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469-010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三

  郓州

  曹州

  广济军

  郓州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469-0104d.png
  郓州东平郡今理须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奎娄春
秋属宋地即鲁附庸须句国太皞之后风姓左氏传曰公
伐邾取须句战国时属魏秦兼天下属砀郡又为薛郡
地汉为东平国又地理志曰东平故梁国景帝中六年
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
为东平国晋宋及后魏为东平郡周大象二年于此置
鲁州寻废隋开皇十六年分兖州万安置郓州大业三
年罢州为东平郡理古须句城唐武德五年平徐圆朗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469-0105a.png
于郓城置郓州领郓城须昌宿城钜野乘邱五县又以
废寿州之寿张来属其年置总管府管郓濮兖戴曹五
州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钜野属载
州又废宿城乘邱二县八年郓以城下湿移治须昌景
龙元年又置县天宝元年改为东平郡乾元元年复为
郓州贞元三年升为都督府皇朝为天平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七

  须城 寿张 中都 平阴 东阿 卢县 阳榖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469-0105b.png
  二县割出

  钜野入济州 郓城入济州

  一县废

  东平并入须城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九里 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六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里 西南至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469-0105c.png
长安一千八百里 南至曹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
博州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兖州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濮州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济州二百五
十里 南北至度河取朝城县路至魏州二百三十


  户

  唐开元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七皇朝户主一万五千
一百八客二万七千七百二十四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469-0105d.png
  风俗

  地连邹鲁分青齐硕学通儒无绝今古家尚质直
人多魁岸不规商贾肆力农桑此亦风土之使然


  姓氏

  东平郡四姓 万 吕 毕 康

  人物

  刘祯字公干东平人 马隆平陆人为武威太守以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469-0106a.png
磁石夹道贼负铁不得过以为神也

  土产

  阿胶 蛇床子 绵 官蛇

  须城县旧四乡今八乡汉旧县属东郡故须句国按前
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
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于今理属郓州后唐改为须城
县避国讳也 梁山在县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
宿须句颛臾皆风姓注须句虽别国有削弱不能自通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469-0106b.png
为鲁私属而颛臾之比 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
汉旧书古宿国也列女传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
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 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
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幸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
十尺 郈乡亭左传季子斗鸡之所杜注郈鲁地东平
无盐县东南有郈香亭 桓公沟晋永和中将军毛
穆之所凿义熙十三年王师济河朱超石重开凿注水
经云桓玄率众北入掘通济渠今谓之桓河是也 刘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469-0106c.png
公桥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北伐至此造故号之 柳
舒故城左传晋伐郑齐陈子救之及晋舒去榖七里榖
人不知 东平宪王陵光武子苍也子明帝幸东平感
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存其人亡 伏
生城伏生所居传尚书于太常掌故晁错因号之 吕
母垞后汉东海吕母合众于此 东阿故城汉东平国
故城在今县东按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
殆天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谓此也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469-0106d.png
阿井东阿有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岁取水煮胶入
贡本草重之 烽仓故城宋武立烽堠于此今有小城
尚存 景子殿东平宪王所起馀踰有二殿东西相向
 东平思王墓汉东平思王宣帝之子在国思还京师
后葬其冢松柏皆西靡 羊牧黄初平叱石成羊之所
今石犹存 废东平县汉县故城在今郓州东南三十
二里隋于故城置宿城县仍置须昌县于今所唐贞观
八年州自郓城移于须昌县后废宿城县景云三年以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469-0107a.png
郡邑颇大人物繁极复分须昌置宿城县贞元四年改
宿城为东平县移就郭下太和四年改为天平县六年
七月废天平县入须昌县

  寿张县西南四十五里依旧四乡汉为寿良县属东郡
故城在今县界应劭曰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为寿张县
属东平国隋开皇三年罢郡城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
城唐武德四年属寿州五年废寿州属郓州 寿州故
城在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为堡唐武德四年于此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469-0107b.png
置寿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汉书云梁孝王北猎
梁山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恶之寻病而薨 榖城
山在邑界 集氏山山北有汉司𨽻校尉鲁峻冢前有
石祠堂中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
妇孔子及弟子形象遍皆刻石记之有磬石数枚后为
宰牧所取鲁氏冥诉后坐免官 范城左氏传曰范宣
子对鲁大夫穆叔曰昔句丐之祖在周为唐杜氏晋主
夏盟为范氏今城庾子山云人有秦亭之哭是也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469-0107c.png
中都县东六十五里依旧四乡古中都之地汉为东平
陆县属东平国亦古之厥国地今邑界有厥亭存又按
史记鲁败齐于平陆即此地后汉并为须昌县地据邑
界有殷密古城即古之中都国城也自汉至隋或为平
县属兖州唐天宝元年三月改为中都县所𨽻不改贞
元十四年割入郓州后自郓复𨽻兖州寻又复归郓焉
 古阚城皇览冢墓记云郓州寿张县阚城中有蚩尤
冢支体异葬也故此亦有冢焉常以十月有气如匹绛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469-0107d.png
自上属下号曰蚩尤旗今属济宁钜野 汶水北去县
二十四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玄进军次此令
乡人凿渠故曰桓水俗呼为桓河

  平阴县东九十里旧十三乡今(阙)乡本肥城县属泰山
郡古肥子国隋开皇十四年于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
榆山县大业二年移于今理改名平阴县属济州取界
内平阴县城以为名天宝十三载废县割𨽻郓州太和
六年七月废以地并入东阿卢二县至开成二年七月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469-0108a.png
王源中奏境内阔远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近二百无
县邑以理居人制禦寇盗请复平阴县从之 黄河去
县十里 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史记曰范蠡浮海出
齐变姓名自号鸱夷子皮间行止于陶因号陶朱公焉
 巫山一名孝堂山左传曰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
此山山上有石室俗传云郭巨葬母之所因名孝堂山
 平阴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晋侯沉玉济河会
于曾济寻溴梁之言因伐齐齐侯禦诸平阴今有故城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469-0108b.png
在今县东南 长城古城长首起县北竹书记年云梁
惠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又太山记云太山西北
有长城缘河经太山千馀里至琅聊台入海往往有璧
门邸阁四五处犹在史记苏代说燕王燕王曰齐有长
城钜防足以为固是也 鞍城左氏请齐战于鞍城在
县东故肥城汉县后省废城在今县东南 左邱明墓
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东阿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春秋时为齐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469-0108c.png
之阿地也汉为东阿县今呼为祝阿县焉魏武帝始封
于此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中属济州唐天宝十三年济
州废县郓州郡国志其地出缯缣故秦王服阿缟即此
地也 鱼山一名吾山汉书沟洫志武帝临河决作瓠
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道冬日吾山即鱼
山述征记济北郡史弦超魏嘉平中有神安成公智琼
降之超同室疑其有奸以告监国诘问超具言之智琼
乃绝后五年超使将至洛西到果是同乘至洛克复旧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469-0108d.png
好太康中仍存魏陈思王曹植尝登此山有终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国也周回十二里 榖城山一名
黄石汉书黄石公出一编书授张良曰读是则为王者
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也 浮山
故老相传云尧时大水此山浮于水上时有人缆船于
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存焉 故榖城在今县东汉于
此立县后废故城存焉按郡国志云榖城管仲私邑其
城内有夫子五家存焉 管仲井西征志榖城南山有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469-0109a.png
管仲井焉 周首亭郡国志云周首亭即埋长狄荣如
首于此即此地也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
城晋太康后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
天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即此也 阳榖亭在县东南
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阳榖县即此也 阿
胶井水经注大井在东阿深七八丈每岁取井水煮胶
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
封鲁公羽死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方降乃以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469-0109b.png
公礼葬羽于此 陈思王墓在鱼山

  卢县西北二十里依旧六乡汉旧县属济北国宋属济
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
郡唐武德四年讨平王兖复为济州理碻磝城本秦东
郡之荏平县地其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河北
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七年宁朔将军王玄谟
前锋入于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
堪守召玄谟毁城而迁后又城之后魏略得河南八年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469-0109c.png
于此置济州至唐天宝十三年州为河所陷废 碻磝
津在县北一里后魏于此置关名济州关隋末废 刘
公桥架济水在县南二十七里宋高祖伐燕过此造桥
故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阔一
丈二尺 卢医史记云扁鹊生卢故曰卢医又卢水经
是邑县因是名也 临邑故城在县东即今谓之马防
城是也长城经是邑

  阳榖县西七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须昌县地按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469-0109d.png
汉须昌在郓今县界亦有须昌故城隋开皇十六年于
此置阳榖县属济州取县界故阳榖亭为名唐天宝十
三年济州为河水陷没以县属郓州皇朝开宝六年又
河水冲破县城至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上巡镇即今县
理也 黄河在县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县东南三里
盖伏生所居因号之

  曹州

  曹州济阴郡今理济阴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氐宿二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469-0110a.png
度禹贡曰荆河惟豫州导菏泽被孟猪菏泽在州东北
九十里济阴县界于周又为曹国之地后属于宋左传
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
阴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齐楚魏所灭
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阴东平汉为济阴之地在济水之
南故以为名景帝中六年例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
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阴郡属兖州按此前济阴理在
州东北四十七里定陶故城宋移理城阳按城阳今濮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469-0110b.png
州雷泽理是也后魏于定陶城置西兖州后又徙理在
城即今州理是也仍移济阴郡理此郡与州同理周武
帝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隋大业
三年改为济阴郡唐武德四年平孟海公复为曹州领
济阴定陶冤句离狐乘氏并置蒙泽晋阳等七县其年
省晋阳五年以废梁州之考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定陶
蒙泽二县入济阴郡乾封二年以废戴州之成武来属
天宝元年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复为曹州晋天福十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469-0110c.png
二年降为刺史州周广顺二年复升彰信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四

  济阴 冤句 乘氏 南华

  二县割出

  考城入开封府 成武入单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九里 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469-0110d.png
  西南至东京二百二十二里 西至西京六百六十
五里 西至长安一千五百二十五里 东至单州
一百八十里至广济军三十五里 南至宋州一百
八十里 北至濮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宋州楚邱
县八十里 西南至开封府考城县八十里 东北
至济州钜野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澶州卫南县
一百八十二里

  户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469-0111a.png
  唐开元户万四千三百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三十六客
七千五百九十八

  风俗

  同宋州

  姓氏

  济阴郡五姓 蔡 丁 江 曹 易

  人物

  吴质济阴人 郤诜济阴人 唐英公李绩离狐人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469-0111b.png
土产

  绢贡 葶苈子 蛇床子贡 犬

  济阴县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阴郡
自汉至周皆为定陶县之地按定陶县在今县东北四
十七里定陶故城是也隋开皇六年于此置济阴县属
曹州 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
朝隮是此也 左冈在县东北五里冈阜连属林木交
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 菏水水经菏水俗谓之五丈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469-0111c.png
沟亦名南济水西自考城县界来东经陶邱尚书所谓
东出于陶邱又东至于菏 泛水在县南上承菏水昔
汉高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泛水之阳张宴曰泛
水在济阴界取其泛爱弘大而润下也按今泛水东流
经县南亦有高祖即位坛据叔孙通传云高祖为皇帝
通于定陶就其仪即在济阴是也 菏泽在县东北九
十里定陶城东北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注曰菏泽在
胡陵孟猪在菏东北水流溢覆被之也 州理中城盖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469-0111d.png
古之陶邱也一名在城帝王世记舜陶于河滨即禹贡
之陶邱今济阴定陶之西有陶邱是也尔雅曰再成为
邱成犹重也 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

  汉祖坛在县东北二十里汉高祖五年即位于定陶泛
水之阳故立坛张晏曰泛音汎爱之汎也 济堤即济
水之故堤也国都城记曰自复通汴渠已来旧济遂绝
今济阴定陶南雄有济堤及枯河而已皆无水 三鬷
亭古国也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尚书云汤伐桀战于鸣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469-0112a.png
条之野夏师败绩遂伐三鬷俘厥宝玉注云三鬷国名
桀走保之今定陶也 慎子墓在县西南四里慎子慎
到也著书四十四篇 穰侯城在县西北十七里秦宣
太后弟也封于穰益封于陶故葬于此 董昭墓在县
东二十里昭定陶人为魏河南尹 尧州九州记云陶
即尧国昔帝尧于此所开沟也因名之 龙池九州要
记云春秋飂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龙舜遣养二龙于陶
邱是为豢龙氏今池在焉 贯城即古贯国也今名蒙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469-0112b.png
泽城礼记明堂位曰崇鼎天子之器亦左氏谓齐宋盟
于贯是也 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葬于此 莘仲故
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之莘国也夏本纪曰昔鲧纳
有莘氏女生禹帝王纪伊尹居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
相即此城

  冤句县西四十七里旧十乡今八乡本汉旧县也汉初
属梁国景帝时属济阴郡后汉及晋同宋无冤句县后
魏置属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 煮枣故城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469-0112c.png
在县西北四十里史记魏王谓张仪曰煮枣将叛齐兵
又进为之柰何汉书樊哙攻煮枣屠之 济阳故城在
县五十里汉书济阳县地也五行志宣帝七年济阳地
裂五丈又曰徵昌邑王贺自定陶至济阳求长鸣鸡筇
竹杖即此处东观汉记云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
县光照一室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因名
秀光武皇考为济阳令时生光武 袁绍故城在县北
十里袁绍所筑故名 大祢沟一名冤水诗曰出宿于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469-0112d.png
济饮饯于祢即此也 国客祠在县西南五十三里故
老曰国客济人也庭种香草有神蛾大茧之异而立祠
 宁武子墓在县东十五里 漆园城在县北五十里
庄周为吏之所旧置监今漆园城北有庄周钓台

  乘氏县北五十四里旧八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济
阳郡后汉及晋不改按前乘氏县今钜野县在西南五
十七里乘氏故城是也宋废后魏太和十二年于县置
乘氏县取汉乘氏县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济阴郡属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469-0113a.png
曹州大业末年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属曹州 大响故
城在县西北三里故老言古之郑城也后改名大响城
 重邱故城一名廪邱在县东北三十一里左传曰卫孙
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邱重邱人毁瓶因诟之即此也
 句阳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地理志云句阳句渎之
邱也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后汉郡国志云
句阳有垂亭 故桂城史记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
为师与魏战于桂陵大破魏师 葭密城竹书纪年幽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469-0113b.png
公十三年鲁季孙会晋文公于楚邱取葭密遂城之汉
以为县 闵损墓在城内损字子骞鲁人也

  南华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原七乡本汉离狐县也属东
郡莽曰瑞狐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
遂移濮水北故曰离狐后汉属济郡也晋与汉阳郡宋
不改按此前离狐在今县西北三十三里离狐故城是
也后魏时移于今理高齐及周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
罢郡属曹州唐天宝元年改曰南华 濮水西自滑州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469-0113c.png
韦城县界入在县南五里又东入乘氏县界昔殷纣使
师延作靡靡之乐武伐纣师延自投濮水而死谓此水


  广济军

  广济军理定陶县按杂说定陶即帝尧之所都也宋永
初山川记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十道志云尧
冢在曹州界又杂说范蠡相越平吴变姓名为朱公居
于陶号陶朱公即此汉为定陶县属济阴国宣帝甘露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469-0113d.png
二年更名定陶国封皇子嚣为王以处其地晋为济阴
郡后魏置沛郡后改为西兖州后周改西兖州为曹州
定陶县属不改隋大业十三年大乱为贼帅孟海公所
陷遂废唐武德四年割属戴州其年又𨽻曹州贞观元
年省唐三百年只为镇戍至周广顺中于定陶建廪庾
差鹾之利皇朝乾德元年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镇置
发运务开宝元年寻改为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转运
使和岘奏请升定陶镇为广济军至四年转运使张去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469-0114a.png
华又奏请分曹单濮济四州之境民置定陶县

  领县一

  定陶

  军境

  东西三十七里 南北四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二百七十里 西至西京六百七十里
东至单州成武县六十五里 西至曹州济阴县二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469-0114b.png
十五里 南至济阴县界二十四里 北至乘氏县
五十二里 东南至成武县界三十六里 西南至
乘氏县界三十二里 西南至济阴县界一十一里

  东北至济州钜野县一百三十里

  户

  皇朝新割户主五千四十八客八百八

  风俗

  与曹州同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469-0114c.png
  人物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为汉丞相 张驯后汉人
子隽定陶人通春秋与蔡邕共定六经为丹阳太

  守徵拜尚书

  土产

  置军后无所贡

  定陶县五乡汉定陶县贞观元年省今军城是也太平
兴国五年割曹单济濮四州近军境人户置县复古名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469-0114d.png
也定陶故城今军城是也西南一隅废 荆城在县东
北二十里旧经曰按皇览冢墓记是战国时魏将庞涓
与孙膑相持处 孟海城在县东北三十里隋贼帅孟
海公曹州筑此南北二城 髣山庙在县西北五里层
阜之上按髣山古曹国葬地连属十五里髣髴似山因
名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皆葬于此汉高祖即
位坛在县南十里 曹南山在县南二十里 独狐山
在县东北十九里 戚姬定陶人汉祖帝略地至定陶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469-0115a.png
获焉 孝子村即孟昌宗定陶人母疾甚割股以馈母
疾愈本定陶故城北号孝子村 汉定陶恭王废殿基
在县南一里古城内 三鬷亭在县东北二十里 彭
越台在县东一里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469-0115b.png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