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a 页 WYG0204-104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元 景星 撰
哀公问政
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
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
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元 景星 撰
哀公问政
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
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
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b 页 WYG0204-1048b.png
此引孔子答哀公之问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
以谓孔子虽不得位苟举而措之是亦中庸之道
方以木为之大策以竹为之小此二人字兼君臣
言言文武之政布在简策苟有此君臣则便有此
政矣○此章当作六节看章首至不可以不知天
为第一节达道达德至天下国家矣为第二节九
经为第三节凡事豫至不诚乎身矣为第四节言
诚为第五节博学以下为第六节朱子以为皆孔
以谓孔子虽不得位苟举而措之是亦中庸之道
方以木为之大策以竹为之小此二人字兼君臣
言言文武之政布在简策苟有此君臣则便有此
政矣○此章当作六节看章首至不可以不知天
为第一节达道达德至天下国家矣为第二节九
经为第三节凡事豫至不诚乎身矣为第四节言
诚为第五节博学以下为第六节朱子以为皆孔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a 页 WYG0204-1048c.png
子之言饶氏以为孔子对哀公之语至不可以不
知天而止后皆子思推衍告学者之辞其间项目
虽多然大意不过两节而已始言政之举息存乎
人下自为政在人推之以至于修道以仁所以明
为政之本在于人继言仁义等杀生乎礼下自不
可以不修身推而至于不可以不知天所以又明
为仁之端在乎知也所以两节各以故字承之与
首章言不睹不闻两故字文势相类子思之引此
知天而止后皆子思推衍告学者之辞其间项目
虽多然大意不过两节而已始言政之举息存乎
人下自为政在人推之以至于修道以仁所以明
为政之本在于人继言仁义等杀生乎礼下自不
可以不修身推而至于不可以不知天所以又明
为仁之端在乎知也所以两节各以故字承之与
首章言不睹不闻两故字文势相类子思之引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b 页 WYG0204-1048d.png
言盖为下文明善诚身张本也明善知也诚身仁
也朱子合作一章亦自有深意九经与为政相应
前面说修身尊贤亲亲下面节节发明亦只是此
三者为纲敬大臣体群臣怀诸侯自尊贤之等推
之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自亲亲之杀推之达道
便是修身之道达德便是事亲之仁知天便是智
子思只添得个勇字金华金先生又谓自仁者人
也以下皆子思之言杂引孔子之言反覆推明之
也朱子合作一章亦自有深意九经与为政相应
前面说修身尊贤亲亲下面节节发明亦只是此
三者为纲敬大臣体群臣怀诸侯自尊贤之等推
之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自亲亲之杀推之达道
便是修身之道达德便是事亲之仁知天便是智
子思只添得个勇字金华金先生又谓自仁者人
也以下皆子思之言杂引孔子之言反覆推明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a 页 WYG0204-1049a.png
知与双峰之言颇相似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
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
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政字接上文政字来言人有良心敏于从政令之
必行地有生意敏于种树植之必生人之易化于
政可见物之易生于蒲苇可见此树字是树艺之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
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
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政字接上文政字来言人有良心敏于从政令之
必行地有生意敏于种树植之必生人之易化于
政可见物之易生于蒲苇可见此树字是树艺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b 页 WYG0204-1049b.png
树当作活字看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
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
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
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
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能仁其身
则君身修是有君也以身取人则得人是有臣也有君有臣则人存政举矣)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
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
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
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
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能仁其身
则君身修是有君也以身取人则得人是有臣也有君有臣则人存政举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a 页 WYG0204-1049c.png
章句谓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观故字可见此
人字指贤臣而言双峰以为上人字亦兼君臣下
人字专指臣身字指君言道即达道仁是仁之全
体包四德者观章句可见言人君为政虽在于得
贤臣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使吾身有所未修则
取舍不明无以为取人之则故又当修身下面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两句只是言修身当以五达道
为本修道又当以仁为本盖道是汎言义理公共
人字指贤臣而言双峰以为上人字亦兼君臣下
人字专指臣身字指君言道即达道仁是仁之全
体包四德者观章句可见言人君为政虽在于得
贤臣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使吾身有所未修则
取舍不明无以为取人之则故又当修身下面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两句只是言修身当以五达道
为本修道又当以仁为本盖道是汎言义理公共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b 页 WYG0204-1049d.png
之名仁是直指人心亲切之妙章句谓能仁其身
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仁其身三字包括修身
以道修道以仁两句说以仁则身与仁为一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杀色界反)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
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
文斯二者而已
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仁其身三字包括修身
以道修道以仁两句说以仁则身与仁为一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杀色界反)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
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
文斯二者而已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a 页 WYG0204-1050a.png
此仁字接上文仁字来而以人字释之言人之所
以为人者以其有此仁也人身具此生理自然便
有慈爱之意故曰亲亲为大才有仁便有义如有
阳便有阴相似然义之为用只在分别事理得宜
上故曰尊贤为大亲亲仁之事尊贤义之事然亲
之尊之其中自有个降杀等差这便是礼两句所
重在等杀二字故曰礼所生也言亲亲尊贤之等
杀乃自礼而生也如孟子所谓节文斯二者是也
以为人者以其有此仁也人身具此生理自然便
有慈爱之意故曰亲亲为大才有仁便有义如有
阳便有阴相似然义之为用只在分别事理得宜
上故曰尊贤为大亲亲仁之事尊贤义之事然亲
之尊之其中自有个降杀等差这便是礼两句所
重在等杀二字故曰礼所生也言亲亲尊贤之等
杀乃自礼而生也如孟子所谓节文斯二者是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b 页 WYG0204-1050b.png
等杀是人事礼是天理○前节仁字自身上说归
心以仁之全体言此自身上说到亲亲以爱之理
言此偏言之仁与前小异观章句人身恻怛等语
可见此尊贤后于亲亲观下文思事亲不可以不
知人一句似尊贤不当在亲亲之先朱子语录之
意却不是思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
要知人譬如与不肖人交处岂不辱身及亲此意
是不知人则不能尽亲亲之道是尊贤常在亲亲
心以仁之全体言此自身上说到亲亲以爱之理
言此偏言之仁与前小异观章句人身恻怛等语
可见此尊贤后于亲亲观下文思事亲不可以不
知人一句似尊贤不当在亲亲之先朱子语录之
意却不是思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
要知人譬如与不肖人交处岂不辱身及亲此意
是不知人则不能尽亲亲之道是尊贤常在亲亲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a 页 WYG0204-1050c.png
之后下文章句变不可以不四字为又当二字止
有此意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
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
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入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
理也故又当知天
有此意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
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
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入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
理也故又当知天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b 页 WYG0204-1050d.png
此节缴上文两节而言故又以故字承之君子通
上下言之章句四故字足经文故字之意知人是
知贤否之别不知天则人之贤否见之不定故欲
知人又当知天此节当逆看根本在修身上然修
身得力处却只在知天上知天便是物格知至只
是知得个自然道理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
得其理矣若事亲知人等杀不明者只是不知天
故也故书曰天秩有礼秩即等杀也三知字则知
上下言之章句四故字足经文故字之意知人是
知贤否之别不知天则人之贤否见之不定故欲
知人又当知天此节当逆看根本在修身上然修
身得力处却只在知天上知天便是物格知至只
是知得个自然道理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
得其理矣若事亲知人等杀不明者只是不知天
故也故书曰天秩有礼秩即等杀也三知字则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a 页 WYG0204-1051a.png
行并见又开下文达道之端自礼所生也以上推
其理之所由生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以下绎其
义之所以贯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去声)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
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其理之所由生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以下绎其
义之所以贯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去声)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
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b 页 WYG0204-1051b.png
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
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
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
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閒之而德非
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
外更别无诚(亲义别序信五字是五伦之则即仁义礼知信者有便见得是本原自有此道
理三此字正指五伦之则而言体谓身体而躬行之德非其德上德字是指受之于天者下德字是指成
之于己者书曰天叙有典是言天命之性不离此五者曰敬敷五教是言修道之教不离此五者此言达
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
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
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閒之而德非
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
外更别无诚(亲义别序信五字是五伦之则即仁义礼知信者有便见得是本原自有此道
理三此字正指五伦之则而言体谓身体而躬行之德非其德上德字是指受之于天者下德字是指成
之于己者书曰天叙有典是言天命之性不离此五者曰敬敷五教是言修道之教不离此五者此言达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a 页 WYG0204-1051c.png
道是言率性之道不离此五者此大伦先君臣为哀公言孟子先父子因民言)
天下之人皆在五伦之中惟朋友一伦所交最广
除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外皆入朋友之伦故大
学言与国人交止于信此言朋友之交皆是指道
合之人说○达道本于达德达德又本于诚诚者
达道达德之本而一贯乎达道达德者也三德不
诚则知必凿仁必姑息勇必血气甚而要君兼爱
作乱亦有之○知仁勇三者知属知仁属行勇是
天下之人皆在五伦之中惟朋友一伦所交最广
除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外皆入朋友之伦故大
学言与国人交止于信此言朋友之交皆是指道
合之人说○达道本于达德达德又本于诚诚者
达道达德之本而一贯乎达道达德者也三德不
诚则知必凿仁必姑息勇必血气甚而要君兼爱
作乱亦有之○知仁勇三者知属知仁属行勇是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b 页 WYG0204-1051d.png
勇于知勇于行仁知非勇便行不到此仁字是行
仁义礼三字皆有可为之事皆属行而仁足以包
之故止曰仁知则无可为之事但别是非而已独
属知而为仁之根柢故首曰知盖仁为心德之元
知为心德之贞知为仁之根柢者即此不生于元
而生于贞之谓也先知后行进学之序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
仁义礼三字皆有可为之事皆属行而仁足以包
之故止曰仁知则无可为之事但别是非而已独
属知而为仁之根柢故首曰知盖仁为心德之元
知为心德之贞知为仁之根柢者即此不生于元
而生于贞之谓也先知后行进学之序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9a 页 WYG0204-1052a.png
也(强上声)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
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
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
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
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
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
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
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
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
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
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
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
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9b 页 WYG0204-1052b.png
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
以不明不行也(生知安行知也即舜之大知学知利行仁也即颜子克己复礼之仁闻道
有蚤莫指知行道有难易指仁能自强不息指勇则其至一也以见知行之功足以变化气质为能复其
初矣若乃企生知安行以下只是说知行二者皆不勇之病正与自强至一者相反)
此节承上文三达德来而言人之气禀不同大约
有此三等地位章句谓以等而言者正以气质之
高下而言也生知安行以知为主此第一等人学
知利行以仁为主此第二等人困知勉行以勇为
以不明不行也(生知安行知也即舜之大知学知利行仁也即颜子克己复礼之仁闻道
有蚤莫指知行道有难易指仁能自强不息指勇则其至一也以见知行之功足以变化气质为能复其
初矣若乃企生知安行以下只是说知行二者皆不勇之病正与自强至一者相反)
此节承上文三达德来而言人之气禀不同大约
有此三等地位章句谓以等而言者正以气质之
高下而言也生知安行以知为主此第一等人学
知利行以仁为主此第二等人困知勉行以勇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0a 页 WYG0204-1052c.png
主此第三等人勇只是知之彻透行之成功便是
下曰及其知之成功则一二句亦见得勇只是勇
于知仁而已以分而言者以知行分先后而言也
生知学知困知为知安行利行勉行为仁知之成
功而一为勇若兼下文好学力行知耻三节总言
而横推之生知安行好学知也学知利行力行仁
也困知勉行知耻勇也竖推之三条之中各自有
知仁勇第一条主知而言生知学知困知为知中
下曰及其知之成功则一二句亦见得勇只是勇
于知仁而已以分而言者以知行分先后而言也
生知学知困知为知安行利行勉行为仁知之成
功而一为勇若兼下文好学力行知耻三节总言
而横推之生知安行好学知也学知利行力行仁
也困知勉行知耻勇也竖推之三条之中各自有
知仁勇第一条主知而言生知学知困知为知中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0b 页 WYG0204-1052d.png
之知仁勇也第二条主仁而言安行利行勉行为
仁中之知仁勇也后条主勇而言好学力行知耻
为勇中之知仁勇也此皆章句之本意知之行之
六之字皆指上文达道而言知之者知其理行之
者行其事与上文章句三此字一般生知安行是
诚明之事本先仁后知今序与学者同盖此段为
学者辨圣贤品级及通为学者言自舜渊而来即
然是教学者先知后行之意故其序如此然究其
仁中之知仁勇也后条主勇而言好学力行知耻
为勇中之知仁勇也此皆章句之本意知之行之
六之字皆指上文达道而言知之者知其理行之
者行其事与上文章句三此字一般生知安行是
诚明之事本先仁后知今序与学者同盖此段为
学者辨圣贤品级及通为学者言自舜渊而来即
然是教学者先知后行之意故其序如此然究其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1a 页 WYG0204-1053a.png
理圣人安行亦必由于生知设不生知曷能安行
但自诚而明谓其德全于己由此而行无不合理
不假致知之功学者必由致知而后能行也故就
设教言则生知先于安行以圣贤品级言则以德
之全为首而兼以知言之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
声)
子曰二字衍文○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
但自诚而明谓其德全于己由此而行无不合理
不假致知之功学者必由致知而后能行也故就
设教言则生知先于安行以圣贤品级言则以德
之全为首而兼以知言之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
声)
子曰二字衍文○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1b 页 WYG0204-1053b.png
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
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
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
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达德是天命之
本然入德是学问之工夫学问之功至斯有以全天命之本然)
上既言三达德于此又教以入德之路盖好学所
以明理苟不倦则近乎知力行所以进道苟不已
则近乎仁知耻所以立志苟以不若人为耻则近
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
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
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达德是天命之
本然入德是学问之工夫学问之功至斯有以全天命之本然)
上既言三达德于此又教以入德之路盖好学所
以明理苟不倦则近乎知力行所以进道苟不已
则近乎仁知耻所以立志苟以不若人为耻则近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2a 页 WYG0204-1053c.png
乎勇能于此三者用功则三达德可以渐至矣章
句谓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者亦就三近
字而立言也吕氏三非字与三足以字亦体贴三
近字说一说子曰二字非衍文谓上两节子思之
言此引孔子之言以足其意与孟子引孔子曰其
义则丘窃取之矣文势同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句谓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者亦就三近
字而立言也吕氏三非字与三足以字亦体贴三
近字说一说子曰二字非衍文谓上两节子思之
言此引孔子之言以足其意与孟子引孔子曰其
义则丘窃取之矣文势同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2b 页 WYG0204-1053d.png
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
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
也
此节结上文修身之意以起下文九经之端三者
指知仁勇言六个知字是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
家是行此章自是一部大学大学是修身为本此
章自首至此皆以修身为要上文修身不可以不
知天即大学逆推修身之工夫至于格物致知者
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
也
此节结上文修身之意以起下文九经之端三者
指知仁勇言六个知字是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
家是行此章自是一部大学大学是修身为本此
章自首至此皆以修身为要上文修身不可以不
知天即大学逆推修身之工夫至于格物致知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3a 页 WYG0204-1054a.png
也此言修身而曰治人治天下国家者即大学顺
推修身之功效至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也盖修
身不过知行二事既知知仁勇三者则修身之道
得矣三所以字各指其理而言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也
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
推修身之功效至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也盖修
身不过知行二事既知知仁勇三者则修身之道
得矣三所以字各指其理而言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也
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3b 页 WYG0204-1054b.png
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此列九经
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
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
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
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
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
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
视臣视民之别也(体群臣之体吕说与朱子小异当以朱说为正)
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
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
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
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
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
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
视臣视民之别也(体群臣之体吕说与朱子小异当以朱说为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4a 页 WYG0204-1054c.png
此节言九经之目然亦不出上文修身尊贤亲亲
三者敬大臣体群臣怀诸侯自尊贤上来子庶民
来百工柔远人自亲亲上来亲亲尊贤之本又从
修身上来故以修身为九经之本经者其道有常
而不可易故曰常即所谓庸也远人非四夷如商
贾宾旅远来者也若谓四夷不应在诸侯之上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三者敬大臣体群臣怀诸侯自尊贤上来子庶民
来百工柔远人自亲亲上来亲亲尊贤之本又从
修身上来故以修身为九经之本经者其道有常
而不可易故曰常即所谓庸也远人非四夷如商
贾宾旅远来者也若谓四夷不应在诸侯之上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4b 页 WYG0204-1054d.png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
之
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
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
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閒之故临事
而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工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
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曰
之
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
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
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閒之故临事
而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工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
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5a 页 WYG0204-1055a.png
天下畏之(为民表如书表正万邦之表不疑不迷皆就君身言言能尊贤则疑事皆师质于先
觉而可无疑矣财用是两字财是货财用是器用德之所施者博贴怀诸侯三字威之所制者广贴天下
畏之四字)
此言九经之效九则字皆是以效言也如临之以
庄则敬之则字相似此道字即五者天下之达道
立是吾身于此五者各能尽其道而民皆取之以
为则也章句以皇建其有极为训盖皇极建而九
畴叙君道立而九经行其揆一也尊贤尤与修身
觉而可无疑矣财用是两字财是货财用是器用德之所施者博贴怀诸侯三字威之所制者广贴天下
畏之四字)
此言九经之效九则字皆是以效言也如临之以
庄则敬之则字相似此道字即五者天下之达道
立是吾身于此五者各能尽其道而民皆取之以
为则也章句以皇建其有极为训盖皇极建而九
畴叙君道立而九经行其揆一也尊贤尤与修身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5b 页 WYG0204-1055b.png
相关修身则道成于己尊贤则见道分明而无疑
故曰不惑道立是修身之效以下又皆道立之效
报礼重如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是也百
姓劝如君待民如子则民爱君如父母也天下畏
之举四海内外总言怀之以德则诸侯诚服中国
为一家臣民无不爱仰则四隅海表夷狄异类莫
不畏服故曰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故曰不惑道立是修身之效以下又皆道立之效
报礼重如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是也百
姓劝如君待民如子则民爱君如父母也天下畏
之举四海内外总言怀之以德则诸侯诚服中国
为一家臣民无不爱仰则四隅海表夷狄异类莫
不畏服故曰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6a 页 WYG0204-1055c.png
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
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
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也(齐侧皆反去上声远好恶敛并去声既许气反禀彼锦力锦二反称去声朝音潮)
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
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
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
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也(齐侧皆反去上声远好恶敛并去声既许气反禀彼锦力锦二反称去声朝音潮)
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
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6b 页 WYG0204-1055d.png
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
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食也称事如周礼稿
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往则为之授节
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朝谓诸侯见于天子
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
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稍食即廪禄也
稍稍给之故谓之稍食箭□谓之稿授节谓远人未及去时有符节授之以备照验周礼怀方氏掌之委
积蓄聚也谓牢米薪刍给宾客之物少曰委多曰积周礼遗人掌之燕谓燕享赐谓颁赐)
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食也称事如周礼稿
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往则为之授节
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朝谓诸侯见于天子
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
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稍食即廪禄也
稍稍给之故谓之稍食箭□谓之稿授节谓远人未及去时有符节授之以备照验周礼怀方氏掌之委
积蓄聚也谓牢米薪刍给宾客之物少曰委多曰积周礼遗人掌之燕谓燕享赐谓颁赐)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7a 页 WYG0204-1056a.png
此言九经之事九个所以字正指九事做工夫处
言齐是齐其思虑明是明洁其心齐明以一其内
盛服以肃其外是内外交养齐明盛服是静而未
接事之时非礼不动是动而已接事之时是动静
交养如此所以为修身之要此二句正是存养省
察工夫即首章戒惧慎独之事论语四勿此止言
不动动之一字总一身而言视听言皆在其中去
谗言则知人之道明而贤者安远色货则尚德而
言齐是齐其思虑明是明洁其心齐明以一其内
盛服以肃其外是内外交养齐明盛服是静而未
接事之时非礼不动是动而已接事之时是动静
交养如此所以为修身之要此二句正是存养省
察工夫即首章戒惧慎独之事论语四勿此止言
不动动之一字总一身而言视听言皆在其中去
谗言则知人之道明而贤者安远色货则尚德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7b 页 WYG0204-1056b.png
与贤者不相背驰故有此三者而后能贵有德者
所以为劝贤之道也尊其位重其禄此独言未任
以事宗族中主于养者其有才德者则自随所宜
而用之矣若上下文贤与大臣士条内者是也忠
信重禄皆就君身上说时使则得以乘天时尽地
利所收者广而敛者薄则民皆殷富而愈勤矣日
省月试饩廪饩牲肉廪廪给称事只是考其功以
赏其劳之意如此则惰者勤而能者劝嘉善矜不
所以为劝贤之道也尊其位重其禄此独言未任
以事宗族中主于养者其有才德者则自随所宜
而用之矣若上下文贤与大臣士条内者是也忠
信重禄皆就君身上说时使则得以乘天时尽地
利所收者广而敛者薄则民皆殷富而愈勤矣日
省月试饩廪饩牲肉廪廪给称事只是考其功以
赏其劳之意如此则惰者勤而能者劝嘉善矜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8a 页 WYG0204-1056c.png
能只是因能授任以嘉其善不强其所不能也治
乱持危是使上下相安大小相恤之谓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
之实也
为犹治也前三德行之者一所以实其德此九经
行之者一所以实其事章句谓此九经之实实犹
言骨子故修身不实则欲得以閒理尊贤不实则
乱持危是使上下相安大小相恤之谓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
之实也
为犹治也前三德行之者一所以实其德此九经
行之者一所以实其事章句谓此九经之实实犹
言骨子故修身不实则欲得以閒理尊贤不实则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8b 页 WYG0204-1056d.png
邪得以閒正亲亲不实则疏得以閒亲九经推之
莫不皆然故曰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其劫反行去声)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也疚病
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
也(先立二字释前定二字)
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盖诚立而后事
莫不皆然故曰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其劫反行去声)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也疚病
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
也(先立二字释前定二字)
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盖诚立而后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9a 页 WYG0204-1057a.png
可立事立则可行矣凡事指五道三德九经而言
四前定字只是申明上豫字之意素定前定皆指
诚之一字上说非谓豫与前定便是诚也言凡事
先定乎诚则立此立字即前修身则道立之立不
先定乎诚则不能立也言素有诚则临时不致颠
踬事素有诚则临事无所困屈行素有诚则所行
皆无疚病虽处夷狄患难亦无不自得道则通包
上三句素有诚则应物必当千变万化出而无穷
四前定字只是申明上豫字之意素定前定皆指
诚之一字上说非谓豫与前定便是诚也言凡事
先定乎诚则立此立字即前修身则道立之立不
先定乎诚则不能立也言素有诚则临时不致颠
踬事素有诚则临事无所困屈行素有诚则所行
皆无疚病虽处夷狄患难亦无不自得道则通包
上三句素有诚则应物必当千变万化出而无穷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19b 页 WYG0204-1057b.png
○诚以素定为言者若曰此诚也非一朝一夕之
故自戒惧慎独养之有素者也此豫字非是先见
乃是先定可以先定者由于知之至也言行就人
身言事以事物言道则兼三者而言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故自戒惧慎独养之有素者也此豫字非是先见
乃是先定可以先定者由于知之至也言行就人
身言事以事物言道则兼三者而言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0a 页 WYG0204-1057c.png
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
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
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
也(人心天命本然一句讲本天命谓性源头处来)
自章首以来皆言上之率下至此却主下事上说
而以在下位者推言上文素定之意可见中庸之
道通上下皆当行者也上言尊贤此言信友上言
亲亲此言顺亲上言修身此言诚身其道则一四
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
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
也(人心天命本然一句讲本天命谓性源头处来)
自章首以来皆言上之率下至此却主下事上说
而以在下位者推言上文素定之意可见中庸之
道通上下皆当行者也上言尊贤此言信友上言
亲亲此言顺亲上言修身此言诚身其道则一四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0b 页 WYG0204-1057d.png
有道字谓有法也与大学八条目逆推一节工夫
意思正相似此节自诚身明善始紧要在明善上
善即天命率性之本然自大学言之即明德也便
是格物致知真知至善之所在方得否则好善恶
恶不真虽欲诚身而不可得矣故必明善乃能诚
身至于顺亲信友获上治民无所往而不得而达
道达德九经凡事之属皆可一以贯之犹大学言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意思正相似此节自诚身明善始紧要在明善上
善即天命率性之本然自大学言之即明德也便
是格物致知真知至善之所在方得否则好善恶
恶不真虽欲诚身而不可得矣故必明善乃能诚
身至于顺亲信友获上治民无所往而不得而达
道达德九经凡事之属皆可一以贯之犹大学言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1a 页 WYG0204-1058a.png
事皆可自此而推之谓也明善自包格致工夫诚
身自包诚正修工夫故章句释诚所以兼所存所
发言也十六章首言诚至此再言前言天理之实
此言人心之实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并
去声从七容反)
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
身自包诚正修工夫故章句释诚所以兼所存所
发言也十六章首言诚至此再言前言天理之实
此言人心之实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并
去声从七容反)
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1b 页 WYG0204-1058b.png
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
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
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
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
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
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
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
以下之事也(本然当然本字与当字要看真实无妄真则无妄实则不虚正是说无妄犹言
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
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
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
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
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
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
以下之事也(本然当然本字与当字要看真实无妄真则无妄实则不虚正是说无妄犹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2a 页 WYG0204-1058c.png
不欺妄只是不实语意与主一无适相似择善谓致察事物之理明善谓同明吾心之理合内外而言之
择善即是格物明善即是知至善不择则有误认人欲为天理执不固则天理有时夺于人欲两以下字
包困知勉行在其中)
此节专言诚亦承上文诚身说来上二节虽尝言
所以行之者一却未分明说出诚字至此方明言
之诚只是真实之谓然有指理而言之者有指心
而言者曰诚者天之道言天本是真实而无妄所
谓天理之本然此指实理而言之者也曰诚之者
择善即是格物明善即是知至善不择则有误认人欲为天理执不固则天理有时夺于人欲两以下字
包困知勉行在其中)
此节专言诚亦承上文诚身说来上二节虽尝言
所以行之者一却未分明说出诚字至此方明言
之诚只是真实之谓然有指理而言之者有指心
而言者曰诚者天之道言天本是真实而无妄所
谓天理之本然此指实理而言之者也曰诚之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2b 页 WYG0204-1058d.png
人之道言人当体天道以至于诚所谓人事之当
然此指实心而言者也下面诚者二字虽指圣人
而言然圣人与天同其诚故能不勉不思而中道
亦天之道也诚之者未能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故
必择善固执然后至于诚身此则人之道也大意
只是自然者得于天性故曰天之道勉强者有待
于人力故曰人之道陈氏曰天道人道有数样分
别且以天道言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贞而复元
然此指实心而言者也下面诚者二字虽指圣人
而言然圣人与天同其诚故能不勉不思而中道
亦天之道也诚之者未能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故
必择善固执然后至于诚身此则人之道也大意
只是自然者得于天性故曰天之道勉强者有待
于人力故曰人之道陈氏曰天道人道有数样分
别且以天道言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贞而复元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3a 页 WYG0204-1059a.png
循环不息万古常然无一息之閒此皆理之真实
处如此即诚者天之道章句所谓本然者是也以
人道相对言之诚之乃人分上事天道流行赋于
人而人受以为性此天命之本然者即诚也人得
天命之本然无非真实如孩提知爱及长知敬皆
不思不学而能此即在人之天道也及其做工夫
处则尽己之忠以实之信凡求以尽其实者即诚
之者人之道章句所谓当然者是也又自圣贤论
处如此即诚者天之道章句所谓本然者是也以
人道相对言之诚之乃人分上事天道流行赋于
人而人受以为性此天命之本然者即诚也人得
天命之本然无非真实如孩提知爱及长知敬皆
不思不学而能此即在人之天道也及其做工夫
处则尽己之忠以实之信凡求以尽其实者即诚
之者人之道章句所谓当然者是也又自圣贤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3b 页 WYG0204-1059b.png
之圣人生知安行纯是天理本末皆实无一毫之
妄不待思勉而自然中道此亦天之道也自大贤
以上言之气禀不能纯乎清明道理未能浑然真
实故知有不实则必择善行有不实则必固执须
是二者并进乃能至于诚此则所谓人之道也自
二十章以下皆用此意分天道人道而言也前此
十六章诚之不可掩是以天道言诚上文诚身是
以人道言诚此则兼二者而并言之诚者诚之者
妄不待思勉而自然中道此亦天之道也自大贤
以上言之气禀不能纯乎清明道理未能浑然真
实故知有不实则必择善行有不实则必固执须
是二者并进乃能至于诚此则所谓人之道也自
二十章以下皆用此意分天道人道而言也前此
十六章诚之不可掩是以天道言诚上文诚身是
以人道言诚此则兼二者而并言之诚者诚之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4a 页 WYG0204-1059c.png
二者字正与也字相应下二者是指人说当重看
诚者以成德言故先不勉而后不思即安行之仁
生知之知也从容中道一句是自然之勇诚之者
以进德之序言故先择善而后固执即学知之知
利行之仁而勇在其中此前皆言知仁勇学者入
德之事此下兼言仁知勇圣人成德之事如下章
尽性仁也前知知也无息勇也博厚仁也高明知
也悠久勇也如地之持载仁也如天之覆帱知也
诚者以成德言故先不勉而后不思即安行之仁
生知之知也从容中道一句是自然之勇诚之者
以进德之序言故先择善而后固执即学知之知
利行之仁而勇在其中此前皆言知仁勇学者入
德之事此下兼言仁知勇圣人成德之事如下章
尽性仁也前知知也无息勇也博厚仁也高明知
也悠久勇也如地之持载仁也如天之覆帱知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4b 页 WYG0204-1059d.png
如日月代明四时错行勇也却自此不勉不思始
焉问中与诚何以分朱子曰中者道之形状诚者
道之实处中即诚矣指其见于事无一毫过不及
之差谓之中指其纯乎理无一毫人欲虚伪以杂
之谓之诚德诚则事事中理事事中理则德必诚
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
焉问中与诚何以分朱子曰中者道之形状诚者
道之实处中即诚矣指其见于事无一毫过不及
之差谓之中指其纯乎理无一毫人欲虚伪以杂
之谓之诚德诚则事事中理事事中理则德必诚
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5a 页 WYG0204-1060a.png
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
其一非学也
此五句是诚之之目至于变化气质方是能诚者
五句须分作十个字看五之字指所知所行之事
言亦不是虚字如学而时习之之字相似五句十
字当先看下字后看上字言不知者当学学须当
博学而有疑当问问须是审虽问而知之却是自
外而入者又须要心思以得之思则必慎思之过
其一非学也
此五句是诚之之目至于变化气质方是能诚者
五句须分作十个字看五之字指所知所行之事
言亦不是虚字如学而时习之之字相似五句十
字当先看下字后看上字言不知者当学学须当
博学而有疑当问问须是审虽问而知之却是自
外而入者又须要心思以得之思则必慎思之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5b 页 WYG0204-1060b.png
不及皆非慎也思既得则辨析使之明白而无滞
然后行之行须是笃学问是资之于人思辨是求
之于己盖学须要自得故虽学问又须思辨而注
于心见得真实分晓然后力行庶几践其实而不
为空言故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五者虽是言为
学工夫次第然博学一句又是总说为学之意下
面四事却逐一事一节理会此皆积累工夫自学
者诚之而欲至于诚非工夫如此缜密积习安能
然后行之行须是笃学问是资之于人思辨是求
之于己盖学须要自得故虽学问又须思辨而注
于心见得真实分晓然后力行庶几践其实而不
为空言故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五者虽是言为
学工夫次第然博学一句又是总说为学之意下
面四事却逐一事一节理会此皆积累工夫自学
者诚之而欲至于诚非工夫如此缜密积习安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6a 页 WYG0204-1060c.png
到得圣贤示人之方可谓至矣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
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
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
之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不为则已只解有弗学一句)
前一节上四者为学知之知下一者为利行之仁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
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
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
之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不为则已只解有弗学一句)
前一节上四者为学知之知下一者为利行之仁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6b 页 WYG0204-1060d.png
此节弗措与人一已百人十已千为困知勉行之
勇也若两节各分知仁勇说上节学问思辨知也
笃行仁也博审慎明笃勇也此一节学问思辨未
至于弗措知也行不笃而弗措仁也弗措而必致
百倍之功勇也中庸一书至此方说出学者下手
处大要三达德为入道之门而诚为之本学问五
者乃诚之之目所以诚之者惟欲尽五达道尔知
之实行之实勉之实则达德之实体立而达道之
勇也若两节各分知仁勇说上节学问思辨知也
笃行仁也博审慎明笃勇也此一节学问思辨未
至于弗措知也行不笃而弗措仁也弗措而必致
百倍之功勇也中庸一书至此方说出学者下手
处大要三达德为入道之门而诚为之本学问五
者乃诚之之目所以诚之者惟欲尽五达道尔知
之实行之实勉之实则达德之实体立而达道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7a 页 WYG0204-1061a.png
实用行矣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学
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
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
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
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
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学
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
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
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
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
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7b 页 WYG0204-1061b.png
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
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
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变化气质与大学言气禀物欲
有不同气质禀于有生之初物欲染于有知之后气质美染欲轻不美染欲重气质变则物欲以消此则
就重处说卤莽灭裂见庄子则阳篇只是不用心轻薄之谓成己仁也自弃其身何不仁如之)
明是致知之效强是力行之效自人一能之以下
乃子思为气禀昏弱者言果能此道矣一句尤警
策中庸之道始曰鲜能中曰不可能至此曰果能
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
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变化气质与大学言气禀物欲
有不同气质禀于有生之初物欲染于有知之后气质美染欲轻不美染欲重气质变则物欲以消此则
就重处说卤莽灭裂见庄子则阳篇只是不用心轻薄之谓成己仁也自弃其身何不仁如之)
明是致知之效强是力行之效自人一能之以下
乃子思为气禀昏弱者言果能此道矣一句尤警
策中庸之道始曰鲜能中曰不可能至此曰果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8a 页 WYG0204-1061c.png
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道指上文两节知
仁勇之事而言以此见中庸真不可能能之者在
乎人人之所以能者又在乎勇
右第二十章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
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尔
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
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又案孔子
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成功一也之下有
仁勇之事而言以此见中庸真不可能能之者在
乎人人之所以能者又在乎勇
右第二十章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
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尔
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
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又案孔子
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成功一也之下有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8b 页 WYG0204-1061d.png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
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
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
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此章说孔子能尽中庸之道以明道统之传
与论语尧曰篇历叙尧舜禹汤文武之事两
以孔子答子张问政继之同意○前所述
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
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
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此章说孔子能尽中庸之道以明道统之传
与论语尧曰篇历叙尧舜禹汤文武之事两
以孔子答子张问政继之同意○前所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9a 页 WYG0204-1062a.png
文武周公之事皆是举而措之者此引孔子
之言正谓所传一致至三十章祖述宪章处
则愈可见所传一致前十六章言兼费隐包
大小此言包费隐兼小大兼包二义说见十
六章下盖十六章前后三章各举费之大小
言而隐存其中独十六章兼费隐而言不言
大小而包大小于其中故曰兼费隐包大小
是于费隐之中包大小也此章达道达德九
之言正谓所传一致至三十章祖述宪章处
则愈可见所传一致前十六章言兼费隐包
大小此言包费隐兼小大兼包二义说见十
六章下盖十六章前后三章各举费之大小
言而隐存其中独十六章兼费隐而言不言
大小而包大小于其中故曰兼费隐包大小
是于费隐之中包大小也此章达道达德九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29b 页 WYG0204-1062b.png
经之属皆一一言之是小者后专言诚是大
者不言费隐而包费隐于其中故曰包费隐
兼小大是于小大之中包费隐也十六章先
言天地鬼神后言祭祀鬼神故曰大小此先
言众目后言诚故曰小大○诚为一篇枢纽
锁尽一篇中庸如户有枢衣有纽其说详见
或问二十章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者不言费隐而包费隐于其中故曰包费隐
兼小大是于小大之中包费隐也十六章先
言天地鬼神后言祭祀鬼神故曰大小此先
言众目后言诚故曰小大○诚为一篇枢纽
锁尽一篇中庸如户有枢衣有纽其说详见
或问二十章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0a 页 WYG0204-1062c.png
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
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
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
至于诚矣
中庸作三大节看十二章以下为第二节此以下
为第三节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
言自此以下皆以此意反覆推之自诚明即诚者
也自明诚即诚之者也二明字不同诚明明自诚
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
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
至于诚矣
中庸作三大节看十二章以下为第二节此以下
为第三节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
言自此以下皆以此意反覆推之自诚明即诚者
也自明诚即诚之者也二明字不同诚明明自诚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0b 页 WYG0204-1062d.png
中出则明在诚之内言圣人有真实之德照烛万
理自然而明故谓之性此性之之性明诚诚由明
而至则明在诚之外言学者由明善而至乎诚故
谓之教此学而知也观两自字此意自然明白下
面两则字因此亦有缓急不同下二句又是说人
道可至于天道合天人而言也明诚二字亦从明
善诚身上说来○首章性教字实此性教字虚天
命之性是人物所同得之本然此是全其性圣人
理自然而明故谓之性此性之之性明诚诚由明
而至则明在诚之外言学者由明善而至乎诚故
谓之教此学而知也观两自字此意自然明白下
面两则字因此亦有缓急不同下二句又是说人
道可至于天道合天人而言也明诚二字亦从明
善诚身上说来○首章性教字实此性教字虚天
命之性是人物所同得之本然此是全其性圣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1a 页 WYG0204-1063a.png
所独者也修道谓教是圣人所立之教教之则也
此是学者从圣人之教由其教而学者也要之前
是性教之本此是全其性遵其教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
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
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自此以下皆言圣人自诚而明学者当自明
而诚之事无非欲人尽知行之功以体夫中
此是学者从圣人之教由其教而学者也要之前
是性教之本此是全其性遵其教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
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
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自此以下皆言圣人自诚而明学者当自明
而诚之事无非欲人尽知行之功以体夫中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1b 页 WYG0204-1063b.png
庸也言天道处皆自然无节次言人道处皆
有工夫节次此章首分天人言之末合天人
而一之下此尽性章言天道致曲章言人道
末复合之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前知章言
天道自成章言人道至无息章止言天道而
不言人道盖人道至此与天道一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有工夫节次此章首分天人言之末合天人
而一之下此尽性章言天道致曲章言人道
末复合之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前知章言
天道自成章言人道至无息章止言天道而
不言人道盖人道至此与天道一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2a 页 WYG0204-1063c.png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
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
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
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
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
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德无不实正说诚之
至无人欲之私犹言无妄天命说性字在我说其字察由二字自孟子察人伦处来正说尽字胡氏谓尽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
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
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
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
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
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德无不实正说诚之
至无人欲之私犹言无妄天命说性字在我说其字察由二字自孟子察人伦处来正说尽字胡氏谓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2b 页 WYG0204-1063d.png
兼知行而言因其察之无不尽故于人物之性知之无不明因其由之无不尽故于人物之性处之无不
当精以理言粗以事言巨细精粗犹言大小事理也无毫发不尽知行皆极也)
此是有德有位圣人之事下面许多事都只在一
至诚上非是自尽性后逐旋去尽人物之性正上
章自诚而明之事言唯圣人之德极实而无妄故
无私欲之间为能尽得天所赋之性此性指性之
体言与上章性字不同其字指圣人身上言尽字
不是用力字只是至诚者自然明无不照之谓既
当精以理言粗以事言巨细精粗犹言大小事理也无毫发不尽知行皆极也)
此是有德有位圣人之事下面许多事都只在一
至诚上非是自尽性后逐旋去尽人物之性正上
章自诚而明之事言唯圣人之德极实而无妄故
无私欲之间为能尽得天所赋之性此性指性之
体言与上章性字不同其字指圣人身上言尽字
不是用力字只是至诚者自然明无不照之谓既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3a 页 WYG0204-1064a.png
能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物之性既能尽人物之
性便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既可以助天地化育便
可以与天地参而为三矣然其所以参天地赞化
育者便只是尽人物之性若更极其要又只在至
诚而能尽其性上盖其所以能尽人物之性者已
先具吾性分之内故也若看三尽性字似有工夫
次第然不过亲疏远近先后之别尔此节与诚之
者工夫之序不同上说两则能下说两则可以亦
性便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既可以助天地化育便
可以与天地参而为三矣然其所以参天地赞化
育者便只是尽人物之性若更极其要又只在至
诚而能尽其性上盖其所以能尽人物之性者已
先具吾性分之内故也若看三尽性字似有工夫
次第然不过亲疏远近先后之别尔此节与诚之
者工夫之序不同上说两则能下说两则可以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3b 页 WYG0204-1064b.png
要看○天地能赋人物以性不能使之各尽其性
圣人能尽之即可以赞化育参天地矣此与首章
相似至诚便是致中和赞化育便是天地位育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自此以下当逐本体认不费力处便是天
道著力处便是人道)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
圣人能尽之即可以赞化育参天地矣此与首章
相似至诚便是致中和赞化育便是天地位育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自此以下当逐本体认不费力处便是天
道著力处便是人道)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4a 页 WYG0204-1064c.png
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发外著则又加显矣明则又
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
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
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
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
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
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悉推致之
以各造其极悉是一一推致各是各要造极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是解曲能有诚一句却承致曲而言
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
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
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
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
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
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悉推致之
以各造其极悉是一一推致各是各要造极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是解曲能有诚一句却承致曲而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4b 页 WYG0204-1064d.png
曲无往而不致则德无往而不诚实)
其次指大贤以下诚未至者此节工夫都在致字
上致兼知行言曲只是一偏之善如孟子之四端
是也致即孟子之云扩充是也但孟子曰端则自
其发见之初推致之此曰曲则于其发见之偏悉
推致之能于此一一推致之则贯通乎全体矣孟
子正是发明子思意此即上章自明而诚之意诚
以下皆以效言形著明就已上说动变化就物上
其次指大贤以下诚未至者此节工夫都在致字
上致兼知行言曲只是一偏之善如孟子之四端
是也致即孟子之云扩充是也但孟子曰端则自
其发见之初推致之此曰曲则于其发见之偏悉
推致之能于此一一推致之则贯通乎全体矣孟
子正是发明子思意此即上章自明而诚之意诚
以下皆以效言形著明就已上说动变化就物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5a 页 WYG0204-1065a.png
说曲能有诚一句承上句接下句三诚字不同第
一诚字一曲中之诚第二诚字积众曲之诚至诚
则与上章之诚同矣所谓及其成功一也○形著
明是一类动变化是一类明者形著之盛化者动
变之妙动是方感动变则已改其旧俗然犹有㾗
迹在化则都无㾗迹可见矣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一诚字一曲中之诚第二诚字积众曲之诚至诚
则与上章之诚同矣所谓及其成功一也○形著
明是一类动变化是一类明者形著之盛化者动
变之妙动是方感动变则已改其旧俗然犹有㾗
迹在化则都无㾗迹可见矣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5b 页 WYG0204-1065b.png
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见音现)
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以卜
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
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唯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
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谓鬼神
(兆萌二字皆指几之先见者言执玉高卑见左氏传定公十五年心私则目伪神谓鬼神兴国本无此四
字)
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见音现)
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以卜
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
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唯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
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谓鬼神
(兆萌二字皆指几之先见者言执玉高卑见左氏传定公十五年心私则目伪神谓鬼神兴国本无此四
字)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6a 页 WYG0204-1065c.png
上章言至诚可以参赞天地极言圣人之功用此
章又举至诚与鬼神合德言之前章是就应事处
言此章是就事未形之先言专发明圣人用处以
见圣人之道无所不至夫前知亦必于动处见所
谓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祯祥者兴之几妖
孽者亡之几见蓍龟动四体者无非善不善之发
然唯至诚无一毫私伪者乃能察之故曰至诚如
神即通书所谓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
章又举至诚与鬼神合德言之前章是就应事处
言此章是就事未形之先言专发明圣人用处以
见圣人之道无所不至夫前知亦必于动处见所
谓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祯祥者兴之几妖
孽者亡之几见蓍龟动四体者无非善不善之发
然唯至诚无一毫私伪者乃能察之故曰至诚如
神即通书所谓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6b 页 WYG0204-1065d.png
几曰圣人祸福将至一句与下面善不善两句意
思似重复难说恐只是承蓍龟四体两句许氏曰
灾祥卜筮明白者虽常人亦能知之但迹虽如此
几乃如彼祥或致凶妖或致吉者其理非至诚者
莫能知也盖几之善者亦有祸福之应几不善亦
有祸福之应如此者尤足见至诚之如神
右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
此章与第十六章文不相属而意则相承彼
思似重复难说恐只是承蓍龟四体两句许氏曰
灾祥卜筮明白者虽常人亦能知之但迹虽如此
几乃如彼祥或致凶妖或致吉者其理非至诚者
莫能知也盖几之善者亦有祸福之应几不善亦
有祸福之应如此者尤足见至诚之如神
右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
此章与第十六章文不相属而意则相承彼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7a 页 WYG0204-1066a.png
言诚者鬼神之所以为鬼神此言圣人之至
诚圣人之所以如鬼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也之道音导)
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
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胡氏曰诚有以实理言者有以实心言者以实理
言诚即道也似不必分体与用以实心言实有是
心然后能实有是理且诚者物之所以成本下文
诚圣人之所以如鬼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也之道音导)
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
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胡氏曰诚有以实理言者有以实心言者以实理
言诚即道也似不必分体与用以实心言实有是
心然后能实有是理且诚者物之所以成本下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7b 页 WYG0204-1066b.png
诚者物之终始一句泛指物之所以自成者言也
诚以心言本下文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两句专指人之有以自成者而言也泛指在物者
则以物之所以自成者为本而以人之所当自行
者为用若专指在人者如下文章句所谓人之心
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
行矣若是则以心之诚为本而道之行为用又何
疑焉盖诚者道之骨子道乃诚之所以行也观章
诚以心言本下文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两句专指人之有以自成者而言也泛指在物者
则以物之所以自成者为本而以人之所当自行
者为用若专指在人者如下文章句所谓人之心
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
行矣若是则以心之诚为本而道之行为用又何
疑焉盖诚者道之骨子道乃诚之所以行也观章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8a 页 WYG0204-1066c.png
句一而字便见得道自诚中出者
此节二句为一章总括意所重又在而道自道一
句下文二节不过详言此二句也诚者物之终始
一句应上诚者自成一句不诚无物以下两句言
人之心不可不实以应下而道自道一句后面非
自成己一节又言诚之为道不特自成而又能及
物如此盖诚与道虽有体与用之分而实未尝相
离也○诚者自成也一句朱子谓此是孤立悬空
此节二句为一章总括意所重又在而道自道一
句下文二节不过详言此二句也诚者物之终始
一句应上诚者自成一句不诚无物以下两句言
人之心不可不实以应下而道自道一句后面非
自成己一节又言诚之为道不特自成而又能及
物如此盖诚与道虽有体与用之分而实未尝相
离也○诚者自成也一句朱子谓此是孤立悬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8b 页 WYG0204-1066d.png
说盖谓天下之物有此实理方成此物若人之所
当自行者无此实心如何能实此理故章句提起
心之一字言之又如人之耳目口鼻手足百骸都
是人身自实有的即所谓自成者也到得耳目口
鼻手足所当行之道虽是诚中所出之理却须是
人自去行始得故曰而道自道
此诚字即天命之性是就大原头说来故章句曰
物之所以自成此物字兼人在其中道字即率性
当自行者无此实心如何能实此理故章句提起
心之一字言之又如人之耳目口鼻手足百骸都
是人身自实有的即所谓自成者也到得耳目口
鼻手足所当行之道虽是诚中所出之理却须是
人自去行始得故曰而道自道
此诚字即天命之性是就大原头说来故章句曰
物之所以自成此物字兼人在其中道字即率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9a 页 WYG0204-1067a.png
之道却专指人说故章句曰人之所当自行言物
之自成则全不假人为言人之自行为之全在乎
人此章五诚字此一诚字兼理与心言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
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
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
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
之自成则全不假人为言人之自行为之全在乎
人此章五诚字此一诚字兼理与心言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
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
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
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39b 页 WYG0204-1067b.png
者亦无不行矣(天下之物至亦尽而无有矣六句释诚者物之终始一句故人之心至亦
如无有二句释不诚无物一句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以下一句又言人之心果能无不实便如上文之诚
者有以自成而道无不行也故章句特说有以自成四字以见此意两尽字皆释终字)
此节三诚字上一诚字专以理言下二诚字皆以
心言物字兼以事言诚者物之终始一句包天人
而言独云实理为物之终始也以应上文诚者自
成一句言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未有无此理
而有此物也故章句曰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
如无有二句释不诚无物一句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以下一句又言人之心果能无不实便如上文之诚
者有以自成而道无不行也故章句特说有以自成四字以见此意两尽字皆释终字)
此节三诚字上一诚字专以理言下二诚字皆以
心言物字兼以事言诚者物之终始一句包天人
而言独云实理为物之终始也以应上文诚者自
成一句言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未有无此理
而有此物也故章句曰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0a 页 WYG0204-1067c.png
尽而无有矣譬如花相似春气至而开则为物之
始春气尽而落则为物之终故曰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以下却是就人心上说言人之应物才
不诚便如无此事一般不字便见是人去不他人
既不诚则无是实心无是实心则无是事矣故君
子必当实乎此心然后为贵也此二句以应上文
而道自道一句以见道之行也如下文所行诚之
二字当与二十章诚之者诚之二字同看
始春气尽而落则为物之终故曰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以下却是就人心上说言人之应物才
不诚便如无此事一般不字便见是人去不他人
既不诚则无是实心无是实心则无是事矣故君
子必当实乎此心然后为贵也此二句以应上文
而道自道一句以见道之行也如下文所行诚之
二字当与二十章诚之者诚之二字同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0b 页 WYG0204-1067d.png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
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
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
而皆得其宜也
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两句本上文之意
以释非自成己而已一句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
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
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
而皆得其宜也
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两句本上文之意
以释非自成己而已一句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1a 页 WYG0204-1068a.png
彼两句方是释所以成物一句既得于己一句反
上二句意说见于事指道说○此诚字亦以心言
非自成己一句推本上意而言所以成物一句方
是说诚之用其广如此而道所以行于彼也成己
仁也成物知也二句是覆说上成己成物之事仁
之成己即克己复礼之谓知之成物即知周乎万
物之谓盖知所以运用者也又言仁知二者皆性
之德是合内外之道仁为体之存在内知为用之
上二句意说见于事指道说○此诚字亦以心言
非自成己一句推本上意而言所以成物一句方
是说诚之用其广如此而道所以行于彼也成己
仁也成物知也二句是覆说上成己成物之事仁
之成己即克己复礼之谓知之成物即知周乎万
物之谓盖知所以运用者也又言仁知二者皆性
之德是合内外之道仁为体之存在内知为用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1b 页 WYG0204-1068b.png
发在外既合内外如此所以应事接物以时措之
无不得其当也所谓时措即成物之事也故字要
看时措之时即时中之时性之德是未发之中时
措之宜是发而合乎时中之中分言之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合言之仁知皆性之德故曰合内外之
道诚之体为仁诚之用为知实理可据曰德实理
可行曰道○此成己成物诚之者事下文悠久成
物诚者之事此章本言人道亦先仁后知者盖全
无不得其当也所谓时措即成物之事也故字要
看时措之时即时中之时性之德是未发之中时
措之宜是发而合乎时中之中分言之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合言之仁知皆性之德故曰合内外之
道诚之体为仁诚之用为知实理可据曰德实理
可行曰道○此成己成物诚之者事下文悠久成
物诚者之事此章本言人道亦先仁后知者盖全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2a 页 WYG0204-1068c.png
章大意则是入德至是成己成物则德成矣亦犹
致曲章言至诚能化之意盖学而至此亦不异于
圣人故亦先行后知章内两自成不同一自然之
自一自己之自或曰皆自己之自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
既无虚假自无閒断(无虚假说至诚无间断说无息)
此因上二章言至诚之功用于此特以故字起之
致曲章言至诚能化之意盖学而至此亦不异于
圣人故亦先行后知章内两自成不同一自然之
自一自己之自或曰皆自己之自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
既无虚假自无閒断(无虚假说至诚无间断说无息)
此因上二章言至诚之功用于此特以故字起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2b 页 WYG0204-1068d.png
上二至诚章一言仁一言知此专言勇
不息则久久则徵
久常于中也徵验于外也
徵是外人信之而验于外也只是道理充实于内
自然昭著如睟面盎背之类是也
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著于
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
不息则久久则徵
久常于中也徵验于外也
徵是外人信之而验于外也只是道理充实于内
自然昭著如睟面盎背之类是也
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著于
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3a 页 WYG0204-1069a.png
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
高大而光明
此章大槩是言圣人久于其道自然昭著于外而
人可见者如此言至诚积于中者既久则徵验于
外者自然悠远而无穷悠远则自博厚博厚则自
高明盖所积者广博则其势自然高大所积者深
厚则其精自然光明此皆圣人功业著见如此故
章句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也悠远悠久亦自勇
高大而光明
此章大槩是言圣人久于其道自然昭著于外而
人可见者如此言至诚积于中者既久则徵验于
外者自然悠远而无穷悠远则自博厚博厚则自
高明盖所积者广博则其势自然高大所积者深
厚则其精自然光明此皆圣人功业著见如此故
章句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也悠远悠久亦自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3b 页 WYG0204-1069b.png
言博厚亦因仁言高明亦因知言此虽非正意亦
通然悠久寓于高厚之中犹勇在仁知之内朱子
曰博厚高明犹人之形体悠久犹人之元气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
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此节言圣人与天地同其功用盖载物覆物成物
本是天地之功用然圣人之博厚高明悠久亦能
通然悠久寓于高厚之中犹勇在仁知之内朱子
曰博厚高明犹人之形体悠久犹人之元气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
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此节言圣人与天地同其功用盖载物覆物成物
本是天地之功用然圣人之博厚高明悠久亦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4a 页 WYG0204-1069c.png
如天地之载物覆物成物也故曰博厚所以载物
观三所以字可见圣人载物如字养其民之类是
也覆物如教化其下之类是也悠久成物如垂范
作则利及万世之类是也自存诸中言则悠远在
高厚之前自见诸用言则悠久在高厚之后久是
久于中悠是久于外故章句言兼内外悠是自今
观后见其无终穷之意久是就他骨子里说见其
镇常如此
观三所以字可见圣人载物如字养其民之类是
也覆物如教化其下之类是也悠久成物如垂范
作则利及万世之类是也自存诸中言则悠远在
高厚之前自见诸用言则悠久在高厚之后久是
久于中悠是久于外故章句言兼内外悠是自今
观后见其无终穷之意久是就他骨子里说见其
镇常如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4b 页 WYG0204-1069d.png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前言同用以功言此言同体以德言配犹合也盖
博厚高明悠久本天地之气体然也然圣人博厚
高明悠久之德亦与天地同也悠久兼指高厚说
无疆兼指天地说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见音现)
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
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前言同用以功言此言同体以德言配犹合也盖
博厚高明悠久本天地之气体然也然圣人博厚
高明悠久之德亦与天地同也悠久兼指高厚说
无疆兼指天地说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见音现)
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5a 页 WYG0204-1070a.png
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
如此者三字指上文三句而言不见不动皆是就
圣人身上说犹言天何言四时行百物生之意无
为而成一句又是总说上二句之意譬如地未尝
有意生物而百谷草木禽兽昆虫皆粲然可睹是
不见而章也天未尝有意变化万物而凡有生者
皆禀命于天不动而变也此言圣人之道至此与
天地一矣饶氏谓不见而章即品物流形不动而
如此者三字指上文三句而言不见不动皆是就
圣人身上说犹言天何言四时行百物生之意无
为而成一句又是总说上二句之意譬如地未尝
有意生物而百谷草木禽兽昆虫皆粲然可睹是
不见而章也天未尝有意变化万物而凡有生者
皆禀命于天不动而变也此言圣人之道至此与
天地一矣饶氏谓不见而章即品物流形不动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5b 页 WYG0204-1070b.png
变即云行雨施无为而成即各正性命○此章自
此以上言圣人之至诚无息其德业功用与天地
同其大自天地之道以下至货财殖焉复以天地
之大明至诚无息之功用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
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
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此以上言圣人之至诚无息其德业功用与天地
同其大自天地之道以下至货财殖焉复以天地
之大明至诚无息之功用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
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
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6a 页 WYG0204-1070c.png
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者不过一诚字而已两
其字亦指诚而言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下文生
物之功
此复言天地之道由其诚一不贰故能于博厚高
明悠久各极其盛而致有下文四条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
其字亦指诚而言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下文生
物之功
此复言天地之道由其诚一不贰故能于博厚高
明悠久各极其盛而致有下文四条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6b 页 WYG0204-1070d.png
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
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
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夫音扶华藏并去声卷平声勺市若
反)
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
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
卷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
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
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夫音扶华藏并去声卷平声勺市若
反)
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
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
卷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7a 页 WYG0204-1071a.png
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
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谓天地山川非积累而大圣人生知安行亦非积累而成故曰
读者不以辞害意此谓圣人之德悠久而自然昭著非始微而后著也)
此节言天地气象功效如此昭昭犹管中所见之
天此四条子思大意只是形容天地由其不贰不
息致有盛大生物之意此以见圣人之德同以诚
为贵然非不息则亦不能博厚高明而与天地同
其功用之大
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谓天地山川非积累而大圣人生知安行亦非积累而成故曰
读者不以辞害意此谓圣人之德悠久而自然昭著非始微而后著也)
此节言天地气象功效如此昭昭犹管中所见之
天此四条子思大意只是形容天地由其不贰不
息致有盛大生物之意此以见圣人之德同以诚
为贵然非不息则亦不能博厚高明而与天地同
其功用之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7b 页 WYG0204-1071b.png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
已(于音乌乎音呼)
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
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
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
杂不已则无閒断先后
此引诗则以天地圣人之德天与圣人只是一个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
已(于音乌乎音呼)
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
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
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
杂不已则无閒断先后
此引诗则以天地圣人之德天与圣人只是一个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8a 页 WYG0204-1071c.png
不已以应章首至诚无息之言维天之命便是诚
于穆不已便是无息故下释之曰此天之所以为
天也深意在所以二字上正指至诚无息言犹言
天至诚无息所以为天也于乎岂不显著乎文王
之德之纯一不二又释之曰此文王亦以至诚无
息所以为文王也下面纯亦不已一句又总天与
文王说言文王德之纯也亦能如天道之不已言
圣人与天地同德也夫道之显者谓之文所谓岂
于穆不已便是无息故下释之曰此天之所以为
天也深意在所以二字上正指至诚无息言犹言
天至诚无息所以为天也于乎岂不显著乎文王
之德之纯一不二又释之曰此文王亦以至诚无
息所以为文王也下面纯亦不已一句又总天与
文王说言文王德之纯也亦能如天道之不已言
圣人与天地同德也夫道之显者谓之文所谓岂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8b 页 WYG0204-1071d.png
不显者即咏叹此文王之显也言天以包地言文
王以證群圣
右第二十六章言天道也
此章但言圣人纯亦不已而隐然见学者之
不可以不自强不息
大哉圣人之道
包下文两节而言
此一句总起下洋洋优优两节○此章当分两节
王以證群圣
右第二十六章言天道也
此章但言圣人纯亦不已而隐然见学者之
不可以不自强不息
大哉圣人之道
包下文两节而言
此一句总起下洋洋优优两节○此章当分两节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9a 页 WYG0204-1072a.png
看自章首至至道不凝焉言圣人之道大无不周
细无不入然必有圣人至德然后可凝此道也自
尊德性以下遂言学者修德以至圣人之方中庸
所言入德工夫此处极为细密末后是故一节只
是说尊德性道问学之效如此○此道即率性之
道谓虽天下所共由而非圣人不能尽故独归圣
人亦犹前章道虽愚夫愚妇可知可行而非君子
不能知行也
细无不入然必有圣人至德然后可凝此道也自
尊德性以下遂言学者修德以至圣人之方中庸
所言入德工夫此处极为细密末后是故一节只
是说尊德性道问学之效如此○此道即率性之
道谓虽天下所共由而非圣人不能尽故独归圣
人亦犹前章道虽愚夫愚妇可知可行而非君子
不能知行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49b 页 WYG0204-1072b.png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
此节言道之极于至大指其形于气化者言发育
万物一句是道之功用语录谓即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便是圣人之道发育处下一句是道之体段
只是充塞天地之意饶氏谓万物发生养育于阴
阳五行之气道即阴阳五行之理是气之流行即
是理之流行也此气之充塞即此理之充塞也即
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
此节言道之极于至大指其形于气化者言发育
万物一句是道之功用语录谓即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便是圣人之道发育处下一句是道之体段
只是充塞天地之意饶氏谓万物发生养育于阴
阳五行之气道即阴阳五行之理是气之流行即
是理之流行也此气之充塞即此理之充塞也即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0a 页 WYG0204-1072c.png
前章语大莫能载之意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优优充足有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
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
此节言道之入于至小指其形于人事者言礼仪
如冠婚丧祭朝觐会同之类为大节威仪如进退
升降俯仰揖逊之类为其中之小目此既以道之
入于至小言而亦以大哉冠之何也盖此章以圣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优优充足有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
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
此节言道之入于至小指其形于人事者言礼仪
如冠婚丧祭朝觐会同之类为大节威仪如进退
升降俯仰揖逊之类为其中之小目此既以道之
入于至小言而亦以大哉冠之何也盖此章以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0b 页 WYG0204-1072d.png
道之大为言然不合众小则无以成其大此三千
三百虽指至小者乃所以形容其大故亦以大哉
发之 费隐章言天地之道道之体也此言圣人
之道圣人之功业言道之用也发育万物是言圣
人裁成辅相神圣功化大无不举也礼仪威仪是
言圣人品节裁制文理密察细无不周也皆是圣
人至德而行至道处必如此然后尽圣人之用
待其人而后行
三百虽指至小者乃所以形容其大故亦以大哉
发之 费隐章言天地之道道之体也此言圣人
之道圣人之功业言道之用也发育万物是言圣
人裁成辅相神圣功化大无不举也礼仪威仪是
言圣人品节裁制文理密察细无不周也皆是圣
人至德而行至道处必如此然后尽圣人之用
待其人而后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1a 页 WYG0204-1073a.png
总结上两节
言道之大小皆须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德谓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也成也
得是道于己谓之德道之大小各极其至斯为至
道德之大小各极其至斯为至德有是德然后足
以凝是道而为己有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焉凝是聚之于身至德便是人至道便是发育万
言道之大小皆须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德谓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也成也
得是道于己谓之德道之大小各极其至斯为至
道德之大小各极其至斯为至德有是德然后足
以凝是道而为己有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焉凝是聚之于身至德便是人至道便是发育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1b 页 WYG0204-1073b.png
物之类故曰二字以见缴上文人道二节故下文
遂言修德凝道之事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
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
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
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
遂言修德凝道之事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
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
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
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2a 页 WYG0204-1073c.png
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
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
理则不使有毫釐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
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
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
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
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此节五句尊德性道问学一句为下四句纲领致
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
理则不使有毫釐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
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
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
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
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此节五句尊德性道问学一句为下四句纲领致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2b 页 WYG0204-1073d.png
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此属尊德性事工夫浑沦
所以然者惟欲存心以极上文道体之大一节尽
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此属道问学事工夫细密
所以然者惟欲致知以尽上文道体之细一节也
夫道之为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君子之学既能
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须道问学以尽于小此君子
指学者说德性是受于天者尊之即存养本原之
谓学问是资于人者道之即推极事理之谓此二
所以然者惟欲存心以极上文道体之大一节尽
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此属道问学事工夫细密
所以然者惟欲致知以尽上文道体之细一节也
夫道之为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君子之学既能
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须道问学以尽于小此君子
指学者说德性是受于天者尊之即存养本原之
谓学问是资于人者道之即推极事理之谓此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3a 页 WYG0204-1074a.png
事正程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谓
也广大高明皆指心体上说盖心之体本自广大
高明能不以私意蔽之便是致广大能不以私欲
自累便是极高明私意指萌动之始说一为其所
蔽则广大处已被窒塞了私欲指接物时说一为
其所累则高明者亦卑且昏矣故指已学者说温
之则涵泳之味深厚指资质说敦之则持守之力
固此皆存其心之本然者也然非尊德性则不能
也广大高明皆指心体上说盖心之体本自广大
高明能不以私意蔽之便是致广大能不以私欲
自累便是极高明私意指萌动之始说一为其所
蔽则广大处已被窒塞了私欲指接物时说一为
其所累则高明者亦卑且昏矣故指已学者说温
之则涵泳之味深厚指资质说敦之则持守之力
固此皆存其心之本然者也然非尊德性则不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3b 页 WYG0204-1074b.png
道问学既尊德性不可不道问学非致广大则不
能尽精微既致广大不可不尽精微非极高明则
不能道中庸既极高明不可不道中庸非温故则
不能知新既温故不可不知新非敦厚则不能崇
礼既敦厚又不可不崇礼五句是十意故章句曰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大指上五节言小
指下五节言首指尊德性道问学一句尾指下四
句○广大中自有精微之理高明中自有中庸之
能尽精微既致广大不可不尽精微非极高明则
不能道中庸既极高明不可不道中庸非温故则
不能知新既温故不可不知新非敦厚则不能崇
礼既敦厚又不可不崇礼五句是十意故章句曰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大指上五节言小
指下五节言首指尊德性道问学一句尾指下四
句○广大中自有精微之理高明中自有中庸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4a 页 WYG0204-1074c.png
则温故中自有新意敦厚中自有节文故不可不
交勉而并进尊致极温敦五字为存心工夫道尽
道知崇为致知工夫章句谓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恭主貌敬主心是内外皆要奉持又见总下面致
知五字工夫○定宇陈氏以此五句交互分知行
言似得子思之意曰致广大道中庸敦厚以崇礼
三者属尊德性为力行之事尽精微极高明温故
而知新三者属道问学为致知之事首言尊德性
交勉而并进尊致极温敦五字为存心工夫道尽
道知崇为致知工夫章句谓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恭主貌敬主心是内外皆要奉持又见总下面致
知五字工夫○定宇陈氏以此五句交互分知行
言似得子思之意曰致广大道中庸敦厚以崇礼
三者属尊德性为力行之事尽精微极高明温故
而知新三者属道问学为致知之事首言尊德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4b 页 WYG0204-1074d.png
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则先行而后知继言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则先
知而后行欲尽修德凝道工夫则知行二者当先
后交勉而并进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倍与
背同与平声)
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则先
知而后行欲尽修德凝道工夫则知行二者当先
后交勉而并进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倍与
背同与平声)
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5a 页 WYG0204-1075a.png
上文修德凝道工夫到了后来盛德功效自然如
此言人能修德以凝道则无所往而不可不倍谓
忠于上兴如兴贤之兴明哲只是晓天下之事顺
理而行自然灾害不及其身非见几知微之谓也
明哲总上修德凝道言保身总上不骄不倍足以
兴容言一说末引诗是證无道默容之意
右第二十七章言人道也
进学以知为先此章则先行后知者盖承大
此言人能修德以凝道则无所往而不可不倍谓
忠于上兴如兴贤之兴明哲只是晓天下之事顺
理而行自然灾害不及其身非见几知微之谓也
明哲总上修德凝道言保身总上不骄不倍足以
兴容言一说末引诗是證无道默容之意
右第二十七章言人道也
进学以知为先此章则先行后知者盖承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5b 页 WYG0204-1075b.png
小言不得不然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好去声灾古灾字)
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也
此承上章末意而引此言自用自专者皆非明哲
之道也如下文有位无德而作礼乐即是愚而好
自用有德无位而作礼乐即是贱而好自专居周
之世而欲用夏殷之礼则是反古之道道即议礼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好去声灾古灾字)
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也
此承上章末意而引此言自用自专者皆非明哲
之道也如下文有位无德而作礼乐即是愚而好
自用有德无位而作礼乐即是贱而好自专居周
之世而欲用夏殷之礼则是反古之道道即议礼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6a 页 WYG0204-1075c.png
制度考文之事然则此节又为此章纲领○生乎
今之世以下又是通说上二句意盖愚者贱者但
当遵守当世之法若欲反用古道必获罪于上是
灾及其身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度品制
文书名(书即字也名即字之音声也)
看此三句须要先识圣人功用气象之大方有益
今之世以下又是通说上二句意盖愚者贱者但
当遵守当世之法若欲反用古道必获罪于上是
灾及其身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度品制
文书名(书即字也名即字之音声也)
看此三句须要先识圣人功用气象之大方有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6b 页 WYG0204-1075d.png
议礼如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尊而尚齿
商人贵爵尚齿周人贵亲尚齿之类制度考文如
虞书同律度量衡之类此三字专指贱者而不及
愚者盖此章为在下位者而言故于贱者特详故
末又表出孔子以證之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行去声)
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
皆同言天下一统也(轨辙迹之度车轮行于地有迹谓之辙两辙中间相去谓之轨
商人贵爵尚齿周人贵亲尚齿之类制度考文如
虞书同律度量衡之类此三字专指贱者而不及
愚者盖此章为在下位者而言故于贱者特详故
末又表出孔子以證之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行去声)
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
皆同言天下一统也(轨辙迹之度车轮行于地有迹谓之辙两辙中间相去谓之轨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7a 页 WYG0204-1076a.png
古者车轨皆阔六尺六寸或不依此制车亦杌𣕕不可行故曰同轨伦次序之体次序如等威节文之类
体如辨上下定民志君臣父子贵贱尊卑之体天子制礼通上下共行之故曰同伦)
车同轨应制度书同文应考文行同伦应议礼车
同轨亦是就制度中举一端而言之议礼所以制
行故行同伦制度所以为法故车同轨考文所以
合俗故书同文此三句只是见天下一统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
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体如辨上下定民志君臣父子贵贱尊卑之体天子制礼通上下共行之故曰同伦)
车同轨应制度书同文应考文行同伦应议礼车
同轨亦是就制度中举一端而言之议礼所以制
行故行同伦制度所以为法故车同轨考文所以
合俗故书同文此三句只是见天下一统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
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7b 页 WYG0204-1076b.png
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此节言有位有德始可作礼乐如周公是也无德
是愚无位是贱二者而欲作礼乐则自用自专者
也
子曰吾说夏礼把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
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又引孔子之言把夏之后徵證也宋殷之后三代
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
此节言有位有德始可作礼乐如周公是也无德
是愚无位是贱二者而欲作礼乐则自用自专者
也
子曰吾说夏礼把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
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又引孔子之言把夏之后徵證也宋殷之后三代
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8a 页 WYG0204-1076c.png
證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
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此子思又引孔子之言以證有德无位而不敢作
礼乐者言吾说夏礼把去夏已远文献已皆不足
徵矣吾学殷礼有宋存焉言春秋时宋去殷犹未
远而文籍贤者或犹有存焉又言吾学周礼是今
日之所用者我既不得位则当从周而已从周与
论语所言不同彼之所从从西周之文盛者也即
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此子思又引孔子之言以證有德无位而不敢作
礼乐者言吾说夏礼把去夏已远文献已皆不足
徵矣吾学殷礼有宋存焉言春秋时宋去殷犹未
远而文籍贤者或犹有存焉又言吾学周礼是今
日之所用者我既不得位则当从周而已从周与
论语所言不同彼之所从从西周之文盛者也即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8b 页 WYG0204-1076d.png
从先进之意此之所从从当时之制者也以此观
之使圣人得位必作礼乐而不专于从周以彼观
之则夫子斟酌礼乐虽兼四代要其从前代者必
不多于从周也二者兼言并行而不相悖此可见
孔子虽不欲徇时俗之弊而亦不敢不循时王之
制此所以为孔子之时中也○夏礼曰说殷礼曰
学盖孔子殷人也则宋犹能用殷礼未尽坏但非
当世所用耳中庸所记圣言过于论语之精周礼
之使圣人得位必作礼乐而不专于从周以彼观
之则夫子斟酌礼乐虽兼四代要其从前代者必
不多于从周也二者兼言并行而不相悖此可见
孔子虽不欲徇时俗之弊而亦不敢不循时王之
制此所以为孔子之时中也○夏礼曰说殷礼曰
学盖孔子殷人也则宋犹能用殷礼未尽坏但非
当世所用耳中庸所记圣言过于论语之精周礼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9a 页 WYG0204-1077a.png
即周公所制者十八十九章是也
右第二十八章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
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王去声)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
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此王天下承上章有位者言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
右第二十八章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
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王去声)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
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此王天下承上章有位者言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59b 页 WYG0204-1077b.png
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
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
也
上焉者为夏商礼非不善然于今无可徵民将骇
而不信下焉者如孔子德非不善然不得显位以
行之民亦将玩而不信上焉无徵民弗从承上章
把宋而立言下焉不尊民弗从承上章仲尼而立
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
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
也
上焉者为夏商礼非不善然于今无可徵民将骇
而不信下焉者如孔子德非不善然不得显位以
行之民亦将玩而不信上焉无徵民弗从承上章
把宋而立言下焉不尊民弗从承上章仲尼而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0a 页 WYG0204-1077c.png
言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
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
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徵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
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
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
吾言者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
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
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徵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
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
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
吾言者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0b 页 WYG0204-1077d.png
此君子指上文王天下者而言故以故字起之道
即三重之事本诸身以下六句只是本诸身一句
是致力处应上章有其德三字下面五句皆就徵
验上说言有位之君子行此三重之道必本于此
身之有德则自有下五者之应若五者不应是身
无其德也则当用力以修其德 前章言无德位
而作礼乐其终也灾及其身此言有德位而作礼
乐其始也必本诸身其功用宏大全在人主身上
即三重之事本诸身以下六句只是本诸身一句
是致力处应上章有其德三字下面五句皆就徵
验上说言有位之君子行此三重之道必本于此
身之有德则自有下五者之应若五者不应是身
无其德也则当用力以修其德 前章言无德位
而作礼乐其终也灾及其身此言有德位而作礼
乐其始也必本诸身其功用宏大全在人主身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1a 页 WYG0204-1078a.png
此节六句上二句以人已对言第三第六句以已
去未来对言第四第五句以隐显对言建诸天地
而不倍一句谓吾建于此而于道不相悖也故章
句曰天地者道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
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此节虽只举鬼神圣人一句其实总结上文言鬼
去未来对言第四第五句以隐显对言建诸天地
而不倍一句谓吾建于此而于道不相悖也故章
句曰天地者道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
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此节虽只举鬼神圣人一句其实总结上文言鬼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1b 页 WYG0204-1078b.png
神则天地可知言圣人则三王可知鬼神天理之
至知之则无疑圣人人道之至知之则不惑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
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
此亦自上文本诸身效验而言观是故二字可见
动举一身而言故章句曰兼言行世犹世世也道
犹行也故曰兼法则行已见于事有成迹可效故
至知之则无疑圣人人道之至知之则不惑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
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
此亦自上文本诸身效验而言观是故二字可见
动举一身而言故章句曰兼言行世犹世世也道
犹行也故曰兼法则行已见于事有成迹可效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2a 页 WYG0204-1078c.png
曰法言未见于事未有迹可据但可为准而行之
故曰则远之指不得见者近之指亲炙者动行言
与二之字皆指君子而言也有望悦其德之被有
企慕之意不厌习其行之常无厌斁之心○胡氏
曰上文质诸鬼神俟百世是要其终此申言徵庶
民之意原其始也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
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恶去声射音妒诗作斁)
故曰则远之指不得见者近之指亲炙者动行言
与二之字皆指君子而言也有望悦其德之被有
企慕之意不厌习其行之常无厌斁之心○胡氏
曰上文质诸鬼神俟百世是要其终此申言徵庶
民之意原其始也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
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恶去声射音妒诗作斁)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2b 页 WYG0204-1078d.png
诗周颂振鹭之篇射厌也所谓此者指本诸身以下
六事而言
在彼无恶应远之则有望是徵诸民也在此无射
应近之则不厌是本诸身也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应世为天下道三句之意蚤有誉又总结以永终
誉意中庸引此言君子盛德道行于民而民之敬
慕如此○定宇陈氏曰永终誉要其终蚤有誉由
其始蚤有誉尚易永终誉尤难章内三言君子皆
六事而言
在彼无恶应远之则有望是徵诸民也在此无射
应近之则不厌是本诸身也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应世为天下道三句之意蚤有誉又总结以永终
誉意中庸引此言君子盛德道行于民而民之敬
慕如此○定宇陈氏曰永终誉要其终蚤有誉由
其始蚤有誉尚易永终誉尤难章内三言君子皆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3a 页 WYG0204-1079a.png
指王天下者而言
右第二十九章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
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
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
末而言也(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内与本是精处如圣人不可见之行是也外与末是粗处如
圣人可见之事是也且以尧舜之道言之精一执中之传内也本也礼乐刑政之设末也外也文武之法
右第二十九章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
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
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
末而言也(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内与本是精处如圣人不可见之行是也外与末是粗处如
圣人可见之事是也且以尧舜之道言之精一执中之传内也本也礼乐刑政之设末也外也文武之法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3b 页 WYG0204-1079b.png
亦然此只是见圣人能尽中庸之道精处粗处皆如此)
此章三节第一节言圣人工夫第二节言圣人之
德第三节言天地之大前言尧舜文武周公能体
中庸之道而以孔子继之此言孔子法尧舜文武
以体中庸之道方氏谓中庸之道至仲尼集大成
故末皆以仲尼明之是也○祖述尧舜者尧舜为
人道之极故宗之宪章文武者法度至文武而备
故守之尧舜非无法言道而法在其中文武非无
此章三节第一节言圣人工夫第二节言圣人之
德第三节言天地之大前言尧舜文武周公能体
中庸之道而以孔子继之此言孔子法尧舜文武
以体中庸之道方氏谓中庸之道至仲尼集大成
故末皆以仲尼明之是也○祖述尧舜者尧舜为
人道之极故宗之宪章文武者法度至文武而备
故守之尧舜非无法言道而法在其中文武非无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4a 页 WYG0204-1079c.png
道言法而道在其中天时谓春夏秋冬律之者谓
法其自然之运如书有行夏之时行有不时不食
迅雷必变是也水土谓东西南北袭之者谓因其
一定之理如书之序禹贡述职方行之居鲁而缝
掖居宋而章甫是也详见或问上二句是学贯古
今下二句是学该穹壤○祖述宪章同于前圣即
考诸三王而不缪上律下袭同于天地即建诸天
地而不悖夫自尧舜至文武相传之道只是此中
法其自然之运如书有行夏之时行有不时不食
迅雷必变是也水土谓东西南北袭之者谓因其
一定之理如书之序禹贡述职方行之居鲁而缝
掖居宋而章甫是也详见或问上二句是学贯古
今下二句是学该穹壤○祖述宪章同于前圣即
考诸三王而不缪上律下袭同于天地即建诸天
地而不悖夫自尧舜至文武相传之道只是此中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4b 页 WYG0204-1079d.png
字天时水土亦只是此中字于尧舜即祖述于文
武即宪章天时即律水土则袭此可见夫子之时
中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辟音譬帱徒报反)
错犹迭也此言圣人之德
两辟如字正指圣人身上说言圣人如天地之无
不持载覆帱如四时日月之交易代谢上一句以
武即宪章天时即律水土则袭此可见夫子之时
中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辟音譬帱徒报反)
错犹迭也此言圣人之德
两辟如字正指圣人身上说言圣人如天地之无
不持载覆帱如四时日月之交易代谢上一句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5a 页 WYG0204-1080a.png
天地定位言以比其经下二句以阴阳流行言以
比其纬上自平铺处横说下自接续处直说此皆
就孔子全体之德上说不必泥于行事之迹持载
即前章博厚之至覆帱即高明之至错行代明即
悠久之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
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悖即背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
比其纬上自平铺处横说下自接续处直说此皆
就孔子全体之德上说不必泥于行事之迹持载
即前章博厚之至覆帱即高明之至错行代明即
悠久之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
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悖即背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5b 页 WYG0204-1080b.png
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
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
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
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
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譬之意也
上文以天地喻圣人此谓圣人即天地末言此天
地之所以为大观所以二字夫子即一太极也言
天地覆载之间大化流行万物并育而各得其所
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
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
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
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譬之意也
上文以天地喻圣人此谓圣人即天地末言此天
地之所以为大观所以二字夫子即一太极也言
天地覆载之间大化流行万物并育而各得其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6a 页 WYG0204-1080c.png
如水与火金与木本是相制之物而各自生成此
可见并育而不相害四时日月流行即天地之道
也四时错行如一寒一暑日月代明如一昼一夜
其道若相反而各有其序如春夏生长秋冬肃杀
然当生长之时物亦有死者当肃杀之时物亦有
生者昼夜亦然此可见并行而不相悖所以不害
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此即率性之道所谓物物各
具一太极者也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此
可见并育而不相害四时日月流行即天地之道
也四时错行如一寒一暑日月代明如一昼一夜
其道若相反而各有其序如春夏生长秋冬肃杀
然当生长之时物亦有死者当肃杀之时物亦有
生者昼夜亦然此可见并行而不相悖所以不害
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此即率性之道所谓物物各
具一太极者也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6b 页 WYG0204-1080d.png
即天命之性所谓万物统体一太极者也正与忠
恕一般大德敦化便是忠小德川流便是恕忠是
未发之中恕是时中之中川流者如川之流有支
有派而流行不息敦化者蕴蓄妙理根本盛大而
出无穷此二句只是申明并育并行之意而又总
结之曰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所以二字亦指此二
句故后二章分言小德大德○篇内三言大小十
二章二十七章与此章皆只一样大小前二章先
恕一般大德敦化便是忠小德川流便是恕忠是
未发之中恕是时中之中川流者如川之流有支
有派而流行不息敦化者蕴蓄妙理根本盛大而
出无穷此二句只是申明并育并行之意而又总
结之曰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所以二字亦指此二
句故后二章分言小德大德○篇内三言大小十
二章二十七章与此章皆只一样大小前二章先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7a 页 WYG0204-1081a.png
大后小是就道上先举其大纲而后及其条目此
先小后大是就德上先循其支派而后及其本根
就道上言大小是事之大小皆费也而所以然之
理寓乎其中则是隐也以德上言大小是理之一
本万殊之大小一本是大万殊是小皆隐也有是
理则必有是事至于敦化流行则其见于事者亦
费矣但此只当以体用言不可以费隐分故朱子
虽以体用说费隐初不以费隐分一贯之属意可
先小后大是就德上先循其支派而后及其本根
就道上言大小是事之大小皆费也而所以然之
理寓乎其中则是隐也以德上言大小是理之一
本万殊之大小一本是大万殊是小皆隐也有是
理则必有是事至于敦化流行则其见于事者亦
费矣但此只当以体用言不可以费隐分故朱子
虽以体用说费隐初不以费隐分一贯之属意可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7b 页 WYG0204-1081b.png
见矣
右第三十章言天道也
此章与二十六章相表里前章首言圣人至
诚与天地同下止言天地盛大以见圣人之
盛大此章中言圣人与天地同末止言天地
之大以见圣人之大前章引文王之诗结之
以證群圣人此以孔子行事起之以集群圣
人皆是以天地形容圣人之德也
右第三十章言天道也
此章与二十六章相表里前章首言圣人至
诚与天地同下止言天地盛大以见圣人之
盛大此章中言圣人与天地同末止言天地
之大以见圣人之大前章引文王之诗结之
以證群圣人此以孔子行事起之以集群圣
人皆是以天地形容圣人之德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8a 页 WYG0204-1081c.png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
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知去声齐侧皆反别彼列反)
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
乃仁义礼智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
明辨也
此言达而在上之大圣人其盛德之全体大用如
此唯尧舜可以当之五也字绝句上一句又总下
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知去声齐侧皆反别彼列反)
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
乃仁义礼智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
明辨也
此言达而在上之大圣人其盛德之全体大用如
此唯尧舜可以当之五也字绝句上一句又总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8b 页 WYG0204-1081d.png
四句聪明睿知是生知安行之资首出庶物者也
就中分出仁义礼知四者之德言之此章本说小
德就五者而论则聪明睿知又小德之大德也聪
明属耳目睿知属心睿则能思知则能知睿知即
知之知但礼知自性言通乎上下睿知自资质言
只是圣人言具此四者资质方足以居上而临下
即所谓亶聪明作元后也仁则度量宽广故曰有
容义则操存坚固故曰有执礼则施敬而已故曰
就中分出仁义礼知四者之德言之此章本说小
德就五者而论则聪明睿知又小德之大德也聪
明属耳目睿知属心睿则能思知则能知睿知即
知之知但礼知自性言通乎上下睿知自资质言
只是圣人言具此四者资质方足以居上而临下
即所谓亶聪明作元后也仁则度量宽广故曰有
容义则操存坚固故曰有执礼则施敬而已故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9a 页 WYG0204-1082a.png
有敬齐主心庄主貌中无过不及正不偏不倚以
临事时言知则分别事务故曰有别文理是物之
文缕条理密察是每事详密审察此是就圣人于
至纤悉处言上面四字皆言其盛德之体下面有
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皆言其用盖唯至圣之德
有此生知仁义礼知之体故其见于用者如此上
面唯天下至圣为能七字皆应下面五足以字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临事时言知则分别事务故曰有别文理是物之
文缕条理密察是每事详密审察此是就圣人于
至纤悉处言上面四字皆言其盛德之体下面有
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皆言其用盖唯至圣之德
有此生知仁义礼知之体故其见于用者如此上
面唯天下至圣为能七字皆应下面五足以字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69b 页 WYG0204-1082b.png
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发见也
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溥博渊泉四字是总形容上文五德之体段而时
出之只是当用仁则仁出当用义则义出此可见
川流处章句充积于中四字正指溥博渊泉说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
而民莫不说(见形甸反说音悦)
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充积极其盛言如天渊发见指
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溥博渊泉四字是总形容上文五德之体段而时
出之只是当用仁则仁出当用义则义出此可见
川流处章句充积于中四字正指溥博渊泉说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
而民莫不说(见形甸反说音悦)
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充积极其盛言如天渊发见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0a 页 WYG0204-1082c.png
言行当其可接上文时出二字言因当其可所以民莫不敬信说也)
此以天渊二字皆喻溥博渊泉四字说到圣人身
上言由其溥博渊泉如天渊之极其盛所以发见
无不当其可而能如下文三句所言也见是方出
而未形于言动之时如下章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是也下面分言行说方是动言时事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
此以天渊二字皆喻溥博渊泉四字说到圣人身
上言由其溥博渊泉如天渊之极其盛所以发见
无不当其可而能如下文三句所言也见是方出
而未形于言动之时如下章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是也下面分言行说方是动言时事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0b 页 WYG0204-1082d.png
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施去声队音坠)
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
如天也
因上文圣德之实故有是圣德之名所以用是以
二字起之自舟车所至以下大槩是推衍莫不二
字之辞也故下文以莫不二字总之凡有血气指
人之类言尊之如君亲之如父母极覆载人所及
处皆然岂非德之广大如天乎故曰配天篇内两
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
如天也
因上文圣德之实故有是圣德之名所以用是以
二字起之自舟车所至以下大槩是推衍莫不二
字之辞也故下文以莫不二字总之凡有血气指
人之类言尊之如君亲之如父母极覆载人所及
处皆然岂非德之广大如天乎故曰配天篇内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1a 页 WYG0204-1083a.png
言配天前以德业之高明与天同此以德业之广
大与天同尊亲二字极言敬信说也
右第三十一章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
道也
此章言小德条理分明人所易见故曰凡有
血气莫不尊亲下章言大德即无声无臭者
故曰非圣人其孰能知之此是自内说出外
下章是自外说入内
大与天同尊亲二字极言敬信说也
右第三十一章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
道也
此章言小德条理分明人所易见故曰凡有
血气莫不尊亲下章言大德即无声无臭者
故曰非圣人其孰能知之此是自内说出外
下章是自外说入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1b 页 WYG0204-1083b.png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夫音扶焉于虔反)
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
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
之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
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
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
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夫音扶焉于虔反)
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
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
之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
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
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
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2a 页 WYG0204-1083c.png
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
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著于
物而后能哉
大经是道大本是性性乃大经之本天地化育是
命又大经大本之所自出经是分其条理之谓纶
是比类相合之谓先经之而后可以纶之如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道是理而分之也如君行
于臣臣敬于君父慈于子子孝其父共成其善是
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著于
物而后能哉
大经是道大本是性性乃大经之本天地化育是
命又大经大本之所自出经是分其条理之谓纶
是比类相合之谓先经之而后可以纶之如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道是理而分之也如君行
于臣臣敬于君父慈于子子孝其父共成其善是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2b 页 WYG0204-1083d.png
比而合之也言唯圣人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
其当然之则而可以为法于天下故曰经纶立犹
修身则道立之立非用力字言于所性全体无人
伪杂之而天下之道皆由此出故曰立本立天下
之大本犹云建中于民也知就心上说如云肝胆
相照于天地化育之功吻合交契混融一体故曰
知化育夫焉有所倚只是至诚自然流出不用著
力底意思盖缘圣人一身都是实理无少欠缺才
其当然之则而可以为法于天下故曰经纶立犹
修身则道立之立非用力字言于所性全体无人
伪杂之而天下之道皆由此出故曰立本立天下
之大本犹云建中于民也知就心上说如云肝胆
相照于天地化育之功吻合交契混融一体故曰
知化育夫焉有所倚只是至诚自然流出不用著
力底意思盖缘圣人一身都是实理无少欠缺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3a 页 WYG0204-1084a.png
从此心发出来他这个实理便自然经纶立本知
化又何用靠他物皆只是至诚无妄使之然尔
大本即中大经即庸经纶大经立大本即是尽此
中庸之道天地化育如春夏秋冬日月寒暑无一
息之差知之者谓真知其必然言至诚无伪有以
默契之也此三句是从下说上惟知化育所以能
立大本大本立然后能经纶大经大本即是敦那
化处○前章赞化育是分殊处此知化育是理一
化又何用靠他物皆只是至诚无妄使之然尔
大本即中大经即庸经纶大经立大本即是尽此
中庸之道天地化育如春夏秋冬日月寒暑无一
息之差知之者谓真知其必然言至诚无伪有以
默契之也此三句是从下说上惟知化育所以能
立大本大本立然后能经纶大经大本即是敦那
化处○前章赞化育是分殊处此知化育是理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3b 页 WYG0204-1084b.png
处赞就事上言与天地为二至诚之功有补于造
化知就心上说与天地为一至诚之心无间于天
地此即首章道性命三字但首章由造化说圣人
故先命性而后道是由体之隐达于用之费此章
言圣人之所以为造化则先道性而后命是由用
之费而原于体之隐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肫之纯反)
肫肫恳至猊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猊以立本而
化知就心上说与天地为一至诚之心无间于天
地此即首章道性命三字但首章由造化说圣人
故先命性而后道是由体之隐达于用之费此章
言圣人之所以为造化则先道性而后命是由用
之费而原于体之隐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肫之纯反)
肫肫恳至猊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猊以立本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4a 页 WYG0204-1084c.png
言也浩浩广大猊以知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
如之而已
肫肫渊渊浩浩三者皆是形容诚之体段如此仁
是仁厚之意盖大经是人伦若无仁厚之意则父
子兄弟不相管摄故以仁配经纶渊则静而不竭
大本是性之体指已定之理言所谓成之者性是
也故以渊配立本天则生育变化化育是天命指
理之流行者言所谓继之者善是也故以天配知
如之而已
肫肫渊渊浩浩三者皆是形容诚之体段如此仁
是仁厚之意盖大经是人伦若无仁厚之意则父
子兄弟不相管摄故以仁配经纶渊则静而不竭
大本是性之体指已定之理言所谓成之者性是
也故以渊配立本天则生育变化化育是天命指
理之流行者言所谓继之者善是也故以天配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4b 页 WYG0204-1084d.png
化性命二者有动静之分故一属地一属天自至
诚者言之静定而存主处是性应用而流行处是
命此诚所以与天地同其大故生育变化亦与同
其功也前言圣之极此言诚之极盖圣者诚之用
表也诚者圣之体里也圣以德言是专指其在人
者言之则天在天渊在地人犹与天渊有间故曰
如天渊诚以道言则通指其在天地人者言之故
圣人即天渊天渊即圣人故曰其天渊如则天人
诚者言之静定而存主处是性应用而流行处是
命此诚所以与天地同其大故生育变化亦与同
其功也前言圣之极此言诚之极盖圣者诚之用
表也诚者圣之体里也圣以德言是专指其在人
者言之则天在天渊在地人犹与天渊有间故曰
如天渊诚以道言则通指其在天地人者言之故
圣人即天渊天渊即圣人故曰其天渊如则天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5a 页 WYG0204-1085a.png
犹二其则天人为一朱子曰如天渊是就圣上言
圣人德业盛大如此其天渊是就诚上言实理自
是如此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圣知之知去声)
固犹实也郑氏曰唯圣人能知圣人也
饶氏曰固字当为固有之固即本来之义也书曰
睿作圣故上言睿此言圣亦有深浅此章述圣人
至诚之功用亦谓达而在上之圣人末言唯圣人
圣人德业盛大如此其天渊是就诚上言实理自
是如此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圣知之知去声)
固犹实也郑氏曰唯圣人能知圣人也
饶氏曰固字当为固有之固即本来之义也书曰
睿作圣故上言睿此言圣亦有深浅此章述圣人
至诚之功用亦谓达而在上之圣人末言唯圣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5b 页 WYG0204-1085b.png
能知之其以孔子知尧舜而言欤
右第三十二章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
道也前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
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
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
此而无以加矣
章句至圣以德言至诚以道言则是德在内
而道在外何哉盖聪明睿知之资仁义礼知
右第三十二章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
道也前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
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
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
此而无以加矣
章句至圣以德言至诚以道言则是德在内
而道在外何哉盖聪明睿知之资仁义礼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6a 页 WYG0204-1085c.png
之德虽见于外实积于中者之所发也知化
育立大本者虽主于中而经纶大经其渊其
天亦自外而见之也叶氏曰至圣指发用神
妙言至诚指大经大本之实理言非至圣无
以显至诚之全体非至诚无以全至圣之妙
用○鄱阳李氏曰侥氏谓中庸说天道人道
处只到至诚无息章住可谓朱子忠臣矣故
自二十一章至二十六章凡言天道者章首
育立大本者虽主于中而经纶大经其渊其
天亦自外而见之也叶氏曰至圣指发用神
妙言至诚指大经大本之实理言非至圣无
以显至诚之全体非至诚无以全至圣之妙
用○鄱阳李氏曰侥氏谓中庸说天道人道
处只到至诚无息章住可谓朱子忠臣矣故
自二十一章至二十六章凡言天道者章首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6b 页 WYG0204-1085d.png
皆出至诚二字言人道者则出诚之一字而
已区区管见妄谓大哉圣人之道以下皆以
至道至德言之盖中庸一书前但言君子之
道至此始言圣人之道前但言达德达道至
此始言至德至道至德即至圣之德至道即
至诚之道大抵修至德乃能凝至道尊德性
道问学修德凝道之大端此一章乃为下五
章之纲领二十八章言愚贱者之不能修德
已区区管见妄谓大哉圣人之道以下皆以
至道至德言之盖中庸一书前但言君子之
道至此始言圣人之道前但言达德达道至
此始言至德至道至德即至圣之德至道即
至诚之道大抵修至德乃能凝至道尊德性
道问学修德凝道之大端此一章乃为下五
章之纲领二十八章言愚贱者之不能修德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7a 页 WYG0204-1086a.png
凝道二十九章言圣人能修至德以凝至道
三十章举仲尼以为修至德凝至道之标的
必至德如夫子而后能凝至道与天地同其
大三十一章言至圣之德三十二章言至诚
之道上章以配天结下章以达天德结天德
即至诚也修德凝道至此无以加矣章句谓
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
不能为愚非敢以为是臆说也况言至德至
三十章举仲尼以为修至德凝至道之标的
必至德如夫子而后能凝至道与天地同其
大三十一章言至圣之德三十二章言至诚
之道上章以配天结下章以达天德结天德
即至诚也修德凝道至此无以加矣章句谓
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
不能为愚非敢以为是臆说也况言至德至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7b 页 WYG0204-1086b.png
道之始则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言至德
至道之终则曰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其孰能知之脉络贯通尤为可考故僣著其
说以质正于先生长者云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衣去
声絅口迥反恶去声闇于感反)
至道之终则曰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其孰能知之脉络贯通尤为可考故僣著其
说以质正于先生长者云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衣去
声絅口迥反恶去声闇于感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8a 页 WYG0204-1086c.png
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
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诗国风卫硕人郑
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襌衣也尚加也古之学
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絅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
之实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
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
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
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
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诗国风卫硕人郑
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襌衣也尚加也古之学
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絅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
之实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
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
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
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8b 页 WYG0204-1086d.png
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
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恶去声)
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
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
也
此言谨独之事即首章见隐显微之意引诗二句
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恶去声)
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
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
也
此言谨独之事即首章见隐显微之意引诗二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9a 页 WYG0204-1087a.png
上一句言隐微下一句言见显言隐微之间理甚
昭然故君子于内省之际须无一毫疚病方能无
愧若有毫发之疚则犹有可恶者君子所以不可
及者只是能于独处致其谨尔唯人之所不见正
指独字说上言入德之门此下言入德之事即大
学之诚意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
而信(相去声)
昭然故君子于内省之际须无一毫疚病方能无
愧若有毫发之疚则犹有可恶者君子所以不可
及者只是能于独处致其谨尔唯人之所不见正
指独字说上言入德之门此下言入德之事即大
学之诚意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
而信(相去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79b 页 WYG0204-1087b.png
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承上文又
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
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并言其效
屋漏室之西北隅也为圆窍以通其明则其下反
暗人处其地自视其身亦不分晓以譬君子不但
于人所不见之地而慎之于己所不睹不闻之地
亦所当慎也所以君子不待言动而后敬信也此
在己之敬信若言动而后敬信则是动时工夫不
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
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并言其效
屋漏室之西北隅也为圆窍以通其明则其下反
暗人处其地自视其身亦不分晓以譬君子不但
于人所不见之地而慎之于己所不睹不闻之地
亦所当慎也所以君子不待言动而后敬信也此
在己之敬信若言动而后敬信则是动时工夫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0a 页 WYG0204-1087c.png
待言动而后敬信此静时工夫即首章戒惧于不
睹不闻之事首章由内说向外故戒惧先于谨独
此章自外说向内故谨独先于戒惧上文是致谨
于人所不见之处此是致谨于己所不见处即大
学之正心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
而民威于鈇钺(假格同鈇方无反)
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
睹不闻之事首章由内说向外故戒惧先于谨独
此章自外说向内故谨独先于戒惧上文是致谨
于人所不见之处此是致谨于己所不见处即大
学之正心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
而民威于鈇钺(假格同鈇方无反)
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0b 页 WYG0204-1087d.png
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
之也威畏也鈇莝斫刃也钺斧也
此承上文而遂及其效上文曰不言此曰无言一
节密于一节言君子诚心进于神明而感通不待
言说此诚之至然也则下民亦不待言说而人自
化矣鬼神幽也人道明也今我之诚既能感幽况
同明者乎自是故以下言效上文不言动而敬信
是出于己者此不赏怒而劝威是加于人者
之也威畏也鈇莝斫刃也钺斧也
此承上文而遂及其效上文曰不言此曰无言一
节密于一节言君子诚心进于神明而感通不待
言说此诚之至然也则下民亦不待言说而人自
化矣鬼神幽也人道明也今我之诚既能感幽况
同明者乎自是故以下言效上文不言动而敬信
是出于己者此不赏怒而劝威是加于人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1a 页 WYG0204-1088a.png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
幽深玄远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
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厚也笃恭言不显
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
中庸之极功也(不显其敬自厚于敬不见于言动之间笃恭是致中和天下平即天地位
万物育)
不显是无迹可见之谓与二十六章训义不同此
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
幽深玄远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
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厚也笃恭言不显
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
中庸之极功也(不显其敬自厚于敬不见于言动之间笃恭是致中和天下平即天地位
万物育)
不显是无迹可见之谓与二十六章训义不同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1b 页 WYG0204-1088b.png
以为真幽隐而不显盖此与章首尚絅闇然及篇
末无声无臭之意相应故也下面笃恭而天下平
犹曰垂拱而天下治只是申明上二句意故有是
故二字笃恭便是不显惟德天下平便是百辟刑
之夫不显而百辟刑之宜也不显而天下自平其
妙有不可测者故曰中庸之极功而为自然之应
也此比上一节则德愈深而效愈远原其所自皆
尚絅闇然与谨独戒惧之所致也中庸功效至此
末无声无臭之意相应故也下面笃恭而天下平
犹曰垂拱而天下治只是申明上二句意故有是
故二字笃恭便是不显惟德天下平便是百辟刑
之夫不显而百辟刑之宜也不显而天下自平其
妙有不可测者故曰中庸之极功而为自然之应
也此比上一节则德愈深而效愈远原其所自皆
尚絅闇然与谨独戒惧之所致也中庸功效至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2a 页 WYG0204-1088c.png
已尽下文三引诗不过只是形容此不显之妙尔
云峰胡氏曰此两引诗承上文不动而敬不言而
信说唯其不言而信所以无言而人自化育不待
赏罚者唯其不动而敬故笃恭不显其敬而天下
自平又曰中者性之德不显之德即未发之中戒
慎恐惧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敬即不显之敬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
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云峰胡氏曰此两引诗承上文不动而敬不言而
信说唯其不言而信所以无言而人自化育不待
赏罚者唯其不动而敬故笃恭不显其敬而天下
自平又曰中者性之德不显之德即未发之中戒
慎恐惧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敬即不显之敬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
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2b 页 WYG0204-1088d.png
(輶由酉二音)
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
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
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
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
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
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上天
之事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
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
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
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
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
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
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上天
之事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3a 页 WYG0204-1089a.png
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曰无之故唯此可以形容
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
至也(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一句又朱子虑学者鹜虚远之意)
此节二德字皆指不显之德言我怀不显之德正
以其不大声与色也而孔子又言声色乃是化民
之末务是未足形容不显之妙不若德輶如毛一
句可以形容而又自曰毛则犹有可比伦者又不
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盖声
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
至也(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一句又朱子虑学者鹜虚远之意)
此节二德字皆指不显之德言我怀不显之德正
以其不大声与色也而孔子又言声色乃是化民
之末务是未足形容不显之妙不若德輶如毛一
句可以形容而又自曰毛则犹有可比伦者又不
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盖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3b 页 WYG0204-1089b.png
臭至为微妙而又曰无之可谓不显之至矣即圣
而不可知之谓神也欤此章凡八引诗一步细极
一步始曰不言不动次曰不显此曰不大直说到
无声无臭然后为至○首章言人各有性道之本
然而不可以不学学则有以体是道而全其性此
章言人知为己之学而致戒慎之功则德成于己
而人化其德之成也则有以全其人心天命之本
然○邵氏曰载字犹地载神气之载言上天所载
而不可知之谓神也欤此章凡八引诗一步细极
一步始曰不言不动次曰不显此曰不大直说到
无声无臭然后为至○首章言人各有性道之本
然而不可以不学学则有以体是道而全其性此
章言人知为己之学而致戒慎之功则德成于己
而人化其德之成也则有以全其人心天命之本
然○邵氏曰载字犹地载神气之载言上天所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4a 页 WYG0204-1089c.png
之道无声无臭似亦有味然不如训载为始尤为
的当如书朕载自亳之载言上天之始无极而太
极之初也又何声可闻何臭可接哉○云峰胡氏
曰首章曰道此章曰德道字说得广阔德字于人
亲切德者得此道于心者也首章开端一天字原
其所自见此道之在我者无不本诸天此章结一
天字要其所成德之成则不失其道之在我而本
诸天至此则我本于天天备于我又不过即其天
的当如书朕载自亳之载言上天之始无极而太
极之初也又何声可闻何臭可接哉○云峰胡氏
曰首章曰道此章曰德道字说得广阔德字于人
亲切德者得此道于心者也首章开端一天字原
其所自见此道之在我者无不本诸天此章结一
天字要其所成德之成则不失其道之在我而本
诸天至此则我本于天天备于我又不过即其天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4b 页 WYG0204-1089d.png
命之性尔子思子首提出一中字未发之中即周
子所谓无极而太极末又约而归之于此即周子
所谓太极本无极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
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
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
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覆
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子所谓无极而太极末又约而归之于此即周子
所谓太极本无极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
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
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
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覆
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5a 页 WYG0204-1090a.png
(极致上达之事驯致下学而上达之事首章与此章皆总括得尽故彼曰一篇之体要此曰举
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凡篇中所言理皆实理而为事之体事皆实事而为理之用非高虚粗浅
者也学者熟读而细玩之其意自可见矣)
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凡篇中所言理皆实理而为事之体事皆实事而为理之用非高虚粗浅
者也学者熟读而细玩之其意自可见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 第 85b 页 WYG0204-1090b.png
中庸集说启蒙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