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 第 1a 页

卷五十七 第 1b 页

卷五十七 第 2a 页
卷五十七 第 3a 页
卷五十七 第 4a 页
卷五十七 第 5a 页
卷五十七 第 6a 页
卷五十七 第 7a 页
卷五十七 第 8a 页
卷五十七 第 9a 页
 大清一统志
  山东统部(在/京师南八百里东西距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距八百十里东至大海一千三)
(百里西至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江南徐州府沛县界五百七十里北至直隶河)
(间府宁津县界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江南淮安府/海州界六百八十里西南至河南归德府商邱县)
(界六百八十里东北至渤海四百二十里/西北至直隶冀州南宫县界三百一十里)
 ︹分野︺天文虚危奎娄分野元枵降娄之次兼室壁房
   心昴毕分野娵訾大火大梁之次(齐地虚危分野/属青州自须女)
(十度至危十五度为元枵之次今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武定府及兖州府之阳榖东昌府)
(之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高唐州临清州之夏/津泰安府之东阿平阴当其地鲁地奎娄分野属)
(徐州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之次今兖州府/沂州府泰安府及莱州府之高密即墨胶州平度)
卷五十七 第 9b 页
(州当其地卫地营室东壁分野属并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娵訾之次今曹州府之濮州范县)
(观城朝城兖州府之汶上寿张东昌府之莘县冠/县馆陶临清州邱县泰安府之东平州当其地宋)
(地房心分野属豫州自氐五度至尾七度为大火/之次今曹州府及济宁州金乡鱼台当其地赵地)
(昴毕分野属冀州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之次今东昌府之恩县临清州之武城当其地)
 ︹建置沿革︺禹贡青徐及兖豫四州之域(禹贡济河惟/兖州海岱惟)
(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又豫州导菏泽今济南青/登莱及泰安府东阿平阴之北境皆古青州地兖)
(州与曹州府之钜野泰安府之东平州及新泰莱/芜之南境皆古徐州地东昌与兖州府之阳榖寿)
(张曹州府之郓城及济南青州二府之/西北境皆古兖州地曹州府古豫州地)周为青兖
  豫三州地(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汉书地理志周改禹徐州合之于青禹)
(贡九州兼有青徐尔雅无青周礼/无徐郭璞尔雅注云疑是殷制)春秋为齐鲁及
卷五十七 第 10a 页
  卫宋曹滕薛邾莒𣏌诸国地战国属齐并属楚赵
(今青州济南武定及东昌之西境州县泰安之肥/城莱芜东阿平阴兖之阳榖寿张曹之范县春秋)
(齐国地登莱春秋纪莱牟介莒诸国地战国并属/齐兖州府及沂之沂水日照曹之单县钜野郓城)
(泰安之新泰东平春秋鲁国地战国后南属楚北/属齐曹州府之濮州朝城观城春秋卫地战国属)
(齐后又属赵济宁州之金乡春秋宋地曹州府之/曹县定陶春秋曹国地后属宋战国属齐兖州府)
(之邹县春秋邾国地战国改名邹国滕县春秋滕/薛小邾三国地沂州府之莒州春秋莒国地东昌)
(府之馆陶冠县莘县恩县临清州之武城县春秋/晋地战国属赵临清州邱县为赵东鄙高唐州为)
(齐西鄙夏津为/齐赵二国边界)秦兼天下置齐郡琅邪郡薛郡东
  郡汉初分齐为三国(史记秦楚之际月表项羽分/齐为三国临淄王田都都临)
(淄济北王田安都博阳/胶东王田市都即墨)寻并于汉分置诸郡国(改/薛)
卷五十七 第 10b 页
(郡为鲁国后汉书郡国/志鲁国秦薛郡高后改)元封五年置十三州部刺
   史为青兖徐三州地(青州领平原千乘济南齐北/海东莱六郡菑川胶东高密)
(三国兖州领东山阳济阴泰山四郡城阳东平二/国而琅邪东海二郡及鲁国属徐州皆今山东省)
(所属之地/按菑川胶东高密三国汉志不言所/属以本文故齐推之当属青州鲁国汉志属豫州)
(后汉书郡国志鲁国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推之前志亦据书成时所属而言也)后汉属
   青徐兖豫四州(青州刺史治临淄领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徐)
(州刺史治郯领东海郡琅邪国而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国山阳郡济阴郡并属兖州鲁)
(国属/豫州)三国魏因之晋初分属兖豫冀青徐五州(晋/书)
(地理志兖州统濮阳国济阳郡高平国任城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豫州统鲁郡冀州统平原国)
(乐陵国青州统齐国济南郡乐安国城阳郡东/莱国长广郡徐州统东海郡琅邪国东莞郡)
卷五十七 第 11a 页
  嘉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南燕所有(晋志惠帝末兖/州豫州冀州青)
(州沦于石氏徐州所得惟半季龙末辽西段龛据/青州慕容恪克之苻氏平燕尽有其地苻氏败刺)
(史苻朗以州降晋置幽州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慕容德都之复改为青州德以并州牧镇阴平幽)
(州刺史镇发干徐州刺史镇莒城青州刺史镇东/莱兖州刺史镇梁父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郡)
  义熙五年刘裕平南燕仍为兖徐青三州地宋元
  嘉九年分青州置冀州二十年省兖州寻复置泰
  始三年分徐州置东徐州(宋书州郡志青州刺史/领郡齐郡济南乐安高)
(密平昌北海东莱泰原长广冀州刺史领郡平原/乐陵徐州刺史领郡兰陵东海东莞东安琅邪阳)
(平济阴北济阴平昌兖州刺史元嘉二十年省分/郡属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复立领郡泰山高平鲁)
(郡东平阳/平济北)后魏为司(领郡/阳平)(领郡/安德)(领郡泰山鲁/高平任城东)
卷五十七 第 11b 页
(平东/阳平)(领郡齐北海乐安渤/海高阳河间乐陵)(本刘宋冀州皇兴/三年更名领郡东)
(魏东平原东清河/广川济南太原)五州又增置济(泰常八年置领/郡济北平原东)
(平南清河/东济北)(皇兴四年分青州置/领郡东莱长广东牟)东徐(孝昌元年/置领郡下)
(邳武/原郯)西兖(孝昌三年置/领郡沛济阴)(永安二年置领郡/东武高密平昌)南青
(太和二十二年改/领郡东安东莞)北徐(永安二年置领/郡东泰山琅邪)七州共领
  四十二郡北齐因之后周置总管府于青州隋开
  皇三年废郡为州十四年总管府废大业元年于
  兖州置都督府三年改诸州为郡分属豫(济阴/郡属)
(东平济北渤海/平原四郡属)(北海齐东莱/高密四郡属)(鲁琅邪/二郡属)四州唐
  武德初复以郡为州二年置齐州总管府(管齐邹/东泰谭)
卷五十七 第 12a 页
(淄济/六州)四年又置青州(管青维登牟莒/密莱乘八州)德州(管博德/棣观四)
(州)郓州(管郓濮兖/戴曹五州)三总管府七年改总管府为都
  督府贞观元年府罢诸州分属河南河北道采访
  使(郓曹濮兖沂青淄密登莱齐棣十二/州属河南道博德二州属河北道)七年复置
  齐州都督府十四年又置兖州都督府天宝元年
  仍改州为郡至德二载复以郡为州分置淄青平
  卢天平泰宁四州节度使(唐书方镇表至德元载/置青密节度使治北海)
(乾元二年升郓济兖都防禦使为节度使治兖州/上元二年置淄沂节度使治沂州寻以侯希逸引)
(兵保青州并领淄沂遂号淄青平卢节度使宝应/元年废兖郓节度使元和十四年又置郓濮节度)
(使治郓州十五年赐号天平军节度使长庆元年/升沂海观察使为节度使治兖州乾宁四年赐号)
卷五十七 第 12b 页
(泰宁军/节度使)五代梁唐因之晋置威信军于曹州汉初
  废周复于曹州置彰信军宋初属京东及河北路
  熙宁七年分京东为东西两路(济南府青密沂登/莱潍淄七州属京)
(东东路袭庆兴仁东平三府济单濮三州属/京东西路而博德恩棣滨五州属河北路)金改
  京东为山东始有山东之名仍分东西两路(东路/领益)
(都济南二府潍淄沂密登莱莒棣滨宁海十州西/路领东平府兖曹济博滕泰安七州而恩濮二州)
(属大名路单/州属南京路)元分置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肃政
  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谓之
  腹里(东平东昌济宁三路曹濮德恩冠高唐泰安/七州属燕南河北道济南般阳二路宁海州)
(属山东东西道而/益都路属宣慰司)明洪武元年置山东行中书省
卷五十七 第 13a 页
  治青州九年移治济南寻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
   司领六府(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一十四州八十九县(济/南)
(府领武定德滨三州二十六县兖州府领济宁沂/东平曹四州二十三县东昌府领临清高唐濮三)
(州十五县青州府领莒州十三县登州府领/宁海州七县莱州府领平度胶二州五县)
  本朝因之为山东省雍正二年升济南府之泰安武
   定滨兖州府之济宁曹沂等六州为直隶州八年
   济宁州仍属兖州府十二年升武定沂二州为府
  滨州改属武定十三年升泰安曹二州为府乾隆
   四十一年升济宁州并东昌府之临清州为直隶
   州共领府十州二
卷五十七 第 13b 页
   济南府 兖州府 东昌府
   青州府 登州府 莱州府
   武定府 沂州府 泰安府
   曹州府 济宁直隶州 临清直隶州
 ︹形势︺东据海(东南接江南海州赣榆县境为安东日/照诸城折而东为胶州即墨莱阳海阳)
(文登至荣城折而北又折而西为文登宁海福山/蓬莱黄县招远掖县昌邑潍县寿光乐安利津沾)
(化海丰折而北抵直隶之盐山县界凡千馀里自/登州以南皆岸大海自莱州以东则曰渤海亦曰)
(少海南起登州沙门岛北至永平碣石为渤海之/口广五百里晋书地理志舜以青州越海分为营)
(州是古青州之境跨有北海也荣城以东有元人/海运故道自济南兖州东昌泰安曹州五府外当)
(大海一面之险者武定东北境沂州东南境当两/面之险者青州莱州北境南境当三面之险者登)
卷五十七 第 14a 页
(州东南北皆/以海为境)南距徐邳(旧运河自江南徐州府入/境新运河自邳州入境)
   西接宋卫(今河南归德直隶大/名为古宋卫之地)北连燕赵(今直隶/河间为)
(古燕赵/之地)其名山则有泰山(在泰安府五岳之/东岳也亦曰岱宗)沂山
(在青州府临朐/县是为东镇)琅邪(在青州府/诸城县)其大川则有黄河
(黄河故道禹漯川经今武城德州德平北又东北/经乐陵海丰西北又东流入海东汉以后河经今)
(观城南朝城莘县东堂邑东南聊城博平茌平北/折而北流经禹城西平原陵县东又折而东经德)
(平临邑商河北乐陵惠民南又东经滨州蒲台南/至利津东南入海自唐迄宋初河北流一支经今)
(濮州北朝城莘县堂邑西折而东北经清平夏津/德州南德平北又东北经惠民阳信北至沾化东)
(北入海其南流一支经今濮州东北范县阳榖东/阿平阴长清临邑西北折而东经滨州利津北东)
(入海自宋仁宗以后河北流一支经今冠县馆陶/临清武城德州西北流入直隶景州东光界东流)
卷五十七 第 14b 页
(一支经今朝城莘县堂邑聊城西北又东经高唐/平原德平商河惠民阳信北至沾化东北入海自)
(金章宗以后河由今菏泽北濮州南东北至郓城/东北寿张东南注于梁山泺南北分流北派由北)
(清河入海经今东阿平阴长清西北折而东经齐/河东齐东西青城蒲台北滨州南至利津东入海)
(南派由南清河入淮经今东平汶上西南嘉祥东/北济宁西南鱼台之东流入江南沛县界明宏治)
(中筑断黄陵冈北流始绝今从河南考城东流/入经曹单二县南东南流入江南丰县砀山界)
   河(即会通河元至元中所开明永乐九年浚故道/自济宁北至临清凡三百八十五里南至江南)
(沛县凡三百里而南旺湖地势特高于是相地置/闸以时启闭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为闸)
(十有七而达卫河南至沛县沽头地降百六十尺/为闸二十有一而达河淮旧志运河凡七百七里)
(入卫河又四百里始出境达/京师山东境内由/鱼台至临清得汶洸泗沂四水共泉百七十馀会)
(于泗水而分流于漕渠为闸百三十为浅二百二/十皆有司分掌之而统于总河新志运河南自江)
卷五十七 第 15a 页
卷五十七 第 16a 页
  于岳宗受秩清宴呈休声教渐被之馀不徒以山
  河十二为雄矣(旧/志)
 文职官
  巡抚(驻济南府兼提督/衔监督临清关务)
  总督河道(驻济宁州雍正元年添设副总河一员/十三年裁嘉庆十九年复设副总河寻)
(裁)
  提督学政
  布政司 经历 库大使(广/储)
  按察司 经历 司狱
  督粮道(驻德州管理漕粮兼/管德常临清仓事务)库大使
卷五十七 第 16b 页
  分守济东泰武临道(驻济南府管理驿传事务辖/济东泰武四府临清一州)
  分守登莱青兵备道(驻登/州府)
  分巡兖沂曹济兵备道(驻兖州府兼管驿传事务/及曹单曹仪二厅黄河工)
(程)
  分巡运河兵备道(驻济宁州管黄运河/堤兼管河库道事)
  盐运使(驻济南府兼理盐法道及河南商邱/九州县江南徐州府六州县盐法)运同
(滨乐分司/驻滨州)运判(胶莱分司/驻胶州)经历 库大使(益/昌)
   批验所大使二员(历城泺口/蒲台北关)盐场大使十员(乐/安)
(县王家冈寿光县官台诸城县信阳福山县登/宁掖县西由胶州石河利津县永阜沾化县永)
(利富国日/照县涛雒)
卷五十七 第 17a 页
   济南府知府 水利同知 粮捕通判(驻德/州)府学
    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德)管河州
    同 州判(河捕驻/边临镇)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十五员(历城章邱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德)
(平平/原)县丞七员(历城章邱齐河平原俱驻县城/长山驻周村禹城驻禹城桥长)
(清驻张夏镇/按禹城一员/乾隆五十四年裁淄川改设)县学教谕十五员
     训导十五员 主簿(历城属中公集乾隆三/十七年裁胶州古镇巡)
(司改/设)巡检(历城属龙山镇乾/隆三十一年设)典史十五员
   兖州府知府 同知三员(总捕一员原驻府城乾/隆二十一年移驻滕县)
(社安集运河一员驻济宁州泇河一员驻滕县/夏镇/按泇河一员旧系通判乾隆三十八年)
卷五十七 第 17b 页
(裁沂郯海赣/同知改设)通判三员(泉河一员驻汶上县捕/河一员粮捕一员原驻)
(府城乾隆二十年移/驻阳榖县张秋镇)府学教授(又四氏学教授/一学录一尼山)
(学录/一)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县十员(滋阳曲/阜宁阳)
(邹泗水滕峄汶上阳榖寿张/按曲阜知县旧/系孔氏世职乾隆二十一年定为在外题缺其)
(孔氏世袭知县之职/改授世袭六品官)县丞八员(滋阳邹峄俱驻/县城滕驻临城)
(驿汶上驻马村阳榖驻阿城镇旧设七员乾隆/四十六年增汶上管河滕管河各一员裁宁阳)
(一/员)县学教论十员 训导十员 主簿三员(阳/榖)
(寿张俱管河旧设四员乾隆四十/六年裁汶上滕二员增宁阳一员)典史十员
     闸官十二员(峄属顿庄万年庄台庄韩庄汶/上属开河寺前铺珠梅南旺袁)
(家口阳榖属阿/城荆门七级)
卷五十七 第 18a 页
至圣庙官(三品执事官以下均系本县/圣裔由衍圣/公会同山东学政拣选报部充补年终汇题)
 衍圣公 世袭六品官(旧系曲阜世职知县/乾隆二十一年改设)翰林院
   五经博士二员 太常寺博士 国子监学录
   二员 执事官四十员(三品二员四品四员五/品六员七品八员八品)
(十员九品十员/乾隆八年增设)司乐 典簿(奎文/阁)屯曰管勾
   屯官八员(钜野郓城平阳各二/员东阿独山各一员)林庙守卫司百
   户 知印 掌书 书写 启事二员(金丝堂/诗礼堂)
   奏差 随朝伴官六员
  东昌府知府 水利同知 通判二员(上河一员/驻府城下)
(河一员驻/武城县)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卷五十七 第 18b 页
    知州(高/唐)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
    县九员(聊城堂邑博平茌平/莘清平冠馆陶恩)县丞三员(聊城茌/平驻县)
(城恩县驻/四女寺)县学教谕九员 训导九员 管河
    主簿四员(聊城堂邑/清平馆陶)巡检(清平属/魏家湾)典史九员
    闸官五员(聊城属永通通济桥周家店堂/邑属梁家乡清平属戴家湾)
   青州府知府 同知二员(理事一员/海防一员)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县十一员(益都博山/临淄博兴)
(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邱诸城)县丞三员(益都驻金岭镇寿/光驻侯镇安邱驻)
(景芝/镇)县学教谕十一员 训导十一员 巡检
    二员(临朐属穆陵关/诸城属信阳镇)典史十一员
卷五十七 第 19a 页
   登州府知府 海防同知(旧有盐捕通判/乾隆七年裁)府学教
    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宁/海)州同 州
    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九员(蓬莱黄福/山栖霞招)
(远莱阳文登/海阳荣城)县丞二员(蓬莱驻县城莱阳原驻/县城乾隆三十一年移)
(驻姜/山集)县学教谕九员 训导九员 巡检六员
(黄属黄山馆驿福山属海口文登属靖/海威海海阳属行村寨荣城属石岛)典史九
   员
   莱州府知府 海防同知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二员(平度/胶)州同二员(平度/驻灰)
(埠驿胶/驻州城)州学学正二员 训导二员 吏目二
卷五十七 第 19b 页
    员 知县五员(掖昌邑潍/高密即墨)县丞三员(掖旧驻县/城乾隆五)
(十二年移驻朱桥/镇昌邑潍驻县城)县学教谕五员 训导五员
     巡检四员(潍属固堤店胶州属灵山/即墨属鳌山卫栲栳岛)典史五
   员
   武定府知府 海防同知(驻利/津)府学教授 经历
     司狱 知州(滨)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九员(惠民青城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县丞
    三员(惠民利/津蒲台)县学教谕八员(惠民止/设训导)训导九员
     巡检二员(海丰属大沽河口利津属丰国镇/旧设三员乾隆三十一年裁沾化)
(县天山/镇一员)典史九员
卷五十七 第 20a 页
  沂州府知府 通判二员(盐捕一员驻兰山沂郯/海赣一员驻郯城大兴)
(镇乾隆三十八年裁兖/州府泇河通判改设)府学教授 经历 司
   狱 知州(莒)州同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六员(兰山郯城费蒙/阴沂水日照)县丞二员(兰山乾/隆六十)
(年移驻兰陵集/沂水驻东里店)县学教谕五员(兰山止/设训导)训导六
   员 管河主簿(郯城乾隆四十六/年裁县丞改设)巡检七员(兰/山)
(属青驼寺费属关阳镇平邑寨莒州属石/埠集十字路沂水属垛庄日照属安东)典史
   六员
  泰安府知府 粮捕通判(驻楼/德庄)府学教授 经历
    司狱 知州(东/平)州同(管/河)州判(管/河)州学学正
卷五十七 第 20b 页
    训导 吏目 知县六员(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阿平阴)县丞
    二员(泰安/东阿)县学教谕五员(泰安止/设训导)训导六员
    主簿(泰安属/安驾庄)巡检二员(新泰属上四庄/东平属彭家集)典史六
    员 闸官三员(东平属靳家口安/山闸戴家湾口)
   曹州府知府 同知二员(督捕一员驻菏泽县桃/源集曹河一员嘉庆四)
(年裁曹单/同知改设)通判二员(曹考一员乾隆四十八年/裁曹仪通判改设粮河一)
(员嘉庆四年裁管粮通判改/设八年移驻单县黄冈集)府学教授 经历
     司狱 知州(濮)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十员(菏泽单城武钜野郓城/曹定陶范观城朝城)县丞
    三员(曹县二员一管河一驻刘家口曹单一/员嘉庆四年裁河南修武县丞设移属)
卷五十七 第 21a 页
    学教谕九员(菏泽止/设训导)训导十员 管河主簿三
    员(曹钜/野单)巡检二员(菏泽属沙土集乾隆三十四/年裁钜野安兴寨巡检改设)
(曹属/安陵)典史十员 闸官(钜野属/通济桥)
   济宁直隶州知州 州同 管河州判 州学学
    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三员(金乡嘉/祥鱼台)县学教
    谕三员 训导三员 管河主簿(鱼台属/南堤)典史
    三员 闸官七员(本州属在城天井仲家浅石/佛枣林新店鱼台属南阳)
   临清直隶州知州 州同 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税课局大使(会/通)闸官(砖/板)知县三
    员(武城夏/津邱)粮河县丞(武/城)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
卷五十七 第 21b 页
   三员 管河主簿(夏/津)巡检二员(本州属王家浅/乾隆三十七年)
(裁裴家圈巡检改/设武城属甲马营)典史三员
 武职官
 青州副都统(驻青州府旧置将军/乾隆二十六年裁)协领四员(一管/理正)
(黄正红二旗一管理镶黄正白二旗一管/理镶白正蓝二旗一管理镶红镶蓝二旗)佐领
   十二员(旧设十六员乾隆/三十五年裁四员)防禦十六员 骁骑
   校十六员 随印笔帖式二员(旧设三员乾隆/二十七年裁一)
(员)
  德州城守尉(驻德/州)防禦四员 骁骑校四员(左翼/镶黄)
(满洲蒙古二旗右翼正黄满洲蒙古二旗原各/设防禦二员骁骑校二员遇有防禦缺出即在)
卷五十七 第 22a 页
(本翼骁骑校二员内拟送正陪嘉庆十二年奏/改嗣后德州防禦缺出不论翼将骁骑校四员)
(内拣选拟/送正陪)笔帖式一员(旧设二员乾隆/三年裁一员)
   抚标(左右/二营)参将(左营兼中军雍正/九年改游击设)游击(右/营)守备二
    员 千总三员(左二右一旧设四员嘉庆二十/三年拨右营一员归曹州镇辖)
    把总七员(左四右三旧设八员嘉庆二十/三年拨右营一员归曹州镇辖)经制
    外委六员(左三/右三)额外外委十三员(左七/右六)
   河督标(驻济宁州中左右三营兼辖河南怀/河豫河二营详载河南统部武职门)副将
(中营兼中军驻济宁/州兼辖通汛河道)参将(左营驻济宁州兼辖/通汛河道乾隆四十)
(八年改/游击设)游击(右营驻东平州安山汛/兼辖本营通汛河道)都司(中营/驻袁)
(家/口)守备二员(左营驻鱼台县南阳汛/右营驻东平州戴庙汛)千总六员
卷五十七 第 22b 页
(中二员分防汶上县南旺张八老口二汛左二/员分防鱼台县徐家堡济宁州石佛闸二汛右)
(二员分防东平州安/山寿张县张秋二汛)把总十二员(中四员分防/大长沟开河)
(靳家口河西靳家口河东四汛左四员分防马/家堡鲁桥堡邢庄利建闸四汛右四员分防东)
(平州十里铺王仲口/沙湾壮猷台四汛)经制外委九员(每营/三员)额外
    外委五员(中二左/一右二)
   登州镇总兵官(驻登州府/中右二营)游击(中/营)都司(右/营)守备二
    员 千总三员(二驻本营一防八角口海汛旧/设四员嘉庆二十一年拨中营)
(一员归曹/州镇辖)把总八员(四驻本营四分防招远/黄县栖霞莱阳各汛)
   制外委十员(九驻本营一防之罘岛旧设十二/员嘉庆二十二年拨二员归曹州)
(镇/辖)额外外委六员
卷五十七 第 23a 页
  兖州镇总兵官(驻兖州府兼督催/漕运中右二营)游击(中/营)都司(右/营)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肥城界河二汛)把总
   六员(一驻本营五分防汶上泗水滋阳外汛曲/阜邹县各汛旧设七员嘉庆二十二年拨)
(宁阳一员归/曹州镇辖)经制外委八员(中四员三驻本营/一防宁阳汛嘉庆)
(二十二年改把总设右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邹县嘉祥二汛)额外外委十一
   员(中五/右六)
  曹州镇总兵官(驻曹州府中右二营旧置参将隶/兖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设并)
(置游击/以下官)游击(中/营)都司(右/营)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俱驻本营旧设二员嘉庆二十一/年增一员二十二年又增一员)把总九员(六/驻)
(本营三分防濮州范县孟家海各汛旧设六员/嘉庆二十一年增一员二十二年又增二员)
卷五十七 第 23b 页
卷五十七 第 23b 页
(员驻曹县/望鲁镇)千总(防曹县/下汛)把总(防单/县汛)经制外委二
   员(一防单上汛/一防曹中汛)额外外委四员(曹单二员/曹河二员)
    以上济宁城守等三营均隶河督管辖
  文登协副将(驻文/登县)都司(中/军)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荣城县汛)
   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靖海卫海阳县二/汛旧设四员嘉庆二十二年裁一员)
  胶州协副将(驻胶/州)都司(中/军)千总二员(一防胶州外/汛一防灵山)
(卫/汛)把总五员(二驻本营三分防登窑/口浮山所安邱县各汛)经制外委
   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青岛/口岞山古镇口各汛)额外外委二员
  莱州营参将(驻莱/州府)守备(中/军)千总二员(一防潍县汛/一防昌邑汛)
   把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西海北海各汛)经制外委四员
卷五十七 第 24a 页
   额外外委二员
  即墨营参将(驻即/墨县)守备(中/军)千总二员(一防平度汛/一防鳌山卫)
(汛)把总五员(二驻本营三分防高/密诸城雄崖所各汛)经制外委四
   员 额外外委二员
  青州营参将(驻青/州府)守备(中/军)千总 把总四员(分防/临淄)
(博兴高苑/临朐各汛)经制外委五员(旧设六员乾隆五/十五年裁一员)
   外外委四员
  水师前营游击(驻胶/州)守备二员(一防登州水城/一防成山东汛)
   总二员(一防成山东汛/一防胶州南汛)把总四员(二防登州水/城一防成山)
(东汛一防/胶州南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卷五十七 第 24b 页
  宁福营都司(驻宁/海州)千总 把总二员(一防威海汛/一防福山汛)
   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威海行村各汛)额外外委一
   员
  寿乐营都司(驻寿/光县)千总 把总二员(一防乐安汛/一防昌乐汛)
   经制外委一员 额外外委一员
    以上文登等二协莱州等六营均隶登州镇
    管辖
  沂州协副将(驻沂/州府)都司 千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蒙阴沂)
(水大兴/镇各汛)把总二员(一防兰山北汛/一防费县汛)经制外委七
   员(旧设六员二驻本营四分防李家庄向城刘/家庄半程各汛乾隆五十五年增设垛庄汛)
卷五十七 第 25a 页
(一员由青/州营改属)额外外委三员
   泰安营参将(驻泰/安府)守备 千总(防济南府/长清县汛)把总四
    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新/泰莱芜宫里各汛)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
    外委二员
   台庄营参将(驻峄县/台庄)守备 千总二员(一防丁庙/闸汛一防)
(得胜/闸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峄县红花埠/郯城各汛旧有庞家渡一员嘉)
(庆二十二年/拨属钜野营)经制外委六员(旧设五员嘉庆二/十二年增庞家渡)
(一员由兖/中营改属)额外外委三员
   济南城守营参将(驻济南府旧隶登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淄川汛)把总四员(一防历城外/汛三分防章)
卷五十七 第 25b 页
(邱邹平新/城各汛)经制外委五员(三驻本营二分防/雒口济阳二汛)
   外外委二员
  武定营游击(驻武定府旧隶登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守备二员(一/驻)
(本营一防海/丰余家港汛)千总二员(一防长山汛/一防乐陵汛)把总五员
(一驻本营四分防蒲台/海丰滨州商河各汛)经制外委八员(分防阳/信周村)
(利津沾化青城辛/庄久山齐东各汛)额外外委四员
  安东营都司(驻安东卫旧隶登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千总 把总
   三员(分防日照莒/州董家各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
   一员
  沙沟营都司(驻滕县/沙沟镇)把总 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
卷五十七 第 26a 页
(一防鱼/台汛)额外外委三员
    以上沂州一协泰安等六营均隶兖州镇管
    辖
  临清协副将(驻临清州旧隶兖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都司(中/军)千总
   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邱县汛)把总四员(一防新城河汛三/分防馆陶武城夏)
(津各/汛)经制外委五员 额外外委三员
  德州营参将(驻德州旧隶兖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守备(中/军)千总
    把总四员(一防河汛三分防陵/县临邑恩县各汛)经制外委五
   员(分防四女寺柘园镇刘/智庙德平恩县各汛)额外外委三员
  东昌营参将(驻东昌府旧置都司属曹/州营嘉庆二十二年改设)守备(中/军)
卷五十七 第 26b 页
   总(防河/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平/阴博平堂邑各汛)经制外
   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梁/乡闸戴庙闸二汛)额外外委三员(旧/设)
(一员嘉庆二十/五年增二员)
  高唐营游击(驻高唐州旧隶兖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守备(中/军)千总
   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禹城汛)把总三员(分防平原茌/平齐河各汛)经制
   外委五员(分防清平黎吉寨腰站/晏城三十里铺各汛)额外外委三
  员
  寿张营游击(驻寿张县旧隶兖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守备(驻张/秋镇)
   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冠县汛)把总二员(一防阳榖汛/一防莘县汛)
   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阿/城镇周家店二汛)额外外委三
卷五十七 第 27a 页
  员
  梁山营都司(驻寿张县梁山旧隶兖州/镇辖嘉庆二十二年改属)把总二员
(一防东平汛/一防东阿汛)经制外委一员(防郓/城汛)额外外委二
   员(旧设一员嘉庆/四年增一员)
  钜野营守备(驻钜野县旧置把总隶兖州镇辖嘉/庆十一年改范县守备设二十二年)
(又改/属)把总二员(一防金乡汛一防曹县汛旧设/一员嘉庆二十三年增一员)
   经制外委(防城/武汛)额外外委二员
    以上临清一协德州等六营均隶曹州镇管
    辖
  济宁卫守备 北岸管河千总 领运千总八员
卷五十七 第 27b 页
(前帮二员后帮二员/左帮二员右帮二员)
   东昌卫守备 领运千总二员
   德州卫守备 领运千总二员 左卫领运千总
    二员
   临清卫守备 领运千总八员(山东前帮二员后/帮二员河南前帮)
(二员后/帮二员)
   济南卫领运千总八员(平山前帮二/员后帮二员)
   任城卫领运千总二员
   东平守禦所千总 领运千总
   濮州所领运千总二员
卷五十七 第 28a 页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二百二十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二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男)
(妇大小统共二千八百五十四万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口计民户四百八十六万五千一百七十四)
(户又卫所屯户统共八万三千六百四十五户男/妇大小统共三十九万九千四百六十三名口又)
(灶户统共三万三千三百七十二户男妇大/小统共二十二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名口)
  ︹田赋︺(田地八十八万三千五百九十五顷二十八亩/八分有奇额徵地丁正杂银三百三十四万四)
(千六十一两四钱三分二釐济南兖州东昌武定/泰安曹州六府济宁临清二州共额徵漕粮三十)
(四万五千一百三十石/三斗六升七合四勺)
  ︹税课︺(临清关额徵正税银二万九千六百八十/铜斤水脚银七千六百九十二两三钱一/四两/分盈)
(馀银三千八百两山东正引票引共六十七万一/千七百四十道额徵盐课银十五万八千八百九)
(十六两三分/三釐有奇)
卷五十七 第 28b 页
 ︹名宦︺︹汉︺曹参(沛人孝惠元年为齐相闻胶西有盖公/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
(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相齐九年齐国大治)石庆(赵人元朔中为/齐相举国慕其)
(家行不言而齐大/治为立石相祠)隽不疑(渤海人武帝末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齐孝王)
(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蒋诩(杜/陵)
(人哀帝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名王莽居摄以病免)王望(琅邪人光武时为/青州刺史甚有威)
(名时州郡灾旱望行部道见饥者哀之以便宜出/所在布粟赈给事毕上言帝以望不先表请欲治)
(其罪钟离意言望怀义忘罪当仁不让若绳/之以法将乖圣朝爱育之旨帝嘉其议赦之)李恂
(临泾人明帝时为兖州刺史尝/席羊皮服布被以清约率下)鲁丕(扶风茂陵人/章帝时为青)
(州刺史务在宽/厚明慎刑罚)王涣(郪人和帝时为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法雄
(郿人永初时为青州刺史讨平海寇州界清静每/行部录囚徒察颜色多得情伪长吏不奉法者皆)
卷五十七 第 29a 页
(解印/绶去)王龚(高平人安帝时举孝廉迁青州刺史劾/奏贪浊二千石数人帝嘉之徵拜尚书)
   杜乔(林虑人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泰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
(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让即梁冀季父宫瑗皆冀所善)杨秉
(华阴人兖州刺史迁任城相计日受俸馀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
   李膺(襄城人性简亢无所交接桓帝时为青/州刺史守令畏其威名多望风弃官去)第五
   种(长陵人桓帝时为兖州刺史中常侍单超兄子/匡为济阴太守负势贪放种欲收举未知所使)
(会闻从事卫羽素抗厉乃召羽具告之羽出遂驰/至定陶闭门收匡宾客亲吏四十馀人纠发其赃)
(五六十万种即奏匡并以劾超州内震慄是时泰/山贼叔孙无忌等暴横一境州郡不能讨羽说种)
(曰泰山险阻寇猾不制今虽有精兵难以赴敌羽/请往譬降之种敬诺羽乃往备说祸福无忌帅其)
(党与三千/馀人降)桥瑁(睢阳人灵帝时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孔融(鲁国人/刘备表)
卷五十七 第 29b 页
(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馀裁数百人流矢羽集干戈内接融隐几读)
(书谈笑/自若)刘岱(牟平人为兖州刺史虚已爱物为士/人所附黄巾贼入兖州杀任城相郑)
(遂转入东平/岱击之战死)臧洪(射阳人献帝时领青州刺史值/黄巾屠破之馀洪收抚离叛百)
(姓复/安)︹三国︺︹魏︺胡质(寿春人太祖时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榖)
(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性沈实内察不以)
(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及卒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孙观(泰山人青州刺/史从征孙权于)
(濡须口为流矢所中力战不顾太祖劳之曰将军/被创深重而猛气益奋不当为国爱身乎转振威)
(将军创/甚遂卒)司马朗(温人太祖时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
(食俭以率下雅好人伦典籍后/征吴至居巢卒州人追思之)王凌(祁人文帝时/为兖州刺史)
(讨孙权有功迁青州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
卷五十七 第 30a 页
  钟毓(长杜人正光中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以治绩见称)州泰(南阳人为兖/州刺史时诸)
(葛诞反吴遣文钦等救之朱异率三万人/为文钦增势泰拒异于阳渊追战破之)︹晋︺鲁芝
(扶风人魏常道乡公时迁监青州诸军事武帝践/阼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作屋五十间)
  卫瓘(安邑人武帝时转征东将军青州刺史/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所在皆有政绩)胡威
(寿春人质子武帝时拜青州刺史帝谓威曰卿与/父孰清对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
(不知是臣不/及父远也)刘演(魏昌人太尉琨之兄子琨将讨/石勒以演领兖州刺史镇廪邱)
(演斩王桑走赵固得众七千人为石/勒所攻演拒战勒退元帝拜为都督)荀羡(临颍人/穆帝时)
(监青州诸军事领兖州刺史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羡自洸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征之遂斩兰帝)
(将封之固/辞不受)谢幼度(阳夏人孝武时苻坚强盛朝廷/求镇禦者谢安举幼度拜建武)
(将军兖州刺史连败坚军复遣监军刘袭攻坚兖/州刺史张崇于鄄城走之又进攻广固降坚青州)
卷五十七 第 30b 页
卷五十七 第 30b 页
(讨㝏拜兖海沂密节度使时新建府军士/多犷骜沛明示法制蒐阅以时军政大治)乌重允
(张掖人穆宗时为天平军节度使善抚士与下同/甘苦待官属有礼当时名士如温造石洪皆在幕)
(府既没士二十/馀人刲股以祭)崔宏礼(博陵人穆宗时为天平军/节度使累以破贼功加检)
(校尚书/左仆射)薛平(龙门人穆宗时诏分淄青齐登莱五/州为平卢军徙平为节度使王庭凑)
(闱棣州诏平出援平遣将率兵往救因馈饷不足/众溃平悉帑资募卒掩贼降馀党引谋乱者二十)
(人斩堂皇下胁从者皆纵还田里威镇一方在镇/六年徭役均平宝历初入朝民障路愿留数日得)
(出)令狐楚(宜州人敬宗时为天平军节度使始郓/帅每至以州钱二百万入私藏楚独辞)
(不受又毁李师古园槛僭制者/久之徙节河东召为吏部尚书)王承元(蓟人太和/五年徙平)
(卢淄青节度使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知奉法承元资性仁裕所至)
(爱/利)殷侑(陈州人文帝时为天平军节度使自李师/道乱贼入尽为军资侑以饷军有赢当上)
卷五十七 第 31a 页
(送官裁制经费岁以钱十/五万缗栗五万石归有司)柳仲郢(京兆人咸通五/年为天平军节)
(度使尚气义不奏祥瑞不度浮屠摘贪/吏济单弱岁凶必贷匮蠲负里无逋家)薛崇(僖宗/时为)
(天平军节度使黄巢寇兖/州崇与贼战不克死之)曹全晸(中和间为天平/军节度使韩简)
(寇郓州全/晸死之)︹五代︺︹周︺符彦卿(宛邱人初镇兖州改镇/郓州又为天平军节度)
(使以宽惠/得人心)李榖(汝阴人世宗时河大决齐郓发十/数州丁壮塞之命榖领护刻期就)
(功)︹宋︺沈继宗(太康人太宗时使京东计度财赋濮/州土贡银课民织造不折省税郓州)
(节度配属县纳药物皆为民/病继宗归历言于上除其弊)李惟清(章邱人太宗/时为京东转)
(运使会募丁壮为义军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谏由是独选河北而馀路悉罢)陈若
   拙(卢龙人淳化中河决郓州擢京东转运使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堤于采金山)
(奏免六州所料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柴成务(济阴人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
卷五十七 第 31b 页
(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饶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陈知微(高邮人真/宗时为京)
(东转运副使不务皦察尝奏还东平监所侵/民田六百八十家又决古广济河以通运道)荣諲
(任城人真宗时为京东转运使莱阳产银砂民有/私采者事露安抚使欲论以劫盗諲曰山泽之利)
(人得有之/贷免甚众)张锡(汉阳人仁宗时为京东转运使淄/青徐濮郓诸州人冒耕河壖地数)
(起争讼锡命籍其地收租/绢岁二十馀万讼者亦息)李璋(上党人仁宗时为/天平军节度使徙)
(曹州观察使帝书忠孝李/璋字并秘书图籍赐之)吕居简(河南人庆历中/提点京东刑狱)
(时夏竦有憾于石介介死竦言于上曰介未尝死/北走邻国矣遣中使发棺验之居简曰介死必有)
(亲族门生会葬令结状保证以闻事乃白徐州妖/人孔直温挟左道诱军士为变居简究党与贷诖)
(误斩直温等濮州复叛居简获首/恶诛之因大阅兵享劳奸不得发)陈希亮(眉州人/嘉祐中)
(迁京东转运使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捕流海岛徐/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获小盗使自诬抵希亮)
卷五十七 第 32a 页
(言其状/废去)杨日严(河南人为京东转运使会青徐饥/日严请江淮陜西转粟五十万以)
(赈贫民又开清河八十里/培河堤起仓廪以便漕运)赵滋(开封人为京东东/路都巡检乳山砦)
(兵叛杀巡检滋驰入其垒次第推问得党与百馀/人付狱众莫敢动在京东五年数获盗不自言安)
(抚使富弼奏之乃/超授供备库副使)王举元(真定人为京东转运使/沙门岛多流人守吏顾)
(货橐阴杀之举元请立监以/较赏罚自是全活者甚众)向子韶(开封人神宗/时京东转运)
(副使属郡郭奉世进万缗羡馀户部聂昌请赏之/以劝天下子韶劾奉世且言近臣首开聚敛之端)
(渐不可长/士论韪之)马默(城武人神宗时提点京东刑狱性/刚严疾恶部吏望风投檄金乡令)
(以贿著其父方执政贻书曰马公素刚汝/有过将不免令悉取不义之物焚撤之)王居卿
(莱阳人神宗时提举京东刑狱盐铁判官改京东/转运使青州河贯城中居卿即城上立飞梁设楼)
(橹下建门以时/启闭水患以息)鲜于侁(阆州人神宗时为京东西/路转运使河决澶渊议欲)
卷五十七 第 32b 页
(勿塞侁言夏秋雨淫犹溢而害若纵大河注其中/民为鱼矣作议河书上之哲宗立复使京东司马)
(光言于朝曰以侁之贤不宜使居外顾齐鲁之区/凋敝已极须侁往救之安得如侁百辈布列天下)
(乎士民闻其重/临如见慈父母)︹金︺赵鉴(章邱人山东东路转运副/使行台宰相欲以故宋宦)
(者权都水监鉴曰误国阉竖汴人视为寇雠付以/美官将失人望遂不用天德初起为济州刺史)
   杨伯渊(藁城人山东东路转运使正隆末群盗蜂/起州县往往罹害独济南赖伯渊保全)
   伊拉益(明安人承安时为山东西路转运使有敕/使按行山东益奏乞止令调于近甸何必)
(惊远方耳目书闻上命有司治使者罪/伊/拉益旧作移刺益明安旧作猛安今俱改正)承晖
(章宗时为山东路统军使时山东盗起潜匿泰山/岩穴间按察使请发数万人刋除林木承晖奏曰)
(山不可赭齐人易勤驱之入山必有冻/饿失所之患此诲盗非止盗也议遂寝)璞萨安贞
(蒙古人贞祐二年除山东路统军安抚使益都县/人杨安儿聚党劫掠莱州徐汝贤登州耿格皆以)
卷五十七 第 33a 页
(城降遂僭号改元陷宁海攻潍密等州县据穆陵/关欲取益都安贞以璞萨留嘉完颜额伦为左右)
(翼军昌邑东徐汝贤以众十万来拒转战三十里/杀获不可胜计至莱贼大败复莱州斩徐汝贤安)
(儿脱身走乘舟入海舟人击之坠水死三年杀党/与刘二祖等前后击获以万计迁枢密副使四年)
(馀党复扰山东安贞遣兵讨杀九万人降者三万/馀贼首郝定仅以身免众皆安慰复业/璞萨安)
(贞旧作仆散安贞/萨留嘉旧作仆散留/家完颜额伦旧作完颜讹论今俱改正)完颜弼
(明安人贞祐中山东西路宣抚副使时刘二祖馀/党保济南勒子堌弼遣人招之皆降元兵围东平)
(弼百计应战久之解去弼爱民/省费军民无相讼有古良将风)︹元︺石圭(新泰人太/祖时山东)
(诸路都元帅领兵破曹与金将连战数昼夜马仆/被擒囚至汴金主壮其为人诱以名爵圭奋然曰)
(吾身仕大朝官居光禄复能受封他国耶/怡然就死色不变其麾下立社兖州祀焉)严实(长/清)
(人太宗时授东平路行军万户破濮曹楚邱/定陶上党约东将士戒勿屠掠全活者众)严忠
卷五十七 第 33b 页
    济(实之第二子也太宗时袭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开府布政一法其父养老尊贤兴学造)
(士治为诸/道第一)齐荣显(聊城人从严实入朝授东平路/总管府参议兼博州防禦使时)
(攻淮/显诣/南道出东平民间供给费银二万锭荣/断事官愬之得折兑赋税民赖以不困)宋子
    贞(长子人金末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招置幕府/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时饥民北徙子贞多)
(方赈救全活数万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故东平人材多于他镇太宗命为行台)
(右司郎中行台所统五十馀城子贞命官分三道/纠察官吏始有纲纪东平将校占民为部曲户谓)
(之脚塞擅其赋役几四百所子贞请罢归州县人/以为便实卒子忠济请于朝授参议东平府事兼)
(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乐延致生徒/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变)萨克苏
(回鹘人世祖时为山东行省都督民乏牛具为之/上闻验民丁力官给之统军韶布哈田游无度元)
(帅伊苏岱尔据民田为牧地萨克苏随事奏闻山/东屡歉为请发粟赈恤蠲租东人刻石颂德/萨)
卷五十七 第 34a 页
(克苏旧作撒吉思韶布哈旧作抄不花/伊苏岱尔旧作野连答尔今俱改正)达尔玛(高/昌)
(人除济宁路总管兴学劝农百废俱修元统三年/迁山东廉访使时山东盗起白昼杀掠达尔玛以)
(为官吏贪污所致先劾去之而后上擒贼方略朝/廷嘉纳之即遣兵擒获齐鲁以安/达尔玛旧作)
(答里麻/今改正)王玉汝(郓人初为东平行台令史夏津灾/奏请复其民一岁朝廷将以东平)
(地分封诸勋贵玉汝奏不可/事得寝累官兖州观察使)董文炳(藁城人中统/二年李璮平)
(山东犹未靖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至益都/留兵于外从数骑入居府不设警卫召璮故将吏)
(曰天子使经略使抚汝得便宜除将吏汝等勉/取金银符使不敢格上命所部大悦山东以安)
   文用(藁城人中统八年授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山东自经兵燹野多旷土文用巡行劝励)
(无间幽僻入登州境见其垦辟有方以郡守伊拉/玛为能作诗表异之于是列郡咸劝地利毕兴五)
(年之间政绩为天下劝农使之最/伊拉玛旧作移刺某今改正)姚枢(柳城人世/祖时立十)
卷五十七 第 34b 页
(道宣抚使以枢使东平既至郡置劝农检/察二人以监之推物力以均赋役罢铁官)王磐(永/年)
(人中统时拜益都等路宣抚副使以疾免居青州/李璮谋不轨磐驰入京师以闻世祖嘉其诚节抚)
(劳甚厚命磐参议东平行台/事璮平召拜翰林直学士)徐世隆(西华人中统/十四年为山)
(东提刑按察使时有妖言狱所司逮捕凡数/百人世隆剖析诖误者十八九悉纵遣之)张德
   辉(交城人世祖时为东平路宣慰使春旱祷泰山/而雨奏免远输豆粟二十万斛和粜粟十万斛)
(孀妇马氏将鬻其女以纳逋/赋分已俸代偿之仍蠲其额)张惠(新繁人至元元/年行省山东以)
(银赎俘囚三百馀家为民其不能归者使为僧建/寺居之李璮之乱民被军士掳掠者甚众惠至大)
(括军中悉纵之又奏选/良吏去冗官以苏民困)胡祗遹(武安人至元时为/济宁路总管上八)
(事于枢府升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所至抑/豪右扶寡弱敦教化厉士风民有父子兄弟相讼)
(者必谕以天伦之重/不获已则绳以法)何荣祖(广平人成宗时为山/东东西道按察使时)
卷五十七 第 35a 页
(宣慰使乐实姚演开胶州海道粮舶遇暴风多漂/没实等督诸漕卒偿之榜掠惨毒自杀者相继荣)
(祖即草辞以/奏诏免其徵)吴鼎(燕人大德十一年山东诸郡饥/诏鼎往赈之朝议发粟四万石)
(钞折米一万石鼎谓同使者曰民得钞将何从易/米不如仍与之米同使者曰朝议已定恐不可复)
(得鼎曰人命岂不重于/米耶言于朝得所请)张升(平州人天历初出为/山东道廉访使时方)
(有警有司请完城以为备升曰民恃我/以生完城是弃民也由是民皆安之)盖苗(元城/人至)
(正时为山东廉访副使益都淄莱地旧称产金朝/廷建一府六所综其事民岁买金以输官至是六)
(十年矣民有忤其官长意辄谓所居有金矿掘地/及泉而后止猾吏为奸利莫敢谁何苗建言罢之)
(为山东廉访使民饥为盗所在群聚乃上救荒弭/盗十二事劾宣慰使骫骳不法者有司援例欲徵)
(苗所得职田苗曰年荒民困吾无以救尚忍/徵敛以肥已耶辄命巳之同僚皆无敢取)太平
(京兆鄠人顺帝时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枢/密院事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
卷五十七 第 35b 页
(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布颜布哈(蒙/古)
(人山东宣慰使转平章行省守禦益都明兵压境/捍城自战城陷不屈死之/布颜布哈旧作普颜)
(不花今/改正)申荣(顺帝时平章山东行省守东昌荣见/列郡皆降告其父曰儿不能全忠孝)
(有一死报国/耳遂自经)张俊(顺帝时为山东行枢密知院性/沉静有智谋善用兵明兵取益)
(都俊悉力拒守城/破携妻子投井死)于德文(顺帝时为山东宣慰使/副使明兵取益都城破)
(德文与佥事齐/都皆不屈而死)︹明︺安然(颖州人洪武初为山东中/书省参知政事立心平正)
(抚绥勤劳禄止养身馀/给公用后迁御史大夫)陈迪(宣城人洪武中为山/东布政司参政捕蝗)
(弭盗民/甚德之)铁铉(邓州人建文初为山东布政司参政/燕兵起李景隆驻兵德州铉督饷未)
(尝乏缺景隆军败南奔铉固守济南既而被围相/持不下令军民诈降开城门候成祖入急下铁板)
(几中比战令军士噪骂成祖大怒攻三月不克乃/去以东昌之捷升右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燕师)
卷五十七 第 36a 页
(渡江铉屯淮上兵溃成祖即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时年三十)
(七)陈士启(泰和人永乐中为山东右参政每事尽/心不察察为明不苛急责效行部督徭)
(赋期不峻事/集而民不扰)段民(武进人永乐间山东妖妇唐赛/儿作乱三司官以纵寇诛以民)
(为山东布政司参政下车敷宣德意整饬纪纲抚/绥残氓刬革宿弊时索唐赛儿甚急逮天下尼媪)
(几万人民力为/矜宥人情始安)王质(泰和人正统初为山东右布/政使廉勤果毅人服其公尤)
(以清/誉闻)张骥(安化人正统间以大理少卿巡抚山东/值岁大饥设法赈救全活甚众尝请奏)
(复曹州治荐知县范希正为知州希正后为/良吏山东设巡抚自骥始东人至今称之)年富
(怀远人正统间以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廉静寡欲/遇事敢为按行诸郡官吏畏服奸豪屏迹东昌多)
(夷人顽犷弗率富奏/徙之南方境内大治)薛瑄(河津人正统间为山东/提学佥事揭白鹿洞学)
(规开示学者延见诸生亲为讲解虽片长不忍/弃其黜汰者必追其所入廪由是士莫不奋)
卷五十七 第 36b 页
   时望(无锡人成化间巡抚山东旱饥时望露祷于/天大雨沾溉槁禾复苏乃举救荒之政既赈)
(馀粟百馀万石又推行九则法于诸府/斥贪暴表忠良除苛政民心翕然归之)马谅(和州/人正)
(统间山东布政司左参议民有惑于后妻欲寘子/于法谅谕父母曰尔子凶德乃吾属教令之失非)
(由尔之罪父母感/悟请释还为孝子)郭观(武进人正统间巡按山东/首劾三司正佐三四人郡)
(邑庶僚以贪墨去者甚众疑/狱积岁未决者悉为剖断)王宇(祥符人天顺间/为山东石布政)
(使时屡岁不登民皆流移上以玺书/谕宇安抚之宇尽心赈济民赖全活)林总(宁德人/天顺初)
(以左佥都御史出赈山东发粟三十五万馀石银/钱钞布各钜万计活饥民百四十五万给牛种者)
(亦数万复奏蠲流田租/二十馀万民困以苏)张鉴(南充人成化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悃愊无华而持行高洁居官砥节首公务去民害/见田多荒芜上垦辟事宜请除其宿负优复三年)
(又请流民还者官给田契牛种因命兼督理/营田山东巡抚之兼督理营田者自鉴始)牟俸
卷五十七 第 37a 页
(巴县人成化间以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值岁大饥/经理赈济全活数万人大小清河湮塞建议修浚)
(民大/称便)陈善(成化间为山东按察司副使于是张秋/屡扼于运河之冲甚为民患善令民治)
(堤垒石东岸十二里尽南旺湖西岸八十里/尽沙河以达临清植柳数百万株堤以益固)许进
(灵宝人成化间以监察御史巡按山东刚正严肃/贪污望风解组减长清等县盐船闸夫革济宁等)
(处滥设夫役赈恤/饥荒平反狱囚)刘大夏(华容人宏治初河决张/秋命大夏以右副都御)
(史往治于孙家渡四府营筑长堤亘三百六十里/又修筑黄陵冈及张秋沙湾水乃大治工钜而费)
(甚省由是漕运/无虞居民免患)王霁(上海人宏治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旱大饥屡疏)
(乞免漕粮临清闸税请改徵米济赈先后发米二/百七十六万石银三十七万四千两有奇活饥民)
(二百六十三万馀人流移/复业者万三千八百馀户)杨茂元(鄞人宏治中为/山东按察副使)
(河决张秋上命中官李兴等往治茂元奏言中官/恣横外戚擅权宜专任都御史刘大夏召兴还朝)
卷五十七 第 37b 页
(忤旨逮系父老/遮道乞还不听)赵璜(安福人正德七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时民困于盗)
(璜区画科徭公私便焉有河壖地数百里号膏腴/璜募流民使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徵以充斋粮帝)
(已许之璜上书立争得免曲阜为/贼残破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姚镆(慈溪人正/德时为山)
(东左布政使居官不以家累自随与隶皆得出入/寝所守藏吏以羡金四千进镆正色叱之武宗巡)
(幸镆舟误触帝舟左右以告帝弃/知镆材略笑曰是髯翁也释之)黄瓒(仪徵人正/德间以都)
(御史巡抚山东节用赈恤值武/宗南巡调度有方民以不扰)孙燧(馀姚人任山/东按察使明)
(习法律独持宪体朝命三司按归善王虑有/他拟檄兵为防燧毅然往不终朝而狱具)许逵
(固始人正德间为山东按察使佥事整饬/武定兵备时流贼势盛终不敢入其境)姜洪(广/德)
(人正德初任山东左布政使时流/贼猖獗洪饬兵缮守民恃无扰)王相(光州人正/德间以监)
(察御史巡按山东入境访除民蠹摘伏如神按临/清捕豪官稔恶者数辈付于法为朱安所诬逮系)
卷五十七 第 38a 页
(吏民拥/辙号泣)朱节(山阴人嘉靖二年以监察御史巡按/山东时兵旱相仍矿贼窃发节亲率)
(军士搜捕尽绝/以劳疾卒于官)陈沂(鄞人嘉靖间迁山东左参政/按视沂莒滕费诸州县察其)
(灾伤为发帑市牛给民垦艺宽其租又蠲除种马/还木诸徭民获苏息尝遇张璁于德州璁谓曰行)
(当召公沂谢曰齐民困甚苟/行沂恤灾之疏胜受德也)王世贞(太仓人嘉靖/中山东兵备)
(副使青州多豪民巨盗有司不能制世贞集强壮/教之射严行保甲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使义官统)
(之定捕盗赏罚之格于颜神镇/筑城为卫行之期年盗尽解散)赵彦(肤施人天启/间巡抚山东)
(值妖寇徐鸿儒作乱陷邹滕/诸州县彦讨平之东省获安)劳永嘉(石门人崇祯/初为山东按)
(察使时新城陷永嘉急檄州县缮城郭备器械众/志以固论保障功转布政使时兵火逃亡呼庚转)
(急永嘉调度有方饷/得不绝擢登莱巡抚)蔡懋德(昆山人崇祯时守济/南道进按察使持谳)
(平允狱/讼衰息)徐从治(海盐人崇祯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登州陷与登莱巡抚谢琏)
卷五十七 第 38b 页
(同入莱州固守多方备禦中枢惑于浮议命主事/张国臣往抚贼从治三上疏力言贼不可抚状不)
(报阅兵城上/为飞炮击死)邓谦(孝感人崇祯时官山东兵备道/济南城溃谦战于城上与季父)
(有徵同死母莫氏亦不食死赠光禄/丞又盐运使灌阳唐世熊亦死之)张秉文(桐城/人崇)
(祯初为山东布政使济南围急秉文与巡按宋学/洙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城破偕其妻方氏妾)
(陈氏投水死/赠太常寺卿)宋学洙(长洲人崇祯时巡按山东/大兵南下学洙方巡章邱闻)
(警疾驰入济南曰此省会地藩封在焉守备单弱/乃尔吾死是城必矣兵薄城下学洙守南门城破)
(死/之)
 ︹本朝︺徐大用(奉天人初任莱州守秩满即以参议道/分守莱州顺治十年胶州总兵官海时)
(行素骄蹇奉调南征大用监其军时行嗾/兵为逆逼大用同入海太用不从遂遇害)施闰章
(宣城人顺治十三年任提学佥事以名教/自任开讲明湖之上东省士风为之丕变)祖泽溥
卷五十七 第 39a 页
(奉天人顺治十八年总督山东土寇于七聚众据/栖霞之锯齿牙山官兵莫敢入泽溥身先士卒一)
(日之内克其三寨贼众悉降乃/相度机宜分兵戍守登莱悉平)蒋国柱(奉天人顺/治十八年)
(以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自明季重敛之馀粮有/包荒役有杂派国柱一切奏除之民困以苏)
   永清(正黄旗汉军初任东昌道值/禁旅南征东/昌为水陆冲要输挽特繁永清多方调度兵)
(民无不辑协历官布按二司康熙二十五年/官至本省巡抚在东省四十年颇著劳绩)靳辅
(镶黄旗汉军康熙十六年以兵部尚书总督河道/时骆马湖水势横决运船商舟皆罹其害辅请开)
(新河以避其险其效颇验著有治河书/卒/赐祭葬谥文襄入祀贤良祠)徐旭龄(钱/塘)
(人康熙二十二年巡抚山东甫下车劾贪墨数人/吏治肃清禁漕粮收兑之弊革河夫佥派之扰豪)
(猾望风敛迹卒/赐祭葬谥清献)宋荦(商邱人康熙二十六年/任山东按察使东省命)
(案最繁率多轻生荦令州县验实立案必究及唆/讼之人尽法绳之刁风顿息岁歉运家粟以助赈)
卷五十七 第 39b 页
(东人/德之)佛伦(正白旗满洲人康熙二十八年巡抚山/东时东省吏治颇有因循佛伦整纲饬)
(纪肃然/一变)张鹏翮(遂宁人康熙三十九年任河道总/督节浮冒汰冗员恤工役经理河)
(道者十年境内多沐其惠卒/赐祭葬谥文端入祀贤良祠)张伯行(仪封人/康熙四)
(十二年任济宁河道操履清劲以不欺为本所著/居济一得十卷凡疏浚宣泄之宜古今同异之辨)
(讨论详备司河务者每资考镜/焉卒/赐祭葬谥清恪)赵申季(武进人康/熙四十五)
(年提督山东学政清廉谨恪苞苴请托皆不至其/门校文必亲自点勘夜漏非三下不休体素羸竟)
(以疾卒/于官)黄叔琳(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提督山东/学政修复济南之白雪青州之松)
(林两书院又拔诸生之尤者入书院督课之迁去/后士民祀之于松林书院以次宋贤王曾等十三)
(人之/后)陈鹏年(长沙人康熙六十年任河道总督时/武陟口屡决鹏年亲诣河干立风雪)
(中兼工筑岸工竣竟以劳卒于官/赐祭葬谥恪勤入祀贤良祠)嵇曾筠(无锡/人雍)
卷五十七 第 40a 页
(正五年以河南副总河兼管东省河工七年总督/河道除曹单徭河陋规核定运河夫役工食需用)
(土方以取土近远估定工价人皆便之/卒/赐祭葬谥文敏入祀贤良祠)和舜武(镶/蓝)
(旗满洲人嘉庆二十年任山东布政使整饬吏治/颇洽舆情二十三年擢巡抚疏请勒限清釐积案)
(分别劝惩章程卒/赐祭葬谥恭慎)
                 提调官前总纂(臣)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对官(臣)李孚忠恭 校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大清一统志
济南府(在山东省治东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至青州府临淄县界二百五十)
(里西至东昌府高唐州界一百十里南至泰安府/泰安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武定府商河县界一)
(百四十里东南至青州府博山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东昌府茌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武)
(定府惠民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直隶河间/府景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京师八百里)
︹分野︺天文虚危分野元枵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青州之域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初
  分置济南郡文帝十六年为济南国(西南境为济/北国西北境)
(为平原郡东南/境为千乘郡地)景帝二年国除为郡后汉建武十
  五年复为济南国三国属魏晋曰济南郡宋元嘉
卷五十七 第 41a 页
  九年侨置冀州(北境/属魏)后魏皇兴三年改曰齐州隋
  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为齐郡唐武德元年复曰
  齐州二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府罢七年又置都
  督府天宝初改曰临淄郡五年复曰齐郡乾元初
  复曰齐州属河南道(唐书方镇表乾宁二年置武/肃军防禦使天复元年罢)
  五代因之宋初曰齐州济南郡治平二年置兴德
  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济南府属京东东路(宋史/地理)
(志至道三年属京东路熙宁七年/分属西路元丰五年仍属东路)金曰济南府属
  山东东路元为济南路属中书省明洪武初复曰
  济南府九年为山东布政使司治
卷五十七 第 41b 页
 本朝为山东省治领州一县十五
  历城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章邱县界九十里西至长清县界)
(二十里南至泰安府泰安县界一百里北至济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章邱县界九十里西南至长)
(清县界七十里东北至章邱县界一百里西北至/齐河县界四十里战国齐历下邑汉置历城县属)
(济南郡后汉属济南国晋初因之永嘉后为济南/郡治宋元嘉九年又侨置冀州治此后魏为齐州)
(济南郡治隋为齐郡治唐为齐州治宋为济南府/治金因之元为济南路治明复为济南府治/本)
(朝因/之)章邱县(在府东一百十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邹平县界二)
(十里西至历城县界二十里南至泰安府莱芜县/界九十里北至齐东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淄川县)
(界六十里西南至历城县界九十里东北至邹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济阳县界七十里汉置阳邱)
(菅二县俱属济南郡后汉省阳邱刘宋又省菅北/齐天保七年移置高唐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改)
卷五十七 第 42a 页
(曰章邱属齐郡唐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属/齐州宋景德三年置清平军熙宁三年军废仍为)
(县属济南府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本朝因之)邹平县(在府东/百六十/一/五)
(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长山县/界十里西至章邱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淄川县界)
(二十里北至武定府青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长/山县界十二里西南至章邱县界三十三里东北)
(至青州府高苑县界八/十里汉置梁邹邹平二/十里西北至齐东县界四/县属济南郡晋省宋武帝)
(于故梁邹县侨置平原郡并领平原县后魏曰东/平原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平原县曰邹平)
(属齐郡唐武德元年属邹州八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属淄州景龙元年于梁邹城置济阳县元和十)
(五年省入高苑宋景德元年移邹平治济阳废县/仍属淄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分属济南路明属)
(济南府/本朝因之)淄川县(在府东少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
(至青州府益都县界三十五里西至章邱县界五/十里南至青州府博山县界三十里北至长山县)
卷五十七 第 42b 页
(界四十里东南至青州府益都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泰安府莱芜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青州府益)
(都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长山县界四十五里汉/置般阳县属济南郡后汉属齐国晋属乐安国太)
(康后省宋武帝侨置清河郡元嘉五年并置贝邱/县属焉后魏曰东清河郡北齐郡废隋开皇十六)
(年于贝邱县置淄州十八年改县曰淄川大业初/州废属齐郡唐武德元年复置淄州天宝元年改)
(曰淄川郡乾元元年复曰淄州属河南道宋属京/东东路金属山东东路元中统五年升淄州路总)
(管府至元二年改淄莱路二十四年改曰般阳路/明洪武初为般阳府九年降为淄川州属济南府)
(十二年又降州为/县/本朝因之)长山县(在府东一百九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
(五十五里东至青州府临淄县界四十里西至邹/平县界十五里南至淄川县界三十里北至新城)
(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青州府益都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历城县治二百十里东北至青州府)
(博兴县治九十里西北至齐东县治九十里齐于/陵邑汉置于陵县属济南郡为都尉治后汉属济)
卷五十七 第 43a 页
(南国宋武帝侨立武强县并置广川郡后魏因之/北齐天保七年改广川为东平原郡隋开皇初郡)
(废十八年改县曰长山属齐郡唐武德元年属邹/州八年州废属淄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属般阳路)
(明洪武十五年改属/济南府/本朝因之)新城县(在府东北二百十六/里东西距四十六里)
(南北距二十六里东至青州府临淄县界四十里/西至长山县界六里南至长山县界一里北至青)
(州府高苑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青州府博兴县/界五十里西南至长山县界三里东北至青州府)
(博兴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长山县界三十里汉置/高苑县属千乘郡后汉属乐安国晋为乐安国治)
(刘宋省自隋至金为长山高苑二县地元太宗始/以长山县之驿台地置新城县属般阳路明洪武)
(十二年改属济南/府/本朝因之)齐河县(在府西四十里东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八十)
(一里东至长清县界一里西至东昌府高唐州界/七十里南至长清县界一里北至临邑县界八十)
(里东南至长清县界半里西南至长清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济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禹城县界四)
卷五十七 第 43b 页
卷五十七 第 43b 页
(天会七年初析章邱临邑二县地置济/阳县属济南府元明不改/本朝因之)禹城县(在/府)
(西北一百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济阳县界四十里西至平原县界三十里南至)
(齐河县界二十五里北至陵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齐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东昌府高唐州界六)
(十里东北至临邑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原县/治七十里春秋齐高唐辕二邑汉置高唐瑗二县)
(属平原郡后汉省瑗县晋废高唐入祝阿县唐初/移祝阿于此属齐州天宝元年改曰禹城宋属济)
(南府金因之元至元二年改属曹州明/洪武二十年属济南府/本朝因之)临邑县(在/府)
(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武定府商河县界二十里西至陵县界二十里)
(南至齐河县界四十里北至德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济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禹城县界五十里)
(东北至武定府商河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陵县/界十五里春秋齐隰邑汉置漯阴县属平原郡后)
(汉因之晋省宋孝建二年侨立临邑县于此属魏/郡后魏属东魏郡隋属齐郡唐武德元年属谭州)
卷五十七 第 44a 页
(贞观元年属齐州家属济南府金因之元太宗七/年割属河间路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
(属河间明洪武初属/济南府/本朝因之)长清县(在府西南七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
(一百五里东至历城县界四十里西至东昌府茌/平县界六十里南至泰安府肥城县界七十里北)
(至齐河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泰安府泰安县界/一百十里西南至泰安府平阴县界五十里东北)
(至历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禹城县界六十里春/秋齐卢邑汉置卢县文帝二年置济北国于此武)
(帝后二年国除属泰山郡为都尉治后汉永元二/年复置济北国治卢晋因之宋属济北郡后魏属)
(太原郡北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十四年改置长清/县属济北郡唐初属济州天宝中属齐州宋属济)
(南府元至元二年改属泰安州/明还属济南府/本朝因之)陵县(在府西北二/百里东西距)
(八十里南北距四十七里东至武定府商河县界/七十五里西至德州界五里南至平原县界十八)
(里北至德州界二十二里东南至临邑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平原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德平县界四)
卷五十七 第 44b 页
(十里西北至德州治七十里汉置安德县属平原/郡后汉因之晋属渤海郡后魏太和中于县置安)
(德郡寻罢中兴中复置隋开皇初郡废九年于县/置德州大业初改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德)
(州并置总管府贞观元年府罢天宝元年复曰平/原郡乾元元年复曰德州属河北道元和四年于)
(州置保信军节度五年罢宋曰德州平原郡属河/北东路金曰德州属山东西路元亦曰德州初属)
(东平路至元中改属济南路明洪武初省安德县/入州永乐七年改陵县为德州以故州为陵县属)
(济南府/本朝因之)德州(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三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陵县)
(界六十八里西至直隶河间府故城县界三十五/里南至东昌府恩县界四十里北至河间府景州)
(界二十里东南至平原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河间/府故城县界十三里东北至河间府吴桥县界二)
(十里西北至河间府景州界三十里禹贡兖州之/域古有鬲氏之地汉置鬲县属平原郡后汉为侯)
(国晋亦曰鬲县后魏初属渤海郡后属安德郡北/齐省入安德隋开皇六年改置广川县于此十六)
卷五十七 第 45a 页
(年又分置将陵县仁寿初改广川曰长河皆属平/原郡唐属德州五代周省长河县入将陵宋景祐)
(元年移将陵治长河镇改属永静军金属景州元/宪宗三年割属河间路寻升为陵州至元二年复)
(为县三年复为州明洪武初复降为县属济南府/永乐七年改德州为陵县以故陵城为德州/本)
(朝因/之)德平县(在府北二百五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武定府惠民县)
(界三十里西至德州界四十里南至临邑县界三/十里北至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界二十五里东南)
(至武定府商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陵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武定府乐陵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河)
(间府吴桥县界四十五里汉置平昌县属平原郡/后汉曰西平昌县晋因之后省后魏太和二十二)
(年复置平昌县属渤海郡熙平中属乐陵郡天平/初分属东安德郡北齐郡废仍属平原郡隋因之)
(唐属德州太和二年割属齐州三年还属德州五/代后唐改曰德平宋神宗初省为镇入安德元符)
(二年复置属德州金元因之/明属济南府/本朝因之)平原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东)
卷五十七 第 45b 页
(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禹城县界四/十里西至东昌府恩县界十五里南至东昌府高)
(唐州界五十里北至德州界三十里东南至禹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临清州夏津县界五十里东)
(北至陵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德州界三十里战/国齐赵之境属平原邑汉置平原县并置平原郡)
(治焉属青州后汉建安十八年以郡属冀州晋为/平原国治后魏太常末置东青州皇兴中与郡俱)
(废太平真君三年省县入鬲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属渤海郡中兴中属安德郡隋属平原郡唐属德)
(州宋金元明不改/本朝属济南府)
 ︹形势︺南有泰山之固北有渤海之利(史记高/祖纪)凭负山
  海擅利鱼盐(杜佑/通典)东接临淄之饶西阻济河之险
  众泉竞出而汇流于南北五郡分列而通道于东
  西古齐之名区东齐之首郡(郑樵/通志)
卷五十七 第 46a 页
 ︹风俗︺俗多织作士务功名(汉书地/理志)多才力重许可能
  辛苦(唐杜/牧集)故为文学之国然亦以朋比誇诈见于
  习俗(宋曾巩齐/州诗序)济南人敦厚阔达多大节(元程文/海遂开)
(堂/记)
 ︹城池︺济南府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池广五丈旧土/筑明洪武四年甃石/本朝乾隆十)
(三年修五十二年嘉庆十/六年重修/历城县附郭)章邱县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二丈旧)
(土筑明万历六年甃石/本朝乾隆二十年修)邹平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二丈二尺元)
(至元十二年筑明万历八年甃石/本/朝康熙九年修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淄川县城
(周五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崇/祯九年甃石/本朝顺治四年修)长山县城(周四/里门)
(四池广二丈七尺宋旧址元至正十二年筑/明成化二年修/本朝乾隆三十五年修)新城
卷五十七 第 46b 页
  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成化中重筑万/历七年甃砖/本朝乾隆五十九年修)
  河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一丈金大定八/年修/本朝乾隆三十一年修)齐东县
  城(周五里门六池广七尺明成化中/修筑/本朝乾隆二十六年修)济阳县城(周/四)
(里门三池广丈馀金旧址明万历四/年甃砖/本朝乾隆五十七年修)禹城县城(周/九)
(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四尺明万历七年增/筑并设护城堤/本朝乾隆三十五年修)临邑
  县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二尺宋旧址明/万历七年甃石/本朝顺治九年修乾隆五)
(十七年/重修)长清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五/尺宋旧址明成化中甃石/本)
(朝顺治六年修乾/隆五十七年重修)陵县城(周八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二尺明正德六年)
(改筑/本朝康熙七年/修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德州城(周十里有奇门五/池广五丈明洪武)
(中筑外有罗城延袤二/十里明正德六年筑)德平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池广四尺明)
卷五十七 第 47a 页
(正德中增筑外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二丈/本朝康熙十一年修)平原县城(周五/里有)
(奇门四池广三丈二尺元旧址明万历十年甃/砖/本朝康熙十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学校︺济南府学(在府治西北宋熙宁间建明成化间/增修/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入学)
(额数二/十八名)历城县学(在府治东北旧在县治东明成/化间迁今所/本朝康熙二十)
(一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章邱县学(在县治西南宋嘉祐五年/建/本朝屡加修葺入学)
(额数二/十名)邹平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七年建/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淄川县学(在县治西南元至元中建/本朝/康熙四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长山
  县学(在县治东南宋绍圣元年建元张养浩有/记/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
  城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大德十年建/本朝康熙/十九年修二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
(名)齐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建/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卷五十七 第 47b 页
  东县学(在县治东元大德间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济阳县
  学(在县治西南金大定间建元赵孟頫记/本朝康熙五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禹城
  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中建有朱子所书耕云钓/月石刻在内/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临邑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初建/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二名)
  长清县学(在县治东宋天禧二年建/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陵县学
(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中建/本朝/康熙十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德州学(在州治/北旧在)
(州治西南明洪武中迁今所正统间修学于东庑/下掘得石碑曰董子读书处/本朝屡加修葺入)
(学额数二十名/又卫学十五名)德平县学(在县治南元至元间重/建有汉祢衡鲁夫子碑)
(文/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平原县学(在县治南宋明道中/建/本朝屡修入学)
(额数十/五名)泺源书院(在府城内西门大街/本朝雍正十一年建)振英书
卷五十七 第 48a 页
   院(在府城内/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建)阳邱书院(在章邱县城内/本朝康熙三十五)
(年/建)绣江书院(在章邱县城内/本朝嘉庆六年建)般阳书院(在淄川/县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建)崔公书院(在新城县城内/本/朝乾隆十九年建)东皋
   书院(在齐东/县城内)漯东书院(在禹城县城内/本朝嘉庆八年建)五峰书
   院(在长清县城内/本/朝嘉庆二十一年建)三泉书院(在陵县旧址久/圯/本朝乾隆)
(四十四年在县南/门内迤东新建)繁露书院(在德州城内/本/朝乾隆十八年建)
   业书院(在德平县东街北/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六十年知县钟大受改建重修)
   颜书院(在平原县城内/本朝嘉庆四年知县张/怀清捐建/按旧志载闵子书院在历城)
(县东五里闵子墓前元天历间建历山书院在历/城县趵突泉东明万历年建长白书院在邹平县)
(东十里明成化十六年建伏生书院在邹平县东/十八里元建范文正公书院在邹平县西三十里)
卷五十七 第 48b 页
(明成化十六/年建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百二十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二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三百八十九万九千一百六)
(名口计民户共六十九万九千七百十四户又卫/所屯户共三万六千五十二户男妇大小共十一)
(万五千七百/十三名口)
  ︹田赋︺(田地十万九千九百五十九顷三亩二分二釐/有奇额徵地丁正杂银五十八万二千七百一)
(两九钱八分四釐麦改米一万十五石四斗三升/七合九勺米一十三万九千七百二十九石八斗)
(一升四/合四匀)
  ︹山川︺庙山(在历城县东界寰宇记在历城县东十/里因舜庙得名元好问济南记作妙山)
   洞山(在历城县东南三十里上有东西二洞王存/元丰九域志此山禹所尝登亦名禹登山齐)
(乘山如重甗西洞透深一里许秉火可入东洞在/万仞绝壁之上洞口釜鬵尚存烟火之迹如墨昔)
卷五十七 第 49a 页
(人避兵引絙以上有翠屏岩独秀峰/三秀峰峰侧龙祠郡邑祷雨极应)历山(在历城/县南五)
(里郦道元水经注历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
(禹井之比矣寰宇记历山在县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于钦齐乘又名千佛山/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圣驾/经此有/御制千佛山诗)函山(在历城县南/二十里一名)
(玉函山段成式酉阳杂俎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
(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府志又名卧佛山上有)
(碧霞殿路/有十八盘)仙台山(在历城县南四十里产羊肝石/花板石又有仙台岭世传汉武)
(于此望祀/蓬莱岛)康王山(在历城县南五十/里上有太甲陵)卧虎山(在历/城县)
(南五十里岱北诸谷之水至山下/始合论者以此为山川之锁钥)石固寨山(在历/城县)
(南五十里南有凤凰山东有虎山西有丁公岭/山居其中颇为险固昔人尝置寨于此故名)
卷五十七 第 49b 页
   山(在历城县西南十/二里又名兴隆山)奎山(寰宇记在历城县西南/十五里三齐记殷时有)
(道士隐于此野火四发道士祈天/即雨今人遇旱烧山祷雨多应)黄山(在历城县/西南六十)
(里齐乘山周如城岱阴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汇/为池围数亩不溢至山北而伏流即渴马崖也至)
(府城西南而复/出为趵突泉)匡山(在历城县西魏书地形志历/城有匡山齐乘奎山北有匡)
(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又北曰粟山)药山(在历城县西北十二里齐/乘粟山北有药山山产阳)
(起石旧志上有九峰并列本草谓山无积雪草木/常青盖有阳气蒸郁使然其南又有鞍山相传晋)
(师伐齐战/于鞍即此)黄台山(在历城县北八里魏书/地形志历城有黄台山)鹊山(在/历)
(城县北二十里泺口镇亦名㟙山魏书地形志临/邑有鹊山隋书地理志历城有鹊山齐乘王绘李)
(白诗注云扁鹊炼丹于此故名旧志大清河流于/其东名㟙山湖上有鹊山亭古有㟙山院/本朝)
(乾隆十三年/帝东巡有/高宗纯皇/御制鹊山诗)九里山(在历城县/东北九里)
卷五十七 第 50a 页
(相传韩信破齐历/下尝驻军于此)华不注山(在历城县东北春秋/成公二年战于鞍齐)
(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魏书地形志历城有华/不注山水经注济水又东北径华不注山虎牙桀)
(立孤峰特拔青崖翠发望同点黛下有华泉元和/志华不注山一名华山在历城县东北十五里寰)
(宇记一名金舆山齐乘左传师至于靡笄之下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则此山亦名靡笄伏琛)
(齐记不读如跗与诗鄂不韡韡之不同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著于水也/本朝乾隆十)
(三年/有/高宗纯皇帝东巡/御制华不注山诗)鲍山(在历城县东/北三十里隋)
(书地理志历城有鲍山/明统志山下有鲍城)东陵山(在章邱县东南四/十八里隋书地理)
(志章邱有东陵山元和志在县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蹠死于东陵之上寰宇记山南有盗蹠冢旧)
(志亦名/蹠山)乐盘山(在章邱县南二十七里寰宇记山/有乐盘城三齐记云即齐孝王与)
(阳邱侯/饯送地)龙盘山(在章邱县南二十八里隋书地理/志章邱有龙盘山元和志山在县)
卷五十七 第 50b 页
(南二十五里寰宇记山南属全节北属/章邱两县中分周初有神龙潜此故名)湖山(在章/邱县)
(南五十里有南北中三麓明统志/下有小山俗名一品山祷雨多应)鸡山(在章邱县/西南四十)
(里魏书地形志卫国有鸡山隋书地理志历城有/鸡山水经注巨合水出鸡山西北寰宇记昔有神)
(鸡晨鸣于此候之获/一石洁白如玉因名)危山(在章邱县西南四十里/寰宇记县东北二里危)
(山之顶有平陵王墓/县志今人呼为铁墓)亭山(在章邱县西南六十里/元和志亭山县本汉平)
(陵县宋卫国县开皇六年/改县南有亭山因以为名)冶山(在章邱县西南六/十里唐时冶铁于)
(此故/名)赵山(在章邱县西南六十里山有四峰对峙/不可通行俗名四门山其西为虎山积)
(石巉岩状若虎踞山半/有拔注泉下有浆水泉)虎门山(在章邱县西南六/十里石崖中断若)
(门故/名)女郎山(在章邱县东北一里水经注阳邱县/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
(郎祠齐乘一名小田山齐记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有三阳洞俗云有子张墓)黄山(在邹/平县)
卷五十七 第 51a 页
(东南三里土色多黄故名魏书地形志平原有黄/山府志山半有翠微亭山麓为遐景亭元大德中)
(处士安仁/甫所筑)于兹山(在邹平县东南十里三峰列秀/当大路之口旧有于兹仙翁祠)
(今/废)太湖山(在邹平县东南二十里接长山县/界齐乘长白山西南有太湖山)长白
   山(在邹平县南二十里东北属长山北属邹平折/而西属章邱南则淄川盘绕四县抱朴子长白)
(泰山之副岳绣江发源于此魏书辛子馥传长白/山连接三齐多有盗贼子馥受使检覆因辨山谷)
(要害宜立镇戍之所隋书地理志章邱有长白山/元和志长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回六十里相传)
(陈仲子夫妻所隐也太平御览以山中云气长白/故名齐乘山阿有醴泉寺相传志公卓锡之地宋)
(范文正公读书寺中有上下二书堂在黉堂岭会/仙峰下皆宋代所建明统志长白山在长山县西)
(南三十里又名会仙山山下有峰孤秀盘郁独压/众山县志长白山西南会仙一峰最高登山之道)
(南有大峪书堂北由鲁家泉风门道近顶五里许/峭立险仄非攀援不能上转而南下有宣风洞上)
卷五十七 第 51b 页
(书堂范公泉其侧为猫头峰前为狻貌峰南向东/转其阴为罗圈峪又东南为摩阿顶自罗圈峪委)
(折而东有超壑峪种金顶劈尖顶桃花峪水尖顶/此长白之南嶂也其北嶂自会仙东则为老人峰)
(又东为锻砧峰当县治正南十三里其南则印台/山也西嶂之间为大峪峪有象山其劈尖顶之北)
(有南石户顶北石户顶有滴水崖玩湖顶下/为鲁家泉有徐郭洞一名玉泉洞去县八里)富相
   山(在邹平县西南五里一名贺家山下有贺家村/故名山不甚高树木繁茂杏花杮叶遍满山谷)
(西有乳泉邑人取以酿酒又有景相公/山在县西南三里以下有景范墓得名)九龙山(在/邹)
(平县西南十五里齐乘谓之哑妇山旧志山北有/九峰如联珠六七峰之间名哑妇口或称隘阜口)
(山路险狭/穿凿而成)凤凰山(在邹平县西南三十五里/东有雕窝峪西有迦峪)宿山
(在邹平县西十里圆峰孤立九龙山绕/其西南旧志下有古店行旅止宿故名)梓桐山(在/淄)
(川县东十里后有垒圜洞亦名鬼谷旧传鬼谷子/隐居此洞西有王樵茧室其东曰吉磨山出磨石)
卷五十七 第 52a 页
(山上有/石碌井)淄山(在淄川县东南三十里又有/西谷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摘星山
(在淄川县东南四十/里山形高耸故名)原山(在淄川县东南七十里/接青州府益都县界汉)
(书地理志莱芜原山淄水所出元和志山去淄川/县六十里齐乘一名岳阳山跨淄川益都两县界)
(县志在县南九十里/西去莱芜七十里)笠山(在淄川县南十五里又/有大堆山在县南二十)
(五/里)万山(在淄川县南三十五里以/群山环绕其左右故名)昆崙山(在淄川/县西南)
(二十里山形如毂轮又有三/台山亦在县西南二十里)甲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水经注)
(萌水出西南申山/县志旧名祝山)虎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又/有瑚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凤凰山箕山在/县西三十里)冲山(在淄川县西/三十五里)焕山(在淄川县/西北十里)
(旧志上有/烟火台)明山(在淄川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古萌/山萌水所经山下有水澄澈见底)
(故/名)浮山(在淄川县北二十里旧志丰/水薄其下远望之如浮水上)黉山(在淄川/县东北)
卷五十七 第 52b 页
(十里即古黄山接章邱邹平二县界水经注德会/水出昌国黄山寰宇记黉山相传郑康成注诗书)
(栖迟于此上有古井不竭独/生细草叶似薤谓之书带草)卧牛山(在长山县/东六十里)
   山(在长山县南三十里县志相传齐桓/公积土于此为虚粮以示敌故名)花山(在新/城县)
(东南四十里土崖无石原/谷绣错远望如莲花故名)四角山(在新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元史)
(哈喇布哈传尝以事至益都于四脚山下置广兴/商山二冶盖即此山其后讹脚为角也/哈喇布)
(哈旧作合刺/普华今改正)马公山(在新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山/下有一亩石周一里不生草)
(木天欲雨则/云气蔚然)罗山(在新城县东南五/十里状如罗城)商山(在新城/县东南)
(五十里跨益都临淄县界亦名铁山晋书慕容德/载记立冶于商山置盐官于乌帝泽以广军国之)
(用魏书食货志崔亮言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旧迹见在并宜开铸寰宇记商山)
(在淄川县北七十里有铁矿古今铸焉旧志山前/有盘龙岭后有铁牛峰左有金山祠右有莲洞绝)
卷五十七 第 53a 页
卷五十七 第 54a 页
(白石诸泉合流其下宋嘉定十三年金长清令严/实聚众结砦于此稍西北曰五峰山冈峦还相合)
(泉石/甚胜)隔马山(在长清县南六十里魏书地形志山/茌县有隔马山元和志隔马山在县)
(东南三十五里左传宿沙卫杀马于隘以塞道即/此齐乘玉符山西为隔马山山东北曰神林有隔)
(马神君祠祠南一潭清/澈如鉴岁旱祷雨辄应)猎山(在长清县东北四十/里水经注玉水西北)
(经猎山东即此/今讹作腊山)基山(在德平县西二十里高/五丈状若台基故名)分水
  岭(在章邱县东南三十里其水自岭上东西分流/故名酉阳杂俎云金杏种出分流山昔汉武访)
(蓬瀛有献是者帝嘉/之今人犹呼汉帝果)天仓岭(在章邱县东南七十/里俗传有军士于此)
(得藏粟济饥故名旁有赵八洞外/有井泉以樵人赵八居此因名)长城岭(在章邱/县南九)
(十里接泰安府莱芜县界上有古长/城齐宣王筑西接平阴东距大海)黑牛岭(在章/邱县)
(南百里高峻深/远多产巨木)桃花岭(在长山县东北/十五里小寨)苍龙峡(在/淄)
卷五十七 第 54b 页
(川县东南三十里即般水所出之/龙山也明统志在县西南八里误)大峪(在邹平县/西南十五)
(里县志中有二十四村/高广幽深多良田佳木)龙洞(在章邱县西南八十/里接历城县界亦曰)
(龙堂洞高广如屋石壁具神佛四十馀/躯巧若天造西洞深数里中有盆石泉)历水(在历/城县)
(东水经注东城历祠下泉流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为流杯池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
(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寰宇/记历城县历水在县东门外十步与泺水同入鹊)
(山/湖)关卢水(在历城县东水经注关卢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
(武原水合武原水出谭城南平泽中北径谭城东/又北径东平陵县故城西北径巨合城东合关卢)
(水而注巨合水旧志一名盘水又名全/节河行历城县东十五里入大清河)听水(在历/城县)
(东北二十里水经注听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注巨合水又北入于济齐乘即今响河)
   沟水(在章邱县南水经注芹沟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齐乘十)
卷五十七 第 55a 页
卷五十七 第 56a 页
(东北入于泷县志有泷水山冲山之阳/北流入萌水一名汜阳河即古泷水也)德会水(在/淄)
(川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昌国德会水西北至西安/入如水水经注德会水出昌国黄山西北流昌国)
(故城南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径城西北入德会水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
(北入时旧志亦名郑黄沟府/志今名丰水亦曰朱龙河)时水(在新城县东三/十里自青州府)
(临淄县流入又北至高苑县入小清河其支流径/新城县南门外又西径长山县北入孝妇河汉书)
(地理志临淄县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济水经注淄/水又北时水注之即如水也出齐城西南二十五)
(里平地出泉水色黑又目之为黑水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阳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泲又)
(北径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又云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径东高苑)
(城西南注又北注故渎又西径西高苑县故城南/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泲考水经注之二高苑今之)
(新城地梁邹城今邹平县地大约时水自入小清/河而今新城县以下则皆时水之支流也今长山)
卷五十七 第 56b 页
(县西去邹平最近可證/按汉书之如水即水经/注之时水又即黑水青州府志土人名曰乌河似)
(又以水黑得名旧志列乌河又列吴河考吴河即/时水支流疑乌吴又以音近致讹故府县志俱无)
(吴河之名今删去乌河吴河改/列时水其支流附见时水之下)中川水(在长清县/南二十里)
(亦名沙沟水水经注中川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
(出泰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东径太原郡/南又西北与汉宾溪水合谓之格马口又北经卢)
(县故城东而北入/济俗谓之沙沟水)玉水(在长济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玉符河水经注玉水导)
(源泰山朗公谷西北流径玉符山又西北径猎山/东又西北经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俗谓是水)
(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寰宇记玉水东南自历/城流入旧志谓之丰齐河自泰山北诸溪水合而)
(成流经中宫渴马崖又西北经丰齐镇大清桥北/入大清河/按舆图此水在齐河县东南仅里许)
(旧志属之长清盖两邑以大清河为界西北岸/属齐河东南属长清此水又在大清河之南也)
卷五十七 第 57a 页
   清河(源出历城县西东经章邱邹平长山新城入/青州府高苑县至博兴合时水入海水经注)
(泺水出历城故城西南泉源水涌若轮俗谓之娥/英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其北为大明湖)
(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谓之历水与)
(泺水会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济水自台/县东北合芹沟水又东北径菅县故城南右纳百)
(脉水又合杨渚沟水又东径梁邹北有泷水注之/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入焉又东北至临济)
(寰宇记泺水在历城西南二百步齐乘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旁合马跑金线诸泉周可数亩北)
(出又合密脂五龙泉并城北流屈而东注城北水/门大明湖水出注之又东北至华不注山合华泉)
(是小清河之在历城者即古泺水也元和志长山/有济水在西北去县三十五里今章邱小清河故)
(道在县北三十里在邹平北十三里长山西北三/十里是此三县之河皆济水故道也禹贡锥指云)
(宋南渡后刘豫导泺水东入济水故道为小清河/历城县志云明永乐以后渐堙塞成化九年参政)
卷五十七 第 57b 页
(唐源洁尝浚治之嘉靖十二年又塞乃复浚博兴/以西达于历城几三百里久复淤盖小清河惟恃)
(泺水为源堰东有阻则泺水仍自华不注东北入/大清河屡浚屡塞职是故也令小清河之在章邱)
(者已经湮淤而邹平以下高苑以上兼受/诸山壑之水会于驾鸭湾详见青州府)大清河
(自泰安府肥城县流入径长清县西东北流径齐/河县东又东北径历城县北又东北径济阳县南)
(又东北径齐东县北一里与武定府惠民县分界/又东流武定府青城县界自长清至历城皆济水)
(故道其在济阳齐东者漯水故道也今谓之盐河/水经注济水径平阴城西右迤为湄湖又东北至)
(垣苗城西河水自泗渎口东北流注之又东北与/湄沟合又径卢县故城北又径什城北又过卢县)
(北东北与中川水合又东北右会玉水又东北泺/水注之谓之泺口又东北径华不注山又东北径)
(台县巨合水注之又东北径台县北又东北合芹/沟水又东北过菅县南通典东平以东有水流经)
(济南淄川北海界中入海者谓之清河盖汶水菏/泽之合流非古时之济水也齐乘自钜野北出至)
卷五十七 第 58a 页
(四渎津与河合流者乃齐之清河水经所谓得其/通称者是也胡渭禹贡锥指齐乘以大清河为古)
(济水小清河刘豫所创志家皆沿其说黄子鸿非/之曰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考之济水最)
(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小清河所经自历城以/东如章邱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皆)
(古济水所行而大清河所经自历城以上至东阿/固皆济水故道自历城东北如济阳齐东青城诸)
(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故河水所经盖/宋时河尝行漯渎及河去则大清河兼行河漯二)
(渎其小清河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自与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于漯据水经漯水径著县故)
(城南著即今济阳而县南有大清河是知大清河/即漯其水自历城入济阳乃近世所决非唐清河)
(入海之故道也济阳之流日盛则章邱之流日微/故刘豫堰泺水使东以益之其所行者实济水故)
(道而志家反以济阳之大清河为古济舛谬殊甚/然大清河自历城入济阳及滨州以东入海之道)
(不知决于何年意者宋神宗时河尝合北清河入/海始开此道其后金明昌五年河复由此入海久)
卷五十七 第 58b 页
(而后去流益深广此大清河所以浩/浩而小清河所以屡浚屡塞也欤)运河(自东昌/府恩县)
(流径直隶故城南东北流复入德州西南新窑口/北流经德州城西又东北流经德州北之桑园镇)
(入直隶吴桥县界即古清河也本隋之永济渠一/名卫河又名御河桑钦水经清河自武城枣强者)
(径广川故城南又东北径历城故城南又东北与/张甲屯洚故渎合又至修县元和志永济渠在县)
(西去县十里明统纪永乐十年宋礼言德州西北/卫河东北岸至旧黄河十三里可开小引河合泄)
(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大沽河入海从之山东通志/明宏治中都御史白昂于德州之南四女寺凿文)
(河至九龙口入古黄河归海/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即于四女寺建减水闸雍正四年改为滚水坝)
(九年复挑浚支河而宋礼所开引河湮废已久卫/河屡患涨溢十三年巡抚岳浚请于德州之北哨)
(马营开浚支河东行至漕村堤口入钩盘河东北/流会老黄河入海即于哨马营建滚水石坝水涨)
(则泄之归海又以德州城西墙垣正当卫河之冲/乃于卫河西岸自马家回溜起至旧月河头别开)
卷五十七 第 59a 页
(引河南北长二百六十馀丈其旧河建有拦水坝/使水势全归引河径趋哨马营于是州城藉以巩)
(固又乾隆二十八年于运河西方庵对岸浚引河/四百九十馀丈南自魏家庄后接运河起北至老)
(堤头入运河二十九年复加疏浚其四女寺支河/及滚水坝亦并加浚筑焉乾隆十三年十六年二)
(十一年二十七年/巡幸经此俱有/高宗纯皇帝/御制运河诗)淯河(在章/邱县)
(东一里亦曰绣江其源即百脉水也水经注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
(之百脉水西北流径阳邱县故城中又西北出城/又北径黄巾固又北注济元和志百脉水出亭山)
(县东北平地寰宇记百脉水在县北百步阔三丈/经县界屈曲六十里入济齐乘百脉水即绣江也)
(合麻湾水东北流径章邱城东又北入小清河旧/志百脉水在县南三十里明水镇西麻湾在其右)
(三里其侧即净明泉东麻湾在百脉左百馀步皆/瓜漏河所伏流而复出者四泉合而北流合淯河)
(又北至县城东为绣江又西北至水/寨合白云湖又北入小清有淯口镇)瓜漏河(在章/邱县)
卷五十七 第 59b 页
(西南七里源出县西南百里山峪中东北至明社/庄之石崖泊然而止土人名其处为渗水湾自湾)
(以北二十里至于月宫枯河崖侧有泉一泓又东/北四十里至于明水则涌百派麻湾诸泉夏秋积)
(雨群峪之水来汇溢于城南五里会/于淯河既霁则枯涸如故故曰漏河)獭河(在章邱/县东北)
(七里即古杨渚沟也水经注杨渚沟水径于陵城/西南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邱城东又北)
(径宁城西而北流注济寰宇记杨渚水一名獭河/在县东十里阔一丈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齐)
(乘在县东七里出长白山之王村峪旧志西北流/至柳塘口经小清河故道入邹平长山新城界会)
(孝妇河东流入海后人讹/獭为漯谓即古之漯水误)白条沟河(在邹平县东/七里即古鱼)
(子沟也魏书地形志东魏郡安阳有鱼沟水经鱼/子沟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流径于陵故城西)
(北流注于泷水明史河渠志永乐九年浚邹平县/白条沟三十馀里济南府志嘉靖九年知县叶林)
(重浚/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程素期复行疏/治引入小清河/按县志白条沟河源有二一出)
卷五十七 第 60a 页
(鉴埠一出杨堤合流于漯河一名鱼子沟与水经/注南出长白山西北流注泷水之文不合齐乘以)
(沙河为鱼子沟与志/亦不合并存俟考)沙河(在邹平县西一里齐乘/蒙水俗名沙河出长白)
(山葫芦峪水经谓之/鱼子沟东入孝妇河)孝妇河(在淄川县西一里古/泷水也自青州府益)
(都县流入经县西界北流经长山县南门外又东/北流经新城县西北二十里入小清河曰坌河口)
(水经注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又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又西)
(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北注济寰宇记古名孝水)乾沟河(在长山县西/南三十里源)
(出长白山东北流入孝妇河或谓即古鱼子沟/也又有潴龙河亦出长白山北流入小清河)
   溜河(在新城县东南三十里旧志源出/铁山北流至索镇店西南入乌河)徒骇河(即/漯)
(水下流也自齐河县北八十里东北流经临邑县/南三十里又东径济阳县界又东北入武定府惠)
(民县界俗名小土河旧志或云即屯氏别河/本/朝乾隆十三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高宗)
卷五十七 第 60b 页
(纯皇帝巡幸经此俱有/御制徒骇河诗/按漯之为土当由齐音相近而讹至九河故道)
(圣祖仁皇帝御论谓当不出直隶之沧景二/三百里间折衷至当而济南武定诸水道多有蒙)
(其名者旧志滥引先儒注疏/及诸家之辨證今皆削去)古瓠子河(在齐河县/西十里水)
(经瓠子河自茌平县瓠里渠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注河水自泗口出为济水济河二渎合而东)
(注于祝阿也县志宋时名熙河苏辙熙/河赋称在汉元光河决瓠子是也今湮)赵牛河(在/齐)
(河县西二十里旧曰利民河西南自长清连杨堤/西北至禹城界长百馀里地势洼下夏秋水溢渰)
(没禾稼明洪武十七年知县赵清县丞牛文浚/河阔十五步深二丈民至今赖之故名赵牛河)
   聪河(在齐河县西北二十五里滕官屯西/乡民温聪议开以泄刘洪坡水故名)倪伦河
(在齐河县北二十五里晏城南初杨家坡秋水/大注渰没禾稼乡民倪伦请开河以泄水故名)
   水河(在齐东县东二里一名陈/沟明成化元年/开浚南引章邱之白云湖流径薛家渡口由)
卷五十七 第 61a 页
(马家洼入大清河旧志马家洼近小清河与白云/湖相接一遇水潦河水即通小清河而㳽漫于马)
(家洼民田多被其害因筑渠以泄之大清河而污/池变为膏腴又有禦寇河在县西南三里明正德)
(六年开浚南通减水河北通大/清河今其迹犹存俗名乾河)坝水河(在齐东县/西明成化)
(十一年知县李宽开浚以泄归苏镇之水亦引白/云湖新庄流入县境纡回二十五里至延安镇西)
(二里入/大清河)古黄河(德州及临邑禹城陵县皆汉平原/郡地为黄河所经故道自东昌府)
(恩县流入经平原县西北流经德州东又北流入/直隶吴桥县界水经注大河故渎自灵县又东径)
(鄃县故城东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
(城西又东北径平原县枝津百出至安陵县遂绝/此西汉时故道元和志云王莽枯河在将陵县西)
(去县十里旧志云黄河崖在州东南二十馀里其/遗迹也其一自高唐州流径平原县东又东北径)
(陵县南又东北径临邑县北与德平分界又东北/入武定府乐陵县界水经注大河自高唐县故城)
卷五十七 第 61b 页
(西又北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至般/县乐陵此盖东汉以后故道元和志临邑县黄河)
(在县北七十里平原县黄河南去县五十里长河/县黄河东去县五里皆其遗迹也又长清县亦有)
(黄河元和志在县北去县五十里盖唐以前河流/所经而寰宇记谓禹城县之黄河自长清流入又)
(东北入临邑界与桑郦所述顺逆判殊盖宋时所/经非汉故道也/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有/御制老黄/河诗/按古黄河上承恩县四女寺及德州哨马)
(营两支河之水东北流至吴桥县之玉泉庄会钩/盘河下流经直隶宁津南皮及武定府之乐陵海)
(丰诸县至大沽河口入海山东通志自德州至乐/陵县本鬲津河故道今通谓之老黄河/本朝雍)
(正九年以后屡加浚治以泄卫/河盛涨运道安流永资利赖矣)漯河(自东昌府高/唐州流入经)
(禹城县西二里又东北径齐河县北境入临邑县/界俗名大土河水经注漯水自东武阳径博平县)
(又东出于高唐县俗亦谓之原河又东北径瑗县/故城西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漯阴县故)
卷五十七 第 62a 页
(城北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东邹城北元和)
(志临淄县漯水北去县七里/按漯河自宋以前/尝为大河经流寰宇记云有古黄河在临邑县南)
(二十里上自禹城下入临济即此又有圣水/在章邱县东十里源出小荆山西入漯河)商河
(在禹城县北流径平原县东又东北径陵县南又/东北径德平县南东流入武定府商河县界水经)
(注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潭水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谓)
(之落里坑径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读移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
(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南又东径般/县故城南又东至东陵寰宇记商水在安县西南)
(八十里旧志今自平/原以北断续过半矣)泔河(在长清县南二十里源/出米山北流至城南入)
(孝妇/河)钩盘河(在陵县东四十五里曰盘河店旧志/自陵县东南临邑西北分为二水其)
(一东经德平商河北行至武定之阳信县南二十/里而断为截河铺其一自德平西北流入武定之)
卷五十七 第 62b 页
(乐陵经海丰之南沾化之北至久山镇入海寰宇/记云在乐陵东南从德州平昌来舆地记云在乐)
(陵)古王翁河(在平原县西南盖黄河枝津也三国/魏志孙礼传清河平原争界礼以烈)
(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宜/属平原实以王翁河为限)古屯氏河(在平原县北/水经屯氏别)
(河北渎东径绎幕县故城南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又东入信阳县今无水屯氏别河南渎自平)
(原东绝大河故渎又径平原县故城北东北枝津/又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南渎又东北于)
(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县志自隋疏为永济渠古迹遂不可考)笃马河(即/马)
(颊河自东昌府恩县流入平原县之西南境东北/流径德州东陵县西又东北径德平县西北入武)
(定府乐陵县界汉书沟洫志鸿嘉四年河溢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禁以为)
(可决平原金堤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馀里商以为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失水之迹)
(处势平夷旱则淤绝水则为败不可许后汉书郡/国志平原地道记曰有笃马河水经注屯氏别河)
卷五十七 第 63a 页
(南渎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东北/径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径临齐城南又屈径其)
(城东故渎广四十步又东北径重邱县故城西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又径般县故城北寰宇)
(记笃马河即古马颊河山东通/志笃马河亦名马颊非禹迹也)四望湖(在历城县/西即大明)
(湖之别渚/按寰宇记在县西二百馀步其水分/流入县城与孝感水合今考城西无入城之水疑)
(古今水道/不同也)濯缨湖(在历城县城内西北本名灰泉/齐乘府城内灰泉最大自北珍)
(珠以下皆汇于此周围广数亩当是大明湖之源/也明统志元宪使珊珠希仁改今名/珊珠希仁)
(旧作珊竹希/仁今改正)大明湖(在历城县西北隅周十馀里/水经注泺水北为大明湖西)
(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
(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又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源竞发其)
(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明统志大明湖源出舜泉其大占)
卷五十七 第 63b 页
(府城三之一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㳽漫无际遥/望华不注峰若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旧志)
(今泺水达城北流而不入城舜泉亦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缨诸泉北流入湖耳湖境亦多为)
(居民填塞治圃环沼仅成曲港可通小舟而蔬果/鱼蟹之属其为民利多矣/本朝乾隆十三年)
(有/高宗纯皇帝东巡经此/御制大明湖诗)莲子湖(酉阳杂俎历/城北二里有)
(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有鱼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珠网浮)
(杯/也)鹊山湖(在历城县北二十里湖北岸有鹊山故/名寰宇记泺水与历水合流同入鹊山)
(湖旧志自刘豫导泺东行而水/不及鹊山湖矣旧有亭亦久废)白云湖(淯河之下/流也自章)
(邱县西北七里流径历城县东北合小清河周五/十里俗名刘郎中泊有鱼藕菱芡之利明洪武初)
(设河泊所/十七年革)湄湖(在长清县西南五里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经注济水右迤)
(为湄湖方四十里尔雅水草交为湄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元和志谓之淯沟泊)锦绣川
卷五十七 第 64a 页
(在历城县南中宫镇东一名北川延袤六十馀里/流径中宫镇南亦名中宫河下流入长清县即水)
(经注之玉水也府志今名大涧沟夹涧芍药丛/生春时绝胜又有锦阳锦云二川略相联属)
   会津(在邹平县南元和志济阳县八会津在县南/一里相传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按今)
(邹平县即唐之济/阳县地此水今湮)四渎津(在临邑故县东水经注/河水东北流径四渎津)
(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川渎异同/考临邑东有四渎津大河故道所经也唐五行志)
(云永徽六年齐/州河溢即此地)耿家陂(在长清县西北三十里周/二十里下流入大清河)
   百花洲(在历城县大明湖南方广数十里居民庐/舍围旋环绕/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统皇帝东巡经此/御制有用宋曾巩百花洲韵诗)黑水潭(在德平县/西北三十)
(五里望之水色如黛故/名曩流注笃马河今涸)黑龙潭(在平原县西二十/里古马颊河侧兴)
(龙寺下其深叵测遇/旱祷雨取水于此)白鹿渊(在德平县东水经注/般河又东为白鹿渊)
卷五十七 第 64b 页
(南北三百步东西千馀步径三/丈馀其水冬清夏浊渟而不流)趵突泉(在历城县/西曾巩齐)
(州二堂记云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
(渴马之崖则泊然而止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
(之曰趵突之泉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崖潜流地中而自此)
(复出也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明统志一名瀑流府志上有观澜亭/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驾幸济南/赐额曰激湍曰源清流洁并/御制趵突)
(泉诗乾隆十三年/有/御制恭依/高宗纯皇帝东巡经此/圣祖趵突泉韵及)
(再题趵/突泉诸诗)珍珠泉(有南北二泉南泉在府城内/铁佛巷东今淤北泉在白云)
(楼前右有刘氏泉左有溪亭泉今在巡抚公廨/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书扁)
(曰清漪二十八年/再幸复/赐扁曰/作霖并/御制观珍珠泉诗乾隆十三年)
卷五十七 第 65a 页
(有/高宗纯皇帝东巡亦/御制珍珠泉诗)金线泉(在府城西元好/问济南行记金)
(线泉有纹若金线夷犹池面泉今为灵泉庵齐乘/历下名泉有曰金线曰趵突曰皇华曰柳絮曰卧)
(牛曰东高曰漱玉曰无忧曰石湾曰酒泉曰湛露/曰满井曰北煮糠曰散水曰溪亭曰濯缨曰灰泉)
(曰知鱼曰朱砂曰刘氏曰云栖曰登州曰望水曰/洗钵曰浅井曰马跑曰舜井曰珍珠曰香泉曰鉴)
(泉曰杜康曰金虎曰黑虎曰东蜜脂曰西蜜脂曰/孝感曰玉环曰罗姑曰混沙曰灰池曰南珍珠曰)
(芙蓉曰滴水曰灰湾曰悬清曰双桃曰温泉曰汝/泉曰龙门曰染池曰悬泉曰都泉曰柳泉曰车前)
(曰煮糠曰炉泉曰白虎曰甘露曰林汲曰白泉曰/金沙曰白龙曰花泉曰独狐曰醴泉曰浆水曰南)
(煮糠曰苦苣曰熨斗曰鹿泉曰龙居/合章邱百脉总七十二见名泉碑)天镜泉(在历/城县)
(西门外旧志新附名泉有五十七/其一名天镜在龙潭南方广一亩)净明泉(在章邱/县南齐)
(乘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合西麻湾入绣)
卷五十七 第 65b 页
(江徐壁济水论济水分支伏流地中至县西南出/为瓜漏河至渗水湾乃伏入地中至是始出而为)
(百脉净明东西麻湾四泉合而北流为济河又北/流至城东为绣江西北至水寨会为白云湖又东)
(北入小清河始与泺水会又东/入大清乃复济水之本原云)醴泉(在邹平县西/南二十二里)
(泉深丈许旁有醴泉寺相传僧宝志卓锡于此又/曰范公泉盖宋范仲淹读书处也其西有圣水井)
   卓锡泉(在长清县东南灵岩山又有黄龙/泉双鹤泉甘露泉俱在灵岩寺旁)七仙泉
(在长清县东南六十里又有白石/泉众水相合即沙沟水上源也)清沙泊(在新城/县西北)
(二十五里县志岔河之委溢而成湖又名/落雁湖中有界石北为高苑南为新城)庞家泊
(在新城县北二十/五里接高苑县界)麻大泊(在新城县东北三十里/接博兴高苑县界俗名)
(官湖又名锦秋湖周五六十里蒲苇丛生芙渠如/锦其中有鱼龙湾水流旋转不定相传有龙窟其)
(水溢而北流至博兴南/入乌河又见青州府)会城泊(在新城县东北三/十里乌河口即古)
卷五十七 第 66a 页
(之平州也水经注济水又东北迤为渊者谓之平/州其侧有平安县故城俗谓之会城县志会城泊)
(亦名红/莲泊)瀑水湾(在淄川县南二十五里县志源出/黉山东南曲折西流水行石上忽)
(陷下一丈馀西去为壑水悬流而下若帘冬结冰/柱入崖下石龛中流至五里许入孝水又有龙湾)
(在县南门外水/声震吼闻数里)白龙湾(在陵县东四十里/俗呼为龙家洼)黑水湾
(在临邑县南三十里下口/东又有娄家湾在下口北)浒山泺(在邹平县西十/五里九龙山之)
(西周回二十馀里接章邱县境自小/清河淤塞獭水流径其中汪洋无际)盖野沟(在新/城县)
(东北水经注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西北流径延/乡城北又西北流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径高苑)
(县北注/时水)华沟(在新城县东北四十/里一名为鲁连坡)甘枣沟(在临邑/县北古)
(黄河之南水经注河水自平原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又东北历长堤经漯阴)
(县北又东经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沟)上方井(在章邱县东/二十里泉从)
卷五十七 第 66b 页
(石罅/一里/流出冬/许又有/夏/下/不/方/竭南/井)
                               提调官前总纂(臣)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 对 官(臣)王积顺恭 校
卷五十七 第 6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