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七上上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a 页 WYG0386-04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续后汉书卷八十七上上  元 郝经 撰

  录第五上上

  礼乐

  天𩔖(郊  合郊 五郊 六天 九天 六宗配郊 毁郊 告郊 朝日 夕月 星祠

  风雨雷师 高禖 大雩朔 蜡 腊 傩 伏)

  先王统理治体节制情性通天人之际以为经制者礼
乐是已非桎梏矫揉彊其不能因其固有者而导之也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b 页 WYG0386-0481b.png
道之大端一动一静而已矣静则大分定动则太和生
而卑高上下之节律吕清浊之音充塞乎天地遍布于
万物总萃于人而为性为情蕴而为仁义礼智而不乱
发而为喜怒哀乐而不乖皆其固有者也于是先王因
其固有之分而为之礼因其固有之和而为之乐截然
之分为天下大本畅然之和为天下达道抑弭僣犯消
铄悖戾裁成辅相役使鼓舞崇德享帝以人格天而建
太平故礼乐者王政之大纲也以性情治天下以人治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a 页 WYG0386-0482a.png
人非有我之得私也礼乐之治先王之极治也其制始
乎宓牺成乎尧舜盛于三代备于周礼于是有尊卑贵
贱衰等之数有升降进退舒缀之仪有采章服色隆杀
之物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音有圭币瑚簋钟鼓管
弦之器为郊祀禘祫烝尝祈享荐献以事神为朝觐聘
问燕飨冠婚丧祭以治人人道粲然神明彰矣故明则
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焕乎百代之盛典万世之经制太
平之原也周衰先王之治体渐坏至秦而专尚法律治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b 页 WYG0386-0482b.png
人不以人道钳勒束縳彊其不能而必其无有使相贼
狠以暌天下衡石平书而不能已斗讼铲公分植私计
凛凛焉加兵于颈而禁人之和礼乐遂亡而先王之泽
尽矣汉兴脱于剧斗鬨骂洗血束发而为帝其将相皆
刀笔军功因秦之故而加虚名拾遗器叔孙之绵蕝特
以释击柱之剑而粗明约束耳孝文时天下属安治贾
谊请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而帝谦谦未遑孝武慨然
有为董仲舒请更化善治以兴诵声表章六经罢黜百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a 页 WYG0386-0482c.png
家而不用乃惑于方士禨祥小数凡郊祀封禅皆以崇
侈非先王经制于是因讹踵陋亡秦之制遵为盛典抢
攘苟且卒无定制虽东汉明章之盛而礼乐终莫能兴
矣况于三国之际乎呜呼人之情性未亡道之固有者
自若也胜残去杀世而后仁岂不能兴之哉隋王通曰
使诸葛无死礼乐其可兴乎嗟夫二贼未讨而天夺之
遽礼乐不可复兴矣姑录三代二汉及三国之有徵者
著于篇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b 页 WYG0386-0482d.png
  汉因秦故始一用刑法而无礼制故叔孙通所撰礼仪
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又不复传贾谊请定制度
草具其仪议格不行河间献王上古礼亦不用其一时
有事令礼官博士依仿古制推士礼以及天子故汉代
迄无经制东京礼文盛于明章之际而令曹褒撰汉礼
杂用谶纬尤为不经为太尉张酺劾奏废之然汉礼虽
不逮三代历年四百其典故仪则度数亦多矣故蔡邕
作朝会车服志司马彪作礼仪祭祀百官志范煜复为
卷八十七上上 第 4a 页 WYG0386-0483a.png
纂集寻被诛尽废(原注南史煜令谢俨撰志搜次垂毕会煜诛俨悉蜡以覆车)至梁
刘昭捃拾汉典补注礼仪舆服祭祀百官等篇汉之遗
制犹可见也大抵质而不佻情而少文有夏后氏之忠
殷人之敬亦足为一代之典非后世所及也今故推本
二帝三王六经经制以稽秦汉三国得失庶几犹识先
王之遗意焉虽古有之秦汉以来遂废者则略而不录
文献不足徵也按虞书舜命伯夷典三礼即天地人之
礼也故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
卷八十七上上 第 4b 页 WYG0386-0483b.png
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则天地人者礼之纲也又曰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
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谓之五礼则礼
之目也今推本礼之所自别为天地人三𩔖而吉凶宾
军嘉皆在其中矣郊合郊五郊六天九天六宗配郊毁
郊告郊朝日夕月星祠风雨雷师高禖大雩朔蜡腊傩
伏十八类皆天之礼也故系之天社稷军社亳社灵星
先蚕五祀耤田岳渎山川封禅九𩔖皆地之礼也故系
卷八十七上上 第 5a 页 WYG0386-0483c.png
之地明堂辟雍灵台养老燕射乡饮二王后孔子祠群
祀宗庙禘祫时享荐献配享冠昏朝会丧制短丧丧禁
厚葬薄葬火葬改葬招魂葬葬殇山陵上陵谥法二十
八𩔖皆人之礼也故系之人焉共五十五𩔖云

  郊

  天子所以祀天地之大礼也以人交天祀之郊外故谓
之郊天体阳刚位乎高明故其祭迎长日之至大报天
而主日兆于南郊以就阳位扫地而祭牲用骍犊其席
卷八十七上上 第 5b 页 WYG0386-0483d.png
槁秸其器陶匏玄酒太羹大裘不裼大圭不琢素车不
饰皆本天地之性贵诚尚质大报本反始地巨配天其
体阴柔位乎卑下故其祭极日之北至以大报地而主
月兆于北郊以就阴位凡坛壝位置器币度数皆异于
天所以别也故礼祭法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
泰折祭地也(原注折之设反郑玄曰坛折封土为祭处也坛坦也坦明也折昭晢也必为昭明之
名尊神也尔雅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皆曰泰者坛则下交乎上折则上交乎下故曰泰坛泰折也)周
官大司乐曰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蔟
卷八十七上上 第 6a 页 WYG0386-0484a.png
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原注郑玄曰黄钟阳声之始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
尊之也大蔟阳声第二应钟为之合咸池大咸也)又曰云门之舞冬至日于地
上之圜丘奏之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咸池之舞夏
至日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原注
圜丘天之象方泽地之象也)其日用上辛上丁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皆可接神也于是一岁而再蒇事其礼简其事质其用
省其行常不渎不慢不侈不费神人有序而经制定矣
周衰诸侯僣天子遂用天地之祀故孔子作春秋于鲁
卷八十七上上 第 6b 页 WYG0386-0484b.png
凡九书郊正其僣讥其不时而志其变言成王不当赐
伯禽不当受诸公不当用而又违时变礼渎天地之甚
也秦人始列于诸侯即作西畤祠白帝(原注秦襄公也)文公作
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灵公作上
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献公作畦畤祀白帝始皇并
天下乃三年一郊常以十月上宿郊见(原注秦以十月为岁首故用十
月郊上宿上旬也)通权火(原注师古曰权举也通举火或以天子不亲至祠所而望拜或以众祠各
处欲其一时荐享宜知早晏故以火为节度)
拜于咸阳之旁其用如经祠(原注
卷八十七上上 第 7a 页 WYG0386-0484c.png
服虔曰经常也)于是天地正位大祀皆废而为诸畤不经之祠
矣汉兴高帝复立北畤祠黑帝合秦为五畤祠五帝有
司进祠不亲祀文帝幸雍郊见五畤作渭阳五帝庙立
五帝坛凡再郊见景帝不亲祀武帝复郊见五畤后率
三岁一郊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
一佐曰五帝(原注颜师古曰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叶光纪黄帝含枢纽一
说苍帝名灵符赤帝名文祖白帝名显纪黑帝名玄矩黄帝名神斗 即秦所祠四畤之帝高祖所祠北畤黑帝
也)立其祠长安城东南郊外又立祠祠三一天一地一
卷八十七上上 第 7b 页 WYG0386-0484d.png
泰一又太史谈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如
上帝礼(原注脽音谁颜师古曰脽者其形高起如人尻脽一说汾水上地名鄈音转为脽)又立
泰畤于甘泉亲郊见于是幸河东祠后土幸甘泉祠泰
畤略如古南北郊然事不经见皆方士之说也昭帝不
亲祀宣帝元帝皆五郊泰畤祠汾阴后土成帝即位丞
相衡等议奏(原注匡衡韦元成等议)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
四方五帝坛周环其下又有群神之坛紫坛有文章采
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石坛仙人祠瘗鸾路骍驹寓龙
卷八十七上上 第 8a 页 WYG0386-0485a.png
马皆非因天地之性埽地而祭贵诚善质之义宜皆勿
脩宜于长安定南北郊帝皆从之于是始祀南北郊罢
雍五畤甘泉汾阴祠寻以上无继嗣复泰畤汾阴祠罢
南北郊帝崩复南北郊哀帝即位复泰畤汾阴祠平帝
即位王莽奏议复南北郊三十馀年之间天地祠凡五
徙焉光武即位二年始立郊兆于雒阳城南其后幸蒲
坂祠后土中元元年始于雒阳城北兆北郊明年春正
月辛未郊别祀地祗明章盛修礼文既祀南北郊复移
卷八十七上上 第 8b 页 WYG0386-0485b.png
郊于明堂宗祀五帝以二祖配终东汉之世昭烈章武
二年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然终末帝世无郊见
事魏曹丕黄初二年正月郊祀天地于明堂曹睿太和
元年春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
以配上帝然祗有事于明堂无南北郊兆景初元年冬
十月乙卯始营雒阳南委粟山为圜丘诏曰盖帝王受
命莫不恭承天地以章神明尊祀世统以昭功德故先
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昔汉氏之初承秦
卷八十七上上 第 9a 页 WYG0386-0485c.png
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
神祗兆位多不经见是以制度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
年废无禘祀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曹氏系世出
自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
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
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
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
卷八十七上上 第 9b 页 WYG0386-0485d.png
舜配始有郊兆分祭天地而不别为南北于义未备而
分配之位有五又非制也正始以后终魏世不复郊祀
吴嘉禾元年群臣以孙权未郊祀奏议曰顷者嘉瑞屡
臻远国慕义天意人事前后备集宜脩郊祀以承天意
权曰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重奏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昔周文武郊于丰镐
非必土中权曰武王伐纣即作于镐京而郊其所也文
王未为天子立郊于丰见何经典复奏曰伏见汉书郊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0a 页 WYG0386-0486a.png
祀志匡衡奏徙甘泉河东郊于丰权曰文王性谦让处
诸侯之位明未郊也经传无明文匡衡俗儒意说非典
籍正义不可用也(原注志林曰吴王纠駮郊祀之奏追贬匡衡谓之俗儒凡在见者莫不慨
然以为统尽物理达于事宜至于稽之典籍乃更不通毛氏之说云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国之于邰命使
事天故诗曰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言自后稷以来皆得祭天犹鲁人郊祀也是以棫朴之作有积燎
之薪文王郊丰经有明文匡衡岂俗而枉之哉文王虽未为天子然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伐崇戡黎祖伊奔告
天既弃殷乃眷西顾太伯三让以有天下文王为王于义何疑然则匡衡之奏有所未尽按世宗立甘泉汾阴
之祠皆出方士之言非据经典者也方士以甘泉汾阴黄帝祭天地之处故孝武因之遂立二畤汉治长安而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0b 页 WYG0386-0486b.png
甘泉在北谓就乾位而衡云武帝居甘泉祭于南宫此既误矣祭汾阴在水之膲呼为泽中而衡曰东之少阳
失其本意此自吴事于传无非恨无辨正之辞欲矫之云)太元元年权初祭南郊至
于亡不复郊见夫天地之大岂名数所极牲币所称故
举万世之典不足以为盛致天下之物不足以为备不
显亦临无斁亦保不愧屋漏敬共朝夕事天之本也简
而不烦质而不华情而不文别而不黩岁一郊见不敢
妄举亦不敢妄废事天之礼也天地神祇之祖无所不
统故行礼于郊而百神受职舜之𩔖上帝即禋六宗望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1a 页 WYG0386-0486c.png
山川遍群神周之祭法自泰坛泰折祭天地之外则埋
少牢于泰昭以祭时相近于坎坛以祭寒暑王宫以祭
日夜明以祭月幽宗以祭星雩宗以祭水旱四坎坛以
祭四方皆一时从祀然祇五帝日月星辰风伯雨
师五岳四渎山川群神有主有位者三十六所而已(原注
郑玄曰昭明亦坛也时四时也阴阳之神也相近当作禳祈声字皆误祈寒于坎祈暑于坛王宫日坛夜明月
坛宗皆当作禜字误幽禜星坛雩禜水旱坛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则霜雪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山川之
神则水旱疠疫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四方即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秦汉以来惑于方士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1b 页 WYG0386-0486d.png
乱于图纬悖经任情渎紊祀典从祀之位代为增羡宫
壝坛陛营道列位至千五百一十四神(原注见光武郊兆图)其牲
币璧玉之数又各有加至于衮冕玉路备极珠宝百官
仪卫卤簿驾仗千乘万骑舍宫庙去京师数百里西见
泰畤东祀汾阴守令罢奔命供具竭膏血赉予空帑藏
诚不足而侈有馀以天地为足厌之具于是不能岁时
经祠或三四年或五六年至有终身不得郊见又有再
世数世而旷祀于是天地乏祀民怨神怒往往蹙国短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2a 页 WYG0386-0487a.png
祚皆秦汉之侈为之也

  合郊

  其制不经见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其序曰郊祀天地也
以天地通言后世遂以为合祭天地之徵然其诗昊天
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
单厥心肆其靖之言昊天有一成不易之命文武二后
受之以有天下成王嗣世不敢康宁自逸夙夜脩德以
基定天命宥大而静密故能继续文武之明德既尽其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2b 页 WYG0386-0487b.png
心遂能安靖天下则康王祀上帝以成王配之乐歌也
终篇不及地序文误也夫天即道体发为元阳无所不
宰地则天中之物而莫大焉乃为巨配故郊祀之制冬
至祀天于南郊以合乾元夏至祀地于北郊以合坤元
天尊地卑而乾坤定分阴分阳而贵贱位厚其别以明
道之分礼之大原从是而出焉故无合祭淆乱之制汉
元始中王莽援大司乐合乐祀天神祭地祇之说始定
合祭天地之礼祭天则以地配位皆南乡光武中兴遂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3a 页 WYG0386-0487c.png
以为故事而复合祭始拂经矣(原注元始奏议制度详见配郊𩔖)后世
崇侈轶兴一郊之费累钜万万非动天下不能举虽知
分祀之为礼而不能一岁再蒇事最近者乃三年于是
便于合祭员坛八陛中为重坛天地并位卒用元始之
制虽为黩祀愈于不祀地得并配愈于遂废地祀也故
分祀者先王之经制合祭者后世之行权也

  五郊

  周礼兆五帝于四郊而不言五火位午土位未火土相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3b 页 WYG0386-0487d.png
生共兆南郊虽四方而实五此五郊之始也然郊者郊
野之方所尔非祀天于郊之郊也天为阴阳之宗东西
阴阳之分南北阴阳之正中央阴阳之中而皆本于天
故五帝为天帝之佐分而言之则五精之帝合而言之
则昊天上帝天无不宰也祀天于南郊以就阳位而五
帝配祀五帝各于四郊定其坛域而天帝无位尊无二
上也故帝各主五行之气分典天之阴阳帝于五方治
生长收藏之政成元亨利贞之德正春夏秋冬之时为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4a 页 WYG0386-0488a.png
仁义礼智之性故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
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立秋
之日迎秋于西郊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谓之迎气历
秦汉皆行之平帝元始中王莽奏议谓天子父事天母
事地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称地祗
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称宜令地祇
称皇地后祇兆曰广畤易方以𩔖聚物以群分分群神
以𩔖相从为五郊兆天地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畤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4b 页 WYG0386-0488b.png
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地兆
东方帝太皞青灵句芒畤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
宫于东郊兆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
宫于南郊兆西方帝少皞白灵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
西宫于西郊兆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畤及月庙雨师
庙辰星北宿北宫于北郊兆制可于是五帝兼日月星
辰之祠位与天地埒变经制矣光武中兴废莽伪祀明
帝永平中复兆五郊于雒阳四方中兆在未坛皆三尺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5a 页 WYG0386-0488c.png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服皆青歌青阳
八佾舞云翘之舞因赐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缣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服皆赤歌朱明
八佾舞云翘之舞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
帝后土车皆黄歌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立秋之
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服皆白歌西皓八佾舞
育命之舞天子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立冬之日迎
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服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5b 页 WYG0386-0488d.png
之舞(原注月令章句东郊去邑八里因木数也南郊七里因火数也中央五里因土数也西郊九里因金
数也北郊六里因水数也 缪袭曰汉有云翘育命之舞不知所出旧以祀天今可兼以云翘祀员丘兼以育
命祀方泽貙刘礼详见兵录)以五帝五神配五方之帝合于月令以
为汉制并南北郊为七郊魏晋以来行之应经制矣又
仲夏有桃印季夏有黄郊事不经见乃汉制也(原注后汉书礼
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
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
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日夏至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6a 页 WYG0386-0489a.png
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至立秋如故事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钻燧改火先立秋十八日郊黄帝
是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乐奏黄钟之宫歌帝临冕而执干戚舞云翘育命
所以养时训也)

  六天

  天一也其形体谓之天其主宰谓之帝其性情谓之乾
义理之所出鬼神之所本阴阳之所会则谓之道道无
体以天为体有天而后道可见也推见至隐其本则一
由隐之显其数无穷凡书传所载名数皆人为之非天有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6b 页 WYG0386-0489b.png
是数也春曰苍天夏曰昊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以四
时之气言之也东方曰青帝南方曰赤帝西方曰白帝
北方曰黑帝中央曰黄帝以五方之色言之也月令以
古帝王配春以太皞夏以炎帝秋以少皞冬以颛顼中
央以轩辕以五行之德言之也故周礼曰兆五帝于四
郊定五帝之位于四郊各主方祀非祀天也又曰以禋
祀祀昊天上帝加天于帝异于五帝矣秦人作密畤祀
青帝下畤祀炎帝西畤祀白帝上畤祀黄帝汉增北畤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7a 页 WYG0386-0489c.png
祀黑帝谓之五畤其礼皆郊见盖因五色五方五帝四
郊之礼也其后定郊兆列五帝位次昊天上帝天帝统
五帝谓之六天未为失也至郑玄以纬书用天官之名
太微五帝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
白招矩黑帝叶光纪紫宫天皇大帝耀魄宝为六天非
天统五帝之义也礼经紊矣

  九天

  天问谓天有九重以天地体数奇耦相间天数极于九易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7b 页 WYG0386-0489d.png
之乾阳之爻皆谓之九天地相依有所呀入故有重数
非其体有九也汉初高帝诏于长安置祠官如巫其梁
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
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属(原注颜师古曰东君日也云中君云神也巫社
巫祠皆古巫神族人炊古主炊母之神)秦巫祠杜主巫保族累之属(原注杜主
即秦于杜亳有五杜主祠在京兆杜县非汤亳也巫保族累二神名)荆巫祠堂下巫先司
命施糜之属(原注堂下在堂之下巫先巫之最先者司命文昌第四星施糜其先尝施设糜粥者)
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夫诸巫小祠虽非祀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8a 页 WYG0386-0490a.png
典皆战国秦人之常祠令诸巫主之未为失也天地五
帝亦令巫主之则慢且渎矣既祠天地五帝又祠九天
说者谓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
幽天西方昊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为九天
(原注见淮南子)又谓东方旻天东南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朱天
西方成天西北幽天北方玄天东北变天中央钧天(原注
颜师古注谓或一说不知所出)何天之多哉皆方士曲说废之可也

  六宗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8b 页 WYG0386-0490b.png
  孔安国注以祭法泰昭祭时坎坛祭寒暑王宫祭日夜
明祭月幽宗祭星雩宗祭水旱遂谓宗尊也所尊者其
祀有六谓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而周
制无明文孔丛子宰我问六宗夫子答如安国之说盖
其家学也然不经见汉兴凡郊祀皆禋六宗而不著其
名数于是诸家之说纷纭不一平帝时王莽奏𩔖于上
帝禋于六宗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说皆曰上不及天下
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9a 页 WYG0386-0490c.png
名六名实不相应天文日月星辰所昭仰也地理山川海
泽所生殖也易有八卦乾坤六子火水不相逮雷风不
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故日月雷风
山泽易卦六子之尊气所谓六宗星辰水火沟渎皆六
宗之属也于是定以六子为六宗光武都雒阳定郊兆
而六宗无位禋祀不主盖不从莽之乱制且诸儒之说
不可按也安帝时用司空李合议谓易六子之气日月
雷公风伯山泽为非是复用欧阳家说立六宗祀于雒
卷八十七上上 第 19b 页 WYG0386-0490d.png
阳西北戍亥之地礼比太社而不列诸南北郊东汉诸
儒又各立论不同贾逵则以日月星河海岱为六宗马融
则以天地四时为六宗郑玄则以星辰司中司命风伯
雨师为六宗卢植则以月令孟冬祈年天宗为六宗魏
曹睿景初中大议其神朝士纷纭各有所执惟散骑常
侍刘劭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六宗者太
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者也虞书谓之六宗周书谓
之天宗是时考论异同而从其议汉魏相仍著为贵祀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0a 页 WYG0386-0491a.png
凡宗祀百神放而不致有其兴之则莫敢废之宜定新
礼祀六宗睿从之则以太极元气为六宗至晋及宋论
复不同刘昭补志谓𩔖于上帝祭天也禋于六宗祭地
也不言地故举其中数后世人有日为阳宗月为阴宗
五星五行之宗十二辰列宿之宗北斗十二辰之宗北
辰众星之宗又谓书称神宗则古之圣帝为一代之宗
六宗乃宓牺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也𩔖于上帝故
禋六宗以配天二说为近然皆臆决无徵孔子曰殷礼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0b 页 WYG0386-0491b.png
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孔子殷人代犹
未远已谓无文献而不足徵况数千载之下乎吾犹及
史之阙文也阙疑可也世祖之郊兆废其祀可也安帝
之特为一神而别祀之不敢废亦可也不知其神特为
之名以为祀典亦弗享矣

  配郊

  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
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1a 页 WYG0386-0491c.png
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此配郊
之始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而尊无二上道祗一本
故禘于庙中以祀祖宗必祀上帝以所出之帝配郊于
圆丘以祀上帝必推文祖以配故周公相成王郊祀后
稷以配天而歌思文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而歌
我将于是天为祖宗之天祖宗为王者之天以人配天
合为一天大报本反始而尊祖敬宗之道至矣故曰严
父莫大于配天(原注郑玄曰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以下稍用其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1b 页 WYG0386-0491d.png
姓代先后之次有虞氏夏后氏宜郊颛顼殷人宜郊契郊一帝而明堂祭五帝小德配寡大德配众亦礼之杀
也 按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即昊天上帝郊之天帝也非五方之帝也诗周颂我将祀文王
于明堂也思文后稷配天也故曰歌思文歌我将云)自周而下历秦及汉不见配
郊之典至武帝元封二年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座合
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堂始以高帝对座五帝
亦无配天之文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云高皇帝因雍
四畤起北畤而备五帝未共天地之祀(原注共读为恭)孝文初
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高皇帝配孝武皇帝立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2a 页 WYG0386-0492a.png
泰一祠亦以高祖配今宜复南北郊周官天地之祀乐
有别有合其合乐曰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
乐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天地合
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义一也天地合精夫妇判合
祭天南郊则以地配一体之谊也天地位皆南乡同席
地在东共牢而食高帝高后配于坛上西乡后在北亦
同席共牢如此则天地合祀以祖妣配之义也其别乐
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2b 页 WYG0386-0492b.png
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天𡏇有常位
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阴阳之别于日冬至夏至
其会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
郊以高帝高后配阴阳有离合易曰分阴分阳迭用柔
刚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阳日夏
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阴皆以助致微气
通道幽弱当此之时后不省方故天子不亲而遣有司
此孔光平晏左咸刘歆等议而莽之旨也其以高祖配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3a 页 WYG0386-0492c.png
郊是已其合乐以高后配地祇等皆非也夫大司乐之
大合乐谓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皆备传所谓乐备
遍舞也其用乐则有序而不备故曰乃分乐而序之奏
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
以祭地祗奏姑洗歌南吕舞大㲈以祀四望奏蕤宾歌
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
妣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分六律六吕以合
六舞用于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别为六位谓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3b 页 WYG0386-0492d.png
之六乐非合祭天地配以祖妣也其日于地上之圜丘
奏之则天神皆降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则地示皆出于
宗庙之中奏之则人鬼可得而礼言六乐之用于三礼
皆可感格天神则在圜丘地示则在方丘人鬼则在宗
庙亦非以祖妣分配天地也凡郊祭天地皆天子亲之
无遣有司之礼故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莽等乃谓
合祭则亲之分祭则遣有司皆曲说也依放经文附会
邪说所谓莽诵六艺以文奸言者也郑玄以先妣为姜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4a 页 WYG0386-0493a.png
嫄亦非也第周之先妣如太姜太任皆是也按诗书礼
经别男女辩内外其制甚谨如舜二妃启母太姒邑姜
皆有大德为帝后配圣娠贤祇以其主祔于宗庙而无
配食地祇之典莽等乃傅会辄以高后列于郊兆位并
天地特褒母后容悦孝元后以为篡窃之资尔光武中
兴既定郊兆亦未以祖宗配建武七年大议郊祀以为
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公卿大夫博士议议皆同帝亦
然之独侍御史杜林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4b 页 WYG0386-0493b.png
起初不缘尧宜以高皇帝配(原注东观记戴林疏曰方今政卑易行礼简易从无
有愚智思仰汉德乐承汉祀基业特起不因缘尧尧远于汉民不晓信言提其耳终不悦豫后稷近于周民户
知之世据以兴基由其祚本与汉异郊祀高帝诚从民望得万国之欢心)陇蜀平增广郊祀
高皇帝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礼也中元元年使
司空告祠高庙以吕后贼害三赵专王诸吕几危汉室
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
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
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二年春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5a 页 WYG0386-0493c.png
正月初立北郊祀后土高皇后配西面北上非礼也祖
妣先后非子孙之所得废置也且复遵莽伪制黩天地
矣失古今之通议母后配地汉氏之私也明帝永平二
年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始移郊于明堂祗
配五帝后率以为常魏曹丕黄初二年春正月郊祀天
地于明堂移郊明堂合祭天地而无配曹睿太和元年
春正月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复分郊明堂以父祖配如周制景初元年诏祀圜丘曰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5b 页 WYG0386-0493d.png
皇皇帝天以始祖帝舜配方丘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
氏配天郊以太祖配地郊以卞后配明堂以文帝配上
帝既为圜丘方丘又为天郊地郊明堂推远祖及母后
分配操不知生出本末或以为夏侯氏之子而乃祖虞
舜方之文王以配天皆伪制也晋武帝泰始初诏群臣
议除先后配祀礼也

  毁郊

  匡衡刘向皆汉大儒毁立之际所议不同孰为正孔子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6a 页 WYG0386-0494a.png
谓非其鬼而祭之謟也淫祀无福谓臧文仲祀爰居为
不知则凡秦人不经之制与诸巫方士之淫祀罢之可
也衡议为正孔子于春秋特书毁泉台公羊子曰何以
书讥何讥尔先祖为之已毁之不如勿居而已其父攘
羊而子證之人以为直孔子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
在其中故春秋之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且神明无往
不在初无彼此之间敬之所存神之所存也故圣人不
轻创亦不轻改有其举之莫可废也郊丘之位至尊至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6b 页 WYG0386-0494b.png
重祖宗与大臣所共定而亲郊见推配祖考几二百年
一旦废罢则有蔑祖宗之心矣履霜坚冰渐不可长则
向议为正然其援引光怪鼓动音声举其来数以神其
徵则怪力乱神同夫方士君子不与也

  告郊

  按舜典尧使舜摄位舜受终于文祖肆𩔖于上帝告郊
之始也汤既胜夏复归于亳作诰曰敢用玄牡敢昭告
于上天神后武王胜殷杀受柴望大告武成曰底商之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7a 页 WYG0386-0494c.png
罪告于皇天后土夫天下神器必受之天故尧不敢私
予舜不敢私受汤武不敢私取皆告于天而后即位至
秦汉有天下自以为功遂践天子位不复告天光武讨
贼复雠信倡大义复受天命绍开中兴即位鄗为坛营
于鄗南(原注春秋保乾图曰建天子于鄗之阳名曰行皇)作册祝燔燎告天用
郊祀故事禋于六宗望于群神始行告郊之礼光武崩
明帝遣太尉熹告谥南郊始见告天诔谥之礼(原注熹赵熹也
礼记少不诔长卑不诔尊惟天子称天以诔之 应劭风俗通曰礼臣子无爵谥君父之义故群臣累其功美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7b 页 WYG0386-0494d.png
葬日遣太尉于南郊告天而谥之)昭烈以宗室建议讨贼魏既篡代传
序在已当纂汉统乃即位于成都武担之南作册祝燔
燎告类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昭受天命复光武之初
曹丕篡代为坛于繁阳曰受禅坛升坛僭位亦作册祝
告降坛视燎黄初四年以大军当出使太常以特牛一
告祠南郊(原注裴松之曰魏郊祀奏中尚书卢毓议祀厉殃事云具牺牲祭器如前后师出告郊之
礼如此则魏氏出师告郊也)丕卒太尉钟繇亦告谥南郊皆僭伪欺
天之事犹春秋鲁之僭郊用郊也孙权据建业亦于南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8a 页 WYG0386-0495a.png
郊僭位作册祝告事同丕矣夫即位之坛祀天天帝在
焉所以告也章帝元和三年诏高邑县祠即位坛五成
陌北腊祠门户曹睿太和四年行过繁昌使执金吾臧
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坛积土尔非礼也不告
上帝而祠虚坛果何礼哉亦云妄矣

  谨案朝日夕月以下缺十一篇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8b 页 WYG0386-0495b.png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9a 页 WYG0386-049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续后汉书卷八十七上下  元 郝经 撰

  录第五上下

  礼乐

  地𩔖(社稷 军社 亳社 灵星 先蚕 五祀 藉田 岳渎山川 封禅)

  谨案此卷内缺社稷军社灵星先蚕藉田五篇

  亳社

  亳社胜国之社也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卷八十七上上 第 29b 页 WYG0386-0495d.png
及武王克殷乃变置社稷颁殷社于诸侯以为亡国之
戒不曰殷社谓之亳社者殷有天下之号亳则邑也邑
而不号号亡而地存也于是列国有周社有亳社谓之
两社而卿大夫位于其间以听政故传谓间于两社为
公室辅而鲁宋皆有亳社见于经传乃其徵也(原注左氏传亳
社灾宋鸟鸣于亳社)礼郊特牲曰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
社北牖使阴明也(原注薄与亳同绝其阳通其阴而已)春秋书亳社灾公
羊子曰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原注蒲读为亳)社者封也其言灾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0a 页 WYG0386-0496a.png
何(原注据封土非火所能焚)亡国之社盖掩其上而柴其下(原注掩柴之者
绝不得通天地四方以为有国者戒故火得焚之)榖梁子曰亳社者亳之社也
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原注立亳社于庙之外以为屏蔽取
其不得通天人君瞻之而致戒心)其屋亡国之社不得达上也(原注为屋不使
上通于天)此周制也汉兴除秦社稷令民立汉社稷自是不
复有胜国之社而戒心亡矣

  五祀

  五祀凡五天帝五方之帝及五行之神皆从郊祀谓之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0b 页 WYG0386-0496b.png
五祀其国家日用之所资而有功于人者如井灶门行
中霤等神位次社稷亦谓之五祀(案以上大典为一条今据文义接编)祭五
祀于庙用特牲有主有尸皆先设席于奥祀户之礼南
面设主于户内之西乃制脾及肾为俎奠于主北又设
盛于俎西祭黍稷祭肉祭醴皆三祭肉脾一肾再既祭
彻之更陈鼎俎设馔于筵前迎尸略如祭宗庙之仪灶
在门外之东其礼先设席于门之奥东面设主于灶陉
乃制肺及心肝为俎奠于主西又设盛于俎南祭黍稷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1a 页 WYG0386-0496c.png
三祭肺心肝各一祭醴三既祭彻之更陈鼎俎设馔于
筵前迎尸如祀户之礼中霤之礼设主于室牖下乃制
心及肺肝为俎其祭肉心肺肝各一他如祀户之礼门
之礼北面设主于门左枢乃制肝及肺心为俎各一奠
于主南又设盛于俎东他如祭灶之礼行在庙门外西
为軷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北面设主于軷上乃制
肾及脾为俎奠于主南又设盛于俎东肾一脾再馀皆
如祀门户之礼此皆周制也历秦及汉无徵孝武时方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1b 页 WYG0386-0496d.png
士李少君以祠灶榖道郤老方见上言上祠灶皆可致
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
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以封禅则不死于是天
子始亲祠灶齐人少翁以方夜致灶鬼之貌天子自帷
中望见焉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及诛文成遂不复祠
非制也后世闾巷细民往往为井灶门行中霤之祭而
不复用周制𩔖皆禨祥小道而天子诸侯之祀典亡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2a 页 WYG0386-0497a.png
  岳渎山川

  凡山之堕高尊峻冠乎方域者则谓之岳水之发源注
海独行而为众水之宗者则谓之渎兴云致雨异于群
山者则为名山经沟纬洫汇乎群流者则谓之川皆所
以通天地之气生众珍育群材润万物殖百谷以为生
民无穷之用故祀典之重次于天地其礼尚矣始见于
虞书帝舜之巡守曰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于南岳
西岳北岳岁遍而皆柴望望者望而祭之也祗四岳而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2b 页 WYG0386-0497b.png
无崧岳说者谓在天子畿内不以封故不巡守而岁祀
之礼不录故周颂般为巡守之乐歌亦曰祀四岳河海
而已禹别九州九山刋旅九川涤源舜复别为十二州
封十有二山浚川(案以上大典为一条据文义接编)四渎视诸侯(谨案此上当有
五岳视三公五字)诸侯祭山川之在封内者于是崧高列为五
岳而江河淮济特为四渎又尊于十二山川而皆望祭
谓之四望四镇凡郊祀天地则柴望血祭而狸沈(原注狸亡
皆反埋瘗也沈沈之水中祭山林曰狸川泽曰沈顺其性也)东汉光武明章增修典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3a 页 WYG0386-0497c.png
礼废淫祠复三代命祀名山大川始如礼秩魏曹丕黄
初二年初礼五岳四渎咸秩群祀瘗沈圭璧遵汉制也
六年秋七月丕以舟师入淮九月壬戌遣使者沈璧于
淮曹睿太和四年秋八月遣使者以特牛一祠中岳青
龙元年诏诸郡国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曹奂咸熙元
年如长安遣使者以璧币祠华山皆依放汉制也后世
岳渎礼秩尊重而四海并五岳名川比四渎加王加帝
升公升侯皆天子亲署名致祝崇奉祈赛轶古典矣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3b 页 WYG0386-0497d.png
  封禅

  封禅其礼不经见仲尼之门所不道诗书所载五岳四
渎名山大川皆燔柴望祀礼器谓因天事天因地事地
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皆因天地山川
本然形质不为坛庙扫地而祭也升犹达也中中心之
诚也望秩之际因名山之烟燎达其诚于天也焉有蹈
藉神岳钻石磨崖建坛设陛泥金检玉增翳高明之事
哉封禅之事始见于管仲之书谓封泰山禅梁父者七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4a 页 WYG0386-0498a.png
十二家列无怀宓牺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
汤成王十二家其六十家无闻殆非仲之言战国方士
欲神其事增入之耳(原注郊祀志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
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宓牺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
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
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
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楚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
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4b 页 WYG0386-0498b.png
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
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䲭枭数
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如是桓公乃止)秦始皇帝并天下东巡诏齐鲁儒
生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或以古巡守柴望礼为
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祠席用苴秸始皇卑
之黜不用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丞相斯为
文颂德刻之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泰祝之祀
雍上帝所用其封藏皆秘世不得而记登封泰山下禅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5a 页 WYG0386-0498c.png
梁父始见诸此汉孝武惑方士神仙之说谓封禅古不
死之名而谀儒司马相如临终作封禅书言符命而以
尸请天子乃慨然欲封禅诏太常诸生议礼仪拘于诗
书古文而议各不同左内史儿宽以始皇事劝上自制
定其当谓天子建中和之极兼综条贯金声而玉振之
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大悦遂自制仪采儒术以
文之拜宽为御史大夫先幸缑氏封中岳太室遂东上
泰山立石山颠至梁父礼祠地主乃行事封泰山下东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5b 页 WYG0386-0498d.png
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
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原注子侯霍去病子)
复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
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下诏改年元封其后复修
封禅高里又禅凡山石闾五年一修封凡五修封侈大
繁渎以名山为足厌之具古所未有也光武中兴建武
三十年群臣请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
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大哉君人之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6a 页 WYG0386-0499a.png
言也可谓知礼矣三十二年因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
之九会命岱宗乃求元封故事遂幸奉高为石坛于泰
山颠用玉牒检用金缕以水银和金泥刻玉牒封之又
于山上刻文数千言燎祭天于泰山下以高皇帝配御
辇升山即位登坛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
武中元元年明年帝崩矣以光武之英名乃惑于图谶
终为始皇孝武不经之事惜哉魏曹睿初中护军蒋济
曰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为首是以自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6b 页 WYG0386-0499b.png
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泰山刋无竟之名纪天
人之际者也故司马相如谓有文以来七十二君(案此文未
完晋书礼乐志载此文其下云或顺所繇于前谨遗教于后太史公曰主上有圣明而不宣布有司之过也然
则元功懿德不刋梁山之石无以显帝王之功示兆庶不朽之观也语曰当君而叹尧舜之美譬犹人子对厥
亲而誉他人之父今大魏承百王之弊乱拯流遁之艰危接千载之衰绪继百代之废业自武文至于圣躬所
以参成天地之道纲维人神之化上天报应嘉瑞显祥以比往古无所取喻至于历世迄今未废大礼虽志在
扫尽残盗荡涤馀秽未遑斯事若尔三苗倔强于江海大舜当废东巡之仪徐夷跳梁于淮泗周成当止岱岳
之礼且去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其震荡内溃在不复淹无累于封禅之事也此议久废非仓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7a 页 WYG0386-0499c.png
卒所定宜下公卿广撰其礼卜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臣待罪军旅不胜大愿冒死以闻诏曰闻蒋
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馀君耳故太史公曰虽有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是以中间
旷远者千有馀年近者数百载其仪阙不可得记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济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登泰
山之志乎吾不欺天也济之所言华则荣矣非助我者也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省之而已勿有所议亦不须答
诏也天子虽拒济议而实使高堂隆草封禅之仪以天下未一不欲便行大礼会隆卒不复行)



卷八十七上上 第 37b 页 WYG0386-0499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