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下 第 1a 页 WYG0210-006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论语劄记卷下
大学士李光地撰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章
凡一代风俗多是前一辈人质朴重厚诚意有馀及
乎文貌愈繁则诚愈薄矣野人君子言其似也夫子
愿从先进亦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
意中字不重
读论语劄记卷下
大学士李光地撰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章
凡一代风俗多是前一辈人质朴重厚诚意有馀及
乎文貌愈繁则诚愈薄矣野人君子言其似也夫子
愿从先进亦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
意中字不重
卷下 第 1b 页 WYG0210-0068b.png
季路问事鬼神章
程子之言至矣中庸言顺父母而继以格鬼神又以
舜武周公之孝实之易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其理皆在夫子答季路所言中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章
夫子往往以回与赐较则子贡之为高弟可知然所
知则有明睿推测之分所存又有乐道忧贫之异故
程子之言至矣中庸言顺父母而继以格鬼神又以
舜武周公之孝实之易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其理皆在夫子答季路所言中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章
夫子往往以回与赐较则子贡之为高弟可知然所
知则有明睿推测之分所存又有乐道忧贫之异故
卷下 第 2a 页 WYG0210-0069a.png
夫子欲其知所以未至者而求自进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章
不践迹者天资之美暗与道合而不必一一践迹也
然必践迹而后能入于室如匠之规矩如射之彀率
精深微妙由此而得神明变化由此而生子路勇行
好义其天资在善人之上然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闻文以礼乐之论则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是皆不
欲践迹之意故夫子亦叹其未入于室也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张问善人之道章
不践迹者天资之美暗与道合而不必一一践迹也
然必践迹而后能入于室如匠之规矩如射之彀率
精深微妙由此而得神明变化由此而生子路勇行
好义其天资在善人之上然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闻文以礼乐之论则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是皆不
欲践迹之意故夫子亦叹其未入于室也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卷下 第 2b 页 WYG0210-0069b.png
集注形容曾晰之言志处当分三莭看有见夫人欲
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是言前一节意凡
人心有私欲则无论役于名利即竟日读书讲艺终
未到洒然处若拔出人欲之外则天理自流行于日
用之间食息寝兴无非是者颂诗读书领其趣也老
安少怀乐其真也即至泳味日月啸傲山水无所不
可此其学之自得处也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
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是言前一节意凡
人心有私欲则无论役于名利即竟日读书讲艺终
未到洒然处若拔出人欲之外则天理自流行于日
用之间食息寝兴无非是者颂诗读书领其趣也老
安少怀乐其真也即至泳味日月啸傲山水无所不
可此其学之自得处也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
卷下 第 3a 页 WYG0210-0069c.png
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是言中一莭意暮春之时童
冠之侣风泉咏归之乐皆是当前景物乐乎此而无
慕乎外盖无意于求知也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
上下同流各得其所是言外一莭意时令之和同群
之驩游以写心咏以言志是即与天地万物同流得
所之襟怀乐尧舜之道者之气象也曾晰狂者嘐嘐
慕古夫子所欲偕之道者故朱子极其形容如此
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固圣人所期许然成材于身以
著用于世乃是学之蹠实处曾晰问三子而夫子皆
冠之侣风泉咏归之乐皆是当前景物乐乎此而无
慕乎外盖无意于求知也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
上下同流各得其所是言外一莭意时令之和同群
之驩游以写心咏以言志是即与天地万物同流得
所之襟怀乐尧舜之道者之气象也曾晰狂者嘐嘐
慕古夫子所欲偕之道者故朱子极其形容如此
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固圣人所期许然成材于身以
著用于世乃是学之蹠实处曾晰问三子而夫子皆
卷下 第 3b 页 WYG0210-0069d.png
与之但哂由之不让耳虞廷九官如稷契皋夔之侣
皆终身于其职业而不变惟其心与圣人同是以皆
为圣人之徒也故使三子而有求仁之功则皆三代
之英而不嫌以才艺自局使曾晰而有掩言之行则
亦中行之选而不至以狂简自终矣他日夫子论三
子皆曰不知其仁也故与曾点者所以进三子也又
曰不知所以裁之故与三子者又所以裁曾点也
皆终身于其职业而不变惟其心与圣人同是以皆
为圣人之徒也故使三子而有求仁之功则皆三代
之英而不嫌以才艺自局使曾晰而有掩言之行则
亦中行之选而不至以狂简自终矣他日夫子论三
子皆曰不知其仁也故与曾点者所以进三子也又
曰不知所以裁之故与三子者又所以裁曾点也
卷下 第 4a 页 WYG0210-0070a.png
颜渊篇
颜渊问仁章
仁之所以为仁者心存而理得之谓也心存则一元
之善于此在理得则大公之道于此行此仁之成德
然也礼由仁而生故由礼可以至仁敬者礼之本也
主乎敬则心存矣节文者礼之用也合乎节文则理
得矣此复礼所以为为仁之要也然人所以不能复
礼者形骸为之累也为气所拘则昏为物所引则驰
必也胜怠以撤其昏然后敬立而礼之本可得必也
卷下 第 4b 页 WYG0210-0070b.png
胜欲以止其驰然后义形而礼之用可修此克己所
以又为复礼之端也克者对敌之称也人心与道心
为对故曰克复者返本之谓也理为人心所固有故
曰复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句只是申足上
句之意非推出以效言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
句则是提醒鞭辟处 颜子闻言心通而直请其目
盖是欲知工夫条件不至泛用其力夫子言己字便
以又为复礼之端也克者对敌之称也人心与道心
为对故曰克复者返本之谓也理为人心所固有故
曰复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句只是申足上
句之意非推出以效言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
句则是提醒鞭辟处 颜子闻言心通而直请其目
盖是欲知工夫条件不至泛用其力夫子言己字便
卷下 第 5a 页 WYG0210-0070c.png
是大纲说视听言动便是其目所谓形骸之累不离
乎四者之间而所谓礼之体用舍四者亦无自而见
其切于身也非礼已也勿之克己也句中便有必由
礼意复礼也勿字内亦包敬义两意存诚以绝其源
审几以遏其动若颜子之心齐而不远复乃事斯语
之验也
仲弓问仁章
颜子资高而学到故夫子直以克己复礼告之其间
诚明两进敬义交立颜子自能喻之不待谆谆也仲
乎四者之间而所谓礼之体用舍四者亦无自而见
其切于身也非礼已也勿之克己也句中便有必由
礼意复礼也勿字内亦包敬义两意存诚以绝其源
审几以遏其动若颜子之心齐而不远复乃事斯语
之验也
仲弓问仁章
颜子资高而学到故夫子直以克己复礼告之其间
诚明两进敬义交立颜子自能喻之不待谆谆也仲
卷下 第 5b 页 WYG0210-0070d.png
弓未如颜子故夫子分段详说见宾承祭是主敬是
存诚不欲勿施是徙义是行恕由此而进之与克己
复礼同归然而言之详略异耳
司马牛问仁章
告牛者虽又与颜冉殊而理则不异盖尝存乎难之
心者敬也必力行乎难之事者义也尝存乎难之心
则检身不及而无易由言矣必力行乎仁之事则耻
存诚不欲勿施是徙义是行恕由此而进之与克己
复礼同归然而言之详略异耳
司马牛问仁章
告牛者虽又与颜冉殊而理则不异盖尝存乎难之
心者敬也必力行乎难之事者义也尝存乎难之心
则检身不及而无易由言矣必力行乎仁之事则耻
卷下 第 6a 页 WYG0210-0071a.png
躬不逮而言之不出矣
子贡问政章
古者兵寓于民非如后世别有兵之目也然则所谓
去兵者马牛车甲器械之不备战阵之未讲焉尔如
新造之邦凶荒之岁所急在生聚储蓄安集劳来何
暇于厉戎讲武此不得已而去兵之说也去食与无食
不同如传载易子析骸是窘于不得食耳非去之也
去之者若遇凶灾则损经用薄禄廪而不一毫多取
于民之类此不得已而去食之说也自古皆有死是
子贡问政章
古者兵寓于民非如后世别有兵之目也然则所谓
去兵者马牛车甲器械之不备战阵之未讲焉尔如
新造之邦凶荒之岁所急在生聚储蓄安集劳来何
暇于厉戎讲武此不得已而去兵之说也去食与无食
不同如传载易子析骸是窘于不得食耳非去之也
去之者若遇凶灾则损经用薄禄廪而不一毫多取
于民之类此不得已而去食之说也自古皆有死是
卷下 第 6b 页 WYG0210-0071b.png
说到义理尽处言极去食之祸不过至于死耳虽死
信犹不可弃也况未必至于死乎
棘子成曰章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言质之须文犹文之须质也
若以其鞟论之则虎豹犬羊无异惟其文之炳蔚是
以超然异于犬羊之群耳如将废文存质一句隔断则
上下文意承接不去
信犹不可弃也况未必至于死乎
棘子成曰章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言质之须文犹文之须质也
若以其鞟论之则虎豹犬羊无异惟其文之炳蔚是
以超然异于犬羊之群耳如将废文存质一句隔断则
上下文意承接不去
卷下 第 7a 页 WYG0210-0071c.png
哀公问于有若曰章
百姓足四句不可如平时泛言君民一体之义须字
字对年饥用不足说盖年饥之时百姓必死亡流离
邑里将虚田卒污莱于此不加宽恤而厚敛之是避
小不足而就大不足大不足者将至矣故惟加惠于
民使之乐生安土则君虽损已节用亦无忧于不足
也如百姓不安其土不获其生则君之不足有不止
于今日者如此方与哀公之问相应抑哀公斯问也
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用之不足此
百姓足四句不可如平时泛言君民一体之义须字
字对年饥用不足说盖年饥之时百姓必死亡流离
邑里将虚田卒污莱于此不加宽恤而厚敛之是避
小不足而就大不足大不足者将至矣故惟加惠于
民使之乐生安土则君虽损已节用亦无忧于不足
也如百姓不安其土不获其生则君之不足有不止
于今日者如此方与哀公之问相应抑哀公斯问也
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用之不足此
卷下 第 7b 页 WYG0210-0071d.png
岂君道也哉有若若为不喻其意而忧民用之不足
者故对曰盍彻乎及公明言其意然后以当使百姓
足者告之虽违其本意以讽君实亦切乎时务而忠
告也
子张问政章
忠是所居倦是所行今曰居之无倦者以事存心也
行之以忠者以心制事也二句相为首尾
者故对曰盍彻乎及公明言其意然后以当使百姓
足者告之虽违其本意以讽君实亦切乎时务而忠
告也
子张问政章
忠是所居倦是所行今曰居之无倦者以事存心也
行之以忠者以心制事也二句相为首尾
卷下 第 8a 页 WYG0210-0072a.png
子张问士章
质直则存忠信好义则能徙义此是有实德实行者
而又不敢径情直行察乎人情思其所以处之者而
退让以下之此所以诚孚行著谦厚之风闻而邦家
必达也色取仁则非质直行违则不能好义居之不
疑则又自以为是而不顾人之是非此即圣人所谓
乡原者是以充其欺世盗名之术亦能使邦家必闻
而去达之道远矣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章
质直则存忠信好义则能徙义此是有实德实行者
而又不敢径情直行察乎人情思其所以处之者而
退让以下之此所以诚孚行著谦厚之风闻而邦家
必达也色取仁则非质直行违则不能好义居之不
疑则又自以为是而不顾人之是非此即圣人所谓
乡原者是以充其欺世盗名之术亦能使邦家必闻
而去达之道远矣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章
卷下 第 8b 页 WYG0210-0072b.png
此与答子张者辞异而意同主于诚则不动于私矣
正其义则不谋其利矣爱恶之私不行则必无徇忿
忘身之事矣
樊迟问仁章
迟因问知而未达故见子夏而犹以为夫子专言知
也谓夫子专言知则能使枉者直一语未知其为包
仁而言集注当云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故
正其义则不谋其利矣爱恶之私不行则必无徇忿
忘身之事矣
樊迟问仁章
迟因问知而未达故见子夏而犹以为夫子专言知
也谓夫子专言知则能使枉者直一语未知其为包
仁而言集注当云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故
卷下 第 9a 页 WYG0210-0072c.png
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而曰又者对前既未达而立
文耳子夏答之不过證明使枉者直之迹似未有以破其
疑者全在富哉言乎一语开发迟心故悟而不复问也
子路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章
先有司者以身为有司倡也如倡之以廉倡之以惠
倡之以勤皆其事也虽有不侵下职意然非所重赦
小过承有司来亦是说在官之过误先有司则自治
也严而下皆相师赦小过则待人也恕而人得自尽
文耳子夏答之不过證明使枉者直之迹似未有以破其
疑者全在富哉言乎一语开发迟心故悟而不复问也
子路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章
先有司者以身为有司倡也如倡之以廉倡之以惠
倡之以勤皆其事也虽有不侵下职意然非所重赦
小过承有司来亦是说在官之过误先有司则自治
也严而下皆相师赦小过则待人也恕而人得自尽
卷下 第 9b 页 WYG0210-0072d.png
至举贤才尤为政之要务不但使有司得其职而所以
励人材成风俗者在于是也故子游为武城宰而夫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可以观圣贤之用心矣 人其
舍诸言尔能举尔所知则人喻其意皆引类相先有
以佐尔之不逮矣语意相承非谓但尽己职而馀委
之人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章
励人材成风俗者在于是也故子游为武城宰而夫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可以观圣贤之用心矣 人其
舍诸言尔能举尔所知则人喻其意皆引类相先有
以佐尔之不逮矣语意相承非谓但尽己职而馀委
之人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章
卷下 第 10a 页 WYG0210-0073a.png
正名者如告齐景公之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子
路亦知夫子之意有所指而遂以为迂此所以卒事
乱邦而不悔也夫子既深责之而又详以告之盖名
分不正则出之于口而言已不顺矣言不顺则不即
乎人心之安而不得乎事理之正事何由成乎事且
不成况能兴礼乐以教化于人乎政事乱于上教化
弊于下势必刑罚苛紊而民无所措手足矣是故事
之可行者必可言也可言者必可行也行成于言言
依于名可以正名为空言也而忽之乎夫夫子而为
路亦知夫子之意有所指而遂以为迂此所以卒事
乱邦而不悔也夫子既深责之而又详以告之盖名
分不正则出之于口而言已不顺矣言不顺则不即
乎人心之安而不得乎事理之正事何由成乎事且
不成况能兴礼乐以教化于人乎政事乱于上教化
弊于下势必刑罚苛紊而民无所措手足矣是故事
之可行者必可言也可言者必可行也行成于言言
依于名可以正名为空言也而忽之乎夫夫子而为
卷下 第 10b 页 WYG0210-0073b.png
卫则必待卫君感悟而求所以处于父子之间非特
正其名而已也顾圣人之辞从容含蓄言正名则实
事在其中矣子路未喻其意以为夫子当此之际而
欲正名则空言而不可施于事夫子言如此者正欲
使其可行也夫人伦乖乱则发号施令其谁服之率
作兴事其谁劝之教化刑赏以何为衷不可一日而立
于臣民之上矣奚其为政哉 春秋道名分可谓一
正其名而已也顾圣人之辞从容含蓄言正名则实
事在其中矣子路未喻其意以为夫子当此之际而
欲正名则空言而不可施于事夫子言如此者正欲
使其可行也夫人伦乖乱则发号施令其谁服之率
作兴事其谁劝之教化刑赏以何为衷不可一日而立
于臣民之上矣奚其为政哉 春秋道名分可谓一
卷下 第 11a 页 WYG0210-0073c.png
言以蔽之夫子曰其辞则某有罪焉尔夫子修辞不
过使其言之顺理然先儒以为制事之权衡揆道之
模范盖周公之礼乐在焉而又为孔子之刑书皆不
离乎书法抑扬轻重婉直微显之间而得之名之必
可言言之必可行者如此
樊迟请学稼章
使樊迟但为营生细谋而问则后来夫子所言若与
问不相应盖樊迟亦是以稼圃当实学而欲讲明其
说如汉书之有九流亦学者所宜游心也然笾豆之
过使其言之顺理然先儒以为制事之权衡揆道之
模范盖周公之礼乐在焉而又为孔子之刑书皆不
离乎书法抑扬轻重婉直微显之间而得之名之必
可言言之必可行者如此
樊迟请学稼章
使樊迟但为营生细谋而问则后来夫子所言若与
问不相应盖樊迟亦是以稼圃当实学而欲讲明其
说如汉书之有九流亦学者所宜游心也然笾豆之
卷下 第 11b 页 WYG0210-0073d.png
事曾子不屑况稼圃乎故夫子拒之而复言其远者
大者使之闻之
子曰诵诗三百章
国风雅颂之规模次第自修身齐家以至平均天下
其每体之中则治乱兴衰之变具焉其为教则温柔
敦厚学之者又必岂弟仁恩而足以言故授之以政
则宜知邦国之若否使于四方则宜能片言以讲信
大者使之闻之
子曰诵诗三百章
国风雅颂之规模次第自修身齐家以至平均天下
其每体之中则治乱兴衰之变具焉其为教则温柔
敦厚学之者又必岂弟仁恩而足以言故授之以政
则宜知邦国之若否使于四方则宜能片言以讲信
卷下 第 12a 页 WYG0210-0074a.png
立谈而息纷也若但玩其文辞则荣华其言伸其
佔毕则小成其道所诵虽富亦何贵于穷经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章
自苟有用我者至此三章皆就当日时势言之而约
略其得效之久近耳假令王者是继治而兴或流风
善政犹有存者何待于必世哉然夫子自言其有成
之速则十倍于王者集注分别固确抑亦其存神过
化之妙有以自知者尔书曰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使
周公而在必犹有神速于兹者
佔毕则小成其道所诵虽富亦何贵于穷经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章
自苟有用我者至此三章皆就当日时势言之而约
略其得效之久近耳假令王者是继治而兴或流风
善政犹有存者何待于必世哉然夫子自言其有成
之速则十倍于王者集注分别固确抑亦其存神过
化之妙有以自知者尔书曰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使
周公而在必犹有神速于兹者
卷下 第 12b 页 WYG0210-0074b.png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章
欲速者心之躁见小利者心之私二者有阴阳之不
同而其病亦相因凡大事未有速成者故欲速者其
见必小心存于久远则不为利动故见小利者恒由
于欲速
叶公语孔子曰章
父子相隐以其为情理之正故曰直此固然矣然亦
欲速者心之躁见小利者心之私二者有阴阳之不
同而其病亦相因凡大事未有速成者故欲速者其
见必小心存于久远则不为利动故见小利者恒由
于欲速
叶公语孔子曰章
父子相隐以其为情理之正故曰直此固然矣然亦
卷下 第 13a 页 WYG0210-0074c.png
止于隐而已若出而辨其非攘则又非直也春秋之
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故于鲁国之恶辱则讳之然
辱而曲非在我则又不讳是则其讳也乃公道之不
可夺孝子慈孙不能改者也故观其隐则直在其中
奈何扬亲之恶以为直乎以夫子答司败之言观之
意极分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必也狂狷乎此句语意当玩味意中便恐有似中行
而非中行者故言既不得中行而与则无宁狂狷耳
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故于鲁国之恶辱则讳之然
辱而曲非在我则又不讳是则其讳也乃公道之不
可夺孝子慈孙不能改者也故观其隐则直在其中
奈何扬亲之恶以为直乎以夫子答司败之言观之
意极分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必也狂狷乎此句语意当玩味意中便恐有似中行
而非中行者故言既不得中行而与则无宁狂狷耳
卷下 第 13b 页 WYG0210-0074d.png
盖狂狷与中行不相似而进取之志可以裁不为之
行可以进也惟孟子知孔子之心故引此章之语既
释其意而遂继之以乡原德之贼也后又明其为似
是之非而足以乱德乃此章之义疏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章
同德故和以义相济故不同同恶故同各怀其私故
不和
行可以进也惟孟子知孔子之心故引此章之语既
释其意而遂继之以乡原德之贼也后又明其为似
是之非而足以乱德乃此章之义疏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章
同德故和以义相济故不同同恶故同各怀其私故
不和
卷下 第 14a 页 WYG0210-0075a.png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章
无愧于己故泰检身若不及故不骄有恃于已故骄
与物常相形故不泰
宪问篇
克伐怨欲不行焉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于克己亦似也然中间少一复礼
便不是本源工夫子路不忮不求夫子曰何足以臧
意亦犹是也锄稂莠者将以殖嘉谷疏壅塞者将以
行泉源去克伐怨欲者将以求吾心之德也吾心之
无愧于己故泰检身若不及故不骄有恃于已故骄
与物常相形故不泰
宪问篇
克伐怨欲不行焉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于克己亦似也然中间少一复礼
便不是本源工夫子路不忮不求夫子曰何足以臧
意亦犹是也锄稂莠者将以殖嘉谷疏壅塞者将以
行泉源去克伐怨欲者将以求吾心之德也吾心之
卷下 第 14b 页 WYG0210-0075b.png
德必居敬以持之明理以充之则人欲有日消之势
此则颜子四勿之功也宪之不行必也强忍力制而
未有本源功夫纵使能之而无天理流行其间犹之
稂莠既锄而嘉谷不生壅塞既疏而泉源不至此异
氏之学所以异于吾儒而告子之不动心所以别于
孟子也盖狂者于天理有见故嘐嘐进取而其行实
未修狷者持守有力故有所不为而于本源未彻夫
此则颜子四勿之功也宪之不行必也强忍力制而
未有本源功夫纵使能之而无天理流行其间犹之
稂莠既锄而嘉谷不生壅塞既疏而泉源不至此异
氏之学所以异于吾儒而告子之不动心所以别于
孟子也盖狂者于天理有见故嘐嘐进取而其行实
未修狷者持守有力故有所不为而于本源未彻夫
卷下 第 15a 页 WYG0210-0075c.png
子于中行之外则思狂狷其未许以仁也正其所以
进之也与
子路问成人章
欲兼四子之长便须有穷理制心养气达材之事皆
实学也又云文之以礼乐者四子之长未能纯粹文
以礼乐则集其所长化其所短所谓主善为师而协
于克一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紏章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则是以义动而人心服也如其
进之也与
子路问成人章
欲兼四子之长便须有穷理制心养气达材之事皆
实学也又云文之以礼乐者四子之长未能纯粹文
以礼乐则集其所长化其所短所谓主善为师而协
于克一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紏章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则是以义动而人心服也如其
卷下 第 15b 页 WYG0210-0075d.png
仁集注作谁如其仁者似太重盖管仲虽能使桓公
以义率诸侯然未免所谓五霸假之者若仁则无九
合事矣语意犹云似乎亦可称仁也盖未成乎仁者
之德而有其功固不可没也体味六字斟酌轻重铢
黍不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章
一匡天下一字非统壹之义乃粗与之之意言东迁
以义率诸侯然未免所谓五霸假之者若仁则无九
合事矣语意犹云似乎亦可称仁也盖未成乎仁者
之德而有其功固不可没也体味六字斟酌轻重铢
黍不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章
一匡天下一字非统壹之义乃粗与之之意言东迁
卷下 第 16a 页 WYG0210-0076a.png
后王室陵夷蛮夷猾夏至是而始一正也 夫子于
管仲小其器而大其功至子纠之事于子路则置而不论
于子贡则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夫死者为夫
妇之谅则不死者无过矣先儒求其说而不得故以
为桓公兄也子纠弟也兄当立而弟不当立故仲所
辅非正而不死其难可也夫所从之非是当预决既
从之而败乃曰去邪归正云者岂君子之道哉况桓
之为兄仅见于汉志薄昭之言周人之书皆以为纠
兄桓弟则此事未足据以为断且非嫡长而无先君
管仲小其器而大其功至子纠之事于子路则置而不论
于子贡则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夫死者为夫
妇之谅则不死者无过矣先儒求其说而不得故以
为桓公兄也子纠弟也兄当立而弟不当立故仲所
辅非正而不死其难可也夫所从之非是当预决既
从之而败乃曰去邪归正云者岂君子之道哉况桓
之为兄仅见于汉志薄昭之言周人之书皆以为纠
兄桓弟则此事未足据以为断且非嫡长而无先君
卷下 第 16b 页 WYG0210-0076b.png
之命则皆不当立者何论兄弟哉愚谓君臣之分有
定者有未定者当齐之乱庶孽交争则桓纠皆非君
也辅之者既无先君之命意如战国之为宾客者尔
则管召亦未为臣也既未正其君臣之义故死者徒
可云谅不死者未可以背君失节之罪加之则其事
在不论之列而已矣若王魏则受命辅导君臣之义
定矣以此别二事之是非则可桓纠之孰为兄弟非
定者有未定者当齐之乱庶孽交争则桓纠皆非君
也辅之者既无先君之命意如战国之为宾客者尔
则管召亦未为臣也既未正其君臣之义故死者徒
可云谅不死者未可以背君失节之罪加之则其事
在不论之列而已矣若王魏则受命辅导君臣之义
定矣以此别二事之是非则可桓纠之孰为兄弟非
卷下 第 17a 页 WYG0210-0076c.png
所论也
陈成子弑简公章
或问夫子欲伐齐但声大义于天下乎抑必有以胜
之也曰兵以义动有胜之理况所谓以鲁之全攻齐
之半者正所谓同力度德同德度义乃行师之要亦
未必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章
此所谓近思亦所谓慎思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
当为者位也
陈成子弑简公章
或问夫子欲伐齐但声大义于天下乎抑必有以胜
之也曰兵以义动有胜之理况所谓以鲁之全攻齐
之半者正所谓同力度德同德度义乃行师之要亦
未必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章
此所谓近思亦所谓慎思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
当为者位也
卷下 第 17b 页 WYG0210-0076d.png
子曰不逆诈章
逆诈亿不信不得谓之先觉者偶或得之而所失者
多也万一以诚为诈以信为不信则其害也大矣君
子之先觉不徒欲穷物之诡伪盖将有以化之而又
有以处之也今自立于不诚之地则化之也无本而
处之者必非其道矣奚贵于觉之先乎易曰恒易以
知险恒简以知阻易者险之反简者阻之反以险阻
逆诈亿不信不得谓之先觉者偶或得之而所失者
多也万一以诚为诈以信为不信则其害也大矣君
子之先觉不徒欲穷物之诡伪盖将有以化之而又
有以处之也今自立于不诚之地则化之也无本而
处之者必非其道矣奚贵于觉之先乎易曰恒易以
知险恒简以知阻易者险之反简者阻之反以险阻
卷下 第 18a 页 WYG0210-0077a.png
遇险阻则必不能知险阻而亦无以处险阻者惟易
简则知险阻而有以处之矣若无易简之德而徒曰
无贰无虞云者使其果能息机忘物犹未足为贤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章
不怨不尤无求知之心也下学上达无致知之道也
盖于世无名利之贪于身无隐怪之行依乎中庸遁
世不见知而不悔者也然天理固如是是以天必知
之而人或莫知者天人理一而分殊形气所隔难与
天通故也乾坤之心至易至简在人惟至诚之道与
简则知险阻而有以处之矣若无易简之德而徒曰
无贰无虞云者使其果能息机忘物犹未足为贤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章
不怨不尤无求知之心也下学上达无致知之道也
盖于世无名利之贪于身无隐怪之行依乎中庸遁
世不见知而不悔者也然天理固如是是以天必知
之而人或莫知者天人理一而分殊形气所隔难与
天通故也乾坤之心至易至简在人惟至诚之道与
卷下 第 18b 页 WYG0210-0077b.png
之默焉而相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在人惟不显之
德与之泯然而同归子贡之在圣门可谓聪明而智
足知圣者然陆子静谓江汉以濯秋阳以暴未必能
如曾子之见其皓皓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未必能如
子思之知其浩浩故夫子以叹发之因以所自得者
告之盖与天何言哉及一贯之语皆圣门第一义也
子路问君子章
德与之泯然而同归子贡之在圣门可谓聪明而智
足知圣者然陆子静谓江汉以濯秋阳以暴未必能
如曾子之见其皓皓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未必能如
子思之知其浩浩故夫子以叹发之因以所自得者
告之盖与天何言哉及一贯之语皆圣门第一义也
子路问君子章
卷下 第 19a 页 WYG0210-0077c.png
修己以敬者以敬修己也修己以安人安百姓者以
其修己之敬推之而安人安百姓也修己安人安百
姓内自有功夫然皆必以敬为主敬者德之本而礼
之实也他日言知德者鲜又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则此亦是因子路所不足者而告之故每未喻敬道
之大而请益也
卫灵公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章
此章一贯与告曾子者同异宜致思焉论其同则夫
其修己之敬推之而安人安百姓也修己安人安百
姓内自有功夫然皆必以敬为主敬者德之本而礼
之实也他日言知德者鲜又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则此亦是因子路所不足者而告之故每未喻敬道
之大而请益也
卫灵公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章
此章一贯与告曾子者同异宜致思焉论其同则夫
卷下 第 19b 页 WYG0210-0077d.png
子一贯之道无两也两则非一矣论其异则彼以忠
恕释其意而此以多学而识发其端集注言彼以行
言此以知言者是也盖所谓一理浑然者一而已矣
就其汎应曲当处则是以行言就其融会贯通处则
是以知言皆因二子平日所事者而启发之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章
集注德盛而民化不待有所作为是本意绍尧得人
恕释其意而此以多学而识发其端集注言彼以行
言此以知言者是也盖所谓一理浑然者一而已矣
就其汎应曲当处则是以行言就其融会贯通处则
是以知言皆因二子平日所事者而启发之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章
集注德盛而民化不待有所作为是本意绍尧得人
卷下 第 20a 页 WYG0210-0078a.png
尤不见有为之迹是兼意正如有天下而不与亦不
独舜禹以其皆自布衣崛起故特表而出之也恭已
正南面正是形容其盛德之至处如讲此句仍以绍
尧得人意参入便不是
子张问行章
忠信者由中而有实也笃敬者淳厚而谨饬也此只
是一诚字见于言行者如此分之则忠与笃者发于
诚之存信与敬者形于诚之著君子以诚存心所谓
德也凡事之有得于己者必其根心而常顾諟于动
独舜禹以其皆自布衣崛起故特表而出之也恭已
正南面正是形容其盛德之至处如讲此句仍以绍
尧得人意参入便不是
子张问行章
忠信者由中而有实也笃敬者淳厚而谨饬也此只
是一诚字见于言行者如此分之则忠与笃者发于
诚之存信与敬者形于诚之著君子以诚存心所谓
德也凡事之有得于己者必其根心而常顾諟于动
卷下 第 20b 页 WYG0210-0078b.png
静之间所以参前倚衡无非是物至诚而不动者未
之有也
颜渊问为邦章
颜子问仁而夫子以克己复礼告之至其问为邦亦
即此意推而大之耳四代礼乐乃礼之大者放郑声
远佞人则非礼勿视听言动之见于用者也有天德
然后可以语王道故其言之相为表里如此
之有也
颜渊问为邦章
颜子问仁而夫子以克己复礼告之至其问为邦亦
即此意推而大之耳四代礼乐乃礼之大者放郑声
远佞人则非礼勿视听言动之见于用者也有天德
然后可以语王道故其言之相为表里如此
卷下 第 21a 页 WYG0210-0078c.png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章
此章专以制事而言故首曰义以为质以义制事也
义之体主于直或恐其节文之未备义之行主于决则
恐其逊让之未修然其成也归于信焉盖诚意周于
事故始终如一而不懈力行以明信故表里如一而
不虚也义以为质如木之干礼行孙出如华叶信以
成之则如果实之成复肖其根种而内外之道合矣
子曰吾之于人也章
此章毁誉并言而意多在誉盖毁者内实不直而外
此章专以制事而言故首曰义以为质以义制事也
义之体主于直或恐其节文之未备义之行主于决则
恐其逊让之未修然其成也归于信焉盖诚意周于
事故始终如一而不懈力行以明信故表里如一而
不虚也义以为质如木之干礼行孙出如华叶信以
成之则如果实之成复肖其根种而内外之道合矣
子曰吾之于人也章
此章毁誉并言而意多在誉盖毁者内实不直而外
卷下 第 21b 页 WYG0210-0078d.png
沽直者也誉者心迹俱不直者也曲意徇人违心阿
世其意以为时非三代民心漓浇不如是委曲而不
可行耳故夫子谓吾之于人固未尝毁之而没其真
亦何尝誉之而过其寔间有近于誉者亦必有所试
验而决知其将来耳非吾独好直也盖以斯民也恒
性不改秉彝难欺世历三代所谓用舍举错彰瘅命
讨无非以是直道而行之者也三代既不易民而治
世其意以为时非三代民心漓浇不如是委曲而不
可行耳故夫子谓吾之于人固未尝毁之而没其真
亦何尝誉之而过其寔间有近于誉者亦必有所试
验而决知其将来耳非吾独好直也盖以斯民也恒
性不改秉彝难欺世历三代所谓用舍举错彰瘅命
讨无非以是直道而行之者也三代既不易民而治
卷下 第 22a 页 WYG0210-0079a.png
则生今之世亦患吾不能行古之道耳而何患乎民
心之不古也哉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章
集注于此章语意有两转言君子之业谋道而不谋
食然谋食未必得食而谋道禄在其中似乎谋道乃
所以谋食者然君子之心则忧道而不忧贫禄之得
失盖有所不计焉尔岂同于谋食者之心哉义理极
为完备若径直说下即是今日科举之学非道也
子曰知及之章
心之不古也哉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章
集注于此章语意有两转言君子之业谋道而不谋
食然谋食未必得食而谋道禄在其中似乎谋道乃
所以谋食者然君子之心则忧道而不忧贫禄之得
失盖有所不计焉尔岂同于谋食者之心哉义理极
为完备若径直说下即是今日科举之学非道也
子曰知及之章
卷下 第 22b 页 WYG0210-0079b.png
此章似专为临民者发知及仁守是修德之事若知
及之而仁不能守则诚意有所未至德行有所未立
虽其知之所至或有得者终不能久于其道而必失
也庄涖动礼则出身加民之事所谓出入起居罔有
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粹然以先王之道文之然
后尽善也盖知及仁守所谓道之以德也庄涖动礼
所谓齐之以礼也他日对哀公问政既曰知仁勇以
及之而仁不能守则诚意有所未至德行有所未立
虽其知之所至或有得者终不能久于其道而必失
也庄涖动礼则出身加民之事所谓出入起居罔有
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粹然以先王之道文之然
后尽善也盖知及仁守所谓道之以德也庄涖动礼
所谓齐之以礼也他日对哀公问政既曰知仁勇以
卷下 第 23a 页 WYG0210-0079c.png
修身而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又曰齐明盛服非礼
不动而列于九经之首内外相须本末乃备前篇所
谓修己以敬上好礼则民易使者意亦相通也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意盖云与其
不均宁寡与其不安宁贫也夫一物而众分之乌得
不寡然寡非所患患其分之不均虽欲守其寡不可
得耳寡之又寡必至于贫然贫犹非所患患其势之
不动而列于九经之首内外相须本末乃备前篇所
谓修己以敬上好礼则民易使者意亦相通也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意盖云与其
不均宁寡与其不安宁贫也夫一物而众分之乌得
不寡然寡非所患患其分之不均虽欲守其寡不可
得耳寡之又寡必至于贫然贫犹非所患患其势之
卷下 第 23b 页 WYG0210-0079d.png
不安虽欲守其贫而不可得耳夫子又释其意以为
均虽不能无寡然皆少有得焉则已无贫矣况均则
必无不平之争其势自和和则有相通相济之谊并
可无寡矣如是则必安安则无论不寡不贫也虽或
寡而至于贫然衅孽消而根本固必不至于倾矣此
有国家者之常理即以一父之子验之可见也所以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者以此 远人
均虽不能无寡然皆少有得焉则已无贫矣况均则
必无不平之争其势自和和则有相通相济之谊并
可无寡矣如是则必安安则无论不寡不贫也虽或
寡而至于贫然衅孽消而根本固必不至于倾矣此
有国家者之常理即以一父之子验之可见也所以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者以此 远人
卷下 第 24a 页 WYG0210-0080a.png
非指颛臾正对颛臾在邦域之中而至近者言之言
虽有远人不服疑乎可以动干戈矣然犹且来之以
文德况如颛臾之在邦内乎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应
前修文德一段邦分崩离析应前均和安一段 大
抵季孙冉有之意不过欲兼并颛臾以自封殖则患
寡患贫其本心也及夫子责之乃以为子孙忧是谋
则患倾又其饰说也夫子以为三者之计皆当以均
安为内治根本之图耳根本固则自无倾之患而贫
寡不足计矣虽有强邻敌国力足相倾者犹当修文
虽有远人不服疑乎可以动干戈矣然犹且来之以
文德况如颛臾之在邦内乎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应
前修文德一段邦分崩离析应前均和安一段 大
抵季孙冉有之意不过欲兼并颛臾以自封殖则患
寡患贫其本心也及夫子责之乃以为子孙忧是谋
则患倾又其饰说也夫子以为三者之计皆当以均
安为内治根本之图耳根本固则自无倾之患而贫
寡不足计矣虽有强邻敌国力足相倾者犹当修文
卷下 第 24b 页 WYG0210-0080b.png
以来而勿竞武也今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则在邦内
者不足忧不均而分崩离析势将不安而不能守则
可忧者萧墙之内而邦内又非所忧也奈何以患倾
自文而谋动干戈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章
上文首言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后云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上文只言诸侯大夫陪臣
者不足忧不均而分崩离析势将不安而不能守则
可忧者萧墙之内而邦内又非所忧也奈何以患倾
自文而谋动干戈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章
上文首言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后云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上文只言诸侯大夫陪臣
卷下 第 25a 页 WYG0210-0080c.png
专政而后又云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首尾若不相
应而义理实完密盖由前之言则自诸侯不得干政
而大夫陪臣不得与于国命矣然有道之世公天下
以为心诸侯虽不敢擅礼乐征伐之柄而方伯连帅
未尝不承流以行礼乐征伐之事特不如今日之出
自大夫耳大夫士虽不敢专政而政之得失有位得
而议之或昌言以諌或微言以讽特不如今日之庶
人纷纷私议耳此理不明而徒区区惩于祸败故至
秦而灭国罢侯天子孤立于上其祸究于坑焚则士
应而义理实完密盖由前之言则自诸侯不得干政
而大夫陪臣不得与于国命矣然有道之世公天下
以为心诸侯虽不敢擅礼乐征伐之柄而方伯连帅
未尝不承流以行礼乐征伐之事特不如今日之出
自大夫耳大夫士虽不敢专政而政之得失有位得
而议之或昌言以諌或微言以讽特不如今日之庶
人纷纷私议耳此理不明而徒区区惩于祸败故至
秦而灭国罢侯天子孤立于上其祸究于坑焚则士
卷下 第 25b 页 WYG0210-0080d.png
大夫之陈列无闻而诵说亦辜矣可见圣人之言完
全无弊也然此意在言外推论则及此耳 此篇每
章俱称孔子当是一人所记
孔子曰益者三友章
三者各由浅而深友直但足以闻吾过友谅则有以
进吾德友多闻又有以广吾学也友便辟但相习以
文貌友善柔则相护其过非友便佞又相诱以机变
全无弊也然此意在言外推论则及此耳 此篇每
章俱称孔子当是一人所记
孔子曰益者三友章
三者各由浅而深友直但足以闻吾过友谅则有以
进吾德友多闻又有以广吾学也友便辟但相习以
文貌友善柔则相护其过非友便佞又相诱以机变
卷下 第 26a 页 WYG0210-0081a.png
也似不必两下相对说
孔子曰益者三乐章
三者亦各由浅而深乐节礼乐则有悦学之志乐道
人之善则有公物之心乐多贤友则有进德之效矣
乐骄乐者其志始荒乐佚游者荒而荡乐宴乐者荡
而溺且昏矣亦似不必两下相对说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章
言未及之而言者君子之意已形于颜色但语次未
及耳未见颜色而言则纵臆妄言绝不察人意之所
孔子曰益者三乐章
三者亦各由浅而深乐节礼乐则有悦学之志乐道
人之善则有公物之心乐多贤友则有进德之效矣
乐骄乐者其志始荒乐佚游者荒而荡乐宴乐者荡
而溺且昏矣亦似不必两下相对说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章
言未及之而言者君子之意已形于颜色但语次未
及耳未见颜色而言则纵臆妄言绝不察人意之所
卷下 第 26b 页 WYG0210-0081b.png
在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章
朱子常说敬字之义谓惟畏字最相近以夫子此章
观之便是学者持敬工夫有着落处终日之间常知
天有正命帝有明威凛然常在心目而不敢肆而又
致恭德位之人尊尚圣贤之书如是而有不敬焉者
寡矣明道程子喜诵易语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章
朱子常说敬字之义谓惟畏字最相近以夫子此章
观之便是学者持敬工夫有着落处终日之间常知
天有正命帝有明威凛然常在心目而不敢肆而又
致恭德位之人尊尚圣贤之书如是而有不敬焉者
寡矣明道程子喜诵易语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
卷下 第 27a 页 WYG0210-0081c.png
德夫此三者君子所以齐戒而神明其德者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章
九思杂发于日用之间而圣人言之盖自有序耳目
之官不思则蔽于物虽欲用其存养省察之功不可
得也故视听居首外诱既防则应物者不可不慎故
色貌言事次之此六者皆所以闲邪存诚涵养之事
也至于问辨而不蓄疑惩忿窒欲而不迷于利害之
机则又穷理修身之要为学之至切者故以是终焉
案洪范以思列于五事之中夫子则以思贯于九者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章
九思杂发于日用之间而圣人言之盖自有序耳目
之官不思则蔽于物虽欲用其存养省察之功不可
得也故视听居首外诱既防则应物者不可不慎故
色貌言事次之此六者皆所以闲邪存诚涵养之事
也至于问辨而不蓄疑惩忿窒欲而不迷于利害之
机则又穷理修身之要为学之至切者故以是终焉
案洪范以思列于五事之中夫子则以思贯于九者
卷下 第 27b 页 WYG0210-0081d.png
之内盖视听言貌虽与心相对而莫非心之所为也
故孟子初以小体大体并举后乃以思为主而曰思
则得之其深得洪范论语之意者与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章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以字与则字不同不
可说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盖求志是进
德修业事必隐居以求之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故孟子初以小体大体并举后乃以思为主而曰思
则得之其深得洪范论语之意者与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章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以字与则字不同不
可说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盖求志是进
德修业事必隐居以求之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卷下 第 28a 页 WYG0210-0082a.png
苟有易世成名之心则志为之夺矣达道是济人利
物事必行义以达之道之将行必自重而不自失者
固义也道之将废不忍坐视而不救者亦义也苟不
能进以礼退以义又或愤时绝俗而群鸟兽则道又
为之失矣圣门惟颜子庶几故陋巷箪瓢所以求志
也如由也求也赤也皆欲以材具自见夫子虽许以
从政而未概于心独于曾点漆雕开有取焉者此也
至行义达道即夫子一身可见虽汲汲于济时然而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也虽栖栖以终老然而所在求
物事必行义以达之道之将行必自重而不自失者
固义也道之将废不忍坐视而不救者亦义也苟不
能进以礼退以义又或愤时绝俗而群鸟兽则道又
为之失矣圣门惟颜子庶几故陋巷箪瓢所以求志
也如由也求也赤也皆欲以材具自见夫子虽许以
从政而未概于心独于曾点漆雕开有取焉者此也
至行义达道即夫子一身可见虽汲汲于济时然而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也虽栖栖以终老然而所在求
卷下 第 28b 页 WYG0210-0082b.png
君志不舍命也盖进退之义固当如此故必行义而
后可以达道他日又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
不行已知之矣盖极至之论也
邦君之妻章
夫子作春秋于夫妇之伦极重故其名称必谨此章
必夫子尝言及之故门人记焉后夫人配至尊而为
宗庙主君必尊之敬之重其耦也然阳大而阴小夫
后可以达道他日又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
不行已知之矣盖极至之论也
邦君之妻章
夫子作春秋于夫妇之伦极重故其名称必谨此章
必夫子尝言及之故门人记焉后夫人配至尊而为
宗庙主君必尊之敬之重其耦也然阳大而阴小夫
卷下 第 29a 页 WYG0210-0082c.png
行而妇从后夫人必谦卑自抑而不敢夷于君然后
两尽其道矣春秋书法迎则称后如逆王后于纪先
尊王之命也归则称女如纪季姜归于京师次存后
之谦也其在侯邦则逆书女而归书夫人以稍变天
子之书法然观此章所记则先成其尊次通其谦其义
与天子同也下两句皆以邦人之称言本国自称则
曰君夫人犹称其君曰君也称于异邦则曰寡小君
犹称其君曰寡君也君尊之则邦人尊之故称于本
国者耦君以重君命也夫人自小则邦人小之故称
两尽其道矣春秋书法迎则称后如逆王后于纪先
尊王之命也归则称女如纪季姜归于京师次存后
之谦也其在侯邦则逆书女而归书夫人以稍变天
子之书法然观此章所记则先成其尊次通其谦其义
与天子同也下两句皆以邦人之称言本国自称则
曰君夫人犹称其君曰君也称于异邦则曰寡小君
犹称其君曰寡君也君尊之则邦人尊之故称于本
国者耦君以重君命也夫人自小则邦人小之故称
卷下 第 29b 页 WYG0210-0082d.png
于异邦者不敢夷君以顺夫人意也春秋书法其生
也曰公曰夫人盖在本国自称之辞其葬也曰我君
我小君则以古者葬礼同盟毕至故加葬于我之上
者人来葬我也人来葬我则用对异邦所称之辞矣
曲礼错说故知后儒杂记非孔门旧书也
阳货篇
子曰性相近也章
也曰公曰夫人盖在本国自称之辞其葬也曰我君
我小君则以古者葬礼同盟毕至故加葬于我之上
者人来葬我也人来葬我则用对异邦所称之辞矣
曲礼错说故知后儒杂记非孔门旧书也
阳货篇
子曰性相近也章
卷下 第 30a 页 WYG0210-0083a.png
言人之性虽有气质不齐然皆受天地之中以生者
则其性皆超然贵于万物概而言之皆相近也其智
愚贤不肖之所就悬绝者由其习使然耳如在上之
化行父师之教豫所闻见者皆正言正事所服行者
皆孝弟忠信则未有不同归于善者惟其生薄俗比
匪人薰蒸渐染日究污下此犹未可罪才之殊也而
岂可以言性之异也哉案夫子此言唯孟子能畅其说
其曰性善即相近之说也其曰或相倍蓰而无算其
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则习相远之说也先儒谓孔
则其性皆超然贵于万物概而言之皆相近也其智
愚贤不肖之所就悬绝者由其习使然耳如在上之
化行父师之教豫所闻见者皆正言正事所服行者
皆孝弟忠信则未有不同归于善者惟其生薄俗比
匪人薰蒸渐染日究污下此犹未可罪才之殊也而
岂可以言性之异也哉案夫子此言唯孟子能畅其说
其曰性善即相近之说也其曰或相倍蓰而无算其
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则习相远之说也先儒谓孔
卷下 第 30b 页 WYG0210-0083b.png
子所言者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乃极本
穷源之性愚谓惟其相近是以谓之善惟其善是以
相近似未可言孔孟之指殊也盖孔孟所言者皆人
性耳若以天地之理言则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禽兽
草木无非是者然禽兽之性则不可言与人相近相
近者必其善者也故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孔
子之说无异于孟子也禽兽之性不可以言善所谓
穷源之性愚谓惟其相近是以谓之善惟其善是以
相近似未可言孔孟之指殊也盖孔孟所言者皆人
性耳若以天地之理言则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禽兽
草木无非是者然禽兽之性则不可言与人相近相
近者必其善者也故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孔
子之说无异于孟子也禽兽之性不可以言善所谓
卷下 第 31a 页 WYG0210-0083c.png
善者以其同类而相近也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
孟子之说又无异于孔子也且如言国家尊贤则大
贤小贤皆可谓之贤言使能则大材小材皆可谓之
能故言人性之善则虽有昏明强弱之差等皆可谓
之善为其相近故也故曰孔子之后唯孟子独能明
性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上章言性相近习相远则是虽有智愚之不齐唯其
相近也故皆可以习而转移习于善则虽愚必明习
孟子之说又无异于孔子也且如言国家尊贤则大
贤小贤皆可谓之贤言使能则大材小材皆可谓之
能故言人性之善则虽有昏明强弱之差等皆可谓
之善为其相近故也故曰孔子之后唯孟子独能明
性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上章言性相近习相远则是虽有智愚之不齐唯其
相近也故皆可以习而转移习于善则虽愚必明习
卷下 第 31b 页 WYG0210-0083d.png
于恶则罔念而昏也上知下愚乃气质绝远之甚者
是以上知虽习于恶亦不磷不缁而不为恶下愚虽
习于善亦自暴自弃而不为善非其才之不可移也
其志之自不肯移耳自上知以下下愚以上则善恶
皆系所习故习不可不慎也
子张问仁于孔子章
恭者持己之严宽者待人之恕二者其本也恭而根
是以上知虽习于恶亦不磷不缁而不为恶下愚虽
习于善亦自暴自弃而不为善非其才之不可移也
其志之自不肯移耳自上知以下下愚以上则善恶
皆系所习故习不可不慎也
子张问仁于孔子章
恭者持己之严宽者待人之恕二者其本也恭而根
卷下 第 32a 页 WYG0210-0084a.png
之于信则人不徒貌敬而心倚之矣宽而济之以敏
则不独简则易从而人归抑且悦以先民而业建矣
盖能恭宽则人之敬爱兼至能信敏则人之心力齐
协然四者之行必有实惠加于人焉故有敬爱之心
者足以自达心力之协者得以自尽此五者大而言
之治天下不过如是近而言之虽州里不可弃其寔
则皆心德之流行而已故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章
则不独简则易从而人归抑且悦以先民而业建矣
盖能恭宽则人之敬爱兼至能信敏则人之心力齐
协然四者之行必有实惠加于人焉故有敬爱之心
者足以自达心力之协者得以自尽此五者大而言
之治天下不过如是近而言之虽州里不可弃其寔
则皆心德之流行而已故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章
卷下 第 32b 页 WYG0210-0084b.png
仁知性德之大者信直其质也勇刚其用也仁知子
路学所未至故言其蔽以开之信直勇刚子路资之
所近故又言其蔽以戒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章
此章虽教人学诗之法然学之序存焉学始于兴起
善心故首兴次则考究事理故次观内必从事于涵
养而得其性情之正外必用力于躬行而明于分谊
路学所未至故言其蔽以开之信直勇刚子路资之
所近故又言其蔽以戒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章
此章虽教人学诗之法然学之序存焉学始于兴起
善心故首兴次则考究事理故次观内必从事于涵
养而得其性情之正外必用力于躬行而明于分谊
卷下 第 33a 页 WYG0210-0084c.png
之大其馀则微物亦多识焉无非所以博义理之趣
而为畜德之助也圣人一言而先后本末兼举者如
此
子谓伯鱼曰章
此必因教小子而伯鱼亦在侧又特问而教之使之
且就二南而学焉则全经皆可次第通矣诗有四始
雅颂则达乎朝庙者体大而施远二南者造端夫妇
者也居室之中垣堵之内若于理无所见于道无所
得虽州里行乎哉故曰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而为畜德之助也圣人一言而先后本末兼举者如
此
子谓伯鱼曰章
此必因教小子而伯鱼亦在侧又特问而教之使之
且就二南而学焉则全经皆可次第通矣诗有四始
雅颂则达乎朝庙者体大而施远二南者造端夫妇
者也居室之中垣堵之内若于理无所见于道无所
得虽州里行乎哉故曰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卷下 第 33b 页 WYG0210-0084d.png
子曰予欲无言章
与无隐章意义虽同然彼是因以无言疑夫子者而
发此是因以有言求夫子者而发言固教者所必有
然有听之以为义理已盖于此不复思绎者有听之
以资知见不切身心者尚有听之而因缴绕于议论
之间反生他病者若善学者直须立为己之志以观
圣人之作止动静而窥其意指之所存则所以领略
与无隐章意义虽同然彼是因以无言疑夫子者而
发此是因以有言求夫子者而发言固教者所必有
然有听之以为义理已盖于此不复思绎者有听之
以资知见不切身心者尚有听之而因缴绕于议论
之间反生他病者若善学者直须立为己之志以观
圣人之作止动静而窥其意指之所存则所以领略
卷下 第 34a 页 WYG0210-0085a.png
者深而启悟者切觉得事事皆与自己分上相关于
此有疑而复加以质问则沛然矣时行物生以记礼
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霆流形庶物露生者观之
则似皆以喻天道之至教然在此章则以时行喻教
物生喻学似尤警切盖四气嘿运莫非天地一元之
心万物受之皆若嘿喻乎天地之心而变化滋益其
机有不容已者此岂化工者谆谆然命之乎大抵圣
人此等话头皆是于学者身上极其亲切理会得者
便须有得力处不然只作一高大微妙道理说过失
此有疑而复加以质问则沛然矣时行物生以记礼
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霆流形庶物露生者观之
则似皆以喻天道之至教然在此章则以时行喻教
物生喻学似尤警切盖四气嘿运莫非天地一元之
心万物受之皆若嘿喻乎天地之心而变化滋益其
机有不容已者此岂化工者谆谆然命之乎大抵圣
人此等话头皆是于学者身上极其亲切理会得者
便须有得力处不然只作一高大微妙道理说过失
卷下 第 34b 页 WYG0210-0085b.png
之远矣
微子篇
子路从而后章
不仕无义以下是责丈人之失君子之仕也以下是
表夫子之心道与义是一是二卷而怀之可以传后
举而措之可以济时者道也举而措之而不失已卷
而怀之而不忘世者义也详见前篇
微子篇
子路从而后章
不仕无义以下是责丈人之失君子之仕也以下是
表夫子之心道与义是一是二卷而怀之可以传后
举而措之可以济时者道也举而措之而不失已卷
而怀之而不忘世者义也详见前篇
卷下 第 35a 页 WYG0210-0085c.png
大师挚适齐章
大师兼掌堂上堂下之乐者亚饭三饭四饭以乐侑
食奏于堂上鼓鼗以倡笙管奏于堂下贰大师者少
师与堂上堂下之歌笙相应者钟磬立言之序不苟
如此
周有八士章
此篇首记三仁明商之亡在乎播弃黎老囚奴正士
也故连类以衰周之事继之其终复系以姬公禽父
开国之训周初人才之盛惓惓属望之意切矣文中
大师兼掌堂上堂下之乐者亚饭三饭四饭以乐侑
食奏于堂上鼓鼗以倡笙管奏于堂下贰大师者少
师与堂上堂下之歌笙相应者钟磬立言之序不苟
如此
周有八士章
此篇首记三仁明商之亡在乎播弃黎老囚奴正士
也故连类以衰周之事继之其终复系以姬公禽父
开国之训周初人才之盛惓惓属望之意切矣文中
卷下 第 35b 页 WYG0210-0085d.png
子曰终之以豳风明乎变之可正也
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章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然夫子
言温故知新不独序固如此盖有新故相生之妙存
焉故中庸用之以注尊德性道问学其契悟也深矣
譬之食物而化则与腑脏相入养而无害又可使饮
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章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然夫子
言温故知新不独序固如此盖有新故相生之妙存
焉故中庸用之以注尊德性道问学其契悟也深矣
譬之食物而化则与腑脏相入养而无害又可使饮
卷下 第 36a 页 WYG0210-0086a.png
食益进而肤革充盈也先言日知其所亡不惟新故
截断亦恐所谓故者迹焉而已此所以为圣贤之言
之别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章
博学未足以近仁然不博学则工夫无所依据故夫
子言博学之又言学以聚之皆以是为称首也至能
笃志则心有所存而专一不二矣切问则意有所为
而事事必返诸已矣近思则以心体之以身验之而
此理几于在我矣故曰仁在其中子夏言未学必谓
截断亦恐所谓故者迹焉而已此所以为圣贤之言
之别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章
博学未足以近仁然不博学则工夫无所依据故夫
子言博学之又言学以聚之皆以是为称首也至能
笃志则心有所存而专一不二矣切问则意有所为
而事事必返诸已矣近思则以心体之以身验之而
此理几于在我矣故曰仁在其中子夏言未学必谓
卷下 第 36b 页 WYG0210-0086b.png
之学意偏于言行此言仁在其中意又偏于言学先
儒盖尝议之然可见其两下用功各有得力处岂后
世学者所可及哉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章
三代之世小学之教虽卑然寔所以培其根也大学
之教虽高然乃所以达其支也故以道体言之则性
命身心为本威仪文辞为末学记所以有大德不官
儒盖尝议之然可见其两下用功各有得力处岂后
世学者所可及哉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章
三代之世小学之教虽卑然寔所以培其根也大学
之教虽高然乃所以达其支也故以道体言之则性
命身心为本威仪文辞为末学记所以有大德不官
卷下 第 37a 页 WYG0210-0086c.png
大道不器之云也以功夫言之则小物细行乃所以为
大德之基故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岂非又以此为
本哉子游有见于道礼之高子夏有见于功夫之实
其意皆善也然子游直以小学之收放心养德性者
为末则似有异乎圣门教弟子之指观子夏破之之
论又似乎圣门之教固当先末而后本者曷不明言
此之即为本乎是子游以洒扫应对进退为末而子
夏亦姑曰末云尔物有本末而知所先后者其旨终
未甚莹也故曰孔子没而微言绝
大德之基故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岂非又以此为
本哉子游有见于道礼之高子夏有见于功夫之实
其意皆善也然子游直以小学之收放心养德性者
为末则似有异乎圣门教弟子之指观子夏破之之
论又似乎圣门之教固当先末而后本者曷不明言
此之即为本乎是子游以洒扫应对进退为末而子
夏亦姑曰末云尔物有本末而知所先后者其旨终
未甚莹也故曰孔子没而微言绝
卷下 第 37b 页 WYG0210-0086d.png
陈子禽谓子贡曰章
立使植其生而又绥以安之怀之道使从吾教而又
动以鼓之舞之子贡以是赞夫子其于治道亦深矣
哉
尧曰篇
子张问于孔子曰章
政之大端惟养与教惠而不费欲而不贪是养边事
立使植其生而又绥以安之怀之道使从吾教而又
动以鼓之舞之子贡以是赞夫子其于治道亦深矣
哉
尧曰篇
子张问于孔子曰章
政之大端惟养与教惠而不费欲而不贪是养边事
卷下 第 38a 页 WYG0210-0087a.png
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教边事损上益下
以加惠小民是养之也然费则事有难继念切于惠
民者是欲也然贪则心有难久所谓贪者或求其报
或干其誉皆是也先之劳之以率作兴事是教之也
然怨则无乐从之心教民而使之可象可畏是泰也
威也然骄猛则无亲附之意如此则不能纯美必去
其疵病而后纯者也大抵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且就
政事言之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则直推至
于为政者身心本原之处乃上二句所以美恶之根
以加惠小民是养之也然费则事有难继念切于惠
民者是欲也然贪则心有难久所谓贪者或求其报
或干其誉皆是也先之劳之以率作兴事是教之也
然怨则无乐从之心教民而使之可象可畏是泰也
威也然骄猛则无亲附之意如此则不能纯美必去
其疵病而后纯者也大抵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且就
政事言之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则直推至
于为政者身心本原之处乃上二句所以美恶之根
卷下 第 38b 页 WYG0210-0087b.png
也易曰弗损益之惠而何费焉又曰有孚惠心勿问
之矣欲而何贪焉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劳而何
怨焉孝经曰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泰而何
骄威而何猛焉盖君子之以爱宅心者纯而以敬律
身者至自然使百姓有食力不知趋事不倦之效孟
氏所谓利之不庸劳之不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
者是王道也四恶则反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
之矣欲而何贪焉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劳而何
怨焉孝经曰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泰而何
骄威而何猛焉盖君子之以爱宅心者纯而以敬律
身者至自然使百姓有食力不知趋事不倦之效孟
氏所谓利之不庸劳之不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
者是王道也四恶则反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
卷下 第 39a 页 WYG0210-0087c.png
致期盖不但无躬行之先而且无法制禁令之常虐
暴贼正与骄猛字相应欲其无怨不可得已欲出则
吝其利欲纳则又吝其名无大德而屑屑计较于小
惠之间是有司之事也吝字有司字正与贪字相应
欲其无费不可得已此皆起于霸者尚力任法小补
驩虞之所为而其流弊则有不可胜言者与虞夏殷
周之道远矣记者次此于帝王之后盖有指也
子曰不知命章
尽其在我者而听其在天者谓之知命不知此则无
暴贼正与骄猛字相应欲其无怨不可得已欲出则
吝其利欲纳则又吝其名无大德而屑屑计较于小
惠之间是有司之事也吝字有司字正与贪字相应
欲其无费不可得已此皆起于霸者尚力任法小补
驩虞之所为而其流弊则有不可胜言者与虞夏殷
周之道远矣记者次此于帝王之后盖有指也
子曰不知命章
尽其在我者而听其在天者谓之知命不知此则无
卷下 第 39b 页 WYG0210-0087d.png
入道成德之基故曰无以为君子卓然于义命之际
似乎可以立矣然义之中节文详备不知此而持循
于日用之间则自信或不笃而自守或不坚故曰无
以立身既立矣而德业之助则在乎人言者人心之声
也苟非穷理而有以知言则是非莫能辨因之而邪
正莫能知故曰无以知人 知命则立志之验知礼
则持敬之功知人则穷理之效是亦先儒论学之序
似乎可以立矣然义之中节文详备不知此而持循
于日用之间则自信或不笃而自守或不坚故曰无
以立身既立矣而德业之助则在乎人言者人心之声
也苟非穷理而有以知言则是非莫能辨因之而邪
正莫能知故曰无以知人 知命则立志之验知礼
则持敬之功知人则穷理之效是亦先儒论学之序
卷下 第 40a 页 WYG0210-0088a.png
也
读论语劄记卷下
读论语劄记卷下
卷下 第 40b 页 WYG0210-0088b.png
卷下 第 41a 页 WYG0210-008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孟子劄记卷上
大学士李光地撰
梁惠王篇
霁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章
前半章发其仁民之心至老吾老一段结后半章导
其仁民之政至五亩之宅一段结 始则使之返求
于一念爱牛之微既笑而不自解告之以故乃戚然
而自伤然后用心之轻重可得而叩也继又使之返
读孟子劄记卷上
大学士李光地撰
梁惠王篇
霁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章
前半章发其仁民之心至老吾老一段结后半章导
其仁民之政至五亩之宅一段结 始则使之返求
于一念爱牛之微既笑而不自解告之以故乃戚然
而自伤然后用心之轻重可得而叩也继又使之返
卷下 第 41b 页 WYG0210-0089b.png
求其兴兵搆怨之由既笑而不自言告之以故乃愕
然而自失然后发政之善否可得而论也盖战国之
时功利之毒中于人心者深而害于政事者大其于
天理若异膜然于王道若隔世然是以委曲费辞如
此之甚凡读七篇须作两意求之其与学者言也根
于理者深而发明精切其与当世诸侯士大夫言也
迎其机者速而枝叶繁多学者固当于讲学明道者
然而自失然后发政之善否可得而论也盖战国之
时功利之毒中于人心者深而害于政事者大其于
天理若异膜然于王道若隔世然是以委曲费辞如
此之甚凡读七篇须作两意求之其与学者言也根
于理者深而发明精切其与当世诸侯士大夫言也
迎其机者速而枝叶繁多学者固当于讲学明道者
卷下 第 42a 页 WYG0210-0090a.png
而尽心焉至于反覆开谕而近于琐细援古切今而
邻于牵合者尤当察其救世之心取于一时之有所
发以悟愚蒙而破功利得其大者而不滞于小斯为
学孟子之要矣 一见梁惠而争义利之分一见齐
宣而严王伯之辨非仲尼之徒之传者则不以进此
开篇大指也韩愈言孟子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伯
可谓领其要者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章
此章先言仁智后言勇虽因答问语次及之然可见
邻于牵合者尤当察其救世之心取于一时之有所
发以悟愚蒙而破功利得其大者而不滞于小斯为
学孟子之要矣 一见梁惠而争义利之分一见齐
宣而严王伯之辨非仲尼之徒之传者则不以进此
开篇大指也韩愈言孟子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伯
可谓领其要者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章
此章先言仁智后言勇虽因答问语次及之然可见
卷下 第 42b 页 WYG0210-0090b.png
三德相成之理盖平日而惩小忿善交际非大勇者
不能有事而救生民畏上帝非至仁大智亦不足与
于斯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又曰君子义以为上言
勇而不离乎仁义者是孔门家法也
滕文公问曰三章
此下三章皆为滕文公策存社稷之事易曰震来厉
亿丧贝跻于九陵是太王避狄之事也又曰震往来
不能有事而救生民畏上帝非至仁大智亦不足与
于斯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又曰君子义以为上言
勇而不离乎仁义者是孔门家法也
滕文公问曰三章
此下三章皆为滕文公策存社稷之事易曰震来厉
亿丧贝跻于九陵是太王避狄之事也又曰震往来
卷下 第 43a 页 WYG0210-0090c.png
厉亿无丧有事是周公安四国之事也二居下位则
可丧贝以避难五居上位则不可临危而失守太王
虽侯邦然自周之先数迁及此邠国非受封之旧也
则去之可也周家新造而有四国之乱周公有社稷
之寄者也义与存亡而已滕比之太王则文昭世守
比周公则不能自存之小邦也故于二者可以择而
行之择者易之所谓亿也亿者权其事势义理之轻
重而已先儒言孟子得易之用此类是也
可丧贝以避难五居上位则不可临危而失守太王
虽侯邦然自周之先数迁及此邠国非受封之旧也
则去之可也周家新造而有四国之乱周公有社稷
之寄者也义与存亡而已滕比之太王则文昭世守
比周公则不能自存之小邦也故于二者可以择而
行之择者易之所谓亿也亿者权其事势义理之轻
重而已先儒言孟子得易之用此类是也
卷下 第 43b 页 WYG0210-0090d.png
公孙丑篇
公孙丑问曰 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之不动心迥非诸子之伦而先称告子后述黝
舍见不动心非难而得其正者为难至于引曾子之
言然后为孔门之心法孟子之所以自得者已露其
端矣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 无暴其气
告子此两言者乃其为学之要欲人识取真心处也
公孙丑问曰 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之不动心迥非诸子之伦而先称告子后述黝
舍见不动心非难而得其正者为难至于引曾子之
言然后为孔门之心法孟子之所以自得者已露其
端矣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 无暴其气
告子此两言者乃其为学之要欲人识取真心处也
卷下 第 44a 页 WYG0210-0091a.png
言不得于言则此自言语事耳不可误以为心不得
于心此则须有以治其心不可误以为气故必也离
言以求心离气以求心而心可得矣孟子谓就二者
较之心是气之根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犹可也理
又是心之根源而言即理也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可
乎又言心固所以主宰乎气气亦所以充塞乎体故
志之所至气必随之而至如帅之所在三军必从凡
人当持守其心不可使之妄动而亦当调和其气不
可使之暴发本末相须初不相离告子之说未尽可
于心此则须有以治其心不可误以为气故必也离
言以求心离气以求心而心可得矣孟子谓就二者
较之心是气之根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犹可也理
又是心之根源而言即理也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可
乎又言心固所以主宰乎气气亦所以充塞乎体故
志之所至气必随之而至如帅之所在三军必从凡
人当持守其心不可使之妄动而亦当调和其气不
可使之暴发本末相须初不相离告子之说未尽可
卷下 第 44b 页 WYG0210-0091b.png
也 先至者为至继至者为次文义是如此集注不
如此说者以下文有志壹动气避其复也然正不妨
复说以起下句
既曰志至焉 而反动其心
丑疑志至气次则气随心之所之又必两致其功何
也孟子言心之专主处固能动气气之偏盛处亦能
动志如蹶者趋者所动者气也而心不免为之动矣
如此说者以下文有志壹动气避其复也然正不妨
复说以起下句
既曰志至焉 而反动其心
丑疑志至气次则气随心之所之又必两致其功何
也孟子言心之专主处固能动气气之偏盛处亦能
动志如蹶者趋者所动者气也而心不免为之动矣
卷下 第 45a 页 WYG0210-0091c.png
惟既持守其志而又不使气之暴发则程子所谓遽
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者善养之初莫要于此 蹶
趋非气为蹶趋所动者气也
敢问夫子恶乎长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知言为先而养气继之则理既明而气之根理而日
生者有以灼见其本体而可以施吾善养之功此二
者之序也盖必不疑其所行而后莫禦其所往善养
者无暴之极也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无是馁也
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者善养之初莫要于此 蹶
趋非气为蹶趋所动者气也
敢问夫子恶乎长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知言为先而养气继之则理既明而气之根理而日
生者有以灼见其本体而可以施吾善养之功此二
者之序也盖必不疑其所行而后莫禦其所往善养
者无暴之极也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无是馁也
卷下 第 45b 页 WYG0210-0091d.png
至大至刚浩然之本体然也以直养之而无害其本
体使之得以发越流行则其用塞乎天地之间矣配
义与道者道义得是气以为之配然后凡所施用有
毕达之势无消沮之形此塞乎天地之间之实也
是集义所生者 以其外之也
言此浩然之气固配义与道矣然乃集义于内而自
生者非行义于外而袭取者使其行义于外而不根
体使之得以发越流行则其用塞乎天地之间矣配
义与道者道义得是气以为之配然后凡所施用有
毕达之势无消沮之形此塞乎天地之间之实也
是集义所生者 以其外之也
言此浩然之气固配义与道矣然乃集义于内而自
生者非行义于外而袭取者使其行义于外而不根
卷下 第 46a 页 WYG0210-0092a.png
于心则心必不慊足而气为之馁矣虽欲袭之不可
袭也告子勿求于气者正谓义之在外由此观之义
岂在外也哉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也盖不得于言勿
求于心其弊必至于此 告子论人性无仁义故以
义为外而于儒者之讲义行义皆以为区区务于外
者则其视浩然之气亦此区区外饰之义之所袭取
而无与于心矣义袭而取乃揣其心疑于吾儒者如
此故解之曰是如此非如此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
正申非义袭而取一句之意当其义袭而取便有不
袭也告子勿求于气者正谓义之在外由此观之义
岂在外也哉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也盖不得于言勿
求于心其弊必至于此 告子论人性无仁义故以
义为外而于儒者之讲义行义皆以为区区务于外
者则其视浩然之气亦此区区外饰之义之所袭取
而无与于心矣义袭而取乃揣其心疑于吾儒者如
此故解之曰是如此非如此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
正申非义袭而取一句之意当其义袭而取便有不
卷下 第 46b 页 WYG0210-0092b.png
慊于心意思在内不必说是此事合义而他事有不
合义也 非义袭而取之也此句错说已久大抵即
以告子当义袭而取者夫告子方外义而不事而又
安肯义袭方不求于气而又安肯袭取夫气原情而
论其非指告子无疑也陆象山王馀姚又将义袭二
字倒说作袭义谓掇拾剽掠义理于外者其以告子
外义当之者以此其借之以议朱学者亦以此故朱
合义也 非义袭而取之也此句错说已久大抵即
以告子当义袭而取者夫告子方外义而不事而又
安肯义袭方不求于气而又安肯袭取夫气原情而
论其非指告子无疑也陆象山王馀姚又将义袭二
字倒说作袭义谓掇拾剽掠义理于外者其以告子
外义当之者以此其借之以议朱学者亦以此故朱
卷下 第 47a 页 WYG0210-0092c.png
陆当日互以告子相訾嗷也其文义颠倒之谬朱子
已尝辨之然集注于此句语气亦未道破故学者虽
知义袭非说告子又须另说一种人症候若知此二
字为告子心疑之事而孟子解之则于本文是非字
极明白而下所云外义者其心病即在此矣推是则
陆子所摘告子之非欲以移之朱子者其心所揣量
无乃不幸而与告子同乎此节剖析毫芒不独告孟
分界实后世儒禅之关朱陆之所争论而未决者馀
姚不能辨别而剿象山口舌之馀澜以扬其波甚哉
已尝辨之然集注于此句语气亦未道破故学者虽
知义袭非说告子又须另说一种人症候若知此二
字为告子心疑之事而孟子解之则于本文是非字
极明白而下所云外义者其心病即在此矣推是则
陆子所摘告子之非欲以移之朱子者其心所揣量
无乃不幸而与告子同乎此节剖析毫芒不独告孟
分界实后世儒禅之关朱陆之所争论而未决者馀
姚不能辨别而剿象山口舌之馀澜以扬其波甚哉
卷下 第 47b 页 WYG0210-0092d.png
其肤末于道也
必有事焉 勿助长也
必有事焉有事于集义养气也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者勿取必于心之不动忘所有事而助之长也盖积
累之功久而不息则自然之候应焉非人力所得参
也告子之外义而不集义是无事欲速于心之不动
是以益忘乎事之尽而助长于心者至其所以能先
必有事焉 勿助长也
必有事焉有事于集义养气也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者勿取必于心之不动忘所有事而助之长也盖积
累之功久而不息则自然之候应焉非人力所得参
也告子之外义而不集义是无事欲速于心之不动
是以益忘乎事之尽而助长于心者至其所以能先
卷下 第 48a 页 WYG0210-0093a.png
我者以此 此节是承善养气来而总论不动心之
学遥应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两句字字
俱对告子说无事而忘固是告子正而助长亦是告
子若以助长为助气长则告子是勿求于气者此病
说他不著故集注又须于言外添补 平常以忠与
助对谓是相反之病如一事当前不是悠悠蹉过则
连忙急了此于他人身上或者有之如就告子说则
其无事而忘处即其正而助之长处如后世之习禅
定者必先空诸一切之说也孟子之时未有释氏而
学遥应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两句字字
俱对告子说无事而忘固是告子正而助长亦是告
子若以助长为助气长则告子是勿求于气者此病
说他不著故集注又须于言外添补 平常以忠与
助对谓是相反之病如一事当前不是悠悠蹉过则
连忙急了此于他人身上或者有之如就告子说则
其无事而忘处即其正而助之长处如后世之习禅
定者必先空诸一切之说也孟子之时未有释氏而
卷下 第 48b 页 WYG0210-0093b.png
庄列之学渐以披猖故其所辟告子之非无一言不
刺中异说膏肓者 上文是非两字是辨明道理处
因告子意见之差故结之曰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此节必勿两字是指示功夫处因告子功夫之误故
下文又结之曰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无若宋人然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宋人若知耘为益于苗而有事于耘则必知助长为
刺中异说膏肓者 上文是非两字是辨明道理处
因告子意见之差故结之曰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此节必勿两字是指示功夫处因告子功夫之误故
下文又结之曰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无若宋人然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宋人若知耘为益于苗而有事于耘则必知助长为
卷下 第 49a 页 WYG0210-0093c.png
无益于苗而不至于揠必也不昏作劳而誇其善稼
者也故以集义为无益于心而不集如以耘为无益
于苗而不耘也取必于心而助之长如取必于苗而
助之长也以耘为无益则必以助之长为有益而不
知反以害夫苗也以集义为无益则必以助之长为
有益而不知反以害夫心也非徒无益非对不耘苗
者说乃就以揠苗为有益者说 时说将正助与袭
取作一意又将害字与直养无害字作一意皆微差
袭取是以义袭取气乃告子之疑疾非告子身所犯
者也故以集义为无益于心而不集如以耘为无益
于苗而不耘也取必于心而助之长如取必于苗而
助之长也以耘为无益则必以助之长为有益而不
知反以害夫苗也以集义为无益则必以助之长为
有益而不知反以害夫心也非徒无益非对不耘苗
者说乃就以揠苗为有益者说 时说将正助与袭
取作一意又将害字与直养无害字作一意皆微差
袭取是以义袭取气乃告子之疑疾非告子身所犯
卷下 第 49b 页 WYG0210-0093d.png
病正助则是身所犯病非以义而袭取夫气之浩然
乃以外义而袭取夫心之不动者也直养无害承养
气说则所害者气也害字与前文暴字相应泛论常
人之不学无检者充其类则如黝舍之任气告子之
勿求气抑皆暴害之伦矣而又害之是统论心学则
所害者心也害字郤与后文生于其心害于政事害
字相应虽此承养气后说知言缘不能知言故不能
乃以外义而袭取夫心之不动者也直养无害承养
气说则所害者气也害字与前文暴字相应泛论常
人之不学无检者充其类则如黝舍之任气告子之
勿求气抑皆暴害之伦矣而又害之是统论心学则
所害者心也害字郤与后文生于其心害于政事害
字相应虽此承养气后说知言缘不能知言故不能
卷下 第 50a 页 WYG0210-0094a.png
养气是以其害总中于心也 常论心之丽于气也
犹苗之丽于土也不殖嘉苗则荒然土耳不养其心
则蠢然气耳然苗不得土无以发其机心不得气无
以神其灵矣集义以耕耨之则心气之相依如苗土
之相得而其长也日可俟也离土而云长者苗之槁
也离气而云长者心之槁也圣贤之心与异氏之心
争夫生与槁而已矣何则圣贤之心动而不动者也
彼之心不动而不动者也其为不动同然而彼之所
以非者心生物也性生理也义者生理之流行而出
犹苗之丽于土也不殖嘉苗则荒然土耳不养其心
则蠢然气耳然苗不得土无以发其机心不得气无
以神其灵矣集义以耕耨之则心气之相依如苗土
之相得而其长也日可俟也离土而云长者苗之槁
也离气而云长者心之槁也圣贤之心与异氏之心
争夫生与槁而已矣何则圣贤之心动而不动者也
彼之心不动而不动者也其为不动同然而彼之所
以非者心生物也性生理也义者生理之流行而出
卷下 第 50b 页 WYG0210-0094b.png
于心者也圣贤之心体大生之德顺性命之理其不
动也正所以为动之基艮之所以其道光明也彼方
拔本塞源以为无性无义则其心之不生也固宜而
岂心之道也哉呜呼害天下者必始于先害其心心
而至于枯槁寂灭虽欲无害不可得已故其流祸无
穷如下文之所云曰告子之害甚于杨墨可也是以
孟子之辞而辟之也比杨墨加详焉
动也正所以为动之基艮之所以其道光明也彼方
拔本塞源以为无性无义则其心之不生也固宜而
岂心之道也哉呜呼害天下者必始于先害其心心
而至于枯槁寂灭虽欲无害不可得已故其流祸无
穷如下文之所云曰告子之害甚于杨墨可也是以
孟子之辞而辟之也比杨墨加详焉
卷下 第 51a 页 WYG0210-0094c.png
何谓知言 必从吾言矣
蔽陷离穷心之失理以渐而深诐淫邪遁言之悖理
以渐而甚以道路譬之诐者犹在大路之中而行稍
偏也淫则出入于岐路矣邪则不遵路而由径矣遁
则奔窜而妄行于荆棘泥潦之中矣蔽如目视不明
是以行之偏陷如暮夜失足是以出入于岐路离如
听人指引之误是以不遵路而由径穷如径尽路绝
是以奔窜而妄行也心之病一则发于言语一则施
于政事其自为诐淫邪遁之说者则言出于心而心
蔽陷离穷心之失理以渐而深诐淫邪遁言之悖理
以渐而甚以道路譬之诐者犹在大路之中而行稍
偏也淫则出入于岐路矣邪则不遵路而由径矣遁
则奔窜而妄行于荆棘泥潦之中矣蔽如目视不明
是以行之偏陷如暮夜失足是以出入于岐路离如
听人指引之误是以不遵路而由径穷如径尽路绝
是以奔窜而妄行也心之病一则发于言语一则施
于政事其自为诐淫邪遁之说者则言出于心而心
卷下 第 51b 页 WYG0210-0094d.png
之害可知政事之害亦可知其惑于诐淫邪遁之说
者则言入于心而心之害必至政事之害亦必至此
古今决然不易之理故论语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
而已矣又曰畏圣人之言而终之以不知言无以知
人也孟子之学有得于此此所以能集义养气之由
不动心之本也 观此则知言者知他人之言也然
则告子所谓不得于言者亦是不得于他人之言也
者则言入于心而心之害必至政事之害亦必至此
古今决然不易之理故论语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
而已矣又曰畏圣人之言而终之以不知言无以知
人也孟子之学有得于此此所以能集义养气之由
不动心之本也 观此则知言者知他人之言也然
则告子所谓不得于言者亦是不得于他人之言也
卷下 第 52a 页 WYG0210-0095a.png
虽然言之在己在人一而已矣孟子知言则必不为
诐淫邪遁之言矣告子不知言必至自为诐淫邪遁
之言矣然则生心害事之失固为知人之方亦何尝
非省身之要乎
宰我子贡 是何言也
丑问所谓知言而孟子告之则是能知天下之言也
能知天下之言则其所自为言者可知故丑以为宰
我子贡善于言辞冉牛闵子颜渊则所言者无非德
行之实今夫子既于言辞无所不知又知其根心行
诐淫邪遁之言矣告子不知言必至自为诐淫邪遁
之言矣然则生心害事之失固为知人之方亦何尝
非省身之要乎
宰我子贡 是何言也
丑问所谓知言而孟子告之则是能知天下之言也
能知天下之言则其所自为言者可知故丑以为宰
我子贡善于言辞冉牛闵子颜渊则所言者无非德
行之实今夫子既于言辞无所不知又知其根心行
卷下 第 52b 页 WYG0210-0095b.png
事得失之所以然则是兼数子之长而既圣矣孟子
引孔子之言答之虽为既圣之问而发然学不厌而
教不倦二者实为知言之要告子所以不知言者由
其不得于古人之言则厌于探讨之功不得于今人
之言则倦于答问之益也合前文曾子所闻自反而
缩之言观之孔门知言养气之方无出于此 善言
德行集注以属养气然观善言两字恐只是说知言
引孔子之言答之虽为既圣之问而发然学不厌而
教不倦二者实为知言之要告子所以不知言者由
其不得于古人之言则厌于探讨之功不得于今人
之言则倦于答问之益也合前文曾子所闻自反而
缩之言观之孔门知言养气之方无出于此 善言
德行集注以属养气然观善言两字恐只是说知言
卷下 第 53a 页 WYG0210-0095c.png
事盖诐淫邪遁生心之害害于德发于政事之害害
于行孟子知之之深如此岂非善言德行者乎
昔者窃闻之 孔子也
圣门之徒得所依归所知者明矣而行或未至故曰
姑舍是而欲造其极也伯夷伊尹所行者成矣而知
或未精故曰不同道而欲得其宗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 是则同
能朝诸侯而有天下才之裕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而得天下不为德之纯也章首丑问孟子于卿相之
于行孟子知之之深如此岂非善言德行者乎
昔者窃闻之 孔子也
圣门之徒得所依归所知者明矣而行或未至故曰
姑舍是而欲造其极也伯夷伊尹所行者成矣而知
或未精故曰不同道而欲得其宗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 是则同
能朝诸侯而有天下才之裕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而得天下不为德之纯也章首丑问孟子于卿相之
卷下 第 53b 页 WYG0210-0095d.png
位霸王之业动心否乎盖疑其任大责重则心或畏
怯于不胜功盛业隆则心或震矜于所慕孟子以不
动心答之而未言其所以然者此因列圣异同之问
而发其意盖已之不动心亦若是而已矣
曰敢问其所以异 未有盛于孔子也
夫子所以超于群圣者以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
先王之法传之无穷也宰我子贡有若推尊之意盖
怯于不胜功盛业隆则心或震矜于所慕孟子以不
动心答之而未言其所以然者此因列圣异同之问
而发其意盖已之不动心亦若是而已矣
曰敢问其所以异 未有盛于孔子也
夫子所以超于群圣者以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
先王之法传之无穷也宰我子贡有若推尊之意盖
卷下 第 54a 页 WYG0210-0096a.png
皆以此而子贡独显言之如夏殷之礼能言闻韶武
则知其美善之差告颜子以为邦之类皆所谓见礼
知政闻乐知德等百王而莫能违者也孟子引之以
是为孔子所以异者盖谓圣虽同德而孔子神明天
纵有以考前王而不谬俟后圣而不惑则非列圣所
可同也其自许以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岂非亦有得
于兹与 集注以见礼知政四句为子贡自道然学
问至此甚高虽夫子未尝为此言况子贡乎且丑问
孔子之所以异不应无所指实而但诵三子推高之
则知其美善之差告颜子以为邦之类皆所谓见礼
知政闻乐知德等百王而莫能违者也孟子引之以
是为孔子所以异者盖谓圣虽同德而孔子神明天
纵有以考前王而不谬俟后圣而不惑则非列圣所
可同也其自许以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岂非亦有得
于兹与 集注以见礼知政四句为子贡自道然学
问至此甚高虽夫子未尝为此言况子贡乎且丑问
孔子之所以异不应无所指实而但诵三子推高之
卷下 第 54b 页 WYG0210-0096b.png
言考子贡平生盖有得于夫子之文章者其答公孙
朝之问意亦如此也故不如以为子贡称道夫子之
学者近是 出于其类接上文亦类也说来是泛言
人类萃则是就人类中又分类者即出乎其类之人
也易曰物相遇而后萃如君子与君子遇小人与小
人遇其势不得不萃
孟子自言当大任而不动心而丑以孟贲赞之又
朝之问意亦如此也故不如以为子贡称道夫子之
学者近是 出于其类接上文亦类也说来是泛言
人类萃则是就人类中又分类者即出乎其类之人
也易曰物相遇而后萃如君子与君子遇小人与小
人遇其势不得不萃
孟子自言当大任而不动心而丑以孟贲赞之又
卷下 第 55a 页 WYG0210-0096c.png
自以养勇明之则论勇者此章之大指也推本于
知言集义者非智仁无以成其勇也浩然之气行
而勇可知矣语其开端发机则必自知言始黝舍
勇也告子亦勇也而孟子所以独高诸子者知言
明理故也黝舍不足道告子非自谓精于性命之
说者乎而其学之大指则以为言非心也气非心
也以言为非心故视吾学问思辨之汲汲者曰是
支离于言语之末而已矣以气为非心故视吾名
卷下 第 55b 页 WYG0210-0096d.png
教纲常之惓惓者曰是激发于意气之粗而已矣
是故心有不明以心明之无所藉于言也心有不
定以心定之无所倚于气也此告子之心学也其
学之病终于心道之逆而始于穷理之差故孟子
就其两言以别轻重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
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岂诚以勿求诸气为可哉
非理则心无所主而气无自生故先为此探本之
论也及其自道也首之以知言继之以养气又推
是故心有不明以心明之无所藉于言也心有不
定以心定之无所倚于气也此告子之心学也其
学之病终于心道之逆而始于穷理之差故孟子
就其两言以别轻重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
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岂诚以勿求诸气为可哉
非理则心无所主而气无自生故先为此探本之
论也及其自道也首之以知言继之以养气又推
卷下 第 56a 页 WYG0210-0097a.png
告子勿求于气之蔽由乎外义外义由乎不知义
至此然后究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之
说也夫人禀天地之性以有生者气而已矣心者
气之神灵为气之主能役使乎气以成能于天地
之间而其发见之最先者言也是故言谓之心声
昏明之验莫此为切如三军之有谋略号令足以
鼓舞万众而如一人之身夫然后而帅之职尽矣
彼告子者上无谋略号令之先下无蚍蜉蚁子之
卷下 第 56b 页 WYG0210-0097b.png
援兀然一帅于其间而曰能无惧而已者是亦匹
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岂不孤负乎国之重寄也哉
孟子之学必有事焉者集义也集义者由精义也
其学之成此心之用塞乎天地而与之相际然莫
非此理为之也故扬雄云孟子知德之要知道之
奥程子云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其明性故也
推其学之源则孔子是宗始而论勇曾子之所闻
于孔子者也中论知言子贡之所问于孔子者也
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岂不孤负乎国之重寄也哉
孟子之学必有事焉者集义也集义者由精义也
其学之成此心之用塞乎天地而与之相际然莫
非此理为之也故扬雄云孟子知德之要知道之
奥程子云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其明性故也
推其学之源则孔子是宗始而论勇曾子之所闻
于孔子者也中论知言子贡之所问于孔子者也
卷下 第 57a 页 WYG0210-0097c.png
终而述所愿学则孔子有与二子同焉者德足以
王天下而天下不足动其心所谓善养浩然之气
者也圣之事也有与二子异焉者识足以知百世
而百王不能遁其情所谓知言者也智之事也力
均而巧悬至同而中异彼皆圣也而差等若此况
如告子之迷惑没溺于异学而不出者其所就何
如哉此又孟子自附之意学者于其乱章不可以
为答问及之而不察也
孟子曰仁则荣章
卷下 第 57b 页 WYG0210-0097d.png
孟子之启告时君者多矣此篇最为深切周尽后之
为君臣者三复于此章焉足矣尝观秦汉以下惟诸
葛孔明能充斯语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故
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及是时明其政刑故强不凌弱
风化肃如是以区区中国什一之蜀而敌人惮之每
岁东征则魏之举者皆不至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
人心不忧所谓大国必畏岂虚语哉鸱鸮之诗周公
为君臣者三复于此章焉足矣尝观秦汉以下惟诸
葛孔明能充斯语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故
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及是时明其政刑故强不凌弱
风化肃如是以区区中国什一之蜀而敌人惮之每
岁东征则魏之举者皆不至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
人心不忧所谓大国必畏岂虚语哉鸱鸮之诗周公
卷下 第 58a 页 WYG0210-0098a.png
之所作夫子之所赞有天下国家者而不知此其蹈
覆亡之辙无疑也文王之诗太甲之言其于天命人
谋之理尽矣天有显道圣有谟训何其历数千年而
莫之省知乎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首言不忍人之心而后详于四端仁之统乎四德者
观此章最明也自孔门以仁为教多详于功夫而略
其说盖能真用力于仁则知仁矣此夫子之深意也
至孟子乃稍言之然仁之本体难言亦就其动观之
覆亡之辙无疑也文王之诗太甲之言其于天命人
谋之理尽矣天有显道圣有谟训何其历数千年而
莫之省知乎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首言不忍人之心而后详于四端仁之统乎四德者
观此章最明也自孔门以仁为教多详于功夫而略
其说盖能真用力于仁则知仁矣此夫子之深意也
至孟子乃稍言之然仁之本体难言亦就其动观之
卷下 第 58b 页 WYG0210-0098b.png
则本体可验故每谓之恻隐之心于此又特言不忍
人之心此所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
必照自其发动者观则源本又焉廋哉有宋程子之
言仁精矣然因其不可以爱为仁之说则其门人有
离爱以求仁者而仁亦以晦朱子乃一言破之曰爱
者仁之情仁者爱之性又一言蔽之曰天地以生物
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
人之心此所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
必照自其发动者观则源本又焉廋哉有宋程子之
言仁精矣然因其不可以爱为仁之说则其门人有
离爱以求仁者而仁亦以晦朱子乃一言破之曰爱
者仁之情仁者爱之性又一言蔽之曰天地以生物
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
卷下 第 59a 页 WYG0210-0098c.png
然后仁之体用大明千有馀年未发之精蕴章矣虽
然皆夫子十翼之言第弗深考尔易乾彖言乾元万
物资始乃统天是最初生物之心贯乎四德者也而
文言以体仁当之复彖言见天地之心亦以一阳初
动天地生物之心也而爻之近初者以下仁赞之至
系传又明著其说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下以圣人
守位之仁配之盖夫子赞易特言仁者惟此数处而
皆推本于大生之德然则朱子之说盖学易有得而
闻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
然皆夫子十翼之言第弗深考尔易乾彖言乾元万
物资始乃统天是最初生物之心贯乎四德者也而
文言以体仁当之复彖言见天地之心亦以一阳初
动天地生物之心也而爻之近初者以下仁赞之至
系传又明著其说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下以圣人
守位之仁配之盖夫子赞易特言仁者惟此数处而
皆推本于大生之德然则朱子之说盖学易有得而
闻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
卷下 第 59b 页 WYG0210-0098d.png
思而实体之也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章首言慎术择里皆以所习
言也下乃言仁之当为一失仁而智礼义随之矣此
亦以仁统四德其意与上章相发明然于三者之中
又特揭智字以为为仁之要盖所谓不明乎善不诚
乎身者在易则贞下启元之说也疑亦为当时有国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章首言慎术择里皆以所习
言也下乃言仁之当为一失仁而智礼义随之矣此
亦以仁统四德其意与上章相发明然于三者之中
又特揭智字以为为仁之要盖所谓不明乎善不诚
乎身者在易则贞下启元之说也疑亦为当时有国
卷下 第 60a 页 WYG0210-0099a.png
家者言之故后段有耻人役之言又有怨胜己者之
言然人非仁则无以立身处世以为为学者言未尝
不可也
滕文公篇
滕文公为世子章
此章见得孟子学问本领并其为学下功夫处盖凡
圣贤教人皆是以己所自得及其身经历者发明指
示故著明深切可以启悟感发于人人之性善而皆
可为尧舜此是孟子学问本领所传受于孔子者自
言然人非仁则无以立身处世以为为学者言未尝
不可也
滕文公篇
滕文公为世子章
此章见得孟子学问本领并其为学下功夫处盖凡
圣贤教人皆是以己所自得及其身经历者发明指
示故著明深切可以启悟感发于人人之性善而皆
可为尧舜此是孟子学问本领所传受于孔子者自
卷下 第 60b 页 WYG0210-0099b.png
其没而圣学不传正以不能明性故也然既如是则
人之为圣贤宜易矣又必立志极其高大如成覸颜
渊公明仪之所言用功极其困苦如高宗之所命圣
固可学而能而不世见于天下者则以志卑而功怠
者众也此又是圣贤自用过功夫举以鞭掣后学处
吾徒气质昏弱又不得贤师友为之启助以泛泛之
志施悠悠之功日月逾迈而有泯然与草木皆腐之
人之为圣贤宜易矣又必立志极其高大如成覸颜
渊公明仪之所言用功极其困苦如高宗之所命圣
固可学而能而不世见于天下者则以志卑而功怠
者众也此又是圣贤自用过功夫举以鞭掣后学处
吾徒气质昏弱又不得贤师友为之启助以泛泛之
志施悠悠之功日月逾迈而有泯然与草木皆腐之
卷下 第 61a 页 WYG0210-0099c.png
耻三复斯篇能无永叹
滕文公问为国章
先言三代田制而断以皆什一也后言三代学制而
断以皆明人伦也至告毕战以井地之法一则曰使
百姓亲睦再则曰所以别野人也皆可谓深得立法
之意孟子之告齐梁亦颇及于井田庠序之说然未
有若此之详者则以二君尊贤好道不如滕文故也
三代授田之多寡在当时必有所据意者洪水之
后土壤虽出而犹有弃者或不尽为田者历世既久
滕文公问为国章
先言三代田制而断以皆什一也后言三代学制而
断以皆明人伦也至告毕战以井地之法一则曰使
百姓亲睦再则曰所以别野人也皆可谓深得立法
之意孟子之告齐梁亦颇及于井田庠序之说然未
有若此之详者则以二君尊贤好道不如滕文故也
三代授田之多寡在当时必有所据意者洪水之
后土壤虽出而犹有弃者或不尽为田者历世既久
卷下 第 61b 页 WYG0210-0099d.png
则地利益辟驱之农者益众此所以亩数多寡之不
同然不可考矣 庠序学校之说与今周礼殊异按
周制五百家为党党有庠二千五百家为州州有序
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学未知其名然以春秋传子
产之事观之则校者乡学也国则直曰太学而已是
皆周制也未闻有分为三代之说者今以理求之
盖夏之时学制犹略止于乡校而已殷则寖详故州亦
同然不可考矣 庠序学校之说与今周礼殊异按
周制五百家为党党有庠二千五百家为州州有序
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学未知其名然以春秋传子
产之事观之则校者乡学也国则直曰太学而已是
皆周制也未闻有分为三代之说者今以理求之
盖夏之时学制犹略止于乡校而已殷则寖详故州亦
卷下 第 62a 页 WYG0210-0100a.png
立学而有序至周大备则遍及于党而有庠也观秦
灭学之后学宫扫地尽矣董子谆谆以太学庠序进
说然所言未施行也故在汉代辟雍太学之制博士
弟子员之设仅于京师而已自后天下州郡亦徒庙
祀孔子而无学宋之中世始诏天下有州者皆得立
学而县之学士满二百人者始得为之少则不能中
律今则僻县下邑无不设之学矣意者三代之学自
略而详亦当如此也党近于民故主于尚齿尊长而
以养为义乡近于国故总乎德行道艺而以教为义
灭学之后学宫扫地尽矣董子谆谆以太学庠序进
说然所言未施行也故在汉代辟雍太学之制博士
弟子员之设仅于京师而已自后天下州郡亦徒庙
祀孔子而无学宋之中世始诏天下有州者皆得立
学而县之学士满二百人者始得为之少则不能中
律今则僻县下邑无不设之学矣意者三代之学自
略而详亦当如此也党近于民故主于尚齿尊长而
以养为义乡近于国故总乎德行道艺而以教为义
卷下 第 62b 页 WYG0210-0100b.png
州则自党而升而将宾于乡故修乎礼乐容节而以
射为义此则孟子所言与周礼无不同者 庠与养
序与射校与教古皆同音凡经传中释义多是如此
如礼者履也乐者乐也政者正也刑者侀也之类是
也礼记孝者畜也孟子畜君者好君也古畜字与孝
好亦同音 郊关之内谓之乡遂其居民制田则以
十伍为法如五家为邻等而上之以至于五州为乡
射为义此则孟子所言与周礼无不同者 庠与养
序与射校与教古皆同音凡经传中释义多是如此
如礼者履也乐者乐也政者正也刑者侀也之类是
也礼记孝者畜也孟子畜君者好君也古畜字与孝
好亦同音 郊关之内谓之乡遂其居民制田则以
十伍为法如五家为邻等而上之以至于五州为乡
卷下 第 63a 页 WYG0210-0100c.png
十夫有沟等而上之以至于万夫有川是也乡遂之
外谓之都鄙其居民制田则以四八为法如八家为
井四井为邑四邑谓丘四丘为甸是也至定为兵制
则皆以乡遂之法编成五人为伍五伍为卒三卒为
一乘内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此
战车也有重车二十五人随之则一乘合百人故为
一两百家一闾之所出也都鄙则一甸六十四井乃
出车一乘其卒伍当从乡遂之法但乡遂则家出一
兵都鄙则五家有馀然后出一兵耳或曰以居民之
外谓之都鄙其居民制田则以四八为法如八家为
井四井为邑四邑谓丘四丘为甸是也至定为兵制
则皆以乡遂之法编成五人为伍五伍为卒三卒为
一乘内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此
战车也有重车二十五人随之则一乘合百人故为
一两百家一闾之所出也都鄙则一甸六十四井乃
出车一乘其卒伍当从乡遂之法但乡遂则家出一
兵都鄙则五家有馀然后出一兵耳或曰以居民之
卷下 第 63b 页 WYG0210-0100d.png
政寄军令者如管子所云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
战目相视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也今井牧之
制与军阵异法则同井同邑之人散而不得相从疑
古八阵之法乃为井牧而设然古制之详悉不可得
而闻矣其见于书史而略可述者如此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孟子诘许行处必种粟而食句是引起必织布而衣
战目相视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也今井牧之
制与军阵异法则同井同邑之人散而不得相从疑
古八阵之法乃为井牧而设然古制之详悉不可得
而闻矣其见于书史而略可述者如此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孟子诘许行处必种粟而食句是引起必织布而衣
卷下 第 64a 页 WYG0210-0101a.png
乃是知所不能兼而故难之逮相以衣褐塞问故又
姑舍之而问冠冠非自为而以粟易欲自为之恐害
于耕则耕与为冠者之非相厉而事之不可耕且为
亦既明矣犹以为食与衣两事也衣冠与所以用之
耕食者两器也故又即爨之釜甑耕之铁者问之而
其非自为之而以粟易欲自为之恐害于耕无以异
于前所云也然后交易之非相厉治天下之不可耕
且为者益无辞以自遁矣 述古处中间禹稷两段
便是民所以得耕之由然无论禹之过门不入无暇
姑舍之而问冠冠非自为而以粟易欲自为之恐害
于耕则耕与为冠者之非相厉而事之不可耕且为
亦既明矣犹以为食与衣两事也衣冠与所以用之
耕食者两器也故又即爨之釜甑耕之铁者问之而
其非自为之而以粟易欲自为之恐害于耕无以异
于前所云也然后交易之非相厉治天下之不可耕
且为者益无辞以自遁矣 述古处中间禹稷两段
便是民所以得耕之由然无论禹之过门不入无暇
卷下 第 64b 页 WYG0210-0101b.png
躬耕也稷之稼穑亦教民而已故孔子曰后稷之为
天下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况前又有益之劳于山泽
然后随刋之力有所施后有契之勤于敷教然后有
相之道有所成许行全不知其本末则是至近者不
能明又乌识所谓神农之事哉韩愈云今吾与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
所自耶亦孟子之意也 鼓舞而兴于善者则劳以
天下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况前又有益之劳于山泽
然后随刋之力有所施后有契之勤于敷教然后有
相之道有所成许行全不知其本末则是至近者不
能明又乌识所谓神农之事哉韩愈云今吾与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
所自耶亦孟子之意也 鼓舞而兴于善者则劳以
卷下 第 65a 页 WYG0210-0101c.png
慰其心来以遂其志悖逆而动于恶者则匡以端其
向直以一其趋至于欲为善而未能自进欲去恶而
未能自拔者则辅之而使之立翼之而使之行此三
者教法也敷教在宽而不可以强迫故优而柔之使
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务于得其性之所固有
人心惟危而不可以不儆戒故戒之用休董之用威
劝之以九歌以振动其所自得者而俾勿坏此二者
又立教之至意所以权衡其缓急之节而永底于成
就之归者也按放勋数言真万世君师之法则天地
向直以一其趋至于欲为善而未能自进欲去恶而
未能自拔者则辅之而使之立翼之而使之行此三
者教法也敷教在宽而不可以强迫故优而柔之使
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务于得其性之所固有
人心惟危而不可以不儆戒故戒之用休董之用威
劝之以九歌以振动其所自得者而俾勿坏此二者
又立教之至意所以权衡其缓急之节而永底于成
就之归者也按放勋数言真万世君师之法则天地
卷下 第 65b 页 WYG0210-0101d.png
之雷雨风霆所以周流发育乎万物者其用心亦若
此而已矣 尧舜禹之无名不与盖形容其盛德之
至固非漠无用心之谓亦非不亲细务之说也孟子
借以證劳心劳力之言乃断章之取尔 许行之言
浅陋极矣而孟子辨不遗力如此盖异端之言未有
不浅陋者而世衰泽竭乘民心之迷则尽足以惑世
藉非列代圣贤谆谆启悟而恃天理民彝之常存不
此而已矣 尧舜禹之无名不与盖形容其盛德之
至固非漠无用心之谓亦非不亲细务之说也孟子
借以證劳心劳力之言乃断章之取尔 许行之言
浅陋极矣而孟子辨不遗力如此盖异端之言未有
不浅陋者而世衰泽竭乘民心之迷则尽足以惑世
藉非列代圣贤谆谆启悟而恃天理民彝之常存不
卷下 第 66a 页 WYG0210-0102a.png
可得也故孟子于许行夷之背理之显者皆与之反
覆辨论焉
彭更问曰章
下篇万章问交际章内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
今为烈十四字当移在此章舜受尧之天下之下不
以为泰之上盖因两章皆论辞受之义而简误也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章
集注以段干木阳货两节为明可以见之义曾子一
节乃归不见本指先君子曰通章俱是證明不见之
覆辨论焉
彭更问曰章
下篇万章问交际章内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
今为烈十四字当移在此章舜受尧之天下之下不
以为泰之上盖因两章皆论辞受之义而简误也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章
集注以段干木阳货两节为明可以见之义曾子一
节乃归不见本指先君子曰通章俱是證明不见之
卷下 第 66b 页 WYG0210-0102b.png
意段干木泄柳踰垣闭门固是不见者孔子瞰亡往
拜不得谓之见则是亦不见也孟子既述其不见之
事而断之曰求见之切如此似乎可以见矣而二子
竟不见先施以礼如此似乎不得不见矣而孔子竟
不见两节住语是倒装文体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
洪水横流蛇龙为害故下者为巢避蛟龙也上者免
拜不得谓之见则是亦不见也孟子既述其不见之
事而断之曰求见之切如此似乎可以见矣而二子
竟不见先施以礼如此似乎不得不见矣而孔子竟
不见两节住语是倒装文体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
洪水横流蛇龙为害故下者为巢避蛟龙也上者免
卷下 第 67a 页 WYG0210-0102c.png
于蛇龙矣而为营窟者避鸟兽也禹治水之法先下
后上故禹贡施功始于冀兖先使水之下流有所归
书所谓决九川距四海此所谓掘地而注之海是也
终于雍梁后使水之上流有所泄书所谓浚畎浍距
川此所谓水由地中行是也九川注海则下流浅涸
故蛇龙可得而驱水尽入于江淮河汉则上流亦无
怀襄之险阻而鸟兽可得而远夫然后高原下隰皆
为平土而四隩既宅离于窟巢矣此数言实尽治水
之要所谓学得其大命世之才者此也 周公之事
后上故禹贡施功始于冀兖先使水之下流有所归
书所谓决九川距四海此所谓掘地而注之海是也
终于雍梁后使水之上流有所泄书所谓浚畎浍距
川此所谓水由地中行是也九川注海则下流浅涸
故蛇龙可得而驱水尽入于江淮河汉则上流亦无
怀襄之险阻而鸟兽可得而远夫然后高原下隰皆
为平土而四隩既宅离于窟巢矣此数言实尽治水
之要所谓学得其大命世之才者此也 周公之事
卷下 第 67b 页 WYG0210-0102d.png
前言伐奄驱飞廉灭国五十驱虎豹犀象后总云兼
夷狄驱猛兽与前文不相应盖五十国中大抵夷狄
居多也泰誓云受有亿兆夷人必皆当时党恶为残
害者 淫辞者邪说之流弊邪说者淫辞之始差前
篇谓邪辞知其所离淫辞知其所陷此章邪曰说淫
曰辞韩子所谓不但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书辞者
言之修饰流布者也上文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
夷狄驱猛兽与前文不相应盖五十国中大抵夷狄
居多也泰誓云受有亿兆夷人必皆当时党恶为残
害者 淫辞者邪说之流弊邪说者淫辞之始差前
篇谓邪辞知其所离淫辞知其所陷此章邪曰说淫
曰辞韩子所谓不但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书辞者
言之修饰流布者也上文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
卷下 第 68a 页 WYG0210-0103a.png
于其心害于政事是从末流上说起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可谓淫矣放而绝之则归杨归墨者不得复
倡为邪说庶几人心可正而政事可修此廓清摧陷
之功也下云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是从本
原上说起人心正则邪说自息心正而无害于政事
之诐行则邪说息而无盈于天下之淫辞此拔本塞
源之效也上首言放淫辞是以不得已于辩下首言
正人心则所以不得已于辩之本心也上下文须交
互看
盈天下可谓淫矣放而绝之则归杨归墨者不得复
倡为邪说庶几人心可正而政事可修此廓清摧陷
之功也下云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是从本
原上说起人心正则邪说自息心正而无害于政事
之诐行则邪说息而无盈于天下之淫辞此拔本塞
源之效也上首言放淫辞是以不得已于辩下首言
正人心则所以不得已于辩之本心也上下文须交
互看
卷下 第 68b 页 WYG0210-0103b.png
读孟子劄记卷上
卷下 第 69a 页 WYG0210-010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孟子劄记卷下
大学士李光地撰
离娄篇
孟子曰离娄之明章
此章语意分四段以四故曰字结之首两段是一意
首段反说次段正说也后两段交责君臣处亦俱根
先王之道来故下无法守工不信度由于上无道揆
朝不信道而事君无义进退无礼归于言非先王之
读孟子劄记卷下
大学士李光地撰
离娄篇
孟子曰离娄之明章
此章语意分四段以四故曰字结之首两段是一意
首段反说次段正说也后两段交责君臣处亦俱根
先王之道来故下无法守工不信度由于上无道揆
朝不信道而事君无义进退无礼归于言非先王之
卷下 第 69b 页 WYG0210-0103d.png
道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章
中庸本文曰诚之者人之道此曰思诚尤精密盖诚
身前尚有明善功夫明善归于诚身故中庸以诚之
蔽之此思字即便有明善之意在内
孟子曰仁之实章
集注谓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如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章
中庸本文曰诚之者人之道此曰思诚尤精密盖诚
身前尚有明善功夫明善归于诚身故中庸以诚之
蔽之此思字即便有明善之意在内
孟子曰仁之实章
集注谓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如
卷下 第 70a 页 WYG0210-0104a.png
此说则仁义礼智皆须以其用言之故以仁义礼智
乐为道孝弟为性言道根于性也以后篇不学而能
章对看意思甚善愚谓若以体言之则仁义礼智是
性事亲从兄是道其间虽搀入乐字然继礼之后言
之则皆性中之中和而已矣依前说则实字当为华
实之实盖仁义礼智乐之道甚大然事亲从兄乃其
根本真切处也依后说实乃虚实之实盖性体无形
丽于人伦而性形焉事亲从兄人伦之最近者故仁
义智礼乐之性之发于此为有实事而可验也两说
乐为道孝弟为性言道根于性也以后篇不学而能
章对看意思甚善愚谓若以体言之则仁义礼智是
性事亲从兄是道其间虽搀入乐字然继礼之后言
之则皆性中之中和而已矣依前说则实字当为华
实之实盖仁义礼智乐之道甚大然事亲从兄乃其
根本真切处也依后说实乃虚实之实盖性体无形
丽于人伦而性形焉事亲从兄人伦之最近者故仁
义智礼乐之性之发于此为有实事而可验也两说
卷下 第 70b 页 WYG0210-0104b.png
皆通似可并存 仁义礼智四句皆曰是也乐一段
直须到不知手舞足蹈乃完不可于乐斯二者句下
便隔断口气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章
有不为须兼辨之明守之严两意盖辨之愈明则其
心有主而其有为也释然不疑其所行守之愈严则
其气自充而其有为也沛然莫禦其所往
直须到不知手舞足蹈乃完不可于乐斯二者句下
便隔断口气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章
有不为须兼辨之明守之严两意盖辨之愈明则其
心有主而其有为也释然不疑其所行守之愈严则
其气自充而其有为也沛然莫禦其所往
卷下 第 71a 页 WYG0210-0104c.png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章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五榖不熟不如荑稗惟深造则进而不已浚恒之凶
始求深也惟以道则渐而有方至于功深候到而有
以自得之则非袭取助长者所可庶几也居之安者
理之根心者日固资之深者理之益心者无穷此所
谓原也由是而日用之间左之右之无不遇之如水
之千条万派无非一源之活机如木之千枝万叶无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五榖不熟不如荑稗惟深造则进而不已浚恒之凶
始求深也惟以道则渐而有方至于功深候到而有
以自得之则非袭取助长者所可庶几也居之安者
理之根心者日固资之深者理之益心者无穷此所
谓原也由是而日用之间左之右之无不遇之如水
之千条万派无非一源之活机如木之千枝万叶无
卷下 第 71b 页 WYG0210-0104d.png
非一本之生意此学之大成也苟未能至于此者奈
何曰无迷其途无绝其原终吾身而已矣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章
须知此与夫子问子贡多学而识处语意略别而功
夫相贯彼是圣人自言分上事故浑然一理之中触
处融会学者虽未能到此而不可不知此意盖先知
此意则知以一心为之主而其从事于学识也必不
何曰无迷其途无绝其原终吾身而已矣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章
须知此与夫子问子贡多学而识处语意略别而功
夫相贯彼是圣人自言分上事故浑然一理之中触
处融会学者虽未能到此而不可不知此意盖先知
此意则知以一心为之主而其从事于学识也必不
卷下 第 72a 页 WYG0210-0105a.png
徒竞于口耳之末名象之粗矣故方其博学详说之
时能一一返求其理于心以至于融会贯通之地此
一节功夫在圣人分上固别然其资学识以与心相
契验者未尝不同佛氏所谓印證是也看论孟此两
节要知圣人学者之分又要知其道理相融洽处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章
此章与深造以道博学详说两章意皆相发盖深造
以道至于左右逢源便是反说约处然非有本之学
不能也有本之学者存为己之心励不息之志故能
时能一一返求其理于心以至于融会贯通之地此
一节功夫在圣人分上固别然其资学识以与心相
契验者未尝不同佛氏所谓印證是也看论孟此两
节要知圣人学者之分又要知其道理相融洽处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章
此章与深造以道博学详说两章意皆相发盖深造
以道至于左右逢源便是反说约处然非有本之学
不能也有本之学者存为己之心励不息之志故能
卷下 第 72b 页 WYG0210-0105b.png
深造故能以道观欲其两字及将以两字则其心之
所存志之所向可知此学之真原也至于居安资深
而其原乃坚固盛大至于左右逢之而其原乃挹取
不穷耳初非离乎原而得此也此章之喻原泉者以
此不舍昼夜则深造之功也盈科而进则以道之序
也至于放乎四海则亦其坚固盛大挹取不穷之时
而亦非离乎原而得此也雨集则无昼夜长流之功
所存志之所向可知此学之真原也至于居安资深
而其原乃坚固盛大至于左右逢之而其原乃挹取
不穷耳初非离乎原而得此也此章之喻原泉者以
此不舍昼夜则深造之功也盈科而进则以道之序
也至于放乎四海则亦其坚固盛大挹取不穷之时
而亦非离乎原而得此也雨集则无昼夜长流之功
卷下 第 73a 页 WYG0210-0105c.png
沟浍皆盈则无盈科后进之序此与深造以道者正
相反不能放乎四海而且涸立可待何望其居安资
深而得左右取之哉夫子川上之叹与其翼习坎卦
皆是此意惟孟子能知之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章
诗亡旧谓东迁无雅是雅亡也近又或谓西周之风
不传是风亡也愚窃意二说俱未然所谓诗亡者风
雅俱亡也盖东迁以后天子不巡守则采风视俗以
行庆让之典废而风亡矣今邶鄘以下有东周之诗
相反不能放乎四海而且涸立可待何望其居安资
深而得左右取之哉夫子川上之叹与其翼习坎卦
皆是此意惟孟子能知之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章
诗亡旧谓东迁无雅是雅亡也近又或谓西周之风
不传是风亡也愚窃意二说俱未然所谓诗亡者风
雅俱亡也盖东迁以后天子不巡守则采风视俗以
行庆让之典废而风亡矣今邶鄘以下有东周之诗
卷下 第 73b 页 WYG0210-0105d.png
乃列国自流传者非太师所采是以不得谓之正风
也诸侯不述职则燕劳训戒以宣恩威之典废而雅
亡矣今自厉宣以后皆谓之变雅而不得为正雅况
东迁乎故所谓诗亡者正风正雅亡则谓之风雅俱
亡可也庆让不达于天下恩威不出于朝廷于是桓
文之徒迭操其柄而列国之史各言其私夫子作春
秋所以绍风雅之义寓庆让恩威之典存天子之事
也诸侯不述职则燕劳训戒以宣恩威之典废而雅
亡矣今自厉宣以后皆谓之变雅而不得为正雅况
东迁乎故所谓诗亡者正风正雅亡则谓之风雅俱
亡可也庆让不达于天下恩威不出于朝廷于是桓
文之徒迭操其柄而列国之史各言其私夫子作春
秋所以绍风雅之义寓庆让恩威之典存天子之事
卷下 第 74a 页 WYG0210-0106a.png
黜伯者之专正列史之缪此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说
也诗亡两字上要说得与王迹之兴替相关下要说
得与春秋之褒贬相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章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此两句是泛论天下之
言性者如公都子所述告子以下三说之类是也盖
见人心之善恶未有定主则谓之无善无不善见其
因习而迁则谓之可为善可为不善见其气质不齐
则又谓之有性善有性不善是皆因其已然之迹而
也诗亡两字上要说得与王迹之兴替相关下要说
得与春秋之褒贬相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章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此两句是泛论天下之
言性者如公都子所述告子以下三说之类是也盖
见人心之善恶未有定主则谓之无善无不善见其
因习而迁则谓之可为善可为不善见其气质不齐
则又谓之有性善有性不善是皆因其已然之迹而
卷下 第 74b 页 WYG0210-0106b.png
测度以立论者孟子谓循故而求未尝不是但当以
其利顺者为性之本然若引于物激于势则是末流
之变而非性之本矣集注所引就下在山者最明
人能明性则知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于天
下之人也顺其性以导之而已于天下之事也顺其
理以应之而已不明性而用其智者则不能以明觉
为自然而穿凿焉故于人则任其要结驾驭之术于
其利顺者为性之本然若引于物激于势则是末流
之变而非性之本矣集注所引就下在山者最明
人能明性则知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于天
下之人也顺其性以导之而已于天下之事也顺其
理以应之而已不明性而用其智者则不能以明觉
为自然而穿凿焉故于人则任其要结驾驭之术于
卷下 第 75a 页 WYG0210-0106c.png
事则用其图度徼幸之私岂不可恶也哉天地之大
也苟循其故之利者而求之则如禹之治水九川莫
不顺其道古之治历者千载可以逆而推况人事之
近者乎是以圣学明性之为大 此章是因言性而
及于智者未必专为智而发日至是说千载以后之
日至集注以历元为说者明所以必言日至之故耳
读者错认为上推己往之日至者非
万章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章
也苟循其故之利者而求之则如禹之治水九川莫
不顺其道古之治历者千载可以逆而推况人事之
近者乎是以圣学明性之为大 此章是因言性而
及于智者未必专为智而发日至是说千载以后之
日至集注以历元为说者明所以必言日至之故耳
读者错认为上推己往之日至者非
万章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章
卷下 第 75b 页 WYG0210-0106d.png
此及下章皆明圣人公天下为心奉若天道乃至极
之论也至所援舜禹益避居之事以尚书考之似未
必实大抵当时上古之迹传闻多端苟非甚害理者
则未暇一一辨其真赝只就上面说出圣贤之心亦
足以垂训于后世矣如焚廪浚井象入舜宫此时尧
之九男百官何在而容象之如此乃姑置之而论兄
弟之恩此两章避地远去使天下之民归之是不以
之论也至所援舜禹益避居之事以尚书考之似未
必实大抵当时上古之迹传闻多端苟非甚害理者
则未暇一一辨其真赝只就上面说出圣贤之心亦
足以垂训于后世矣如焚廪浚井象入舜宫此时尧
之九男百官何在而容象之如此乃姑置之而论兄
弟之恩此两章避地远去使天下之民归之是不以
卷下 第 76a 页 WYG0210-0107a.png
受命受终于君者为重也亦姑述之以明天人之际
盖孟子之学得其大者而不屑屑于事迹类如此韩
退之议孟子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其所自为说曰
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退之之意盖以禹
虑后世争天下而致乱故传子以定于一夫使启不
贤禹虽虑后世乌得而传之推此则朱均而贤尧舜
之传之犹禹也传子之事来自上古尧舜通其变而
禹适复其常耳由此言之则终不如天与贤天与子
之说之为正大
盖孟子之学得其大者而不屑屑于事迹类如此韩
退之议孟子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其所自为说曰
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退之之意盖以禹
虑后世争天下而致乱故传子以定于一夫使启不
贤禹虽虑后世乌得而传之推此则朱均而贤尧舜
之传之犹禹也传子之事来自上古尧舜通其变而
禹适复其常耳由此言之则终不如天与贤天与子
之说之为正大
卷下 第 76b 页 WYG0210-0107b.png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伯夷生于伊尹之后将六百年圣人之行不同也归
洁其身而已矣而每言必以伯夷为称首犹之唐虞
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而终以尧舜为人伦之至
此立言之微指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然论语所亟称惟尧舜禹文王下及泰伯伯夷之
事是皆圣贤为万世立极之意 乐之每器自为一
伯夷生于伊尹之后将六百年圣人之行不同也归
洁其身而已矣而每言必以伯夷为称首犹之唐虞
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而终以尧舜为人伦之至
此立言之微指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然论语所亟称惟尧舜禹文王下及泰伯伯夷之
事是皆圣贤为万世立极之意 乐之每器自为一
卷下 第 77a 页 WYG0210-0107c.png
音而大成之乐众音并奏其条理棼然必有兼总而
纲纪之者金石二声则所以写六律而为音之纲纪
也钟磬县于庭其与歌相应者谓之颂钟颂磬其与
笙相应者谓之笙钟笙磬奏乐之时钟必先鸣故曰
金声磬必后应故曰玉振金声而众音之清浊高下
随之故曰始条理玉振而众音之清浊高下定焉故
曰终条理然非谓一成之终始钟磬一击而已也起
调毕曲所用之律及中间转折所杂用之七律每律
变处则必敲金夏玉以调和之特其序则钟先而磬
纲纪之者金石二声则所以写六律而为音之纲纪
也钟磬县于庭其与歌相应者谓之颂钟颂磬其与
笙相应者谓之笙钟笙磬奏乐之时钟必先鸣故曰
金声磬必后应故曰玉振金声而众音之清浊高下
随之故曰始条理玉振而众音之清浊高下定焉故
曰终条理然非谓一成之终始钟磬一击而已也起
调毕曲所用之律及中间转折所杂用之七律每律
变处则必敲金夏玉以调和之特其序则钟先而磬
卷下 第 77b 页 WYG0210-0107d.png
后耳一成终始未作而先击镈钟既阕而后击特磬
此说于经传未有考故今但以编钟编磬为说理亦
可通且如孔子之智圣亦非举终身以为言就其每
一事而言之无非智先而圣后者若仕若止若速若
久每一事之中惟其知之明是以处之当然后合全
体而论之惟其明之尽是以德之纯也书曰戛击鸣
球搏拊琴瑟以咏则是以磬始者有之诗曰鼓钟送
此说于经传未有考故今但以编钟编磬为说理亦
可通且如孔子之智圣亦非举终身以为言就其每
一事而言之无非智先而圣后者若仕若止若速若
久每一事之中惟其知之明是以处之当然后合全
体而论之惟其明之尽是以德之纯也书曰戛击鸣
球搏拊琴瑟以咏则是以磬始者有之诗曰鼓钟送
卷下 第 78a 页 WYG0210-0108a.png
尸神保聿归则是以钟终者有之商颂既言既和且
平依我磬声后言镛鼓有斁万舞有奕古乐不传不
可复考故不如且据编钟编磬为说之明也
北宫锜问曰章
先王之世大率权定于一尊制公于天下爵出于士
禄出于农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然其大略如此
而已爵以授德故出于士自士至于公卿皆以德为
差而劳在其中故有爵者必有禄也禄以报劳故起
于农自上农夫至下农夫为庶人在官之禄之所视
平依我磬声后言镛鼓有斁万舞有奕古乐不传不
可复考故不如且据编钟编磬为说之明也
北宫锜问曰章
先王之世大率权定于一尊制公于天下爵出于士
禄出于农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然其大略如此
而已爵以授德故出于士自士至于公卿皆以德为
差而劳在其中故有爵者必有禄也禄以报劳故起
于农自上农夫至下农夫为庶人在官之禄之所视
卷下 第 78b 页 WYG0210-0108b.png
皆以劳为差而未可责之以德故有禄者未必有爵
也以天下之爵禄与天下之贤能共之是之谓公天
下以为心而其制定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
其富是之谓大一统以为柄而其权尊 惟天子之
尊故其卿大夫士受禄与五等之君相准而不得以
列国之卿大夫例之即列国之卿之命于天子者亦
不敢以常禄槩之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
也以天下之爵禄与天下之贤能共之是之谓公天
下以为心而其制定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
其富是之谓大一统以为柄而其权尊 惟天子之
尊故其卿大夫士受禄与五等之君相准而不得以
列国之卿大夫例之即列国之卿之命于天子者亦
不敢以常禄槩之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
卷下 第 79a 页 WYG0210-0108c.png
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三卿一卿命于
天子二卿皆命于其君王制小国脱三卿一卿命于
天子八字观上文大次小国皆有上中下卿则为脱
无疑也命于天子者不论大次小国其禄皆四大夫
不命于天子者则秩禄与大夫等故以大国三卿与
三大夫较而四其禄次国总较惟三之尔小国总较
惟二之尔大夫之数未必限于三因三卿而借之以
总较也故其上文曰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卿
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
天子二卿皆命于其君王制小国脱三卿一卿命于
天子八字观上文大次小国皆有上中下卿则为脱
无疑也命于天子者不论大次小国其禄皆四大夫
不命于天子者则秩禄与大夫等故以大国三卿与
三大夫较而四其禄次国总较惟三之尔小国总较
惟二之尔大夫之数未必限于三因三卿而借之以
总较也故其上文曰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卿
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
卷下 第 79b 页 WYG0210-0108d.png
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当大夫者皆非
命卿也秩既相当禄亦相等明矣 禄自农夫百亩
而起下士之禄当比于上农夫之所获等而上之加
一倍法至于大夫大次小国之禄多寡皆同也至卿
方有大次小国之异而其君皆十卿禄则君禄亦异
矣以算推之大国地百里积实当倍于次国次国七
十里积实当倍于小国今据孟子及王制而算其禄
命卿也秩既相当禄亦相等明矣 禄自农夫百亩
而起下士之禄当比于上农夫之所获等而上之加
一倍法至于大夫大次小国之禄多寡皆同也至卿
方有大次小国之异而其君皆十卿禄则君禄亦异
矣以算推之大国地百里积实当倍于次国次国七
十里积实当倍于小国今据孟子及王制而算其禄
卷下 第 80a 页 WYG0210-0109a.png
则大国君禄仅倍于小国而视次国多三之一耳君
禄多寡与地亩不相应盖自次而大则官渐多而事
渐繁故君禄仅取足用不务取盈抑或后儒算禄者
不知积实之法而以为多寡如其外方也与古制湮
灭但当阙疑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章
此章分三段自恭也至孔子受之矣是以礼言之交
道接礼则不可计其义不义而却之也自今有禦人
至况受其赐乎是以义言之诸侯于民虽非义取亦
禄多寡与地亩不相应盖自次而大则官渐多而事
渐繁故君禄仅取足用不务取盈抑或后儒算禄者
不知积实之法而以为多寡如其外方也与古制湮
灭但当阙疑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章
此章分三段自恭也至孔子受之矣是以礼言之交
道接礼则不可计其义不义而却之也自今有禦人
至况受其赐乎是以义言之诸侯于民虽非义取亦
卷下 第 80b 页 WYG0210-0109b.png
未可充类而遂等之于盗也自然则孔子之仕也至
末是以道言之因万章事道之问而发明孔子行道
之心则见圣人之所以委曲周旋于邦君者无非欲
为吾道启其端兆也猎较一事正孔子行乎季孙之
时为之兆即所谓见行可者见犹示也示人以行吾
道而可也因此连类及孔子之交际于灵公则交际
而可于孝公则公养而受夫交际非仕也公养又交
末是以道言之因万章事道之问而发明孔子行道
之心则见圣人之所以委曲周旋于邦君者无非欲
为吾道启其端兆也猎较一事正孔子行乎季孙之
时为之兆即所谓见行可者见犹示也示人以行吾
道而可也因此连类及孔子之交际于灵公则交际
而可于孝公则公养而受夫交际非仕也公养又交
卷下 第 81a 页 WYG0210-0109c.png
际之卑愈非仕也然与见行可通谓之孔子之仕则
知圣人一适馆授餐无非寓行道之意而君子之不
恝然于交际之间非独以礼义之可否为之权实以
吾道之行否为之决者矣
孟子谓万章曰章
此章是教万章以学古重知人两字盖万章好论古
而大抵博观杂取未能详核本末考迹见心黜疑存
信以真知古人之高下如前问尧舜禹及伊尹孔子
百里奚之类皆是也故孟子即取友今世之道以明
知圣人一适馆授餐无非寓行道之意而君子之不
恝然于交际之间非独以礼义之可否为之权实以
吾道之行否为之决者矣
孟子谓万章曰章
此章是教万章以学古重知人两字盖万章好论古
而大抵博观杂取未能详核本末考迹见心黜疑存
信以真知古人之高下如前问尧舜禹及伊尹孔子
百里奚之类皆是也故孟子即取友今世之道以明
卷下 第 81b 页 WYG0210-0109d.png
之必自己为善高于一乡然后能友高一乡之善士
高一国然后能友高一国之善士高天下然后能友
高天下之善士何则所立者高则其知人者明也今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而尚论古人是欲上友古
人也友今人尚不可不知其人欲上友古人而乃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必论其世论世之道谓如考其时
之所处者如何则可无疑于其人矣考其人之所立
高一国然后能友高一国之善士高天下然后能友
高天下之善士何则所立者高则其知人者明也今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而尚论古人是欲上友古
人也友今人尚不可不知其人欲上友古人而乃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必论其世论世之道谓如考其时
之所处者如何则可无疑于其人矣考其人之所立
卷下 第 82a 页 WYG0210-0110a.png
者如何则可无疑于其事矣如是然后可以知其人
知其人而心契神交于千载之上则友道莫尚于斯
然此亦必古人自命者能之也
告子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章
杞柳雕琢而成杯棬性不待雕琢而成仁义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章
告子以杞柳喻性闻孟子戕贼之辨故稍变前说而
喻以湍水盖以湍水决东而东决西而西初未尝戕
知其人而心契神交于千载之上则友道莫尚于斯
然此亦必古人自命者能之也
告子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章
杞柳雕琢而成杯棬性不待雕琢而成仁义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章
告子以杞柳喻性闻孟子戕贼之辨故稍变前说而
喻以湍水盖以湍水决东而东决西而西初未尝戕
卷下 第 82b 页 WYG0210-0110b.png
贼夫水也然不悟水而须决已与戕贼杞柳相类而
不得为顺其自然惟以就下喻之则不待人力之凿
而滔滔汨汨行所无事是则可以喻性之善而名言
得矣
告子曰生之谓性章
告子以杞柳湍水喻性而孟子皆折之故遂道其论
性之本意生对死而言言人之生处即是性初无善
不得为顺其自然惟以就下喻之则不待人力之凿
而滔滔汨汨行所无事是则可以喻性之善而名言
得矣
告子曰生之谓性章
告子以杞柳湍水喻性而孟子皆折之故遂道其论
性之本意生对死而言言人之生处即是性初无善
卷下 第 83a 页 WYG0210-0110c.png
恶之分又可引而为善为恶皆是物也孟子未知其
意以为生中有性抑生便是性故问之曰犹白之谓
白与而告子曰然盖谓生即是性也又未知其意以
为就生中有几等抑凡生者皆即生是性故又问之
曰羽之白犹雪之白雪之白犹玉之白与而告子又
曰然盖谓凡生者皆即生是性也然则人与犬牛无
异生须无异性矣夫责犬牛以仁义则必不能如人
无疑告子之说至此其可通乎 生者气也告子以
气为性孟子一问已得其意矣然使再问而于几等
意以为生中有性抑生便是性故问之曰犹白之谓
白与而告子曰然盖谓生即是性也又未知其意以
为就生中有几等抑凡生者皆即生是性故又问之
曰羽之白犹雪之白雪之白犹玉之白与而告子又
曰然盖谓凡生者皆即生是性也然则人与犬牛无
异生须无异性矣夫责犬牛以仁义则必不能如人
无疑告子之说至此其可通乎 生者气也告子以
气为性孟子一问已得其意矣然使再问而于几等
卷下 第 83b 页 WYG0210-0110d.png
之白有所处则是犹知气中之有神理而可与徐论
夫天命之本降中之初也今皆混而一之则凡受气
于天地之间者昏然同归不几于失其性者哉然前
篇论不动心告子于心气两字极其分别与此异指
何也盖心所以超然异于气者以其为性之郛郭也
告子不知所谓本性则亦不知所谓本心其所以致
分别者只谓静处是心动处是气譬之恶急流怒浪
夫天命之本降中之初也今皆混而一之则凡受气
于天地之间者昏然同归不几于失其性者哉然前
篇论不动心告子于心气两字极其分别与此异指
何也盖心所以超然异于气者以其为性之郛郭也
告子不知所谓本性则亦不知所谓本心其所以致
分别者只谓静处是心动处是气譬之恶急流怒浪
卷下 第 84a 页 WYG0210-0111a.png
者而姑取澄渊以自适而不知其是亦水也以气为
性而又恶夫气故姑取夫息机以自妙而不知其是
亦气也岂真能知夫心之所以为气帅者而取舍轻
重于其际哉 集注于孟子初问便云凡物之白者
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似侵再问意初问是极紧切处
盖言指生为性生之外无可以说性者犹之指白为
白白之外无可以说白者与此句是辨理气未是辨
人物再问方有辨人物意能知人物之别庶几犹可
悟以理气之分也再问只是穷难以得其初指尔
性而又恶夫气故姑取夫息机以自妙而不知其是
亦气也岂真能知夫心之所以为气帅者而取舍轻
重于其际哉 集注于孟子初问便云凡物之白者
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似侵再问意初问是极紧切处
盖言指生为性生之外无可以说性者犹之指白为
白白之外无可以说白者与此句是辨理气未是辨
人物再问方有辨人物意能知人物之别庶几犹可
悟以理气之分也再问只是穷难以得其初指尔
卷下 第 84b 页 WYG0210-0111b.png
告子曰食色 非内也
食色者即上章所谓生也变生而言食色盖以人于
食色有爱嗜之意焉将以證成仁内之说也其犹以
仁为内者所以甚言义之在外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故谓之外也
告子初喻以仁义为杯棬是并仁与义皆以为非性
而外之矣今而又曰仁内是其说之穷而遁也孟子
食色者即上章所谓生也变生而言食色盖以人于
食色有爱嗜之意焉将以證成仁内之说也其犹以
仁为内者所以甚言义之在外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故谓之外也
告子初喻以仁义为杯棬是并仁与义皆以为非性
而外之矣今而又曰仁内是其说之穷而遁也孟子
卷下 第 85a 页 WYG0210-0111c.png
舍而不折而直问何以为仁内义外也盖幸其既知
仁之在内而使思夫义之何以在外庶几知仁义之
非二物也告子以长长言义以白白喻长长明其貌
为推先非根心之爱之比尔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 故谓之外也
白者告子所谓色也彼白而我白之未必无喜悦之
心焉即所谓食色性也今曰从其白于外又其说之
穷而遁也孟子舍而不折而第以长长之心有异于
白白者使之反而思之盖又幸其知长长之为义而
仁之在内而使思夫义之何以在外庶几知仁义之
非二物也告子以长长言义以白白喻长长明其貌
为推先非根心之爱之比尔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 故谓之外也
白者告子所谓色也彼白而我白之未必无喜悦之
心焉即所谓食色性也今曰从其白于外又其说之
穷而遁也孟子舍而不折而第以长长之心有异于
白白者使之反而思之盖又幸其知长长之为义而
卷下 第 85b 页 WYG0210-0111d.png
欲其知长之者之出于心也告子以为爱根心而不
可强故秦人有异观长饰貌而可伪为故楚人有同
视盖既已失其长之之心故其为说如此
曰耆秦人之炙 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告子秦楚之论失理甚矣夫吾弟固当爱何至秦人
之弟则不爱哉楚人之长固当长何至视之如吾长
哉一则专而不咸一则混而无别是何足与言仁义
可强故秦人有异观长饰貌而可伪为故楚人有同
视盖既已失其长之之心故其为说如此
曰耆秦人之炙 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告子秦楚之论失理甚矣夫吾弟固当爱何至秦人
之弟则不爱哉楚人之长固当长何至视之如吾长
哉一则专而不咸一则混而无别是何足与言仁义
卷下 第 86a 页 WYG0210-0112a.png
哉孟子犹未遽绝之而但以耆炙之无异者使求长
长之说告子虽忘其以白白之色为性不能以耆炙
之食为非性也以是言之盖又幸其能推吾之长以
及于楚而冀其知长之心之非出于外也 方申吾
长楚长之辨喻以吾之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
炙也而以思夫爱吾弟不爱秦人之弟之语秦人之
炙可耆即秦人之弟亦可爱何至漠然不加喜戚于
其心使告子反而求之则不独知其义之失而且有
以觉其仁之未始外矣大抵圣贤辨论意不在伸吾
长之说告子虽忘其以白白之色为性不能以耆炙
之食为非性也以是言之盖又幸其能推吾之长以
及于楚而冀其知长之心之非出于外也 方申吾
长楚长之辨喻以吾之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
炙也而以思夫爱吾弟不爱秦人之弟之语秦人之
炙可耆即秦人之弟亦可爱何至漠然不加喜戚于
其心使告子反而求之则不独知其义之失而且有
以觉其仁之未始外矣大抵圣贤辨论意不在伸吾
卷下 第 86b 页 WYG0210-0112b.png
说欲以开其心之蔽而拯其溺耳此数章者若以折
难攻击之常论之则孟子之言有若疏略而不深加
切究者惟得其所以用心则知其隐显详略之间无
非醒发开悟之要不必更费一辞而亦无毫发之漏
义矣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 非由内也
前章孟子所谓长之者敬也爱敬皆根于人心则其
难攻击之常论之则孟子之言有若疏略而不深加
切究者惟得其所以用心则知其隐显详略之间无
非醒发开悟之要不必更费一辞而亦无毫发之漏
义矣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 非由内也
前章孟子所谓长之者敬也爱敬皆根于人心则其
卷下 第 87a 页 WYG0210-0112c.png
在内无疑矣告子之徒以长言义故季子设为乡人
伯兄之问而谓心之所诚敬者伯兄外之所虚长者
乡人则此长长之义果是在外而非由内矣
公都子不能荅 斯须之敬在乡人
敬叔父者天属分定其敬固发于诚然也弟为尸则
以敬祖考之心敬弟其敬亦发于诚然也推此以类
伯兄乡人则伯兄亦分定之天属而乡党莫如齿盖
古今之通义故常敬则在此斯须之敬则在彼莫非
敬则莫非根于心者但有庸常斯须之异耳非一敬
伯兄之问而谓心之所诚敬者伯兄外之所虚长者
乡人则此长长之义果是在外而非由内矣
公都子不能荅 斯须之敬在乡人
敬叔父者天属分定其敬固发于诚然也弟为尸则
以敬祖考之心敬弟其敬亦发于诚然也推此以类
伯兄乡人则伯兄亦分定之天属而乡党莫如齿盖
古今之通义故常敬则在此斯须之敬则在彼莫非
敬则莫非根于心者但有庸常斯须之异耳非一敬
卷下 第 87b 页 WYG0210-0112d.png
而一长则非一内而一外也明矣 两敬字须重读
则义自见
季子闻之曰 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季子初以长长为在外而可转移及闻孟子之言又
以为敬可转移如此则敬亦是在外矣故公都子喻
以饮食亦可转移然既以食色为性则不得谓之外
也 孟子之答告子但曰长之者义乎而不明言敬
则义自见
季子闻之曰 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季子初以长长为在外而可转移及闻孟子之言又
以为敬可转移如此则敬亦是在外矣故公都子喻
以饮食亦可转移然既以食色为性则不得谓之外
也 孟子之答告子但曰长之者义乎而不明言敬
卷下 第 88a 页 WYG0210-0113a.png
者爱敬生于人心原于天性万一告子不反诸心而
并敬外之则难以救药矣故但使之自求其长之之
心庶几有以得由中之敬而知义之非外也公都子
遂以行吾敬为季子道亦未察孟子之意矣季子设
为问难以见长之在外盖此时但执长以言义未敢
并訾敬也孟子于是不得已而尽其敬之说以为更
无敬与长之别皆敬也但久暂者殊耳且如爱者彼
所内也然有吾弟及秦人之弟于此又有箪食豆羹
于此吾弟虽饥而未至于甚秦人之弟且饥而死则
并敬外之则难以救药矣故但使之自求其长之之
心庶几有以得由中之敬而知义之非外也公都子
遂以行吾敬为季子道亦未察孟子之意矣季子设
为问难以见长之在外盖此时但执长以言义未敢
并訾敬也孟子于是不得已而尽其敬之说以为更
无敬与长之别皆敬也但久暂者殊耳且如爱者彼
所内也然有吾弟及秦人之弟于此又有箪食豆羹
于此吾弟虽饥而未至于甚秦人之弟且饥而死则
卷下 第 88b 页 WYG0210-0113b.png
舍吾弟而活秦人者亦斯须之爱也安得曰外乎孟
子之言其义精矣季子乃以敬之无定而并敬外之
则真失其本心而不可救药矣孟子之不轻以语告
子者盖虑此也然其所以为说仍袭告子长楚人长
亦长吾长之馀而公都子折之亦即孟子嗜秦人炙
无异吾炙之指惟其不知敬为本心则其病弥痼而
因冬夏饮食之宜以切因时行义之道则所以发明
子之言其义精矣季子乃以敬之无定而并敬外之
则真失其本心而不可救药矣孟子之不轻以语告
子者盖虑此也然其所以为说仍袭告子长楚人长
亦长吾长之馀而公都子折之亦即孟子嗜秦人炙
无异吾炙之指惟其不知敬为本心则其病弥痼而
因冬夏饮食之宜以切因时行义之道则所以发明
卷下 第 89a 页 WYG0210-0113c.png
庸常斯须之师说至为有功也尝考孟氏之门其后
无所表见不可知其高下然观此篇辨论则公都子
于性命之际最究心焉行吾敬三字可谓一言以蔽
之其不能答者又以见其笃实重厚不得于言则必
求其理之安及其终也既得于言而遂能折以理之
正下章所举论性诸家历有条理盖自孟子没后异
论蜂起几二千年无出此数条之外者其师弟之间
皆若早见而豫辨之以此坊民犹有若孙扬韩氏之
说微斯问以发其蕴程朱虽出亦何所据以斥似是
无所表见不可知其高下然观此篇辨论则公都子
于性命之际最究心焉行吾敬三字可谓一言以蔽
之其不能答者又以见其笃实重厚不得于言则必
求其理之安及其终也既得于言而遂能折以理之
正下章所举论性诸家历有条理盖自孟子没后异
论蜂起几二千年无出此数条之外者其师弟之间
皆若早见而豫辨之以此坊民犹有若孙扬韩氏之
说微斯问以发其蕴程朱虽出亦何所据以斥似是
卷下 第 89b 页 WYG0210-0113d.png
之非哉篇末所辨小体大体尤为列圣心传之要则
其人之于道可知故在弟子中独得与乐克称子者
意其最优与
公都子曰告子曰 然则彼皆非与
前数章皆与告子辨者故此所举论性三家亦以告
子为称首告子即后世释氏之说也其次则扬雄之
说其三则韩愈之说也三者之中韩愈之说近是盖
其人之于道可知故在弟子中独得与乐克称子者
意其最优与
公都子曰告子曰 然则彼皆非与
前数章皆与告子辨者故此所举论性三家亦以告
子为称首告子即后世释氏之说也其次则扬雄之
说其三则韩愈之说也三者之中韩愈之说近是盖
卷下 第 90a 页 WYG0210-0114a.png
其曰有三品者气质之性也曰所以为性者五则天
命之性也夫仁义礼智信岂有不善者乎是其见与
孟子同也惜乎于三品谆谆焉而于五者寂然无说
遂至班孟子于荀扬而自晦其立言之意故曰孟子
所以独出诸儒者以其明性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 非才之罪也
无善无不善盖直指性体言之而以性为虚也可以
为善可以为不善盖验之于情而以性为混也有性
善有性不善盖验之于才而以性为有多品也孟子
命之性也夫仁义礼智信岂有不善者乎是其见与
孟子同也惜乎于三品谆谆焉而于五者寂然无说
遂至班孟子于荀扬而自晦其立言之意故曰孟子
所以独出诸儒者以其明性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 非才之罪也
无善无不善盖直指性体言之而以性为虚也可以
为善可以为不善盖验之于情而以性为混也有性
善有性不善盖验之于才而以性为有多品也孟子
卷下 第 90b 页 WYG0210-0114b.png
一一破之故曰人之情无不可以为善者非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者也以是而验其性则但可谓之善
不可云无善无不善矣若夫有不善者人以为所禀
之才使然而孰知亦非才之罪也则云有善有不善
者亦非也才即韩子所谓品张子所谓气质程子亦
谓才禀于气独朱子以为指其发于性者言之而谓
程子之说与孟子异似未定之见也
善可以为不善者也以是而验其性则但可谓之善
不可云无善无不善矣若夫有不善者人以为所禀
之才使然而孰知亦非才之罪也则云有善有不善
者亦非也才即韩子所谓品张子所谓气质程子亦
谓才禀于气独朱子以为指其发于性者言之而谓
程子之说与孟子异似未定之见也
卷下 第 91a 页 WYG0210-0114c.png
恻隐之心 不能尽其才者也
此段申说上文之意恻隐之心四句申情之可以为
善也恻隐之心仁也至弗思耳矣申性之所以谓善
也求则得之以下申所谓非才之罪也 案孟子之
意非谓人之才无殊也以为虽降才参差而无害于
性之善人不可诿于才而自弃其性耳夫子尝言之
矣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此即才之说也然又曰及其知之一也其言
用功则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亦即
此段申说上文之意恻隐之心四句申情之可以为
善也恻隐之心仁也至弗思耳矣申性之所以谓善
也求则得之以下申所谓非才之罪也 案孟子之
意非谓人之才无殊也以为虽降才参差而无害于
性之善人不可诿于才而自弃其性耳夫子尝言之
矣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此即才之说也然又曰及其知之一也其言
用功则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亦即
卷下 第 91b 页 WYG0210-0114d.png
才之说也然又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夫自其相较
言之则十一于千百奚啻于倍蓰是亦才有罪焉自
其同归言之则才有优劣而要不可谓未尝有才也
加之千百之功以尽其才则其能均也未尝用一日
之力则相去岂但千百而且至于无算才之不尽者
罪也而岂才之罪也哉朱子语类言荀扬论气不论
理所以为不明孟子论理不论气所以为未备今考
言之则十一于千百奚啻于倍蓰是亦才有罪焉自
其同归言之则才有优劣而要不可谓未尝有才也
加之千百之功以尽其才则其能均也未尝用一日
之力则相去岂但千百而且至于无算才之不尽者
罪也而岂才之罪也哉朱子语类言荀扬论气不论
理所以为不明孟子论理不论气所以为未备今考
卷下 第 92a 页 WYG0210-0115a.png
孟子说才字原与程张气质同朱子以性之良能解
之似非孟子意也使孟子不知有气质则必不曰非
才之罪又曰非天之降才尔殊而未尝有才矣因其
有罪才者故曰非才之罪因其有诿于降才尔殊而
自谢无才者故曰非天之降才尔殊而未尝有才也
此非论气质而何若果穷源极本离气质言之则夫
性命各正万物同流不特无圣愚之异而且无人物
之分何乃别之犬牛犬马而曰异禽兽几希违禽兽
不远哉由此言之孟子非论性不论气者特其本天
之似非孟子意也使孟子不知有气质则必不曰非
才之罪又曰非天之降才尔殊而未尝有才矣因其
有罪才者故曰非才之罪因其有诿于降才尔殊而
自谢无才者故曰非天之降才尔殊而未尝有才也
此非论气质而何若果穷源极本离气质言之则夫
性命各正万物同流不特无圣愚之异而且无人物
之分何乃别之犬牛犬马而曰异禽兽几希违禽兽
不远哉由此言之孟子非论性不论气者特其本天
卷下 第 92b 页 WYG0210-0115b.png
尊性而不授气质以权耳若韩子原性则授权气质
而天命掩虽与荀扬同谓之未明可也
诗曰天生蒸民 故好是懿德
此引孔子之绎诗言者亦与前三节相应有物有则
对无善无不善之说盖谓之有则非无矣民之秉彝
对有善有不善之说盖既秉为常则人人有之非或
有而或无矣好是懿德对好善好暴之说盖所好者
而天命掩虽与荀扬同谓之未明可也
诗曰天生蒸民 故好是懿德
此引孔子之绎诗言者亦与前三节相应有物有则
对无善无不善之说盖谓之有则非无矣民之秉彝
对有善有不善之说盖既秉为常则人人有之非或
有而或无矣好是懿德对好善好暴之说盖所好者
卷下 第 93a 页 WYG0210-0115c.png
懿德则非好善而又好暴矣天生蒸民以天之所赋
言也故性立天下之有民之秉彝以人之所受言也
故才为万物之贵好是懿德以物之所感言也故情
见天地之心三者浑然为一而其发见之可验者情
也故孟子之言以乃若其情始孔子绎诗之言以好
是懿德终焉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 然也
富足则从善有资救死则犯义不顾举此一端以见
心之因境而迁者如此
言也故性立天下之有民之秉彝以人之所受言也
故才为万物之贵好是懿德以物之所感言也故情
见天地之心三者浑然为一而其发见之可验者情
也故孟子之言以乃若其情始孔子绎诗之言以好
是懿德终焉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 然也
富足则从善有资救死则犯义不顾举此一端以见
心之因境而迁者如此
卷下 第 93b 页 WYG0210-0115d.png
今夫麰麦 人事之不齐也
麰麦之种类既同则其生其熟之候当无有不同者
然必播耰之人事齐而无修废其池同而无肥瘠树
之时同而无雨旸之先后然后应候而生及期而熟
也其有不同必此三者有所殊异亦非天之降种尔
殊也
故凡同类者 圣人与我同类者
麰麦之种类既同则其生其熟之候当无有不同者
然必播耰之人事齐而无修废其池同而无肥瘠树
之时同而无雨旸之先后然后应候而生及期而熟
也其有不同必此三者有所殊异亦非天之降种尔
殊也
故凡同类者 圣人与我同类者
卷下 第 94a 页 WYG0210-0116a.png
举一麰麦则凡同类者相似可知圣人之于人亦类
也
故龙子曰 无目者也
手足之形同口耳目之嗜好亦无不同以皆人类故
也若禽兽则得形气之偏故兽蹄则四分鸟迹则三
歧其体不具也饮食栖息乐于污秽岂能如人之食
味别声被色而生哉
故曰口之于味也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然者称是之谓凡口所称是者必其心所喜悦者也
也
故龙子曰 无目者也
手足之形同口耳目之嗜好亦无不同以皆人类故
也若禽兽则得形气之偏故兽蹄则四分鸟迹则三
歧其体不具也饮食栖息乐于污秽岂能如人之食
味别声被色而生哉
故曰口之于味也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然者称是之谓凡口所称是者必其心所喜悦者也
卷下 第 94b 页 WYG0210-0116b.png
口耳目之嗜好既同则心所喜悦亦当无不同者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犹刍豢之悦我口
心之所同然者理义即上章所谓好是懿德是也圣
人亦与人同者特其气质之清明纯粹而先得之耳
前文举足口耳目之同而于口加详焉盖嗜好最真
而与犬马迥然异者莫若此故特曰易牙先得我口
之所耆者以起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而以刍豢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犹刍豢之悦我口
心之所同然者理义即上章所谓好是懿德是也圣
人亦与人同者特其气质之清明纯粹而先得之耳
前文举足口耳目之同而于口加详焉盖嗜好最真
而与犬马迥然异者莫若此故特曰易牙先得我口
之所耆者以起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而以刍豢
卷下 第 95a 页 WYG0210-0116c.png
之悦口况理义之悦心也夫心悦理义者情也观情
之同而性可知矣情同性同则非降才之殊而陷溺
其心者非才之罪又可知矣此章盖以人类之同申
明上章之说然不必复言性而但言心矣 须知足
口耳目之类不是比喻乃是注明同类者举相似一
句禽兽亦有人性惟其四体五官不与人同故难以
责其心之与人同也若人则四体五官既同岂有心
独不同者乎故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论人性善之据盖在于此
之同而性可知矣情同性同则非降才之殊而陷溺
其心者非才之罪又可知矣此章盖以人类之同申
明上章之说然不必复言性而但言心矣 须知足
口耳目之类不是比喻乃是注明同类者举相似一
句禽兽亦有人性惟其四体五官不与人同故难以
责其心之与人同也若人则四体五官既同岂有心
独不同者乎故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论人性善之据盖在于此
卷下 第 95b 页 WYG0210-0116d.png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 是岂人之情也哉
山之生物之性未尝息故虽斧斤之后而萌蘖亦生
人之仁义之心未尝息故虽丧失之馀而善端亦见
其日夜之所息者气静而性复未发之真也平旦清
明之气动为好恶者方发之顷也旦昼所为者已发
之后也未发之真人皆有之故静而必复方发之顷
真未离也故微而甚著然无戒惧谨独之功则所息
山之生物之性未尝息故虽斧斤之后而萌蘖亦生
人之仁义之心未尝息故虽丧失之馀而善端亦见
其日夜之所息者气静而性复未发之真也平旦清
明之气动为好恶者方发之顷也旦昼所为者已发
之后也未发之真人皆有之故静而必复方发之顷
真未离也故微而甚著然无戒惧谨独之功则所息
卷下 第 96a 页 WYG0210-0117a.png
者物引而驰几希者物蔽而迁如为其所械系者而
良心亡矣及其久也心愈失则气愈昏而日夜所息
不足以存其未发之真气愈昏而心愈失而几希之
动与人日远而禽兽日近矣因上章陷溺其心者而
究其说也
故苟得其养 无物不消
养者扩而充之之功也消长则其效之验于积累之
久也
孟子曰操则存 惟心之谓与
良心亡矣及其久也心愈失则气愈昏而日夜所息
不足以存其未发之真气愈昏而心愈失而几希之
动与人日远而禽兽日近矣因上章陷溺其心者而
究其说也
故苟得其养 无物不消
养者扩而充之之功也消长则其效之验于积累之
久也
孟子曰操则存 惟心之谓与
卷下 第 96b 页 WYG0210-0117b.png
操者持而守之之要也存亡则其机之决于斯须之
间也 按存养一事也然操存者长养之端长养者
操存之熟故后篇曰存其心养其性心性亦一物也
以操存言之则曰心盖言心则属乎神明所以必持
守以严其几也以长养言之则曰性盖言性则纯乎
义理所以必扩充以尽其分也上言仁义之心即性
也此在所养者也又言或放或存者即心也此在所
间也 按存养一事也然操存者长养之端长养者
操存之熟故后篇曰存其心养其性心性亦一物也
以操存言之则曰心盖言心则属乎神明所以必持
守以严其几也以长养言之则曰性盖言性则纯乎
义理所以必扩充以尽其分也上言仁义之心即性
也此在所养者也又言或放或存者即心也此在所
卷下 第 97a 页 WYG0210-0117c.png
操者也操之又操养在其中矣又细分之则持守此
心者敬以直内之事扩充此理者义以方外之事上
部所谓持其志者持守此心者也所谓善养其气者
扩充此理者也持志养气即与此章心气相生之论
相表里故知孟子之学其渊源于列圣者远矣 前
章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情也此直言仁义之心性
也张子心统性情之说所自来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章
不专心致志者放心之所由始此章次于上章者明
心者敬以直内之事扩充此理者义以方外之事上
部所谓持其志者持守此心者也所谓善养其气者
扩充此理者也持志养气即与此章心气相生之论
相表里故知孟子之学其渊源于列圣者远矣 前
章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情也此直言仁义之心性
也张子心统性情之说所自来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章
不专心致志者放心之所由始此章次于上章者明
卷下 第 97b 页 WYG0210-0117d.png
心之不可不有以持守之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章
举羞恶之一端而其馀者可知此章又次于上章者
明心之不可不有以扩充之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章
仁义对言则一体而一用一居而一路要之皆心也
前章所谓仁义之心是也舍其路而不由者由于放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章
举羞恶之一端而其馀者可知此章又次于上章者
明心之不可不有以扩充之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章
仁义对言则一体而一用一居而一路要之皆心也
前章所谓仁义之心是也舍其路而不由者由于放
卷下 第 98a 页 WYG0210-0118a.png
其心而不知求求其放心则仁之德立而其用之流
行者即义矣凡圣人教人学问之道其大纲即所谓
敬义是已敬者自外而敛之内持而守之之要也固
所以求其放心也义者自内而达之外扩而充之之
功也亦所以求其放心也舍求放心而言学问则入
耳出口饰名以华世者耳非圣贤之学也 集注以
收放心为学问之本此固是古人为学大节目然似
非孟子此章本意孟子所谓求放心者操存长养其
仁义之心外此更无学问也以放其良心失其本心
行者即义矣凡圣人教人学问之道其大纲即所谓
敬义是已敬者自外而敛之内持而守之之要也固
所以求其放心也义者自内而达之外扩而充之之
功也亦所以求其放心也舍求放心而言学问则入
耳出口饰名以华世者耳非圣贤之学也 集注以
收放心为学问之本此固是古人为学大节目然似
非孟子此章本意孟子所谓求放心者操存长养其
仁义之心外此更无学问也以放其良心失其本心
卷下 第 98b 页 WYG0210-0118b.png
对看便明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二章
此两章相次者上章承前章求心之意此章起后二
章养身之端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 于己取之而已矣
此节兼小体大体而言未有分别轻重之意盖养小
体大体皆有善不善焉如养身则慎起居节饮食者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二章
此两章相次者上章承前章求心之意此章起后二
章养身之端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 于己取之而已矣
此节兼小体大体而言未有分别轻重之意盖养小
体大体皆有善不善焉如养身则慎起居节饮食者
卷下 第 99a 页 WYG0210-0118c.png
其善者也养心则存忠信行德义者其善者也于己
取之者善与不善皆自知而自验之不由乎外也易
曰观颐自求口实夫子释之曰观颐观其所养也自
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二句语意相承言观其所养者
而自求其养之之方也如所养者身与则自求所以
养身之要如所养者心与则自求所以养心之道自
求者考其善不善而于己取之耳孟子之言深合易
意
体有贵贱 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取之者善与不善皆自知而自验之不由乎外也易
曰观颐自求口实夫子释之曰观颐观其所养也自
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二句语意相承言观其所养者
而自求其养之之方也如所养者身与则自求所以
养身之要如所养者心与则自求所以养心之道自
求者考其善不善而于己取之耳孟子之言深合易
意
体有贵贱 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卷下 第 99b 页 WYG0210-0118d.png
此节乃于兼爱兼养中别其轻重然非恶夫小体之
养也恶其养小而有以害大耳若饮食而能不失其
正即是养大体中之事而口腹躯命所关岂其微
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章
上章言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此章问答乃究小
体所以害者而示人养大体之方也人不能以不应
养也恶其养小而有以害大耳若饮食而能不失其
正即是养大体中之事而口腹躯命所关岂其微
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章
上章言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此章问答乃究小
体所以害者而示人养大体之方也人不能以不应
卷下 第 100a 页 WYG0210-0119a.png
物然必有应之之理焉耳司听目司视则主乎应物
之迹者也心职思则主乎应物之理者也徇迹则形
为物役久之而神且为形役矣审理则形听命于心
久之而物亦听命于我矣前章云仁义礼智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盖能思而得之
则必有以持守扩充其仁义之心是之谓先立乎其
大者 易之艮兑言小体大体之理兑德说小体也
故于两阴爻一曰来兑物感我而来也一曰引兑我
随物而去也艮德止大体也故其大象曰君子思不出
之迹者也心职思则主乎应物之理者也徇迹则形
为物役久之而神且为形役矣审理则形听命于心
久之而物亦听命于我矣前章云仁义礼智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盖能思而得之
则必有以持守扩充其仁义之心是之谓先立乎其
大者 易之艮兑言小体大体之理兑德说小体也
故于两阴爻一曰来兑物感我而来也一曰引兑我
随物而去也艮德止大体也故其大象曰君子思不出
卷下 第 100b 页 WYG0210-0119b.png
其位诸爻自趾至口无不止者所谓不获其身也终
之以敦艮则成终成始而足以应万物于无穷矣所
谓不见其人也何则艮阳为主兑阴为主也易之大
分阳大而阴小阳贵而阴贱盖自乾坤肇判而义已
分故其在世则君父与夫大也臣子妾妇小也其在
身则心大也耳目四体小也无臣子妾妇则国家之
事不成无耳目四体则身之用不备然必其皆听命
之以敦艮则成终成始而足以应万物于无穷矣所
谓不见其人也何则艮阳为主兑阴为主也易之大
分阳大而阴小阳贵而阴贱盖自乾坤肇判而义已
分故其在世则君父与夫大也臣子妾妇小也其在
身则心大也耳目四体小也无臣子妾妇则国家之
事不成无耳目四体则身之用不备然必其皆听命
卷下 第 101a 页 WYG0210-0119c.png
于所主也然后贱者从贵而以贵行小化为大而以
大终故君子小人并生于天地易所以谨别其道之
长消者此也或曰小体大体与所谓人心道心同乎
曰其文异也其意同也盖谓人之心则耳目视听亦
心也然以耳目寓于形骸而执其咎故谓之为小体
也谓之道心则心非即道也然以心具夫性命而专
其功故谓之为大体也程子曰以形体言谓之天然
天专言之则道也愚亦曰以形体言谓之心然心专
言之则性也此章之义盖与危微之指同归焉
大终故君子小人并生于天地易所以谨别其道之
长消者此也或曰小体大体与所谓人心道心同乎
曰其文异也其意同也盖谓人之心则耳目视听亦
心也然以耳目寓于形骸而执其咎故谓之为小体
也谓之道心则心非即道也然以心具夫性命而专
其功故谓之为大体也程子曰以形体言谓之天然
天专言之则道也愚亦曰以形体言谓之心然心专
言之则性也此章之义盖与危微之指同归焉
卷下 第 101b 页 WYG0210-0119d.png
孟子曰有天爵者二章
天爵良贵有仁义而已矣前篇所谓天之尊爵是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章
圣贤之学求仁而已异端及功利之徒皆不仁者也
仁虽足以胜夫不仁然非其学之成而道之至则彼
之燄方炽而吾力不足以抗之犹之纵风止燎而助
之攻终必与之为化而丧区区之所有也
天爵良贵有仁义而已矣前篇所谓天之尊爵是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章
圣贤之学求仁而已异端及功利之徒皆不仁者也
仁虽足以胜夫不仁然非其学之成而道之至则彼
之燄方炽而吾力不足以抗之犹之纵风止燎而助
之攻终必与之为化而丧区区之所有也
卷下 第 102a 页 WYG0210-0120a.png
孟子曰五榖者章
与上章之意相近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一杯之水
举不能胜者也五榖不熟行不能致者也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章
学者亦有彀率规矩焉深造以道盈科后进是已上
两章儆学者为仁之无成此则示其所以至之之方
也
此篇凡二十章首六章言性中六章言心次三章论
身体次二章论爵贵次二章论学者工夫而以教学
与上章之意相近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一杯之水
举不能胜者也五榖不熟行不能致者也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章
学者亦有彀率规矩焉深造以道盈科后进是已上
两章儆学者为仁之无成此则示其所以至之之方
也
此篇凡二十章首六章言性中六章言心次三章论
身体次二章论爵贵次二章论学者工夫而以教学
卷下 第 102b 页 WYG0210-0120b.png
之成法终焉告子不知爱敬之出于心故谓性无仁
义爱即所谓恻隐之心也敬即所谓恭敬之心也告
子因失爱敬而外仁义孟子则指爱敬以明仁义故
必与告子之辨明然后四端之说可得而申性善之
论可得而定也四端既申性善既明则但言人心而
性斯在矣然人莫能尽其性者则以心有存亡得失
故也是故必防其陷溺必谨其梏亡求之于既失收
义爱即所谓恻隐之心也敬即所谓恭敬之心也告
子因失爱敬而外仁义孟子则指爱敬以明仁义故
必与告子之辨明然后四端之说可得而申性善之
论可得而定也四端既申性善既明则但言人心而
性斯在矣然人莫能尽其性者则以心有存亡得失
故也是故必防其陷溺必谨其梏亡求之于既失收
卷下 第 103a 页 WYG0210-0120c.png
之于己放庶几存其心者而性可养矣夫心本仁也
与性为体者也然而有放失者则以身体累之也能
辨乎身体之贵贱小大者其知所以事其心者乎夫
耳目口腹之在身所资几何然而有无穷之欲者则
以爵贵动之也能审乎爵贵之天人良贱者其知所
以处其身者乎虽然体之贵贱小大以心之存亡得
失推而知之也爵之天人良贱又以体之贵贱小大
推而知之也学者亦反求诸心而已矣通篇皆言仁
义而后两章言仁盖仁义包四端仁又包义仁人心
与性为体者也然而有放失者则以身体累之也能
辨乎身体之贵贱小大者其知所以事其心者乎夫
耳目口腹之在身所资几何然而有无穷之欲者则
以爵贵动之也能审乎爵贵之天人良贱者其知所
以处其身者乎虽然体之贵贱小大以心之存亡得
失推而知之也爵之天人良贱又以体之贵贱小大
推而知之也学者亦反求诸心而已矣通篇皆言仁
义而后两章言仁盖仁义包四端仁又包义仁人心
卷下 第 103b 页 WYG0210-0120d.png
也求者求此而已熟者熟此而已学不至则邪说诐
行如火之燎原其犹可扑灭哉道不成则异端曲学
如荑稗之有秋将谁艺黍稷哉孟子之时纵横权诈
之学方盛其贤者乃逃于杨墨之间若此章之告子
则尤魁杰以自名其家者是皆其所深忧力挽而惧
其不克胜故言此以勉学者卒章则欲其以圣人之
教为准的而期其至也
行如火之燎原其犹可扑灭哉道不成则异端曲学
如荑稗之有秋将谁艺黍稷哉孟子之时纵横权诈
之学方盛其贤者乃逃于杨墨之间若此章之告子
则尤魁杰以自名其家者是皆其所深忧力挽而惧
其不克胜故言此以勉学者卒章则欲其以圣人之
教为准的而期其至也
卷下 第 104a 页 WYG0210-0121a.png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章
观孟子与髡问答总不相当对盖不肯明言王之不
足有为与己所以不得行其道者忠厚之心也首问
只辨明一仁字便止再问正当略述鲁缪虚拘贤者
以明己事然且亦以旁意答之直至髡以识贤自任
然役引孔子去鲁之事微发本指以讥其不识君子
之用心盖与功利俗人言固当如此也
孟子曰五霸者章
葵丘初命齐家得其理矣再命班朝得其序矣三命
观孟子与髡问答总不相当对盖不肯明言王之不
足有为与己所以不得行其道者忠厚之心也首问
只辨明一仁字便止再问正当略述鲁缪虚拘贤者
以明己事然且亦以旁意答之直至髡以识贤自任
然役引孔子去鲁之事微发本指以讥其不识君子
之用心盖与功利俗人言固当如此也
孟子曰五霸者章
葵丘初命齐家得其理矣再命班朝得其序矣三命
卷下 第 104b 页 WYG0210-0121b.png
治国得其要矣四五命内职无冗旷而邻交相救恤
又且一以王命为尊如此不庶几王者之事乎前文
虽曰搂诸侯伐诸侯安知不以王命行之也而曰三
王之罪人仲尼之徒所不道者何也曰搂伐者但据
其迹略论之以为窃权取威盛王所禁云尔至于辨
王霸之微处则不在此乃所谓身之假之是也夫不
依于仁义而行何以谓之假然惟其仁义不根于心
又且一以王命为尊如此不庶几王者之事乎前文
虽曰搂诸侯伐诸侯安知不以王命行之也而曰三
王之罪人仲尼之徒所不道者何也曰搂伐者但据
其迹略论之以为窃权取威盛王所禁云尔至于辨
王霸之微处则不在此乃所谓身之假之是也夫不
依于仁义而行何以谓之假然惟其仁义不根于心
卷下 第 105a 页 WYG0210-0121c.png
也则但谓之假而已其君则欲威伸于邻国而无克
相上帝之志其臣则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岂有匹
夫匹妇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沟之心也哉
是故由其道则虽奉天子命以讨亦不得为王者之
师也况有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乎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章
将降大任而使之动忍曾益者固是天意如因心衡
虑而作徵色发声而喻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而得
免于危亡莫非天也顾承天意者如其分之大小则
相上帝之志其臣则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岂有匹
夫匹妇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沟之心也哉
是故由其道则虽奉天子命以讨亦不得为王者之
师也况有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乎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章
将降大任而使之动忍曾益者固是天意如因心衡
虑而作徵色发声而喻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而得
免于危亡莫非天也顾承天意者如其分之大小则
卷下 第 105b 页 WYG0210-0121d.png
就其自任最重者而以为天之降任独优焉耳如一
先生之言听之者浅得浅焉深得深焉一王之法读
之者或以进善修身焉或以畏威寡罪焉其终也师
之传必在其深者王所举必在其善者则若意之独
厚于此而已矣在易屯与豫曰动乎险中大亨贞能
自振拔终降大任者也贞疾恒不死克自忧畏免于
危亡者也诗云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
先生之言听之者浅得浅焉深得深焉一王之法读
之者或以进善修身焉或以畏威寡罪焉其终也师
之传必在其深者王所举必在其善者则若意之独
厚于此而已矣在易屯与豫曰动乎险中大亨贞能
自振拔终降大任者也贞疾恒不死克自忧畏免于
危亡者也诗云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
卷下 第 106a 页 WYG0210-0122a.png
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夫天之启发于民一也然
如埙篪然随其声之高下以相应如璋圭然随其体
之大小以相合如取携然随其取数之多少以携归
携之富者非有以益之也天之牖民原若是其不难而甚
易顾其所以取之者何如耳古人言天人之际者类若此
尽心篇
孟子曰尽其心者 则知天矣
人心所以能周物而不遗者以性大无外故也故心
之量之无不该必性之源之无不穷至天者又性所
如埙篪然随其声之高下以相应如璋圭然随其体
之大小以相合如取携然随其取数之多少以携归
携之富者非有以益之也天之牖民原若是其不难而甚
易顾其所以取之者何如耳古人言天人之际者类若此
尽心篇
孟子曰尽其心者 则知天矣
人心所以能周物而不遗者以性大无外故也故心
之量之无不该必性之源之无不穷至天者又性所
卷下 第 106b 页 WYG0210-0122b.png
从出也知性则知天中庸所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
地之化育天人不二者也 一说尽心乃知性知性
乃知天盖心有觉而性无为故必奋其志以求之浚
其思以通之然后穷理有以知至精义至于入神而
性可知也前说于者也两字语意为顺故集注主此
此说则功夫有入处且于下文存心养性义理相贯
凡为学知行皆从心上作功夫才说性便渐到得力
地之化育天人不二者也 一说尽心乃知性知性
乃知天盖心有觉而性无为故必奋其志以求之浚
其思以通之然后穷理有以知至精义至于入神而
性可知也前说于者也两字语意为顺故集注主此
此说则功夫有入处且于下文存心养性义理相贯
凡为学知行皆从心上作功夫才说性便渐到得力
卷下 第 107a 页 WYG0210-0122c.png
处不是用力处故并存两说以待正焉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心者神明不测故言存前篇所谓操则存者是也性
者仁义固有故言养前篇所谓养则长者是也存者
养之端养者存之继易曰物畜然后可养盖不有以
止之则不可得而养也存者敛之于内养者达之于
外易曰直以方也盖非敬以直内则义不能以自行
也事天者天之所以命我者性耳尊其德性者乃所
以畏天命亦一而不二者也 存心养性各就其切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心者神明不测故言存前篇所谓操则存者是也性
者仁义固有故言养前篇所谓养则长者是也存者
养之端养者存之继易曰物畜然后可养盖不有以
止之则不可得而养也存者敛之于内养者达之于
外易曰直以方也盖非敬以直内则义不能以自行
也事天者天之所以命我者性耳尊其德性者乃所
以畏天命亦一而不二者也 存心养性各就其切
卷下 第 107b 页 WYG0210-0122d.png
者言之而互文耳后篇谓养心莫善于寡欲是心亦
可言养也易曰成性存存是性亦可言存也然其下
文一曰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则养心者必有闲邪存
诚之功故曰存为养之端一曰道义之门则存性者
必有富有日新之效故曰养为存之继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命者性之原至善而无恶至公而无私者也然天之
可言养也易曰成性存存是性亦可言存也然其下
文一曰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则养心者必有闲邪存
诚之功故曰存为养之端一曰道义之门则存性者
必有富有日新之效故曰养为存之继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命者性之原至善而无恶至公而无私者也然天之
卷下 第 108a 页 WYG0210-0123a.png
明命不能不行于气数之中人生遇之寿夭不齐莫
非命也使知之不明而有疑贰之心则敬事之功懈
天命自我而不行矣必也知天之明命虽行乎气数
之中而其理自在是则正命也无贰无虞不惑乎气
数之参差自反自修一听乎正命之自至则虽或寿
或夭而我之所受者不亏至于全受全归而天之所
命者亦不僭矣非立命而何哉命即天也立命即知
天事天也然天专言之则道也合乎阴阳之错综变
化以言天则谓之命知天事天者人理也极乎人事
非命也使知之不明而有疑贰之心则敬事之功懈
天命自我而不行矣必也知天之明命虽行乎气数
之中而其理自在是则正命也无贰无虞不惑乎气
数之参差自反自修一听乎正命之自至则虽或寿
或夭而我之所受者不亏至于全受全归而天之所
命者亦不僭矣非立命而何哉命即天也立命即知
天事天也然天专言之则道也合乎阴阳之错综变
化以言天则谓之命知天事天者人理也极乎人事
卷下 第 108b 页 WYG0210-0123b.png
之吉凶祸福以尽知天事天之理则谓之立命 横
渠张子西铭下半章全用孟子此章之意知化穷神
者知天也无忝匪懈者事天也待烹顺令底豫归全
者立命也其云将厚吾之生用玉汝于成者言命之
理尤深切二气交运五行顺施幸而值其通也则为
富贵福泽之遇然天心于此欲吾之有所资藉以及
于物非欲其坐享之也不幸而值其穷也则为贫贱
渠张子西铭下半章全用孟子此章之意知化穷神
者知天也无忝匪懈者事天也待烹顺令底豫归全
者立命也其云将厚吾之生用玉汝于成者言命之
理尤深切二气交运五行顺施幸而值其通也则为
富贵福泽之遇然天心于此欲吾之有所资藉以及
于物非欲其坐享之也不幸而值其穷也则为贫贱
卷下 第 109a 页 WYG0210-0123c.png
忧戚之遭然天心于此欲吾之有所磨砺以成其身
非欲其苟安之也此所谓行乎气数之中而其理自
在是正命也知所谓正命者而顺事于生故底豫全
归而无愧由是以宁于死故待烹顺命而不疑也以
此章之意读西铭则文义皆得
孟子曰莫非命也章
吉凶祸福莫非命者兼气数而言者也正命者纯以
理而言者也天命不能不行于气数之中是以吉凶
祸福参差而不齐然所谓正命者则无往而不存焉
非欲其苟安之也此所谓行乎气数之中而其理自
在是正命也知所谓正命者而顺事于生故底豫全
归而无愧由是以宁于死故待烹顺命而不疑也以
此章之意读西铭则文义皆得
孟子曰莫非命也章
吉凶祸福莫非命者兼气数而言者也正命者纯以
理而言者也天命不能不行于气数之中是以吉凶
祸福参差而不齐然所谓正命者则无往而不存焉
卷下 第 109b 页 WYG0210-0123d.png
顺受云者非漠然听之之谓上章所谓修身以俟者
是也立岩墙之下则不知谨其身盖修身者之反也
又释其意以为修身以俟是尽其道而死循乎理之
当然而听乎数之适然则不以适然之数而失其当
然之理此之谓正命不谨其身如妄行而陷于桎梏
以死虽其数之使然而不能尽乎理之当然则既失
其当然之理而不得委之适然之数此之谓非正命
是也立岩墙之下则不知谨其身盖修身者之反也
又释其意以为修身以俟是尽其道而死循乎理之
当然而听乎数之适然则不以适然之数而失其当
然之理此之谓正命不谨其身如妄行而陷于桎梏
以死虽其数之使然而不能尽乎理之当然则既失
其当然之理而不得委之适然之数此之谓非正命
卷下 第 110a 页 WYG0210-0124a.png
集注云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
尽之意也上章但言命未尝分别出正命来须用此
章分别则知上章所谓不贰者不疑于此俟者俟此
其究能立命者立此而已 如前篇之终所叙舜说
诸人屈伸之际以为有天意存焉夫当其穷贱困顿
非天实有意为之盖亦气数使然而天意即在乎其
间尔天下穷贱困顿之人何限惟圣贤者以劳苦变
动而光明是能顺受其正者也其穷而滥焉以放于
恶或株而守焉以终于困者不能顺受其正者也夫
尽之意也上章但言命未尝分别出正命来须用此
章分别则知上章所谓不贰者不疑于此俟者俟此
其究能立命者立此而已 如前篇之终所叙舜说
诸人屈伸之际以为有天意存焉夫当其穷贱困顿
非天实有意为之盖亦气数使然而天意即在乎其
间尔天下穷贱困顿之人何限惟圣贤者以劳苦变
动而光明是能顺受其正者也其穷而滥焉以放于
恶或株而守焉以终于困者不能顺受其正者也夫
卷下 第 110b 页 WYG0210-0124b.png
谓之顺受则其在穷贱困顿之中亦惟信理之明自
修之笃殆若将终身焉岂有图度侥倖之私哉是以
其后也如舜之庸说之立固所以立命也如颜之夭
冉之疾亦所以立命也何则颜冉不为贤亦疾且夭
也疾夭者气数所不免而颜冉得贤焉岂非立命也
哉藉令舜说不庸不立不与颜冉同乎亦何害其为
立命也或曰是则然也然前篇所谓将降大任者是
修之笃殆若将终身焉岂有图度侥倖之私哉是以
其后也如舜之庸说之立固所以立命也如颜之夭
冉之疾亦所以立命也何则颜冉不为贤亦疾且夭
也疾夭者气数所不免而颜冉得贤焉岂非立命也
哉藉令舜说不庸不立不与颜冉同乎亦何害其为
立命也或曰是则然也然前篇所谓将降大任者是
卷下 第 111a 页 WYG0210-0124c.png
天意也正命也何舜说是厚而薄于颜冉且诗书所
称降祥求福者安在哉曰此又当以大运之气数推
之也大运之亨天将使圣贤以道殉身其任之以天
下之大者如此也大运之否天将使圣贤以身殉道
其仁以为之任也不亦大乎此皆所谓顺受其正知
所谓顺受其正则降祥求福举之矣易曰积善之家
必有馀庆今有区区乡曲之善身不席报而子孙享
焉犹将本德推功而勿忘勿替也况如颜冉者垂无
穷而敝天地哉 大抵经传圣贤之言命者其别有
称降祥求福者安在哉曰此又当以大运之气数推
之也大运之亨天将使圣贤以道殉身其任之以天
下之大者如此也大运之否天将使圣贤以身殉道
其仁以为之任也不亦大乎此皆所谓顺受其正知
所谓顺受其正则降祥求福举之矣易曰积善之家
必有馀庆今有区区乡曲之善身不席报而子孙享
焉犹将本德推功而勿忘勿替也况如颜冉者垂无
穷而敝天地哉 大抵经传圣贤之言命者其别有
卷下 第 111b 页 WYG0210-0124d.png
三一则最初赋畀之命也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也一
则中间气数之命也夫子所谓将行将废得之不得
者是也一则其后应感之命也诗书所称保佑申命
命靡常者是也以正命始以正命终惟中间者气数
司之然正命未尝不行焉故上章言知天事天则不
隔乎赋畀之初也夭寿不贰则不夺乎气数之变也
至于立命则虽无心于应感之际而惟完其所受之
则中间气数之命也夫子所谓将行将废得之不得
者是也一则其后应感之命也诗书所称保佑申命
命靡常者是也以正命始以正命终惟中间者气数
司之然正命未尝不行焉故上章言知天事天则不
隔乎赋畀之初也夭寿不贰则不夺乎气数之变也
至于立命则虽无心于应感之际而惟完其所受之
卷下 第 112a 页 WYG0210-0125a.png
分然所谓克享天心永言配命者未始非立命之事
也自性命之学荒则先不知赋畀之为何物于是惑
于气数之参差而疑聪明明威者之僭忒王仲淹所
谓天人之意否而不交者此矣 告子篇非才之罪
也不能尽其才者也不授气质以权也此篇夭寿不
贰修身以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不授气数以权也
皆尽性以立命之学也或曰气质则因学而有变化
之道气数则不可以转移二者岂可同乎曰如此则
迪吉逆凶福善祸淫者圣贤岂欺我哉异日孟子之
也自性命之学荒则先不知赋畀之为何物于是惑
于气数之参差而疑聪明明威者之僭忒王仲淹所
谓天人之意否而不交者此矣 告子篇非才之罪
也不能尽其才者也不授气质以权也此篇夭寿不
贰修身以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不授气数以权也
皆尽性以立命之学也或曰气质则因学而有变化
之道气数则不可以转移二者岂可同乎曰如此则
迪吉逆凶福善祸淫者圣贤岂欺我哉异日孟子之
卷下 第 112b 页 WYG0210-0125b.png
告君卿大夫于祸福之际详矣此为学者言之则不
可使之屑屑焉而存是心故直言顺受其正而已吉
凶祸福不以动其心焉是极至之论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人者具天地之体而微凡天地间所有皆吾性之所
有也其大者为三纲五典其自然之心当然之则我
固有之也其显者为礼乐政教其所以然之理亦吾
可使之屑屑焉而存是心故直言顺受其正而已吉
凶祸福不以动其心焉是极至之论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人者具天地之体而微凡天地间所有皆吾性之所
有也其大者为三纲五典其自然之心当然之则我
固有之也其显者为礼乐政教其所以然之理亦吾
卷下 第 113a 页 WYG0210-0125c.png
固有之也从此而推之则阴阳变化鬼神屈伸昆虫
草木之荣枯生息远近幽明高下钜细亦无有不相
为贯通者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身自省而所性之实理无所亏丧则此心泰然俯
仰之间浩然自得性分之乐孰大于是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事物之来强乎恕以处之则此理流行于日用而无
所壅塞仁道虽远可以望而至之矣 两节集注分
草木之荣枯生息远近幽明高下钜细亦无有不相
为贯通者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身自省而所性之实理无所亏丧则此心泰然俯
仰之间浩然自得性分之乐孰大于是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事物之来强乎恕以处之则此理流行于日用而无
所壅塞仁道虽远可以望而至之矣 两节集注分
卷下 第 113b 页 WYG0210-0125d.png
安勉以下节有强恕字故也然只以体用说亦可盖
非忠则无以为恕而诚仁相对则诚体而仁用也况
上言反身则亦是作功夫处皆示学者以复性之方
也孟子谓性德固皆备然实而体之存乎诚推而行
之存乎仁必也反躬内省使忠信笃敬念念不忘参
前倚衡莫非是者然后推心应物无不各得其理此
所谓皆备者贯于一而行于万内外之道合而性德
非忠则无以为恕而诚仁相对则诚体而仁用也况
上言反身则亦是作功夫处皆示学者以复性之方
也孟子谓性德固皆备然实而体之存乎诚推而行
之存乎仁必也反躬内省使忠信笃敬念念不忘参
前倚衡莫非是者然后推心应物无不各得其理此
所谓皆备者贯于一而行于万内外之道合而性德
卷下 第 114a 页 WYG0210-0126a.png
完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章
程子说精确乃爱之能勿劳乎刑期于无刑之意又
一说使民之中寓以佚道节宣其力不忍烦之也杀
民之中寓以生道哀矜其死不忍重之也两说相须
乃备
孟子曰霸者之民章
身之所过则耳目所擩染而不言而喻心之所存则
志气所感通而不疾而速如寒暑之变物与之推移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章
程子说精确乃爱之能勿劳乎刑期于无刑之意又
一说使民之中寓以佚道节宣其力不忍烦之也杀
民之中寓以生道哀矜其死不忍重之也两说相须
乃备
孟子曰霸者之民章
身之所过则耳目所擩染而不言而喻心之所存则
志气所感通而不疾而速如寒暑之变物与之推移
卷下 第 114b 页 WYG0210-0126b.png
而不自知也如一元之潜动其气立应而不可测也
故曰上下与天地同流也易曰咸速也恒久也神不
可致思存焉可也所存者神是以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化不可助长顺焉可也所过者化是以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若致思则非神而憧憧于此感彼应之
间助长则非化而屑屑于见小欲速之事皆霸者之
私非王者之公矣又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故曰上下与天地同流也易曰咸速也恒久也神不
可致思存焉可也所存者神是以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化不可助长顺焉可也所过者化是以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若致思则非神而憧憧于此感彼应之
间助长则非化而屑屑于见小欲速之事皆霸者之
私非王者之公矣又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卷下 第 115a 页 WYG0210-0126c.png
使民宜之其变也有以通之者化也舍旧趋新故不
倦其化也有以神之者神也鼓舞于不自知故宜后
世之政非循常蹈故使民厌于积敝之习而倦则振
恒妄动使民丧其乐生之心而不宜无天德而欲语
王道者皆五霸之馀酷而又或五霸之罪人也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章
古者所业之道艺谓之术故记礼者以诗书礼乐为
四术是也德慧者由心得而发之慧术智者由道术
而生之智操心危以存心言德慧所以愈明者以此
倦其化也有以神之者神也鼓舞于不自知故宜后
世之政非循常蹈故使民厌于积敝之习而倦则振
恒妄动使民丧其乐生之心而不宜无天德而欲语
王道者皆五霸之馀酷而又或五霸之罪人也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章
古者所业之道艺谓之术故记礼者以诗书礼乐为
四术是也德慧者由心得而发之慧术智者由道术
而生之智操心危以存心言德慧所以愈明者以此
卷下 第 115b 页 WYG0210-0126d.png
虑患深以处事言术智所以愈周者以此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章
天民与大人未达一息耳以有意无意辨之亦难辨
愚意在穷达行藏上看出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则
穷亦守道以善其身而已大人则不论穷达皆有以
及物以其德盛之至故也易乾之三四进德修业欲
及时也是天民之事也九二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章
天民与大人未达一息耳以有意无意辨之亦难辨
愚意在穷达行藏上看出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则
穷亦守道以善其身而已大人则不论穷达皆有以
及物以其德盛之至故也易乾之三四进德修业欲
及时也是天民之事也九二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卷下 第 116a 页 WYG0210-0127a.png
是大人之事也
孟子曰广土众民章
性者人所同得君子所独得者则以根于心而适如
其受命之初生于色而不歉其践形之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章
孔子登东山两句是以当日游陟实事言之以为所
处益高视下益小之喻非赞孔子语也观海两句即
申上意下文说有本处却不正言探本之事乃寻出
一不息意思来极有补于学者澜与容光非水与日
孟子曰广土众民章
性者人所同得君子所独得者则以根于心而适如
其受命之初生于色而不歉其践形之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章
孔子登东山两句是以当日游陟实事言之以为所
处益高视下益小之喻非赞孔子语也观海两句即
申上意下文说有本处却不正言探本之事乃寻出
一不息意思来极有补于学者澜与容光非水与日
卷下 第 116b 页 WYG0210-0127b.png
月之本乃水与日月有本之发见处水之无本者如
霪潦洿池暴涨横溢必不能滔滔长流而有澜光之
无本者如槁火流电频瞥明灭必不能晖晖久射而
容光必照就此不息处观之则知有本者如是矣集
注源与明即是水与日月之本乃曰源之有本明之
有本云者不可以辞害意要明白须云观其澜则知
其水之有源矣观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日月之
霪潦洿池暴涨横溢必不能滔滔长流而有澜光之
无本者如槁火流电频瞥明灭必不能晖晖久射而
容光必照就此不息处观之则知有本者如是矣集
注源与明即是水与日月之本乃曰源之有本明之
有本云者不可以辞害意要明白须云观其澜则知
其水之有源矣观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日月之
卷下 第 117a 页 WYG0210-0127c.png
有明矣此求本之术也则辞意皆显 有原泉之混
混则必不舍昼夜而不息此所以贵于观其澜也然
又必循序积渐盈科后进不然则横出乱流亦不能
放乎四海矣不息而又以渐便是深造之以道便是
有本之学
孟子曰饥者甘食章
人心亦皆有害不必以贫贱来照饥渴盖言饥渴能
害口腹亦能害人心也害口腹者可以生疾病害人
心者可以起邪恶
混则必不舍昼夜而不息此所以贵于观其澜也然
又必循序积渐盈科后进不然则横出乱流亦不能
放乎四海矣不息而又以渐便是深造之以道便是
有本之学
孟子曰饥者甘食章
人心亦皆有害不必以贫贱来照饥渴盖言饥渴能
害口腹亦能害人心也害口腹者可以生疾病害人
心者可以起邪恶
卷下 第 117b 页 WYG0210-0127d.png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章
仲子之能弃齐国者与舜之能弃天下同而其避兄
离母处于于陵则与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者异故
类记之以见意由是观之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
不君其君自谓木食涧饮而知至道者安得不为名
教罪人哉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章
仲子之能弃齐国者与舜之能弃天下同而其避兄
离母处于于陵则与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者异故
类记之以见意由是观之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
不君其君自谓木食涧饮而知至道者安得不为名
教罪人哉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章
卷下 第 118a 页 WYG0210-0128a.png
圣贤之教循循有序因其才品辨其气候如上章所
以教者是也丑之问盖有蜡等欲速之心故孟子告
以成法之不可改神而明之存乎人驯而几之存乎
养因象存神而不可以致思践迹顺化而不可以助
长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章
不遍物而急先务不遍爱而急亲贤者以急先务而
后能遍物急亲贤而后能遍爱也炫其私意小智市
其小惠私恩者反是陆子静轮对劄子云昔皋陶赓
以教者是也丑之问盖有蜡等欲速之心故孟子告
以成法之不可改神而明之存乎人驯而几之存乎
养因象存神而不可以致思践迹顺化而不可以助
长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章
不遍物而急先务不遍爱而急亲贤者以急先务而
后能遍物急亲贤而后能遍爱也炫其私意小智市
其小惠私恩者反是陆子静轮对劄子云昔皋陶赓
卷下 第 118b 页 WYG0210-0128b.png
歌致丛脞之戒周公作立政言文王罔攸兼于庶言
庶狱庶慎荀卿曰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
荒今天下米盐靡密之务无不上烦圣听臣以陛下
虽得皋陶周公亦何暇与之论道经邦哉可谓切中
时弊者易之大畜言人君畜天下也颐言人君养天
下也一则曰养贤一则曰养贤以及万民至于井鼎
则养民养贤分为二卦井养民者也其辞曰改邑不
庶狱庶慎荀卿曰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
荒今天下米盐靡密之务无不上烦圣听臣以陛下
虽得皋陶周公亦何暇与之论道经邦哉可谓切中
时弊者易之大畜言人君畜天下也颐言人君养天
下也一则曰养贤一则曰养贤以及万民至于井鼎
则养民养贤分为二卦井养民者也其辞曰改邑不
卷下 第 119a 页 WYG0210-0128c.png
改井言养之不可无其法地曰羸其瓶凶言行法之
不可无其人也盖养民之不易也若此鼎养贤者也
则其辞直曰元亨而无他辞在六十四卦中惟大有
与此同亦以大有能尚贤之故也故至能尊贤则治
道无以加顺天心尊帝命于养天下乎何有故曰分
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
之仁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章
汤伐葛文王伐崇密未必有桀纣之命也非敌国相
不可无其人也盖养民之不易也若此鼎养贤者也
则其辞直曰元亨而无他辞在六十四卦中惟大有
与此同亦以大有能尚贤之故也故至能尊贤则治
道无以加顺天心尊帝命于养天下乎何有故曰分
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
之仁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章
汤伐葛文王伐崇密未必有桀纣之命也非敌国相
卷下 第 119b 页 WYG0210-0128d.png
征而何然则前以搂伐为三王罪人此以相征为无
义战者亦言其师之不能以义动而又无王命耳大
抵孟子之言各为一事而发故前后或不相应下章
又言国君好仁天下无敌是又敌国相征之验也学
者固不可摘抉文义以生疑然亦不可不属词比事
而致思
孟子曰梓匠轮舆章
义战者亦言其师之不能以义动而又无王命耳大
抵孟子之言各为一事而发故前后或不相应下章
又言国君好仁天下无敌是又敌国相征之验也学
者固不可摘抉文义以生疑然亦不可不属词比事
而致思
孟子曰梓匠轮舆章
卷下 第 120a 页 WYG0210-0129a.png
此与前章答公孙丑意同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章
性也以人心所同嗜者言也有命焉则定理定分制
之自天者也不谓性者不以是为性所固有而必以
天理制之也命也以天意所特畀者言也有性焉则
良知良能扩之在我者也不谓命者不以是为命之
适然而必以人为至之也 以理言之性即是命命
即是性论性之善则无不根于命者论命之公则无
不具于性者若夫虽谓之性而与人心俱生然质之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章
性也以人心所同嗜者言也有命焉则定理定分制
之自天者也不谓性者不以是为性所固有而必以
天理制之也命也以天意所特畀者言也有性焉则
良知良能扩之在我者也不谓命者不以是为命之
适然而必以人为至之也 以理言之性即是命命
即是性论性之善则无不根于命者论命之公则无
不具于性者若夫虽谓之性而与人心俱生然质之
卷下 第 120b 页 WYG0210-0129b.png
天理而有不可过者徇而过焉则违乎天之则故君
子不谓之性虽谓之命而为天意所厚然返之吾心
而有不容以不及者逊为不及则亏乎性之分故君
子不谓之命两谓字当玩盖正性命之说而所以顺
性命之理者在其中矣 上节有命焉是有定理定
分不可专就求而未必得者说下节命也有以气质
言者有以气数言者气数之说难通以气质言者近
子不谓之性虽谓之命而为天意所厚然返之吾心
而有不容以不及者逊为不及则亏乎性之分故君
子不谓之命两谓字当玩盖正性命之说而所以顺
性命之理者在其中矣 上节有命焉是有定理定
分不可专就求而未必得者说下节命也有以气质
言者有以气数言者气数之说难通以气质言者近
卷下 第 121a 页 WYG0210-0129c.png
之然欲兼气禀之清浊厚薄说亦费分解大抵五句
皆就其至者言之也 朱子语类有谓上节以贫贱
者言下节以愚不肖者言愚谓上节正以穷嗜极欲
者言下节正以尽伦尽道者言耳若上节专指贫贱
而制于命者则此命字遍言气数之丰啬非所谓义
理之命矣要知穷嗜极欲而不免为越理犯分方见
命之所制若百草之忧春雨而动言命云者俗下论
也仁义礼智所禀有厚薄而为愚不肖者鞭策理犹
可通圣人虽有性反偏全然皆圣也则不可以每下
皆就其至者言之也 朱子语类有谓上节以贫贱
者言下节以愚不肖者言愚谓上节正以穷嗜极欲
者言下节正以尽伦尽道者言耳若上节专指贫贱
而制于命者则此命字遍言气数之丰啬非所谓义
理之命矣要知穷嗜极欲而不免为越理犯分方见
命之所制若百草之忧春雨而动言命云者俗下论
也仁义礼智所禀有厚薄而为愚不肖者鞭策理犹
可通圣人虽有性反偏全然皆圣也则不可以每下
卷下 第 121b 页 WYG0210-0129d.png
论之故曰皆就其至者言之也父子君臣人伦之则
及至道之精微皆天之所秩叙而昭察者故必特生
其人以立之极诗书所称眷命笃生不可谓非间气
所钟帝心所在也然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圣人者亦
仁义礼智各诣其极之谓耳非有加于性也若以为
天所付畀而我不得与焉则必也无仁义礼智之性
而圣人与我异类者曾有是理乎哉大抵世人于嗜
及至道之精微皆天之所秩叙而昭察者故必特生
其人以立之极诗书所称眷命笃生不可谓非间气
所钟帝心所在也然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圣人者亦
仁义礼智各诣其极之谓耳非有加于性也若以为
天所付畀而我不得与焉则必也无仁义礼智之性
而圣人与我异类者曾有是理乎哉大抵世人于嗜
卷下 第 122a 页 WYG0210-0130a.png
欲也则引而近之曰吾不欲拂人之性于义理也则
推而远之曰吾不敢希天之命是所谓性命者其名
舛其实丧故孟子辨之如此
浩生不害问曰章
善是天质之美有诸己则能笃志力行而实体于身
矣虽能实体于身然未到百行万善具足圆满不得
谓之充实虽然充实然未到发出精采不得谓之辉
光辉光者充实之至自然之符也吕氏所谓立基博
者必高积精厚者必明易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推而远之曰吾不敢希天之命是所谓性命者其名
舛其实丧故孟子辨之如此
浩生不害问曰章
善是天质之美有诸己则能笃志力行而实体于身
矣虽能实体于身然未到百行万善具足圆满不得
谓之充实虽然充实然未到发出精采不得谓之辉
光辉光者充实之至自然之符也吕氏所谓立基博
者必高积精厚者必明易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卷下 第 122b 页 WYG0210-0130b.png
发于事业美之至者此也此一节是为学超入圣域
处过此以往则殆无所用吾力矣化则浑然含蓄辉
光并不足以拟之程子水晶与玉之譬亦善于名言
者圣神只是一等圣言其至处神言其妙处也孟子
之学出于子思中庸之书以诚为本故自致曲以至
于全体皆诚则形而有著明之效动而有变化之功
其终也至于无臭无声上符天载可谓圣不可知矣
处过此以往则殆无所用吾力矣化则浑然含蓄辉
光并不足以拟之程子水晶与玉之譬亦善于名言
者圣神只是一等圣言其至处神言其妙处也孟子
之学出于子思中庸之书以诚为本故自致曲以至
于全体皆诚则形而有著明之效动而有变化之功
其终也至于无臭无声上符天载可谓圣不可知矣
卷下 第 123a 页 WYG0210-0130c.png
然始于衣锦尚絅则不过朴实立心以为之基此善
信所以为圣神之路而孟子于乐正子惓惓也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章
今之与杨墨辨者似是孟子自谓言君子引人于道
之切不特受之又从而多方启诱之招者呼之勤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章
与万章论狂獧中间忽说入乡原其言似不相属正
是孟子善知孔子立言之意处既不得中行恐有似
中行而乱中行者故夫子言必也狂獧乎狂獧虽与
信所以为圣神之路而孟子于乐正子惓惓也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章
今之与杨墨辨者似是孟子自谓言君子引人于道
之切不特受之又从而多方启诱之招者呼之勤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章
与万章论狂獧中间忽说入乡原其言似不相属正
是孟子善知孔子立言之意处既不得中行恐有似
中行而乱中行者故夫子言必也狂獧乎狂獧虽与
卷下 第 123b 页 WYG0210-0130d.png
中行不相似然裁之进之皆可以至于中行若乡原
则邪慝而为德之贼者夫子求其真防其似所以思
狂獧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至此答完何思鲁之狂
士一句孟子又自言乡原之徒得以乱德者由世教
既衰经常之道不明有志之士无自兴起故俗化颓
敝沦于邪慝而不自知君子生于斯世亦惟反经而
已矣反经者躬行仁义以示之发明先王之道以开
则邪慝而为德之贼者夫子求其真防其似所以思
狂獧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至此答完何思鲁之狂
士一句孟子又自言乡原之徒得以乱德者由世教
既衰经常之道不明有志之士无自兴起故俗化颓
敝沦于邪慝而不自知君子生于斯世亦惟反经而
已矣反经者躬行仁义以示之发明先王之道以开
卷下 第 124a 页 WYG0210-0131a.png
之经常既正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自然感发兴起
不为似德所乱而邪慝者不得作矣此犹上部之终
所谓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之
意
读孟子劄记卷下
不为似德所乱而邪慝者不得作矣此犹上部之终
所谓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之
意
读孟子劄记卷下
卷下 第 124b 页 WYG0210-0131b.png
卷下 第 12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