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a 页 WYG0205-066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离娄章句上

  凡二十八章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b 页 WYG0205-0669b.png
为员之器也(所运以为圆之筳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今曲尺也)
(字子野)晋之乐师知音者也六律截竹为筒(音同)阴阳
各六以节五音之上下黄钟大(音泰)(千候反)姑洗(先上声)
(儒追反)宾夷则无射(音亦)为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
吕应钟为阴也(前汉律历志云十二律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
阴大夏西戎之国昆仑山名也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
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比合也是谓律本律十有二阳六为律
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簇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宣阳气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a 页 WYG0205-0670a.png
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中读曰仲有三统之义焉○赵氏曰只言
六律者阳统阴也)五音宫商角徵(展里反)羽也范氏曰此言治
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双峰饶氏曰规
矩六律当来皆是圣人做起虽离娄公输师旷亦不可无之况庸匠庸工乎不以仁政虽圣人也不能平
治天下况后世乎)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
先王之道也(闻去声)

  仁心爱人之心也仁闻者有爱人之声闻于人也先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b 页 WYG0205-0670b.png
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曰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
羊易之可谓有仁心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宗庙以
面为牺牲断(都玩反)死刑必为(去声)之涕泣天下知其慈
仁可谓有仁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四月诏以宗庙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面为
之于是朝野諠哗以为宗庙去牲乃是不复血食帝竟不从八座乃议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十月诏以宗
庙犹用脯脩更议代之于是以大饼代大脯其馀尽用蔬果○自天监中用释氏法长斋断鱼肉日止一
食惟菜羹粝饭而已粝末之不精者即葛洛盍力制三反身衣去声布衣木绵皂帐贵妃以下衣不曳地
○每断重罪终日不怿或谋反事觉亦泣而宥之由是王侯益横上深知其弊而溺于慈爱不能禁也)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a 页 WYG0205-0670c.png
然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去声)武帝之末江南大乱其
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问孟子告齐宣
王曰是心足以王矣则仁心者固王政之本也今曰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则是所谓仁心者初
不足恃而所谓先王之道者又在此心之外也朱子曰是心足以王者言有是心而能扩充之以行先王
之道如其篇末所论制民之产云者则可以王尔非谓专恃此心而直可以王也先王之道固亦由是而
推之以为法耳但其尽心知性而无私意小智之累故其为法也尽天理合人心虽圣人复起有不能易
者后之人君当因吾心而广之以尽夫法制之善而充吾心之固有者非谓心外有法而俟于他求也后
人虽有是心而不能无私意小智之累苟不循是而之焉则虽有仁心仁闻而未免于徇利妄作之失譬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b 页 WYG0205-0670d.png
之蔑弃规矩而欲以手制方圆其器之不至于苦窳者几希矣○庆源辅氏曰齐宣王梁武帝不能行先
王之道则同若论其所以不能行之故则异宣王不学无术夺于功利而不能行先王之道者也武帝则
惑于异端避罪要福而不能行先王之道者也宣王有仁心而不能保武帝有仁闻而非其真○云峰胡
氏曰上文云尧舜之道下文云行先王之道道一而已有仁心则此道蕴于中是为美意有仁政则能行
此道于外是为良法)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徒犹空也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有其政无其心
是谓徒法程子尝言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谨权审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a 页 WYG0205-0671a.png
(去声)读法平价皆不可阙而又曰必有关雎麟趾之
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新安陈氏曰引程子前一说以證徒善谓不可
无法又引后一说以證徒法谓不徒在于法)正谓此也(朱子曰所谓文章者便是文饰那谨
权审量读法平价之类耳○须是自闺门衽席之微积累到薰蒸洋溢天下无一不被其化然后可以行
周官之法度不然则为王莽矣)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


  诗大雅假(诗传读作嘉)(音洛)之篇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b 页 WYG0205-0671b.png
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庆源辅氏
曰过差谓用意过当处遗忘谓照顾不及处遵用旧典则有所循故不过差有所㨿故不遗忘)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
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
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胜平
声)

  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覆(敷救反)(去声)也此言古之
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未足以遍天下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a 页 WYG0205-0671c.png
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
所被者广矣(庆源辅氏曰规矩准绳为方员平直之法度也六律正五音之法度也不忍人
之政仁天下之法度也不为之法度则圣人之耳目心思止于圣人之身而已不能遍天下与后世也故
圣人制为法度以继续之使天下之为方员平直正五音仁天下者皆取法焉所谓不可胜用而仁覆天
下也本止言覆天下今及后世者举大可以该远也能覆天下必能及后世矣百工之事皆圣人作故规
矩律音与不忍人之政作一统说耳目言力心言思者耳目之视听以力而心之官则思也○双峰饶氏
曰惟天下不能常有圣人所以要继之以不忍人之政继字最有意味不然仁政虽自圣人而始亦自圣
人而止矣)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b 页 WYG0205-0671d.png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
道可谓智乎

  丘陵本高川泽本下为高下者因之则用力少而成
功多矣邹氏曰自章首至此论以仁心仁闻行先王
之道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


  仁者有仁心仁闻而能扩而充之以行先王之道者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6a 页 WYG0205-0672a.png
(贯前第二节意)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
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朝音潮)

  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道义理也揆度也(度音铎下
度量之度音同)法制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
宜法守谓以法度自守工官也度即法也君子小人
以位而言也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无道揆则朝
不信道而君子犯义无法守则工不信度而小人犯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6b 页 WYG0205-0672b.png
刑有此六者其国必亡其不亡者侥倖而已(朱子曰上无道
揆则下无法守虽有奉法守之官者亦将不能用而去之矣信道信度信如凭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
及自然依那个行不敢踰越惟其不信所以妄作如胥吏分明知得条法只是冒法以为奸便是不信度
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
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辟与
辟同丧去声)

  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下不知学则易(去声)与为乱(新安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7a 页 WYG0205-0672c.png
陈氏曰小人学道则易使若不学则不识道理易于犯分而为乱矣)邹氏曰自是以惟
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朱子曰惟上无教下无学所以不好之人并起居高位者
执进退黜陟之权尽做出不好事来则国之丧亡无日矣其要只在于仁者宜在高位所谓一正君而国
定○南轩张氏曰三纲五常人类所赖以生而国之所以为国也上失其礼下废其学则纲常日以沦弃
国将何恃以立民将何恃以生乎然使礼废于上而学犹传于下则庶几斯道未泯而犹觊其可行也上
既无礼下复无学则邪说暴行并作而国随丧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居卫反泄弋制反)

  诗大雅板之篇蹶颠覆之意泄泄怠缓悦从之貌言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7b 页 WYG0205-0672d.png
天欲颠覆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正之

  泄泄犹沓沓也(沓徒合反)

  沓沓即泄泄之意盖孟子时人语如此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非诋毁也(诋典礼反)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
之贼

  范氏曰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8a 页 WYG0205-0673a.png
尊君之大也开陈善道以禁闭君之邪心唯恐其君
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朱子曰恭与敬大概也一般只是恭
意思较涧大敬意思较细密责难之恭是先立个大志以帝王之道为必可信必可行陈善闭邪即是做
那责难底工夫○问所谓陈善闭邪者奈何曰君有邪心所当闭也然不知所以闭之之道而逆闭之则
动有矫拂之患其言不可得而入矣故必为之开陈善道使之晓然知善道之所在则所谓邪者亦不难
乎闭之矣孟子与时君论事多类此其自谓敬王岂虚语哉○双峰饶氏曰恭有对敬言者有即是敬者
如中庸笃恭书允恭之类恭即是敬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
者贼害其君之甚也(问人臣固当望君以尧舜若度其君不足与为善而不之告或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8b 页 WYG0205-0673b.png
谓君为中才可以致小康而不足以致大治或导之以功利而不辅之以仁义此皆是贼其君否朱子曰
然人臣之道但当以极等之事望其君责以十分只做得二三分若只责以二三分少间做不得一分矣
若论才质之优劣志趣之高下固有不同然吾所以𨗳之者则不可问其才智之高下优劣但当以尧舜
之道望他岂可谓吾君不能而遂不以此望之哉)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
至此所以责其臣○邹氏曰此章言为治(去声)者当有
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南轩张氏曰此章之意欲人君推是心以行仁政而其终则欲人臣知礼义而法先王盖言不可以不学
也人臣知学而后人主闻大道人主闻大道而后王政可行焉此孟子之意也○庆源辅氏曰为治者固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9a 页 WYG0205-0673c.png
当以仁心仁闻而行先王之政然非君臣同心各任其责则亦安能有成哉○云峰胡氏曰君当尽君之
责而莫先于仁臣当尽臣之责而莫先于敬)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至极也人伦说见(形甸反)前篇规矩尽所以为方员之
理犹圣人尽所以为人之道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
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9b 页 WYG0205-0673d.png
  法尧舜以尽君臣之道犹用规矩以尽方员之极此
孟子所以道性善而称尧舜也(朱子曰规矩是方员之极圣人是人伦之
极盖规矩便尽得方员圣人便尽得人伦故物之方员者有未尽处以规矩为之便见于人伦有未尽处
以圣人观之便见惟圣人都尽无一毫之不尽故为人伦之至○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观二典大概
可见是事事做得尽○人之生也均有是性故均有是伦均有是伦故均有是道然惟圣人能尽其性故
为人伦之至而所由莫不尽其道焉此尧舜之为君臣所以各尽其道而为万世之法犹规矩之尽夫方
员而天下之为方员者莫不出乎此也○南轩张氏曰尧舜尽君臣之道非有所增益也无所亏焉耳后
之人以尧舜为不可及是自诬其性者也不以舜所以事尧事君盖不以厥后为可圣是诬其君不以尧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0a 页 WYG0205-0674a.png
所以治民治民盖不以斯民为有恒性是诬其民也○双峰饶氏曰人伦不说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而独
举尧舜君臣做人伦样子者其意在当时人君○新安陈氏曰君臣之伦于人伦为尤大所以宗主纲维
彼四伦者也孟子以尧舜尽君臣之伦责望世之为君臣者取法之正以人性皆善而皆可以为尧舜故
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法尧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仁矣不法尧舜则慢君贼
民而不仁矣二端之外更无他道(解而已矣三字)出乎此则
入乎彼矣可不谨哉(问不仁何以亦曰道朱子曰譬如说有大路有小路何疑之有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0b 页 WYG0205-0674b.png
○庆源辅氏曰仁与不仁只是一个天理与人欲而已才出天理便入人欲岂复更有他道哉此古之圣
贤所以兢兢业业而不敢不谨也)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
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幽暗厉虐皆恶谥也苟得其实则虽有孝子慈孙爱
其祖考之甚者亦不得废公义而改之言不仁之祸
必至于此可惧之甚也(南轩张氏曰如尧舜之为是由仁之道者也如幽厉之为
是由不仁之道者也人君可不审择其所由哉○庆源辅氏曰不仁有浅深而其祸有大小以幽厉视桀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1a 页 WYG0205-0674c.png
纣则幽厉虽未至于身弑国亡然死蒙恶谥遗臭后来孝子慈孙欲改不可不仁之祸驯至如此岂不可
惧之甚哉○双峰饶氏曰改是要改其恶谥古人谥法最公后世亡国之君皆得美谥公义废矣)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诗大雅荡之篇言商纣之所当鉴者近在夏桀之世
而孟子引之又欲后人以幽厉为鉴也(新安陈氏曰此章欲人法
尧舜而仁戒人如幽厉之不仁遏人欲扩天理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三代谓夏商周也禹汤文武以仁得之桀纣幽厉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1b 页 WYG0205-0674d.png
不仁失之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国谓诸侯之国(兴存以仁废亡以不仁)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言必死亡(新安陈氏曰不保四海以下皆不免于死亡非特不保四体者为然)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恶去声乐音洛强上声)
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庆源辅氏曰上章第言道二仁与不仁与桀纣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2a 页 WYG0205-0675a.png
幽厉之事而已此章又因其意而推及于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不仁之祸皆必至之理也○西山真氏曰
此章明白峻厉自天子至庶人皆当佩服然所谓不仁者非他纵人欲以灭天理而已人欲纵而天理灭
祸至于此可不畏哉○双峰饶氏曰社稷宗庙以祭言四海以土言四体以身言○新安陈氏曰此承上
章不仁则身弑国亡而推言之即前篇恶辱而居不仁之意又曰戒人不仁是亦遏人欲存天理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
答反其敬(治人之治平声不治之治去声)

  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已恐我之仁未至也
智敬放(上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2b 页 WYG0205-0675b.png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不得谓不得其所欲如不亲不治不答是也反求诸
已谓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则自治益详而
身无不正矣(详字贴皆字不止上文三自反而已)天下归之极言其效
也(南轩张氏曰反身则天理明不能则人欲肆○庆源辅氏曰自治详则身无不正身无不正则天下
无不归虽极言其效是亦必然之理也○新安陈氏曰是亦遏人欲扩天理也)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解见(形甸反)前篇○亦承上章而言(庆源辅氏曰为治本乎自反多福本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3a 页 WYG0205-0675c.png
乎自求○双峰饶氏曰上面三句包括未尽所以下面又说皆当反诸已添个皆字凡有行不得所欲者
必自反诸身则我之身无不正天下亦归之矣皆字说得阔不特说上面三者而已永言配命是常常思
量要合理永是无间断之意此章补前章意前章说大纲此章说得密○新安陈氏曰承上章得天下以
仁而言因言仁而及智与礼仁包智礼也)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胡登反)

  恒常也虽常言之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故推言
之而又以家本乎身也(本于身乃恒言之所未及)此亦承上章而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3b 页 WYG0205-0675d.png
推言之大学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
为本为(去声)是故也(庆源辅氏曰人之常言虽曰有序而但及其外君子之论则必䆒其
本而无有或遗得其本则末可举矣以是而质于大学之言则曾子子思孟子相传之学不可诬矣○双
峰饶氏曰国王畿之内天子所治天下四方诸侯之国天下取则于国国取则于家家取则于身○新安
陈氏曰此章承上章身正而天下归之意孟子祖大学而言之曾子以大学传子思子思以传孟子可见
矣)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
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4a 页 WYG0205-0676a.png
巨室世臣大家也得罪谓身不正而取怨怒也(双峰饶氏
曰集注世臣大家是两项世臣非一代之臣大家是贵宦之家○潜室陈氏曰得罪谓非理致怨所谓不
得罪者谓合正理而不致怨于人非曲法以奉之也)麦丘邑人祝齐桓公曰愿
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意盖如此(刘向新序杂事篇桓公田至于
麦丘见麦丘邑人问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祝主君使
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复之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
问贤者在傍諌者得人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复之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
公拂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闻君得罪于臣也麦丘邑人拜而起曰子得罪于父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4b 页 WYG0205-0676b.png
可以因姑姊妹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嬖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
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臣者也莫为谢至今得罪公曰善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
以麦丘而断政焉)慕向也心悦诚服之谓也沛然盛大流行
之貌溢充满也盖巨室之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
取信今既悦服则国人皆服而吾德教之所施可以
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承上章家之本在身)盖君子
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脩吾身既脩则人
心之难服者先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林氏曰战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5a 页 WYG0205-0676c.png
国之世诸侯失德巨室擅权(如晋六卿鲁三桓等)为患甚矣然
或者不脩其本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胜而适以取
祸故孟子推本而言惟务脩德以服其心彼既悦服
则吾之德教无所留碍(牛代反)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
所谓韩洪(本名弘在宋避讳以洪字代之)舆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
非朝(音潮)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处(上声)置得宜能服
其心故尔正此类也(唐书皇甫鏄传鏄音博为司农卿判度支改户部侍郎宪宗方
伐蔡急于用度镈裒会严亟以办济师帝悦进兼御史大夫蔡平之明年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5b 页 WYG0205-0676d.png
度支鏄以吏道进既由聚敛句剥为宰相至虽市道皆嗤之崔群裴度以闻帝怒不听度乃表罢政事极
语鏄奸邪苛刻天下怨之将食其肉且言天下安否系朝廷朝廷轻重在辅相今承宗敛手削地韩弘舆
疾讨贼非力能制之顾朝廷处置能服其心也若相镈则四方解矣请授以浙西观察使其辞切至上不
听○王承宗边镇王士真之子拒命以常山叛朝廷歇兵布衣柏耆杖策诣淮西行营谒裴度且言愿得
天子一节驰入镇可掉舌下之度为言乃以左拾遗往既至以大谊动承宗泣下乃与献德棣二州以二
子入质上从之○韩弘滑州人宪宗方用兵淮西拜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捍两河而令李光颜乌重胤
击贼弘不亲屯遣子公武领兵二千属光颜吴元济既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入朝再拜司徒中书
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从之○庆源辅氏曰此承上章家之本在身而言也君人者不正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6a 页 WYG0205-0677a.png
其身所为乖戾则致人怨怒其势必自世臣大家始故麦丘邑人之言亦先及群臣而后及百姓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
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有道之世人皆脩德而位必称(去声)其德之大小天下
无道人不脩德则但以力相役而已(新安陈氏曰小德小贤者居小
位大德大贤者居大位位与德相称是上之人处之各当故小德小贤见役于大德大贤有道之世惟德
是视也若力之小弱见役于力之强大无道之世惟力是视耳)天者理势之当然也
(问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亦曰天何也朱子曰到那时不得不然亦是理当如此○庆源辅氏曰天下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6b 页 WYG0205-0677b.png
有道则以德为大小无道则以力为强弱二者皆理势之所当然也顺其理势则存逆其理势则亡必然
之理也○双峰饶氏曰小德大德小贤大贤以理言小大强弱以势言盖天下有理有气就事上说气便
是势才到势之当然处便非人之所能为即是天了又曰贤兼才德以政事言也虽曰时势如此然有大
德者便能回天便胜这势如文王自小至大由百里而三分有二不为纣所役此可以见德足以胜时势
处○云峰胡氏曰集注尝以天为理之自然此以天为理势之当然者彼则纯以天理言此则兼以人事
言也)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
(女去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7a 页 WYG0205-0677c.png
  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强之事也令出令以使人也
受命听命于人也物犹人也女以女(如字)与人也吴蛮
夷之国也景公羞与为昏而畏其强故涕泣而以女
与之(庆源辅氏曰既不能强于自治以昌其国而出令以使人又不能因时势之宜屈己自下以听
人之命是与物暌绝也绝物则绝于天矣景公之言宜若可取然景公之齐即桓公霸诸侯之齐虽时势
下衰苟振起作新之独不在我乎而顾为是巽言横涕孟子姑取其说以證小役大弱役强之事其萎薾
自弃之罪未暇议也○汪氏曰当有道而顺天为有义当无道而顺天为有命绝物即是逆天齐景畏天
者也畏天犹保其国)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7b 页 WYG0205-0677d.png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
先师也

  言小国不脩德以自强其般(音盘)乐怠敖(去声)皆若效大
国之所为者而独耻受其教命不可得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
政于天下矣

  此因其愧耻之心而勉以脩德也文王之政布在方
策举而行之所谓师文王也五年七年以其所乘之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8a 页 WYG0205-0678a.png
势不同为差(楚宜反○庆源辅氏曰所乘之势指国之大小而言也)盖天下虽
无道然脩德之至则道自我行而大国反为吾役矣
(新安陈氏曰不师大国而师文王大国所乘之势稍易小国所乘之势稍难五七年之馀人心奋气势回
而小可大弱可强大国反为吾役矣)程子曰五年七年圣人度(待洛反)其
时则可矣然凡此类学者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
益耳(庆源辅氏曰程子之言所以启发学者至矣惟圣人能知时故曰圣人度其时可矣学者烛理
既明而经历之久思虑之深则自然见得)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8b 页 WYG0205-0678b.png
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
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祼音灌夫音扶好去声)

  诗大雅文王之篇孟子引此诗及孔子之言以言文
王之事丽数也十万曰亿侯维也(助语辞)商士商孙子
之臣也肤大也敏达也祼宗庙之祭以郁(纡勿反)鬯(丑亮
反)之酒灌地而降神也(新安倪氏曰周礼有秬鬯有郁鬯以秬米为酒名秬鬯将
祭则筑郁金香草煮之以和鬯酒名郁鬯灌乃用之取其芳香旁达以降神鬯者以其条鬯也)将助
也言商之孙子众多其数不但十万而已上帝既命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9a 页 WYG0205-0678c.png
周以天下则凡此商之孙子皆臣服于周矣所以然
者以天命不常归于有德故也是以商士之肤大而
敏达者皆执祼献之礼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师也(西山
真氏曰以商之孙子而为周之诸侯以商之美士而奔走周庙之祭天命何常之有哉成汤惟其仁也故
天命归于商纣惟其不仁故天命转而归周)孔子因读此诗而言有仁者
则虽有十万之众不能当之故国君好仁则必无敌
于天下也不可为众犹所谓难为兄难为弟云尔(世说
德行篇后汉陈元方名纪子长文名群有英才与季方名堪元方之弟也子孝先名忠各论父功德争之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19b 页 WYG0205-0678d.png
不能决咨于太丘名寔尝除太丘长乃长文孝先之祖父也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朱子曰
兄贤难做他弟弟贤难做他兄仁者无敌难做众去抵当他)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耻受命于大国是欲无敌于天下也乃师大国而不
师文王是不以仁也诗大雅桑柔之篇逝语辞也言
谁能执持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此章言不
能自强则听天所命脩德行仁则天命在我(庆源辅氏曰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0a 页 WYG0205-0679a.png
能自强则听命于天而为强大所役使脩德行仁如文王则与天为一而小可大弱可强昔之强大者反
为役于我矣岂非天命之在我乎○新安陈氏曰势之强弱亦天所命不能自强则听命于天而为强大
所役如齐景是也脩德行仁则道德足以胜势力而天命在我师文王而为政于天下者是也)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
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菑与灾同乐音洛)
安其危利其菑者不知其为危菑而反以为安利也
所以亡者谓荒暴淫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
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颠倒错乱至于如此所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0b 页 WYG0205-0679b.png
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败亡也(西山真氏曰自古危乱之世未尝无
忠言祖伊尝諌纣矣召穆公尝諌厉王矣而二君不听者盖其心既不仁故颠倒迷缪以危为安以菑为
利以取亡之道为可乐也夫人君孰不欲安存而恶危亡而其反背若此者私欲蔽障而失其本心故尔
○双峰饶氏曰要在看乐其所以亡一句他只爱那淫荒暴虐所以取亡底事故虽危自以为安虽菑自
以为利孟子此章说得利害大段甚分明)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我足(浪音郎)

  沧浪水名缨冠系也(新安倪氏曰汉水东为沧浪之水见禹贡后魏郦道元云武当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1a 页 WYG0205-0679c.png
县北四十里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是也)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言水之清浊有以自取之也圣人声入心通无非至
理此类可见(庆源辅氏曰夫不仁之人则虽忠言至论无自而入圣人之仁则虽常言俗语
声入心通是亦莫非自取之也○新安陈氏曰此孔子所以为耳顺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
自伐而后人伐之(夫音扶)

  所谓自取之者(双峰饶氏曰自侮是不自重适所以召人之侮)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1b 页 WYG0205-0679d.png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解见(形甸反)前篇○此章言心存则有以审夫(音扶)得失
之几(平声)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之著祸福之来皆其
自取(庆源辅氏曰人心存则仁人心不存则不仁得失之几至微也存亡之实至著也安利乐得失
之几也亡国败家存亡之实也祸福之来皆其自取即所谓祸福无不自已求之者此亦承上章而言仁
与不仁所取之不同也○新安陈氏曰仁者心存则明哲得失之几微即能审察之审侮毁伐之几于自
取之之初是也不仁者心不存则昏蔽存亡之己著亦不能辨安其危利其菑乐所以亡是也心存者存
天理戒心不存者遏人欲也)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2a 页 WYG0205-0680a.png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
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尔也(恶去声)

  民之所欲皆为(去声)致之如聚敛(力验反)然民之所恶则
勿施于民晁(音潮)(苍故反)所谓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
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
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2b 页 WYG0205-0680b.png
力而不尽(此汉文帝时晁错对贤良策语)此类之谓也(南轩张氏曰所欲与聚非
惟寿富安逸之遂其志用舍从违无不合其公愿而后为得也○西山真氏曰此章之要在所欲与聚所
恶勿施二言)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走音奏)

  圹广野也言民之所以归乎此以其所欲之在乎此
(新安陈氏曰所欲与聚所恶勿施即所以仁民也故民归之)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为去声驱与驱同獭音闼爵与雀同鹯诸延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3a 页 WYG0205-0680c.png
  渊深水也獭食鱼者也丛茂林也鹯食雀者也言民
之所以去此以其所欲在彼而所畏在此也(新安陈氏曰彼
谓汤武此谓桀纣如鱼雀之可全生者在渊丛而得免死于獭鹯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
不可得己(好为王皆去声)

  (南轩张氏曰非利人之为己驱也特言其理之必然耳循夫天理无利天下之心而天下归之此三王所
以王也假是道而亦以得天下者汉唐是也故秦为汉驱隋为唐驱季世之君肆于民上施施然自以为
安而不知其为人驱哀哉○新安陈氏曰好仁之君出不仁者皆为驱民以归之)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3b 页 WYG0205-0680d.png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
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王去声)
艾草名所以炙者乾(音干)久益善夫(音扶)病已深而欲求
乾久之艾固难卒(仓没反)办然自今畜(敕六反)之则犹或
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艾终不可得矣
(王氏曰艾以久为善不畜不足以活人之死仁以久而熟不积不足以极国之危○云峰胡氏曰三年之
艾不能畜之平日而自今畜之犹可也是故为仁者平日既无积久之功今日不可无必为之志)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4a 页 WYG0205-0681a.png
  诗大雅桑柔之篇淑善也载则也(助语)胥相也言今之
所为其何能善则相引以陷于乱亡而已(庆源辅氏曰至此则
虽圣人亦末如之何矣详味引诗之言则令人惕然警省有不容自己者矣○新安陈氏曰此章纲领在
一仁字仁民之要在所欲与聚所恶勿施能如是则可以谓之好仁而不仁者皆将驱民以归之其王天
下也孰禦)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
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
弃也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4b 页 WYG0205-0681b.png
  暴犹害也非犹毁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之为美
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
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
必不能勉也程子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
虽昏愚之至皆可渐(子廉反)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
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
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朱子曰自暴者所言必非诋礼义说没这道理
是之谓暴戻我虽言而彼必不肯听是不足与言也自弃者意气卑弱志趣凡陋知有道理甘心自绝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5a 页 WYG0205-0681c.png
为不能我虽言仁义之美彼此割断了不肯做是不足与有为也自暴者刚恶之所为自弃者柔恶之所
为○言非礼义以礼义为非而拒之以不信自暴自贼害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自谓不能而绝之以不
为自弃自弃绝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宅已见(形甸反)前篇义者宜也乃天理之当行无人
欲之邪曲故曰正路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舍上声)

  旷空也由行也○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绝之是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5b 页 WYG0205-0681d.png
可哀也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悉井反)也(朱子曰旷
其安宅则必放僻邪侈而安其所不可安之居矣舍其正路则必行险侥倖而由其所不可由之涂矣安
宅正路人皆有之而自暴自弃以至于此是可哀也○南轩张氏曰仁言安宅者谓其安而可处也义言
正路者谓其正而可遵也是二者性之所有也旷之舍之以自绝其天性不亦可哀乎○双峰饶氏曰前
面说自暴自弃两等人后面说不居不由又只指自弃者言之何也盖非毁礼义之人已不可教诲矣那
不能为底只是为之不勇耳尚知得可居可由犹为可教所以孟子只说此一项自叹息那自弃之人有
安宅而不居有正路而不由是可哀也○新安陈氏曰哀哉二字当令人发深省夫自暴者非诋天理既
不可与言故绝望之自弃者犹知天理之为美特甘于不能故以本有者开示之复哀悯以警耸之犹致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6a 页 WYG0205-0682a.png
望之之意焉此学者所以不可不猛省也)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
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迩尔古字通用易去声长上声)

  亲长在人为甚尔亲之长之在人为甚易而道初不
外是也舍(上声)此而他求则远且难而反失之但人人
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则天下自平矣(南轩张氏曰使人各亲其亲各
长其长其本在人君亲其亲长其长以倡率之而已亲亲仁也长长义也仁义本之躬而达之天下岂非
道之迩者乎天下所以平者实系乎此岂非事之易者乎味此数语尧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云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6b 页 WYG0205-0682b.png
胡氏曰此道字是天理之自然此事字是人为之当然)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
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
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诚实也反身不诚反求诸
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有不实也不明乎善不能即
事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朱子曰反身而诚见其本具是理而今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7a 页 WYG0205-0682c.png
曾亏欠了他底○问反诸身不诚曰反诸身是反求于心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
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获上信友等皆以有道言盖有不由其
道以求之者矣若谀悦苟容以求获乎上便佞诡随以求信乎友阿意曲从以求悦乎亲冥行助长以求
诚其身皆是也所谓诚身能实践其所明之善而有诸身之谓○庆源辅氏曰人孰无为善之心然隐微
之际有一毫自欺之意则其心便不实矣人孰不知善之可为然不能即夫事以穷其理而推极吾之知
识则所知者或未必真矣)游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不明乎善
不诚其身矣(新安倪氏曰引大学以證此章致知即所以明善也但诚意则以自修之始言
诚身则以自修之成言诚意正心修身皆该于诚身二字中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7b 页 WYG0205-0682d.png
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
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庆源辅氏曰游氏之说始则大学之
次序终则中庸之极功也)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
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问思
诚莫须明善否朱子曰明善自是明善思诚自是思诚明善是格物致知思诚是毋自欺谨独明善固所
以思诚而思诚上面又更有工夫在诚者都是实理了思诚者恐有不实处便思去实他诚者天之道天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8a 页 WYG0205-0683a.png
无不实寒便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使他恁地圣人仁便真个是仁义便真个是义更无不实处常人说
仁时恐犹有不仁处说义时恐犹有不义处便须着思有以实之始得○庆源辅氏曰维天之命于穆不
已至诚之理天道之本然也审思明辨自强不息思诚之事人事之当然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至极也杨氏曰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
亲之类是也(庆源辅氏曰有感必有应验便是应处极其诚则合内外平物我感与应皆非
自外也此其所以无有不动也○双峰饶氏曰人要为君取信必须朋友称誉荐进然朋友所以称誉必
能脩身齐家方有可称者若是不说于亲则何可称之有能说亲必出于诚心乃可这是推原诚身效验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8b 页 WYG0205-0683b.png
如此若说诚身工夫则无间于事亲取友事君治民之际诚到至处自能动物则以之事亲而亲悦以之
取友而友信以之事君而君用以之治民而民从初无先后之分矣)○此章述中庸孔
子之言见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云峰胡氏曰此所谓思诚即中庸所谓诚之其工夫皆兼知行而言思诚者修身之本是修身以知行为
先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是知行之中又当以知为先也)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
孟子所受乎子思者(觉轩蔡氏曰子思以诚之言人之道而孟子易之以思诚子思
言形著动变而孟子止于动者以思出于心于学者用功尤为有力而动者正指上文获上信友悦亲而
言也)亦与大学相表里学者宜潜心焉(大学章句曰其第五章乃明善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9a 页 WYG0205-0683c.png
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庆源辅氏曰明善者大学之本诚身者中庸之要于此可见中庸大学之相
为表里曾子子思孟子之相为授受者益不可诬矣)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
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
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辟去声)

  作兴皆起也(言文王起而为方伯)盍何不也西伯即文王也纣
命为西方诸侯之长(上声)得专征伐故称西伯太公姜
姓吕氏名尚(史记齐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29b 页 WYG0205-0683d.png
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
其封姓故曰吕尚西伯出猎遇于渭之阳曰自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文王发
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馁故伯夷太公
来就其养非求仕也(庆源辅氏曰恐人见太公后来佐武王伐商遂以其来也为有
求仕之意故明辨之太公之初归周无是意也观孟子以太公与伯夷并言亦自可见)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
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焉于虔反)

  二老伯夷太公也大老言非常人之老者天下之父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0a 页 WYG0205-0684a.png
言齿德皆尊如众父然既得其心则天下之心不能
外矣(南轩张氏曰张良归汉项氏以亡孔明在蜀炎纲几振亦庶几为当时之老者其所系轻重固
如此○庆源辅氏曰众父二字出老子集注借用之其义则谓众人之父尔○双峰饶氏曰既有齿又有
德故谓之大老若常人则是年老而已)萧何所谓养民致贤以图天下
者其意暗与此合(通鉴汉高帝元年二月项羽立沛公即高祖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
南郑而分关中王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以距汉路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
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能诎与屈同于一人之下而信仲同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
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但其意则有公私之辨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0b 页 WYG0205-0684b.png
学者又不可不察也(庆源辅氏曰萧何之说是欲为此以图天下有为而为所谓私
也文王之为此则初无所为也行吾义而已所谓公也二老之归乃其自然之应尔)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七年以小国而言也大国五年在其中矣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
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求孔子弟子冉求季氏鲁卿宰家臣赋犹取也取民
之粟倍于他日也小子弟子也鸣鼓而攻之声其罪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1a 页 WYG0205-0684c.png
而责之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
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
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为去声)

  林氏曰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犹恶(去声)之况
(去声)土地之故而杀人使其肝脑涂地则是率土地
而食人之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也
(范氏曰天地大德曰生圣人所以守位曰仁孔子曰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草木鸟兽杀之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1b 页 WYG0205-0684d.png
以时则逆天地之理犹为不孝况于人命可不重哉○和靖尹氏曰汤武之征以正伐不正救民于涂炭
也战国之战以乱益乱残人民耳而求富之为之强战是何异于助桀而富桀也○庆源辅氏曰率犹循
也由也率土地而食人肉谓以土地之故杀人而使之肝脑涂地则是由土地而食人之肉也其罪之大
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言罪大而刑小如所谓死有馀辜也)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辟与辟同)

  善战如孙膑(音牝齐威王臣)吴起(卫人为魏文侯将)之徒连结诸侯
如苏秦(洛阳人)张仪(卫人)之类辟开垦(口本反)也任土地谓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2a 页 WYG0205-0685a.png
分土授民使任耕稼之责如李悝(枯回反)尽地力商鞅
(以两反)开阡陌之类也(前汉食货志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
百里提封九万须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勤谨则亩益三升服虔曰与之三升也臣瓒
曰当言三斗谓治田勤则亩加三斗也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八百十万石矣又曰
籴甚贵伤民谓士工商也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
无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馀百三十
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馀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
之祠用钱三百馀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2b 页 WYG0205-0685b.png
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今籴至于甚贵者也善平籴者必谨观岁上中下
熟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而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藏中饥则
发中熟之所藏上饥则发上熟之所藏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通鉴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
十二年也秦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废井田开阡陌路
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平斗甬权衡丈尺○问如李悝尽地力不过亦教民而已孟子何以谓任土地者亦
次于刑朱子曰只为他是欲富国不是欲为民但强占地开垦将去欲为己物耳皆为君聚敛之徒也○
阡陌便是井田一横一直如遂上有涂这便是陌洫上有路这便是阡自阡陌之外有地则只闲在那里
先王所以如此者乃是要正经界恐人相侵占今商鞅却破开了遇可做田处便做田更不要整齐这开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3a 页 WYG0205-0685c.png
字非开创之开乃开辟之开蔡泽传曰破坏井田决裂阡陌观此可见○南轩张氏曰自当时言之孰不
以为大功而先王以为大戮治世之所诛而时君之所赏孟子之言及此盖正谊明道以遏人欲之横流
也○庆源辅氏曰战国之时人君之所求与士之所以自任者不过有此三等故孟子因列之而言其罪
以遏其流虽是救时之言然士而以此三者得名则世德之衰可知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音牟瞭音了眊音耄)
良善也眸子目瞳子也瞭明也眊者蒙蒙目不明之
貌盖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则神精而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3b 页 WYG0205-0685d.png
明不正则神散而昏(庆源辅氏曰心正则安格完固故其神之见于目者精聚而明
白心不正则驾惕掩覆故神之见于目者涣散而昏暗此其所谓不能掩者也○自体察之可见神若不
在则目虽见物犹无见也都不能有所识别矣)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焉于虔反廋音搜)

  廋匿也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
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南轩张氏
曰听其言而又参之以眸子则无所遁矣此言与孔子人焉廋哉之言同而为说则异夫子之言为旋观
其人说孟子之言一见而欲识其大纲也若夫睟面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者则望而知其为德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4a 页 WYG0205-0686a.png
人有不待考察者矣学者读此非独可得观人之法又当知检身之要私心邪气其可顷刻而有邪一萌
诸中而昭昭然不可掩矣可不惧哉○西山真氏曰目者精神之所发而言者心术之所形故审其言之
邪正验其目之明昧而人之贤否不可掩焉此观人之一法也○勿轩熊氏曰孔子之观人是观乎其内
孟子是观乎其外二章互看君子小人之情状不可逃矣○新安陈氏曰赵氏注目为神侯精之所在存
而察之善恶不隐盖以存察解存乎人之存字然以易系辞存乎其人存乎德行之类观之只轻轻说过
不必训为察也)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
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恶平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4b 页 WYG0205-0686b.png
惟恐不顺言恐人之不顺己声音笑貌伪为于外也
(双峰饶氏曰孟子就侮人夺人上说见得非泛言恭俭亦是为国君言之当时国君必有名为恭俭者但
无故而加兵于他人之国便是侮人无故而取人之土便是夺人安得谓之恭俭○云峰胡氏曰孟子尝
言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盖惟恭者必礼下而不侮人俭者必取民有制而不夺人不侮者恭之
验不夺者俭之验否则惟恐人不顺己骄侈之欲耳书曰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不侮不夺者恭俭之实事
不以声音笑貌为者恭俭之实德有是实德则有是实事无恭俭之实德则声音笑貌载尔伪耳天理人
欲之分诚实虚伪之判也其亦扩天理而遏人欲与)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5a 页 WYG0205-0686c.png
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淳于姓髡名齐之辩士授与也受取也古礼男女不
亲授受以远(去声)别(必列反)也(礼之经也○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
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授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援救之也权称(去声)
(直垂反)也称物轻重而往来以取中者也(此释权字之义)
而得中是乃礼也(朱子曰事有缓急理有大小此等处皆须以权称之○北溪陈氏曰
权字乃就称锤上取义称锤之为物能权轻重以取平故名曰权权变也在衡有星两之不齐权便移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5b 页 WYG0205-0686d.png
移去随物以取平亦犹人之用权度揆度事物以取其中相似又曰知中然后能权由权然后得中中者
理所当然而无过不及者也权者所以度事理而取其当然使无过不及者也○庆源辅氏曰若是经礼
更何须权惟是那经礼有行不得处故须用权以取中权而得中是乃礼也若权而不得中则陷乎汉儒
权变权术之域矣岂可谓之权乎○新安陈氏曰此乃礼之权而不背乎经者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溺亦当从权以援之不可守
先王之正道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6a 页 WYG0205-0687a.png
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救(与救同)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
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则先失其所以
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章言直
已守道所以济时枉道徇人徒为失已(朱子曰古人所以救世以
有道也既自放倒矣天下岂一手可援哉○南轩张氏曰不授受固礼之经嫂溺则遭变矣援以手者遭
变而处之之道当然也不援则失道而陷于禽兽然则其权也岂非所以为不失其经也与髡因言孟子
在今日似当少贬其道用权以救世孟子谓天下之溺当援以道若道先枉则将何以援之孟子之不少
贬以求济是乃援溺之本天下之大经也)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6b 页 WYG0205-0687b.png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不亲教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
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
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夷伤也教子者本为(去声)爱其子也继之以怒则反伤
其子矣父既伤其子子之心又责其父曰夫子教我
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则是子又伤其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7a 页 WYG0205-0687c.png
父也

  古者易子而教之

  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为教(朱子曰易
子而教考之孔子亦然若孔子自教其子则鲤所未学必有以知之又奚问焉陈亢称君子远其子亦可
见也)

  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责善朋友之道也(龟山杨氏曰父子之间虽不责善岂不欲其为善然必亲教之其势
必至于责善○南轩张氏曰养恩于父子之际而以责善望之师仁之笃而义之行也○新安陈氏曰父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7b 页 WYG0205-0687d.png
子主恩朋友责善当主恩而行责善则伤恩而易至于离矣)王氏曰父有争(去声下同)
子何也所谓争者非责善也当不义则争之而已矣
父之于子也如何曰当不义则亦戒之而已矣(庆源辅氏
曰王氏最得孟子之正意责善谓责之使必为善也责之使必为善则便有使之捐其所能去其所劣之
意故必至于相伤至其所为或背理而害义则岂可坐视而不管故在子则当争在父则亦当戒切之也
○双峰饶氏曰王荆公所谓争则下气怡声和悦以争之所谓戒亦训敕之而已○新安陈氏曰父之于
子正身率之以责善望师友固也然遇不贤之子不得已亦当自教戒之若惧伤恩而全不教戒及其不
肖徒诿曰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此所谓慈而败子矣盖子之言经也此所云权也权以济经非反乎经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8a 页 WYG0205-0688a.png
也)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
者吾未之闻也

  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
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去声)亦不足以为孝矣(新安陈氏曰初
言事君事长皆事也事亲为事之大守国守官皆守也守身为守之大二者分开平说继言不失身则能
事亲二贯为一分轻重说不失其身即是守身能守其身方能事亲此与前章悦亲在于诚身同意)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8b 页 WYG0205-0688b.png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上声○新安陈氏曰此事亲所
以为事之本)身正则家齐国治(去声)而天下平(新安陈氏曰此守身所以
为守之本○事之本守之本照应章首四句分二者平说惟其为本所以见其为大)

  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
曾晰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
谓养志也(养去声复扶又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9a 页 WYG0205-0688c.png
  此承上文事亲言之曾晰名点曾子父也曾元曾子
子也曾子养其父每食必有酒肉食毕将彻去必请
于父曰此馀者与谁或父问此物尚有馀否必曰有
恐亲意更欲与人也曾元不请所与虽有言无其意
将以复进于亲不欲其与人也此但能养父母之口
体而已曾子则能承顺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也(南轩
张氏曰守身所以事亲也身失其道将何以事亲反复言之欲人以守身为事亲之本也若曾子者可谓
能尽守身事亲之道者矣故举其养志之事以为人子之法○庆源辅氏曰养父母之口体者其事浅承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39b 页 WYG0205-0688d.png
顺父母之心志者其思深夫子之于父异体同气至亲至密故事之者当先意承事必能听于无声视于
无形然后为至若必待其言而后从固已不可况于先立其意以拂其亲之欲唯口体是养而不恤其心
志之亏乎○双峰饶氏曰曾子养志是承顺他好底意思曾晰不私其口体之奉常有及物之心这便是
好底意思曾子便能承顺他盖缘曾子意思亦是如此曾元便不然矣孟子举必有酒肉以为养亲之法
凡有好底意思皆要承顺而推广之若是不好的意思则不当承顺要喻之使合于道方谓之孝孟子举
曾子曾元作两个例头是事亲者须是养志若养口体末也○新安陈氏曰此章前以守身为事亲之本
所以论其理及后实之以事则惟举曾子之事亲而守身不及焉虽曾子之战兢临履得正而毙尤善守
身而辞未之及集注于此一节只曰此承上文事亲言之然观曾子养志如此惟恐一毫咈亲之志欲子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0a 页 WYG0205-0689a.png
之不失其身尤父之志之大者一饮食间尚体承亲志如此则立身行已间所谓身也者亲之枝也行父
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其能谨守此身以承亲志不言可知矣南轩谓曾子能尽守身事亲之道故举其养
志之事者最为得之云)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言当如曾子之养志不可如曾元但养口体程子曰
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无过分(去声)之事也故事
亲若曾子可谓至矣而孟子止曰可也岂以曾子之
孝为有馀哉(程子曰孟子云事亲若曾子可也吾以为事君若周公可也盖子之事父臣之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0b 页 WYG0205-0689b.png
事君闻有自知其不足者矣未尝闻其以为有馀也周公之功固大矣然臣子之分所当为也安得独用
天子之礼乎又曰子之事父其孝虽过于曾子毕竟是以父母之身做出来岂是分外事若曾子者仅可
以免责耳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也假如功业大于周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势位做出来而谓人臣所不
能为可乎○庆源辅氏曰孟子只平说去曰事亲若曾子可也至程子方看得可也二字有深意以此知
读书不可不熟读玩味○新安陈氏曰此章前言守身为事亲之本后言养志为养亲之大)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
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
君而国定矣(适音谪间去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1a 页 WYG0205-0689c.png
  赵氏曰适过也间非也格正也徐氏(名度字孝节睢阳人)曰格
者物之所取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朱子曰格如合格之格谓使之归于
正○蔡氏曰非心非僻之心也)愚谓间字上亦当有与字言人君用
人之非不足过谪(与谪同)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
人之德则能格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
(去声下同)(新安陈氏曰仁本义用正包仁义言之仁义所以正也集注所以不提仁义)大人
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朱子曰大人格君心之非此是精神意气
自有感格处然亦须有个开导底道理不但默默而已伊川解遇主于巷云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1b 页 WYG0205-0689d.png
之明理义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正此意也)○程子曰天下之治乱系
乎人君之仁与不仁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
之于外也昔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
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苟子大略篇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
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从而
理也夫(音扶)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去声)者能更(平声下同)
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扶又反下
同)有其事将不胜(平声平同)其更矣人人而去(上声下同)之后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2a 页 WYG0205-0690a.png
复用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相(去声)之职必在乎
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非
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朱子曰孔子不能格定哀孟子不能格齐宣要
之有此理在我而在人者不可必○南轩张氏曰后世道学不明论治者不过及于人才政事而已孰知
其本在于君心又孰知格君之本乃在于吾身乎○庆源辅氏曰集注解得格字义分晓所谓大人者道
全德备誉望足以弭其邪心容色足以消其逸志非但取办于颊舌之间諌争之际而已也然无大人之
德与学而有言责者则又不可以是藉口○双峰饶氏曰大人是伊周之徒他人当不得)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2b 页 WYG0205-0690b.png
  虞度(徒洛反)也吕氏曰行(去声)不足以致誉而偶得誉是
谓不虞之誉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谓求全之毁言
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己者不可以是遽为忧喜观
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庆源辅氏曰集注既得孟子本意又续以此二言于
人已两有所益○双峰饶氏曰我去誉他人之誉平声得此誉于他人去声誉本是美人之好处但对毁
字说则二者皆有不得其真之意○云峰胡氏曰毁誉己自是非真况脩己而遽以是为忧喜必至于失
己观人而轻以是为进退必至于失人)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易去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3a 页 WYG0205-0690c.png
  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盖
常人之情无所惩于前则无所警于后非以为君子
之学必俟有责而后不敢易其言也然此岂亦有为
(去声)而言之与(音余○庆源辅氏曰谨言语自是君子之庸行何待于有责而后然)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去声)

  王勉曰学问有馀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
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扶又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
也(新安陈氏曰不得已者不自知其有馀无意于为人师而人自师之好云者自见其有馀有意于为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3b 页 WYG0205-0690d.png
人师而人未必心悦诚服以师之○云峰胡氏曰通上章两人字为泛然之众人而言也与大学正心脩
身两章之人字不异)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子敖(音遨)王驩字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
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
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
长者乎(长上声)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4a 页 WYG0205-0691a.png
  昔者前日也馆客舍也王驩孟子所不与言者则其
人可知矣乐正子乃从之行其失身之罪大矣又不
早见长者则其罪又有甚者焉故孟子姑以此责之
(新安陈氏曰从小人为失身一罪也不早见长者又一罪也孟子且以后一罪责之)

  曰克有罪

  陈氏曰乐正子固不能无罪矣然其勇于受责如此
非好(去声)善而笃信之其能若是乎世有强辩饰非闻
谏愈甚者又乐正子之罪人也(新安陈氏曰乐正子善人也信人也所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4b 页 WYG0205-0691b.png
能好善而笃信之惟好善笃信所以勇于服义自以为罪亦可尚也)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
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餔博孤反啜昌悦反)

  徒但也餔食也啜饮也言其不择所从但求食耳此
乃正其罪而切责之(朱子曰王驩齐幸臣盖欲自托于孟子以取重使滕王以为介
孟子未尝与言吊公行子又不与言绝之深矣乐正子不察轻身从之意特藉其资粮舆马以见孟子而
已故以餔啜罪之若孟子所以去齐其详虽不可考疑驩以是积憾而遂去也○南轩张氏曰克既馆于
子敖则未免制于子敖故舍馆定始得见其师观此二章见知君子之处已不可以不严而所与不可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5a 页 WYG0205-0691c.png
谨也○双峰饶氏曰此二章只一件事乐正子方来孟子不欲便责之后郤正其罪所以分作两章乐正
子初意只欲来齐见孟子依王驩来省粮食之费视为无紧要事殊不知一失身从之便是因失其亲将
来王驩或荐引之则那时去就愈难处孟子所以切责之○赵氏曰乐正子能勇于受责然后孟子正其
罪而切责之所谓可与言而后与之言者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庆源辅氏曰此必见于古传记赵氏时其书尚存故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5b 页 WYG0205-0691d.png
引之今则不复存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者懦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者惰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则因
循苟且乱常咈理不仁之甚也故于三者之中最为不孝之大者○双峰饶氏曰此三者不是寻常不孝
底事奉顺孝也但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则不可非其道不仕孝也家贫亲老而不禄仕则不可告而后
娶孝也但告则不得娶以至无子绝祀则不可赵氏以意度说自好所以朱子不破其说)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为无之为去声)
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
权也(新安陈氏曰告者礼之正也经也不告者礼之变也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
盖权而得中则不离(去声)于正矣○范氏曰天下之道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6a 页 WYG0205-0692a.png
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
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新安陈氏曰体道谓全体此道于身与道为一
者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瞍子非大舜而
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程子曰舜不告而娶尧得以命瞽瞍使舜
娶舜虽不告尧告之也以君诏之而已○朱子曰以事理度之意其未及告而受尧之命耳其后固不容
不告而遂娶以归也○新安倪氏曰人之大伦君亲为重汤放桀武王伐纣而孟子谓闻诛一夫未闻弑
君此处君臣之变而不失其正者也舜不告而娶而孟子谓君子以为犹告此处父子之变而不失其正
者也然惟圣人体道之至乃能权而得中若未能然而欲引以藉口则诚得罪于天下万世矣故集注于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6b 页 WYG0205-0692b.png
前章曰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弑之罪也于此章曰若父非
瞽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皆所以补孟子未足之意严万世之大戒而扶植君臣
父子之纲集注之有功于世教也大矣)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
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
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有子以孝
弟为为仁之本其意亦犹此也(朱子曰实字有对名而言者谓名实之实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7a 页 WYG0205-0692c.png
有对理而言者谓事实之实有对华而言者谓华实之实今这实字正是华实之实仁之实本只是事亲
推广之爱人利物无非是仁义之实本只是从兄推广之弟长忠君无非是义事亲从兄便是仁义之实
推广出去者乃是仁义之华采○实对华而言凡仁义之见于日用者惟此为本根精实之所在必先立
乎此而后其光华枝叶有以发见于事业之间焉且如爱亲仁民爱物无非仁也但是爱亲乃是切近而
真实者乃是仁最先发处义之实亦然○觉轩蔡氏曰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孟子乃以事亲属之仁
从兄属之义若不同矣朱子乃以为其意亦犹此何耶盖有子言仁专言之仁也孟子言仁义偏言之仁
也事亲主乎爱而已义则爱之宜者也合而言之推其事亲者以从兄此孝弟所以为为仁之本分而言
之则事亲而孝从兄而弟所以为仁义之实也○西山真氏曰仁义之道大矣而其切实处只在事亲从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7b 页 WYG0205-0692d.png
兄盖二者人之良知良能天性之真于焉发见欲为仁义者惟先体认践行于此而充广之则其道生生
而不穷否则悠悠然泛泛然非可据之实地矣○勿轩熊氏曰此实字之训当如果核之实○新安陈氏
曰洙泗言仁孟氏始每言仁义言仁浑沦言之言其理一者也故总言孝弟以明亲亲见亲亲为仁民爱
物之本也言仁义分别言之言理一中之分殊者也故以事亲为仁之实从兄为义之实也集注谓有子
之意亦犹此者盖以本立于孝弟而仁道自此而生与仁义之实尽于事亲从兄而仁义之道其华采亦
皆自此而生此意有相似者耳)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8a 页 WYG0205-0693a.png
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乐斯乐则之乐音洛恶平声)

  斯二者指事亲从兄而言知而弗去则见之明而守
之固矣节文谓品节文章乐则生矣谓和顺从(七容反)
容无所勉强(上声)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
有生意也既有生意则其畅茂条达自有不可遏者
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
(新安陈氏曰手舞足蹈天理之真乐形见于动容之间而不自知者也)○此章言事
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然必知之明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8b 页 WYG0205-0693b.png
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也(朱子曰此一段紧要在五个实
字上如仁是亲亲仁民爱物义是长长贵贵尊贤然在家时未便到仁民爱物未事君时未到贵贵未从
师友时未到尊贤且须先从事亲从兄上做将去这个便是仁义之实仁民爱物贵贵尊贤便是仁义之
英华若理会得这个便知得其他那分明见得而守定不移便是智之实行得恰好便是礼之实由中而
出无所勉强便是乐之实大凡一段中必有紧要处这一段便是这个实字紧要○问乐则生矣生则恶
可已也曰如今恁地勉强安排如何得乐到得常常做得熟自然浃洽通快周流不息油然而生不能自
已只是要到乐处实是难在若只恁地把捉安排才忘记又断了这如何得乐如何得生○节者等级也
文是装裹得好如升降揖逊之类也○蔡氏曰既曰知斯二者又曰弗去者易曰贞固足以干事贞固二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9a 页 WYG0205-0693c.png
字朱子云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谓知而弗去是也体仁嘉会利物皆一意而贞固独有二字意贞则
知之真固则守之固盖万物之成始而成终所以为贞也恻隐羞恶辞逊皆是一面道理而是非独有两
面则智之为二可知矣又推之凡属北方者皆有二如五行水土俱旺于子五藏心肝脾肺皆一而肾独
二四方青龙朱雀白虎皆一而玄武独二造化之妙莫不皆然此贞之所以成终而作始智之所以知之
而又弗去也但孟子此章只以仁义为本而又以事亲从兄为行仁义之本盖事亲从兄乃良心之发最
为切近而精实者也智则吾心虚灵知觉之妙经纬乎其中者也终之以礼乐又所以节之乐之使良心
之发油然生生而不能自已者也若智之知而弗去与礼之节文犹是守之也到得乐则生而不知手舞
足蹈则化之矣此学问之极功也○庆源辅氏曰知既明则自然弗去如人知水火之不可蹈则自然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49b 页 WYG0205-0693d.png
蹈也人既知亲之当爱兄之当敬孰肯舍其亲而不爱舍其兄而不敬者其有不爱不敬者盖其智为物
昏而知之不明非智矣事亲自有事亲之节文从兄亦然粗言之如温凊定省徐行后长之类各有品节
文理便是礼之实不知手舞足蹈此圣人之作乐所以必有舞也乐之之意至于充盛之极则不假言说
心意自然形见血脉自然动荡手舞足蹈皆自然而然不待心使之然故不自知也○和顺从容不待勉
强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而生如草木之有生意是乐之实○草木既有生意则日长月茂无一息之停孰
能遏而止之哉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自生则亦如草木之有生意自然日日畅满茂盛条理通达自无一
息之停又乌得而遏之哉○事亲从兄是良心之真切仁与义是斯道之统会若便恁地说过亦只是说
话须是以人体之方可所谓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者此正如鱼之饮水冷暖自知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0a 页 WYG0205-0694a.png
非言语之能尽也○双峰饶氏曰实如果实包得许多生意在其中萌芽枝叶皆由此生初焉五者只在
事亲从兄两件内如两个果实然少焉知得这个节文这个乐这个到生而恶可已皆此实内萌芽发甲
到枝叶蕃茂处此章与论语本立而道生相似前面事亲从兄是为仁之本后面智礼乐是道生但有子
说得偏孟子说得全○节是限节文是文章如及阶是节揖是文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此节文也就亲亲
中而言则又有亲疏迤逦到仁民爱物上亦是节文才到节文处功用便广了天理之节文作静字看节
文斯二者作动字看此章说得皆活亦当活看○礼乐合精粗本末而言到乐处则道理自然生○此章
不言信者实则信在其中○此章有经纬仁义是经礼乐智是纬○莆田黄氏曰前四个是也字都是说
用工处到乐处便不说是也字了这处最要看所以乐所以生者如何生字与实字相应实是个生生种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0b 页 WYG0205-0694b.png
子这种子只在人腔壳子里验之吾身事亲从兄是从源头发见处说知弗去是就体认操存处说节文
是就纤悉微密处说乐是就成熟结果处说生恶可已如硕果不食善端萌蘖更无歇时足蹈手舞只是
形容枝干畅茂花萼敷荣可玩可悦处○张氏彭老曰孟子所谓实即有子所谓本本立而道生与乐则
生矣此两生字最可观譬之果木有根本而后生枝叶有核实而后生萌芽生则恶可已也果木之生恶
可已则不知其枝之繁叶之茂也人心天理之生恶可已则不知其足之蹈手之舞也○云峰胡氏曰前
两实字是就人本心上说下三实字是就工夫上说○新安陈氏曰味必字与然后字集注实归重于知
而弗去之智智配贞贞者正而固也果能于事亲从兄知之既明守之又固然后节之密乐之深始可言
耳密与文理密察之密同礼之节文不厌其密乐至于生生恶可已舞蹈而不自知斯可以谓之深矣)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1a 页 WYG0205-0694c.png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
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
以为子

  言舜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
也得者曲为承顺以得其心之悦而已顺则有以谕
之于道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尤人所难也为人盖
泛言之为子则愈密矣(朱子曰人字只大纲说子字却说得重固有人承顺颜色
看父母做事不问是非一向不逆其志这是得亲之心然犹是浅事惟顺乎亲则亲之心皆顺乎理必如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1b 页 WYG0205-0694d.png
此而后可以为子此所以为尤难也○双峰饶氏曰顺亲者父母所为合乎道子所为亦合乎道彼此无
违逆之谓非顺从之顺也问如何可以谕之于道曰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父母之意未发我便做
道理承顺其志而谕之于道为人子不特得父母之心又能谕父母于道方谓之孝)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
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瞽瞍舜父名底致也豫悦乐(音洛)也瞽瞍至顽尝欲杀
舜至是而底豫焉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书舜典瞽
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言舜乃瞽瞍之子不幸遭父顽母嚚及其异母弟名象者亦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2a 页 WYG0205-0695a.png
骄傲而能和以孝使之进进以善自治而不至于大为奸恶也○大禹谟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慄瞽瞍亦
允若言舜敬其子之职事以见瞽瞍夔夔然庄敬战慄虽瞽瞍愚顽亦且信而顺之也)盖舜至
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天下之为子者知天下无
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于是莫不
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底豫焉则天下之为父者亦
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
位之意所谓定也(新安陈氏曰化以心言定以分言)为法于天下可
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2b 页 WYG0205-0695b.png
也(南轩张氏曰事亲之道人人具于性中他人不能尽而舜能尽之亦非有所加益于其间也尽事亲
之道而瞽瞍底豫惟天下之至诚有以感通故耳又曰舜为法于天下岂特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可传于
后世万世之为人父子者亦莫不定矣嗟乎为人子者苟以大舜为不可跂及而不取法于舜是自诬其
天性也欲取法于舜如之何亦曰反身而诚而已矣○双峰饶氏曰圣人遇此人伦之变却能回变为常
返逆为顺所以可为法于天下而传万世也)李氏曰(名侗字愿中延平人)舜之所以
能使瞽瞍底豫者尽事亲之道共(音恭)为子职不见父
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只为(去声)天下无不是
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唯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3a 页 WYG0205-0695c.png
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
是处耳(仲素名从彦豫章人后居延平了翁姓陈名瓘字莹中延平人○庆源辅氏曰孝子之心
与亲为一凡亲之过皆已之过顺之所以负罪引慝者此也故孝子自不见父母有不是处罗氏之语约
而尽质而当万世不可易凡父母之不是皆已之不是也已既是父母岂有不是者哉陈氏则又推其极
而言之亦事理之实也○西山真氏曰舜所值者至难事之亲也然积诚感动不以父母为不是而自引
以为己之慝惟见自己之不是而已世纵有难事之亲岂得有如瞽瞍者故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人子
者皆知无不可事之亲惟患为子者未尽事亲之道耳孰有不勉于为孝者哉是故罪己而不非其亲者
仁人孝子之心也怨亲而不反诸己者乱臣贼子之志也后之或遇难事之亲者其必以舜为法)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 第 53b 页 WYG0205-0695d.png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