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二
卷六十二 第 1a 页 WYG0469-051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一

  定州

  定州博陵郡今理安喜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肇十有
二州盖并州之域周之九州亦并州之域不改帝尧始
封唐之地春秋为白狄之地战国时为中山国后为魏
卷六十二 第 1b 页 WYG0469-0510d.png
所并亦属晋卒为赵所并焉战国策云常庄谈谓赵襄
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君何不请公子倾封中山是
中山复立也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复立与国并称王五
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赵武灵王袭而
灭之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卒为赵并矣秦并天下为赵
郡钜鹿二郡之地按张擢中山记云郡理中山城城中
有山故曰中山汉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卢奴按隋
图经云中山城在今唐昌县东北三十一里中山故城
卷六十二 第 2a 页 WYG0469-0511a.png
是也至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魏晋不改后燕慕
容垂都之仍置尹焉十六国春秋慕容垂燕元二年十
二月垂定都中山以右司马封衡为中山尹至慕容实
为后魏所陷魏于此又置安州至道武末改为定州以
定安天下为名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废郡为州
大业三年改博陵郡九年改为高阳郡唐武德四年平
窦建德移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新
乐恒阳行唐望都等十县置总管府领定恒井满廉五
卷六十二 第 2b 页 WYG0469-0511b.png
州六年改为大总管府管定洺相慈黎冀深蠡沧瀛魏
贝景博赵宗观廉恒升邢峦德卫满幽易燕檀平营等
三十二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定恒井满赵濂栾蠡等
八州贞观元年以废廉州之鼓城来属五年废都督府
十七年以废深州之安平来属先天二年以安平还深
州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大历三
年以鼓城𨽻恒州曲阳县𨽻洹州九年废洹州曲阳复
来属贞元十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十四年废府依旧为
卷六十二 第 3a 页 WYG0469-0511c.png
定州按北齐鼓城王浟为定州刺史有善绩人吏送别
悲号满路有父老数百具馔饯浟浟不能违其意各食
一口以领之皇朝为定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一 今八

  安喜 蒲阴 唐县 陉邑 北平 望都 新乐
曲阳

  三县割出

  毋极入祁州 深泽入祁州 博雅建宁边军
卷六十二 第 3b 页 WYG0469-0511d.png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
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八十五里 东至
瀛州二百八里 南至赵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南
取藁城县至赵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镇州一百二
十四里 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 东南至深州一
卷六十二 第 4a 页 WYG0469-0512a.png
百七十三里 西南至镇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
至镇州行唐县七十三里 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四百六十皇朝户主二万七千
七百五十九客一千八百九十四

  风俗

  与镇州同

卷六十二 第 4b 页 WYG0469-0512b.png
  人物

  刘琨字越石为太尉 张忠中山人苻坚徵之不仕
殁于西岳谥曰安道先生 李百药安平人 崔元
炜安平人诛张易之封博陵郡王 崔宁安平人检
校司空 郭正一定州人相则天

  土产

  两窠纹绫 槾藜 罗绮贡 恒山 人参 磁器

  安喜县旧十八乡今十乡古中山鲜虞地史记云鲜虞
卷六十二 第 5a 页 WYG0469-0512c.png
白狄之种最大国在汉为卢奴县属中山国按县界有
黑水故池深而不流俗谓黑水曰卢不流曰奴因为邑
名蜀志先主尝为安喜尉即此邑也后燕慕容垂都中
山因改卢奴为弗违县属中山郡后魏平燕改弗违复
为卢奴县高齐文宣帝改卢奴复为安喜县隋文帝改
安喜为鲜卢县唐武德四年复为安喜县舆地志云卢
奴城北临滱水南面𣲖河杜预谓管仲城是也 𣸦水
亦名唐河在县北八里西北自唐县界流入水经云滱
卷六十二 第 5b 页 WYG0469-0512d.png
水又东经京邱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灵王陵次下
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又东经白土北即靖王子康
王陵又东至乐羊城 长星川在县西八里今名七里
沟水经云长星水东南经卢奴城南 天井泽在县东
南四十七里周回六十二里水经注泒水历天井泽南
水流所播为泽俗名天井淀 中山故城水经黑山东
北有汉中山王城中有钓台戏马观尚存遗址中山者
城内有小山侧而欲上若委粟焉城因号中山 前王
卷六十二 第 6a 页 WYG0469-0513a.png
陵按隋图经云中有赵惠文王陵汉中山怀王陵简王
哀王顺王夷王等数陵也 安喜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本汉安险县后汉改为安喜蜀先主尝为尉 太妃殿
汉成帝冯昭仪子中山王就国乃起此殿为太妃
蒲阴县东六十里旧十乡今八乡本汉安国县之地属
中山国魏志后妃传曰明帝追封后父毛嘉为安国侯
隋开皇六年自鄢陵城移安国县于郑德堡属定州今
县是也其年仍改安国县为义丰县唐神功元年改为
卷六十二 第 6b 页 WYG0469-0513b.png
立节县神龙初复为丰义县皇朝改为蒲阴县 唐河
在县北五里隋图经云唐河即滱河是苻秦建元元年
高岸崩颓若城角下有大积水交横如梁柱莫知所来
 派水在县西二十五里 解滨故城在县东北九里本
汉解渎亭灵帝袭爵解渎侯帝崩无子窦武定册迎立
即灵帝也 长淋沟今名木刁沟在县南三十三里
唐县西北五十里旧十八乡今十乡本尧为唐侯国于
此至春秋为鲜虞邑汉为唐邑地应劭地理记云中山
卷六十二 第 7a 页 WYG0469-0513c.png
城西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鲜虞故地按左人亭即今县
城是按地理志属中山国高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
六年重置属定州又九州要记唐县本白狄种最为夷
狄大国梁开平三年改为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
改为博陵县汉初复旧 孤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望
都山也皇甫谧帝王记云望都山尧母庆都之所居张
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每登尧山见庆都山是
此鹿灵岩仙人岩皆邑山之名也 八度故关在县西
卷六十二 第 7b 页 WYG0469-0513d.png
北二十里有水屈曲八度流水之上置关因名之盖汉
戍也 鸿山关今名鸿城郦元注水经云滱水东流入
鸿山俗谓其处为鸿头即晋地道记所谓鸿上关是也
按九州要记云中山有鸿山关者昔项羽于此山见群
鸿乃誓众曰我当南面则中其一引满射之莫有中者
乃折弓投地而去时知项羽终不能济 鸿郎城九州
记云鸿城俗呼为鸿郎城帝尧时丹朱所居即此城也
 灵井隋图经云唐县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
赵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酝后以石盖之人
卷六十二 第 8a 页 WYG0469-0514a.png
不敢开齐刺史博陵王济欲开之即有云雾惧不敢开
 唐池水经云唐水所积俗谓之莲荷陂亦曰莲堰
寡妇故城在县北九里后汉贾复追铜马五幡贼于此
筑城后人语讹传呼寡妇 倒马故关在县西北一百
二十里滱水东经倒马关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名汉
置关戍于此

  陉邑县南五十里旧十一乡今六乡本七国时中山国之
卷六十二 第 8b 页 WYG0469-0514b.png
苦陉邑汉苦陉县也史记李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
计入多于前李克曰苦陉上无山林之饶下无薮泽牛
马之息而入多于前是扰乱吾人也于是免之汉属中
山国后汉章帝改苦陉为汉昌魏文帝改曰魏昌隋文
仍于其城置隋昌县属定州唐武德四年改为唐昌天
宝元年改为陉邑县 灵沼滋泊皆邑之洿泽民有蒲
鱼之利焉 石臼河 故关邑城汉为关邑县属中山
后废故城在今县西南 廉颇台在县西南十九里慕
卷六十二 第 9a 页 WYG0469-0514c.png
容恪与冉闵战于魏昌廉颇台闵大败即此地 木刁
沟在县南一里

  北平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一乡今六乡本秦曲逆县之
地属中山国隋图经云汉高祖北征还至此大会酒酣
叹曰吾周行天下多矣唯见此地与洛阳因封陈平于
此十三州志云后汉章帝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改为
蒲阴县后魏孝昌中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北平城置北
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阴望都北平三县置之高齐省北
卷六十二 第 9b 页 WYG0469-0514d.png
平郡及蒲阴县以博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属定
州唐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围七旬不下敕改为徇忠
县神龙元年复为北平后唐长兴三年改为燕平县今
复为北平 蒲阳山汉书地理志云曲逆县有蒲阳山
蒲水所出谓此也兼汉有蒲阴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
里 濡水县西五里 安阳故城关县西北二十五里
望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三乡今四乡本县旧县属中
山国尧始受封于此张晏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
卷六十二 第 10a 页 WYG0469-0515a.png
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今邑有尧祠并后汉
光武祠甚灵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又置 唐水县西南
四十二里 都山一名豆山尧母望之故有望都之号
 伊祁山尧住此山后因作姓 倒马关在邑界 中
人亭即今县是也 柳宿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汉宣帝
母王夫人微时与父母别处本汉柳宿侯国汉书王子
侯表曰元翔元年三月癸酉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柳宿
侯是此 张行成坟唐左仆射 刘伯威坟汉太尉已
卷六十二 第 10b 页 WYG0469-0515b.png
上二坟在邑界 阳城淀在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里
莞蒲菱芡靡所不生 尧祠在县南四十里

  新乐县西南五十里旧八乡今五乡本春秋鲜虞国汉
为新市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属定州取新
乐故城为名也新乐者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马昭仪
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乐里在西乡呼为西乐城时人
讹呼西为新故为新乐 义台县西南十三里后燕馀
曰慕容麟与道武战于义台燕师败绩 黄山隋图经
卷六十二 第 11a 页 WYG0469-0515c.png
云新乐县黄山有细耎白石可为器物土人攻之 长
淋沟在县东南二十四里亦呼为水刁沟 廉颇墓在


  曲阳县西北二十里旧十三乡今六乡本上曲阳县也
属常山郡后汉属中山国高齐天保七年除上字但为
曲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曲阳为石邑县其年
移石邑于井陉县属恒州七年于此置恒阳县𨽻定州
在恒山之阳唐改为曲阳县避庙讳 北岳恒山在县
卷六十二 第 11b 页 WYG0469-0515d.png
西北一百四十里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孔
安国注云二山连延至碣石也尔雅恒山为北岳郭璞
注今常山也避文帝讳改为常山也周礼正北曰并山
其山镇曰恒山郑注恒山在上曲阳县春秋元命苞昴
毕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其山有祠
曰安天王按山记云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回
三千里上有大元之神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神仙
太史公北岳有五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
卷六十二 第 12a 页 WYG0469-0516a.png
台四曰紫微宫五曰太乙宫或曰大茂山山北四百馀
里号飞狐之口有卒然蛇孙吴以喻兵势 鸣石溪水
侧有石若扣之即鸣





卷六十二 第 12b 页 WYG0469-0516b.png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