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a 页 WYG0484-00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郡图经续记卷中
            宋 朱长文 撰
  桥梁 祠庙 宫观 寺院 山 水
   桥梁(凡十五节/)
吴郡昔多桥梁自白乐天诗尝云红栏三百九十桥矣
其名巳载图经逮今增建者益多皆叠石甃甓工奇致
密不复用红栏矣然其名未尝遍录也近度支韩公子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b 页 WYG0484-0014b.png
文为守命每桥刻名于旁憧憧往来莫不见之其有名
自古昔或近事可述者为记于此(右一/)
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
升羽乌鹊江风夷亭此桥因馆得名白乐天诗尝及之
(右二/)
失履桥在吴县西南吴王有织里以是名桥谓之失履
俗讹也(右三/)
皋桥在吴县西北皋伯通字奉卿所居之地也伯通为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a 页 WYG0484-0014c.png
汉朝议郎卒葬胥门西二百步号伯通墩昔梁鸿娶孟
光同至吴居伯通庑下为人赁舂伯通察而异之乃舍
之于家鸿卒又为葬之是可称也哀江南赋云皋桥羁
旅亦谓此(右四/)
百口桥在长洲县东故传东汉之顾训五世同居家聚
百口衣食均等尊卑有序因其所居以名之(右五/)
乘鱼桥者故传为琴高乘鲤升仙之地据刘向列仙传
云琴高赵人尝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期曰皆斋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b 页 WYG0484-0014d.png
洁待于祠旁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留一月复入水去
(涿一/作砀)不云在吴也列仙传有英子者亦乘赤鲤升天
吴中门户皆作神鱼遂立英祠未详孰是(右六/)
都亭桥在吴县西北故传吴王寿梦尝于此作都亭以
招贤士也苑桥定跨桥故传皆阖闾苑囿游憩之地(右/)
(七/)
临顿桥在长洲县北临顿者亦吴时馆名也陆鲁望尝
居其旁皮日休赠之诗以谓不出郛郭旷若郊野今此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a 页 WYG0484-0015a.png
桥民居栉比盖此郡又盛于唐世也(右八/)
至德桥在泰伯庙前以庙名桥也(右九/)
孙老桥在运河上天圣初郡守礼部郎中直史馆孙公
冕所建也孙公治苏民所畏爱故以名焉(右十/)
行春桥在横山下越来溪中湖山满目亦为胜处(右十/)
(一/)
新桥在盘门外自郡南出徒行趋诸乡至木渎者每过
运河须舟以济又当两派分流之间颇为深广故自昔未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b 页 WYG0484-0015b.png
有为梁者今太守朝议章公下车有石氏建请出钱造
桥者公立限督之即日而兴逾时而毕横绝漫流分而
三桥往来便之(右十二/)
三太尉桥在吴县西昔广陵王诸子各治园第此桥之
西巷盖当时第三子所营治也今皆为居人占籍焉(右/)
(十三/)
吴江三桥南曰安民在新泾中曰利民在七里泾北曰
济民在吴泾初澄源乡并漕河有村十七家居河南田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4a 页 WYG0484-0015c.png
占河北民欲济无梁郡从事夏日长为之建桥钱子高
作记(右十四/)
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县尉王廷坚所建也东西千馀
尺用木万计萦以修阑甃以净甓前临具区横截松陵
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楫免
于风波徒行者晨往莫归皆为坦道矣桥有亭曰垂虹
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
非虚语也(右十五/)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4b 页 WYG0484-0015d.png
   祠庙(凡七节/)
泰伯庙在阊门内旧在门外汉桓帝时太守麋豹
所建钱氏移之于内盖以避兵乱也延陵季子侑祠焉
(右一/)
包山庙在洞庭唐人于此有祈而应鲁望诗曰终当以
疏闻特用诸侯封(右二/)
龙母庙在吴县阳山郡中尝于是祈雨而应民所钦奉
(右三/)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5a 页 WYG0484-0016a.png
常熟县龙堂唐咸通中县令周思辑以旱故禜龙于破
山之潭上果雨以应于是为堂以祀之记刻今存破山
即虞山也父老以谓每岁有龙往来于阳山虞山之间
其云雨可识(右四/)
庆忌庙在吴县境庆忌吴王僚之子东方朔所谓捷若
庆忌也如闻俗讹为庆忿非也(右五/)
洞庭圣姑庙晋王彪二女相继而卒民以为灵而祀之
(右六/)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5b 页 WYG0484-0016b.png
孙学士祠堂在万寿寺天圣中孙公冕守郡治狱不滥
断讼如神施张在巳无所吐茹吏民钦畏之尝病痈民
争诣佛寺祈福后又为之立祠吴民到今称之(右七/)
   宫观(凡七节/)
天庆观唐置为开元宫孙儒之乱四面皆为煨烬惟三
门正殿存焉其后复修祥符中更名天庆观皇祐之间
新作三门尤峻壮(右一/)
太和宫在盘门外其地乃唐相毕瑊之别业也瑊之子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6a 页 WYG0484-0016c.png
师颜及其子宗逸避巢寇之乱徙而家焉有戴省甄者
幼孤从其母嫁毕氏宗逸无子省甄嗣之后省甄入道
居开元观开宝二年请施祖庄为宫钱氏赐额曰太和
乃与弟子吴玄芝主其缔架焉王元之尝记其事仍有
诗留题(右二/)
灵祐观在洞庭山唐之神景宫也盖明皇时建内有林
屋洞人间第九洞天也为左神幽虚之天即天后真君
之便阙真诰云句曲洞天左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6b 页 WYG0484-0016d.png
眉南通罗浮言诸洞可以交达也旧传禹治水过会稽
梦人衣玄纁告治水法并不死方在此山石函中既得
之以藏包山石室吴人得之不晓以问孔子孔子曰此
禹石函文所谓灵宝经三卷盖即此也吴先主时使人
行洞中二十馀里上闻波浪声有大蝙蝠拂杀火观皮
陆诗信然也又有白芝紫泉为神仙饮饵盖列真往来
其间唐时投龙于此因建宫天禧五年诏重修赐灵祐
之名仍刻敕文于石(右三/)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7a 页 WYG0484-0017a.png
洞真宫图经云在古毛公坛上据皮陆诗毛公者刘根
也陆诗云古有韩终道授之刘先生身如碧凤凰羽翼
披轻轻按神仙传云刘根字君安汉成帝时人举孝廉
除郎中后弃世学道入嵩山石室中峥嵘上下高五十
丈冬夏不衣身毛长一二尺状如五十许人其与人坐
时忽然已高冠玄衣人不觉也根自说入山精思无所
不到盖尝至此也聚石为坛广不盈亩旧传毛公道成
罗浮居山三百馀年有弟子七十二人夫神化慌忽万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7b 页 WYG0484-0017b.png
里跬步夫亦何常哉有周先生隐遥字息元唐贞元中
来游包山之神景观距观五里见白鹿跪止即毛公坞
也得异石一方上有虫篆即毛公镇地符也得一井泉
色白味甘即炼丹井也旁又有古池深广袤丈旱岁不
竭即毛公泉也此宫乃开成三年建盖因先生云(右四/)
上真观在洞庭山上建于梁世唐僧皎然尝陪湖州郑
使君登此却望湖水赋诗皮陆亦有此作诗中云昔有
叶道士位当升灵宫欲笺紫微志惟食虹景丹叶君不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8a 页 WYG0484-0017c.png
知何名也(右五/)
乾元观在常熟一里虞山下梁天监五年张裕先生来
此山栖遁十馀载梦神人告曰峰下之地面势閒寂可
以卜居裕如教兴葺号曰招真昭明太子为之撰碑简
文帝尝赐玉案一面钟一口香百觔烛百铤陈供于此
其后改曰乾元(右六/)
太一宫旧在郡中或传在报恩寺之侧太平兴国中方
士楚芝兰言五福太乙天之尊神也太一所在之处人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8b 页 WYG0484-0017d.png
丰乐而无兵疫凡行五宫四十五年一移以数推之当
在吴越分野请就其地筑宫以祀之奏可六年十月苏
州言太一宫成芝兰又言都城东南地名苏村可徙筑
宫于此以应苏台之名则福集帝都矣太宗从之作太
一宫于都城之南而姑苏之宫遂废(右七/)
   寺院(凡三十五节/)
自佛教流入中土旁及东南吴赤乌中巳立寺于吴矣
其后梁武帝事佛吴中名山胜境多立精舍因于陈隋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9a 页 WYG0484-0018a.png
寖盛于唐唐武宗一旦毁去巳而宣宗又复之唐季盗
起吴门之内寺宇多遭焚剽钱氏帅吴崇尚尤至于是
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趋之唯恐不及郡之内
外胜刹相望故其流风馀俗久而不衰民莫不喜蠲财
以施僧华屋邃庑斋馔丰洁四方莫能及也寺院凡百
三十九其名巳列图经今有增焉考其事迹可书而图
经未载者录于此至于湖山郊野之间所不知者盖阙
如也又有寺名见于传记而今莫知其处者如晋何点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9b 页 WYG0484-0018b.png
兄弟居吴之波若寺又故传唐有乾元寺戴逵(一本作/戴颙)
之宅也宴坐寺张融之宅也又有龙华禅房唐慈崇福
慈悲陆乡数寺皆建于六朝之间而龙华宴坐之额乃
陆柬之书今莫见之矣(右一/)
承天寺在长洲县西北二里故传是梁时陆僧瓒故宅
因睹祥云重重所覆请舍宅为重云寺中误书为重
玄遂名之韦苏州登寺阁诗云时暇陟云构晨霁
澄景光始见吴都大千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0a 页 WYG0484-0018c.png
大荒即此寺也钱氏时又加缮葺殿阁崇丽前列怪石
寺中有别院五曰永安曰净土禅院也曰宝幢曰龙华
曰圆通教院也所谓宝幢者旧曰药师院昔有钱唐僧
道赞者作紫檀香百宝幢覆以殿宇翰林晁承旨与当
时诸公凡二十三人为之赞云又有圣姑庙盖梁时陆
氏之女吴人于此祈子颇有验(右二/)
永安禅院在承天寺垣中旧号弥勒院初太宗朝以藏
经镂板本有馀杭道原禅师者诣阙借板印造景德中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0b 页 WYG0484-0018d.png
又以太宗御制四帙及新译经一十四帙并赐之道原
既归藏于此院大中祥符八年又编修景德传灯录以
进敕赐今额每岁度一僧至今为禅院(右三/)
报恩寺在长洲县西北二里半在古为通玄寺吴赤乌
中先主母吴夫人舍宅以建晋建兴二年沪渎渔者见
神光照水彻天旦而观之乃二石像浮水上或曰水神
也以三牲巫祝迎之像泛流而去时吴人率僧尼辈迎
于海滨入城置于通玄寺光明七昼夜不绝号其殿曰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1a 页 WYG0484-0019a.png
二尊建兴八年渔者于沪渎沙上获帝青石钵初以为臼
类荤而用焉俄有佛像见于外渔者异之知其为二像
之遗祥也乃以供佛梁简文制石像铭云有迦叶佛维
卫佛梵字刻于燄间唐天后遣使致珊瑚鉴一钵一供
于像前又有陆柬之书碑开元中诏天下置开元寺遂
改名开元金书额以赐之寺中有金铜玄宗圣容当天
下升平富商大贾远以财施日或有数千缗至于梁柱
栾楹之间皆缀珠玑饰金玉莲房藻井悉皆宝玩光明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1b 页 WYG0484-0019b.png
相辉若辰象罗列也大顺二年为淮西贼孙儒焚毁其
地遂墟同光三年钱氏东造寺于吴县西南三里半榜
曰开元并其僧迁焉即今之开元寺也今开元寺有瑞
像阁乃别加塑饰其帝青石钵犹存周显德中钱氏于
故开元寺基建寺移唐报恩寺名于此为额即今寺也
唐之报恩寺在吴县之报恩山即支硎山也自梁武帝
建寺经唐武宗残毁至是乃移额于此寺有宝塔顷罹
火灾郡人复建巨殿穷极雕丽为东南之冠今仅毕工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2a 页 WYG0484-0019c.png
云寺有别院三曰泗州曰水陆为禅院曰法华为教院
(右四/)
普门禅院在报恩寺旁景德中日本僧寂照号圆通
大师来贡京师上召赐紫衣束帛寂照愿游天台山诏
令县道续食丁晋公时为三司使为言姑苏山水奇秀
寂照愿留吴门遂居此院朝宰诸公并作诗送之刻石
院中(右五/)
承天万寿禅院在长洲东南钱氏时中吴从事丁守节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2b 页 WYG0484-0019d.png
即晋公之祖也于其所居东南隅唐长寿寺之旧基锄荒
架宇祥符中晋公请改赐今额天圣初辟为禅刹高僧
住持相继崇饰最为闳广又有华严阁祥符中有浮
图自京趋蜀刻造十六罗汉像乃来钱唐布饰之将还
京师至苏感梦遂留此阁下郡中士民祈请数应去年
久雨太守章公岵迎禅月像于郡厅致请俄遂晴霁(右/)
(六/)
雍熙寺在吴县北故传郡人陆氏舍宅以置号曰流水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3a 页 WYG0484-0020a.png
旧有三殿三楼高僧清闲所建也雍熙中改今额寺之
子院三曰华严曰普贤曰泗州皆为讲教之所(右七/)
瑞光禅院在盘门内故传钱氏建之以奉广陵王祠庙
今有广陵像及平生袍笏之类在焉嘉祐中转运使李
公复圭请本禅师住持吴民竞致力营葺栋宇焕新相
国富公有诗刻石院中(右八/)
广化禅院在长洲县西钱氏时大校舍所居以置久而
摧敝自嘉祐以来稍稍缮完门庑严新有藏院可以安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3b 页 WYG0484-0020b.png
(右九/)
永定寺在吴县西南梁天监中吴郡顾氏施宅为寺唐
陆鸿渐书额韦苏州罢郡寓居永定殆即此寺旧在长
洲界后移于永定乡安仁里(右十/)
寿宁万岁禅院在长洲县东南唐咸通中州民盛楚等
建为般若寺至道九年敕赐御书四十八卷二年改今
额吴地志郡中有般若台内有金铜像高一丈六尺高
士戴颙所制访之未得其遗迹此寺旧名般若殆是欤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4a 页 WYG0484-0020c.png
(右十一/)
定惠禅院本万岁之子院祥符中别改今额内藏御书
岁得度僧一人雅为丛林唱道之所(右十二/)
大慈院在长洲县北唐咸通三年陆侍御以宅为院号
为北禅祥符中改今额皮陆有北禅避暑联句注云院
昔为戴颙宅后司勋陆郎中居之即此是也(右十三/)
明觉禅院在长洲县东南俗所谓东禅者晋开运中有
僧遇贤姓林氏尝以酒食自纵酒家或遇其饮则售酒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4b 页 WYG0484-0020d.png
数倍于他日世号为酒仙而能告人祸福必验与符治疾
者必痊建隆二年来居是院创佛屋修路衢无虑用钱
数百万虽称丐于人而人不知其所从得者盖其容似
灵岩智积圣者而每与人符以陈僧为识或谓为后身
其塑像今在院中(右十四/)
朱明尼寺在吴县西北旧传东晋时有朱明者富而孝
友其弟听妇言伐木坏宅欲弃兄异居明乃以金榖尽
与弟唯留空室一夕大风雨悉漂财宝还明弟与妇愧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5a 页 WYG0484-0021a.png
而自缢明乃舍宅为寺(右十五/)
云岩寺在长洲县西北九里虎丘山即晋东亭献穆公
王珣及其弟珉之宅咸和二年舍建精舍于剑池分为
东西二寺寺皆在山下盖自会昌废毁后人乃移寺山
上今东寺皆为民畴西寺半为榛芜矣寺中有御书阁
官厅白云堂五圣台登览胜绝又有陈諌议省华王翰
林禹偁叶少列参蒋密直堂寺前有生公讲堂乃高僧
竺道生谈法之所旧传生公立片石以作听徒折松枝而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5b 页 WYG0484-0021b.png
为谈柄其虎跑泉陆羽井见存比岁琢石为观音像刻
经石壁东岭草堂亦为佳致惜巳废坏(右十六/)
西庵禅院在虎丘西本属云岩后别为院盖亦古西寺
之地近岁颇增葺(右十七/)
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
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于此建塔近长老
僧庆来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
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6a 页 WYG0484-0021c.png
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右十八/)
寿圣义慈禅院在阊门外枢密直学士施公谒墓侧近
得赐额(右十九/)
天峰院在吴县西二十五里报恩山之南峰东晋时高
僧支遁者尝居于此故有支硎之号山中有支遁石室
马迹石放鹤亭皆因之得名昔唐自有报恩寺在山
麓故乐天梦得游报恩寺作诗盖自武宗时报恩寺废
虽兴葺不能复故皮陆犹有报恩寺南池联句其后益沦坏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6b 页 WYG0484-0021d.png
至乾德中钱氏于报恩寺基作观音院(今名楞/伽院)即其地
也所谓南峰者乃古之报恩寺属院耳院枕岩腹跻攀
幽峻自报恩寖衰而南峰乃兴大中五年号为支山天
福五年改曰南峰圣朝赐以今额禅老相承殿阁堂庑
奂然一新矣山中危壁竦立石门夹道前对牛头山旁
作西庵又有碧琳泉待目岭南池新泉之类自昔著名
故传裴休书额巳亡矣(右二十/)
天平寺在吴县西南天平山下山有白云泉始见于白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7a 页 WYG0484-0022a.png
公诗其寺建于宝历二年乃乐天为苏州刺史之岁盖
因泉以兴寺也范文正公之先葬其旁赐额曰白云寺
中有文正公祠堂(右二十一/)
澄照寺在长洲县西北阳山下方俗以为丁令威所居
图经吴县界有丁令威宅此殆是欤钱氏时有泉出于
寺中因名仙泉后改曰澄照寺(右二十二/)
白莲禅院本澄照别庵池中生千叶白莲故以名院端
拱初谢宾客涛尝讲学于院之西庑明年登第其子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7b 页 WYG0484-0022b.png
绛尝刻石为记(右二十三/)
秀峰寺在灵岩山梁天监中置既经一纪忽有异人于
殿隅画一僧相俄而梵僧见之曰此智积菩萨也化形
随感灵应甚多仪相虽经传绘吴民瞻奉至今弥勤此
寺占故宫之境景物清绝旧乃律居不能兴葺徒长纷
讼太守晏公辟为禅刹人甚便之(右二十四/)
尧峰院在吴县横山旁俗传尧民于此避水苏子美诗
云西南登尧峰俗云尧所基洪川不能没上有万众栖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8a 页 WYG0484-0022c.png
谓此也唐末慧齐禅师首建精舍名曰免水后改曰尧
峰盖亦有所传也登高极目邻州隐隐然(右二十五/)
楞伽寺在吴县西南横山下其上有塔据横山之巅隋
时所建有石记存焉白乐天及皮陆有诗载集中寺旁
有巨井深不可测井有石阑阑侧有隋人记刻盖杨素
移郡横山下尝居此地又有宝积治平二寺相连皆近
建也(右二十六/)
明因禅院在横山下广陵王元璙墓在其旁故号荐福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8b 页 WYG0484-0022d.png
昔义怀禅师居此终焉院有藏经故传广陵姬媵所书
(右二十七/)
感慈禅院与荐福相并乃宣徽使郑文肃公坟寺(右二/)
(十八/)
智显禅院在横山下梁人吴广施所居为寺号曰宝林
钱氏改名宝华故今名宝华山祥符中心印轲禅师重
建殿堂经藏合三百楹号为胜刹初□□和尚以锡扣
石清泉为流虽水旱不增减轲师引泉足用讫今犹存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9a 页 WYG0484-0023a.png
(右二十九/)
光福寺在吴县西南建于梁世近岁居人获观音铜像于
水滨乃置寺中民间瞻奉颇有应感本郡或迎就城中
祈请皆验云(右三十/)
高峰禅院在胥山故在洞庭近岁郡人张咨葬亲于胥
山下旁建精舍乃请移赐额于此咨弟曰询今为户部
员外郎(右三十一/)
水月禅院在洞庭山缥缈峰下抵吴县百里建于梁废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19b 页 WYG0484-0023b.png
于隋至唐光化中有浮图志勤者结庐于此因而经营
至数十百楹天祐四年刺史曹圭以明月名之大中祥
符中易今名山旁有泉甘洁岁旱不涸(右三十二/)
孤园寺在洞庭梁散骑常侍吴猛之宅施为精舍(右三/)
(十三/)
慧聚寺在昆山县西北三里马鞍山孤峰特秀极目湖
海百里无所蔽昔高僧慧响梁武帝之师宴坐此山二
虎为侍感致神人愿致工力乃请师之疁县是夜风雷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0a 页 WYG0484-0023c.png
暴作喑呜之声人皆闻之迟明殿基成矣延袤十七丈
高丈有二尺巨石矗然其直如矢非人力所能成县令
以闻武帝命建寺敕张僧繇绘神于两壁画龙于四柱
娄乡之民病疠疟者至壁下乃愈每阴晦欲雨画龙潗
潗其润鳞甲欲动僧繇又画锁以制之会昌中废寺藏
龙柱于郡中大中修复乃复以柱并金书牌鸿钟还之
至道中郡将陈公省华尝游是寺岩穴奇巧胜致甚多
诗人孟郊张祜有诗今丞相王荆公次韵之作刻于石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0b 页 WYG0484-0023d.png
(右三十四/)
兴福寺在常熟县破山为海虞之胜处齐郴州刺史倪
德光舍宅为寺唐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即此地也山中有龙斗涧唐
贞观中山中妪生白龙与一龙斗于此而成此涧有空
心潭因常建诗以立名有御赐钟唐懿宗咸通六年
赐有文举塔体如塔二人者唐之高僧也有救虎阁五
代时僧彦周为虎拔箭于此有宗教院雍熙中高僧晤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1a 页 WYG0484-0024a.png
恩修天台教于此故以名云近刘御史极宰邑作八咏
以志其事云(右三十五/)
   山(凡十五节/)
吴郡诸山名载图籍者甚众不复殚纪辄再考传记补
其缺漏以资博览云(右一/)
虎丘山在吴县西北九里旧经载之巳详吴越春秋越
绝书之类皆以为阖闾所葬有金精之异故名虎丘然
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1b 页 WYG0484-0024b.png
葬也晋王珣撰山铭云虎丘先名海涌山又云山大势
四面周岭南则是山径两面壁立交林上合升降窈窕
亦不卒至盖得其实褚渊尝叹曰今人所称多过其实
今睹虎丘逾于所闻故传以为江左丘壑之表云旧传
秦王求剑地裂为池太平寰宇记云山涧是孙权所发
以求阖闾宝器是非未可必也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
故谓之千人坐俗传因生公讲法得名(右二/)
横山在吴县西南十里志云山四面皆横盖以此得其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2a 页 WYG0484-0024c.png
名也又名踞湖山(踞或/作据)山中有陆云墓今未审其处也
观是山镇此邦之西南临湖控越实吴时要地隋开皇
中尝迁郡于横山东亦以是山为屏蔽也山周围甚广
环以佛刹如荐福楞伽宝华尧峰之类皆在焉荐福寺
旁有五坞皇祐中节度推官马云与山人仇道名之曰
芳桂曰修竹曰飞泉曰丹霞曰白云盖因其物象云(右/)
(三/)
姑苏山在吴县西三十五里连横山之北或曰姑胥或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2b 页 WYG0484-0024d.png
曰姑馀其实一也传言阖闾作姑苏台一曰夫差也据
左氏传云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器不彫镂宫室不
观舟车不饰而吴越春秋言阖闾昼游苏台盖此台始
基于阖闾而新作于夫差也以全吴之力三年聚材五
年而后成高可望三百里虽楚章华未足比也初越王
得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巧工施技制以规绳
雕治刻削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
彩生光献于吴王王大喜受而起姑苏之台申胥諌曰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3a 页 WYG0484-0025a.png
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吴民离
矣夫差既亡麋鹿是游昔太史公尝云登姑苏望五湖
而今人殆莫知其处尝欲披草莱以访之未能也(右四/)
胥山在吴县西四十里寰宇记云吴王杀子胥投之于
江吴人立祠江上因名胥山郦善长水经云胥山上今
有坛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阖闾
造以游姑胥之台而望太湖也或曰姑苏山一名胥山
(右五/)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3b 页 WYG0484-0025b.png
岝㟧山在吴县西南一十五里图经云形如狮子今以
此名山也郦善长以为岝岭山云俗说此本在太湖中
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
苲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是岝岭山
麓自此以东差深盖闾巷之谈云吴地记云吴王僚葬
此山山旁有寺号曰思益乐天尝游之(右六/)
报恩山一名支硎山在吴县西南二十五里昔有报恩
寺故以名云所谓南峰东峰皆其山之别峰也今有楞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4a 页 WYG0484-0025c.png
伽天峰中峰院建其旁乐天诗云净石堪敷坐寒泉可
濯巾即此山也(右七/)
研石山在吴县西二十一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
越绝书云吴人于研石山置馆娃宫扬雄方言谓吴人
呼美女为娃盖以西子得名耳吴都赋云幸乎馆娃之
宫张女乐而娱群臣即谓此也山顶有三池曰月池
曰研池曰玩华池虽旱不竭其中有水葵甚美盖吴时
所凿也山上旧传有琴台又有响屧廊或曰鸣屐廊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4b 页 WYG0484-0025d.png
以楩梓藉其地西子行则有声故以名云下有石室今
存俗传吴王囚范蠡之地山相连属有㠛村其山出石
可以为研盖研石之名不虚也尝登灵岩之巅俯具区
瞰洞庭烟涛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岩翠坞点缀于沧波
之间诚绝景也或曰晋陆玩施宅为寺即灵岩寺也(右/)
(八/)
阳山在吴县西北三十里一名秦馀杭山一名四飞山
有白垩可用圬墁洁白如粉唐时岁以入贡故亦曰白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5a 页 WYG0484-0026a.png
磰山吴越春秋云越王葬夫差于秦馀杭山卑犹盖即
此山也今澄照寺白莲院在其下(右九/)
华山在吴县西六十里于群山独秀望之如屏长林荒
楚蓊郁幽邃或登其巅者见有石如莲华状盖亦以此
得名或云晋太康中曾生千叶莲花也老子枕中记谓
可以度难盖岩穴深远宜就隐也旧有兴教院院据山
半近岁改为禅刹(右十/)
天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镇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5b 页 WYG0484-0026b.png
也林木秀润瞻之可爱游者陟危磴攀巨石乃至山腹
其上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自白乐
天题以绝句范文正公继之大篇名遂显于世有卓笔
峰卧龙峰巾子峰五丈峰石龟照湖鉴毛鱼池大小石
屋盖因好事者得名(右十一/)
穹窿山在吴县西六十里旧传赤松子食桂实石脂绝
食仙去尝于此山采赤石脂吴都赋云赤须蝉蜕而附
丽谓此也(右十二/)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6a 页 WYG0484-0026c.png
包山在震泽中山有林屋洞昔吴王尝使灵威丈人入
洞穴十七日不能穷得灵宝五符以献即此洞也水经
注云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琊东武俗谓之洞庭
鲁哀公元年夫差败越于夫椒盖即此山也或曰太湖
中别有夫椒山盖与此山不远可以通称湖中之山有
谓之大雷者小雷者三山者昔人或号曰三山湖旧传
震泽有七十二山唯洞庭最巨耳乐天尝泛舟洞庭著
于篇什陆龟蒙皮日休有太湖诗二十篇如神景宫毛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6b 页 WYG0484-0026d.png
公坛缥缈峰桃花坞明月湾练渎投龙潭孤园村上真
观销夏湾圣姑庙庵里石版之类皆在此山苏子美云
洞庭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县吏庭下以桑栀
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馀丹包朱实与长松茂木相差
于岩壑间望之若金翠图绘之可爱云(右十三/)
昆山在本县西北或曰在华亭盖割昆山之境以县华
亭故也晋陆机与其弟云生于华亭以文为世所贵时人
比之昆冈出玉故此山得名(右十四/)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7a 页 WYG0484-0027a.png
海隅山在常熟山有二洞穴穴侧有石坛周回六十丈
山东二里有石室吴仲雍周章阖闾长子并葬此山山
西北三里有越王勾践庙梁昭明太子作招真治碑云
虞山巫咸之所出也高岩郁起带青云而作峰瀑
水悬流杂天河而俱会又云其峰有石城石门即此山
(右十五/)
   水(凡十节/)
太湖在吴县西南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雅谓之具区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7b 页 WYG0484-0027b.png
史记国语谓之五湖其实一也吐吸江海包络丹阳义
兴吴郡吴兴之境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书云三江
既入震泽底定三江者北江中江南江也历丹阳毗陵
者为北江即今之大江也首受芜湖东至阳羡者为中
江分于石城过宛陵至于具区者为南江三江在震泽
上下而皆入于海震泽之流有所泄是以底定今三江
故道中绝故震泽有泛滥之患理势然也所谓五湖者
盖所纳之湖有五也郭景纯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言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8a 页 WYG0484-0027c.png
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震泽也旧传五湖之名各不同
图经以谓一曰贡湖二曰游湖三曰胥湖四曰梅梁湖
五曰金鼎湖又曰菱湖郦善长以谓长塘湖贵湖上湖
滆湖与太湖而五韦昭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
而五虞仲翔云太湖东通长洲松江水南通乌程霅溪
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滆湖水东连嘉兴韭溪
水凡五道谓之五湖陆鲁望以谓太湖上禀咸池之气
故一水五名又为仙家浮玉之北堂故其诗曰尝闻咸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8b 页 WYG0484-0027d.png
池气下注作清质至今涵赤霄尚且浴白日又云构
浮玉宛与昆阆一正谓此也湖中有山大小七十二
洞庭其一也其大雷小雷山相去十里其间谓之雷泽
或谓舜之所渔非也又有三山白波天合三点黛色陆
士龙赠顾彦先诗云我家五湖阴君住三山阳谓此山
(右一/)
淞江出太湖入于海韦昭以为三江者淞江浙江浦阳
江也今浙江浦阳与震泽不相入韦说非也昔吴王军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9a 页 WYG0484-0028a.png
江北越王军江南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衔枚溯
江五里以须中军衔枚潜涉吴师大北即此江也郦善
长云淞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江水分流谓之三江口
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
谓此也庾仲初扬都赋注云太湖东注为淞江下七十
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
淞江而三此非禹贡之三江也今观松江正流下吴江
县过甫里径华亭入青龙镇海商之所臻集也图经云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29b 页 WYG0484-0028b.png
松江东泻海曰沪渎亦曰沪海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是
也江流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岸各有浦凡百数其
间环曲而为汇者甚多赖疏瀹而后免于水患或传松
江口故深久淤而不治稍稍乃浅故可为梁以渡然或
遇大水不能遽泄者以此也松江一名笠泽陆鲁望居
甫里号所著曰笠泽丛书(右二/)
运河出震泽传称吴城邗沟通江淮国语亦云夫差起
师北征开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盖由此河以通江北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0a 页 WYG0484-0028c.png
也隋大业六年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郡八百馀
里面阔十馀丈拟通龙舟巡会稽陆士衡诗云阊门何
峨峨飞阁跨通波乐天诗云平河七百里沃壤两三州
皆谓此水也岁旱或浅淤故常加浚治乃得无阻(右三/)
新河在城市杜荀鹤诗云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盖指此也祥符中崇仪使秦羲守郡日尝开广之(右/)
(四/)
七堰者皆在州门外据乐天诗云七堰八门六十坊而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0b 页 WYG0484-0028d.png
图经云废堰一十有六盖乐天指其近者言之也旧说
蓄水养鱼之所或云所以遏外水之暴而护民居近世
城中积土渐高故虽开堰无甚患也(右五/)
越来溪在吴县之境自太湖过横山至于郡城之西盖
越王由此水至于吴故得此名(右六/)
谷水据郦善长云松江一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自湖
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小湖径由卷县故城下即秦
之长水县又东南经嘉兴县城西盐官县故城南过武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1a 页 WYG0484-0029a.png
康出为澉浦以通巨海陆机诗云彷佛谷水阳眷恋昆
山阴即此水也盖此渠足以分震泽松江之水南入于
海也后世谷水堙废人不复知其名故吴中多水患尝质
于老儒长者谓松江东流聚为小湖西北接白蚬马腾
谷玳瑁四湖盖所谓谷湖者即谷水之旧迹也又南接
三泖泖有上中下之名故传陆士衡对晋武帝云三泖
冬温夏凉盖此地也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又下接海
盐之芦沥浦海盐即武康也行二百馀里南至于浙江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1b 页 WYG0484-0029b.png
疑此即谷水故道水经以为入海而此浦入江者盖支
派之异也梁大通二年以吴兴水灾诏遣前交州刺史
王弁开大渎导泄震泽以泻浙江中盖此浦是也浦旁
颇有遗迹至唐时乃设堰以隔海潮嘉祐中姑苏水灾
诏遣都官员外郎沈衡相视尝欲开此浦未克兴功(右/)
(七/)
昆山塘自娄门历昆山县而达于海即娄江也据郦善
长引庾仲初扬都赋注云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2a 页 WYG0484-0029c.png
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
江而三也按娄者县名今之昆山是也塘之两岸又为
六塘四十四浦六十四泾接引湖泽乃昔人所以泄具
区之暴流备民畴之灌溉也(右八/)
常熟塘自齐门北至常熟百馀里皆有泾浦入(阙/)
盖酾其渠以泄水则有泾引其流以至江则有浦其名
甚众而昆湖阳城湖之水皆赖以泄焉(右九/)
新洋江在昆山县界本有故道钱氏时常浚治之号曰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第 32b 页 WYG0484-0029d.png
新洋江既可排流潦以注松江又可引江流溉冈身也
(右十/)
 
 
 
 
 
 吴郡图经续记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