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上
卷上 第 1a 页 WYG0220-009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乐书卷五      仁和应撝谦撰
 律原第一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
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
宫制十二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
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律吕之本其雄
鸣者为六律曰黄钟太簇(音凑)姑洗(音鲜上声)(音虽)宾夷则无
(音亦)其雌鸣者为六吕曰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
卷上 第 1b 页 WYG0220-0099b.png
钟于是丈之以五声曰宫商角徵羽播之以八音曰金
石土革丝木匏竹而大乐和矣以之候气则埋之密室
上与地平寔以葭灰覆以缇素以候十有二月之中气
冬至气至则黄钟之管飞灰冲素大寒以下各以其月
随而应焉而时序正矣以之审度则以子谷秬黍中者
九十度黄钟之长而以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
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以之嘉量则
卷上 第 2a 页 WYG0220-0099c.png
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槩合
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以
之谨权衡则以黄钟一龠千二百黍之重为十二铢两
之得二十四铢而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
为石而五权谨矣舜典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
之谓也
 以上朱子用周礼吕览汉志隋志通修
卷上 第 2b 页 WYG0220-0099d.png
卷上 第 3a 页 WYG0220-0100a.png
黄钟第二

黄钟长九寸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
 右西山蔡氏以郑注汉志斛铭文定
 蔡氏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
 阳九者阳之成也其二四六八十为阴十者阴之成
 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其数九寸寸之
 数具于声气之元不可得而见及断竹为管吹之而
 声和候之而气应而后数始形焉均其长得九寸审
 其围得九分积其寔得八百一十分长九寸围九分
卷上 第 3b 页 WYG0220-0100b.png
 积八百一十分是为律本度量权衡于是而受法十
 一律由是而损益焉
 按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黄钟八寸一分一云律九九
 八十一故云八寸一分一汉书云长九寸者九分之
 寸也蔡西山曰黄钟九寸以三损益数不出九自丝
 以下虽非目力之所能分然既有其数而或一算之
 差则法于此而遂变不以约十为九之法分之则有
卷上 第 4a 页 WYG0220-0100c.png
 终不可得而齐者愚谓此数说乃约十为九以为损
 益之省法是也然古人既云黄钟九寸则其制度必
 加一寸而为尺矣谓黄钟九寸竟作一尺者固非谓
 黄钟九寸止得八寸一分者亦非也(此节释长九寸)
 后汉郑康成月令注曰凡律空围九分蔡邕铜龠铭
 曰龠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
 粒称重十二铢两之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一律
 蔡氏曰空围九分者空围中广九分也十二律围径
 自先汉以前传记并无明文惟班志曰黄钟八百一
卷上 第 4b 页 WYG0220-0100d.png
 十分繇此之义起十二律之周径然其说乃是以律
 之长自乘而因之以十盖配合为说耳未可以为据
 也惟审度章云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
 为一分嘉量章则以千二百黍实其龠权衡章则以
 千二百黍为十二铢则是累九十黍以为长积千二
 百黍以为广可见也夫长九十黍容千二百黍则空
 围当有九方分乃是围十分三釐八毫径三分四釐
卷上 第 5a 页 WYG0220-0101a.png
 六毫也每一分容十三黍又三分黍之一以九十因
 之则千二百也又汉斛铭文云律嘉量方尺圆其外
 庣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
 十寸容十斗嘉量之法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
 斗十斗为石一石积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分者一百
 六十二万一斗积一百六十二寸为分者十六万二
 千一升积十六寸二分为分者一万六千二百一合
 积一寸六分二釐为分者一千六百二十则黄钟之
 龠为八百一十分明矣空围八百一十分则长累九
卷上 第 5b 页 WYG0220-0101b.png
 十黍广容一千二百黍矣盖十其广之分以为长十
 分其长之分以为广自然之数也自孟康以律之长
 十之一为围之谬其后韦昭之徒遂皆有径三分之
 说而隋志始著以为定论然累九十黍径三黍止容
 黍八百有奇终与一千二百黍之法两不相通而律
 竟不成唐因声制乐虽近于古而律亦非是本朝承
 袭皆不能觉独胡安定以为九分者方分也以破径
卷上 第 6a 页 WYG0220-0101c.png
 三分之法然所定之律不本于声气之元一取之秬
 黍故其度量权衡皆与古不合(此节释空围九分)
 又曰按律吕散亡其器不可尽见然古人所以制作
 之意则犹可考也夫律长则声浊而气先至极长则
 不成声而气不应律短则声清而气后至极短则不
 成声而气不应此其大凡也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
 适为准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或极其短
 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皆即以其
 长权为九寸而度其围径如黄钟之法焉如是而更
卷上 第 6b 页 WYG0220-0101d.png
 迭以吹则中声可得浅深以列则中气可验苟声和
 气应则黄钟之为黄钟信矣黄钟者信则十一律与
 度量权衡者得矣后世不知出此而唯尺之求晋氏
 而下则多求之金石梁隋以来又参之秬黍下至王
 朴刚果自用遂专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复考矣夫金
 石真伪固难尽信若秬黍则岁有丰凶地有肥瘠种
 有长短大小圆妥不同尤不可恃况古人谓子谷秬
卷上 第 7a 页 WYG0220-0102a.png
 黍中者实其龠则是先得黄钟而后度之以黍不足
 则易之以大有馀则易之以小约九十黍之长中容
 千二百黍之寔以见周径之广以生度量权衡之数
 而已非律生于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
 者其亦求之于声气之元而毋必之于秬黍则得之
 矣
 按蔡氏欲求律于声气之元本于程子张子之意而
 朱子之所深许者也但古人定律十二皆为中声黄
 钟以上则为浊声应钟以下则为清声故听声定律
卷上 第 7b 页 WYG0220-0102b.png
 当兼考十二律而不可但求于黄钟也
 鲁斋彭氏以祖冲之密率乘除谓围九方分当围十
 分六釐三毫六丝八忽万分忽之六千三百一十二
 径三分三釐八毫四丝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
 十五
 今按圜法以半圜半径线作直角方形其中实积与
 圆容等依彭说以半围半径相乘得八万九千九百
卷上 第 8a 页 WYG0220-0102c.png
 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忽零二万万分忽之一
 万七千一百二十五万五千六百二十仍得九方分
 彭说为是蔡氏用圆田法算未密也
卷上 第 8b 页 WYG0220-0102d.png
卷上 第 9a 页 WYG0220-0103a.png

尺度第三

黄钟之难定繇于尺度量衡之不存盖考之天产之丝
黍不能不因时地而变迁考之人为之金石不能不因
代远而湮灭是以律法往往而废也呜呼律度量衡帝
王之首务也而学士大夫莫以为急使之家异人殊安
得不乱哉今取蔡氏所列尺度开后备考
周礼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尔雅肉倍好谓之

卷上 第 9b 页 WYG0220-0103b.png
好者璧孔肉者璧之肉地则此璧径九寸也

易纬通卦验以十马尾为一分孙子算术曰蚕所吐丝
为忽十忽为一丝
 语曰寸寸而积之至丈必过丝黍之累不足凭也
隋志十五等尺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苟勖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
晋武帝泰始元年中书监荀勖较大乐八音不和始知
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郎刘
卷上 第 10a 页 WYG0220-0103c.png
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
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魏襄
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
国或得汉时故钟吹新律命之皆应梁武钟律纬云祖
冲之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较
今尺长四分半所较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
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
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
馀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
卷上 第 10b 页 WYG0220-0103d.png

 蔡氏曰按此尺出于汲冢之律与刘歆之斛最为近
 古盖汉去古未远古之律度权量衡犹在也故班氏
 所志无诸家异同之论王莽之制作虽不足据然律
 度量衡当不敢变于古也自董卓之乱而乐律散亡
 故杜夔之律围径差小而尺因以长荀勖虽定此尺
 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后
卷上 第 11a 页 WYG0220-0104a.png
 周以玉斗生律玉斗之容受则近古矣然当时以斗
 制律围径不及三分其尺遂长于此尺一寸五分八
 釐意者后世尺度之差皆繇律围径误之也今司马
 公所传此尺者出于王莽之法钱盖丁度所奏高若
 讷所定者也虽其年代久远轮郭不无消毁然其大
 约当尚近之后之君子有能验声气之元以求之古
 之律吕者于此当有考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七釐世说称有
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试以
卷上 第 11b 页 WYG0220-0104b.png
较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较一米梁武帝钟律纬称从
上相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周尺东昏用
为章信尺不复存玉律一口箫馀定七枚夹钟有昔题
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取细毫中黍积次训定最为详
密以新尺制为四器名曰通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钟
 蔡氏曰按此两尺长短近同
三梁表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分二釐一毫有奇萧吉
卷上 第 12a 页 WYG0220-0104c.png
云出于司马法梁朝刻其度于影表以测影
 蔡氏曰此即祖暅所算造铜圭影表者也
四汉官尺(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萧
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
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曰荀勖新造钟律时人
并称其精密惟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
铜尺岁久欲腐以较荀勖今尺短较四分时人以咸为
神解
 蔡氏曰按此两尺长短近同
卷上 第 12b 页 WYG0220-0104d.png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实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七釐
 蔡氏曰按刘徽九章注云此尺长于王莽斛尺四分
 五釐然即其斛分以二十龠约之知其律祗容七百
 二十分六釐六毫六丝有奇则其径为三分三釐弱
 尔然则其斛分数与王莽斛分虽不同而其容受多
 寡相去未悬远也
六晋后尺实此晋前尺一尺六分二釐萧吉曰晋氏江
卷上 第 13a 页 WYG0220-0105a.png
东所用
七后魏前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七釐
八中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釐
九后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后周市尺开皇官尺即铁)
(尺一尺二寸)此后魏初及东西分国后周未用玉尺之前杂
用此等尺
十东魏后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五寸八毫
十一蔡邕铜龠尺(后周玉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
釐蔡邕铜龠铭曰龠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秬
卷上 第 13b 页 WYG0220-0105b.png
黍一千二百粒称重十二铢两之为一合三分损益转
生十一律后周武帝保定中因修仓掘地得古玉斗以
为正器据斗造律律与蔡邕铜龠同
 蔡氏曰今以隋志所载玉斗容受析之为一十一万
 八百分有奇一斗计二百龠以二百约之得五百五
 十四分有奇为一龠之分以算法考之其径不及三
 分故其尺律遂长然权量与声尚相依近也
卷上 第 14a 页 WYG0220-0105c.png
 据考工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
 声舒而远闻由此推之则律之大而短小而长必大
 有异矣而蔡氏以后周之律量与权与古无异则乐
 之声亦必依近焉非也
十二宋氏尺(钱乐之浑天仪尺后周铁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
釐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此宋代人
间所用尺传入齐梁陈以制乐制与晋后尺及梁时俗
尺刘曜浑仪尺略相依近当由人间常用增损讹替之
所致也周建德六年平齐后即以此同律度量颁于天
卷上 第 14b 页 WYG0220-0105d.png
下其后宣帝时达奚震及牛弘等议曰窃惟权衡度量
经邦懋轨诚须详求故寔考较得衷谨寻今之铁尺是
太祖遣尚书故苏绰所造当时检勘用为前周之尺验
其长短与宋尺符同即以调钟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
上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黍依数
满尺实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
稀实于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繇消息
卷上 第 15a 页 WYG0220-0106a.png
未善其馀铁尺终有一会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
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
差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
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
会古实龠之外才剩十馀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就
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
浑仪尺度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法索隐
钩深以律计分义无差异汉书食货志云黄金方寸其
重一斤今铸金较验铁尺为近依文据理符会处多且
卷上 第 15b 页 WYG0220-0106b.png
平齐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为定弥合时宜至于玉尺
累黍以广为长累既有剩寔复不满寻访古今恐不可
用其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黍寔管弥复不容据律调
声必致高急臣等详较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于理
为便未及详定高祖受终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久
议不决既平陈一以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
俗改变大体犹是古法祖孝孙云平陈后废周玉尺律
卷上 第 16a 页 WYG0220-0106c.png
便用此铁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
 蔡氏曰按此即本朝和岘所用影表尺也平陈以后
 盖用此尺范蜀公以为即今大府帛尺误矣
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实比晋前尺一
尺二寸八分六釐今大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万宝
常所造名水尺律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南
吕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尺律
 蔡氏曰宝常之律与祖孝孙相近然亦皆径三分之
 法也
卷上 第 16b 页 WYG0220-0106d.png
十四杂尺(刘曜浑天仪土圭尺)实此晋前尺一尺五分
十五梁朝俗间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釐
 蔡氏曰按十五等尺其间多无所取證所以存而不
 削者要见诸代之不同多繇累黍及围径之误也
五代王朴准尺比汉前尺一尺二分(见丁度表)
宋和岘用景表石尺比汉前尺一尺六分
宋大府布帛尺(李照尺)比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尺图)
卷上 第 17a 页 WYG0220-0107a.png
阮逸胡瑗尺横累一百黍(比大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与景表尺同见胡瑗乐义)
邓保信尺纵累一百黍(短于大府尺九分长于胡瑗尺九分五釐见邓保信奏议)
大晟乐尺用宋徽宗指三节为三寸(长于王朴尺二寸一分)
仁宗景祐三年丁度等详定黍尺钟律丁度等言邓保
信所制尺用上党秬黍圆者一黍之长累百而成尺律
管一据尺裁九十黍之长空径三分围九分容秬黍千
二百遂用黍长为分再累成尺较保信尺律不同其龠
合升斗深阔推以算法类皆差舛不同周汉量法阮逸
胡瑗所制亦上党秬黍中者累广求尺制黄钟之律今
卷上 第 17b 页 WYG0220-0107b.png
用再累成尺比逸所制又复不同至于律管龠合升斗
斛豆区釜亦率类是盖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所用者
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尺
既有差故难以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隋累黍
之法但求尺管不以权量参较故历代黄钟之管容黍
之数不同唯后周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兼制权量
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制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
卷上 第 18a 页 WYG0220-0107c.png
之说悉起于黄钟今欲数器之制参伍无失则班志积
分之法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寔龠自戾本法保
信黍尺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说然当时已不施
用况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又与实龠之
黍再累成尺不同其器量分寸既不合古即权衡之法
不可独用诏悉罢之又诏丁度等详定大府寺并邓保
信阮逸胡瑗所制四尺度等言汉志审度之法云一黍
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先儒训解经籍多引以
为义历世祖袭著之定令然而岁有丰俭地有肥硗就
卷上 第 18b 页 WYG0220-0107d.png
令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黍较验亦复不齐是盖天之
生物理难均一古人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尺非
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黍较焉晋泰始十年荀公鲁
等较定尺度以调钟律是为晋之前尺前史称其意精
密隋志所载诸氏尺度十有五等以晋之前尺为本以
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窃惟周汉
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铸毁金石
卷上 第 19a 页 WYG0220-0108a.png
典正之物罕复存者矣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可
以酬验者唯有法钱而已周之圜法历代旷远莫得而
详察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孝武
之世始行五铢下洎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代尺度
屡改故大小轻重鲜有同者惟刘歆制铜斛尺世所铸
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货钱之类
不闻后世复有铸者臣等简详汉志通典唐六典大泉
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错刀环如大泉身形如刀
长二寸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
卷上 第 19b 页 WYG0220-0108b.png
分有奇广八分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圆好径二分半
货泉重五铢径一寸今以大泉错刀货布货泉四物相
参较分寸正同或有大小轻重与本志微差者盖当时
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当较其首足肉好长广分
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而可知矣有唐享
国三百年其制作与法度虽未逮周汉然亦可谓治安
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度之中当依汉钱分寸若以为
卷上 第 20a 页 WYG0220-0108c.png
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常诏和岘等用景表尺典修
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示贻谋则可且
依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考正以从周汉
之制王朴律准尺比汉钱尺寸长二分有奇比景表尺
短四分既前代未常施用复经太祖朝更易其逸瑗保
信照所用太府寺尺其制弥长去古弥远不可依用谨
考旧文再造景表尺一校汉钱尺二并大泉错刀货布
货泉总十七枚上进而高若讷卒用货泉度一寸依隋
书定尺十五种上之藏于太常寺
卷上 第 20b 页 WYG0220-0108d.png

以上尺度俱照新书其间分寸或有点画讹误不


可考较存其大略以见古人定尺之难不得妄率

卷上 第 21a 页 WYG0220-0109a.png

周汉斛法

周考工㮚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
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釜深尺内方尺
而圆其外其实一釜其臀一寸其寔一豆其耳三寸其
寔一升重一钧声中黄钟之宫
 王氏曰晏子曰四升为豆各以其四以登于釜则六
 十四升为釜管子曰百升而成釜以㮚氏考之则釜
 为百升而所谓釜则斛也梓人曰爵一升觚三升献
 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所谓豆则斗
卷上 第 21b 页 WYG0220-0109b.png
 也
汉律历志曰五量之法其数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
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其法用铜方尺而圜
外旁有庣焉其腹为斛其臀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
 按此周釜汉斛皆容百升据旧法方尺羃百寸圜其
 外每旁约十五寸合六十寸庣其旁约二寸共羃百
 六十二寸臀深一寸积百六十二寸容一斗腹深尺
卷上 第 22a 页 WYG0220-0109c.png
 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详见黄钟第二)范蜀公误于六
 斗四升为釜之说谓周家八寸十寸皆为尺周釜方
 尺者八寸之尺深尺者十寸之尺蔡氏又从而信之
 以辟郑氏方尺积千寸之说不知圣人垂法之书岂
 有一二句之中自相矛盾之理乎
 蔡氏曰律之围径古无明文向非因量之积分则黄
 钟之龠亦无繇可得其实自汉以下律之所以不成
 者其失皆此之繇也
 按宋丁度所奏高若讷所定出于王莽之货布谓与
卷上 第 22b 页 WYG0220-0109d.png
 刘歆铜斛尺符同余友秀初张子家藏货布一枚今
 准此作尺列于左以其轮廓周好长广首足分寸正
 同为可信也后复得一枚考之亦同
            
 按荀勖定晋前尺所校古器甚多至宋则典正之物
 无复存矣乃后之人犹以臆制之尺无据之说翻驳
卷上 第 23a 页 WYG0220-0110a.png
 前人则又何也
卷上 第 23b 页 WYG0220-0110b.png
卷上 第 24a 页 WYG0220-0110c.png

黄钟之实第四(仍蔡氏新书)

子一           黄钟之律
丑三           为丝法
寅九           为寸数
卯二十七         为毫法
辰八十一         为分数
已二百四十三       为釐法
午七百二十九       为釐数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     为分法
卷上 第 24b 页 WYG0220-0110d.png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为毫数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   为寸法
戌五万九千○○四十九   为丝数
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黄钟之实
 右西山蔡氏以淮南子汉前志定其寸分釐毫丝之
 法以律书生钟分定
 蔡氏曰按黄钟九寸以三分为损益故以三历十二
卷上 第 25a 页 WYG0220-0111a.png
 辰得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为黄钟之实其十
 二辰所得之数在子寅辰午申戌六阳辰为黄钟寸
 分釐毫丝之数(子为黄钟之律寅为九寸辰为八十一分午为七百二十九釐申为六千)
 (五百六十一毫戌为五万九千四十九丝)在亥酉未己卯丑六阴辰为黄
 钟寸分釐毫丝之法(亥为黄钟之实酉之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为寸未之二千一)
 (百八十七为分已之二百四十三为釐卯之二十七为毫丑之三为丝)其寸分釐毫丝
 之法皆用九数故九丝为毫九毫为釐九釐为分九
 分为寸九寸为黄钟盖黄钟之实一十七万七千一
 百四十七之数以三约之为丝者五万九千四十九
卷上 第 25b 页 WYG0220-0111b.png
 以二十七约之为毫者六千五百六十一以二百四
 十三约之为釐者七百二十九以二千一百八十七
 约之为分者八十一以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约之
 为寸者九由是三分损益以生十一律焉或曰围径
 之分以十为法而相生之分釐毫丝以九为法何也
 曰以十为法者天地之全数也以九为法者因三分
 损益而立也全数者即十而取九相生者约十而为
卷上 第 26a 页 WYG0220-0111c.png
 九即十而取九者体之所以立约十而为九者用之
 所以行
 以九还十则可伸而不可屈约十为九则可屈而亦
 可伸
 淮南子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
 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
 钟大数立焉
 前汉志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
 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
卷上 第 26b 页 WYG0220-0111d.png
 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
 之于已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
 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
 千五百六十一又参之于酉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
 三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又参之于
 亥得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
 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撝谦按此即黄钟之实而十二
卷上 第 27a 页 WYG0220-0112a.png
 律之实已定以诸律围径相同故也故郑康成曰凡
 律空围九分蔡邕月令章句曰律虽有大小围径无
 增减孔颖达月令疏曰诸律虽长短有差其围皆以
 九分为限自汉及隋志与唐宋诸儒论律者皆无异
 议唯孟康注汉志则曰黄钟围九分林钟围六分太
 簇围八分及宋胡瑗更定林钟以下围径而近时振
 之李氏推定凡律九分其律之长以其一为之内周
 而用句股求弦之术即得外周二十分其律之长以
 其一为之外径用弦求句股之术即得内径自谓使
卷上 第 27b 页 WYG0220-0112b.png
 一人吹黄钟一人吹林钟其声相合又吹林钟与太
 簇应吹太簇与夷则应而取黄钟诸律围径同者同
 吹却不相应诋诸儒为舛然以撝谦论之蔡邕晓解
 律吕又亲见西京之器岂有误理而声之应与不应
 固自有说黄钟与诸律围径相同而黄钟管长故浊
 应钟管短故清管长者气足而厚管短者气宽而薄
 若围径长短而伸缩则声但有小大之殊而无长短
卷上 第 28a 页 WYG0220-0112c.png
 之异此祗成黄钟一调何得不相应乎亦不识制律
 之理矣且振之亦知作律之始由伶伦截嶰谷之竹
 为之其断两节间为之者祗黄钟一律馀律已不免
 用算法截取又安得十二等围径之竹以为之管乎
 孟康之时律已不存又不解律吕不过一时之妄说
 而从而信之亦已过矣
卷上 第 28b 页 WYG0220-0112d.png
卷上 第 29a 页 WYG0220-0113a.png

黄钟生十一律第五

后汉郑康成曰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布十二辰子为黄
钟管圆九分长九寸同位娶妻隔八生子下生者三分
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黄钟隔八而下生林钟林钟隔
八而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
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又上生大吕大吕下生夷
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仲吕
前汉司马迁生钟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
生者四其实三其法
卷上 第 29b 页 WYG0220-0113b.png
                     
卷上 第 30a 页 WYG0220-0113c.png
黄钟之实九寸○下生者倍其实得十八以为法○三
分其法得一者六为六寸以为林钟
林钟之实六寸○上生者四其实得二十四以为法○
三分其法得一者八为八寸以为太簇
太簇之实八寸○下生者倍其实得十六以为法○三
其一得三以分其法○用十五得三者五为五寸○馀
一为三分寸之一合之为南吕
南吕之实五寸三分寸之一(计十六分)○上生者四其实得
六十四以为法○三其三得九以分其法○用六十三
卷上 第 30b 页 WYG0220-0113d.png
得九者七为七寸○馀一为九分寸之一合之为姑洗
姑洗之实七寸九分寸之一(计六十四分)○下生者倍其实
得一百二十八以为法○三其九得二十七以分其法
○用一百八得二十七者四为四寸○馀二十为二十
七分寸之二十合之为应钟
应钟之实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计一百二十八分)○上生
者四其实得五百十二以为法○三其二十七得八十
卷上 第 31a 页 WYG0220-0114a.png
一以分其法○用四百八十六得八十一者六为六寸
○馀二十六为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合之为蕤宾
蕤宾之实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计五百十二分)○上生
者四其实得二千四十八以为法○三其八十一得二
百四十三以分其法○用一千九百四十四得二百四
十三者八为八寸○馀一百四为二百四十三分寸之
一百四合之为大吕
大吕之实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计二千○○四十八)
(分)○下生者倍其实得四千九十六以为法○三其二
卷上 第 31b 页 WYG0220-0114b.png
百四十三得七百二十九以分其法○用三千六百四
十五得七百二十九者五为五寸○馀四百五十一为
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合之为夷则
夷则之实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计四千九)
(十六分)○上生者四其实得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以为
法○三其七百二十九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以分其法
○用一万五千三百九得二千一百八十七者七为七
卷上 第 32a 页 WYG0220-0114c.png
寸○馀一千七十五为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
七十五合之为夹钟
夹钟之实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十五
(计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分)○下生者倍其实得三万二千七百六
十八以为法○三其二千一百八十七得六千五百六
十一以分其法○用二万六千二百四十四得六千五
百六十一者四为四寸○馀六千五百二十四为六千
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合之为无射
无射之实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
卷上 第 32b 页 WYG0220-0114d.png
十四(计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分)○上生者四其实得十三万一千
七十二以为法○三其六千五百六十一得一万九千
六百八十三以分其法○用十一万八千九百八得一
万九千六百八十三者六为六寸○馀一万二千九百
七十四为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一万二千九
百七十四合之为仲吕
仲吕之实六寸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一万二
卷上 第 33a 页 WYG0220-0115a.png
千九百七十四(计十三万一千七十二分)○上生者四其实得五十
二万四千二百八十八以为法○三其一万九千六百
八十三得五万九千四十九以分其法○用四十七万
二千三百九十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者八为八寸○
馀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为五万九千四十九分寸之
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合之为黄钟之变(上生不及黄钟)

右律寸旧法

黄钟之实九寸○三分其实得三以为法○下生者倍
其法得六寸以为林钟
卷上 第 33b 页 WYG0220-0115b.png
林钟之实六寸○三分其实得二以为法○上生者四
其法得八寸以为太簇
太簇之实八寸○三分其实得二寸六分以为法○下
生者倍其法得五寸三分以为南吕(凡言分者皆九分寸之一)
南吕之实五寸三分○三分其实得一寸七分以为法
○上生者四其法得四寸二十八分(内收二十七分得三寸)○合
之得七寸一分以为姑洗
卷上 第 34a 页 WYG0220-0115c.png
姑洗之实七寸一分○三分其实得二寸三分三釐以
为法○下生者倍其法得四寸六分六釐以为应钟(凡言)
(釐者皆九分分之一)
应钟之实四寸六分六釐○三分其实得一寸五分二
釐以为法○上生者四其法得四寸二十分八釐(内收十八)
(分为二寸)○合之得六寸二分八釐以为蕤宾
蕤宾之实六寸二分八釐○三分其实得二寸八釐六
毫以为法○上生者四其法得八寸三十二釐二十四
(内收二十七釐为三分又收十八毫为二釐)○合之得八寸三分七釐
卷上 第 34b 页 WYG0220-0115d.png
六毫以为大吕(凡言毫者皆九分釐之一)
大吕之实八寸三分七釐六毫○三分其实得二寸七
分二釐五毫以为法○下生者倍其法得四寸十四分
四釐十毫(内收九分为一寸又收九毫为一釐)○合之得五寸五分五釐
一毫以为夷则
夷则之实五寸五分五釐一毫○三分其实得一寸七
分七釐六毫三丝以为法○上生者四其法得四寸二
卷上 第 35a 页 WYG0220-0116a.png
十八分二十八釐二十四毫十二丝(内收二十七分为三寸又收二十七)
(釐为三分又收十八毫为二釐收九丝为一毫)○合之得七寸四分三釐七毫
三丝以为夹钟(凡言丝者皆九分毫之一)
夹钟之实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三分其实得二
寸四分四釐二毫四丝以为法○下生者倍其法得四
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以为无射
无射之实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三分其实得一
寸五分八釐七毫五丝六忽以为法○上生者四其法
得四寸二十分三十二釐二十八毫二十丝二十四忽
卷上 第 35b 页 WYG0220-0116b.png
(内收十八分为二寸又收二十七釐为三分又收二十七毫为三釐又收十八丝为二毫又收十八忽为二丝)
○合之得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以为仲吕
仲吕之实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三分其实
得二寸一分八釐七毫一丝五忽以为法○上生者四
其法得八寸七分八釐一毫六丝二忽以上生不及黄


右朱子律寸新法(仍仪礼经传)

卷上 第 36a 页 WYG0220-0116c.png
蕤宾之实六寸二分八釐○三分其实得二寸八釐六
毫以为法○下生者倍其法得四寸一分八釐三毫以
为大吕半
大吕半之实四寸一分八釐三毫○三分其实得一寸
三分五釐七毫○上生者四其法得四寸一十二分二
十釐二十八毫(内收九分为一寸又收十八釐为二分又收二十七毫为三釐)○合之
得五寸五分五釐一毫以为夷则
夷则之实五寸五分五釐一毫○三分其实得一寸七
分七釐六毫三丝以为法○下生者倍其法得三寸六
卷上 第 36b 页 WYG0220-0116d.png
分六釐三毫六丝以为夹钟半
夹钟半之实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丝○三分其实得
一寸二分二釐一毫二丝○上生者四其法得四寸八
分八釐四毫八丝以为无射
无射之实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三分其实得一
寸五分八釐七毫五丝六忽○下生者倍其法得三寸
二分八釐六毫二丝三忽以为仲吕半
卷上 第 37a 页 WYG0220-0117a.png
仲吕半之实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二丝三忽○三分其
实得一寸八釐八毫七忽○上生者四其法得四寸三
分八釐五毫三丝一忽以为黄钟不及半之律

右补推班志蕤宾下生之法以备四清之律

子一分(黄钟)
 一为九寸
丑三分二(林钟)
 一为三寸
寅九分八(太簇)
卷上 第 37b 页 WYG0220-0117b.png
 一为一寸
卯二十七分十六(南吕)
 三为一寸 一为三分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姑洗)
 九为一寸 一为一分
已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应钟)
 二十七为一寸 三为一分 一为三釐
卷上 第 38a 页 WYG0220-0117c.png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蕤宾)
 八十一为一寸 九为一分 一为一釐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大吕)
 二百四十三为一寸 二十七为一分 三为一釐
 一为三毫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夷则)
 七百二十九为一寸 八十一为一分 九为一釐
 一为一毫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夹钟)
卷上 第 38b 页 WYG0220-0117d.png
 二千一百八十七为一寸 二百四十三为一分
 二十七为一釐 三为一毫 一为三丝
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无射)
 六千五百六十一为一寸 七百二十九为一分
 八十一为一釐 九为一毫 一为一丝
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
(仲吕)
卷上 第 39a 页 WYG0220-0118a.png
 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为一寸 二千一百八十七
 为一分 二百四十三为一釐 二十七为一毫
 三为一丝 一为三忽
 右蔡氏推律书生钟分法○凡分以上皆黄钟之全
 数分以下皆本律之数
 蔡氏曰六阳辰当位自得六阴辰则居其冲
子黄钟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丑林钟十一万八千○○九十八
寅太簇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四
卷上 第 39b 页 WYG0220-0118b.png
卯南吕十○万四千九百七十六
辰姑洗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
已应钟九万三千三百一十二
午蕤宾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六
未大吕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
申夷则十一万○○五百九十二
酉夹钟十四万七千四百五十六
卷上 第 40a 页 WYG0220-0118c.png
戌无射九万八千三百○○四
亥仲吕十三万一千○○七十二

右十二律之实(仍蔡氏新书)

 蔡氏曰按十二律之实约以寸法则黄钟林钟太簇
 得全寸约以分法则南吕姑洗得全分约以釐法则
 应钟蕤宾得全釐约以毫法则大吕夷则得全毫约
 以丝法则夹钟无射得全丝至仲吕之实十三万一
 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尽二算其数不行此律之所
 以止于十二也
卷上 第 40b 页 WYG0220-0118d.png
 律吕之算虽繁矣然以见数之自然而非人力所能
 为者非徒一家之学盖有深意焉乃后世犹有以三
 寸九分为黄钟如李文利者
                     
 右西山蔡氏约十为九黄钟九寸之尺
卷上 第 41a 页 WYG0220-0119a.png

黄钟生正律蕤宾生变律图说第六

        (合吕览史记淮南子汉前后志郑氏说杜氏通典蔡氏新书定)
黄钟九寸   下生
林钟六寸   上生
太簇八寸   下生
南吕(五寸三分)   上生
姑洗(七寸一分)   下生
应钟(四寸六分六釐)  上生
蕤宾(六寸二分八釐)重上生 下生一变律(四寸一分八釐三毫)  即大吕半
卷上 第 41b 页 WYG0220-0119b.png
大吕(八寸三分七釐六毫) 下生 声为大吕之子上生即夷则正
夷则(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上生 律故重下生二变律(二寸七分二釐五毫)
夹钟(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 下生 夷则半声为夷则之子上生三变
无射(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 上生 律(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丝)即夹钟半声为夹
仲吕(六十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 下生即钟之子下生四变律(二寸四分四釐三毫四丝)
黄钟变半     即无射半声为无射之子上生五
         变律(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二丝二忽)即仲吕半声
卷上 第 42a 页 WYG0220-0119c.png
        为仲吕之子仲吕半下生不及应
        钟之半则不复可以下生更变重
        上生六变律(四寸三分八釐五毫三丝一忽)不及
        黄钟之半谓之黄钟变半为黄钟
        之子下生七变律(二寸八分五釐六毫五丝六初)
        不及林钟之半谓之林钟变半为
        林钟之子上生八变律(三寸八分四釐五毫)
        (六丝六忽八初)不及太簇之半谓之太簇
        变半为太簇之子下生九变律(二寸)
卷上 第 42b 页 WYG0220-0119d.png
        (五分六釐七丝四忽五初三秒)不及南吕之半谓
        之南吕变半为南吕之子上生十
        变律(三寸四分五釐一毫一丝一初一秒)不及姑洗
        之半谓之姑洗变半为姑洗之子
        下生十一变律(二寸三分三毫六丝六忽六秒六微)
        不及应钟之半谓之应钟变半为
        应钟之子上生十二变律(三寸一分四毫)
卷上 第 43a 页 WYG0220-0120a.png
        (八丝八忽八秒八微)不及蕤宾之半谓之蕤
        宾变半为蕤宾之子生于蕤宾复
        归于蕤宾变极反本也若下生又
        不及应钟变半穷矣
凡半律有五变半律有七共十二变律者何也十二律
至仲吕而老老者变而生阳蕤宾者律之中中者化而
生阴所谓阴生午中是也古人命名以午律为蕤宾蕤
者蕊下垂之貌盖阳下生阴而出为宾则上生之中又
有下生固法象自然之妙
卷上 第 43b 页 WYG0220-0120b.png
问子何以知蕤宾之必下生乎曰重上生大吕者吕览
鸿烈郑氏之说也律下生吕上生者司马律书汉前后
志之说也二者必皆有所传矣而传之不详是以失之
耳吾皆用之
一变律为变律之母诸半声由此而起六变律为变律
之父诸变半声由此而起黄浊宫大清宫也二变与七
变清徵配浊徵也三变与八变清商配浊商也四变与
卷上 第 44a 页 WYG0220-0120c.png
九变清羽配浊羽也五变与十变清角配浊角也十一
变与十二变变宫变徵自相配也后天犹先天也
至五变而五音之清声备乃变生清声中五音之浊声
清浊备而二变生焉

正变律长短相次

黄钟 九寸
大吕 八寸三分七釐六毫
太簇 八寸
夹钟 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
卷上 第 44b 页 WYG0220-0120d.png
姑洗 七寸一分
仲吕 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  阴变生阳
蕤宾 六寸二分八釐        阳化生阴
林钟 六寸
夷则 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南吕 五寸三分
无射 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
卷上 第 45a 页 WYG0220-0121a.png
应钟 四寸六分六釐
六变律黄钟变半四寸三分八釐五毫二丝八忽六初
一变律大吕半四寸一分八釐三毫
八变律太簇变半三寸八分四釐五毫六丝六忽八初
三变律夹钟半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八丝
十变律姑洗变半三寸四分五釐一毫一丝一初一秒
五变律仲吕半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三丝三忽
十二变律蕤宾变半三寸一分四毫八丝八忽八秒八

卷上 第 45b 页 WYG0220-0121b.png
七变律林钟变半二寸八分五釐六毫五丝六初
二变律夷则半二寸七分二釐五毫
九变律南吕变半二寸五分六釐七丝四忽五初三秒
四变律无射半二寸四分四釐三毫四丝
十一变律应钟变半二寸三分三毫六丝六忽六秒六
(不用)

辨旧变之误

卷上 第 46a 页 WYG0220-0121c.png
夫变律之说何自起乎曰盖起于旋宫之法失传而世
之论律者皆以十二律为循环相生不知三分损益之
数往而不返仲吕再生黄钟止得八寸七分有奇不成
黄钟汉京房觉之乃定六十律仲吕再生别名执始转
生四十八律正律之外曰执始曰去灭曰时息曰结躬
曰变虞曰迟内曰盛变曰分否曰解形曰开时曰闭掩
曰南中曰丙盛曰安度曰屈齐曰归期曰路时曰未育
曰离宫曰凌阴曰去南曰簇嘉曰邻齐曰内负曰分动
曰归嘉曰随时曰未卯曰刑始曰迟时曰制时曰少出
卷上 第 46b 页 WYG0220-0121d.png
曰分积曰争南曰期保曰物应曰质末曰否与曰形晋
曰惟汗曰依行曰色育曰谦待曰未知曰白吕曰南授
曰分乌曰南事其三分损益不尽之算或弃或增亏自
然之数而造无益之声至刘宋何承天隋刘焯皆讥之
而承天与焯皆欲增林钟已下十一律之分使至仲吕
反生黄钟还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唯黄钟
一律不失其旧他十一律皆不应三分损益之数其失
卷上 第 47a 页 WYG0220-0122a.png
又甚于房矣后魏陈仲孺仍主京房之律其言曰调声
之体宫商宜浊徵羽宜清若依公孙崇止以十二律而
还相为宫清浊悉足非唯未练五调调器之法至于五
声次第自是不足何者黄钟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
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林钟为徵则一相顺若均之八
音犹须错采众声配成其美若以应钟为宫大吕为商
蕤宾为徵则徵浊而宫清虽有其韵不成音曲若以无
射为宫则十二律中惟得取仲吕为徵其商角羽并无
其韵若以仲吕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仲吕
卷上 第 47b 页 WYG0220-0122b.png
为十二律之穷变律之首也依京房书仲吕为宫乃以
去灭为商执始为徵然后成韵而崇乃以仲吕为宫犹
用林钟为商黄钟为徵如何可谐按仲孺此说足破臣
民陵宫之害但不知所增四十八律为繁冗而病雅也
唐杜佑通典曰凫氏为钟以律计自倍半以子声比正
声则正声为倍以正声比子声则子声为半但先儒释
用倍声有二义一义云半十二律正律为十二子声之
卷上 第 48a 页 WYG0220-0122c.png
钟二义云从于仲吕之管寸数以三分益一上生黄钟
以所得管之寸数然后半之以为子声之钟其为变正
声之法者以黄钟之管正声九寸子声则四寸半又上
下相生之法者以仲吕之管长六寸一万九千六百八
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上生黄钟三分益一
得八寸五万九千零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千八百九
十六半之得四寸五万九千零四十九分寸之二万九
千五百四十八以为黄钟又上下相生以至仲吕皆以
相生所得之律寸数半之以为子声之律按此谓十二
卷上 第 48b 页 WYG0220-0122d.png
律以其半声为子声所谓正律正半律也又以仲吕所
生八寸有馀之变黄钟转生十一变律亦以其半声为
子声所为变律变半律也宋西山蔡氏律吕新书以为
凡四十八声上下相生最得汉志所谓黄钟不复为他
律役之意与律书五声大小次第之法但变律止于应
钟虽设而无所用则其实三十六声而已其间阳律不
用变声而黄钟不用正半声阴吕不用正半声而应钟
卷上 第 49a 页 WYG0220-0123a.png
又不用变半声其实又二十八声而已然二十八声中
大吕夹钟仲吕亦系阴吕仍用正半声则观蔡氏之意
不过于半律变律变半律中择取其声之比次者而用
之亦初非有定法也不知七音还宫止用二十三声而
众律具足并二十八声亦所不必造化自然生成之数
岂可以人为择取乎其用见于后图
卷上 第 49b 页 WYG0220-0123b.png
卷上 第 50a 页 WYG0220-0123c.png

正律生四清律法第七(周郑注宋钟定)

黄钟下生
林钟上生
太簇下生
南吕上生
姑洗下生
应钟上生
蕤宾上生 下生一变律为次清声(四寸一分八釐三毫)即大吕
大吕下生 半上生二变律即
卷上 第 50b 页 WYG0220-0123d.png
夷则上生 夷则正律无夷则正律下生三变律为第
夹钟下生 三清(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丝)即夹钟半上生四变律即
无射上生 无射正律无无射正律下生五变律为第
仲吕   四清(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三丝三忽)即仲吕半上生六变
     律为第一清(四寸三分八釐五毫三丝一忽)即黄钟变半
清声至六变上生而不及黄钟之半已减于应钟矣则
下生之声已细此古之清声所以止于四也
卷上 第 51a 页 WYG0220-0124a.png
古乐变有六而声止四此变之中也周乐变至十二此
变之极也均造化自然之则也呜呼非知变化之道者
安可与论阴阳之微哉
卷上 第 51b 页 WYG0220-0124b.png
卷上 第 52a 页 WYG0220-0124c.png

五音七音辨第八

凡五音以全浊为宫次浊为商不清不浊为角次清为
徵全清为羽其配律也有一定之五音有不定之五音
有一定之七音有不定之七音一定之五音七音自古
然也不定之五音古还相为宫之法也不定之七音周
大武还相为宫之法也

一定之五音七音

黄钟浊宫 大吕清宫 太簇浊商 夹钟清商
姑洗浊角 仲吕清角 蕤宾变徵(变阴)林钟浊徵
卷上 第 52b 页 WYG0220-0124d.png
夷则清徵 南吕浊羽 无射清羽 应钟变宫(变阳)
律书曰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
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
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蔡氏曰角声之数六十四
以三分之不尽一算数不可行故声止于五又析之三
分去一得四十二零九之六为变宫三分益一得五十
六零九之八为变徵据淮南鸿烈郑玄韦昭之说皆以
卷上 第 53a 页 WYG0220-0125a.png
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为七音今据律书
去商九数黄钟去太簇九分商去角八数太簇去姑洗
八分角去徵十数姑洗去林钟十分徵去羽六数林钟
去南吕六分羽去变宫六数零九之六应钟去南吕六
分六釐变徵去徵二数零九之八蕤宾去林钟亦二分
八釐此所谓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
徵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无空积忽微毫发
之差者也子月至已月阳为主故大吕夹钟仲吕以阴
吕佐阳律午月至亥月阴为主故夷则无射以阳律佐
卷上 第 53b 页 WYG0220-0125b.png
阴吕此一定之五音也旧五音定名以黄钟为清宫大
吕为浊羽太簇为浊角夹钟为正角姑洗为清角仲吕
为浊徵蕤宾为正徵林钟为清徵夷则为浊商南吕为
正商无射为清商应钟为清羽则宫无正音浊音而羽
无正音其谬一也且十二律之以黄钟为君以其浊也
以应钟为臣以其清也今反以黄钟为清失其义矣其
谬二也按十二律之管以次而短短者清而长者浊五
卷上 第 54a 页 WYG0220-0125c.png
音之序亦以次而降宫为浊而羽为清今大吕为浊羽
夷则为浊商商清于羽七律仲吕为浊徵徵清于羽四
律其谬三也今改正如右
卷上 第 54b 页 WYG0220-0125d.png
卷上 第 55a 页 WYG0220-0126a.png

六十声图第九(即五音还宫法用左传郑注宋钟定)

周礼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簇
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
钟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高下以五为节欲其声之相近则和)
宫 商 角 徵 羽
黄 大 太 夹 姑  十一月
大 太 夹 姑 仲  十二月
太 夹 姑 仲 蕤  正月
夹 姑 仲 蕤 林  二月
卷上 第 55b 页 WYG0220-0126b.png
姑 仲 蕤 林 夷  三月
仲 蕤 林 夷 南  四月
蕤 林 夷 南 无  五月
林 夷 南 无 应  六月
夷 南 无 应 (首黄钟清变聿) 七月
南 无 应  首黄钟(次大吕清变聿)清聿   八月
无 应  首黄钟 次大吕(三夹钟清变聿)清聿  清聿  九月
卷上 第 56a 页 WYG0220-0126c.png
应 (首黄钟次大吕王夹钟四仲吕清变聿清聿)清聿 清聿  十月
右六十声用十六律用钟磬皆十六按左氏载郑人赂
晋女乐二八郑康成释周礼谓钟磬十六为一堵后世
儒者以汉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正始中徐州薛
城送玉磬十六枚于是多宗郑说用四清声以谓夷南
无应四宫管短则减黄大太夹四管之半而应之乐音
谐矣故宋以十二枚为正钟四枚为清钟朱蔡二师以
十二律皆有清声不从其说以愚论之四清之乐未为
非古而先儒不知生律之法十二律皆有清声然非章
卷上 第 56b 页 WYG0220-0126d.png
韶之旧春秋歌南雅皆用古音歌颂始用大武七律以
三分损益无旋宫知此二者则并行不悖矣
左传秦医和曰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
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此盖但
见诸侯之乐而未见大武故有是言当时六代之乐唯
周与鲁有之
宫全浊  商次浊  角不清不浊  徵次清
卷上 第 57a 页 WYG0220-0127a.png
羽全清

此奏音高下之次

宫生徵  徵生商  商生羽  羽生角

此奏音前后之次


补旧五音还宫法(据孔氏礼疏)

黄钟为第一宫下生林钟为徵上生太簇为商下生南
吕为羽上生姑洗为角
 宫黄  商太  角姑  徵林  羽南
林钟为第二宫上生太簇为徵下生南吕为商上生姑
卷上 第 57b 页 WYG0220-0127b.png
洗为羽下生应钟为角
 宫林  商南  角应  徵太(陵宫)羽姑(陵宫)
太簇为第三宫下生南吕为徵上生姑洗为商下生应
钟为羽上生蕤宾为角
 宫太  商姑  角蕤  徵南  羽应
南吕为第四宫上生姑洗为徵下生应钟为商上生蕤
宾为羽上生大吕为角
卷上 第 58a 页 WYG0220-0127c.png
 宫南  商应  角大(陵宫)徵姑(陵宫)羽蕤(陵宫)
姑洗为第五宫下生应钟为徵上生蕤宾为商上生大
吕为羽下生夷则为角
 宫姑  商蕤  角夷  徵应  羽大(陵宫)
应钟为第六宫上生蕤宾为徵上生大吕为商下生夷
则为羽上生夹钟为角
 宫应  商大(陵宫)角夹(陵宫)徵蕤(陵宫)羽夷(陵宫)
蕤宾为第七宫上生大吕为徵下生夷则为商上生夹
钟为羽下生无射为角
卷上 第 58b 页 WYG0220-0127d.png
 宫蕤  商夷  角无  徵大(陵宫)羽夹(陵宫)
大吕为第八宫下生夷则为徵上生夹钟为商下生无
射为羽上生仲吕为角
 宫大  商夹  角仲  徵夷  羽无
夷则为第九宫上生夹钟为徵下生无射为商上生仲
吕为羽上生黄钟为角
 宫夷  商无  角黄(陵宫)徵夹(陵宫)羽仲(陵宫)
卷上 第 59a 页 WYG0220-0128a.png
夹钟为第十宫下生无射为徵上生仲吕为商上生黄
钟为羽下生林钟为角
 宫夹  商仲  角林  徵无  羽黄(陵宫)
无射为第十一宫上生仲吕为徵上生黄钟为商下生
林钟为羽上生太簇为角
 宫无  商黄(陵宫)角太(陵宫)徵仲(陵宫)羽林(陵宫)
仲吕为第十二宫上生黄钟为徵下生林钟为商上生
太簇为羽下生南吕为角
 宫仲  商林  角南  徵黄(陵宫)羽太(陵宫)
卷上 第 59b 页 WYG0220-0128b.png
礼运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故汉以后论乐
者皆以十二律为循环相生不知五音宫为君商为臣
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声必以大统细臣民不得陵君
此清声之所以不可已也
问还宫之法先儒但有宫生徵徵生商之说并不言比
肩还宫之法子何得创言之曰非创也七律据周语始
于周则前此唯用五音今竟用孔氏五音还宫之说又
卷上 第 60a 页 WYG0220-0128c.png
以子声避陵僭则当用二十一钟磬古无其文而十六
钟磬则历历有考宋用黄大太夹之清声则亦以比肩
还宫可知已问奏乐次第前此并不拘生次有儒先以
律吕相生之序为谱振之李氏辟之以为必宫次徵而
徵次商将称谁调宫而谁调角是凡诗皆共一谱而风
雅颂不复可辨子何复述之曰先王作乐本不欲乐声
高下太骤故以五降齐其节次要之无有一连五降之
理如西山蔡氏之言谓五声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相
去各一律至角与徵羽与宫相去乃二律相去一律则
卷上 第 60b 页 WYG0220-0128d.png
音节和相去二律则音节远故角徵之间近徵收一声
比徵少下故谓之变徵羽宫之间近宫收一声稍高于
宫故谓之变宫也如此则是一连七降不成乐矣必须
一高一下自下以渐而高至于七声不可复高则复归
于下此至理也如唐十二诗谱高下任意虽同束于七
律之中而不复有君臣之次则陵宫者亦不知谁为陵
宫李氏本不知还宫之法则其易言也不亦宜乎至于
卷上 第 61a 页 WYG0220-0129a.png
宫止十二则调亦十二虽多奚为问李氏礼乐疏言大
雅宫调小雅徵调国风角调颂羽调周制也宫为君大
雅朝廷之乐故用宫音起调毕曲徵为事小雅周爰咨
诹皆事也是以用徵角为民歌谣采风风属木是以用
角羽为物周乐一变而致羽物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夫神祗非可目见可见者物耳故用羽音起调毕曲也
然否曰此说不知出自何据然据旧传者唯开元十二
诗谱又以关雎属无射清商鹿鸣属黄钟清宫未尝雅
宫而风角也周礼称黄钟为宫乐极九变以享人鬼岂
卷上 第 61b 页 WYG0220-0129b.png
有但奏羽调之理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专取其浊而
迟岂羽调乎亦足以见其无徵矣问然则蔡氏六十调
非乎曰此调宫每降愈下人君陵替之象不可作也○
以其声之相次故曰宫生徵徵生商不然何繇见其生
卷上 第 62a 页 WYG0220-0129c.png

八十四声图第十(七音还宫法即以三分损益相生为次以国语汉书定)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九寸) 太(八寸) 姑(七寸一分) 蕤(六寸二分八釐)(六寸) 南(五寸三分) 应(四寸六分六釐)
(六寸) 南(五寸三分) 应(四寸六分六釐) 大(四寸一分八釐强) 太(三寸八分八釐强)(三寸四分五釐强)(三寸一分强)
(八寸) 姑(七寸一分) 蕤(六寸二分八釐) 夷(五寸五分五釐强)(五寸三分) 应(四寸六分六釐) 大(四寸一分八釐强)
(五寸三分) 应(四寸六分六釐) 大(四寸一分八釐强)(三寸六分六釐强)(三寸四分五釐强)(三十一分强) 夷(二寸七分二釐强)
(七寸一分) 蕤(六寸二分八釐)(五寸五分五釐强)(四寸八分八釐强) 应(四寸六分六釐)(四寸一分八釐强)(三寸六分六釐强)
(四寸六分六釐) 大(四寸一分八釐强)(三寸六分六釐强) 仲(三寸二分八釐强) 蕤(三寸一分强) 夷(二寸七分二釐强)(二寸四分四釐强)
(六寸二分八釐)(五寸五分五釐强)(四寸八分八釐强) 黄(四寸五分八釐强)(四寸一分八釐强)(三寸六分六釐强) 仲(三寸二分八釐强)
卷上 第 62b 页 WYG0220-0129d.png
(八寸三分七釐强) 夹(七寸四分二釐强) 仲(六十五分八釐强) 林(六寸) 夷(五寸五分五釐强) 无(四寸八分八釐强) 黄(四十三分八釐强)
(五寸五分五釐强) 无(四寸八分八釐强) 黄(四寸三分八釐强) 太(三寸八分四釐强)(三寸六分六釐强) 仲(三寸二分八釐强) 林(二八分五釐强)
(七寸四分三釐强) 仲(六寸五分八釐强) 林(六寸) 南(五寸三分) 无(四寸八分八釐强) 黄(四寸三分八釐强) 太(三寸八分四釐强)
(四寸八分八釐强)(四寸三分八釐强)(三寸八分四釐强) 姑(三寸四分五釐强) 仲(三寸三分八釐强) 林(二寸八分五釐强) 南(二寸五分六釐强)
(六寸八分八釐强)(六寸) 南(五寸三分) 应(四寸六分六釐)(四寸三分四釐强) 太(三寸八分四釐强) 姑(三寸四分五釐强)
汉前志曰黄钟为宫则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声
应无有忽微不复与他律为役者同心一统之义也非
卷上 第 63a 页 WYG0220-0130a.png
黄钟而他律虽当其月自宫者则其和应之律有空积
忽微不得其正此黄钟正尊无与并也
 此言黄钟九寸至太簇八寸相去九分恰合自宫至
 商之数若林钟六寸至南吕五寸三分则不合自宫
 至商之九数所谓空积忽微也蔡氏解误
据淮南郑玄韦昭皆直以七律为七音未尝谓七音可
以旋宫然国语言七律又言黄钟太簇夷则无射皆为
宫则大武七音自是还宫非若一定之七音止以黄钟
为宫也据景王问律于伶州鸠州鸠答以武王伐纣之
卷上 第 63b 页 WYG0220-0130b.png
时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星在天鼋自鹑及驷七列也鹑
火天鼋南北之揆七同也武王欲合而用之于是乎有
七律盖天鼋律中黄钟鹑火律中蕤宾自黄钟至蕤宾
以子迄午相去七律遂用七音其奏音之次宫徵商羽
角五音之外重用二音则为变宫变徵二变之为变音
犹十二变之为变律也州鸠虽未识圣人用乐之微然
繇州鸠之言则知作乐者六代惟周有七音虽文王南
卷上 第 64a 页 WYG0220-0130c.png
籥不用也唯大武有之耳战国时有谓加文武二弦者
臆说也孔子称乐则韶舞舜鼓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
蔡氏谓有五音无二变不可以成乐亦臆说也周乐七
音律远未免蹈厉而韶止五音律近尤和
                     
卷上 第 64b 页 WYG0220-0130d.png
卷上 第 65a 页 WYG0220-0131a.png

候气第十一

后汉志曰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
缦室中以木为桉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
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按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
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隋开皇九年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
古于三重密室之内以木为桉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
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桉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
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
卷上 第 65b 页 WYG0220-0131b.png
灰飞冲素散出于外而气应有蚤晚飞灰有多少或初
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
五夜而尽或终月才飞少许者高祖异之以问牛弘弘
对曰飞灰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
为衰气吹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
者其君暴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日别而
月异今十二月于一岁之内应用不同安得暴君纵(臣)
卷上 第 66a 页 WYG0220-0131c.png
若斯之甚也弘不能对按弘对前语本善臣纵君暴之
说大凿耳盖气有胜复前月气过盛则后月反衰非猛
者常猛衰者常衰也
候气之管(仍蔡氏新书)
冬至用黄钟九寸(进五分一釐三毫)
大寒用大吕八寸三分七釐六毫(进三分七釐六毫)
雨水用太簇八寸(进四分五釐一毫六丝)
春分用夹钟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进三分三釐七毫三丝)
谷雨用姑洗七寸一分(进四分○○五毫四丝三忽)
卷上 第 66b 页 WYG0220-0131d.png
小满用仲吕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进三分○○三毫四丝六忽)
夏至用蕤宾六寸二分八釐(进二分八釐)
大暑用林钟六寸(进三分○三釐八毫)
处暑用夷则五寸五分五釐一毫(进二分五釐一毫)
秋分用南吕五寸三分(进三分○○四毫一丝)
霜降用无射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进二分二釐四毫八丝)
小雪用应钟四寸六分六釐
卷上 第 67a 页 WYG0220-0132a.png
圣人历以徵天律以验地以天时测地之中故立八尺
之表以地气候天之中故作九寸之管地之色黄黄中
之色其数五天五之气下钟于地中九寸其全数也洛
书中数五全数五九四十五故为地德之全而为累黍
之量冬至之时地之中气九九全敛地中故水泉内温
呵气成湿地中之阳莫盛焉人之始生终日号而嗌不
嗄中气内足故也自此之后上发一分则下减一分故
律吕之数往而不返有升无降至于大雪之末则阳尽
而纯坤矣
卷上 第 67b 页 WYG0220-0132b.png
历测天天行屡迁而难齐治历者宜因天而革不得改
天以就法律候地地气时发而有常或有失常之时治
律者宜齐其不齐以为脩救未可因气而改管地气盛
之时则管长地气衰之时则管短故冬至之时可吹九
寸之管小雪之时祗可吹四寸六分六釐之管九寸之
管飞灰诸管无不飞者矣四寸六分六釐之管不飞诸
管无飞者矣试以雨水之时取八寸之太簇与六寸之
卷上 第 68a 页 WYG0220-0132c.png
林钟同向东北寘之地中八寸灰飞则六寸断无不飞
之理但必尽飞不可谓气应也试以大寒之时取九寸
之黄钟与八寸三分七釐六毫之大吕同寘地中大吕
灰飞黄钟必不飞气不能及也故候气之法假以甲子
日夜半冬至候历无爽即以癸亥日暮用黄钟管埋寘
地中至甲子日辰时启视葭灰半飞散出方为此月中
气之应历十二月而求之皆以此法倘其不应非是管
误则为气乖气和而管误灰尽飞者短于正律灰不飞
者长于正律管正而气乖灰尽飞者阴衰阳盛过中之
卷上 第 68b 页 WYG0220-0132d.png
气灰不飞者阳衰阴盛不及中之气古之候气者不自
一岁而止必令乐官于中气所发之地岁岁候之以八
风和平五谷成熟之岁为正所谓乐之兴必在治世也
今或当气乖之世候气者又不知中气之所在极阴之
地阳气不应极阳之地阳气过应其管又分寸失度而
葭莩寘之管中者累月而求其飞不亦难乎大地之气
日升管短者岂得不飞管长者灰不能飞久而性湿则
卷上 第 69a 页 WYG0220-0133a.png
终不能飞矣然则中气所发之地何在乎曰稻粱所产
人民所聚则其地也(欲验冬至确定时日别有表度法验之)
卷上 第 69b 页 WYG0220-0133b.png
卷上 第 70a 页 WYG0220-0133c.png

歌声诗谱第十二

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
夺伦神人以和
 何氏瑭曰自明良之歌以至三百篇之作今尚可考
 莫非各陈其情是之谓诗言志诗既成矣其吟咏之
 间必悠扬宛转有清浊高下之节然后可听是之谓
 歌永言当歌之时欲和之以乐器之声其乐声之清
 浊高下必与歌声之清浊高下相应是之谓声依永
 俗声唱曲之时或吹竹弹丝与之相应乃其遗法也
卷上 第 70b 页 WYG0220-0133d.png
 并奏众音清浊高下难得齐一须用律以齐之如作
 黄钟调则众音之声皆用黄钟为节作太簇调则众
 音之声皆以太簇为节然后清浊高下自齐一而不
 乱俗乐以合四一尺上工为板眼乃其遗法也
凡合律先协人声歌诗是也仲默蔡氏曰歌声长而浊
者为宫以渐而清且短为商为角为徵为羽
凡字音以喉为宫舌为徵牙为角齿为商唇为羽至于
卷上 第 71a 页 WYG0220-0134a.png
歌声则止依清浊小大高下之次
近有以字音配律为歌者误也若是则是以律随声非
以律节声倘首字属黄钟次字属应钟其声高下太骤
必不和矣有连数字属一律者又不成乐矣盖作乐者
不可不知制音之源先王以人之有声太缓则弛太急
则促厉则劲杀而民争细则哀思而民困刚柔疾徐之
间必得其中然后可以养性情而成教化而天地之气
十二周流必随时谐声因其发敛以为高下之节又使
其节不过于五故所谓中声者缓不过黄钟急不过应
卷上 第 71b 页 WYG0220-0134b.png
钟过此则非中声而谓之清声清声非中故不可为宫
也然则岂有因字为歌之理哉
凡奏音之次以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次之一
高一下远者相去三律近者相去二律高下有度皆佐
宫而不敢过七音之法止用之周颂亦以相生为次远
者相去八律近者六律
凡歌诗因情定声如关雎女子之诗宜以无射应钟诸
卷上 第 72a 页 WYG0220-0134c.png
清宫为调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宜用黄钟为调全不
因字先儒谓首尾二字压入音律者误也作诗之法不
以首尾字为重岂可因一字而遂令全诗从此调乎

如无射清羽 大吕半 夹钟半 黄钟变半

(无)(大)(应)(夹)(黄)(无)(大)(应)(大)(黄)
(无)(大)(应)(夹)(黄)(无)(大)(应)(夹)(黄)(无)
(大)(应)(夹)(黄)(无)(大)(应)(大)(黄)(无)
(大)(应)(太)(黄)(无)(大)(应)(夹)(黄)(无)(大)
(应)(夹)(黄)(无)(大)(应)(夹)(黄)(无)(大)
卷上 第 72b 页 WYG0220-0134d.png
(应)(夹)(黄)(无)(大)(应)(夹)(黄)(无)(大)(应)
(夹)(黄)(无)(大)(应)(夹)(黄)(无)(大)(应)
(夹)(黄)(无)(大)(应)(夹)(黄)
 右用五音法

如黄钟浊宫

(黄)(林)(太)(南)(姑)(应)(蕤)(黄)(林)(太)
(南)(姑)(应)(蕤)(黄)(林)(太)(南)(姑)(应)(蕤)
卷上 第 73a 页 WYG0220-0135a.png
(黄)(林)(太)(南)(姑)(应)(蕤)(黄)(林)(太)
(南)(姑)(应)

右用七音法

如黄钟浊宫其总调若何曰管子曰凡听宫声如牛鸣
窌中听商声如离群羊听角声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
清听徵声如负猪豕觉而骇听羽声如鸣马在野此五
音之声一定之宫商也若还宫之宫商又以高下疾徐
为次与此不同
卷上 第 73b 页 WYG0220-0135b.png
辨旧谱之误

按仪礼经传载风雅十二篇诗谱乃赵彦肃所传云即
开元遗声也不知何人所定今载其四以辨误焉
(清黄)(南)鹿(蕤)(姑)(南)(姑)(太)(黄)(蕤)(林)
(应)(南)(林)(南)(清黄)(林)(蕤)(林)(南)(姑)(应)
(清黄)(姑)(南)(林)(南)(黄)(姑)(林)(南)(太)
(清黄)○呦(黄)(姑)鹿(蕤)(姑)(林)(南)(清太)(清黄)(林)
(南)(应)(清黄)(南)(蕤)(姑)(林)(姑)(南)(清黄)(姑)
卷上 第 74a 页 WYG0220-0135c.png
君 应(清)子黄 是(姑)(蕤)(姑)(南)(林)(南)(黄)(姑)
(林)(南)(应)(南)(清太)(清黄)○呦(黄)(姑)鹿(太)(黄)
(太)(黄)(蕤)(姑)(蕤)(南)(应)(南)(林)(南)(清黄)
(林)(蕤)(林)(南)(姑)(应)(清黄)(姑)(南)(林)
(南)(黄)(姑)(林)(南)(黄)(应)(南)(太)(黄)

鹿鸣三章黄钟清宫

(黄)(姑)(蕤)(姑)(太)(黄)(蕤)(姑)(林)(南)怀
(应)(清黄)(蕤)(姑)(林)(南)(林)(黄)(应)(清黄)○四
(黄)(姑)(林)(南)(应)(南)(大)(黄)(蕤)(林)怀(应)
卷上 第 74b 页 WYG0220-0135d.png
(南)(蕤)(姑)(黄)(黄)(林)(姑)(太)(黄)○翩(清黄)
(姑)(林)(南)(姑)(应)(林)(南)(蕤)(南)(蕤)
(林)(太)(黄)(蕤)(姑)(林)(南)(清太)(清黄)○翩(清黄)
(姑)(蕤)(姑)(林)(应)(林)(南)(林)(南)(蕤)(姑)
(蕤)(姑)(林)(南)(黄)(蕤)(太)(黄)○驾(黄)(太)
(黄)(姑)(林)(南)(清黄)(林)(林)(南)怀(应)(黄)
(太)(黄)(蕤)(姑)(应)(黄)(清太)(清黄)
卷上 第 75a 页 WYG0220-0136a.png

四牡五章黄钟清宫

右二篇用黄为宫太为商姑为角蕤为变徵林为徵南
为羽应为变宫黄太皆不当用清岂旧有四清黄大太夹
而此误用之乎
(清黄)(南)(林)(南)(黄)(姑)(太)(黄)(林)(南)
(清黄)(姑)(清黄)(林)(南)(黄)○参(清黄)(南)(林)(南)
(林)(南)(无)(清黄)(仲)(林)(无)(姑)(太)(姑)(太)
(黄)(清黄)(南)(林)(南)(姑)(仲)(南)(林)(姑)
(仲)(姑)(太)(清黄)(南)(无)(清○黄)(清黄)(无)(南)
卷上 第 75b 页 WYG0220-0136b.png
(林)(清太)(林)(南)(清黄)(姑)(仲)(林)(南)(林)(姑)
(太)(姑)(太)(黄)(姑)(林)(林)(姑)(林)(南)
(清黄)(南)(林)(清太)(黄)(南)(无)(清黄)

关雎三章无射清商

(黄)(太)(姑)(太)(太)(姑)(太)(黄)(仲)(南)
(无)(太)(南)(无)(南)(林)(仲)(林)(无)(太)(清黄)
(南)(无)(清○黄)(清黄)(清太)(林)(清黄)(林)(南)(无)
卷上 第 76a 页 WYG0220-0136c.png
(清黄)(林)(南)(南)(南)(黄)(姑)(太)(姑)(林)
(姑)(太)(姑)(太)(姑)(太)(黄)○言(清黄)(姑)(南)
(林)(林)(姑)(太)(黄)(黄)(姑)(太)(姑)(姑)(仲)
(林)(南)(南)(林)(无)(太)(清黄)(南)(林)(黄)

葛覃三章无射清商

按此以无为宫黄为商大为角姑为变徵仲为徵林为
羽南为变宫据新书黄用变半太用变半姑用变半仲
用半林用变半南用变半方不陵宫则黄以下皆清声
也此以无为宫亦用黄钟起调则无射清商乃黄钟调
卷上 第 76b 页 WYG0220-0136d.png
中之一曲也新书一曲又分五调如此
朱子曰大凡压入音律只以首尾二字章首一字是某
调章尾即以某调终之如关雎关字合作无射调结尾
亦著作无射声应之葛覃葛字合作黄钟调结尾亦著
作黄钟声应之
按此关雎葛覃皆用无射清商首尾皆用黄与朱子此
说不合
卷上 第 77a 页 WYG0220-0137a.png
凡乐之有调以一音为主而众音佐之如听调然故谓
之调如前论审矣作乐所以和声今首呦字方叶黄钟
而次呦字遂叶南吕相去十律相远已甚其不可从一
也又次第五音绝无意义彼此任意牴牾五音无定位
鹿鸣调宫继以羽羽继以变徵次角羽次角商又次以
宫则知其孰宫而孰商乎无射调以无为君而以黄起
调君安在乎其不可从二也大约先儒不知奏音次第
必以五音相生之次宫徵商羽角相间而成俗乐又不
明以律节声不以律随声之理则古乐不成而俗乐奸
卷上 第 77b 页 WYG0220-0137b.png
滥有繇来矣
頖宫礼乐疏曰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全出自喉殷殷隆
隆凡听商如离群羊出齿张口朗朗锵锵凡听角如鸡
登木自牙而发喔喔局局凡听徵如负骇豕自舌振起
倚倚靡靡凡听羽如鸣鸟在树自唇撮聚扬扬诩诩此
五声者盈乎天地之间气相轧物相戛大而雷霆细而
蠛蠓无之非是而人声尤为亲切五声递变是之谓歌
卷上 第 78a 页 WYG0220-0137c.png
徒歌则谓之谣故必和以八音然而金声舂容失之重
石声温润失之轻丝声纤微失之细竹声清越失之高
匏声崇聚失之长土声函胡失之下革声隆大失之洪
木声无馀失之短惟人含天地之中故声调阴阳之节
所以八音从律尤以人声为准又曰声依于器器恊夫
声猗那何贺咏叹潆回叠字散声连属啴缓其气安舒
不迫其韵安稳不佻其神安定不浮其状安详不躁而
后其发之为歌也诗安而声永然而专事乎声又恐圆
融而易荡故悉举而和诸律律也者率也清浊高下有
卷上 第 78b 页 WYG0220-0137d.png
一定之率率不易定南北殊乎劲曼男女判乎雌雄老
稚别乎洪细彼各就其气之所禀以自成其为声则亦
各成其为调而未必尽恊于中则亦无当于律圣人者
声既为律又多方以求之截竹为筒范金琢玉以为琯
而犹未巳也又为之命神瞽考中声量之为制以度律
均钟于是乎一定之率出焉所咏者中声所道者中德
用以理性情兴教化和邦国通神祗胥必由之自古乐
卷上 第 79a 页 WYG0220-0138a.png
既邈世谓中声难求不知人之中声与天地之中声应
天地寥廓其中声他无可验验之人声其清浊高下有
出乎自然而高引之不至于伉深抑之不至于窒者是
谓中声即名正律中声以上则为半律清者愈清中声
以下则为倍律浊者愈浊凡十二律之声黄钟浊也揭
之渐清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皆自然也继以
半律黄大太夹虽清可歌至于姑仲则过高而揭不起
或强揭起非自然矣应钟清也低之渐浊应无南夷林
蕤仲姑夹太大黄皆自然也继以倍律应无南夷虽浊
卷上 第 79b 页 WYG0220-0138b.png
可歌至于林蕤则益低而咽不出或强歌出亦不自然
矣是十二正律乐准也亦歌则也(按李氏谓诸律围径不同故有倍律之说)
(不知凡律围九分则无倍黄钟之理)

李氏清浊高下之图

                     
卷上 第 80a 页 WYG0220-0138c.png
按李氏之前论可谓精矣然其误者一在知中声之为
中而不知圣人专惧人声之不中而制律也惧人声之
不中故制律以齐之若反求律于人声则安得人皆声
为律而身为度一在知太高太下为人声之所不及而
不知圣人制乐之意盖不待人声之所不至而先节之
也故浊声不可用而半律之声亦不用为君李氏知倍
律之林蕤则歌声咽而不出抑知声之高者虽歌正律
而咽有不出者乎知半律之姑仲则歌声揭而不起抑
知声之下者虽歌正律而揭有不起者乎
卷上 第 80b 页 WYG0220-0138d.png
礼乐疏曰凡歌唯永可以徵人之所养自非心气和平
则不能永非娴习有素亦不能永其妙极形容者则曰
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
乎端如贯珠夫上如抗者揭音极高而其馀声渐下高
如抗手然而不至于太高也下如坠由高渐下如物之
坠有湫底而无留滞曲如折者转折之际或上而折下
或下而折上和柔顿挫如折枝然止则声之定也自上
卷上 第 81a 页 WYG0220-0139a.png
而下煞句安稳如枯木劲截不摇曳也倨中矩者其声
平出直上停折方如用矩句则周转圆滑似钩之肖规
也端则吞吐圆融相续不绝如珠之联贯下垂然五方
之歌固殊六律之用则一无他缪巧一本静定之功倘
于学问无关后夔讵以教胄若无中和之养辄谓可交
神明是周官九变之说真诞而仪舞允谐圣人亦欺我
耳昔者秦青歌而行云遏舒氏歌而双鱼起彼其一技
专长犹若是矣况德音之音动天地格鬼神岂足异哉
按太子始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夫赤子之声
卷上 第 81b 页 WYG0220-0139b.png
止两字为呼吸薄海同之而中律各不同是一字之音
遂有十二律之异
稚黄毛氏曰隋唐以前无今世曲以诗歌入讴唱即同
于曲其歌之之法今已失传然余尝谓古曲无曼声何
也于古人之用韵而知之也今诗韵之缉合叶洽四部
皆闭口入声也闭口之韵法无旁通而余观宋人作填
词其通韵虽不专于闭口即闭口而与他韵合用者亦
卷上 第 82a 页 WYG0220-0139c.png
不一而足至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韵竟废入声其所以
无入声者凡唱曲作腔多须曼声若入声而闭口则其
音诎然而止岂复能为曼声而作腔乎此所以宋人填
词已溷闭口入声子他韵而挺斋全举而废之也然填
词入宋始作长调号为慢调则慢声之歌实起于宋唐
以前故无之此一證矣又观唐人诗韵缉合叶洽四闭
口入声粲列韵末是唐人诗歌入唱者皆用入声闭口
矣若有慢声岂能用之乎乃知古人雅而近质歌少慢
声记曰郑卫之音比于慢然则辞曲既兴之后声音之
卷上 第 82b 页 WYG0220-0139d.png
道岂复有改郑卫者欤
按古者歌永言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
叹之但不至于慢耳亦不使声太短而促节也但必字
字分明庄诚静正方为合律如今日曲声之曼则不可
缉合叶洽古未尝不长言但不能甚长耳
 古乐书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