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a 页 WYG0470-034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九
金州
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禹贡梁州之域昔虞舜尝居
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即此也历夏殷州不
改周礼职方氏省梁并雍州之域于周为庸国之地战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九
金州
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禹贡梁州之域昔虞舜尝居
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即此也历夏殷州不
改周礼职方氏省梁并雍州之域于周为庸国之地战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b 页 WYG0470-0343b.png
国时为楚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秦惠王攻楚
取汉中地置汉中郡今州即汉中郡之西城县以地临
汉水境枕秦州故为秦楚之地焉三国志云建安二十
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后地入蜀蜀以申仪
为西城太守后申仪降魏魏文帝使复守之因改
为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今丰
利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三年又改理平阳县今废
黄土县东平阳故城是也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
取汉中地置汉中郡今州即汉中郡之西城县以地临
汉水境枕秦州故为秦楚之地焉三国志云建安二十
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后地入蜀蜀以申仪
为西城太守后申仪降魏魏文帝使复守之因改
为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今丰
利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三年又改理平阳县今废
黄土县东平阳故城是也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a 页 WYG0470-0343c.png
今均州陨乡县也其封何曾为西城侯亦此地也永嘉
后复移理西城故城宋末分魏兴之永康县置安康郡
齐不改梁于魏兴郡置北梁州寻改为南梁州按后魏
正始元年北梁州长夏侯道迁举汉中归魏魏以汉中
遗民在东乘者居此由是改为魏兴郡又按梁州记后
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乡锡城金川三县
即此地孝昌三年于安康郡置东梁州西魏大统元年
梁将蔺钦东伐取南郑其魏兴等诸郡还梁梁罢梁州
后复移理西城故城宋末分魏兴之永康县置安康郡
齐不改梁于魏兴郡置北梁州寻改为南梁州按后魏
正始元年北梁州长夏侯道迁举汉中归魏魏以汉中
遗民在东乘者居此由是改为魏兴郡又按梁州记后
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乡锡城金川三县
即此地孝昌三年于安康郡置东梁州西魏大统元年
梁将蔺钦东伐取南郑其魏兴等诸郡还梁梁罢梁州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b 页 WYG0470-0343d.png
废帝元年大将军达奚武并吞山南东梁州刺史李迁
哲降魏魏又于魏兴置东梁州三年因其地出金改为
金州仍领魏兴郡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
县理西城废县廨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金州
大业二年改吉安为金州县三年罢州为西城郡唐武
德元年复为金州领西城金州洵阳石泉安康五县其
年割洵阳置洵州又分置洵阳驴川二县洵州凡领三县
又置平利县属金州分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
哲降魏魏又于魏兴置东梁州三年因其地出金改为
金州仍领魏兴郡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
县理西城废县廨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金州
大业二年改吉安为金州县三年罢州为西城郡唐武
德元年复为金州领西城金州洵阳石泉安康五县其
年割洵阳置洵州又分置洵阳驴川二县洵州凡领三县
又置平利县属金州分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a 页 WYG0470-0344a.png
府管金井直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七年废
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
为西城县又以废洵州之废黄土县来属贞观元年废
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安康
郡至德二年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晋天福
四年升为怀德军节度九年降为防禦州皇朝乾德四
年改为昭化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
为西城县又以废洵州之废黄土县来属贞观元年废
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安康
郡至德二年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晋天福
四年升为怀德军节度九年降为防禦州皇朝乾德四
年改为昭化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b 页 WYG0470-0344b.png
西城 平利 洵阳 石泉 汉阴(即安康)
一县废
淯阳(入洵阳)
州境
东西四百里 南北二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北至西京取库谷路
一千五百四十五里取蓝田路一千八百六十里
一县废
淯阳(入洵阳)
州境
东西四百里 南北二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北至西京取库谷路
一千五百四十五里取蓝田路一千八百六十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4a 页 WYG0470-0344c.png
北至长安取库谷路六百八十里取蓝田路一千里
东至均州七百二十里 南至夔州五百一十四里
西至洋州五百一十五里 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
十六里 东至房州五百四十八里 西南至通州
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
五里 东北至商州六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六百七十皇朝户主三千六百一十
东至均州七百二十里 南至夔州五百一十四里
西至洋州五百一十五里 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
十六里 东至房州五百四十八里 西南至通州
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
五里 东北至商州六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六百七十皇朝户主三千六百一十
卷一百四十一 第 4b 页 WYG0470-0344d.png
七客八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巴中渠帅七姓居商洛其
俗至今犹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风俗
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巴中渠帅七姓居商洛其
俗至今犹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卷一百四十一 第 5a 页 WYG0470-0345a.png
麝香 黄药 纸 漆 蜡 钟乳 麸金 厚朴
西城县四十七乡今七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应劭注
汉书云妫墟为西城舜居于此颖容释例云舜居西城
本曰妫汭即此西魏立郡于此 伏羲山按十道要录
云抛铰之山焚香气必合于此山 虞舜祠按水经云
西城县故城内有虞舜祠 吉挹城晋吉挹为梁州将
为苻坚所攻遂于县南九里峻山上筑此城攻围三年
挹坚守不下是名吉挹城 西城故城按郦元注水经
西城县四十七乡今七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应劭注
汉书云妫墟为西城舜居于此颖容释例云舜居西城
本曰妫汭即此西魏立郡于此 伏羲山按十道要录
云抛铰之山焚香气必合于此山 虞舜祠按水经云
西城县故城内有虞舜祠 吉挹城晋吉挹为梁州将
为苻坚所攻遂于县南九里峻山上筑此城攻围三年
挹坚守不下是名吉挹城 西城故城按郦元注水经
卷一百四十一 第 5b 页 WYG0470-0345b.png
云汉水经月川口又东经西城故城南其故城即汉之
西城今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之东魏兴郡故
城是也当谷口路南与州城相对其西城山在州西北
五里盖后魏时移今理
平利县东南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地后汉
及魏盖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
廉水为名寻又改为吉阳县按周地图记云上廉县后
移还上庸于平利以置吉阳后魏改为吉安县后周天
西城今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之东魏兴郡故
城是也当谷口路南与州城相对其西城山在州西北
五里盖后魏时移今理
平利县东南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地后汉
及魏盖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
廉水为名寻又改为吉阳县按周地图记云上廉县后
移还上庸于平利以置吉阳后魏改为吉安县后周天
卷一百四十一 第 6a 页 WYG0470-0345c.png
和四年移吉安于今州理唐武德元年再于上廉城置
平利县八年又移于方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水北
即今县也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西城县长庆初
复置 药妇山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周地图记云有夫
妇携子入山猎其父落崖妻子将药救之并变为三石
人名以此得今顶上有臼父老云古仙学道于此而药
臼尚存
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九乡本汉旧县
平利县八年又移于方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水北
即今县也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西城县长庆初
复置 药妇山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周地图记云有夫
妇携子入山猎其父落崖妻子将药救之并变为三石
人名以此得今顶上有臼父老云古仙学道于此而药
臼尚存
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九乡本汉旧县
卷一百四十一 第 6b 页 WYG0470-0345d.png
在洵水之阳属汉中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故魏于
此置郡舆地志云魏置魏兴郡领洵阳等六县于此武
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废洵州以县来属金州 马迹山
水经注洵阳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割石为文字
今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因
名马迹山 洵水注水经云北出洵山东南流经平阳
戍下与直水合又云水经县北至县东又南入沔 涧
水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名闾谷水北注于汉其闾字亦
此置郡舆地志云魏置魏兴郡领洵阳等六县于此武
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废洵州以县来属金州 马迹山
水经注洵阳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割石为文字
今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因
名马迹山 洵水注水经云北出洵山东南流经平阳
戍下与直水合又云水经县北至县东又南入沔 涧
水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名闾谷水北注于汉其闾字亦
卷一百四十一 第 7a 页 WYG0470-0346a.png
为驴字 高帝庙梁州记云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帝
庙 留停山行人登之爱其峭拔多停留纵览因名之
心山汉宣帝时北平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
志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
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上有
石坛 废淯阳县在州东三十里本汉洵阳县地晋于
此置淯口戍后魏大统十七年改置淯阳郡又于郡西
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后周
庙 留停山行人登之爱其峭拔多停留纵览因名之
心山汉宣帝时北平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
志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
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上有
石坛 废淯阳县在州东三十里本汉洵阳县地晋于
此置淯口戍后魏大统十七年改置淯阳郡又于郡西
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后周
卷一百四十一 第 7b 页 WYG0470-0346b.png
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兴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
淯阳郡廨为理隋大业二年以黄土县属金州唐天宝
元年改为淯阳县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其地并入洵
阳县 圣公馆汉水记云黄土县鸡鸣山北十五里有
圣公馆即后汉光武起义兵屯此 汉水在县城南东
流淯水在县西一百步自上津县来东流于汉
汉阴县西一百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汉安县属汉中郡
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
淯阳郡廨为理隋大业二年以黄土县属金州唐天宝
元年改为淯阳县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其地并入洵
阳县 圣公馆汉水记云黄土县鸡鸣山北十五里有
圣公馆即后汉光武起义兵屯此 汉水在县城南东
流淯水在县西一百步自上津县来东流于汉
汉阴县西一百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汉安县属汉中郡
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8a 页 WYG0470-0346c.png
江之北故城是也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太康地记
及太康志臧荣绪晋书地理志并属魏兴郡宇文周始
从旧县移于今所唐至德二年改安康为汉阴 梁门
山在今县东十八里即月川水之源也 凤凰山周地
图记谓凤凰山为龙子山叠嶂有十二层按道书云凤
凰山二十层上有仙人药园 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
县弱岭姜子关经县理西又南注于汉北流当终南山
子午谷路是也 汉水在县南二里东流
及太康志臧荣绪晋书地理志并属魏兴郡宇文周始
从旧县移于今所唐至德二年改安康为汉阴 梁门
山在今县东十八里即月川水之源也 凤凰山周地
图记谓凤凰山为龙子山叠嶂有十二层按道书云凤
凰山二十层上有仙人药园 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
县弱岭姜子关经县理西又南注于汉北流当终南山
子午谷路是也 汉水在县南二里东流
卷一百四十一 第 8b 页 WYG0470-0346d.png
石泉县西南约三百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县地
梁武帝立晋昌郡治土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
晋昌郡于所领长乐县东阳村即今石泉县理是也后
值黄众保反叛移晋昌郡于周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
三年郡又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理
于今县南一里旧长乐县所理处续改名石泉县以县
北石泉为名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
今县理是也唐圣历元年改为武安县神龙初复旧为
梁武帝立晋昌郡治土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
晋昌郡于所领长乐县东阳村即今石泉县理是也后
值黄众保反叛移晋昌郡于周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
三年郡又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理
于今县南一里旧长乐县所理处续改名石泉县以县
北石泉为名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
今县理是也唐圣历元年改为武安县神龙初复旧为
卷一百四十一 第 9a 页 WYG0470-0347a.png
石泉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汉阴县永贞元年金
州刺史姜公辅奏本州先废石泉县以地并入汉阴山
谷重阻一千馀里来往输纳民不为便请复旧所诏许
之 汉水在县东百步 王水口在县西八十里
商州
商州上洛郡今理上洛县古商于之地禹贡梁州之域
周为豫州之境周礼职方氏云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春
秋时其地属晋所谓晋阴之地战国时其地属秦卫鞅
州刺史姜公辅奏本州先废石泉县以地并入汉阴山
谷重阻一千馀里来往输纳民不为便请复旧所诏许
之 汉水在县东百步 王水口在县西八十里
商州
商州上洛郡今理上洛县古商于之地禹贡梁州之域
周为豫州之境周礼职方氏云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春
秋时其地属晋所谓晋阴之地战国时其地属秦卫鞅
卷一百四十一 第 9b 页 WYG0470-0347b.png
封于商邑后属内史理汉元鼎四年于此置上洛县属
弘农郡后又立为上洛即太始三年分京兆地置上洛
郡于此置理是也后魏太和十一年又于此置洛州西
魏如之后周宣政元年改洛州为商州取古商于之地
为名隋大业三年为上洛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
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
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
元领县六 今五
弘农郡后又立为上洛即太始三年分京兆地置上洛
郡于此置理是也后魏太和十一年又于此置洛州西
魏如之后周宣政元年改洛州为商州取古商于之地
为名隋大业三年为上洛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
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
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
元领县六 今五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0a 页 WYG0470-0347c.png
上洛 上津 丰阳 商洛 洛南
一县割出
乾元(入雍州)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西京
八百一十六里 西北至长安二百六十五里
一县割出
乾元(入雍州)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西京
八百一十六里 西北至长安二百六十五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0b 页 WYG0470-0347d.png
东至邓州七百一十三里 南至合州七百一十
五里 西至金州七百二十三里 北至虢州四
百四十二里 东南至均州丰利六百八十三里
西北至合州七百一十五里 西至华州山路二
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邓州七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虢州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金州七
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华州山路二百八十四
里
五里 西至金州七百二十三里 北至虢州四
百四十二里 东南至均州丰利六百八十三里
西北至合州七百一十五里 西至华州山路二
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邓州七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虢州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金州七
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华州山路二百八十四
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1a 页 WYG0470-0348a.png
户
唐开元户八千九百六十二皇朝户主三千七百六
十三客一千三百五
人物无
风俗
汉高祖发自巴蜀以克三秦遂迁蜀之巴中渠帅七
姓于商洛之间至今犹存
土产
唐开元户八千九百六十二皇朝户主三千七百六
十三客一千三百五
人物无
风俗
汉高祖发自巴蜀以克三秦遂迁蜀之巴中渠帅七
姓于商洛之间至今犹存
土产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1b 页 WYG0470-0348b.png
弓材 麝香(今贡三十脐)朱砂(今贡一觔)麻布 熊
白(今贡三十觔入内)枳壳(今贡三十觔)楮皮 厚朴
杜仲 黄柏
上洛县旧七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竹书纪年曰晋烈
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即此也汉元鼎四年
以其地置上洛县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 地势按此
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甚为隘险王莽谓明威侯王级
曰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绕霤者言四面厄塞屈曲水回
白(今贡三十觔入内)枳壳(今贡三十觔)楮皮 厚朴
杜仲 黄柏
上洛县旧七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竹书纪年曰晋烈
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即此也汉元鼎四年
以其地置上洛县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 地势按此
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甚为隘险王莽谓明威侯王级
曰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绕霤者言四面厄塞屈曲水回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2a 页 WYG0470-0348c.png
绕如屋霤也今地有七盘十二䋫 楚山帝王纪
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称楚山皇甫谧高士
传四皓皆河内轵人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
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已非义不为始皇
时秦政方虐四士避世于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
逶迤华华紫芝可以疗饥唐虞时远吾将何归驷马高
盖其忧甚大富贵而屈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
岭上雒隐居地胏山以待天下安定 熊耳山盛弘之
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称楚山皇甫谧高士
传四皓皆河内轵人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
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已非义不为始皇
时秦政方虐四士避世于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
逶迤华华紫芝可以疗饥唐虞时远吾将何归驷马高
盖其忧甚大富贵而屈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
岭上雒隐居地胏山以待天下安定 熊耳山盛弘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2b 页 WYG0470-0348d.png
荆州记云熊耳东西各一峰南北望之状如熊耳山海
经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蒙之水出焉西流注
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
西京杂记云终南山多离合草叶似江离而红绿是也
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
树 秦岭山在县西南一百里高九百五十丈 四皓
墓在县西四里庙后 高车山在县北二里高士传云
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后使张
经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蒙之水出焉西流注
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
西京杂记云终南山多离合草叶似江离而红绿是也
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
树 秦岭山在县西南一百里高九百五十丈 四皓
墓在县西四里庙后 高车山在县北二里高士传云
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后使张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3a 页 WYG0470-0349a.png
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 仓野左氏传楚
左师军于仓野 峣关即沛公入秦之路 丹水在县
南一里出楚山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是此地汉
高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故今有王陵城存也
楚水源出县西南楚山郦元注水经云楚水源出上洛
县西南楚山其水两源合于四皓庙东又东经高车岭
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青水
上津县南二百九十里元四乡本汉长利县地属汉中
左师军于仓野 峣关即沛公入秦之路 丹水在县
南一里出楚山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是此地汉
高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故今有王陵城存也
楚水源出县西南楚山郦元注水经云楚水源出上洛
县西南楚山其水两源合于四皓庙东又东经高车岭
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青水
上津县南二百九十里元四乡本汉长利县地属汉中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3b 页 WYG0470-0349b.png
郡宋于此置北上洛郡梁改为南洛州后魏废帝三年
为上州以晋时于此置洛津戍为名仍于州置上津郡
及上津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州大业二年废上
州以县属商州义宁二年复于县理置上津郡唐武德
元年又废郡置上州贞观元年废上州以县复属商州
天柱山亦名牛山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又按殷武名
山记云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仙游
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 甲水在县西
为上州以晋时于此置洛津戍为名仍于州置上津郡
及上津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州大业二年废上
州以县属商州义宁二年复于县理置上津郡唐武德
元年又废郡置上州贞观元年废上州以县复属商州
天柱山亦名牛山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又按殷武名
山记云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仙游
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 甲水在县西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4a 页 WYG0470-0349c.png
二百步南注汉水 长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丰阳县
流入均州丰利县界 吉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出石
城山西汉水侧石印中水色白而味甘每上已与端午
日远近咸臻饮之治人疾 千人穴在县东七十里穴
口高阔三丈深三百步可容千人中有石暗凝滴若乳
味甘治疾常有石燕群飞出入其中 嘉鱼穴在县东
北一百五十里穴口阔三尺长有水至上已日即有群
鱼出穴大者一尺许名曰鱄鱼 废开元县在县东七
流入均州丰利县界 吉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出石
城山西汉水侧石印中水色白而味甘每上已与端午
日远近咸臻饮之治人疾 千人穴在县东七十里穴
口高阔三丈深三百步可容千人中有石暗凝滴若乳
味甘治疾常有石燕群飞出入其中 嘉鱼穴在县东
北一百五十里穴口阔三尺长有水至上已日即有群
鱼出穴大者一尺许名曰鱄鱼 废开元县在县东七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4b 页 WYG0470-0349d.png
十里前魏废帝三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 废漫川县
在县北四十五里前魏废帝二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
丰阳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卫鞅封受于
此地汉为商县地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
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后魏太安二年于旧县复置仍
于县理南置上洛郡永平五年省为县唐武德元年县
自故丰阳川移于今州西南一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
步为理麟德元年又于今理置 鸣马山在县西十里
在县北四十五里前魏废帝二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
丰阳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卫鞅封受于
此地汉为商县地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
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后魏太安二年于旧县复置仍
于县理南置上洛郡永平五年省为县唐武德元年县
自故丰阳川移于今州西南一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
步为理麟德元年又于今理置 鸣马山在县西十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5a 页 WYG0470-0350a.png
上留交水在县西三里南流入皮谷水合甲水经
邑界 青凤山在县南三百六十里青凤之水出焉
丰阳山在县南三百五十五里高九百二十丈 鬼岭
在县南三百七十里
商洛县东九十里六乡本古商国帝喾之子高所封之
地汉为商县属弘农郡周地图记云商洛郡领商丰县
属洛州盛弘之荆州记云武关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
城即谓此邑城也隋开皇四年改商县为商洛县唐武
邑界 青凤山在县南三百六十里青凤之水出焉
丰阳山在县南三百五十五里高九百二十丈 鬼岭
在县南三百七十里
商洛县东九十里六乡本古商国帝喾之子高所封之
地汉为商县属弘农郡周地图记云商洛郡领商丰县
属洛州盛弘之荆州记云武关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
城即谓此邑城也隋开皇四年改商县为商洛县唐武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5b 页 WYG0470-0350b.png
德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按其地接南阳郡界汉立商
县所谓商于之地 商洛山在县南一里一名楚山即
四皓所隐之处高后使迎四皓故今连亘有高车山盖
因之得名盛弘之荆州记云上洛有商山班孟坚西都
赋所谓上洛缘其隈高士传谓地胏即此 武关在县
东南九十里春秋时少习地左氏传云楚使谓晋大夫
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人之愿也不
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注少习商县武关也将大开关
县所谓商于之地 商洛山在县南一里一名楚山即
四皓所隐之处高后使迎四皓故今连亘有高车山盖
因之得名盛弘之荆州记云上洛有商山班孟坚西都
赋所谓上洛缘其隈高士传谓地胏即此 武关在县
东南九十里春秋时少习地左氏传云楚使谓晋大夫
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人之愿也不
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注少习商县武关也将大开关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6a 页 WYG0470-0350c.png
道以伐晋也又曰武关山为地门史记云秦昭王与楚
怀王书云愿与君会武关面约结盟昭王诈令一将军
出兵武关仍执怀王而归又汉书云沛公攻武关入秦
商洛川在县东南八里
洛南县东九十里元四乡本汉上洛县地晋太和三年
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镇县属上洛郡
寻省后魏二年又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开
皇二年罢即以拒阳为洛阳县取洛水之南为名大业
怀王书云愿与君会武关面约结盟昭王诈令一将军
出兵武关仍执怀王而归又汉书云沛公攻武关入秦
商洛川在县东南八里
洛南县东九十里元四乡本汉上洛县地晋太和三年
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镇县属上洛郡
寻省后魏二年又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开
皇二年罢即以拒阳为洛阳县取洛水之南为名大业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6b 页 WYG0470-0350d.png
十一年移于今理俗谓之清池川 元扈山在县西北
一百里黄帝录云帝在元扈山上与大司马容光左右
辅周昌等一百二十人临之有凤衔图以至帝前图以
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帝令开之其文
可晓黄帝再拜受图洛水在县北一里源出冢岭山河
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
汭之水云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又注
水经云洛水北过文邑亦谓此邑 秦山在县西北八
一百里黄帝录云帝在元扈山上与大司马容光左右
辅周昌等一百二十人临之有凤衔图以至帝前图以
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帝令开之其文
可晓黄帝再拜受图洛水在县北一里源出冢岭山河
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
汭之水云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又注
水经云洛水北过文邑亦谓此邑 秦山在县西北八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7a 页 WYG0470-0351a.png
十五里 大谷龙龛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北接秦
岭多出麸金 鱼难水在县八十里鱼难山有扑水崖
高五十尺鱼不能过故曰鱼难又南流经石门入洛
岭多出麸金 鱼难水在县八十里鱼难山有扑水崖
高五十尺鱼不能过故曰鱼难又南流经石门入洛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7b 页 WYG0470-0351b.png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