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210-027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證文卷一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大学无古文今文之殊其所传文亦无石经本注疏本
之异自西汉传礼记四十九篇中有大学中庸二书并
著为经而其时复有以大中二书并论语孟子称小经
者析二书于记为之单行因别有大学中庸之目历汉
晋隋唐以及于宋未有异也河南二程氏并读大学疑
卷一 第 1b 页 WYG0210-0278d.png

其引经处参错不一因各为移易实未尝分经别传指
为谁作且变置其文而加以增补而朱氏元晦乃复为
之割之析之迁徙颠倒确然指定为孰经孰传孰言孰
意孰衍当去孰阙当补而且推本师承以为皆程子之
所为一则曰程子所定再则曰窃取程子夫程子则焉
能不受哉独是改本虽存犹属私藏不过如二程所改
之仅存于二程全书之中不必强世之皆为遵之而元
明两代则直主朱子改本而用以取士且复勒之令甲
卷一 第 2a 页 WYG0210-0279a.png

敇使共遵一如汉代今学之所为设科射策劝以利禄
者而于是朱子有大学五经无大学矣考汉代立学原
分古今古学校文今学取士古学无异同今学可出入
而明则取士从同校文从异故科目士子并不知朱本
之外别有旧本而一二学古者则又更起而施易之或
以彼易此或以此易彼尔非我是竞相牴牾而沿习既
久忽有伪造为古本献之朝廷以为石经旧文所当颁
学宫而定科目者夫祗一改经而相沿祸烈至于如此
卷一 第 2b 页 WYG0210-0279b.png

此不可不为之辨也夫汉魏石经原有两碑而实无两
本乃嘉靖之末忽假为正始石经变置原文与五经之
所传者参易殆遍而甬东礼氏为之发藏海盐郑氏为
之覈实户曹进其书黄门勒其字揣其意似亦不慊于
程氏之所为而思夺其说乃故托为古文以胜之使世
之好事者可以去彼而从此而不知以恶人改经之心
益复自蹈为改经之恶而不之觉其亦愚矣然且其所
改经本本后程氏而既名古本则其所以正之者反不
卷一 第 3a 页 WYG0210-0279c.png

在程氏而在此本何也以其所改虽后起而改之之名
反在先也若夫既改之而又补之则何为哉张氏仲诚
曰古文错简何处蔑有独不宜有所阙失而重赖于补
且其所阙失者则又入学之要功也夫功之要者虽谧
不閟况要之尤要他不之阙而独阙于是亦可怪矣及
观语类则致知之传朱子补之而亦若悔之其答胡氏
书有云圣学惟用敬耳向谓先致知而后用敬殊不其
然是必于小学中洒扫应对之时涵养用敬以先于格
卷一 第 3b 页 WYG0210-0279d.png

致而后大学可言焉(其说见后第四卷)夫祗此圣功初以为首
在穷理不在用敬当加格物于诚意之先而补之大学
既又以为首在用敬不尽在穷理又当加诚意于格物
之先而暗补之小学则犹是阙失而既补其文于文外
又补其意于文之文外将见从入之途不得之前人之
传而仅得之后人之补救且不仅得之后人之补救而
必隐探之他书暗寄之别录而并不使入学之文之得
以自见于经传岂列圣相传之意哉且夫格致之文固
卷一 第 4a 页 WYG0210-0280a.png

具在也昔者陶氏石梁尝解中庸求不偏之旨而不得
曰岂有量地裁步而可以处中者乎既而读喜怒哀乐
之文始恍然曰中之义中庸自解之矣予读大学以为
格物致知安有如后儒之纷纷者乎既而读此谓知本
此谓知至之文亦恍然曰格致之义前圣自解之矣特
汉儒校经首禁私易即礼记子贡问乐一章明知错简
而仍其故文并不敢增损一字而周书武成所谓无今
文有古文者即简编错互未尝敢擅为动移而但为之
卷一 第 4b 页 WYG0210-0280b.png

参注于其下以为校经当如是耳向使大学果有错误
苟非万不能通亦宜效汉儒校经之例还其原文而假
以辨释况其所为错误者则又程改而朱否兄改而弟
否者也夫严父报雠子且行劫展转效尤焉所底赖自
伪石经出而不得其由且有罪虞松而疑莽歆者矣(其说)
(见后第二卷)万一后儒继起复如程朱者三人而六经之存
己为仅事即不幸而莽歆当时恃其权力以藉口于儒
者之恒事乃大肆其志必自快其无忌惮之私而后已
卷一 第 5a 页 WYG0210-0280c.png

则秦人之火岂在多乎因搜列旧文略證诸说而全列
四改文于其后曰大学證文若元明改本约十馀本不
能全列第举其行世者五本附之曰可从此睹其概焉
大学
此礼记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也汉初高堂生传礼十七篇后苍校之曲台此仪礼也刘歆传周官于杜子春即周礼也惟刘向所考五礼梁人戴德戴圣删存其书为四十六篇马融又增入三篇名曰礼记而大
卷一 第 5b 页 WYG0210-0280d.png
学在其中焉若隋志谓河间献王原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刘向取他记增倍之今皆不传旧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为五经易诗书春秋礼记乐记为六经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春秋三传为九经易诗书春秋三传礼记周礼仪礼论语尔雅孝经孟子为十三经然又有以春秋诸经为大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孝经为小经者则大中论语孟子在汉唐
卷一 第 6a 页 WYG0210-0281a.png
早已单行不始宋儒作四子书也宋仁宗天圣八年曾以大学赐新第王拱辰等惟尔时已有专本故可取为赐观韩愈原道独标诚意即在唐世已专行其书可验耳旧称孔子没后七十二子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中庸子思所作缁衣公孙尼子所撰郑康成云月令吕不韦所修卢植云王制汉文时博士所录三年问荀卿所著乐记河间献王诸生所辑断无妄逞臆见
卷一 第 6b 页 WYG0210-0281b.png
可曰某人作者若大学旧亦称为子思作则见郑端简古言与唐氏奏疏有曰虞松校刻石经于魏表引汉贾逵之言曰孔伋穷居于宋惧先圣之学不明而帝王之道坠故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则亦指为子思之书第郑注不言而孔氏正义亦未明指则尚未敢信耳若止庵杨氏作大学四体文有云贾逵数语在他书所载有之亦传闻偶为之言夫不信其书则已矣既曰有之又曰偶为之言则明代去汉甚
卷一 第 7a 页 WYG0210-0281c.png
远何以知逵为传闻为偶言此仍是凭虚逞臆之语岂好学君子所宜有焉是书在五经礼记竟削其文至今犹幸见真本者藉十三经中郑氏注耳明嘉靖间王文成公刻古本大学当时文士在官者自中及外称明代极盛之际尚相顾眙𥈭并不信大学复有此本可为浩叹第其称古本则原无今本可为匹偶不如直称大学二字为当今按郑注孔疏不分章节但以大学之道起至止
卷一 第 7b 页 WYG0210-0281d.png
于信为一截子曰听讼起至末为一截此亦不得已而为署注之地与两截分章不同故不具录汉制分古学今学考正大义辨析疑异为古学设科射策劝以利禄为今学古学各有师承不得同异违者加非圣悖师之律若今学则更端发挥彼此角互统不为害以重在义理不在文字也若明代则设科对策严立令甲至考古家讲析剖辨则人自为说分争植棚视为固然是以应举之外纷纶立论与汉制
卷一 第 8a 页 WYG0210-0282a.png
正反第古学师承只在训诂至经文字句稍或移易便膺大戾而明代诸儒竞作改本致轻薄士子有以纳粟太学生为大学生者以其讹舛可弹摘也嗟乎何以致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卷一 第 8b 页 WYG0210-0282b.png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一书自为首尾并无节次注疏旧本以大学之道至止于信为一截此为分注非分节也惟蔡氏乃亶刻礼记模仍照注疏列此本以大学之道至此为一节统起也自天子至未之有也为一节疏格致也
卷一 第 9a 页 WYG0210-0282c.png
高忠宪尝取以注古本大学今蔡氏子伯传乃亶书见子伯所著古学通篹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
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
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王心斋氏语录有云格物者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者致其知所先后之知世以其为姚江之学而非之见江西杨氏所著四体大学夫姚江以格物为正
卷一 第 9b 页 WYG0210-0282d.png
物为去欲而心斋不守师说故为是言反追咎师承原属卤莽及禾中朱检讨竹垞于京师藏书家得宋黎氏立武所作大学发微有云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量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为用力之先后耳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者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发为意此物之本末也诚而正正而修修而齐齐而治治而平此事之终始也本始
卷一 第 10a 页 WYG0210-0283a.png
先也末终后也而曰知所先后者其䆒在乎知止而已则其说原有来历非私说也其既山阴刘先生讲学蕺山晓示门徒亦如所云然后喙息今姜氏所刻刘子学言明载其语立武字以常临江人官国子司业尝以讲学受门徒为宋末儒者号元中子(明郝京山敬刻礼记通解其于大学知本节曰物有本末即格物知所先后即致知姚承庵舜牧刻四书疑问曰知本即知先知本知先即知止知止而知已至矣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蒋氏道林谓大学之道必先知止而其功则始于格
卷一 第 10b 页 WYG0210-0283b.png
物格物也者格知身家国天下之浑乎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也格知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也湛甘泉视学尝谓学者云大学古本即以知本为格物知本者知修身也然则格物亦第知修身为大学要功耳安有从修身外求致知者莫非物也而身为本莫非事也而修身为始故知先即知止知止即物格知止能得即物格知至何则知
卷一 第 11a 页 WYG0210-0283c.png
本故也此罗氏念庵语大学只是一章书(罗氏近溪)格物只一物修身是也致知只一知知本是也(孙氏钟元问答)大学两此谓知本一是修身一是诚意然诚意正所以修身也知者知此而已(祁世培先生集)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又曰千变万化有一不起化于身者乎千病万痛有一不起痛于身者乎此处看得透谓之格物谓之知本故曰此谓知本
卷一 第 11b 页 WYG0210-0283d.png
此谓知之至(高忠宪公东林讲义)知修身即行修身则知与行一若知外物行修身则于修身分上尚欠一知字(张仲诚白龟圃示学者说)俗学误以未之有也为一篇绝语遂疑此谓二字不接试平心从上文读下便自了了然此地不得著注语者以下文紧接诚意无断处也此听斋学录中语魏文靖公为松江教授时讲学神山神山即佘山也曰大学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家国天下末也又
卷一 第 12a 页 WYG0210-0284a.png
曰德者本也则亲民末也格物者格此而已格之有主即为知止格之有序即为知先格之有要即为知本时学者疑非传义文靖从容曰此非试场且可论学前辈之言婉而切如此吴江朱氏愚庵与杨令若论大学补传书有曰哀公问曰诚身不过乎物天下国家皆物也身心意亦物也意何以诚心何以正身何以修即格物也格物之本则于身心意求明德之事格物之末则于国家天
卷一 第 12b 页 WYG0210-0284b.png
下求亲民之事(愚庵书亦有致知即致知止之知格物即格物有本末之物语)李善文选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之也广韵亦然盖从修身一量度间便谓知本睢州汤潜庵斌尝以侍读学士入起居注与施愚山李石台二侍讲论格物之说潜庵曰穷理固无害不知大学格物果是穷至事物之理否时张编修烈在坐嘿不出一言次日作书数千诋之潜庵不答又次日于史馆相见谓曰昨欲奉裁以穷致物理无暇故
卷一 第 13a 页 WYG0210-0284c.png
小缓耳各揖而退此康熙壬戌年事说文格木长貌又式也正也木长故有式义式故有正义论语有耻且格孟子格其君心之非书云惟先格王正厥事又曰格其非心礼记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注行无踰矩为格亦规正之义故文成谓物是意之所在格是格其不正以归于正皆主此解如礼之捍格则音𠗂字音义俱异他如格斗格杀阻格皆后来语于古文语意不类(蔡氏四书模)
卷一 第 13b 页 WYG0210-0284d.png
格有数义玉篇云格至也尔雅云来也至即来意书曰格尔众庶故注疏训格物云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若文成以格为格正之格则本说文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是也特文成又有格去物欲之说则本之司马温公捍禦外物解但捍格之格与沮格之格俱音阁如学记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史记废格事汉书太后议格唐书其议遂格皆读作阁是也至若朱传解作穷
卷一 第 14a 页 WYG0210-0285a.png
至则至自然字不甚着力穷而又至反觉矫勉故宋后为字书者如元人黄公绍辈皆迎合朱子之意而又为小变改作穷䆒然亦后来之注非古义矣朱子借古义至字而加穷字后人取新义穷字而去至字不如据玉篇广韵诸书作量度解为妥或谓天寿平格格字有穷极义不知平格与神保是格矧曰其有能格俱作感格通格解不必强合(徐氏仲山资治文字杂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卷一 第 14b 页 WYG0210-0285b.png

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
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
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
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
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
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卷一 第 15a 页 WYG0210-0285c.png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
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
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
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
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
卷一 第 15b 页 WYG0210-0285d.png

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
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
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夲夲者谓诚其意也(礼记注疏郑氏本注)自瞻彼至知本此广明诚意之事(孔氏颖达正义)大学诚意中庸诚身诚意在慎独诚身亦在慎独故是千圣一理(范氏允大读书录)古人入大学始得读大学之书元子胄子庶人之子
卷一 第 16a 页 WYG0210-0286a.png
一也其书头绪虽多只须理会修身为本四字所谓脩身为本亦只须理会诚意二字迨夫意己诚矣身则修矣而后平日所格天下国家之物与所致齐治均平之知乃得左右逄源举而措诸皆为实际若单讲致空虚之良知与博通事物之名数其于大学之道相隔千里吾党何取焉(陆石庵会语支言)汝南陈氏耀文问辨录云注疏前句此谓知本云本谓身也于后句此谓知本云本谓诚其意也此正相
卷一 第 16b 页 WYG0210-0286b.png
应处又云本末终始原非条件只因本字遂谓之释本末然则又以何者释终始耶又曰康诰以后皆与诚意相引伸而朱传曰释明新止善夫格致诚正修明德之事也齐治平新民之事也知止定静安虑能得止至善之事也既已备言之矣而又释之何居(此三段皆见经典稽疑)上蔡张氏沐白龟圃问答曰只一诚意而列圣所云明新止善之理俱备焉则诚意要哉
卷一 第 17a 页 WYG0210-0286c.png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
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
味此谓脩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
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
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
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
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脩不可以齐其家
卷一 第 17b 页 WYG0210-0286d.png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
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
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
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
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
卷一 第 18a 页 WYG0210-0287a.png

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
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
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
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
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
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
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卷一 第 18b 页 WYG0210-0287b.png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
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
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
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
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
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
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
卷一 第 19a 页 WYG0210-0287c.png

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
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
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
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
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
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
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
卷一 第 19b 页 WYG0210-0287d.png

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
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
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
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
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
卷一 第 20a 页 WYG0210-0288a.png

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
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
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
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
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
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卷一 第 20b 页 WYG0210-0288b.png

大学證文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