/十二里马军三名)
太乎路 鸡鸣店(东南至三岭儿文/道十里西北至忠)新店(西至三岭儿十五里/马军六名)
(大道东自新/店起西至白<折 t="33"/>义庙十五里/马军三名)三岭儿(西至土城八里马/军六名)
(庙店止拨路/一百零五里)忠义庙(东北至擦崖子十/里西至太平寨二)土城(西至罗家屯七里马/军六名)
(设拨九马军/五十四名边<折 t="33"/>十里马/军三名)东寨(西至米谷口八里马/军六名)
卷三 第 77b 页
(道东自鸡鸣/店起西至水)擦崖子(西南至忠义庙里/见前马军三名)米谷口(西至韩家庄十五/里马军六名)
(谷岭止拨道/延袤共一百)太平寨(东至忠义庙里见/前西南至梨树谷)韩家庄(西至滦河店七里/马军立名)
(三十五里设/拨八马军二<折 t="33"/>十里马/军四名)滦河店(西至白庙店一十/五里马军六名)
(名六名外千/总下拨贴本)梨树谷(西南至米谷口十/里马军四名)白庙店(西至三屯营一十/五里马军六名)
(路马军二名/共八十二名)石灰谷(东自太平寨里见/前西通水谷岭十)
(三屯营拨贴/本路步军二<折 t="33"/>立里马/军三名)
(名)榆本岭(西南至水谷岭二/十里马军三名)
     水谷岭(西北至青山营十/五里南至石灰岭)
(见前马/军三名)
喜峰路 青山营(西北至董家口十/里马军三名)三屯营(西至马逢谷十里/马军十二名步军)
(大道只三屯/营一拨东界)董家口(西至胜岭寨一十/里马军三名<折 t="33"/>十一/名)
卷三 第 78a 页
(白庙店西界/马逢谷马军)胜岭寨(西至李家谷一十/里马军三名)
(十二名内除/派贴松棚路)李家谷(西至喜峰口一十/里马军三名)
(四名本路八/名步军十一)喜峰口(西南至滦阳营二/十里马军四名)
(名内除派贴/太平路二名)滦阳营(南至铁庄十里马/军四名)
(松棚路一名/三屯守傋下)铁庄(西南至赵家庄十里/马军五名)
(六名本路二/名边道东自)赵家庄(东南至灰儿岭十/里西至汉儿庄二)
(青山营起西/南至灰儿岭<折 t="33"/>十里马军三名松棚贴/本路二名共五名)
(止共一百二/十里设拨九)灰儿岭(南至三屯营大道/十里马军四名)
(马军三十二/名外赵家庄)
(与松棚路合/界派贴本路)
(马军二名共/马军四十二)
卷三 第 78b 页
卷三 第 78b 页
(萧家庄止延/袤一百七十<折 t="33"/>里马军/四名)石门驿(西至淋<折 t="33"/>河二十里/马军六名步军二名)
(三里设拨十/一马军三十)榆林庄(东南至松棚营十/里马军三名)淋河(西至马伸桥十里马/军六名)
(五名内除本/路派贴赵家)松棚营(东南至袁家屯十/里马军三名)马伸桥(西至壕门十里与/马兰路合界彼贴)
(庄二名外三/屯营派贴本)三道岭(西南至贾家庄十/里马军三名<折 t="33"/>本路马军二/名共六名)
(路马军四名/通共马军一)贾家庄(西南至罗文谷十/里马军三名)
(百零/七名)罗文谷(东南至遵化大道/十里西至萧家庄)
(二十里马/军三名)
     萧家庄(东至罗文谷里见/前西南通马兰路)
(马相营二十/里马军三名)
  郭造卿曰凡伺虏者入胡地为侦候初设以东西虏而岂为
  三卫乎哉三卫我藩篱即我之耳目而乃为二虏心腹则我
卷三 第 79a 页
 之耳目眩矣故复设哨哨者曰拨有明至其营者以侦乎二
 虏有暗伏其地者以诇乎三卫亦可为之密矣而得其情者
 少其故则难言矣驿传之设原报乎军情𤇺火之举尤速于
 置邮今有司以驿铺传公文戎司多为所阁误而外拨之所
 传者不得迅达京师故复设内拨使其一昼夜不止三百里
 其后亦渐废材官得以通启扎戎马不为之加疲乎有司虽
 或知之率不敢问焉盖恐以误军机其咎孰执之乎亦当稽
 以防伪可度外乎置哉
永平府志
卷三 第 79b 页
卷三 第 7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