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470-02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三

  舒州

  舒州固安郡今理怀宁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皖国也
史记曰皖□姓咎繇之后春秋时楚灭之为楚东鄙战
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为九江郡自舒县徙居皖县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470-0234b.png
建安中编户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在汉即皖县今州是
也属庐江郡续汉书郡国至庐江郡合肥以南唯有皖
城后为吴所尅遂为重镇赤乌四年诸葛恪屯之晋太
康地记庐江郡徙皖更移居于舒宋书州郡志云晋安
帝后于旧皖县城置怀宁县仍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宋
齐皆因之梁置南豫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
又为晋州隋初又为熙州炀帝三年废州为同安郡唐
武德四年改为舒州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县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470-0234c.png
其年割宿松县置严州五年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
为智州六年舒州置总𬋩府𬋩舒严智三州七年废智
州望江属严州八年又废严州以望江宿松二县来属贞
观元年罢府天宝元年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改为盛
唐郡乾元元年复为舒州

  元领县五

  怀宁 桐城 望江 宿松 太湖

  州境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470-0234d.png
  东西五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
七百五十五里 西北取庐州路至长安二千六百
一十五里取蕲黄路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宣州
八百五十里 南至江州水陆相兼共五百七十里
 西至蕲州一百里 北至庐州四百里 北渡大
山至寿州八百里 东南至江州八百里 东南水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470-0235a.png
路二百四十里至皖口入大江处又沿流宋一百里
至石州碑大江中与池州分界首东南七十里至池
州都四百里令一十里 西南至蕲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寿州三百七十里 东北至庐州三百八
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六百皇朝户主一万二千八百
四十二客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470-0235b.png
  风俗

  扬州之域婚嫁丧祀与诸夏同率性真直贱商务农

  姓氏

  (阙)



  人物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事吴独破曹公于赤壁瑜精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470-0235c.png
音律有误必顾谚曰曲有误周郎顾

  土产

  白苧布 开火茶 酒器 铁器 蜡

  怀柔县旧二十五乡今十六乡本汉皖县魏正始二年
孙权请诸葛恪屯皖县城以伺边隙四年司马懿攻皖
恪退屯柴桑永嘉乱后遂废晋安帝复于旧县改置怀
宁县 潜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峰一天柱山
一潜山一皖山三山峰峦相去隔越天柱即同立洞府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470-0235d.png
九天司命真君所主魏时左慈居潜山有鍊丹房金丹
灶基存唐天宝年中元宗梦九天司命真君现于天柱
山置祠宇有二白鹿现号曰白鹿洞洞中有香土色入
金号香泥洞金殿基在洞之上也皇朝就修真君祠
为灵仙观山有孔真人左真人坛按地理志山高三千
七百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如
瀑布下有九井一石床容百人井其若逢亢旱杀投井
中既降雷雨大亦流出 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470-0236a.png
既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其一女亭基为
双溪寺 多智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山高九百八十丈
自寿州霍山县西南入怀宁太湖界西接蕲州其山两
岸相去十里地有水一道流入霍山县界一山迤逦一
百里连太湖县山南有水一道流入太湖县界其山有
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秋夏有毒蛇沙虱人不
敢登兽有熊猴木多松梓工巧所用谚谓之多智山
玉镜山在县北二十里唐贞观二年从皖山东面忽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470-0236b.png
爆烈皎然如玉形路远如镜悬焉其年刺史吕渭闻奏
因山改万岁乡为玉镜乡 皖水在县西北自寿州霍
山县流入经县北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八十里入大
江谓之皖口 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曹公
遣朱光乌庐江大守皖屯大开稻田吕蒙上言曰皖地
肥美若一收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于是权亲征皖破之此塘即朱光所开也 大江水在
县一百八十里与望江县分界至皖口村南对江州半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470-0236c.png
中流与彭泽县分界东对石碑大江中流又与汜州分
界 长风沙在县东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以防寇盗
元和四年入图经李白张千行去相迎不远道直至长
沙即此处也 山谷寺在县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
山谷为名寺东北隅有第三祖塔大历七年敕改为觉
寂塔 吴陵堰在县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魏志扬
州刺史刘馥开芍陂及茹陂七门以溉稻田又云吕蒙
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馀顷开皇十八年刺史梁慈更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470-0236d.png
广沟渠又加稻田一百馀顷自贞元二年洪水涌溃畴
阜成洲古之良田半为沙卤 西溪馆在城西一里前
刺史吕渭所置以招嘉客□山夹沼为舒州之胜境
皖山寺在县西按地舆志皖公山神在县西北二十里
云周大夫皖伯之神也汉书地理志云灊县天柱山南
面有祠其神聪亮百姓归诚岁崇奠祭至隋大业八年
怀宁县令辛公义移就皖水之阴吴陂堰侧里人号为
吴陂神前刺史张万福奏加金紫光禄大夫 吴陂神
卷一百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470-0237a.png
祠按魏志扬州刺史刘馥开吴陂以溉田稻又云名吕
蒙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馀顷功利及人先未立庙里
人以灊山庙在吴陂之侧因指名以祀焉广开成武年
刺史郑榖又以神不得与神仙杂处遂于庙垣之东别
建祠宇 伍员祠在县北二里按史记云伍员楚人也
为父复仇将兵伐楚人思志烈遂为立祠 周瑜祠在
县东南二里吴书云周瑜庐江舒人也有功于吴乡人
仰其德威因为立祠 铁牛汉书地理志云皖有铁官
卷一百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470-0237b.png
铸铁作牛埋于城北十步以镇此地至北齐皇建二年
刺史王洪乃遣掘牛遂舆入城未镕铸时城中人马俱
死因问巫觋咸曰铁精为祟遂使人送牛本处当埋之
地时土没牛六寸自(阙)以来牛见出地一尺五寸 废
皖城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弘让祈置在古峰龙城内按
魏志臧霸讨吴将韩当当引兵逆战于逢龙郡此地其
城居皖水之北遂号皖城至七年使人萧俨并入怀宁
县旧城濠堑今尚依然 废安乐城在县二十里唐武
卷一百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470-0237c.png
德七年大使王弘让祈置在古城内按梁天监七年大
将武会置号武功其年使人萧俨以所居僻隘𨽻入怀
宁县遂省 废梅县城在县北七十里武德五年王弘
让置在古龙鸣城内其城齐天统三年行台右丞卢潜
屯兵于此时龙鸣城内潜以为不祥移军在外乃号鸣
城至七年使人萧俨以兵数少割入怀宁县遂省 废
皖阳城在县北二十二里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弘让所置
以城在水北故曰皖阳至七年使人萧俨废入怀宁县
卷一百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470-0237d.png
 废石潭镇在县东八十里北齐皇建二年立齐梁二
国两界相邻梁数称兵互相侵逼乃立镇以相防禦陈
大建五年废至唐武德五年王弘让置八年又废 合
江亭前刺史裴靖置以求陂皖水二派合流亭下遂因
名之

  桐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十九乡今五乡左传鲁定
公二年桐叛楚桐实小国楚人附庸本汉枞阳县地属
庐江郡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自浔阳浮江射蛟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470-0238a.png
中获之舳舻千里簿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梁于
此置枞阳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为同安县内有同
安故城因以为名今为桐城县取同乡为名 吕亭山
在县北十七里按吴置吴将吕蒙伐鲁肃督西陵屯军
于此因名 符度山在县东九十里其山顶三岩下约
容三五十人及天井一所泉常脉霖下通深潭又有金
穴村人采金入穴见大蛇吓其口自此不敢入西南独山
一所号为创山直上数千仞三岩及此山内古迹不可胜
卷一百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470-0238b.png
纪其三岩悬泉常流枕带江湖 樗蒲山在东南一百
一十里山有二石各高六丈自然如人相对樗博之状
攎揭指形颇遗此像 五岘山在县西一百里其山五
重岩巘交映因名五岘 益塘山在县南一里按汉书
武帝纪元封五年巡狩过盛唐作枞阳盛唐之歌郦元
注水经云此水东南盛流唐戍俗讹谓之小益唐即此
地 围亭港在县东六十里按括地志云其水发源于
界内 南峡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入围湖 枞阳湖在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470-0238c.png
县东一百五十里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五年南巡狩
至盛唐望祀南岳霍山自寻阳浮江射蛟泊枞阳岸作
盛唐枞阳之歌水绕围亭与江水而东流 巢湖水在
县东二百一十里按郦元水经注云施水又东经湖口
戍即此湖也其水发源于庐江郡界三公山下入县界
 团亭湖与白石湖相连在县六十里湖水发源已具
团亭序出两小山亭亭峻崙白石交焉二水相连遂为
团亭白石之号 南破戍在县西北四十七里按吴志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470-0238d.png
吕蒙与甘宁伐皖张辽将军救之至硖石闻城已拔
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 朱邑祠堂
汉书云邑为桐乡啬夫后为大司农卒属其子葬于
此后人思之遂立祠宇迄今祭祀 县山旧城按开元
二十年移县出山前置其城内丛筱深密猛兽窟其中
兼出毒蛇邑人久为之患元和八年县韩震焚烧草木
栽植杉松今亦荒废 同安故城在县郭东门外隋大
业九年筑十三年被贼李子通攻陷因此废城人因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470-0239a.png
为名 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
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
泽左右陂湖 枞阳故城在县东南二百里按地理志
云武帝元封五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梁天监年改县
为枞阳郡太建中亦为枞阳县割属熙州隋开皇十八
年停废 阴安故城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按宋书州郡
志云晋熙郡阴安县也又云梁以阴安改属枞阳郡隋
开皇三年罢郡县遂省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470-0239b.png
  望江县南二百十六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皖县地宋
书州郡志云晋安于此立新冶县属晋熙郡亦为大雷
戍按宋书注云西岸有大雷江自寻阳柴桑沿流三百
里入江即新冶县也历宋齐梁不改至陈于新冶置大
雷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一年改为义乡县属熙州十八
年又改为望江县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自
发源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流经南去
县百里又东入于海江行百里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470-0239c.png
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温峤欲下卫京师庾亮素忌
陶侃报峤书曰吴忧西垂回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
步宋鲍明远有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又孝子传曰
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 周瑜庙水
经云江水对雷水之地侧有周瑜庙亦呼为大雷神
何无忌庙为宋镇军寻阳太守与徐覆战于南昌以兵
寡战没因共立庙焉 王祥池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卧
冰取鱼处也 孟宗宅在县北一里即哭竹生笋之处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470-0239d.png
曲令祠堂在县北三里五十步按唐登科记曲信陵

  贞元中进士擢第本县图经云为兹邑令时亢旱精诚
祈祷刋文于石沉于江中神明立降甘雨贞元五年百
姓感其惠立祠祭祀白居易诗云我闻望江县曲令抚
茕嫠在官有二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
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宿松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九乡本汉皖县地元始
中为松滋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滋县遂改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470-0240a.png
为宿松县唐武德四年置严州七年州废来属 桑落
洲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始自鄂陵分为派九
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初庐循反刘毅自往征之废自
姑熟时循欲先寇江陵循得道覆使告循曰刘毅兵重
宜并力平之既尅建康江陵可传檄而定循乃来与毅
战于桑落洲为循所败众皆没按此洲与江洲寻阳县
分中流为界 烽火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按郡国图云
齐陈二国割江为界征伐不息烽候频惊此山高敞可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470-0240b.png
以瞻望齐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 咸湖在县西南
八十里湖水广阔常有鰔鱼甚大

  太湖县西南一百里旧十二乡今三乡本汉县地在宋
武帝初置元嘉二十五年废至秦始二年复至龙山太
湖水之侧因为县名元嘉末年以县居山崄移就平原
去旧县三十八里至齐建元二年行台在丞卢潜更修
故太湖城立为龙安郡以太湖东陈立县属焉陈太建
五年郡及东陈县并废唯太湖县独在隋初又为晋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470-0240c.png
县至隋大业十三年贼李通破没唐武德四年大使鲍
安仁还立为县 司空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嵯
峨山在县南七十里 太湖水源出县西稻积山东南
流入大江 废青城县在县东南四十里按魏书武帝
遣将军曹仁修筑至隋太初元年废又唐武德四年大
使鲍安仁复置为青城县至七年废属青阳县 废荆
阳县在县东五十里唐武德四年大使鲍安仁于此立
县至八年废入太湖县其城依据山险 废东陈县在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470-0240d.png
县东四十里齐高帝建元二年行台在丞卢潜置至陈
太建五年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