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下
卷下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辑略卷下      宋 朱子 撰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
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
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
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卷下 第 1b 页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吕曰追王之礼古所无有其出于周公乎大王避狄
去邠之岐山之下而居从之者如归市则王业始基
之矣王季承大王之业至文武受命作周故武王一
戎衣而有天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而已故追王
大王王季文王者明王业之所基也武成曰大王肇
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
卷下 第 2a 页
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
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此追王之意欤追王之礼
文王之志也武王承之武王之业也周公成之武王
末年始受天命于是礼也盖有所未暇此周公所以
兼言成文武之德也推是心也故上祀先公亦以天
子之礼而下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盖先公组绀
以上追王所不及如达其意于大王王季岂无是意
哉故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所以达追王之意于其
卷下 第 2b 页
上也丧从死者祭从生者则自诸侯达乎大夫士庶
人亦岂无是意哉故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
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葬之从死
者之爵祭之用生者之禄上下一也所以达追王
之意于其下也期之丧达乎大夫者期之丧有二
有正统之期为祖父母者也有旁亲之期为世父母叔父
母众子昆弟昆弟之子是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
莫敢降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绝服而大夫降所谓尊
卷下 第 3a 页
不同故或绝或降也大夫虽降犹服大功不如天子
诸侯之绝服故曰期之丧达乎大夫也如旁亲之期
亦为大夫则大夫亦不降所谓尊同则服其亲之服
也诸侯虽绝服旁亲尊同亦不降所不臣者犹服之
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
臣昆弟是也三年之丧达乎天子者三年之丧为父
为母适孙为祖为长子为妻而已天子达乎庶人一
也父在为母及妻虽服期然本为三年之丧但为父
卷下 第 3b 页
为夫屈者也故与齐衰期之馀丧异者有三服而加
杖一也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二也
夫必三年而后娶三也周穆后崩太子寿卒叔向曰
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则包后亦为三年也父母
之丧则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盖子
之事亲所以自致其诚不可以尊卑变也 游曰武
王之事非圣人所优为也故曰一戎衣而有天下身
不失天下之显名谓之不失则与必得异矣乃如其
卷下 第 4a 页
道则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与舜未始不同也 又曰武王于泰誓三篇称文王
为文考至武成而柴望然后称文考为文王仍称其
祖为大王王季然则周公追王大王王季者乃文王
之德武王之志也故曰成文武之德不言文王者武
王既追王矣武王既追王而不及大王王季以其末
受命而其序有未暇也礼记大传载牧野之奠追王
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亦据武成之书以明追王
卷下 第 4b 页
之意出于武王也世之说者因中庸无追王文王之
文遂以谓文王自称王岂未尝考泰誓武成之书乎
君臣之分犹天尊地卑纣未可去而文王称王是二
天子也服事商之道固如是耶书所谓九年大统未
集者后世以虞芮质厥成为文王受命之始故也当
六国时秦固以长雄天下而周之位号微矣辛垣衍
欲帝秦鲁仲连以片言折之衍不敢复出口盖名分
之严如此故以曹操之英雄逡巡于献帝之末而不
卷下 第 5a 页
得逞彼盖知利害之实也曾谓至德如文王一言一
动顺帝之则而反盗虚名而拂天理乎且武王观政
于商而须假之五年非伪为也使纣一日有悛心则
武王当与天下共尊之必无牧野之事然则文王已
称之名将安所归乎此天下之大戒故不得不辨亦
所以正人心也 杨曰武王之武盖圣人之不幸者
非其欲也然而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者以其一怒而
安天下之名故也谓之不失与舜之必得异矣故泰
卷下 第 5b 页
誓曰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盖圣人
虽曰恭行天罚而犹有受克予之言不敢自必也谓
之不失不亦宜乎 侯曰中庸之道参差不同圣人
之时中当其可而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殷此文王之中庸也舜以匹夫而有天下此舜之中
庸也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
此武王之中庸也此谓不失天下显名者非谓武王
之有天下不及舜也谓之天下之显名者谋从众而
卷下 第 6a 页
合天心也是与舜之有天下不异也故亦曰尊为天
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易地皆然故
也有一毫不与舜受天下之心同有一人不讴歌狱
讼而归之非中也篡也尚有显名哉武王末年方受
天命而有天下未及有作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先
公之礼丧葬之制皆古先所未有也此又周公之时
中也

  右第十八章

卷下 第 6b 页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
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
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
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
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
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
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卷下 第 7a 页
  吕曰此章言达孝所以为中庸武王周公所以称达
孝者能成文王事亲之孝而已故修其祖庙陈其宗
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者善继文王事亲之志也序
爵序事旅酬燕毛者善述文王事亲之事也践文王
之位行文王之礼奏文王之乐敬文王之所尊爱文
王之所亲其所以事文王者如生如存故继志述事
上达乎祖此之谓达孝者欤祖庙者先王先公之庙
祧也宗器者国之玉镇大宝器天府所掌者也若有
卷下 第 7b 页
大祭则出而陈之以华国如周书所谓赤刀大训弘
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之类是也裳衣者守祧
所掌先王先公之遗衣服祭祀则各以其服授尸是
也时食者四时之物如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是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别人伦也亲亲之义也父为
昭子为穆父亲也亲者迩则不可不别也祖为昭孙
亦为昭祖为穆孙亦为穆祖尊也尊者远则不嫌于
无别也故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此昭
卷下 第 8a 页
穆之别于尸者也丧礼卒哭而袝男袝于皇祖考女
袝于皇祖妣妇袝于皇祖姑丧服小记士大夫不得
袝于诸侯袝于诸祖父之为士大夫者亡则中一以
上而袝袝必以其昭穆此昭穆之别于袝者也有事
于太庙子姓兄弟亦以昭穆别之群昭群穆不失其
伦凡赐爵昭与昭齿穆与穆齿此昭穆之别于宗者
也序爵者序诸侯诸臣与祭者之贵贱也贵贵之义
也诗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诸侯之助祭者也于
卷下 第 8b 页
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此诸臣之助
祭者也序事者别贤与能而授之事也尊贤之义也
孰可以为宗而诏相孰可以为祝而祝嘏孰可以赞
祼献孰可以执笾豆至于执爵沃盥莫不辨其贤能
之大小而序之也旅酬下为上者使贱者亦得申其
敬也下下之义也若特牲馈食之礼宾弟子兄弟弟
子各举觯于其长以行旅酬于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
也燕毛者既祭而燕则尚齿也长长之义也毛发色
卷下 第 9a 页
也以发色别长少而为之序也祭则贵贵贵贵则尚
爵燕则亲亲亲亲则尚齿其义一也天下之大经亲
亲长长贵贵尊贤而已人君之至恩下下而已一祭
之间大经以正至恩以宣天下之事尽矣郊社之礼
所以事上帝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事上帝者所
以立天下之大本道之所由出也祀乎其先者所以
正天下之大经仁义之所由始也故坛庙之别牲币
之殊升降裸献之节俎豆奇耦之数酒酝薄厚之齐
卷下 第 9b 页
燎瘗腥腍小大多寡莫不有义壹馂之均则四簋黍
见其修于庙中壹朌肉之均则羔豚而祭百官皆足
非特是也知鬼神为可敬则鬼神无不在也洋洋乎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虽隐微之间恐惧戒慎而不
敢欺则所以养其诚心至矣盖以为不如是则不足
以立身身且不立乌能治国家哉故曰明乎郊社之
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此之谓也 游曰
大孝圣人之绝德也达孝天下之通道也要其为人
卷下 第 10a 页
伦之至则一也故继志述事之末亦曰孝之至也事
死如事生以慎终者言之事亡如事存以追远者言
之故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此死亡之辨
也惟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帝一德也飨
亲一心也要不过乎物而已其于庆赏刑威乎何有
故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成王自谓予冲子夙夜毖祀此迓衡之要道也 杨
曰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周公追王大王王季
卷下 第 10b 页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所以继其志述其事也夫将
祭必思其居处故庙则有司修除之祧则守祧黝垩
之严祀事也宗器天府所藏是也若赤刀大训天球
河图之类历世宝之以傅后嗣祭则陈之示能守也
于顾命陈之示能傅也裳衣守祧所藏是也祭则各
以所遗衣服授尸所以依神也时食若四之日献羔
祭韭之类以生事之也夫祭有昭穆所以别父子远
近长幼亲疏之序也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咸
卷下 第 11a 页
在而不失其伦焉此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尸饮
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
散爵献士及群有司此序爵而尊卑有等所以辨贵
贱也玉币交神明也祼鬯求神于幽也故天地不祼
则玉币尊于鬯也故太宰赞之鬯则太宗伯涖之祼
则又卑于鬯也故小宰赞之若此类所谓序事也先
王量德授位因能授职此序事所以辨贤也馈食之
终酳尸之献下逮群有司更为献酬此旅酬下为上
卷下 第 11b 页
所以逮贱也既祭而以燕毛为序所以序齿也序昭
穆亲亲也序爵贵贵也序事尚德也旅酬逮贱燕毛
序齿尚恩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况其所尊乎爱亲
者不敢恶于人况其所亲乎事死如事生若馀阁之
奠是也事亡如事存若齐必见其所祭者是也记曰
八门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八室又弗见也亡矣丧
矣盖死而后亡也始死则事之如生既亡则事之如
存著存不亡乎心孝之至也夫上祀先公以天子之
卷下 第 12a 页
礼而下达乎庶人推亲亲之恩至于燕毛序齿仁之
至义之尽也武王周公所以为达孝也欤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此之谓也

  右第十九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
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卷下 第 12b 页
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程子曰昔者圣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孔子曰仁者
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惟能亲亲故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惟能尊贤故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惟仁与义尽人之道则谓之圣
(伊川) 又曰不知天则于人之愚知贤否有所不能
卷下 第 13a 页
知虽知之有所不尽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不知人
则所亲者或非其人所由者或非其道而辱身危亲
者有之故思事亲不可不知人 吕曰所谓文武之
政者以此道施之于为政而已有文武之心然后能
行文武之政无文武之心则徒法不能以自行也故
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游曰螟蛉
有可化之质蜾蠃有能化之材知是说然后可与言
政也然则政之所托可非其人乎故曰为政在人人
卷下 第 13b 页
固未易知若规矩准绳在我则方圆曲直无所逃矣
故曰取人以身规矩准绳无他人道而已故修身以
道修道以仁 又曰失其身而能事其亲吾未之闻
矣故修身然后能事亲至于能事亲则修身之至也
故曰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知事亲则德之本立矣
而不知人则上以事君下而取友去就从违莫知所
向而贻其亲之忧者有矣盖取人以身不能事亲安
所取人哉其序由事亲然后能知人至于能知人则
卷下 第 14a 页
事亲之至也故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杨曰人
存则政举故为政在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故
取人必以身修身而不以道非有诸己也则身不足
以取人矣道二仁与不仁而已故修道必以仁仁者
人也合天下之公非私于一己者也盖无公天下之
诚心而任一己之私意则违道远矣然仁者人也爱
有差等则亲亲为大义者行吾敬而已时措之宜则
尊贤为大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
卷下 第 14b 页
毕矣此亲亲之杀也有就之而不敢召者有友之而
不敢臣者此尊贤之等也因其等杀而为之别礼之
所由生也孟子曰礼者节文斯二者是也其斯之谓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
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
卷下 第 15a 页
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
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

  程子曰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明道) 又曰知仁勇三
者之达德学之要也(明道) 又曰知知仁守勇决(伊川)
又曰所以行知者一一者诚也止是诚实此三者三
卷下 第 15b 页
者之外更别无诚 又曰生知者只是他生自知义
礼不待学而知纵使孔子是生知亦何害于学如问
礼于老𣆀访官名于郯子何害于孔子礼文官名既欲
知旧物又不可凿空撰得出须是问他先知者始得
(伊川) 又曰尧舜性之生知也汤武身之学而知之也
(伊川) 问才出于气否曰气清则才善气浊则才恶禀
得至清之气生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生者为愚
人如韩愈所言公都子所问之人是也然此论生知
卷下 第 16a 页
之圣人若夫学而知之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
性之本所谓尧舜性之是生知也汤武反之是学而
知也孔子所言上知下愚不移亦无不移之理所以
不移只有二自暴自弃是也(伊川) 又曰刚毅木讷质
之近乎仁也力行学之近乎仁也若夫至仁则天地
为一身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
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
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自外哉故能近取譬
卷下 第 16b 页
者仲尼所以示子贡以为仁之方也医书谓手足风
顽为四体不仁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
在我疾痛不与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心无恩者
其自弃亦若是而已 又曰忠恕违道不远可谓仁
之方力行近乎仁求仁莫近焉仁道难言故止曰近
不远而已苟以力行便为仁则失之矣 张子曰天
下之达道五其生民之大经乎经正则道前定事豫
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莫先焉 又曰知仁
卷下 第 17a 页
勇天下之达德虽本之有差及其所以知之成之则
一也盖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知者以学知以
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强行此五者 吕曰
天下古今之所共谓之达所谓达道者天下古今之
所共行所谓达德者天下古今之所共有虽有共行
之道必知之体之勉之然后可行虽知之体之勉之
而不一于诚则有时而息求之有三知之则一行之
有三成功则一所入之涂则不能不异所至之域则
卷下 第 17b 页
不可不同故君子论其所至则生知与困知安行与
勉行未有异也既未有异是乃所以为中庸若乃企
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学勉行为不能有
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中庸之所以难久也愚者
自是而不求自私者以天下非吾事懦者甘为人下
而不辞有是三者欲身之修未之有也故好学非知
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
起懦知是三者未有不能修身者也天下之理一而
卷下 第 18a 页
已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异事也举斯心以加诸彼
远而推之四海而准久而推之万世而准故一身修
而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而所以治天下国家皆
出乎此也此者何中庸而已 又曰性一也流形之
分有刚柔昏明者非性也有三人焉皆有目以别乎
众色一居乎密室一居乎帷箔之下一居乎广庭之
中三人所见昏明各异岂目不同乎随其所居蔽有
厚薄尔凡学者所以解蔽去惑故生知学知困知及
卷下 第 18b 页
其知之一也安得不贵于学乎 游曰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此成德也孔子自谓我无能焉夫
成德岂易得乎能知好学力行知耻则可以入德矣
 侯曰知耻非勇也能耻不若人则勇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
卷下 第 19a 页
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
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
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
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
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
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
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
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下 第 19b 页
程子曰尊贤也亲亲也盖先尊贤然后能亲亲夫亲
亲固所当先然不先尊贤则不能知亲亲之道(伊川)
游曰齐明所以一其志盛服所以修其容非礼勿动
则内无逸德外无过行内外进矣则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故修身则道立去谗则任之专远色则好
之笃贱货则义利分贵德则真伪核夫如是则见善
明用心刚矣故尊贤则不惑尊其位所以贵之重其
禄所以富之同其好以致其利同其恶以去其害则
卷下 第 20a 页
礼备而情亲诸父兄弟所以望乎我者足矣故亲亲
则不怨 又曰人情莫不欲逸也时使之而使有馀
力莫不欲富也薄敛之而使有馀财则子庶民之道
也故百姓劝日省月试以程其能饩禀称事以偿其
劳则惰者勉而勤者悦矣此来百工之道也故财用
足送往迎来以厚其礼嘉善而矜不能以致吾仁待
之者甚周责之者甚约此柔远人之道也故四方归
之继绝世则贤者之类无不悦举废国则功臣之后
卷下 第 20b 页
无不劝乱者惧焉危者恬焉其来也节以时其往也
遣以礼则怀诸侯之道也夫如是则德之所施者博
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天下畏之经虽有九而所以
行之一者诚而已不诚则九经为虚文是无物也
杨曰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者君臣一体也君之视
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矣子庶民则百姓劝者
赤子之无知虽陷阱在前而莫之知避也使之就利
而违害在保者而已其子之也如是百姓宁有不劝
卷下 第 21a 页
乎 又曰去谗远色贱货者人君信谗邪迩声色殖
货利则尊德乐义之心不至而贤者不获自尽矣虽
有尊贤之心而贤者不可得而劝也 又曰天下国
家之大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虽法度彰明无诚心以
行之皆虚器也 又曰自修身推而至于平天下莫
不有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
能行也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
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
卷下 第 21b 页
而能动者也然而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
学所论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
乎物格推之而已若谓意诚便足以平天下则先王
之典章文物皆虚器也故明道先生尝谓有关雎麟
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耳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张子曰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
卷下 第 22a 页
以前之精义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 又曰博
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艰难然
后其心亨通博文者皆是小德应物不学则无由知
之故中庸之欲前定将以应物也 吕曰豫素定也
素定者先事而劳事至而佚既佚则且无所事其忧
不素定者先事而佚事至而忧虽忧而亦无所及于
事寇将至而为干橹水将至而为堤防其为不亡者
幸也故素定者事皆有成言有成说事有成业行有
卷下 第 22b 页
成德道有成理用而不括动而有功所谓精义入神
以致用则精义者豫之谓也能定然后能应则能定者
豫之谓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
化则拟议者豫之谓也致用也能应也成变化也此
所以无跲困疚穷之患也言有成说则使于四方不
忧乎不能专对也事有成业则千乘之国摄乎大国
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不忧乎不能治也行
有成德则富贵不忧乎能淫贫贱不忧乎能移威武
卷下 第 23a 页
不忧乎能屈也道有成理则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质
诸鬼神百世以俟圣人不忧乎不合也 游曰豫者
前定之谓也惟至诚为能定惟前定为能应故以言
则必行以事则必成以行则无悔以道则无方诚定
之效如此故继九经言之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卷下 第 23b 页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程子曰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之精微
无可得名且以至善目之继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
轻但谓继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谓恶(伊川) 又曰这
一个道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只是人不道他这里
(道一作到)知此便是明善 又曰明善在明守善在诚
又曰人患事系累思虑蔽固只是不得其要要在明
善明善在乎格物穷理穷至于物理则渐久后天下
卷下 第 24a 页
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伊川) 游曰欲诚其意先致其
知故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安往而不
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
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此舜之允塞所以五典克
从也 杨曰不明乎善虽欲择善而固执之未必当
于道也故欲诚乎身必先于明善不诚乎身则身不
行道矣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况能顺其亲乎故欲
顺乎亲必先于诚身不顺乎亲则于其所厚者薄也
卷下 第 24b 页
况于朋友乎故欲信乎朋友必先顺乎亲夫责善朋
友之道也不信乎朋友则其善不足称也已而欲乎
上不亦难乎不获乎上则身不能保况欲治其民乎
不可得也 又曰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号物之
多至于万则物盖有不可胜穷者反身而诚则举天
下之物在我矣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凡形色
具于吾身者无非物也而各有则焉反而求之则天
下之理得矣

卷下 第 25a 页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
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
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
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周子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
卷下 第 25b 页
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
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又曰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
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
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程子曰主一之谓敬一者之
谓诚敬则有意在 又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勉
卷下 第 26a 页
而中思而得何止有等差直是相去悬绝不勉而中
即常中不思而得即常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指他人
所见言之若不勉不思者自在道上行又何必言中
不中得不得不勉不思亦有大小深浅至于曲艺亦
有不勉不思者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
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心潜默识玩索
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己欲学之须熟玩
味圣人之气象不可只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
卷下 第 26b 页
文字(伊川) 问致知与力行兼否曰为常人言才知得
非礼不可为须用勉强至于知穿窬不可为则不待
勉强是知亦有深浅也古人言乐循理之谓君子若
勉强只是知循理非是乐也才到乐时便是循理为
乐不循理为不乐何苦而不循理自不须勉强也若
夫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又上一等事(伊川) 又
曰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
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
卷下 第 27a 页
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
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可与几知终而终之行
之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审问慎思
皆致知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如始条理终条理
因其能始条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之(伊川)
又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又曰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
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
卷下 第 27b 页
知识于这里蔽著虽强思亦不通也(伊川) 问张旭学
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
笔法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曰然须是思方有
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
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伊川) 又曰不深思则不能
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然而学者有无思
无虑而得者何也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
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
卷下 第 28a 页
之有也 问人有日诵万言或妙绝技艺此可学否
曰不可大凡所受之才虽加勉强止可少进而钝者
不可使利也惟理可进除是积学既久能变其气质
则愚必明柔必强(伊川) 又曰以心求道正由以己知
人终不若彼自知彼为不思而得也 又曰性通极
于无气其一物耳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人一己
百人十已千然有不至犹难语性可以言气行同报
异犹难语命可以言遇 吕曰诚者理之实然致一
卷下 第 28b 页
而不可易者也天下万古人心物理皆所同然有一
无二虽前圣后圣若合符节是乃所谓诚诚即天道
也天道自然无勉无思其中其得自然而已圣人诚
一于天天即圣人圣人即天由仁义行何思勉之有
故从容中道而不迫诚之者以人求天者也思诚而
复之故明有未究于善必择诚有未至所执必固善
不择道不精执不固德将去学问思辨所以求之也
行所以至之也求之至之非人一已百人十已千不
卷下 第 29a 页
足以化气质 谢曰诚是实理不是专一寻常人谓
至诚止是专一实理则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是安
排来 问中庸只论诚而论语曾不言及诚何也杨
曰论语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而进德之
事莫非诚也论语示人以入之之方中庸言其至也
盖中庸子思傅道之书不正言其至则道不明孔子
所罕言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第六条不能行下按遗书有者知而不能
行六字)

卷下 第 29b 页
  右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程子曰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
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知其性然后
反而诚之则圣人也(伊川) 问横渠言由明以至诚由
诚以至明此言恐过当程子曰由明以至诚此句却
是由诚以至明则不然诚即明也(伊川) 张子曰自诚
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
卷下 第 30a 页
至于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
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 吕曰自诚明性之者也
自明诚反之者也性之者自成德而言圣人之所性
也反之者自志学而言圣人之所教也(一本云谓之性者生之所
固有以得之谓之教者由学以复之)成德者至于实然不易之地理义
皆由此出也天下之理如目睹耳闻不虑而知不言
而喻此之谓诚则明志学者致知以穷天下之理则
天下之理皆得卒亦至于实然不易之地至简至易
卷下 第 30b 页
行其所无事此之谓明则诚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音心而
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
此章之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程子曰赞天地之化育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
卷下 第 31a 页
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
言人尽性所造如是若只是至诚更不须论所谓人
者天地之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
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 又曰至诚可以赞化育者
可以回造化(明道) 又曰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之谓也非谓赞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
(明道) 又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处便是天德处未尽
卷下 第 31b 页
何缘知性知天尽己心则尽人尽物与天地参赞化
育赞则直养之而已 又曰凡言充塞云者却似个
有规模底体面将这气充塞之然此只是指而示之
近耳气则只是气更说甚充塞如化育则只是化育
更说甚赞赞与充塞又早却是别一件事也(伊川) 张
子曰二程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
命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
得己之性既尽得己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
卷下 第 32a 页
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至
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
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
近远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 吕曰至于实理之极
则吾生之所固有者不越乎是吾生所有既一于理
则理之所有皆吾性也人受天地之中其生也具有
天地之德柔强昏明之质虽异其心之所然者皆同
特蔽有浅深故别而为昏明禀有多寡故分而为强
卷下 第 32b 页
柔至于理之所同然虽圣愚有所不异尽己之性则
天下之性皆然故能尽人之性蔽有浅深故为昏明
蔽有开塞故为人物禀有多寡故为强柔禀有偏正
故为人物故物之性与人异者几希惟塞而不开故
知不若人之明偏而不正故才不若人之美然人有
近物之性者物有近人之性者亦系乎此于人之性
开塞偏正无所不尽则物之性未有不能尽也己也
人也物也莫不尽其性则天地之化几矣故行其所
卷下 第 33a 页
无事顺以养之而已是所谓赞天地之化育者也如
尧命羲和钦若昊天至于民之析因夷隩鸟兽之孳
尾希革毛毨氄毛无不与知则所赞可知矣天地之
化育犹有所不及必人赞之而后备则天地非人不
立故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此之谓与天地参 游
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惟天下
至诚为能尽其性千万人之性一己之性是也故能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万物之性一人之性是也故
卷下 第 33b 页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同焉皆得者各安其常
则尽人之性也群然皆生者各得其理则尽物之性
也至于尽物之性则和气充塞故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夫如是则天覆地载教化各任其职而成位乎其
中矣 杨曰性者万物之一源也非夫体天德者其
孰能尽之能尽其性则人物之性斯尽矣言有渐次
也赞化育参天地皆其分内耳 问天下将乱何故
贤者便生得不丰厚侯曰气之所钟便如此曰有变
卷下 第 34a 页
化之道乎曰在君相干旋之力尔若举贤任能使政
事治而百姓和则天地之气和而复淳厚矣此天下
所以有资于圣贤有赖于君相也子思曰赞天地之
化育正谓是耳若曰治乱自有数而任之则何赖于
圣贤哉子思所以言赞化育也书亦曰祈天永命如
此而已

  右第二十二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卷下 第 34b 页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程子曰其次致曲者学而后知之也而其成也与生
而知之者不异焉故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画莫病
于自足莫罪于自弃学而不止此汤武所以圣也
又曰致曲者就其曲而致之也(伊川) 又曰人自提孩
圣人之质已完只先于偏胜处发或仁或义或孝或
弟去气偏处发便是致曲去性上修便是直养然同
归于诚 又曰自明而诚虽多由致曲然亦自有大
卷下 第 35a 页
体中便诚者虽亦是自明而诚谓之致曲则不可(明道)
 又曰曲偏曲之谓非大道也就一事中用志不分
亦能有诚如养由基射之类是也诚则形形后便有
物如参前倚衡如有所立卓尔是也形则著又著见
也著则明是有光辉之时也明则动诚能动人也君
子所过者化岂非动乎或曰变与化何别曰变如物
方变而未化化则更无旧迹自然之谓也庄子言变
大于化非也(伊川) 游曰诚者不思不勉直心而径行
卷下 第 35b 页
也其次则临言而必思不敢纵言也临行而必择不
敢径行也故曰致曲曲折而反诸心也拟议之间鄙
诈不萌而忠信立矣故曲能有诚有诸中必形诸外
故诚则形形于身必著于物故形则著诚至于著则
内外洞彻清明在躬故著则明明则有以动众故明
而动动则有以易俗故动则变变则革污以为清革
暴以为良然犹有迹也化则其迹泯矣日用饮食而
已至于化则神之所为也非天下之至诚孰能与于
卷下 第 36a 页
此 杨曰能尽其性者诚也其次致曲者诚之也学
问思辨而笃行之致曲也

  右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程子曰人固可以前知然其理须是用则知不用则
不知知不如不知之愈盖用便近二所以释子谓又
卷下 第 36b 页
不是野狐精也 吕曰诚一于理无所间杂则天地
人物古今后世融彻洞达一体而已兴亡之兆犹心
之有思虑如有萌焉无不前知盖有方所则有彼此
先后之别既无方所彼即我也先即后也未尝分别
隔碍自然达乎神明非特前知而已

  右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
卷下 第 37a 页
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
时措之宜也

  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
则成人臣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语彻头彻
尾不诚更有甚物也(伊川) 又曰圣人言忠信者多矣
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
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明道) 又曰只著一个
私意便是馁便是缺了他浩然之气处诚者物之终
卷下 第 37b 页
始不诚无物这里缺了他则便这里没这物 又曰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
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
自欺其心而自弃其志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
增人之怨今小道异端亦必诚而后得而况欲为君
子者乎故曰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在知道本
而诚之耳(伊川) 又曰成己须是仁推成己之道成物
便是智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
卷下 第 38a 页
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伊川) 又曰性之德者言性
之所有如卦之德乃卦之蕴也(明道) 又曰时措之宜
言随时之义若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伊川) 吕曰诚者
实而已矣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也故君子
必明乎善知至则意诚矣既有恻怛之诚意乃能竭
不倦之强力竭不倦之强力然后有可见之成功苟
不如是虽博闻多见举归于虚而已是诚之所以为
贵也诚虽自成也道虽自道也非有我之得私也与
卷下 第 38b 页
天下同之而已故思成己必思所以成物是所谓仁
智之具也性之所固有合内外而无间者也夫天大
无外造化发育皆在其间自无内外之别人有是形
而为形所梏故有内外内外一生则物自物己自己
与天地不相似矣反乎性之德则安有物我之异内
外之别哉故具仁与智无己无物诚一以贯之合天
地而施化育故能时措之宜也 游曰诚者非有成之
者自成而已其道非有道之者自道而已自成自道
卷下 第 39a 页
犹言自本自根也以性言之为诚以理言之为道其
实一也 杨曰诚自成道自道无所待而然也 又
曰大学自正心诚意至治国家天下只一理此中庸所
谓合内外之道也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思
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孟子曰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皆明此也 又曰知合乎内外之道则禹稷颜子之
所同可见盖自诚意正心推之至于可以平天下此
内外之道所以合也故观其意诚心正则知天下由
卷下 第 39b 页
是而平观天下平则知非意诚心正不能也兹乃禹
稷颜回之所以同也 又曰精义入神乃所以致用
利用安身乃所以崇德此合内外之道也 侯曰上
言诚者自成道自道子思恐学者以内外为二事
知体而不知用故又曰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
物也犹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
能尽物之性者也岂有能成己而不能成物者不能
成物则非能成己者也人物虽殊理则一也故曰成
卷下 第 40a 页
己仁也成物知也

  右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徵 徵则悠远悠远则
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
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
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
卷下 第 40b 页
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
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
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
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
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
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
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程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是理自相续不已非
卷下 第 41a 页
是人为之 使可为虽使百万般安排也须有息时
只为无为故不息中庸言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
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尽也(伊川) 又曰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
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此乃天德也
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明道) 吕曰实理
不贰则其体无杂其体不杂则其行无间故至诚无
息非使之也机自动耳乃乾坤之所以阖辟万物之
卷下 第 41b 页
所以生育亘万古而无穷者也如使之则非实非实
则有时而息矣久者日新而无敝之谓也徵验也悠
远长也天地运行而不息故四时变化而无敝日月
相从而不已故晦朔生明而无敝此之谓不息则久
四时变化而无敝故有生生之验晦朔生明而无敝
故有照临之验此之谓久则徵生生也照临也苟日
新而有徵则可以继继其长至于无穷矣此之谓徵
则悠远悠远无穷者其积必多博者能积众狭厚者
卷下 第 42a 页
能积众薄此之谓悠远则博厚有如是广博则其势
不得不高有如是深厚则其精不得不明此之谓博
厚则高明博厚则无物不能任也高明则无物不能
冒也悠久则无时而不养也所以载物覆物成物者
其能也所以章所以变所以成者其功也能非力之
所任功非用而后有其势自然不得不尔是皆至诚
不贰而已此天地之道所以一言而尽也天地所以
生物不测者至诚不贰者也天地所以成者积之无
卷下 第 42b 页
疆者也如使天地为物而贰则其行有息其积有限
昭昭撮土之微将不同乎众物又焉有载物覆物成
物之功哉虽天之大昭昭之多而已虽地之广撮土
之多而已山之一卷水之一勺亦犹是矣其所以高
明博厚神明不测者积之之多而已今夫人之有良
心也莫非受天地之中是为可欲之善不充之则不
能与天地相似而至乎大大而不化则不能不勉不
思与天地合德而至于圣然所以至于圣者充其良
卷下 第 43a 页
心德盛仁熟而后尔也故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如指人之良心而责之与天地
合德犹指撮土而求其载华岳振河海之力指一勺
而求其生蛟龙殖货财之功是亦不思之甚也天之
所以为天不已其命而已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已其
德而已其为天人德命则异其所以不已则一故圣
人之道可以配天者如此而已 游曰博厚而不久
则载物之德隳矣高明而不久则覆物之道缺矣是
卷下 第 43b 页
则悠久者天地所以成终始也故所以成物

  右第二十六章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
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
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
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
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
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
卷下 第 44a 页


  程子曰自大哉圣人之道至至道不凝焉皆是一贯
(明道) 又曰中庸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方是说优优
大哉又却非如异教之说须得如枯木死灰以为得
也 又曰德性者言性之可贵与言性善其实一也
(明道) 又曰极高明而道中庸非二事中庸天理也天
理固高明不极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中庸乃高明
之极也 又曰理则极高明行之只是中庸也(明道)
卷下 第 44b 页
张子曰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之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
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又曰致
广大极高明此则尽远大所处则直是精约 吕曰
道之在我者德性而已不先贵乎此则所谓问学者
不免乎口耳为人之事而已道之全体者广大而已
不先充乎此则所谓精微者或偏或隘矣道之上达
者高明而已不先止乎此则所谓中庸者同污合俗
卷下 第 45a 页
矣温故知新将以进吾知也敦厚崇礼将以实吾行
也知崇礼卑至于成性则道义皆从此出矣居上而
骄知上而不知下者也为下而倍知下而不知上者
也国有道不知言之足兴知藏而不知行者也国无
道不知默之足容知行而不知藏者也是皆一偏之
行不蹈乎时中惟明哲之人知上知下知行知藏此
所以卒保其身者也 游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至
道之功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至道之具也洋洋乎
卷下 第 45b 页
言上际于天下蟠于地也优优大哉言勤容周旋中
礼也夫以三百三千之多仪非天下至诚孰能从容
而尽中哉故曰待其人而后行盖甚德之至者人也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至德非他至诚而已矣
 又曰惩忿窒欲闲邪存诚此尊德性也非学以聚
之问以辨之则择善不明矣故继之以道问学尊德
性而道问学然后能致广大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充
其德性之体使无不该遍此致广大也非尽精微则
卷下 第 46a 页
无以极深而研几也故继之以尽精微致广大而尽
精微然后能极高明始也未离乎方今则无方矣始
也未离乎体今则无体矣离形去智廓然大通此极
高明也非道中庸则无践履可据之地不几于荡而
无执乎故继之以道中庸高明者中庸之妙理而中
庸者高明之实德也其实非两体也 杨曰道之峻
极于天道之至也无礼以范围之则荡而无止而天
地之化或过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以体道而范围
卷下 第 46b 页
之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谓至德者礼其
是乎夫礼天所秩也后世或以为忠信之薄或以为
伪皆不知天者也故曰待其人然后行盖道非礼不
止礼非道不行二者常相资也苟非其人而梏于仪
章器数之末则愚不肖者之不及也尚何至道之凝
哉 又曰道止于中而已矣出乎中则过未至则不
及故惟中为至夫中也者道之至极故中又谓之极
屋极亦谓之极盖中而高故也极高明而不道乎中
卷下 第 47a 页
庸则贤智者过之也道中庸而不极乎高明则愚不
肖者之不及也世儒以高明中庸析为二致非知中
庸也以谓圣人以高明处己中庸待人则圣人处己
常过之待人常不及道终不明不行与愚不肖者无
以异矣

  右第二十七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
卷下 第 47b 页
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
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
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把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吕曰(通下章寡过矣乎以上)无德为愚无位为贱有位无德而
作礼乐所谓愚而好自用有德无位而作礼乐所谓
贱而好自专生周之世而从夏殷之礼所谓居今之
世反古之道三者有一焉取灾之道也故王天下有
卷下 第 48a 页
三重焉议礼所以制行故行必同伦制度所以为法
故车必同轨考文所以合俗故书必同文惟王天下
者行之诸侯有所不与也故国无异政家不殊俗盖
有以一之也如此则寡过矣 杨曰愚无德也而好
自用贱无位也而好自专居今之世无德无位而反
古以有为皆取灾之道明哲不为也故继之曰非天
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盖礼乐制度书文必自天
子出所以定民志一天下之习也变礼易乐则有诛
卷下 第 48b 页
焉况敢妄作乎有其位可以作矣然不知礼乐之情
则虽作而不足为法于天下矣故有其位无其德亦
不敢作也况无其位乎 侯曰吾学夏礼把不足徵
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明
三代之礼皆可沿革也宋把不足徵吾言则不言周
礼今用之则吾从周此孔子之时中也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沿
革之大旨也通天下等万世不弊之法也使孔子而
卷下 第 49a 页
有位焉其独守周之文而不损益乎

  右第二十八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
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
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孝诸三王而
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
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
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
卷下 第 49b 页
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
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程子曰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
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
者也悦是悦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伊川) 吕曰君子
之道必无所不合而后已有所不合伪也非诚也故
于身于民于古于天地于鬼神于后世无不合是所
卷下 第 50a 页
谓诚也非伪也物我古今天人之所同者也 杨曰
动凡动容周旋皆是也行则见于行事矣 侯曰质
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天之心即吾之心也百世以
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前圣之道后圣之道是也天
也人也无异理也是理也惟圣人能尽之故动而世
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道也
法也则也非吾一己之私天下之道天下之行天下
之言吾由之而不悖尔所以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
卷下 第 50b 页
厌也

  右第二十九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
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
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
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程子曰孔子既知宋桓魋不能害己又却微服过宋
舜既知象之将杀也而又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国祚长
卷下 第 51a 页
短自有命数人君何用汲汲求治禹稷救饥溺者过
门不入非不知饥溺而死者自有命又却救之如此
其急数者之事何故如此须思量到道并行而不悖
处可也(伊川) 又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
川流是日用处大德是存主处如俗言敦本之意(伊川)
 又曰大德敦化于化育处敦本也小德川流日用
处也此言仲尼与天地合德(伊川) 张子曰接物皆是
小德统会处便是大德更须大体上求寻也 吕曰
卷下 第 51b 页
此言仲尼譬天地之大也其博厚足以任天下其高
明足以冒天下其化循环而无穷达消息之理也其
用照鉴而不已达昼夜之道也尊贤容众嘉善而矜
不能并育而不相害之理也贵贵尊贤赏功罚罪各
当其理并行不相悖之义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此
小德所以川流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此大德
所以敦化也 一本云祖述者推本其意宪章者循
守其法川流者如百川𣲖别敦化者如天地一气
卷下 第 52a 页
游曰中庸之道至仲尼而集大成故此书之末以仲
尼明之道著于尧舜故祖述焉法详于文武故宪章
焉体元而亨利物而贞一喜一怒通于四时夫是之
谓律天时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五
方之民各安其常各成其性夫是之谓袭水土上律
天时则天道之至教修下袭水土则地理之异宜全
矣故博厚配地无不持载高明配天无不覆帱变通
如四时之错行照临如日月之代明小以成小大以
卷下 第 52b 页
成大动者植者皆裕如也是谓并育而不相害或进
或止或久或速无可无不可是谓并行而不相悖动
以利物者智也故曰小德川流静以裕物者仁也故
曰大德敦化言川流则知敦化者仁之体言敦化则
知川流者智之用 侯曰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
不覆帱万物所以并育而不相害也譬如四时之错
行如日月之代明道所以并行而不相悖也

  右第三十章

卷下 第 53a 页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
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
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
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
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程子曰溥博渊泉而时出之须是先有溥博渊泉方
卷下 第 53b 页
始能时出自无溥博渊泉岂能以时出之(伊川) 吕曰
此章言圣人成德之用其效如此圣人成德固万物
皆备应于物而无穷矣然其所以为圣则停蓄充盛
与天地同流而无间者也至大如天至深如渊时而
出之如四时之运行万物之生育所见于外者人莫
不敬信而说服至于血气之类莫不尊亲非有天德
孰能配之

  右第三十一章

卷下 第 54a 页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
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程子曰肫肫其仁盖言厚也(明道) 游曰(自惟天下至圣以下)
明睿智圣德也宽裕温柔仁德也发强刚毅义德也
齐庄中正礼德也文理密察智德也溥博者其大无
外渊泉者其深不测或容以为仁或孰以为义或敬
以为礼或别以为智惟其时而已此所谓时出之也
卷下 第 54b 页
夫然故外以正天下之观内有以通天下之志是以
见而民敬言而民信行而民悦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莫不心悦而诚服此至圣之德也天下之大经五品
之民彝也凡为天下之常道皆可名为经而民彝为
大经经纶者因性循理而治之无汨其序之谓也立
天下之大本者建中于民也渊渊其渊非特如渊而
已浩浩其天非特如天而已此至诚之道也德者其
用也有目者所共见有心者所共知故凡有血气者
卷下 第 55a 页
莫不尊亲道者其本也非道同志一莫窥其奥故曰
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盖至诚之
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故其言
之序相因如此 杨曰上言至圣此言至诚何也曰
圣人人伦之至也以人言之则与天地相似而已故
如天如渊以至圣言之诚者天之道诚即天也故其
天其渊以至诚言之此其异也

  右第三十二章

卷下 第 55b 页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
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
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
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
卷下 第 56a 页
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
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
载无声无臭至矣

  程子曰学始于不欺暗室 又曰不愧屋漏则心安
而体舒(伊川) 又曰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
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言
敬无如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
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
卷下 第 56b 页
事也(伊川) 又曰道一本也知不二本便是笃恭而天
下平之道(明道) 又曰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
已矣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
要之无敢慢而已语曰居处恭执事敬虽之夷狄不
可弃也然则执事敬者固为仁之端也推是心而成
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伊川) 又曰圣人之言依本分
至大至妙事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长释氏之说才
见得些便惊天动地言语走作却是味短只为乍见
卷下 第 57a 页
如中庸言道只消道无声无臭四字总括了多少释
氏非黄非白非甘非苦言语(伊川) 又曰中庸之说其
本至于无声无臭其用至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自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复归于无声无臭此言圣人心
要处与佛家之言相反尽教说无形迹无声色其实
不过无声无臭必竟有甚见处大抵语论间不难见
如人伦金曰黄色此人必是不识金若是识金者更
不言设或言时别自有道理张子厚尝谓佛如大富
卷下 第 57b 页
贫子横渠论此一事甚当(伊川) 张子曰闇然修于隐
也的然著于外也 游曰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所不见乎言慎独也 杨
曰君子之道充诸内而已故闇然而日章小人鹜外
而不孚其实故的然而日亡此衣锦所以尚絅而恶
其文之著也淡疑于可厌简疑于不文温疑于不理
淡简温所谓闇然也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则闇
然而章矣此充养尚絅之至也 又曰道不可须臾
卷下 第 58a 页
离也以其无适而非道也故于不闻不睹必恐惧戒
慎焉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其充此之谓乎 又
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盖道本乎天而其卒也
反乎天兹其所以为至也欤 又曰孟子言大人正
己而物正物正物自正也大人只知正己而已惟能
正己物自然正此乃笃恭而天下平之意 侯曰不
愧屋漏与慎独不同 又曰自衣锦尚絅至无声无
臭至矣子思再叙入德成德之序也 又曰子思之
卷下 第 58b 页
书中庸也始于寂然不动中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及其至也退藏于密以神明其德复于天命反其本
而已其意义无穷非玩味力索莫能得之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
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
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
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覆丁宁示人之意至深
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卷下 第 59a 页








卷下 第 59b 页























  中庸辑略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