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二
卷七十二 第 1a 页 WYG0469-058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宋 乐史 撰

  剑南西道一

  益州

  益州蜀郡今治成都华阳二县禹贡曰岷嶓既艺沱潜
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山今
在州界蒙水在雅州界江水在州南(缺) 县界沱水在
卷七十二 第 1b 页 WYG0469-0588b.png
州西南隆唐县界皂里江是也古梁州巴濮庸蜀之地
在秦则名汉中巴蜀三郡此其境也虞舜三州亦为梁
州之域周官职方氏以梁州合于雍州则为雍州之地
蜀于姬周以前南夷地也尚书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
卢彭濮人孔安国注八国皆蛮夷戎狄国名羌在西蜀
髳微皆巴蜀汉书地理志蜀广汉本南夷周末秦并以
为郡按世本山海经扬雄蜀王本纪来敏本蜀论华阳
国志十二州志诸言蜀事者虽不悉同参伍其说皆言
卷七十二 第 2a 页 WYG0469-0589a.png
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
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始称王者纵目名蚕
丛次曰鱼凫其后有王曰杜宇已称帝号望帝自以功
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蛾
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
苑时有荆人鳖冷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鳖冷
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雍江蜀地
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相
卷七十二 第 2b 页 WYG0469-0589b.png
同禅位于鳖冷号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鹃鸟故蜀人
闻子鹃鸣曰是我望帝也鳖冷或为鳖多子鹃为子巂
或云杜宇死子规鸣自开明下五叶有开明尚始立宗
庙时天生五丁力士能徙山蜀王负力不为战备每一
王死五丁辄为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以为墓志今石
(缺)    里未有谥号但以五行色为王故其庙
称青赤黑白之帝史记秦惠王元年蜀人来朝后八年
伐蜀灭之初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先
卷七十二 第 3a 页 WYG0469-0589c.png
伐韩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
务富其民欲王国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戎狄之长也
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使豺狼逐群羊拔一国而天
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
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通
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以为危
卷七十二 第 3b 页 WYG0469-0589d.png
也不如伐蜀惠王曰善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
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之益强汉高
帝六年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
元鼎中遣唐蒙略通西南夷更置犍为牂牱越巂益州
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统焉释名益阨也其所在
之地险阨也应劭地理风俗记云疆壤益广故名益州
王莽改益州曰庸部后汉明帝永平十二年以新附置
永昌郡续汉书郡国志益州部汉中巴广汉蜀犍为越
卷七十二 第 4a 页 WYG0469-0590a.png
巂牂牱益州永昌凡九郡灵帝又以汶江蚕陵广柔三
县立汶山郡蜀志灵帝时太常刘焉出为监军使者领
益州牧初焉建议树牧伯以镇安方夏内求交趾欲避
世难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
意更在益州谯周巴志云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
立永宁郡建安六年立涪陵郡二十一年刘备分巴郡
立固陵郡蜀章武元年分广汉立梓潼分犍为立江阳
郡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以犍为属国为朱提郡刘禅
卷七十二 第 4b 页 WYG0469-0590b.png
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分
建宁永昌立云南郡分建宁牂牱立兴右郡分广汉郡
至是益州所部十有九郡晋惠帝光熙元年李雄攻成
都遂自立十六国春秋曰李雄定成都严柽为蜀郡太
守雄即王位迁益州刺史是也又分汉嘉蜀二郡之地
立沈黎汉原二郡穆帝永和三年平蜀之后省汉原沈
黎二郡又立南阴平郡改汉原为晋兴郡简文帝咸安
二年符坚遣邓羌杨安等伐蜀益州诸郡并殁于秦十
卷七十二 第 5a 页 WYG0469-0590c.png
二年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州郡咸复旧周地图记云
梁大宝二年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西魏帝二年平蜀
二十一州并入于魏隋图经云仁寿三年分九陇郫孝
水三县为濛州玄孝绵竹金水飞为四县为凯州阳安
平泉二县及资州资阳为简州炀帝大业二年并废从
省来属益州蜀中旧无兔鸽隋开皇元年蜀王杨秀镇
益州命左右赍往鸽尚稀而兔已众矣唐武德元年改
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逢资邛雅嘉眉泸戎会松
卷七十二 第 5b 页 WYG0469-0590d.png
翼巂南宁昆恭十九州领成都名九陇郫双流新津晋
原青域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又置唐隆
隋江二县二年分置卬眉普荣等五州属总管府又置
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
导江九陇三县立濛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
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德阳新繁万奉三县九年罢行台
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十州并督巂南
会宁都督府贞观二年废濛犍二州复以濛州之陇绵
卷七十二 第 6a 页 WYG0469-0591a.png
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
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
绵嘉简陵雅眉卬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属县龙
朔二年外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
仪凤二县其年又置唐昌濛阳二县垂拱二年分雒九
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历三年
又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
管剑南三十八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
卷七十二 第 6b 页 WYG0469-0591b.png
年十月驾还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
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
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
西川自后不改皇朝因之为成都府

  元领县十

  成都 华阳 郫县 新都 温江 新繁

  双流 犀浦 广都 灵池

  州境

卷七十二 第 7a 页 WYG0469-0591c.png
  东西一百五十三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
八百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十里 东至简州
七十里 南至眉陵二州二百里 东南至简州一
百五十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西至彭江导江县
界八十七里 西南至蜀州一百里 西北至彭州
九陇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汉州一百里

卷七十二 第 7b 页 WYG0469-0591d.png
  户

  汉朝蜀郡户二十六万八千唐天宝一十六万九百
五十皇朝户主八万九千四百三十八客二千四百
四十

  风俗

  蜀记云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文汉书曰人食稻鱼俗
不愁苦而轻易淫佚然地沃人骄奢侈颇异人情物
态别是一方

卷七十二 第 8a 页 WYG0469-0592a.png
  姓氏

  云阳郡三姓 委 言 幸

  人物

  司马相如成都人 张宽字叔文成都人从驾至渭
桥在帝后第七车见女子浴乳长七尺心知是天星
主祭祀三斋洁则见 李仲元贤人也不夷不惠居
乎可否之间此扬雄之言也 王褒蜀人 何武字
君公蜀郡郸人御史大夫 扬雄蜀郡成都人 姜
卷七十二 第 8b 页 WYG0469-0592b.png
诗雒人母好生鱼有涌泉出谷每晚出双鲤以供二
母之膳时母食须邻母同食故云二母也 郭乔卿
雒人为荆州刺史 王阜成都人为重泉令有鸾鸟
集于学宫阙门迁益州太守有神马出滇池河白鸟
见 张霸字伯饶数岁知孝养号张曾子七岁通春
秋楷即霸子隐于华阴号公超市也 翟酺字子超
雒人也谱援神钧命解 李尤字伯仁雒人文华见
称贾逵荐有扬雄之风为乐安相 任安绵竹人
卷七十二 第 9a 页 WYG0469-0592c.png
 秦宓绵竹人 禽坚字孟田成都人生而失父及
壮乃知父为夷所得三出徼外经六年乃遇之 唐
李白字太白蜀郡人

  土产

  按十道志云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
蔬食果实之饶橘柚之园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
文采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纸惟十色竹则
九种 邛竹 蒟酱如今之大笔拨 又郡国志云
卷七十二 第 9b 页 WYG0469-0592d.png
嘉鱼细鳞似鳟鱼蜀中谓之拙鱼蜀郡山中处处有
之每年春从石穴出大者长五尺 本草菜部苦茶
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乾为
饮令人不睡 花有山茶出雅州红𩔖海石榴 海
棠花此树尤多繁艳未开时如朱砂烂漫稍白半落
如雪天下所无也 桐花色白至大有小鸟燋红翠
碧相间毛羽可爱生于花中唯饮其汁不食他物花
落遂死人以蜜水饮之或得三四日性乱跳踯多抵
卷七十二 第 10a 页 WYG0469-0593a.png
触便死土人画桐花凤扇即此𩔖也 旌节花枝直
上花红紫层际如旌节叶碧𩔖百合 千叶刺榆红
似桃花极大 长乐花红紫小苏许公有赋 荼蘼
花香甚可以为酒 九壁锦按游蜀记云成都有壁
村出美锦

  旧贡

  薛涛十色笺短而狭才容八行 雪朴硝其色如玉
 单丝罗 高杼衫段 交梭纱 琵琶捍拨 蜀
卷七十二 第 10b 页 WYG0469-0593b.png
漆铜盆 菜有龙葵

  今贡

  绫出成都华阳新都新繁郫县 罗出广都双流温
江 高杼布出新都 丝出郫县 裨布衫段出新
都 柘蚕丝出犀浦 絁绵绢布麻十县皆出

  成都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九乡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
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扬雄蜀
本纪云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卿徙居成都
卷七十二 第 11a 页 WYG0469-0593c.png
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都在赤里
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
华阳县旧二十乡今十六乡本成都县地唐贞观十年
分成都县之东偏置蜀县在郭下乾元元年玄宗狩蜀
驻跸成都改为华阳县 武担山在府西北一百二十
步一名武都山蜀记云武都山精化为女子美而艳蜀
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作东平之歌以悦
之无几物故蜀王乃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冢盖地
卷七十二 第 11b 页 WYG0469-0593d.png
数亩高七丈上有一石厚五寸径五尺莹彻号曰石镜
王见悲悼遂作臾邪之歌龙归之曲今都内及毗桥侧
有一折石长丈许云是五丁担土担也 江渎祠在县
南上四里汉郊祀志云秦并天下立江水祠于蜀至今
岁祀焉 蜀山萧广济孝子传杜孝巴郡人也少失父
养母以孝称母喜鱼孝曾役在成都因截一竹筒盛鱼
二头以草塞之祝曰我母必得此鱼因投中流妇因出
渚汲见竹筒横来触岸异而取视之见二鱼曰必我婿
卷七十二 第 12a 页 WYG0469-0594a.png
所寄熟进姑闻者叹其至感 濯锦江即蜀江水至此
濯锦锦彩鲜润于他水故曰濯锦江 二江秦李冰穿
二江于成都城中皆可行舟今谓内江外江是也带二
江之双流故有双流县焉又按风俗通云秦昭王遣李
冰为蜀太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每岁须童女
二人不然为水灾冰因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前
劝酒酒杯常竭冰厉声责之因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
于江岸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斗太极当相助也若
卷七十二 第 12b 页 WYG0469-0594b.png
知南向腰中正白者即我也顷复斗主簿因刺杀北面
江神从此绝其患矣后民思其惠今有祠存 都江水
在府西四里一名粉水以此水作粉鲜洁于他 金堤
九州要记云金堤即李冰所筑堤岸有石如猪 万岁
池在府北八里昔张仪筑都城于此取土因成池后人
呼为万岁池 七星桥华阳国志云太守李冰造七星
桥以上应七星故光武伐公孙述谓吴汉曰安军宜在
七星间其铁钉皆从荆州载来作此桥 南江桥亦名
卷七十二 第 13a 页 WYG0469-0594c.png
安乐桥在城南二十五步宋李武以桥为安乐寺改名
安乐桥十六国春秋李特将起童谣云江桥头阙下里
成都北门十八子盖指李特也江桥即此桥七星桥
之一 万里桥在州南二里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
泉也汉使费袆聘吴诸葛亮祖之袆叹曰万里之路始
于此桥故曰万里桥又按唐史玄宗狩蜀至成都适万
里桥上问桥名左右对曰万里桥上因叹曰开元末僧
一行谓朕曰更二十年国有难陛下当巡游至万里之
卷七十二 第 13b 页 WYG0469-0594d.png
外此是也由是驻跸成都七星桥之二 笮桥去州西
四里亦名夷里桥又名笮桥以竹索为之因名 市桥
在州西四里常璩云石牛门曰市桥下有石犀潜渊中
李膺益州记云汉旧州市在桥南因以名华阳国志云
后汉大司马吴汉征公孙述述妺婿延岑伪遣鼓角麾
帜渡市桥挑战汉兵争观延岑纵兵出吴汉军后袭击
大破之即此桥是也七星桥之五 升仙桥在城北十
里华阳国志云升仙桥送客观即司马相如入长安题
卷七十二 第 14a 页 WYG0469-0595a.png
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竺桥华阳国志曰
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徐康晋志桓温伐蜀战于竺桥
参军袭护战没众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乘之遂
入少城 学射山一名斛山在县北十五里李膺益州
记斛石山有两女冢 汶江一名竺桥水一名流江亦
曰外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入汉沟洫志蜀中李冰穿
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田民享其利 成
都城周地图经云初张仪筑城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
卷七十二 第 14b 页 WYG0469-0595b.png
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掘巡成
大池龟乃伏于中每出则州境有贼刺史或病 西门
楼任豫记曰诸楼年代既久榱桷非昔唯西门一楼独
有补葺张仪时旧犹存 文翁学堂一名周公礼殿华
阳国志云文翁立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堂在城
南后学堂遇火太守陈留高朕更修立又增造一石室
任豫云其药炉节制犹古建堂基高六尺厦屋三间皆
图画古人之像及礼器瑞物堂西有二石李膺记云后
卷七十二 第 15a 页 WYG0469-0595c.png
汉中平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惟此堂熛焰不及搆
制虽古巧异特奇 少城在县南一百步李膺记云与
大城俱筑唯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故蜀都赋
云亚以少城接于其西扬雄蜀本记成都本赤里街张
若陟置少城内张孟阳诗郁郁小城内峨峨百族居即
闻扬子宅相见长卿庐 阳城门李膺记云少城有九
门南面三门最东曰阳城门次西曰宣明门蜀时张仪
楼即宣明门楼也重阁复道跨阳城门故左思赋云结
卷七十二 第 15b 页 WYG0469-0595d.png
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宁蜀城臧茔绪晋书穆
帝纪永和八年平西将军周抚攻涪八月戊午尅之萧
敬文益州平以三蜀流人立宁蜀晋昌二郡 石牛舆
地志云邓艾庙南有牛即秦惠王遗蜀王者 石犀李
膺云市北有石牛李冰所立华阳国志外作石犀以厌
水精穿石犀镇以江南命曰犀牛里 武担山俗曰石
笋在郭内州城西门之外大街中益部耆旧传云公孙
述时武担石折任文公叹曰西方智士死吾当应之岁
卷七十二 第 16a 页 WYG0469-0596a.png
中卒 千秋池任豫记在城东冬夏不竭名曰千秋池
 昴迁水李膺记云昴迁水起自始昌堰堰有两人中
流即昴迁 青羊肆蜀本记云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
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以成都郡青羊肆寻吾今
为青羊观也 二台益州记云升迁亭夹路有二台一
名望乡台在县北九里 孔子庙昔司马相如教授于
此 健儿庙后汉朱遵拒公孙述战死后吴汉破述乃
为立庙今系祀典 相如宅在州西四里蜀记云相如
卷七十二 第 16b 页 WYG0469-0596b.png
宅在市桥西即文君当垆涤器处又益部耆旧传云宅
在少城中笮桥下有百许步是也又有琴台在焉今为
金花等寺 读书台在县一里诸葛亮相蜀筑此台以
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 章城门路西
今为乘烟观 严君平宅在州西一里耆旧传曰卜肆
之井犹存今为普贤祠 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
草玄堂 锦城华阳国志云成都夷里桥南岸道西有
城故锦宫也命曰锦里 赤里街蜀都记云成都之南
卷七十二 第 17a 页 WYG0469-0596c.png
街名赤里 贞移观即方平得道处也 秦宓汉之名
儒蜀守夏侯纂三谒不见因名其里为造里 东陵即
蜀先主刘备陵也今有祠存号曰东陵神 污池一名
摩诃池昔萧摩诃所置在锦城西 望帝祠在府西南
五里齐永宁末刺史刘仲连置 先主祠在府八里惠
陵东西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
覃修立而卑小故相国李回在镇更改置守陵户四时
祭祀 诸葛武侯祠在先帝庙西府城西有故宅 关侯
卷七十二 第 17b 页 WYG0469-0596d.png
祠张飞祠俱在府西南七里惠陵左右宋庐陵王立
李冰祠在府西南三里为蜀郡太守有功及唐节帅李
德裕重立祠宇 瞿君祠在县东六里得仙与家人别
系龙于此 李膺宅在府西三里或云是姜维宅 武
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 蒋琬
宅在县东七里杜甫宅在郭西外地属犀浦县按浣花
溪地有百花潭 玉局潭在城南柳堤玉局观内张道
陵得道之所其一也

卷七十二 第 18a 页 WYG0469-0597a.png
  郫县西五十里依旧三十六乡古郫邑也秦灭蜀后因
而县之汉地理志郫属蜀郡李膺记郫县益州之胜邑
古城在今县北隋仁寿三年分置濛州以县属之大业
二年州省县益 连理竹梁天监起居注云十六年连
理竹生益州郫县王家围外连理并干 郫江一名都
江一名成都江

  新都县东北西十八里依旧三十乡本汉旧县属广汉
郡后置新都郡故城在今县东太康中又为县隋移于
卷七十二 第 18b 页 WYG0469-0597b.png
此治 丽元山平地特起四绝高三丈有石镜双广五
尺常掘其下至水而未臻其极 新妇泉李膺益州记
云在县东北五里有新妇泉什邡县界亦有新妇水初
二妇勤于奉养晨夜负汲不惮冰雪久之泉为涌出故
以名泉 八阵图在县北三十里蜀志诸葛亮传曰亮
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李膺益州记云稚子阙
北五里武侯八阵图上城西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
行魁方一丈高三尺也

卷七十二 第 19a 页 WYG0469-0597c.png
  温江县西五十七里依旧二十四乡本汉郫县地周地
图记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为万春县唐贞观
五年为温江县 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清城界流入
俗谓之温江也 泯江在县西二里

  新繁县西北六十里旧三十乡今二十八乡本汉繁县
蜀志刘禅延熙十年凉州胡率众降禅居之繁县以县
户于此而繁俗谓之新繁至是县名因俗而改 三菁
山山下有桃关 沲江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孔
卷七十二 第 19b 页 WYG0469-0597d.png
安国注云江东南流沱东行郑注云此沱尾入江不于
江出汉书地理志禹贡江沱在郫县西东入大江尔雅
云江为沱李巡注江溢出流为沱郭璞尔雅音义云沱
水自蜀郡都水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晋太康地志云
江沱在繁县萧广济注江赋云触玉垒山东为沱据汉
书沟洫志郫江郡秦时蜀守李冰所凿非禹贡之江沱
明矣

  双流县西南四十里旧三十乡今二十乡本汉广都县
卷七十二 第 20a 页 WYG0469-0598a.png
地华阳国志元朔二年置蜀属郡避隋炀帝讳改为双
流县以县在二江之间故以名县 宜城山在县东南
一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宜山在牛饮水南三十里今按
紫草冈冈阜相属高百馀步连八陵州贵平县界也
清水在县北十里改名牛饮水李膺益州记云牛饮水
之末流也水名客舍昔程郑家于此每群牛饮江为之
竭故名 色水在县西五里源出岷江李膺益州记云
鸭蛇桥西五里枇杷桥也 公孙述墓在县西四十里
卷七十二 第 20b 页 WYG0469-0598b.png
高三丈墓内铜作网结虽遭乱世莫能侵毁

  犀浦县西二十七里旧二十四乡今二十乡周垂拱二
年割成都之西鄙置盖因李冰所造石犀以名县 蒋
桥益州记云蒋琬宅于此因以名桥

  广都县南二十七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蜀志云汉
元朔二年置李膺益州记云成都新都蜀都号三都此
都即一也隋仁寿元年避隋炀帝讳改为双流唐龙朔
二年长史乔师望奏析双流县又置广都县于旧县南
卷七十二 第 21a 页 WYG0469-0598c.png
一十二里 大塔山阴引道益州山川图引李膺记云
阿育王使鬼兵造八万四千塔雒县广都晋原各有一
也 盘古祠徐整三五历记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
生其中八万四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
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
厚一丈盘日长一丈如此满八万四千岁天极高地极
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
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也

卷七十二 第 21b 页 WYG0469-0598d.png
  灵池县东六十里依旧十五乡本汉新都县地唐圣历
三年分属县置为东阳县天宝元年改为灵池县 分
栋山在县东上十五里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州东地入
静戎军 灵泉池在县南三十五里唐初泉涌出县因
此为名 石虎池在县南二十里池上有怪石如虎形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