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a 页 WYG1254-05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未轩文集补遗卷下
            明 黄仲昭 撰
 郡志列传论
  郑露列传论
天下事必有开其先者然后人有所观感而兴起虽曲
艺犹然而况于儒者之学乎儒者之学必自诵诗读书
始盖诗书所载学者修已治人之方帝王化民成俗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b 页 WYG1254-0594b.png
具罔不毕备为圣为贤举不外乎此也但其条目广大
义理渊微学者苦其难入苟非有卓然之识度越常情
万万者其孰能知所趋向乎故孟子曰陈良楚产也悦
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若露
者虽其言论风采无所考见然于莆人未知学之时独
与其昆弟从事诗书以开先莆之儒学其亦可谓豪杰
之士也欤
  方仪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a 页 WYG1254-0595a.png
先王设学校以教民盖欲使之全其性分之所固有勉
其职分之所当为焉耳所谓性分之所固有者五常之
德是已职分之所当为者五伦之道是已要之职分之
所当为者即其性分之所固有者也使人人皆全其固
有之性而尽其当为之职则天下自平矣是则学校之
设其所系不亦重乎莆置郡肇自太平兴国之四年踰
二十年未有学也至咸平三年始从仪之请赐地立庙
学继复从仪及其弟侄之请而学制始大备焉夫仪非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b 页 WYG1254-0595b.png
有民社之寄于莆乃拳拳于学校之建如此亦可谓知
所重者矣自是莆人讲肄有所教养有法人才日底于
盛至称为海滨邹鲁是固国家气运之盛使然然学校
教养之功亦岂可诬哉自仪请建郡学之后迄今子孙
第进士登诸科者累累不绝弥久益盛殆天亦有以侈
其兴学之报与
  林光朝列传论
昔孔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盖君子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a 页 WYG1254-0595c.png
学专用心于内以求至乎圣人之道其体即所谓天德
其用即所谓王道也在圣门惟颜子曾子足以当之不
谓之君子之儒而何后世学者不求诸已而求诸外以
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业是固亦儒者之事然鲜有至
于道者其去君子之儒不亦远乎莆自唐以迄于宋虽
称比屋业儒然于圣人之道或未得其门而入也至林
光朝始渊源伊洛之传而专心践履之学足乎已无待
于外故其教人则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其提刑东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b 页 WYG1254-0595d.png
广则廓清猖獗之茶寇其掌制中书则缴驳嬖倖之除
命随所任使无往不宜学至于是其殆孔子所谓君子
之儒者与使当时用之能究其所蕴则天德王道之治
将复见于天下而宋岂止于是而已哉予编次郡之人
物故以儒林为首而先之以郑露者所以著莆人之倡
儒学始于此也次之以方仪者所以著莆人之建学立
教始于此也又次之以光朝者所以著莆人之倡道学
始于此且以示儒者之准的也呜呼前修远矣典刑犹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a 页 WYG1254-0596a.png
存后之有志于儒者其尚端其所趋哉
  黄君俞黄颖列传论
莆自唐及宋文章节义之士彬彬辈出而潜心经术之
学则未有闻也至治平元祐之际始有可称者吾得二
人焉黄君俞励志强学其所著书今虽不传然一时名
儒如陈襄之流交章荐之则其贤可知矣其父问亦学
古通经为乡师表则君俞之学谓其不本于家庭之教
可乎黄颖亦以文行受知于襄而其平生辞受进退一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b 页 WYG1254-0596b.png
无所苟蔼然儒者之风致也其子公坦又能守其家法
不坠亦贤矣哉一则子之学成于父一则父之道行于
子皆可为世楷范也故并论之
  方元寀列传论
元寀之学他无所考见然观伊川先生所以期之者如
此其至则其所造诣亦可以想见矣
  方翥刘夙刘朔陈士楚黄刍列传论
莆人之崇正学由艾轩倡之而始明艾轩之邃正学由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a 页 WYG1254-0596c.png
方翥发之而始悟故艾轩尝称翥为先闻道子朱子经
莆亦称翥与艾轩论说之善则二公之所造诣盖未易
以优劣论也刘夙暨其弟朔皆师事艾轩而得其传故
其议论操修粹然一出于正古所谓难兄难弟岂足多
哉陈士楚之学亦得于艾轩故劝讲青宫则得师儒之
道提举江东则著救荒之绩蔼然艾轩之家法也黄刍
之志行一时同游之士自二刘而下皆推让之亦岂非
艾轩之高弟哉使天假之以年则其所就盖未可量也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b 页 WYG1254-0596d.png
不幸一第而天悲夫若夙之子弥正不阿权奸朔之子
起晦蔚有时望则皆能守其家学而无忝所生者也
  郑耕老黄补列传论
宋之南渡也伊洛绝响考亭未兴世之所谓儒者专以
科举为业而知从事于圣贤为己之学盖亦鲜矣若郑
耕老之学务穷经烛理不屑屑于荣利而其教人必为
讲说科举之外者黄补之学专用心于内而外物不以
动其心二公于圣贤为己之学其殆有所见乎盖耕老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6a 页 WYG1254-0597a.png
之父安正笃志儒业以师表后学耕老虽不及承过庭
之训然有贤母拳拳以无负先志勉之补亦濡染其家
学又得贤师友讲论切磨之益是宜二公之学有所成
就如此孔子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验于此为尤信
  方耒方壬郑可学方士繇陈定方大壮黄士毅陈
   宓列传论
昔朱文公倡伊洛之学于考亭天下之士执经受业者
不可胜计于时莆之及门者亦不啻十数人焉方耒以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6b 页 WYG1254-0597b.png
南轩之辟为荆南帅属而称其可以共死生同祸福方
壬以文公之请主漳州学事凡所建白多取之以为属
县楷式郑可学亦以文公礼请至漳州教其子弟而凡
四方学者疑问多使之是正方士繇识见高迈议论明
达甚为文公所器重但学禁将萌士繇劝文公少著书
又以文公教人读集注为未然岂亦为祸福所动欤陈
定以宰相子笃于求道旋以苦思感疾而夭惜哉方大
壮治丧执礼不用浮屠临殁之际泰然无所系累其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7a 页 WYG1254-0597c.png
得于文公之学盖亦深矣黄士毅当庆元诋排道学之
时自吴趋闽从文公游而从事大学章句之书终身不
忘此其志何如耶陈宓为朱墨铭以验理欲分寸之多
寡其信道之笃如此宜其立朝则尽言于君守郡则有
惠于民也若耒之弟禾定之兄守及从子址艾轩之从
子成季皆尝负笈从游而无忝于师门亦贤矣哉
  刘弥邵黄绩黄仲元郑献翁列传论
子朱子既没莆士有志于道者又相与讲学于其门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7b 页 WYG1254-0597d.png
以淑其身以化其俗终宋之世凡得四人焉刘弥邵穷
经析理躬行实践老而不厌时知军杨栋贤师帅也特
建尊德堂于学宫以处之则弥邵之学有光于二父多
矣黄绩力学求道确守师训以淑后进邦人推之以继
弥邵之绪是岂阿其所好而然哉其子仲元又刻志父
师之学白首不忘考其平生虽捷一第而不沾寸禄及
宋社既屋遂更其名字穷居讲学深入理奥可谓无忝
所生者矣郑献翁亦能笃信师友之传守之不失至元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8a 页 WYG1254-0598a.png
改物竟不复仕独以所学传之于人莆俗故多矫矫自
好者献翁之力也呜呼贤哉
  陈均方阜鸣方之泰方蒙仲列传论
陈均生长贵家而能力学好古闭户著书厉操甘贫脱
屣荣利谓之笃行君子可无愧矣方阜鸣居官清俭抑
畏观其告真德秀之言蔼然有古循吏风而以任晚未
及究其用惜哉方之泰教授英德能使其士习一变历
官所至皆有声闻盖亦有用之儒也方蒙仲以儒生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8b 页 WYG1254-0598b.png
廷对慷慨论时事能言人所难言及贾似道入相蒙仲
以其旧尝见知遂求外补终其身不为所汗其殆孟子
所谓大丈夫哉若其子公权当景炎革命之初莆城甫
罢屠戮独以大义责元之将帅而竟不复仕是能不殒
其家声有足称焉
  陈旅方德至林以辨列传论
莆地入元历五十馀年始有陈旅以文章见重于学士
虞集然史谓旅与集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又谓旅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9a 页 WYG1254-0598c.png
为国子助教满考诸生不忍其去请留再任而晋安林
泉生序其文谓旅学博而通识高而敏使之裁繁理剧
有兼人之能或者处危制变有济时之智即是以观则
其才行亦有过人者岂独文哉同时又有方德至林以
辨虽其文章不逮于旅然皆以儒行为时所重亦一代
名士也
  林圭陈道潜陈贤林岩曾景修黄寿生杨慈陈用
   陈中方澥宋劝宋端仪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9b 页 WYG1254-0598d.png
太祖高皇帝既混一海宇乃兴学校设科目尽黜前代
辞赋之学而一用五经四书并宋儒性理诸书以试士
及太宗文皇帝嗣统复取其书命词臣纂辑诸儒训释
而附益之颁诸学校以资学者诵习列圣相承渐摩涵
煦百三十年于兹故莆士之知名者代不乏人有典教
州县而誉髦斯士者若林圭陈贤林岩曾景修宋劝是
已有奉诏木天而预修五经性理诸书者若仲昭先大
父寿生陈用陈道潜黄约仲是已有列官禁从而以文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0a 页 WYG1254-0599a.png
章学术见重于时者若杨慈陈中方澥是已有扬历中
外而克举厥职不负所学者若宋端仪是已予尝因其
人而论其世圭重道义厚伦纪故能上光其先下昌厥
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信哉道潜兄弟有义让之
风先大父家庭笃孝友之行贤躬行好古景修沉思实
践用醇实而不妄言动中恬退而不慕纷华澥安贫好
礼俯仰无怍劝温厚沉默事母孝谨此其行尤彰彰者
也至若慈之高才敏思志尚不凡竟不及一试而天君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0b 页 WYG1254-0599b.png
子惜之岩之疏散冲旷雅有晋人风度虽若不可为训
然其简俭自得有非世俗垢氛所得而滓亦岂易得哉
端仪晚出乃能表章前哲以示后生法戒其有功于乡
邦风化盖亦多矣
  郑升陈高蒋雍林肃余元一苏权林磻郑鼎新陈
   沂谢升贤尤彬列传论
仙游置邑虽自唐始而山川清淑之气犹未大发泄于
人宋兴始渐有闻至仁宗以后而益盛不惟取科第而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1a 页 WYG1254-0599c.png
扬于王庭者接踵而出至于穷经饬行以儒业著称者
亦有其人焉若郑升之刻意经学莅官有能声陈高之
潜心经术以切直忤乡相蒋雍以经济之文见重于名
贤以通练之才受知于人主故当时推其学行与林艾
轩并称林肃傅蒙尝受学于艾轩余元一林德遇尝受
学于朱文公苏权尝受学于张南轩皆知名当世林磻
授徒于乡王迈实师事之而林蒙亨亦迈所敬重者郑
鼎新受经于黄干质礼于杨复居家笃义莅政扬声陈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1b 页 WYG1254-0599d.png
沂从游于陈北溪而复遍参于朱门高第平居以礼法
自持筮仕与守力争死狱以至罢去谢升贤笃志文公
义理之学宦辙所至一时贤帅交章以可任师表荐之
尤彬喻峙亦皆当时以文行见称者也数君子皆有宋
三百年所产名儒而蒋雍郑鼎新陈沂谢升贤又其尤
者乎他如雍之子祈从子有秋权之子国台从孙三英
皆学有源委而不失其世守者斯亦可尚也已
  郑厚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2a 页 WYG1254-0600a.png
天下之事有常有变而圣贤处之则卒反其变以复乎
常若汤放桀武王伐纣伊尹放太甲周公相成王而摄
政孟子劝齐梁之君行仁政而不复尊周皆用此道也
圣贤何以能若是哉盖理明义精处变事而知权故时
措之宜也郑厚好奇立异务骋其辨博之说以非诋圣
贤先儒谓其学无师承故其蔽如此而卒为名教之罪
人也信哉乡先正林艾轩志其墓有曰言者以先生少
时尝著书如李觏于孟轲氏之书有所不合以是不调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2b 页 WYG1254-0600b.png
者十年此固先辈忠厚之风而谓其书为少时所著亦
或然也但其遗言绪论至今犹未尽泯灭予惧后世复
有倡其说者害人心术而圣贤之道又为之晦蚀故不
避僭踰之罪而极论之
  郑樵列传论
按史氏谓樵好为考證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而
寡要平生甘枯淡乐施予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
之窃详斯言颇失之诬故郡人彭韶续修莆阳志尝著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3a 页 WYG1254-0600c.png
论辨之大意谓樵博学无前专以著述为乐非求仕者
考其平生举孝廉遗逸屡辞不就应召诣阙即求还山
故其山林之日最多而都下之日绝少也若果急于仕
进能若是乎使樵于时位通显不及著书如今之富则
其心必不能顷刻以自乐其肯以此易彼乎史氏谓博
而寡要犹为责备若曰切切仕进岂知樵者乎续志之
言非私于樵而强为之辞也盖暴白其心于千载之下
云尔故并著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3b 页 WYG1254-0600d.png
  陈昭度黄钟列传论
陈昭度之学渊源于濂洛故其佐县则不肯捃摭属吏
细过以悦部使者司教则不鄙夷远民而必励以致知
谨独之学盖醇然儒者也黄钟从昭度学而得其传议
论一出于正但其晚年颇究心释典为未醇耳
  陈靖列传论
读陈靖劝农奏议然后知其于农事可谓密矣太宗真
宗皆有志欲行其法而一时谋议之臣惮劳惜费不能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4a 页 WYG1254-0601a.png
将顺之竟尼不行史臣亦未尝详审精察而谓其说泥
古多不可行呜呼古之法皆圣帝明王之所制作岂有
不可行者哉特未得其人耳未得其人而遽诿之于泥
古难行此后世之治所以终不古若也可胜惜哉
  方偕方慎言列传论
人性皆善而气质所赋不能以皆同故明敏者或少深
沉之思醇厚者或乏刚果之断方偕摄建安讼牒日以
数千百计甫及旬月而清知杭州号称剧郡亦以治绩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4b 页 WYG1254-0601b.png
闻则其明敏可知然观其按杀人事魔驼神之狱及赵
振逗挠之罪皆能于死中为之求生非有深沉之思者
能之乎方慎言所至民爱所去民怀有古循良之风每
有推恩必先及其从父昆弟而后及其子孙又有古仁
让之风则其醇厚可知然观其为知县则号称神明为
知州则郡无留狱非有刚果之断者能之乎若二君子
之所至如此是固本其资禀之粹然学问涵养之功亦
不可诬也他如慎言之从孙适对策上书皆能直言孙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5a 页 WYG1254-0601c.png
通治邑典郡皆有最绩曾孙轸上疏论列蔡京之奸其
清名高节皆不愧其先君子之泽远矣哉
  方峤方会列传论
峤自为司理以至典方州明以察冤严以戢吏智以弭
乱恕以用法民之蒙活者甚夥盖庶几古之所谓循吏
也其从孙会教授建州则大修学政作人为多安抚两
浙为缮修兵备撰水战法可谓有文武才略者矣并列
名臣夫奚愧哉矧二公之子以及诸孙又能世守其家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5b 页 WYG1254-0601d.png
法不坠若伯骞不从部使者之言以摭令事长者哉叔
完平邻邑之水患而不私其民其达为政之大体者欤
宙耻为章蔡所举而乞补外又奏给还伊川之田奖擢
名贤之后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宙近之矣会
子暄以援父墓为虏所杀所谓为子死孝者欤他如仲
宇仕宁子容皆发身贤科有声于时而元寀及翥士繇
及壬皆学有源委又已论著于儒林之志矣吾莆自唐
宋以来文献相承之远未有过于方氏者也呜呼盛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6a 页 WYG1254-0602a.png
  郑伯玉陈侗列传论
郑伯玉以韩魏公荐为御史则其才足以有为盖可知
矣然年未五十遽以亲老弃官归而凡有所感触于心
者悉于诗焉发之此又可见其志有所不为也可不谓
贤乎陈侗亦以韩魏公及文潞公富郑公交荐为馆阁
校勘而苏轼刘挚亦皆推重之其弟睦受知神宗亲命
就秘阁校雠六典及草慰问高丽嗣王书甚见称美一
则为时诸名公所重一则亲结主知期以进用不贤而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6b 页 WYG1254-0602b.png
能之乎然三君子俱生当宋之盛时伯玉既早引退而
侗兄弟虽尝见用亦未克究其才之所能为所谓君臣
相遇自古以为难者不其然乎厥后伯玉二子三孙俱
第进士伯玉犹及见之而侗兄弟亦各有子以功名显
意者造物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黄隐列传论
天理之在人心未尝泯也但狃于物欲怵于利害于是
乎始有灭绝天理而沦于禽兽之归者矣方王安石用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7a 页 WYG1254-0602c.png
事时气焰薰灼可畏在廷之臣不顾天理务迎合以求
速化者滔滔皆是也若黄隐对神宗问学术独推司马
光而不肯徇时以尊尚王氏至取其三经新说之板火
之此其心盖与孟子之息邪说距诐行以正人心者同
一意也其于物欲利害曷尝芥蒂于其心哉厥后虽遭
党祸然视彼酣豢富贵于一时而遗臭千古者相去何
如耶其五世孙黼事宁宗时韩侂胄攻伪学方急亦尝
上书论其事虽词指似若不甚切直然委曲讽谕冀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7b 页 WYG1254-0602d.png
主不怒而信之亦进言之法也卒坐是名入党禁其亦
可谓无忝于乃祖之风烈矣
  陈中复林之平林彬之列传论
大学传治国平天下之义其大要在与民同好恶而不
专其利焉耳陈中复屡削平勍寇多奖拔人才而不肯
为𣙜利作俑林之平当国家多难之秋所至怜恤军民
戒严守禦而奏止钞盐𣙜酤之法林彬之立朝则击邪
翊正以匡君德出守则蠲租减税以苏民困而力陈科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8a 页 WYG1254-0603a.png
抑𣙜法括田三害若是者皆可见其能顺民之好恶而
不专其利矣非深知大学治国平天下之道其孰能与
于斯惜乎皆未及大用而其泽之所及者专而不能咸

  徐确郑济陈彦恭黄宣列传论
宋徽宗崇宣之际蔡京专政一时贪得患失之小人争
附丽之以徼荣进固禄位甚至甘为其鹰犬而不以为
耻者时则有若徐确郑济陈彦恭黄宣四君子与京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8b 页 WYG1254-0603b.png
同郡乃能蝉蜕于污浊之表而不受其笼络侃侃自立
各行其志京虽御之然亦仅能使之展转外庸累年不
召而已他亦末如之何也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即是以观乃知
人之穷通祸福皆有一定之命非权门势家所得而予
夺之也而世之不知命者往往阿附权势以希恩倖其
惑甚矣予故因论四君子之事特表而出之以警夫世
之惑者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9a 页 WYG1254-0603c.png
  林伸林积仁黄琮吴公诚陈居仁方崧卿列传论
尝观前史所传循吏司马子长则以其奉职循理恤人
体国而取之班孟坚则以其所居民富所去见思而取
之范蔚宗则以其仁信笃诚使人不欺而取之而威严
一无所与焉予论次莆之人物若宋之林伸林积仁黄
琮吴公诚陈居仁方崧卿六君子者其治绩虽各不同
而诚心爱民民蒙其惠在官而民爱之既去而民怀之
则皆无大相远也方诸古之循吏其殆庶几乎至若伸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19b 页 WYG1254-0603d.png
之赒其兄弟族党积仁之赈其婚戚琮之居母丧尽孝
而甘露降于繐帏公诚之居官馀禄悉以委之于官居
仁不肯干秦桧魏杞以求进而告虞允文定力之说尤
为确论崧卿自治严接人和而恒以宁人负我毋我负
人之语戒其子弟六君子之行谊器识如此又可见其
所以能成循吏之绩者盖有所本也
  苏烨列传论
苏烨洎其弟棫家居俱以孝闻及联镳仕途亦俱有声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0a 页 WYG1254-0604a.png
望盖庶几乎古之所谓二难也其后烨以取士程文不
合王安石新经之旨遂致左迁可谓卓然守正而不苟
徇时者矣棫于蔡京之再相也乃献议请索中外学官
策士问目以观向背岂非欲阿附于京以求自售乎棫
至是遂与其兄薰莸异器矣呜呼士君子立身一败万
事瓦裂若棫者不能坚定其心一旦变其初志卒陷其
身于奸党书之史册遗臭无穷可不惧哉可不戒哉
  余祖奭方廷实宋棐蔡伸王晞亮黄公度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0b 页 WYG1254-0604b.png
宋高宗之南渡也日以徽宗梓宫及韦后为念故秦桧
得以力主和议凡附已者必进异已者必斥也而吾莆
先正乃有余祖奭指陈时弊而忤其意方廷实屡因奏
对而著其恶宋棐为桧所忌屡摈不诎蔡伸不肯干桧
甘从外补王晞亮被其拔擢而守正不阿黄公度讥切
时政而甘受窜逐皆可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矣不特
此耳若祖奭居父母丧尽孝而甘露降于茔林此可见
其忠于所事者盖有所本也廷实历官所荐皆知名士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1a 页 WYG1254-0604c.png
而海寇窃发则用盗以禦之此其鉴裁才识皆有过人
者棐知邵武去邑二十年犹有语及辄涕下者非有实
德感人之深其能然乎伸弭叶卒之乱降屡叛之寇其
为政盖亦无愧乃祖之风烈矣晞亮从军则方略井井
有条为给事中则缴驳耸人观听平日自谓立身当有
本末其真有得于此乎公度签书平海军辨流民之非
变活数百人摄南思守择秀民与之揖逊而士风为之
一变蔼然有文翁韩昌黎之风焉考诸君子之临大节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1b 页 WYG1254-0604d.png
既如彼而其见诸政行者又如此其殆曾子所谓君子
人也欤
  宋藻列传论
予读宋藻传至藻居官以身临民未尝少自恕之言而
深有所感焉所谓不少自恕者盖凡事务求其至而不
肯自姑息以安于苟且之谓也观藻之居官上结主知
下苏民困谋无不臧事无不集何莫不由兹道乎而世
之仕者不知出此迹其所施无非苟且之政民瘼所以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2a 页 WYG1254-0605a.png
日甚世道所以日降孰谓其不由于此乎此予所以深
有所感也
  林枅宋钧列传论
林枅宋钧之为政务在惜民财宽民力而尤以剔蠹戢
奸救灾恤患为急盖庶几古之所谓惠人也及观枅登
对之疏钧筹边之策则经国大宜如二君子者亦岂可
多得哉至若枅之伯父孝渊父孝泽居官皆有清操而
钧之祖藻藻之从父棐皆列名臣则二君子之政行谓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2b 页 WYG1254-0605b.png
其不本于先世之遗烈可乎
  黄艾列传论
黄艾立朝于子朱子行经界罢讲筵二事皆为之维持
调护曲尽其心非真有尊德乐道之诚者能之乎惜其
享年不永而不及睹其终之所至也
  陈俊卿列传论
孝宗即位特任张浚以图恢复又命俊卿参赞军事以
为之佐其志锐矣既而邵宏渊兵溃汤思退遂与其党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3a 页 WYG1254-0605c.png
以和议摇之浚因是恳求去国且当是时诸道又多水
旱民贫兵弱虞允文屡请进兵而俊卿不之从者岂忘
宗社之大雠哉盖欲俟时而动为万全计耳俊卿亦坐
是以去而允文卒亦不能成功然俊卿为相其他善政
尤多予所深喜者凡接朝士及牧守自远至必问以时
政得失人才贤否以是考察其殿最而黜陟之尤为得
宰相之体故特表而出之以告夫后世司黜陟幽明之
柄者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3b 页 WYG1254-0605d.png
  龚茂良列传论
龚茂良以公忠直亮受知孝宗始由从官超参大政踰
再岁不立相而专任之其宠遇可谓隆矣一旦为曾觌
所搆辄加窜斥父子俱死遐荒呜呼谗说殄行之可畏
如此哉予尝考孝宗所以罪茂良之深者以其变平生
之说而言恢复为不情耳窃详前此孝宗尝谕茂良云
俟议恢复卿当再来故茂良于陛辞遂言恢复然其意
乃极论不可轻举犹平生素论也孝宗盖信觌之谗言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4a 页 WYG1254-0606a.png
已深而不察其意耳或谓觌令人訹之云若论恢复必
再留茂良信之此言尤为无理茂良平日言事切直略
不以穷通介意今岂以区区一去留间而遽变其所守

  方信孺列传论
信孺为尉则能以智计擒群盗奉使则能以意气折金
人提刑则奏纵久系之狱守边则豫为完城之计又能
新学宫增士廪表先贤创试院随所任使皆克举厥职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4b 页 WYG1254-0606b.png
盖一时之奇才也而荐遭坎壈不克究其所蕴惜哉
  丁伯桂方大琮郑寅刘克庄吴叔告李丑父列传
   论
丁伯桂諌后宫戚属锡爵太崇加恩太滥方大琮郑寅
刘克庄皆尝论济王之冤宜为立后而大琮子演孙复
申以为请皆人所难言者吴叔告李丑父轮对奏疏俱
切时弊斯数君子者皆侃侃正色有古争臣之风况其
行已临民又皆有可称述者乎克庄晚为贾似道一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5a 页 WYG1254-0606c.png
君子惜之抑春秋责贤者备也
  陈炜列传论
炜为御史首劾执政而辞气劲直如此其亦子曾子所
为临大节而不可夺者欤
  吴源林长懋林环林文翁世资陈俊柯潜彭韶朱
   宽杨琅林诚列传论
我朝列圣相承重熙累洽百三十年于兹天下承平日
久故士有一概皆思奋庸于时若椽榱梁柱以成大室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5b 页 WYG1254-0606d.png
焉予编次郡之人物既各考论其学术政行而取其所
得之尤盛者以类相从已分列于儒林宦业诸志矣若
吴源两被徵诏完名以归林长懋辅导春宫小愆必绳
林环博学通才太宗所重林文老成忠厚英庙见称柯
潜海内倾仰期以大用翁世资独甘祸谪以苏疲民陈
俊恭勤慎密始终不渝彭韶忠诚体国不愧古人朱宽
杨琅林诚遇事敢言无忝厥职是皆有德业位望卓然
名一时者也故特论著而列诸名臣云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6a 页 WYG1254-0607a.png
  蔡襄列传论
蔡氏在宋盛时自襄及弟高登科筮仕而族始显京及
弟卞晚出于襄为从昆弟继亦登科筮仕而族益以显
然襄以直道谠言事仁宗为时名臣华衮之褒流芳千
古京卞则以奸险谀佞蛊惑徽宗驯致靖康之祸鈇钺
之诛千载下犹有馀戮迄今郡之蔡氏皆自谓襄之裔
京卞岂无子孙哉盖耻其为恶而讳之耳呜呼善则他
人愿为其子孙不善则子孙耻称为父祖然则世之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6b 页 WYG1254-0607b.png
何惮而不为善何乐而必为不善乎
  余象朱绂列传论
余象在仁宗朝首论王安石若得进用必至纷更为国
巨蠹其先见之明岂独吕献可哉象盖先发之矣朱绂
召对首陈诚意正心知人安民之说其于圣贤天德王
道之学殆亦有以窥其门径矣夫以二君子之学识如
此故其立朝也皆正色谠言无所顾忌诗所谓邦之司
直其庶几乎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7a 页 WYG1254-0607c.png
  傅楫陈次升王回陈开陈觉民列传论
傅楫不肯附曾布以为之用陈次升不肯助章惇蔡卞
以挤排众贤陈觉民不肯受安惇荐以自代王回赞邹
浩论立刘后甘坐除名停废而不恤陈开奏劄排新法
论君子小人虽为当国者所忌而不顾语曰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凋信哉
  林豫林宋卿苏钦列传论
林豫备边有策临民有惠而以忤章惇入元祐党籍可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7b 页 WYG1254-0607d.png
谓才节之士矣林宋卿奏罢溪费为杨龟山所赏参谋
督府为张魏公所知盖儒而知兵者也苏钦莅官以廉
惠称居家以孝友称其内外行之兼备者与
  叶颙列传论
史臣论著叶颙事而以清俭正直赞之予因考颙之德
行政业与史臣所赞无不合者要之皆可为后世法程
也然予观其知上虞县时繇役令民自推货力甲乙不
以付吏民欣然皆以实应及知处州时相汤思退家奴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8a 页 WYG1254-0608a.png
屠酤犯禁一绳以法于斯二者予尤有所感焉世之司
民牧者无诚心爱民凡繇役科徵一听里胥处分其于
民之休戚略不之省或有所诉稍涉势家辄阿徇以謟
媚之略不问其理之曲直民被屈抑者含冤茹苦无所
控诉民生斯世抑何其不幸哉夫郡县之于民盖有父
母之道焉而使民至于如此恶在其为民父母乎予故
因论颙之事特表著之以为后学有志于用世者式
  林师说傅洪陈谠苏洸余崇龟傅诚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8b 页 WYG1254-0608b.png
林师说倅新定则能激励其民以固城守为提刑则能
摧抑权贵以袪民害诗所谓不畏强禦者师说其有焉
傅淇以中和而为政以直方而立朝诗所谓是以似之
者淇殆庶几乎陈谠承其祖骥及父丰累世渊源之学
故其论开边雅有识见友其弟人无间言但吕祖泰上
书论韩侂胄立伪学之禁逐汝愚之党其罪当诛而谠
乃疏攻祖泰杖之百配钦州其得罪于名教亦多矣瑜
不掩暇君子惜之苏洸外而为政于郡县内而献议于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9a 页 WYG1254-0608c.png
朝廷务欲为民兴利除害而持身凛然如玉雪古所谓
循吏不能过也余崇龟不肯登权臣之门而归洁其身
时有以中立不倚荐之其信然哉傅诚尝游朱文公之
门故其莅官也争冤狱不得辄缴纳告身以求去迁官
但循常调而不肯一闯权门以求速化隐然有儒者气
象焉至若谠之弟谅以廉吏见称于文公诚之弟諴以
才略受知于孝宗子大声知循州民呼为傅父而祠之
是又皆能不忝其父兄为可羡也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29b 页 WYG1254-0608d.png
  王迈列传论
王迈立朝论事謇謇谔谔无所回挠所谓古之遗直也
至其为李宗勉所论而必称其贤与徐清叟有违言而
终荐其可用斯又有文彦博公平忠厚之风奈何扼于
群小摈不见用宋业之所以终于不振者岂可尽诿于
天哉
  叶棠叶大有列传论
叶棠之典方州也两救台之水患凡其恤生瘗死所当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0a 页 WYG1254-0609a.png
为者为之必竭其力而州亦赖以复常则其于官守可
谓得其职矣叶大有之事理宗也荐历台諌之职凡其
荐贤图治所当言者言之必尽其心而理宗亦褒宠有
加则其于言责可谓得其言矣盖二君子皆丞相颙之
诸孙也而其所以能若是者其所由来也远矣诗曰君
子有谷诒孙子其颙之谓欤
  薛利和方次彭列传论
传不云乎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盖深言治国平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0b 页 WYG1254-0609b.png
天下者不可聚敛以专利也神宗时王安石议𣙜茶欲
擢薛利和提举广东茶事而利和以诗谢不往且讽以
茶利当归之民此非知治平之道者能之乎书不云乎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见圣人仁爱忠厚之至所谓
好生之德也仁宗时望江县民有为盗所杀者尉鞫其
邻人狱且具方次彭力争而释之其后果获真盗此非
有好生之德者能之乎至若利和之孙倞从曾孙璨珩
璆次彭之子辨道醇道孙翼晔绾皆知名当世其他掇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1a 页 WYG1254-0609c.png
科登仕者尤夥欧阳文忠公所谓文行不失其世守者
吾于二君子之后见之矣
  姚宗之薛元鼎列传论
姚宗之独不贺戚里之进位枢筦者此可见其有定见
定力也盖人之升沉荣辱皆有一定之命知命则有定
见矣所见既定而守之不变则有定力矣以是而措之
于事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孰能
禦之哉薛元鼎被旨往秀州综覈岁计嬴缩以为天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1b 页 WYG1254-0609d.png
准平而行贡籍之法元鼎还奏但见郡县窘束不见有
馀其事遂寝则天下之民阴受其赐者多矣然其所以
能若是者要之亦自有定见定力中来也
  郑侨列传论
吾郡自宋南渡以后登宰辅者凡四人叶颙陈俊卿龚
茂良史皆有传而郑侨独无纪焉观旧志所载侨之事
行虽相业视前三君子不侔而论议设施亦多有可观
者或指侨为韩侂胄之党盖吴司业源于侨事述中及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2a 页 WYG1254-0610a.png
之他未有所见也然考之于史侨以绍熙五年十二月
由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是时宁宗即位甫五阅月
明年改元庆元进参知政事又明年进知枢密院事又
历年馀始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福州其在政府所与
同事者若京镗谢深甫辈皆附侂胄者也三四年间群
奸植党逐赵丞相汝愚及朱文公熹伪学之禁日以益
急而侨居位泰然若太平有道之时未尝出一言画一
策为诸君子地也纵非侂胄之党而仕于斯时其亦可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2b 页 WYG1254-0610b.png
谓不幸也欤
  潘慎修列传论
自五季之乱迄于江南之亡凡六十九年中更六姓天
下臣民视去其君若过客之于逆旅其尤甚者如冯道
历事五姓而不以为耻岂复知有君臣之义哉潘慎修
世仕江南入宋复荐历通显虽真宗称其温雅不忘本
得臣子之操然春秋责备贤者慎修可得而免乎史称
慎修酝藉该贯置诸左右启沃尤多而旧志又著其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3a 页 WYG1254-0610c.png
诏验治寇准之罪特为辨其诖误又从而荐拔之此在
慎修非独有不念旧恶之美且能为国得人以辅成太
平之治其功亦岂小哉予修郡人物志考论慎修事行
而瑕瑜不以相掩者盖欲吾党之士以其善者为法以
其未尽善者为鉴庶几所谓君臣之义赖以不坠也
  李欣陈惟德列传论
李欣陈惟德俱莅官清谨所至有治绩而欣陈讨捕关
辅盗贼之策及料州民传言寇至之妄则其智识亦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3b 页 WYG1254-0610d.png
足称也惟德辞圭租以充公帑百需之费让先畴以赒
诸父昆弟之贫则其行义亦有足称也二君子位之所
至不能无崇卑而泽之所及不能无广狭然皆可谓不
愧其官守矣
  方慎从列传论
方慎从为慎言之弟盖亦难矣然考其莅官所至皆有
德于民而漳人至以父称之要其平生操履当亦不愧
于其兄故能尔也孙价不肯私谒蔡京甘循常调以去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4a 页 WYG1254-0611a.png
而曾孙禧复接武仕途扬历中外于慎从益有光矣
  徐晞林深之陈显仁列传论
徐晞之急流勇退林深之之听讼明敏陈显仁以文学
居教职有作人之功三君子之才行皆有过人者至如
深之之子雱莅官所至能举其职斯又克世其家学者

  李德昭列传论
刑赏国之大柄也刑赏明则人乐于趋事而事必有终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4b 页 WYG1254-0611b.png
矣苟刑不当罪赏不酬功则人心解体而欲望其事之
成胡可得哉高宗播迁复有苗刘之变此何时也李德
昭有获苗傅之功而为林杞所夺朝廷卒不能明其是
非仅施薄赏而已陈俊卿尝为列其事状上之亦竟不
行高宗之刑赏如此其何以为国乎及其久也崇信回
遹斥戮忠良刑赏大谬盖其所由来者渐矣恢复之功
所以卒不能成者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德昭因是遂
飘然谢病以去亦可谓知进退之道者矣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5a 页 WYG1254-0611c.png
  蔡枢列传论
甚矣蔡氏之多贤也自襄以忠清直亮为时名臣至其
孙佃胄伸相继第进士佃不屈于其从祖京伸不屈于
秦桧皆风节凛然有足尚者传学古务实绿发挂冠传
之子橚枢亦相继第进士橚为政得襄之家法枢居官
礼贤荐士亦未中年致仕而枢之子及孙又皆以文学
登第其他接踵仕途者尤未艾也古谓德厚者流光吾
于襄见之矣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5b 页 WYG1254-0611d.png
  李持正陈鹤许抟欧阳直卿王悦王太冲刘克逊
   方应发列传论
李持正陈鹤俱有平贼之功然惟歼厥渠魁悉宥馀党
盖仁者之用心也而鹤佥判惠州又能大兴学校亲典
教事以振起士风其尤知为政之先务者欤许抟当南
渡之后典籍散亡而独于先朝故实多所谙练欧阳直
为张魏公所荐随其所至号称辨治游辅方扩林廷
彦历官郡县各著声称是皆一时之隽也王悦以祷旱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6a 页 WYG1254-0612a.png
忧悴而卒可谓切于爱民者矣王太冲知梅州力争不
收浮盐以郎班对又言括田𣙜契遣使兴利非便其知
大学平天下之要者欤惟以理学为质俚而非之则其
于圣贤之学盖未得其门而入者也刘克逊以奴告主
为不可以训可谓知为政之大体矣方应发随所任使
无往不宜其才行皆有过人者独于宋室艰危之际身
为大臣不能死国而反劝为国死守者生降律之以春
秋之法则应发其能免万世斧钺之诛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6b 页 WYG1254-0612b.png
  林以顺列传论
论曰林以顺历官郡县发摘奸伏辨雪诬枉新庙学歼
勍寇所至皆有政绩可谓能吏矣而沮焦鼎招安海寇
恐以姑息乱天下此其识见亦有过人者可尚也已予
尝考元有天下九十三年莆士之知名者仅数人而已
顺与其兄以辨并出一时以学行政事为乡邦推重可
谓盛矣盖自唐邵州刺史蕴以忠义著闻其后科甲相
承不绝虽当元季文运中否而子孙犹能守其世业至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7a 页 WYG1254-0612c.png
于今登巍跻膴尚未艾也论者以为忠义之报如此亶
其然乎
  方徵郑云林仕敏林时佘耀方鲤郑述黄誉林棨
   林智郑循初吴智黄韺林永龄严泉吴绎思杨
   瓒林正方圭林大猷林和列传论
论曰郑云之廉恕黄誉之刚果严泉之守法吴绎思之
兴学杨瓒之治赋此任岳牧而能修其职业者也林时
之平反吴智之清操林棨之严重林正方圭之风裁此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7b 页 WYG1254-0612d.png
任风宪而能修其职业者也方徵之志节林任敏之清
介方鲤之严明郑述之端平佘耀之公廉林和之宽恕
此任郡县而能修其职业者也黄韺林智之教法林永
龄之遗爱郑循初之端谨林大猷之恩义此任师儒而
能修其职业者也先民有言食人之粟者分人之忧衣
人之衣者任人之劳若诸君子者其殆庶几于此乎
  叶宾叶确叶立志列传论
论曰叶宾断截牛舌之狱可谓智足以察微矣其从子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8a 页 WYG1254-0613a.png
确策蔡京必败不一诣其门所谓明炳几先者也若确
之曾孙立志验视无首之尸因感梦而罪人斯得其殆
所谓至诚感神者乎三者皆为政之道所不可缺者也
故特论之
  张式许稹郭琪郭子力许懋郑少连陈阐陈大卞
   黄沔列传论
论曰张式更银课之法许稹著廉吏之称许懋之谳狱
而出冤滞郑少连之摄县而民畏服皆一时之良吏也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8b 页 WYG1254-0613b.png
郭琪判贵戚之田以归诸民而身为所陷子力却监试
之贿不售其私而毒竟不行此可见死生祸福皆有命
存焉非人所能为也陈阐处竞籴一事可谓有折狱之
智有恤民之仁而弭乱之勇亦在其中矣黄沔受知徽
宗见称豪士惜旧志纪载疏略而其绩行无所考见也
陈大卞与章惇有旧而屡招不出可以警夫世之媚灶
乞璠以干宠者矣若稹之子巽不肯希致仕恩以累亡
者又岂不可以警夫世之匿丧夺情以仕进者乎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9a 页 WYG1254-0613c.png
  洪天赋林正陈可大傅伫洪处厚丘奂陈光祖陈
   大亨列传论
论曰洪天赋听讼不施鞭朴而谕以理道林正招降勍
寇而不肯受赏陈可大居官则辨冤狱修陂塘以惠其
民居家则修庙学建桥梁以惠其乡傅伫为政民饥则
收恤所弃妻孥年登则散遣使之复业洪处厚之审谳
明允尽释滞狱丘奂之策勋幕府谕降勍寇陈光祖怀
柔洞蛮思威兼尽陈大亨历官五任贫无居室是数公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39b 页 WYG1254-0613d.png
者皆所谓有官守而尽其职者也若正之子一鸣侄一
鹗孙澧奂之孙微之居官皆有行业而不忝其先亦可
尚已
  傅汶许巽朱泳陈梦烈陈珙林有之丘䱷列传论
论曰傅汶之敏才惠政许巽之守廉执法朱泳之优于
抚字陈梦烈之躬捕海盗陈洪之究心民瘼林有之之
积俸补运丘䱷之莅官长厚是皆能不负其职守者也
他如泳之侄首谅以一尉而能捍贼完县亦难矣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0a 页 WYG1254-0614a.png
  郑照顾元陈燮列传论
论曰郑照之清介有足尚者顾元佐郡以治辨称亦可
谓才士矣陈燮之所以自见于时者虽未克大显然亦
一时之隽也
  陈铸方公衮林迪陈惟刚陈师立吴珏列传论
论曰陈铸之兴学校拯水患二者皆牧民首务也方公
衮论事剀切立已公忠为韩魏公所称而官仅止于教
授所蕴百未一施惜哉林迪居官平易近民有古循吏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0b 页 WYG1254-0614b.png
风而拒蔡京不与之纳交其节概尤可尚也陈惟刚率
众与逆贼钟相鏖战掩捕无遗其亦儒而知兵者乎陈
师立作邑不容妖僧在其境内以惑众此儒者作用也
吴珏高其直以市战舰材木不以扰民此非诚心爱民
者能之乎
  何诚列传论
论曰何诚之治虹县以廉正之德施恺悌之政宜乎民
思之不忘殓而葬之尸而祝之不啻孝子之事其亲也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1a 页 WYG1254-0614c.png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其斯之谓与
  林攒列传论
论曰孔子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予观林攒孝于其亲而有白乌甘露之祥及朝廷遣官
验实而甘露再降白乌复翔集岂非所谓通于神明者
乎朝廷既旌其闾而史册复传其事是不独光于四海
而已虽与天壤俱敝可也世之昧者以为天道悠远而
恣肆妄行至于纲沦法斁而无所畏惮观此而不惕然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1b 页 WYG1254-0614d.png
湥省者尚可谓之人哉
  郑褒徐膺郭义重彭受黄希闵刘洵直吴禀列传
   论
论曰郑褒恐其归过期而贻母之忧盖有合于孔子所
谓父母在不远游之意刘洵直感马周犬马之养无所
施之言而悲恸益切盖有合于孔子称子路死事尽思
之意故皆可以为孝也徐膺郭义重彭受吴禀之孝皆
有所感召其亦贞元孝子林攒之徒欤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2a 页 WYG1254-0615a.png
  郭道卿郭廷炜列传论
论曰唐虞三代盛时人人君子比屋可封事亲尽孝特
其常事耳去古既远风俗渐漓至于耰锄德色箕帚谇
语之俗兴乃有能孝于其亲者出于其间不犹喧啾百
鸟群而见孤凤凰哉此郭氏义重道卿廷炜所以荐被
旌孝之典也然求之于世一邑之中得一人焉盖已罕
矣况一门乎一门之中得一人焉亦已罕矣况三世乎
又况如道卿兄弟争相逊以死而孝友兼尽则又旷古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2b 页 WYG1254-0615b.png
所罕见者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郭氏之谓乎
  丘添德陈睿杰列传论
论曰昔吾夫子告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孝之始也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以是而观则丘添德陈睿杰刲股肉以疗亲疾宜非圣
门之所尚也然窃尝思之人之恒情一芒刺入肤尚不
可忍而急欲去之况以刀而刲股肉乎苟非其爱亲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3a 页 WYG1254-0615c.png
心出于至诚而不能自己者盖未易能也而二子乃能
行之而不恤其痛苦之切身则其一念之孝亦岂可少
之哉予于仙游陈亨运傅孝明郭济三孝子传后已论
之详矣考论人物者尚当合而观之兹不复赘
  李苾陈淮林长清林淮列传论
论曰孔门之答问孝于子游则欲其能养而敬于子夏
则欲其愉色婉容于孟懿子则欲其不背于理于孟武
伯则欲其谨于守身是虽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3b 页 WYG1254-0615d.png
而告之要之圣门之学大槩不出乎庸言庸行之间而
非有高远难行之事也况在孔门以孝称者莫过于曾
子至论其所以为孝惟在于养志而其所以为养志者
亦惟在于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
有为能承顺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耳又岂有高远难
行之事哉若李苾陈淮林长清林淮四君子之所以称
孝者亦循庸行而尽其所当为者而已矣予惧学者骛
于远且难者而不求于近且易者故因论四君子之孝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4a 页 WYG1254-0616a.png
而并著之使有所警发焉
  陈亨运傅孝明郭济列传论
论曰陈亨运庐墓傅孝明刲肝郭济刲股皆非圣贤中
道不可以为训然窃思之人子之于亲天性至情当其
危急存亡之时苟可以死亦所不辞遑恤其他耶若三
子者之爱其亲皆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有足尚者况去
古既远民不兴行人子之事亲能如圣贤之无过不及
斯其至矣若其不能则如三子者之行亦岂可使泯没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4b 页 WYG1254-0616b.png
而无闻哉予故录之以告夫世之为人子者使法其心
不泥其迹可也
  黄廓列传论
论曰黄廓事亲孝而芝产于庐或疑此理茫昧不可致
诘予窃以为不然夫芝天地至和之气所生也孝弟为
人之顺德德极其顺则气和矣由是天地之和应之而
芝生焉亦自然之理也夫奚疑之有
  林蕴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5a 页 WYG1254-0616c.png
论曰君子之论人亦先观其大者而已矣忠孝人之大
节也予观林蕴切諌刘辟之反将就刑而毅然不屈后
程权上四州板籍而军中拒命蕴陈君臣大义谕之人
人释然则其忠盛矣新唐书列蕴于儒学传彭惠安又
列蕴于名臣志予考其论议而见其设施于斯二者皆
足以当之然论其大者则未有过于忠者也予故取以
冠于忠义之编云
  阮骏叶居申徐溉陈淬陈仲敏陈仲刚林冲之林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5b 页 WYG1254-0616d.png
   郁林震林霆宋旅方喜蔡楙陈文龙陈瓒卓得
   庆列传论
论曰宋自靖康之后天下多故吾莆诸先正有因方腊
之乱躬冒矢石以禦侮宁灭其身而不肯负其职守吾
得二人焉曰叶居申宋旅有因金人入寇奉命拒战势穷
力尽不屈以死吾得三人焉曰阮骏陈淬及淬之从子
仲敏有因金酋王善入寇父子率兵拒战飞刀及其父
而以身蔽刃死之吾得一人焉曰淬之子仲刚有因金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6a 页 WYG1254-0617a.png
兵犯阙奉使金国拘留十五六年不屈以死吾得一人焉
曰林冲之有因赣贼窃发而率兵力战以死吾得一人
焉曰蔡楙有因元兵南下相继守兴化军被执不屈而
死吾得二人焉曰陈文龙陈瓒他如林郁卓得庆父子
皆一时死难之士也唐太宗有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
诚臣若诸先正岂非所谓诚臣乎其中若冲之文龙二
公其所操守如金百鍊而愈劲如水万折而必东则又
旷古所不多见者也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6b 页 WYG1254-0617b.png
  叶顗林师益陈吉老陈希造郭峣丘杞郑勋列传
  论
论曰叶顗以臣节自励而视死如归郑勋为百姓死守
而骂贼不屈林师益及其兄师舜弟师皋皆挺身死难
而师益之绩效尤著陈吉老及其子希造皆许身报国
而希造卒死于阵郭峣禦贼而死于其职丘杞捍贼而
死于其乡是皆一时忠义之士也若师益之论边防利
害讥切时政吉老之争辨和议乞斥奸桧又其最优者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7a 页 WYG1254-0617c.png
乎苏文忠公有言平居无犯颜敢諌之士则临难必无
仗节死义之臣师益之死义即前日之犯颜者也以吉
老之敢諌使临患难之时又岂不能死义也耶
  薛奕薛安靖林子立陈自仁列传论
论曰薛奕以武举第一人而死于王事可谓不负于其
科矣林子立举兵勤王而死于难可谓不负于其君矣
陈自仁尉永丰与其长捍禦叛兵而力战以死其亦不
负于其职者乎若奕之子安靖没于金而能杀守将举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7b 页 WYG1254-0617d.png
郡来归亦可谓不负其先烈者也
  林藻许稷黄璞徐寅黄滔翁承赞列传论
论曰吾莆自郑露倡学历二百馀年至唐贞元间始有
林蕴林攒之忠孝既已论著于前其他以文行著名于
载籍者若蕴之父披举明经尝著无鬼论披子藻砺志
力学举进士为莆首倡而许稷徐寅翁承赞及仲昭之
始祖御史公相继起而和之其后族祖校书公又自福
唐迁莆而居焉是亦莆人也按旧志称稷及寅皆文词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8a 页 WYG1254-0618a.png
精丽承赞及校书御史二公所著诸集俱载唐艺文志
而御史公集至今尚存莆文章家推为初祖盖至是而
莆之文物始渐盛然亦仅有此数人耳而吴司业源名
公事述于寅则有所贬议于承赞则无所纪述是盖犹
有所憾也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吴世延方惟深徐铎徐师仁李揆林大鼐柯梦得
   赵庚夫余谦一列传论
论曰吴世延见重于周元公则其为人可知矣方惟深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8b 页 WYG1254-0618b.png
之诗最为王安石所称而钱正老又谓其刚风劲气有
足动人则诗盖其馀事也徐铎以文章魁天下然其与
蹇序辰编类章牍流毒元祐名臣忠义士为之一空是
则文章不本于道德虽工奚益哉林大鼐之文盛为一
时名公所称道然其擢用升迁之骤盖亦不能无可议
也徐师仁文追古作李揆才堪翰苑余谦一文辞警切
皆一时之杰然者也柯梦得诗学孟东野一生苦吟赵
庚夫志业无所泄一寓于诗皆所谓穷而后工者乎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9a 页 WYG1254-0618c.png
  黄方子列传论
论曰方子之文行吴司业源于至正近记深贬议之然
考其所摭方子之事以立议者与家谱所纪多不合且
其事亦琐屑无大关系盖几于涤垢而索瘢也刘静修
之诗曰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
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其此类之谓乎
  朱文霆顾长卿列传论
论曰朱文霆之文宋潜溪称其言醇而理彰及考其居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49b 页 WYG1254-0618d.png
官行事又多有可称者欧阳公有言文章可以润身政
事足以及物文霆盖兼备之矣顾长卿之文虞伯生称
其大不易得至其著辽金宋三史则帝辽而寇宋其志
盖欲以希世而取宠也吴司业源谓其长于才而短于
学与识者岂亦长者之言与
  方朴顾文黄谦吴稔王伟方熙李廷修周莹陈钺
   陈音吴希贤郑瑗列传论
论曰吾莆自国初以来以文章著名者甚众盖已各因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0a 页 WYG1254-0619a.png
其所长类次于前诸编矣而此编所载自方朴至郑瑗
十有二人则以其所尤长者在于文也虽然予尝因其
文而论其世若朴之谨礼好善文之学问该博谦之忠
于所事稔之隐居养母伟之为政仁厚熙之敏才高志
廷修之多通强记莹之不拘世故钺之言行不苟音之
耻拜权门希贤之才气奇迈瑗之淳静谦谨是其才学
性行各有可称述者则其所谓文又岂独词章之工而
已哉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0b 页 WYG1254-0619b.png
  郑良士杨在尧列传论
论曰郑良士诗文集见唐书艺文志而黄岩孙著仙溪
志其诗文往往载在编中亦可见其为一时文章家也
杨在尧登第在天祐中时仙游尚属清源郡而清源志
载其有文集今不复见则其文与诗略无可考也姑因
旧志存之以俟知者
  陈冲飞陈之亮列传论
论曰陈冲飞经学该贯宜其才名见重于帅而不敢以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1a 页 WYG1254-0619c.png
属吏目之也陈之亮与臞轩为友则其人之贤可知矣
后学宗而师之不亦宜乎
  郑庭芬谢洪陈清选方亚夫列传论
论曰郑庭芬累试悉登高选则其文之华赡雅正有足
徵矣谢洪早读父书居官为贤守所知有所不乐遂浩
然引去是其所可称者又不独文之工而已也陈清选
博学善持论则其诗文之清壮秀杰盖有所本矣方亚
夫为文源流贾马有讽諌意是岂所谓风云月露无用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1b 页 WYG1254-0619d.png
之文哉
  吴兴列传论
论曰礼能禦大灾捍大患则祀之若兴者能为乡人兴
利除害至于捐其躯而不恤推其功盖与方社田祖之
神无以异也庙而祀之亘千万载而不忘不亦宜哉
  林从世李宏李富林国钧方祐列传论
论曰林从世筑陂虽弗克成功然捐赀十万缗而无吝
色非真有济人利物之心者能之乎李宏李富林国钧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2a 页 WYG1254-0620a.png
方祐皆有济人利物之实惠在人而宏木兰陂之惠又
其最钜者也盖宏筑陂初成遂疏渠引水以绕壶山而
南洋人悉享其利迨元延祐间总管张仲仪郭朵儿又
相继即陂北岸开创万金斗门引陂水以溉郡东北延
兴孝义仁德三里田而北洋人亦享其利是则万金斗
门虽非宏创然亦不过因宏已成之利而分之尔要其
归皆宏之功也唐韦丹为江西观察使筑堤捍江灌田
万馀顷至今朝廷命有司岁祭之夫丹食禄有官守不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2b 页 WYG1254-0620b.png
过用民力以兴民之利耳宏以他郡之民倾已赀为莆
民兴不世之利其功视丹殆为过之虽前代有田给其
子孙以奉宏之祭然历世既久人事不常而报功之典
或几乎熄矣予窃以为有贤守令疏宏之功上请如丹
之例岁有常典则庶乎有以慰宏之灵于地下而后世
好义之士亦将有所感而兴也
  周志列传论
论曰周志以行方便为三字符盖与前方祐以己所不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3a 页 WYG1254-0620c.png
欲勿施于人为平生受用得力处同一意也以是存心
无愧于长者之称矣予尝考二家子孙登巍跻膴者接
踵而出至于今未艾司马温公所谓积阴德于冥冥以
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其然乎
  洪忠李友文列传论
论曰洪忠捐赀造桥以利行者李友文创建义学以教
乡人之俊秀招集流逋以捍乡邦之兵祸其事虽不同
而均有惠以及于人要其归皆可称义士而无忝云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3b 页 WYG1254-0620d.png
  林绪徐复方绚徐寿仁方秉白方审权列传论
论曰自林绪以下数君子皆学行可称而不慕荣进其
殆范蔚宗所谓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
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刘有定列传论
论曰有定作原范吟而吴公称其胸中有一部全易则
其学之所至盖亦深矣而当元之季杜门著述不嗜荣
进其胸中所见殆亦有异于众人乎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4a 页 WYG1254-0621a.png
  郭完朱煜列传论
论曰郭完谨言慎行学术纯正当元之季世隐约不仕
而与诸友结社以益进所学其殆所谓辟世之士乎朱
煜闭户读书以修身善行为事而能推其所学以淑诸
人则非果于忘世者也
  茅知至张弼林彖林大有列传论
论曰圣门以隐者为洁身而乱大伦盖以不仕则无义
是为废君臣之伦非圣贤之中道也若又并夫妇父子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4b 页 WYG1254-0621b.png
之伦而废之则不惟非道之中而其为道之害可胜言
哉仙游茅知至张弼林彖林大有皆制行高洁雅有隐
操然彖以有弟可奉宗祀遂不谋婚娶以终其身殆与
兴化陈易无以异也但其学犹不失吾儒之正视易之
纯于学佛为有间耳弼之行义不为司马光诸公所知
而独为章惇所荐其著易解不与邵康节程伊川上下
其论议而独为黄裳辈所表章吴司业源著名公事述
尝以是议之盖不为无所见也若知至大有虽亦隐者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5a 页 WYG1254-0621c.png
其于道差为近乎
  陈易列传论
论曰先辈吴司业源论易之学以为在吾儒所当屏斥
弃绝之然三县人物惟兴化为最少而莆阳志备载易
之本末则亦有所不敢削也予故仍其旧存之而并载
吴公之语俾观者不为所惑也
  董公偃列传论
论曰公偃以博洽之学纯正之行虽不屑屑于仕进而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5b 页 WYG1254-0621d.png
陈觉民以八行举之亦不固辞其亦仙游茅知至林大
有之伦乎
  翁点列传论(内载徐楠/诬劾点事)
按朱子答潘叔昌书徐楠建州人尝言秦始皇贤于汤
武管仲贤于孔子其在言路附韩侂胄挤正人以是观
之正孔子所谓佞人也为国而使斯人居言路此宁宗
之业所以不竞而滨于危殆也欤
  郑光与列传论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6a 页 WYG1254-0622a.png
子观天台人士为光与立碑而深惜其去至于太息而
不能已盖其所感者深矣夫才难之叹自古已然为县
而得民心有如光与者乃使之坎壈抑郁以去其何以
为后来者之劝哉此天台人士所为深太息者欤予修
莆郡人物志凡其人生存者例未收录今以光与之事
有关于世道甚重故特破例书之以告夫司进退人才
之柄者
  明林氏徐氏郑淑清林氏杨靖娥余淑玉吴淑贞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6b 页 WYG1254-0622b.png
   林茂正郑懿德郑淑慎林淑贞王贞淑吴贞善
   郑氏林氏王氏曹氏列传论
论曰国朝重旌节之典其初由里正具实上之郡县郡
县乃下其里取耆老邻佑保结各无异词然后上闻礼
部复下布政司转行郡县覈实覆奏复咨都察院转行
按察司重覈方取旨施行如制或所当旌者先卒遂不
得覆奏其慎重不苟有如此者莆之女妇励志执节者
甚多自我圣祖受命之初李安妻林氏获被旌典其后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7a 页 WYG1254-0622c.png
法制寖密有司惮于奏覆之难例不举行几及百年始
有以旌节之典请于朝者然其中不幸未及覈报而卒
者亦多故至于今仅见徐氏以下十有六人而已予编
次女德而以是列于篇端者崇国典也其他虽不及被
恩命而节操可为世励者亦附列如左云
  林棱母陈氏列传论
论曰吾莆自洪武初以迄于正统间郡县未闻有举行
节妇之事者至是林节妇陈氏之子棱欲表白母志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7b 页 WYG1254-0622d.png
倾家赀行之不幸陈未被命而终棱之孝有可哀者然
自是莆人踵行其事有被朝廷旌典者有被郡县表著
者实棱倡之亦可谓有功于名教矣
  三县女德列传总论
论曰子程子有言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
天下治矣然正家之道果安在耶盖尝观夫南丰曾氏
之言曰先王之政必自内始故其闺门之治所以施之
教人者必为之师傅保姆之助诗书图史之戒珩璜琚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8a 页 WYG1254-0623a.png
瑀之节威仪动作之度其所以为教者如此则家于是
乎正矣推而达之天下莫不皆然则化行俗美黎民于
变时雍而天下于是乎治矣自周衰教弛风俗日降吾
夫子删诗于邶风则首列庄姜绿衣诸篇以著其贤于
鄘风则首列共姜柏舟之诗以著其节上以接于二南
之正风下以弁于诸国之变风盖示人以制变而复乎
正者必自正家始也吾夫子之为世道计抑何其深切
而著明哉予编辑莆郡三邑人物志因窃取吾夫子之
未轩文集 补遗卷下 第 58b 页 WYG1254-0623b.png
遗意凡女妇之能守志不二者无微不录而于贤母哲
妇有卓然之行可以为闺门楷范者亦博访而谨择之
以附于篇庶观者有所感发兴起而于正家治天下之
道万一有小补云
 
 
 
 未轩文集补遗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