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中庸或问卷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a 页 WYG0205-097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或问卷下

  或问十三章之说子以为以人治人为以彼人之道还
治彼人善矣又谓责其所能知能行而引张子之说
以实之则无乃流于姑息之论而所谓人之道者不
得为道之全也邪曰上章固言之矣夫妇之所能知
能行者道也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而天地犹有憾者
亦道也然自人而言则夫妇之所能知能行者人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b 页 WYG0205-0978b.png
所切于身而不可须臾离者也至于天地圣人所不
能及则其求之当有渐次而或非日用之所急矣然
则责人而先其切于身之不可离者后其有渐而不
急者是乃行远自迩升高自卑之序使其由是而不
已焉则人道之全亦将可以驯致今必以是为姑息
而遽欲尽道以责于人吾见其失先后之序违缓急
之宜人之受责者将至于有所不堪而道之无穷则
终非一人一日之所能尽也是亦两失之而已焉尔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a 页 WYG0205-0979a.png
○曰子臣弟友之绝句何也曰夫子之意盖曰我之
所责乎子之事已者如此而反求乎已之所以事父
则未能如此也所责乎臣之事已者如此而反求乎
己之所以事君则未能如此也所责乎弟之事已者
如此而反求乎已之所以事兄则未能如此也所责
乎朋友之施己者如此而反求乎己之所以先施于
彼者则未能如此也于是以其所以责彼者自责于
庸言庸行之间盖不待求之于他而吾之所以自修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b 页 WYG0205-0979b.png
之则具于此矣今或不得其读(音豆)而以父君兄之四
字为绝句则于文意有所不通而其义亦何所当(去声)
哉(朱子曰此处主意立文与大学絜矩一章相似人多误读○黄氏曰或以所求乎臣一句而有疑非
也古人君臣字多通用诸侯有土者多称君其下皆称臣凡卑之于尊仆𨽻之于主便有臣义)○曰
诸说如何曰诸家说论语者多引此章以明一以贯
之之义说此章者又引论语以释违道不远之意一
(莫侯反兵器建于兵车长二丈)一盾(食尹反兵器所以蔽身者)终不相谋而牵
合不置学者盖深病之及深考乎程子之言有所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a 页 WYG0205-0979c.png
动以天者然后知二者之为忠恕其迹虽同而所以
为忠恕者其心实异非其知德之深知言之至其孰
能判然如此而无疑哉然尽已推己乃忠恕之所以
名而正谓此章违道不远之事若动以天而一以贯
之则不待尽已而至诚者自无息不待推已而万物
巳各得其所矣曾子之言盖指其不可名之妙而借
其可名之粗以明之学者默识于言意之表则亦足
以互相发明而不害其为同也馀说虽多大概放(上声)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b 页 WYG0205-0979d.png
此推此意以观之则其为得失自可见矣(程子说详见论语吾
道一贯章集注○朱子曰论著忠恕名义自合依子思忠恕违道不远是也曾子所说却是移上一阶说
天地之忠恕其实只一个忠恕须自看教有许多等级分明○庆源辅氏曰违道不远者学者之忠恕也
动以天者圣人之忠恕也曾子一贯之忠恕虽借学者之事而言其所以异者只是动以天耳所谓动以
天耳者盖于已上已全尽了不待推而自然及物也如所谓以己及物仁也此则夫子之一贯所谓动以
天也○陈氏曰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学者之忠恕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乃是说圣人之忠恕
圣人忠恕是天道学者忠恕是人道)违道不远如齐师违榖七里之违
非背(音佩下同)而去之之谓愚固已言之矣诸说于此多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a 页 WYG0205-0980a.png
所未合则不察文义而强(上声)为之说之过也夫(音扶下同)
齐师违谷七里榖人不知则非昔已在榖而今始去
之也盖曰自此而去以至于榖才七里耳孟子所云
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非谓昔本禽兽
而今始违之也亦曰自此而去以入于禽兽不远耳
盖所谓道者当然之理而已根于人心而见(贤遍反)
行事不待勉而能也然唯尽已之心而推以及人可
以得其当然之实而施无不当(去声)不然则求之愈远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b 页 WYG0205-0980b.png
而愈不近矣此所以自是忠恕而往以至于道独为
不远其曰违者非背而去之之谓也程子又谓事上
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此则不可晓者若姑
以所重言之则似亦不为无理若究其极则忠之与
恕初不相离(去声)程子所谓要除一个除不得而谢氏
以为犹形影者意可见矣(程子曰忠恕两字要除一个除不得○上蔡谢氏曰
忠恕犹形影也无忠做恕不出来)今析为二事而两用之则是果有
无恕之忠无忠之恕而所以事上接下者皆出于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a 页 WYG0205-0980c.png
(上声)为而不由乎中矣岂忠恕之谓哉是于程子他说
殊不相似意其记录之或误不然则一时有为(去声下正
为同)言之而非正为忠恕发也(朱子曰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忠
与恕不可相离一步○陈氏曰大槩忠恕只是一物就中截作两片则为二物盖存于中者既忠则发出
外来便是恕应事接物处不恕则是在我者心不十分真实故发出忠的心便是恕的事做成恕的事便
是忠的心)张子二说皆深得之但虚者仁之原忠恕与仁
俱生之语若未莹(萦定反)耳(张子曰所求乎君子之道四是实未能道何尝有尽
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能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b 页 WYG0205-0980d.png
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然安得若是修已以安百姓是亦尧舜实病之欲得人人如此
亦安得如此又曰虚者仁之原忠恕与人俱生礼义者仁之用)吕氏改本太略不尽
经意旧本乃推张子之言而详实有味但柯犹在外
以下为未尽善(蓝田吕氏曰妙道精义常存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不离乎交际酬
酢应对之末皆人心之所同然未有不出于天者也若绝乎人伦外乎世务穷其所不可知议其所不可
及则有天人之分内外之别非所谓大而无外一以贯之安在其为道也欤执斧之柄而求柯于木其尺
度之则固不远矣然柯犹在外睨而视之始得其则若夫治已治人之道于已取之不必睨视之劳而自
有于此矣故君子推是心也其治众人也以众人之所及知责其所知以众人之所能行责其所行改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a 页 WYG0205-0981a.png
后止不厚望也其爱人也以忠恕而已忠者诚有是心而不自欺恕者推待己之心以及人者也忠恕不
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此所以言违道不远者其治己也以求乎人者反于吾身事父事君事兄先
施之朋友皆众人之所能尽人伦之至则虽圣人亦自谓未能此舜所以尽事亲之道必至瞽瞍底豫者
也庸者常道也事父孝事君忠事兄弟交朋友信庸德也必行而已有问有答有唱有和不越乎此者庸
言也无易而已不足而不勉则德有止而不进有馀而尽之则道难继而不行无是行也不敢苟言以自
欺故言顾行有是言也不敢不行而自弃故行顾言)若易之曰所谓则者犹在
所执之柯而不在所伐之柯故执柯者必有睨视之
劳而犹以为远也若夫以人治人则异于是盖众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b 页 WYG0205-0981b.png
之道止在众人之身若以其所及知者责其知以其
所能行者责其行人改即止不厚望焉则不必睨视
之劳而所以治之之则不远于彼而得之矣忠者诚
有是心而不自欺也恕者推待己之心以及人也推
其诚心以及于人则其所以爱人之道不远于我而
得之矣至于事父事君事兄交友皆以所求乎人责
乎己之所未能则其所以冶己之道亦不远于心而
得之矣夫四者固皆众人之所能而圣人乃自谓未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a 页 WYG0205-0981c.png
能者亦曰朱能如其所以责人者耳此见圣人之心
纯亦不已而道之体用其大天下莫能载其小天下
莫能破舜之所以尽事亲之道必至乎瞽瞍底豫者
盖为(去声)此也如此然后属(音烛)乎庸者常道之云则庶
乎其无病矣且其曰有馀而尽之则道难继而不行
又不若游氏所引耻躬不逮为得其文意也(广平游氏曰有
所不足不敢不勉将以践言也则其行顾言矣有馀不敢尽耻躬之不逮也则其言顾行矣)谢氏
侯氏所论论语之忠恕独得程子之意(上蔡谢氏曰以天地之理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b 页 WYG0205-0981d.png
观之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知此则可以知一贯之理矣○河东侯氏曰忠恕一也性分不
同夫子圣人也故不待推)但程子所谓天地之不恕亦曰天地之
化生生不穷特以气机阖(户腊反闭也)(毗亦反开也)有通有
塞故当其通也天地变化草木蕃(音烦茂也)则有似于恕
当其塞也天地闭而贤人隐则有似于不恕耳其曰
不恕非若人之闭于私欲而实有忮(支义反)害之心也
谢氏推明其说乃谓天地之有不恕乃因人而然则
其说有未究者盖若以为人不致中则天地有时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8a 页 WYG0205-0982a.png
不位人不致和则万物有时而不育是谓天地之气
因人之不恕而有似于不恕则可若曰天地因人之
不恕而实有不恕之心则是彼为人者既以忮心失
恕而自绝于天矣为天地者反效其所为以自己其
于(音乌)穆之命也岂不误哉(上蔡谢氏曰程子云天地变化草木蕃是天地之恕
天地闭贤人隐是天地之不恕或言天地何故亦有不恕曰天地因人者也若不因人何故人能与天地
为一故有意必固我则与天地不相似)游氏之说其病尤多至于道无
物我之间(去声)而忠恕将以至于忘已忘物则为己违
中庸或问卷下 第 8b 页 WYG0205-0982b.png
道而犹未远也是则老庄之遗意而远人甚矣岂中
庸之旨哉(广平游氏曰夫道一以贯之无物我之间既曰忠恕则已违道矣然忠以尽已则将
以至忘已也恕以尽物则将以至忘物也则善为道者莫近焉故虽违而不远矣)杨氏又谓
以人为道则与道二而远于道故戒人不可以为道
如执柯以伐柯则与柯二故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则
其违经背理又有甚焉使经而曰人而为道则远人
故君子不可以为道则其说信矣今经文如此而其
说乃如彼既于文义有所不通而推其意又将使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9a 页 WYG0205-0982c.png
为无用之物人无入道之门而圣人之教人以为道
者反为误人而有害于道是安有此理哉既又曰自
道言之则不可为自求仁言之则忠恕者莫近焉则
已自知其有所不通而复为是说以救之然终亦矛
盾而无所合是皆流于异端之说不但毫釐(陵之反)
差而已也(龟山杨氏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道岂尝离人哉人而为道与之二矣道之所
以远执柯以伐柯与柯二矣为道之譬也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为道而远人之譬也执柯以伐柯其取譬
可谓近矣睨而视之犹且以为远况不能以近取譬乎则其违道可知矣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以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9b 页 WYG0205-0982d.png
治人仁之也改而止不为己甚也盖道一而已仁是也视天下无一物之非仁则道其在是矣然则道终
不可为乎曰自道言之则执柯伐柯犹以为远也自求仁言之则惟忠恕莫近焉故又言之以示进为之
方庶乎学者可与入德矣)侯氏固多疏阔其引颜子乐(音洛)道之说
愚于论语已辨之矣至于四者未能之说独以为若
止谓恕己以及人则是圣人将使天下皆无父子君
臣矣此则诸家皆所不及(河东侯氏曰为道如言颜子乐道同又曰父子之仁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兄弟亦仁也朋友亦义也孔子自谓皆未能何也只谓恕已以及人则圣人将使天
下皆无父子君臣乎盖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尽道也)盖近世果有不得其读(音豆)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0a 页 WYG0205-0983a.png
而辄为之说曰此君子以一己之难克而天下皆可
恕之人也呜呼此非所谓将使天下皆无父子君臣
者乎侯氏之言于是乎验矣(此评横浦张氏子韶之说)

  或问十四章之说曰此章文义无可疑者而张子所谓
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者尤为切至(张子曰责己者当知
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非人学之至也)吕氏说虽不免时有小失
然其大体则皆平正悫(克角反)实而有馀味也(蓝田吕氏曰达
则䈴善天下得志则泽加于民素富贵行乎富贵者也不骄不淫不足以道之也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0b 页 WYG0205-0983b.png
则修身见于世素贫贱行乎贫贱者也不谄不慑不足以道之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素夷
狄行乎夷狄者也文王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箕子内难而能正其志素患难行乎患难者也爱人
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此在上位所以不陵下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
慊乎哉此在下位所以不援上也陵下不从则罪其下援上不得则非其上是所谓尤人者也庸德之行
庸言之谨居易者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心逸日休行其所无事如子从父命无所往而
不受俟命者也若夫行险以徼一旦之幸得之则贪为己力不得则不能反躬是所谓怨天者也故君子
正己而不求于人如射而已射之不中由吾巧之不至也故失诸正鹄者未有不反求诸身如君子之治
已行有不得亦反求诸身则德之不进岂吾忧哉)游氏说亦条畅而存亡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1a 页 WYG0205-0983c.png
丧(去声)穷通好丑之说尤善(广平游氏曰素其位而行者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
若其素然也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此非素贫贱而道行乎贫贱不能然也及其为天子被袗衣鼓琴
若固有之此非素富贵而道行乎富贵不能然也饭糗袗衣其位虽不同而此道之行一也至于夷狄患
难亦若此而已道无不行则无入而不自得矣盖道之在天下不以易世而有存亡故无古今则君子之
行道不以易地而有加损故无得丧至于在上位不陵下知富贵之非泰也在下位不援上知贫贱之非
约也此惟正已而不求于人者能之故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盖君子惟能循理故居易以俟命居易未
必不得也故穷通皆好小人反是故行险以徼幸行险未必常得也故穷通皆丑学者要当笃信而已)
但杨氏以反身而诚为不愿乎外则本文之意初未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1b 页 WYG0205-0983d.png
及此而诡遇得禽亦非行险徼幸之谓也(龟山杨氏曰君子居
其位若固有之无出位之思素其位也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何愿乎外之有故能素其位
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也居易以俟命行其所无事也行险以徼幸不受命者也诡遇而得禽者盖有焉君
子不为也射有似乎君子者射以容节比于礼乐为善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
后可以言中射而失正鹄者未能审固也如射者岂他求哉反而求诸吾身以正吾志而已此君子居易
之道也世之行险以徼幸者一有失焉益思所以诡遇也则异于是矣)侯氏所辨常总
默识自得之说甚当(去声)近世佛者妄以吾言傅(音义与附
同)著其说而指意乖剌(郎葛反戾也)如此类者多矣甚可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2a 页 WYG0205-0984a.png
笑也(僧总老尝问一士人曰论语云默而识之识是识个甚子思言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得是得个
甚或者无以对河东侯氏曰是不识吾儒之道犹以吾儒语为释氏用在吾儒为不成说话既曰默识与
无入不自得更理会甚识甚得之事是不成说话也今人见笔墨须谓之笔墨见人须谓之人不须问默
而识之是默识也圣人于道犹是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自得也岂可名为所得所识之事也)但
侯氏所以自为说者却有未善若曰识者知其理之
如此而已得者无所不足于吾心而已则岂不明白
真实而足以服其心乎

  或问十五章之说曰章首二句承上章而言道虽无所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2b 页 WYG0205-0984b.png
不在而其进之则有序也其下引诗与夫子之言乃
指一事以明之非以二句之义为止于此也诸说惟
吕氏为详实然亦不察此而反以章首二言发明引
诗之意则失之矣(蓝田吕氏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故君子
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父母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室
家宜之妻孥乐之致家道成然后可以养父母之志而无违行远登高者谓孝子莫大乎顺其亲者也自
迩自卑者谓本乎妻子兄弟者也故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则治家之道必自
妻子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3a 页 WYG0205-0984c.png
  或问鬼神之说其详奈何曰鬼神之义孔子所以告宰
予者见(贤遍反)于祭义之篇其说已详(问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
其所谓孔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又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是之谓鬼骨月毙于下阴
为野土其气发杨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或问引之朱子曰夫子荅宰我鬼神
说甚好气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人死时魂气归于天精魄归于地所以古人祭祀燎以求诸阳灌
以求诸阴又问其气发扬于上至神之著也何谓也曰人气本腾上这下面尽则只管腾上去如火之烟
这下面薪尽则烟只管腾上去○新安陈氏曰又一条释昭明焄蒿悽怆已见本章章句下)而郑
氏释之亦已明矣其以口鼻之嘘吸者为魂耳目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3b 页 WYG0205-0984d.png
精明者为魄盖指血气之类以明之(问阳魂为神阴魄为鬼祭义曰
气也者神之盛也而郑氏曰气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然则阴阳未可言鬼神阴阳之灵乃鬼
神也如何朱子曰魄者形之神魂者气之神魂魄是形气之精英谓之灵故张子曰二气之良能二气即
阴阳而良能是其灵处○口鼻嘘吸以气言目之精明以血言也耳之精明亦何故以血言医家以耳属
肾精血盛则听聪精血耗则耳瞆矣气为魂血为魄○问眼体也眼之光为魄耳体也何以为耳之魄曰
能听者便是如老人耳重目昏便是魄渐要散)程子张子更以阴阳造化为
说则其意又广而天地万物之屈伸往来皆在其中
矣盖阳魂为神阴魄为鬼是以其在人也阴阳合则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4a 页 WYG0205-0985a.png
魄凝魂聚而有生阴阳判则魂升为神魄降为鬼易
大传(去声)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
者正以明此而书所谓徂(丛胡反往也)落者亦以其升降
为言耳(书舜典云二十有八载帝乃徂落○朱子曰周礼言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三者皆有神
而天独曰神者以其常常流动不息故专以神言之若人亦自有神但在人身上则谓之神散则谓之鬼
耳鬼是散而静了更无形故曰往而不来又问子思只是举神之著者而言何以不言鬼曰鬼是散而静
更无形故不必言神是发见此是鬼之神如人祖考气散为鬼矣子孙尽精神以格之则洋洋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岂非鬼之神耶魂者阳之神魄者鬼之神见淮南子注○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便成人气便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4b 页 WYG0205-0985b.png
是魂精便是魄到得将死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下体渐冷所谓魄降魂归于天魄降于地而人死矣○陈
氏曰鬼神之义甚博程子就阴阳二字发用之迹显然可见者言之张子亦言二气自然能如此大纲只
是往来屈伸之谓耳○阴精阳气聚而生物乃神之伸也而属乎阳魂游魄降散而为变乃鬼之归也而
属乎阴鬼神情状大槩不过如此○徂是魂之升上落是魄之降下○张氏存中曰礼记祭义篇之说朱
子已及之易大传即系辞也或问所引已明此皆不重出)若又以其往来者言之
则来者方伸而为神往者既屈而为鬼盖二气之分
实一气之运故阳主伸阴主屈而错综(子宋反)以言亦
各得其义焉(新安陈氏曰错综以言即朱子神之神神之鬼一条已载章句下)学者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5a 页 WYG0205-0985c.png
熟玩而精察之(叶氏曰学者先看天地二气之屈伸若朝暮若寒暑若荣谢大纲已明却
反验之一身自父母成育之始及少长壮老之变昼夜作息梦觉熟体而精察之无馀蕴矣)如谢
氏所谓做题目入思议者则庶乎有以识之矣(上蔡谢氏
曰这个便是天地间妙用须是将来做个题目入思议始得讲说不济事)曰诸说如何曰
吕氏推本张子之说尤为详备(蓝田吕氏曰鬼神者二气之往来尔物感
虽微无不通于二气故人有是心虽自为隐微心未尝不动动则固已感于气矣鬼神安有不见乎其心
之动又必见于声色举动之间乘间以知之则感之著者也)但改本有所屈者不
亡一句乃形溃反原之意张子他书亦有是说(张子曰形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5b 页 WYG0205-0985d.png
聚为物物溃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欤○蓝田吕氏曰往者屈也来者伸也所屈者不亡所伸者无息)
而程子数(音朔)辨其非东见录中所谓不必以既反之
气复为方伸之气者其类可考也(程子曰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
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
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以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若谓既返
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
之形既反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往来见之鼻息然不必须假吸复入以为呼气则自然生人
气之生生于真元天地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已涸之气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6a 页 WYG0205-0986a.png
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画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格庵赵氏曰屈伸往来
者气也其所以屈伸往来者理也往而屈者其气已散来而伸者其气方生生生之理自然不穷若谓以
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则是天地间只有许多气来来去去其轮回之说而非理之本然也)谢氏
说则善矣但归根之云似亦微有反原之累耳(上蔡谢氏
曰动而不已其神乎滞而有迹其鬼乎往来不息神也摧仆归根鬼也致生之故其鬼神致死之故其鬼
不神何也人以为神则神以为不神则不神矣知死而致生之不智知死而致死之不神圣人所以神明
之也○或问死生之说如何曰人死时气尽也曰有鬼神否曰余当时亦曾问明道先生明道曰待向你
道无来你怎生信得及待向你道有来你但去寻讨看此便是荅的语又曰横渠说得来别这个便是天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6b 页 WYG0205-0986b.png
地间妙用须是将来做个题目入思议始得讲说不济事又问曰沈魂滞魄影响底事如何曰须是自家
看破始得张亢郡君化去尝来附语亢所知事皆能言之亢一日方与道士围棋又自外来道士将一把
棋子令将去问之张不知数便道不得又如紫姑神不识字底把着写不得推此可以见矣曰先王祭享
鬼神则甚曰是他意思别三日斋五日戒求诸阴阳四方上下盖是要集自家精神所以假有庙必于萃
与涣言之虽然如是以为有亦不可以为无亦不可这里有妙理于若有若无之间须断置得去始得曰
如此说却是鹘突也曰不是鹘突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始得鬼神在虚空中辟塞满触目皆是为他
是天地间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朱子曰归根本老氏语毕竟无归这个何曾动此性只是天
地之性当初亦不是自彼来而入此亦不是自往而复归如月影在这盆水里除了这盆水这影便无了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7a 页 WYG0205-0986c.png
岂是这月飞上天去归那月又如这花落便无这花了岂是归去那里明年又复来生这枝上)游杨
之说皆有不可晓者(广平游氏曰道无不在鬼神具道之妙用也其德固不盛欤夫
欲知鬼神之德者反求诸其心而已神将来舍则是神之格思也若正心以度之则乖矣所谓不可度思
也正心度之犹不可又况得而忘之乎所谓不可射思也不可度故视不见听不闻不可射故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也夫微之显如此以其诚之不可掩也诚则物物皆彰矣故不可掩微之显者其理也诚之
不可掩以其德言也○龟山杨氏曰鬼神之德惟诚而已诚无幽明之间故其不可掩如此夫不诚则无
物所谓体物而不可遗者尚何显之有知此其知鬼神矣)唯妙万物而无不在一
语近是而以其他语考之不知其于是理之实果何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7b 页 WYG0205-0986d.png
如也(龟山杨氏曰鬼神体物而不可遗盖其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侯氏曰鬼神形
而下者非诚也鬼神之德则诚也按经文本赞鬼神
之德之盛如下文所云而结之曰诚之不可掩如此
则是以为鬼神之德所以盛者盖以其诚耳非以诚
自为一物而别为鬼神之德也今侯氏乃析鬼神与
其德为二物而以形而上下言之乍读如可喜者而
细以经文事理求之则失之远矣程子所谓只好隔
壁听者其谓此类也夫(音扶○河东侯氏曰只是鬼神非诚也经不曰鬼神而曰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8a 页 WYG0205-0987a.png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之德诚也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鬼神亦器也形而下者
也学者心得之可也○问鬼神之德如何朱子曰此言鬼神实然之理犹言人之德不可道人自为一物
其德自为德侯氏解鬼神之为德谓鬼神为形而下者鬼神之德为形而上者且如中庸之为德不成说
中庸形而下者中庸之德为形而上者○双峰饶氏曰鬼神之为德与中庸之为德语意一般所谓德指
鬼神而言也)曰子之以干事明体物何也曰天下之物莫
非鬼神之所为也故鬼神为物之体而物无不待是
而有者然曰为物之体则物先乎气必曰体物然后
见其气先乎物而言顺耳(朱子曰不是有此物时便有此鬼神凡是有这鬼神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8b 页 WYG0205-0987b.png
了方有此物及至有此物了又不能违乎鬼神也体物将鬼神做主将物做宾方看得出)干犹木
之有干必先有此而后枝叶有所附而生焉贞之干
事亦犹是也

  或问十七章之说曰程子张子吕氏之说备矣(程子曰知天命
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付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是常理
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浅狭之见求之便为差互天命不可易也然
有可易者唯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张子曰德不
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命命天德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9a 页 WYG0205-0987c.png
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蓝田吕氏曰天命之
所属莫踰于大德至于禄位名寿之皆极则人事至矣天命申矣天于万物其所以为吉凶之报莫非因
其所自取也植之固者加雨露之养则其末必盛茂植之不固者震风凌雨则其本先拨至于人事则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皆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者也古之君子既有宪宪之令德又有
宜民宜人之大功此宜受天禄矣故天保佑之申之以受天命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是亦栽者培之之义
与又曰命虽不易惟至诚不息亦足以移之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杨氏所辨孔子不
受命之意则亦程子所谓非常理者尽之而侯氏所
推以谓舜得其常而孔子不得其常者尤明白也(龟山
中庸或问卷下 第 19b 页 WYG0205-0987d.png
杨氏曰孔子当衰周之时犹木之生非其地也虽其雨露之滋而牛羊斧斤相寻于其上则是濯濯然也
岂足怪哉○河东侯氏曰舜匹夫也而有天下此所谓必得者先天而天弗违也孔子亦匹夫也亦德为
圣人也而不得者后天而奉天时也必得者理之常也不得者非常也得其常者舜也不得其常者孔子
也)至于颜蹠(音只与孟子蹠之徒之蹠字通)寿夭之不齐则亦不得
其常而已杨氏乃忘其所以论孔子之意而更援老
(他谈反)之言以为颜子虽夭而不亡者存则反为衍
说而非吾儒之所宜言矣且其所谓不亡者果何物
哉若曰天命之性则是古今圣愚公共之物而非颜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0a 页 WYG0205-0988a.png
子所能专若曰气散而其精神魂魄犹有存者则是
物而不化之意犹有滞于冥漠之间尤非所以语颜
子也(龟山杨氏曰颜蹠之夭寿不齐何也老子曰死而不亡曰寿颜虽夭而不亡者犹在也非夫知
性知天者其孰能识之)侯氏所谓孔子不得其常者善矣然又
以天于孔子固已培之则不免有自相矛盾处盖德
为圣人者固孔子之所以为栽者也至于禄也位也
寿也则天之所当以培乎孔子者而以适丁气数之衰
是以虽欲培之而有所不能及尔是亦所谓不得其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0b 页 WYG0205-0988b.png
常者何假复为异说以汨(音骨)之哉(河东侯氏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
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非谓如孔子者也孔子德为圣人其名与禄寿孰禦焉固以培之矣孟子所谓
天爵者也何歉于人爵哉)

  或问十八章十九章之说曰吕氏杨氏之说于礼之节
文度数详矣其间有不同者读者详之可也(蓝田吕氏曰期
之丧达乎大夫者期之丧有二有正统之期为祖父母者也有旁亲之期为世父母叔父母众子昆弟昆
弟之子是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莫降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绝服而大夫降所谓尊不同故或绝或降
也大夫虽降犹服大功不如天子诸侯之绝服也如旁亲之期亦为大夫则大夫亦不降所谓尊同则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1a 页 WYG0205-0988c.png
其亲之服也诸侯虽绝服旁亲尊同亦不降所不臣者犹服之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
臣诸父而臣昆弟是也三年之丧达乎天子者三年之丧为父为母适孙为祖为长子为妻而已天子达
乎庶人一也父在为母及妻虽服期然本为三年之丧但为父为夫屈者也故与齐衰期之馀丧异者有
三服而加杖一也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二也夫必三年而后娶三也周穆后崩太子寿
卒叔向曰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则包后亦为三年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别人伦也亲亲之
义也父为昭子为穆父亲也亲者迩则不可不别也祖为昭孙亦为昭祖为穆孙亦为穆祖尊也尊者远
则不嫌于无别也故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此昭穆之别于尸者也丧礼卒哭而祔男祔于
皇祖考女祔于皇祖妣妇祔于皇祖姑丧服小记士大夫不得祔于诸侯祔于诸祖父之为士大夫者亡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1b 页 WYG0205-0988d.png
则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此昭穆之别于祔者也有事于太庙子姓兄弟亦以昭穆别之群昭群
穆不失其伦凡赐爵昭与昭齿穆与穆齿此昭穆之别于宗者也序爵者序诸侯诸臣舆祭者之贵贱也
贵贵之义也诗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诸侯之助祭者也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此
诸臣之助祭者也序事者别贤与能而授之事也尊贤之义也孰可以为祭而诏相孰可以为祝而祝嘏
孰可以祼赞献孰可以执笾豆至于执爵沃盥莫不辨其贤能之大小而序之也旅酬下为上者使贱者
亦得申其敬也下下之义也若特牲馈食之礼宾弟子兄弟弟子各举觯于其长以行旅酬于宗庙之中
以有事为荣也燕毛者既祭而燕则尚齿也长长之义也毛发色也以发色别长少而为之序也祭则贵
贵贵贵则尚爵燕则亲亲亲亲则尚齿其义一也天下之大经亲亲长长贵贵尊贤而已人君之至恩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2a 页 WYG0205-0989a.png
下而已一祭之间大经以正至恩以宣天下之事尽矣○龟山杨氏曰祭有昭穆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
亲疏之序也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此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尸饮五君洗
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此序爵而尊卑有等所以辨贵贱也玉
帛交神明也祼鬯求神于幽也故天地不祼则玉币尊于鬯也故太宰赞之鬯则大宗伯涖之祼则又卑
于鬯也故小宰赞之若此类所谓序事也先王量德授位因能授职此序事所以辨贤也馈食之终酳尸
之献下待群有司更为献酬此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既终而以燕毛为序所以序齿也序昭穆亲亲
也序爵贵贵也序事尚德也旅酬逮贱燕毛序齿尚恩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况其所尊乎爱亲者不敢
恶于人况其所亲乎事死如事生若馀阁之奠是也事亡如事存若齐必见其所祭者是也)游氏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2b 页 WYG0205-0989b.png
引泰誓武成以为文王未尝称王之證深有补于名
教(广平游氏曰武王于泰担三篇称文王为文考至武成而柴望然后称文考为文王仍称其祖为大
王王季然则周公追王大王王季者乃文王之德武王之志也故曰成文武之德不言文王者武王既追
王矣武王既追王而不及太王王季以其末受命而其序有未暇也礼记大传载牧野之奠追王太王亶
父王季历文王昌亦据武成之书以明追王之意出于武王也世之说者因中庸无追王文王之文遂以
为文王自称王岂未尝考泰誓武成之书乎君臣之分犹天尊地卑纣未可去而文王称王是二天子也
服事商之道固如是耶书所谓九年大统未集者后世以虞芮质厥成为文王受命之始故也当六国时
秦固以长雄天下而周之位号微矣辛垣衍欲帝秦鲁仲连以片言折之衍不敢复出口盖名分之严如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3a 页 WYG0205-0989c.png
此故以曹操之英雄逡巡于献帝之末而不得逞彼盖知利害之实也曾谓至德如文王一言一动顺帝
之则而反盗虚名而昧天理乎且武王观政于商而须暇之五年非伪为也使纣一日有悛心则武王当
与天下共尊之必无牧野之事然则文王已称之名将安所归乎此天下之大戒故不得不辨)然欧
阳苏氏之书亦已有是说矣(欧阳氏曰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
使西伯不称臣而称王安能服事于商乎伯夷叔齐让国而去顾天下皆不可归往归西伯当是时纣虽
无道天子在上诸侯不称臣而称王是僣叛之国也彼二子者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岂近于人情耶由
是言之谓西伯称王十年者妄说也泰誓称十有一年说者谓自文王受命九年及武王居丧三年并数
之是以听虞芮之讼谓之受命以为元年古者人君即位必称元年西伯即位已改元矣中间不宜改元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3b 页 WYG0205-0989d.png
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年及其灭商而得天
下其事大于听讼远矣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谓西伯以受命之年为元年者妄说也○格庵赵氏曰按眉
山二苏氏说与欧阳氏殊不同朱子所引未知何苏氏也当考)郊禘吕游不同然合
而观之亦表里之说也(蓝田吕氏曰事上帝者所以立天下之大本道之所由出
也祀乎其先者所以正天下之大经仁义之所由始也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虽隐微之间恐惧
戒谨而不敢欺则所以养其诚心至矣盖以为不如是则不足以立身身且不立鸟能治国家哉○广平
游氏曰祭祀之义非精义不足以究其说非体道不足以致其义盖惟圣人为能飨帝为其尽人道而与
帝同德孝子为能飨亲为其尽子道而与亲同心也仁孝之至通乎神明而神祗祖考安乐之则于郊社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4a 页 WYG0205-0990a.png
之礼禘尝之义始可以言明矣夫如是则于为天下国家也何有)○曰昭穆之昭世
读为韶今从本字何也曰昭之为言明也以其南面
而向明也其读为韶先儒以为晋避讳而改之(晋避司马昭讳)
然礼书亦有作佋(与韶同音)字者则假借而通用耳曰其
为向明何也曰此不可以空言晓也今且假设诸侯
之庙以明之盖周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
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余六反)以为外为都宫
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孙毓曰宗庙之制外为都宫内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4b 页 WYG0205-0990b.png
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差次而南)盖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
之昭之北庙二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
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
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宇四周焉太祖之
庙百世不迁自馀四庙则六世之后每一易世而一
迁其迁之也新主祔于其班之南庙南庙之主迁于
北庙北庙亲尽则迁其主于太庙之西夹室而谓之
(音挑○朱子曰古者始祖之庙有夹室凡祧主皆藏之于夹室)凡庙主在本庙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5a 页 WYG0205-0990c.png
室中皆东向及其祫于太庙之室中则惟太祖东向
自如而为最尊之位群昭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北牖
下而南向群穆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南牖下而北向
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
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之位(祫音
洽大合祭也)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曰六世之后二世之
主既祧则三世为昭而四世为穆五世为昭而六世
为穆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5b 页 WYG0205-0990d.png
明文矣盖二世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六世祔(音附)
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世祔穆之
南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者祔则昭者不动(朱子
曰迁毁之序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盖祔昭则群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此
所以祔必以班尸必以孙(朱子曰仪礼所谓以其班祔檀弓所谓祔于祖父是
也○古者立尸必隔一位孙可以为祖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以昭穆不可乱也)而子孙之列
亦以为序(礼记祭统篇云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王父乃祖也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
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行音杭)若武王谓文王为穆考成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6a 页 WYG0205-0991a.png
称武王为昭考则自其始祔而已然而春秋传(去声下同)
以管蔡郕霍为文之昭邗(音于)晋应(平声)韩为武之穆则
虽其既远而犹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若是之纷纷
哉(格庵赵氏曰后稷至文武十五六世文王于庙次为穆故谓其子为昭管蔡郕霍者文王之子也武
王于庙次为昭故谓其子为穆䢴晋应韩者武王之子也)曰庙之始立也二世昭
而三世穆四世昭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为尊而右
为卑矣今乃三世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世昭是
则右反为尊而左反为卑矣而可乎曰不然也宗庙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6b 页 WYG0205-0991b.png
之制但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为尊卑故五庙
同为都宫则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
序一世自为一庙则昭不见穆穆不见昭而内有以
各全其尊必大祫而会于一室然后序其尊卑之次
则凡已毁未毁之主又必陈而无所易(朱子曰一昭一穆固有定
次而其自相为偶亦不可易但其散居本庙各自为主而不相厌则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
王及其合食于祖则王季虽迁而武王自当与成王为偶未可以遽进而居王季之处也)唯四时
之祫不陈毁庙之主则高祖有时而在穆其礼未有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7a 页 WYG0205-0991c.png
考焉意或如此则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
(乃礼反)之下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也与(羊诸反)
然则毁庙云者何也曰春秋传曰坏(音怪)庙之道易檐
(余廉反)可也改涂可也说者以为将纳新主示有所加
耳非尽彻而悉去(上声)之也(朱子曰改涂易檐言不是尽除只改其灰饰易其屋
檐而已○新安陈氏曰所引春秋传见谷梁文公二年)曰然则天子之庙其制
若何曰唐之文祖虞之神宗商之七世三宗其详今
不可考(书舜典云受终于文祖大禹谟云受命于神宗商书咸有一德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7b 页 WYG0205-0991d.png
新安陈氏曰三宗谓太甲庙号太宗太戊号中宗武丁号高宗是也)独周制犹有可言
然而汉儒之记又已有不同矣谓后稷始封文武受
命而王(去声)故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者诸儒之说
也(朱子曰韦元成等书谓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世而迭毁毁庙之主藏于太
祖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已)谓三昭三穆与
太祖之庙而七文武为宗不在数中者刘歆(虚今反)
说也(朱子曰歆谓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
数故于殷有三宗周公举之以告成王由是言之宗无数也)虽其数之不同然其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8a 页 WYG0205-0992a.png
位置迁次宜亦与诸侯之庙无甚异者但如诸儒之
说则武王初有天下之时后稷为太祖而组(音祖)绀(古暗
反)居昭之北庙太王居穆之北庙王季居昭之南庙
文王居穆之南庙犹为五庙而已至成王时则组绀
祧王季迁而武王祔至康王时则太王祧文王迁而
成王祔至昭王时则王季祧武王迁而康王祔自此
以上(上声)亦皆且为五庙而祧者藏于太祖之庙至穆
王时则文王亲尽当祧而以有功当宗故别立一庙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8b 页 WYG0205-0992b.png
于西北而谓之文世室于是成王迁昭王祔而为六
庙矣至共(音恭)王时则武王亲尽当祧而亦以有功当
宗故别立一庙于东北谓之武世室于是康王迁穆
王祔而为七庙矣自是之后则穆之祧者藏于文世
室昭之祧者藏于武世室而不复藏于太庙矣如刘
歆之说则周自武王克商即增立二庙于二昭二穆
之上以祀高圉(音语)亚圉如前递迁至于懿王而始立
文世室于三穆之上至孝王时始立武世室于三昭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9a 页 WYG0205-0992c.png
之上此为少不同耳(格庵赵氏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
者义也周于三昭三穆之外而有文武之庙观春秋传称襄王致文武胙于齐侯史记称显王致文武胙
于秦孝公方是时文武固已远矣襄王显王犹且祀之则其庙不毁可知矣)曰然则诸儒
与刘歆之说孰为是曰前代说者多是刘歆愚亦意
其或然也(朱子曰歆说得较是他谓宗不在七庙中者恐有功德者多则占了那七庙数也○
格庵赵氏曰若从诸儒之说则王者不过立亲庙四与太祖为五其与诸侯五庙又何别乎商书已云七
世之庙可以观德则自昔有七庙矣故朱子以歆说为是)曰祖功宗德之说尚矣
而程子独以为如此则是为子孙者得择其先祖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29b 页 WYG0205-0992d.png
祭之也子亦尝考之乎曰商之三宗周之世室见(贤遍
反)于经典皆有明文而功德有无之实天下后世自
有公论若必以此为嫌则秦政之恶(去声)(音扶)子议父
臣议君而除谥法者不为过矣(朱子曰商之三宗若不是别立庙只是亲
庙时何不胡乱将三个来立如何恰曰取太甲太戊高宗为之那个祖有功宗有德天下后世自有公论
不以㨂择为嫌所谓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那个好底自是合当祭祀如何毁得)且
程子晚年尝论本朝(音潮)庙制亦谓太祖太宗皆当为
百世不迁之庙以此而推则知前说若非记者之误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0a 页 WYG0205-0993a.png
则或出于一时之言而未必其终身之定论也(程子曰祖
有功宗有德文武之庙永不祧也所祧者文武以下庙如本朝太祖太宗皆万世不祧之庙河东闽浙皆
太宗取之无可祧之理也)曰然则大夫士之制奈何曰大夫三庙
则视诸侯而杀(色界反下同)其二然其太祖昭穆之位犹
诸侯也适(音的)士二庙则视大夫而杀其一官师一庙
则视大夫而杀其二然其门堂寝室之备犹大夫也
曰庙之为数降杀以两而其制不降何也曰降也天
子之山节藻棁复(音福)庙重(平声)(与檐同)诸侯固有所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0b 页 WYG0205-0993b.png
得为者矣诸侯之黝(于九反)(音恶)(竹角反)砻大夫有不
得为者矣大夫之仓楹(音盈)斲桷(音角椽方曰桷)士又不得为
矣曷为而不降哉(格庵赵氏曰山节谓欂栌刻为山形即今之斗栱藻棁者谓侏儒柱
画为藻文梁上短柱也复庙者上下重屋也重檐重承壁材也谓就外檐下壁复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
壁○黝黑也垩白也地谓之黝墙谓之垩斲削也砻磨也○仓楹者苍其柱也斲桷者磨其榱也)独
门堂寝室之合然后可名于宫则其制有不得而杀
耳盖由命士以上(上声)父子皆异宫生也异宫而死不
得异庙则有不得尽其事生事存之心者是以不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1a 页 WYG0205-0993c.png
而降也曰然则后世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而以
西为上者何也曰由汉明帝始也夫(音扶)汉之为礼略
矣然其始也诸帝之庙皆自营之各为一处虽其都
宫之制昭穆之位不复如古然犹不失其独专一庙
之尊也至于明帝不知礼义之正而务为抑损之私
遗诏藏主于光烈皇后更(平声)衣别室而其臣子不敢
有加焉魏晋循之遂不能革而先王宗庙之礼始尽
废矣降及近世诸侯无国大夫无邑则虽同堂异室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1b 页 WYG0205-0993d.png
之制尤不能备独天子之尊可以无所不致顾乃梏
(姑沃反)于汉明非礼之礼而不得以致其备物之孝盖
其别为一室则深广之度或不足以陈鼎俎而其合
为一庙则所以尊其太祖者既亵而不严所以事其
亲庙者又厌(于甲反)而不尊是皆无以尽其事生事存
之心而当世宗庙之礼亦为虚文矣(朱子曰更历魏晋下及隋唐其
间非无奉先思孝之君据经守礼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祖之位下同孙祖而更僻处于
一隅既无以见其为七庙之尊群庙之臣则又上厌祖考而不得自为一庙之主以人情而论之则生居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2a 页 WYG0205-0994a.png
九重穷极壮丽而没祭一室不过寻丈之间甚或无地以容鼎俎而阴损其数子孙之心宜亦有所不安
哉)宗庙之礼既为虚文而事生事存之心有终不能
自已者于是原庙之仪不得不盛然亦至于我朝(音潮
下同)而后都宫别殿前门后寝始略如古者宗庙之制
是其沿袭(音习)之变不唯穷乡贱士有不得闻而自南
渡之后故都沦没权宜草创无复旧章则虽朝廷之
上礼官博士老师宿儒亦莫有能知其原者幸而或
有一二知经学古之人乃能私议而窃叹之然于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2b 页 WYG0205-0994b.png
世则徒知讥孝惠之饰非责叔孙通之舞礼而于孝
明之乱命与其臣子之苟从则未有正其罪者(前汉书叔
孙通传孝惠即位惠帝乃高帝子也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又稍
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閒
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
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
庙○后汉书明帝纪十八年秋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年四十八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
更衣别室扫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过百日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勿开备道敢有所兴作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3a 页 WYG0205-0994c.png
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前书曰擅议宗庙者弃市)于今之世则又徒知论其
惑异端徇流俗之为陋而不知本其事生事存之心
有不得伸于宗庙者是以不能不自致于此也(朱子曰不
起寝庙明帝固不得为无失然使章帝有魏颗之孝其群臣有宋仲几楚子囊之忠则于此别有处矣况
以一时之乱命而坏千古之彝制其事体之轻重又非如三子者之所正者而已耶又曰如李氏所谓略
于七庙之室而为祠于佛老之侧不为木主而为之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祀而行一酌奠之礼杨氏所谓
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从一缪妄之叔孙通者其言皆是也然不知其所以致此则由于宗庙不立而人
心有所不安也不议复此而徒欲废彼亦安得为至当之论哉)抑尝观于陆佃之讥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3b 页 WYG0205-0994d.png
而知神祖之尝有意于此然而考于史籍则未见其
有纪焉若曰未及营表故不得书则后日之秉史笔
者即前日承诏讨论之臣也所宜深探遗旨特书总
序以昭示来世而略无一词以及之岂天未欲使斯
人者复见二帝三王之盛故尼(女一反止也)其事而啬(音色
正作啬)其传耶呜呼惜哉(朱子曰神祖慨然深诏儒臣讨论旧典盖将以远迹三代
之隆一正千古之缪不幸未及营表世莫得闻秉笔之士又复不能特书其事以诏万世今独其见于陆
氏之文者为可考尔)
然陆氏所定昭穆之次又与前说不同(朱子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4a 页 WYG0205-0995a.png
曰佃谓昭穆者父子之号昭以明下为义穆以恭上为义方其为父则称昭取其昭以明下也方其为子
则称穆取其穆以恭上也岂可胶哉殊不知昭穆本以庙之居东居西主之向南向北而得名初不为父
子之号也必曰父子之号则穆之子又安可复为昭哉且必如佃说新死者必入穆庙而自其父以上穆
迁于昭昭迁于穆祔一神而六庙皆为之动则其祔也又何不直祔于父而必隔越一世以祔于其所未
应入之庙乎)而张琥(音虎)之议庶几近之(朱子曰琥谓四时常祀各于其庙不
偶坐而相临故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及合食乎祖则王季文王更为昭穆不可谓无尊
卑之序)读者更详考之则当知所择矣

  或问二十章蒲卢之说何以废旧说而从沈氏也曰蒲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4b 页 WYG0205-0995b.png
卢之为果裸(鲁果反果裸细腰蜂也)他无所考且于上下文义
亦不甚通惟沈氏之说乃与地道敏树之云者相应
故不得而不从耳曰沈说固为善矣然夏小正十月
玄雉入于淮为蜃(时忍反大蛤也)而其传(去声下同)曰蜃者蒲卢
也则似亦以蒲卢为变化之意而旧说未为无所据
也曰此亦彼书之传文耳其他盖多穿凿不足据信
疑亦出于后世迂儒之笔或反取诸此而附合之决
非孔子所见夏时之本文也且又以蜃为蒲卢则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5a 页 WYG0205-0995c.png
应二物而一名若以蒲卢为变化则又不必解为果
裸矣况此等琐碎既非大义所系又无明文可證则
姑阙之其亦可也何必详考而深辨之邪○曰达道
达德有三知三行之不同而其致则一何也曰此气
质之异而性则同也生而知者生而神灵不待教而
于此无不知也安而行者安于义理不待习而于此
无所咈(音拂)也此人之禀气清明赋质纯粹天理浑然
无所亏丧(去声)者也学而知者有所不知则学以知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5b 页 WYG0205-0995d.png
虽非生知而不待困也利而行者真知其利而必行
之虽有未安而不待勉也此得清之多而未能无蔽
得粹之多而未能无杂天理小失而能亟反之者也
困而知者生而不明学而未达困心衡(与横同)虑而后
知之者也勉强而行者不获所安未知其利勉力强
矫而行之者也此则昏蔽駮(音剥)杂天理几(平声)亡久而
后能反之者也此三等者其气质之禀亦不同矣然
其性之本则善而已故及其知之而成功也则其所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6a 页 WYG0205-0996a.png
知所至无少异焉亦复其初而已矣曰张子吕杨侯
氏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去声下文则知为知非知
明知语知并同)困知勉行为勇其说善矣子之不从何也曰
安行可以为仁矣然生而知之则知之大而非仁之
属也利行可以为知矣然学而知之则知之次而非
知之大也且上文三者之目固有次序而篇首诸章
以舜明知以回明仁以子路明勇其语知也不卑矣
(音扶)岂专以学知利行者为足以当之乎故今以其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6b 页 WYG0205-0996b.png
(去声)而言则三知为智三行为仁所以勉而不息以
至于知之成功之一为勇以其等而言则以生知安
行者主于知而为智学知利行者主于行而为仁困
知勉行者主于强而为勇又通三近而言则又以三
知为智三行为仁而三近为勇之次则亦庶乎其曲
尽也欤○曰九经之说奈何曰不一其内则无以制
其外不齐其外则无以养其内静而不存则无以立
其本动而不察则无以胜其私故齐明盛服非礼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7a 页 WYG0205-0996c.png
动则内外交养而动静不违所以为修身之要也(西山
真氏曰齐戒明洁以正其心盛服俨然以正其容心正则容正故曰一其内所以正其外容正则心亦正
故曰齐于外所以养其中此内外交致其功也静者未应物之时动者应物之际静而存养则有以全天
理之本然动而省察则有以防人欲于将然动静兼用其力也然蔽以一言曰敬而已内外动静无不敬
身安得不修乎)信谗邪则任贤不专徇货色则好(去声)贤不笃
贾捐之所谓后宫盛色则贤者隐处佞人用事则诤
臣杜口盖持衡之势此重则彼轻理固然矣(前汉贾捐之传
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也元帝初元元年珠崖又反发兵击之珠崖在南方海中洲居诘问捐之捐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7b 页 WYG0205-0996d.png
对其略曰至考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逸游之乐绝奇丽之赂塞郑卫之倡微矣夫后宫盛色则
贤者隐处佞臣用事则诤臣杜口而元帝不行)故去谗远色贱货而一于贵
德所以为劝贤之道也(三山陈氏曰有好贤之心而为谗谄之人货色之欲夺之
则好贤之心衰而贤者去矣故必去谗远色贱货而惟德之为贵然后贤者肯为我留也)亲之欲
其贵爱之欲其富兄弟婚姻欲其无相远故尊位重
禄同其好恶所以为劝亲亲之道也大臣不亲细事
则以道事君者得以自尽故官属众盛足任使令(平声)
所以为劝大臣之道也(三山陈氏曰庶官无旷则大臣得以总其凡于上而以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8a 页 WYG0205-0997a.png
佐人主若官少不足以备任使则大臣将亲细务而不暇于佐主矣)尽其诚而恤其私
则士无仰事俯育之累而乐(音洛)趋事功故忠信重禄
所以为劝士之道也(三山陈氏曰士者百官之总称待之以不诚则士不肯尽其心
仕有时而为贫使仰事俯育之不给则士之不肯尽其力此劝之之道所以既先忠信而又当重禄也○
格庵赵氏曰苟无忠信而谓爵禄足以骄士则士有守死而不食其禄者所得不过庸士耳)人情
莫不欲逸亦莫不欲富故时使薄敛所以为劝百姓
之道也(三山陈氏曰使民以时而薄其税敛则民有馀力馀财而乐于劝功矣○新安陈氏曰时
使不尽人之力薄敛不尽人之财)日省月试以程其能既禀称事以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8b 页 WYG0205-0997b.png
偿其劳则不信度作淫巧者无所容惰者勉而能者
劝矣为(去声)之授节以送其往待以委(去声)(子赐反)以迎
其来因能授任以嘉其善不强(上声)其所不欲以矜其
不能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矣(朱子曰因能授任以
嘉其善谓愿㽜于其国者也)无后者续之已灭者封之(西山真氏曰继绝如
周武王立夏殷后兴灭如齐桓公封卫)治其乱使上下相安持其危使
大小相恤朝聘有节而不劳其力贡赐有度而不匮
(求位反乏也)其财(贡谓下贡上赐谓上赐下)则天下诸侯皆竭其忠力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9a 页 WYG0205-0997c.png
以蕃(方烦反亦作藩屏也屏必郢反)卫王室而无倍(音佩)畔之心矣凡
此九经其事不同然总其实不出乎修身尊贤亲亲
三者而已敬大臣体群臣则自尊贤之等而推之也
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自亲亲之杀而推
之也至于所以尊贤而亲亲则又岂无所自而推之
哉亦曰修身之至然后有以各当(去声)其理而无所悖
耳曰亲亲而不言任之以事者何也曰此亲亲尊贤
并行不悖之道也苟以亲亲之故不问贤否而轻属
中庸或问卷下 第 39b 页 WYG0205-0997d.png
(音烛)任之不幸而或不胜(平声)焉治之则伤恩不治则废
法是以富之贵之亲之厚之而不曰任之以事是乃
所以亲爱而保全之也若亲而贤则自当置之大臣
之位而尊之敬之矣岂但富贵之而已哉观于管蔡
(古御反)商而周公不免于有过及其致辟(毗亦反)之后
则惟康叔聃(他谈反)季相与夹辅王室而五叔者有土
而无官焉则圣人之意亦可见矣(书蔡仲之命篇云乃致辟管叔于商
○左传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五叔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0a 页 WYG0205-0998a.png
管叔鲜蔡叔度成叔武霍叔处毛叔聃也)曰子谓信任大臣而无以间(去声)
之故临事而不眩使大臣而贤也则可其或不幸而
有赵高朱异(音异)虞世基李林甫之徒焉(史记赵高秦始皇时人二
世时官至丞相恃恩专恣以私怨杀人指鹿为马杀二世望夷宫子婴杀之○南史朱异字彦和梁武帝
时官至中领军贪财冒贿欺罔视听蔑弄朝权轻作威福死赠尚书左仆射○隋书虞世基字茂世隋炀
帝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参掌朝政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宇文化及弑逆世基亦见害○唐书李林甫唐
玄宗朝官至中书令封晋国公性阴密忍诛杀排搆大臣荡覆天下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死赐太尉
扬州大都督)则邹阳所谓偏听生奸独任成乱范睢(许规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0b 页 WYG0205-0998b.png
所谓妒(都故反)贤嫉(音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而主不
觉悟者亦安得而不虑邪(史记邹阳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以谗见禽乃从
狱中上书其略曰百里奚乞食于路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
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
独任成乱○范睢传范睢魏人也秦昭王号为应侯说秦昭王曰且夫三代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纵酒
驰骋弋猎不听政事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悟故失其位国)曰
不然也彼其所以至此正坐(去声)不知九经之义而然
耳使其明于此义而能以修身为本则固视明听聪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1a 页 WYG0205-0998c.png
而不可欺以贤否矣能以尊贤为先则其所置以为
大臣者必不杂以如是之人矣不幸而或失之则亦
亟求其人以易之而已岂有知其必能为奸以败国
顾犹置之大臣之位使之姑以奉行文书为职业而
又恃小臣之察以防之哉夫(音扶下同)劳于求贤而逸于
得人任则不疑而疑则不任此古之圣君贤相(去声)
以诚意交孚两尽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业
也如其不然吾恐上之所以猜(仓才反疑也)防畏备者愈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1b 页 WYG0205-0998d.png
密而其为眩愈甚下之所以欺罔蒙蔽者愈巧而其
为害愈深不幸而臣之奸遂则其祸固有不可胜(平声)
言者幸而主之威胜则夫所谓偏听独任御下蔽上
之奸将不在于大臣而移于左右其为国家之祸尤
有不可胜言者矣呜呼危哉曰子何以言柔远人之
为无忘宾旅也曰以其列于怀诸侯之上也旧说以
为蕃(方烦反)国之诸侯则以远先近而非其序书言柔
远能迩而又言蛮夷率服则所谓柔远亦不止谓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2a 页 WYG0205-0999a.png
四夷也况愚所谓授节委积者比(毗至反)(上声)(维季反)
人怀方氏之官掌之于经有明文耶(周礼比长各掌其比之治五家
相受相和亲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
施去声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凡宾客会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凡国野之道
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怀方氏掌来
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治其委积馆舍饮食)○曰杨氏之说有
虚器之云者二而其指意所出若有不同者焉何也
曰固也是其前段主于诚意故以为有法度而无诚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2b 页 WYG0205-0999b.png
意则法度为虚器正言以发之也其后段主于格物
故以为若但知诚意而不知治天下国家之道则是
直以先王之典章文物为虚器而不之讲反语以诘
(吃吉反)之也此其不同审矣但其下文所引明道先生
之言则又若主于诚意而与前段相应其于本段上
文之意则虽亦可以宛转而说合之然终不免于迂
回而难通也岂记者之误邪然杨氏他书首尾衡(读如
横)决亦多有类此者殊不可晓也(龟山杨氏曰天下国家之大不诚未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3a 页 WYG0205-0999c.png
有能动者也虽法度彰明无诚心以行之皆虚器也○九经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然而非格物致知
乌足以知其道哉若谓意诚便足以平天下则先王之典章文物皆虚器也故明道先生尝谓有关雎麟
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耳)○曰所谓前定何也曰先立
乎诚也先立乎诚则言有物而不踬(音致)矣事有实而
不困矣行有常而不疚矣道有本而不穷矣诸说惟
游氏诚定之云得其要张子以精义入神为言是则所
谓明善者也(广平游氏曰惟至诚为能定惟前定为能变故以言则必行以事则必成以行
则无悔以道则无方诚定之效如此○张子曰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以研之精义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3b 页 WYG0205-0999d.png
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曰在下获上明善诚身之说奈何
曰夫(音扶)在下位而不获乎上则无以安其位而行其
志故民不可治然欲获乎上又不可以谀(音臾)(音悦)
容也其道在信乎友而已盖不信乎友则志行(去声)
孚而名誉不闻故上不见知然欲信乎友又不可以
便(平声)佞苟合也其道在悦乎亲而已盖不悦乎亲则
所厚者薄而无所不薄故友不见信然欲顺乎亲又
不可以阿意曲从也其道在诚乎身而已盖反身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4a 页 WYG0205-1000a.png
诚则外有事亲之礼而内无爱敬之实故亲不见悦
然欲诚乎身又不可以袭取强(上声)为也其道在明乎
善而已盖不能格物致知以真知至善之所在则好
(去声下如好同)善必不能如好好色恶(去声下如恶同)恶必不能如
恶恶臭虽欲勉焉以诚其身而身不可得而诚矣此
必然之理也故夫子言此而其下文即以天道人道
择善固执者继之盖择善所以明善固执所以诚身
择之之明则大学所谓物格而知至也执之之固则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4b 页 WYG0205-1000b.png
大学所谓意诚而心正身修也知至则反诸身者将
无一毫之不实意诚心正而身修则顺亲信友获上
治民将无所施而不得而达道达德九经凡事亦一
以贯之而无遗矣(庆源辅氏曰始则大学之次序终则中庸之极功)曰诸说
如何曰此章之说虽多然而无大得失惟杨氏反身
之说为未安耳盖反身而诚者格物致知而反之于
身则所明之善无不实有如前所谓如恶恶臭如好
好色者而其所行自无内外隐显之殊耳若知有未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5a 页 WYG0205-1000c.png
至则反之而不诚者多矣安得直谓仁能反求诸身
则不待求之于外而万物之理皆备于我而无不诚
哉况格物之功正在即事即物而各求其理今乃反
欲离(去声)去事物而专务求之于身尤非大学之本意
矣(龟山杨氏曰反身者反求诸身也盖万物皆备于我非自外得反诸身而已反身而至于诚则利仁
者不足道也)曰诚之为义其详可得而闻乎曰难言也姑
以其名义言之则真实无妄之云也若事理之得此
名则亦随其所指之大小而皆有取乎真实无妄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5b 页 WYG0205-1000d.png
意耳盖以自然之理言之则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
实而无妄故天理得诚之名若所谓天之道鬼神之
德是也以德言之则有生之类惟圣人之心为至实
而无妄故圣人得诚之名若所谓不勉而中(去声)不思
而得者是也至于随事而言则一念之实亦诚也一
言之实亦诚也一行(去声)之实亦诚也是其大小虽有
不同然其义之所归则未始不在于实也曰然则天
理圣人之所以若是其实者何也曰一则纯二则杂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6a 页 WYG0205-1001a.png
纯则诚杂则妄此常物之大情也(陈氏曰凡物一色谓之纯)夫(音扶
下同)天之所以为天也冲漠无朕(直忍反兆也)而万理兼该
无所不具然其为体则一而已矣未始有物以杂之
也是以无声无臭无思无为而一元之气春秋冬夏
昼夜昏明百千万年未尝有一息之缪(靡幼反)天下之
物洪纤巨细飞潜动植亦莫不各得其性命之正以
生而未尝有一毫之差此天理之所以为实而不妄
者也(陈氏曰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毫之妄暑往则寒来日往则月来春生了便夏长秋杀了便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6b 页 WYG0205-1001b.png
冬藏元亨利贞终始循环万古常如此皆理之真实处凡天下之物洪纤高下飞潜动植青黄黑白万古
皆常然不易如以木叶观之缺者常缺圆者常圆修者常修短者常短无一毫差错便待人力十分安排
撰造来终不相似都是实理自然而然)若夫人物之生性命之正固亦
莫非天理之实但以气质之偏口鼻耳目四肢之好
(去声)得以蔽之而私欲生焉是以当其恻隐之发而忮
(支义反)害杂之则所以为仁者有不实矣当其羞恶(去声)
之发而贪昧杂之则所以为义者有不实矣此常人
之心所以虽欲勉于为善而内外隐显常不免于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7a 页 WYG0205-1001c.png
致其甚至于诈伪欺罔而卒堕于小人之归则以其
二者杂之故也惟圣人气质清纯(清属气纯属质)浑然天理
初无人欲之私以病之是以仁则表里皆仁而无一
毫之不仁义则表里皆义而无一毫之不义其为德
也固举天下之善而无一事之或遗而其为善也又
极天下之实而无一毫之不满此其所以不勉不思
(七容反)容中(去声下同)道而动容周旋莫不中礼也曰然
则常人未免于私欲而无以实其德者奈何曰圣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7b 页 WYG0205-1001d.png
固已言之亦曰择善而固执之耳夫于天下之事皆
有以知其如是为善而不能不为知其如是为恶而
不能不去(上声下同)则其为善去恶之心固已笃矣于是
而又加以固执之功虽其不睹不闻之间亦必戒谨
恐惧而不敢懈(居溢反)则凡所谓私欲者出而无所施
于外入而无所藏于中自将消磨泯(弭尽反)灭不得以
为吾之病而吾之德又何患于不实哉是则所谓诚
之者也曰然则大学论小人之阴恶阳善而以诚于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8a 页 WYG0205-1002a.png
中者目之何也曰若是者自其天理之大体观之则
其为善也诚虚矣自其人欲之私分(扶问反)观之则其
为恶也何实如之而安得不谓之诚哉但非天理真
实无妄之本然则其诚也适所以虚其本然之善而
反为不诚耳(问诚于中形于外是实有恶于中便形见于外然诚者真实无妄安得有恶有
恶不几于妄乎朱子曰此便是恶底真实无妄善便虚了诚只是实而善恶不同实有一分恶便虚了一
分善实有二分恶便虚了二分善○新安倪氏曰诚字有以实理言者有以实心言者以实理言则惟天
理得诚之名而人欲不可以谓之诚以实心言则君子之实于为善者固可以言诚而小人之实于为恶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8b 页 WYG0205-1002b.png
者亦可以言诚也)曰诸说如何曰周子至矣其上章以天道
言其下章以人道言愚于通书之说亦既略言之矣
(周子通书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
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
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子说具通书解中)程子
无妄之云至矣(程子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朱子曰无妄是我无妄故诚不
欺者对物而言故次之○问无妄诚之道不欺则所以求诚否曰无妄是自然之诚不欺是著力去做底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9a 页 WYG0205-1002c.png
无妄者圣人也谓圣人为无妄则可谓圣人为不欺则不可)其他说亦各有所发
(程子曰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则诚又曰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诚敬则有意在)
读者深玩而默识焉则诸家之是非得失不能出乎
此矣曰学问思辨亦有序乎曰学之博然后有以备
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所疑而有问问之审然
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芳服反后言反复音同)之以发
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
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都唤反)而不差故能无所疑
中庸或问卷下 第 49b 页 WYG0205-1002d.png
惑而可以见(形甸反)于行行之笃则凡所学问思辨而
得之者又皆必践其实而不为空言矣此五者之序
也(陈氏曰学不止于博览群书凡天下事事物物道理皆须一一理会故曰博问不可粗略须是详审
凡事物之理纷纭交错轻重浅深看端的可疑是何处然后问乃能尽师友之情而疑可释故曰审思不
可泛滥而失之放荡须是谨思则能精而不杂然后实有得于心实有所得则可以辨别众理毫分缕析
自然精明不差自学问思辨至此见得道理真实分晓然后笃力而行之则可以践其实而不为空言此
五者不可废一然亦有次序须从博学起又须经四节目道理方实知所谓至善所在知得端的确然不
可易然后守之方可牢固)曰吕氏之说之详不亦善乎曰吕氏此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0a 页 WYG0205-1003a.png
章最为详实然深考之则亦未免乎有病盖君子之
于天下必欲无一理之不通无一事之不能故不可
以不学而其学不可以不博及其积累(鲁水反后言积累音同)
而贯通焉然后有以深造(七到反)乎约而一以贯之非
其博学之初已有造约之心而姑从事于博以为之
地也(蓝田吕氏曰君子将以造其约而不可以不博学以聚之聚不博则约不可得博学而详说之
将以反说约也为学之道造约为功约即诚也不能至是则多闻多见徒足以饰口耳而已语诚则未也
○朱子曰人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然后可到简易田地若不如此用工夫一蹴便到圣贤地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0b 页 WYG0205-1003b.png
大段易了古人何故如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乎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语云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须是先博然后至约如何便先要约得人若先以简易存心不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
行将来便入异端去)至于学而不能无疑则不可以不问而其
问也或粗略而不审则其疑不能尽决而与不问无
以异矣故其问之不可以不审若曰成心亡而后可
进则是疑之说也非疑而问问而审之说也(蓝田吕氏曰学
者不欲进则已欲进则不可以有成心有成心则不可与进乎道矣故成心存则自处以不疑成心亡然
后知所疑矣小疑必小进大疑必大进盖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如问之审审而知则进孰禦焉)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1a 页 WYG0205-1003c.png
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不反之心以验
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
(山客反)以精之然后心与理熟而彼此为一然使其
思也或太多而不专则亦泛滥而无益或太深而不
止则又过苦而有伤皆非思之善也故其思也又必
贵于能谨非独为反之于身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
也(蓝田吕氏曰不致吾思以反诸身则学问闻见非吾事也故知所以为性知所以为命反之于我何
物也知所以名仁知所以名义反之于我何事也故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慎其所以思必至于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1b 页 WYG0205-1003d.png
而后已则学问闻见皆非外铄是乃所谓诚也)其馀则皆得之而所论变化
气质者尤有功也(变化气质之说见章句)○曰何以言诚为此
篇之枢纽也曰诚者实而已矣天命云者实理之原
也性其在物之实体道其当然之实用而教也者又
因其体用之实而品节之也不可离者此理之实也
隐之见微之显实之存亡而不可掩者也戒谨恐惧
而谨其独焉所以实乎此理之实也中和云者所以
状此实理之体用也天地位万物育则所以极此实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2a 页 WYG0205-1004a.png
理之功效也中庸云者实理之适可而平常者也过
与不及不见实理而妄行者也费而隐者言实理之
用广而体微也鸢飞鱼跃流动充满夫(音扶)岂无实而
有是哉道不远人以下至于大舜文武周公之事孔
子之言皆实理应用之当然而鬼神之不可掩则又
其发见之所以然也(实理所发见○陈氏曰自天地以至人物小者大者皆是真实
道理如此)圣人于此因以其无一毫之不实而至于如此
之盛其示人也亦欲其必以其实而无一毫之伪也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2b 页 WYG0205-1004b.png
盖自然而实者天也必期于实者人而天也(说天道人道诸
章)诚明以下累章之意皆所以反复乎此而语其所
以至于正大经而立大本参天地而赞化育则亦真
实无妄之极功也卒章尚絅之云又本其务实之初
心而言也内省者谨独克己之功不愧屋漏者戒谨
恐惧而无己可克之事皆所以实乎此之序也时靡
有争变也百辟刑之化也无声无臭又极乎天命之
性实理之原而言也盖此篇大指专以发明实理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3a 页 WYG0205-1004c.png
本然欲人之实此理而无妄故其言虽多而其枢纽
不越乎诚之一言也呜呼深哉

  或问诚明之说曰程子诸说皆学者所传录其以内外
道行为诚明似不亲切(程子曰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
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又曰孔子之道发而为行如乡党之所载者自诚而明也由乡党之
所载而学之以至孔子者自明而诚也及其至焉一也)唯先明诸心一条以知
语明以行语诚为得其训乃颜子好(去声)学论中语而
程子之手笔也亦可以见彼记录者之不能无失矣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3b 页 WYG0205-1004d.png
(程子曰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知其性然后
反而诚之则圣人也)张子盖以性教分为学之两涂而不以论
圣贤之品第故有由诚至明之语程子之辨虽已得
之然未究其立言本意之所以失也其曰诚即明也
恐亦不能无误(张子曰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于理
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程子曰张子言由明以至诚此
句却是言由诚以至明则不然诚即明也)吕氏性教二字得之而于诚字
以至简至易(去声)行其所无事为说则似未得其本旨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4a 页 WYG0205-1005a.png
也且于性教皆以至于实然不易之地为言则至于
云者非所以言性之之事而不易云者亦非所以申
实然之说也(蓝田吕氏曰自诚明性之者也自明诚反之者也性之者自成德而言圣人之
所性也反之者自志学而言圣人之所教也成德者至于实然不易之地理义皆此出也天下之理如目
睹耳闻不虑而知不言而喻此之谓诚则明志学者致知以穷天下之理则天下之理皆得卒亦至于实
然不易之地至简至易行其所无事此之谓明则诚)然其过于游杨则远矣(广平
游氏曰自诚明由中出也故可名于性自明诚自外入也故可名于教诚者因性故无不明明者致曲故
能有诚○龟山杨氏曰自诚而明天之道也故谓之性自明而诚人之道也故谓之教天人一道而心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4b 页 WYG0205-1005b.png
所至有差焉其归则无二致也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或问至诚尽性诸说如何曰程子以尽已之忠尽物之
信为尽其性盖因其事而极言之非正解此文之意
今不得而录也(程子曰尽已为忠尽物为信极言之则尽已者尽已之性也尽物者尽物
之性也信者无伪而已于天命有所损益则为伪矣)其论赞天地之化育而曰
不可以赞助言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曰只穷理
便是至于命则亦若有可疑者(程子曰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
天而奉天时之类也非谓赞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又曰如言穷理以至于命以序言之不得不然其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5a 页 WYG0205-1005c.png
实只是穷理便能尽性至命也)盖尝窃论之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
语其分(扶问反下同)则未尝不殊此自然之势也盖人生
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其体即天地之体其心即天
地之心以理而言是岂有二物哉故凡天下之事虽
若人之所为而其所以为之者莫非天地之所为也
又况圣人纯于义理而无人欲之私则其所以代天
而理物者乃以天地之心而赞天地之化尤不见其
有彼此之间(去声)也若以其分言之则天之所为固非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5b 页 WYG0205-1005d.png
人之所及而人之所为又有天地之所不及者其事
固不同也但分殊之状人莫不知而理一之致多或
未察故程子之言发明理一之意多而及于分殊者
少盖抑扬之势不得不然然亦不无小失其平矣唯
其所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乃为全备
而不偏而读者亦莫之省(悉井反)也(程子曰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
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言人尽性所造如是若只是至诚更不须论所谓人
者天地之心及天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至于穷理至命尽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6a 页 WYG0205-1006a.png
尽物之说则程张之论虽有不同然亦以此而推之
则其说初亦未尝甚异也盖以理言之则精粗本末
初无二致固不容有渐次当如程子之论若以其事
而言则其亲疏远近浅深先后又不容于无别(笔列反)
当如张子之言也(张子曰二程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亦是失于
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己之性既尽得己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
是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
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远近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吕游杨说皆善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6b 页 WYG0205-1006b.png
吕尤确(克角反)实杨氏万物皆备云者又前章格物诚
身之意然于此论之则反求于身又有所不足言也
胥失之矣(蓝田吕氏曰至于实理之极则吾生之所固有者不越乎是吾生所有既一于理则
理之所有皆吾性也人受天地之中其生也具有天地之德柔强昏明之质虽异其心之所然者皆同特
蔽有浅深故别而为昏明禀有多寡故分而为柔强至于理之所同然虽圣愚有所不异尽己之性则天
下之性皆然故能尽人之性蔽有浅深故为昏明蔽有开塞故为人物禀有多寡故为强柔禀有偏正故
为人物故物之性与人异者几希惟塞而不开故知不若人之明偏而不正故才不若人之美然人有近
物之性者物有近人之性者亦系乎此于人之性开塞偏正无所不尽则物之性未有不能尽也己也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7a 页 WYG0205-1006c.png
也物也莫不尽其性则天地之化几矣故行其所无事顺以养之而已是所谓赞天地之化育者也如尧
命羲和钦若昊天至于民之析因夷隩鸟兽之孳尾希革毛毨氄毛无不与知则所赞可知矣天地之化
育犹有所不及必人赞之而后备则天地非人不立故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此之谓与天地参○广平
游氏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千万人之性一己之性是也
故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万物之性一人之性是也故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同焉皆得者各安
其常则尽人之性也至于尽物之性则和气充塞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夫如是则天覆地载教化各任
其职而成位乎其中矣○龟山杨氏曰性者万物之一源也非夫体天德者其孰能尽之能尽其性则人
物之性斯尽矣言有渐次也赞化肓参天地皆其分内耳又曰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则数虽多反而求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7b 页 WYG0205-1006d.png
之于吾身可也故曰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以己与人物性无二故也)

  或问致曲之说曰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自其性而言
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以完具以其气而言之
则惟圣人为能举其全体而无所不尽上章所言至
诚尽性是也若其次则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
或仁或义或孝或弟(通作悌)而不能同矣自非各因其
发见之偏一一推之以至乎其极使其薄者厚而异
者同则不能有以贯通乎全体而复其初即此章所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8a 页 WYG0205-1007a.png
谓致曲而孟子所谓扩充其四端者是也(问既是四端安得谓
之曲朱子曰四端先后互发岂不是曲若谓只有此一曲则是夷惠之偏如何得该遍圣人具全体一齐
该了而当用时亦只是发一端如用仁则义礼智如何上来得问虽发一端其馀只平铺在要用即用不
似以下人有先后间断之意须待扩而后充曰然)程子之言大意如此(程子曰人
自孩提圣人之质已完只先于偏胜处发或仁或义或孝或弟去气偏处发便是致曲去性上修便是直
养然同归于诚)但其所论不详且以由基之射为说故有疑
于专务推致其气质之所偏厚而无随事用力悉有
众善之意(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尪之党党乃潘尪之子尪音汪与养由基楚善射者蹲甲而射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8b 页 WYG0205-1007b.png
之蹲聚也彻七札焉以示王曰楚共王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吕锜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
矢使射吕锜中项伏韬音滔弓衣也以一矢复命○程子曰曲偏曲之谓非大道也曲能有诚就一事中
用志不分亦能有诚且如技艺上可见如养由基射之类是也○问程子说致曲先于偏胜处发似未安
如此则专主一偏矣朱子曰此说甚可疑须于事上论不当于人上论)又以形为参前
倚衡所立卓尔之意则亦若以为己之所自见而无
(音预)于人也岂其记者之略而失之与(羊诸反)至于明
动变化之说则无以易矣(程子曰诚则形诚然后便有物如立则见其参于前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如有所立卓尔皆若有物方见如无形是见何物也形则著又著见也著则明是有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9a 页 WYG0205-1007c.png
光辉之时也明则动诚能动人也君子所过者化岂非动乎或曰变与化何别曰变如物方变而未化化
则更无旧迹自然之谓也庄子言变大于化非也)若张子之说以明为兼照
动为徙义变为通变化为无滞则皆以其进乎内者
言之失其旨矣盖进德之序由中达外乃理之自然
如上章之说亦自已而人自人而物各有次序不应
专于内而遗其外也且夫(音扶)进乎内之节目亦安得
如是之繁促哉(张子曰致曲不贰则德有定体体象诚定则文节著见一曲致文则馀善
兼照明能兼照则必将徙义诚能徙义则德自通变能通其变则圆神无滞)游氏说亦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59b 页 WYG0205-1007d.png
之但说致曲二字不同非本意耳(广平游氏曰诚者不思不勉直心而
径行也其次则临言而必思不敢纵言也临行而必择不敢径行也故曰致曲曲折而反诸心也拟议之
间鄙诈不萌而忠信立矣故曲能有诚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诚则形形于身必著于物故形则著诚至于
著则内外洞彻清明在躬故著则明明则有以动众故明则动动则有以易俗故动则变变则革污以为
清草暴以为良然犹有迹也化则其迹泯矣日用饮食而已至于化则神之所为也非天下之至诚其孰
能与于此)杨氏既以光辉发外为明矣而又引明则诚矣
则似以明为通明之明既以鹤鸣子和(去声)为动矣而
又曰化非学问笃行所及则似以化为大而化之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0a 页 WYG0205-1008a.png
化此其文意不相承续且于明动之间本文之外别
生无物不诚一节以就至诚动物之意尤不可晓今
固不能尽录然亦不可不辨也(龟山杨氏曰能尽其性者诚也其次致曲
者诚之也学问思辨而笃行之致曲也用志不分故能有诚诚于中形于外参前倚衡不可掩也故形形
则有物故著著则先辉发于外故明明则诚矣未有诚而不动动而不变也鹤鸣在阴其子和之非动乎
曲能有诚诚在一曲也明则诚矣无物不诚也至于化则非学问思辨笃行之所及也故唯天下至诚为
能化)

  或问至诚如神之说曰吕氏得之矣其论动乎四体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0b 页 WYG0205-1008b.png
威仪之则者尤为确实(蓝田吕氏曰至诚与天地同德与天地同德则其气化运
行与天地同流矣兴亡之兆祸福之来感于吾心动于吾气如有萌焉无不前知况乎诚心之至求乎蓍
龟而蓍龟告察乎四体而四体应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者也此至诚所以达乎神明而无间故曰至
诚如神动乎四体如传所谓威仪之则以定命者也)游氏心合于气气合于神
之云非儒者之言也且心无形而气有物若之何而
反以是为妙哉(广平游氏曰至诚之道精一无间心合于气气合于神无声无臭而天地
之间物莫得以遁其形矣不既神矣乎)程子用便近二之论盖因异端
之说(程子曰人固可以前知然其理须是用则知不用则不知知不如不知之愈盖用便近二所以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1a 页 WYG0205-1008c.png
释子谓又不是野狐精也)如蜀山人董五经之徒亦有能前知者
(程子曰蜀山人不起念十年便能前知○又嵩山有董五经隐者也程子闻其名谓其亦穷经之士特往
造焉董平日未尝出是日不值还至中途遇一老人负茶果以归且曰君非程先生乎程子异之曰先生
欲来信息甚大某特入城置少茶果将以奉待也程子以其诚意复同至其舍语甚款亦无大过人者但
久不与物接心静而明矣)故就之而论其优劣非以其不用而不
知者为真可贵而贤于至诚之前知也至诚前知乃
因其事理朕(直忍反)兆之己形而得之如所谓不逆诈
不亿不信而常先觉者非有术数推验之烦意想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1b 页 WYG0205-1008d.png
(待洛反)之私也亦何害其为一哉

  或问二十五章之说曰自成自道如程子说乃与下文
相应(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
在知道本而诚之耳)游杨皆以无待而然论之其说虽高然于
此为无所当(去声下同)且又老庄之遗意也(广平游氏曰诚者非有成
之者自成而己其为道非有道之者自道而己自成自道犹言自本自根也○龟山杨氏曰诚自诚道自
道无所待而然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之义亦惟程子
之言为至当然其言太略故读者或不能晓请得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2a 页 WYG0205-1009a.png
推言之盖诚之为言实而己矣然此篇之言有以理
之实而言者如曰诚不可掩之类是也有以心之实
而言者如曰反身不诚之类是也读者各随其文意
之所指而寻之则其义各得矣所谓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者以理言之则天地之理至实而无一息
之妄故自古至今无一物之不实而一物之中自始
至终皆实理之所为也以心言之则圣人之心亦至
实而无一息之妄故从生至死无一事之不实而一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2b 页 WYG0205-1009b.png
事之中自始至终皆实心之所为也此所谓诚者物
之终始者然也苟未至于圣人而其本心之实者犹
未免于间断(上去声下徒玩反后并同)则自其实有是心之初以
至未有间断之前所为无不实者及其间断则自其
间断之后以至未相接续之前凡所云为皆无实之
可言虽有其事亦无以异于无有矣如曰三月不违
则三月之间所为皆实而三月之后未免于无实盖
不违之终始即其事之终始也日月至焉则至此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3a 页 WYG0205-1009c.png
时所为皆实而去此之后未免于无实盖至焉之终
始即其物之终始也是则所谓不诚无物者然也以
是言之则在天者本无不实之理故凡物之生于理
者必有是理方有是物未有无其理而徒有不实之
物者也在人者或有不实之心故凡物之出于心者
必有是心之实乃有是物之实未有无其心之实而
能有其物之实者也程子所谓彻头彻尾者盖如此
(程子曰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语彻头彻尾不诚更有甚物也)其馀诸说大抵皆知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3b 页 WYG0205-1009d.png
诚之在天为实理而不知其在人为实心是以为说
太高而往往至于交互差错以失经文之本意正犹
知爱之不足以尽仁而凡言仁者遂至于无字之可
训其亦误矣吕氏所论子贡子思所言之异亦善而
犹有未尽者盖子贡之言主于知子思之言主于行
故各就其所重而有宾主之分亦不但为成德入德
之殊而已也(蓝田吕氏曰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学不厌所以成巳此则成已为
仁教不倦所以成物此则成物为智何也夫尽已性以成已则仁之体也推是以成物则智之事也自成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4a 页 WYG0205-1010a.png
德而言也学不厌所以致吾知教不倦所以广吾爱自入德而言也此子思子贡之言所以异也○新安
陈氏曰不厌不倦者进德之事子贡盖主知而言故以智为体而仁为用成已成物者成德之事子思盖
主行而言故以仁为体而智为用也仁智之所以相为体用者仁即乾之元时之春智即乾之贞时之冬
也仁如元之始春之生义礼智皆仁之推此仁之所以为体而智之所以为用也然智以知之而后仁以
行之如贞下之起元冬藏之蕴夫春生此智之所以为体而仁之所以为用也)杨氏说物之
终始直以天行二字为解盖本于易终则有始天行
也之说假借依托无所发明杨氏之言盖多类此最
说经之大病也又谓诚则形而有物不诚则辍(陟劣反止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4b 页 WYG0205-1010b.png
也)而无物亦未安诚之有物盖不待形而有不诚之
无物亦不待其辍而后无也其曰由四时之运己则
成物之功废盖亦辍而后无之意而又直以天无不
实之理喻夫(音扶下同)人有不实之心其取譬也亦不亲
切矣彼四时之运夫岂有时而己者哉(龟山杨氏曰其为物终始
天行也诚则形形故有物不诚而著乎伪则有作辍故息息则无物矣由四时之运已则成物之功废尚
何终始之有故以习则不察以行则不著以进德则不可久以修业则不可大故君子唯诚之为贵)

  或问二十六章之说曰此章之说最为繁杂如游杨无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5a 页 WYG0205-1010c.png
息不息之辨恐未然若如其言则不息则久以下至
何地位然后为无息耶(广平游氏曰至诚无息天行健也若文王之德之纯是也
未能无息而不息者君子之自彊也若颜子之三月不违仁是也○龟山杨氏曰无息者诚之体也不息
所以体诚也○叶氏曰虽变文云不息若就圣人至诚言之只是自然无息不可以不字为学者用力事
也)游氏又以得一形容不二之意亦假借之类也字
虽密而意则疏矣(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广平游氏曰其为物不二天地
之得一也一则不已故载万物雕刻象形而莫知其端也故生物不测)吕氏所谓不已
其命不已其德意虽无爽而语亦有病盖天道圣人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5b 页 WYG0205-1010d.png
之所以不息皆实理之自然虽欲己之而不可得今
曰不已其命不已其德则是有意于不已而非所以
明圣人天道之自然矣(蓝田吕氏曰天之所以为天不已其命而已圣人之所以
为圣不已其德而已其为天人德命则异其所以不已则一故圣人之道可以配天者如此而已)又
以积天之昭昭以至于无穷譬夫(音扶下同)人之充其良
心以至于与天地合德意则甚善而此章所谓至诚
无息以至于博厚高明乃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
成之事其所积而成者乃其气象功效之谓若郑氏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6a 页 WYG0205-1011a.png
所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者是已非谓在已之德亦
待积而后成也故章末引文王之诗以證之夫岂积
累渐次之谓哉若如吕氏之说则是因无息然后至
于诚由不已然后纯于天道也失其旨矣(蓝田吕氏曰虽天之
大昭昭之多而已虽地之广撮土之多而已山之一卷水之一勺亦犹是矣其所以高明博厚神明不测
者积之之多而已今夫人之有良心也莫非受天地之中是为可欲之善不充之则不能与天地相似而
至乎大大而不化则不能不勉不思与天地合德而至于圣然所以至于圣者充其良心德盛仁熟而后
尔也故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如指人之良心而责之与天地合德犹指撮土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6b 页 WYG0205-1011b.png
求其载华岳振河海之力指一勺而求其生蛟龙殖货财之功是亦不思之甚也)杨氏动以
天故无息之语甚善(龟山杨氏曰诚自成非有假于物也而其动以天故无息)
曰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无二致焉顾方论圣人之事
而又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盖未觉其语之更(平声)
端耳(龟山杨氏曰积而至于博厚高明则覆载成物之事备矣其用则不可得而见也故配天地无
疆言之所以著明之也然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其为覆载成物之功则无二致焉故又曰天地之道可一
言而尽也所谓一者诚而已互相明也精一而不二故能生物不测不诚则无物矣)至谓天之
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皆原于不已则亦犹吕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7a 页 WYG0205-1011c.png
氏之失也(龟山杨氏曰诚之一言足以尽之不息之积也若夫择善而不能固执之若存若亡
而欲与天地合德其可乎故又继之天之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皆原于不已)大抵圣贤
之言内外精粗各有攸当(去声)而无非极致近世诸儒
乃或不察乎此而于其外者皆欲引而纳之于内于
其粗者皆欲推而致之于精若致曲之明动变化此
章之博厚高明盖不胜(平声)其烦碎穿凿而于其本指
失之愈远学者不可以不察也

  或问二十七章之说曰程张备矣(程子曰自大哉圣人之道至道不凝焉皆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7b 页 WYG0205-1011d.png
是一贯○德性者言性之可贵与言性善其实一也○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达极
高明而道中庸又曰极高明而道中庸非二事中庸天理也天理固高明不极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中
庸乃高明之极也又曰理则极高明行之只是中庸也○张子曰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之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不
尊德性则问学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尊德
性犹据于德德性须尊之道行也问问得者学行得者犹学问也尊德性须是将前言往行所闻所知以
参验恐行有错致广大须尽精微不得卤莽极高明须道中庸之道○致广大极高明此则尽远大所处
则直是精约○温故知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绎旧业而知新益思昔未至而今至之缘旧所见闻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8a 页 WYG0205-1012a.png
察来皆其义也)张子所论逐句为义一条甚为切于文义(张子
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皆逐句为一义上言重下言轻)故吕氏
因之(蓝田吕氏曰道之在我者德性而已不先贵乎此则所谓问学者不免乎口耳为人之事而已
道之全体者广大而已不先充乎此则所谓精微者或偏或隘矣道之上达者高明而已不先止乎此则
所谓中庸者同污合俗矣)然须更以游杨二说足之则其义始备
耳(广平游氏曰惩忿窒欲闲邪存诚此尊德性也非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则择善不明矣故继之道问
学尊德性而道问学然后能致广大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充其德性之体使无不该遍此致广大也非尽
精微则无以极深而研几故继之以尽精微然后能极高明始也未离乎方今则无方矣始也未离乎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8b 页 WYG0205-1012b.png
今则无体矣离形去智廓然大通此极高明也非道中庸则无践履可据之地不几于荡而无执乎故继
之以道中庸高明者中庸之妙理而中庸者高明之实德也其实非两体也○龟山杨氏曰尊德性而后
能致广大致广大而后能极高明道问学而后能尽精微尽精微而后能择中庸而固执之入德之序也
○格庵赵氏曰张子言逐句为义吕氏因之游氏以逐句相承接为说杨氏以逐句上一节承上一节下
一节承下一节为说兼读其义始备)游氏分别(笔列反)至道至德为得之
唯优优大哉之说为未善(广平游氏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至道之功也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至道之具也洋洋乎上际于天下蟠于地也优优大哉言动容周旋中礼也夫以三百三
千之多仪非天下至诚孰能从容而尽中哉故曰待其人然后行盖盛德之至者人也故曰苟不至德至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9a 页 WYG0205-1012c.png
道不凝焉至德非他至诚而已矣)而以无方无体离(去声)形去智为极
高明之意又以人德地德天德为德性广大高明之
分则其失愈远矣(广平游氏曰尊其德性而道问学人德也致广大而尽精微地德也
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德也自人而天则上达矣)杨氏之说亦不可晓盖道者
自然之路德者人之所得故礼者道体之节文必其
人之有德然后乃能行之也今乃以礼为德而欲以
凝夫(音扶)道则既误矣而又曰道非礼则荡而无止礼
非道则梏于仪章器数之末而有所不行则是所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69b 页 WYG0205-1012d.png
道者乃为虚无恍惚元无准则之物所谓德者又不
足以凝道而反有所待于道也其诸老氏之言乎误
益甚矣(龟山杨氏曰道之峻极于天道之至也无礼以范围之则荡而无止而天地之化或过矣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以体道而范围之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谓至德者礼其是乎夫礼天
所秩也后世或以为忠信之薄或以为伪皆不知天者也故曰待其人然后行盖道非礼不止礼非道不
行二者常相资也苟非其人而梏于仪章器数之末则愚不肖者之不及也尚何至道之凝哉)温故
知新敦厚崇礼诸说但以二句相对明其不可偏废
大意固然(广平游氏曰温故而知新所以博学而详说之也敦厚以崇礼所以守约而处中也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0a 页 WYG0205-1013a.png
○龟山杨氏曰温故而知新道问学之事也敦厚以崇礼道中庸之事也)然细分之则温
故然后有以知新而温故又不可不知新敦厚然后
有以崇礼而敦厚又不可不崇礼此则诸说之所遗
也大抵此五句承章首道体大小而言故一句之内
皆具大小二意如德性也广大也高明也故也厚也
道之大也问学也精微也中庸也新也礼也道之小
也尊之道之致之尽之极之道之温之知之敦之崇
之所以修是德而凝是道也以其于道之大小无所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0b 页 WYG0205-1013b.png
不体故居上居下在治(去声)在乱无所不宜此又一章
之通旨也

  或问子思之时周室衰微礼乐失官制度不行于天下
久矣其曰同轨同文何也曰当是之时周室虽衰而
人犹以为天下无二王诸侯虽有不臣之心然方彼
此争雄不能相尚下及六国之未亡犹未有能更(平声)
姓改物而定天下于一者也则周之文轨孰得而变
之哉曰周之车轨书文何以能若是其必同也曰古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1a 页 WYG0205-1013c.png
之有天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以新天下之
耳目而一其心志若三代之异尚其见(贤遍反)于书传
(去声下同)者详矣轨者车之辙迹也周人尚舆而制作之
法领于冬官其舆之广六尺六寸故其辙迹之在地
者相距之间广狭如一无有远迩莫不齐同凡为车
者必合乎此然后可以行乎方内而无不通不合乎
此则不惟有司得以讨之而其行于道路自将偏倚
(音兀)(倪结反不安也)而跬(犬委反半步也)步不前亦不待禁而自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1b 页 WYG0205-1013d.png
不为矣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
同而春秋传所谓同轨毕至者则以言其四海之内
政令所及者无不来也文者书之点画形象也周礼
司徒教民道艺而书居其一又有外史掌达书名于
四方而大行人之法则又每九岁而一谕焉其制度
之详如此是以虽其末流海内分裂而犹不得变也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官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
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去声于四方则书其令○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2a 页 WYG0205-1014a.png
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颓音眺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语恊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书名所以同
其文故使瞽史谕之听音声)必至于秦灭六国而其号令法制有
以同于天下然后车以六尺为度书以小篆𨽻书为
法而周制始改尔孰谓子思之时而遽然哉(三山陈氏曰按
鲁穆公元年子思作中庸盖周威烈王之十七年也是时列国虽强犹用周制至秦吞并后始用六为纪
而舆六尺是改车之轨损于周者六寸矣又命李斯程邈更制小篆𨽻书而后书之文始不同)

  或问二十九章之说曰三重诸说不同虽程子亦因郑
注然于文义皆不通(程子曰三重即三王之礼此即郑注之说)唯吕氏一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2b 页 WYG0205-1014b.png
说为得之耳(说见章句)至于上下焉者则吕氏亦失之惜
乎其不因上句以推之而为是矛盾(食允反)也(蓝田吕氏曰上
焉者谓上达之事如性命道德之本不验之于民之行事则徒言而近于荒唐下焉者谓下达之事如刑
名度数之末随时变易无所稽考则臆见而出于穿凿二者皆无取信于民是以民无所适从)曰然
则上焉者以时言下焉者以位言宜不得为一说且
又安知下焉者之不为霸者事耶曰以王(去声)天下者
而言则位不可以复上矣以霸者之事而言则其善
又不足称也亦何疑哉曰此章文义多近似而若可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3a 页 WYG0205-1014c.png
以相易者其有辨乎曰有三王以迹言者也故曰不
谬言与其已行者无所差也天地以道言者也故曰
不悖言与其自然者无所拂也鬼神无形而难知故
曰无疑谓幽有以验乎明也后圣未至而难料故曰
不惑谓远有以验乎近也(三山潘氏曰通天下一理耳无往不在无时不然是
以达幽明贯古今而无所不通)动举一身兼行与言而言之也道者
人所共由兼法与则而言之也法谓法度人之所当
守也则谓准则人之所取正也远者悦其德之广被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3b 页 WYG0205-1014d.png
(平义反及也)故企而慕之近者习其行(去声)之有常故久而
安之也

  或问小德大德之说曰以天地言之则高下散殊者小
德之川流于(音乌)穆不已者大德之敦化以圣人言之
则物各付物者小德之川流纯亦不已者大德之敦化
以此推之可见诸说之得失矣曰子之所谓兼内
外该本末而言者何也曰是不可以一事言也姑以
夫子已行之迹言之则由其书之有得夏时赞周易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4a 页 WYG0205-1015a.png
也由其行(去声下同)之有不时不食也迅雷风烈必变也
以至于仕止久速之皆当其可也而其所以律天时
之意可见矣(得夏时出记礼运篇详见论语八佾篇禘自既灌而往章下)由其书
之有序禹贡述职方也由其行之有居鲁而逢掖(音亦)
也居宋而章甫也以至于用舍(上声)行藏之所遇而安
也而其袭水土之意可见矣(述职方以除九丘见尚书序职方即周礼职方
氏也○记儒行篇孔子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逄掖即深衣也章甫商之冠名宋
商之后故用其冠)若因是以推之则古先圣王之所以迎日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4b 页 WYG0205-1015b.png
推筴(筴与策同)颁朔授民而其大至于禅(善去声)授放伐各
以其时者皆律天时之事也其所以体国经野方设
居方而其广至于昆虫草木各遂其性者皆袭水土
之事也使夫子而得邦家也则亦何慊(口黠反)于是哉
(颁朔详见论语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下○史记黄帝本纪云迎日推筴注策数也迎数之也日
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周礼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
亡虞书序云帝釐下土方设居方言帝舜理四方诸侯随方别其居方之法也)

  或问至圣至诚之说曰杨氏以聪明睿知为君德者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5a 页 WYG0205-1015c.png
之而未尽其宽裕以下则失之盖聪明睿知者生知
安行而首出庶物之资也容执敬别则仁义礼智之
事也(龟山杨氏曰书曰惟天生聪明时又易曰知临大君之宜吉则聪明睿知人君之德也故足以
有临宽裕温柔仁之质也故足以有容发彊刚毅以致果故有执齐庄中正以直内故有敬文理密察理
于义故有别)经纶以下诸家之说亦或得其文义但不知
经纶之为致和立本之为致中知化之为穷理以至
于命且上于至诚者无所系下于焉有所倚者无所
(音烛)则为不得其纲领耳游氏以上章为言至圣至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5b 页 WYG0205-1015d.png
德下章为言至诚之道者得之(广平游氏曰聪明睿知圣德也宽裕温柔
仁德也发彊刚毅义德也齐庄中正礼德也文理密察智德也溥博者其大无方渊泉者其深不测或容
以为仁或执以为义或敬以为礼或别以为智惟其时而已此所谓时出之也夫然故外有以正天下之
观内有以通天下之志是以见而民敬言而民信行而民悦自西自东自南自北莫不心悦而诚服此至
圣之德也天地之大经五品之民彝也凡为天下之常道皆可名于经而民彝为大经经纶者因性循理
而治之无汨其序之谓也立天地之大本者建中于民也渊渊其渊非特如渊而已浩浩其天非特如天
而已此至诚之道也)其说自德者其用以下皆善(广平游氏曰德者其用也
有目者所共见有心者所共知故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道者其本也非道同志一莫窥其奥故曰苟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6a 页 WYG0205-1016a.png
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盖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故其言之序
相因如此)

  或问卒章之说曰承上三章既言圣人之德而极其盛
矣子思惧夫(音扶下同)学者求之于高远玄妙之域轻自
大而反失之也故反于其至近者而言之以示入德
之方欲学者先知用心于内不求人知然后可以谨
独诚身而驯致乎其极也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而其
所以平者无声臭之可寻此至诚盛德自然之效而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6b 页 WYG0205-1016b.png
中庸之极功也故以是而终篇焉盖以一篇而论之
则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与夫天地之所以
位万物之所以育者于此可见其实德以此章论之
则所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
自知微之显者于此可见其成功皆非空言也然其
所以入乎此者则无他焉亦曰反身以谨独而已矣
故首章已发其意此章又申明而极言之其旨深哉
其曰不显亦充尚絅之心以至其极耳与诗之训义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7a 页 WYG0205-1016c.png
不同盖亦假借而言若大学敬止之例也(新安陈氏曰诗意本
谓岂不显此则真谓其幽潜不显如诗敬止为语助词大学则谓无不敬而安所止也)诸说如
何曰程子至矣(程子曰不愧屋漏便有个持敬气象又曰不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尚
不愧于屋漏是敬之事○圣人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此出以此事天享帝○道一本也知不二本
便是笃恭而平天下之道又曰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矣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饰私智以为
奇非敬也要之无敢慢而已语曰居处恭执事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然则执事敬者固为仁之端也推
是心而成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毛犹有伦入毫釐丝忽终不尽○中庸言道只消道无声无臭四字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7b 页 WYG0205-1016d.png
总括了多少○中庸之语其本至于无声无臭其用至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自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复
归于无声无臭此言圣人心要处)吕氏既失其章旨又不得其纲领
条贯而于文义尤多未当(去声下未当同)如此章承上文圣
诚之极致而反之以本乎下学之初心遂推言之以
至其极而后己也而以为皆言德成反本之事则既
失其章旨矣(蓝田吕氏曰此章皆言德成反本以尽中庸之道)此章凡八引
诗自衣锦尚絅以至不显惟德凡五条始学成德疏
密浅深之序也自不大声色以至无声无臭凡三条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8a 页 WYG0205-1017a.png
皆所以赞夫不显之德也今以不显惟德通前三义
而并言之又以后三条者亦通为进德工夫浅深次
第则又失其条理矣(蓝田吕氏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者盖要其所以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不赏而劝不怒而威岂有他哉在德而已○德輶如毛谓之德者犹诚之者也未至乎诚也若
至乎诚则与天为一无意无我非勉非思浑然不可得而名者也声臭之于形微矣有物而不可见犹曰
无之则上天之事可知矣○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赏而劝不怒而威则德孚于人而忘乎言动矣然犹
有德之声色存焉至于不大声色然后可以入乎无声无臭而诚一于天)至以知风之自
为知见闻动作皆由心出以知微之显为知心之精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8b 页 WYG0205-1017b.png
微明达暴著(蓝田吕氏曰以见闻之广动作之利推所从来莫非心之所出其知风之自欤
○心之精微至隐至妙无声无臭然其理明达暴著若悬日月其知微之显欤)以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为人敬信之(蓝田吕氏曰其中有本不待言动而人敬信)以货
色亲长(上声)达诸天下为笃恭而天下平(蓝田吕氏曰君子之善与
人同合内外之道则为德非特成已将以成物故君子言货色之欲亲长之私必达于天下而后已岂非
笃恭而天下平者哉)以德为诚之之事而犹有声色至于无声
无臭然后诚一于天则又文义之未当者然也然近
世说者乃有深取其知风之自之说而以为非大程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9a 页 WYG0205-1017c.png
夫子不能言者盖习于佛氏作用是性之谈而不察
乎了翁序文之误耳学之不讲其陋至此亦可怜也
(朱子曰吕氏却是作用是性之意于学无所统摄)游氏所谓无藏于中无交
于物泊然纯素独与神明居所谓离人而立于独者
皆非儒者之言(广平游氏曰无藏于中无交于物泊然纯素独与神明居此淡也然因性
而已故曰不厌○无声无臭则离人而立于独矣)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则又审于接物之事而非简之谓也(广平
游氏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此简也然循理而已故文)其论三知未免
中庸或问卷下 第 79b 页 WYG0205-1017d.png
牵合之病(广平游氏曰欲治其国先齐其家知远之近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可不
谓近矣乎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知风之自也易于家人曰风自火出而君子以言有物行有常可不谓所
自乎欲修其身先正其心知微之显也夫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常不离心术日用之间可不谓显矣
乎)其论德輶如毛以下则其失与吕氏同(广平游氏曰所谓德
者非甚高而难知也甚远而难至也举之则是故曰德輶如毛既已有所举矣则必思而得勉而中是人
道而有对故曰毛犹有伦若夫诚之至则无思无为从容中道是天道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杨氏知风之自与吕氏旧本之说略同(龟山杨氏曰世之流风皆
有所自清之隘和之不恭知其自此则君子不由也○蓝田吕氏曰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其始未有害也
中庸或问卷下 第 80a 页 WYG0205-1018a.png
其风之末则至于无君无父而近于禽兽伯夷之不屑就以为清柳下惠之不屑去以为和其风之末不
免乎隘与不恭君子不由则其端不可不慎也故曰差之毫釐缪以千里其知风之自欤)而其取
證又皆太远要当参取吕氏改本去(上声)其所谓见闻
(吕说见上)而益以言语之得失动作之是非皆知其有
所从来而不可不谨则庶乎其可耳以德輶如毛为
有德而未化则又吕游之失也(龟山杨氏曰德輶如毛未至于无伦犹有
德也而未化非其至也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为至)侯氏说多疏阔惟以此
章为再叙入德成德之序者独为得之也(河东侯氏曰自衣锦
中庸或问卷下 第 80b 页 WYG0205-1018b.png
尚絅至无声无臭至矣子思再叙入德成德之序也)













  中庸或问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