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读书录 续录卷七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1a 页 WYG0711-079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续录卷七      明 薛瑄 撰
通天地万物之理皆善也人胡不为善
用之则行最难自圣人以下虽大贤用之未免有过不
及处
圣人见几明决未有至于事几之难处者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天理人事精粗无二致故下学人事即所以上达天理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1b 页 WYG0711-0793d.png

大哉乾元元者性善之源也
千载之下得易之本义者朱子一人而已
孟子言性善扩前圣之未发程子性即理也与张子皆
论气质之性又扩孟子之未发至朱子会萃张程之论
性至矣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道莫大乎是
孟子之后道不明只是性之一字不明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2a 页 WYG0711-0794a.png
朱子论专言偏言之仁皆本于程子四德之元犹五常
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之语其论性命皆本
于程子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之语其论本然之性
皆本于程子性即理也之语其论气质之性皆本于程
张论气质之性如论致知格物之类皆本于程子
居处恭即吾心之天对越在天之天如顾諟天之明命
畏天命尊德性皆是恭之实
虽明善而反诸身不诚终未有得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2b 页 WYG0711-0794b.png
程子曰性即理也发明性善无馀蕴矣
性无声臭不可以物形容之
理无形只是事物所当然已然者
朱子之后诸儒有失朱子之本义者至鲁斋许氏尊朱
子之学至矣
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业之存于心者
为德德之见于事者为业如仁义礼智是德行仁义礼
智之德见于人伦事物之实为业德业非有二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3a 页 WYG0711-0794c.png
汉文帝即位之后除收孥相坐律却贡献定赈穷养老
之令除诽谤妖言律以至免租之类皆仁政之大端也
三代以下诚为贤君
孟子言左右逄其源即自得之者
理即在气中不可脱去气而言理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之所得以为心即专言仁则包
四德
阴精阳气聚而为物神之伸也即人之始而生魂游魄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3b 页 WYG0711-0794d.png
降散而为变鬼之屈也即人之终而死此所谓人者鬼
神之会也与
用之则行最难所以孔子言行义以达其道未见其人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此言性也性
无穷尽无方体朱子谓之道道即性也
但当循理不可使气
非知周乎万物者不能辨天下之惑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4a 页 WYG0711-0795a.png
继之者善性之原也成之者性善之在人者也
动静者阴阳也所以动静者道也
中庸惟圣人能之所谓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鬼神之屈伸伸之极为屈屈则伸之气已往而遂尽其
屈而复伸者乃方生之气非藉夫已屈之气复为方伸
之气也程子曰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
之理自然不息朱子亦曰往者过来者续
见到至处人或可及行到至处人鲜能及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4b 页 WYG0711-0795b.png
明本然之性气质之性与喜怒哀乐未发已发之性情
了然无疑此本领之学也
古之学者为已颜曾之徒是也
中庸不可能者以天命人心之理极其至也博学而详
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约乃理之统会一原上天之载无
声无臭至矣
为学能使理胜气则可以变化气质之性而反天地之
性若气胜理则不能矣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5a 页 WYG0711-0795c.png
虽尽明五经四书之理而反诸身不诚犹未有得也有
人谈道理浩博无穷至其心则无实得处故其行事与
所谈者无一句相合即程子讥韩持国如谈禅者是也
程子之门人论未发之中无致知格物皆失程子本意
至朱子发明至矣
朱子大本原皆得程子之学
就气质中指出仁义礼智不杂气质而言谓之天地之
性以仁义礼智杂气质而言故谓气质之性非有二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5b 页 WYG0711-0795d.png
有气即有性有性即有气性虽不杂乎气亦不离乎气
人之物欲浅深由于气质之有清浊也气质极清者自
无物欲之累其次虽或有之亦浅而易去气质极浊则
物欲深而去之也难
气质之拘最大变化之功极难然亦不可畏其难而不
加变化之功也
孟子曰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此亦言气质
之性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6a 页 WYG0711-0796a.png
至善之所在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在人
伦为五常以至一事一物莫不有天理之极是皆至善
之所在也
夏书止四篇商书稍多周书最多
人心通贯天地之心
得圣学之真则知异学之妄
重外轻内学者之通患
朱子尽得程子之学故曰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6b 页 WYG0711-0796b.png
卫武公年九十五犹作懿戒以自警
朱子称陶渊明有高志远识
默识性与天道内外合一无处不有无时不然
孟子曰知其性则知天矣天者性之所自出即天命之
性也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言气质昏浊则天地
之性为其所蔽故为气质之性善反之而变其昏浊则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7a 页 WYG0711-0796c.png
天地之性复明若气质本清则天地之性自存初无待
于反之之功也
性情得其正者圣人也
大德敦化理气之一原小德川流理气之殊泒
造化密移无一息之停常在目前人自不察精义入神
乃知至之事致用所以行其知也
道理物我无间天人一致
尧舜之治不可及已君德盛气化盛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7b 页 WYG0711-0796d.png
洒扫应对亦精义入神致用之事
吾德性之善念念不忘
人曰用之理性情而已
汉唐历代以来贤人君子虽鲜克闻道而其嘉言善行
高风伟节见于传记者多矣不可谓世无其人也
言乾则元亨利贞已具言性则仁义礼智已具
道则万古不易气化则日新
万物皆有始终惟道无始终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8a 页 WYG0711-0797a.png
先儒论孟子言齐鲁之封皆方百里与王制同与周礼
异然孔子曰安见方六七十里五六十里非邦也者则
孟子所言为是后来齐鲁之大皆兼并而然非始封
之制矣
凡圣贤之书皆先知先觉觉后知后觉之言读其书而
无知觉可乎
尧典舜典首言其德禹谟则言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
帝所言有不同矣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8b 页 WYG0711-0797b.png
诗曰其人如玉君子之德必如玉斯无一毫之点污气质
之性以理在气中而言气质之浊者理为之蔽性固有
不善气质之清者理无所蔽性焉有不善乎
未能尽颜子之学则不能知颜子之乐
满天地间皆中庸之理人自不察
性与天道无内外无限量无止息
元者善之长亨利贞皆善也仁为善之长礼义智皆
善也性命一理也有善而无恶也明矣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9a 页 WYG0711-0797c.png
禀气之浊者心不开明善言不能入
见外物重则气象卑矣
好仁者无以尚之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与
细思千古以来穷奢极欲者漠然无存矣但留不令之
名于不泯耳
汉唐间英主大抵能用言则能成事功
人之吸极而呼者退极而进柔变而趋于刚也呼极而
吸者进极而退刚化而趋于柔也既变而刚则辟矣既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9b 页 WYG0711-0797d.png
化为柔则阖矣张子曰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
辟之象其斯之谓与
朱子解孟子孔子登东山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即
天命之性也
朱子曰已升之气便散矣观此言则方生之气自是新
者非既散之气复为方生之气也程子论呼吸亦如此
释氏出世法天地阴阳古今皆世也而可出乎
冲漠无朕之中万象森然已具窃意万象如人与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10a 页 WYG0711-0798a.png
兽草木昆虫之类莫不有一定之象具于冲漠无朕之中
及阴阳流行之后其可见之象即冲漠无朕中之象也
是则人物之偏正通塞虽曰禀气赋形于有生之初各
有不同然其已定之理固已具于冲漠无朕之中矣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盖以气质言也故朱子曰生
知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
程子曰阳无可尽之理盖阳即乾元之气也又岂有尽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10b 页 WYG0711-0798b.png
尧典春夏秋冬之四仲即乾之元亨利贞也
孟子言取之左右逢其原即天命之性也性无时不发
见于日用之间故取之左右逢其原原如水之有来处
人物之生各接得天赋之命以为性
势亦甚大如赵宋之有辽夏势不可去若欲以力胜即
有患惟若古帝王修德以来之则无患矣
论语曰吾莫如之何也已矣言人自绝于善虽圣人之
教亦无所施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11a 页 WYG0711-0798c.png
不轻妄则重厚不昏塞则虚明其要在主敬
东汉之季虽使陈窦得行其计可复治乎朱子有言
意盖如此
汉高惠文景皆少私欲故程子谓其近于善人为邦之

朱子曰心有善恶性无不善若论气质之性则有不
善宋理宗虽崇理学而不能行理学安得有致治
之效宋理宗用贾似道卒至偾国此任小人之效也
读书录 续录卷七 第 11b 页 WYG0711-0798d.png
 
 
 
 
 
 
 
 读书续录卷七