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205-01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集注大全卷二

  为政第二

  凡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亦作拱)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新安陈氏曰首训正字本夫子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之意盖以政之理言若第三章集注云政谓法制禁令则指政之实事言
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新安倪氏曰祝氏附录本
卷二 第 1b 页 WYG0205-0132b.png
如此他本作得于心而不失也○胡氏通必主得于心而不失之说胶于胡泳伯量所记谓先生因执扇
谓曰德字须用不失训如得此物可谓得矣才失之则非得也此句含两意一谓得于有生之初者不可
失之于有生之后一谓得于昨日者不可失之于今日先师谓此说纵使有之亦必非末后定本深思细
玩终不如行道而有得于心之精当不可易也朱子训德字盖仿礼记德者得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而
言初作得于身后改得于心夫道字广大天下所共由德字亲切吾心所独得行道行之于身也未足以
言德必有得于心则躬行者始心得之心与理为一斯可谓之德有次第有归宿精矣今曰得于心而不
失则得于心者何物乎方解德字未到持守处不必遽云不失不比据于德注云据者执守之意得之于
心而守之不失又云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此两不失字乃自据字上说来况上文先云德则行道而
卷二 第 2a 页 WYG0205-0133a.png
有得于心者也其證尤明白若遽云不失则似失之急又近于赘大学序所谓本之躬行心得躬行即行
道心得即有得于心也以前后参观之而祝氏定本为尤信)北辰北极天之枢也
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
也(邵子曰地无石之处皆土也天无星之处皆辰也○朱子曰北辰是天之枢纽中间些子不动处缘
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天之枢纽似轮藏心藏在外面动心都
不动问极星动不动曰也动只他近那辰虽动不觉如射糖盘子北辰便是中央桩子极星便是近桩点
子虽也随盘转缘近桩子便转得不觉沈存中谓始以管窥极星不入管后方见极星在管弦上转史记
载北辰有五星太乙常居中是极星也辰非星只是中间界分极星亦微动辰不动乃天之中犹磨之心
卷二 第 2b 页 WYG0205-0133b.png
也○又曰天圆而动包乎地外地方而静处乎天中故天形半覆地上半绕地下左旋不息其枢纽则在
南北之端焉谓之极者如屋脊谓之屋极也南极入地三十六度故周回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北极出地
三十六度故周回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七十二度之中常居其所而不动其旁
则经星随天左旋日月五纬右转更迭隐见有似于环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
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朱子曰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为政以德者
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人自归仰如众星共北辰北辰者天之枢纽乃是天中央安枢处天动
而枢不动不动者正枢星位枢有五星其前一明者太子其二最明者曰帝座乃太乙之常居也其后一
个分外开得些子而不甚明者极星也惟此一处不动众星于北辰亦是自然环向非有意于共之也○
卷二 第 3a 页 WYG0205-0133c.png
德与政非两事只是以德为本则能使民归○为政以德非是不用刑罚号令但以德先之耳○新安陈
氏曰为政以德本也无为而天下归之效也无为而天下归之本文未尝明言此意只是取象于北辰其
中含此意北辰为天之极譬为政以德之君为天下之极居其所譬人君之无为众星共之譬天下归之
也)○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朱子曰不是块然全无作为只是不
生事扰民德脩于己而人自感化不待作为而天下自归之不见其有为之迹耳问是以德为政否曰不
是欲以德去为政不必泥以字只是为政有德相似○为政以德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
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岂无所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
之共北极也○庆源辅氏曰为政以德非不为也循天下之理而行其所无事也不能以德为政而遽欲
卷二 第 3b 页 WYG0205-0133d.png
无为则是怠惰废弛而已)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
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上声)者至静
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庆源辅氏曰范氏推广程子之意并
举其效言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朱子曰盖
如以一物盖尽众物)思无邪鲁颂駉(古萤反)篇之辞(新安倪氏曰此诗本美鲁
僖公牧马之盛由其心思之正如美卫文公秉心塞渊而騋牝三千之意也作诗者未尝以此论诗之旨
卷二 第 4a 页 WYG0205-0134a.png
夫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摘句云耳)凡诗之言善者可以
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
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朱子曰情性是贴思正是贴无邪○问思无邪莫是
作诗者发于情性之正否曰若关雎鹿鸣文王大明等诗固是情性之正若桑中溱洧等诗谓之情性之
正可乎只是要读诗者思无邪耳○太史公说古诗三千篇孔子删定为三百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夫
子不曾删去只是刋定而已圣人刋定好底诗便要人吟咏兴发其善心不好底便要人起羞恶之心皆
要人思无邪○问集注以为凡言善者足以感发人之善心言恶者足以惩创人之逸志而诸家乃专主
作诗者而言何也曰诗有善有恶头面最多而惟思无邪一句足以该之上至于圣人下至于淫奔之事
卷二 第 4b 页 WYG0205-0134b.png
圣人皆存之者所以欲使读者知所惩劝○双峰饶氏曰诸家皆谓作诗者如此独集注以为诗之功用
能使学者如此夫子恐人但知诗之有邪正而不知诗之用皆欲使人之归于正故于其中揭此一句以
示人学者知此则有以识读诗之意矣)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
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
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
意亦深切矣(延平李氏曰诗人兴刺虽亦曲折达心之精微然必止乎礼义夫子删而取之
者以此尔若不止于礼义即邪也故三百篇一言足以蔽之只是思无邪而已所以能兴起感动人之善
心盖以此也○问直指全体朱子曰诗三百篇皆要人无邪思然但逐事无邪惟此一言举全体言之○
卷二 第 5a 页 WYG0205-0134c.png
思无邪只是要正人心约而言之三百篇只是一个思无邪析而言之则一篇中自有一个思无邪○思
无邪一句便当得三百篇之义了三百篇之义大槩只要使人思无邪若只就事上无邪未见得实如何
惟是思无邪方得思在人最深思主心上○圣人言诗之教只要得人思无邪其他篇篇是这意思惟是
此一句包说得尽○思在言与行之先思无邪则所言所行皆无邪矣○问圣人六经皆可为戒何独诗
也曰固是如此然诗因情而起则有思欲其思出于正故独指思无邪以示教焉○勉斋黄氏曰直指则
非微婉全体则非一事直指故明全体故尽此一言所以辞约而义该也○庆源辅氏曰微谓隐微婉谓
委曲诗人主于讽咏规谏其言不直截说破常有隐微委曲之意)○程子曰思无邪
者诚也(朱子曰行无邪未是诚思无邪乃可为诚是表里皆无邪彻底无毫发之不正世人有脩
卷二 第 5b 页 WYG0205-0134d.png
饰于外而其中未必能正惟至于思无邪乃可谓诚○云峰胡氏曰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又曰哲人知
几诚之于思此是圣人事夫子言诗之用不应遽以圣人望人集注所以引此者盖谓所思自然无邪诚
也圣人事也读诗而可使之思无邪诚之也学者事也集注引程子之言即继之以学者必务知要益可
见也○新安陈氏曰程子此说是论诚非论诗○东阳许氏曰诚是实理在人则为实心而君子不可不
尽者也程子指出此诚字以明思无邪之实学者必使心之所思一于无邪方能全乎人心之实理也)
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
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
毋不敬(礼器篇云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
卷二 第 6a 页 WYG0205-0135a.png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注经礼仪礼也如士冠礼诸侯冠礼之类此是大节有三百条曲礼礼记
也如冠礼始加再加三加坐如尸之类此是小目有三千馀条○曲礼篇首云毋不敬○云峰胡氏曰执
中二字是书五十八篇之要时之一字是易三百八十四爻之要亦不可不知)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下同)
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
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
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
亡也(朱子曰道齐之以政刑则不能化其心而但使之少革到得政刑少弛依旧又不知耻矣问政
卷二 第 6b 页 WYG0205-0135b.png
刑莫只是伯者之事曰专用政刑则是伯者之为矣)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谓制度品节也(新安陈氏曰前训礼字云天理节文人事仪则是以礼字之理而言
此指五礼之文物而言○胡氏曰品谓尊卑高下之差节谓界限等级之分)格至也言躬
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
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
以至于善也(朱子曰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必自尽其孝而后可以教民孝自尽
其弟而后可以教民弟如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也○浅深厚薄之不
卷二 第 7a 页 WYG0205-0135c.png
一谓其间资禀信向之不齐虽是感之以德自有太过不及底故齐一之以礼礼者吉凶军宾嘉五礼须
令他一齐如此所以贤者俯而就不肖者企而及也○人之气质有浅深厚薄之不同故感者不能齐一
必有礼以齐之如周官一书何者非礼以至岁时属民读法之属无不备具者正所以齐民也○勉斋黄
氏曰义理人心所同得故善之当为不善之可恶皆人心所同然者教之以德礼则示之以所同得者故
恶不善而进于善有不待勉而从若徒以政刑强之彼但知君上之令不得不从初不知吾心所有之理
尚不知不善之可恶又安能进于善耶○新安陈氏曰以躬行之德率民民观感兴起于下化民之大本
已立但民之感𤼵者不免有浅深厚薄之不同须以礼之制度品节齐一之使浅薄者无不及深厚者无
太过其未尽善者皆截然于礼焉民耻于不善此观感于德之功又至于善乃齐一于礼之效也)一
卷二 第 7b 页 WYG0205-0135d.png
说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愚谓政者为治(去声下辅治出
治音同)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
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新安陈氏
曰固不可无德礼亦不可无政刑所谓不可偏废也)然政刑能使民远(去声)罪而
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新安陈氏曰礼
记经解篇云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集注本此句析之而分轻重焉)故治民者不
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平声)其本也(新安陈氏曰末谓政刑本谓德礼○
朱子曰有德礼则政刑在其中不可专道政刑做不好底但不得专用政刑尔圣人之意只为当时专用
卷二 第 8a 页 WYG0205-0136a.png
政刑治民不用德礼所以有此言圣人为天下何曾废政刑来集注后面馀意是说圣人谓不可专恃政
刑然有德礼而无政刑又做不得圣人说话无一字无意味○先之以法制禁令是合下有猜疑关防之
意故民不从又却齐之以刑民不见德而畏威但图目前苟免于刑而为恶之心未尝不在先之以明德
则有固有之心者必观感而化然禀有厚薄感有浅深又齐之以礼使之有规矩准绳之可守则民耻于
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云峰胡氏曰此篇首章曰为政以德政与德为一此章分政与德为二前章专
言古之为政者皆自躬行中流出此章则言后之为政者但知道之以法制禁令而不能躬行以率之也
故言政刑不如德礼之效如此而集注以相为终始合言于先又以本末分言于后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卷二 第 8b 页 WYG0205-0136b.png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新安陈氏曰心之所之说
文中语)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
而为之不厌矣(朱子曰孔子只十五岁时便断然以圣人为志矣今学者谁不为学只是
不可谓之志于学果能志于学则自住不得志字最有力要如饥渴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三十而立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朱子曰立谓把捉得定世间事
物皆动摇我不得如富贵贫贱威武不能淫移屈是也志方是趋向恁去求讨未得到此则得而守之无
所用志矣志是要求个道犹是两件物事到立时便是脚下已踏著了然犹是守住)

卷二 第 9a 页 WYG0205-0136c.png
  四十而不惑

  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
矣(朱子曰既立矣加以十年玩索涵养之功而知见明彻无所滞碍也盖于事物之理几微之际毫发
之辨无不判然于胸中更不用守矣)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
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朱子曰不
惑是随事物上见这道理合是如此知天命便是知这道理所以然如父子之亲须是知其所以亲凡事
卷二 第 9b 页 WYG0205-0136d.png
事物物上须知他本源来处譬如一溪先知得溪中有水后知得水发源处○又曰天道流行赋予万物
莫非至善无妄之理而不已焉是则所谓天命也物之所得为性性之所具为理名殊而实一也学至不
惑而又进焉则理无不穷性无不尽而有以知此矣理以事别性以人殊命则天道之全而性之所以为
性理之所以为理者也自天命观之则理性云者小德之川流也自理性观之则天命云者大德之敦化
也)

  六十而耳顺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和靖尹氏曰六
十而耳顺闻理即悟○朱子曰知天命则犹思而得到得耳顺则不思而得矣听最是人所不著力处今
卷二 第 10a 页 WYG0205-0137a.png
圣人凡耳中所闻者便皆是道理而无凝滞到得此时是于道理烂熟了闻人言语更不用思量才闻言
便晓也○或问四十不惑是知之明五十知天命是知极其精六十耳顺是知之之至曰不惑是事上知
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顺是事理皆通入耳无不顺今学者致知尽有次第节目○庆源辅氏曰所知至极
而精熟彻表彻里故声才入心便通是非判然其贯通神速之妙更不待少致思而自得其理也○陈氏
曰才容少思而后得则是内外有相捍格违逆不得谓之顺矣如夫子闻沧浪之歌即悟自取之义是耳
顺之證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如字)

  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
卷二 第 10b 页 WYG0205-0137b.png
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去声)也(朱子曰圣人表
里精粗无不昭彻其体虽是人其实只是一团天理所谓从心所欲不踰矩左来右去尽是天理如何不
快活)○程子曰孔子生而知者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
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
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
踰矩则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
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去声)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
进成章而后达耳(朱子曰立是物格知至而意诚心正之效不止是用工处不惑知天
卷二 第 11a 页 WYG0205-0137c.png
命是意诚心正而所知日进不已之验至耳顺则所知又至极而精熟圣人亦大约将平生为学进德处
分许多段说十五志学此学自是彻始彻终到四十不惑已自有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意思但久而益
熟尔年止七十若更加数十岁也只是这个路不是至七十岁便画住了)胡氏曰圣人之
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
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
不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萦定反)
随所意欲莫非至理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
义(新安陈氏曰道言浑沦之体义言随事适宜之用)声为律而身为度矣(史记
卷二 第 11b 页 WYG0205-0137d.png
夏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朱子曰胡氏不失其本心一段
极好尽用子细玩味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要人收拾得个本心日用之间著力屏去私欲扶持此心出来
理是心所当知事是心所当为不要埋没了他如脩齐治平皆要此心为之此心皆自有许多道理不待
逐旋安排入来圣人立许多节目只要人剔括将自家心里许多道理出来而已○新安陈氏曰声即天
地中和之声自然可以为律身即天地正大之体自然可以为度以此形容不踰矩也)又曰圣
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一
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庆源辅氏曰亟者则
躐等而进怠者则半途而止亟心亡则能优游涵泳逐级而进怠心亡则能日就月将不极不止圣人示
卷二 第 12a 页 WYG0205-0138a.png
学者实兼此二意)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鲁水反)之渐
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新安陈氏曰苟自谓吾学已至则便不是圣人)
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
其近似以自名(新安陈氏曰自为立与不惑等名)欲学者以是为则
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
之属意皆放(上声)此(问此章如何分知行朱子曰志学亦是要行而以知为重立是本于
知而以行为重志学言知之始不惑知命耳顺言知之至立言行之始从心不踰矩言行之至○十五志
学是一面学一面力行至三十而立则行之效也志学与不惑知天命耳顺一类是说知底意思立与从
卷二 第 12b 页 WYG0205-0138b.png
心所欲一类是说到底地位○圣人也略有个规模与人同如志学也是众人知学时及其立与不惑也
有个迹相似若必指定谓圣人必恁地固不得若说圣人全无事乎学只空说也不得但圣人自有圣人
底事○志字最要紧直须结裹在从心不踰矩上然又须循乎圣人为学之序方可○问自志学而立至
从心所欲自致知诚意至治国平天下二者次第等级各不同何也曰论语所云乃进学之次第大学所
云乃论学之规模○勉斋黄氏曰十年而后一进者亦圣人之心至此而自信耳学虽已至而未敢自信
必反覆参验见其必然而无疑然后有以自信此尤足以见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苟惟谓圣人谦辞以
勉人则皆架空之虚辞耳故集注虽以勉人为辞而终以独觉其进为说○双峰饶氏曰矩字尤为此章
之要致知是要知此矩力行是要践此矩立是守得此矩定不惑是见得此矩明知命是又识得此矩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205-0138c.png
所自来耳顺是见得此矩十分透彻从心不踰是行得此矩十分纯熟矩者何此心之天则是也规矩皆
法度之器规圆善于旋转而无界限之可守矩方则有廉隅界限截然一定而不易智欲其圆行欲其方
故以矩言之矩即义以方外是也胡氏谓体即道用即义义字正为矩字而𤼵○云峰胡氏曰自尧舜以
至夫子圣圣相傅只傅此心夫子年十五时其心已自期于圣人到七十时其心犹不敢自谓是圣人若
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岂圣人之心哉要之志学者此心所向之力立者此心所守之定不惑者此心
所见之明知天命者心与理融而㓊其所以然耳顺者理与心会其顺也自然而然不踰矩者此心此理
浑乎为一而有莫测其然者矣十年一进圣人之心圣人自知之故即其近似以语学者欲学者皆心夫
圣人之心也忘者不用其心如何到圣处助者亟用其心亦如何便到圣处○新安陈氏曰圣人所志之
卷二 第 13b 页 WYG0205-0138d.png
学大学也大学之道知行为要此章分知之始知之至行之始行之至朱子一条尽之矣圣学自志学而
始至从心不踰矩而终始终惟一心学也心之所之谓之志念念在道大本立矣心之所愿谓之欲从容
中道大用行焉其中节次自志学而以序进自有欲罢不能者常人肆其心之所欲皆私欲耳乌知其所
谓矩贤人制其心之所欲始能勉彊而不出于矩圣人之心浑然天理无一毫私欲之累随其心之所欲
皆天理大用之流行自从容而不踰于矩学者苟能卓然立志以志乎圣人所志之学循其序而知行并
进焉学与年俱长德与年俱进岂不能渐造于纯熟之境而于希圣其庶几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无违谓不背(音佩)于理
卷二 第 14a 页 WYG0205-0139a.png
(朱子曰无违通上下而言三家僭礼自犯违了不当为而为固为不孝若当为而不为亦不孝也详味无
违一语一齐都包在里○或问无违曰未见得圣人之意在且说不以礼盖亦多端有苟且以事亲而违
礼有以僭事亲而违礼自有个道理不可违越○新安陈氏曰无违二字简要而涵蓄大有深意)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孔子弟子名须(鲁人)御为(去声)孔子御车也孟孙即
仲孙也(胡氏曰三家皆鲁桓公庶子初以仲叔季为氏其后加以孙字公子之子称公孙也仲改
为孟者庶子自为长少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公孙不敢祖诸侯也故自以庶长为孟杜预作公子谱
云仲庆父弑君故改为孟)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
卷二 第 14b 页 WYG0205-0139b.png
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新安陈氏曰恐其以从亲之令为无违则失其本指)故语
(音御)樊迟以𤼵之(新安陈氏曰冀懿子得闻之也)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庆源辅氏
曰此理字即指前不背于理之理字言也礼是先王据事物之理品节之以成文者)人之事亲
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
僣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上声)然又若不专为
卷二 第 15a 页 WYG0205-0139c.png
(去声)三家𤼵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朱子曰生事葬祭之必以礼圣人说
得本阔人人可用不特为三家僣礼而设○陈氏曰始终一以礼事亲则为敬亲之至矣然若何而能一
于礼其中节文纤悉委曲是多少事皆不可不讲○莆田黄氏曰若不以礼便是不以君子之道待其亲
便是违背于理)○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去声)
则有限得为而不为(谓苟简俭陋者)与不得为而为之(谓僣礼者)
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朱子曰为
所得为只是合做底大夫以大夫之礼事亲诸侯以诸侯之礼事亲便是○齐氏曰说与何忌孟僖子之
子昭七年僖子从昭公如楚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二十四年僖子将卒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
卷二 第 15b 页 WYG0205-0139d.png
学礼焉时孔子年三十四樊迟为孔子御必在哀十三年鲁以币召还孔子后时孔子年七十矣僖子殁
已久而懿子犹问孝可谓贤矣僖子尝令二子学礼孔子不过即其垂殁所命以教其子尔时三家习于
僣非不欲以尊亲也而不知适以陷其亲于恶使懿子不违其亲之命而悉以孔子所教生事而死葬祭
之则凡其所用皆亲所得为而僖子之心慰矣奈之何其不然也圣人言不迫切而意深到学者所宜细
玩○新安陈氏曰孔子此言虽若告众人实警孟孙虽警孟孙仍可用于众人含蓄深切所以为圣人之
言也○东阳许氏曰夫子日生事葬祭皆以礼集注亦曰人之事亲始终一于礼而不苟此是就礼之中
正处说过于此不可不及于此亦不可夫子虽戒孟孙之僣然当时于所当为者岂皆尽善则不及之意
亦在其中故又曰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𤼵者谓推广之无不包也)

卷二 第 16a 页 WYG0205-0140a.png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音滞)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
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此正解经一句)人子体此而以
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
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新安陈氏曰此五句朱子𤼵孔子言外之意方见子之孝凡所
以守其身者包涵甚阔谨疾固是守身不失身于不义尤守身之大者)旧说人子能使
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
谓孝亦通(新安陈氏曰前说为佳后说以衍馀意则可以解正意则迂晦矣○或问父母唯其
卷二 第 16b 页 WYG0205-0140b.png
疾之忧何故以告武伯朱子曰这许多所答也是当时那许多人各有那般病痛故随而救之又曰其他
所答固是皆切于学者看此句较切其他只是就道理上说如此却是这句分外于身心上指出若能知
爱其身必知所以爱其父母○双峰饶氏曰非特有疾时忧无疾时亦常忧其爱护之不谨而有以致疾
此见父母爱子之切处不独谨疾而已○凡所以守其身下一凡字盖不独谨疾而已愚谓已包后说之
意在其中矣○云峰胡氏曰夫子圣人也于疾且慎况凡为人子者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反)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吴人)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
卷二 第 17a 页 WYG0205-0140c.png
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许六反)犬马皆能有以养
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
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
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
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故
以是深警𤼵之也(问犬马不能自食待人而食者也故畜犬马者必有以养之但不敬
尔然则养其亲而敬有所不至不几于以犬马视其亲乎敬者尊敬而不敢忽忘之谓非特恭谨而已也
人虽至愚孰忍以犬马视其亲者然几微之间尊敬之心一有不至则是所以视其亲者实无以异于犬
卷二 第 17b 页 WYG0205-0140d.png
马而不自知也圣人之言警乎人子未有若是之切者延平李氏曰此一段恐当时之人习矣而不察只
以能养为孝虽孔门学者亦恐未免如此故夫子警切以告之使之反诸心也苟推测至此孝敬之心一
不存焉即陷于犬马之养矣○朱子曰子游是个简易人如洒扫应对便忽略了如丧致乎哀而止便见
他节文有未至处○或问父母至尊亲犬马至卑贱圣人之言岂若是之不伦乎曰此设戒之言也故特
以尊卑悬绝之甚者明之所以深著夫能养而不能敬者之罪也○庆源辅氏曰能养未必能敬能敬则
不至于不能养也记曰仁人之事亲如事天可徒爱而不知敬乎○双峰饶氏曰是谓能养皆能有养看
两个能字便见是说养亲之人与养犬马之人言养亲之人能养而不能敬则与养犬马之人无所分别
非谓父母与犬马无别也集注云与养犬马者何异即是人字)

卷二 第 18a 页 WYG0205-0141a.png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馔曾是以为孝乎(食音嗣)

  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
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
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新安陈氏曰愉
悦也色见于面者婉顺也容举一身之容仪言之此三句礼记祭义篇之文色非可以伪为也惟深爱之
心根于中而后愉婉之色容见于外其所以难者乃有深爱和气之难也)故事亲之际惟
色为难耳服劳奉养(去声○此事亲之常事)未足为孝也旧说
卷二 第 18b 页 WYG0205-0141b.png
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新安陈氏曰后说添承顺父母字方可解○问知敬
亲者其色必恭知爱亲者其色必和此皆诚实之𤼵见不可以伪为故子夏问孝孔子答之以色难朱子
曰此说亦好)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新安陈氏曰事亲以礼人所通
行)
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问如何见得朱子曰观圣人恁地说
则知其人如此)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
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
同也(朱子曰告懿子无违意思阔若其他所告则就其人所患说然圣人虽是告众人若就孟孙身
上看自是大段切虽专就一人身上说若于众人身上看亦未尝无益○子游见处高明而工夫则疏子
卷二 第 19a 页 WYG0205-0141c.png
夏较谨守法度依本子做观洒扫应对之论与博学笃志之说可见惟高明而疏故必用敬惟依本做故
必用爱子夏之病乃子游之药若以色难告子游以敬告子夏则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故圣人药各中其
病○问如何见子夏直义处曰观其言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孟子亦曰北宫黝似子夏是个持身谨规
矩严底人问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曰太庄太严厉了○问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直义莫是说
其资之刚方否曰只是于事亲时无甚回互处○问夫子答子游子夏问孝意虽不同然自今观之奉养
而无狎恩恃爱之失主敬而无严恭俨恪之偏尽是难曰既知二失则中间须自有个处之之理爱而不
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非严恭俨恪之谓以此为敬则误矣只把做件事小心畏谨便是敬
○问孔子答问孝四章虽不同意则一曰如何曰彼之问孝皆有意乎事亲者孔子各欲其于情性上觉
卷二 第 19b 页 WYG0205-0141d.png
察不使之偏胜则其孝皆平正而无病矣曰如此看恰好○勉斋黄氏曰事亲之道非贵于声音笑貌也
而以色为难者色非可以强为也非其真有深爱存乎其心惟恐一毫拂其亲之意者安能使愉婉之状
貌见于颜面也哉其告子夏者所以𤼵其笃于爱亲之念也或曰敬与爱两事常相反也敬则病于严威
爱则病于柔顺今其告二子者如此得无举一而废一乎曰敬与爱皆事亲之不能无也父母至亲也而
爱心生焉父母至尊也而敬心生焉皆天理之自然而非人之所彊为也然𤼵之各有节而行之各有宜
或过或不及则二者常相病也故圣人因其所偏者而警之所以勉其不足而损其有馀也四章问孝其
一则不辱其亲其二则不辱其身三则敬四则爱学者于此四者而深体之事亲之大义尽于此矣述论
语者聚而次之警人之意深矣○新安陈氏曰问孝四章乃记者以类序次之一则欲不违礼以事亲二
卷二 第 20a 页 WYG0205-0142a.png
则欲谨守身以不忧其亲三则欲其敬亲四则欲其爱亲学者合四章而深体之事亲之孝可得矣圣人
之言如化工随物赋形凡一部论语中其教人不同及问同答异者皆如此不但此四章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

  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鲁人)不违者意不相背(音佩)有听
受而无问难(去声)也私谓燕居独处(上声)非进见请问之
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新安陈氏曰发如发挥发见之发非以言语发明之也)
愚闻之师曰(朱子之师姓李氏名侗字愿中号延平先生)颜子深潜纯粹
卷二 第 20b 页 WYG0205-0142b.png
(庆源辅氏曰深潜谓不浅露而德性渊宏纯粹谓无瑕疵而气质明净)其于圣人体段
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
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悉井反)
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
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致堂胡氏曰夫子久已知
颜子之不愚必曰退省其私者以见非无證之空言且以明进德之功必由内外相符隐显一致欲学者
之谨其独也夫子与言终日则所言多矣今存者几惜哉○朱子曰默识心融固是他功深力到亦是天
资高颜子乃生知之次比之圣人已具九分九釐所争只一釐孔子只点他这些便与他相凑他所以深
卷二 第 21a 页 WYG0205-0142c.png
领其言而不再问也融字如消融相似如雪在汤中若不融一句只是一句如何发得出来如人吃物事
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滋溢体肤退省其私私者他人所不知而回自知者夫子能察之如心之所安
燕居独处之所为见识之所独皆是与中庸谨独之独同○不违如愚不消说了亦足以发是听得夫子
说话便能发明于日用躬行之间此夫子退而省察颜子之私如此且如说非礼勿视听言动颜子便真
个不于非礼上视听言动集注谓坦然由之而无疑是他真个见得真个便去做○退非夫子退乃颜子
退也发启发也始也如愚人似无所启发今省其私乃有启发与启子之启不同○颜子所闻入耳著心
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则足以发明夫子之言矣○问颜子不违与孔子耳顺相近否曰那地位大段高不
违是颜子于孔子说话都晓得耳顺是无所不通○省其私私不专在无人独处之地谓如人相对坐心
卷二 第 21b 页 WYG0205-0142d.png
意默所趋向亦是私○问亦足以发是颜子于燕私之际将圣人之言发见于行事否曰固是虽未尽见
于行事其理亦当有发见处然燕私之际尤见颜子践履之实处又曰与之言颜子都无可否似个愚底
及退而观其所行夫子与之言者一一做得出来不差岂不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如今人说与人做一器
用方与他说个尺寸高低形制他听之全然似不晓底及明日做得来却与昨日所说底更无分毫不似
○南轩张氏曰亦足以发其请事斯语之验与默识心融此于圣人耳顺地位虽未几及而已同是一般
趣味矣○觉轩蔡氏曰发者固是发明此理疑亦有发见活泼泼之意夫子再以不愚而信之所以深喜
之也○庆源辅氏曰默识是不待言说而自喻其意心融是不待思维而自与之为一触处洞然自有条
理者谓如行自己家庭中蹊径曲折器用安顿条理次序晓然在吾心目之间也○云峰胡氏曰颜子之
卷二 第 22a 页 WYG0205-0143a.png
资邻于生知故无难疑答问而自有以知夫子所言之理颜子之学勇于力行故虽燕居独处而亦足以
行夫子所言之理不曰行而曰发此一发字最有力夫子尝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欤惰则不发发便
不惰孟子曰有如时雨化之者先儒以颜子当之物经时雨便发颜子一闻夫子之言便足以发故周子
曰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且不徒发之于人所共见之时而能发之于己所独知之地颜子
盖真能发夫子约礼之教而为慎独之学者也)

  ○子曰视其所以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朱子曰大纲且看这一个
人是为善底人是为恶底人)

卷二 第 22b 页 WYG0205-0143b.png
  观其所由

  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
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朱子曰为善底人又须观其意之所从来
若本意以为己事所当然无所为而为之乃是为己若以为可以求知于人而为之是意所从来己不善
了如齐桓伐楚固义也然其意所从来乃因怒蔡姬而伐蔡蔡溃遂伐楚则所为虽是而所由未是也)
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

  察其所安

  察则又加详矣(厚斋冯氏曰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详于视也易曰仰以观于
卷二 第 23a 页 WYG0205-0143c.png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察密于观也)安所乐(音洛下同)也所由虽善而心之
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程子曰视
其所以观人之大槩察其所安心之所安也○朱子曰意所从来处既善又须察其中心乐与不乐安是
中心乐于为善自无厌倦之意若中心所乐不在是便或作或辍未免于伪○问以是察人是节节看到
心术隐微处最是难事亦必在己者能知言穷理使心通乎道而能精别是非然后能察人如圣人也曰
于乐处便是诚实为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不是勉彊做来若以此观人亦须以此自观看自家为善果
是为己果是乐否○所以是所为所由是如此做所安是所乐譬如读书是所为岂不是好事然其去如
此做又煞多般有为己而读者有为名而读者有为利而读者须观其所由从如何其为己而读者固善
卷二 第 23b 页 WYG0205-0143d.png
矣然或有出于勉彊者故又观其所乐○问圣人于人之善恶如见肺肝当不待如此着力曰这也为常
人说圣人固不用得如此然圣人观人也著恁地详细如今人说一种长厚说话便道圣人不恁地只略
略看便了这个若不见教彻底善恶分明如何取舍○问观人之道也有自善而入于恶亦有事虽恶而
心所存本好曰这个也自可见须是如此看方见好底铁定是好人不好底铁定是不好人又曰初间才
看善恶便晓然到观其所由有不善这又胜得当下便不是底到察其所安有不善这又胜前二项人不
是到这里便做不好人看他只是不是他心肯意肯必不会有终○所安是他平日存主习熟处他本心
爱如此虽所由偶然不如此终是勉彊毕竟所乐不在此次第依旧又从熟处去如平日爱踞傲勉彊教
他恭敬一时之间亦能恭敬次第依旧自踞傲了心方安○勉斋黄氏曰视其所以兼君子小人视之观
卷二 第 24a 页 WYG0205-0144a.png
其所由则先之为小人者不复观之矣所观者君子也察其所安则君子所由之未善者亦不复察之矣
察其所由之善而欲知其安不安也盖所以既为小人何必复观其所由所由既未善何必复察其所安
○勿轩熊氏曰所由言意之所来所安言心之所安意是发端处心是全体处)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焉何也廋匿也重(平声)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
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洪氏曰此夫子观人之法
听其言观眸子人焉廋哉此孟子观人之法孟子之法非有过人之聪明者不能夫子之法人皆可用亦
可以自考○新安陈氏曰在我者不明则亦何以察人集注引程子之言以补本文之意知言如孟子我
卷二 第 24b 页 WYG0205-0144b.png
知言能知人言之是非穷尽事物之理则心如明镜方能如圣人观人之法以察人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
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
人师若夫(音扶)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新安陈氏曰与每有新得相反)
而所知有限(新安陈氏曰与其应不穷相反)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
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朱子曰记问之学温故而不知新只记得硬本子更
不去里面搜寻得道理记得十件只是十件记得百件只是百件这个便死杀了知新则就温故中见得
卷二 第 25a 页 WYG0205-0144c.png
这道理愈精胜似旧时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常活不死杀中庸温故而知新乃是温故重此却是知
新重○温故方能知新不温故而求知新则亦不可得而求矣○温故而知新味其语意乃为温故而不
知新者设不温故固是间断了若果无所得虽温故亦不足以为人师所以温故又要知新惟温故而不
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也这语意在知新上温故知新不是易底新者只是故中底道理时习得熟渐渐
发得出来且如一理看几个人来问就此一理上一人与说一个理都是自家就此理上推究出来所以
其应无穷且如记问之学记得一事更推第二事不去记得九事便说十事不出所以不足为人师○问
不离温故之中而知新其亦下学上达之理乎曰亦是渐渐上达之意○道理即是一个道理论孟所载
是这一个道理六经所载也是这个道理但理会得了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又曰昔之所
卷二 第 25b 页 WYG0205-0144d.png
得虽曰既为吾有然不时加寻绎则亦未免有废弃遗忘之患而无所据以知新矣然徒能温故而不能
索义理之所以然者则见闻虽富诵说虽勤而口耳文字之外略无意见如无源之水其出有穷亦将何
以授业解惑而待学者无己之求哉○寻绎其所已得而每每有得于其所未得者譬之观人昨日识其
面今日识其心于以为师其庶矣乎可云者明未至此者不足以为师非以为能如是而为师有馀也○
范氏曰温故者月无忘其所能知新者日知其所无)

  ○子曰君子不器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
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程子曰君子不器无所不施也若一
卷二 第 26a 页 WYG0205-0145a.png
才一艺则器也○朱子曰君子才德出众德体也才用也亦具圣人之体用但其体不如圣人之大用不
如圣人之妙耳○君子不器是不拘于一所谓体无不具人心元有这许多道理充足若惯熟时自然看
要如何无不周遍如夷清惠和亦只做得一件事○问君子不器君子是何等人曰此通上下而言是成
德全才之君子问子贡汝器也唤做不是君子得否曰子贡也是个偏底可贵而不可贱宜于宗庙朝廷
而不可退处此子贡偏处○南轩张氏曰人之可以器言者拘于才之有限者也若君子则进于德进于
德则气质变化而才有弗器者矣○勉斋黄氏曰各适其用不能相通以物言舟之不可为车之类也以
人言优为赵魏老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是也用无不周见君子之不器体无不具原君子之所以不器也
○云峰胡氏曰士君子之心虚有以具众理是其体本无不具也其心之灵足以应万事是其用可以无
卷二 第 26b 页 WYG0205-0145b.png
不周也格致诚正脩齐治平有以充此心之体而扩此心之用所以不器故凡局于器者气质之分量小
士君子之不器者学问之功效大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周氏曰(周氏名孚先字伯忱毗陵人)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
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苟能行矣何
事于言朱子曰若道只要自家行得说都不得亦不是道理圣人只说敏于事而谨于言敏于行而讷于
言言顾行行顾言何尝教人不言○问先行其言谓人识得个道理了可以说出来却不要只做言语说
过须是合下便行将去而后从之者及行将去见得自家所得底道理步步著实然后说出来却不是杜
卷二 第 27a 页 WYG0205-0145c.png
撰臆度须还自家自本至末皆说得有著实处曰此说好○南轩张氏曰君子主于行而非以言为先也
故其言之所发乃其力行所至而言随之也夫主于行而后言者为君子则夫易于言而行不践者是小
人之归矣○庆源辅氏曰行之于未言之前则其行专而力言之于既行之后则其言实而信正君子进
德修业之道也○双峰饶氏曰君子行在言前言随行后自然言行不相违矣)○范氏曰子
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朱子曰只为子贡多
言故云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
卷二 第 27b 页 WYG0205-0145d.png
私尔(朱子曰比之与周皆亲厚之意周则无所不爱为诸侯则爱一国为天子则爱天下随其亲疏
厚薄无不是此爱若比则只是㨂择或以利或以势一等合亲底他却自有爱憎所以有不周处又曰大
槩君子心公而大所以周普小人心狭而常私便亲厚也只亲厚得一个○周比相去不远须分别得大
相远处周则遍及天下比则昵于亲爱无一人使之不得其所便是周但见同于己者与之不同于己者
恶之便是比君子好善恶恶皆出于公用一善人于国于天下则一国天下享其治去一恶人于一乡一
邑则一乡一邑受其安岂不是周若小人于恶人则喜其合己必亲爱之善人与己异必伤害之此小人
比而不周也○君子立心自是周遍好恶爱憎一本于公小人惟偏比阿党而已○南轩张氏曰君子小
人之分公私之间而已周则不比比则不周天理人欲不并立也君子于亲疏远近贤愚处之无不得其
卷二 第 28a 页 WYG0205-0146a.png
分盖其心无不溥焉所谓周也若小人则有所偏系而失其正其所亲昵皆私情也所谓比也)○君
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
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釐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
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间而
审其取舍(上声)之几(平声)也(问取舍之几当在思虑方萌之初审察之否朱子曰致察
于思虑固是但事上亦须照管觉得思虑处失了便著于事上看便舍彼取此○云峰胡氏曰君子小人
公私相反而圣人历举周比等之相似者言之盖相反者其情易知相似者其几未易察故拳拳欲学者
致审焉○新安陈氏曰通书曰几善恶几者善恶所由分之微处也上文公私之际即所谓两间毫釐之
卷二 第 28b 页 WYG0205-0146b.png
差即所谓几学者当审察于几微处而取其公舍其私周比和同骄泰三章皆当如此看以此章居首故
于此包括言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朱子曰学
是学其事如读书是学须精思其中义理方得如做此事是学须思此事道理如何只恁低头做不思这
道理则所学者粗迹耳故昧而无得若只空思索不傍事上体察则无可据之地而终不安稳须是学与
思互相发明○凡学字便兼行字意思如讲明义理学也才效其所为便有行意○思与学字相对说学
这事便思这事人说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这道理是合如何则罔然而已罔似今人说罔两既
卷二 第 29a 页 WYG0205-0146c.png
思得这事若不去做这事便不熟则臬兀不安如人学射虽习得弓箭里许多模样若不曾思量这个是
合如何也不得既思得许多模样是合如何却不曾去射也如何得○思则自当有得如食之必饱耳○
问学谓视圣贤所言所行而效之也思谓研穷其理之所以然也徒学而不穷其理则罔罔谓昏而无得
则其所学者亦粗迹耳徒思而无践履之实则殆殆谓危而不安则其所思者亦虚见尔学而思则知益
精思而学则守益固学所以致广大思所以尽精微曰学不专于践履如学以聚之正为闻见之益而言
○庆源辅氏曰学之义广矣虽不专谓习其事然此之谓学则指习事而言耳徒学而不求诸心则内外
不恊外虽勉强而中无意味故昏而无得徒思而不习其事则理事为二理虽若有所得事则捍格而无
可即之安故危而不安○新安陈氏曰学而思则理益明而不局于粗浅思而学则理益实而不荒于高
卷二 第 29b 页 WYG0205-0146d.png
虚)○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
非学也(新安陈氏曰五者中庸诚之之目程子之说本以论中庸耳朱子采之于此以广此章之
意○云峰胡氏曰朱子释中庸学问思辨属择善知之事也笃行属固执行之事也此则以学为习其事
是行之事以思为求诸心是知之事至若学而时习之又引程子之言曰时复思绎则思又是学习之事
若有不同者要之专言学则学兼知与行思绎亦是学分学与思则思字属知学字属行中庸五者朱子
谓学与行是学之终始问与辨是思之终始是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新安倪氏曰周
卷二 第 30a 页 WYG0205-0147a.png
礼考工记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
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
为害甚矣(或问有以攻为攻击之攻言异端不必深排者如何朱子曰正道异端如水火之相
胜彼盛则此衰此强则彼弱熟视异端之害而不一言以正之亦何以祛习俗之蔽哉观孟子所以答公
都子好辨之问则可见矣○异端不是天生出来天下只是这一个道理缘人心不正则流于邪说习于
彼必害于此既入于邪必害于正○问集注云攻专治之也若为学便当专治之异端则不可专治也曰
不惟说不可专治便略去理会他也不得若是自家学有定止去看他病痛却得○杨氏为我拔一毛而
利天下不为墨氏兼爱至不知有父如此等事世人见他无道理自不去学○庆源辅氏曰常言一事一
卷二 第 30b 页 WYG0205-0147b.png
件皆为一端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自为一件道理也杨氏以为我为义而非圣人所谓义墨氏以兼爱
为仁而非圣人所谓仁所以为异端○西山真氏曰异端之名始见于此孔子所指未知为谁老聃杨朱
墨翟皆与孔子同时特以洙泗之教方明其说未得肆耳或谓孔子不辟异端非也如悖德悖礼之训已
是辟墨洁身乱伦之训已是辟杨矣○胡氏曰杨朱即庄周所谓杨子居者与老聃同时墨翟又在杨朱
之前宗师大禹而晏婴学之者也○新安陈氏曰孔子之时杨朱未肆故集注下一如字然则异端何所
指乎孔子谓乡原德之贼孟子谓其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则乡原亦异端也老聃正同时而
孔子于礼曰吾闻诸老聃则老聃在当时未可以异端目之今之老子书先儒谓后人托为之蒙庄出而
祖老氏自此以后始为虚无之祖而为异端不可辞矣扬子云曰非尧舜文王者为他道故凡非圣人之
卷二 第 31a 页 WYG0205-0147c.png
道者皆异端云)○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
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去声)之不尔
则骎骎(音侵)然入于其中矣(汪氏炎昶曰程朱之时儒学亦有流于禅者故集注
有取于程说之痛切今学者绝口于此程朱之功为多○问何以只言佛而不及老朱子曰老便是杨氏
孟子辟杨便是辟老如隐遁长往不来者皆老之流他本不是学老所见与之相似○杨墨只是硬恁地
做为我兼爱做得来也淡不能惑人佛氏最有精微动人处初见他说出自有理从他说愈深愈害人问
佛氏所以差曰劈初头便错了如天命之谓性他把这个便都做空虚说了吾儒见得都是实○勿轩熊
氏曰韩愈云佛者夷狄之一法自后汉时流入中国其初不过论缘业以诱愚民而已后来却说心说性
卷二 第 31b 页 WYG0205-0147d.png
虽聪明之士亦为之惑学者不可不力察而明辨也○新安陈氏曰程子之时名公高材皆为佛氏之言
所陷溺惟其近理所以害甚集注采此条而中庸序亦曰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皆所以辟
异端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女音汝)

  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鲁之卞人)子路好(去声)勇盖有强
(上声)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
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
卷二 第 32a 页 WYG0205-0148a.png
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
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曰子路粗暴见
事便自说晓会得如正名一节便以为迂和那个知处也不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则无自欺之
蔽其知固自明矣若不说出求其知是使人安于所不知也故程子说出此意经意方完既不失于自欺
又不失于自画○圣人只为人将那不知者亦说是知终至于知与不知终无界限了若人能于其知者
以为知于不知者以为不知而不强以为知此便是知了只为子路性勇把不知者亦说是知故为他说
如此○问学者之于义理于事物以不知为知用是欺人亦可矣本心之灵庸可欺乎但知者以为已知
不知者以为不知则虽于义理事物之间有不知者而自知则甚明而无蔽矣故曰是知也以此真实之
卷二 第 32b 页 WYG0205-0148b.png
心学问思辨研究不舍则知至物格意诚心正之事可驯致也夫子以是诲子路真切要哉此章言之若
易而于学者日用间关涉处甚多要当步步以是省察则切身之用盖无穷也曰此说甚善○南轩张氏
曰是知也言是乃知之道也○新安陈氏曰强其不知以为知非惟人不我告已亦不复求知终身不知
而后已好勇者多喜自高不服下人故有此弊此必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以此箴之后来有闻未之能
行惟恐有闻及人告以有过则喜则必改此失矣然终有见义欠透彻处是以知食焉不避其难之为义
而不知食辄之食为非义也不知者以为不知则人必我告已亦必自求知岂非知之之道乎)

  ○子张学干禄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陈人)干求也禄仕者之奉
卷二 第 33a 页 WYG0205-0148c.png
(符用反)也(云峰胡氏曰本文无问字意编次者因夫子救子张之失故先之以此五字以见夫子为
子张干禄发)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
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寡之行去声)

  吕氏曰(吕氏名大临字与叔蓝田人)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程
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新安陈氏曰人以我
为尤故曰罪自外至我自知其非理而悔之故曰理自内出)愚谓多闻见者学之
博阙疑殆者择之精谨言行(去声)者守之约(新安陈氏曰夫子分
卷二 第 33b 页 WYG0205-0148d.png
闻见言行疑殆对言之朱子合而解之学不博则无可择多闻多见学既博矣必于多中精以择之阙其
所未信未安者则非泛焉庞杂之博择之既精然后加谨慎以言行其馀之已信已安者而所守方得其
约约字与博字对约字又自精字来不精则其约也非切要之约而苟简之约尔学之博择之精守之约
九字断尽此一章三者不可阙一如此则言必当而人不我尤行必当而已无可悔矣)凡言在
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新安陈氏曰禄在其中馁在其中仁在其中直
在其中乐亦在其中其训皆同)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进之也(朱子曰比
章是教人不以干禄为意盖言行所当谨非为欲干禄而然也若真能著实用功则惟患言行之有悔尤
何暇有干禄之心耶○闻是闻人之言见是见人之行闻亦属自家言处见亦属自家行处闻见亦互相
卷二 第 34a 页 WYG0205-0149a.png
发亦有闻而行者有见而言者不可泥看闻见当阙其疑殆然又勿易言易行之○学本是要立身不是
要干禄然言行能谨人自见知便有得禄之道大槩是令他自理会身已上事不要先萌利禄之心又曰
若人见得道理分明便不为利禄动○禄固人之所欲但要去干不得然德行既修名声既显则人自然
来求禄不待干而自得○多闻多见人多轻说过了将以为偶然多闻多见耳殊不知此正是合用功处
不然则闻见孤寡不足以为学矣○出言或至伤人故多尤行有不至已必先觉故多悔然此亦以其多
少言之耳言而多尤岂不自悔行而多悔亦必至于伤人矣○圣人只教他谨言行因带著禄说圣人不
教他干但云得禄之道在其中正是要抹杀了他干字○又曰人处已接物莫大于言行闻见所以为言
行之资也自寡闻见而积之多多闻见而择之精择之精而于言行犹曰必谨焉其反身亦切至矣犹曰
卷二 第 34b 页 WYG0205-0149b.png
仅足以寡尤悔而已未敢必其绝无也君子亦脩其在己而已禄之得不得非所计也故曰禄在其中本
为此而反得彼之辞岂真教之以是干禄哉○问学干禄章曰此是三截事若人少闻寡见则不能参考
得是处故闻见须要多若闻见已多而不能阙疑殆则胡乱把不是底也将来做是了既阙其疑殆而又
未能谨其馀则必有尤悔又问尤悔如何分曰是大凡言不谨则必见尤于人人既有尤自家安得无悔
行不谨则己必有悔己既有悔则人安得不见尤此只是各将较重处对说又问禄在其中只此便可以
得禄否曰虽不求禄若能无悔尤此自有得禄道理若曰耕也馁在其中矣耕本求饱岂是求馁然耕却
有水旱凶荒之虞则有时而馁学本为道岂是求禄然学既寡尤悔则自可以得禄如言直在其中矣凡
言在其中矣者道理皆如此○蔡氏曰择精守约固重学博亦不可轻圣人所以好古敏求多闻择从多
卷二 第 35a 页 WYG0205-0149c.png
见而识皆欲求其多也不然闻见孤寡将何据以为择精守约之地耶○新安陈氏曰子张有务外求闻
之失故夫子教以反求诸内也)○程子曰脩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
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
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新安陈氏曰颜子终
身箪瓢闵子坚辞费宰岂有此问)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孔子盖
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云峰胡氏曰学
干禄即脩天爵以要人爵者富贵在天无可求之理言行在我有反求之道学者惟当求其在我者则禄
将不求而自至故在其中三字正为干字而发也)

卷二 第 35b 页 WYG0205-0149d.png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
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君名蒋(子两反)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
也错(仓故反)舍置也诸众也程子曰举错得义则人心
服○谢氏曰好(去声)直而恶(去声)枉天下之至情也顺之
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新安陈氏曰大学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谢氏之论盖本于此至情即性之发也)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
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
卷二 第 36a 页 WYG0205-0150a.png
理也(新安陈氏曰居敬穷理者明吾心以照枉直之本而居敬又为穷理之本本文无此意乃谢氏
推本之论也大居敬法公羊传君子大居正之文以居敬为大而又穷理为贵也○致堂胡氏曰当时三
家专鲁公安得擅举错之权哉使公复问孰为枉直而付举错之柄于夫子夫子必有所处矣民心既服
公室自张何至乞师于越而卒以旅死哉○朱子曰当时哀公举错之权不在己问了只恁休了他若会
问时夫子尚须有说○是便是直非便是枉○问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往往只是要得人畏服他圣人却
告之以进贤退不肖乃是治国之大本而人心自服者盖好贤而恶不肖乃人之正情若举错得义则人
心岂有不服谢氏又谓若无道以照之则以直为枉以枉为直矣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此又极本原而
言若人君无知人之明则枉直交错而举错未必得宜矣日此说得分明)

卷二 第 36b 页 WYG0205-0150b.png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
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
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音洛)于为善(朱子
曰庄只是一个字孝慈是两件事孝是以躬率之慈是以恩结之孝是做个样子慈则推以及人二者须
一齐有民方忠于己若只孝而不慈或徒慈于众而无孝于亲样子亦不得善者举之不善者便弃之民
不能便劝惟举其善者而教其不能者所以皆劝○问康子之意必要使人能如此圣人但告之以己所
卷二 第 37a 页 WYG0205-0150c.png
当为而民自应者方其端庄孝慈举善教不能不是要民如此而后为做得自己工夫则民有不期然而
然者曰也是如此○吴氏曰康子窃君之柄而专其国废父之命而杀其嫡可谓不忠孝于君亲矣欲杀
无道以就有道可谓不慈于众矣在己事上接下皆非其道而欲人尽道于己难矣哉)○张敬
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去声)欲使民敬忠以劝而
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庆源
辅氏曰凡圣贤之言与事其有本效感应处皆当以此意推之则庶几无谋利计功之私矣○新安陈氏
曰不期而然乃自然之感应何假于使之然哉庄孝慈举善而教盖不使之使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卷二 第 37b 页 WYG0205-0150d.png
  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新安陈氏曰吴
氏云夫子在鲁不仕其故有三待贾而沽一也季氏逐君二也阳货作乱三也史记云季氏强僣离于正
道阳货专政作乱故孔子不仕集注因以为定公初年事然夫子不仕季氏盖以平子逐君若谓强僣离
于正道则季氏数世皆然而夫子何以又仕桓子乎定五年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家臣阳货作乱则定五
年以前夫子不仕者以平子而定五年以后不仕者以阳货也)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
其为为政

  书周书君陈篇书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新安
卷二 第 38a 页 WYG0205-0151a.png
倪氏曰书言孝友而起语独言孝者友乃孝之推孝可包友也)善兄弟曰友书言君
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
政(朱子曰惟孝友于兄弟谓孝然后友友然后政其序如此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便是齐家缘
下面有一个是亦为政故不是国政又曰在我者孝则人皆知孝在我者弟则人皆知弟其政岂不行于
一家又曰政一家之事也故不止是使之孝友耳然孝友为之本也○此全在推字上今人只是不善推
其所为耳范氏言明皇友兄弟而一日杀三子正以不能推此心也○新安陈氏曰孝友兄弟行于家者
施于有政行于国者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书之本意不过如此朱子特发出推广以为家政之意)孔
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
卷二 第 38b 页 WYG0205-0151b.png
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音御)或人者故托此以告
之要(平声)之至理亦不外是(南轩张氏曰孝于亲则必友于兄弟孝友笃于家则
施于有政亦是心而已矣虽不为政而家庭间躬行孝友为政之道固在是矣或人勉夫子以为政之事
失子告以为政之道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
何以行之哉(輗五兮反軏音月)

  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縳轭(音厄)以驾牛
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去声)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
卷二 第 39a 页 WYG0205-0151c.png
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或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朱子曰人而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今日所言要往东明日走在西去这
便是言不可行○问先生但谓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而不及无信之所以不可
行何也曰信是言行相顾之谓人若无信语言无实何处行得处家则不可行于家处乡党则不可行于
乡党曰此与言不忠信虽州里行乎哉之意同曰然○双峰饶氏曰行之之行指车言人无信之不可行
亦犹是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陆氏曰也一作乎(陆氏名元朗字德明唐苏州人)○王者易姓受命
卷二 第 39b 页 WYG0205-0151d.png
为一世(新安陈氏曰此与三十年为一世之世不同)子张问自此以后十
世之事可前知乎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马氏曰(马氏名融东汉扶风人)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
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朱子曰质朴则未有文忠则浑然诚确无质可言矣○忠只是朴实头白直做将去质则渐有形质制度
卷二 第 40a 页 WYG0205-0152a.png
而未有文采文则就制度上事事加文采然亦天下之势自有此三者非圣人欲尚忠尚质尚文也夏不
得不忠商不得不质周不得不文彼时亦无此名字后人见得如此故命此名)三统谓夏正
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前汉
律历志天统之正始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芽化而白人统受之于
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朱子曰康节分十二会言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盖天
运至子始有天至丑始有地至寅始有人是天地人始于此故三代即其始处建以为正○新安陈氏曰
正谓正月也不曰一月而曰正月取王者居正之义迭建以为正月故曰夏正商正周正康节分十二会
详见皇极经世书)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
卷二 第 40b 页 WYG0205-0152b.png
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新安
陈氏曰损其过而益其不及)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
往或有继周而王(去声)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
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
若后世谶(楚禁反)纬术数之学也(朱子曰所因谓大体所损益谓文为制度
那大体是变不得底○所因之礼是天做底万世不可易所损益之文章制度是人做底故随时更变○
问夫子继周而作则忠质损益之宜如何曰孔子有作则并将前代忠质而为之损益却不似商只损益
得夏周只损益得二代又问孔子监前代而损益之及其终也能无弊否曰恶能无弊○问其阙者宜益
卷二 第 41a 页 WYG0205-0152c.png
其所多者宜损固事势之必然但圣人于此处得恰好其他人则损益过差了曰圣人便措置一一中理
如周末文极盛故秦兴必降杀了周恁地柔弱故秦必变为强戾周恁地纤悉周致秦兴一向简易无情
直情径行皆事势之必变但秦变得过了秦既恁地暴虐汉兴定是宽大○继周者秦果如夫子之言否
看秦将先王之法一切扫除然三纲五常不曾泯灭得如尊君卑臣损周室君弱臣强之弊这自是有君
臣之礼如立法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有禁这自是有父子兄弟之礼天地之常经自商继夏至秦继周
以后皆变这个不得秦之所谓损益只是损益得太甚耳○此章因字最重所谓损益亦只是要扶持个
三纲五常而已如秦继周虽损益有所未当然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古人未尝不尊君卑臣秦人因之但
尊者益之而过尊卑者损之而过卑耳古人亦未尝不德刑并用秦人因之但德则损之而又损刑则益
卷二 第 41b 页 WYG0205-0152d.png
之而又益耳○新安陈氏曰谶纬如亡秦者胡之谶及赤伏符等及诸经之纬书术数如望气厌胜风角
等皆是)○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
往者以明之也夫(音扶)自脩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
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新安倪氏曰书曰天
叙冇典天秩有礼三纲五常即天叙之典天秩之礼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
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
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
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新安陈氏曰天地之常经以所因言经也古今之通
卷二 第 42a 页 WYG0205-0153a.png
义以所损益言权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新安陈氏曰纲常亘万世而不易制度随世而变易观三代之已往者如此则百世时方来亦不过如此
而已)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谄求媚也(朱子曰如天子祭天地诸
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乎上也庶人而祭五祀大夫而祭山川
诸侯而祭天地此所谓非其鬼也○问非其鬼而祭之如诸侯僣天子大夫僣诸侯之类又如士庶祭其
旁亲远族亦是非其鬼否曰是又如今人祭甚么庙神都是非其鬼问如用僧尼道士之属都是非其鬼
卷二 第 42b 页 WYG0205-0153b.png
曰亦是问旁亲远族不当祭若无后者则如之何曰这若无人祭只得为他祭自古无后者祭于宗子之
家○问土地山川之神人家在所不当祭否曰山川之神季氏祭之尚以为僣况士庶乎如土地之神人
家却可祭之礼云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户灶亦可祭也又问中霤之义如何曰古人穴居当土室
中开一窍取明故谓之中霤而今人以中堂名曰中霤者所以存古之义也又曰中霤亦土地之神之类
五祀皆室神也○厚斋冯氏曰其指祭者而言谓非己所当祭者盖精诚神气之不属也但欲谄之以希
福耳)

  见义不为无勇也

  知而不为是无勇也(朱子曰此处要两下并看就见义不为上看固见得知之而不
卷二 第 43a 页 WYG0205-0153c.png
能为若从源头看下来乃是知之未至所以为之不力○勉斋黄氏曰非鬼而祭见义不为事非其类而
对言之亦告樊迟问知之意也一则不当为而为一则当为而不为圣人推原其病之所自来则曰非鬼
而祭有求媚要福之心也见义不为无勇敢直前之志也○新安陈氏曰知义而不为是无浩然之气以
配道义故也此章欲人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而惟用力于人道之所宜为他日夫子语樊迟曰务民之
义敬鬼神而远之亦以鬼神对义而言与此章意合盖尝验之天下之人其谄渎鬼神者必不能专力于
民义其专力于民义者必不谄渎于鬼神二者常相因云○临川吴氏曰非其鬼谓所不当祭者也义者
宜也谓事理当然所当为者也非所当祭而祭之是祭所不当祭者见其当为而不为是不为其所当为
者不当祭而祭求媚而已当为而不为其懦可知一过一不及也夫子告樊迟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
卷二 第 43b 页 WYG0205-0153d.png
之夫苟于鬼神知所远而于义知所务焉庶乎其不至于祭所不当祭而不为所当为矣)













  论语集注大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