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323-06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纲目订误卷二
             常熟陈景云撰
宋武帝永初三年目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难御之气也
  按宋高祖诫太子义符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
  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今分注删去非如
  兄韶句误以高祖目道济为有难御之气失之远
卷二 第 1b 页 WYG0323-0656b.png
  矣且所谓无远志之语又作何解耶
文帝元嘉十八年目
 前龙骧将军扶令育上表
  按将军当作参军表中明云臣虽微贱窃为陛下
  羞之参军不过一幕府下寮故曰微贱若龙骧将
  军以宋书百官志考之已爵列第三等官品不卑
  安得云微贱乎
元嘉二十二年目
卷二 第 2a 页 WYG0323-0656c.png
 宋有司奏削义康
  按是时彭城王义康都督江交广三州居豫章因
  范蔚宗谋反事觉狱辞连染有司奏削义康爵收
  付廷尉治罪削爵削除其彭城封爵也诏免义康
  为庶人此宋主因有司之奏而允其削爵之请也
  分注不当于奏削义康下删爵字
元嘉二十七年目
 实欲继好援
卷二 第 2b 页 WYG0323-0656d.png
  按魏主语宋使者有实欲继好息民永结姻援之
  语分注若欲略省其词则以继好结援檃括之可
  也援字上不当去结字
元嘉二十九年目
 薛安都向潼关
  按潼当作洪其地在潼关少南
元嘉三十年目
 浚时在西川府
卷二 第 3a 页 WYG0323-0657a.png
  按合殿之变始兴王浚时在西州(句/)府舍人朱法
  瑜奔告浚西州在台城之西扬州刺史治所在焉
  故曰西州府舍人王府之舍人盖法瑜时为始兴
  国官也今讹西州为西川且误连下府字为一句
  而删法瑜奔告事疏甚
明帝泰始二年纲
 遣建安王休仁讨梁州
  按梁当作江若梁州乃汉中地也
卷二 第 3b 页 WYG0323-0657b.png
泰始五年目
 以孝武谓之驴王
  按谓东海王祎为驴王者乃子业耳孝武当作废
  帝
苍梧王元徽二年目
 休范白服登城
  按休范帅大众攻新亭未拔白服乘肩舆自登城
  南临沧观寻以无备被杀盖休范所登者乃新亭
卷二 第 4a 页 WYG0323-0657c.png
  城南之临沧观耳分注删削通鉴成文殊为疏略
顺帝升明元年目
 越郡校尉王敬则
  按越郡当作越骑诸校尉初无越郡名
齐武帝永明七年目
 至是徵为五兵尚书
  按史言徐孝嗣为御史中丞风仪端简王俭尝荐
  以自代俭卒孝嗣时为吴兴太守徵为五兵尚书
卷二 第 4b 页 WYG0323-0657d.png
  盖孝嗣先由中丞出为郡守至是又自郡守召入
  为尚书也今删去时为吴兴太守句则徵字为无
  根矣
魏文帝承明元年纲
 以王睿为尚书令
  按令字衍分注睿迁尚书与纲异考之魏书分注
  是也
魏文帝太和十年目
卷二 第 5a 页 WYG0323-0658a.png
 二十五郡在河南
  按郡字衍合上下文观之自明
太和十五年目
 遂哭尽一夜
  按孝文时以禫祭宿庙中昏暮举哀哭尽乙夜谓
  哭声自甲夜至乙夜非自昏达曙之谓也讹乙为
  一必传写失之
太和十六年目
卷二 第 5b 页 WYG0323-0658b.png
 至于和穆
  按拓拔猗㐌追谥桓帝微力追谥穆帝今作和穆
  误或言此避渊圣讳亦非桓字见于纲目多矣不
  应独避此一字
齐武帝建武四年目
 内仗遥欣
  按史言内仗遥欣兄弟盖遥欣乃遥光弟也萧鸾
  篡位遥光赞成之力居多鸾深仗遥光以其弟遥
卷二 第 6a 页 WYG0323-0658c.png
  欣有武干因并仗之其实遥光乃心膂而遥欣则
  爪牙也此条本叙遥欣事故以遥欣为主而以兄
  弟二字括遥光在内此史家叙事宾主之法应尔
  也今删兄弟二字则举遥欣而漏遥光下文何以
  突接以遥光为扬州遥欣为荆州云云耶
永泰元年目
 王敬则以奉南康侯子恪为名子恪亡走不知所在
  按通鉴本文前吴郡太守南康侯子恪嶷之子也
卷二 第 6b 页 WYG0323-0658d.png
  敬则起兵云云盖子恪虽罢郡而尚在吴地时敬
  则自会稽举兵向建康欲奉子恪为主而子恪于
  兵未达郡之前即已潜遁旋诣建康其详书子恪
  为嶷之子者为下齐主欲尽诛高武子孙起本今
  分注削前吴郡太守及嶷之子八字则子恪从何
  地亡走耶并下达建康诸事皆无根矣
魏太和二十三年目
 烈处分行台
卷二 第 7a 页 WYG0323-0659a.png
  按孝文殂于榖塘于烈时留守洛阳彭城王遣使
  奉诏徵太子且密以凶问告烈烈处分行留举止
  无变处分行留者谓处分扈从太子南行及留台
  应行事宜也今作行台疏矣
齐东昏永光元年目
 以文季坦之为仆射
  按沈文季为仆射在明帝末年明帝遗诏又有以
  沈文季江祏为左右仆射之命至东昏改元之八
卷二 第 7b 页 WYG0323-0659b.png
  月文季历仆射之官已踰年矣是时以平遥光之
  功文季自侍中仆射加镇军将军之号今分注作
  平遥光后文季始与坦之同时除仆射非也又上
  文叙平遥光事内有萧坦之而无沈文季则此处
  文季之上亦不应遗其姓
 月数十日乃报
  按史言台阁案奏阅数十日乃报谓东昏狂惑批
  报稽迟有历数十日之久者讹阅为月亦必传写
卷二 第 8a 页 WYG0323-0659c.png
  失之
永元二年目
 崔慧景济江遣使奉江夏王宝玄为主
  按江夏上当从通鉴有南徐兖二州刺史七字江
  夏时镇京口故慧景自广陵济江奉之为主而江
  夏亦勒兵随慧景南逼建康及兵败皆死齐主既
  赦其馀党复有曲赦南徐兖二州事为慧景从南
  兖还兵而南徐应之耳谛观下文则此七字必不
卷二 第 8b 页 WYG0323-0659d.png
  可删矣
永元二年纲
 齐曲赦建康徐兖
  按徐兖当作南徐兖二州是时徐州治钟离兖州
  治淮阴非当日宣赦所及也
梁武帝天监四年目
 梁遣将军马仙琕救
  按是时义阳围急梁遣将军马仙琕救义阳救字
卷二 第 9a 页 WYG0323-0660a.png
  下删义阳二字事不明矣
天监六年目
 水死者十馀万
  按钟离之役两军力战于淮上魏军大溃投水死
  者十馀万谓溃军争投淮水而死也投字不可删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目
 荣阴散其畜牧资财
  按史叙尔朱荣之事曰时四方兵起荣阴有大志
卷二 第 9b 页 WYG0323-0660b.png
  散其畜牧资财招合骁勇结纳豪杰于是侯景诸
  人皆往依之盖阴有大志者乃散财结客之根源
  也分注删之失本意矣
魏孝武永熙二年纲
 魏以贺拔岳为雍州刺史
  按通鉴魏主以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
  雍州刺史于都督诸军事下仍以雍州刺史结衔
  者盖雍州乃其治所故当日之系衔如此更以岳
卷二 第 10a 页 WYG0323-0660c.png
  本传考之永泰二年岳已授都督三雍诸军事雍
  州刺史齐神武讨尔朱以岳之应义旗也复授岳
  开府兼仆射大行台雍州刺史至孝武贰于神武
  欲倚关中以抗晋阳于是特广岳之所统进都督
  雍华等二十州诸军雍州刺史孝武之委任贺拔
  在于都督二十州而不以雍州刺史为重明矣岳
  既拜新命则侯莫陈悦之徒皆应禀受节度故岳
  得召悦会于高平及岳见杀于悦而宇文泰曰悦
卷二 第 10b 页 WYG0323-0660d.png
  害元帅谓悦以州将戕主帅也今削去都督雍华
  等二十诸州军事而但书以贺拔岳为雍州刺史
  是举其轻而遗其重且未考岳已久为雍州也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目
 东魏郎中杜弼以在位贪污请治之云云
  按是条当从通鉴系八月魏克恒农一条后所谓
  将兵出拒魏者正拒魏既拔弘农乘胜东略之兵
  也先是东魏西侵失利引还魏兵未尝出境东魏
卷二 第 11a 页 WYG0323-0661a.png
  无出师拒敌事也
梁武帝大同十年目
 何敬容复为太子詹事尝于玄圃自讲老庄敬容谓
 人云云
  按此乃敬容因太子之好玄学故于侍言之后退
  而与人私议其事也尝于玄圃自讲老庄之上不
  应漏太子二字
太清二年纲
卷二 第 11b 页 WYG0323-0661b.png
 梁遣散骑常侍徐陵如魏
  按是时元魏分裂为东西东魏先尝遣使求成于
  梁至是梁遣徐陵如东魏所以报邺下之使也魏
  上当有东字乃不与关西混耳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目
 高澄获衡州刺史兰钦子京以为膳奴
  按衡州当作徐州兰钦之见获史虽不著其事然
  以史之前后考之必在东魏遣行台辛术略定江
卷二 第 12a 页 WYG0323-0661c.png
  淮以北时也若梁之衡州其地僻在岭海之间(五/代)
  (志梁置衡州于/南海郡含洭县)非东魏兵力所能至真所谓风马
  牛不相及耳
武定八年目
 洋乃发晋阳
  按高洋先欲受禅自晋阳拥兵东行以众议未协
  至辽阳而还继因宋景业等敦劝复发晋阳遂至
  邺受禅今分注漏中间洋还晋阳事而于司马子
卷二 第 12b 页 WYG0323-0661d.png
  如逆洋辽阳固言未可下即继以景业复劝之洋
  乃发晋阳云云疏略甚矣洋至辽阳则去晋阳已
  远何复自晋阳起程耶(辽阳在上党西北百八十/里见阚骃十三州志唐置)
  (辽州/于此)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纲
 洛阳平阳皆入于齐
  按西魏宇文泰闻高洋称帝大举伐之不战而还
  于是河南自洛阳河北自平阳以东皆入于齐史
卷二 第 13a 页 WYG0323-0662a.png
  盖明言洛阳平阳以东之地不谓洛阳平阳也又
  考西魏大统三年取东魏洛阳明年失之寻又取
  之及宇文泰邙山之败洛阳复入东魏逮高洋称
  帝之岁其不𨽻关西久矣而可谓洛阳之地是年
  入于齐乎又平阳即东魏之晋州乃高欢霸业所
  基至高纬末年平阳不守而齐祚由之以倾中间
  宇文氏不得而窥也以素为高氏根本之地而云
  平阳入齐自是年始尤误矣
卷二 第 13b 页 WYG0323-0662b.png
梁敬帝太平元年目
 安都帅十二骑突其陈破之
  按齐将徐嗣徽留船芜湖自丹阳步上陈霸先追
  侯安都徐度皆还盖前此遣安都立栅梁山以禦
  齐至是以齐师益逼建康震骇故特追还梁山之
  师与之并力却敌白城幕府之战或冲其前或击
  其背齐师奔北安都力战之功为多则分注于齐
  师未破之先不应漏却追还安都一节也安都立
卷二 第 14a 页 WYG0323-0662c.png
  栅梁山分注书之其追还建康分注不书然则安
  都帅骑突陈时从何忽至乎
陈武帝永定元年纲
 周祔太祖于太庙
  按通鉴乙酉周王祀圜丘丙戍祀方丘甲午祭太
  社其下重起云戊子太祖神主祔于太庙七庙始
  共用一太牢云云自乙酉至祭太社叙周明帝事
  戊子以下则叙陈武帝事也武帝以是月戊辰受
卷二 第 14b 页 WYG0323-0662d.png
  梁禅辛巳追尊皇考文赞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戊
  子祔神主于太庙若一家之事何故越戊子而先
  叙甲午事乎(陈书武帝纪戊子迁景皇帝神主祔/于太庙又七庙共用一太牢事具五)
  (代/志)今既削祀圜丘三句而仍冠周字于太祖祔庙
  之上是误合两国典祀为一以陈氏祔庙为周氏
  事矣
齐后主武平二年目
 齐主拔刀镮筑其辫头良久乃释之
卷二 第 15a 页 WYG0323-0663a.png
  按通鉴筑上有乱字句绝辫上无其字当时刑人
  皆先辫头如隋主将斩宇文化及已解衣辫发已
  而释之是也今分注因误断其句遂辄删易本文
周宣帝大象元年目
 事由乌丸轨宇文孝伯因言轨捋须事
  按周主问郑译曰我脚杖痕谁所为也译对以事
  由乌丸轨宇文孝伯言曩日被谴皆出二人也初
  周高祖纳轨言谴责太子时译为宫尹坐除名其
卷二 第 15b 页 WYG0323-0663b.png
  衔轨尤深故因周主之问并发轨曩日捋须事欲
  以激周主之怒致轨必死史文本自分明而胡氏
  读史管见乃谓孝伯赞成杀轨事盖将以自免是
  误以事由乌丸轨为句而以宇文孝伯四字属下
  句读谓捋须事乃发自孝伯之口其读书亦太灭
  裂矣分注顾采其说录之于后亦未审于句读也
  (胡三省通鉴注亦仍管见之误王志坚读史/商语中曾正之然不知此误实自管见始也)
大象二年目
卷二 第 16a 页 WYG0323-0663c.png
 御史大夫柳裘韦谟
  按是时天元疾笃刘昉郑译及御饰大夫柳裘内
  史大夫韦谟同谋引杨坚辅政御饰内史皆宇文
  改官制后所定官名今分注于二人之官各采其
  一字并称之为御史大夫何其疏也随受周禅后
  改宇文官制悉从汉魏之后始复置御史台
隋文帝开皇九年纲
 八月以王雄为司空
卷二 第 16b 页 WYG0323-0663d.png
  按王雄当从通鉴作广平王雄考隋书雄文帝族
  子由刋国公进封广平王今以爵为姓误矣
开皇十年目
 挥楚不堪即命斩之
  按通鉴帝每于殿庭捶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尝
  怒问事挥楚不甚即命斩之问事行杖之人也帝
  见问事行杖不力故怒而斩之今于帝每于殿庭
  捶人下改此二句尚可解乎
卷二 第 17a 页 WYG0323-0664a.png
仁寿四年目
 卢毓与朱涛谋出兵拒谅涛不可毓追斩之
  按通鉴毓与涛谋拒谅涛大惊曰王以大事相付
  何得有是语因拂衣而去毓追斩之盖涛语毕即
  拂衣去故毓追而斩之今既删拂衣事则追字赘
  矣
炀帝大业十三年目
 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咨议
卷二 第 17b 页 WYG0323-0664b.png
  按通鉴李渊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其下又云
  咨议谯人刘瞻领西河通守此另一事与上置左
  右二军事不属盖渊初起兵以西河不从义师既
  遣世子建成等攻拔其郡执郡丞高德儒戮之而
  西河尚未置守至是渊开大将军府广置官属而
  用幕府咨议参军刘瞻领西河郡事今以咨议二
  字连上长史为句而削去刘瞻领西河通守事直
  以咨议为柴绍兼官句读之舛文义之谬甚矣
卷二 第 18a 页 WYG0323-0664c.png
 迁居大兴殿后听思廉扶王至閤下
  王幼学集览云后听句绝注见晋悯帝建兴元年
  听事陈济正误云听即厅字六朝以来乃始加厂
  然按之文义二说皆非也唐兵克长安代王左右
  皆奔散独侍读姚思廉侍侧军士将登殿思廉叱
  而下之及唐公迁王居大兴殿后思廉犹侍王不
  去唐公义之故听其扶王至閤下泣拜而去盖听
  者唐公不夺思廉之守而听之耳集览不得其句
卷二 第 18b 页 WYG0323-0664d.png
  读而强为之解误矣陈氏著正误一编凡正集览
  之误四百馀条皆援据精审独此条殊乖疏明弘
  正间编通鉴纂要者遂辄于听上加厂沿两家之
  误而窜易旧文失有甚焉者矣(此条辨正误之失/附见若集览误而)
  (陈氏未及正者尚/甚多不能枚举也)
恭帝义宁二年目
 苏威在东都
  按都当作郡因字相似而讹
卷二 第 19a 页 WYG0323-0665a.png
 
 
 
 
 
 
 
 
卷二 第 19b 页 WYG0323-0665b.png
 
 
 
 
 
 
 
 纲目订误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