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a 页 WYG0204-101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元 景星 撰
此书五大节首章总说二章至十一章说中庸十
二章至二十章说费隐小大二十一章至三十二
章说天道人道卒章又总说此为明道之书一道
字贯始终知仁勇为工夫
中庸大学皆成片文字首尾备具然规模却不同
大学是言学中庸是言道大学纲目相维经传明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元 景星 撰
此书五大节首章总说二章至十一章说中庸十
二章至二十章说费隐小大二十一章至三十二
章说天道人道卒章又总说此为明道之书一道
字贯始终知仁勇为工夫
中庸大学皆成片文字首尾备具然规模却不同
大学是言学中庸是言道大学纲目相维经传明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b 页 WYG0204-1012d.png
整犹可考究中庸赞道之极有就天道言者有就
圣人言者有就学者言者广大精微开合变化高
下巨细无所不该读者尤不易也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不倚是未发之
中以心言中之体也无过不及是时中之中以事言中之用也名篇本取时中之义然其所以能时中者
乃无偏倚者之所为也故言用必本乎体偏则不中倚则不正过是越于中不及是未至于中皆是反说
以影出中字上句是直说下句是横说平如地不倾欹常谓有一定之理无奇怪可久而不可变也平是
横说常是直说且如尧舜孔子是庸夷齐所为便不是庸了惟其平常故可久而不可变中庸二字合言
圣人言者有就学者言者广大精微开合变化高
下巨细无所不该读者尤不易也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不倚是未发之
中以心言中之体也无过不及是时中之中以事言中之用也名篇本取时中之义然其所以能时中者
乃无偏倚者之所为也故言用必本乎体偏则不中倚则不正过是越于中不及是未至于中皆是反说
以影出中字上句是直说下句是横说平如地不倾欹常谓有一定之理无奇怪可久而不可变也平是
横说常是直说且如尧舜孔子是庸夷齐所为便不是庸了惟其平常故可久而不可变中庸二字合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a 页 WYG0204-1013a.png
之惟中故可庸中而又须可庸是乃中庸之道一说不偏指其体之本然不倚指其用之末发)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
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
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
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
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不偏之谓中一句兼动静言不偏不易训
中庸二字正道定理释中庸二义正是不偏定是不易道是大纲理是细目天以此理赋人而具于心须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
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
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
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
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不偏之谓中一句兼动静言不偏不易训
中庸二字正道定理释中庸二义正是不偏定是不易道是大纲理是细目天以此理赋人而具于心须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b 页 WYG0204-1013b.png
有以全其所赋可也圣人教人不过欲全其天之所赋故云传授心法始有一理指天命之性中散万事
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末合一理指无声无臭弥六合指达于事之用藏于密指存诸心之体心之体用
备焉故为孔门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
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
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
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
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末合一理指无声无臭弥六合指达于事之用藏于密指存诸心之体心之体用
备焉故为孔门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
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
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
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a 页 WYG0204-1013c.png
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
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
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
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
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
于此首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
意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是总说却分言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两句下面犹命令也一句独摭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
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
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
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
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
于此首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
意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是总说却分言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两句下面犹命令也一句独摭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b 页 WYG0204-1013d.png
理亦赋焉说于是人物之生以下却专说理以释性字健者阳之德顺者阴之德五常者五行之德此健
顺非就造化上说是就人物上言其性有此七者性中只有五常此加健顺是本上文阴阳而言也圣人
品节立教只是圣人能尽己之性而尽人物之性故可以己所能者使人能之以物所当然者使人用之
礼乐刑政谓之教者礼乐是中和之教刑所以弼教政乃教之所寓盖人知己之有性以下郤只就人性
上说不兼物说矣)
此三句是开说性道教三字之名义皆当兼人物
言却以人为主观二十二章说尽己尽人物之性
可见率性谓道一句承上句而贯下句故下便以
顺非就造化上说是就人物上言其性有此七者性中只有五常此加健顺是本上文阴阳而言也圣人
品节立教只是圣人能尽己之性而尽人物之性故可以己所能者使人能之以物所当然者使人用之
礼乐刑政谓之教者礼乐是中和之教刑所以弼教政乃教之所寓盖人知己之有性以下郤只就人性
上说不兼物说矣)
此三句是开说性道教三字之名义皆当兼人物
言却以人为主观二十二章说尽己尽人物之性
可见率性谓道一句承上句而贯下句故下便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a 页 WYG0204-1014a.png
道字接皆说道去首章虽曰一篇体要然此三句
又此章之要领盖理自在天地事物间言为理自
天赋与万物言为命自人禀受言为性本只是一
物因所指地头不同故其名不同须看开端一天
字程子所谓始言一理末复合一理者即此一天
字也是为万化之原阴阳之本其两端循环不已
者为之化焉天本只是一个理但有命则便与气
不相离故有天命便有气质以安顿此理盖此理
又此章之要领盖理自在天地事物间言为理自
天赋与万物言为命自人禀受言为性本只是一
物因所指地头不同故其名不同须看开端一天
字程子所谓始言一理末复合一理者即此一天
字也是为万化之原阴阳之本其两端循环不已
者为之化焉天本只是一个理但有命则便与气
不相离故有天命便有气质以安顿此理盖此理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b 页 WYG0204-1014b.png
在天未命之先只是理天既命之后则是性故曰
天命之谓性此一性字是就人身中指出不杂乎
气者而言此正所谓太极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
乎阴阳之谓也继曰率性之谓道率性犹言随性
言道本不离性离性则不可谓之道矣所谓道者
即所赋之理言人与物各循所赋之性各有当行
之道故循人所赋之性则为人之道循牛马所赋
之性则为牛马之道只是各随其所性之自然便
天命之谓性此一性字是就人身中指出不杂乎
气者而言此正所谓太极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
乎阴阳之谓也继曰率性之谓道率性犹言随性
言道本不离性离性则不可谓之道矣所谓道者
即所赋之理言人与物各循所赋之性各有当行
之道故循人所赋之性则为人之道循牛马所赋
之性则为牛马之道只是各随其所性之自然便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a 页 WYG0204-1014c.png
是道如牛之耕马之驰鸡能司晨犬能司夜如桑
麻之可衣谷粟之可食皆其性之自然此则所谓
道也然率性之道惟圣人能尽之而合乎性之中
故治己则能尽己之性接人用物则能尽人物之
性在常人则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则不能循性
之道故圣人就人物所当行之道而品节裁制之
以为法于天下使人各知治己接人用物之道使
万物各遂其所赋之性此则所谓教也修道一句
麻之可衣谷粟之可食皆其性之自然此则所谓
道也然率性之道惟圣人能尽之而合乎性之中
故治己则能尽己之性接人用物则能尽人物之
性在常人则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则不能循性
之道故圣人就人物所当行之道而品节裁制之
以为法于天下使人各知治己接人用物之道使
万物各遂其所赋之性此则所谓教也修道一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b 页 WYG0204-1014d.png
固多是说人然处物之道亦在其中如禁春田不
围泽不杀胎不夭夭草木零落斧斤入山林至如
马络头牛穿鼻皆是顺物之性而不逆其生生之
意是皆所谓教也章句以教兼刑政言者意亦以
此王氏曰此书皆是言道之体用第一句天是体
性是用第二句性是体道是用第三句道是体教
是用李氏曰性道教三字为一篇纲领而道之一
字又三句之纲领道由性出言道而不言性则人
围泽不杀胎不夭夭草木零落斧斤入山林至如
马络头牛穿鼻皆是顺物之性而不逆其生生之
意是皆所谓教也章句以教兼刑政言者意亦以
此王氏曰此书皆是言道之体用第一句天是体
性是用第二句性是体道是用第三句道是体教
是用李氏曰性道教三字为一篇纲领而道之一
字又三句之纲领道由性出言道而不言性则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a 页 WYG0204-1015a.png
不知道之本原道由教明言道而不言教则人不
知道之功用故言性于道之先言教于道之后真
氏曰孟子生之谓性章深言人物之异此章乃兼
人物而言生之谓性以气言天命谓性以理言以
气言则人物所禀不同以理言则天之所命则一
然则虎狼之搏噬牛马之触踶亦道邪曰循其天
命之性虎狼之慈仁牛马之健顺是也若搏噬触
踶则气质所为非天命之本然矣岂独物为然凡
知道之功用故言性于道之先言教于道之后真
氏曰孟子生之谓性章深言人物之异此章乃兼
人物而言生之谓性以气言天命谓性以理言以
气言则人物所禀不同以理言则天之所命则一
然则虎狼之搏噬牛马之触踶亦道邪曰循其天
命之性虎狼之慈仁牛马之健顺是也若搏噬触
踶则气质所为非天命之本然矣岂独物为然凡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b 页 WYG0204-1015b.png
人之为善者皆是循天命之性其为不善则是发
乎气禀矣以是而观则此章兼人物而言何疑哉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离去声)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
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岂
率性之谓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
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
乎气禀矣以是而观则此章兼人物而言何疑哉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离去声)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
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岂
率性之谓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
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7a 页 WYG0204-1015c.png
也(日用事物一句言道之用皆性之德一句言道之体无物不有言其大无时不然言其久常字虽字
亦字皆是贴不可须臾离之意)
此节专言道不可离是故以下两句又言不可须
臾离之意道也者三字接率性谓道一句下来正
与下文一节对说不可离与可离对莫见二句戒
惧对慎独一句言道者既曰率性则是具于心无
时无处而不有者故不可须臾离若曰可离则是
为外物而非率性之谓矣此所以君子之心常存
亦字皆是贴不可须臾离之意)
此节专言道不可离是故以下两句又言不可须
臾离之意道也者三字接率性谓道一句下来正
与下文一节对说不可离与可离对莫见二句戒
惧对慎独一句言道者既曰率性则是具于心无
时无处而不有者故不可须臾离若曰可离则是
为外物而非率性之谓矣此所以君子之心常存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7b 页 WYG0204-1015d.png
敬畏虽不睹不闻之处亦不敢忽不睹不闻只是
无声色可闻见处即喜怒哀乐未发时也盖此心
不动之时亦自有睹闻至于无所睹闻之时亦当
敬畏是指其至静至密处言之章句敬字正贴戒
慎二字畏字正贴恐惧二字玩章句常字虽字亦
字则可见矣戒慎恐惧虽是分言其实只是一事
与下文慎独却是两节工夫戒惧是从外说入未
与物接静时工夫慎独是就内说出是念虑初萌
无声色可闻见处即喜怒哀乐未发时也盖此心
不动之时亦自有睹闻至于无所睹闻之时亦当
敬畏是指其至静至密处言之章句敬字正贴戒
慎二字畏字正贴恐惧二字玩章句常字虽字亦
字则可见矣戒慎恐惧虽是分言其实只是一事
与下文慎独却是两节工夫戒惧是从外说入未
与物接静时工夫慎独是就内说出是念虑初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8a 页 WYG0204-1016a.png
动时工夫要皆不出一敬字但念虑动处此是慎
独时节无所思虑而有所睹闻自外来时属戒惧
时节所谓不睹不闻者是己之不睹不闻独者是
人之不睹不闻此两节上半截皆言道之定体如
此下半截皆是言工夫之方道也者三字是总冠
此两节只看两故字可见此节是操存工夫所谓
惟一是也推而至于极是致中之事后节是省察
工夫所谓惟精是也推而至于极是致和之事此
独时节无所思虑而有所睹闻自外来时属戒惧
时节所谓不睹不闻者是己之不睹不闻独者是
人之不睹不闻此两节上半截皆言道之定体如
此下半截皆是言工夫之方道也者三字是总冠
此两节只看两故字可见此节是操存工夫所谓
惟一是也推而至于极是致中之事后节是省察
工夫所谓惟精是也推而至于极是致和之事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8b 页 WYG0204-1016b.png
段工夫最难若用意便属已发此心要当无物而
有主方得若不思善恶专务虚静则流于佛老佛
老以静定为功惟恐物来动心故一切截断然后
有觉圣人之学则不然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应事
时固无不敬至于无所睹闻时亦敬以存之自然
虚明而应事无不当也学者不可不察许氏曰诸
书未尝言戒惧工夫惟此书言之盖子思言道自
性上说来学者欲体道以全性若无此段工夫则
有主方得若不思善恶专务虚静则流于佛老佛
老以静定为功惟恐物来动心故一切截断然后
有觉圣人之学则不然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应事
时固无不敬至于无所睹闻时亦敬以存之自然
虚明而应事无不当也学者不可不察许氏曰诸
书未尝言戒惧工夫惟此书言之盖子思言道自
性上说来学者欲体道以全性若无此段工夫则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9a 页 WYG0204-1016c.png
此心未发时可在道之外矣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音现)
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
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
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
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
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过于此此字指隐微二字既常戒惧指上文一节)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音现)
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
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
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
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
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过于此此字指隐微二字既常戒惧指上文一节)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9b 页 WYG0204-1016d.png
上文曰不可须臾离言道之至广至大此曰隐微
言道之至精至密见显二字皆指此道言上言戒
惧不睹不闻是存之于至静之中就天理一边说
此谨独是察之于将萌之时就人欲一边说上文
不睹不闻四字正释须臾二字人有耳目岂不睹
不闻不睹不闻特须臾之顷尔章句隐微二字正
释独字独字正是人所不睹不闻处大学于慎独
曰审其几此曰几则已动几字正是天理人欲分
言道之至精至密见显二字皆指此道言上言戒
惧不睹不闻是存之于至静之中就天理一边说
此谨独是察之于将萌之时就人欲一边说上文
不睹不闻四字正释须臾二字人有耳目岂不睹
不闻不睹不闻特须臾之顷尔章句隐微二字正
释独字独字正是人所不睹不闻处大学于慎独
曰审其几此曰几则已动几字正是天理人欲分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0a 页 WYG0204-1017a.png
处于此加谨只是才起便遏绝之不可待其著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
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
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
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
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
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
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
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
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0b 页 WYG0204-1017b.png
上言率性谓道此言道本于性故以中和并言中
是中之体和即无过不及之中喜怒哀乐未发之
中即天命之性发而中节之和即率性之道未发
者不偏不倚浑然中处故曰大本而为道之体及
其既发无所乖戾各有当然之路故曰达道而为
道之用中节只是无过不及之谓夫情之中节是
从本性发来者其不中节是感物欲而动者盖情
发于中而有道心人心之异曰中节者是兼指发
是中之体和即无过不及之中喜怒哀乐未发之
中即天命之性发而中节之和即率性之道未发
者不偏不倚浑然中处故曰大本而为道之体及
其既发无所乖戾各有当然之路故曰达道而为
道之用中节只是无过不及之谓夫情之中节是
从本性发来者其不中节是感物欲而动者盖情
发于中而有道心人心之异曰中节者是兼指发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1a 页 WYG0204-1017c.png
于道心者饶氏曰节如竹节之节限止之义也喜
怒哀乐之发患其过不患其不及故以节言之胡
氏曰上文说君子主敬之功见人心之于道不可
离此说性情之德又见道之在人心本不可离首
言率性之道必自天命说来此言达道必自大本
说来大本即天命也皆是见道之不从外得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
怒哀乐之发患其过不患其不及故以节言之胡
氏曰上文说君子主敬之功见人心之于道不可
离此说性情之德又见道之在人心本不可离首
言率性之道必自天命说来此言达道必自大本
说来大本即天命也皆是见道之不从外得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1b 页 WYG0204-1017d.png
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
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
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
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
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
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
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
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
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
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
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
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2a 页 WYG0204-1018a.png
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观约之精之之下二以至字则动静
无时不中不和可知戒惧慎独处不著动静字至言中和方著动静字盖动静从中和上生故也无少偏
倚差谬二句就一时一事上言其守不失无适不然二句就平日与事事上言万事一体也故心正则上
下一于正而天地位气和则天地之和应而万物育戒惧以致中慎独以致和此是君子之学由教而入
之事故曰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性具于心故言心正情依于气而行故言气顺性情专以理言心气兼理
气言天命万物是有形气物事要他相感相应须兼理气方尽胡氏曰中庸一书本只言率性之道而必
推原天地之性本只言时中之中而必推原未发之中皆谓体立而后用有以行也)
此节是自戒惧慎独工夫推行至此极处则有此
无时不中不和可知戒惧慎独处不著动静字至言中和方著动静字盖动静从中和上生故也无少偏
倚差谬二句就一时一事上言其守不失无适不然二句就平日与事事上言万事一体也故心正则上
下一于正而天地位气和则天地之和应而万物育戒惧以致中慎独以致和此是君子之学由教而入
之事故曰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性具于心故言心正情依于气而行故言气顺性情专以理言心气兼理
气言天命万物是有形气物事要他相感相应须兼理气方尽胡氏曰中庸一书本只言率性之道而必
推原天地之性本只言时中之中而必推原未发之中皆谓体立而后用有以行也)
此节是自戒惧慎独工夫推行至此极处则有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2b 页 WYG0204-1018b.png
位育之效验致即推极之工夫也致中自戒惧敛
入致和自慎独推出章句约之便是收敛向里底
意精之便是辨别几微底意且致中和如何会天
地便位万物便育盖天地乃我之大父母而吾之
身本大父母之遗体惟其一体也故吾心可感天
地之心吾气可感天地之气故其效验如此但致
和以行事中节言不特在我身之气顺万物便育
又须要所以处物之道与施于政事者皆得其宜
入致和自慎独推出章句约之便是收敛向里底
意精之便是辨别几微底意且致中和如何会天
地便位万物便育盖天地乃我之大父母而吾之
身本大父母之遗体惟其一体也故吾心可感天
地之心吾气可感天地之气故其效验如此但致
和以行事中节言不特在我身之气顺万物便育
又须要所以处物之道与施于政事者皆得其宜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3a 页 WYG0204-1018c.png
方是盖事虽在外然由在我之气得以达之故也
章句谓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正以此也中即天命
之性和即率性之道致中和而位育即所谓修道
之教此位育专自有位者言之若自无位者言则
一身一家亦各有个天地万物若致得一身中和
则心正气顺自然睟面盎背动容周旋中礼亦是
位育若致得一家中和如孝感而父母安慈化而
子孙顺弟友而兄弟和处敬而夫妇正宽御而奴
章句谓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正以此也中即天命
之性和即率性之道致中和而位育即所谓修道
之教此位育专自有位者言之若自无位者言则
一身一家亦各有个天地万物若致得一身中和
则心正气顺自然睟面盎背动容周旋中礼亦是
位育若致得一家中和如孝感而父母安慈化而
子孙顺弟友而兄弟和处敬而夫妇正宽御而奴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3b 页 WYG0204-1018d.png
仆尽其职以至一家之事莫不当理皆是位育谓
有此理便有此事有此事便有此理但不如有位
者所感大而全尔大本达道一段与前性道二句
相应皆是自然之理致中和一段与戒慎一段相
应皆是用功之方因其自然而加工夫则可以合
自然之道有如是本体不可无如是工夫许氏曰
此章首言性道教之义次言性情之别而工夫止
是戒惧慎独两端致则极乎此二者而已致中是
有此理便有此事有此事便有此理但不如有位
者所感大而全尔大本达道一段与前性道二句
相应皆是自然之理致中和一段与戒慎一段相
应皆是用功之方因其自然而加工夫则可以合
自然之道有如是本体不可无如是工夫许氏曰
此章首言性道教之义次言性情之别而工夫止
是戒惧慎独两端致则极乎此二者而已致中是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4a 页 WYG0204-1019a.png
戒惧而守其未发之大本所以养天命之性致和
是谨独而精其中节之达道所以全率性之道前
后只是性道两句工夫而教在其中其用功处只
有戒慎恐惧慎致六字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
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
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
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
是谨独而精其中节之达道所以全率性之道前
后只是性道两句工夫而教在其中其用功处只
有戒慎恐惧慎致六字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
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
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
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4b 页 WYG0204-1019b.png
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
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
之义(道之本原不可易指首二句实体备于己指道不可离二句存养省察之要指戒惧
慎独两节圣神功化之极指致中和一节盖欲学者反求而自得说首二句之性道皆身有者
也以去外诱之私说慎独充其本然之善说致中和)
此书为造圣门之阃奥首章乃子思子自著之
格言也其意本商书惟皇降衷处言之真是发
前古圣贤之所未发有本原有工夫有功用凡
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
之义(道之本原不可易指首二句实体备于己指道不可离二句存养省察之要指戒惧
慎独两节圣神功化之极指致中和一节盖欲学者反求而自得说首二句之性道皆身有者
也以去外诱之私说慎独充其本然之善说致中和)
此书为造圣门之阃奥首章乃子思子自著之
格言也其意本商书惟皇降衷处言之真是发
前古圣贤之所未发有本原有工夫有功用凡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5a 页 WYG0204-1019c.png
篇中言中言道言诚皆率性之谓言择善诚身
学问思辨以致其力皆慎独之谓言赞化育参
天地笃恭天下平皆位育之谓真一篇之体要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
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唯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庸不
在中之外惟其随时处中故可以常行只是一理故不两释当然极致四字即至善之谓为能体之谓以
身体而力行也)
学问思辨以致其力皆慎独之谓言赞化育参
天地笃恭天下平皆位育之谓真一篇之体要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
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唯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庸不
在中之外惟其随时处中故可以常行只是一理故不两释当然极致四字即至善之谓为能体之谓以
身体而力行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5b 页 WYG0204-1019d.png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
○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
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
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
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
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
忌惮也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
○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
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
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
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
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6a 页 WYG0204-1020a.png
忌惮矣(知其在我言推其本而知此理在我为重也两又字从而字生极有意要看)
此书以中庸名篇首章乃无中庸字盖率性之道
即中庸也至此方说出中庸此下十章皆述夫子
之言独此与三十章揭出仲尼二字此仲尼所言
之中庸也祖述以下仲尼所行之中庸也此中字
本止言时中之中章句兼未发言者盖以未有无
体之用故也反字是用力字时中时字当重看章
句专就两而字上著意言既有君子之德而又能
此书以中庸名篇首章乃无中庸字盖率性之道
即中庸也至此方说出中庸此下十章皆述夫子
之言独此与三十章揭出仲尼二字此仲尼所言
之中庸也祖述以下仲尼所行之中庸也此中字
本止言时中之中章句兼未发言者盖以未有无
体之用故也反字是用力字时中时字当重看章
句专就两而字上著意言既有君子之德而又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6b 页 WYG0204-1020b.png
时中既有小人之心而又无忌惮此小人所以反
中庸也忌惮即畏惧之谓
此篇凡七章有中庸字馀六章皆与此不同故此
兼体用全解蔡氏曰此章上二句孔子之言下四
句乃子思释孔子之言
右第二章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
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
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
中庸也忌惮即畏惧之谓
此篇凡七章有中庸字馀六章皆与此不同故此
兼体用全解蔡氏曰此章上二句孔子之言下四
句乃子思释孔子之言
右第二章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
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
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7a 页 WYG0204-1020c.png
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中和以性情言中庸以德
行言性情人人一般德行人人不同性情是道之在人德行是人之行道故朱子曰以中庸对
中和言则中和是体中庸是用以中对和言则中是体和是用以中对庸言则中却是用庸却
是体)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
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
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行言性情人人一般德行人人不同性情是道之在人德行是人之行道故朱子曰以中庸对
中和言则中和是体中庸是用以中对和言则中是体和是用以中对庸言则中却是用庸却
是体)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
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
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7b 页 WYG0204-1020d.png
得是得于心而不失为德此比论语无一德字下
有能字能即所谓德也但论语言中庸之德此言
中庸之道气质有异教化不行故民鲜能民在小
人之上有觉即君子也
右第三章(此承上章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之而民亦鲜能之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之知去声)
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
有能字能即所谓德也但论语言中庸之德此言
中庸之道气质有异教化不行故民鲜能民在小
人之上有觉即君子也
右第三章(此承上章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之而民亦鲜能之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之知去声)
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8a 页 WYG0204-1021a.png
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
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
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
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首章事物当然之理即此
天理之当然性之德具于心即此中而已特具于心者是不偏不倚之中此是无过不及之中不足知不
足行正指贤知之心言)
此承上二章而言以明小人反中庸与众人鲜能
中庸者皆为气质有偏故也夫道之不明不行非
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
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
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首章事物当然之理即此
天理之当然性之德具于心即此中而已特具于心者是不偏不倚之中此是无过不及之中不足知不
足行正指贤知之心言)
此承上二章而言以明小人反中庸与众人鲜能
中庸者皆为气质有偏故也夫道之不明不行非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8b 页 WYG0204-1021b.png
谓人不行不明之是道自不行不明于天下此道
字便是时中之中字道者极乎中而已所谓过者
过乎中不及者不及乎中也皆在气禀上说气禀
清而淳者则为圣人其知行自合乎中气禀偏于
清者则为知知者惟务于知不以行为事则所知
者愈高远而过中气禀偏于淳者则为贤贤者惟
务力行而不求知则所行者亦过乎中此是正理
上之过中失正者如此若夫知者知之过谓之索
字便是时中之中字道者极乎中而已所谓过者
过乎中不及者不及乎中也皆在气禀上说气禀
清而淳者则为圣人其知行自合乎中气禀偏于
清者则为知知者惟务于知不以行为事则所知
者愈高远而过中气禀偏于淳者则为贤贤者惟
务力行而不求知则所行者亦过乎中此是正理
上之过中失正者如此若夫知者知之过谓之索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9a 页 WYG0204-1021c.png
隐如释老之空寂是也贤者行之过谓之行怪如
沮溺之远遁是也愚者不及知如昏迷之人不晓
大义者也不肖者不及行如卑污之人汩于物欲
者也此中庸之道所以常不行不明也知过愚不
及本是不明此却说道之不行也贤过不肖不及
本是不行此却说道之不明也此是互说见得知
行相关要紧在知上苟知之真则行之正矣故下
专言知味此又为知仁勇三者发端不足行是不
沮溺之远遁是也愚者不及知如昏迷之人不晓
大义者也不肖者不及行如卑污之人汩于物欲
者也此中庸之道所以常不行不明也知过愚不
及本是不明此却说道之不行也贤过不肖不及
本是不行此却说道之不明也此是互说见得知
行相关要紧在知上苟知之真则行之正矣故下
专言知味此又为知仁勇三者发端不足行是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19b 页 WYG0204-1021d.png
仁不足知是不知愚不肖安于不及是不勇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道不可离释人莫不
饮食一句人自不察释鲜能知味一句过不及之弊指前一节说)
饮食譬日用之道味譬道中之理上言知行之过
不及此又结之以知者盖以过不及皆欠真知尔
若真知义理之极则贤者亦无过如者亦必笃于
行而不徒知也此鲜能与上鲜能相应上主鲜能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道不可离释人莫不
饮食一句人自不察释鲜能知味一句过不及之弊指前一节说)
饮食譬日用之道味譬道中之理上言知行之过
不及此又结之以知者盖以过不及皆欠真知尔
若真知义理之极则贤者亦无过如者亦必笃于
行而不徒知也此鲜能与上鲜能相应上主鲜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0a 页 WYG0204-1022a.png
行下主鲜能知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音扶)
由不明故不行(由不明指上文故不行释本章)
右第五章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
下章之意
自第二章以来小人反中庸民鲜能中庸贤
知过中庸愚不肖不及中庸至此总叹之曰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音扶)
由不明故不行(由不明指上文故不行释本章)
右第五章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
下章之意
自第二章以来小人反中庸民鲜能中庸贤
知过中庸愚不肖不及中庸至此总叹之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0b 页 WYG0204-1022b.png
道其不行矣夫故自此章以后开示择道中
庸之方在知仁勇三者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
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
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
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
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
庸之方在知仁勇三者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
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
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
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
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1a 页 WYG0204-1022c.png
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
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
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
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广大谓隐恶而
不宣光明谓播善而不匿权度精切是舜本然之知好问好察又欲周知天下之细故也)
此承上章之意言舜之知不过乎中而能行是道
也好问是有疑而问于下迩言即所问而对者之
言察者谓虽浅近亦必详察其理此舜不自用而
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
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
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广大谓隐恶而
不宣光明谓播善而不匿权度精切是舜本然之知好问好察又欲周知天下之细故也)
此承上章之意言舜之知不过乎中而能行是道
也好问是有疑而问于下迩言即所问而对者之
言察者谓虽浅近亦必详察其理此舜不自用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1b 页 WYG0204-1022d.png
取诸人之知以为知所以为大知也然其所对之
言或未善则为之隐而不宣其善者则为之播扬
而不匿又于众人所论之善之厚薄大小之中却
以己之权度量度而取其中者用之于民其斯以
为舜之大知也欤执其两端是执善中厚薄不同
之两端便不得行而用其中者使民行之非谓善
恶两端也论语竭其两端是言告于人者无一毫
之不尽此执其两端是言取诸人者无一善之或
言或未善则为之隐而不宣其善者则为之播扬
而不匿又于众人所论之善之厚薄大小之中却
以己之权度量度而取其中者用之于民其斯以
为舜之大知也欤执其两端是执善中厚薄不同
之两端便不得行而用其中者使民行之非谓善
恶两端也论语竭其两端是言告于人者无一毫
之不尽此执其两端是言取诸人者无一善之或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2a 页 WYG0204-1023a.png
遗
右第六章(此章以知言知之而又能行之)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罟音古擭胡化
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
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
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
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
右第六章(此章以知言知之而又能行之)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罟音古擭胡化
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
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
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
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2b 页 WYG0204-1023b.png
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掩取以譬祸机所伏谓掩而取之也期月
谓周一月)
此章以人皆曰予知言两事只是借上一事以譬
起下一事其意只在下一事观章句一况字可见
况犹譬也以上两句之不知以承上章之知以下
两句之不能守起下章之能守上章舜为圣人下
面回为贤人此章两人字指众人
右第七章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
谓周一月)
此章以人皆曰予知言两事只是借上一事以譬
起下一事其意只在下一事观章句一况字可见
况犹譬也以上两句之不知以承上章之知以下
两句之不能守起下章之能守上章舜为圣人下
面回为贤人此章两人字指众人
右第七章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3a 页 WYG0204-1023c.png
起下章也(此章言知而不能行引起下章仁能守之)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
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猊服犹著也膺胸
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
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
以明也
此章言回之仁以继舜之知所谓仁能守之者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
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猊服犹著也膺胸
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
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
以明也
此章言回之仁以继舜之知所谓仁能守之者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3b 页 WYG0204-1023d.png
上章言知而不能行引起如颜子之守则能行也
所重在服膺弗失一句上盖回之仁是每事之仁
凡已择者固仁矣而于应天下之事犹未免于择
故每得一善则服膺弗失而守之固矣此所以颜
子之仁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也此择字兼知
行说惟知之明乃能择既择即见之行事择是当
应事之时守是事过之后当守之也服膺是守弗
失是守之固也舜大知章是知而行之意却重回
所重在服膺弗失一句上盖回之仁是每事之仁
凡已择者固仁矣而于应天下之事犹未免于择
故每得一善则服膺弗失而守之固矣此所以颜
子之仁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也此择字兼知
行说惟知之明乃能择既择即见之行事择是当
应事之时守是事过之后当守之也服膺是守弗
失是守之固也舜大知章是知而行之意却重回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4a 页 WYG0204-1024a.png
择中庸章是行而知之意却重何也盖人之所以
至于中庸之道者知与行而已第四章言中庸之
道不明不行者由知者知之过而不务行贤者行
之过而不求知所以至于中庸者鲜矣故六章言
舜之知而谓隐恶扬善执两端而用中然行之意
却重者谓舜不专于知而道所以行也此章言回
之仁而曰择乎中庸然知之意却重者谓回不专
于行而道所以明也章句于六章曰择之审而行
至于中庸之道者知与行而已第四章言中庸之
道不明不行者由知者知之过而不务行贤者行
之过而不求知所以至于中庸者鲜矣故六章言
舜之知而谓隐恶扬善执两端而用中然行之意
却重者谓舜不专于知而道所以行也此章言回
之仁而曰择乎中庸然知之意却重者谓回不专
于行而道所以明也章句于六章曰择之审而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4b 页 WYG0204-1024b.png
之至于此则曰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与第
四章以知行互说之意正相似胡氏曰舜达而在
上择中庸而用诸民圣人之道所以行回穷而在
下择中庸而不失于己圣人之学所以传
右第八章(此章以仁言能行则由知之真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
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
四章以知行互说之意正相似胡氏曰舜达而在
上择中庸而用诸民圣人之道所以行回穷而在
下择中庸而不失于己圣人之学所以传
右第八章(此章以仁言能行则由知之真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
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5a 页 WYG0204-1024c.png
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
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
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
此民之所以鲜能也(义精是知之极仁熟是行之裕此是就应事之前说无一毫之
私是就应事之后说饶氏曰六章曰择之审者义精也行之至者仁熟也此是不赖勇而裕如者也学者
于义必精之于仁必熟之便是知仁中之勇)
此三者亦就知仁勇上说来借三者之难以明中
庸之尤难亦贤者过之之事可均似知可辞似仁
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
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
此民之所以鲜能也(义精是知之极仁熟是行之裕此是就应事之前说无一毫之
私是就应事之后说饶氏曰六章曰择之审者义精也行之至者仁熟也此是不赖勇而裕如者也学者
于义必精之于仁必熟之便是知仁中之勇)
此三者亦就知仁勇上说来借三者之难以明中
庸之尤难亦贤者过之之事可均似知可辞似仁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5b 页 WYG0204-1024d.png
可蹈似勇三者皆倚于一偏故质之近似者皆可
以力为也若中庸非是义精仁熟知行之极者不
能也盖中庸之难急又过了慢又不及所以为难
能也此不可能正与前民鲜能相应言天下至难
之事人或能之而中庸则鲜能也七章能择而不
能守是知至而行未至者故处于知之后此章能
为三者而不能中庸是行至而知未至者故处于
仁之后下文便接勇去盖谓知行皆当勇也勇所
以力为也若中庸非是义精仁熟知行之极者不
能也盖中庸之难急又过了慢又不及所以为难
能也此不可能正与前民鲜能相应言天下至难
之事人或能之而中庸则鲜能也七章能择而不
能守是知至而行未至者故处于知之后此章能
为三者而不能中庸是行至而知未至者故处于
仁之后下文便接勇去盖谓知行皆当勇也勇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6a 页 WYG0204-1025a.png
以助我之知行凡知之不能致行之不能力皆无
勇故也勇不在知行之外只勇于知勇于行七章
八章两言择中庸就每事上言此章言中庸就全
体上言三者做得恰好便是中庸
右第九章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言行而不能知)
子路问强
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平声)
勇故也勇不在知行之外只勇于知勇于行七章
八章两言择中庸就每事上言此章言中庸就全
体上言三者做得恰好便是中庸
右第九章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言行而不能知)
子路问强
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平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6b 页 WYG0204-1025b.png
抑语辞而汝也
此子思引夫子告子路当强之目以合舜之知回
之仁为三达德非子路之所己能者子路行行夫
子屡有以儆戒之然其气习融释不尽而又以强
为问故夫子于是设三端以问之下文四强哉矫
正照应此抑而强与一句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
此子思引夫子告子路当强之目以合舜之知回
之仁为三达德非子路之所己能者子路行行夫
子屡有以儆戒之然其气习融释不尽而又以强
为问故夫子于是设三端以问之下文四强哉矫
正照应此抑而强与一句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7a 页 WYG0204-1025c.png
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
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
此君子谓其行事有合君子之道者非成德之君
子以含忍胜人未为柔弱盖宽柔以教能容人之
所不能容不报无道能忍人之所不能忍非有力
量者不能故以为南方之强而为君子之事此南
方柔而不及于中者也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
此君子谓其行事有合君子之道者非成德之君
子以含忍胜人未为柔弱盖宽柔以教能容人之
所不能容不报无道能忍人之所不能忍非有力
量者不能故以为南方之强而为君子之事此南
方柔而不及于中者也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7b 页 WYG0204-1025d.png
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
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上文言君子之道此言强者之
事道事二字有轻重要看)
卧席曰衽衽金革犹云枕戈南方北方大约以风
气之偏言之其实南人岂尽柔弱北人岂尽刚劲
然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是举柔之甚者言衽金革
死而不厌是举刚之甚者言此北方刚而过于中
者也饶氏曰阳刚阴柔理之常也而南方反弱北
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上文言君子之道此言强者之
事道事二字有轻重要看)
卧席曰衽衽金革犹云枕戈南方北方大约以风
气之偏言之其实南人岂尽柔弱北人岂尽刚劲
然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是举柔之甚者言衽金革
死而不厌是举刚之甚者言此北方刚而过于中
者也饶氏曰阳刚阴柔理之常也而南方反弱北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8a 页 WYG0204-1026a.png
方反刚何也盖阳体刚而用柔阴体柔而用刚才
说风气便是用了阳主发生故其用柔阴主肃杀
故其用刚胡氏曰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南北
之强气质之偏下文四者之强学问之正所谓变
化其气质者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
说风气便是用了阳主发生故其用柔阴主肃杀
故其用刚胡氏曰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南北
之强气质之偏下文四者之强学问之正所谓变
化其气质者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8b 页 WYG0204-1026b.png
倚偏著也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
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
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
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
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自胜其私欲是勇择是知守是行胜私欲而能择是勇于
知胜私欲而能守是勇于行血气之刚是小勇德义之勇是大勇)
此指成德之君子言观故字可知此四者上二者
言守身应事之常下二者言出处至极之变下二
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
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
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
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自胜其私欲是勇择是知守是行胜私欲而能择是勇于
知胜私欲而能守是勇于行血气之刚是小勇德义之勇是大勇)
此指成德之君子言观故字可知此四者上二者
言守身应事之常下二者言出处至极之变下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9a 页 WYG0204-1026c.png
者虽尤难然上二者常贯在其中有道无道只是
言国之治乱国有道不变塞焉说达而在上者不
变未达时所守也国无道至死不变说穷而在下
者能守而不易其志也方是强之至如夷齐是也
是以君子或出或处必合于中庸如此四强哉矫
虽是赞叹其强之辞正是勇之做工夫使之合于
中庸者也不流不倚不变流倚变三字与强字相
反三不字正是自强之用力处前二节气质之强
言国之治乱国有道不变塞焉说达而在上者不
变未达时所守也国无道至死不变说穷而在下
者能守而不易其志也方是强之至如夷齐是也
是以君子或出或处必合于中庸如此四强哉矫
虽是赞叹其强之辞正是勇之做工夫使之合于
中庸者也不流不倚不变流倚变三字与强字相
反三不字正是自强之用力处前二节气质之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29b 页 WYG0204-1026d.png
后一节德行之强前二者以含忍果敢之力为强
君子以德义为强此不刚不柔而得其中者也
右第十章(此章言勇通上舜回则知仁勇备矣下章又总结此三者)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素案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
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
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
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
君子以德义为强此不刚不柔而得其中者也
右第十章(此章言勇通上舜回则知仁勇备矣下章又总结此三者)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素案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
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
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
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0a 页 WYG0204-1027a.png
此节是说知然知而不能择乎中而知仁勇俱失
之过者也索隐谓求人所不必知如邹衍推五德
之事行怪是行人所不必行如于陵仲子尾生之
徒索隐是知者之过行怪是贤者之过不能择乎
中庸故圣人不为也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
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
之过者也索隐谓求人所不必知如邹衍推五德
之事行怪是行人所不必行如于陵仲子尾生之
徒索隐是知者之过行怪是贤者之过不能择乎
中庸故圣人不为也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
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0b 页 WYG0204-1027b.png
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
有所不能止也
此节是说仁然知虽足以择乎中庸而仁不能守
而知仁勇俱失之不及者也此虽不索隐行怪而
能择乎中庸然行之止于半涂而不力以求至若
圣人则必行至而不止也此君子是汎言之君子
也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有所不能止也
此节是说仁然知虽足以择乎中庸而仁不能守
而知仁勇俱失之不及者也此虽不索隐行怪而
能择乎中庸然行之止于半涂而不力以求至若
圣人则必行至而不止也此君子是汎言之君子
也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1a 页 WYG0204-1027c.png
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
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
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
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此节是知仁俱得中不待勇而裕如者也此君子
指成德者言言君子常依乎中庸不为隐怪之事
由仁义行虽终身不见知于世亦无悔焉此正夫
子之事也夫子于前两节既以两吾字言之故于
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
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
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此节是知仁俱得中不待勇而裕如者也此君子
指成德者言言君子常依乎中庸不为隐怪之事
由仁义行虽终身不见知于世亦无悔焉此正夫
子之事也夫子于前两节既以两吾字言之故于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1b 页 WYG0204-1027d.png
此谦不自居但曰唯圣者能之此能字当与前鲜
能可能不可能兼看以见中庸非终不可能也蔡
氏曰此章再辨知仁勇而总结之也索隐非君子
之知行怪非君子之仁半涂而废非君子之勇君
子之知仁勇则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
是也
右第十一章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
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
能可能不可能兼看以见中庸非终不可能也蔡
氏曰此章再辨知仁勇而总结之也索隐非君子
之知行怪非君子之仁半涂而废非君子之勇君
子之知仁勇则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
是也
右第十一章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
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2a 页 WYG0204-1028a.png
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
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
无以造道而成德矣馀见第二十章
中庸之道至精至微至公至正非知者不足
以知非仁者不足以行非须臾可离非一蹴
可到故惟勇者然后有以自强而不息焉大
抵知仁勇三者皆此性之德中庸之道即率
性而行者也非有是德则无以体是道此以
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
无以造道而成德矣馀见第二十章
中庸之道至精至微至公至正非知者不足
以知非仁者不足以行非须臾可离非一蹴
可到故惟勇者然后有以自强而不息焉大
抵知仁勇三者皆此性之德中庸之道即率
性而行者也非有是德则无以体是道此以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2b 页 WYG0204-1028b.png
上十章论道以中庸为主而气质有过不及
之偏此当为第二节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
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
此章专明道之充满乎天地万物之间费言其用
隐言其体因用以及体故先费而后隐君子指成
德者而言道字自率性上来费是率性之道隐是
天命之性费隐先用后体是就事中指出所以然
之偏此当为第二节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
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
此章专明道之充满乎天地万物之间费言其用
隐言其体因用以及体故先费而后隐君子指成
德者而言道字自率性上来费是率性之道隐是
天命之性费隐先用后体是就事中指出所以然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3a 页 WYG0204-1028c.png
之理而言事是用理是体见万物万事皆是此理
故不曰费隐而曰费而隐所谓形而上之道初不
离乎形而下之器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者也与
中和一贯大小德之类不同一贯以一心之理对
万事之理分体用费隐以理与事分体用自太极
图言之一贯以太极之动静分体用皆就理上言
体则理之具于一心用则理之散于万事费隐以
太极阴阳之理气分体用兼事理言用则事之当
故不曰费隐而曰费而隐所谓形而上之道初不
离乎形而下之器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者也与
中和一贯大小德之类不同一贯以一心之理对
万事之理分体用费隐以理与事分体用自太极
图言之一贯以太极之动静分体用皆就理上言
体则理之具于一心用则理之散于万事费隐以
太极阴阳之理气分体用兼事理言用则事之当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3b 页 WYG0204-1028d.png
然体则理之所以然费犹木之枝叶而可见者也
隐犹木之本根而不可见者也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
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
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
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
隐犹木之本根而不可见者也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
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
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
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4a 页 WYG0204-1029a.png
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
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
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
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
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
之不得其正者(近自远而四字中间所包甚广正解及其至三字大无外言莫能载小无
内言莫能破全体一事侯氏谓总合万事无一不尽为全体就中提出各头各项为一事问礼见家语问
官见春秋左氏传覆载以质言生成以功用言寒暑以气化言灾祥以应报言覆载生成分言天地各有
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
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
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
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
之不得其正者(近自远而四字中间所包甚广正解及其至三字大无外言莫能载小无
内言莫能破全体一事侯氏谓总合万事无一不尽为全体就中提出各头各项为一事问礼见家语问
官见春秋左氏传覆载以质言生成以功用言寒暑以气化言灾祥以应报言覆载生成分言天地各有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4b 页 WYG0204-1029b.png
所主有不可全者故曰偏寒暑灾祥合言天地气数之变有不能已者故曰不得其正一说一事是指众
人能知能行者言全体是就一事中推之以极其至言)
此章大旨以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句发端下面两
节皆是推明此意此节举夫妇圣人为言于人上
见道之费下举鸢飞鱼跃为言于物上见道之费
末再提起君子之道而言造端是就夫妇能知处
举其至隐微者以明道之至近结上文夫妇能知
一段又言察乎天地是就天地之大以推明道之
人能知能行者言全体是就一事中推之以极其至言)
此章大旨以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句发端下面两
节皆是推明此意此节举夫妇圣人为言于人上
见道之费下举鸢飞鱼跃为言于物上见道之费
末再提起君子之道而言造端是就夫妇能知处
举其至隐微者以明道之至近结上文夫妇能知
一段又言察乎天地是就天地之大以推明道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5a 页 WYG0204-1029c.png
至远结上文鸢飞鱼跃一段中间天地之大人犹
有憾两句是言天地之偏为功不全反形容道之
全而无所不在故下文曰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
破两句是专形容道之费而无所不在也憾只是
不足之意大小二字指道言天地对大小言犹有
憾对莫能载破言物有限量则可载道无限量故
莫能载物有罅隙故可破道无罅隙故莫能破皆
形容道费之辞也道费而隐见得事事中皆有所
有憾两句是言天地之偏为功不全反形容道之
全而无所不在故下文曰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
破两句是专形容道之费而无所不在也憾只是
不足之意大小二字指道言天地对大小言犹有
憾对莫能载破言物有限量则可载道无限量故
莫能载物有罅隙故可破道无罅隙故莫能破皆
形容道费之辞也道费而隐见得事事中皆有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5b 页 WYG0204-1029d.png
以然者是乃天之所为也知行二字又承上章知
行而言曰夫妇能知能行者是万分中有一分乃
费之小者也曰圣人不知不能者是万分中欠一
分乃费之大者也后章费之大小又承此说去夫
妇愚不肖之能知能行此是就衣服饮食起居日
用上说最人所易见而能知行者也举此见道之
费无所不在而不可离也若下章道不远人为费
之小者又自此推去
行而言曰夫妇能知能行者是万分中有一分乃
费之小者也曰圣人不知不能者是万分中欠一
分乃费之大者也后章费之大小又承此说去夫
妇愚不肖之能知能行此是就衣服饮食起居日
用上说最人所易见而能知行者也举此见道之
费无所不在而不可离也若下章道不远人为费
之小者又自此推去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6a 页 WYG0204-1030a.png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专反)
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子思引此
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
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
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
焉(察著也著即诚之不可掩处化育指鸢鱼流行指飞跃上下指天渊昭著即是明白之意所谓费也
吃紧为人处言此节以道体示人活泼泼地此是程子形容子思用鸢鱼两句使人知天地万物流动充
满如此活泼泼地只是略无凝滞之意两句皆程子方言)
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子思引此
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
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
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
焉(察著也著即诚之不可掩处化育指鸢鱼流行指飞跃上下指天渊昭著即是明白之意所谓费也
吃紧为人处言此节以道体示人活泼泼地此是程子形容子思用鸢鱼两句使人知天地万物流动充
满如此活泼泼地只是略无凝滞之意两句皆程子方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6b 页 WYG0204-1030b.png
举此二物以明上下之间万物皆有是理以见道
之无所不在而不可离也言其上下察一句只是
释上二句之意此章两道字皆自率性来如鸢率
鸢之性则飞鱼率鱼之性则跃见物物有自然之
天物物有天命之性天地间无非此性之著见此
举鸢鱼以有形体之物状无形体之理以示人程
子谓此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正谓此也举鸢鱼见
道之无物不有后举川流见道之无时不然饶氏
之无所不在而不可离也言其上下察一句只是
释上二句之意此章两道字皆自率性来如鸢率
鸢之性则飞鱼率鱼之性则跃见物物有自然之
天物物有天命之性天地间无非此性之著见此
举鸢鱼以有形体之物状无形体之理以示人程
子谓此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正谓此也举鸢鱼见
道之无物不有后举川流见道之无时不然饶氏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7a 页 WYG0204-1030c.png
曰鸢飞鱼跃两句真是引得妙鸢鱼是小底物天
渊是大㡳物引此则见得满天地间皆是此理语
大语小皆在其中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结上文(造端夫妇一句结夫妇与知能行及语小莫能破数句察乎天地一句结圣人不能知行
及语大莫能载与鸢鱼数句)
道即中庸之道造端犹言为始夫妇指夫妇居室
之间言盖夫妇居室之间乃尽性之始事故曰造
渊是大㡳物引此则见得满天地间皆是此理语
大语小皆在其中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结上文(造端夫妇一句结夫妇与知能行及语小莫能破数句察乎天地一句结圣人不能知行
及语大莫能载与鸢鱼数句)
道即中庸之道造端犹言为始夫妇指夫妇居室
之间言盖夫妇居室之间乃尽性之始事故曰造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7b 页 WYG0204-1030d.png
端谓其极于近小而言故也朱子所谓衽席之上
幽暗之中者是也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郤是指极
于远大者而言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
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此承上章中庸之道言其见于行事者也只
是形容道之费而不言工夫盖中庸一书除
首尾两章皆为一篇体要外又当分三节看
幽暗之中者是也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郤是指极
于远大者而言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
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此承上章中庸之道言其见于行事者也只
是形容道之费而不言工夫盖中庸一书除
首尾两章皆为一篇体要外又当分三节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8a 页 WYG0204-1031a.png
前节言中庸此节言费隐后节言诚中庸是
就人事上言道之用费隐是就天地人物上
言道之用后以天道人道上言诚则知圣人
与天地为一盖首章言中和以见此道之统
摄于其心则以戒惧慎独为存养省察之功
次言中庸以见此道著见于事物则以知仁
勇为致知力行之功此言费隐以见此道充
塞乎天地自违道不远以极乎达孝随处致
就人事上言道之用费隐是就天地人物上
言道之用后以天道人道上言诚则知圣人
与天地为一盖首章言中和以见此道之统
摄于其心则以戒惧慎独为存养省察之功
次言中庸以见此道著见于事物则以知仁
勇为致知力行之功此言费隐以见此道充
塞乎天地自违道不远以极乎达孝随处致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8b 页 WYG0204-1031b.png
察以全中庸之道皆所以求至于诚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
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
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此三句是此章纲领下三节说此三句道不远人
一句又一章总纲领道指人伦日用而言人字包
人已而言为道只是行道一云两为道字不同上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
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
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此三句是此章纲领下三节说此三句道不远人
一句又一章总纲领道指人伦日用而言人字包
人已而言为道只是行道一云两为道字不同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9a 页 WYG0204-1031c.png
犹言行道下不可以为道只是不可唤做道此是
就众人能知能行上说又照应上章知行二字又
因上章言道之费隐恐人阔远以求道故继之以
道不远人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
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
就众人能知能行上说又照应上章知行二字又
因上章言道之费隐恐人阔远以求道故继之以
道不远人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
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39b 页 WYG0204-1031d.png
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若以人治人则
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
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
改即止不止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
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
此引诗意重在其则不远一句执柯以伐柯睨而
视之犹以为远三句以下皆是子思说诗之意以
为执柯以伐柯邪视所执之柯正视所伐之柯其
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
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
改即止不止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
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
此引诗意重在其则不远一句执柯以伐柯睨而
视之犹以为远三句以下皆是子思说诗之意以
为执柯以伐柯邪视所执之柯正视所伐之柯其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0a 页 WYG0204-1032a.png
取法本不远犹有彼此之异尚以为远若以人治
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人身而不可离又非以
柯伐柯之比故治人者只消以众人自身所有之
道而治之其人能改即止不必将他人道理去治
他亦不是分我所有之道以与他但责之以其所
能知能行不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前后共此三节
意皆在不远二字上睨邪视视所执之柯也视正
视视所伐之柯也二字当分看观而字之字可见
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人身而不可离又非以
柯伐柯之比故治人者只消以众人自身所有之
道而治之其人能改即止不必将他人道理去治
他亦不是分我所有之道以与他但责之以其所
能知能行不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前后共此三节
意皆在不远二字上睨邪视视所执之柯也视正
视视所伐之柯也二字当分看观而字之字可见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0b 页 WYG0204-1032b.png
改谓改其不合于则者止谓不过其则也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如春秋传齐
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
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
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
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
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如春秋传齐
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
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
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
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
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1a 页 WYG0204-1032c.png
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
章首言道不远人次言其则不远此又继以忠恕
违道不远此可见子思立言缜密处此节正是指
学者入道之方所重在推己之恕上忠字是带说
然恕非忠则无可推者故经以不愿勿施两句总
说章句亦以两句兼释忠恕盖上一句有忠㡳意
思在内故也所谓无忠做恕不出下二句只是申
说上一句之事盖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天理不
章首言道不远人次言其则不远此又继以忠恕
违道不远此可见子思立言缜密处此节正是指
学者入道之方所重在推己之恕上忠字是带说
然恕非忠则无可推者故经以不愿勿施两句总
说章句亦以两句兼释忠恕盖上一句有忠㡳意
思在内故也所谓无忠做恕不出下二句只是申
说上一句之事盖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天理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1b 页 WYG0204-1032d.png
远于人事故首曰道不远人人事尽则可以至天
理故此曰忠恕违道不远下文申言恕以明不远
人以为道之事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尔(顾行行顾之行去声)
理故此曰忠恕违道不远下文申言恕以明不远
人以为道之事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尔(顾行行顾之行去声)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2a 页 WYG0204-1033a.png
求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
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践
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馀而
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
矣慥慥笃实猊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
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
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此节专言自修之事亦恕之道也盖恕是推己上
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践
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馀而
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
矣慥慥笃实猊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
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
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此节专言自修之事亦恕之道也盖恕是推己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2b 页 WYG0204-1033b.png
事上文不愿勿施是从里面推出此以事未能却
就外面反推入丘未能一焉一句固是圣人谦辞
然亦可见圣人愈圣不自圣之心引此虽曰应前
章圣人所不能其意自不同也凡己之责人皆当
然之事能反之以自责则恕之道行矣三以字训
用字当重看言责子当孝于我便当思量用此道
以事父我恐亦未能也君兄朋友亦然皆不过反
己自责之意正与大学絜矩一节相似夫妇之伦
就外面反推入丘未能一焉一句固是圣人谦辞
然亦可见圣人愈圣不自圣之心引此虽曰应前
章圣人所不能其意自不同也凡己之责人皆当
然之事能反之以自责则恕之道行矣三以字训
用字当重看言责子当孝于我便当思量用此道
以事父我恐亦未能也君兄朋友亦然皆不过反
己自责之意正与大学絜矩一节相似夫妇之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3a 页 WYG0204-1033c.png
不可自反故不及下文庸德庸言两句又谓欲尽
上四事之道不过在乎寻常言行之间尔行与谨
对言者盖以德不足当勉于行言有馀当谨而不
敢尽如此则言行相顾岂非笃实之君子乎且人
之动而形于外者惟言行二端而已言行人身之
用故于人之为道以慎言行终之陈氏曰此章起
道不远人至此而毕语若杂出而意脉贯通反覆
于人己之间者至为详尽而有序然其归又不过
上四事之道不过在乎寻常言行之间尔行与谨
对言者盖以德不足当勉于行言有馀当谨而不
敢尽如此则言行相顾岂非笃实之君子乎且人
之动而形于外者惟言行二端而已言行人身之
用故于人之为道以慎言行终之陈氏曰此章起
道不远人至此而毕语若杂出而意脉贯通反覆
于人己之间者至为详尽而有序然其归又不过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3b 页 WYG0204-1033d.png
致谨于言行以尽其实尔苟从事焉则处人己之
道两尽而无遗矣
右第十三章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
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
存焉下章放此
此通下三章皆言费之小此章之意专在不
可远人以为道上故四节皆不出修己治人
之事是就下学用功浅处说故曰费之小下
道两尽而无遗矣
右第十三章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
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
存焉下章放此
此通下三章皆言费之小此章之意专在不
可远人以为道上故四节皆不出修己治人
之事是就下学用功浅处说故曰费之小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4a 页 WYG0204-1034a.png
二章亦此意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
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
此二句亦一章纲领上章兼人已言此则专于修
己而不责人上章就身上说此章就位上说比身
稍开一步下章就家上说比此又开一步此素字
比下面素字稍活言因其所居之位行吾所当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
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
此二句亦一章纲领上章兼人已言此则专于修
己而不责人上章就身上说此章就位上说比身
稍开一步下章就家上说比此又开一步此素字
比下面素字稍活言因其所居之位行吾所当行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4b 页 WYG0204-1034b.png
之道无思出乎其位而外慕也素位而行是正说
不愿乎外只是覆说上句意才慕乎外便不能素
位而行下面却自作两节分看游氏曰素位而行
者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若其素然也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
此言素其位而行也
此节说素位而行此行字是以此道行乎四者之
不愿乎外只是覆说上句意才慕乎外便不能素
位而行下面却自作两节分看游氏曰素位而行
者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若其素然也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
此言素其位而行也
此节说素位而行此行字是以此道行乎四者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5a 页 WYG0204-1034c.png
中自有乐处故无往而不自得自得只是从容无
急迫而自快活之意盖居富贵自有富贵所当行
之道居贫贱自有贫贱所当行之道凡人非富贵
则贫贱此人之大分至于夷狄患难亦有不幸而
遇之之时亦各于其中行所当行此所以君子无
所往而不自得也素富贵行富贵若舜之被袗衣
鼓琴是也素贫贱行贫贱若舜之饭糗茹草若将
终身是也素夷狄行夷狄若孔子欲居九夷曰何
急迫而自快活之意盖居富贵自有富贵所当行
之道居贫贱自有贫贱所当行之道凡人非富贵
则贫贱此人之大分至于夷狄患难亦有不幸而
遇之之时亦各于其中行所当行此所以君子无
所往而不自得也素富贵行富贵若舜之被袗衣
鼓琴是也素贫贱行贫贱若舜之饭糗茹草若将
终身是也素夷狄行夷狄若孔子欲居九夷曰何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5b 页 WYG0204-1034d.png
陋之有是也素患难行患难若孔子曰匡人其如
予何是也陈游氏之说皆然盖谓道在天下不以
易世而有存亡故无古今君子之行道不以易地
而有加损故无得丧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平声)
此言不愿乎其外也
此节说不愿乎外才陵下援上皆愿外也皆非中
予何是也陈游氏之说皆然盖谓道在天下不以
易世而有存亡故无古今君子之行道不以易地
而有加损故无得丧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平声)
此言不愿乎其外也
此节说不愿乎外才陵下援上皆愿外也皆非中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6a 页 WYG0204-1035a.png
庸之道正己不求于人是结上二句不陵不援惟
正己不求人者能之无怨亦说己无怨于人既己
不求于人则凡事惟恐不自尽又何暇见人之不
足而怨之哉不怨天尤人纵有当得于外者亦无
不平于天亦不归罪于人此皆从正己不求人上
来此处见得君子胸次悠然真如光风霁月无一
豪私累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徼居尧反)
正己不求人者能之无怨亦说己无怨于人既己
不求于人则凡事惟恐不自尽又何暇见人之不
足而怨之哉不怨天尤人纵有当得于外者亦无
不平于天亦不归罪于人此皆从正己不求人上
来此处见得君子胸次悠然真如光风霁月无一
豪私累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徼居尧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6b 页 WYG0204-1035b.png
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
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
此上一句又结章首二句观故字可见下一句只
是对上君子一句反说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
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
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子思于此以射为比又引孔子之言以證正己不
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
此上一句又结章首二句观故字可见下一句只
是对上君子一句反说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
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
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子思于此以射为比又引孔子之言以證正己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7a 页 WYG0204-1035c.png
求人之意以结之正与鴊同小鸟也鹄亦小鸟皆
小而飞疾最难射故射者以此为的画于布以为
的曰正取革置于中曰鹄诗传曰大射则张皮侯
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右第十四章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
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
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
小而飞疾最难射故射者以此为的画于布以为
的曰正取革置于中曰鹄诗传曰大射则张皮侯
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右第十四章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
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
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7b 页 WYG0204-1035d.png
妻帑(好去声乐音洛)
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
帑子孙也
此章专言行道必自近始未有目前细事不合道
而于远大之事能合道者也君子之道其理势必
当如此首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两句是汎指凡事
说下文引诗言顺父母则自和妻子宜兄弟始是
指此一事以见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例夫妇人
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
帑子孙也
此章专言行道必自近始未有目前细事不合道
而于远大之事能合道者也君子之道其理势必
当如此首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两句是汎指凡事
说下文引诗言顺父母则自和妻子宜兄弟始是
指此一事以见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例夫妇人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8a 页 WYG0204-1036a.png
伦之首故首言夫妇兄弟次之家人又次之此自
内以及外之序如此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一句只
是上四句之效验当与下文父母其顺之意同看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
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
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言人既能使其家正而和则其能孝而父母之心
内以及外之序如此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一句只
是上四句之效验当与下文父母其顺之意同看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
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
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言人既能使其家正而和则其能孝而父母之心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8b 页 WYG0204-1036b.png
安乐可知矣
右第十五章
自费隐之后至此凡三章十三章言修己治
人必恕以行之十四章专言修己而不责人
此章则言自近及远皆近里就实为学者所
当用工故曰费之小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
右第十五章
自费隐之后至此凡三章十三章言修己治
人必恕以行之十四章专言修己而不责人
此章则言自近及远皆近里就实为学者所
当用工故曰费之小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9a 页 WYG0204-1036c.png
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
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
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天地功用
指天地间气化往来言之如日月寒暑风雨霜露是也此就阴阳相合生成处说故曰功用是合说造化
之迹造是造就万物以神言化是物既成后气尽时至而消化去以鬼言如草木生落之类是也此是就
物之成败可见处说故曰迹是分说以一气言是合说以二气言是分说功用即有迹迹即功用之所在
良能即二气自然之善道能如此屈伸消息者是也灵是神化不测处气至而伸为神气反而归为鬼此
是就两头说性情是良能上说来功效是功用上说来天地以形言造化以理言)
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
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天地功用
指天地间气化往来言之如日月寒暑风雨霜露是也此就阴阳相合生成处说故曰功用是合说造化
之迹造是造就万物以神言化是物既成后气尽时至而消化去以鬼言如草木生落之类是也此是就
物之成败可见处说故曰迹是分说以一气言是合说以二气言是分说功用即有迹迹即功用之所在
良能即二气自然之善道能如此屈伸消息者是也灵是神化不测处气至而伸为神气反而归为鬼此
是就两头说性情是良能上说来功效是功用上说来天地以形言造化以理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49b 页 WYG0204-1036d.png
此二句亦一章之大纲此说鬼神亦鸢飞鱼跃意
思见道之无所不在也前章是自造端夫妇一句
上说来此章则自察乎天地一语上说来此鬼神
只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往来屈伸而言之为德
犹言鬼神为天地之德大率天主神而言地主鬼
而言鬼神所以造化万物者其理之妙有不可见
者惟于往来屈伸为可见如春生夏长秋冬衰落
者即往来屈伸之验故曰造化之迹其德即天命
思见道之无所不在也前章是自造端夫妇一句
上说来此章则自察乎天地一语上说来此鬼神
只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往来屈伸而言之为德
犹言鬼神为天地之德大率天主神而言地主鬼
而言鬼神所以造化万物者其理之妙有不可见
者惟于往来屈伸为可见如春生夏长秋冬衰落
者即往来屈伸之验故曰造化之迹其德即天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0a 页 WYG0204-1037a.png
之实理章句虽以性情功效为言然要其归不过
一诚字而已观结语一句可见下文三节皆言为
德之所以盛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
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
谓干事(无形则弗见无声则弗闻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阴与阳合为物之始阴与阳
散为物之终此又言二气合而生离而死是又就中间混同处说然则阴阳鬼神无往不在只要人看得
一诚字而已观结语一句可见下文三节皆言为
德之所以盛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
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
谓干事(无形则弗见无声则弗闻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阴与阳合为物之始阴与阳
散为物之终此又言二气合而生离而死是又就中间混同处说然则阴阳鬼神无往不在只要人看得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0b 页 WYG0204-1037b.png
活体物者为物之体干事者为事之干)
此节大槩说鬼神性情二之字指鬼神言体字是
用力字亦指鬼神身上说视不见听不闻言无形
声之可见闻也然却体于物而无一物能遗之则
又其昭然而不可掩也视不见听不闻言其德之
微所谓隐也体物而不可遗言其德之显所谓费
也三而字亦要看鬼神体物而不可遗只是他能
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饶氏曰视不见听不闻说
此节大槩说鬼神性情二之字指鬼神言体字是
用力字亦指鬼神身上说视不见听不闻言无形
声之可见闻也然却体于物而无一物能遗之则
又其昭然而不可掩也视不见听不闻言其德之
微所谓隐也体物而不可遗言其德之显所谓费
也三而字亦要看鬼神体物而不可遗只是他能
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饶氏曰视不见听不闻说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1a 页 WYG0204-1037c.png
鬼神之性体物而不可遗说情使天下之人齐明
盛服一节说功效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在其左右(齐侧皆反)
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
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
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孔子曰其气发扬
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正
盛服一节说功效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在其左右(齐侧皆反)
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
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
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孔子曰其气发扬
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1b 页 WYG0204-1037d.png
谓此尔(齐之为言齐也一句详见礼记祭统言君子之齐专说其精明之德精明之至然后可交
于神明也畏敬奉承说齐明盛服发见昭著说洋洋如在孔子曰一段出礼记祭义昭明是光之见焄蒿
是气之上悽怆是阴气之中人此是致人死时阴阳乍离之际有此声气此祭义所言之正意若章句所
引乃是借来形容祭祀来格洋洋如在之气象此是感召俛仰之气与祭义所指自不同)
此节承上文体物而不可遗之意而言鬼神之功
效如此上文言鬼神之全体此言鬼神之一端使
字正是鬼神灵处齐明是内敬盛服是外敬言能
使天下之人内外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如此洋
于神明也畏敬奉承说齐明盛服发见昭著说洋洋如在孔子曰一段出礼记祭义昭明是光之见焄蒿
是气之上悽怆是阴气之中人此是致人死时阴阳乍离之际有此声气此祭义所言之正意若章句所
引乃是借来形容祭祀来格洋洋如在之气象此是感召俛仰之气与祭义所指自不同)
此节承上文体物而不可遗之意而言鬼神之功
效如此上文言鬼神之全体此言鬼神之一端使
字正是鬼神灵处齐明是内敬盛服是外敬言能
使天下之人内外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如此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2a 页 WYG0204-1038a.png
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只是形容鬼神发见昭
著之意此是于祭祀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处前
节以天地造化言是大㡳鬼神此以祭祀言如天
神地祇人鬼之类是小㡳鬼神此章本说天地之
鬼神恐彼鬼神人或不晓却于全体中指出祭祀
者以示之使人因此而识其大者又以见所祭祀
之鬼神亦不过阴阳二气之往来感通尔其理亦
无二也
著之意此是于祭祀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处前
节以天地造化言是大㡳鬼神此以祭祀言如天
神地祇人鬼之类是小㡳鬼神此章本说天地之
鬼神恐彼鬼神人或不晓却于全体中指出祭祀
者以示之使人因此而识其大者又以见所祭祀
之鬼神亦不过阴阳二气之往来感通尔其理亦
无二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2b 页 WYG0204-1038b.png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度音铎射音亦诗作斁)
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
敬也思语辞
此引诗以终上文洋洋如在之意言祭祀之时神
之来格也视不见听不闻既不可测度矣况可厌
怠而不敬乎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夫音扶)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
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
敬也思语辞
此引诗以终上文洋洋如在之意言祭祀之时神
之来格也视不见听不闻既不可测度矣况可厌
怠而不敬乎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夫音扶)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3a 页 WYG0204-1038c.png
之不可掩如此
此总赞上文鬼神之德而结之也微指不可见闻
者所谓隐也显指体物而不可遗而理之昭著者
所谓费也诚只是个实理鬼神只是实理发见之
不可掩护者中庸言诚自此始诚字以天道言鬼
神本是气形而下者诚本是气形而上者有是气
必有是理太极不离乎阴阳也故即鬼神而诚在
焉故总结之曰诚之不可掩如此
此总赞上文鬼神之德而结之也微指不可见闻
者所谓隐也显指体物而不可遗而理之昭著者
所谓费也诚只是个实理鬼神只是实理发见之
不可掩护者中庸言诚自此始诚字以天道言鬼
神本是气形而下者诚本是气形而上者有是气
必有是理太极不离乎阴阳也故即鬼神而诚在
焉故总结之曰诚之不可掩如此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3b 页 WYG0204-1038d.png
右第十六章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
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
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此前三章皆言日用之间事虽至近而道无
不在此费之小者也此后三章言舜武王周
公大孝达孝道虽至近然推之则至远而无
穷此费之大者也此章曰不见不闻即其体
之隐而又曰体物如在所谓隐者又未尝不
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
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此前三章皆言日用之间事虽至近而道无
不在此费之小者也此后三章言舜武王周
公大孝达孝道虽至近然推之则至远而无
穷此费之大者也此章曰不见不闻即其体
之隐而又曰体物如在所谓隐者又未尝不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4a 页 WYG0204-1039a.png
昭著此则兼费隐包大小而言者也兼者分
而为二包者混而为一兼则二意而并见包
则含二意而不分此与二十章兼包义同朱
子互言之包小大则鬼神大处小处皆有以
为大则一尘一息之微不能外以为小则天
地之广古今之变不能遗难以大小分故曰
包大小是就本章言之非以前后三章言也
前章言君子之道以人道言此言鬼神之德
而为二包者混而为一兼则二意而并见包
则含二意而不分此与二十章兼包义同朱
子互言之包小大则鬼神大处小处皆有以
为大则一尘一息之微不能外以为小则天
地之广古今之变不能遗难以大小分故曰
包大小是就本章言之非以前后三章言也
前章言君子之道以人道言此言鬼神之德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4b 页 WYG0204-1039b.png
以天道言人道其用也故先用之费而体之
隐者即在费之中天道其体也故先体之微
而用之显者不出乎微之外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与平声)
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
此节言舜之事实大孝一句是纲德为圣人以下
五句皆孝之目此五句又重在德为圣人一句上
隐者即在费之中天道其体也故先体之微
而用之显者不出乎微之外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与平声)
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
此节言舜之事实大孝一句是纲德为圣人以下
五句皆孝之目此五句又重在德为圣人一句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5a 页 WYG0204-1039c.png
人能尽己之性尽人物之性方为圣人能尽性是
全其心岂非孝之大者下面四句是安富尊荣之
事皆父母之所愿者今皆得之又岂非孝之大者
舜封子均于商后禹改封于虞故后有虞思虞亦
立庙祀舜及其祖父至周武王又封舜后胡公满
于陈则是子孙保之也舜之德至使祖父母如此
荣盛绵远此之谓大孝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全其心岂非孝之大者下面四句是安富尊荣之
事皆父母之所愿者今皆得之又岂非孝之大者
舜封子均于商后禹改封于虞故后有虞思虞亦
立庙祀舜及其祖父至周武王又封舜后胡公满
于陈则是子孙保之也舜之德至使祖父母如此
荣盛绵远此之谓大孝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5b 页 WYG0204-1039d.png
舜年百有十岁
此节汎言理之必然自孔子有德而不得位言乃
气数之变也以理言之则必然以数言之则不必
然理者其常也数者其变也大德承上文德字来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
散则覆(气至气反两句只是说培覆二字之义)
此节言善恶之应所必至栽培倾覆以物言之如
此节汎言理之必然自孔子有德而不得位言乃
气数之变也以理言之则必然以数言之则不必
然理者其常也数者其变也大德承上文德字来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
散则覆(气至气反两句只是说培覆二字之义)
此节言善恶之应所必至栽培倾覆以物言之如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6a 页 WYG0204-1040a.png
草木至春夏有发生之意天则雨露以滋长之草
木逢秋冬有黄落之意天则霜雪以凋零之以人
言之有此德者天必以名位禄寿与之无其德者
天必厌弃而灭绝之如舜以匹夫而有天下桀纣
以天子而丧其身皆栽培倾覆之谓也此特以天
之于物之理以喻人栽倾在人培覆在天栽倾指
材上言培覆指笃上言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
木逢秋冬有黄落之意天则霜雪以凋零之以人
言之有此德者天必以名位禄寿与之无其德者
天必厌弃而灭绝之如舜以匹夫而有天下桀纣
以天子而丧其身皆栽培倾覆之谓也此特以天
之于物之理以喻人栽倾在人培覆在天栽倾指
材上言培覆指笃上言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6b 页 WYG0204-1040b.png
之自天申之
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
重也
此引诗专是證栽者培之一句之意言可嘉可乐
之君子其令善之德显显然昭著宜于民人故受
天之禄以为天下主而天又保之佑之又申重之
其所以眷顾者如此此则以天之眷圣人之事以
證上文天之生物之喻宪宪令德是栽受禄保佑
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
重也
此引诗专是證栽者培之一句之意言可嘉可乐
之君子其令善之德显显然昭著宜于民人故受
天之禄以为天下主而天又保之佑之又申重之
其所以眷顾者如此此则以天之眷圣人之事以
證上文天之生物之喻宪宪令德是栽受禄保佑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7a 页 WYG0204-1040c.png
申之是培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结上引诗意观故字可知此德字及上引诗中德
字皆应前面德字命字与所引诗中命字相应此
章四故字惟第二故字因起下意馀皆因结上意
六必字皆是常理之必然者惟此句必字结上文
意前言居易俟命费之小学者之事此言大德必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结上引诗意观故字可知此德字及上引诗中德
字皆应前面德字命字与所引诗中命字相应此
章四故字惟第二故字因起下意馀皆因结上意
六必字皆是常理之必然者惟此句必字结上文
意前言居易俟命费之小学者之事此言大德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7b 页 WYG0204-1040d.png
受命费之大圣人之事也
右第十七章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
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其旨微矣后二
章亦此意
此言费之大正当备万物全体言今独举孝
之一事可见全体不是总万事言是就庸行
推及其至以为言者也庸行之常说孝之一
事推之以极其至说大孝及德为圣人以下
右第十七章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
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其旨微矣后二
章亦此意
此言费之大正当备万物全体言今独举孝
之一事可见全体不是总万事言是就庸行
推及其至以为言者也庸行之常说孝之一
事推之以极其至说大孝及德为圣人以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8a 页 WYG0204-1041a.png
之事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
作之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
功累仁之事也
此章以文武周公之事继大舜而言皆圣人所行
者见道之费而无不合于中庸之道此节言文王
之事言无忧者其独文王而已下面四句只是释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
作之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
功累仁之事也
此章以文武周公之事继大舜而言皆圣人所行
者见道之费而无不合于中庸之道此节言文王
之事言无忧者其独文王而已下面四句只是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8b 页 WYG0204-1041b.png
文王无忧之意盖以上有王季之贤者为其父下
有武王之圣者为其子为父者既积其功德于前
为子者又述其事业于后中间为文王者又何所
忧乎自大舜文武周公四圣人观之独文王可以
当无忧二字如羑里之囚若可忧也亦只是文王
一身上事此却是言一家上事周家自夏后弃稷
不务不窟即失其官守逃之西戎至公刘方复迁
豳太王又为狄人所侵而迁岐王季虽勤王家亦
有武王之圣者为其子为父者既积其功德于前
为子者又述其事业于后中间为文王者又何所
忧乎自大舜文武周公四圣人观之独文王可以
当无忧二字如羑里之囚若可忧也亦只是文王
一身上事此却是言一家上事周家自夏后弃稷
不务不窟即失其官守逃之西戎至公刘方复迁
豳太王又为狄人所侵而迁岐王季虽勤王家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9a 页 WYG0204-1041c.png
但守旧而已文王上承已大之国不逢变故以归
之子适当商家天命未绝之时已得从容其间至
承天命擐戎衣奄有四海则又是武王之事文王
可谓无忧矣又如舜父顽子不肖尧之子丹朱禹
之父鲧汤无子立太甲非伊尹几坏由此观之亦
唯文王可以无忧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
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
之子适当商家天命未绝之时已得从容其间至
承天命擐戎衣奄有四海则又是武王之事文王
可谓无忧矣又如舜父顽子不肖尧之子丹朱禹
之父鲧汤无子立太甲非伊尹几坏由此观之亦
唯文王可以无忧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
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59b 页 WYG0204-1041d.png
保之
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
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剪商绪业也戎衣甲
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
此节言武王之事以赞之与赞舜语同此但言不
失天下之显名一句为异舜必得名武王不失名
语有轻重反之不若性之之纯征伐不若揖逊之
顺亦论韶武之意虽然显名亦圣德也但必得者
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
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剪商绪业也戎衣甲
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
此节言武王之事以赞之与赞舜语同此但言不
失天下之显名一句为异舜必得名武王不失名
语有轻重反之不若性之之纯征伐不若揖逊之
顺亦论韶武之意虽然显名亦圣德也但必得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0a 页 WYG0204-1042a.png
不至于或失不失者疑于失而能不失此为少异
耳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
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
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
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
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
耳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
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
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
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
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0b 页 WYG0204-1042b.png
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
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
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
同之推己以及人也(吕氏曰期之丧有二正统之期为祖父母者也旁亲之期为世
父母叔父母众子昆弟昆弟之子是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莫敢降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绝大夫降所
谓尊不同故或绝或降也大夫虽降犹服大功不如天子诸侯之绝服也如旁亲之期亦为大夫则大夫
亦不降所谓尊同则服其亲之服也诸侯虽绝服旁亲尊同亦不降所不臣者犹服之如始封之君不臣
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
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
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
同之推己以及人也(吕氏曰期之丧有二正统之期为祖父母者也旁亲之期为世
父母叔父母众子昆弟昆弟之子是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莫敢降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绝大夫降所
谓尊不同故或绝或降也大夫虽降犹服大功不如天子诸侯之绝服也如旁亲之期亦为大夫则大夫
亦不降所谓尊同则服其亲之服也诸侯虽绝服旁亲尊同亦不降所不臣者犹服之如始封之君不臣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1a 页 WYG0204-1042c.png
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兄弟是也推己以及人一句又是总结祭葬丧服之礼而言)
此节言周公之事许氏曰末犹后也终也盖周自
大王王季文王累世积德累功国土已大最后至
武王始受天命为天下君周公乃承之而追王先
王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一句只是推大王王季
之意而以天子之礼祀先公也斯礼也一句以下
又是因此以定上下通行之礼盖丧从死者祭从
生者天下之达礼也故丧祭如此然祭礼杀于下
此节言周公之事许氏曰末犹后也终也盖周自
大王王季文王累世积德累功国土已大最后至
武王始受天命为天下君周公乃承之而追王先
王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一句只是推大王王季
之意而以天子之礼祀先公也斯礼也一句以下
又是因此以定上下通行之礼盖丧从死者祭从
生者天下之达礼也故丧祭如此然祭礼杀于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1b 页 WYG0204-1042d.png
而上致其隆丧礼详于下而上有所略若夫父母
之丧则自天子至庶人贱无加隆贵无降杀孟子
所谓三代共之者是也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
士庶人此是自上达下期之丧至达乎天子此是
自下达上能推吾爱亲之心制为丧祭之礼以通
乎上下使人人得以致其孝故谓之达孝一说三
年之丧不特子为父母也适孙为祖父为长子继
世之君与为人后者皆三年之丧故自庶人上达
之丧则自天子至庶人贱无加隆贵无降杀孟子
所谓三代共之者是也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
士庶人此是自上达下期之丧至达乎天子此是
自下达上能推吾爱亲之心制为丧祭之礼以通
乎上下使人人得以致其孝故谓之达孝一说三
年之丧不特子为父母也适孙为祖父为长子继
世之君与为人后者皆三年之丧故自庶人上达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2a 页 WYG0204-1043a.png
天子一也一说父母之丧即三年之丧末二句只
是申明上二句之意语录谓中庸之意只是主父
母而言未必及其他也胡氏曰周自大王以至周
公世世修德古所无也周公追王之礼特以义起
亦古所无也所以中庸特表而出之此段须看章
句推字与及字周公推文武之意以及大王王季
于是始行追王之礼又推大王之意以及组绀以
至后稷于是祀以天子之礼又推此及诸侯大夫
是申明上二句之意语录谓中庸之意只是主父
母而言未必及其他也胡氏曰周自大王以至周
公世世修德古所无也周公追王之礼特以义起
亦古所无也所以中庸特表而出之此段须看章
句推字与及字周公推文武之意以及大王王季
于是始行追王之礼又推大王之意以及组绀以
至后稷于是祀以天子之礼又推此及诸侯大夫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2b 页 WYG0204-1043b.png
士庶人使各得以行丧祭之礼孝心上下融彻礼
制上下通行此周公所以谓之达孝也此章末达
字正起下章首达字
右第十八章
此章言文武周公之事亦是以孝言也看来
所重在周公身上文武只是推说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
制上下通行此周公所以谓之达孝也此章末达
字正起下章首达字
右第十八章
此章言文武周公之事亦是以孝言也看来
所重在周公身上文武只是推说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3a 页 WYG0204-1043c.png
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
此达字承上章三达字而言上章即此章张本言
其孝不特施之家又能达之天下上章舜之孝就
德上言如天之不可名故曰大此就事上言天下
称之无异辞故曰达看来此三章要通看前章只
是父母顺而已到舜便说大孝舜只是孝一家到
武王也只是舜之孝到周公又便推得阔了此与
前章虽皆兼言武王周公其实主周公而言盖谓
此达字承上章三达字而言上章即此章张本言
其孝不特施之家又能达之天下上章舜之孝就
德上言如天之不可名故曰大此就事上言天下
称之无异辞故曰达看来此三章要通看前章只
是父母顺而已到舜便说大孝舜只是孝一家到
武王也只是舜之孝到周公又便推得阔了此与
前章虽皆兼言武王周公其实主周公而言盖谓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3b 页 WYG0204-1043d.png
武王有天下然后周公得以制礼故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
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
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乎上下者言之
继志述事正指上章武王缵绪周公追王之事而
言如祖父有欲为之志而未为而子孙能成就之
是谓善继志祖父有己为之事而可法而子孙能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
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
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乎上下者言之
继志述事正指上章武王缵绪周公追王之事而
言如祖父有欲为之志而未为而子孙能成就之
是谓善继志祖父有己为之事而可法而子孙能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4a 页 WYG0204-1044a.png
遵述之是谓善述事若武王周公诚所谓善继述
者也此以下皆是言礼专主周公而言制为宗庙
祭器祭服荐献之礼于宗庙中又制昭穆序爵序
事酬燕之礼又推为郊社之礼只就祭祀一事中
而推极之至于郊天禘祖乃其至大者非圣人大
孝其孰能之此章句所以为费之大者欤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
者也此以下皆是言礼专主周公而言制为宗庙
祭器祭服荐献之礼于宗庙中又制昭穆序爵序
事酬燕之礼又推为郊社之礼只就祭祀一事中
而推极之至于郊天禘祖乃其至大者非圣人大
孝其孰能之此章句所以为费之大者欤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4b 页 WYG0204-1044b.png
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
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
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适士二庙
祭祖祢适士天子之上士即元士也受三命采地五十里孟子谓受地视子男是也官师一庙祭祢并祭
祖官师谓凡有司之长即中士下士也赤刀宝刀赤刀削其刀必有出处大训三皇五帝之书训诰亦在
焉天球雍州所贡之玉磬也河图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此见书顾命篇春行羔豚膳膏香出周礼天
官冢宰曰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注云香牛膏也臊犬膏也谓调膳之物各以物之所便而
和之以献行犹用也膳谓煎和也)
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
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适士二庙
祭祖祢适士天子之上士即元士也受三命采地五十里孟子谓受地视子男是也官师一庙祭祢并祭
祖官师谓凡有司之长即中士下士也赤刀宝刀赤刀削其刀必有出处大训三皇五帝之书训诰亦在
焉天球雍州所贡之玉磬也河图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此见书顾命篇春行羔豚膳膏香出周礼天
官冢宰曰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注云香牛膏也臊犬膏也谓调膳之物各以物之所便而
和之以献行犹用也膳谓煎和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5a 页 WYG0204-1044c.png
修者只是洒埽整饬常使严洁之谓或曰黝垩之
谓古注谓修埽粪也祭祀陈宗器示能守也设裳
衣授尸使神依焉荐时食以生事之也后五其字
章句谓指先王言此四其字亦似指先王言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
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昭如字为去声)
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
谓古注谓修埽粪也祭祀陈宗器示能守也设裳
衣授尸使神依焉荐时食以生事之也后五其字
章句谓指先王言此四其字亦似指先王言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
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昭如字为去声)
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5b 页 WYG0204-1044d.png
大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爵
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
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
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
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
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左昭右穆死者之昭穆也群昭群穆生者之昭穆也子姓
子之所生犹言子孙也宗谓大小之宗伯祝谓大祝小祝有司如官正执烛天府沃盥陈宝器司几筵司
尊彝之类皆是导饮犹言引饮言导宾使饮也旅酬祭将毕时行旅酬之礼)
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
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
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
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
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左昭右穆死者之昭穆也群昭群穆生者之昭穆也子姓
子之所生犹言子孙也宗谓大小之宗伯祝谓大祝小祝有司如官正执烛天府沃盥陈宝器司几筵司
尊彝之类皆是导饮犹言引饮言导宾使饮也旅酬祭将毕时行旅酬之礼)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6a 页 WYG0204-1045a.png
宗庙之礼一节礼意至为周密当看五所以字序
昭穆主生者而言所以明同姓之尊卑序爵所以
合同姓异姓之贵贱序事又所以分别群臣之贤
否贤者既有事则不贤者亦自能劝然宗庙之中
既以有事为荣则事不及之者不能无耻则又有
序爵以安其心执事者既荣无事有爵而在列者
及贱而役于庙中者皆得与旅酬之礼至此贤与
不贤皆恩礼之所逮也此是合同姓异姓通言者
昭穆主生者而言所以明同姓之尊卑序爵所以
合同姓异姓之贵贱序事又所以分别群臣之贤
否贤者既有事则不贤者亦自能劝然宗庙之中
既以有事为荣则事不及之者不能无耻则又有
序爵以安其心执事者既荣无事有爵而在列者
及贱而役于庙中者皆得与旅酬之礼至此贤与
不贤皆恩礼之所逮也此是合同姓异姓通言者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6b 页 WYG0204-1045b.png
也至祭礼已毕尸既出异姓之臣皆退独燕同姓
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此是亲亲之礼又
厚于疏远者也此可见制礼之意恩意周遍仁至
义尽而礼文灿然序昭穆亲亲也序爵贵贵也序
事尊贤也逮贱慈幼也序齿长长也此五者治天
下之大经一祭之间大经以正至恩以宣天下之
事尽矣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
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此是亲亲之礼又
厚于疏远者也此可见制礼之意恩意周遍仁至
义尽而礼文灿然序昭穆亲亲也序爵贵贵也序
事尊贤也逮贱慈幼也序齿长长也此五者治天
下之大经一祭之间大经以正至恩以宣天下之
事尽矣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7a 页 WYG0204-1045c.png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
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
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
此结上文两节善继志述事至于如此所以为孝
之至也饶氏谓践其位三句是善述事敬其所尊
四句是善继志所尊谓祖考所亲谓子孙臣庶事
死如生谓居丧时事事亡如存谓葬祭时事敬所
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
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
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
此结上文两节善继志述事至于如此所以为孝
之至也饶氏谓践其位三句是善述事敬其所尊
四句是善继志所尊谓祖考所亲谓子孙臣庶事
死如生谓居丧时事事亡如存谓葬祭时事敬所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7b 页 WYG0204-1045d.png
尊敬也爱所亲仁也事死亡如生存诚也尽是三
者孝也又是治天下之本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祭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
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
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尔礼必有义对举之互
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
者孝也又是治天下之本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祭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
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
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尔礼必有义对举之互
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8a 页 WYG0204-1046a.png
同小异记有详略耳(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论语专为禘发其说精此又言祭祀其
说详)
上文孝之至也已结前达孝二字了此申言周公
制礼之事盖上章与此上文专以宗庙之礼言此
则兼郊禘之礼言亦是就祭祀中推开一步说夫
祭祀之礼通上下得行事上帝惟天子得行故特
先后分言曰此所以事上帝也此所以祀乎其先
也有名分截然不可犯之意明乎二字以下又申
说详)
上文孝之至也已结前达孝二字了此申言周公
制礼之事盖上章与此上文专以宗庙之礼言此
则兼郊禘之礼言亦是就祭祀中推开一步说夫
祭祀之礼通上下得行事上帝惟天子得行故特
先后分言曰此所以事上帝也此所以祀乎其先
也有名分截然不可犯之意明乎二字以下又申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8b 页 WYG0204-1046b.png
言上二句之义言何为先郊而后社何为先禘而
后尝苟能如此明其郊社禘尝先后之义而推此
心以治天下又何所往而不当故曰治国如示诸
掌又曰治天下不在多端在夫致敬之间而已当
其执圭币以事上帝之时奠斝以事祖宗之时其
心一诚而无伪苟移此心以治天下果何难哉故
曰治国如示诸掌郊祭天惟天子得以行之社祭
地自侯国至庶人各有社上下可通行者也故先
后尝苟能如此明其郊社禘尝先后之义而推此
心以治天下又何所往而不当故曰治国如示诸
掌又曰治天下不在多端在夫致敬之间而已当
其执圭币以事上帝之时奠斝以事祖宗之时其
心一诚而无伪苟移此心以治天下果何难哉故
曰治国如示诸掌郊祭天惟天子得以行之社祭
地自侯国至庶人各有社上下可通行者也故先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9a 页 WYG0204-1046c.png
郊而后社禘大祭惟天子得以行之尝宗庙之秋
祭上下可通行者也故先禘而后尝周公制为礼
法未尝不通上下之情亦未尝不严上下之分如
此胡氏曰前章末言三年之丧庶人得以通乎天
子必有父也此言郊禘诸侯不得以通天子必有
君也既言周公之制礼如此而不足于鲁之郊禘
非礼其意自见于不言之表此所以为圣人之言
也
祭上下可通行者也故先禘而后尝周公制为礼
法未尝不通上下之情亦未尝不严上下之分如
此胡氏曰前章末言三年之丧庶人得以通乎天
子必有父也此言郊禘诸侯不得以通天子必有
君也既言周公之制礼如此而不足于鲁之郊禘
非礼其意自见于不言之表此所以为圣人之言
也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69b 页 WYG0204-1046d.png
右第十九章
此通上三章皆言孝之一事而不及他舜之
孝尽其养生之道武王周公之孝尽其事死
之道合三章孝之道备矣皆圣人止至善之
实故曰费之大曰敬曰仁曰慈必皆如此而
后为能尽全体举孝以见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此通上三章皆言孝之一事而不及他舜之
孝尽其养生之道武王周公之孝尽其事死
之道合三章孝之道备矣皆圣人止至善之
实故曰费之大曰敬曰仁曰慈必皆如此而
后为能尽全体举孝以见例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70a 页 WYG0204-1047a.png
讷庵先师用功于四书十年去取诸说而为此书
豪分缕析嘉惠后学未为少矣大学已刋行而语
孟中庸则未也学者未免有欲见而不可得之叹
年来始获录其稿成编念先师之劳不忍自私故
欲传者即与录之同志之士尚体区区之心广其
传而勿吝则骥之望也庚辰人日门人钱唐蒋骥
谨书
豪分缕析嘉惠后学未为少矣大学已刋行而语
孟中庸则未也学者未免有欲见而不可得之叹
年来始获录其稿成编念先师之劳不忍自私故
欲传者即与录之同志之士尚体区区之心广其
传而勿吝则骥之望也庚辰人日门人钱唐蒋骥
谨书
中庸集说启蒙卷上 第 70b 页 WYG0204-1047b.png
馀姚景先生深于经学所著四书集说启蒙折衷
群言发明经传殆无馀蕴诚有功于朱子而嘉惠
于后学也大学既板行矣时官南京得礼部侍郎
蒋公中庸写本于国子典籍金公家誊挍刋梓与
学者共及增鲁斋批点勿轩标题以便幼习云宣
德九年春正月望日钱唐后学夏时谨识
群言发明经传殆无馀蕴诚有功于朱子而嘉惠
于后学也大学既板行矣时官南京得礼部侍郎
蒋公中庸写本于国子典籍金公家誊挍刋梓与
学者共及增鲁斋批点勿轩标题以便幼习云宣
德九年春正月望日钱唐后学夏时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